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针灸效应

2024-10-11

椎间盘/针灸效应(共3篇)

椎间盘/针灸效应 篇1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 针灸对本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因而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保守疗法。临床上具体方法较多, 就近年来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本病的具体方法作一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 (LIDP) 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疾病, 针灸对本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因而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保守疗法。针灸疗法是在中医理论, 尤其是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的以针具或艾灸为主要手段的多种治疗方法的总称。临床上的常用方法较多, 并出现了将传统针刺与现代医学如物理因子及药物相结合的电针疗法、水针疗法等。在LIDP的治疗上, 临床报道较多, 笔者现分析报道如下。

1 针刺疗法

郭会卿[1]采用单纯针刺腰夹脊穴, 即取突出节段这患侧腰夹脊穴, 如为中央型突出者则取双侧, 令患者俯卧位, 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捻转得气并使针感向臀部放射, 以放射至同侧下肢或小腿为最佳, 留针30min, 其间行针2~3次。共治疗43例, 显效32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显效率为74.4%, 总有效率为95.3%。

2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上, 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 对机体导入不同性质的电流以加强穴位针刺作用的治疗方法, 既具有传统针刺疗法的作用, 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特别表现为镇痛作用明显。李守栋[2]为观察电针与传统毫针治疗本病的疗效差异, 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 观察证实在改善症状、腰部功能及疼痛程度方面, 电针优于毫针。张必萌等[3]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电针疗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以取夹脊穴、腰阳关、环跳、阳陵泉为基本穴位, 得气后接G6805-Ⅱ型电针仪, 选用连续波, 频率为4Hz, 电流强度2m A, 持续时间为20 min, 结果显示, 电针疗法在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均优于药物治疗 (莫比可片剂口服) 。

3 温针疗法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 在针尾加置艾柱, 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吴雪梅[4]在毫针针刺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穴、阳陵泉穴、关元穴、秩边穴、次髎穴、环跳穴、风市穴后, 在肾俞 (双侧) 、环跳穴 (患侧) 、阳陵泉穴 (患侧) 用温针施灸30min/次, 1次/d, 而对照组仅采用毫针针刺, 结果表明, 加用温针灸较单纯针刺疗效要好。何兴伟等[5]为了达到通过艾火的温热效应激发经络感传现象以实现“气至而有效”的目的, 在命门、腰阳关及委中加用艾条温针灸, 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出现了循经感传现象, 且其疗效均优于未加用艾条温针疗法的对照组。

4 艾灸疗法

目前单纯采用灸法即只灸不针法治疗本病的相关临床报道甚少, 灸法的使用上大多为温针灸, 即针后在针柄上加用艾灸。事实上, 灸法对于本病的治疗确有着不可低估的辅助作用。李静琴[6]报道的用艾灸箱放在腰骶部施灸的方法就很值得临床参考。

5 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即穴位注射疗法, 是将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王灵君[7]报道的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本病颇具代表性, 其方法如下:主穴为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配穴为患侧的环跳、承扶、风市、委中、足三里, 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2个。药物为复方风湿宁注射液8m L、祖师麻注射液2m L、维生素B12500μg组成的混合液。操作时用20m L注射器8号针头抽取上述混合药液于针刺得气后注入, 每穴3m L, 以病变部位出现酸麻胀感并有传导感为最佳。

6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的创始人是薄智云教授。本疗法因其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针感故而具有患者痛苦小的优点。临床报道中, 曾燕芬[8]为对比观察腹针与体针治疗LIDP的临床疗效差异, 将133例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 (67例) 与常规体针对照组 (66例) , 对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4%,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7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 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杨丽艳等[9]为观察火针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将60例患者等量随机分为火针组和电针组, 火针组予火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 火针点刺病变节段及其上下节段的夹脊穴和阿是穴, 常规针刺肾俞、秋边、环跳等穴;电针组予电针治疗, 取穴同火针组。结果提示, 火针、电针疗法均能有效缓解腰推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 但火针疗法更优于电针疗法。

8 埋线疗法

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 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张占伟等[10]选患侧腰阳关、秩边、阿是穴 (腰骶部压痛点最为明显处) 及相应病变腰椎节段的夹脊穴, 将铬制羊肠线埋入穴位处皮下。共治疗75例, 结果治愈43例, 显效18例, 有效1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4.7%。

9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穴位和一定部位并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田元生[11]认为LIDP的病机在于“血瘀”, 无论寒热虚实新久皆会因血瘀而发病, 因此, 可将刺络放血作为本病的主要疗法。其方法是, 先诊察患者的腰部、患侧下肢及耳穴的腰骶区是否有异常血络, 如有则行刺络放血之法, 令其血出, 如血出不畅可加拔火罐, 使针口附近积血出尽。付明举等[12]为观察委中放血治疗急性期LIDP的即时疗效, 以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局部拔罐, 再根据病情用三棱针在一侧或两侧委中穴放血, 结果即时有效率达到84.9%, 提示委中放血治疗急性LIDP起效快、疗效确切。

1 0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处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对疼痛性疾病的疗效较好。徐华明等[13]采用符仲华研制的浮针, 令患者取俯卧位, 充分暴露患者的痛处, 找准病灶压痛点, 常规消毒后, 在距离痛点上、下6~8cm处进针, 针尖对准痛点, 尽量快速透皮, 针体与皮肤呈15°~30°角, 达到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后, 缓慢平行运针, 以进针点为支点, 手握针座左右摇摆, 做匀柔平稳扫散, 约3~5min后取出针蕊, 留置软套管于皮下, 外用无菌棉球及胶布固定, 约24h后出针。2d治疗1次, 10d为1疗程。经临床证实可取得较常规针刺更好的疗效。

1 1 芒针疗法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 因形状细长如麦芒, 故称为芒针。袁秀丽等[14]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比观察了运用芒针与口服西药治疗LIDP的临床疗效, 发现芒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药芬必得组。其方法如下:主穴取腰俞、命门、肾俞、关元俞、秩边或环跳;配穴取阳陵泉、阴陵泉、阳辅。将芒针横刺进针刺入腰俞, 针尖透向命门穴, 深度为3~5寸;若病变部位在L3/L4、L4/L5则取肾俞先直刺0.3寸时针尖转入下方透刺向关元俞, 再取环跳穴与臀面垂直进针, 向下针刺3~5寸, 使针感放射至足外侧;病变部位在L4/L5、L5/S1者, 则取秩边针尖垂直刺入, 深度3~5寸, 使针感放射至足大趾;若伴小腿后侧痛, 则针直刺阳陵泉透至阴陵泉;若小腿外侧痛, 则针刺阳陵泉与皮肤成20°~30°角进针透向阳辅穴, 深度为3~5寸, 留针20~30min。

1 2 踝针疗法

周保定等[15]经临床观察发现, 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的镇痛效果要显著优于常规体针对照组 (P<0.01) 。其方法如下:穴取踝三针, 即根痛1号 (足阳明胃经外踝高点上4寸) 、根痛2号 (足少阳胆经外踝高点上4寸) 、根痛3号 (足太阳膀胱经外踝高点上4寸) 。L3/L4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号, L4/L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号, L5/S1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3号, 多节突出者则可综合选穴。常规消毒皮肤后, 采用直径0.35mm、长75mm的华佗牌不锈钢针灸针, 针体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透表皮, 向上浅表缓慢刺入, 进针长度为70mm, 以100~200次/min速度捻转, 幅度为180°~360°, 每次连续捻转2~3min, 留针30 min, 留针期间每10min行针1次即可。

1 3 其它方法

1 3.1 贺氏三通法

针灸三通法是贺普仁教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针灸治疗疾病的3种方法, 综合运用了毫针、火针、放血3种疗法。王桂玲等[16]运用该方法治疗LIDP 66例, 痊愈32例 (48.5%) , 好转32例 (48.5%) , 总有效率为97%。其方法主要是: (1) 微通法:采用毫针刺法, 主穴取腰阳关、悬钟、后溪、申脉, 配穴取太溪 (肾虚型) 、昆仑 (风湿寒痹) 、养老 (闪挫扭伤) ; (2) 温通法:采用火针疗法, 取阿是穴 (突出的腰椎间盘处) ; (3) 强通法:委中穴行放血疗法。

1 3.2 圆利针法

圆利针最早记载于《内经》, 但其针具久已失传。新制圆利针为山西省名老中医师怀堂先生发明的“新九针”之一的针具, 较古圆利针要粗, 也比古圆利针长, 该针治疗某些顽固性疼痛确有独到之处, 具有它针不能替代的治疗作用。彭易雨等[17]报道了运用圆利针法治疗LIDP的临床疗效。

1 3.2 循经排刺法

朱德宇[18]报道了循经排刺法, 临床上选择与LIDP有关的循行经脉上的腧穴, 如腰部采用双侧L3-S1椎旁夹脊穴, 行每一椎刺一针的排刺法, 双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气海俞排刺法;如病在足太阳膀胱经, 采用针刺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的长针排刺法;如病在足少阳胆经, 则采用针刺环跳穴、风市、阳陵泉、阳交、绝骨、丘墟、足临泣的长针排刺法。共治疗56例, 痊愈38例 (67.9%) , 好转18例 (32.1%) , 总有效率100%。

1 3.4 温刃针灸法

邹敏等[19]介绍了治疗LIDP的温刃针灸法, 该法值得临床借鉴。其方法是:于病变椎体的棘间韧带、下关节突、椎弓板、椎间孔边缘及腰腿部相关压痛点处, 以带刃的针具 (刃针) 行一定手法以切开、松解局部粘连的肌肉韧带, 然后以艾炷点燃套于针柄上施灸。该法综合了针、刀、灸三法的作用, 相得益彰, 既能改善病变椎间盘周围的炎性刺激与机械性压迫, 恢复腰椎的动态平衡, 又可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远期疗效。

1 3.5 肌肉起止点针刺法

陈永亮等[20]报道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肌肉起止点针刺法, 即运用传统的针灸针针刺相关肌肉起止点, 其介绍的常用针刺处有:竖脊肌的起点、腰大肌的起点、梨状肌的止点、臀大肌的起点与止点、阔筋膜张肌的起点与止点、臀中肌的起点与止点、臀小肌起点与止点等。针刺要求针的深度达到肌腱在骨膜上的附着处, 或刺到骨面后退针。

1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目前临床上有关针灸治疗LIDP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 如既有传统的单纯针刺、灸法、火针疗法及放血疗法, 也有在现代医学指导下的电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及肌肉起止点针刺法等, 每种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可供临床选用。但同时又可以看出, 尽管方法多种多样, 但每种方法如何优化 (如电针疗法的最佳穴位有哪些、电针的技术参数如何等) 的相关临床研究还很匮乏。此外, 尚缺乏能综合各种方法并吸收各自优势的一整套LIDP的针灸治疗方案, 此方案的研究与制定是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重大课题, 如能解决上述课题, 必将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LIDP的临床疗效。

椎间盘/针灸效应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64例, 均经CT、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2组各82例, 观察组男49例, 女33例, 年龄32~63岁, 平均 (47.9±1.2) 岁, 病程3个月~11年, 平均 (4.2±0.7) 年。发病部位:L2~3突出8例, L3~4突出21例, L4-5突出33例, L5-S1突出20例。对照组男51例, 女31例, 年龄34~61岁, 平均 (46.5±1.3) 岁, 病程4个月~11年, 平均 (4.6±0.4) 年。发病部位:L2~3突出10例, L3~4突出23例, L4-5突出27例, L5-S1突出22例。患者均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和活动受限,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排除腰部肿瘤、结核、椎管严重狭窄等疾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推拿治疗。患者取俯卧位, 医生运用滚、按、揉等方法进行推拿治疗[3]。先用双手拇指与中指在患者腰4~5间隙处缓慢用力深压, 患者出现酸痛感, 然后用手掌或掌根由上至下、由轻至重按揉腰部两侧, 反复5遍;后自腰骶部向下, 按臀部, 再按坐骨神经走形方向顺揉至足跟。推拿时注意用拇指叠合或轴压法按压刺激患侧部位和环跳、承扶等穴;后患者取仰卧, 按压解溪、太溪、昆仑、殷门、承山、委中等穴。嘱患者屈髋屈膝, 医生扶起双膝反复摆动屈伸患侧髋、膝关节数次, 并向双侧极度斜行摆动, 最后握患者双踝向下伸拉, 缓解腰肌和腰椎关节, 完成推拿。1次/d, 25 min/次, 10次为一个疗程, 连续3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 先推拿在针灸。取腰阳关、双侧大肠俞、双侧环跳、秩边、足三里、殷门、委中、承山等穴。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和实际病情选择穴位进行针灸。每次留针20 min, 1次/d, 留针期间用要用艾条点燃于穴位处用温和灸, 使患者产生舒适温热, 局部皮肤潮红。10次为一个疗程, 连续3个疗程。治疗期间禁止剧烈活动。

1.3 观察内容

患者均随访3~6个月, 观察临床症状及腰背功能改善情况, 观察患者症状消失时间。

1.4 疗效判定

根据《中医药证诊诊断疗效标准》有关标准判定[4]: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腰背部功能恢复正常, 可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 偶有腰部不适感, 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减轻, 腰背部功能改善, 生活可自理但影响工作;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未减轻, 腰背部功能无改善, 不能参加工作或需手术治疗。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症状平均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 (12.6±2.1) d, 对照组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 (23.4±3.5) d,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91, P<0.05) 。

3 讨论

目前, 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其发病范围广泛。祖国中医医学认为[5],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痹症”范畴, 多由于外伤或正气亏虚、风寒湿邪导致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受阻而出现疼痛、麻木症状。

针灸推拿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非手术治疗方法。推拿一方面可促进正常腰椎解剖序列, 矫正病促进错位的关节复位, 减少组织增生, 促进腰椎恢复生理弯曲, 并减轻脊柱本身的压力, 增加软组织应力和支撑力[6];另一方面可改善腰部血液循环, 松弛肌肉, 缓解韧带的紧张感, 从而减轻或解除突出的腰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 减轻周围神经根的炎症和水肿, 使腰部气血恢复正常循环。针灸可直接作用于病变腰椎部位, 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 消除组织间隙的水肿和炎症, 改善并增强局部血液循环, 从而达到调和血气、疏经止痛作用, 增强治愈效果。

据有关资料统计[7], 85%~90%的病人经过积极适当的非手术治疗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恢复。通过对该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 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 (12.6±2.1) d,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8%, 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 (23.4±3.5)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王亚军临床报道相近[8]。综上所述,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安全可靠, 避免了患者手术治疗的痛苦,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宇超, 贾雪梅, 王柏善.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24 (5) :104-105.

[2]Ceng Yanfen, Han Chouping,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67Case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ith Abdomen Acupuncture[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8, 32 (1) :265-266.

[3]方雄平.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 2012, 17 (6) :395-396.

[4]潘迅.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 (5) :399-400.

[5]张满亮.中医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 2013, 25 (3) :332-333.

[6]王艳国, 郭秀琴, 刘凯, 等.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8 (2) :75-76.

[7]Huang Gu, Cai Li, Cai Xiushui, Electroacupuncture and waist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lumbar disc herniation[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1, 2 (4) :1021-1022.

椎间盘/针灸效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附属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其中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5~65岁,平均34.85±2.17岁,病程1~8年,平均1.64±0.15年;治疗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8~67岁,平均36.52±2.28岁,病程1~7年,平均1.16±0.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纳入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多发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椎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试验阳性;⑥X线片见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检查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⑦年龄18~70岁。

1.2.2 排除标准

伴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近期曾服用治疗性药物;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椎体肿瘤、结核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不能耐受或不接受本治疗方案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西药治疗,常规治疗方案:混合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及2%利多卡因5mL,注射针注入脊旁压痛点,甘露醇250mL静滴。3天一次,5次一疗程。

1.3.2 治疗组采用针灸推拿。

推拿手法:①患者取俯卧位,治疗前患侧脊旁及双下肢予滚、揉、按、摩等手法放松肌肉,每次10min左右;②取命门、肾俞、夹脊、腰阳关、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点按,以疏通经络,每日1次,每次约10min;③患者仰卧,采用捏拿法捏拿股四头肌,并沿大腿后侧向下拿捏到小腿及跟腱,每日1次,每次约10min;④拍法等放松手法拍打患者背部及下肢收功,每日1次,每次约10min;所有手法轻重适中,稳而有力,循序渐进,15天为一疗程。针灸:推拿后腰部阿是穴、夹脊穴、肾俞、腰阳关、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昆仑等常规消毒后采用0.3mm×40mm华佗牌针灸针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期间行针数次。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标准[3],治愈:CT检查示全部腰椎间盘突出回纳,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完全消失,疼痛感消失,活动机能恢复,直腿抬高测试>80°;显效:CT检查示大部分腰间盘突出回纳,病症基本消失,疼痛感减轻,活动机能有效完善,直腿抬高测试>70°;有效:CT检查示小部分腰椎间盘突出回纳,症状有一定改善,活动功能尚不完善;无效:CT检查示腰间盘突出、症状、体征都没有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倾向。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5统计方法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治疗15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33<0.05)。见表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为8%~25%[4],现代医学以消炎、脱水、止痛治疗为主,严重者手术治疗。保守或手术治疗各有缺点,中医药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痹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素体亏虚、重力损伤、外感风寒湿邪等所致,筋脉失养,经络痹阻,跌仆损伤,瘀血内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腰腿疼痛等症状。针灸推拿治疗本病在于疏通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之经气,所选穴位以振奋经气、疏通经络为主。主穴华佗夹脊穴为经外奇穴,是督脉和足太阳经经气转输点,具有调理脏腑、经络气血的效果;肾俞属膀胱经,为肾背俞穴,可益肾强腰、荣养经脉;腰阳关、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疏通经脉、养荣止痛。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局部组织血供及神经营养,消除组织间隙水肿,减轻神经根处水肿压迫,促进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回纳,使粘连松解,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消除炎症[5]。

研究表明,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明显,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及后遗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宦玮,叶敏.温阳通络针灸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12):209-210.

[2]赵立胜.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1):137-138.

[3]杨家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3):70-71.

[4]孙继彬.针灸结合心理干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J].河南中医,2014,34(9):1741-1742.

上一篇:创新创业视野下一篇: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