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育人

2024-08-31

专业育人(共12篇)

专业育人 篇1

得益于上海二期课改与“新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我校从1999年起就开始关注“立德树人”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通过聚焦“专业自觉”与“育人自觉”的高度统一,让我们更加明晰“成就学生就是发展自我”,追求育人本源,增强专业发展自觉。

一、自觉追求育人本源

多年来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让我们逐渐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教师自己才能实现智慧幸福成长。”我校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践,确立了我们心目中较为稳定、独特的明强育人价值。

1. 将“审美超越”的文化核心理念内化为每一个师生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我们围绕转型期的育人要求,逐渐明晰了新时期我校的办学理念——即“审美超越”。对小学生而言,“立德”更适合采用“常态浸润式”的体验教育,而“树人”则需要教师将正确的育人理念渗透在每一天的教育过程里才能完成。我们先用了几年时间,共同完成了市级课题“美育的生活化”,把对学生品德的陶冶、素养的历练、人格的塑造转化成日常每一天都要进行的具体的美育学习与生活内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本身就是“传播、发现、创造美”的过程,审美眼光与品位是每一个人,尤其是学校全体师生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审美不仅是对外部世界,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美,即“审生命成长之美”。对审美品质的历练,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传承,也是对个人端品立行的根本负责,是学校“立德树人”的落点所在。而“超越”是指在审美中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反映了我校师生共同超越规范、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审美超越”的学校文化,让我校教师逐渐确立起除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之外更加高远的教育志向,这种志向包含了更多直接指向于“人”的教育要素,比如让学生拥有正直与包容之心,学会交往与团队协作,重视科学精神的启蒙,学会欣赏和表达艺术,激发创造愿望并努力动手实践等,这样的教育实践让教师逐渐品出教育的“原味”,更多育人智慧也由此被激发。

2. 把校训外显为每一个师生的行为准则

早在1905年,我校前身“明强学堂”的创办者就提出“民生国势赖以明赖以强者”的校训,之后经历了几次表述更改,核心要义一直没有离开“明强”两字,我校也一直坚持为国为民培养栋梁之才。然而,越是身处新时期的老学校,越要主动考虑育人的新问题:经过百余年的变迁,如今的明强培养出的学生,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国家发展需要?是否拥有民族自信又具有健全人格?2002年,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阶段,我校重新确立了“明事理、明自我、强精神、强体魄”的新校训,新校训适用于我校全体师生,外显为每一位师生的行为准则。

明事理:指“教师明白教”与“学生明白学”的事理。明强教师需要明白的教育事理,通俗地说,包括“国家意志、民族形象、学生立场、课程标准、教育规律”等,所有事理的核心是“学生立场”,明强教师懂得,只有尊重并理解每一个学生,才能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教育。明强学子需要明白的学习事理,主要核心为“自主学习”,即懂得学习成长是自己的事,应当在父母、教师的帮助下主动端正学习态度、建立学习动力、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与本领。“明事理”让明强师生确立了“教”与“学”的主心骨。

明自我:“明自我”,为的是让我校的师生团队成长为一个更多元丰富、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高质量团队。同时,师生虽成长于偌大的群体,却不至于被湮没,能“生长”出每一个不同的“我”。

我校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研究主动权,通过实施“幸福教师”系列工程,鼓励教师在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变革,在教育创造中无限提升个人的人生价值。除了行政性组织外,我们鼓励和扶植更多非行政性组织的发展,如“无痕教研、三人行工作室、师生工作坊、各类教师社团”,这些都是教师们自创并落实自我教育的成长平台,要比领导层面组织的活动效果好。

同时,我校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大胆表达自我,彰显现代学生的活力与精彩。我校主动加强对“明强学子个性成长体验库”的管理,聚集更多“校园明星”,如:“思考与表达之星”成长在课堂内,“孝顺与服务之星”活跃在家庭社会中,“阅读使者”和“故事达人”来自“书香节”,“乒乓、游泳、足球、围棋之星”崛起于各类项目锦标赛,“十佳舞精灵”诞生于层层“海选”,“礼仪之星”则在课间午后被发现等。

强精神:“强精神”,集中反映了明强师生的精气神,核心是“强民族精神”,要求全体师生保持中国人的自立自强,教师放眼世界而教,学生理解国际而学。我校一方面结合地域特征,创新开展“古镇探秘、皮影戏剧”等传承浓郁民俗的校本课程,把“中国情结、民族之美”渗透到学生心中、生活里,另一方面则开始探索“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践体系,聚焦“国际规则意识、平等交流能力、谦和包容精神、待人接物礼仪、科学与艺术素养”等,尝试构建起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培养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的“世界小公民”。

强体魄:“强体魄”指的是注重师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养成。我校拥有全市小学少有的四百米标准跑道和专供师生健身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开设乒乓、足球、羽毛球、游泳、围棋、跆拳道、韵律操、武术等课程项目,供全体师生在课内外自主选择锻炼。每日阳光体育、每周年级体育联赛、季节性单项锦标赛、年度体育节等则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幸福体锻时光。

我们希望,经过主动、坚持不懈的努力,“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两明两强”的精神气质能逐渐融进每一个明强人的血液里,流淌在日常细小的言行中,让师生在持续的自我要求与历练中成就自身一生的幸福。

二、自觉变革育人行为

对教师而言,育人的根本自觉应当反映在其教育行为中,而要把以上这些复杂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确实有难度,需要学校提供持续科学的引领,教师进行切实智慧的改进。我们目前找到了两个突破口。

首先,坚持“学科育人”。学生在校主要的学习是分学科完成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反思当前由于功利目的而导致的各学科发展不均衡现状,我们不得不追问,如果每一个学科教师都能充分重视本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开发,并通过独具特色的学科教学与活动,让各学科的育人功都能充分作用于所有学生,那么教与学的过程还会枯燥单调么?学生的成长还会片面乏味么?不仅是全学科,还有课程开发、建设、评价的整体意识,都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常识。目前,为了寻求行动上的改进,我们在“学科内涵”建设中坚持了“和美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从原有的“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进一步提升为师生主动合作、共同开发并感受学科育人价值,对自我生命进行深刻体验和完善的过程。而在“学科外延”的发展上,我们尝试将“学习与生活相融”,让学生懂得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这一切,在不热爱生活,把教育想得太简单的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些外在的形式,而在一名好教师的眼里,它既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也是师生学习生活与生命成长的交融,师生的全面素养在一张一弛中得到成长。

其次,历练新基本功。传统基本功是基础,如果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功底不过硬,肯定不能做教师,但反过来,有了这些,就一定能上好课、做一个好教师么?不见得。我们要求每一门学科由学科主任带领大家历练课堂新基本功。除了富有自身学科特色的基本功,我们还要明确明强教师普适的新基本功,比如“研读学生、变革教学、绿色评价、反思提升”等新基本功。“研读学生之功”注重从“知识立场”到“学生立场”的转变,使教师的教育着力点更聚焦到人。教师备课前要先了解学生学力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点,从而在课上实现师生深层次有效互动;课上通过倾听、读懂学生课堂表现来调整课堂容量、节奏,丰富师生成长体验;课后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反馈,设计“触类旁通”的作业,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变革教学之功”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推进两处重点反映。教学设计更强调目标贴切与过程关联,倡导教师把学科特征、知识结构等整体融入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的创造,对学生成长有足够包容和预设,以“教结构”的慢追求“用结构”的快。“绿色评价之功”鼓励教师采取更多元、公平的方式评价所有学生,尤其重视“过程性评价”。“反思提升之功”要求教师养成每天对行为反思重建、定期对经验提炼的习惯,鼓励教师在不断认清和更新自我中超越。

我相信,对育人本源的自觉追求、对育人行为的自觉变革,会使我校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成长为具有生命自觉的教育者,走上让自己和学生都变得更加美好的教育人生之路。

专业育人 篇2

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回归本位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是为人服务的,高中语文具有文道结合的`功能,更应该担负起育人的重任.“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向人才”发挥应有的学科作用.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能仅仅在“教”上下功夫,更应注重“育”的功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个性化地适应时代发展打好基础.

作 者:吴利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第六中学,212300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5 关键词: 

专业育人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在近10年来,因为市场化的影响,形成了艺术院校、艺术专业数量暴增,招生数量暴涨,师资资源紧缺,学科建设泡沫化,教育质量令人担忧的状况。经济发展快,设计需求量就大,因此各个院校都意识到艺术设计教育是高校的大专业,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比如,艺术设计教育一直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到了工作单位动不了手、顶不了用、“重艺轻技”等等。

中国的现代制造业迅速崛起,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错位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与经济生产实践的要求差距很大,学校教育的水平每况愈下,而社会与产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下与产业发展基本脱节,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而且还存在着另外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二、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艺术类专业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效果。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知识、课堂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的关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构建相对完整的适合于开放教育特色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始终,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教学模式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社会,并与实际工作建立一种纽带。校园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工作训练与创作,使学生对社会对现实工作,逐步熟悉、明确,是一种较为便利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打基础和铺垫。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力。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主要以实践教学为目的,根据具体的实际案例与具体设计任务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在教学的工程中可以及时有效地搭建起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在实践育人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通过参加特定题目拓展性学习和专业实践,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和课题研究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取得相应的技能。通过对具体专业知识在不同实践中灵活应用达到学习与锻炼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专业设计能力。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与课堂理论教学不同,工作室以实际动手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每一位工作成员动脑、动手参与到实际工作之中。采用小组式合作的形式进行,在统一的要求与条件下锻炼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以及任务分配能力,单人设计能力。

(二)实验室教学模式

传统的艺术实验教学可溯源到德国“包豪斯”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师父带徒弟的形式进行的艺术实践。科学地规划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实验室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验室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实践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课程应结合社会实践、结合教师的科研、结合相近学科的交叉进行选题,采取真题真做的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设计原理,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使他们真正从科学和审美两方面实现教学目标。

实验室的设置应根据学科和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去建设和规划,应避免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可建立动画实验室、装饰实验室、陶艺实验室、装裱实验室、雕塑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等。以材料实验室为例,设计应围绕某一目的而展开计划方案或设计方案,艺术设计创作要注意把握材料与功能、工艺、造型等三者的关系。在三者中材料是设计的物质基础,物质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手段。还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及施工工艺,着重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处理材料与艺术设计形态的关系,把握材料的色彩、纹理、质感的装饰本性,进行合乎使用功能需要的造型设计,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校内外联合培养教学模式

目前,学校与设计公司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委托培训。实行委托培训是校企合作制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依据教学计划先让大学生到公司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为目的。二是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产学研式”是指高校和设计公司在教育资源、技术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各自发挥优势,即高校把知识优势、科研优势与设计公司的技术力量优势、资金优势有机地结合于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设计公司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实现高校与设计公司共赢。

教学模式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在知识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今天,教师不可能对所有新材料、新技能、新知识进行全面地掌握和了解,为了与市场接轨,应多与设计公司联系,在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另外,聘请相关人士来校讲学,这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著名设计师的风范,而且也能加深企业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可,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四)写生和艺术考察基地的建设

写生和艺术考察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扩大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研究校外写生表现的基本方法,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磨练学生的意志,并且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写生基地和艺术考察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校内课程和校外写生课程的设置应采取互为补充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存在艺术认知较弱的情况,对校外写生课等基础课程应采取扶持、加强的态度,有的放矢,以此来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避免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要尽量合理,保证学生达到一种较好的作画状态。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校外写生和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写生和考察课,不能把校外写生课程和考察课程当成旅游课,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明显。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相对固定的以及和专业课程设置相关联的校外写生点和考察点进行教学,在基地建设与选择上充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软硬件上才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要求。

(五)健全艺术创作和艺术展示机制

为达到学生之间彼此在实时的学习与互动,系部可根据条件设置多处展示空间,如利用建筑物大型挑空、视线穿透的优势。除常态性彼此观摩学习外,还可以透过各学科频繁定期的展览与演出,促进异领域间的切磋与交流。良好的创作环境有助于创作的启发,硬件与设备更能落实设计教育的实验与实践。

提出“以赛促学、以展促学”的学风建设方针,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多参与各级各类专业展览。制定创新综合考评分,设立创新奖学金,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近年来,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展览的热情不断高涨,由过去的被动组织参加,到现在的主动寻找相关专业竞赛展览信息,自发参加、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强化其理论基础,充分利用周边实际中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状况。利用校内及校外资源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将“灌输式教育”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学式、教师引导式”教育。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许征程.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4] 潘志琪.试论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管理育人探索 篇4

2016年铁路春运累计发送旅客3.24亿人次, 其中仅2月14日, 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就高达1034.4万人次。众所周知, 我国铁路具有“高、大、半”三个特点。“高”就是高度集中化、“大”就是大联动机、“半”就是半军事化管理。几百万的铁路职工可以说是点多、线长并且昼夜不停地进行运转, 要想安全有序地进行, 就必须要统一指挥。目前, 我国铁路完成的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货物发送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铁路运行里程已经突破10万公里。

我国地铁发展较晚, 并且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国家逐步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发展地铁交通。目前, 我国新建地铁里程为2500公里, 规模是空前的, 地铁行业充满活力。

二、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管理育人的探索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上要有自己的特色。

1. 全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由于铁路及地铁都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 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铁路专业也必须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半军事化管理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时间观念、能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 以适应毕业后铁路及地铁行业工作的需要。半军事化管理包括军训、一日生活制度、仪容仪表及礼节礼貌、请销假制度、安全演习等。军训是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 主要是在刚入学时进行。一日生活制度包括起床、早操 (早操内容有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每周的升旗仪式、日常的做广播操、跑步、队列训练等) 、整理宿舍内务卫生 (包括叠军被) 、课前列队、正课、午休、活动、晚自习、晚就寝。仪容仪表是指学生要按规定着装, 理论学习时要穿校服或者西装、实训课程时需要穿工作服戴安全帽, 当然着装要求会提前通知并且是统一的。礼节礼貌主要是指在校期间的, 这包括日常上课需要全体起立向老师问好、学生平时进入办公室需要敲门得到同意后需要向老师问好、同学相处要遵守礼节等。请销假制度包括请假和销假, 这要求学生要严格落实, 根据假期的长短需要不同级别的老师批准, 学生手册有明确的要求。安全演习需要定期举行, 学校提前跟消防部门协调好, 军训或大型节假日放假前演习, 主要是锻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成立义务消防队, 义务消防队成员由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担任, 不定时进行安全方面的宣传和指导使用消防器材等。

2. 严格落实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和拓展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表现、社会公德、遵章守纪、集体观念、艰苦奋斗、宿舍生活六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两个方面。职业技能素质主要是指不同学期的考工考证。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体育锻炼、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拓展素质包括创新与创造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特长、特殊表彰六个方面。所有这些指标都有计算比例, 每月都有月度操行评定 (就是学生的日常表现) 、每学年计算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成绩的高低作为学生入党、竞选学生干部、推荐就业等事情的重要参考依据。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以外的, 立足校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学生增长才干的重要学习方式, 内容有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等。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学生会、青协、团总支等开展。总之,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

4. 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及考风建设

良好的校风、学风及考风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校风、学风及考风的建设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校风是指加强学校整体风气的建设。学风要通过严格的考勤来规范学生的学风建设, 对于学生旷课等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考风建设其实是人才培养很重要的环节, 以考促学。通过严格的考试组织来规范学生的考试风气, 对于考试违纪以及作弊的学生绝不迁就, 并且要从严从快处理。

5. 严格学籍管理规定

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学籍管理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严格学籍管理是对广大学生的负责。学校对于休学、复学、退学以及开除学籍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对学生毕业、结业以及肄业也要有着具体的要求。制度定好后关键就是要执行好。当然, 执行中必须严格。否则就没有意义了。这些都可以印在学生手册中让广大学生学习。

6. 努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说短点是学生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说长点是关系到学生将来毕业后能否正常工作、生活的需要。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一些有利于心理素质提高的活动来进行。例如拓展训练。

7.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队伍是老师与其余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开展的质量。所以, 选出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干部是学校党团组织的责任。这关系到校园文化的传承, 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

三、结论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管理育人是个系统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 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要全方面提高管理育人水平。与中国铁路及地铁同行。

摘要:当前, 铁路及地铁行业大发展, 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给高职院校铁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同时也给铁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创新管理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管理育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陈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白波、吉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3]田鹏。让你受益一生的心理学。朝华出版社, 2009

专业育人 篇5

【中国教育报】

湖北大学是一所具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部共建地方重点综合性大学,现有71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34个专业类。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过程中,学校整体谋划、内涵发展,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以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纵横衔接,要素联动,以学院综合改革带动专业综合改革

专业综合改革的重心在学院一级,要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学科专业建设所依存的学院积极性。2012年伊始,学校选择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哲学等5个学科性学院进行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学术管理重心下移、综合绩效目标明晰、办学要素融通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充分调动学院干部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盘活了各类教育资源和要素,取得良好试点效果。2013年,总结完善试点经验,将综合改革扩展到所有学科性学院,其中资源环境学院还被纳入湖北省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

本科人才培养是学院目标责任考核的六大重要方面之一,通过推进学院综合改革,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学院一级得到充分体现。与以往院系普遍不太关注本科教育教学的状况不同,无论是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学院还是以社会服务见长的学院或是学科专业数量较多、类型复杂的学院,都能很好地统筹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突出特色,协同育人,协同增效,仅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2012至2013年就有113项以学生牵头、教师指导的项目入选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特别是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意在联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发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育人功能等重大创新举措的《湖北大学关于加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之后,各部门、各学院纷纷找准发展定位,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多要素、整合多目标联动途径,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筑核心实力,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实现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突破和差异化发展。

通专结合,由“类”到“型”,以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专业综合改革

2011年,学校在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精神时,总结推广已实施4年的小规模但涉及众多专业的“楚 1

才计划”试验班经验,及时组建通识教育学院,在超过半数本科专业中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并辅之相对自由的专业转换机制,对现有专业教育进行模块化分流设计,既缓冲了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教育,又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也有效对接了人才出口。

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的多样化建立基础,各学院都认真思考每一个专业的教育定位,强调分类培养,注重因材施教,树立同一个专业可以培养不同类型和规格人才的理念,坚持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社会的人才需求切合度为衡量标准的观点,挖掘潜力,内外双向拓展。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既有担当基础文科人才培养任务的“国家文科基地班”,又有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师范班;再比如环境工程专业,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应用性专业培养规格,又有符合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省级“战略新兴产业计划班”,还有进一步扩宽办学思路和视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外合作教育本科班”。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类”向人才“型”的有效扩展,必须同步从科学设计培养环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等相对微观层面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宏观层面推进,既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又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成长需要。如楚才学院试点采取的是“通识+专业+个性化”模式,而其他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体现专业“类别”属性基础上的毕业生“型号”差异特点,即使同一专业,在人才出口上也必须有就业型和深造型的区别,就业型的教学环节更强调实践对接,而深造型的更突出科研实践训练,鼓励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选择接受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应用学科专业的学生选择接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比如生物科学专业,在前期通识教育之后,按专业类别分解为以生物科学基础为主的“实验班”和以职业定向为目标的“师范班”,前者在学术型硕士或农业推广等应用型专业硕士深造上、后者在签约就业或生物学科教学专业硕士深造上,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夯实基础,完善体系,以实践创新教育助推专业综合改革

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任务在于改变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重估大学教育的知识获取和能力与思维训练的任务重心、廓清大学生成长成才责任与使命。模式凝固、任务分割、知识本位、方法落后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学校以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抓手,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推进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和协同育人方面促进专业综合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稳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不断焕发生机、办学体制和平台运转更加充满活力。

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联系是人才培养工作关注的核心,一方面以专业定位决定课程建设方向,另一方面以课程改革倒逼专业发展。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于高级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安排上,以突出深厚基础、宽阔视野为前提,注重学生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了充足的实践教育基地,其中与武汉华侨城集团公司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被列为国家基地;再比如生物科学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带动建成了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三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体系建设以项目为依托、基地作保障。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明确认可学分的有近40个项目类别的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在高年级的专业教育环节,通过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目前已经建设有“湖北大学——湖北兴发化工集团”等两个国家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大学——湖北广电总台”等两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0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还有自2009年以来一直坚持、辐射多个专业、被纳入“国培计划”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置换培训”和师范生“顶岗实习”改革实践,该改革成果已经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汉语言文学、英语等专业,利用由学校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开办的两所孔子学院,建立“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平台”,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到海外接受实践锻炼。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体系将更加完备,集中性实习容纳量将覆盖60%以上的学生。

整合资源,优化队伍,以优良要素配置承载专业综合改革

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工作既具有行政管理的目标预设特性,更属于学术管理中协调各种复杂矛盾冲突、统筹多元目标诉求的范畴。学校在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根本目标出发,遵从规律性、打破常规性,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科研团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配置入手承接改革使命,实现改革目标任务。

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上,学校坚持内外联动、上下结合的方式搭建教学、科研平台。比如化学学科与材料科学学科密切合作,并联合湖北省百强企业之一的湖北兴发化工集团组建研发基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整体推进。再比如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携手合作,组建的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批准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有涉及多专业共享共建的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校级以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还与十余家省直、市直厅局机关建立常态化的毕业生实习派遣和接纳机制。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一方面不断加强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物理学专业主干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同时,扩大视野,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组建校企人员联合课程组;另一方面,进一步转化和发挥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作用,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弥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张皮”。学校建立了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实行学业优秀生导师制和科研团队可联名推荐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认可科研活动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指导人员的劳动,调动科研队伍的育人积极性。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时会教授带领本科高年级学生参与大型横向课题开发、历史学专业以及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郭莹教授发动本科学生参与田野文化调查研究等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管理先行,措施有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护航专业综合改革

教学管理改革是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支撑,管理理念、制度和作风的变革是影响专业综合改革的风向标。学校以教育管理理念创新为发端,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服务与教师教学发展支撑的服务引领性教育管理架构,既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专业综合改革思路,又实施动态调整机制促使专业在改革中寻求生存与出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学科专业为逻辑起点的大学教学工作基本制度文件,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思想观念的直观体现。学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精神具体化。2012年底,学校按照新《专业目录》调整备案的本科专业,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首先出台《关于修订湖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的意见》,明确了“强化基础,突出专业”、“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以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原则。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压缩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时学分,提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使用留出的时间和使用这些时间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并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建立个案分析、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等内容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性开放实践教学体系,理工科类专业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专业实验课和设计课的比例。同时,专门增设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计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加强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团队”,开发企业课程,建立新型的企业课程教学模式。

动态调整机制就是要使学科专业更加密切地适应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校层面整体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成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随着湖北省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实施,学校对于各专业的年度招生也将全面考量,分类实施,实行减少、整改、暂停直至注销的动态管理机制,充分体现在改革中寻求出路、在改革中发展壮大的基本精神。

专业育人 篇6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J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55-1

艺术设计专业经历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停滞与逐渐恢复后,到八十年代后期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至今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一、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教育需要社会化

(一)专业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甚至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具有实践性,艺术设计院校90%的课程都属于实践教学。”当前高校的实践教育有讨论也有改革但是仅限于狭隘的课程教学没有分层次递进式地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专业实践教育的探索方向:社会化。高校的实践教育只有走到社会实践的阶段才是真正的实践教育,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模拟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途径,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需要专业化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自1982年开始已走过二十六个年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再教育过程,是一种有血有肉、有的放矢的学习过程。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与其初衷有所背离。

1.内容宽泛,内涵不深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红色之旅”等,内容宽泛但大多与专业关系不大,内涵不够深刻,以上诸活动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

2.活动定位不明确。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迅速,但从实际运行看,仅把社会实践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其地位“虚化”。甚至部分高校自己也认为社会实践是教学计划外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可有可无。

3.缺乏长效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党政领导部门、高等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事实上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论证过程中不够充分,准备周期过短,。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上“重形式,轻建设”,缺乏品牌项目与长期规划,成果总结缺乏深度。

4.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团学组织负责落实,其人力有限,且大多数政工干部缺乏相关专业背景,无法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成效评估,更无法从专业角度指导活动规划设计。由于活动脱离了专业背景,多数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度不高,在实践中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缺乏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一些单位也把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当成一项负担。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方向:专业化

鉴于以上存在的各种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现象,笔者对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型、创新思路进行探讨与研究。高校艺术类学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不断适应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因此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方向:专业化,或者说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专业教育。

(一)明确社会实践的地位。把社会实践由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作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核定适合的学分。从制度上确保社会实践的地位,使之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一项常态工作。

(二)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统一制订社会实践规划,学工队伍在实践的整体组织、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等环节积极配合。“教务与学工结合、共同实施”是将社会实践纳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三)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迫切需要本学科专家的指点,需要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实行“专业老师+辅导员”社会实践双导师制。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完善教师考体系,给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核定相应工作量,给予教学计划内实践课程指导的同等待遇调动其积极性。

(四)突出社会实践为学科、专业服务的功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感受城市跳动的脉搏,不断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艺术类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传统的艺术教育中与社会脱节、个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教学思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能發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高素质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

仅靠学生工作部门在红红火火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不够的。重庆市政府正研究制定大学生实践工作机制、政策办法和财力保障等。我们应借助这个平台真正做好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教学才能越来越有生命力,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会越来越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宇等.高校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

[2](英)朱迪思·卡梅尔,亚瑟.包豪斯[M].颜芳,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社,2002,(15).

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职能虚化的对策 篇7

一、“育人”应是高校专业教师的核心工作

高校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 高等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但是,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 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状况令人担忧, 高校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高校没有配备班主任和导师, 有的虽然配备了班主任但只凭教师的自觉性, 因缺乏激励机制和考评举措, 班主任和导师工作难以到位。各高校十分重视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既是思想教育者又是管理服务者, 既是活动组织者又是就业指导者, 每名辅导员承担了三百以上甚至近千名大学生的日常工作, 虽然成绩显著但压力很大。不少学校也尝试配备班主任、导师等, 然而“班主任”形同虚设甚至没有配备, “导师制”昙花一现没有坚持, 形成了“教书”与“育人”两张皮。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 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 教书育人是高校专业教师的基本职责。《礼记》载:“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之诸德也。”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些都说明了教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育人”应是高校教师的核心工作。

二、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职能虚化的原因

(一) 思想重视不够, 育人意识淡化

教师重视教学工作量和科研项目, 注重自身利益, 忽视社会效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目前在中国的一些高校中, 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愈来愈大, 由于收入低而忙于创收等功利性的事情。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 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 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 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教育, 是学校领导、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 与己无关。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 工作机制不畅, 育人途径弱化

学校对专业教师育人工作抓得不紧, 没有提供较多的育人环境和途径。教师课内极少和学生沟通交流, 更谈不上课外参加学生活动。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不少专业课教师甚至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缺乏严格的业绩考核机制和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 评聘职称要求不够, 考核指标软化

职称评定部门往往把课时量和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聘职称的主要依据, 因此对教师教学科研要求很多, 而教师评价及考核中“育人”没有硬性指标, 即使有指标也无法客观衡量, 往往会出现考核量化困难, 导致专业教师缺乏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职能虚化的对策

(一) 构建育人机制, 形成育人职能刚性工作体系

完善育人规章制度, 明确年级“辅导员制”、班级“班主任制”、宿舍“导师制”分层负责的育人格局, 并理清三者关系和工作侧重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充分调动高校育人的各个要素, 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立体的学生工作体系, 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安排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和导师工作, 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专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 使学生学到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创新性研究,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而且, 专业教师还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倡导宿舍“导师制”, 更有利于营造文明宿舍、学习型宿舍, 发挥宿舍育人阵地的作用。

各高校要重视专业教师育人功能的发挥, 制定和完善专业教师育人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一手继续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手抓专业教师的育人工作。重视班主任和导师的配备工作, 把专业教师育人的具体要求纳入教师工作条例, 促使专业教师“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二) 构架育人考评体系, 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

制订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的量化考评体系, 将班主任、导师工作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承担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量进行量化, 并与奖金发放、教学质量评估、职称评聘以及各类先进的评选挂钩;为保证考评质量, 尽可能把“软指标”变成“硬杠杆”, 以提高可操作性, 确实难以量化的内容进行定性分析,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实时动态考评机制, 用制度引导和激励高校专业教师提高育人的积极性。

各高校要重视专业教师育人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制定和完善班主任、导师工作职责, 按岗、按职、按责提出具体要求, 确定考评的内容、程序和方式, 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三) 营造育人环境, 开拓育人的课外途径

探讨课外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 形成“第一课堂” (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 、“第三课堂” (社会实践) 的有机结合。努力拓宽课外育人的领域, 鼓励专业教师举办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技术等专题报告 (讲座) , 参与、指导学生课外实践和社团活动, 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 专业教师参与课外育人, 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倡导专业教师带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创新育人观念, 拓展育人渠道, 改进育人方法。

高校重视专业教师参与拓宽课外育人途径, 发挥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针对高校教师育人职能虚化的状况,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探讨新形势下, 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强化高校教师育人意识和责任,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充分发挥课内课外的育人途径,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优势, 形成科学合理的“教书育人”奖惩机制和全面育人的工作体系, 这是各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海鹰.发挥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J].理论观察, 2001, (6) .

专业育人 篇8

关键词:实验实训,高职食品专业,强化,育人环节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市场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技能的开发离不开实验实训教学, 实验实训教学已经成为食品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 虽然高职院校对实验实训教学越来越重视,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观念落后, 把实验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课程, 缺乏针对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二是实验室功能单一设备老化, 无法承担项目综合实训教学任务, 使教学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参与不够深入,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培养出的学生不被行业所认可;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和实习, 学校缺少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无法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 使技能课程的开发与实际脱节。四是师资结构不合理, 兼职教师数量少, 且专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件提出5个对接, 教思政[2012]1号文件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文件为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指明了方向。为适应这一趋势, 应从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入手, 探索强化高职食品专业的实验实训育人环节, 具体措施如下:

1 紧扣培养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分析各食品企业的具体岗位对技能的要求, 得出了食品专业通用的技能体系和专项职业能力两个层次, 确定食品加工和食品检验为食品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 由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编制课程标准。确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食品产业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按项目与任务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选择符合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的核心, 设置相应课程。项目的设计要从简单到复杂, 重点培养岗位技能, 力求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 岗证一体, 编写校本教材

编写校本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以项目为核心, 打破学科观念, 整合教学内容, 使知识服务于项目。理论以够用为度, 突出职业的定向性, 编写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让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3 构建“一个基础、两个平台”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3.1 以课程实验为基础

专业基础课教学要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其实验实训课应按基本操作、原理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融“教、学、做”于一体, 为专业课打好理论和技能基础。

3.2 搭建校内实训基地, 引厂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平台

3.2.1 课程实训岗位化设计

将功能单一的实验室进行重新设计,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模拟企业生产的实际流程“引厂入校”, 使实训岗位贴近生产、技术和管理第一线, 学生一边完成生产任务, 一边完成学习任务, 使“工”与“学”有机融合, 让学生感到实训就是“上班”。

3.2.2 综合实训项目化设计

综合实训探索校企共建教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为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综合项目实训, 通过参与各岗位的实际工作, 使各项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 实现从学生到企业人才之间的“零过渡”。

4 四结合创新评价方式

实验实训课程的综合性较强, 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进行评价, 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采取四结合创新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4.1 结合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评价

根据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 对学生的相关操作进行现场考核。优点是能客观、准确地对学生实验实训操作进行全程评价, 适用于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实训教学。

4.2 同学互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

同学互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平时的课堂实验中比较实用。教师考评应将口试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培养“能说会干”的应用型人才, 在实训教学中非常适用。

4.3 结合岗位标准和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拟岗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要按企业的管理方法, 结合企业的岗位标准, 由考评小组对生产过程和产品的质与量进行评价。

4.4 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评价

以就业为导向, 服务经济需求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企业和社会给予学校最好的评价。

参加行业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 来检验专业的教学水平。结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进行评价, 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获取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5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放眼长远, 对于新毕业的专业教师要先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上讲台。

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 通过培训、深造、专业实践等方式, 更新观念,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即便是双师型教师, 其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也要与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同步提高。教师在企业感受不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特点;进行企业调研, 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 进行校企合作, 将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立项课题, 使产学研协调发展, 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把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请进来, 给学生讲课, 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和生产过程对接, 达到零距离培养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总之, 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手段, 强化高职食品专业实验实训育人环节, 要以项目为核心设置课程体系, 构建实验实训运作模式, 创新评价方式, 走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之路, 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宗宝, 等.高职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中提高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效果的思考.轻工科技, 2012 (5) .

专业育人 篇9

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生普遍存在着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不能较好满足企业的要求。 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难状况, 如何才能在职业教育阶段提高职业技能,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自己成长为“ 知识、技能、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这是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 以学生为中心, 从顶层设计入手, 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所谓“ 专业成才”:一是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走上社会后具有“ 安身”的根本; 二是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以较好发挥, 走具有个性特长的专业成长之路, 并能融个性特长于共性培养之中。

所谓“ 精神成人”:一是能够尊重他人、宽容他人, 学会与人相处, 进而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崇尚理性, 把科学精神融于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让理性成为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三是通过反复的阅读—思考—实践—升华, 不断充实知识, 提升能力水平, 丰富并构建起内心精神世界; 四是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所处的团队或组织负责, 进而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五是培养兴趣、增添情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有健康、正确的精神寄托。 以此, 使学生获得“ 立命”的根本。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围绕“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人才培养目标, 以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大平台为支撑, 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整体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1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现状

各院校的实践育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执行情况都不尽相同, 这期间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1缺乏“ 实践育人导向”的一贯式总体顶层设计实践育人在高校中不仅仅体现在部分教学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调整, 当前“ 碎片式”的安排并未将专业实践部分真正有机地融入大学生的整体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只体现在“ 实训室里教学+假期实习”, 内容相对单一, 且不同的课程和假期实习重复度高, 缺乏整体的一贯式设计和建设。

1.2缺乏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实践的平台目前各高校落实专业实践的平台主要是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这些基地的使用往往是专业层面统一协调、安排, 或是课程教学中集中开展部分项目实训, 学生难以自主参与实践活动, 使用率低。

1.3缺乏行业、 企业深度参与的长效机制在人才教育方面, 目前行业、企业主要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以及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 这远远不够。 应该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 利用企业、行业等信息资源, 弥补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缺陷, 切实增强实践教育水平。

1.4缺乏教师深度参与并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工作机制高等教育大众化后, 教师与学生在专业教学中的关系趋向淡化, 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践指导与被指导关系。鉴于此, 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 从顶层设计入手, 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须的。

2构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议措施

围绕“ 实践教学”、“ 专业工作室”、“ 社会服务”三大平台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其中, 实践教学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基础, 专业工作室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 社会服务大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升华。 而构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 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2.1顶层设计:形成“ 实践育人导向”的培养模式实践育人导向是指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实践育人为根本路径, 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 校内外实践基地相协调, 人才培养方案内与方案外相补充, 形成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 以“ 实践先行、理实相融”为特征的实践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2.2理念引领:学生将所学专业技能服务社会, 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旨在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通过服务换资源, 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机会, 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相结合, 在服务中学习, 在学习中服务, 达到学以致用, 学而能用, 学用相长,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3专业工作室: 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基础平台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地、有组织地参加专业实践活动, 是实践育人是否成功的关键。 专业工作室是各个专业教研室利用教师特长为学生建立的与本专业背景紧密相关的学生组织, 是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实践的良好平台。 计算机各专业从行业背景与岗位能力要求出发, 建立工作室, 学院为各工作室聘任专业教师及相关行业专家担任指导老师, 将相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 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室能否自主地组织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一是离不开专业工作室的良好活动机制, 二是离不开教师的良好指导, 三是离不开二级学院、专业的宣传与引导。

2.4通过建立社会服务大平台,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达成“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的总目标。

2.4.1结合专业技能实践,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随着计算机硬件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 学生有了更多技能实践的机会。 在学他们有所成之后, 高校可以结合社会服务项目, 应用于实践, 培养其职业技能。专业工作室团队积极走出去, 与学校周边社区及IT企业合作, 进行网络工程设计、网络综合布线、网站设计、淘宝装饰、 网站维护、平面媒体制作、计算机装配、调试、计算机维修、 维护、网络编辑等社会服务项目, 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2.4.2通过社会服务,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学生在服务中学会了关心别人, 尊重别人, 学会了团队协作。通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直到最后取得成功, 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服务中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 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兴趣、增添情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有健康、 正确的精神寄托。 以此, 使学生获得“ 立命”的根本。

2.5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研究通过 “ 实践教学”、“ 专业工作室”、“ 社会服务”三大平台的建设开展实践育人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需要从质量考核监控、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师资建设等方面研究如何保障实践活动开展质量和顺利实施问题。

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框架设计, 如图1。

3案例分析

信息工程学院为构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 接受并认真落实上述建议措施, 围绕“ 实践教学”、“ 专业工作室”、“ 社会服务”三大平台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教学”方面, 信息工程学院每年都会开展“ 电脑文化节”系列活动, 其中有一系列的专业技能比赛, 比如办公自动化大赛, 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企业信息管理应用技能大赛, 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大赛, 计算机组装与调试大赛, CAD制图大赛, 网页设计大赛, DV作品大赛等, 每年参加上述比赛的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达到上百人次;“ 专业工作室方面”, 信息工程学院每个教研室都成立专业工作室, 供学生进行学习和使用;“ 社会服务”方面, 由于信息工程学院每个教研室都成立专业工作室, 学生通过专业工作室的学习, 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比如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成立办公软件工作室向社会提供办公软件操作方面的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成立V多媒体工作室向社会提供网站、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服务、网络技术教研室成立篮网工作室向社会提供网络工作设计与实施的服务、 计算机实训教研室成立尚未工作室向社会提供计算机维修及维护服务等, 据悉学院内共有上百人次参加上述社会服务, 并且外出社会服务的学生会带一张服务评价单, 被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会要求填写此单子, 用来对本次服务做出评价。 据统计, 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0%以上, 有不少学生通过工作室推荐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有资料显示, 信息工程学院自从创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后, 其就业率连续几年都在98%以上, 且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的满意程度较高。

4结束语

本文提出以“ 实践教学”、“ 专业工作室”和“ 社会服务” 三大平台为支撑, 创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模式, 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整体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并以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对该模式进行了验证, 证明了该模式不仅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更好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提出以“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 从顶层设计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模式, 形成了以“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和“社会服务”为平台的实践育人模式。其中实践教学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基础, 专业工作室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 社会服务大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升华。该模式已应用于实践, 实现了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张冬生.创新模式打造高校实践育人新格局[J].中国校外教

育 (理论) , 2009.

[2]徐晓曼.当代大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专业育人 篇10

一、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教书育人的困难性与重要性

1. 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建筑领域的进步, 涉外工程, 劳务输出, 具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成为人才市场的一大缺口。想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建筑理念也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具备土建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这些“走出去”的人才的交际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将体现和代表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和素质修养。

2. 理论知识学习的困难性

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关于混凝土、预制结构、地基等生硬刻板的建筑知识, 令人望而却步。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学习动力不足, 有较大的畏难情绪。此外, 很多学生尚未意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缺乏认同感, 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危机。

3. 翻译和词汇的困难性

建筑学科作为近几年比较热门的学科, 各国在其相关领域的交流愈加频繁, 有关环境的科技文献翻译逐渐增多, 这对大量了解国外前沿的建筑理论、对该学科在国内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作为建筑领域的学生, 必须了解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以及常用的词汇。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等多个方面。在词汇方面, 建筑领域有自己的一套专业术语, 通常通过缀合法、复合法、缩合法、首字母缩略和专有名词, 例如microcrystallography (微观结晶体) 一词就是由micro+crystal+lography三个词缀合而成;back-fill (回填) 则由两个词复合而成;AFC就是American Foundryman's Society美国铸造师学会的缩写。在翻译方面, 句式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非谓语形式, 复杂长句, 后置形容词短语作定语等, 增加了阅读理解专业文献的难度。

二、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教书育人的方法和途径

1. 教书育人的定义

教书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 教书育人是指学校全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 都是为国家和人民培育人才;狭义的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分类的科学、文化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生学会学习;育人是指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教育, 以身示范,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 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学会做人。

2.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实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1) 充分利用教材, 寻找教学的切入点, 精心备课, 将教书育人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本找到各个单元授课的切入点认真组织授课内容和进行课程设计, 而教学切入点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具有实用性, 更具体更直观, 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 增强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 从而实现课堂上教书育人的目的。

比如在《土建英语》第四单元Roof课前预热中,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鉴别各种类型的屋顶, 我再网站上下载各种屋顶的图片让学生们传阅。授课时, 引导学生们比较课文中的两种屋顶 (Pitched roofs and Flat roofs) 各自的优缺点, 引发学生分组讨论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国家应该选择那种屋顶。接着, 向学生们介绍在新能源发展的今天, 除了以上两种传统的屋顶以外, 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屋顶, 如太阳能屋顶, 绿色屋顶等, 并发动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关于屋顶的国内外的资料,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回答”Assumed you were a construction engineer, which kind of new energy can be designed to roofs?” (假如你是一名建筑设计师, 你会设计哪种新能源屋顶?) 并且, 告诉学生作为中国建筑行业的未来, 我们不仅要建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房子, 还要创造出更多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枯燥的专业性的文字制作成生动活泼, 图文并茂, 富有启发性的课件。例如在上预制结构 (Prefabrication construction) 这节课时, 我在国外的建筑网站上就找到一个gif格式的动画, 生动呈现了建筑工人将提前模制好的预制板快速搭建成预制结构的楼房。这种动画模式的课件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 学生们要求反复观看, 他们很快理解预制结构的基本原理, 这种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极大节省了建楼房的时间和成本。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提醒学生们建筑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追求高效和低廉的成本, 而是建设出安全舒适的房屋,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学生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为建筑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2) 针对新时期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启迪学生心灵

“亲其师, 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能教育孩子。”情感是一种力量, 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在我们的专业英语课堂上,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向学生传递老师的爱, 那么, 我们就能更加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耐心帮助和开导有情绪的学生, 在教授土建英语课程时, 学生经常会问我“怎么学好土建英语?”“英语基础薄弱, 能学好专业英语吗?”等问题。这时, 英语教师就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明确和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或比赛, 如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竞赛, 评比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词汇王等, 把学生引导到正面上来, 寓教育于活动。

(3) 增加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育, 塑造适应社会的人才

大学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什么所用的, 如何提高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 也是现代大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社会拒绝高分低能的人才, 而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还是围着分数转, 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教育是很值得提倡的, 而且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具体手段很多。比如,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大一新生的第一节导论课的作用, 将英语的重要性与学生所学专业和今后就业的紧密联系起来。导论课紧紧围绕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这个主题, 从英语和当今各个专业的紧密结合程度给学生一个警示, 告诉他们英语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再如, 将到土建英语Unit 2 Foundation时, 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和拍摄打地基的施工现场, 并将自己拍回的图片用英文简单的描述出来,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课本上的内容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此外, 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暑假实践活动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开展《关于英语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访企事业单位对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程度和需求方向。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英语在用人单位的用武之地, 同时给专业英语的从教人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数据和教学案例。

(4) 言传身教, 给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 必须有意识地把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结合教材融化到教学活动中, 从而取得预期效果。除了课堂讲解之外, 还有辅导答疑, 考试考查, 批改作业, 考情记载, 课外活动, 毕业实习等环节, 我们都应该把它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力手段。教师对上述各个环节严肃认真的处理, 就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 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纪律性和职业道德都有很大的好处,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说, 英语教师在教学育人中既要言传, 又要身教, 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榜样;身教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育的感受, 从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

三、结语

专业育人 篇11

关键词:时尚产业 工作室制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42-03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教学培养与地域特点、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时尚产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产业概念,因其自身特殊的时代特征,从而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包括个人装备(服装、时尚配饰、香水和化妆品、钟表珠宝、皮具等)、家居装备(餐具、家具和装饰品等)、艺术品等,其中以包括了衣、食、住、行为主,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各种产业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形成环环相扣的纽带,只要与时尚元素结合,就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一个地区、城市的时尚度,即一个城市究竟有多时尚,最权威的标准是根据一个城市入驻衣、食、行、娱等领域的国际知名品牌数量来衡量,根据相关数据,东北地区各领域统计得到的主要时尚城市综合排名如下表:

根据表中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东北地区,时尚产业的各领域发展已经逐步形成规模,重点领域也将不断实现新突破,并带动地区的其他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本地区“时尚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特色产业。

作为时尚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地区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以服装服饰设计、奢饰品设计、珠宝设计、服装营销、时尚买手等命名的时尚专业,专业教学必须结合时尚产业市场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顺应瞬息万变国际流行趋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应同时兼顾对学生设计管理、设计市场的全面培养,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最新时尚设计、时尚生活资讯,掌握系统的专业技能。否则,落后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及时掌握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工艺技术和市场需求,也会面临与最新专业理念脱节的严重结果,师生如果不能保障在课堂中传授与学习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的老化势必影响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使大学生在毕业初期难以顺利融入相关工作实践,这一点已经得到验证,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常常感叹在高校没有学到真正有价值的先进知识与技能,从远景考虑,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本地区时尚产业经济发展。

(二)时尚专业产_、学、研严重脱节,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纺织与服装设计在时尚设计中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是时尚的主导内容,成为时尚专业的领头羊,然而,作为时尚专业的代表,本地区高校服装类专业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相对处于落后状态,普遍存在只偏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地域特点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时尚产业的发展需要。

(三)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纺织服装作为时尚产业的核心,在高校服装等时尚专业教学体系中,不但要进一步使学生具备更强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同时应引进相应的时尚产业管理与贸易课程,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造具有全方位技能素质的优秀人才,为高校本专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育人空间。

在对一些先进省市本专业教学考察中,我们从中汲取大量经验,已建立专业工作室,将工作室教学融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吸引专业突出、创意突出、工艺突出的学生进入,在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引导下,在四个共享(教师、设备、信息、成果),在三个结合(产、学、赛)的原则指导下,取得了非常丰厚的教学成果,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的“工作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教学与比赛、基础知识与设计实践、校内专业课堂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创建了自主特色的多元化教学体系,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并全面培养大学生专业创新实践能力。

同时,作为北方“服装城”大连,在服装专业中应以培养大连城市经济发展、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导向。本项目着眼地域行业人才就业的缺口现象,在构建时尚设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规划与实施中,首次大胆引进“时尚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改革以往不切实际的专业课程,以前瞻的创新思维将管理专业课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引入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大幅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素质,致力培养具有更高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时尚产业人才。

二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专业工作室作为与校外教学合作基地的桥梁与纽带,以构建时尚专业育人平台为出发点,教学模式中融入“工作室制”教学,培训适应服装工作室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时尚专业教学工作,将专业工作室实训基地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本着促进高校相关专业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目的,逐步形成专业教学与实训的先进特色教学内容,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探索与研究如何建立一套适应高校时尚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及开展项目式教学的科学方法;探索高等服装专业教学模式下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途径和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改革以往不切实际的专业课程,以前瞻的创新思维将管理专业课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引入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大幅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素质,致力研究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具有更高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时尚产业人才。

(二)融合工作室教学的研究方法

nlc202309051748

1 构建科学系统的育人与学术研究平台

研究以推动高等院校专业先进育人平台建设,有理有据探讨不同时尚专业工作室建设模式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工作室实践教学建立产学研科学育人体系,在此基础上,必须完善专业课程的断层与不足,必须对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进行准确的界定,对操作模式的策略、原则、主要形式进行仔细分析与规划,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如何构建科学系统的育人与学术研究平台,对于高校时尚专业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 从设计教育与应用实践出发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方总体教学计划引导下,高校时尚专业基础课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注重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训练与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必须从设计教育与应用实践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考核方式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大服装教学育人平台”,将基础教学合理延伸并导入专业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以赛带学等新思路的应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建立各方向设计子工作室,作为多层次教学二次课堂,确立工作室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方面通过工作室继续加强以赛带学实践教学活动,另—方面,开展与校外企业、工作室横向育人合作,共同开发与开展合作项目,逐步构建项目制工作室教学模式,使之成为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重要环节,真正为服装专业大学生开辟更广阔、更实战的专业平台,为专业教师提供人性化工作环境,从而使教师能够安心教学工作,为学校的服装专业发展尽心付出。

3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师生多向互动优势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实践过程的专业化、管理环节的人性化,高校服装专业工作室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多元化教学是对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素质的综合培养方式,是因材施教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的需要,多元化教学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工作室教学平台,师生在时尚设计、服饰品设计、形象设计、营销专业等多领域、多向互动,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步构建科学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更合理实现“工作室制”教学的课堂式二次教学实践,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活动有机衔接,促进师生专业生命的共同成长。

(三)如何建立创新培养模式

1 创新改革具体内容、改革目标

1)改革关键点

改革关键点:构建以服装设计为主的时尚专业平台、工作室教学与产学研平台对接、校企合作育人、新课程导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以学术支持项目发展。

2)改革具体内容:

①学校主导制订相应实施与管理方案,构建并不断完善服装专业大平台,搭建合作育人的时尚专业产学研平台;

②支持并完善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使之成为校内专业课堂与校外实践课堂的有力保障与纽带;

③学校主导升级教学课程链,加大专业工作室的管理与投入,改革不合理的闭门造车式的传统教学育人机制,对接校外服装相关产业升级对服装人才在岗位、规格、能力需求方面的要求,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完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

④实现教学与科研对接,通过时尚设计工作室教学育人模式,将教学成果转化为产品,面向企业开展服装设计与专业技术服务,运用创新教学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与开展合作项目教学与实践,逐步构建项目制工作室教学模式,使之成为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重要环节。

⑤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已有相关基础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时尚管理等相关课程,能够使学生熟悉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

⑥通过双师型教师主导,在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营造专业氛围。

⑦合理规划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发展,鼓励教师撰写专业论文,出版专业教材,以学术支持教学改革研究与专业发展。

3)改革主要目标:

①首先,在校方主导下,围绕工作室项目制教学建设,联系并吸引本地区相关领域企业与校方合作,在已有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基础上,努力搭建新型服装设计与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平台,开展创新合作教学,构建合作育人机制;

②其次,根据独立学院师生特点,围绕教学改革与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摸索一系列时尚专业工作室特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建立时尚设计专业教学的特色平台,为设计专业课程、学生毕业工作奠定有效专业基础;

③同时,教学改革必须着眼地域行业人才就业的缺口现象,在构建时尚设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规划与实施中,大胆引进“时尚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改革以往不切实际的专业课程,以前瞻的创新思维将管理专业课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引入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大幅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素质,致力培养具有更高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时尚产业人才。

三 具体实施方案与实施方法

(一)实施方案

1 建设校内时尚专业工作室

在学校主导下,成立“专业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工作室发展规划,规划并确定专业实训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室职责、目标和制度等,采取一些更富有创造性的措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摆脱单纯的人才制造机制。服装专业的工作室建设是服装类院校的特色之一,相关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培养需求,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工作室,根据自身院校的不同要求制订相应的工作室运作模式,用于扩展教学方式、增加社会影响力以及加强对外交流,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企业、市场的竞争,为更多企事业单位服务并进行相关协作。

2 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nlc202309051748

例如:服装专业课程设置,可在已有相关基础专业课程如服装设计学、专业外语、流行趋势分析、计算机软件教学、服装色彩设计、服装材料学等课程内容设置中,增加服装学概论,服装美学,服装工艺学、服装鉴赏等课程,同时增加专业课程,例如服装产业经济学、服装特许连锁经营、纺织品商品学、服务质量管理、时尚设计管理、服装贸易实务等课程,为学生充分了解服装市场方面的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使学生熟悉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

3 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拓展并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逐步建立校外产学研基地,有力地保障专业师生通过校内工作室,积极开展与校外基地的教学联系与项目合作,将产学研相结合,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为主线,构建专业育人平台。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与支持专业教师联系企业,课堂讲授先进专业知识与技能,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

5 引进“时尚产业”管理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

改革以往不切实际的专业课程,以前瞻的创新思维将管理专业课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引入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大幅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素质,致力培养具有更高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时尚产业人才。

(二)实施方法

1 调查与分析

在实践研究中对当前东三省及全国的服装就业市场、部分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的学生、教学及师资等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和分析,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2 优势互补

充分利用本学院设置多种专业方向的优势,吸收学院本专业各方向学生,使服装设计、服装营销、服装工艺、形象设计不同专业的学生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在负责教师的统一带领下,不断引进国内外最新设计理念,开展一系列服装设计、服装工艺等专业学习第二课堂,布置贴近市场的专业课题,定期培训相关课程知识,使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规格得以大幅度提升,是高校服装专业课程教学链的有力支撑与延续。

3 校内工作室与校外产学研基地合作双赢

定期与校外相关企业、工作室联系,带学生分批开展实地参观与考察,开展项目合作,打造校园与市场双赢格局。

4 制订并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院校学生特点,开展多层次教学,严格制定工作室相应师资条件、师资培养、课程管理体系、以赛带学等设计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室项目专人专管,专人专项,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有的放矢进行年度项目计划制订,并分层次进行实施与专业指导,保障师生专业目标明确,项目成果有保证。

四 改革特色

改革特色

1 对接校企合作,建立创新机制

“融合工作室教学的时尚专业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以校内专业工作室建设对接社会化时尚产业升级,对接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新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即将校外服装工作室模式融入校园文化环境,由双师型导师带领工作室的学生共同参与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制定科学的制度与工作流程,共同开发设计项目,完成设计课题,不断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2 借鉴成功经验,开拓自我特色

在吸收与借鉴上海东华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苏州大学、青岛培娜工作室、上海传熙设计工作室及大连多个时尚艺术工作室教学及市场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东北地区人文及市场需求,以崭新而具有特色的工作室教学弥补课堂教学“—次加工”模式的不足之处,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如何发展并扬长避短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在工作室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从课堂进入工作室,更换了教学环境,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热情也有所提高,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创造力,趣味性,实践能力是毋庸质疑的,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延续,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模式。

3 有的放矢组织,巧妙开展学赛

通过专业工作室建设,吸引热爱专业的大学生,由工作室专业教师带领大学生有的放矢地参加专业比赛,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合理解决专业学习、专业比赛、课题制作等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即二次、三次加工,巧妙地构建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以赛带学相结合的创新观念教育模式。这种以参赛带动学生对专业的渴望与热情,建立教学和参展参赛互动的模式,带动更多师生投入到课题成果建设中,为专业建设积累更多的优质教学成果。

五 结语

目前,中国时尚设计行业水平总体偏低,提高国内的总体设计水平,在国际上树立大的品牌影响力,乃是本土设计师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高校时尚专业开展“工作室制”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制订与改革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系统培养计划,致力将设计创意与市场完美结合,构建院校到企业双轨机制相衔接的有效人才培养平台,符合本地区时尚产业及市场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融入“工作室制”的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专业育人 篇12

关键词:高技能型人才,双主体,育人模式

0引言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真正实现中原崛起,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持续不断地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科技的创新也要靠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和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重任。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沿海计算机产业逐渐向内地迁移,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深入研究与实践在产业升级换代背景下,河南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育人新模式,对培养高端技能型计算机技术人才,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1双主体内涵

“双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的用人计划,校企合作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定向就业,做到招生即有工作岗位,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育人模式[1,2]。

具体实施以实验实训基地体系为依托,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论证,明晰用人单位岗位任职要求,依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依据岗位工作内容、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技术标准改革课程内容,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依据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改进专业教学工作,调整、优化专业的教学资源配置,按照与企业合作培养协议实现学生的定向就业,依据学生的就业质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3],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2计算机技术人才定位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中原经济区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技术服务业,该类人才具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网站建设、软硬件维护等岗位。

3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在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以“校企共建,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能力递进,融入标准,体系保障”为理念,明确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完善“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递进的培养过程,构建“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遵从企业生产规律和工学交替的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按固定地点、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的要求,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施分段组织、分组教学、机动授课等灵活、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4],计算机专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与企业合作研讨,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共同完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使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与企业技能需要相对应,形成一个涵盖岗前培训、合作研发、产品生产各环节所需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基础上,全面推行适合高职教育教学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内容设计在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实现项目化教学,教学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室、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实现开放性、实践性教学;利用便携式教学设备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仿真实验室实现技术仿真;利用网络技术扩展互动式教学;利用视频录像实现教学的重复性和机动性;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课程内容由抽象变形象,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动手演练全部内容,学生能力逐步提高,职业素养逐渐养成。

教学团队依托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学生技能竞赛项目完善技能竞赛体系和竞赛规划,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比赛成绩评定,实现学生技能比赛实战化。

5应用效果与社会效益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生在课程中的实践项目完成情况比预期的要好,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很快。通过考核反映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效果比改革前大有提高。通过调查问卷,普遍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管理制度等表示欢迎。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以前难于掌握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海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31):78-79.

[2]马红梅.校企双主体参与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277-278.

[3]马广,赵俞凌,徐婧.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众泰汽车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7):138-140.

上一篇:尺寸精度下一篇: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