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创一流

2024-09-28

创新、创业、创一流(共9篇)

创新、创业、创一流 篇1

摘要:美国13所大学理工创业教育的共性经验表明, 实施理工创业教育是大学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模式。结合我国国情, 发挥具有理工科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优势, 探索我国具有理工科优势的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理工创业教育,漏斗选择原理,培养模式

理工创业教育是在具有理工科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开展面向理工科学生 (本科生和研究生) 的创业教育的简称。实施理工创业教育已经被美国大学的实践所证明, 是大学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模式。借鉴美国经验, 探索我国具有理工科优势的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美国一流大学的理工创业教育经验

理工创业教育是已经被欧美发达国家大学实践证明了的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模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在世界最早开展理工创业教育, 积累了一些经验。

2008年, 我们通过网上信息搜索调查了美国13所研究型大学的理工创业教育 (1) 。美国大学开展理工创业教育中, 除了校院领导重视, 有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 有稳定的创业教育基金和创业基金支持外, 在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以下共性经验:

1. 坚持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的原则。

“学术自由、学术实用”是美国大学学术治学的理念。由此也影响着美国创业教育的指导原则。美国麻省理工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导原则是将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 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斯坦福大学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始终坚持三个原则, 即文科和理科结合, 教学与科研结合, 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2]。

2. 理工创业教育模式的层次化和多样化。

受调查的美国大学中, 针对不同的施教对象和教育“输出端”, 有5个不同层次的理工创业教育:选修、必修通识课与专业课教育模式, 资格证书教育模式, 辅修学位高等教育模式, MBA+科技创业资格证书教育模式, 专业培养教育模式等。受调查的13所大学每所大学都有第一个层次的教育模式;爱荷华大学兼有第一、二个层次的教育模式;雪城大学是具有辅修学位模式的代表;麻省理工学院是MBA+科技创业资格证书模式的代表。专业培养模式又有两类:一是设立创业学科专业, 其代表是仁斯里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二是在管理科学学科下设立创业研究方向, 其代表是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13所大学的创业教育组织都有一个组织机构牵头, 这些机构有直接隶属大学, 有隶属工学院, 有隶属商学院等多种模式, 呈现多样化。

3. 教育的开放性与网络化。

开放性和网络化是美国13所大学理工创业教育的普遍经验, 是理工创业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开放性是指理工创业教育要开门办学, 体现在从教育体系设计、实施到评价的各个环节。网络化是将理工创业教育相关资源网络化连接, 即将施教者、受教者、政府基金和风险投资、孵化器和科技园、企业和其他相关资源有效整合在理工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平台中, 能为知识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的全程咨询服务。在受调查的大学中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外延拓展 (outreach) 项目, 旨在将大学的创业教育资源与外界联系起来。

二、我国理工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我国那些以理工为主或有理工科优势的“985”大学具有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优势, 他们具有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优势条件。

1. 理工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

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而非仅仅是基于各类专业知识的“就业型”人才。这是由理工研究型大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大学应该培育哪些类人才, 大学应该设有哪些学科, 应该依照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逻辑, 即漏斗选择原理来确定:是否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培养人一定要有社会需求牵引, 而不是完全根据学者偏好;是否适合在大学培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07JA880011) 、北京市教委“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项目 (ADA07067) 、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P-0801) 的资助项目

(1) 调查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加州大学洛

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卡耐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科罗拉多大学 (University of Colorado)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普度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爱荷华大学 (Iowa University) 、仁斯里尔理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雪城大学 (Syracus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等13所大学。

养?即为什么选择大学而不是其他种类学校或组织;是否依赖大学的优势专业教育或新兴与交叉学科专业教育?即为什么此大学选择培养此类人才而不是彼大学选择培养;是否经过市场需求数量动态测算?即培养人才数量随市场变化动态确定。这构成了一种漏斗选择原理。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 大学就要主动适应性地培养这样的人才。社会对大学“检验的不是知识的类型, 而是知识的质量[3], 即创造有用知识和利用其知识创造价值的人才。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正是符合理工研究型大学依据漏斗选择原理确定要培养的人才。

2. 理工研究型大学具有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比较优势。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其实是与科技创新或技术研究开发过程、新技术企业诞生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理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学科门类综合优势、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优势等特征决定了其培养基于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的类型优势。首先, 大学有许多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中心、大学生创新基地, 这是科技创业者首先要实现知识创新或技术创新的硬件条件。其次, 大学承担着大量的国家、省部委和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基金项目、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与技术开发项目, 这是产生技术产品、工艺、创意产业的主要源泉。再次, 理工研究型大学都具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绝大多数同时还有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担负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技术创新的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以及高等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等责任, 其核心功能定位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4]。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 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上述这些条件与大学可以产生创新创业碰撞火花的讨论式课堂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课堂、创新基地/实验室/研究中心, 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三位一体”[5]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

3. 理工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基于知识创造、知识集成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复合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与一般以教学为主的普通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区别之一。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知识结构是理工专业知识加上人文、社科、艺术等专业知识, 是理工科与人文、艺术结合的人才。所谓拔尖创新人才指学术大师、工程英才、治国栋梁、兴业精英[6]。拔尖创新人才一般也是复合型创新人才。比如爱因斯坦、钱学森、李四光等都是在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科学家, 都具有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深厚修养。拔尖创业人才是指基于知识创业的兴业精英, 包括科技企业家、新事业的开拓者等领袖人才。基于知识和技术的拔尖创业型人才也一定是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因为人文精神培养熏陶情商, 情商在需要与人沟通合作的创业事业中占决定性因素。美国具有理工优势的研究型大学为美国社会培养了许多复合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与以教学为主的普通高校相比, 理工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基于知识创造、知识集成的创新创业人才。世界著名网络公司Google的核心技术就是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的两位创始人的应用数学理论成果———数值分析中子算式[7]。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2006年创办的“Terrafugia”公司其依托的核心技术是空陆两用发动机技术[8]。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用的纯电动客车就是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教授课题组的多项先进技术集成的产品。

三、探索我国理工创业教育的模式

我国的国情、大学的校情与美国的不同, 不能照搬美国的理工创业教育模式。我国研究型大学在治理制度、治学理念、大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与美国大学存在较大的差异, 甚至在学科建制等方面也有较大的不同, 如我国大学没有工学院, 工科门类被分在若干个工科院系中, 等。我国理工创业教育尚在探索初期, 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校情, 在借鉴中创新。

1. 在组织机构上, 要成立直接隶属学校的创业教育组织,

便于跨学科整合资源, 组织开展体系化的理工创业教育, 这在工科门类分散在各院系的我国理工研究型大学尤为必要。

2. 在指导原则方面, 应学习斯坦福大学的经验, 将理工创

业教育与大学科研结合起来, 将旨在培养企业家品格的文科通识教育与理工科的科技创新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将创新文化、创新思维教育与知识创业者的职业生涯教育结合起来。

3. 在体系设计方面, 按照基于技术创业过程[9]的原则设

计, 即在一个技术创意到新技术企业创建和成长的整个过程中, 归纳创业者所遇到的共性问题, 按照发生的顺序, 归类出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和品质培养内容、相关知识体系传授交流内容、能力训练内容和实战锻炼内容等4个部分。按照这4个部分创造性整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研发基地、大学科技园与孵化器等校内理工创业教育资源, 并与校外企业、风险投资、政府基金等相关资源结合, 构成纵向由教育过程、教育网络、参与者主体组成, 横向由教育内容、层次和方法组成的理工创业教育体系。

4. 在层次设计上, 要借鉴美国的经验, 开展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创业教育。

比如先可以在理工科学生中开展创业资格培训或设立创业辅修专业, 同时在高等教育学科设立创业教育方向博士点, 尽快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5. 在整个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设计上, 将创业教育纳入与学术教育、专业教育并重的大学教育体系中。

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就业导向型大学教育模式变革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并重的“专业就业+知识创业”导向型的教育模式。

(刘丽君, 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 北京100081;李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 北京100816;郑焱,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生, 北京100081;霍灵瑜, 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博士生, 北京100081)

参考文献

[1]MIT Entrepreneurship enter.MISSION[EB/OL].http://entrepreneurship.mit.edu/index.php, (2008-05-22) [2008-09-10].

[2]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06) .

[3][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44. (下转67页)

创新、创业、创一流 篇2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推进工作,为全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简称“三思三创”)为主题,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变作风为保障,以争创一流为目标,着力在优化服务环境上求突破,着力在破解发展难题上求突破,着力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求突破,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以实际行动大力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实施,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任务

“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六个加快”的战略部署,把握“破解促调、创新开局”的主基调,重点抓好以下四项活动: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以“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为主题,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思想解放来拓宽视野、凝心聚力、推动发展,以思想解放来明确方向、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参与讨论活动。要针对当前一些机关和干部中存在的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创新缺乏激情、对群众缺乏感情等问题,重点强化“四种意识”、大兴“四种风气”: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大兴服务大局、创先争优之风,着力解决标杆不高、视野不宽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大兴敢于担责、直面矛盾之风,着力解决求稳怕难、推诿扯皮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大兴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之风,着力解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大兴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之风,着力解决宗旨淡薄、作风飘浮的问题。

(二)开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按照“六个加快”的战略部署,大力开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服务”活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实绩考核力度,推进“六个加快”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深入实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重大项目会战攻坚一线挂职锻炼。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下基层和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动员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与农村(社区)结对共建等活动,梳理解决一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践诺活动,推进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三)开展服务型政府建设(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扩权强县(市)区、扩权强镇。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重点开展投资领域审批标准化试点,完善和推广多部门联合审批等办法。深化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积极探索奖罚分明的激励体制,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

(四)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牵头单位:市纪委)

贯彻落实中纪委、省纪委全会精神,深入开展“提速、正风、治奢”专项行动,着力解决一些机关和干部中存在的效率不高、风气不正、办事不俭等突出问题。开展“提速”专项行动,严格执行“四条禁令”,实施“阳光监督”,大力整治庸、懒、散现象。开展“正风”专项行动,大力整治“文山会海”,有效精简会议、公文数量,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考核和评比活动,对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开展“治奢”专项行动,着力治理公款违规考察和奢侈浪费现象,规范公务接待,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等。

以上四个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由各牵头单位另行制定。

三、实施步骤

这次“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从2011年2月份开始到年底结束,大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制订实施方案,及时动员布置。在全面发动的基础上,全市上下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找准问题,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明确方向。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集中开展“三服务”活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切实破解影响“六个加快”的突出问题和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把思想的解放、作风的转变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要加强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全程监督,有关事项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第三阶段:总结提高。对“三思三创”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评和总结,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要把解决问题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健全和落实一批规章制度,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以上三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要统筹安排,全面推进。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实践活动贯穿始终,坚持立说立行,通过扎扎实实的教育和实践活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全市“三思三创”活动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下设办公室,负责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市直机关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领导。

(二)强化督查。组建“三思三创”活动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督查督办等形式,对每个阶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活动情况。加强行政监察监督,强化社会群众投诉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改进督查方式,加大问责力度,不断提高抓督促落实的水平。

(三)注重实效。“三思三创”活动是今年我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要围绕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紧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当前,尤其要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集中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结合起来,创新方法载体,确保取得实效。

依创新管理模式创行业一流水准 篇3

今年8月9日,刚刚走马上任的陕西省副省长李金柱到王村矿视察工作,认真听取了王村矿的精细化管理经验。随后,李金柱副省长在三个不同的大会上要求全省学习和推广王村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控制的经验。

安全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和樹立安全理念的过程,从实践中提炼理念,用理念推动安全管理

“安全理念的提出是立足于工作实际,针对安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提出不同阶段的安全管理理念,形成敬畏生命的安全文化,引领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王村煤矿矿长问永忠如是说。

2009年,王村煤矿新的领导班子成立。矿领导班子认为: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创出一流成绩。王村煤矿要想发展,要想打造全国一流安全高效煤炭企业,必须要形成自己的安全文化,树立自己的安全管理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煤矿健康发展、永续发展。

一时间,王村煤矿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安全管理上。该矿立足工作实际,一个阶段一个主题,把安全培训课堂从井上延伸到了井下,一天一题、一班一题,一线职工安全培训到岗位,让职工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儿”。王村煤矿把建矿以来发生的所有工伤事故进行了全面统计和分析,对井下各类安全隐患、井下各工种容易出现的“三违”现象进行认真总结和提炼,总结出了26条安全隐患和110条严重“三违”现象。他们发现,只要不违反这26条隐患和110条“三违”,原煤生产基本上不会发生安全事故。由此,“王村煤矿井下现场26条隐患辨识处置规定”、“王村煤矿井下26条隐患辨识处置责任追究和奖罚规定”、“王村煤矿110种严重‘三违’行为辨识有关规定”正式出台。这些规定使各类隐患的辨识标准更加精确,处置程序更加规范清晰,实现了从隐患的检查汇报、技术措施的制定、现场处置整改、督查落实、全过程责任缺失的处罚,增强了全员隐患排查责任意识,提高了隐患排查治理的实效性。“安全是抓出来的,安全是管出来的。”作为一条安全理念提炼总结出来,进一步推动了全矿的安全管理工作。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实现“零隐患”、“零三违”,来保证原煤生产“零事故”

王村煤矿全员创新的核心就是着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他们把由预防事故前移到预防隐患,由对事故责任的处理前移到对隐患事故排查与整改处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生产环境中隐患的存在,人的不安全作业行为是导致各类事故发生的两个决定因素,只有把安全预防的关口由事故预防前移到隐患预防和行为预防,责任追究由对事故责任的追究前移到对隐患责任和行为责任的追究,用环境零隐患、行为零违章来确保安全无事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生产!”这是矿长问永忠在安全例会上提出构建王村煤矿安全超前预防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王村煤矿,每天早7点都要组织所有单位的正职召开碰头会。首先由调度员通报上一天的安全情况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安监科汇总上一天隐患报表,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在会上逐条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期限。对于严重的隐患或未按期整改的隐患,进行责任追究;各单位作当天的作业计划,并对计划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到其中的隐形隐患,安排做好超前预防。

安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必须先为安全。2010年11月,有三个工作面因工程质量未达到优良品违反了26条重大隐患下达了停产整改命令,有两名违反110条严重“三违”员工受到了停工15天,并送“三违”门诊部进行学习的处罚。

2010年,王村煤矿各类事故较2009年下降了20%以上,在澄合矿业公司的生产矿井各类安全考核评比中,都名列第一,被陕煤集团公司评为“安全先进煤矿”。

把煤矿“五精”管理用到极致,把精细提升到精准、精确、精益,实现矿井管理升级和人本管理水平提升

王村煤矿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当作安全管理预防工程、民心工程常抓不懈,为标准化工作注入更多新内容。凝聚着集体智慧的“王村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五字六法’”,就是通过对以往标准化工作的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理论。他们还把煤矿“五精”管理用到了极致,把精细提升到了精准、精确、精益,实现了矿井管理升级,提升了矿井人本管理水平。

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中,对于责任心不强和失职干部,亮相让其丢面子,罚款让其丢票子,甚至免职让其丢位子。由于管的严、抓的细,井下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队长示范区管理法”、“线长负责制工作法”、“首末位现场讲评法”等一系列管理方法相继出台,创建出以井下12个队长示范区、53个示范配电点为代表的一大批安全质量标准化精品工程,工作现场全面运用定置、编码、标识、看板四项管理技术,做到平时抓、抓平时、突出动态达标,实现了井下环境的安全化、整洁化。

2009年5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朱周岐在井下看了王村煤矿1 3503工作面后,深有感触地说,看了王村煤矿的采煤工作面后,我才真正看到了井下工程什么是精品加艺术。

开展全员创新行动,鼓励职工出“金点子”,让管理有改进,职工都受益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价值。王村煤矿的全员创新,改变了职工的工作思维、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而以矿工的名子来命名创新成果,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岗位创造力,逐步形成了创新文化和众人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的煤矿文化景观。

王村煤矿岗位创新的宗旨是全员参与、全员创新;依靠职工、为了职工。仅2009、2010两年,由职工参与的岗位创新项目就有214项被认定,其中24项在集团公司和公司(局)得到推广和应用;全矿命名表彰了132名创新能手、9名创新明星和两名创新状元。两年来,该矿用于创新项目表彰的奖金累计达到135万余元,所有创新项目都以创新人的名字命名,并编入了《王村煤矿创新成果汇编》一书。创新让职工名利双收,尝到了甜头。这些创新成果从多个方面不同层次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质量、效益和品质的大幅提升。

在澄合矿业公司,管理最严的是王村煤矿,职工收入提高了、生活好了,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让职工更幸福,摆在了矿领导面前。矿党委书记刘益平说:“年收入8万元,不等于职工生活就幸福了。缓解职工压力,让矿工轻松愉快工作、快乐生活,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王村煤矿实行了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职工利用年休假外出旅游。

在王村煤矿,只要努力工作、勤奋工作,就会受到职工的尊重和拥护。全国劳模张玉和、省劳模曹文科、集团公司劳模崔长柱的巨幅画像在王村矿随处可见,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矿区明星。创新能手、创新明星、创新状元等,只要你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就会得到全矿干部职工的拥戴。

创新、创业、创一流 篇4

截至2016年11月10日, 太原市共发放“助保贷”融资贷款25.17亿元, 为636户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有效推动了小微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太原市还设立了“助保贷”应急周转保障资金, 每年1 000万元, 持续注资3年, 切实为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随着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深入开展, “助保贷”融资模式现已成为太原市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越来越多的创客轻松破解了融资难题。

(信息来源于太原日报)

创新、创业、创一流 篇5

天津市电力公司

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网公司“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以创一流同业对标为抓手,加大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坚持日常管理一流化,一流管理日常化,逐步实现农电管理精益化、精细化、标准化,努力实现农电整体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将天津农电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情况及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明确创建目标,提高创一流工作认识

建设一流县供电企业是实施“两个转变”,全面贯彻落实国网公司“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的重要举措;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推进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公司管理全面接轨的重要手段。几年来,我公司高度重视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建设,始终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作为农电创一流把握的关键,每年将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建设列入公司年初职代会重要内容,以及公司全年重点工作和重点督办任务进行部署,确保抓实、抓牢。

在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的正确领导下,我公司紧紧围绕国网公司农电创一流工作部署,结合天津农电特点,在认真总结宝坻公司创一流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天津农电创一流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二区三县公司实现“县县创国网一流”的奋斗目标。同时,在全面分析各县公司管理实际和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十一五”各年度规划目标和培养重点。几年来,我公司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坚持以创一流同业对标为抓手,以建设坚强电网、提高服务水平为动力,强基础、抓管理;强素质、上水平,扎实稳步推进农电创一流建设工作,提升农电管理水平上台阶,并取得初步成果。截至2009年,天津5个农电县公司,已有4个被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一流县供电企业,朝着实现“十一五”县县创国网一流规划目标逐步迈进。

二、发挥专业化优势,夯实专业管理基础

为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全面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的工作部署,自2007年开始,我公司全面实施农电专业化管理,将县公司管理全部纳入公司“一体化”管理,列入专业化管理体系。同时,将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农电创一流作为重点工作列入公司年度重点任务。实现对县公司管理除趸售关系不变自负盈亏外,执行统一标准,管理上实现同部署、同指导、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从而,为全面加强对县公司的管理和县公司创一流建设提供了保证。

为确保各县公司创一流工作的稳步推进,按照国网公司创一流工作部署和一流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公司成立了以主管副总经理任组长,相关专业部室参加的“县供电企业创一流领导小组”和“工作推动组”,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职责。为确保创一流建设取得实效,一方面,我们从强化基础管理、制度建设与标准化管理入手,全面加强各县公司电网建设、安全生产、经营服务、降损节能、科技进步、企业文化,以及人财物管理等专业化管理,不断优化和规范管理流程,实现管理的闭环,促进县公司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对各县公司创一流工作指导,建立专业指导帮服工作机制,定期对农电区县公司创一流进行工作指导帮扶,开展有针对性专业管理培训和考核,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管理,有力地推进了农电县公司创一流建设健康、有序地开展。

各县公司对照一流标准化考核细则,认真制定创一流工作目标和措施,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紧紧围绕企业各项管理实际,以强基础、抓管理、提素质为根本,努力实现全员、全方位、全面、全过程创一流。

三、严格考核管理,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创一流 为全面提升县公司创建水平,切实通过创一流达到转变观念、提升管理目的,公司领导提出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农电一流”的工作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几年来我们坚持了对县公司创一流建设的严格考核与管理。在指导县公司一流创建过程中,认真组织开展“一流评价标准”的学习培训,深刻认识和领会创一流工作内涵和实质,聘请国网农电一流专家对各县公司进行工作指导,组织到国网农电创一流先进的网省公司学习取经。结合实际,对照标准查找工作和管理漏洞,制定了切实的创建措施,努力提高创建意识。制定并下发了“天津市电力公司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及动态考核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天津市电力公司创一流同业对标评价考核办法”、“天津市电力公司同业对标典型经验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规定,不断规范县公司创一流同业对标管理。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公司各相关专业部室专家资源优势,组成了由公司专业部室处长和专业骨干参加的农电创一流专家组,作为对县公司创一流考核的主力军,对每年申报国网一流县公司进行严格的程序考核,保证了申报单位高质量、高标准通过公司验收后,再推荐上报国网公司。

几年来,我公司始终将巩固一流成果,建立常态管理机制作为对一流县公司管理的重点。坚持每年将一流县公司的动态管理纳入公司目标责任书,并严格按照国网公司安排,每年坚持对全部一流县公司进行动态管理与考核。对在考核中发现的工作滑坡和排名落后的县公司提出批评和警告。通过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巩固一流建设成果,推动县供电企业管理上新台阶。

四、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努力实现“三个”结合 为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农电一流目标的实现,我们立足天津大城市、小农村的实际,努力在精品农电上作文章,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坚持将农电创一流与科技进步、精益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一)与科技进步结合。重点突出以科技进步推动创一流的理念,将县公司电网发展规划和信息化规划全部纳入天津市电力公司整体发展规划,统一标准,同步实施。几年来,我公司结合“十一五”电网建设,不断加大对各县公司电网建设的科技投入,以及“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我公司各县运行的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实现“五遥”;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电网设备挂网运行;带电作业得到全面普及;天津公司SG186信息系统已将各县公司实现全面覆盖,并达到实用化。2009年在宝坻区又建成了国内首座立足自主创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陈甫220千伏变电站。由于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促进了农网自动化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现代化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二)与精益生产结合。为全面规范农电基础管理,统一作业流程,减少浪费,我公司积极组织开展精益生产管理,并将县公司全部纳入管理范围。2009年在各县公司全面推广了“停复役流程精益”项目成果,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综合停电计划”项目和“故障抢修”项目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用户平均停电时间逐年降低。目前,精益生产理念和方法已在农电创一流同业对标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实现了农电一线员工现场作业的自我管理。

(三)与标准化建设结合。我公司积极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建成了覆盖市、县、所三级标准化体系,并在2009年全面开展贯标工作。将标准化变电站、标准化输配电线路、农村标准化供电所、标准化班组建设作为农电创一流重点考核和必备的内容。不断优化作业流程;不断夯实农电专业管理基础,实现专业管理的标准化,努力提升一流建设水平。

五、以同业对标为引领,不断深化农电创一流工作 几年来,我公司坚持以同业对标为引领,不断深化农电创一流工作,逐步推广二维对标,多举措搭建对标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典型经验提练工作,培育农电标杆,努力实现农电管理与公司整体管理的接轨。

(一)搭建交流平台,提高对标水平。一是不断完善对标体系。按照国网公司农电系统同业对标工作部署,几年来我公司不断深化同业对标管理,完善对标体系,扩大对标内涵和指标范围,将农电67项综合评价指标和20项对标指标,逐步扩大到包括“基本信息、安全管理、资产经营、营销服务、电网运行、人力资源、电网建设、物资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党群管理等11方面126项指标,涵盖了县公司管理的各个专业。二是搭建了与兄弟省市公司农电的对标平台,先后多次组织到山东省电力集团公司、河北省电力公司等国网农电先进单位和地区进行对标学习;组织了5个县公司11名青年干部到山东省电力集团公司公司挂职学习;充分利用公司组织的四直辖市对标交流的平台,组织各县公司学习和借鉴直辖市农电同业对标管理经验,促进了农电专业管理持续改进和提升。三是充分利用一体化对标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指标信息发布、经验交流、对标培训、对标团队建设、典型经验交流等,努力引导各县公司查找差距,提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习和改进的动力。

(二)注重实践总结,培育农电标杆。几年来,我公司不断强化对标过程管理与最佳实践的总结提炼,努力培育农电专业管理标杆,坚持定期组织开展对标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公司搭建对标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对标交流。2009年组织了9个专业11个专项的最佳实践的总结交流,其中有9个典型经验被列入天津公司典型经验库,在公司同业对标信息平台发布。其中:静海、宁河公司分别被评为国网公司2009年度农电系统“综合管理”标杆单位;宝坻公司被评为国网公司2009年度农电系统“可靠性管理”、“科技进步”专业管理标杆。

创新、创业、创一流 篇6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席卷全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氛围,2015 年3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众创全面铺路,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1]。5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2]。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正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利用众创空间引领高校创新创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的新课题。

1 众创空间的内涵、要素与特征

众创空间的概念,2015 年1 月28 日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众创空间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将创新创业提升国家战略层面。

1.1 众创空间的基本内涵

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2.0 时代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趋势,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提供全链条增值服务,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从而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3]。

1.2 众创空间的构成要素

众创空间的迅速发展,构成要素,具体如下:

(1)平台要素:众创空间的定位是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现实的办公空间、设备设施等工作平台和网络的技术支持、资本金融、系列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

(2)服务要素:众创空间组织是的职责是为创业者和社群服务,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资本支持、市场对接、产品推广等系列服务。

(3)资源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是众创空间的核心能力,从创意到验证、开发、推广应用等各阶段为创业团队提供信息、资金、管理、市场等全要素资源。

(4)社群要素:是众创空间的人力基础,作为创意开发与创业实现的行为主体,通常以社群组织和创业团队构建小微创业团队。

1.3 众创空间的关键特征

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2.0 时代技术与经济发展需求而生的,也是构建新一代创新创业生态的基础,其关键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供物理、信息、社交等多维开放平台空间。

(2)集成并提供创新创业全链条创业增值服务。

(3)汇聚、整合、连接创新创业的全要素资源。

(4)牵引创新2.0时代的协同创新创业实践。

(5)构建新生代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

2 众创空间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的影响

众创空间的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力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的成长与发展,包括创新创业的观念革新、平台的整合、机制的优化、环境的支持等。

2.1 创新创业观念升级

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新时代全民思想的解放。对高校创新创业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触动,从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等推动者与参与者都有爆发了极大的热情。

在政府主管层面,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不再仅是提高就业率的举措之一,而是提升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打造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开始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众创空间提供各类政策支持与物质支撑。

在高等教育层面,众多高校也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改革,高校创新创业从小众的课程门类,逐步成为体系化教育科学门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了质的进步。

在高校师生层面,创新创业从口号与理想,逐步成为日常现实活动,高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创客群体的生力军。

众创空间的发展,使创新创业的观念深入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者内心,从小众行为成为大众活动。

2.2 创新创业环境改善

众创空间的出现使高校创新创业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也为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与外部环境;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与路径;高校开始关注与众创空间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社群免费提供软硬件资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生态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2.3 创新创业平台转型

创新2.0 时代的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趋势,与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的新需求,呼唤高校创新创业平台转型升级。

众创空间出现之前,大学科技园等机构承担了部分创新创业平台功能,但其服务模式是针对少部分教师,且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在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时代,不能满足低成本、开放性、灵活性、高效性。

众创空间在2015 年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新型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提供了优质的工具,当前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建设专门服务高校师生的众创空间,依托高校众创空间打造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如清华大学的x-lab和i Center,上海东华大学众创空间等,高校的创新创业平台已经走在高校优质专业知识资源与市场化创业服务资源整合的路上。

2.4 创新创业机制优化

众创空间产生之前,高校创新创业机制根源于工业制造与知识生产的结合,不能满足创新2.0 时代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的需求。

众创空间“自由、开放、共享、协同、连接”的创新创业理念,为高校创新创业机制的优化带来了新思路。部分高校已根据众创空间的内涵与关键特征,结合本校的优质学术与专业资源,构建新的创新创业机制。通过高校、企业以、师生创客社群的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机制的优化,使高校的创新创业平台成为一个更具教育力、创造力与生长力的空间。

3 高校创新创业新生态构建借力众创空间的关键点

3.1 发展高校众创空间构建双创新生态

经过近三年特别是2015 年的发展,社会化众创空间数量越来越多,而高校内部的众创空间还处于数量少、功能弱的状态。社会化众创空间是面向所有大众的,是公众化的创业平台,并不偏重于教育功能,且由于学生存在学业压力和管理风险,社会化的众创空间,并适合作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平台。高校众创空间一般集中在学校内部,由高校管理,管理风险较小,且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操作平台,可以与学生学业平衡,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

高校众创空间集成高校的学术资源、专业设备资源,并吸收社会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全链条创业服务、市场化管理功能,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升级版。在这个创新创业基础设施上,通过主题活动培育创新创业风气与文化;通过配套创新创业教育系列专业课程和引入校外创业精英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层面对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增加资源整合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通过实践反馈调整,优化创新创业机制;逐步构建出高校创新创业的新生态。

3.2 构建全要素资源整合与全链条服务能力

全要素资源整合能力与全链条创业服务能力是一个创新创业平台的核心能力,也是基于高校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生态发展最亟需的关键能力。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其优势在于学术资源与知识生产,创业的全要素资源整合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是其欠缺的短板,高校的众创空间构建资源整合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的路径是在创新创业链的各环节与专业企业合作,从法律法务、政策服务、投资融资、市场推广、产品营销、社群管理等各方面构建健壮的资源整合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这两个能力是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行的双轮,这两个能力的提升,将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3.3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新生态的发展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创新创业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理论教育仅是较少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于面对市场实践演练,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借助企业力量形成协同互动的长效机制。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主要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寻求共赢基础、拓宽渠道支撑、制定激励机制等措施。在组织上,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中设置由企业席位承担资源配置等任务;探索企业与高校的共赢面,企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本、资源、服务,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与人才;拓宽合作渠道,通过技术、项目、人才等多种合作模式,增进校企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力度;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校企协同项目的师生给予及时激励,增强内动力。

在高校众创空间的平台上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新生态构建的有效路径。

3.4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互融共生

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是共同演进的双螺旋结构,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4]。技术进步与创新是高校的天然优势,应用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得到了充分释放。在移动互联时代产生的众创空间是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创新的桥梁,众创空间的创业项目绝大部分是基于应用创新开发的,其来源与基础是技术创新。

高校众创空间凭借高校优质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众创平台的应用创新资源,有着天然的优势,高校科技创新的成果向应用项目转化,必然是其重要的运作内容,高校众创空间是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互融共生的天然土壤。显然,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互融共生,是高校众创空间内涵发展和高校创新创业新生态构建的关键路径。

4 结语

众创空间的发展,推动了全民创新创业的思想解放,其“开放、共享、协同、连接”的特征,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的观念升级、环境改善、平台转型、机制优化,也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发展高校众创空间、构建资源整合与全链服务能力、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互融共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新生态构建的关键路径。

摘要:本文在梳理众创空间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关键特征的基础上,从创新创业的观念、环境、平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众创空间发展对高校创新创新生态的影响,给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新生态构建可以借力众创空间的关键点:发展高校众创空间、构建资源整合与全链服务能力、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互融共生。

关键词:众创空间,高校,创新创业生态

参考文献

[1]王涛.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与建设路径探微[J].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5):41-4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5(5):4-6.

[3]刘春晓.创新2.0时代:众创空间的现状、类型和模式[J].北京:互联网经济,2015(8):38-43.

创新、创业、创一流 篇7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在线教育

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常依托众创空间数字网络合作平台, 扩大了创新创业教育范围, 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也被称为“众创空间”学习环境下的在线复合式教育。

一、众创空间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

众创空间的发展, 通常在一个特定的物理位置, 要满足用户的不同创作方式。为众创空间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很难的。

“学习者们聚集在一起, 共享资源和知识, 在通过网络建立项目。……众创空间就是自主学习区。”“通过更多的实践, 在课堂内外实现创造性的活动。”“众创空间…提供工具和学习经验, 帮助学习者进行思想改善。”

通过调查, 我们可以想象在众创空间背景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利益。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创新工作室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众创空间已经实现了将众创空间潜入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

二、众创空间中创新创业教育状态

在众创空间平台, 学习者更为积极参与学习, 解决问题, 形成批判性思维, 形成体验式学习、协作学习、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习过程中通过使用3D打印机、视频和音频设备等设备, 学生就可以依托实验室进行一系列课程和项目建设工程设计。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应用与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 同时还可以应用到英语和艺术等专业。

三、众创空间和在线学习

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想法并不新鲜, 但学生们如何才能在在线学习中得到这些动手合作机会。以下是作者关于激发在线学习者主动性的一些构想:

1. 优化资源配置。在线教育是基于中创空间的教育资源开放, 可以视为创新创业课程项目的开端。

2. 重新思考创新创业课程设计。

怎么通过众创空间实现在线课程和数字化校园的无缝连接时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线创新创业课程可以从商业角度出发, 培养项目负责人, 同时将项目任务与学习这在一个焦点上进行对接, 从而推动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

3. 促进学习服务。

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中应该将学校所在地区因素纳入到教育课程中, 很多学生团体都是依赖于地区实施项目, 地区可以为学生提供地区项目和信贷项目。

4. 鼓励职业探索。

在课堂外加强项目的外部联系, 在现实经济世界获得项目经验, 同时扩大社交网络。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变得可行。教育家泰德卡伦提出, 一个人的创新往往从微小处开始萌芽, 要把众创空间里面所遇到的所有的关系都视为关系伙伴。

5. 利用图书馆资源。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媒体实验室是获取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平台和场所。迈阿密大学在2013年调查发现, 41%的人在图书馆建立了创客空间, 36%对这些资源的利用都有详细的规划。

6. 创业场所。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业场所有利于众创空间现下协调和教学任务实施。

7. 探索现有资源。

创建一个的移动应用程序把创新创业线上资源整理优化在列表中。不仅局限于在高校, 同时还可以面向中小学 (例如游戏厂商、多媒体应用程序等) 。把创新创业应用到社区分享项目中去, 同时在导师的引导下集中进行内容创作。

8. 寻找专业发展机会。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竞赛级社会活动,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帮助和思维, 在课堂中融入竞赛。

四、将学习课堂转化创客空间设计

1. 以创业为中心的学校设计

学校应该设置一个在课堂以外以创业为中心的课程。通过各方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利益, 培养一种协作精神, 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制造商。

2. 重新思考创客的课堂

把课堂改变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客创业过程。首先需要在现实当中寻找培育学生的优秀资源, 并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激情。不断点燃他们的希望, 使发展理念化。

3. 把生产文化融入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一定要把创业者体验融入课程中。找到创客者们之间的兴趣和课程之间的交叉点, 并实行利益驱动的导向。

除此意外, 创业导师应该定期与学生进行分享、合作和反思。经常给学生的产品给予反馈, 以帮助学生对特定产品、过程和知识进行改造和重复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军仪.建立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应[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04) .

[2]张运成, 宿景祥.国外扶持“小经济”解决就业的思路与举措[J].宏观经济研究, 2003 (11) .

[3]王良洪.国外的微型企业及其作用[J].经济管理, 2006 (01) .

[4]谢艺伟, 陈亮.国外企业孵化器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0) .

[5]杨艳, 艾志强, 沈元军.刍议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

创新、创业、创一流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机制分析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对未来5年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给出了明确目标, 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国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熟, 其中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就非常有代表性。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 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 通过创新性课程教学、外延拓展计划教学支撑, 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一方面企业得到最新的科研成果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 学校得到企业支持更好更快地完成科学研究项目, 持续为企业服务。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已经形成三种经典的模式。第一种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 提倡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 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大学为典型代表, 提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的教育模式。第三种是以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 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 专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 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实效性不强;高校推行的产学研模式发展不够, 成果转化率不高;扶持大学生双创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实践平台短缺, 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等。为此, 迫切需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序对接。

2 双创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思路

双创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应该从“供给侧”改革入手, 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机制, 形成“市场牵动、要素协同、产业带动”的全链条运行模式, 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环境和方法、服务等。主要以产业需求和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 整合校内外人才、科研、平台、服务、资金等资源, 积极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加强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融合互动与合作协同。进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品质和学生吸引力, 促进区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 双创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

3.1 注重与产业有效对接, 促进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

专业链与人才链必须适应产业链开发和发展的需要, 同时兼顾企业的需求为目标, 深入分析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工作过程, 建立以学科、专业和产业为组织基础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激发其创业精神, 增长其创业知识, 提升其创业实践技能, 进而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重点要构建建立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群, 按照产业链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创业者的创业历程等进行开发, 编写成案例或进行开发成课程, 组织多样性的创业活动进行理论及实践培育, 开展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2 政府、行企、企业及学校多元协同发展

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 需要政府、行企企业及学校的协同与融通, 建立组织和管理机构统一协同运作管理。政府对创业政策顶层设计, 鼓励企业积极提供创业支持;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提供培训和孵化场地,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培训和服务;行企以深度嵌入创业项目的形式提供经验、资金和技术支持, 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转化和孵化。此外, 政府、高校和企业还可以在共同开发创业课程, 联合培养师资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通过制度化、专业化的培训, 提高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

3.3 建立链式核心驱动机制, 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流程服务

以学校的创业基地或创客空间为基础, 围绕着大学生创业大赛、科技创新计划等, 创新课程、课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教学体系, 建立“前端指导—中端实践—后端服务”的链条式服务平台, 促进双创进入“链式生长”。广泛开展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积极促进项目落地转化。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 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等搭建平台举办或支持举办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 推动产教结合、教学相长。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3.4 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与政府、企业、社区等组建“1+1”或“1+N”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组织, 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建立集大学生创业服务、培训和孵化平台于一体的创业生态圈, 对大学生的创业构想、创业团队的组织从组建、创业企业运作进行全程指导。重点要推进高校及社会力量合作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等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习示范基地, 按照“互联网+”理念, 构建一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积极协调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企业等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还要安排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性资金在教学经费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 重点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拿出一定比例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 鼓励取得初创成果的大学生。

3.5 建立发展性评估与反馈机制

传统一元化成绩评价标准更多地引导学生注重书本知识, 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评价不仅重视个体潜能的全面发展, 同时增加创新能力的考核, 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等进行发展性评价。要从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等各个层面,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评估侧重企业参加创业和各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情况, 企业及高校对其所参与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情况、大学生创业实践表现等进行评估, 大学生则对学校创业教育水平及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杨晓慧.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 (2013-2014)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年2月第1版.

[2]赖德胜, 李长安等.2015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创业与就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1版.

[3]胡忠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48-57.

[4]王培, 耿冬茹, 刘志军.工业4.0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维-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8 (1) :27-30.

创新、创业、创一流 篇9

一、以众创空间为平台,通过资源共享空间实现大学生创业资源共享。

“双创”时代,以众创空间为平台,通过资源共享空间实现大学生创业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表现形式多样化。创业慕课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创业慕课教学,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在线学习,实现创业远程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创业慕课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与教师的线上互动,大学生可以在线提出相关创业问题,由创业慕课专家亲自在线解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混合教学是以众创空间为平台,通过资源共享空间实现大学生创业资源共享,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在以众创空间为平台的混合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利用众创空间提供的课堂教育平台,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视频材料及讲义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络课堂平台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号直接登录指定的课堂网页进行在线学习。大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课程全部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板给授课教师留言,通过授课教师的在线反馈,及时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理论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

二、以众创空间为平台,通过创业工作空间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学校+企业+基地”是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把学校、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三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并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平台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以众创空间为平台,通过创业工作空间促进学校、企业、创业基地三方联动。创业工作空间蕴含很大的创业能量,创业者们在工作空间里可以实现创业经验共享、创业产品共享、创意共享、创业资源共享,进而提升大学生创业实际操作能力。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工作空间这一服务平台,把自己的创业知识、创业经验、创业设计、创意等与他人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校、企业、基地三方有机联动,实现校企联动、校产联动,真正形成以创业孵化基地为纽带的教育链与产业链联动,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三者深度融合,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提供物质保障。

以众创空间为平台,大学生创业者们可以通过参加创业工作空间的各种活动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众创空间不仅能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必备的应用知识的普及教育,还能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创业体验与交流的机会。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可以借助创业工作空间免费分享国内外一些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创业经验,还能与来自不同地域的创业者们开展关于创业方面的互动交流,甚至可能与他们协同解决在单一校园中无法解决的相关创业技术难题。以众创空间为平台,通过创业工作空间,大学生创业者们可以利用3D打印、激光切割、数控机床等新型生产设备,让自己的创意形成产品以服务社会。以众创空间为平台的创业工作空间,不仅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全新的创业综合服务,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众创空间为平台,通过网络空间开展线上线下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

做好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众创空间为平台,拥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中小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创业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网络空间开展线上或线下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工作,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形式各样的问题,及时解答大学生在线提出的创业心理疑虑、创业投资风险、创业资金筹集、创业计划设计等问题。实施网络空间线上线下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凭借众创空间这一平台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完成。

通过开设网络空间大学生创业咨询栏目,开展大学生在线创业咨询服务。在网络空间创业咨询栏目中,可以聘请校内外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创业指导师和成功的创业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通过线上或线下解答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导大学生及时调整创业心态、评估创业设计偏差、预测和规避创业投资风险、及时做好创业反馈等,最终帮助大学生成为有独特创意、动手操作能力强、符合“双创”发展要求的合格创业者。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空间BBS栏目,进行线上线下创业咨询服务。目前,BBS栏目作为大学生交流的网络空间已经日趋成熟,因此,高校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空间BBS栏目做好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工作。通过校园网络空间BBS栏目,在一定领域、一定层次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关于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话题,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在线讨论。创业指导师及创业专家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利用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以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清晰又富有正能量的舆论观点引导大学生创业。

建立创业QQ群和创业微信咨询群,利用网络空间提供的便利条件,实现大学生创业咨询的线上服务,不断强化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工作。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上网习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建立大学生创业咨询的QQ群和微信群,通过网络空间互动形式进行关于创业咨询服务方面的交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最终增强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效果。QQ群和微信群的利用可以有效发挥大学生在线交流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创业指导师及创业辅导专家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或留言板解答方式对大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创业问题发表正确见解和看法。既可以打破主客体交流的时空障碍,又可以形成网络空间这种全新的创业交流互动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以众创空间为平台,通过社交空间普及、拓展大学生创业知识。

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业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平台,有效利用众创空间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普及和拓展,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众创空间服务平台提供的创业社交空间,普及大学生创业知识。高校创业教育者可以在创业社交空间栏目中设置一些有利于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创业知识内容,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通过创业论坛、创业经验交流屋、创业资源共享社区等创业社交空间栏目,学习创业理论知识,了解成功创业者的创业历程,了解较为前沿的创业观点,进而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通过创业社交空间栏目,大学生可以在创业经验交流屋中了解创业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知识,领悟出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以实现大学生在创业设计方面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让自己的创业设计更合理和实用。通过创业社交空间栏目,大学生可以就自己的创业问题与在线其他创业成功人士进行交流,汲取创业者的成功经验,分享创业者成功的快乐,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和水平。

通过众创空间服务平台提供的创业社交空间,拓展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社交空间的便捷性、时效性和超越时空性为拓展大学生创业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可以聘请校内外有资历的创业指导师、创业专家或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创业社交空间进行创业知识讲座及主题创业报告,向大学生系统讲解相关创业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知识。通过他们对创业成功或失败案例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意识,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摆脱创业心理困惑,树立创业自信心,结合大学生实际大胆创业,创办小微企业,把自己的创意变成产品或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安琦,尚超.关于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思考:基于创业型大学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4.

[2]李瑞军,吴松.众创空间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7.

[3]吕力,李倩.众创、众创空间与创业过程[J].科技创业月刊.2015.10.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OL].http://www.gov.cn/zhengce/xxgkzl.htm,2015-03-11.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OL].http://www.gov.cn/zhengce/xxgkzl.htm,2015-05-13.

[6]朱兴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7]刘艳赠.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与模式研究———以A大学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5.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技工学校的分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