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课程群

2024-10-09

创新创业课程群(精选11篇)

创新创业课程群 篇1

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 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摸索出具体的人才培养途径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迎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是商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者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我院通过融入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业实训课程群建设, 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

一、创业实训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和人才培养定位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对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我院依照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目标和本院“十二五”内涵建设—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要求, 学校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商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1]的通用商科人才。

在我国高校中,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环节多数以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创新项目临时性安排和短期社会实习实践等形式开展, 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指导层面, 没有一个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的课堂模式;而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中, 缺乏清晰的课程体系层次, 强调重基础、宽口径, 创业教育中缺失实践性特征。

在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中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我们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体系的建设完善是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实施载体, 并应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 在课程组织及师资辅导等方面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性安排, 使创业教育成为真正的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开展的先进经验, 积极摸索学习, 强化了三层次由浅入深, 由面到点, 倒金字塔结构的收敛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使创业教育既包含针对全体的普及教育, 又包含针对特定学生侧重创业实践实训的重点教育, 第一层次:普及性的创业教育, 以讲座形式开设;第二层次:渗透性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的专业教育, 以专业课形式开设;第三层次:提高性的创业实践能力教育, 以实训课和创业实践形式开展。

二、创业实训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 中荷合作《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开展

作为我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层次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9年我校引入欧洲高校中非常活跃的模拟公司概念与鹿特丹商学院合作开设了《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 首期针对我校经贸学院的国贸、国商和物流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 30名我校经贸学院大学生通过运营与鹿特丹商学院学生共同在荷兰注册的模拟国际贸易公司, 将经贸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性指导实践工作的应用能力,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中荷合作的《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创新式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激发了了我校学生的强烈兴趣, 在随后的2010年、2011年报名参加此课程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学生模拟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从单纯的国际货物贸易扩展到了为海外企业作市场、管理咨询等服务贸易范畴。

从2012年, 按照我校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总体建设要求, 中荷合作的《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通用商科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自学与管理能力为培养目标, 课程授课对象扩展到了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所有专业学生。通过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国家文化的背景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 使得学生在国际化的商业文化环境和交叉学科的合作环境中专业知识得到巩固、通用的商科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国际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创业实训课程有机的融入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将创业教育由创业精神塑造、创业知识传授进一步向提升通用商科人才综合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延伸。

在教学中我们创新性地完善了教学内容和方式、考核指标和师资建设, 同时也推进了教材及其它基本文件的建设和课程延伸建设。

在课程运行中, 我方学生每5人一组形成项目小组, 与来自荷兰鹿特丹商学院的学生小组配对, 组建跨国创业团队运营国际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课程分为两个阶段, 分别在两个学期内完成, 课程总计4个学分。第一阶段为市场调研和项目策划书的编写, 两校学生跨国创业团队成员合作开展市场调研和产品调研, 分别就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物流运营等方面撰写研究报告, 完成《项目策划书》并做演示汇报;第二阶段为商业实战, 在此阶段中, 运营国际贸易公司学生创业团队成员需共同出资 (每人100欧元起) , 在荷兰正式注册实体公司;国际咨询模拟公司则承接荷兰企业的市场或管理的具体项目, 为在真实环境下从事进出口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业务的实际商务演练, 对其策划书进行实施, 就业务运行总体状况和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分职能的绩效进行汇报, 项目结束时要提交年度业务总报告。

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非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扮演项目导师的角色。课程教学采用学生主导模式, 教师只是定期检查其项目进度和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答疑。课程的考核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分与指导教师的评分相结合, 每周每个创业团队都要向指导教师上交一周进程汇报, 与项目策划书和演示汇报一起构成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 同时学生项目的定位、核心竞争力及团队构成和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2]。

通过课程学习, 学生不但得到了创业实践训练, 而且对自我特性有了更清醒的识别, 并提升了英语水平、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能力和获得了全球化视野。

《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于金融管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和鹿特丹商学院的教师, 有着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文化背景, 这样的团队构成对解决学生创业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创业教育对教师有着特别的要求, 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我们也非常重视给教师提供这方面的交流和培训的机会。从课程建设至今, 共7人才参加国内外的创业师资培训, 极大的促进了创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 为我校其它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设做了很好的人才铺垫。同时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了从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到案例集以及指定相关参考书目的一整套教学资料和课件。

课程进入第二轮起, 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国际环境, 增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拓展视野, 中荷双方组织了学生互访。我校学生两次赴荷兰进行了为期2周的学习和考察活动, 参加了相关课程讲座的学习, 参观了鹿特丹商学院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欧盟总部和荷兰海牙议会, 极大的开阔了国际视野。

2. 中、斯、美合作《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开设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我校通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涵。两年前我校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和美国雷鸟大学共同引进斯坦福教学模式开设的一门创新创业类实战项目《Design School》课程, 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学习。2012年是第二轮运行, 共招募26名学生, 每3人或4人一组, 与斯洛文尼亚和美国方面的各2名学生组成8人跨国项目团队。课程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辅导下的项目研究与方案设计。根据给定产业和产品并围绕:第一, 新的设计是否会得到消费者认同?第二, 新的设计从技术角度而言是否可行?第三, 新的设计从成本角度考虑是否具有经济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产业调研和产品研究[3], 并对产品设计提出改进性思路, 最终形成商业计划书。

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大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也提升了他们的在国际商业文化背景下运作具体项目的能力。

3. 其它创业实训课程的建设

同时我校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下积极开拓其它的国际合作的创业实训项目, 丰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在创业实训课程中, 国际化的商科人才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 使他们成为具有真正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全球通用商科人才。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完善与美国Ithaca College合作的Business Idea Competition项目, 开发与英国East London University共同开发的Global Scholars创业实训项目等国际合作课程。参加Ithaca College项目的我校学生这样评价合作项目“Business Idea Competition”:“真正授课只有10分钟不到, 甚至都没有翻开教材, 但是在实践后结合老师的讲解能醒悟自己缺少的一块, 然后老师会要求回去复习书本的某几章节后完善小组的计划, 并且在预习指定新课时完成一项与已学和自学知识相结合的作业”。学生们在实践中不仅完善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这就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核心所在。

三、创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1. 引入了中外合作实训课程, 摸索出了创新式的任务驱动教育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创业的实训类项目主要是创业大赛, 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只是为了参加比赛, 比赛结束后创业计划书往往被束之高阁。而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的传授与辅导, 关注学生创业计划书的形成过程和质量, 更强调创业计划书的实施, 在真实环境下从事进出口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业务的实际商务演练, 这样就形成了沟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而且对于《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中的运作相对成熟的学生公司也被推荐至我校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孵化, 延伸了实训课程的内涵, 使创业实训课程不仅仅是门课程, 也是创新创业项目有可能成为商业实体的一个预孵化平台;同时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具体各个学生小组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创新式实践了当今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2. 依托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 引领学生参与国际化商务演练

借助我校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所带来的海外优质合作伙伴和教育资源, 在创业教育的理念上紧跟国际潮流和形势变化, 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上走中外合作的道路, 通过引进国外高校的先进创业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 而且使学生得以在一个真实的国际化团队中亲身体验国际商务活动和创业过程。通过中外合作的创业实训课程群的建设, 从学生得以在国际化的氛围中开展创业实训, 锻炼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中外学生的互访, 使学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得以走出国门, 走入国际市场, 对全球化商务环境中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为未来在国际化、开放环境下的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顾骅珊, 汪浩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2 (5) :55-58.

[2]沈超红, 罗亮.创业成功关键因素及创业绩效指标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 (2) :231-235.

[3]Miroslav Glas, Bobert D.Hisrich, Ales Vahcici, Bostjan Antoncic.The International of SMEs in Transition Economics:Evidence from Slovenia[J].Global Focus, 1999, 11 (4) :107-124.

创新创业课程群 篇2

徐洪琴

2012031181

创新创业课程小结

本学期我们进行了为期八周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我们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课程了,在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创新与创业”这一门课程,这一学期只不过是对这门课程的进一步加深学习而已。

对于自主创业,许多大学生只是一时好奇而拥有三分钟热度,最终也只能落得镜花水月,因而,自主创业无疑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目前,虽然有不少国内高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真正自主创业的学生并不多,对于 “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如何”这一调查问题,选择“已全面展开,并有部分学生成功创业”的仅占调查人数的10.04%,而选择“尚未开展”的占30.57%。即使对自主创业感兴趣,有憧憬的学生很多,但大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这一阶段,如何才能真正地自主创业,真正地脱离“纸上谈兵”呢?

我们上课期间主要学习了关于未来各种可能从事的职业模拟经营管理,者可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机会。对于我们来说由于条件有限不可能真正的管理一个企业或其他等等,通过这一软件的模拟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企业。这可以说是很好的锻炼的机会。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企业的创办,企业的经营运作,管理等等。虽然接触的层面并不是很深,但是这些也足够我们当前的对创业的所需了。可以说这个课程为大家将来的创业打下了坚实而又稳固的基础。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难已成舟,一个人的力量终是有限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葆生命。本次的课程也多亏大家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完成一个个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工作的时候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协调,共同讨论,不能个人独断专行,团队精神很重要。回想起来当今一个个商业大亨:马云,张瑞敏,黄存义等等,他们的成功与辉煌的背后都有一支极其强大的团队。集思广益,众人共同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通过创新创业,我学习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很团队成员的交流中学习很多的知识。增加了自己的大学经历,外在压力增加时,就会不自觉的增强内在的动力,我觉得这是大学里面必不可少的一堂课。在这次的课题中我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领导者,但是必须还是要学习领导力,还有一点就是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2012级英本(3)班

徐洪琴

创新创业课程群 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群 建设 创新 资源库 微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07-0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是综合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结合最紧密的机、电两大方面内容,具有实用能力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企业中岗位需求量最大、最容易就业的专业。我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自创建以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践行德育为先,铸就技术品质”的办学理念,在“学院汽车生产专业群”的辐射引领和“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群”的带动下,以“知岗”→“贴岗”→“顶岗”为特征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教学改革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了大批从事“机电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机械设备的装配、维护维修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弥补了烟台地区以汽车生产为龙头的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为各个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優秀毕业生和实习生。

1 精品课程群的建设

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重复,同时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离散性,并且关系亲和,实践实训环节或技能培养环节是连贯、递进的。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校企共同深入研究,根据岗位需求,将本专业分为机械制造与电气维修两个培养方向,围绕电气维修方向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和课程群的建设要求,把《机电设备电工电子技术》、《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可编程控制》、《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五门课程组建为机电设备电气维修系列课程群。

《机电设备电工电子技术》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产品制作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培养电工电子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将技能鉴定和职业标准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实训、考证两者相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气控制、电气维修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技术》也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打破原来学科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知识全面性为本的理念,突出“够用为主”的思路,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职业教育新理念进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基本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以及在设备和生产线上的应用。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组装及一般故障排除。培养学生的传动系统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能力。

《机电设备可编程控制》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方式,配合各种实训、虚拟仿真、生产实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适应电气装配、设备检修、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岗位任务和项目对人才的要求.该课程在整个课程群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两门课程是本课程群的主干课程,主要针对电气控制和诊断维修技能展开学习。培养学生在电气维修工作过程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

2 精品课程群的创新

2.1 开发特色资源库,信息容量庞大

本课程群开发团队开发特色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库、专业标准库、虚拟仿真库、教学视频库等八个资源库,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有文本、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等等,资源数量丰富,信息容量庞大。

2.2 引入微资源,使学习内容碎片化

为了帮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更好的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我们引入了微资源的概念,把系统的知识打碎,把一个个小知识点单独提炼出来,以视频、图片或者PPT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使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学会他所想学习的东西。在我们现在这个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来说,微资源无疑是给学习者提供了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

2.3 提供多种资源,学习辐射范围广

在我们的精品课程群里,给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除了精品课程所包含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引导文、学生工作页等等之外,我们还提供了行业资源、技能资源等多种资源供学习者使用,如图1所示。我们所面向的学习群体非常庞大,辐射的范围非常广,除了学生之外,还可以是想从事这个岗位的从业者或者是想学习这个课程群知识的学习者。

3 结语

本课程群的建设理念先进,信息容量大,辐射范围广泛,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充分发挥课程群结构整体优化、整合功能效益,利用课程内容上的关联性相互支撑和强化,实行大课程建设,有利于电气维修岗位群相关人员的学习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段寿建.面向就业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J].福建电脑,2012(5):35-36.

[2]孙玉芹,刘晶晶,韩玉竹.高职会计核算课程群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探讨[J].财会教育,2012(5):122-123.

会计专业涉税课程群建设与创新 篇4

会计专业涉税课程群主要包含财政学、税法、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四门课。其中, 财政学和税法是必修课, 54学时, 分别在第三学年的上下学期开设, 税务会计和税收筹划是选修课, 36学时, 在第四学年的上学期开设。这样的涉税课程群设置使得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涉税的基本知识, 然而距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

二、当前会计专业涉税课程群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 涉税课程群课程设置的基础课程。

涉税课程群中的财政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结论, 因此, 财政学要在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为同学们讲授。因为税法除了要用到财政学中所学的基本知识外, 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知识, 所以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要在学习了初级会计学之后再来学习税法。当前, 我校的财政学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同时开设的, 显然有悖于一般的学习规律, 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二) 忽视了涉税课程群的实践教学

1、纳税实务操作不足。

涉税课程群以介绍和操练中国现行税制和税收征管法规及运用为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一门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时, 应试财税系统公务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执业资格、企业财务人员招聘等的重要考试科目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充分体现高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办学特色,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而我校目前几乎没有纳税实务操作的实训。

2、缺少实习时间。

涉税课程群是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要尽可能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毕竟是纸上谈兵, 他们需要一个演习的练兵场。他们需要通过为纳税人代理税务登记、代领发票、代理申报纳税、代理建账、代理制作涉外文书的实习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更为深刻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但目前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三) 涉税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税法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而且实践性很强, 在教学计划学时少的情况下, 教师为完成教材内容而多以讲授为主, 而没有充足的时间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费时较多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效果甚微, 不能达到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三、涉税课程群建设创新

(一) 完善涉税课程群课程设置。

遵循涉税课程群的教与学规律, 考虑涉税课程群的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 相关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二) 增加涉税课程群实践教学时间。

在以上涉税课程群开设时机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实训和实习时间。具体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三)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的最大优化是减少上课学生人数, 实行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 教师就可以在实验室中授课, 并能严格掌控学生, 学生上课效率才会提高。当前教学方法的改进迫在眉睫, 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参与进来, 引进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学生发言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涉税课程群教学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关键一环。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总结了会计学专业涉税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三大方面的问题, 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涉税课程群,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课程心得体会 篇5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创业课程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创业课程心得体会1

大学生就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创业教育,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认识片面,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深刻理解。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我国创业教育的原动力之一是解决就业问题。这样的目标设定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减轻就业压力。事实上,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更是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二是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局限在校内和课堂,搞统一的教学计划,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显得较为陈旧、封闭;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专业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偏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较少开展实践活动。

三是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未形成专业化、正规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的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操作练习时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既有先进教育理念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非常缺乏。

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努力构建“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强调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业运筹、创业营销战略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创业理论课程教学,使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以模拟实训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让学生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企业,或在创业园实习,使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升。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需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的总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应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创业型师资队伍。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并注重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创业实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创业体验,或通过定期参加创业组织、创业协会的活动以及同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获取创业教育鲜活材料和信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环节,建立校企联合模式。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建立校企联合模式。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通过校办产业、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途径筹集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

形成坚实的创业实践组织保障。由高校领导及教务、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组成创业组织指导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创业活动固定场所,可在校园建立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或创业园;出台鼓励政策,如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助并减免场租、水电、通讯等费用,扶助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课程心得体会2

通过创业教育课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越过了很多心理上的障碍,我给自己做了人生的规划,规划了自己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懂得了自己需要什么和为之奋斗。我要做一个勇敢,自信,有目标的人——这就是我的定义。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机会走了就不会再来。我们都不想错过机会,但机会却悄无声息的从我们身边溜走。与此同时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我们的父母,用一颗感谢的心去回报我们的社会,用一颗责任的心去对待自己。

现如今,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高等学校毕业学生逐年增加,在找工作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创业就成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政府也鼓励创业,不仅有利于拓宽劳动者的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个人价值,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建康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热情,有活力,有知识,有胆识,但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来说面临着经验不足,没有很好的是非辨别能力,也没有很大的交际圈的劣势,这就造成了创业中可能有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体验创业、学习创业与实践创业,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三个连续阶段。大学生有益的创业活动将成为真正发挥自己才华、展现创新思想和个性特点以及充分认识社会的一个大好机会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这也是一个趋势。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创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双赢思维,知己解彼,综合综效。做好职业的生涯规划,并执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面壁思故;面壁思故,不如明师指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想做的事。

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矗。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大学生创业是潮流,不可阻挡的。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大学生创业,一方面要以个体素质、自身能力、良好心态为基础,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

就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已有的很多成功的例子一再表明,大学生自我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创业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就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但其主要角色恐怕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创业教育。

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就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比如,上海市就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以及部分税费减免等四项优惠政策;上海市工商部门还具体规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应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

创业之路是艰辛而曲折的,有很多人满怀激情投入到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中,然而在真正面对冷酷无情的商业竞争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控制市场,成为真正的创业英雄?而对于身在校园里极缺社会经验的莘莘学子来说,创业更是难上加难。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此外,由于大学生对市尝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

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在大学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以前在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你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掏钱的。

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当代的我们想要创业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准备。我们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大学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大学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

商业活动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你生活的周围,找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在他们那里,你将得到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更多的时候这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你甚至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拜访你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咨询与你的创业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团体,你的谦逊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个体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做出预测与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保持与变化着的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几乎始终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无往而不胜。

总之,创业知识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视野之中,只要善于学习,总能找到施展才华的途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只要自己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最后成功或是失败,都是人生的财富。

创新创业课程心得体会3

为了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4月,xx学院开展了“本科生参与到导师的研究项目中”的活动。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四人开始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最佳密度理论与站点规划方法的`相关问题研究。9月,我们的研究课题《xxx》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月获批。

通过参加这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我获益颇多。从确定项目立意点,到撰写项目申请书;从立项审查的波折,到确定研究方案与寻找创新点;从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到项目的具体研究,一路走来,我开始了解了之前离我们遥远的科研工作,我从中学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敢于创新的实践勇气。历经了近两年时间的查阅资料,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和刻苦钻研,使我学到了很多我所感兴趣的、对我学习生活很有用的东西。这是一次难得经历,一次让我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作为当代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懂得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项目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我们进度较慢。通过询问指导老师、及时调整方案,花一段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我理解到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抓住项目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再对研究方案做出合乎实际的设计,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勤于思考,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每个课题研究的都是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案,需要自己去找文献查资料,去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规律,然后确定要创新的方向,不断地努力,独立思考。在创新方面,首先要确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要始终围绕创新点,不能偏离主题,也不能随意猜测,而要有根据有目的地做出假设,再一步步通过实践去论证自己的猜测。其实,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是这样“平凡”地一步一步实现的。该项目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并不那么容易,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都还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比如早期的文献查阅、数据收集、数据计算及其分析、模型构建。整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做科研必须具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要本着对科研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进行自己的研究。

项目是我们团队共同的项目,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在团队合作中难免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摩擦,这时候需要我们以团队为重,以项目为主,全身心投入,并充分尊重团队中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组从项目立项之初成员之间的不太了解到现在发展成为很好的队友、很好的朋友,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在团队中我们能聚集起每个人的能量,将其团队作用发挥到最大。

这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给我带来了很多,有能力上的提高,有思维上的创新,有情谊上的收获??我在忙碌中充实了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坚持认真细致地完成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在实验中,尽管困难重重,尽管工作量较大,我不断鞭策鼓励自己无论怎样都要有始有终,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我相信这次实验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真诚地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我们的机会,感谢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小组组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同学提出的`宝贵意见。谢谢你们!

通过学习创新创业一课,令我对大学生创业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新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对发明有所了解,发明是在无前人引导的情况下为了生活的需求而做出一些东西,一般人难以做到。而创新却不是这样,它不需要我们整天抱着头的空想去做出一些连科学家都难以做出的东西,它只需要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一些已有的东西做一些改动,来适应我们的需求。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他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以创造价值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创业的路上需要我们能够担当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就像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但是追逐梦想是幸福人生的起点,为了理想去奋斗,就需要认识创业、准备好创业的素质,提前进行创业的演练。

一,不能正确的认识创业。

不少大学生把创业看得很神圣,认为只有高科技、高资本才能完成创业;有的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认为是找不到工作或工作失败后迫不得已而做的一件事;还有的把创业同各种素质锻炼混为一淡,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缺乏自我认知。

对市场和自我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盲目追赶创业的潮流,成为大学生的又一个时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把创业作为攀比、竞争的手段,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或是否具备了创业的成熟条件,;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同学在创业方面的选择上,缺少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分析,一味追求热门行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更快的进入社会,并使自己尽快的强大起来,大学生就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一种趋势。它定会使我国的就业形势发生巨大的改变,并对我国的长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从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现状考虑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极具必要性和可行性。

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很有帮助。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受到社会的就业压力的影响,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来增加就业岗位和竞争筹码,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2、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相融合,使自己能够在自己所喜欢的领域大显身手,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并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当今社会就业难的问题,还可以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3、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素质一直呈现降低的趋势,并且这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清除内心的障碍,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努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再创业活动中,还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努力打造自己的各种素质。也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功,进入社会才不会成为问题。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长久不衰的的重要因素。如果缺少了创新,任何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就会停滞不前。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一个国家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创新,这是国家强大与繁荣的根源。中国的未来在于大学生,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恒则在于大学生旺盛的创造力与创新追求。

创新创业课程心得体会4

创业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一个具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能否最终走上成功创业之路,与他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在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胜出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创业是大学生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实践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客体是商业机会和各种为达到目的而需要和可以得到的资源。

同时,大学生实践创业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大学生是否自信、能否在挫折和失败中重新振作,对于创业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实践创业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经营常识、把握经营方向、提高商业能力。

不少大学生创业把握不住方向,很容易走入误区。其实,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应该首先树立赚第一分钱,而不是一创业就必须挖到一桶金的观念。大学生面向基层创业、就业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在学校为我们提供优惠的政策的情况下,客观上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好的土壤,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畅游一番”,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提高商业能力。由于创业者是发现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并将之转变成现实的人,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一些特定能力,如捕捉机会的能力、领导及合作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创业过程中能否正确、高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对于创业能否成功是很关键的。而在对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又是能否与合作者融洽合作。实践创业中的大学生应把握方向、坚持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在市场竞争中,要懂得如何进行放弃和选择。

创新创业课程群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08-04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创新创业+”是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入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作为核心概念,其宗旨是以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目的是让高职学校教师和学生能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教育观念,持之以恒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融合教学、研究、大赛、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中,从而实现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高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造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导向。“+”作为模式外延,即将创新创业与高等教育中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改革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以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外延是无限延展的,是可推广、可复制的。该模式不仅适用于高职高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创新创业+XX专业=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当然其成效绝不是简单地相加。

二、课程、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创新创业+”的人才培育的核心环节,也是观念转化的桥梁。设计一个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教育过程中最大压发挥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最终实现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精准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与美国、日本、英国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各要素和结构之间。因此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要素和体系几方面去研究是有必要的,再来研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相关问题。国内外许多先进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借助这些理念和经验构建和完善适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

国内外对课程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课程”这一概念较早出现是唐代孔颖达编写的《五经正义》和《示子全书·论学》里。过去对“课程”解读仅局限在教学的时间上、教学范围里和工作进程中等元素。国内专家王伟廉[1]的观点“课程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整合学科和教学督导、教学活动的一项工程”。还有专家将课程理解是一种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索和研究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实施意义、精神层面、实践经验、多项能力的生成过程等等。

国外“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自拉丁语“跑道(Cursumrace course)”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为教育上的专业用语,意指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奥利弗(Albert.Oliver)是系统的研究课程定义的一位美国学者,他从广义到狭义的顺序分析出“课程”有七种代表性解释。Lewy,A.[2]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Johnson[3]认为课程是“一种提前预习结果的结构化排列组合”,奥利瓦[4] (Peter F.Oliva)认为:“与教学管理、教学监督和教学研讨等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术语相比,课程确实具有一种神秘的味道。

综上所述,“课程”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涵义。一位美国的学者做过一个关于课程的统计,课程这一术语至少有119种之多。[5]可见,“课程”概念解释有很多种,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分析,反而凸显课程研究领域的生机。

(二)课程结构、课程体系

“课程”概念众说风云,“课程体系”也不例外,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课程体系”的情况也大有人在。因此认识“课程体系”必须先认识课程结构。国内有很多专家研究它,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课程结构”有更深的理解。

顾明远[6]认为,“课程结构”一方面是一个学校将课程各方面的有效组织、合理安排、相关内容配合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我们一般提及的教科书。施良方[7]却认为“课程内部各要素的有序组织和合理配合,也就是说研究课程内部各组成部分如何最佳的融合起来的问题。”廖哲勋[8]指出:“课程结构是一个学校所有课程组成的内部诸要素之间有一定规律的组织表现。”杨树勋[9]认为:“课程结构是一个学校课程全面规划以及总体推进的综合体。”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10中,描写课程结构关系最为准确的词语是“Curriculum Organization”(课程组织)。书中给出的定义意思是:“课程组织是指一个学校将所有教育体系内的各要素的组合,根据需要加以排列组合的一种方式。”张华[11]认为“课程组织是一个学校将特定的专业配置的各种课程组成要素有机地融合成课程结构,以便各种课程在教学运行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结构系统产生一种合力,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一样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分类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者赫冀成等[12]主编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一书,指出“课程体系是学校教学的核心部分,是某个专业所设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它是特指课程结构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分配。广义分类是一个系统,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形成规律的组合成课程内的多个构成要素。

国外与我国所述的“课程体系”相近的单词是“Program”,卢晓东[13]认为: “Program”仅代表一个系列、并形成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相当于一个教学计划也可以看做是课程体系。美国并没有课程体系的说法,它们对相关专业教育是让学生以主修不同方向的课程来进行的。其教育的组织方式以及隐藏在这种组织方式背后的指导思想与我国现在的课程内涵还是区别较大。尽管国内外的理解有差异,从形式上看,“主修”和“专业”都是由不同的课程组织来体现的[14]。因此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同的课程组织即课程体系,都是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和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文件精神,这些文件中所提到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活动包括第二课堂、社团、大赛竞赛、综合社会实践、各类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嵌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之中,都是为教育的本源服务的。所以我们应该讲课程体系理解为既有思想内容,又具形式结构的育人的“文化场域”,而不是一种只有空洞而无内容的外壳。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学生如何去使用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为社会服务,它可以交给每一个学生掌握怎样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是学生成长过程必须汲取的不同营养的“菜谱”,通过这些“菜谱“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品尝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以提高自己在成长过程所需要的文化营养。endprint

(三)“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价值观念指导下,将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由其课程观、目标、内容、结构和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创新创业课程观起着主导作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模式的形式表现。我国现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很多处于一种“两张皮”的状态,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家提倡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主旨相背离,将国外创新创业成果的运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的实践,归纳和总结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创新精神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能够用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前人没有提出的观点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实施发明创造、创新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业意识是指学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需求、创业动机以及浓厚的创业兴趣、远大理想、职业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创业知识是指在学校教育的各环节都要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创业能力是指在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能力、懂经营会管理、能具备独立工作以及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社会交往的综合能力;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应具有独立、敢为、坚韧、克制、适应、合作、缜密、外向型等多方面的心理品质能力。

三、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成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通过多次调整,多方调研、科学论证,最后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包括八大模块,如图1所示。

(一)人格与应知模块,包括大学学习方法、人际交往与礼仪、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行为规范、校园生活百科、评奖评优、网络课程学习、图书借阅、学籍管理、专业解读、学分制方案、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宿舍管理。这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刚刚进学校的大学生,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变化,要让他们了解新的环境下一些基本要求,主要安排在开课的第一周全部上完,授课老师有院系部的辅导员、学工、团委、安全部门等讲授。

(二)思想与理想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训与军事理论、体育与健康五部分,全部为必修课程。

(三)应用与工具模块,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全部为必修课程

(四)旅游与素质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课程群、职业礼仪与形体塑造、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人文艺术课程(限选课)、作品欣赏课程(限选课)、迁移拓展课程(任选课)等

(五)创新与创业模块,包括创新理论与实践、创业基础、创业拓展课程如旅游创造学、创业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创业管理、商务沟通、企业法与知识产权管理、创业投资与创业财务、电子商务前沿、技术创新管理、新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创业设计、企业实习等综合素质课程。

(六)专业通识课模块,包括烹饪原料学、中国烹饪概论、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烹饪工艺学、烹饪英语、中式面点制作工艺、地方风味菜品制作、烹饪化学、快餐经营与管理、食品雕刻、现代厨房生产与管理、餐饮运营实务、菜单与宴席设计、创新菜点的开发与设计、餐饮成本核算与控制等

(七)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中式烹饪基础、畜肉菜品工艺、禽蛋菜品工艺、水产菜品工艺等

(八)实践与设计(论文模块),包括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结语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用而生的,它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通过对国内外课程、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分析,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构架出全新的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积极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Lewy,A.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1991. Oxford: Pergamon Press. PP. 15.

[3]Johnson,M,Jr. Definitions and Models in Curriculum Theory. Educational Theory 17, No 2. 1967. pp. 130.

[4]PeterF.Oliva,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Little,Brown&Company (Canada) Limited, 1982, pp. 4.

[5] [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69,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9]杨树勋.现代高等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97-98.

[10]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73.

[1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0.

[12]赫冀成,张喜梅.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4:19.

[13]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高等教育论坛,2002, (1).12, 11-18.

创新创业课程群 篇7

1 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概况

1.1 优化课程群的结构

信息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检测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六门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把六门课程重新分类,组成如图1所示的课程群结构。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作为课程群的基础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作为理论分析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检测技术”作为应用课程。在整合重复知识点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应用方面的训练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调整课程群的课程标准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确定课程群的课程标准,从课程群的整体考虑,而不是单门课程的设计方法与思路。在基础类、理论分析类与应用类课程的内容设置基础上,以案例为基础讲授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从工程的角度,讲授应用类课程。从多题目,多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

1.3 改革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程群教学中,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与实验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内容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教授内容注重与实际相联系,加深理论与工程应用的联系,强调工程应用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注重课程作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设计性。

2 课程的设计与规划

课程的设计和规划以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培养为宗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下面根据基础类课程、理论分析类课程和和应用类课程的不同教学要求和目的,对其进行了再设计和再规划。

2.1 基础类课程注重理论与兴趣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电子信息工程学科思维

基础类课程的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具有内容多、学时紧的特点,但是不能反映出新的电子技术。模拟技术与数字技术在传统授课方法中是分开讲授的,工程实践中多数场合是模拟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电路,这些电路虽然广泛应用但是在教学中难以安排。结合工程实践,学习基础类课程同时要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爱好与兴趣。为此,对基础类课程做了重新规划与设计。

(1)基础与兴趣并重。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电信号的采集与流动情况,通过筛选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删除重复、陈旧内容,改善课程内容;在保证基础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新技术、新器件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实施例,增强基础理论与实际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学习兴趣。

(2)科研与创新能力开发。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从实践入手,增强基础研究,加深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再者,围绕课题内容,老师可以设计应用型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理论分析类课程

理论分析类课程的“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两门课程,但是两门课程都有离散信号和系统方面的内容,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之后,这就要求合理设计与规划“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避免重复又要推陈出新。

(1)基础应用和技术应用优化整合

“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由于是承前启后的两门课程,因此安排在连续的两个学期分别进行讲授。“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在所讲授的内容上有相似的部分,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有所重复的,但是两门课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一个是对基本概念及方法为主进行介绍,另一个更多的是侧重实用性和技术性。因此部分内容以回顾和补充的形式予以展现。这两门课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理论性较强,有大量的公式和证明,在讲授时,注重以应用为主,淡化公式的证明过程。

(2)系统性、逻辑性优化整合

“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重点是对连续信号和系统在时域和变换域的分析方法进行介绍,特别是在变换域(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离散信号和离散系统的介绍内容相对较少,只是初步的介绍一下时域的求解方法和z变换的部分内容。

数字信号处理作为其后续课程,对连续系统不再进行介绍,而只讲授离散信号和系统的分析方法,分别介绍了时域和变换域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对多种变换方法(傅里叶变换、z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进行讲解,最后对于模拟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必要的介绍。

(3)授课学时的优化整合

两门课程的学时均为中等学时量,信号与系统课程计划为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0学时,实验学时为4学时。数字信号处理计划学时为4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8学时,实验教学为8学时,并配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整合后两门课的理论教学为98学时,实验为12学时,课程设计为一周。对理论学时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新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10学时

2)连续信号与系统时域、频域、复频域分析46学时

3)离散信号与系统时域、频域分析28学时

4)模拟、数字滤波器设计14学时

2.3 应用类课程

“传感器检测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应用类课程是对理论内容的应用与实践,拓展理论内容,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创新创业项目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性的比赛与实践,把各个课程关联起来、完成综合性的设计。例如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参加挑战杯比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积累一定的开发实践经历。

(2)选用项目驱动的实践模式。“传感器检测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应用性和综合性强,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每一个项目都是工程应用项目,可直接应用到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如位移测量实验、数据采集实验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 课程群建设成效

课程群建设依托我校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承担吉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和一般项目5项。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省级奖励30多项。

摘要:<正>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提出“课程群”建设,有效地将课程与课程之间结合,打破课程本身建设的局限性,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效果远远好于相关单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总和。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吉林建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信息处理课程群的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但是还有如下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强化课程群内部课程间的相关性,把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关联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罗朝明,陶扬威,胡顺超,李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115-117.

[2]陈传波,张立峰,陈南平.一个远程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2):12-14.

[3]陈戈珩,王宏志.“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优化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83-86.

创新创业课程群 篇8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涉税课程群,课程设置

涉税课程群是指由《财政学》、《财政与金融》、《税收学》、《税法》、《税收筹划》和《税务会计》等课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涉税课程群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主要讲授税收基本理论、中国现行税收制度实务、税收筹划的基本知识等内容。从山东科技大学涉税课程群的教学情况来看, 学生对涉税课程群的学习态度认真, 求知欲强, 但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 容易出现畏难的心理。为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税收理论水平, 又具有一定业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 就必须深化涉税课程群的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涉税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一、山东科技大学现行教学计划下涉税课程群设置的现状

该校现阶段会计专业共有普专、普本、学分互认专升本学生三大类型, 其涉税课程群课程设置如表1、表2、表3所示。

二、山东科技大学涉税课程群设置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相悖之处

(一) 涉税课程群设置尚未做到以管理学为专业基础

管理学从来就是一门建立在多个学科基础之上的综合性或边缘性的学科。从教育部设立的工商管理类学科来看, 作为经济学门类下的税收学与作为工商管理类的学科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从税法与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的联系来说明涉税课程群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下以管理学为专业基础的必要性。

1、税法与企业管理。

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 概括起来, 不外乎是战略管理, 财务管理等方面。以战略管理为例, 企业战略管理活动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达到目标的途径、采取的措施、目标实现程度 (绩效) 等步骤。这些经济活动, 税收的影响无处不在, 一个讲求绩效的战略管理方案, 必须充分考虑税收成本的影响。例如, 许多跨国公司选择在百慕大群岛设立母公司, 主要目的即在于避税。这是企业设立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就财务管理而言, 企业财务管理不外乎是筹资、投资、耗资、收入和分配的循环过程, 这些活动与税收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 纳税本身就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税法与市场营销。

长期以来, 人们并不了解市场营销学与税收学科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 企业的合同签订、市场营销方式的选择、营销机构的确定等都要考虑纳税筹划因素, 否则, 企业可能遭受经济损失。例如, 企业外设分销机构, 设立地点、设立方式等都对纳税有不同的影响。又如, 企业鉴订合同的同时就决定了纳税义务, 选择恰当的合同既可以为企业规避风险, 又可以节约税款。

3、税法与会计学。

税收学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点是税务会计。会计学为税收管理的基础, 税务稽查、税收管理和税收筹划等课程须以会计作为先修课程, 不懂会计, 不懂报表就无从学习税务稽查等课程。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等有关会计课程是税收课程的必修课。另一方面, 任何一个优秀的会计都必须正确进行纳税核算、分析, 甚至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这说明作为工商管理类的会计学同样需要学习税收有关课程。如税法、税收管理以及税收筹划等课程。

以上分析说明, 税收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学有着天然联系, 为此, 将管理学和经济学分析范式共同列入税收学领域, 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 都有必要性。税收学科的建设需要融入管理学, 这就需要调整现行课程体系, 将目前的税收课程从以经济学为专业基础改为以管理学为专业基础, 使税收学更多地从管理学中吸取知识, 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取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管理学科的建设同样也需要税收学的加盟, 目前全国高校的管理学科除CPA会计将税法作为必修课外, 其余都未开设税法及相应课程, 这就使管理学科的建设缺少了一个有力的支撑, 为此我们认为应将税法作为管理学的必修课程。

(二) 忽视了涉税课程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纳税实务操作不足。

涉税课程群以介绍和操练中国现行税制和税收征管法规及运用为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一门财税专业、会计专业、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就业时, 应试财税系统公务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执业资格、企业财务人员招聘等的重要考试科目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充分体现高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办学特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2、缺少实习时间。

涉税课程群是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要尽可能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如上所述,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毕竟是纸上谈兵, 他们需要一个演习的练兵场。这个最佳的练场就是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繁忙, 特别是在所得税汇算期, 工作量大, 人手紧张, 急需大量的懂税收业务知识的人员。我们可与税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联系, 安排学生进行短期实习。他们通过为纳税人代理税务登记、代领发票、代理申报纳税、代理建账、代理制作涉外文书, 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这样一方面可解决税务师事务所人手短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又给学生练兵的机会, 可谓一举两得, 值得尝试。

三、基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涉税课程群的建设与创新

(一) 在课程设置上, 应突出专业性, 注重实用性

课程体系是教学工作的总纲, 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涉税课程群应当在符合其内在知识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学科交叉, 内容重组, 在遵循逻辑性、体系性和开放性三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体现学科的继承性和开放性。

1、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具体而言, 针对税法课程的相关性,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专业进行, 如财税专业, 在税法课程开课之前, 应开设财政学、税收学、财务会计等课程, 税法课程可设置54学时;而财会专业, 在税法课程开设之前应开设财政学、税收原理和财务会计等课程, 税法课程可设置72学时, 以突出税法课程在财会专业中的重要性;其他专业, 在开设税法课之前应开设财政学等课程, 并且将《税法》课程改为《税收学》, 可以设置54学时, 让学生对税收理论和基本税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把握。这样设置的目的:一方面, 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税法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一定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结合我系的学生实际情况,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对于会计专业的专科学生, 涉税课程群的课程设置为财政学 (54学时) ———税法 (54学时) ———税务会计 (36学时) ;会计专业的本科学生, 涉税课程群的课程设置为财政学 (54学时) ———税法 (54学时) ———税收筹划 (36学时) ———税务会计 (36学时) ;会计专业的中外合作学生, 涉税课程群的课程设置为财政学 (54学时) ———税法 (54学时) ———国际税收 (36学时) 。这样设置,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税法相关课程的积极性,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税法知识的不同需求。

(二) 在教学方法上, 应提倡创新性, 注重整体性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

教师的责任是首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现在的税法教材内容越来越翔实、丰富。在教学计划学时少 (一般只有54学时) 的情况下, 如果教师为完成教材内容而满堂灌, 在有限的讲授时间里, 不分轻重缓急、照本宣科地讲授教材内容, 就会造成教师讲得越多, 学生得到越少;教师越是面面俱到, 学生的印象越是模糊, 结果事倍功半, 事与愿违。为此, 必须要遵循如下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是注重授课对象差异性。对于财税专业、财会专业的学生, 应注重税法实务, 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经济学、工商管理、金融等专业的学生, 应注重税法理论和实务并重的原则。二是考虑未来工作中的有关知识的利用度。我国现行的税种有20多个, 但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利用率较频繁的只有10多个, 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 这些内容就应为教学重点。三是适当关注每年CPA考情变化。CPA是我国目前繁多的会计资格考试中权威性和价值量较高的考试之一, 而税法属于五门考试科目之一, 其考题的质量较高, 其考试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税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教师适当关注每年税法考题及其变化, 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尊重税法时效性的体现。

2、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大班理论授课和小组研讨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大班理论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 利用“五讲教学” (讲重点、讲难点、讲热点、讲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与手段) , 使学生在把握课程内容整体逻辑体系的基础上, 了解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 加深对课程主要知识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 借助于问题教学、启发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 将课程教学内容讲透讲活, 使学生在把握课程内容的整体逻辑体系的基础上, 加深对课程主要知识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案例教学为例, 目的是用会计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典型案例重现实际情境, 通过解析案例, 让学生在回放的实景中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受到启发、学会思考。小组研讨以上市公司真实案例为背景资料, 通过组成研讨小组, 开展合作性教学。合作性教学实施过程包括案情介绍、布置思考题、小组课下准备、课堂集中讨论发言、教师总结点评等步骤, 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剑文, 熊伟.中国税法学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法学, 2001 (5) .

[2]、陈少英.中国高校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 2005 (1) .

[3]、张源.《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

[4]、康世硕.案例教学法在“税法”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 2005 (5) .

创新创业课程群 篇9

在过去近十年的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 校企合作在师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通过下企业挂职、企业顶岗、企业化培训, 专业技能得到了不断提高, 师资队伍的提升还是很难培养出“一出校门就胜任企业岗位”的现代职业人, 追根究底发现, 校企合作没有实际解决教学内容问题,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建设这一瓶颈问题随着师资队伍建设日渐明显, 亟待解决。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化程度。高职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存在差距: (1) 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群不够吻合, 能力主线不够清晰; (2) 课程体系过于重视专业性, 缺乏专业之间的共享性; (3) 课程内容职业化、标准化、企业化内涵不够, 课程内容跟不上IT企业对岗位技能发展要求; (4) 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不够科学,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是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实现专业群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整合专业群平台课程资源, 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通”的框架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嵌入ITSS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 课程训练与企业生产吻合, 将企业岗位操作技能和真实项目融入课程内容, 课程技能主线清晰, 技能目标和课程内容紧跟IT产业技术发展步伐, 设置出紧跟产业发展、符合企业现代职业人要求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提升高职教育品牌效应。本文将从专业群视角出发, 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为例, 探索如何创新专业群课程体系、ITSS融入课程内容、分段式课程内容设置、嵌入企业优质资源、标准等问题, 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 ITSS

IT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tandards,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针对信息技术行业, 制定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基础标准、业务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模式标准、应用服务标准, 全面规定了信息技术服务、生产、研发、产品规范和工作标准, 给IT企业生产、服务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 是一项国家级的行业标准[1]。

2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群协同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获得江苏省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重点专业群立项, 开展了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工作, 将ITSS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融入课程内容设置, 重点是打通专业之间的课程共享、衔接和互通, 优化配置专业之间的课程教学资源, 探索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协同创新课程体系, 称为“五阶段小学期课程体系”, 即1年的专业群基础能力训练, 0.5年分立式的专业技能训练, 0.5年的岗位能力训练, 0.5年企业从业能力训练, 0.5年定岗实习, 构建“底层共享、高层互通、中层分流、过程融合”的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框架, 为课程设置和内容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 课程体系嵌入职业认证、企业标准和优质资源

依照企业化ITSS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层次, 结合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协同创新课程体系框架, 围绕企业核心岗位工作技能要求, 将专业课程按照五个阶段进行设置和实施[2], 提高课程内容的真实性、标准化、实战性。

第一阶段 (1年) :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主要设置支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各专业通识性课程,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将各专业原课程高度整合和共享, 将计算机基础、平面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CSS+DIV页面布局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设为专业基础课, 在整个专业群共享和开发, 隶属于整个专业群, 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了课程建设的重复性。第二阶段 (0.5年) :针对各个专业的技术特点, 开设专业性、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例如软件技术专业在该阶段设置JAVA程序设计、软件测试基础、JAVASCRIPT页面技术、Linux操作系统等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课程具有很高的导向性, 指明了专业技能的后续提升方向。第三阶段 (0.5年) :该阶段是专业技能课的提高阶段, 凸显专业技能的技术要求, 也是校企合作建设的重点课程模块, 主要突出专、精、实的课程内容特色;例如软件技术专业在该阶段主要设置JSP动态WEB开发技术、软件单元测试、软件自动化和功能测试、基于Android的APP程序设计等, 明确了软件技术主要培养WEB应用系统编码、android APP开发、软件测试方面的人才。第四阶段:该阶段以企业化综合实训内容为主, 增设专业拓展课程, 综合实训取自企业化实战项目, 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从业能力, 而专业拓展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各个专业之间的技术贯通技能, 为拓展学生就业面打下坚实基础, 该阶段主要通过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展教学;例如软件技术专业在该阶段设置软件测试综合训练、软件编码技术训练和手机移动开发技术训练等课程, 并增设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课程。第五阶段 (0.5年) :企业定岗实习, 是学院和企业签约, 学生直接进入企业, 按照职业化标准和员工守则, 在企业体验的岗位业务和项目开发, 即实岗训练;该部分训练内容完全是企业生产性业务和项目, 由企业完全决定。

为确保课程设置合理, 尤其是内容标准、规范、实用、科学, 在课程设置不同阶段, 将“行业标准嵌入教学过程、优质企业资源嵌入课程内容、考证体系嵌入课程认证、企业环境嵌入职业化实训环境、岗位一线项目嵌入实训过程”嵌入课程体系, 实现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和实战性[2,3]。如图2所示。

针对以上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设计按照专业课程特点和岗位工作流程进行流程化、阶段化、过程化、项目化的课程包分块设置, 切实显现出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共享性、专业技能的独立性和专业高层课程的贯通性和实战性, 从而提高专业群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领域的吻合度, 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在专业群框架下快速建设新专业 (方向) , 并快速设置新课程, 有利于专业课程的灵活、动态更新, 更有利于专业群资源共享, 以及企业标准和资源融入课程, 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2,4,5]。

4 校企合作设置课程的路径

基于五阶段小学期专业群课程体系, 采取纵横相间的课程设置途径,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 设置专业群共享课程模块, 例如可以将计算机基础、SQL数据库技术、平面设计、C语言等设为专业群共享课, 为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各个专业针对“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从业能力”课程模块, 按照阶段纵向设置2条能力主线 (一般不超过3条) ,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例如软件技术专业可以按照“软件测试、android手机APP开发”两条主线设置前后课程顺序, 每个阶段按照课程模块的形式进行设置, 实现能力主线上各阶段课程并行推进[6,7], 每一门课程设置都要遵照能力主线的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 定岗实习课程属于专业群共享和互通课程, 内容有企业决定, 不仅拓展了学生训练机会和工作场景, 更增加了学生适岗能力。

在课程内容组织和设置过程中, 要将课程职业考证、企业优质资源、真实实战项目、行业标准 (ITSS) 和企业化IT环境等不断嵌入课程标准, 按照“一条技能主线、一条项目案例载体副线、多种示例和知识点补充”的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组织与管理, 构建企业化、项目化特色的课程内容, 并重点挖掘企业岗位技术和方法, 争做企业项目, 形成课程以训练为主导的教学形式,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7,8,9]。

5 小结

基于专业群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 不仅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贯通, 按照5阶段进行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不仅照顾了专业的共性要求, 更凸出专业的个性化建设, 尤其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专业学生在专业群平台下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将企业资源、标准、规范嵌入课程内容。因此, 创新专业群课程体系, 基于专业群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实践, 有利于增强专业协同创新教育能力, 更有利于相互分享经验, 共建优质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殷勇, 郑广成.基于ITSS的高职计算机实训基地“校企双元”建设模式研究[J].软件工程师, 2015 (06) :5557.

[2]郑广成.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建设方案[J].计算机教育, 2014 (8) :114118.

[3]朱翠苗.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协同建设和改革的研究[J].软件, 2014, 35 (8) :6971.

[4]刘向红.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索[J].职业, 2009 (15) :121122.

[5]朱翠苗.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动态设置机制研究[J].软件工程师, 2014 (12) :1920.

[6]余恒芳.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计信专业核心领域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软件, 2014, 35 (2) :155156.

[7]赵乃东.信管专业网络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的探讨[J].软件, 2014, 35 (7) :6871.

[8]戴浩.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云+端”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软件, 2013, 34 (5) :150152.

创新创业课程群 篇10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群,人和六质,和声课堂

2001 年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一大亮点, 就是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确立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也对三级课程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做了重要说明。然而在现实实践中, 如何把三级课程真正变为一个整体, 如何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进进行有机整合, 缺乏有效的整合线索和策略。

经过10 年的逐步探索, 人和街小学初步形成了以“人和教育”办学理念统领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学校深层建设模式, 实现了学校文化、课程、教学三维一体化, 开发适合不同学生需要, 具有丰富性、选择性、思想性的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的个性、自主、全面发展。

一、文化引领, 准确定位以校为本的人和课程目标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和物质体系, 体现了一所学校办学的基本精神和方向, 学校的综合发展必须奠基于自身的文化之上, 这样的改革才有生命力和可行性。

基于办学历史、地域文化、办学现状和未来需求等, 学校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人和教育”思想, 实现对“人和”的价值观、内容、方法论的传承, 让学生知人和、行人和、创造人和, 为融入和谐社会奠基, 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人和文化”指导下, 我们将课程目标定位为:“一个指向, 六点特质”。“一个指向”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人和特质的少年。“六点特质”包括:和德、和健、和雅、和理、和美、和融。呈现为一个人在意识形态、行为表现上独具的一种特质。

德是德行, 是立人的根本。和德:内心平和, 德行如一;健是健康, 身心健康是发展的首位, 和健:身体柔和, 灵动康健;雅是文化修养, 是精神的食量, 和雅:化道为和、文雅多礼;理是规律, 是自然界的原理, 和理:探究求和, 遵循事理;美是境界, 是人的艺术修为和高雅情操, 和美:我与艺和, 美由心生;融是融合, 是在人和中最终达成的教育气象, 和融:群体共和, 其乐融融。从个体之和, 到与人之和, 再到与群体之和, 这六点课程目标互为关联, 相互渗透, 将人和文化具象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和生长需要上, 简称为“人和六质”特色课程目标。

二、目标导向, 系统建构“人和六质”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群就是将那些具有相互影响、前后有序和具有课程间互动的相关课程以集群的方式重新集合所形成的课程体系, 从而使知识和素养系统化, 使学生发展整体化。课程群不仅是对学生所需素养的系统化思考工具, 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结构化依据, 更是进行学科间课程进行整合的合理性保证。课程群的提出, 使我校课程建设工作走向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

依据课程群的理念,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核心, 以地方、校本课程为拓展, 系统建构“人和六质”为主题的自主课程体系。这样既可以保证国家课程的基础性和规范性的地位, 同时也可以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入到学生成长所需要的素养体系中, 实现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形成有机整体,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人和六质”就是人和教育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六大特征, 体现了学生六大方面素养, 形成了学校六大课程群:和德课程群、和健课程群、和雅课程群、和理课程群、和美课程群、和融课程群。

三、自主开放, 创造性推进“人和六质”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 让课程丰满起来

学校开设的自主课程, 在保证国家课程规范性的基础上, 进行整合创新, 以必选、自选等多种方式实施。比如和美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 (音乐、美术) , 按照国家课程要求, 开齐开足。拓展课程分为四类:第一, 学校必修, 班班必开;第二, 年级必修, 在不同年级开设;第三、学校选修, 全校选拔类;第四, 年级选修, 年级内个体自主选择。

下图是以“和美课程群”为例的课程实施体系:

(二) 给学生一张幸福的课程表

学校在课程的选择、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改革。包括以下举措:

1. 网络选课。为让课程真正的活起来, 我们在课程的选择、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学校开发了网络自主选课平台, 开学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与家长一起进行网上报名选课。

2. 走班制。每周利用一个下午的大课时, 学生进行走班上课, 在专用教室内与不同班级学生共同学习。

3. 长短课。在课程的整体时间安排上, 我们打破原有40 分钟一节课的固定时间单元, 学生的课表里, 出现80 分钟、40 分钟、35 分钟、25 分钟、10 分钟的课型。比如受到孩子们喜爱的“闪亮10 分钟”、“英语天天见”, 就出现在10 分钟微课中。另外, 除了在单课型时间上的调整, 也有综合课型时间的统筹安排。比如和融课程群的综合实践周活动, 在一周的时间中, 学生能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学与用高度结合。

四、以人为本, 活用评价, 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课程评价, 在人和文化思想的引领下, 学校课程评价的原则是:个性化、多元化和激励性。

(一) 个性化

评价标准中, 知识与技能是该课程对每位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基本标准, 是这门课程的共性目标。我校特色课程目标除学科共性目标外, 更增加了有鲜明人和文化个性的目标, 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团队、团队与团队等“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评价, 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质量, 更看重学生人和特质的发展。

(二) 多元化

课程评价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评价价值的多元化等等。

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 也包括真实情景中的人际交往等社会性行为、能力的表现。评价的主体不仅是老师, 可以是学生自己、小组、班级、甚至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对象从对个人的评价扩展到对小组、对团队的评价;而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自己评自己、个人评团队、团队评个人、团队评团队;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质性评价和质性与量性评价统整的综合评价, 表现式评价等;评价的价值既有参与、构建、尊重的价值, 也有交往、协商、合作等促进发展的价值。

如2014 年新年音乐会为全班整体参演, 演唱音乐课堂所学的内容。在整学期的音乐学习中,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这种终结性评价, 不同于以往单一模式的逐个考唱歌、考节奏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 而是一种学生全员参与、完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三) 激励性

在评价方法上,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 努力尝试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差异评价、由绝对性评价向差异性评价发展, 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五、思想奠基, 构建基于人和文化的和声课堂

学校构建与学校理念、课程建设相一致的 “和声课堂”。建立人和特质评价体系, 形成了整体思考、系统建设、实践深化等学校课程建设的战略、路径和方法。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和声思想符合和而不同的思想, 它强调我们尊重课堂上那些富有差异的声音, 不是致力于消除这些声音, 而是努力倾听这些声音, 引导这些声音产生共振, 形成美妙的和声, 在和声中创造、生成。

六、课程改革使人和教育办学特色一体化发展

“人和六质”课程建设, 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前进。

(一) 学生发展:让学生在“人和教育”浸润下, 实现了“三和”“三当”“四会”:

三和:自我之和, 与人之和, 与自然之和;

三当:人人都当班干部、人人当领操员、人人当升旗手;

四会:人人会游泳、会一门乐器、会书法、会陶艺。

近几年学生每年在全国、市区的体育、艺术、科技竞赛获奖达千余人次, 让每位学生得到个性、自主、全面的发展。

(二) 教师发展: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综合素质得到极大发展。目前教师群体已开发校本课程系列丛书17 种, 在编教材21 种, 出版专著6 本, 30 人参与了人教版等5 门学科教材编写。

(三) 学校发展:课程建设成果获得2014 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承办了2013 年第二届全国和美教育论坛, 经验在台、滇、黑、豫、厦等省市作报告交流80 余场, 央视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 等媒体给予报道。

小学阶段是孩子情智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 是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 要具有自身和谐发展、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融入的内在潜质的社会接班人。因此, 学校选择“人和六质”课程建设为支点, 撬动新课程改革的杠杆, 让学校文化与特色课程实现相互循环, 从而走向富有思想深度、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之途。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7]熊梅等.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小学的课程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8]范云良.《研究性课堂实践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

[9]【美】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陶志琼译.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创新创业课程群 篇11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构建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国际教育趋势讨论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该组织提出,从广义上而言,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出极具开拓性、创新性思维的个体。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个体创新、开拓精神,创业及自主工作能力、专业技能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湖南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认识及重视

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需加强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将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在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纳入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设置好相关实践活动学分,积极创设出极为和谐优良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创新创业文化的充足丰富极为重要,高校需积极运用校内广播台、校园网、微信、微博、QQ群等新兴传播媒介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活动,以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作为主要依托,活跃校内文化氛围,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及影响力。首先,积极在校内举办创业论坛、沙龙等活动。如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知名人士开设讲座,向在校学生传授丰富的创业经验,增强其创新创业兴趣。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经验。如可在校内定期举办一些创业挑战类型的竞赛活动。再次,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并提供场地、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泛帮助。最后,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总之,高校要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来增强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认识及重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的构建

(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并采用公共课程及选修课程的方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其模块设置予以健全完善化处理。可将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启蒙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促使一些低年级学生广泛接受创业意识的启蒙式教育。

(二)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需积极启发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及创业课程教育,提升课程活动的层次。

(三)针对性设置创新创业课程。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可指导其接受系统化的学习,如学习SYB、KAB课程,熟悉掌握自主创业的基本流程,强化其理论知识,应用更专业的方式去培养创业人才。

(四)加强对创业教育教材的建设。充分汲取国内外创业成功经验,结合湖南当地经济及高校实际去编写适宜及极具特点的高质教材。

四、丰富创业实践课堂,构造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平台

(一)积极在高校中构建创业实践虚拟平台

创业实践虚拟平台主要是指在高校内采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构建大学生创业训练课程。首先,采用竞赛方式开展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教师积极应用各类及各级创业训练项目来帮助学生增强创业热情及兴趣,挖掘其创业潜能,并在其创业中给予指导,形成多样化的创业课程体系[2]。其次,积极扶持高校内创业型社团开展各类创业活动,充分发挥其创新及组织能力,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氛围,为学生创设好一个创业实践虚拟平台,促使学生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经验,提升创业能力。

(二)建立创业实战平台

湖南省各大高校需在日常工作中为大学生创设好一个真实的战训一体平台,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实现创业教育作用的最大化发挥[3]。首先,积极构建好大学生创业园。充分应用高校中的科研、人力等多方面资源,并充分运用政策优势为学生创业建设好校内创业园,分批分次选取条件成熟的学生项目进入创业园中。针对具备条件的创业项目,给予注册审批、资金筹集、场地选取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促使其创业项目得以良好形成及发展。其次,积极建立好校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充分利用地域、政策、人力资源等多方面优势,积极与湖南省地方科技创新园区、工业园一同联系,有机结合高校科研资源及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充分了解创业行情的机会,帮助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质产品,实现创新创业意识至行动的转变。

五、结语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项持续化、复杂化及系统化的工作,在其开展中需借助多方面的帮助及协调。经过多年探索,创业教育已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的重点所在。在该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实践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多样化、综合化、动态化及开放化等多方面特点。本次研究主要是从加强湖南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认识及重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及实践能力提升平台等方面入手,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及高效开展,推动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为未来社会的良好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专业化创新创业人才,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9(03):103-106,112.

[2]周伟,黄祥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6):92-93.

上一篇:工业选择论文下一篇:园林植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