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2024-07-29

针灸治疗(共9篇)

针灸治疗 篇1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

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今简介如下。分期论治

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风池仍点刺。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体会

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因疏密波是疏波与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它不易产生耐受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促进代谢,有益于气血运行,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所以我们不用其他波型。这时电针不但有治疗作用,而且可以根据应用电针后患者的皱眉肌、额肌、面肌等是否随着电针波型有规律地牵动,来判断治疗效果的好坏,病程的长短。如有牵动,则反映效果好、病程短;反之,则反映效果差、病程长。

在后遗症期,考虑到“久”赜叙”,故运用拔火罐、七星针、放血等,使直接作用于病灶周围以活血逐瘀。采用这些方法往往可收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整个治疗期间,患者应用当注意休息,调畅情志,忌用冷水漱口、洗脸,忌食生冷辛辣之物,避受风寒,常用热毛巾敷捂患处,并且常作些面部肌肉运动,如闭眼、收缩口角等,这些动作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恢复面神经功能。

杨光

有的人认为面瘫初期不宜做针灸治疗,主要是看到了部分患者针刺后病情加重的现象,因而主张面瘫进人了恢复期后再行针灸治疗;也有的针灸师看到面瘫初期患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怕过早治疗仍不能立即扭转这种加重的趋势,担心患者认为越针症状越重是由于医生的水平不行,因而主张干脆等面瘫进人恢复期后再行针灸治疗;还有一些人以为针灸只是一种康复方法,只适用于各种疾病恢复期的治疗。

对于第一种情况,只要患侧面部不刺或少刺、轻刺即可避免;对于第二种情况,只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即可;对于第三种情况,应让人知道针灸可激发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具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疾病的各个阶段。

实践证明,对于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越早疗程越短、后遗症越少。笔者的做法是,面瘫初期(7~10天)患侧面部仅用一针,地仓透颊车,刺人即可,不做任何手法,耳后较痛者,加用风池。远端穴主要用合谷、太冲,可以用较强刺激,有针感传导更好。宜配合中药汤剂,用牵正散加味,寒证加防风、白芷、羌活、桂枝之品,热证加银花、连翘、桑叶、菊花之属,有病毒感染加大蒲公英、地丁之类剂量。可用维生素B1、B12混合后做远端穴的穴位注射,效果要比肌肉注射好。激素的运用并非必要,输液治疗更是不必要。

面瘫初期的调养很重要:一是休息,即首先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防止体劳、心劳、房劳。二是保暖,患部不能受凉,风寒天气外出要带口罩。三是饮食,不能食辛辣刺激之物,忌烟酒。这3点做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治疗,延长疗程。这3点注意要贯彻整个面瘫治疗期间,尤以初期更为重要。

患者面瘫症状开始好转,即是进人了恢复期。此时患侧面部可以针刺了,穴位应由少到多,刺激应由轻到重,笔者坚持以最少刺激、最少痛苦,获取最大疗效的原则。对于轻型面瘫,只用地仓、合谷、太冲3穴即可治愈患者。面瘫症状恢复较慢时,再逐步增加患侧面部的穴位,针刺不必深,针感不必强。当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时,再逐步减少用穴,最后只剩地仓、太阳、合谷,巩固治疗数次可收全功。用穴的特点是由少到多到少,这样可以较好地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并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皮肉之苦。恢复期的中药治疗,多用牵正散合桃红四物汤为主方,再根据辨证加减治疗。以上做法对中度的面瘫患者,一般在4~6周内治愈。

倪海厦伤寒心得

阳脉与阴脉:《伤寒论·卷一》中的“辩脉法”与“平脉法”给后人留下了“脉法真诀”。在“辩脉法第一”中,医圣提出了脉有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这段文字被冠于全卷乃至全书之首,那肯定是无比的重要。很需要把这阴阳共十种脉渐渐地弄清楚。这是脉法的总纲,所传递的是阴阳两个极端的脉象状态。

阴阳和平之脉:“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是对上一条作进一步清晰化,交代了位于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的脉象。对这一个大类的脉象,当平时当在自身多多反复体验。此属于“平时多烧香”的日常功课。

③“紧”脉的脉象,及其三部九候对应法:对于伤寒系列疾病,特别要充分注意“紧”脉的识别,因凡是受寒,肯定会出现“紧”脉,反之“紧”脉的出现与受寒直接关联。

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这个是自然界的通则。西方科学的物理学,曾给出过物质的热线胀系数。例如说一米长的钢材,温度在升高1℃之后的伸长部分,与原来长度(即一米)的比例,就叫做该种材料的热线胀系数。假如说钢材的热胀系数为3‰,就意味着当温度每升高1℃,钢材的长度(即沿着纵向)会增加3毫米。反之,当温度在降低之后,钢材必然会有相应的收缩度。虽然各种物质的热胀系数各有差异(定量分析),但是“热胀冷缩”的定性却永远不会改变。物理学之中,线胀系数指的是钢材随着温度的变化,其纵向尺寸的伸缩变化。

由此而推知,当人体受寒之后,其脉象也会出现相应地改变,即随着受寒,脉管将会出现了相应的收缩。但是这个收缩与物理学中间的收缩有所不同,不是指的在脉管的纵向,而是指的在脉管的环向会产生了一个收缩,即在脉管的圆周方向出现了收缩。这是一种把脉管从外面“箍紧”了的感觉。脉书上对“紧脉”的描述是“如转索”,就是像绳子被拧紧了的感觉。这就是“紧脉”所对应的那个“象”。

“浮紧”,就意味着寒在表。“沉紧”,意味着寒在里。

当“紧脉”出现在右关,就意味着寒气进入到了脾胃。进而,如果是“浮紧数”,就意味着寒气在胃部(腑)。如果是“沉紧迟”,就意味着寒气进入了脾脏,因为“迟”对应着“脏”。(详“辩脉法第一”)。

从“紧脉”与“三关九候”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察知寒气所侵犯的部位。

④紧脉与弦脉的鉴别:[5]这两种脉象往往令初学很感困惑,紧脉的脉象成因已如上述,下面进一步交代弦脉的脉象。前文已经交代过,是肝郁导致了非正常的弦脉的发生,而肝郁是一种内在的紧张状态,肝又与筋膜一类组织相关联(肝主筋膜),故而会在脉道上面引发相应的紧张,但是这种紧张状态是沿着脉道的纵向发生。

故只要将紧张状态从纵、横两个方向上面加以体察区分,即可很容易地区分出“紧脉”与“弦脉”的不同。至于更为细致的各种弦脉状态,读者可以参阅本页下的脚注,似可作为脉法之长期进阶的目标。

到了玩家伤寒掌握了一定的脉法技能之后,又反复地玩味了《伤寒论》卷

三、卷四,及卷六“少阴病脉证”的相关内容后,对于伤寒系列病证,不但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而且肯定能“横扫千军如卷席”!这是医圣仲景夫子告诉我们的,也是医圣为千秋万代的子孙们打下的一片江山。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玩家伤寒倒觉得是:“创业非易事,守业谈何易;倘若伤寒失,社稷怎安身?”

当然,也绝不应当过分地夸大《伤寒论》的应用范围,从《伤寒论》书名看,医圣已经将其定位于伤寒系列疾病,及伤寒所引发的疾病。若是说可以用《伤寒论》通治天下一切病,那也似有不妥。《伤寒论》是医圣向后代们展示的“六经系统”,而更为波澜壮阔的“阴阳五行系统”还有待于后人们去“淘宝”!

⑤叫板西医,叫板科学:很希望西医能用最最现代的科学仪器,像X光、B超、CT,或者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给出寒气侵犯机体之后的部位、脏器等等的详细资料。笔者将拭目以待!当然,如果西医若能提交出弦脉方面的系统作业,则相信更能令人赏心悦目、心悦诚服。

设若不能,那笔者只能是不无遗憾地说,你西医那些坑蒙拐骗的玩意儿,还是到一边呆着去吧,骗得过初一,骗不过十五。彼等西医,还没能到达最低限度的中医的“小小儿科”的水平!何谈其他乎?

○以《伤寒论》作为切入中医“敲门砖”的理由最完整与最单

一、最常见与最容易、最固定与最集中、最具中医特色的《伤寒论》。

①最完整与最单一:崇拜《伤寒论》的热情之所以将近两千年来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医圣张仲景建立起了一个绝对完整的伤寒病六经辨证体系。伤寒病的“证”相对比较单一,容易被规范与确诊。如太阳证,阳明证,小柴胡证,少阴证等等。这些已经被医圣张仲景规范性地列出,基本上都有章可循。而各种合证,在《伤寒论》之中,如太阳阳明合证等,也已经尽可能详尽地加以规范性描述。

②最常见与最容易:几乎每一个人一年都要感冒上几次,感冒频繁的人,就像是“每周一歌”那样地“每周一感冒”。更别说还有那种典型的“感冒坯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感冒”。治感冒,说难也难,说容易也确实容易。笔者首次出手治疗的一个典型“天天感冒”类型患者,服药前,天天戴着帽子,围厚厚的围巾,走出三步“气喘如牛”,“汗下如雨”。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年。但是笔者按照《伤寒论》的一整套“攻略棋谱”运转下来,大约只服用了十多副汤药,到了闭关前的十一月份,就可以光着脑袋,只穿着单件毛衣在外面跑来跑去。一位“每周一歌”类型,按照《伤寒论》“速战手册”速战速决后,完全可以达到半年之中远离一切感冒的长期战略目标。

③最固定与最集中:伤寒证,每证所包括的症状相对比较固定、集中,被《伤寒论》规范性地描述之后,比较容易辨别出不同的证,或者进而再辨别出同一证之中的不同分型。如上述太阳证之中可以再细分成麻黄证与桂枝证两种。

④最多变与最灵活:伤寒证之变证,变化多端。如感受了太阳证如《伤寒论·卷三》的第一个方子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而太阳证典型证“麻黄证”反倒屈尊排在了第五个方子。观葛根汤全方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芍药、炙甘草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共七味药。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重用葛根、麻黄,加重其发汗力度。其葛根为颈项之专药,特针对风寒实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所设。此时未见有头痛症状。从卷三的“排行榜”分析,仲景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故多为伤寒所中,葛根汤证,是针对脑后中风寒的情况。“神仙也怕脑后风”嘛。

其中的:“项背强几几”,证名。颈项、背部牵强不舒,俯仰不能自如。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有表虚表实之分。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笔者怀疑,现在所谓的颈椎病特别多,很有可能就是伤寒的葛根汤证当时没能解决,所遗留的后遗症。驱除该部位的风寒,加以适当地活血化瘀,可以很快地根治。(参考本文示例中的“圆空师”一例。)之后向下传变,传经多变莫测,是伤寒的长期进阶目标。

⑤最具中医特色:《伤寒论》虽然远不足以概括所有的疾病,但是《伤寒论》所提供的诊治方法、过程、手段,各种传变、并证的进退处理等等,集中地体现出正宗的中医特色,可以借鉴于诊治其它各类杂病。故曰:不治“伤寒”,不可谓中医。《伤寒论》是进阶中医的第一个台阶。

⑥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之起因——抗菌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伤寒病的种种传变,到最后深入潜伏,往往是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例如,现在抗菌素与西药退烧药的大量广泛地使用,造成了人体本来具有的,依靠调动正气而发热来驱除外寒的机制被抑制,抗菌素虽然是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造成了患者痊愈的假象,其实引发外感的风寒并未被驱除,反而进一步向着机体的深层潜伏下来,并累次叠加。而寒气的作用是收敛性凝聚性的,会造成局部的气血循环障碍,多年寒气反复在体内叠加积淀之后,最终必将导致瘤块的形成。当医师熟知这一过程之后,在诊治过程当中,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即可明显地提高诊治效果。⑦所谓“心脏病”,中医给说法:例如《伤寒论·卷四》的最后的一个方子“炙甘草汤”所对治的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经文所描述的症状只有区区六个字:“脉结代,心动悸。”

宋·成无己注云:“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气血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气血而复脉。”

这个“结代之脉”,所对应的是西医所谓的“心律不齐”,“早搏”等等症状群。按西医的标准解释,心肌的脉动起因于心脏窦房发出的电脉冲,心脏窦房担任着发出电脉冲的重任,但是电脉冲在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所谓的“阻滞”,不能传导到心肌,故而心肌的脉动出现了跳跳停停的反常状态。

(按:就不知道西医是否能给出更为精确的说法,窦房电脉冲在传导过程中,为何居然会发生“阻滞”,究竟是在何处“撘错了筋”?如果说不出来,就只能说是西医们的大脑进水,撘错了筋!相信“传导阻滞论”应当属于“舶来品”,是出自于彼岸的高级医学研究部门。国内西医们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

而中医一如既往地从“气血”二字给说法,全是气血不足惹的祸,补上了气血,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是故炙甘草汤又名曰“复脉汤”,盖因其能使中断的脉动,断而复来。这是《伤寒论》治疗虚多邪少的第一个要方,笔者用之,屡建奇功。(参见本文“曲扎**的病例。)因而这也是《伤寒论》从伤寒通向杂病的一个主要通道。

⑧患者就是最好的老师——“临时抱佛脚”抱之有道:玩家们所面对的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的老师,咱们可得谦虚谨慎地向他们请教。试想,如果没有他们,咱们又如何能将《伤寒论》里面的死条文,变成了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仲景精神的显身?在初步对《伤寒论》的条文有所了解之后,再加上对《伤寒论》卷三卷四的反复反复切磋,我们就能够把对条文的理解,向着老师当面请教,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疑问?把一个个“疑似”病例,通过老师的核实而敲定,转化为“非疑似”病例。如果核实无误,那的确能做到“弹无虚发”。

玩家充当着“死条文”与“活患者”之间的桥梁。玩家对条文的理解正确与否,能够有决定权的,唯一只能由患者说了算。如果在患者面前无法交代,那就算玩家能将条文倒背如流,终属无用。

面对着患者,最初最大的困惑就是,似乎患者的症状,与所有的条文都很“疑似”,好像许多的方子都能对得上去,当这个困惑渐渐地被一个个的老师们所化解之后,就会出现一次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这样,玩家就会沿着仲景翁所指引的阶梯,步步向上攀升!

玩家的一大优势是,从条文到达患者之间的距离很短,经历两个患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短,当一个个的患者在我们面前出现并走过时,就逼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条文,不得不去“临时抱佛脚”,日积月累地“抱佛脚”,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死条文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仲景精神。玩家所遵循的是“短平快”的“培训模式”。玩家所收获的,是“渔”,而不是“鱼”。

而科班大学的学习过程,课堂与临床之间的间距被拉开很长很长,就算是每个学期能有一次临床实习的机会,当学完了条文,过半年之后再去实习,可能条文早就还给了老师。科班采用的是长线“学习”模式。更何况,当一大群学生围着一个老师、一个病人,这些学生永远是“僧多粥少”的营养不良者。

而《伤寒论》恰恰不是一门可供学习的学问,而是一整套的“棋谱”套路,试想,离开了棋盘,棋谱又有何用?半年前背了“棋谱”,半年之后再去“下棋”,恐怕只能是“棋与棋谱两相失”!

故而最后的结论是,经常能吃到老师“小灶”的玩家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我们所高呼的口号是:“玩家天下《伤寒论》!”

玩家天下《伤寒论》,当仁不让于科班生!当仁不让于中西医结合的“半吊子”中医!

当然,最最当仁不让的,就是那些自己捅下娄子,却最后要让中医买单的西医!

[示例]:小柴胡证治验

某藏族出家僧,50余岁,主诉患头痛5-6年,头痛部位在两侧,亦有寒热往来。脉诊:两手弦紧。

问诊:感冒头痛之前,是否有生气之事儿发生?答:与人打架斗殴,被管家捉起来打了数十大板,甚觉冤枉。不久后感冒,落下头痛顽疾,多经诊治服药无效。问:两胁下痛吗。答:也痛。

遂与小柴胡颗粒三包,嘱:下午及晚间睡觉前各服一包,次晨服一包。

后回访,答道:那天下午及睡前服药后,睡到半夜剧烈头痛,抱着头打滚,叫爹叫妈的痛。但到次晨头痛忽解,寒热也没了,后来再也没有发作。

按:以笔者的经验,小柴胡证往往与肝郁相关,生气之后往往胆经为风寒所乘,盖因肝胆相表里故。前后遇到若干病例,均以两三包“颗粒”治愈,却有“手起病愈”之效,但必须以精确地辨证在先。

这个是小柴胡证与杂病肝郁证的合证!

又:现在小柴胡颗粒为家家必备之非处方常用药,真可谓铺天盖地。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流感高发期间,许多患者都喜欢拿着“颗粒”胡乱“品尝一番”,但每见患者抱怨说:“吃过啦,一点也不灵!”盖因《《伤寒论》所提供的是“一颗子弹必然消灭一个敌人的狙击手”类型的方剂,有何种敌人,就要寻何种子弹。敌人看错了,就算是用机关枪朝天乱扫一通,也未必就能命中敌人啊!这也算是目前中医“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吧!?

还有,笔者研究肝郁证多年,发现为何多用小柴胡汤奏效之奥妙。肝郁者,胆经亦虚,因肝胆相表里故也。有肝郁在先,后小柴胡证续之。患者往往病发之前有一段肝郁史。这是笔者多年的经验谈。小柴胡证解后,不见得肝郁解,尚需在解肝郁上下功夫,方保无虞!小柴胡汤运用对证,一两剂搞定无疑。甚至,用目前的冲剂,两三包也能搞定。

[示例]:过猴山——笑话一则

还记得儿子小的时候为他买了不少小画书,其中有一本《过猴山》,因为经常要为儿子讲故事,故现在也还记得。

故事说的是一个卖眼镜的老头,挑着眼镜担子过猴山,到了半途累了,就在一棵大树底下放下担子休息,不久就呼呼入睡。

岂料这棵树上住着一大群猴子,这猴子们看到这一大担子眼镜,好奇心大发,于是纷纷下树来拿眼镜,等到老头睡醒一看,发觉一担子的眼镜居然不翼而飞,再向树上看去,只见那大大小小的猴子们,一个人手中一个眼镜,正在来回比划着那,有挂在鼻孔上的,有穿在耳朵孔中的,有咬在嘴巴里面的,还有将眼镜用来挠痒痒的……

这老头气不打一处来,竟然敢乘人不备,搜劫一空,那是正人君子干的事儿吗?于是老头与猴子们理论理论。岂料,这一群猴子们不理这茬,照样在树上我行我素。

这老头终于发现,对牛弹琴是不成的,对猴弹琴同样是个错误。最终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妙招。老头把他自己鼻子上的眼镜取下,往地下那么一丢。于是猴子们也纷纷学样,把手中的眼镜向下一丢。

那猴子们,就是不对证吃药的众生(以身试药),或者是不知对证开方的医生(拿病人试方、试药)。

那老头子,就是能对证用药的中药师!猴子们固然是天性淳朴、可爱无比,但是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比猴子们还要淳朴可爱!

{示例}:长咳不止是何因,疑似肺癌遇中医

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按《伤寒论》对证,肯定是一副见效,若一副搞不定,肯定是诊断上欠准确。这种情况,往往是属于两经三经并证的情况,就需要在经文上再下点功夫,把“并证”的“经”找到,双管或三管齐下,也就能一副见效!这个是确定无疑的!要不然医圣还要留下他那113经方作何用?

现在抗菌素滥用,伤寒之后,出现了发炎症状,就一概吊抗菌素,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也是悲剧!炎症消退,寒气尚在,一次次的反复积累,最后终于发展成结块,于是西医向患者抛出一记“杀手锏”,也是最后通牒——癌症!

笔者“拎着三个手指走天下”,无意之间“歪打正着”,治愈一例所谓“肺癌”经过:2007年4月底,同学南京聚会,遇深圳某公司总经理胡同学(女,63岁,就是本文案例中“问题女孩”的妈妈。)长期感冒不愈,咳嗽,吐白色痰,排痰不爽,不出汗,但是人感到特别难受,脸色煞白,断为少阴、太阴两经并证,给她开了方子带回。但是该同学回去后并没服用,可能还是对笔者还欠缺信心吧?

到了去年(2008年),咳嗽转重,西医检查手段检查的结果发现肺部纹理粗糙,有阴影,被诊断为肺癌。建议放疗、化疗并用,胡不接受。到了这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回想起还有笔者的那张“锦囊妙计”的药方在她手里。就拿出来一连服用六剂,咳嗽停止,遂停服。

不久咳嗽复发,再次服用,一连服用十多副,咳嗽告愈。

后经拍片复查,说是癌症不翼而飞了!?

不见棺材不落泪,绝路逢生遇中医!

后话:后来这事儿在深圳同学中传开,说是笔者能治好癌症,那本事可就大了去了,故在2009年4月底的北京校友聚会,时任深圳市政协主席的同学陈君夫妇俩,一定拉住我,让我为他两诊脉开方调理。

其实,笔者心知肚明,天知道的事情,胡就一定是那个一听起来就足以使人窒息的病吗?很难说很难说!到时候就看患者的运气了,时也命也运也!

启示一:癌症就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吗?

启示二:医圣仲景方具有不可思议的现实意义,具有深度开发的巨大价值!盖因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照套仲景翁某一个原方力量往往不够,此时则需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以仲景经方为基础,作深层次开发,方能奏效!

患者能遇到一个略懂中医的正宗中医,往往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容易搞定,如果交给西医去搞,那就难说了……

伤寒非小事,待到取命时,放疗加化疗,如同地狱苦,皆因我等众,藐视中医术,以及古医圣!

[示例]寒咳汤——对治少阴、太阴两经并证王牌方——打遍天下无敌手那方子是:《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通脉四逆汤等方的合剂,是笔者数年前精心开发的伤寒通用方:

寒咳汤:麻黄6 制附片6 细辛3 炙甘草6 桔梗6 杏仁6(去皮打碎)五味子 干姜 白芥子(打碎)各3-6 黄芪12(单位:克。)

水煎服。日一剂。儿童酌减,十岁左右的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

[方解]:此方为《伤寒论》对治少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桔梗汤”(专治咽痛方)、“通脉四逆汤”,以及治痰饮的“小青龙汤”合剂。当感冒发展到咳嗽、咽痛,邪已入少阴矣!盖区区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咽喉为“众阴之会”。

[功效]:升阳散风,祛寒解表,止咳化痰。

[加减]:口咽干燥,口中津液缺乏者,加麦冬9-12克。夏季多汗,麻黄减到2-3克,服药毋使大汗淋漓为要,若大汗淋漓,则必不愈。余毋加。[适应症] ⑴初感受风寒,邪在肤表,还未发展成感冒时当即少量服用丸剂(九克丸服1/4丸),即可迅速祛除风寒,避免发展为感冒,殊效。

⑵风寒侵入较深,发展成咳嗽,吐白痰,头不痛时。即少阴、太阴合证。

⑶用于受寒感冒后迁延不愈,转为急、慢性气管炎、肺寒吐白痰者、老慢支等。

⑷加白芷、辛荑可治急、慢性鼻炎。

⑸不适用于头痛、身痛、发烧、脉浮紧类型之热症。此时应按《伤寒论》太阳脉症之桂枝、麻黄汤症辨证论治。

⑹本方对感风寒所致的流感,经临床考验,证明具有特殊之疗效。有一年春季在雪域高原流感大流行,吊水、各种国产进口感冒药使用无效后,凡使用该方者,一剂好转,三剂痊愈。

⑺对多年反复感冒咳嗽引发的所谓“肺癌”,或可尝试使用。(笔者郑重声明在先:癌症乃世界性医学难题,在此仅提供某种解决思路,而非成熟之法,若有患者愿意尝试,应当持此方与当地中医师共同切磋,以中医望闻问切辨证之后再行试用,方保无虞。至于若有无效,甚至出现某种副作用者,笔者概不负责!)

⑻用于咽喉气管部位怕受风寒,一受寒就感冒咳嗽反复复发者。

⑼用于气管炎一类疾病的冬病夏治,凡是风寒积累所引发的,在夏季三伏天连服数剂。或者是初伏服用一剂,中伏服用两剂(每隔十天服一剂),末伏服用一剂。盖夏季毛孔疏松,寒邪易于驱除。

⑽对于幼童,往往要照顾其特点,才可能根治。幼童脾胃稚嫩,小学功课太重,思伤脾。嗜好冷饮,寒伤脾。大人批评太多、唠叨病,引发小儿肝郁,木乘土而伤脾胃。过食油煎等不易消化之垃圾食品,“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等等等等……故伤寒证愈后,必须重点治理脾胃,方保无虞!方取六君子、四逆散,制香附等合方,培土生金,扶金克木为要。

⑾或为丸散,做上三至五剂,一受风寒,立即取服1-2克,即收驱除风寒之效。这个已为大量临床使用所验证。

[禁忌]:禁忌一切生冷、冷饮,及寒性食物(如海带、黄瓜、绿豆、西红柿、冬瓜等)。阴虚阳亢者慎用。(不是不可用,注意控制用量即可。)怎么样,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不妨试一把瞧瞧看吧!

[示例]寒咳汤治验圆淳,男,40多岁,高原修行者。

大概是2005年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吉祥贤于藏历11月15日,圆满了此世间的利生事业,示现了幻化游舞之色身摄回法界而圆寂。几天后的一天凌晨,约3-4点钟,在雪域高原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举行荼毗仪式(海拔4000多米)。于是在那天的凌晨,数万名四众弟子前往与法王告别。然而那天凌晨天气出奇的冷,冒着凛冽的寒风,仪式之后,不少四众弟子患上了流感,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一时袭来,医院为满。吊水,各种进口、国产感冒药全部用尽,都未能奏效。

圆淳是上千流感患者之一,当时也经过了以上各种治疗手段的“修理”而无效。后来他突然想起了笔者给他的寒咳汤处方,就抓了五剂试服。岂料一剂服下,明显好转,三剂服毕,流感彻愈。于是就将该药方贡献于寺院医院,以便众弟子同享,以抵御猖獗之春寒流感。

寒咳汤的药方是此前我抄给他的,他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中。当时关照他说:“凡有需要此方者,只要为利益社会,而不以个人牟利为目的者,均可广为传抄,上供下施。”

而药方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则是他事后告诉笔者的。

针灸治疗 篇2

1 原则目的

针灸技术, 它们是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 根据辩证施治和补虚泄实等原则, 运用针灸工具对穴位施以物理刺激以促进经络通畅、气血调和、扶正祛邪, 达到调节脏腑机能, 止痛镇静的作用,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以防治家畜疾病为目的。

2 针灸技法的种类

2.1 针法

按照针刺时出血与不出血, 可分为白针技法和血针技法;按照针刺前针具是否加热, 可分火针技法和冷针技法;按照针刺后导入的物质, 又分为气针技法、水针技法、埋植技法等;按照针具的名称, 可分为毫针技法、宽针技法、三棱针技法、夹气针技法、穿黄针技法等。

2.2 灸术技法

是应用点燃的艾绒 (中药艾叶经晾晒加工而成的一种灸料) 或其他温热物体熏灼畜体的穴位或患部, 通过温热刺激防治疾病的技术。一般根据灸的材料和方法, 可分艾灸、温熨及烧烙三种。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针法和灸法常常结合使用, 如白针与艾灸 (温针术) 、血针与拔罐 (刺血拔罐法) 等。同时, 根据治疗需要, 也常将针灸与中西药结合使用, 效果更佳。

3 家畜治疗

牛血针疗法, 如取严格消毒的三棱针或小宽针, 将保定好的牛由术者以左手拉住牛舌至口外, 舌体翻转腹面朝上, 右手持针, 浅刺通关穴 (舌尖腹面小血管) , 出血;在将事先备好的盐或酱80 g、葱头、姜、烀熟的高粱500 g混拌舔舐。饮清洁温水 (冬温春凉) 。此法可以活舌脉、清新热、健脾胃, 助消化, 有利于通络活血, 调整身体机能, 对于某些病牛也有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民间素有春耕前和冬休后对牛进行饲养保健良法。猪水针疗法也可称穴位注射疗法, 就是用某些适于肌肉注射的药液直接注入穴位或痛点的疗法。如猪瘫痪一般均是由骨质疏松症或风寒湿痹引起此病症。首先准备好严格消毒的注射器, 即水针, 其次穴位, 百会穴;在腰荐十字部, 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间的凹陷中, 肾门;在第三、第四腰椎棘突间的凹陷中, 大跨;在髋关节前缘, 股骨大转子稍前下方3 cm处的凹陷中, 左右侧各一穴。注射10%当归红花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 m L, 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 m L或维丁胶性钙注射液4 m L, 每天1次, 连续3~5 d。药效能够快速抵达患处或痛处, 有效治疗病情和缓解病痛。穴位还可选身柱、开风、肩井、抢风, 后三里等。一般来讲, 每次注射的总量应小于该药的普通临床治疗用量, 药量20%, 水针3穴即可。每日或隔日一次, 5~7 d为一疗程;必要时隔3日后施行第二疗程。也可根据病情, 辅助艾灸疗法, 将点燃的艾柱, 在猪的患处穴位周围或以不十分刺痛手掌心为宜的距离往返、来回熏灼–回旋灸。或者在穴位皮肤上, 接触离开, 在接触, 在离开, 有节奏灼–雀啄灸 (艾柱燃烧部分以红碳头为妥) , 3柱艾灸便可。以上治疗同时内服独活散或红花散等, 疗效更佳。艾灸具有疏通经络, 驱散寒邪等功能, 常用于风湿症和某些慢性疾病。

4 体会

针灸治疗少女痛经 篇3

我在临床上所治痛经病例不少,多为少女痛经。曾经有一19岁的女孩小云,自14岁月经初潮开始,每逢经期均出现腹部剧痛,痛起来脸色苍白,冷汗直冒,四肢冰凉,必须卧床休息,用2个热水袋前敷小腹,后焐腰部,还需服用止疼片,方能缓解症状。为此,她的父母急得四处求医,西医治了不行就改中医,中药喝了几个月仍未见效,万般无奈只好用偏方,但一次次的失败使得他们最终放弃了治疗。小云痛苦不堪,苦恼至极……后来,她听朋友说针灸可以治疗痛经,于是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科接受针灸治疗。

对她的病史经过详细的询问后,我得知:她每月行经期除小腹剧痛外,还伴有腰部疼痛、头痛等症状,经量中等,色暗红,时夹血块,经期尚规则,平素怕冷,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原发性痛经。辨证为:寒凝血滞,淤阻脉络,经血不通,不通则痛。治宜:温经活血,调经止痛。首先取双侧三阴交,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疏通肝脾肾三条经络;再针刺双侧肾俞、关元、血海,加艾灸;并辅以膀胱经大刮痧以疏散经络之寒;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隔日1次,至月经干净为1个疗程。用上法仅治疗了1个疗程,诸症消失。后又巩固治疗2个疗程,随访半年,月经正常,经期未再出现腰腹疼痛。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常由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或先天秉赋不足等因素,致使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因不通而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因不荣而痛。痛经的发病机理不一样,(分气滞血淤、阳虚内寒、寒邪凝滞、湿热下注、气血亏损、肝肾阴虚六种),所以临床上治疗方法亦有不同。因人而异,辨证施治方可奏效。少女痛经如何预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意:

1.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宜过食生冷,不宜久居寒湿之地,不宜过劳或过逸等,尤其是月经期更需避免寒冷刺激,淋雨涉水,食用冷饮,剧烈运动和过度精神刺激等;

2. 锻炼身体促进血脉通畅;

3. 经期注意卫生,预防妇科病;

4. 有了妇科疾病要积极进行治疗,以祛除引起痛经的隐患。

总之,预防痛经,要从月经初潮之前开始积极进行,直至绝经之后方可避免痛经的发生。

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 篇4

针灸治疗中风病论文【1】

【摘要】 目的 中风病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

临证治疗中风病倡导分期辨证论治,力推醒脑开窍针刺法;急性期、亚急性期倡导醒脑开窍针刺法,巧合头、耳、体针施治。

稳定期、恢复期阴阳两经结合,体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并施。

在恢复期中,临床上多有肢体痉挛症状明显者,又称为痉挛期。

此期以“关刺法”及“轻刺法”、“缓刺法”为主,配合耳针、醒脑开窍针法。

后遗症期醒脑开窍针法,体针并用电针,配合背俞穴铺灸。

规范针刺操作,强调针刺效应。

【关键词】 中风 针灸疗法

1 方法

1.1 开窍针刺法

倡导分期辨证论治,力推醒脑开窍针刺法:

中风病的针刺治疗,由来已久,历代名家对该病均进行过深究精探,总结出了许多成熟的经验,指导并参与临证治疗。

笔者在临证中将中风病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2小时~10天)、稳定期(11~20天)、恢复期(21~90天)、后遗症期(91天~12个月)。

各期针灸治疗有别。

急性期、亚急性期力倡醒脑开窍针刺法,巧合头、耳、体针施治:对缺血性中风针刺介入越早越好,极力倡导醒脑开窍针刺法,[1],以头针体针为主。

取穴以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

行醒脑开窍针刺法。

稳定期、恢复期阴阳两经结合,体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并施:中风之为病,多因体内阴液不足,水不涵木,风阳内动所致,阴阳失衡为其本质。

单纯选取阳经诸穴,未免过于片面。

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互生”的理论当为阴阳两经结合,二者兼顾,方为周全。

此外根据“阳缓而阴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从整体观出发,阴阳两经结合,合于理论,利于临床。

在恢复期中,临床上多有肢体痉挛症状明显者,又称为痉挛期。

此期针刺治疗尤为重要:痉挛期时患者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临床又形象地称之为“硬瘫”。

在此期进行针刺治疗时,如果针刺过深或手法过重,经常会引发局部肌肉抽搐,导致滞针、弯针甚至断针,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会使患者遭受痛苦,本能地拒绝针刺治疗,长此以往,还会使患者痉挛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

结合多年临床体会,对痉挛期的针刺方法以“关刺法”及“轻刺法”“缓刺法”为主,配合耳针、醒脑开窍针法运用于临床,疗效较佳。

后遗症期醒脑开窍针法,体针并用电针,配合背俞穴铺灸:对中风后遗症及并发症是针灸治疗最多、最无争议的病症,但寻找到对于某些症状的特效的穴位和针灸方法,仍然是针灸临床医生孜孜以求的目标。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后遗症期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法,体针并用电针,配合背俞穴药物铺灸,疗效显著。

规范针刺操作,强调针刺效应。

2 讨论

针刺治疗以其手段的多样性长期运用于临床,体针结合各种微针疗法广泛地适用于临证治疗。

但多年来,针刺治疗以其较为散乱的个体化操作,使其临证应用缺乏规范的为业界认可的标准。

同为一个穴位,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不同医生很可能采取的操作方式会有所差异,故临证治疗时较为繁杂,虽有各自的见解,但会使初学者感到茫然,从一定角度束缚了针灸治疗的普及性。

在针刺施术时,除了进针的方向、深度、角度、刺激量等具体要素外,对于腧穴的具体操作细节,尤其是操作的持续时间、达成的针刺效应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每次针刺操作仅以得气作为最终目的是远远不够的。

对此,笔者强调,要从电生理学角度而言,针刺操作时,只有其刺激量达到相应程度直至产生动作电位时,才能够对疾病产生突出的治疗作用。

总之,针灸治疗中风病为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中风病已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

中风病治疗、康复效果的优劣,临床实为参差不齐,要在临床上最大限度的达到康复目的,是爱好针灸事业人的最大追求。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62-267.

针灸治疗老年中风病的研究【2】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针灸治疗老年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月~10月我院诊治的老年中风病患者共59例,采用针灸进行综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59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痊愈16例,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22%。

结论:针灸疗法治疗老年中风病简单易行,方便快捷,特别是临床疗效显著,且疗程较短,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针灸;老年中风;临床疗效

中风导致偏瘫是神经科常见病,是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之一。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5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s、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a、加减法

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b、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4、具体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1、应该补充维生素B之类的食物。对患者的身体非常有帮助。所以,应该多食用一些菠萝、杏、西瓜、冬瓜、香菜、番茄、苹果、柿子、等含维生素b较为丰富的食物。 2、有的面瘫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应该进行钙离子的补充,使肌肉能正常的收缩,由于患有面神经疾病的人是由于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引起的肌肉萎缩,可见补钙很重要,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西瓜、胡萝卜、排骨、深绿色蔬菜、奶制品、海带等富含钙质的食物。 3、面瘫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不容易出现复发的现象。

中医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 篇6

摘要: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在50年代后期就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有针灸治疗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的报告。也有百例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在60年代,有的还以经络测定仪测定的数据为依据,选穴配方和运用补泻手法治疗本病。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则主要从不同方面寻求提高疗效的途径。如在穴位选择上,除用传统穴位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在手法上,则强调在补法的基础上使感应到达眼区;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以针刺为主,亦运用头针、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法。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由于各地评判标准不一,刺灸方法各异,有所差别,有效率在55~90%之间。

针灸治疗月经过少探析 篇7

1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始见于《女科百问》, 该书“卷上”云:“阴气胜阳, 月假少者, 七物汤。”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吐下腹痛证》中有关于“经水少”的记载。《内经言》:“女子二七, 肾气充而天癸至, 月事以时下。……七七, 肾气衰, 天癸竭, 地道不通……”《医学入门·妇人门》则认为因寒因热均可导致月经过少;《金匾要略》记载:“妇人之病, 因虚, 积冷, 结气, 为诸经水断绝。”古代医家认为月经过少的病机有虚有实, 主要机制是精亏血少, 冲任气血不足, 或寒凝瘀阻, 冲任气血不畅, 血海满溢不多。常由肾虚、血寒、血虚、血瘀所致。

2 治法

2.1 毫针针刺

张海杰[2]首先以28天为1个周期, 将月经周期分为经后期 (穴取关元、肾俞、太溪、脾俞、膈俞) 、经间期 (穴取关元、气海、三阴交, 同时艾灸气海、关元) 、经前期 (穴取关元、肾俞、太溪、气海、隐白、委中、血海) 、行经期 (穴取中极、地机、血海、肝俞、阳陵泉、合谷、太冲, 同时艾灸气海、关元) 4个阶段进行治疗。以上各期除行经期皆从各期第1天开始, 连续针灸5天, 留针30min, 每日1次。而从行经期第1天开始, 连续针刺3天, 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研究发现针刺周期疗法治疗月经过少总有效率为93.9%。有研究[3]表明, 针刺能较好地调节紊乱的内分泌功能, 通过调整人体的自身系统, 能够恢复下丘脑-垂体-卵巢正常功能, 从而改善月经量少的症状。

2.2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发展和延伸的一种疗法。金慧芳等[4]根据《针灸学》[5]选取主要穴位:气海、关元、子宫、次髎, 用一次性自制穴位埋线器将一段羊肠线植入穴位内分别于月经周期的第7天、第20天给予治疗, 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2次, 持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 共穴位埋线4次。发现穴位埋线治疗1~2个月经周期后对经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陈艳辉[6]中药配合穴位埋线方面的研究同样表明中药配合穴位埋线的效果优于单纯口服中药。他认为穴位埋线的机理主要是通过羊肠线在穴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及生物化学变化, 产生刺激信息和能量, 通过经络传入体内, 将对穴位刺激的各种效应组合并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持久而柔和的刺激冲动, 最终通过神经-体液调整脏腑功能。

2.3 穴位注射

刘媛媛等[7]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各36例。两组取穴均为关元、气海、子宫、次髎等, 根据临床辨证选穴, 选用丹参、黄芪注射液交替进行, 取腰背部和肢体穴位, 前后进行交替治疗。每穴注入药物0.5~1mL, 隔日1次, 经期停止治疗, 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91.7%。他认为辨证取穴主要是子宫、输卵管以及卵巢在体表的投影范围, 已达到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方法。本研究交替使用所选的腧穴, 可达到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样聂发华[8]研究穴位注射对改善月经过少疗效明显。

2.4 温盒灸

温盒灸在治疗月经过少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温盒灸是用特制的温盒作为灸器, 内装艾条, 是一种固定在某个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灸法, 采用的是腰部和下腹部大面积温盒灸法。尚丹[9]的研究方法如下:每日1次, 每次30min, 先灸腰部再灸腹部各15min。30天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诸穴合用共奏补肾活血、化瘀调经、调理冲任之效, 达到治疗月经量少的目的, 此方法价格低廉、方便操作、患者易于接受。

2.5 耳穴贴压

耳穴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耳廓上均有其对应的固定位置, 有独特的病变反应点, 可以通过刺激耳穴使机体对自身的功能状态和病理生理状态进行调节[10]。舒娟等[11]认为月经过少以虚为主, 多以肾虚为主, 所以可以采用耳穴压豆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 从而达到防治月经过少的目的。周建华[12]对患者采用耳体针结合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取穴, 耳穴以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 每日自行按压3次, 每次每穴按压3~5min, 3~5天更换1次, 双耳交替;针灸体穴隔日1次, 每次留针30min, 两者同时进行, 10周后观察疗效, 总有效率为90.48%, 其中82.54%为痊愈。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医针灸治疗月经过少疗效显著, 体现出了中医的独特优势。但因为月经过少在现代医学中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而是其他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现代医学的研究较少,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并研究相关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其次, 对治疗月经过少的有效方药配合中医针灸等方面的研究, 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摘要:月经过少已成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 生活方式、工作压力逐渐增大, 该病发生率不断升高, 多次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等原因也增加了该病发生率。该病可发展为继发性闭经、不孕症等, 影响女性生育能力。西医学的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卵巢功能早衰等出现的月经量少也属于该病范畴。对五种针灸治法治疗月经过少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月经过少,针灸,治法,中医妇科,综述

参考文献

[1]马宝璋, 齐聪.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2]张海杰.针灸周期疗法治疗月经过少98例[J].中国针灸, 2010, 30 (8) :642.

[3]徐红.针药结合治疗月经后期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2) :10-11.

[4]金慧芳, 金亚蓓.穴位埋线治疗月经过少[J].中国针灸, 2008, 28 (12) :891-893

[5]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65-68, 112-123.

[6]陈艳辉, 杨敬红.中药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月经过少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14, 32 (1) :113-114.

[7]刘媛媛, 庄素卿.穴位注射治疗月经过少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0, 29 (12) :776.

[8]聂发华, 单志芳.穴位注射治疗月经过少46例[J].新疆中医药, 2009, 27 (4) :29.

[9]尚丹陈孔莉.温盒灸治疗月经过少2例[J].河北中医, 2009, 31 (1) :91-92.

[10]李青, 仇新军.耳穴临床应用点滴[J].河北中医, 2003, 18 (3) :16-17.

[11]舒娟, 魏绍斌.魏绍斌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经验介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3 (3) :3-5.

针灸治疗慢性泄泻临床观察 篇8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对慢性泄泻的治疗效果。方法:以门诊75例患者为对象,主穴选用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脾虚型加太白、阴陵泉、重灸神阙;肾阳虚加肾腧、三阴交、重灸命门;肝脾不和加行间、肝腧、太冲。结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转15例(20%),无效3例(4%),总有效率96%。结论:针灸是治疗慢性泄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针灸;慢性泄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7-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门诊75例患者中,男49例,女26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3年以内14例,3~5年55例,6年以上6例。脾虚型36例(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薄,大便次数日2~3次或6~10次不等,便内有食物残渣,腹部隐痛,腹胀肠鸣食欲差,进食不慎或受寒后症状加重,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肾阳虚型23例(黎明前出现脐腹作痛,阵痛或隐痛,痛即腹泻,泻后则安,小腹冷感,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腹部喜温喜按。常感腰背酸痛,怯寒怕冷,四肢不温,夜尿多,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肝脾不和型16例(呕吐吞酸,情绪波动时泄泻加重,泻必腹痛,泻后痛减,干呕泛恶,嗳气太息,咽中如梗塞状,胸胁胀痛,烦闷不舒,口苦,舌边尖红,苔薄腻,脉弦)。

1.2治疗方法处方:主穴为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脾虚型加太白、阴陵泉、重灸神阙;肾阳虚加肾腧、三阴交、重灸命门;肝脾不和加行间、肝腧、太冲。操作:脾虚型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并灸神阙10分钟,嘱患者家属回家后再给病人灸一次神阙。肾阳虚型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针后加灸命门10分钟,回家再灸一次命门。肝脾不和型太冲,肝腧用泻法,脾腧用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以上操作10次为一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周,三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标准75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消失,但遇寒或情绪紧张时,仍有腹泻症状;好转: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前后无变化。

1.4治疗结果痊愈30例(40%),有效27例(36%),好转15例(20%),无效3例(4%),总有效率96%。其中1疗程痊愈者5例,2疗程痊愈者10例,3疗程痊愈者18例,无效3例为病程较长,均超过6年以上。

2典型病例

牟某,男,51岁。于2007年9月24日初诊,诉泄泻反复发作已有4年。大便日3~7次,便质稀薄,或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量不多,便中无脓血,腹部隐痛肠鸣。近来饮食减少,进食不慎或受寒后症状加重,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曾作钡灌肠,结果为:结肠充盈良好,外形较细,肠袋变浅,尤以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明显,大便细菌培养阴性。西医诊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泄泻(脾虚型),治宜健脾利湿止泻,取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太白、阴陵泉、大肠腧;针用补法,每日1次,留针30分。并用艾条灸神阙穴十分钟,以皮肤温热为度,回家后嘱自用艾条灸神阙穴一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精神佳,食欲好转,疾病痊愈。

刘某,女,49岁,于2008年1月6日初诊,诉泄泻反复发作2年,大便日2~5次,便质稀薄,气味酸臭,情绪波动时泄泻加重,泻必腹痛,泻后痛减,平时呕吐吞酸,干呕泛恶,嗳气太息,咽中如梗塞状,胸胁胀痛,烦闷不舒。近来和家人生气泄泻加重,口苦,舌边尖红,苔薄腻,脉弦。曾作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变形,前壁可见溃疡及糜烂,球后未见异常。钡灌肠示粘膜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西医诊断为十二场球部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肝脾不和型),治宜抑肝扶脾止泻。取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脾腧、大肠腧、行间、肝腧、太冲。肝腧,太冲用泻法,脾腧用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每日一次。连续两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疾病痊愈。

3讨论

本病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或情致抑郁,损伤脾胃,酿湿生热下注大肠,日久正气损伤所致,属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病变,故所选中院乃胃之募穴,天枢乃大肠之募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是调胃腑要穴。有健脾和胃之功,又能治大小肠疾患。太白为脾经原穴,有健脾和胃化湿之功。上述腧穴合用有补益脾胃,益气固肠,调理胃肠气机之效。脾腧,肾腧、大肠腧为脏腑背腧穴。可调整相应脏腑之功能,针灸此三穴可达健脾温肾,调肠之功。同时我们对肝腧,太冲采用泻法,以达到抑木扶土之功效。针用补法加灸可温补脾土,加强水谷运化。神阙穴为六腑真气所系,命门穴为人体元气之根.生命之门,两穴重灸能起温阳益肾、培元固本的作用。临床上通过辨证取穴施术,作用于腧穴一经络一脏腑,一方面调整肠道功能状态,促进肠道粘膜炎症吸收,溃疡面修复愈合;一方面调整人体免疫系统,改善人体内环境,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目的。本文结果表明针灸是治疗慢性泄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士田,李海燕,侯东立.针刺治疗慢性腹泻38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2004,(14).

[2]富延萍,舒晓鹏.针灸推拿治疗慢性腹泻32例[J].陕西中医,2001,(03).

[3]刘丽娜,孙海舒.温针灸与中药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0).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篇9

(张鹏

山西焦煤集团古交矿区总医院)

摘要:肩周炎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因此肩周炎治疗尤为重要,针灸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疗效,依据辩证取穴的理论基础,方法众多,多采用综合针灸治疗。此文总结了目前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多种方法。关键词:针灸;肩周炎;治疗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针灸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疗效,且已见大量临床报道。现将近年针灸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肩周炎治疗理论基础:辩证取穴

肩周炎辨证分型主要分为三种:经络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结合病因辨证,临床上

[][]以两者结合辩证最为常用。经络辨证方面,周氏

1、王氏2将经络辨证分为五型: 手少阳经型以肩峰后侧及三角肌后缘处疼痛为主,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外展、内收等障碍为主;手阳明经型以肩峰、肩穴及三角肌中点及其肱骨附着点处疼痛为主,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外展、外旋等障碍为主;手太阳经型以腋窝及肩之后廉、肩胛骨处疼痛为主,肩关节活动障碍以外展、内收、上举障碍为主;手太阴经型以前胸壁外上方、臂内侧处疼痛为主,肩关节活动

[]障碍以内收、后伸障碍为主。病因辨证方面,张氏等3分为三型,风邪侵袭为主表现为起病急,发病突然疼痛走窜不固定,患者常感某一区域疼痛而不能确定某一点,功能受限或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年龄较小;寒邪侵袭为主表现为病程较长,疼痛较重,功能受限严重;湿邪侵袭表现为疼痛不剧烈,以麻木多见,肢体功能受限不显著。

肩周炎取穴方法主要有:局部取穴、辨证取穴、特定穴取穴(输穴、筋会)、经外奇穴取穴(中平、肩痛、颈夹脊)取穴,临床上各种取穴方法均有一定疗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穴。黄氏4认为本病除常规取局部肩井、肩贞、臂臑、阿是穴为主外,还要随证配

[]穴取曲池、天宗、外关、合谷、条口、肩井、中渚、承山、臑俞。孟氏5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采用针刺循经起、止两端穴。大肠经之病取商阳、迎香;肺经之病取少商、中府;小肠经之病配少泽、听宫,能通经活络,泻邪止痛,此方法疗效显著。2 肩周炎治疗方法 2.1单一针灸治疗

2.1.1针刺 王文远等[6]采用肩痛穴平衡针刺法治疗偏瘫性肩周炎疗效同与传统针刺法,且具有取穴少、痛苦小、操作简便等优点。王伟等[7]发现针刺健侧小腿穴位的奇穴特效针法对肩周炎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方面较传统针刺治疗更有优势,奇穴特效针法的取穴是以“左有病而右侧取 , 头有病而脚上针”为原则,均取健侧小腿穴位,主穴肾关。

2.1.2 电针

车涛等 [8] 比较了电针肩穴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剂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结果电针肩穴治疗肩周炎有显著疗效,且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陈敏娜等[9] 观察分部针刺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和作用规律。选取阿是穴、第4-6颈夹脊、合谷、足三里。电针刺激 ,每次 30 min,每周2-3 次,共2周。结果提示分部针刺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疗效确切,收效快捷,值得推广应用。2.1.3温针

杨凤琼等[10]以病因辩证为基,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散瘀止痛为法。采用局部取穴和痛点取穴为主, 配合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为辅的取穴原则 , 用温针灸治疗与电针治疗做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前者较后者有

明显的优势。徐运瑜[11]根据病变的疼痛部位循经取穴 ,选取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合谷 阳陵泉等穴。针灸配合艾灸,结合局部规律活动,治疗10日,并与口服芬必得胶囊作对照。结果温针治疗较药物治疗有更显著的作用。

2.1.4 火针

范郁山等[12]观察了火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治疗组采用火针疗法,选取患侧肩髃、肩贞、肩前、肩髎、肩井、天宗、曲池、合谷等穴。风寒湿痹型加阳陵泉、血海;筋脉失荣型加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 取穴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张学丽等[13]将肩周炎辨证分为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风寒湿型兼气滞血瘀型3 型。采用师氏细火针合锋钩针治疗肩周炎并与采用毫针常规刺法对照比较。结论为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

2.1.5穴位注射

游纯秋等[14]观察了“肩三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穴位注射组取穴肩髃、肩前、肩后 ,抽取曲安奈德1ml、利多卡因3 ml、注射用水3ml, 对准穴位后快速进针,轻轻提插 ,患者出现酸麻胀感、回抽无血即可缓慢推药。每个穴位注射药量2 ~3 ml。而后嘱患者进行自主肩关节功能锻炼 ,如拱手上举、肩外展上举内旋及肩环转运动。并与局部痛点封闭组对照比较。结果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较局部痛点封闭组高。“肩三针”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肩周炎疼痛期患者有良好效果, 推荐临床使用。

2.1.5 缝勾针治疗

常选穴位为阿是穴、肩井、肩髃、肩外俞或循肩部阳明、太阳经取痛点勾割2 ~3穴,必须勾至出血,或挤捏出血为度。史兴忠等对缝勾针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进行了临床研究,且与传统针刺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疗效显著,具有时间短,起效快,复发慢等特点,值得临床推荐。2.2 综合针灸治疗

除了单一的针刺治疗外,综合针灸治疗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青睐,其中以温针或电针配合穴位注射,针刺配合温针或拔罐,缝勾针配合拔罐最为常用,该方法在治疗肩周炎,缓解病人疼痛方面较单一治疗发挥了更显著优势。林广燕[15] 观察了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治疗组取穴肩髃、肩前、肩后、天宗, 配穴取臂臑、曲池、外关、阿是穴等 ,均取患侧穴位。采用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 ,同时用 TDP照射患部。取穴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金德玉等研究火针联合火罐治疗肩周炎疗效,认为肩周炎属于痹症的范围,故应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治疗,火针联合火罐是该法的最好体现,且与电针、毫针治疗做比较,发现这种联合治疗法疗效较传统针刺疗法显著。3 小结

针灸治疗肩周炎,首先应该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将经络辨证和病因辨证相结合,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在临床具体应用中方法较多 ,有的主张单独应用 , 也有主张综合治疗 ,然而,临床报道的众多疗法,疗效难分伯仲,因而又给临床的推广与普及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尚缺乏统一的疗效标准,临床追踪及设置对照等方面尚显不足。且本病本是一个自限性疾病,且治疗过程中常有反复,因此必须开展远期疗效观察,客观评估针灸对本病的疗效。我们应该将影响针灸疗效的众多因素(如患者机能状态、针灸时机、针灸工具或辅助工具,腧穴及其配伍、针刺手法等)考虑全面,开展有关因素主次地位及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选择出最佳组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几点建议下一篇:这个人就是我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