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

2024-08-31

针灸疗法(精选12篇)

针灸疗法 篇1

有这么一个传说:在中国远古的战场上, 曾经有一名士兵被敌人的一种小箭射中了, 他的同僚 (liáo) 赶紧过去救他。

当同僚赶到时, 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不但没有死, 而且没有受伤。更离奇的是, 他的伤口并不是很痛, 也没有流多少血。

这名士兵的同僚把他的箭拔了出来, 送他回后方养伤。经过一段日子的治疗, 他发现自己原先患的某些疾病, 在这一次箭伤之后, 居然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没多久, 在战场上, 另外一名士兵也被小箭射中了, 竟然又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观察, 军医发现, 许多士兵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几位比较敏感的军医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经过深入研究, 慢慢得出结论。他们的研究成果后来发展成为今天中医学上独具特色的针灸 (jiǔ) 疗法。

据说, 这场因箭伤而发展成针灸医术的战役, 已经是2600年前的事情了。

一个小小的箭伤发展成为今日中医上重要的针灸术, 这告诉我们:在生命当中, 隐藏着许多大自然想要启示我们的重要奥秘, 要正确地将它发掘出来, 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细心与智慧了。

下一次, 若是有人故意用恶毒的小箭射伤你, 你是沉溺 (nì) 在伤口的痛苦当中, 还是试着从中找出可以医治更多人的绝妙医术呢?

或许, 人生中有许多遭受“伤害”的机会, 更有许多人喜欢用“受到伤害”作为借口, 来逃避许多自己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但是, 千万别忘记, 除非你自己愿意, 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伤害你。

但愿你能记住, 在挫 (cuò) 折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在遭到所谓“伤害”的同时, 你将会得到更好的成长机会!

(常宝军选自《新周报》)

针灸疗法 篇2

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久得不到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一般疗法难以治愈。石学敏院士认为:面瘫系属经筋发病。或因劳汗当风,或因贪凉喜冷,嗜卧风口,或因腠理开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趁虚直中面部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所以三阳经经筋受阻,是该病的关键。《灵枢·经筋》记载着手足三阳之筋均上行于面,额为太阳所系;目下属阳明所主;耳前、耳后系少阳所过。采用面部经筋的透刺、排刺法,额部瘫主取阳白四透(阳白穴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闭目露睛主取睛明、四白;口喁主取下关、太阳、地仓、颊车的透穴刺法,多针浅刺,旨在疏调三阳经经筋。刺络法源于《灵枢·官针》经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刺络法即为络刺,刺小络之血脉,令血出邪尽,血气复行。配以拔罐,主要是以此控制出血量,使之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治疗目的。三阳经经筋均上行于面,多结于顺(即颧部)、颔(即下颌)、颊等处。取颊、颧、额等处为刺络法的重点部位,配合经筋透刺、排刺法。

经筋刺法治疗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自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人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 min。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特色疗法二:平衡针灸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平衡针灸治疗的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平衡针灸治疗的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

颈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 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 :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 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

可取。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 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 床疗效。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 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 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

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腕痛穴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

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膝关节疼痛。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

特色疗法三: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退热消肿、止痛止痒、泻火解毒、镇吐止泻和急救等疗效。《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郁血积聚。右手拇、食两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针尖,对准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重症患者有时可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曲泽、委中穴,在孔穴周围上下推按之后,可先在孔穴近心端扎紧止血带或布带,这样静脉暴露的更明显,更容易出血,刺出血后,再将止血带放松)。

散刺法又称围刺法,是在病灶周围点刺出血,主要用于丹毒、痈疮。

挑刺法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出血(如治疗红丝疔,应在红丝近心端尽头处以及红丝之上寸寸挑刺出血)。有时需挑破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常用于目赤肿痛、痔疮等证的治疗。针具的选择

1.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针刺放血分类 缓刺

适用于静脉放血。如曲泽、委中、太阳等穴,先用橡皮带在应刺的位上束扎,术者用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或静脉胬起处,徐徐刺入0.5~1分,然后将针缓缓退出,待黑色血出尽变为红赤色,可将橡皮带解开,用消毒棉球揉按针孔片刻。速刺

适用于咽痛、目赤肿痛、中暑、中风等病症。咽痛刺少商;中暑刺十宣;中风刺十二井等穴。刺时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应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针或毫针迅速刺入0。5~1分,立即退针,然后用手挤压局部,使之出血。

挑刺

这种刺法适用于手、胸、背部或头面及肌肉浅薄的穴位。针刺时对准局部红疹点,用左手将红疹点周围肌肉捏起来,右手持三棱针横挑出血。围刺

适用于痈肿、痹症、瘟毒等症。围绕红肿处周围用三棱针点刺几针或几十针,然后用两手轻轻挤压或者用火罐吸拔,使恶血出尽,以消肿痛。密刺

适用于皮肤病,如顽癣等。刺时用梅花针扣打患处,使局部微微出血。适宜病症

1、放血的部位:头痛取穴大椎和太阳。大椎用三棱针点刺3-5针,上罐,大约出血5-10毫升。太阳穴放血,点刺2-3针,上罐,出血大约2-5毫升。耳尖,点刺,挤出5-10滴血放血疗法液。这种放血适合头痛,眼病,感冒发烧。

2、小儿咽痛,可以放血少商和商阳。捏住指尖,快速点刺,挤出血液5滴左右。可以适用于发烧,咽痛。

3、腰病治疗放血取穴:委中,主要看血络,在血络上点刺,点刺后上罐,多者出血50毫升左右。腰阳关,点刺3-5下,上罐出血约10-20毫升。适合腰病和坐骨神经痛。

4、一些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这些疾病,要在多处放血,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放血后,看其效果,有的一次见效,就不用第二次或第三次,有的一次放血量很大,那么就要等10天或15天进行第二次,放血,如果出血量不大,那么就可以三天 或一周放血一次,放血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转情况而决定间隔放血的天数。

取穴:大椎,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加耳尖部位,放血方法同上,如果有皮肤类疾病要加上曲泽和血海。

操作方法:分别在大椎和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穴位上点刺3-5针,然后上罐,拔罐拔到没有鲜血流出为度,在这个拔罐期间,要多上几次罐,观察出血量。一般拔到三次的时候,就不会再有新鲜的血液流出来。在点刺的过程中,如果病人方便治疗,可以少选几个部位,分期分批的治疗,免得一次上针太多,病人承受不了,如果治疗不方便,就要尽量一次治疗,免得别人跑来跑去的,耽误时间。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特色疗法四: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注意事项

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特色疗法五: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

围刺法的主要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主要刺激区 阿是穴 病灶区等。

体 穴 经穴、经外穴。操作方法 针具 28-30号0.5-1.5寸毫针。具体操作:临床上,常用的围刺法有以下三种。

(1)一般围刺法:此法最为多用。取28-30号0.5-1.5寸毫针,在病灶或穴区边缘皮区刺入,针尖可呈15-45度角斜向中心,每针距离宜依据症情相隔0.5-3厘米;进针深度,在0.3-1寸之间,以得气为佳。留针15-30分钟。在围刺的同时,亦可在病灶中心刺入1-3针,进针可略浅,留针时间相同。

(2)双重围刺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局限性皮肤病或某些局部性疮疖症。先以28-30号1-1.5寸毫针按照上述方法在病灶边缘围刺一圈,然后,也可在留针5-10分钟后,再在外围与中心点之间以0.5-1寸毫针围刺一圈。余法同上。

(3)多穴围刺法:选择病灶区周围一圈穴,如眼病,选眼周围的穴位,鼻病选鼻周围的穴位等,每穴刺一针,针尖指向病灶区,形成一包围圈。留针时间同上。围刺手法

围刺法,因刺入的针数较多,在进针时,可采用飞针手法或称流星针法。操作方法为:持针者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腹握持针柄,进行时拇指内收,食、中指同时相应外展,此时针体便迅速转动,当针处于快速旋转病抵达穴位区时,通过腕、指力将旋转的针如流星瞬间弹刺入穴区,以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和缩短进针时间。入针后再行飞针催气,即先将针做小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多次。上述三种围刺法均可结合脉冲电刺激,一般取2-4对针与电针仪连接,用连续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可忍耐为宜。围刺法每日或隔日1刺,亦为1周2次。5-10次为一疗程。适应病症

风湿病之针灸疗法 篇3

(一)

针灸治疗风湿病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是疏通经络作用,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其次是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课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最后是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

针灸疗法的特点有哪些?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风湿病临床应用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风湿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三)

治疗风湿病主要的针灸有哪些?

△ 毫针刺法

为临床中治疗风湿病最常用的针刺方法。

△ 灸 法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 拔罐法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

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一项医疗保健技术。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是以针形工具,刺入或按压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着的艾绒或其他可燃材料,温烤或烧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上述两者在临床上经常配合使用,合称为“针灸”。

(四)

哪些风湿性疾病适合用针灸治疗?

奶牛热射病的针灸疗法 篇4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牛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 体内热量过度积蓄, 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这是因为持续闷热会使牛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 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 体内热量不能发散, 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 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 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 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 患牛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 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体力活动或非体力活动都可能引发这种严重中暑。此病对泌乳牛的产奶量有很大的影响, 给养牛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1发病情况

昌吉某牛场总共有104头荷斯坦奶牛, 在当天下午进圈采食草料后, 由兽医人员巡圈时, 突然发现8头奶牛出现异常, 张嘴伸舌, 呼吸急促, 有三头已经倒地不起。

2临床检查及诊断

突然发病, 精神沉郁, 尾不摇摆, 前半身毛竖立, 口、耳角、皮肤灼热, 眼睛发红, 鼻镜干燥, 呼吸促迫, 口热带涎, 张嘴伸舌, 舌梢有肿胀, 四肢发凉, 反刍停止, 舌色青紫, 浑身颤抖出汗。根据发病情况, 结合临床检查, 诊断为奶牛奶热射病。

3治疗

主要有针灸治疗、降温散热治疗、巩固治疗。

3.1针灸治疗及方法

主穴:血堂、通关、天门。

配穴:耳尖、尾尖、蹄头。

血堂穴:在鼻梁两侧, 鼻孔上方, 距鼻孔上缘约5厘米左右各一穴。以左手紧握鼻梁两侧, 右手持小宽针迅速刺穿鼻隔骨, 横穿两穴, 大量出血。其中血堂穴刺完后, 出好多的血, 刚开始血的颜色是黑色, (大概流出1000毫升, 根据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的长短所放出的血是不一样) 后慢慢转为深红色, 再到鲜红色。等到了鲜红色时要快速止血。方法一:在第三根和第四根尾椎间隙中用绳子紧紧的结扎, 3~5分钟解开绳子。方法二:把头用绳子吊起, 在面部用鞋底拍打几下, 同时泼一盆凉水, 立刻止住。

通关穴:在舌下两旁血管上, 左右各一穴。头部妥善保定后, 将舍拉出口外翻转舍, 使用小宽针刺入0.5厘米, 出血。

天门穴:两角根连线正中点, 后方凹陷中一穴。圆利针向后下方刺入3厘米。

耳尖穴 (血印) :耳尖背面并排的三条血管上。以中宽针刺破血管出血。

尾尖穴 (垂珠) :尾尖上一穴。中宽针刺入1.5厘米, 或作十字形劈开, 出血。

蹄头穴:蹄叉上缘两侧, 每支内外各一穴。以中宽针向后下方刺入1厘米出血。

3.2降温散热治疗

3.2.1在全身和头部泼大量的凉水, 降低颅内压, 降低体内温度, 促进血液循环。

3.2.2用大型电风扇使其圈舍通风, 保持圈舍的通风舒畅, 减少氨气浓度, 要是温度过高可以给奶牛用水淋浴洗澡。

3.2.3给奶牛用凉水灌肠, 每天1~2次, 每次20~30千克。

3.3巩固治疗

在前两种方法治疗完后牛就会好转, 卧牛起来运动, 开始有食欲, 吃少量的饲草, 喝少量的水。接下来就要巩固治疗, 巩固治疗的原则是:强心补液, 健胃消食, 防止自身中毒。

巩固治疗的药品有:葡萄糖酸钙500毫升, VC40毫升, VB 15毫升, 0.9%盐水1000毫升, 按钠咖10毫升, 25%葡萄糖1000毫升, 5%碳酸氢钠1000毫升, 一次静脉注射, 一天2次。胃肠活 (主要成分:六神曲、麦芽、太子参、陈皮、山楂等) 300克, 一天1次, 灌服两天。

4小结

患热射病的病牛一旦卧地不起, 让病牛在5~10分钟之内站立行走, 恢复正常状态, 其快速疗法, 可采用中兽医针灸疗法, 针刺相关穴位, 针灸1次即可治愈。血堂穴和鼻俞穴的选择 (鼻俞穴在血堂穴的下方2厘米处) , 在倒地不起, 病程长, 病情严重时选择血堂穴。病程短, 病情轻时选择鼻俞穴。

中兽医针灸疗法之所以如此凑效, 主要是针刺相应穴位通过经络和神经-体液作用结果。其一, 通过针刺相应穴位, 激发经络功能, 以发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宣通气机、升清降浊等协调阴阳作用, 从而使动物失去平衡协调的状态得以恢复。其二, 针灸相应穴位, 通过神经-体液发挥镇痛、调整器官功能和增强免疫防御机能作用。这两方面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奶牛热射病作用最大的穴位是血堂穴, 为什么每次针刺血堂穴刚完, 病牛立刻有挣扎起立的强烈欲望, 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针灸疗法 篇5

甘棠镇中心卫生院 姚小平

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又称口眼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认为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多由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为重要特征。部分患者如果病程迁延日久,可导致面瘫不可逆转的后遗症。

本人近几年曾多次遇到面瘫病人。下面将我治疗面瘫的临床体会与大家分享,以求共勉,不足之处,以求斧正。

面瘫由于常急性发作,因此应及早治疗,如果延误病情,非常容易造成永久性面瘫,在临床治疗方面,针灸与金三角特色疗法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一的针灸或西医治疗。我在面瘫的治疗上多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电子脉冲治疗仪+正清风痛宁缓释片金三角特色疗法并配合针灸及中药治疗,其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1、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电子脉冲治疗仪+正清风痛宁缓释片金三角特色疗法:每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3支,用电子脉冲治疗仪在局部取穴,风池、翳风、颊车、地仓、牵正、眉中热疗加电子脉冲治疗一次,根据麻痹部位,选取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每次30分钟;另外口服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每日两次,每次两片。

2、针灸治疗:局部取穴,风池、翳风、颊车、地仓、牵正。远端取穴双侧合谷、太冲。风热证加曲池;气血不足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不合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根据麻痹部位,选取当穴位分组轮换治疗。

在治疗面瘫的时效上,针灸与金三角特色疗法可收到最佳疗效,临床病例:患者侯建成,男,46岁,农民,2012年11月23日就诊,住院号:12695患者于一天前与朋友打牌后自觉头重胀感,右侧颈部酸胀痛,23日晨起,刷牙漱口时自觉口水自溢,出现口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歪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面瘫(气血亏虚,风痰阻络)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法:祛风化痰,补气活血阻络

针灸与金三角特色疗法治疗,穴位如上所述,平补平泻手法。治疗7天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口角已无明显歪斜,右眼能闭合,至11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于2012年12月5痊愈日出院。临床体会:本病属中医中风的范畴,成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机侵袭面部经络,寒热互结,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养,缓急失于平衡,遂成者多与受凉有关,感受风热之邪者多与病毒感染有关。故以补养气血,祛风镇痉通络为法。采用内服中药外用针灸与金三角特色疗法治疗,意在针药内外兼治,直达病所,迅速祛除头面风痰,使之缓

治疗肩周炎首选针灸拔罐疗法 篇6

中医认为,肩周炎属于“痹症”的范畴。该病多因患者年老体虚、筋骨衰退而导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伤及肩周筋脉,引起脉络痹阻而发病。在我国,运用针灸拔罐疗法治疗肩周炎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针灸甲乙经》、《备急千全要方》、《针灸资生经》及《针灸大成》等古代医书中都有过这方面的记载。从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来看,中医的针灸拔罐疗法仍不失为是治疗肩周炎的首选方法,其有效率可达95%以上。

在临床上,中医针对肩周炎“不通则痛”的病理和临床表现,遵照“以痛为腧(音舒)”及循经取穴的原则,取该病患者的阿是穴、天宗穴、阳陵泉穴、肩髃(音鱼)穴、肩髎(音料)穴、外关穴、合谷穴、肩贞穴和后溪穴共8个穴位进行针灸拔罐治疗。具体的针灸拔罐方法是:先对拟使用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三棱针以适中的力量快速点刺阿是穴、天宗穴、肩髃穴、肩髃穴和肩贞穴各10余下。当看到这些穴位有鲜血从刺点向外渗出时,可选取罐口适宜的玻璃罐拔在这些穴位上,留罐10分钟左右起罐。然后再用毫针直刺合谷穴、外关穴、后溪穴、阳陵泉穴,其中针刺合谷穴、外关穴、后溪穴的深度应为1寸,针刺阳陵泉穴的深度应为2寸。每个穴位可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提插毫针一次,每次可提插1分钟。提插的强度应以上述穴位出现麻胀感为宜。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进行上述治疗的过程中若开始感到阳陵泉穴出现麻胀感、且这种麻胀感向脚的方向传导时,可缓慢、大范围地活动患肩,活动的强度以引起的疼痛能够忍受为度。肩周炎患者可每天进行一次针灸拔罐治疗,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如能配合使用运动疗法则效果更佳。

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天宗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并在这些穴位上拔火罐,可起到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而针刺合谷穴、外关穴、后溪穴、阳陵泉穴这四个穴位,则具有升清降浊、疏风散表、祛风止痛、宣通气血、解痉通络的功效。■

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概况 篇7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疗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 不少临床医生采用与平常有异的针灸方法或选取与平常有异的治疗部位来进行治疗。

胡天燕等[2]报道了采用以大椎穴合谷刺法为主的针刺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主穴取大椎、风池、后顶、颈夹脊穴 (C3~C7之间) ;配穴取悬钟、足三里等穴。其治疗的特色之处在于对大椎穴进行合谷刺法, 其余穴位均常规针刺操作。大椎穴合谷刺法具体方法为:大椎穴常规进针得气后, 将针提至皮下, 向患侧呈15~20度斜刺0.5~1.5寸, 行针10min后, 将针提至皮下, 再呈45度斜刺, 使针感向患侧上肢放射, 行针10min后, 将针提至皮下, 最后呈60度斜刺, 行针10min, 然后留针10min后出针。

风池穴是治疗推动脉型颈推病的常用穴, 但大多临床医生只针刺而少用灸法。潘亚英等[3]则介绍了艾灸风池穴治疗推动脉型颈推病的方法:患者俯伏坐位, 剪掉风池穴部位头发。先用乙醇棉球湿润标记处, 然后将做好的麦粒大小艾粒粘贴在标记处, 用线香点燃。点燃时先自艾灶尖端开始, 待燃烧至患者有痛觉时, 医者可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击, 以减轻施灸时的痛感。待艾灶燃毕, 去掉艾灰, 即可将另一艾灶粘上, 继续艾灸, 共灸5~7壮。施灸完毕后, 灸疤无需外贴灸疮膏, 嘱患者不可触碰灸疮, 保持局部清洁。麦粒灸治疗后次日起在双侧风池穴行温和灸法, 每日2次, 每次20min。10天为1疗程, 共治疗1~2个疗程。

百会穴也是治疗推动脉型颈推病的常用穴, 且大多临床医生均会采用或针或灸的方法来治疗本病, 但王希琳等[4]则强调针刺后需长时留针:主穴百会采用0.25mm×25mm一次性无菌毫针顺督脉的方向, 向前缓慢进针, 横刺约20mm, 得气后用无菌纱布固定 (无需剃头发) , 留针8h后取出毫针, 棉签按压针孔防出血, 碘酒消毒防感染。

在治疗各种类型的颈椎病, 几乎所有的临床医生都会用到颈夹脊穴, 但高海锋等[5]通过临床实践发现, 颈外夹脊穴却明显优于颈夹脊穴。作者认为:传统颈夹脊穴则为第2至第6颈椎棘突下缘分别向两侧旁开0.5寸处, 均直刺20~30mm, 此两组穴每侧都分为颈2、4、6椎旁穴和颈3、5椎旁穴两组, 隔日交替选取。而颈外夹脊穴在第2至第6颈椎棘突下缘分别向两侧旁开2寸处, 每侧各有5穴, 针刺时以0.25mm×40mm毫针向颈前正中线方向斜刺20~30mm;颈外夹脊穴的优势之处在于:该穴组处于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穴位因靠近椎动脉及颈神经根, 又正是颈椎病中较多出现软组织损伤及炎症、粘连的部位, 故当针抵及此处时患者常可有明显麻胀感并向周围放散。因有颈椎关节突的阻隔, 针刺时不会直接伤及椎动脉, 尤其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来说, 因为针刺直抵患处, 通过电刺激可以有效扩张局部血管, 消除炎症, 改善椎动脉的顺应性, 增加脑供血。因此使用颈外夹脊穴比传统夹脊穴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在针具的使用上, 张秋玲等[6]报道了采用无痛的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发现该疗法安全、见效快。其方法是:取浮针针具在大椎穴旁开0.5~1寸, 等距左右各刺2针, 针尖朝上, 针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 刺入皮下后放平针身, 针体沿皮下浅筋膜层行进约3~4cm, 病人没有酸、麻、胀感及疼痛感, 遂进行扫散运动:以施术者握针柄之大指和食中指为支点, 左右拨动针体, 使针体在皮下作扇型运动 (平扫) 或针体在皮下作椭圆运动 (旋扫) , 扫散时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 平扫与旋扫可交替使用, 扫散过程中左手揉按颈部, 使颈部肌肉放松, 2~3min后嘱病人活动颈项, 然后再次进行扫散, 如此重复, 直到病人感觉眩晕减轻, 恶心呕吐消失为止。创可贴固定针柄于皮肤上, 浮针针具留针8h, 每日1次。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 取穴多在颈部及上肢。滕春光等[7]发现辨经取穴针刺对电针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增效作用, 所介绍的辨经取穴可谓周全细致:先根据疼痛、麻木的区域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5个证型: (1) 手阳明大肠经证:痛以外前廉, 前臂骨上廉为主, 痛及拇、食指; (2) 手太阳小肠经证:证见肩胛痛, 外后廉、臂骨下廉, 痛及小指; (3) 手少阳三焦经证:痛以循外及肘部, 出臂外两骨之间为主, 痛及中指、无名指; (4) 手少阴心经证:证见内后廉, 臂内侧后缘, 小指痛; (5) 足太阳膀胱经证:颈部、枕部疼痛, 由枕部向顶部、颞部放射, 甚达眼眶。然后颈夹脊的基础上兼用辨经取穴: (1) 手阳明大肠经证取穴:肩贞、臑会、肘髎、曲池、手三里、合谷, 其中主穴为手三里; (2) 手太阳小肠经证取穴:天宗、肩贞、养老、后溪, 其中天宗为主穴; (3) 手少阳三焦经证取穴:臑会、消泺、外关、中渚, 其中主穴为消泺; (4) 手少阴心经证取穴:极泉、青灵、灵道、神门, 其中主穴为极泉; (5) 足太阳膀胱经证取穴:天柱、风池、大抒、百会, 其中天柱为主穴。

张毅敏[8]报道了大椎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较常规针刺拔罐及电针疗效好且稳定, 特别是对神经根型疗效最好:以大椎穴为中心2cm直径范围的皮肤消毒脱碘后用三棱针在此范围快速点刺6~10下, 深度约3~5mm;然后迅速在此用闪火法拔罐, 留罐5~10min, 以拔出5mL左右瘀血为宜。4天治疗1次, 5次为1疗程。

潘宝键[9]介绍了巨刺液门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毫针垂直快速刺入液门穴, 进针1.5寸左右。针下有沉紧感或针刺感向上臂或第四、五掌骨放射, 然后提插5~6次, 待针下疼痛感减轻后, 先行右手拇指向后捻转, 泻其邪气, 再行右手拇指向前捻转, 补其正气。病在左取于右, 病在右取于左。在针刺过程中嘱患者缓慢旋转头颈部及患肢, 直至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后, 留针30min, 按压出针。

彭冬青等[10]应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亦好, 气滞血瘀型用下述的强通法加微通法治疗, 风寒湿痹型以温通法加微通法治疗: (1) 微通法:选用毫针刺法,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 进针后行捻转或提插手法, 以得气为度, 针颈部穴位针感向肩背部下传, 针肩部穴位针感下传至肘部为宜。 (2) 温通法:选用火针疗法,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 用直径0.5mm, 长1.5寸的钨锰合金针, 置酒精灯上, 将针身的前部烧透至白, 对准穴位, 速刺疾出, 刺入深度3~5mm,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眼片刻;在每平方厘米病灶上, 散刺2~3针, 每周治疗3次。 (3) 强通法:选用刺络放血法, 于大椎、大杼、天宗找到压痛点、阳性反应物, 用三棱针刺破局部皮肤, 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于放血部位拔5~10min, 以放出瘀血2~3mL。

何宇峰等[11]所介绍的电针联合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无论是在取穴上还是在治疗手段上亦颇具特色:穴取百劳 (双) , 新设 (双) ,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将选定的穴位充分暴露, 常规消毒, 用1%利多卡因0.2mL在穴位挑刺点皮下注射, 使之隆起呈一小皮丘状, 然后左手固定穴位, 右手持消毒钩状挑治针对准挑刺点垂直刺入0.1寸纵行挑破皮肤0.2cm, 针尖由深到浅牵拉皮下纤维组织, 做左右摇摆旋转牵拉动作10次, 尽数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 然后埋好针口, 覆盖无菌纱块, 胶布固定, 每周1次。

贺君等[12]报道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三针, 此法疗法好, 能够缩短治疗周期取穴:主穴为天柱 (双) 、颈百劳 (双) 、大杆 (双) , 配穴为双侧曲池。毫针于天柱穴向下斜刺约0.5~1寸, 刺入后行快速捻转手法, 频率为每分钟150~200次, 不加电, 每5min行针1次。颈百劳、大杆穴向棘突方向斜刺1寸, 曲池穴则垂直刺入1寸;以有酸麻胀重感为度, 得气后接电针仪, 先选用密波10min, 再选用疏密波20min, 强度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腹针多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 但宣丽华等[13]临床研究发现, 腹针治疗本病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组, 尤其能迅速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气血不足型患者的症状: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 (健侧) 、滑肉门 (患侧) 。患者取卧位, 快速进针, 患者无明显针感, 医者手下有沉紧感即止, 0min后起针。

3 颈型颈椎病的针灸疗法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在颈部的局部, 以局部酸胀和隐隐作痛为主, 主要是颈部肌肉的劳损。在针刺治疗上, 杨雄庆[14]报道了采用阻力针法进行治疗:取穴以压痛点作为治疗点, 取颈椎棘旁0.5~1寸压痛点1~2穴, 肩膀胛内侧缘压痛点1穴, 肩胛下角压痛点1穴, 针刺时进针2分, 旋转并施重雀啄手法, 频率120~150次/min, 每穴针刺1~3min后出针, 不留针。

砭石疗法是中国传统的外治法, 该疗法用于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好、见效快。耿引循获[15]介绍了颈椎病的砭石疗法: (1) 将大砭块 (尺寸250mm×150mm×17mm, 质量1800g) 用热水加热至45℃~50℃, 放在患者颈项部热熨15min。 (2) 用肾型砭板 (尺寸90mm×40mm×8mm, 质量60g) 在患者的颈项部做从上向下的刮法5min。 (3) 用椭圆砭石 (尺寸120mm×70mm×20mm, 质量250g) 棱部对局部条索状物行拨法5min。 (4) 以肾型砭板尖端点按穴位, 可选风池、风府、肩井、大柱、天髎、曲垣、肩外俞、天宗、曲池、外关及阿是穴, 每穴1min。 (5) 用椭圆砭石行病变侧上肢外侧刮法5min。 (6) 用椭圆砭石在肩颈项部行叩法5min, 结束治疗。

李丰军[16]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与配穴数量的多少无关, 并非穴位越多疗效越好, 针刺远部的昆仑、后溪, 其疗效并不逊于针刺近部的风池、颈夹脊穴。

4 脊髓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针灸疗法

此两型颈椎病采用针灸疗法的报道相对较少。部分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手术治疗, 少部分仍可采用针灸疗法。如郭亮[17]报道了采用大椎及夹脊穴加温针灸关元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鄢燕等[18]报道了采用盘龙刺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以华佗夹脊穴为主, 如兼上肢症状时选取肩髑、臂膈、手五里、手三里、外关、合谷;兼下肢症状时选取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华佗夹脊穴盘龙刺, 针刺深度为1.5~2寸;并施以提插捻转补法, 余穴常规针刺。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多, 因此针刺时须随症加减。如祝才银[19]介绍的方法较有代表性:取百会、风池、颈夹脊、内关、三阴交、太冲为主穴。偏头痛加率谷、太阳;眼痛眼胀加攒竹、太阳、鱼腰;耳鸣、耳聋加听宫、翳风;类冠心病加膻中、阴郄;失眠、焦虑加神门、照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加足三里。风池、夹脊穴用温针, 内关、三阴交用捻转泻法, 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望庐山等[20]则采用电针疗法:主穴取颈夹脊、风池、内关、天窗、阿是穴。配穴根据临床症状, 心率失常配神门穴;心绞痛配心俞、厥阴俞、督俞及膻中穴;高血压配曲池、太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多汗配复溜、合谷穴。颈夹脊穴以针刺呈45°角向中心线方向斜刺约50mm, 得气后接电极, 疏密波。余穴常规操作。

5 结语

针灸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进行诊疗的8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后被确诊,均与《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3]相符。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41例。常规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10~65岁,平均年龄(45.23±6.59)岁;实验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11~63岁,平均年龄(44.86±6.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急性期即实施针灸治疗方案,治疗原则为祛风通络、舒调经筋等,手足少阳经为辅,手足阳明经为主,给予浅刺治疗方案,选取风池、颊车、翳风、太冲、合谷作为主穴,并依据患者实际症状配合采取其他穴位,对于鼻中沟歪斜的患者可配水沟穴,对于鼻唇沟平坦的患者可配迎香穴、禾髎穴,对于颏唇沟歪斜的患者可配承浆穴,对于面颊板滞的患者可配巨髎穴、四白穴等;此外,还需辅以抗病毒治疗,改善微循环治疗,给予泼尼松等西药治疗;给予艾条局部温灸与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治疗,嘱咐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练习闭眼、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以面部肌肉每日进行按摩等。常规组急性期仅给予泼尼松等常规西药、功能锻炼等治疗,等到发病7 d后再实施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法与实验组相同。针灸治疗1次/d,30 min/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4 d后再进入下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且经过H-B量表评定后显示为Ⅰ级表示疾病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量表判定为Ⅱ级表示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量表评定为Ⅲ级表示疾病好转;疾病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表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实验组痊愈30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常规组痊愈20例,显效6例,好转8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93%。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00,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指出,周围性面瘫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神经出现局部水肿状态,当骨性面神经管受到外部挤压时将引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其早期病理改变称之为神经水肿、脱髓鞘等,更有甚者将引发轴索变性情况。

中医理论认为,发生周围性面瘫主要是由于脉络空虚、风热、风寒等对面部筋脉进行侵袭,由此引发气血对肌肉进行阻滞、经筋失养等,因此主张采用针灸治疗方案。针灸可帮助患者及时调整阴阳,帮助患者疏风通络并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另外,现代理论指出,对局部缺血水肿现象采用针灸治疗可获得十分显著的效果,帮助患者周围面神经损伤变性症状促进再生修复等,但是对于何时开展针灸治疗目前临床上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急性期为针灸治疗的最佳时间段,尽早开展疾病治疗可有效缩短疾病治疗疗程,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5]。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在急性期即采用针灸治疗方案,而常规组患者在急性期过后采取针灸治疗方案,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56%,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方案可获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荐采纳。

参考文献

[1]程永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713-1714.

[2]蔡秀丽.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98-799.

[3]金咏羚,马越.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护.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97-98.

[4]王建,石爱华,王鸿雁,等.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11,8(16):124-125.

针灸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3例, 女性17例;年龄58~79岁, 平均 (68.9±5.4) 岁;病程6~27天;其中左侧瘫痪患者12例, 右侧瘫痪患者16例, 双侧瘫痪的患者12例;肌力:0级患者5例, Ⅰ级患者18例, Ⅱ级患者17例。对照组男性24例, 女性16例;年龄54~79岁, 平均 (67.8±5.7) 岁;发病时间7~29天;其中左侧瘫痪患者13例, 右侧瘫痪患者14例, 双侧瘫痪患者13例;肌力:0级患者4例, Ⅰ级患者17例, Ⅱ级患者19例。两组患者神志均清楚, 均排除有精神病史、重症糖尿病、失语症、失忆症、视野缺损、智能障碍以及严重的心、脑、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疗法, 采取手法按摩训练与诱发分离等训练, 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 具有针对性地给予运动治疗。患者取俯卧位, 采取滚、压及按等手法, 首先按摩患者的偏瘫肢体, 由远渐近, 以达到局部皮肤发热为标准, 缓解患者的肌肉以及关节等痉挛, 避免肌痉挛。对于恢复期的患者, 坚持独立训练, 首先从健侧卧位开始, 然后逐渐到患侧卧位;从需要别人协助到可以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平衡坐位训练, 坐到床边, 两腿下垂, 等到可以下地独立坐椅之后, 平衡站位, 进行迈步以及上下台阶等训练。在进行上下台阶训练的时候, 要遵循先上健腿, 先下患腿的原则。多鼓励患者及早进行自主运动, 恢复自理能力。与此同时, 多鼓励患者进行手部以及上肢训练, 多用健手带动患手一同进行洗脸、吃饭、更衣、刷牙等基本活动。在训练过程中, 尽量使用正确的姿势, 力量要平缓, 尽可能达到大幅度用力, 以达到轻度疼痛或者紧张为宜[2]。

在康复疗法的基础上, 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 取患者的三阴交、内关、人中。上肢取患者的大椎、肩髑、合谷、天宗、曲池、肩井等, 下肢取患者的环跳、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秩边、绝骨等, 每天1次, 每次留针时间为30min, 以患者感觉到胀、麻、酸等感觉的时候为宜。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 治疗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神经系统大部分恢复或者是基本恢复, 可以扶拐行走或者是独立行走, 语言正常, 肌力达Ⅳ级,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有效:神经系统部分恢复, 上下肢功能好转, 下肢可以扶拐进行短距离行走, 语言可以表达意思;无效:神经系统没有改善, 临床症状无改变[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n (%) ]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常见疾病,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发病快、病情发展快, 主要是由于患者气血内虚, 再加上嗜食厚味、忧思恼怒、烟酒、气候骤变、疲倦内伤等, 使得脏腑气血逆乱、阴阳失调, 直冲脑组织, 在形成血溢脑脉或者是脑脉痹阻同时, 多表现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突然昏扑、偏身麻木、失语或者是言语蹇涩等, 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4]。

针灸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增快患处脑组织的脑电波频率, 提高脑血流的图波幅度, 增强大脑皮质兴奋性[5]。本次研究中, 通过针刺患者的曲池和阳陵泉, 可以扩张脑血管, 加快血流速度, 进而改善患者的脑供血情况, 恢复脑病灶组织细胞。另外, 通过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还可以调节患者机体血清脂质类代谢情况, 有效降低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含量, 改善微循环。

从康复医学的角度来讲,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当大脑出现病变后, 通过给予康复疗法, 可改变大脑功能和结构, 减轻因病变而造成的损伤, 在适当的条件下,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再生。所以, 康复疗法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 实现功能重组, 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在我国, 多数医院对于中风患者都是重治疗、轻康复, 影响患者的预后。实践证明, 康复疗法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所以, 对于中风偏瘫患者, 在病情稳定后的2~3天, 要及时给予康复疗法。但需要注意的是, 康复疗法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康复训练的指导之上, 不要过度或者是过急。在对患者进行康复疗法的同时, 给予患者针灸治疗, 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 避免致残,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疗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风偏瘫,康复疗法

参考文献

[1]张海雁.早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偏瘫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2) :1778-1779.

[2]陆岸英.早期针灸加康复训练对偏瘫后肢体功能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 2009, 2 (30) :28-29.

[3]梁冰, 郦忆文, 王敏华, 等.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 2010, 3 (3) :203-204.

[4]潘国庆, 罗清平, 刘密.浅析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7 (3) :119-121.

针灸疗法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脑外伤瘫痪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2~66岁,平均36.38±10.48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2.01±0.68年;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14~68岁,平均37.54±10.04岁,病程1个月~7.1年,平均2.13±0.24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确诊单纯颅脑出血14例,颅内出血伴有脑挫裂7例,严重脑挫裂15例,其他脑外伤4例。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主要包括日常翻身训练、坐立训练、步行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方式。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灸康复疗法,取患者头部运动区域,不锈钢针沿头皮向下斜刺;脑部语言区域用毫针沿头皮部刺入1寸,银针反复捻转[1]。痪者针灸大陵、极泉、内关、手三里等;下[1]肢瘫痪者针刺阴陵泉、三阴交、伏兔等。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观察指标[2]

显效:神经功能得到良好恢复,可以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肌肉活力明显好转;有效: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可以在家属协助下进行简单肢体活动;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没有改变甚至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165<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相关研究发现,脑外伤瘫痪患者的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引发脑外伤瘫痪的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脑外伤瘫痪患者紧急抢救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尿失禁等后遗症,加强其康复治疗十分必要。

经研究发现,脑外伤瘫痪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但时间长,效果不明显。针灸康复疗法有调气活血、通经疏络、增加患者脑部供血的作用,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时康复,经后期治疗患者病情改善良好。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因此,脑外伤瘫痪患者实施针灸康复疗法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康复疗法治疗脑外伤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脑外伤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灸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脑外伤瘫痪患者采取针灸康复疗法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外伤瘫痪,针灸康复疗法,疗效

参考文献

[1]徐琰,李万瑶,刘洁,等.针灸与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7(5):1794-1798.

[2]郎建英,庄札兴,贾超,等.“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3):369-373.

针灸疗法 篇11

方法:治疗组46例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疗法治疗。康复训练法原则相同。

结果: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显著,P<0.01;ADL积分差异显著。

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效果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脑卒中偏瘫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8-01

脑卒中是指由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临床对脑卒中诊断及抢救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偏瘫是脑卒中后遗症的主要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运用康复训练治疗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病人,为住院和门诊患者,男27例,女19例;年龄最小者41岁,最大的69岁;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25例;脑出血致偏瘫12例,脑梗塞致偏瘫20例,脑血栓形成致偏瘫8例,脑栓塞致偏瘫6例,所有病例均系首次发病,且伴有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失语及智力障碍,均经CT和MRI检查,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

将上述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1~65岁,脑梗死12例,脑出血7例;左侧偏瘫3例,右侧偏瘫1例。对照组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44~69岁,脑梗死9例,脑出血6例;左侧偏瘫3例,右侧偏瘫5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在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法结合针灸治疗。具体操作治疗如下:

2.1康复训练。主要采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2],包括:①良姿摆放:避免上肢过度曲屈,下肢过度伸直;②电动起立床:预防直立性低血压,获直立感觉刺激;③肢体被动活动:保持关节活动度;④搭桥训练:训练躯干肌肌群,促进姿势反射,训练骨盆控制能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⑤翻身训练;⑥起坐训练;⑦坐位平衡训练;⑧坐站转移训练;⑨站立训练;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治疗40min,10次为1个疗程。

2.2针灸方法。

2.2.1取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位为主。上肢:肩、臂、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穴。

2.2.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取3寸不锈钢毫针、针刺,头针取患侧运动区、平衡区、足感区,常规消毒针刺。体针在软瘫期针刺瘫侧上肢阴经穴,选用极泉、尺泽、内关、鱼际等穴;下肢取阳经穴,选用环跳、风市、足三里、丰隆、昆仑、解溪等穴。痉挛期针刺瘫侧上肢阳经穴,选用肩、臂、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瘫侧下肢取阴经穴,选用血海、阴陵泉、悬钟、太溪等穴;常规消毒针刺。头针和体针针刺得气后,治疗4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评定患者上下肢和手的功能,运用改良的Barthd指数量表评定ADL,分为良(≥60分),中(59~41分),差(≤40分)。全部患者均评定2次,第1次于治疗前仅进行Brunnstrom分级评定,第2次于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分级评定和ADL評定。

3.2治疗结果。经X2检验,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效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ADL积分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无论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还是在ADL积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4讨论

中医认为导致中风偏瘫的主要原因为清窍瘀阻。头针治疗可以疏通经络瘀阻,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针刺运动区、平衡区和足运感区可通过深感觉传入神经通路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区的功能重组。针灸治疗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调节的特性,传统取穴常强调“独取阳明”,但针刺部分体针穴位会加重痉挛模式的形成[3]。因此根据偏瘫的不同阶段来设计针灸处方,则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现代研究证明,脑卒中患者运用神经促通技术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等,能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恢复随意自主运动能力,使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功能重组和代偿。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克服异常肌痉挛,是偏瘫恢复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中,治疗组无论是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还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因此,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和传统针刺疗法相结合,能大大降低中风偏瘫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早期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2]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针灸疗法 篇12

2012-10~2013-09选择150例住院的自然分娩产妇, 单胎头位, 足月妊娠, 无头盆不称, 无产科和内科合并症。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住院先后顺序编号,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75例, 两组产妇年龄、孕周、身高及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产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音乐疗法:音乐选择以舒缓轻音乐为主。实施过程:第一阶段, 指导孕妇选择上述自己偏好的音乐, 在预产期前3星期开始, 每天至少听1次, 每次不少于30分钟。第二阶段, 孕妇在临产后, 产程中均以0.5%催产素静滴, 调整宫缩规律, 观察胎心率正常, 在宫口开大3cm时进入环境舒适的待产室生产。佩戴耳机在产室重听第一阶段听过的音乐。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针灸疗法。在产妇临产时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肩井、三阴交、太冲, 少海等穴。产妇取仰卧位, 快速进针, 行捻、转、提、插手法, 促进针下得气, 操作1~2分钟后留针15~30分钟, 每5分钟行针1次, 至宫口开全起针, 产妇进入临产室。

按WHO标准及临床表现对产痛评估[1]:1级:无痛, 安静合作;2 级:轻度疼痛可忍受, 能合作;3级:中度疼痛, 难忍受, 呻吟不断, 合作欠佳;4级:重度疼痛, 不能合作。

3 治疗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分娩痛引起的应激反应, 可引起产妇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 可能导致子宫血管收缩、产程延长、酸碱平衡失调和胎儿窘迫等不良后果。因此, 为产妇创造一个安全无痛的分娩环境亦是围生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音乐疗法在临床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3]。针灸疗法对多种疼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古时将三阴交、合谷、太冲、肩井等列为孕妇禁针穴, 并意识到这类穴位的催产作用。《铜人》言合谷“妇人妊娠不可刺激之, 损胎气”。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 属气, 能振奋周身之阳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属血, 有调理阴血之功能。两穴相配, 有补气调血下胎之良效。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 功能宁心安神、定惊镇痛。太冲为肝经之原穴, 是原气驻留之所, 可治疼痛、惊风等疾。刺激内关、太冲解除或减轻分娩疼痛的原理, 在于使经络之气血运行通畅, 协调宫体、宫颈及内脏功能, 消除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4]。针灸联用音乐疗法可有效缓解阴道分娩时的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穴位可兴奋各类传入纤维, 各类纤维兴奋都有程度不同的镇痛效应, 能提高皮肤痛阈并抑制痛反应[5]。更是由于良性的音乐疗法有稳定患者情绪的作用:优雅、动听的旋律, 通过听觉使人产生安宁, 愉悦的心情, 减轻焦虑、缓解疼痛, 从而保持一个较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6], 可提高垂体脑啡呔的浓度, 减轻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 提高痛阀而抑制疼痛。结果显示, 针灸联用音乐疗法能更有效缓解分娩痛程度, 较其他疗法更简便, 经济, 可行性强,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薄其秀, 张金学.头针用于分娩镇痛的作用观察.中国针灸, 2006, 26 (9) :660.

[2]谢娟.音乐疗法在晚期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当代护士, 2006, 14 (5) :76.

[3]Halstead MT, Roscoe ST, Restoring the spirit at the end of life:music as an intervention for oncology nurse.Clin J Oncol Nurs, 2002, 6 (6) :332.

[4]王荣.针刺结合催眠在无痛分娩中的作用.针灸临床杂志, 1998, 12 (13) :2.

[5]毛文超, 刘保延, 何丽云, 等.从针刺镇痛原理看安慰针刺设置的问题.针刺研究, 2013, 4 (38) :163.

上一篇:专业育人下一篇:术后切口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