创业创新教育

2024-09-12

创业创新教育(精选12篇)

创业创新教育 篇1

摘要:构建一个体系完整且操作性强的实践平台, 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项目是创新创业的客体和对象, 其优势在创新创业中具有“根”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 项目更具有支点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项目生命基因匮乏、质量不高和项目之间缺乏联系、体系性不强等问题, 应充分认识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以项目为根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充分突出了项目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意义, 明确了从项目选择到企业生成的路线, 贯通了校园和社会, 使创新创业实践逐步由模拟走向真实。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业项目,人才培养

今年5 月, 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 号) , 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创业教育, 通过开设创业课程、讲座等, 普及创业知识,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热情;二是创业训练, 通过学科竞赛、创业竞赛或创业模拟等, 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 锻炼创新创业的能力;三是创业实战, 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等, 让学生面向市场, 真正从事创业工作, 在实战中获得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如何找到一个落脚点和纽带, 把这三个阶段贯穿起来, 形成一个体系完整而又操作性强的实践平台, 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载体意义和纽带功能, 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构建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以落实和推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一、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项目是创新创业的具体对象, 无论从创业的一般角度还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殊性角度而言, 项目在创新创业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项目及其优势是创业的“根”

创业过程中涉及众多因素, 纷繁复杂, 赵延忱从自身实践和理论思考的角度, 将纷纭复杂的创业现象归纳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从创业主体而言, 即创业者的本事, 一是从创业主体的对象而言, 即项目的优势。创业者的本事是创业的“魂”, 项目的优势是创业的“根”[1]。“主导创业开始、过程和结果, 决定创业成败的首要、主要和决定因素, 是创业者的‘本事’和项目的‘优势’。”[1](4)

创业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的对象——项目, 项目有优势, 其根就深, 项目就有生命力, 就有发展前景, 反之, 如果选择不当, 项目没有优势, 其根就浅, 项目就做不大, 甚至可能失败。“根”是项目的“生命基质”, 是项目构成要素的核心。生命基质的有无决定着这个项目能否生存, 这个基因的质量决定它能长多大。它是创业项目生存的权利、活下去的条件、站住脚的基石, 是项目所包含的一切有形无形要素的根本, 故称资本之根。理论表述为:“有质量的生命基因, 可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与之交换的资源;扎根于正当、潜在与恒久需求中的真实品质和效用。”[1](2)因此, 创新创业中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意义, 科学、审慎地进行思考和抉择。

(二) 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点

认为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点, 这是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其特殊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时间紧、能力弱、条件差、要求高。大学生创新创业一般都是在中高年级开始, 只有两到三年时间, 加上其间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 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间非常之紧。很多学生都是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 才点燃创业激情而从事创业的, 是第一次吃螃蟹, 因此虽富有激情和梦想, 但能力弱是不争的事实。创业需要很多条件支持, 如资金、场地等, 虽然很多高校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支持, 但那仍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创业还是要白手起家的。要求高, 这一点最为显著, 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不同于社会创业的地方。因为大学生的创业是创新创业, 其创业是要求有创新这一特质的, 因此要求是相当高的。时间紧、能力弱、条件差而又要求高, 在此背景下创业, 要想取得成功, 项目的意义就更加突出, 项目必须是一个小但又是很坚实的支点, 依此支点能撬开一条创业的通途, 能建起一座创业的大厦。实践中, 才能通过项目化教学, 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经营与运作, 在“干中学”, 以获得创业理念与技能[2]。

对于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意义和作用, 国家也充分认识到并高度重视, 2012 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函 (2012) 5号) ,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对三类计划项目的立项、建设、评价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希望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几年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提升项目质量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确实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中项目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涉及学校、社会以及资金、场地等众多因素, 但最根本的是项目本身, 是项目之优势, 因为资金、场地等这些外在因素最终都是依托项目发生作用。赵延忱是有着丰富创业实践的创业研究专家, 其对项目的认识可谓真知灼见, 但在高校的创业实践中, 对项目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 选择的项目往往质量不高, 优势不明显, 生命基因匮乏。此外, 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殊性, 支点的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项目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一) 项目生命基因匮乏, 质量不高

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生命基因匮乏、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表性。浅表性是指项目没有很好地与专业学习和研究结合, 项目的技术含量低, 创新性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 学生选择的项目很多为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太密切的商业或服务类项目, 如网店、餐饮或一些咨询与服务项目等。

虚拟性。虚拟性是指项目多是尝试性的, 缺乏真实性, 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范围和认知选择的项目, 没有面向真正的市场和真实的社会生活。有的项目学生虽然做过一些市场调查, 但没有经过模拟运行, 真实性也很难保证。

宽泛性。宽泛性是指项目的预期目标不够具体, 运行程序和盈利模式等不清晰, 指向性不强, 可执行性差, 有的涉及的资金量还较大, 风险不可控, 如“书吧”“大学生旅行社”等项目。

单一性。创新创业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需要从跨学科、专业的角度选择项目, 对创业主体——团队的结构有着特定的要求, 成员的学科专业背景、人生成长经历都要合理配置。但实践中, 跨学科、专业的项目和团队较少见, 项目的单一性明显, 复合性不足。

局域性。受学习、生活范围的局限性, 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一般多以自己学校学生或大学生群体为对象, 地点一般也是选择在校园或校园附近, 不能很好地拓宽视野, 从自己所学专业的服务面向方面进行选择, 带有明显的局域性特点。

(二) 项目间缺乏关联性, 体系性差

高校中项目种类繁多, 可以说是高校生存样态的重要表现形式。项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如:课程项目、专业项目;学期项目、学年项目;课上项目、课下项目;平时项目、假期项目;校内项目、校外项目;个人项目、集体项目;教师项目、学生项目;一般项目、重大项目;理论项目、实践项目;教研项目、科研项目;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创新项目、创业项目等。如此种类繁多的项目, 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 使之成为一个与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项目体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实践中, 这些项目往往分属不同的部门, 存在关系交叉和多头管理现象, 项目之间往往缺乏有机联系, 显得零散甚至纷乱, 以下几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随机性。创业项目的选择具很强的自主性, 学生可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来进行选择, 但自主性选择的同时也带来选择的随机性问题, 项目类型多样, 质量参差不齐, 如果学校没有统一的项目规划或项目库, 则这种随机性更为明显。

暂时性。因为在校生这一特性, 学生选择的项目一般都以自己在校期间能运转、实践为基准, 不能很好地放眼毕业后继续创业或行业发展, 因此项目一般都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毕业后项目也就结束了, 下一批学生则另起炉灶, 重新开始, 项目的连续性和长远规划性不足。

断隔性。断隔性是指项目没有社会的参与, 没有市场的融入, 与外界是断绝的, 是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时空内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断隔性是项目选择中的一个重大缺点, 一个没有行业企业协同、一个没有社会资本参与、一个没有市场接纳的项目注定是虚弱的, 最终也不会成功。

赵延忱告诫说:项目“在选择上要舍得花力气, 这样, 才能在干的过程中义无反顾, 才不会左顾右盼, 心猿意马”[1](6)。因此,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方面要牢牢抓住项目这一根基不动摇, 另一方面又要努力理顺关系, 使项目成为一个生长体系。

三、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创业实战阶段还是真刀真枪地“战斗”, 创新创业必须依托项目, 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一) 准确把握创新和创业两个关键节点

要理顺项目之间的关系, 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需要准确把握创新和创业这两个关键的节点。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密切, 既具有区别性, 又具有同一性,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业指开创新的事业的活动, 包括公司内部创业和创办新的企业, 本质上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加上建立新的组织, 换言之, 创新加上建立新组织。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在不少情况下, 创业的成败依仗创新的程度”[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提出, 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这为把握高校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指导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指明了方向。“创新引领创业”,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 如果进一步展开,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创业以创新为基础, 创新以创业为指向。也就是说创业要有创新的特质, 创新要以服务社会为目标, 创新和创业之间兼具正向的矢量关系和逆向的反作用关系, 这也正是高校创业不同于社会创业之处。

(二)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上述创新、创业之间关系的明确, 对于高校建立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重要的意义, 纷繁复杂的项目可以整体归为创新项目、创业项目两大类。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的实际,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结构见图1。

该实践平台内涵如下。

(1)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结构。结构区分为性质不同的创新平台和创业平台两部分, 项目是根基, 也是两者沟通与联系的纽带。与创新平台相关的有创新管理、创新教师、项目资助和孵化基地等关键支持因素, 其运行的范围主要在校园内。与创业平台相关的有创业管理、创业导师、项目资金 (资本) 、产业园区等关键支持因素, 其运行范围超越校园, 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 延伸至广阔的社会。

(2) 创新创业项目运行路线。校园中各类项目多元并生, 以创新为导向, 符合“创新项目”要求的遴选进入“创新项目”方阵, 予以资助建设;以创业为导向, 对进入“创新项目”方阵的项目进行遴选, 符合“创业项目”要求的进入“创业项目”方阵。进入创业方阵的项目前期进行创业训练, 具有发展前景和市场价值的项目, 提供资金 (或获得投资) 进行创业实践, 最后有生命力的项目进一步市场化, 获得资本支持, 成长为企业。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中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重要问题, 创新平台与创业平台要素和功能有相对的界限:创新项目管理可以按科研的方式进行, 创业项目则须按企业运行的规律进行管理;创新指导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 而创业导师则必须是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创新项目资金主要是学校资金资助, 而创业资金则与之有质的不同, 是创业资金甚至创业资本, 创业资本可以由投资机构、企业和学校等资本组成, 这些资本承担风险, 也参与收益分配;创新项目主要在学校实验室、孵化基地完成, 而一旦项目成熟, 具备创业条件的, 则须进驻产业园区, 真正开始企业化的运作和经营。

因为项目的纽带作用, 创新项目平台与创业项目平台密切相关, 组织机构可以是一套班子分开管理, 教师可以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创新创业基金, 专项管理, 孵化基地、产业园区可以合作、协同建设。

(4)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位置。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核心而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独立自成体系。另外, 创新创业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连接校园和社会、融合教学和实践, 因此,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也可以作为学校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子系统, 在此体系中发挥主体或协同作用。

四、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意义

以上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以项目为根基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这对于解决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瓶颈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合起来, 主要表现为两个重要方面:

(一) 突出了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项目是创新创业的具体承载, 资金、团队等因素都因项目而存在而发挥作用, 项目的质量和生命力决定了创业能否成功、能否做大做强。创新创业项目存在的浅表性、虚拟性、宽泛性等生命基因匮乏、质量不高, 以及项目之间缺乏关联、体系性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甚至使大家丧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和信心。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遵循高校创新创业的规律, 依托学校原本有的众多项目, 充分突出了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根”和支点的意义。在实践中, 要大大强化项目的选择和评估, 实行项目化管理, 抓住关键链, 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4]。

(二) 形成了体系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对创新和创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一致,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本文将创新和创业切分为两个相对明晰的阶段, 从创新、创业之间的正向生成和反作用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 创业以创新为基础, 创新以创业为指向, 勾画了从各类项目到创新项目到创业项目到企业生成的不断淘汰和优选的递进的生长路线, 使纷繁复杂的项目及其管理归于有序。遵循项目选择到企业生成的路线, 以项目为根基和纽带, 搭建了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两个平台, 并描述了两个平台的结构要素、功能及项目的运行路线。李家华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延伸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 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磨练意志, 积累经验, 增强能力, 铸就品格。一般而言,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包括校内校外两个平台的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 模拟的市场是有限的, 但真实的市场却是巨大的。”[5]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 贯通了校园和社会两极, 使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由有限的校园模拟市场延伸至巨大而真实的市场。

五、结语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紧紧抓住项目这一创业之“根”, 并从企业生成发展的角度理清其根源和根系, 这对于解决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混乱和生命机制问题, 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相信是有益的。实践中, 各高校要抓住项目之根, 建立“创新”和“创业”的评价标准, 加强对项目的管理, 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和评估制度, 不断扬弃或修正, 使有生命力的项目能真正生根发芽, 走向成活, 实现成功创业;立足项目建立教学体系, 模拟公司运营, 使项目成为铁打的营盘, 不因一届届的学生毕业而中断项目之成长, 从而不断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档次。

当前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高等教育要提高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需要积极开门办学, 面向社会和市场, 因此,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和研究, 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积极以创新创业为引领, 密切关注创新创业, 思考如何由创新走向创业, 以提高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社会价值, 思考如何在创业的基础上创新, 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延忱.民富论 (修订版)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2]许朗, 贡意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J].学术论坛, 2011 (9) :213.

[3]雷家骕.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 (2) :27.

[4]汤力峰, 赵昕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关键链”及价值[J].教育探索, 2012 (8) :88-89.

[5]李家华, 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11.

创业创新教育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温总理指出,我国要把创新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仅是科技的比拼,更是创新的PK,所以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生财之道都是来自一个创新的想法,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想别人之所未想,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这个课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课是关于大学生养猪的问题。当时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对我的思维有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其实我们不一定要拘泥于自己眼前的唯一道路,我们可以开拓思维,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其中的那段视频我看过2遍,给我触动的不仅是他们的大胆想法,更是他们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教会我的不仅是思维的开阔,更是意志品质上的开导,我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给我们留下了和蔼可亲的美好印象。

我是学机械的,当然是从我的自身出发去思考我的未来,关注我本行业的东西。前不久我们本打算参加机械创新大赛,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加上。其实我们这个团队一起构想了十几个创新的想法,都是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想象的。

我想现在人们的生活繁杂而喧嚣,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心情也容易在外界嘈杂的噪音干扰下爆发,所以非常有必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安静工作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真空。因此我想到了要制造一个消音的耳机。它既不是那种塞在耳朵里让人有种胀痛感觉的耳机,又不是套在耳朵外面框在脑袋上的耳机,这种耳机可以直接挂在耳朵戴在眼镜的那个地方,轻盈,又可以隔音。其隔音原理不是简单的阻断传播介质,而是在耳朵处形成一种场,可以把声音抵消掉。这种场制造出来以后还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希望这个耳机在未来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创新创业教育 篇3

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此次实施意见规定,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高校要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品悟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必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并在此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是创业教育的主角,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需要的不仅仅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或开设一个创业专业,而是教育模式的大改变和大改革。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的天赋不同、人的动机方面的差异,使每个人追求东西不一样。教育应该看到这种个性,从培养同质化的人才到培养个体化的人才,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而不是平均化。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并拥有大量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

创业创新教育 篇4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由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73 年。这一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四所高校进行创新教育实验, 协助其分别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 以负责技术创新课程的开设和学生技术发明与新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从此之后, 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先路被开启。40 多年来, 创业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国的硅谷可以说是高校教育成果的体现。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逐步开展起来的, 发展至今, 已有30 多年历史。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1989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问题, 并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和完善创新与创业的教育体系, 更好地解决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服务、职业发展的需求, 形成学校、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四方面合作共赢的机制。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人才, 为国家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更为社会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015 年5 月份,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 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文件指出, 在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目的是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才为目标, 不仅以面向在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社会, 有针对性地对那些计划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 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二、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以专兼职为主, 兼职教师较多。大多数专职教师是从行政、学工转岗过来的, 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较少, 对创业教育教学的规律掌握较弱, 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较差等问题。大部分的兼职教师由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学岗位的教师、从事学生管理的学工人员、党政管理岗位的其他教师等组成。因为教学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性, 常常会出现创业教育的不连续性等弊端。更重要的是, 按照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此类人员非常缺乏。

(二) 高校创业教育的老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 除了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知识。但是从现实情况看, 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 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应聘到高校工作, 没有创业经验的, 创业意识淡薄, 甚至对学生创业缺乏信心。他们所讲授的创业知识, 通常是通过自学从书本上获得, 往往是纸上谈兵, 对学生的创业实践不能全方位有效进行指导。侧重对创业理论的讲解, 采用的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课程考核也往往是一纸试卷, 主要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往往忽视了对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引导和培养。教师教学内容的不全面及教学方法不合理, 会使教学效果降低, 并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三) 创业教育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通常情况下, 高校是按照教学岗位及工作量来对教师考核及奖励的, 但创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课堂教学, 而且需要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创业咨询。研究分析创业实战状况,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是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按照目前的考核评价与奖励机制, 大大影响了创业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使创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较低, 不能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此外, 如前文所述, 很多高校的专职的创业教师数量少, 兼职教师数量多。因岗位的归属问题, 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以其所在系部或岗属为主, 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工作缺乏规范性。

三、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 从数量、理论、实践三方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校内培训、校际交流、学习研讨、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 加强了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创业教师队伍中有SIYB讲师2 名, 教育部首批创业指导师4 名、三级创业咨询师5 名, KAB讲师36 名, PTT国际专业讲师12 名。大量的培训让这部分教师具备了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进行努力, 并不断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此外, 进一步加强“两栖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既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师, 也推动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与各人才中心的长期合作关系, 定期维护“就业创业指导导师”专家库, 聘请知名企业的经理、专家等担任创业团队的指导教师, 为创业活跃分子开展各类创业培训讲座, 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 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政府官员、专家等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宏观经济形式等方面的讲座, 提升大学生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二) 加大资金投入, 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专业水平

近年来, 学校为大学生创业园累计投入经费百万元, 用于师资建设中的软硬条件的提升, 有力地保障了创业实践基地工作的开展。高校还可以通过创办实体性质的实验室、试验型企业或实习基地等, 让教师充分利用这种教学实践平台, 不断运用专业知识, 转化科研成果, 同时也拓展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每年投入数万元的创业教育专项基金, 来进行创业师资培训、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大赛扶持及创业项目立项及孵化等。另外, 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研究, 提升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学校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专题调研课题, 分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立项课题等种类同时开展, 大大提高了教师研究热情和积极性。同时, 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根据教育部《创业基础》教学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统一课件, 自主编写了具有林业院校专业特色的就业创业教材, 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

(三) 完善创业教育教师管理、激励和考评机制

由于创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别于其他教师, 为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高校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考核监督工作机制、评价指标、环节评价等制度, 注重进行创新创业知识要点考核、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课程的实施、社会反馈等综合评价考核。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 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统筹、协调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 篇5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结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于2016年6月开始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式启动。四年多来,在学院董事会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更加有效和广泛,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更加丰富多彩,创新创业各类奖项的数量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构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创业课程和创业活动为抓手,统筹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途径,初步探索了融课程教学、专业渗透、实践训练、第二课堂、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多元结构的创业教育体系。现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以下总结。

一、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创业活动的依托,借助各类创业活动为学生搭建多种创业展示的平台,学生通过各个平台的锻炼和实践,促进了自身的不断成长。

(一)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开展双创系列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

近一年来,学院组织各类创新创业讲座、交流活动8次;创业实践周30-50人次以上、创业企业路演会12次;各类创业大赛9次;四年多来共产生1032个学生初期创业项目团队,创业成功70人以上,直接带动相关专业就业153人,2019年毕业生初步实现创业率达1.65%。

(二)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丰富双创活动

近一年来,双创中心先后和国家级孵化器云南光光机电科技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独角兽企业汇桔网、甲骨文人才产业基地、官渡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4家企业和孵化器达成了深度合作,开展了双创周系列活动4场,邀请成功企业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大赛培训指导和创业讲坛8场,科技展览活动进校园等多种类型的双创活动3场。同时,我们主动带领50余名学生走出去学习社会创业者经验,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展会2场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更多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

(三)创新创业赛事成绩突出

1、主要赛事状况分析

每年5月份,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据云南省教育厅要求,2017年报名数量达到30项、累计人数达到300多人,2018年报名数量37个创业团队,累计达到320人;2019年5月,我院报名总数突破296项,并且于5月31日举行了学院规模最大的一次校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相较于前两年,今年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的人数有了质的提升。相应的,推荐省赛的数量直接达到31项,这将开启我院创新创业工作局面的新篇章,并且在最终的省赛中我校获得云南省铜奖两项。

2019年6月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赛上我校学生表现优异,最终玉雕创意工作室获得二等奖、17舞蹈工作室和小白甜证件照工作室获得三等奖。

2019年10月在“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经营大赛上继续获得全国二等奖。

2019年11月我院第一次参加“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就获得云南省高职组唯一的代表队参加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铜奖。

2、获奖情况

2019年双创中心参与指导的各项赛事中,共获得省级奖项8项,国家级6项的优异成绩,已经远远超过过去3年的总和,具体项目见列表。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获奖情况一览表(2019年)

序号

获奖

时间

级别

奖项情况

等级

所在系部

指导

教师

2019年5月

省级

“学创杯”创新创业模拟经营大赛省赛

特等奖

经管系

宋林、张一平

2019年5月

省级

“学创杯”创新创业模拟经营大赛省赛

一等奖两项

经管系

宋林、张一平

2019年5月

国家级

“发现杯”国赛

二等奖

机电系

陈双双

2019年6月

省级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省赛

二等奖

五年制

宋林、陈连毅

2019年6月

省级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省赛

三等奖

五年制

朱云涛

2019年6月

省级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省赛

三等奖

机电系

王蒙

2019年7月

省级

云南省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小南诏

铜奖

双创中心

杨霞、黄蕾

2019年7月

省级

云南省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小白甜精品证件照

铜奖

双创中心

王蒙

2019年10月

国家级

“学创杯”创新创业模拟经营大赛

国赛

二等奖

经管系

宋林

张一平

2019年10月

国家级

“链战风云”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

二等奖

双创中心

宋林、牛琛

2019年10月

国家级

“链战风云”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

三等奖

双创中心

宋林、牛琛

2019年11月

国家级

第三届OCALA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

优秀奖

双创中心

宋林、刘楠

2019年11月

国家级

“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

铜奖

双创中心

宋林、陈连毅

3、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

2019年开展了广泛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多场,丰富了我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形式,整个创新创业大赛带动了全校1500余人次直接参与校内大赛,共有60余人次参与到省级、国家级大赛中,其中也有30余老师参与到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中。这表明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内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整个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四)开展

“创业集市”活动

为了挖掘在校生中对创业感兴趣并乐于进行创业实践的同学,我们于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创业园开展了

“创业集市”活动,该活动共吸引160个学生团队报名,同学们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各展所长,三天活动下来,销售额最高达4500余元,利润最高的达到2370元,总销售额近万元。该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这为我们接下来持续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该类活动从小微项目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个尝试创业的途径,试验初步的创业想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营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该活动对学生的激发,目前有9位参与的同学已经申请能够长期参与该活动并希望项目能够入驻创业园。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目前我们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常规性创新创业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不够、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乏且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活动的特色不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层次和数量还有待提升、现有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资源不足等。

(一)常规性活动数量和规模不够,特别学生参与度低

现在每个学期开展的讲座和沙龙活动仅在5次左右,能够服务学生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这些常规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也就不能很好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想法和活动的激发,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活动氛围。

(二)师资队伍匮乏且能力欠缺

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而目前实际仅有的5位老师,且普遍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能够指导队伍的能力是有限的。

(三)创新创业活动的特色不够

创新创业活动目前还处于传统的讲座、沙龙等活动中,没有鲜明的特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来,对创业项目落地地支撑不够。

(四)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层次和数量不够

目前,还没有在“互联网+”省赛实现金奖突破,除了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其他主流创新创业大赛还没有项目进入国赛行列,所以也表明在双创大赛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五)现有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资源有限

活动的开展需要物力、人力、财力的支持,目前都相对比较缺乏,没有专项的经费,要想活动开展得丰富、频繁就需要足够的人手,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社会创新创业资源的支持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举措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接下来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善创新创业活动。

(一)扩大常规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和影响力

1、讲座沙龙活动烘托氛围。

在之前创业类讲座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创新经外·创业经外”主题系列讲座,该讲座将至少每月组织一次,主要内容涉及创业意识启发、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政策解读与利用、创业模式塑造、创业团队建设、创业企业管理、创业企业营销管理等多主题的系列论坛讲座,两个一次创业主题沙龙,请有经验的创业者到学校为大家分享创业经验。争取两个周一次创业项目路演交流活动,不断给予想创业的同学锻炼的机会,拟选拔2019级不少于10个优秀的项目进入创业园。

2、多举措提高和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为了加强辅导员在学生创业活动中的指导作用特别邀请昆明市和西山区人社局相关人员开展针对辅导员这一一线指导教师的创业政策解读、学生创业活动指导与参与方式讲解等,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力量。新邀请不少于5位成功的企业家、创业导师成为校外创业导师团队,给予项目提供一对一的孵化指导。

3、提高专业教师创新能力,实现零的突破。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创新能力,我们将邀请汇桔网等合作单位专利与知识产权专家开展专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方面的讲座,并定期开展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产出辅导,实践真正意义的工匠精神,拟实现不少于5项知识产权产出,并购至少实现1项的成果转化。

(二)探索“普适性创业体验-特色专业产业孵化-菁英训练营打造-优质项目落地输出”为特点的双创特色活动

1、普适性创业体验点燃创业星火。主要是通过类似“创意集市”这样的可以高频率、低门槛的活动开展吸引对创业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到初步创业的体验中来,为后面其他创业活动选拔和吸引优秀的创业者,该活动将至少带动300人次参与到活动中来。

2、特色专业产业孵化把握创业风口、聚焦资源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形成系列化。主要是紧紧跟随云南区域产业和政策良好发展契机以及互联网的风口,结合学院相关专业特色发展创业孵化项目,比如双创中心正在申报建设的跨境电商创业实战中心、新媒体菁英孵化中心、海口工业园区服务中心等,把学生苦于没有项目转化为用项目招募想要创业的学生,总体上这个举措可以至少孵化8个左右的项目。

3、菁英训练营选拔并培训和训练一批合格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主要是对前面环节所招募的部分具有一定创业潜质的学生集中起来,聘请专业的创业项目孵化指导团队进行集中的培训和训练,然后进行定期的跟踪指导,增加该部分创业者创业的成功率,2020年拟开展两期,每期培训人数不低于20人。

4、优质项目落地输出产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主要是将前面的创业者的创业项目通过创业园进行孵化和实践,第一步就是先落地,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经受市场的检验,如果有一定的成果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即考虑对接校外资源走出去,关键是要从政策、金融、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每年拟孵化可毕业项目不少于4个。

(三)以赛促建,以赛促创

继续提高竞赛获奖的层次和级别。大面积、高频次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通过比赛来选拔优秀的项目、团队,通过备赛来锻炼队伍、打磨项目、完善商业模式,通过比赛激励创业者做好创业项目,最终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比赛打磨出优秀的创业团队和实际落地实施的优质创业项目,同时又能为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目标是省赛金奖以上项目至少1个,总的省级三等奖以上不少于10项。

(四)积极探索专业学习与创业联动,专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结合各个系院部的不同专业特点,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可能创业机会,然后积极探索引进社会企业力量支持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从而可以增加有效的创业项目,并且容易落地,最终实现专业对口的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目前主要在汽修、财务管理、会计、烹饪工艺与营养、护理等专业入手,最少实现5个左右的专创融合特点的项目。

(五)借助校企合作,推动项目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企业支持,特别是引进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和专利等,招募学生申领相关项目进行创业运营。主要目标企业是云南光谷光机电孵化器下面的望远镜类产品运营、云南两亚教育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项目、借助汇桔网平台引进相关技术和专利进行项目运营、古滇奇草堂的视力康复与身体疗养项目、九和零传媒的新媒体人才孵化等项目成为推动创业工作的重要抓手。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孵化不少于10个项目,实现不少于20人的创业落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起步时间短,工作开展的阻力和难度较大,但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今后,我中心将进一步发挥组织动员、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和推动力度,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落地更多实际运作的创新创业项目,推动我院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巨大带动作用。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2020年6月28日

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带领家乡走上致富路

项目:紫玉萝

依托高校: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她是个90后的年轻姑娘,盯上了大山里的一种紫色宝贝。别人嫌弃,她却要收购这种宝贝,曾经被村民说成是骗子,还流传出了各种流言蜚语。原本一斤只能卖0.5元的东西,到她手里最贵能卖到23元,价格上涨40多倍。90后的姑娘赵敏,是如何让云南大山里的宝贝焕发生机、土中生财的呢?

赵敏接受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组采访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敏一句朋友圈里“紫胡萝卜我们洱源有”的回复,让洱源县的紫胡萝卜意外触网。“当天朋友就向我下了300多斤的订单,萌生了我创建紫玉萝品牌的念头。”对于紫胡萝卜的首次触网,赵敏抓住了机会,开始了走上了创建紫玉萝——云南高原紫胡萝卜品牌,以电商打开销路,帮助乡亲增收的创业之路。

现如今,赵敏和她的团队致力于在品牌管控和助农增收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用标准化规范种植,实行统一种植、管理、服务、销售,做好品控和物流售后,并引进智慧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监控,使紫胡萝卜成为洱源县看得见的地标性农产品。真正实现了带领家乡村民致富的愿景。

赵敏同学为自己的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发现属于自己家乡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并借助互联网手段将这些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出去,然后持续地寻找更好更多地销路,并且逐渐扩大规模,带领村民实现标准化种植等等,最终在带领自己乡亲致富地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地创业梦。

赵敏同学谈到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可能来自市场、来自竞争对手、来自合伙人、来自亲戚朋友等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勇敢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

(一)创业的项目和电子不一定要多高大上,可以是身边很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要用心善于发现,也许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二)创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有着独特的人文、特产、气候等,这些都蕴藏着很大的价值,也许我们可以好好去挖掘。

(三)创业要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现在我们国家在大力扶贫,在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云南省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等政策都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带领家乡走上致富路

项目:紫玉萝

依托高校: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她是个90后的年轻姑娘,盯上了大山里的一种紫色宝贝。别人嫌弃,她却要收购这种宝贝,曾经被村民说成是骗子,还流传出了各种流言蜚语。原本一斤只能卖0.5元的东西,到她手里最贵能卖到23元,价格上涨40多倍。90后的姑娘赵敏,是如何让云南大山里的宝贝焕发生机、土中生财的呢?

赵敏接受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组采访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敏一句朋友圈里“紫胡萝卜我们洱源有”的回复,让洱源县的紫胡萝卜意外触网。“当天朋友就向我下了300多斤的订单,萌生了我创建紫玉萝品牌的念头。”对于紫胡萝卜的首次触网,赵敏抓住了机会,开始了走上了创建紫玉萝——云南高原紫胡萝卜品牌,以电商打开销路,帮助乡亲增收的创业之路。

现如今,赵敏和她的团队致力于在品牌管控和助农增收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用标准化规范种植,实行统一种植、管理、服务、销售,做好品控和物流售后,并引进智慧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监控,使紫胡萝卜成为洱源县看得见的地标性农产品。真正实现了带领家乡村民致富的愿景。

赵敏同学为自己的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发现属于自己家乡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并借助互联网手段将这些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出去,然后持续地寻找更好更多地销路,并且逐渐扩大规模,带领村民实现标准化种植等等,最终在带领自己乡亲致富地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地创业梦。

赵敏同学谈到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可能来自市场、来自竞争对手、来自合伙人、来自亲戚朋友等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勇敢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

(一)创业的项目和电子不一定要多高大上,可以是身边很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要用心善于发现,也许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二)创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有着独特的人文、特产、气候等,这些都蕴藏着很大的价值,也许我们可以好好去挖掘。

创业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010年4月《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教育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同年5月教育部再次下文《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通过以上文件可见国家对创业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2012年8月教育部下达《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文件认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是创业教育的目标。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创新”这个词出现了38词,位列第一,“创客”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重庆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创业教育,根据2013届重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重庆市2013年高校自主创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5%,其中研究生占3.4%,本科生占76.9%,专科生占19.7%。文学和工学类研究生创业比较较高,艺术学类本科生创业毕业较高,电子信息大类专科生创业比例较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载体

(一)创业教育的现状。

根据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年终就业方案数据显示,院校2014届毕业生创业人数12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3.9%,根据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初次就业率就业方案数据显示,2015届毕业生创业人数5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2%,学生创办微型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54家,未注册12家。目前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很高,但是缺乏创新性,不能够正确区分“创业”、“创新”和“创意”,对创业精神理解不到位。

(二)创业意识的培养。

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开设的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SYB创业培训班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仅仅开设在经济与贸易学院大三年级。目前学校每年开设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沙龙数十场,平均每一个月一场,但是这个数量明显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需求,且能够请到的讲座老师一般都是理论派的教师,或者是刚刚开设企业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代表的官员派,要么是理论派,要么是实践派,没有理论派和实践派结合的专家。

(三)创业氛围的营造。

目前学校拥有SYB培训师2人次,创业指导师6人次,并先后派3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学校每年投入10万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目前在校生人数大约为16600余人,这么多学生的需求,教师人数和教师素质、教学课程量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从2012年到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共组织近5000人次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各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创业大赛,学校曾两次获得省部级“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我校麦藕动漫创业团队在2012年8月在台湾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自主命题组团体一等奖,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三等奖。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总结

(一)转变教育理念,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为鼓励我校大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创造、创业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习。“翻转课堂”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通过学生自学获得知识,老师只是协助同学完成。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型课程,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进行“翻转课堂”的创业教育,是今后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解决,一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小班制教学,课堂人数控制在80人左右,这样上课的老师能够更好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创业知识,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年级。二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公共选修课,针对选择该课程的学生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因为这一部分学生才是真正想创业的学生。三是把创业课程改成网学课程,这样可以不拘泥于当前学校教室教师不足的局面,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

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业师资主要由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等组成,SYB培训师并未在我校进行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其他的创业教师都基本上是兼职构成。所以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学校成立创业课程教研室,把全校所有的创业课程纳入该教研室,教研室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设计。二是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这几类教师不能进行通篇的创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每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板块的教学方式,这个教师就专门针对这一个板块进行教学活动。

(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性。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关心创业基地建设、师资的建设外,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新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能力,拓展和保持人际关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它成为创业教育的铺垫。二是在大二期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刻理解思维的过程,参观学校的孵化基地、合川当地的创业园等,掌握一些基本的创业思维方式和技巧。三是让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开始尝试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担任团队的领导者,去相关的公司实习或见习,了解创业的过程。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21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需要,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不能无目的性、无系统性,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讲授方式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通过文化、创业榜样、创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要特别重视质量和影响力,制定创业教育相关的服务、保障和激励措施等,加强创业理论研究和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以创新意识带动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学生创业,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基地条件和环境,优化创业资源,着力提供一个多功能创业平台。在基地运行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大厦,形成一个综合性服务型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孵化区,提高创业项目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收益性,打造示范性创业基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基地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授予徐州创业园“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N].中国教育报,2010,4,27.

[2]夏坤,沈鹏.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4.

创业创新教育 篇7

创新人才的培养, 重在以人为本, 重在创新意识建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特质, 并培养其主动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事业相结合的能力。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走上创业之路的主要前提, 也是制约其能否创业成功关键的内在因素。在一个人的创新创业过程中, 首先需要其具有超越传统的勇气, 也要具有调动自身智力和潜力的能力。创新会有风险, 这需要大学生具有面对风险不退缩的胆量与果敢。创业可能失败, 这需要创业人具有面对失败不气馁的坚毅与勇气。这一切都需要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调整负面心理的能力。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促进心理健康,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也是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

一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其重要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整能力。因此要创新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整能力实施培养。

1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正确认知能力

大学生在年龄上看似已经成熟, 但是因为久居“象牙塔”中, 对社会生活缺少足够的了解与认知。这样就会导致对自我、对环境认知与定位的不完全、不准确, 甚至形成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可对自我能力、特点进行全面合理的认知, 产生相应的自信心。有些大学生创业理想过高, 面对真实的环境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而有些大学生定位较低, 认为创新创业是极其优秀的人才才能完成的事业, 使自己过早地与此事业分离。这些自我认知与定位显然都是不正确的。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要经过对环境和自身的科学分析, 给自我一个合理的定位, 并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创业计划。在这个计划中, 要相信自己是最适合最理想的执行者, 既不盲目地制造风险, 也不惧怕危机。通过合理的自我认知后, 创业的大学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战胜这样的困难。

大学生也要学会对自己的创业伙伴进行认知。创业不是单打独斗就可以赢得胜利的, 团队的支持与付出永远强于个人的孤军奋战。正确认知同伴们的特点, 分析他们的优缺点, 信任队友、包容他人, 发挥各自的优点与才能, 促进事业的成功。

(2) 坚守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开朗乐观情绪

创新创业注重团结与合作。大学生坚守社会高尚道德情操是社会契约关系发展的基石, 是社会人与人互尊互信的前提。在创业过程中, 先做好人再做好事是众多企业人秉承的原则, 也是创业者能否受到团队内部以及同行业对手尊敬的重要因素。创业中会出现胜利的喜悦, 创业人要学会以开朗的心态去接受、去增强自信、去与合作人分享;创业中也会出现困难, 创业人要学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去总结, 不要怨天尤人, 更不能做损害合作人、客户以及竞争对手的事。

(3) 进行挫折教育, 培养坚定的意志与绝不放弃的品质

挫折教育对创业教育非常重要。目前的高校大学生是“90后”,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和谐社会中, 受到家长与老师的加倍呵护, 缺少面对困难、克服挫折的机会, 这样容易对困难产生理想化的思想, 而当困难真正来临之时又会感到加倍的打击。令大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挫折, 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切实掌握知识并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 培养坚定的意志和绝不放弃的优秀品质。事实证明, 真正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创业者, 才能更加勇敢地去挑战风险, 更加深刻地理解成功的含义。

(4) 重视自我教育, 调动创新创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创业者通常是具有强烈自主意识、自控能力的人, 这是促使他们成功的优秀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他们创新创业的创造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把创新创业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生活中的追求。总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是要培养出具有合理的创业目标、健康乐观的创业情感、坚定顽强的创业意志、积极强烈的创业动机的优秀大学生创业者。

2 提升心理调整能力

(1) 提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学习心理危机排解技巧

从大学校园步入社会职场, 环境的变化会使得创业者处于心理波动状态, 会产生诸如焦虑、抑郁的情绪表现。创业者在压力下产生的这些心理问题, 也会转化为他们的行为表现, 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要学习应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技巧, 提升心理状态调整能力。首先要仔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当心理问题出现时, 自己可以有效地判断, 不会产生自我恐慌, 也不至于使事态失控。另外, 学习一些专业的心理危机排解技巧, 可以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负面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 使自己迅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重新面对机遇与挑战。

(2) 加强创业实践教学, 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高校应多联系社会资源, 为大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实践创业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高校专业老师、心理老师应及时进行跟踪与辅导, 指导创业者体验创业过程。这样可以使大学生脱离传统学业教育的束缚, 开拓视野,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强化自强自立能力, 增加大学生对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对其心理影响的免疫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途径

1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创新与挑战的创业文化, 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高度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心, 培养学生开朗乐观、果断勇敢、坚定顽强的心理素质, 这与社会主流企业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这样的精神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者在面对机遇的时候果断把握,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气馁,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百折不挠, 最终成功拓展市场、赢得客户、战胜竞争对手。因此, 融入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高思想素质的大学生, 也可以培养出高心理素质的创业人。

2 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媒体, 如, 广播、电视、报刊、海报等进行创业素质的介绍, 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要研究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积极开发应用受学生欢迎的新媒体, 如, 网站、QQ、微信等, 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宣传中, 除了要普及基本心理健康知识, 还要着重针对具体案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与面对创业心理问题, 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创业心理问题, 从而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创业意识的同时, 也培养出优秀的创业素质。

3 做好毕业生心理排查工作

毕业生是特殊群体, 要做好毕业生心理排查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辅导员也要高度关注有创新创业抱负的同学, 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创业伊始, 大学生都会意气风发, 当遇到困难时, 他们可能会出现紧张与焦虑等情绪。辅导员及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帮助并指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辅导方式可采用团体辅导为主、个体咨询和朋辈辅导为辅的策略。“团训”可涉及抗挫折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团队合作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等多方面。通过培训可培养创业大学生积极心态, 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他们成功就业的自信心。

4 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可以营造出健康、积极、务实的校园创业氛围。这样既有利于培养适合高水平科技创造的研究型大学生, 也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业型大学生。良好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也可使大学生获得舒适的心理生活空间, 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主性强、精力充沛的特点, 使他们能真正从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找寻到快乐, 在提前感受社会压力的情况下, 学会抗压、减压、排压, 并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品质。

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需做到从上到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领导要在办学理念上融进创新创业的概念, 教师教学中要更多地结合社会的最新创新信息。院系要多组织创业实践、模拟项目运作等校园活动, 使同学们增强创业意识。

国内一些重点高校以及特色学院已经在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上做出了众多有意义的尝试。例如, 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进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与实践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校园与科技园共融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以及受到李克强同志称赞的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校园文化。这些校园创业文化对国内其他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梅.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06 (2) .

[2]干旭.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增刊, 2005 (5) .

[3]韦光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4]王鑫明, 张艳沁.创新创业文化与思政教育对接的综合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7) .

《创新与创业教育》约稿启事 篇8

《创新与创业教育》 (国际刊号I S S N丨6 7 4-8 9 3 x, 国内刊号CN 4 3-1 5 0 3/G4) 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与创业教育分会协办的h r家级学术理论期刊, 亦为_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批公布认定的学术期刊之一:《创新与创彳k教育》已力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龙源网、台湾华艺等多家数据库收录, 亦与教育阅读网、博看网等网站合作, 能够很好地推介研究成果。

本刊主要面向高校师生, 刊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 旨在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学术交流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作者踊跃投稿、

二、 栏目设置

本刊目前主要开设有“理论研究”“模式探索”“专题调研”“教学革新”“基础建设”“专题调研”“异域鉴借”等栏目

三、联系方式

刊物官网:丨U tp://www.c•xc y j y.c o n i/i m I<■x.as p

投摘邮箱:丨. (.s u.e d u.n i

编辑部电诂:0 7 3丨-8 8 8 7 7 8 8 2

四、特别说明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营造 篇9

1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此后, 对其内涵的阐释类型繁多, 但概括起来, 无非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从本质上讲,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 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 提高能力, 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因而,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2010年教育发展纲要》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敎, 推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要营造促进创新创效的良好氛围。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是工作岗位的就业者还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由传统的就业目标导向转变为创业的办学理念。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教育部于2010年5月4日正式发文提出相关意见, 要求提供各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 并开展创业培训、实训活动。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 同时开展创业培训、创业信息服务;高校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普遍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 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特别要形成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合力, 共同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2.1 大学生迫切需要创业教育

2.1.1 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并把转变就业观念, 完善自主创业政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内容。开展创业教育对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我国的创业教育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印度1966年就提出“自我就业”的概念, 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 并为此教育和培养他们;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显得更晚。

2.1.2 大学生对创业普遍持支持的态度

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占57.7%, 远高于有所保留的26.2%。大学生中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占25.93%, 有创业意愿的占53.02%, 两者共计占78.95%, 根本不想创业的占7.61%。数据表明, 大多数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 对创业持支持态度并在创业时间的选择上是非常理性的。选择毕业时和在校创业的共计23%, 他们如果能够成为现实的创业者, 这样的比例就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基本一致。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活力正是大学生创业的结果。例如, 美国95%的财富是由创业的一代在1980年以后创造的, 创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秘密武器。可以说:呼唤和提倡大学毕业生创业, 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观需要, 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 必须看到:提倡开展创业教育是基于大学生需要完善自我, 都应当具有开创自己事业的能力。

2.2 创新创业教育由于氛围不足导致的问题

2.2.1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的误区

创新创业观念已经深入学生之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显成效。但不少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其一, 有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 能创新创业的自己会去创业, 无需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其二, 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 作为群体的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涉足的。其三, 有人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开店、开公司挣钱, 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其四, 部分师生把创业看成是高不可攀之事, 认为创新创业最基本的要素是资金, 而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其五, 有人对创业与就业, 对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种种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甚至有人对“创业教育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

2.2.2 创新创业活动效果得不到保证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只有1%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创业之路, 美国大学毕业生中走向创业之路的有25%左右, 日本有18%左右。可见, 中国的创业教育已走在后头, 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目前表现在课堂上的课程是零碎的, 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 创业教育几乎是空白。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 课外的创业教育活动目前主要体现于活动本身的开展, 其活动效果得不到预期的保证。

2.2.3 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指导思维限于“天马行空”和“纸上谈兵”的局限之中, 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三种成功的教育模式, 但发展很不平衡。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 辅之以创业教育讲座、竞赛等活动, 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 以创业实战为主, 依托大学生创业园来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服务, 重在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 属综合式的创业教育, 学校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然而,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 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差异显著, 中国绝大部分高校至今还未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高校宣传“创新创业”精神, 营造一种宏扬、尊重和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关注“创新创业”,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进而能够涌现出一批“尝试创业”的学生, 为以后涌现出更多的创业学生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3 实证研究情况

3.1 调查设计情况

本人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访谈, 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态度和影响因素, 特别体会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营造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和学生的共同探讨设计了调查问卷, 试图找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 并找到相应的对策。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 收回问卷964份, 有效问卷886份。

3.2 调查结果

3.2.1大二的学生参与调查的参与度比较高, 高达72.25%。大二学生已经度过大学的适应期, 重新调整目标, 寻求新的努力方向。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后, 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特别的职业规划开设有了一定的设想。

3.2.2调查对象男女比例相差不大, 女生相对男生对创新创业的态度没有男生积极, 对日后就业准备相对男生好。我国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代代传承, 时至今日, 女性已走出家庭, 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俗的成绩。但更多的时候女性作为弱势群体一直从事比较保守的工作, 在女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 这一点仍表现的很突出。

3.2.3家庭的经济情况仍然是影响创新创业的主要因素, 47%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一般, 在是否会选择创业时比较犹豫。这些学生也想通过创业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就业, 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但就目前的学校的氛围、社会的氛围和保障机制, 使他们害怕创业失败给自己、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

3.2.4有高达56.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育教学机制和模式 (特别是在高职高专学校) 不利于学生创业氛围的提高。67.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班级划分模式不利于日后的创新创业。

3.2.5进校后, 根据就业方向分班得到同学们的支持, 支持率过半。对改革的设想的安排的大都得到学生的支持。在教育教学改革时间安排上大都集中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体现了度过大学的新鲜期和适应期, 学生对未来有了重新的憧憬, 也愿意对未来作出规划。

3.2.6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改革设想和之前相比是学生的目的性更强, 目标更明确。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 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强的提高, 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即使是毕业后就要就业的学生, 其就业力也会有大的提高。

3.2.7很多学生都提出了关于创新创业的意见:培养创新创业的氛围、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加强给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 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3.3 结论

3.3.1 学生还是比较支持创业的, 由于受到经济, 特别是环境的影响, 学生还是顾虑重重。

3.3.2 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不足, 让学生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是影响当前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因素。

3.3.3 由于本调查受到时间、分布、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不尽全面, 调查的结果相对分散, 结论相对片面。

4 营造创业的氛围, 促进创业教育。

4.1 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在帮助大学生创业过程中, 党团组织应当在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上做文章。可以通过邀请在外就学、经商发展的青年才俊回校为青年上课、讲座;评选先进青年创业典型, 并大力宣传创业创新成功事例和经验;开设“创业成功经验谈”讲座等方式, 大力推动青年创业创新经验的交流, 帮助广大青年认清形势, 引导青年转变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念, 培养和增强创业创新意识。

4.2 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高等学校要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强调校园文化活动的“四个结合”, 即校园文化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 专家的创造性指导与学生主动性的有机结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实际动手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立志成才与关心社会的有机结合, 把创业教育寄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 也可以使创业教育得到多方面的收益。校园文化环境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领域, 它对大学生具有内化功能。

4.3 进行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改革, 营造创新创业教与氛围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培养学生的意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安排上融入创兴创业教育, 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高校的教务部门应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 营造一种宏扬、尊重和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以追求创新创业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云南大学科创中心.《把握规律, 创建机制, 营造氛围, 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08,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思考 篇10

一、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

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风生水起。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举行五花八门的创新或创业大赛, 并给创业的学生提供平台。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 结队成伍奔波于各类比赛或加入创业大军。为了全身心投入, 还不惜经常逃课, 甚少把时间花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我们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确实有潜力并且有能力去创业, 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 没有成功的虽然多少收获了经历, 但也会错过大学最宝贵的在校学习的时间, 得不偿失。可见, 茫然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创新创业, 会导致学生忽略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 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高校教育不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法》第16条也指明高校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的初步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 首要题是要把专业知识学好。高校要避免本末倒置, 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适当的位置, 积极推进但不过度推崇。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应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发展的人

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所说:“一个大学做创业这件事, 要落在创新创业教育, 而不是创新创业生意。”[2]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教育为本, 以学生为落脚点。它绝不是发掘创新项目和培养学生老板那么简单, 也不是单单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更重要的而是要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独立人格的人。[3]我们要认识到, 大学生虽然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 但毕竟也只是少数大学生能成为创新创业的后备军, 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理念, 不畏困难的创业精神, 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并不断创新的主动寻求发展的人,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 我们要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 也要把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精神品质融入其中, 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影响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本身更有价值, 这也符合教育应以学生作为落脚点的理念。

三、创新创业教育应分清对象进行针对性辅导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层次性, 应根据对象来进行针对性辅导教育:一种教育是全校普及教育。它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目的是让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与理念能内化为他们心中的自然的深层意识和行为习惯。这种通识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问题, 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模式,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 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的品格。另外一种教育是聚焦性教育。这种教育的对象是有创业意愿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 邀请资深专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 高校应引导学生善于了解和利用各级政府的支持性政策, 让这些政策真正具有生命力。此外, 还应加大资金投入, 与企业多模式合作, 对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孵化落地, 并且指定指导老师进行对接、跟踪与指导, 若发现不成熟的项目, 也应引导学生正确去寻找项目, 组织团队和谋得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应切合实际, 切忌空谈

“外事不明问百度, 内事不明问知乎”是许多大学生创业者遇到难题时的选择[4], 这折射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内容脱离实际, 不够实用。虽然在1998年, 我国高校就开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也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 建立孵化基地等, 但是在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上普遍存在任课老师不专业, 课时少, 内容抽象等问题。绝大部分任课老师本身没有创新创业经验, 甚至没有系统接受过理论学习, 其上课大多也是泛泛而谈。虽然高校邀请校外专家来增加师资力量, 但有些是挂名讲师, 有些即使来了, 也只是以讲座形式谈谈创业经历和人生感受。这些课程教育的内容结构混乱, 实用性差, 导致这类课程犹如虚设。而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 虽然高校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但也缺少实战经验的指导。大多数学生的项目停留在设想阶段, 即使落地也难以实现目标。从以上问题看来, 高校要真正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想方设法邀请特定领域的校外创新创业人士担任长期的固定的讲师, 优化课程设置, 确保内容能系统涵盖创新创业需要的项目选择、运转模式、融资渠道、人事法律、财务税务、管理方法等知识。同时, 可设置一个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专门为学生提供各类咨询和帮助, 并挖掘和引导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孵化落地。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突破, 也是高校发展的一大契机。高校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要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创新创业指导, 不但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更要传递创业创业的精神和品质, 使他们能成长为一个主动寻求创新和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2) :84.

[2]李平沙.高校创业教育, 应落脚于“教育”[N].人民日报, 2015-03-26 (17) .

[3]安波.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9.

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14-2

0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培育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创新创业,需要创业者专注于一个领域,花上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来掌握它的规律本质,从而打破它进行创新。《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专于其中,方成极致。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更是需要工匠精神的。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需要日常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渗透,最终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1  实施创新改革的意义

传统教学的管理主要关注的高层管理以及在制度方面的管理。这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当管理主要是围绕高层管理展开,面对复杂的情况、稍纵即逝的机遇时,高层的战略不能及时到位就会出现管理混乱,错失机会,所以在进行管理时,战略管理逐渐有一个群体逐渐向多群体转变,要求全员参与管理,对于市场的信息变化的状况及时进行了解,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面对未来就业机遇,实现自主创新,保障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独特性,实现高校的发展。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组织的2016年第九届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团队获得50万元的天使投资。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旨在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起手来,并对学生的各项发明、制作、专利、创作进行展示评奖,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喜悦的同时,也让学生将创新的意识带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创业竞赛,不论是“中国创翼”全国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还是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校领导都十分重视,各级学院也纷纷动员学生参与,并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培训。

2  实施具体方案及成效

除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老师们还主动对各个团队予以指导。学校时刻给学生灌输要精益求精,要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做实、做到位,使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灵魂。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近年来,学校新一代毕业生在创新创业的舞台上逐步展现出夺目的光辉。

曾苗苗,2014年毕业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后曾就职于平安银行信贷部。自进银行起,她的业绩就在部门的小组里排名第一,再加上她做事的认真仔细深的经理们的信任,而这主要得益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这所重基础老校对她专业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的工匠精神的熏陶。而后她在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小语种的时候,发现在襄阳没有适合成人学习的外语培训机构。她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全面的市场分析,认为成人外语培训有市场、有前景,她紧锣密鼓又搭建团队、筹集启动资金,于2014年11月27日创办了朗瑞教育——襄阳市朗瑞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一家具有针对性、独特教学方式、优良教学质量的品牌性的小语种培训学校。如今,学校已慢慢步入正轨,而她,也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曾苗苗说,自己创业的成功,与她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培训是分不开的。

田启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11届毕业生,于2012年开始创业,经过艰苦打拼,于2014年注册成立了好助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工商服务、财税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高科技认定、投融资服务、上市保荐等项目)。公司自成立以来现服务600多家客户,财务代理300多家,并与上海工商税务以及政府招商部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如今公司营业收入突破400万,利润突破100万。田启付在校期间受学校各项创业培训的刺激,即萌生创业的想法,并进行过尝试。但由于专业技能的欠缺,思想的不成熟,开始都是以失败告终。学校老师建议他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创业技能的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中,以及学校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他渐渐积累起创业的基本技能,这也为后来创业的成功做好了铺垫。而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过硬的专业技术获得了客户企业的认可和青睐,这也是学校“专于其中、方成极致”工匠精神的成果。创业初成的他,更没有忘记自己的母校、给予自己帮助的老师。田启付承诺,每年给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家庭贫困但勤奋好学的学弟学妹5000元的经济资助,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会不断增加资助的金额。

除此之外,尹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06届毕业生,现任湖北天狼星数码图文快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法定代表人、股东;王思茜,2014年毕业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现为武汉大学附近一家咖啡店老板……他们都是我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成果。

3  指定推广计划

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是进行的是改革教育。在进行市场的推广时,要建立专业的推广团队,设置科学的推广内容。由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与一般高校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首先要考虑其特殊性,还要考虑到所进行的是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服务,所以在制定推广计划时,就要有多侧重,要进行园内特色课程的开发和推广,这是进行市场推广的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主体,同时要结合其他形式的改革模式,提高教学能力,尤其是在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创新意识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高校要进行特色课程的建设,创新教学的理念,增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进行推广时,对于市场推广人员的素质进行培训,提高团队整体的推广能力。

4  结语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了,但学校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的教育让他们受益终身。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进程中,我们期待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现代高职院校征程中取得更大成绩。另外提高全体教师的工作责任意识,在发展中要提升教师“爱岗敬业”的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学习的最好方法,同时要为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目前很多对学习仍旧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过程的时候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否定自己的价值,其实这没有必要,只要认真的服务好每一项任务,同时在工作中可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能力,从而取得佳绩。

参 考 文 献

[1] 罗平.让学生学会探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2] 刘伟洋,赵会芝,刘桂智,张桂荣.对职校生学习焦虑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

[3] 陈玉华,黄清源,李学锋.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4] 游佩琳.谈讲课的取材[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03).

[5] 潘淑微.案例教学法在Pro/E应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篇12

为了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建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新引擎,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肩负着技能人才创新的重要使命,建立健全高职创新创业模式,刻不容缓。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但实现双创的有效途径和成功模式还有待完善。本文通过对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的分析,结合双创实现的内外部生态环境,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模式。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

受到双创浪潮的影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迅速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设中来,申报双创课题、开展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园、创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从项目的实际运作来看,大部分项目仍换汤不换药,绝大多数还只是在原有工学结合、项目式教学上的变身。

1.1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壁垒

中国体制内的传统授课式的教育模式已经让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教师也习惯于讲授而非启发以及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缺乏是阻碍双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简单的增加创业课程,设置几个创业园,却无法把握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影响创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1.2 创业生态环境的缺失

创业需要的是天时地利和人和,对于高职学生这样的初创者更是需要人才、资金、政策、市场等创新全要素聚集的平台,但是目前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缺乏完善的服务平台与有力的政策激励,高职院校通常立足于创业人才的培养,但却缺少对创业项目孵化的培育和管理,缺乏资金的投入以及实践平台的搭建,忽视对创业生态环境的关注。帮助创业项目孵化成长,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才是高职院校双创的努力方向。

1.3 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师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负责双创教育的教师仍是由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历过创业,也缺乏专业的培训,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只能将创业课上成了一门新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缺乏资金聘请成功的企业导师,对于拥有企业的创业人员,更多的关注于自身企业的成长和融资,安排企业导师来指导创业学生,对高职院校和企业导师而言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愿景。

2 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对高职创新创业的模式探讨,不应局限于提高大学生本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构建四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模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针对创业的主体而言,提升自身创业技能,培育并持续优化企业、人才、高校院所、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文化等要素,积极营造满足初创企业发展需求的创业生态体系,为初创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将从“人才、资金、政策、文化”四个角度,深入讨论创业生态环境的融合。

2.1 创新创业四位一体模型

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将人才、资金、政策和文化四个在创业中尤为重要的生态要素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为初创者的项目孵化和项目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让创业项目成功进入孵化期,培养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2.2 多渠道多方位的引导创业者

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并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在具体实施中,高职院校正逐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的各种渠道和平台。

(1)校企共建的就业创业实训基地,以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为目标,整合社会、企业及学校的资源,侧重基础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能力的结合,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策划、实施、运作多个环节,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在能够从事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学生项目团队,成立“项目运营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包括主管校领导,教务处、实训中心、团委、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主任和企业总经理,指导、帮助、规范学生团队运营。“项目运营指导委员会”规划校企合作的商业项目及实训目标,借助合作企业已有的管理平台进行公司管理制度的培训,企业文化的培训等培训工作,使学生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学生组成会展商业项目团队并参与项目运营相关的工作后将获得全程免费的培训,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亲历从市场调研到项目设计到销售各个环节,实践各种营销手段,体验职场,提升敏锐的商业意识和行动力,最后获得商业项目的运营能力。

(3)设立校内创新创业园。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在校的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空间,包括空调、办公桌椅、电话及网络接入等,同时提供公共会议室、洽谈室、公共打印、复印、传真、扫描等硬件设施和办公设备。除硬件支持以外,还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集中提供工商、财税、管理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定期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开设讲座论坛,介绍经验和技术。鼓励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创业,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鼓励校外微小企业入驻校园,使用校内平台和资源,吸引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挖掘培育重点初创企业,带动校内学生团队创业。学校对校内创新创业园,从制度到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由二级学院选拔上来的优秀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后续的创业过程给予政策支持。在校园内创设具有激励机制的创业平台和氛围,鼓励学生创业。

2.3 吸引创业投资者的关注和注资

当前的双创面临的一个巨大矛盾,是创业者越来越多,而资本却越来越理性,结果是融资越来越难。有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在全国范围内纯粹的创业项目中,成功获取融资的仅有1%,其中北上广还占了四分之三。怎样吸引创业投资者的关注?怎样找到投资?成了每一个创业者关注的问题。

(1)从学校层面来说,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争取政府及对口单位的创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支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校内初创企业。并在校内建立创业基金支持校内优秀的创业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促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获取创业服务者更多支持。

(2)从创业者的层面来说,关注团队建设、市场调查商业价值则是获得创业投资者青睐的三个关键。人是创业的第一要素,无论创始人,还是团队成员,都需要对项目涉足的领域有足够的理解,体现出足够的热情和专业市场调研,是项目能进展下去的关键,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规模有多大?有无改造的空间?是否是第一个做?商业价值,创业项目不能为了融资而做,拥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才能实现商业和社会价值,和投资者的青睐。

2.4 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

针对初创者而言,争取政府和创业服务部门的扶持能使小微企业在复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多方面了解政府在收费、税收、扶持奖励、金融、人事和土地等各方面的创业政策以及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其次了解学校有没有对口的创业扶持单位,如果能从学校的对口扶持单位如共青委,科技委等获得政策或是资金上的支持,对初创者来说,将会获得很大的帮助。

最后关注创业失败后的补偿问题,以广州为例,20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发布了《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及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试行细则》。广东将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失败给予补偿,孵化器内创业失败,政府补偿一半损失。

2.5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环境的重要标志。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创业氛围,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开放式培养,邀请校友企业家分享成功经验保护创业者的知识产权等都能有效的营造校园内创业氛围的行成。

(1)注重倡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聘请校外管理专家、青年创业英才、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成为学生创业导师或者是实践教授,分享经验指导创业。同时,通过校政行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政策资金的扶持,以及已开展项目的微小企业入驻校园,通过真实的创业团队来促进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树立创业导师。邀请青年创业英才、成功创业的校友到学校来教学生创业,讲解创业政策,分享创业经历。让企业家成为学生的创业导师,让学生有自己的创业偶像和奋斗目标。

(3)培养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里最缺乏的是足够多的有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实施“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加强教师顶岗实习学习。对教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持有“KAB创业讲师”证书、“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选派骨干和优秀教师进行外出交流,培养和选拔出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创业,在实践中成长。

总之,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肩负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由双创特点出发,基于高职院校的现状,构建人才、资金、政策和文化,四要素融合的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创业型人才。

摘要: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创新创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使命,但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还处于探索中,面临着许多基础性的挑战。文章基于对现有高职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的现状,提出建构“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模式,分别从“人才、资金、政策、文化”等创新要素入手,以营造和谐的创业生态环境为目的,有效地推动初创者的快速成长,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

上一篇:评估监管体系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