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视野

2024-10-11

创新创业视野(共10篇)

创新创业视野 篇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市场营销学》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需要,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市场营销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1《市场营销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创新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开创性人才为目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促进就业的有力措施。

在我国高校,作为通识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行动体现。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无处不在,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全员、全过程教育;创业教育则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在专业培养前期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在专业培养后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针对那些打算创业或已经创业的学生群体。从内容体系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环境认知和创新创业实践模拟等内容《。市场营销学》不仅是高校商贸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提升学生的经营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行业环境分析,了解和把握创业机会,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市场营销学》的基础性、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作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也只是一纸空谈。

2《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还是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2.1 课程设计理念相对落后

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虽然《市场营销学》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设计中并没有融入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了摆脱过去偏理论教学的缺陷《,市场营销学》在课程设计上也在不断尝试以企业营销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项目——任务式教学,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历,加上缺乏对应实践项目的训练,学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因此很难真正落地,课程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2.2 课程教学形式、方法相对单一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普遍采用了多媒体授课的形式,但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是把多媒体当成简单的投影设备,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组织教学。同时《,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仍然以口头讲授为主,虽然适当会辅助一些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但课堂互动只是流于形式,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也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3 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市场营销学》的应用性普遍比较注重实践教学,按照相关要求在课程大纲上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环节,但由于受到课程实践条件的限制,这些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很多都流于形式。在校内,由于校内软件模拟缺乏针对性,加上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严重不足,《市场营销学》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困难重重;在校外,由于校企合作企业稳定性相对较差,加上组织学生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又受到时间、经费等条件制约《,市场营销学》在校外开展实践教学很难落实。

2.4 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欠缺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比较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由于合作企业所在行业的局限性,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教材很难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除了教材开发外《,市场营销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多地集中在案例资源库和习题库的建设上,课程图书库、期刊库和网络资源库等课程拓展资源开发相对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5 课程考核改革相对滞后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考核改革方面也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普遍加大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很多高校《市场营销学》考试成绩仍然以闭卷笔试考核为主,只不过加大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权重,课程的平时成绩一般包括学生的考勤、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方案策划《。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没有实现学分的相互替代,课程考核改革相对滞后。

2.6 课程双师激励机制不到位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市场营销学》的应用性,普遍比较注重课程双师的培养,通常会采用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由于很多高校对课程双师激励机制不到位,很多老师在企业的挂职锻炼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因此也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的需要。

3 创新创业视野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创新创业视野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创新课程设计理念

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设计要融入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以企业营销工作为导向开展项目,任务式教学的教学设计要以一个真实的创业项目作为项目——任务载体,使学生在完成每节课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能得到创业实践锻炼,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3.2 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方法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PPT的制作水平,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在PPT制作过程中多采用视频、图片、图表、案例等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加强PPT的交互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市场营销学》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除了口头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之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分组研究性教学、体验式视频教学、开放式实践教学,通过增强课堂互动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

3.3 强化课程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要强化课程实践教学,在突出《市场营销学》应用性特色的同时要认真落实课程大纲设计的实验、实训环节。在校内,要不断改善《市场营销学》实验实训室条件,注重模拟软件的实时升级和维护,通过提前布置相关学习任务来有效解决虚拟环境学生难进入角色的问题,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场所的同时积极利用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校外,要不断优化校企合作企业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课程实践,并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3.4 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在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基础资源的同时积极做好课程拓展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课程基础资源建设方面,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加入更多创新创业案例,每一章实践教学也可以考虑与学生在校的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课程拓展资源方面,图书库、期刊库、案例库、习题库和网络资源库等拓展资源建设可以选择能够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图书、期刊、案例和视频,在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视野的同时,积极搭建学生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5 加大课程考核改革力度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大课程考核改革力度,通过制定更加细化的平时成绩考核标准和创新创业实践可以折算替代课程学分的考核制度来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很多高校对《市场营销学》的考核在平时成绩方面考虑了学生考勤、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方案策划,但也存在分组后小组成员搭便车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教师就要通过制定更加细化的分组考核标准来量化每个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从而更好地调动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要逐步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折算替代课程学分的考核制度。

3.6 完善课程双师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双师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市场营销学》双师培养。除了常规进修、培训和企业参观学习外,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是提升专业教师营销实践能力的最好形式,除了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去企业挂职锻炼外,每个学校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来实现专业教师轮岗去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出台配套的激励政策,保证每一位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待遇不受影响,同时建立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激励机制。

摘要: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不仅要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还要重点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在创新创业视野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应该从创新课程设计理念、丰富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强化课程实践教学、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课程考核改革力度和完善课程双师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创新创业视野,市场营销学,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高金城.关于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5(5).

[2]宁科杰.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5(10).

[3]连红军,宋杨,熊艳.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6(3).

创新创业视野 篇2

【关键词】创业;政府扶持;政策

在西方,创建小企业自谋生路,是很多大学生乐意选择的就业道路。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开道,才让大学生们勇于开创自己的天地。大学生创建的高端技术企业,运行机制灵活而有个性化,既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特殊需要又对科技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因此,西方国家把支持大学生创业看作是拉动经济的引擎,制定出许多有效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本文分别从法律制度、设立机构、资金扶持、教育培训这四方面来研究发达国家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

1.发达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举要

1.1 法律制度

西方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首先在立法中就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这些法律法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确立中小企业地位的基本法;二是反垄断法;三是一系列专业性和区域性或待业性的法律法规。

美国是最早制定中小企业法规的国家,1890年美国颁布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该法案为中小企业对抗大型托拉斯垄断组织、更好地限制垄断、促进公平交易和自由竞争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1]。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明确提出了政府应尽可能严格限制大企业的市场扩张,给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因此它被视为维护中小企业的母法。此后历届政府又制定了十几部相应的法律法规。

日本是中小企业立法最健全最完善的国家。日本的中小企业立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是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也被称为日本中小企业的宪法[1]。随后日本政府制定了50多个有关创业和中小企业的法规。而且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有关法规还在不断修订。

相应地,英、法、德等发达国家也都制定有中小企业的基本法、反垄断法以及相配套的法律措施来保护自由竞争、促进公平交易。英国目前出台了10多部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法国政府每2—3年制定一个新的计划来支持中小企业;德国政府1957年颁布了第一步反垄断立法《反对限制竞争法》,而拥有自主立法权的16个联邦州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扶持法规。

总之,法律是各国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总纲和基石。完备、细致、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使大学生创业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1.2 管理机构

高效的机构设立是西方政府维护大学生创业的又一大举措。西方国家政府通常主要设立了两类机构:一是政府专门机构,二是分设地方机构。

美国1953年成立的小企业管理局(SBA)是一个永久性的联邦机构[2]。SBA总局在华盛顿,局长由总统亲自任命,此外在十个大城市设有分局,再下又设了遍布全国各地的100多个地方机构。SBA的基本宗旨是尽可能对小企业的利益给予保护援助指导和扶持,其服务包括贷款担保、技术咨询、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联邦政府的采购合同、代表中小企业在联邦政府内进行游说,影响政府的决策以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等。半个世纪以来,SBA为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则是世界上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中小企业厅”是日本中小企业最高的行政管理机构,依法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扶持;此外依据《中小企业基本法》还设立了具有各种职能的“审议会”,审议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法律。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拿出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自上而下、官助民办、官办民营、官民协办的遍及全国的管理机构网络,如中小企业厅、中小企业厅派生机构、中小企业审议会、社会团体与企业联合会[3]。

英国政府于2000年设立了小企业服务局(SBS),除为小企业提供企业咨询和信息服务等外,SBS还负责管理和实施一系列英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相关计划[4];法国的中小企业局组建于1997年,核心工作是协调解决企业创业过程中的有关经济、社会、司法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社会保障等问题[5],此外成立于1976年的“全国企业创业协会”是联系政府与创业企业的重要纽带,对创业扶持发挥着非常直接的作用。

权威机构是创业者的坚强后盾,大学生大多数就是依靠这些政府管理机构以及遍布全国的分机构而得到良好的信息咨询保障和技术服务保障。

1.3 资金扶持

西方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最实惠的体现在资金扶持上。一般来讲,资金扶持分了两大类:一是金融方面,包括担保贷款、风险基金、市场融资等;二是财政方面,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

首先,美国和日本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援助以贷款为主。美国采取贷款担保的形式,由SBA以担保方式促使银行向创业者提供贷款,大学生们创办的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型小企业是SBA提供银行担保的重点对象,政府还积极鼓励小企业投资公司直接向大学生们贷款。日本政府则专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向创业者进行长期低息贷款。

德国对创业大学生优惠体现在财政补贴的方式上。德国政府为创业者提供两种政策选择,一是提供3年的创业生活补贴,发放对象是1-2人的小型企业创办者。第二种是提供一次性6个月的创业补助[6]。两种政策提供的都是基本生活补贴,目的是使创业者们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法国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减免税收方面比较突出。1989年通过财政法规定,新建企业的所得税和法人税,最初两年100%免除,第三年减免75%,第五年减免25%。从1995年起,对新办企业,减免了向社会交纳的各种保险金等负担,一般可减免80%的税额,新建企业可免3年的所得税[7]。

英国政府则采取政府采购的形式扶持大学生创办的企业。2005年英国政府将59%的采购订单给了中小企业[7]。特别是由大学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英国还计划推出一个全国性的公共领域的小额采购网,目前已有800名政府采购员和3000 多家中小企业参加了全国性的政府采购培训项目。

虽然各国资金扶持政策各有差异,但通过政府具体有效的支持都极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筹资能力。大学生作为创建中小企业的一部分成员,不仅能跟其他创业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更能很好的利用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扶持政策来开创事业。

1.4 教育、咨询、培育、培训为一体的各项服务

西方以政府组织机构为龙头,各种学校机构、民办机构为辅助,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各种良好的创业服务,如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及企业培育等。

在美国,大学生创业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形成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创业教育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创业教育还得到其他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美国政府正打造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

日本政府在都道府县都设立了“公共试验机构”。“公共试验机构”设置了“技术咨询部”或“技术指导科”[8],免费向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政府还经常资助大学举办培育创业家的各种讲座,并设立了大学生就业体验制度,目的就是激发大学生对创办企业的兴趣。

德国法律对大学生培训方面要求严格。德国大学生不仅要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还要接受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德国青年在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时,都必须先经过2-3年的培训,德国政府还对参加职业培训和各种讲座的大学生们提供高补贴。政府、企业、各类商会、协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创业开展技术培训。

法国政府重视培育大学生创建的科技型企业,并为其建立企业苗圃和企业孵化器,即企业培育场地。企业苗圃接收的是正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企业孵化器接收的是还未创立的企业,但已经拥有技术成果的工程师、教授、高校毕业生等。这些经过认可的项目常常能够获得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实施各自的开发计划。

创业是一个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很多西方国家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种创业政策体系,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大学生们创业有了更好的环境。

2.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中国,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要真正激发大学生创业动机和热情,政府政策绝对是一个风向标。因此,为大学生们营造一个和谐、公平、有利的环境是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

西方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虽没有专门立法(而是涵盖所有创业者),但政府制定的法律既有基本法又有各种专项配套法规并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且每项法律法规非常细致很容易实施下去。而我国立法数量极少,纲要性的条文又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政府在出台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应附上相应配套的措施和实施细则,让各级基层部门明确知道如何操作和实施,使大学生创业得到真正保障。

2.2 设立健全专门的管理机构

西方国家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一般是直属中央政府,并设立遍布全国的分机构。此机构在大学生培训、企业创建、企业融资、企业经营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咨询和援助。因此,我国在就业方面应建立一个高效权威的机构,使大学生创业摆脱孤军奋战的局面。

2.3 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扶持政策

西方国家在财政方面,能够为一穷二白的大学生减免税收并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在金融方面,高效的政府机构为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提供担保或联合银行成立风险投资公司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而我国虽对大学生创业作了减免税收的规定,但创业基金获得少且门槛很高,国家资金扶持政策还需真正贯彻到位。

2.4 建立利于创业的教育服务环境

西方国家往往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官方服务机构、民间商会、中介机构等,不管大学生们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培训、管理咨询、指导援助等全面的服务措施。而我国创业教育目前还只是较多地停留在舆论支持阶段,真正实质性的行动不多。

在知识经济时期,许多国家都把大学生们当作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应清楚差距是存在的。特别是当前,大学生早已从天之骄子的神龛上跌落,就业难已经成为一大顽疾,如果我国政府能够为创造者提供一个更好的硬制度环境和软制度环境,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题才可能出现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丁宇.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以美、日、德为例兼论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4).

[2]金建明.美国扶持中小企业的做法[J].经济纵横,2005,(7).

[3]李涛江.日本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J].济论坛,2003,(9).

[4]中研网.美英如何扶助中小企业[J].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7,(9).

[5]张圣恩.法国中小企业促进发展概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5).

[6]曾毅红.德国扶持创业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培训,2007,(9).

[7]刘群.发达国家运用财税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借鉴[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3(2).

[8]何雯茜.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06--2007年度教育规划项目——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高等教育竞争规则与制度建设”研究(20060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辽宁省社科联2007年研究课题——基于“公共治理”的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7lslktjyx—1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孙阳春(1977-),女,辽宁庄河人,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高等教育专业讲师。

创新创业视野 篇3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重视不够,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在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还是非常有限,部分高职院校只关心理论知识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很多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完成,由于创业教育的缺失,造成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创业意识不强,得过且过;即使是有意创业的,也会因为创业能力不足导致创业失败,成功率比较低。高职院校目前这种教育理念非常不利于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全都自主创业,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缺失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创业教育项目实施与传统课程教育冲突,与现有院校教学制度矛盾,难以协调。创业相关配套资金不足,创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创业项目缺乏,创业配套服务缺失。学校无法为创业学生无偿提供完善的办公场地、办公室、仓库等基础设施,学生创新创业产地、资金、指导等都难以到位。

2. 缺失创业教育的系统化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出来,虽然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高职院校也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院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严重滞后。现有的创业教育也仅仅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或者由学院、各系团委负责。有的院校与社会创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培训,也只是停留在创业技能的培训层面。从学院、系部到教师,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都不够。

3. 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享受创业教育的盛宴

目前在校园内开展的国家、各省、各市、各校主持开设的各种创业类大赛,基本都是通过初赛挑选,而只有那些写作能力强、语言表达生动活泼、逻辑性强、才能突出及充满了感染力的同学的项目、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只有这部分同学有机会在创业大赛中得到实践锻炼与创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这几乎接近于精英教育,根本无法做到创业的普及化,违背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更严重的是其他表现平平的同学根本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4. 创业师资缺乏和单一

高职院校现有的创业师资力量主要以本校在职教师为主, 兼顾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教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更没有创业的经历,谈不上创业的实践经验;而社会机构培训还是以经济利益为第一出发点,与学院的教育目的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矛盾,由他们来指导学生的创业,效果不佳。创业师资严重缺乏, 结构单一。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现有政策与创新创业不对称

高职院校现在实行的政策、制度、管理、财务等等与创业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缺乏风险资金投入。大学生创业是新生事物,各方面认识不够,很多院校的管理制度没及时调整, 给创业教育造成很多的困难和阻碍,特别是资金的配套更是难以实现。市场上行之有效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无法进入校园, 路径不畅通,大学生有很好的创意也无法得到风险投资金的青睐。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大学生创业无法启动,更谈不上成功了。

2. 先天条件不足

高职生是通过高考的垫底分数录取,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不可否认很多学生来自教育条件落后的广大农村,家境贫寒,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文化基础课参差不齐,还有的在中学就是问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心理成熟度较低,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独立性、行动性、坚韧性及适应性等都比较欠缺。有些贫困、 落后地区的人们往往教育理念停留在传统层面上,“一技之长” “一劳永逸”“学而优则仕”“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思想意识根深蒂固,这些个性心理品质和理念深深制约了创业活动的开展。他们的创业会比本科生面临更多的问题、困难和压力。

3. 创业素质能力教育不足

创业活动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对素质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它需要创业者具备创新求变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 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综合性能力,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创业以失败而告终。由于高职院校创业素质能力的教育没到位,造成学生对创业的困难认识不足,遇到困难会不知所措,甚至直接影响了创业的成功。高职学生在校创业没有经历过市场的摸爬滚打,完全不同于经历丰富的社会人员创业,无论在资金、场地、经验等各方面也都无法和社会人员相比。 所以,大学生创业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增加创业的成功率。

4. 创业教育必需的资源严重匮乏

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课、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都当成创业教育来对待,没有根据时代特点和经济发展要求重新设置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院校在传授创业的过程中缺乏鲜活的本土案例,学生们觉得那是高高在上的项目,与自己无关,无法复制。有的创业指导教师拿出自己的专业研究成果让学生创业,实际上是老师们在创业,学生在帮忙,达不到创业教育目的。在社会实践引导方面, 一方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高职院校无法与企业建立充分的、对口的联系,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中去,往往也只是流于一线生产的岗位需要,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无法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另一方面由于报酬、时间安排等原因,学校也无法经常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参与创业课堂的授课、指导,企业家们往往觉得费时费力得不到任何好处,最有实力指导创业实践的人才无法到位。

5. 创业技能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程度不足

创业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专业技能,很多时候,决定人们差距的是创业技能。比如沟通技巧、拓展人脉的技巧、换位思考的能力、时间管理的技巧和放权的技巧等都非常重要,但在创业教育中却往往被忽视。在个性化培养、跨学科教育和弹性教学体系上,都无法达到让学生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整合的目的,无法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会贯通。

6. 师资力量极度缺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设置创业专职机构,也没有配置专职的创业教师,师资基本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就业指导办公室和各系部辅导员兼任创业指导教师,没有创业实战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人事管理上他们属于不同的部门,创业教育仅仅是不可推卸的附属工作,无法准确把握创业教学的规律,欠缺创业知识,为教学而教学,为凑课时而教学,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并不是在从事创业教学工作, 创业师资人才极度紧缺。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1. 重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的内涵融入到专业 课程中去

可充分利用各专业课程资源,将创业教育的内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强化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建设,使创业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养成。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开网店、咖啡店,而是花大力气培育创新驱动型的高层次创业人才。

2. 强化创业心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创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自主创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坚定的创业心理,较高的创业意识。坚定的创业心理可以帮助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退缩,坚定前进,自始至终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创业中去。创业创新教育是一门新课程,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要求学生有坚定的创业意识,百折不挠,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敬畏市场,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创业的策略、方向,顺应潮流,追波逐浪,保证创业行动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为了创业的成功,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一定要大力强化创业心理教育,培养坚定的创业意识和自信心。

3.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创业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不爱读书,不热爱学习课本知识,但是思维活跃,讲义气,对人坦诚。针对这些特点,创业教育要采取活泼生动的形式,把他们吸引到创新创业当中来,让学生乐在其中,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体会创业的快乐,成功的体验将会是最好的动力,推动学生创业的成功和长远的发展。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开展普及性的创业训练,全员参与,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模式。广大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效果比较好的方式可供参考。

例如,在全真的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学生创业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履行工商、税务登记注册手续,在经营活动中依法纳税,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由竞争、自负盈亏,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同时接受工商、税务、街道办事处、公安、消防、质检等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在全真的环境下运作经营。

在模拟的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由大学生申请学校仿真发工商税务执照后开始营业。

产、学、研一体化。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建立了产业园和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学科资源转化为创业教学资源。

将“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造学”等与创业创新密切相关的课程引进到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系列,列入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组织创业培训、提供开业指导、加强跟踪服务。组织创业指导专家咨询组成员进校园,解读国家、部门、地方政府有关的创业优惠政策,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专家预约,引进创业项目,提供现场洽谈等服务。

4. 大力进行创业师资力量建设和创业课程开发

先天不足后天补,强化现有创业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可以从创业机会识别、项目选择、资源与市场营销、团队建设、企业经营模拟、创业风险及应对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让创业指导教师熟悉创办企业的过程,掌握如何发现、识别创业机会,了解企业的组建和经营。

更可以用实战型的模式培养创业教师。学校可以制定激励措施,给现职教师创业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 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 也可以通过国内外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国内创新型企业进行培养,送到国外具有优良创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参与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锻造一批精湛的创业教学团队,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创业指导服务。

立足本校,放眼社会。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校外指导专家库、校友会等途径,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作为创业指导导师,设立院级指导专家库,学生可以预约专家指导,随时跟踪、随时服务。跟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和教训,培养学校“本土化”特色的、接地气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五、结语

创新创业视野 篇4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

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

评价指标构建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逐步完善,“包分配”“铁饭碗”“吃皇粮”之类概念已日趋淡薄。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中职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的弱者,这就迫使中职毕业生必须提高创业素质,另辟溪径,寻求自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活动,以创新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创业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和思维的能力,也不仅是一种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既不能通过单纯的思维活动或智力活动的训练来发展,也不能通过单纯的专业活动或职业活动的训练来形成,它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或创业实践活动来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中等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现实情况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意识还很淡簿,创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还处于萌芽状态。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创业素质是摆在中等职校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课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业教育惠及更多的学生群体,也可以说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提升他们的就业层,以出口带动进口,实现学校发展,同时通过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就是指通过相关课程与活动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之具有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评价理念、原则、方法、指标等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既是学校努力的方向,又是行政部门考核学校的依据,因此,它具有指向性、激励性,同时它又处于“阶段性相对稳定,总体在变化”之中。

中等职业学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评价指标

创新创业视野 篇5

2009年11月温总理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原动力。学习温总理的讲话,结合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出台的一系列决定,可以认为,调整高校科研管理、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时机到来了。在此,本文将探讨高校科研管理调整的方向和相关措施。

1 高校科研管理调整的方向———科技创新创业

温总理讲话除了一以贯之地强调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还谈到:“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要把显著提高全社会的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一个要奋斗实现的目标。特别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要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温总理的讲话内容,总理讲话向我们指出了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调整方向,即高校科研管理应该鼓励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将高校资源和科技优势与社会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为真正推动生产力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长期以来,高校被誉为“象牙塔”,教师以钻研学问、教书育人为天职,高校科研成果多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出现,而且课题立项着重于纵向课题,纵向课题立项则主要强调基础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这导致了高校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高校智力成果虽然众多,但是否按准了社会经济需要的脉搏?是否真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校的巨额投入是否通过经济发展的产出得以实现价值?这一切还有待商榷。

可能有人会说,高校科研应该以基础研究为主业,而基础研究不应急功近利,应以探索知识为目的,不在于其短期效应。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完全将高校科研与社会实际需求脱钩,只成为纯基础研究的圣地,而根本不服务于社会现实。长此以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将陷于僵化,庞大的高校科技资源不能充分激发活力,片面的评价激励机制将使如山的论文沦为屠龙之术。

温总理讲话表明,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应调整方向,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潜力和活力,使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创业并重,使高校在我国经济发展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首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在当今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时候,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走高端环保的发展路线,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科技力量将发挥必要的作用。只有将高校科技研究与我国经济的现实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使科技研发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这是高校整体改革的需要。前些年,我国高校在招生方面走上了片面产业化的误区,但是在科研上却没有与市场接轨。学生人数不断扩大,但老师所做的研究、讲授的知识与现实脱节,出现了学生规模庞大、但却不符合市场需要的尴尬局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学无所用,甚至还不如中专生及技工有优势。有的大学毕业生拿到本科文凭后,又回到技校回炉。这说明高校如果不重视科技创新创业,不积极服务社会,而是单纯在象牙塔里搞基础研究,会导致高校基本教育职能的缺失,不能起到起码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三,这是高校财政改革的需要。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以政府拨款作为主要财政来源本也无可厚非。但主动为国分忧、挖掘自身潜力也是必要的。鼓励高校科技人员从事创新创业,是知识创造财富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取得收入的可行渠道。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高校有责任广开渠道,用知识获取财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2 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措施

为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在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措施配套。

第一,指导思想的明确。高校应明确发文,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服务相结合,保护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的自由和合法权益。指导思想的调整是一切配套措施的指南和根本。为此需要学校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与统一思想。并应结合本校实际,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相关规划。

第二,管理机构的设置。为加强领导,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对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进行管理,在机构正式设置前可成立协调小组,行使相关职责。学校各职能部分在管理机构的协调下密切配合,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并实施规范管理。

第三,在人才引进方面的配套措施。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团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某些方面他们可能与传统型高校人才有一定差异,这是由他们的素质特征决定的。高校应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魄,加大科技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力度。只要认真考察、合同管理、权责明晰,就能够做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问题。可以规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团队的引进数量,应占当年招聘计划的一定比例。

第四,在职称评审方面的配套措施。职称是个指挥棒,涉及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职称不仅关系到广大教师的收入,也同样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可,所以职称评审条件最能决定教师科研的导向。如果不解决职称评审中的考核条目问题,则一切措施都会成为无源之水。学校在职称评审时,要综合考虑科技人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教师的创新创业成绩也纳入职称评定的可选条件中去,使创新创业型教师有证明自己素质的依据,也使相关人员能放下包袱,安心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第五,在工作量考核方面的配套措施。学校考核工作量时,要综合考虑科技人员的教学工作量、基础类科研工作量和创新创业工作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其考核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科技人员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可分配部分经费折算工作量。改变目前的清一色、一刀切的工作考核方法。鼓励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科技及产业活动。

第六,在岗位设置方面的配套措施。学校可设置专职研究开发编制(即研发型教师)。完成学校规定工作量的研发型教师可享受与其他高校教师同样的工资福利待遇。目前高校教师编制主要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公共课教师、思政教师这几类,但涉及到科研的区分方法实际上还是侧重基础研究,而不重应用型研发。这样创新创业型科技人员在高校名不正、言不顺,缺乏相应的管理口和管理渠道。如果能设置专门的研发编制,则其他配套改革就都有了相应明确指向。

第七,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配套措施。学校应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允许科技人员从科技创新创业中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并使其创新创业劳动能通过市场效益加以检验。学校从科技成果转让所得净收入中应提取一定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采用股份形式实施转化的,应将一定比例的股权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3 结语

全球竞争视野下的印度创业教育 篇6

1、创业教育提供的主体

印度中央政府、邦政府、金融机构、教育与培训学校、工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与顾问等机构都提供与创业相关的培训服务, 可谓是全民参与。小型企业工业部和科学技术部设立了创业培训和服务机构, 如国家研究所 (NISIET) 、创业和小企业发展国家研究所 (NIESBD) 、工业综合培训中心 (ITCI) 、印度创业研究所 (IIE) 、小企业创业者推广与培训学院 (SEPTI) 、印度创业发展研究所 (EDII) 等。邦政府设立的创业机构包括产业董事会及其指导下的地区产业中心、产业发展机关及产业投资机关、小产业发展机关等。教育与培训学校分为由政府管理目前转为自治培训学院, 专业学院、如印度理工学院, 以及公立和私立的大学。

2、创业教育模式

印度的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师徒制被动学习策略模式和导师制自主学习策略模式, 如图1所示。师徒制模式主要应用在创业基础学习阶段, 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为主要目标, 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价值观、获得最基础的创业技能。印度《学徒法》规定大中型企业中的140个专业必须实行学徒制, 期限一般为1~3年。此外, 印度的职业培训学校旨在培养技术工人、手工艺工人和工匠, 招收15~25岁青年, 进行工程和非工程专业的脱产训练, 前者的学制为2~4年, 后者为1年。这种模式在学习关系上以师傅 (或教师) 为主导, 学习内容和方式都由师傅制定, 学徒 (或学生) 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学习目的上, 是以学习创业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人才模式是实用型的技术工人或小作坊主。

导师制自主学习策略模式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 将理论学习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 将项目指导和活动推广相结合。这种模式又细分为两个模式。 (1) 项目模式。它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采用的学习模式。如从属于印度理工学院的Kanwal Rekhi信息技术学院, 特别重视实践性教学和产业的互动, 实践课程占6 0%左右, 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增强了学生创新潜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也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应用转换。 (2) 活动模式。它是为了提升在校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热情, 是创业计划的一个实现途径。很多大学成立了创业中心, 协调课程、活动、项目和资源。如印度管理学院与柏森商学院等合作, 参加了全球观察项目 (GEM) 对印度的调查。加尔各答管理学院学生组织的创业协会每年举办亚洲最大的商业计划大赛、I2I-想法实施大赛, 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等200多所国内外的学院参与竞争。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的创业与创新社团, 管理一个基于技术创业的商业孵化器, 提供包括创业初期的企业孵化和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支持等服务。

印度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依据学生学习生命周期的规律变化而精心设计的, 考虑到学习者在认知、行为、生理方面的因素, 不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从低到高, 循序渐进, 促进了年轻人的创业活动。

3、课程内容和教师

由于学习生命周期不同, 印度创业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区别。在初级学习阶段, 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创业的技术技能, 主要科目包括职业理论学科、技术培训等, 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 实训课程一般都会达到总学时的50%以上。但在高级学习阶段, 印度创业教育几乎普及到了全国所有的大学和学院, 开设了包括创业技能、创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课程。印度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特点, 有些大学迎合了这种需求, 专门开设了为期两年的家族企业管理项目。

德里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等超过100所的大学开设了创业课程, 下面举例说明。 (1) 印度加尔各答管理学院。该学院是亚洲最好的商学院之一, 有硕士、博士和高层经理培训三个层次的培养计划。该学院认为管理是综合的过程, 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技术、文化、商业政策环境的全球化观点, 把创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 并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管理毕业生的创业精神。该学院30%的毕业生都是创业者。 (2) 印度理工学院。它是亚洲著名的理工学院, 其毕业生在国际高科技领域里很受欢迎。1998年开设了Kanwal Rekhi信息技术学院, 办学重点是加强与工业界的互动, 把研究重点放在因素整合和创业领域, 培养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行业领导者。

与美国不同, 印度的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一起。加尔各答管理学院的创业课程根植于管理科目下, 而Kanwal Rekhi信息技术学院的创业课程是围绕信息技术而开设的。一些商学院和技术学院还引入了创业选修课程, 并将其纳入到现有的课程大纲中。印度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加入了一门10个星期的新企业管理课程, Somaiya学院也将创业管理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一个专题, 并考虑将其作为本科一门学科。还有少数的大学和机构提供创业教育的专业学历, 如印度创业研究所 (IIE) 设立了创业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通过1年培训, 对其进行全面而严格的训练。

在师资配备上, 印度大学的创业学课程是本校教师和访问教授共同承担, 本校的教师主要教授理论部分, 访问教授主要承担实践部分。这种特点得益于该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访问制度, 这从制度上为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师资提供了保障。

创新创业视野 篇7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 1) 创业法律教育及课程设置严重缺乏。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探索期,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相当一部分高校对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涉及甚少,构建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更是鲜有提及。一些开设的法律基础课,如经济法、合同法等都不是专门针对创业教育开设的, 这些课程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同时,部分院校在管理导向上又是普遍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法制教育并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之中。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法律类的公共课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考前突击,应付了事。在对培养创业者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提高创业者的法律能力上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创业法律教育缺失。

( 2) 教师及学生工作者在法律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缺位。现阶段我国既具有法学知识又具有创业知识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匮乏的。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 统的法学和创业教育,造成种种教育缺陷。由非法律工作者来讲授创业法律课程会无形降低学科价值,而由不懂创业知识的法学教师讲授创业法又涉及对某些问题难以理解,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另外,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者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并不多见,由此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中缺乏潜在的法律教育因素。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 1) 创业法律意识类课程。课程设置包括法理学、法律逻辑学、法律方法学等学科,旨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创业法律教育的内涵。创业法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大力提倡创业法律意识,知法、守法,尊重交易规则。通过这些授课内容的设计,不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创业法律教育的内涵, 强化遵守交易规则、尊重交易习惯,并使之内化成一种人格、气质和修养。

( 2) 创业法律知识类课程。课程设置包括商事组织法、商事主体行为及其规制法、解决商事争议的法律,旨在有针对性地、重点地传授法律知识。如商事组织法,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企业 法。大学生创业的表现形式或载体一般为企业,按照出资人的责任形式不同可将企业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类。教学的重点是比较三种企业的不同点,如出资人的责任形式、企业的设立条件、税收负担等方面,以便大学生在创业时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企业组织形式。商事行为法及其规制法方面,因企业创办后要经营,经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依法与其他商事主体进行商事交易活动的过程,必须对商事主体行为法、劳动及社会保障法、市场管理秩序法等有较全面的了解。主要包括 《民法》《物权法》《合同法》等。创业过程中,纠纷和争议不可避免,因此,必须对争议的解决方法及其法律适用有基本的了解,进而能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合理规避法律风险, 提高解决纠纷的能力。这方面最核心的课程是诉讼法和仲裁法,其中诉讼法主要是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 3) 创业法律能力类课程。课程设置包括企业法律实务、商法实务教程、法律谈判等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法律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并大力提倡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法,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实践课。

繁杂的创业法律课程决定了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必须将相关法律内容统筹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有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拥有洞悉学科前沿的优秀师资队伍的完整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抵御法律风险、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创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摘要: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入手,提出将创业法律教育纳入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中,通过创业法律意识类课程、创业法律知识类课程、创业法律能力类课程等授课体系的科学设置,以期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合理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视野 篇8

1.1 概念释义

创业是创业者 (个人或者团队) , 不局限于外界现有的资源, 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 组织各种资源, 提供产品和服务, 以创造价值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价值是指, 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的作用和意义, 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效应关系。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既具有一般价值观的特征, 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指具有创业期待、积存创业潜能并以一定社会责任感等要素结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 要求大学生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 具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 具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要求大学生具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 具备对文化的整合能力, 具备为理想奋斗的实践能力。

1.2 理论维度

当代大学生创业价值观, 可以从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价值手段、创业价值评价三个维度来进行考察。创业价值目标包括:社会利他, 利益实惠, 名声虚荣, 自我发展, 精神追求这几个方面。创业价值手段包括三方面的行为特性:合法性, 灵活性, 创新性。

创业价值评价包括:外部评价, 内部评价。

2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成因及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 是在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形成及其本身就是矛盾统一的产物。因此, 调查了解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成因及现状, 对于目前开展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 至关重要。

2.1 重显性价值, 轻隐性价值

创业的价值在于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和意义, 它有显性的、工具的、物质的一面, 也有隐性的、人文的、精神的一面。创业的显性价值是外在的, 是人们可直观感觉得到的价值体现。创业的物质性和工具性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这种感受反映了大学生对创业显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重视。创业的隐性价值则是潜在的, 是蕴涵于整个创业过程之中, 暂时不被人们所重视或发现, 而对创业者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着潜在影响的价值体现。

2.2 重自我价值, 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积极思考, 确立人生坐标,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时, 利益和效益的观念成为指导他们进行价值评价的标准, 使得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实惠, 讲求实际, 追求实效。一些大学生片面地认为, 既然市场经济为发展个性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就应当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要设计自我, 突出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 一些学生过分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 而轻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 创业价值取向呈现出重个体价值轻社会奉献的不良倾向。

2.3 重理性价值, 轻感性价值

从认识角度讲重理性价值、轻感性价值, 就是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被认为只能提供认识的具体材料, 唯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而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 对大学生创业而言, 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是人性的丰富完美性的必然要求。重理性价值、轻感性价值只会使大学生创业实践有所缺失。

2.4 重理论价值、轻实践价值

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包含认知与行为, 动脑与动手等关系。这就要求大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不能只是记一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 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即记忆性水平的学习, 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应用同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而无用的知识使人迂腐, 使人软弱;学而有用的知识使人聪慧, 使人有力。

3“中国梦”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被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 分析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现状及其成因, 努力使大学生群体成为中国梦的深入学习者和积极传播者。

3.1“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一代大学生为载体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者, 他们的价值观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是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正确引导, 科学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信念, 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成为合格的追梦人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需要“中国梦”为引领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在大学时期, 是其世界观、人生面、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多元文化格局下, “中国梦”的提出, 巩固了我国主流价值观阵地, 为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了更有意义的借鉴, 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犹如黑夜泛舟的灯塔, 面朝希望。

4“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模式”的英语是“model”, 《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中国梦”视野下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模式是指在以中国梦为引导的创业教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创业教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创业教育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包括创业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 教育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4.1 理论构建式

即课堂教育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 通过各种活动等方式, 形成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4.2 情境实践式

即实践教育式。该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4.3 综合教育式

即课堂教育和情境实践并重式。该模式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专业知识以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 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学校投入资金建立了若干个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 全天候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平仪.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建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贵州财经学院, 2011.

[2]邓硕宁.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 2007.

本土创新应具备全球视野 篇9

前不久,四川腾中重工机械公司收购美国悍马品牌引起世界震动,从此中国拥有了第一个世界著名汽车品牌。这次收购再次说明:仅靠国内资源和市场来推动本土创新是不够的,要放眼全球资源和市场,推动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代经济竞争的突出特点,是超越一国界限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市场。三十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源,推动了中国竞争力的持续快速提升。在未来的时间里,这种发展势头依然存在,并将越发强劲。如何利用好国际资源,积极参与好国际竞争,将是中国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一个基本课题。2008年,美国国会发表了题为《比较全球影响力:中国和美国在发展中世界的外交、外援、贸易和投资》的报告,报告重点是对中国和美国在五个发展中地区(南亚、中亚、非洲、中东和拉美)的外交和经济活动进行比较。事实上,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现任副总统拜登在2007年就组织了类似的研究报告。过去美国关注中国制度、意识形态分歧等问题,今天越来越关注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究其原因,是美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其长期发展和领先得益于最大限度地从全球获取资源和市场。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是美国担心中国与之在全球范围争夺资源和市场。

今天,全球化的规模和深度日益加剧,使得经济活动的范围超越国界,生产在全球的地理分布越来越分散,原本局限于一定区域的价值链被拉伸到不同的国家,全球价值链因此形成。这种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分布权重。不同生产阶段在不同地区配置资源,目的都是追求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

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始终占据利益分配的最大权重,越来越牢固地占据产业价值链中“微笑曲线”的两端。要向价值链上端移动,就要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这种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正是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居于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关起门来竞争只能让自己的创新能力萎缩,让自己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在新的竞争态势下,中国在分析了多数发达国家成长路径后,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正是清晰地把握住了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主要路径。

有人担心,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否有能力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事实表明:这种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只要坚持自主开发的平台和信心,中国企业就一定可以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

还是以汽车工业为例,位于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公司,1999年底才实现第一辆车下线,而从1辆到100万辆仅用了93个月,创下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发展之最。更重要的是,奇瑞汽车从一开始就坚持国际化战略与自主创新战略的有效结合,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先进技术资源的合作,积极拓展其他国家市场空间。奇瑞的国际合资合作坚持以开拓海外市场为主要目标,以输出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以坚持奇瑞品牌的独立性为特点,以提升奇瑞全球竞争力为最终目的。在国际化进程中,奇瑞汽车坚持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出口,打开国际市场大门,通过在海外建厂,建立开拓国际市场的根据地,并通过与国际一流企业资本与技术的合作,全面进入了全球市场。

创新创业视野 篇10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协同性的动因

(一)大科学时代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

二战以来,美国实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工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重大项目,无不彰显着大科学时代学科高度融合统一的特点。大科学时代的来临,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大科学时代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只有凭借高校与工业新的协作方式,才能产生高额的预算、多种学科的合作以支持社会所急需的革命性的新技术[2]。 这样就很容易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大科学时代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美国经济发展,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创业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它要求大学生除了具有专业素养之外,还要具有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素养。 因此,美国高校虽然设置的创业课程名称有差异,但是,在一些基础内容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主要有:创业咨询项目、创业计划写作、创业金融、创业机会发现、创业市场营销、创新思维、创业法规等课程[3]。 这也充分体现了大科学时代美国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素养的要求。

(二)高校内部创业共同体建设的需要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由商学院或经济学院主办到全校协同的过程。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高校内部各个学院之间的配合。 有调查表明,排在前十位的创业课程内容依次有:如何创业或创建一个新企业,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技巧,如何开展创业咨询,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技术转移需要什么策略,如何评价创新,怎样创建和经营一个新企业,公司如何进行创业,创业需要什么样的营销策略,何谓家族企业以及如何均衡创业需要的投资与私人权益,创业所需要的相关法律支持等[3]。 这些创业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出了大学创业课程与学科课程、通识课程之间的融合,这就需要大学内部相关学院紧密配合,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创业师资队伍。

此外,美国高校内部创业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校内各管理机构的协作与支持。 它涉及教务部门、人力资源处、校友会、教育技术中心等多个管理部门。百森商学院FME课程就是依托学校为服务学术所特设的办公处、校友们的合作办公、信息技术操作和服务中心等十多个部门的协作, 才得以和谐高效地运行[4]。为此,美国许多高校设置了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些创业教育中心经常专门组织创业讲坛,邀请多学科的学术力量参与创业,将全校各学科领域致力于创业的学生带入创新氛围,帮助学生进行创业模拟和研判,指导学生顺利开展企业的孵化和技术的转化。

(三)创业师资与经费的短缺

创业师资是影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创业师资的短缺也一直困扰着许多高校。 为建设一支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联邦政府特别创建服务全国的创业教育基金,来保障充足的经费来源。如全美创业教育教学基金会(National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经常通过网络在线教学、会议论坛等形式,开展全美创业专职教师的培训,以全面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5]。

此外,创业经费短缺也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此,美国政府实施了专门的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政策,大幅度提高了贷款的担保比例,最高贷款担保比例达到84%。 再者,美国许多著名的公益组织,例如考夫曼基金会,也经常资助大学创业教育中心开展创业项目, 帮助他们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还有许多金融组织、创业公司、风投机构也开始关注高校创业教育。

二、协同视野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样态

(一)高校内部创业教育的协同

1. 创业教育课程的协同。 最初的创业教育,通常是由商学院或经济学院发起的,由他们设置的创业课程,主要聚焦于创办企业和创业精英群体所需要的课程内容, 面向的范围主要是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学生,创业教育的覆盖面较小。后来,为了满足不同专业的创业需求,美国许多高校采用各个学院均开设创业课程的辐射模式。 这种辐射模式的创业教育,有利于不同学院的专业教师参与,由这些教师基于本专业的特点设置课程能够方便学生针对自己所学进行创业。美国学者Deborah H. Streeter调查了美国38 个最成功的创业教育项目,采用聚焦模式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仅占26%, 剩余的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辐射全校的创业教育模式[6]。 在不同学院的协同合作下,创业课程的资源大幅度地得到共享。这时的创业课程仍然是以专业为基础设置的。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许多高校开始认识到创业教育也要改变 “专业布局,条块分割”的局面,基于跨学科的高校创业教育项目开始成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康奈尔大学就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和化学企业”“设计者创业学”“小型商法诊所”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受到大量非商专业学生青睐。美国许多高校开始朝着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创业团队,利用商业创意,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合作学习,互通有无的方向发展。

2. 基于创业实践活动的协同。 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美国高校经常采用基于行动的教学法。 大学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或者教学中心,会选择多个学科或专业的教师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和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创业项目和团队,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孵化学生自己的商业创业或技术发明, 实现创业夙愿。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以创业研究项目、学生社团、专利办公室为基础的学校创业网络,专门成立了“创业角”(Entrepreneurship Corner),建立专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帮助创业者寻找创业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实现技术发明与专利的孵化。 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的创业教育中心, 定期组织大学生创业创意展示、企业与学生创业对接等活动,真实有效地为有创业理想的工程师、 科学家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咨询,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这种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 依托不同背景专业咨询团队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很快帮助学生转变角色,进入到创业实战模拟场景中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

(二)高校校际之间的创业教育协同

1. 整合各校优势专业资源, 共同推动创业教育项目开展。 2002 年,佐治亚理工学院和艾莫利大学联合启动了“技术创新:产生经济效益”(TI:GER)项目,结合佐治亚理工学院技术和商业强项,以及艾莫利大学的法学优势,揭开了融创业精神、技术革新和法律知识为一体的创业教育新局面[7]。 麻省理工学院也开始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合作,麻省理工学院负责课程建设,为其生命科学和工程领域的课程注入更多的元素,推动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这样,校际之间的创业课程资源就能够形成互补,培养的人才更能符合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此外,美国有些高校开始积极利用网络在线学习技术,共享学校的创业课程资源,为校际之间的创业教育合作开辟了新路径。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把商业推销、计划书写作、风险投资、实习计划等课程制作成网络视频课程,积极与其他大学联系,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的方式向感兴趣的高校及全球创业者提供服务。

2. 积极开展校际创业教育合作研究。 在创业研究方面,由百森商学院与其他高校共同开展的“全球创业观察”(GEM)项目取得丰硕的成果。 该项目的主旨在于了解世界各国创业教育的开展状况、创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创业教育出现的新趋势。该项目在每个参与国家和地区选择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大学,成立创业教育研究团队,负责该地区的创业教育开展状况的监控和研究。 目前,该项目已经扩展到全世界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高校与外部之间的创业教育协同

1. 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首先,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通过《拜-让法案》等法律文件,鼓励高校向校外机构进行技术转让,推动学校与外部企业的技术合作。 而且,每个州每年都会设立专项的创业资金,举行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支持优秀的创业项目,以解决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其次,企业界也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依相关数据统计,目前状态下,全美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心平均所获捐赠额有389 万美元,而一些名列前茅的优秀创业中心平均所获捐赠额高达1300 万美元[7]。 此外,美国许多知名的公益组织和基金会也非常热心参与高校的创业教育。

2. 设立捐赠教席。 20 世纪60 年代初,在佐治亚大学诞生了首个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捐赠教席。在此之后,美国高校与外部社会之间协同创业教育,以捐赠教席的方式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种捐赠席位(endowed positions)是指私人或企业出于某种愿望出资捐赠于高校的特定学术职位。其开设体现了美国社会对创业教育的鼎力帮助,同时也使得高校在引入优秀的教师开展创业教育方面有了丰富的经费来源。捐赠教席的数量已经呈现出增多的趋势,而且捐赠的资金数额也在增大。 目前,捐赠教席的职位绝大部分来自私人和企业的无偿捐助,也有一部分来自基金会等组织的捐赠。

3. 培训高校创业教育师资。 美国国际创业联盟(The USA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ssociation,简称UIEA)每年联合其他伙伴共同举办创业交流活动,培养教师创业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并且,UIEA经常提供机会, 为教师提供为期一周的实习机会,让教师体验资金筹集、店面布局、营销推广等实践活动。美国创业教学网络协会(Network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为提升教师的创业教学技能和方法,也积极推出培训项目。

4. 提供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产业园、科技园和研究园聚集在高校周边是体现创业教育协同性的一大特色。 这些产业园区的设立,大多依托知名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借助于大学的高新技术和研究实力来实现高新技术的孵化和增值。如位于斯坦福大学附近的 “硅谷”, 位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附近的“科学研究园”等。 这些高科技园区,有许多知名的公司入驻,如苹果、微软、雅虎等公司。这些知名企业,能够为高校教师、创业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设施及相关服务。 这样,创业大学生就能够有机会同企业的研发人员一起,开发新的产品,增长创业经验。

此外,美国高校除了邀请企业界的知名校友到学校进行宣讲、指导之外,还会聘请商业精英作为特聘教师来学校上课、交流,良好的创业教育影响了学生对创业精神以及自主创业的理解[8]。

三、协同视野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高校要建立创业教育的内部生态系统

高校创业教育不同于知识传递为主的学科专业教育,是一种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素养教育。 高校内部要充分发掘各个专业和学院的潜力,设置符合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创业教育课程。 面对大科学时代的挑战,高校需要对涉及不同专业创业课程与师资的重新配置,开设多种类型跨学科的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养。 各个高校也要积极设立创业教育中心,充分整合课程、师资和资金等多方面资源,通过设立学位项目、创业活动、专业咨询会等服务,帮助规划和发展大学生的创业计划,推动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计划的实现。

高校内部的行政部门如教务部门、 教学资源中心、教育技术服务部门、校友会等,也要通力配合,筹措资源, 与相关企业通过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模式与实践等活动,组建跨学科研究的创业平台, 完善和健全技术转移和企业培育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积极开展高校校际的创业教育合作

高校之间的差异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合作的有利条件。 高校要积极利用其学科和专业的优势,设立联合开展的创业项目,突出高校校际培养人才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增强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高校校际之间的创业教育协同,需要创新合作路径。首先,要注重创业教育课程的资源共享。 高校之间优势互补,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创业课程,避免交叉重复建设,实现创业课程资源的强强联合。其次,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互联网技术,互助合作共享创业教育资源, 建立创业虚拟指导中心,利用各个高校的创业人才协同合作,切实在技术和智力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充足的服务。 最后,积极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协同研究。准确把握高校创业教育的运行状态,系统分析高校创业教育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分析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差异,分享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增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注重发挥外部力量在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

外部力量可以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实践场所等便利条件。 政府要制定支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让高校和学生有动力和激情投入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来。大学也要积极引入企事业单位组织加入到高校创业教育的队伍中来。美国高校的创业大赛均会邀请知名校友和企业家参加,一方面,通过课堂讲座和现场指导等形式,能够有效实现大学生与成功的企业家之间的真实互动, 使创业者能够明晰创业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高校创业教育感兴趣的专家,也会经常根据自身投资的取向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判断,投资扶持优秀获胜者的创业项目。

同时,高校要加强与外部企业的合作联系。 美国高校大都非常注重高校与附近产业园区的合作,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都非常愿意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和技术优势,吸引高校科研人员、大学生与企业研发人员协同攻关,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转化高校技术优势。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和个人,捐献资金、设立创业教育中心、资助创业大赛、孵化学生的创业项目,保障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积极利用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建立和健全高校创业师资队伍,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Aggarwal N,Walden E A.Intellectual Property Bundle(IPB)Theory:Managing Transaction Costs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rough Network Governance[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9,48(1):23-32.

[2]Rostow W W.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society:some reflections on the past of the future[C]//Furino A.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Issues and Strategies.Mass Ballinger Press,1998:153-169.

[3]Vesper K H,Gartner W B.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Business Venturing,1997,12(5):403-421.

[4]黄兆信,等.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5]National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Overview[EB/OL].(2008-10)[2015-8-25]http://www.docin.com/p-374108143.html.

[6]Streeter D H,Jaquette J P,Hovis K.University wid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lternative Models and Current Trends[EB/OL].[2015-8-21]http://epe.cor-nell.edu/downloads/WP2002.final.PDF.

[7]Finkle T A,Kuratko D F,Goldsby M G.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A National Surve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6,44(2):184-206.

上一篇:检查及验收工作下一篇:椎间盘/针灸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