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目标

2024-08-12

育人目标(精选11篇)

育人目标 篇1

影视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如果能够合理选用,则能在历史教学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情境中去感知历史,展开充分的历史思维,在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基础上,进而学会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形成对自身、国家、社会、文化、民族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但是在使用影视资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其在整堂课中所占的比例,以及选取的内容是否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下以我执教的一堂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和思考。

一、视频未处理的第一堂课

起初,我在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单元的课时,考虑到仅仅通过语言描绘战争过于苍白,缺少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想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绥靖政策带来的恶果,我打算选取二战的纪录片在课堂上播放。因为这样既可重现战争实景,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省去讲解的麻烦,实在是一举两得。找到这样的纪录片并不难,音像店里有不少,学校的图书馆里也有一些,而且都是真实的画面,配有恰到好处的解说。我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觉得这样的备课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学生只要一边看录像一边就能落实教材知识点。正是基于这样简单的想法,我足足在课堂上播放了半个多小时的影视资料,想着给了学生那么深刻的印象,学生们一定会把知识点记得牢牢的。于是,在录像播放完毕后,我让学生们谈谈观后感以及在解说中提到的一些教材内容。本以为学生们一定会踊跃发言,破解重点、难点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然而,学生们印象最深刻的只是那些惨烈的轰炸场面,他们就像看了一场有关战争的小电影,全神贯注地关注了动感的画面,一点没有考虑影片传递了什么信息,也更别提去感悟什么了。事实证明,过长的影视史料没有形成史料教学该有的聚焦点,过多的信息失去了史料辅助教学应有的针对性,影视资料反而弱化了整堂课的教学主题,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影视资料不应盲目追求其完整性,应该有选择地加工和使用,使其成为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

二、 视频加工后的第二堂课

在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后,我着手对纪录片重新进行了审视和剪辑,以“不列颠空战”为核心,分别以“战前德国的酝酿”“战中英国的誓死抵挡”,以及“战争的结果”三个主题选取所需的片段,再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成为一段时长8分钟的影视资料。在播放前,我对学生提出了观看的要求,要从中找出战争发生的原因、英国获胜的原因以及胜利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学生们看得很仔细,也进行了思考,因此当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们没有忽略影片中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夫妇坚持留在伦敦,视察遭到破坏的房屋的场景,以及伦敦的民众乘着轰炸间隙在图书馆的废墟中阅读的场景。与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相比,这两个场景实在是不够刺激,然而正是这样鲜明的对比,才使学生们发现:将伦敦几乎夷为平地的惨剧本有机会避免,是绥靖政策让英国最终尝到了战争的苦果。可贵的是英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上至国王,下至平民,谁也没有弃城而逃,而是同仇敌忾,顽强抵抗,从而打破了德国自二战开始以来全胜的战绩,这也是在心理上的一次大胜利,二战的结局似乎在这场战争中已经有了昭示。最终,学生们都理解并感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主题。而这些感悟,恰恰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正是通过恰当的视频剪辑,使用得当的影视史料而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教学目标、同一间教室,使用同样的手段,但是由于对影视史料处理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影视史料对各种历史细节的生动表现是言语表达所不能企及的,不仅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还可以境激情,以情明理,但如何很好地在课堂上使用影视史料则更为重要。教师必须经过事先的精心准备,使影视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能够既打动人心,又为教学所用。

育人目标 篇2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强不息

第一、志存高远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之所向,无坚不摧,有志者事竟成。志有高尚卑微,有远大短浅。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作为高中生,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远,才有可能登峰造极。我们要上大学,要成才,要做出成就,要实现自我,这是志;我们要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亲友,对得起师长,这也是志;我们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我们要承担责任、肩负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更是志。同样是志,高下立判。志在卑短者常常是目光短浅,心怀狭隘,胜骄败馁,人格卑微。志存高远者则一定有责任心,有使命感;一定能有大成而不骄,遇急挫而不馁;一定能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二中学子一定要志存高远,一定要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身上的使命有多崇高。

第二、脚踏实地

一定要脚踏实地:认清自己、扎实基础、踏实勤奋。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分量,认识到自己面临的任务;一定要避免盲目乐观甚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从而飘飘然脱离实际。一定要夯实基础,基础一定要牢固再牢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切远大志向离开了脚踏实地的实干都是空想,站在空中楼阁上看到的都是幻景。一定要踏实苦干、勤奋进取,决不能好高骛远,须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也许有的同学过去有过突击学习而出现奇迹的经历,但在高中却很难再有。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一定要勤奋、踏实,把基础打牢,避免“一年级松,二年级散,三年级拼命赶”,实际上到了三年级是没法赶的。一千天的时光真得很短暂,难道谁会觉得曾经的初中三年很漫长吗?转瞬即逝!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很好认真地规划、利用。脚踏实地会让人不懈怠不幻想,会让人收获自信,收获成功。

第三、自强不息

依托管理实现服务育人的目标 篇3

关键词:依托管理;实现服务;育人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70-01

我们铁东区现有中小学22所、在职教师2437名、在校学生23418名、住宿制学校12所,共建学生食堂21个、宿舍12个、校级以上劳动实践基地23个。自2009年实行工作目标转轨开展“三创建”工作以来,我区一直高度重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并取得可喜成绩,仅三年时间创建省级示范食堂4个、示范宿舍3个、绿色校园2个,居四平七县区首位。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形成了具有东区特色的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介绍大家共勉。

一、审视度势,提高认识

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生均费标准,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旨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管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学校后勤工作在学校管理中举足轻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规模型级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社会及学生家长对学校食堂宿舍的管理越来越关注。因此我们学校后勤管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来重。

我们学校后勤工作管理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平安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将显性的管理服务转化为隐性的教育行为。只有创建人文和谐的管理模式,才能构建和谐校园,实现服务育人目标。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铁东区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自2009年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意见》(吉校产字2009[ 1]号文件)以来,先后制定并下发了铁东区中小学创建“示范性食堂”、“示范性宿舍”、“绿色校园”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商店、宿舍管理工作的意见,并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学校后勤管理中心要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学习生活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中心,大力推进风险防范规范化,后勤配套设施标准化,后勤管理精细化,后勤服务人性化,各项工作要扎实推进,稳步提高。

2012年8月,按照省教委相关文件要求,我区将“铁东区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正式更名为“铁东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并规范了管理中心职责,理顺了相关部门工作关系,为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开展,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把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责任管理,纳入当年教育经费增长预算。实行后勤管理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局长、校长是后勤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配备专兼职主要领导抓日常工作;学校建立一整套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制度健全,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深入实际,跟踪包保

李克强总理说过:“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繁杂的工作,只有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深入基层是我们的一贯作风,从局领导到后勤管理中心主任率领全体管理中心员工,定期不定期深入到校园,食堂、宿舍、基地等学校后勤服务场所,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工作动态,再通过调度、例会等形式筛查正反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措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对普遍问题集中解决,个别问题特事特办。并制定跟踪包保责任制、问责制,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头、户头,让全体学校后勤工作人员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中。

四、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工作中最前沿、最直接、最敏感的部位,也是工作中的难点,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改善服务质量。

1、转变食堂经营模式

目前,学校食堂管理模式多元化,有承包的、自主经营的,也有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但经营目的是相同的,就是从中营利,与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的“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不相吻合,违背了公益性、服务性原则,失去了管理育人的意义。因此,经教育局党委研究决定,原有合同结束后,学校食堂一律转为自主经营,决不允许新一轮承包。

2、完善食堂硬件配套设施

按照省级“示范性食堂”标准的具体要求,各校组织人力进行自查,就餐环境、加工间设施设备以及消毒设施等,没有的立即添置,不合格的更换,尽早尽快达标,随时接受相关部门检查验收,如限期整改仍不达标,取消其经营资格。

3、严把食堂原材料采购关。

由于利益驱使,劣质米、油、肉等悄然进入学生餐桌。为此,教育局推出学校食堂原材料采购“五统一”要求,采用招标购买与自主选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对米、面、油等实行公开招标,择优购货,对副食品在确保优质、安全新鲜的基础上自行采购,并做好价格及来源记录,以备存查。

4、加强学生营养配餐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进入营养膳食时期,科学的营养配餐是学校食堂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拿到管理日程上来,各校食堂必须坚持提前制定每周菜谱,认真备案,提倡一把手与学生共同进餐制,监督学生伙食质量,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学校后勤管理中心采取灵活方式,随机走访,发现问题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育人目标 篇4

一、绿色课堂的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提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并进的“绿色教育”这一新理念。基于该理念, 绿色课堂的核心即为“以人为本, 以发展为本”。绿色课堂上, 教师实施情感教学, 一改传统命令式、生硬的话语, 代之以民主、平等、商量式的相互交流, 言语中蕴含鼓励、关注的感情色彩。绿色课堂呈现自然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学生自主规划管理其学习行为, 课堂教学始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其身心发展;此外, 教师的教学理念紧随社会发展步伐, 与时俱进, 为培养具有现代化新课程合格人才不断努力。

二、打造绿色课堂的目标

“绿色课堂”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让学生回归本性, 体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终实现新课程育人目标。

首先, 绿色课堂的构建在于增进学生对社会、文化、家乡的认识和理解, 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培养科学态度和精神, 强化其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及服务、劳动与技能、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入手, 开发新的绿色课程体系,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拓宽知识领域,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其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次, 关注学生的自我生活方式, 充分提供展现学生兴趣、才艺和特长的舞台, 使其体验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引导自我控制与调节情绪状态, 逐渐培养其创新能力, 增强其自信心;最后, 让学生纷纷参与到多边、丰富的交往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 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打造绿色课堂的策略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营造“绿色”的“课堂”环境, 关键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因材施教,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引导其发散思维、学习探索,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始终贯彻“教服务于学”的理念, 即教学手段虚化, 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发挥好教师组织、引导、启发的平台作用,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真正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绿色课堂, 务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互教互学、共同成长的交流互动过程。绿色课堂应呈现出动态的、发展的态势, 学生在和谐愉快、激情活跃、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中自主自觉地学习, 不断强化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 课堂也应成为教师生命的绿洲, 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舒展自己才华、感知职业满足感的场所, 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绿色课堂上, 教师要扮演着评委、演员、导演等多种角色, 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持, 及时指导点评学生参与合作所取得的成果, 搞活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互助协作意识, 使学生创新学习精神得到更好的升华, 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每个学生自主、全面、和谐的发展, 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绿色通道。

2.活化教材, 开发特色教学材料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合理选择利用教学资源, 开发出特色教材。当然, 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宽泛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 发扬“挤、钻、韧”的钉子精神, 课余时间研读品味教育名著, 自己的东西便油然而生, 业务水平和理论修养也得到不断提高, 方能有效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变通、重组、活化教材。

教师本身就是活教材, 在当前“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的形式下, 绿色课堂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教辅材料, 将教材、教师用书、多媒体光盘以及网络信息等资源融会贯通, 丰富学习内容, 节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此外, 教师在活化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开发的特色教材是否贴近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生理实际、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教学材料是否具有延伸性、生动性、直观性、时代性、层次性以及学科渗透性等。

3.发挥教学效果评价的反馈效用

任何教学评估活动都应对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科学运用教育评价, 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只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以学生的分数作为量化的评判标准。然而, 对于绿色课堂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应该着眼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评价绿色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 学生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是否得到激发, 自信心是否增强;学生思维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手段是否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方面:教师改革与探索教学方式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激发;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效是否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教师是否针对学生实际表现,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 积极乐观地对待各个教学环节。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 呼唤打造绿色课堂, 以“爱”为本的绿色课堂, 处处充满尊重信任, 时时体现欣赏包容。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践行“清、实、活”的绿色学习过程, 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朝静.构建绿色课堂的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2]张丹.科学运用教育模式, 大胆创建绿色课堂[J].外语教学, 2008.

育人目标 篇5

建立完善的育人目标

——————盐边县新城一小

郑永华

“育人为本”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要努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小学阶段。为此,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不仅是对一个家庭的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一代人,对国家负责”;“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权利,个个都能发展,人人都能成功”的育人思想。建立“合格十兴趣”的育人目标。

一、思想道德品质要合格(合格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小学德育纲要》对小学德育目标表述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小学德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是集政治品质、思想品质、个人品质和品德能力于一体的,是塑造人的完 整性与科学性体现。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如若错过了这个时期,不仅会给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一块铁铊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想敏捷,活泼好动,对什么问题都感兴趣,都要问为什么;小学生记忆力强,长于背诵,对感兴趣的事物,能牢记不忘;小学生模仿力强,容易做到习久成性,同时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良好习惯都容易见成效。因此,从小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认真地、坚持不懈地狠抓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做正直的人的起点,对孩子继续学习甚至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道知识缺了可以补,习惯坏了难以补救,也就是儿童时代养成的好习惯,甚至可以保持终生;相反,这个时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则是到“80岁也难改”。

我校抓住这一教育规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一教育课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高、中、低三个年段拟写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验内容。每个段各23条,每段的训练要求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分层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反复,不断加深。例如: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低段:(1、2年级)要求“读书写字时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本整洁;上课专心听讲,能听懂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学会 发言先举手;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和回答问题,说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言完整,有礼貌。”中段(3、4年级)要求“预备铃响后,摆放好书本和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举手发言时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作业当堂完成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本整洁;按要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高段(5、6年级)要求“能合理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经常阅读课外书刊,养成摘要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主动提问,做好课堂笔记;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口齿清楚、流利、完整的表述一件事;每天的课堂作业当天完成,家庭作业回家后及时完成,书写美观,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通过近两年的训练,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初见成效;但是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内容,长期坚持不懈的加以训练。

二、学科知识要合格(合格的学科基础知识是成才的基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近期看是体现一所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水平,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主要标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升学而教,为升学而学,严重存在,从另一角度看,不但未减而越演越烈,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叫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既使有的学校叫出新的口号,发表新的办学思想,我认为只是“穿新鞋走老路”。以升学率评价一所学校,以成绩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在近期将是无可非议的事。教育不像工厂生产产品,能立竿风影,对教育质量的判定,取决于几年、十几年后该校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对“教育质量观”作重新认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 代已经过去,只强调掌握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学质量观已不符合时代要求,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科结构、意识、应用、交流的全面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践与创新,更注重的是自然科学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学习,更注重的是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观的再认识。“应试教育”下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本”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两种观念的冲突还是十分尖锐的。例如,对优差生的态度、关心、指导都存在着不同差异。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合格”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开齐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课程。在学生中强调每门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不能偏科,更不能只学什么课,不学什么课。在教师中严把各科教学关,不能有主科和“豆牙科”之分。

然后,各科依据教学大纲,严格掌握“双基”,人人达纲,同时根据各学科知识的特点,实行知识拓宽教学。也就是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课本内的内容还要了解以该科有联系的课本外的东西。

同时,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分层要求,分层辅导,分层达标。就是针对学生在认识能力、表达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异步达标,发展个性,培养特长;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心理上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和平衡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就是要让差生学有所获,跟得上不掉队;让中等生学得好,有竞争意识;让优尖生学得更好,冒出尖来,早日成材。

还有,除一年级年龄偏小的学生外,二至六年级学生一律不得留级,学生巩固率以任课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禁止任何教师赶走和歧视差生,控制各班差生的随意留动。

通过以上实践,对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科成绩,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分层递进教学,在三年级作为语、数课堂教学进行专题研究,并申报为市级研究课题。

三、身心要合格(合格的身心是人之根本)。

古人云:“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身心合格,一是要有健康的体魄,二是要有健康的心理。

在我们的学生中有很多小学未毕业就戴上了眼镜;有的体弱多病,怕吃苦;有的过余肥胖;有的郁郁寡欢;有的遇上一小点措折,就不堪一击等,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各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咨询者,负责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二是学校常年坚持“两操”;三是各班开展长期性的课间体育活动;四是学校开展传统性的田径训练,去年又新开了篮球和足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四、兴趣(兴趣是学生成才的催化剂)。

兴趣培养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促进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尽早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为他们今后学习、发展,甚至择业奠定基础。

我校兴趣活动是以音、体、美、语、数、综合学科为主来开设的,现在已经开设的项目有;田径、篮球、足球、腰鼓、秧歌、舞蹈、器乐、鼓号、书画、奥赛语文、奥赛数学、珠脑速算、外语。本期还成立了校园少儿文学社。这些活动目前已取得一定成绩,在社会和家长心目中也有一定 的影响。

育人目标 篇6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就已阐明了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就是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大纲》的“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明确提出了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在“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结构。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又对上述目标结构中的各子项分年级、分单元提出了层次分明、具体明确的要求,形成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三级目标体系。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只要认真实施《大纲》,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对学有余力、爱好数学的学生因材施教,发挥特长,必将促进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基本素质,以及个性素质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学科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结合形势、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促使小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

认知能力是小学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责无旁贷地被公认为“思维的体操”。所以《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十多年来的教改实践证明,组织良好的数学教学能使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认真思考的习惯得到培养。

所谓“组织良好”的教学,许多教师的实践证明是把概念教学置于传授数学知识的中心地位,遵循儿童认识概念的规律进行教学。因为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概括的反映。掌握了概念,就能引起广泛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然而正因为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认识水平较低,概念教学成为公认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儿童获得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小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正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感性材料获取典型表象。如借助学生外出旅游所看到的里程碑之间的距离,建立“千米”的概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分、拼、摆、观察、体验操作过程,形成表象。再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到概念。学生在形成数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运算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经过训练形成整、孝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形体概念的积累建立空间观念;综合种种能力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显然,建立概念、运用和积累概念的过程就是发展儿童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人教版义务教材小学《数学》课本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过程。然而“应试教育”只看试卷反映的结果,忽视上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过程,使一 个时期来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误入歧途。

小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联系九宫填数、古算术题、圆周率等材料教育学生,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略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并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两个量相比较的关系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转化,当两量一一对应时,它们相等,当不能一一对应时,它们不等;两个不等量相比较,以较小量作为标准进行差比时,得到“多几”,以较大量作为标准进行差比时,得到“少几”;以较小量作为标准进行倍比时,得到“倍数”,以较小量作为标准进行倍比时,得到“分数(率)”。此外,将“点”延伸就成为“线”,将“线”延展就成为“面”,将“面”平移、旋转就成为“体”,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同时也就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统计数据、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数据,都是自编应用题的好材料;让学生自己收集数据进行“多位数读、写”练习,进行绘制简单统计图表的练习;通过对数据的感知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的先导。因为兴趣是儿童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趣味数学知识,常常能有效地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练习课和活动课组织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在活动课上讲数学家的故事,能激发小学生的好胜心和成功欲,进而鼓励他们从小立志,逐步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

育人目标 篇7

教育,顾名思义,既教又育,教育结合。教育在其手段、目标和宗旨上都应是一致的。所谓教,侧重于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上的谋生发展的手段、技能和素质,“智”育占了较大的部分。所谓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和德行,主要指道德文化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立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进行价值定位。教育并行,不可分割,二者的共同目标应当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育人向善、教人发展,并行不悖,简而言之,是要培养人及培养人才。

教育目标是多维度的、多向度的、综合的,而且是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教育目标的基本维度有真、善、美三维。

“真”,指真理和追求真理的欲望、能力和真诚度。求真,应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对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程度,往往成为衡量现代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志。学生培养起对真理的追求、信服真理又能敢予怀疑的行为能力与行为习惯,是人类社会科学力量古今传承,突破创新,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善”,指人们的道德修养及其所达到的道德水平,所形成的道德人格,所达到的道德境界,还指获取“善”的能力与素质,即“求德”,主要表现为修养、学习与践行。道德,在宏观目标上,是要构建相对和谐的社会秩序,在本质上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整体利益。因此,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微观目标上,是个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团体组织、国家、世界的关系,如何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按照社会秩序去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利益,如何为这个更大的环境去付出、舍弃甚至牺牲个人的一部分利益。学生有德,教育学生成德,使其懂得如何去获取利益(合法合理合情),如何去付出、奉献,甚至是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从不情愿到自发到自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它直接关涉到学生能否利用自身的技能与素质去有效地获取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资源,这是今天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也是我们倡导和奉行的构建和谐世界的微观基础。“善”目标是否实现,小则关系到一个人如何在单位组织、社会国家、整个世界中准确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则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秩序与稳定。

“美”,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超越与欣赏,指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世界中引起的精神愉悦。世界在不断变化和重新构建中发展,也在认同中发展,认同既定的秩序,认同秩序终将被打破。在认同中超越认同,美感就油然而生。美的本质在于对客观世界的超越,超越苦难则有甘甜,超越脆弱才有坚强,超越卑贱才有崇高,超越自我才能自我欣赏,才能欣赏世界。“美”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又一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通过美育,让学生学会超越,学会欣赏,学会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学会构筑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该是多么美的事情。

真、善、美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三维目标。向真、向善、向美,求真、求善、求美,臻真、臻善、臻美,应成为衡量现代教育是否成功的终极标准。在真、善、美三维中,真是技能,美是超越,善是行使技能、实现超越的桥梁。善是真与美的灵魂,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唯有“善”,“真”才成其为“真”,“美”才成其为“美”。学生向善,他所追求的真理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他所追求的美才始终以人类突破生存发展的艰境为源泉并在内心为之欢呼、赞叹。当我们真正把善作为教育核心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很多被掩藏许久的纯朴的教育规律都会清晰可见。只有向善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只有以“善”为核心的教育才称得上是面向大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教育,它才对人类自身有裨益。凡偏离这一核心的教育,都应全部视为危害人类集群利益的产生负作用的教育。

二、实现三维目标的教育实施

教育的实施是指教育的过裎、手段和策略的总和。它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双向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信息资源、教育意图更多地从教师这一头传导到学生这一头。“强势”和“弱势”也是相对的,“弱势”作为一个整体,其主体地位的确定就会变为“强势”,“强势”因知识信息德行的制高点的丧失则可能转化为“弱势”。因此,必须明确两点,一是为人师者,在知识和道德修养上不可懈怠,要不断提高“师者”素质。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师是主导,即导演、编辑、协调者;生是主体,是演员,是活生生的角色,是演绎者。只有明确教育实施过程的基本规则和基本原理,才能真正地对学生实现三维目标实施针对有效的教育。

“真”的实现,在于智育。术业有专功,闻道有先后。教师作为先闻道者、术业专攻者,必须切实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有以下三个工作要做:一是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教育水平。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是一条流动的清澈小河,才能给学生丰富鲜活的知识;自己是一片汪洋大海,才能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和汹涌激荡的青春生命。二是有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导到学生身上的能力和技巧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努力钻研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和具体的方式方法,把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做到“衣钵传承”和“吾道东矣”。三是关注学生的不同特质,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学生学习有效作为调整教育教学策略的主要出发点。

“善”的实现,在于德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学生的社会化,即实现学会自觉接受社会规则、社会秩序和基本范式。养人善,己必先善。在德育方面,教师也有三个工作必须做好。一是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学生,为学生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作出榜样和表率。二是德育的实施,必须把道德理论修养课程的传授和教师自身的道德力量与学生的修养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德育方式,更新德育手段,以养学生“成德”。三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德育知识,在实践中去提高道德修养,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宽容、珍惜与感恩,懂得分享、团结与协作。

“美”的实现,在于美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大力加强音乐、美术、舞蹈和体育等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对美的体验有直接的作用。学校要重视,班主任要协调。二是寻找机会让学生参加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比如参观书画展,设计班标、会标,开展征文、诗朗诵、服装设计与表演、茶艺等比赛。三是学会赏识、欣赏,坚持赏识性教育,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不美的地方因有了赏识美的眼光,就会不断变化,成为美的东西,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赏识人之美,人愈美。学生具有美的眼光、美的心灵,教育何尝不成功。

育人目标 篇8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 也为其成长和成才搭建了舞台。这主要是由于校园文化是通过高校各种积极文化的积淀和融汇形成的。其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及时代发展旋律, 依据当代大学生发展方向, 结合高校教育目标, 形成基本的文化氛围, 推动校园中各个个体的成长和成才。因此, 校园文化属于高层次文化体系, 其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就物质文化建设而言, 高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及文娱等场所, 均为大学生服务, 基本目标均在于实现教育功能。如图书馆, 它承载了沉甸甸的知识,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读书环境;再如, 校园内的雕塑, 名人故居等等, 均展现了学校悠久的文化及前辈们辉煌的成就。

就精神文化建设而言, 高校管理制度等更发挥了直接的教育作用, 确保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 蕴含了深刻的制度文化。若高校各规章制度为有形之物, 则校风、学风就属于无形动力, 为学校每个个体提供了基本导向, 也教会了其“何克为, 何不可为”。此外, 校园文化还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 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 督促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锻炼其各方面能力, 以便更好地踏入社会。

此外,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逐步将自我个性发展同时代使命相联系, 积极地承担起时代发展的重任。一方面, 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一方面, 还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正确处理好社会责任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推动其参照社会要求来发展自我。

二、丰富校园文化, 增强育人功能的途径

1. 凝聚高校精神

高校精神是基于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所形成的, 凝聚了学校的基本办学理念与终身价值追求。高校精神的形成需要国家、学校与几代师生共同努力, 通过长期发展方可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与追求, 并成为高校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激励广大师生不断进取, 逐步实现学校所追求目标。为了加快高校精神的凝练, 必须加快高校规章制度的完善, 依据国家要求及高校特征来制定, 使高校发展能够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理念, 集中彰显学风、校风, 以学校发展为先, 以教学工作为先, 以学生发展为先, 坚持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创新办学理念, 增强高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关注显性特征的建设, 包括校风、校歌、校训、校徽等, 打造浓缩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形象标志。

2. 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一方面, 应注重加强爱国教育, 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精神驱动力, 使学生提高责任意识, 肩负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勇于为国家、民族发展承担重任。另一方面, 应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 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不必可少的信仰支持。应将社会主义理念放在重要地位, 充分发挥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的功能, 同时, 通过校园文化的辅助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念。此外, 应注重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文化依托, 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价值, 以便更好地维护传统文化元素, 使其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支撑。

3. 加快物质文化的建设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观的体现, 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以环境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新入校学生而言, 其对于高校的“第一印象”通常就是高校的物质文化与校园环境。因此, 必须重视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展现出强烈的高校文化氛围, 使学生提高对于学校的认可度。同时, 应加强文化传播媒介的建设, 包括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规划与格局、雕塑、建筑、绿化等等, 还应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产品, 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图书馆、校报等媒介, 同时, 加强网络文化平台的搭建, 建立校园文化网站, 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此外, 还应注重打造形象产品, 如校徽、校标、明信片等文化产品, 形成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4. 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应对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包括政策、时间、经费等保障。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 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提高竞争意识, 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逐步推动自我朝着“社会人”方向转化。高校校园文化终极目标即育人, 因此, 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同时, 应对学生所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加以正确引导, 确保其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处理好通俗与高雅文化之间的关系, 提高高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层次, 增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思潮的交流与沟通, 经加工、处理后汲取精华, 用以丰富校园文化。

育人目标 篇9

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生普遍存在着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不能较好满足企业的要求。 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难状况, 如何才能在职业教育阶段提高职业技能,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自己成长为“ 知识、技能、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这是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 以学生为中心, 从顶层设计入手, 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所谓“ 专业成才”:一是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走上社会后具有“ 安身”的根本; 二是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以较好发挥, 走具有个性特长的专业成长之路, 并能融个性特长于共性培养之中。

所谓“ 精神成人”:一是能够尊重他人、宽容他人, 学会与人相处, 进而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崇尚理性, 把科学精神融于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让理性成为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三是通过反复的阅读—思考—实践—升华, 不断充实知识, 提升能力水平, 丰富并构建起内心精神世界; 四是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所处的团队或组织负责, 进而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五是培养兴趣、增添情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有健康、正确的精神寄托。 以此, 使学生获得“ 立命”的根本。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围绕“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人才培养目标, 以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大平台为支撑, 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整体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1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现状

各院校的实践育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执行情况都不尽相同, 这期间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1缺乏“ 实践育人导向”的一贯式总体顶层设计实践育人在高校中不仅仅体现在部分教学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调整, 当前“ 碎片式”的安排并未将专业实践部分真正有机地融入大学生的整体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只体现在“ 实训室里教学+假期实习”, 内容相对单一, 且不同的课程和假期实习重复度高, 缺乏整体的一贯式设计和建设。

1.2缺乏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实践的平台目前各高校落实专业实践的平台主要是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这些基地的使用往往是专业层面统一协调、安排, 或是课程教学中集中开展部分项目实训, 学生难以自主参与实践活动, 使用率低。

1.3缺乏行业、 企业深度参与的长效机制在人才教育方面, 目前行业、企业主要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以及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 这远远不够。 应该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 利用企业、行业等信息资源, 弥补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缺陷, 切实增强实践教育水平。

1.4缺乏教师深度参与并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工作机制高等教育大众化后, 教师与学生在专业教学中的关系趋向淡化, 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践指导与被指导关系。鉴于此, 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 从顶层设计入手, 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须的。

2构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议措施

围绕“ 实践教学”、“ 专业工作室”、“ 社会服务”三大平台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其中, 实践教学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基础, 专业工作室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 社会服务大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升华。 而构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 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2.1顶层设计:形成“ 实践育人导向”的培养模式实践育人导向是指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实践育人为根本路径, 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 校内外实践基地相协调, 人才培养方案内与方案外相补充, 形成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 以“ 实践先行、理实相融”为特征的实践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2.2理念引领:学生将所学专业技能服务社会, 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旨在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通过服务换资源, 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机会, 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相结合, 在服务中学习, 在学习中服务, 达到学以致用, 学而能用, 学用相长,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3专业工作室: 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基础平台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地、有组织地参加专业实践活动, 是实践育人是否成功的关键。 专业工作室是各个专业教研室利用教师特长为学生建立的与本专业背景紧密相关的学生组织, 是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实践的良好平台。 计算机各专业从行业背景与岗位能力要求出发, 建立工作室, 学院为各工作室聘任专业教师及相关行业专家担任指导老师, 将相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 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室能否自主地组织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一是离不开专业工作室的良好活动机制, 二是离不开教师的良好指导, 三是离不开二级学院、专业的宣传与引导。

2.4通过建立社会服务大平台,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达成“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的总目标。

2.4.1结合专业技能实践,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随着计算机硬件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 学生有了更多技能实践的机会。 在学他们有所成之后, 高校可以结合社会服务项目, 应用于实践, 培养其职业技能。专业工作室团队积极走出去, 与学校周边社区及IT企业合作, 进行网络工程设计、网络综合布线、网站设计、淘宝装饰、 网站维护、平面媒体制作、计算机装配、调试、计算机维修、 维护、网络编辑等社会服务项目, 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2.4.2通过社会服务,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学生在服务中学会了关心别人, 尊重别人, 学会了团队协作。通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直到最后取得成功, 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服务中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 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兴趣、增添情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有健康、 正确的精神寄托。 以此, 使学生获得“ 立命”的根本。

2.5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研究通过 “ 实践教学”、“ 专业工作室”、“ 社会服务”三大平台的建设开展实践育人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需要从质量考核监控、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师资建设等方面研究如何保障实践活动开展质量和顺利实施问题。

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框架设计, 如图1。

3案例分析

信息工程学院为构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 接受并认真落实上述建议措施, 围绕“ 实践教学”、“ 专业工作室”、“ 社会服务”三大平台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教学”方面, 信息工程学院每年都会开展“ 电脑文化节”系列活动, 其中有一系列的专业技能比赛, 比如办公自动化大赛, 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企业信息管理应用技能大赛, 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大赛, 计算机组装与调试大赛, CAD制图大赛, 网页设计大赛, DV作品大赛等, 每年参加上述比赛的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达到上百人次;“ 专业工作室方面”, 信息工程学院每个教研室都成立专业工作室, 供学生进行学习和使用;“ 社会服务”方面, 由于信息工程学院每个教研室都成立专业工作室, 学生通过专业工作室的学习, 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比如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成立办公软件工作室向社会提供办公软件操作方面的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成立V多媒体工作室向社会提供网站、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服务、网络技术教研室成立篮网工作室向社会提供网络工作设计与实施的服务、 计算机实训教研室成立尚未工作室向社会提供计算机维修及维护服务等, 据悉学院内共有上百人次参加上述社会服务, 并且外出社会服务的学生会带一张服务评价单, 被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会要求填写此单子, 用来对本次服务做出评价。 据统计, 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0%以上, 有不少学生通过工作室推荐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有资料显示, 信息工程学院自从创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后, 其就业率连续几年都在98%以上, 且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的满意程度较高。

4结束语

本文提出以“ 实践教学”、“ 专业工作室”和“ 社会服务” 三大平台为支撑, 创建以“ 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模式, 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整体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并以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对该模式进行了验证, 证明了该模式不仅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更好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提出以“专业成才, 精神成人”为目标, 从顶层设计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模式, 形成了以“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和“社会服务”为平台的实践育人模式。其中实践教学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基础, 专业工作室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 社会服务大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升华。该模式已应用于实践, 实现了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张冬生.创新模式打造高校实践育人新格局[J].中国校外教

育 (理论) , 2009.

[2]徐晓曼.当代大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育人目标 篇10

一、以教促学, 重视知识与技能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 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重点。传统教学中, 老师把知识作为讲授的核心, 老师的包办代替只能让学生消极怠工, 他们消极被动接受知识, 没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 发言及提问的机率较少, 结果学生对许多知识点概念模糊, 前学后忘。久而久之, 学生觉得英语难学, 产生厌学情绪。根据语言习得原理,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精讲, 少讲, 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 观察语言的结构, 归纳结构的特点等,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英语语言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以动词“instruct”为例:课文中是:“The water companies were instructed not to expose people to polluted water any more.”老师总结句型.“Instruct someboby to do something.”此句是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补充另外短语。“instruct sb in sth...”教授某人某事。

然后给出例句: (1) :The old woman is instructing us in paper-cutting.

这位老太太正在教我们剪纸。

我们奉命为您提供一切帮助。

最后给出该词的变形:instruction n.指导, 用法说明书, 教育, 指令

instructive adj.有教育意义的, 有启发性的

instructor n.教师, 讲师

老师在课堂讲授instruct的用法, 但学生对该词汇的接触太少, 没有从根本上掌握该词的用法, 要彻底理解该词的用法, 就要通过依照例句让学生造句练习, 通过课外阅读复现该词以加深印象。单词记忆是学生最头疼的部分, 高中阶段学完词汇的前缀与后缀之后, 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 采用以旧引新, 新旧对比的方法,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构词技巧温习归纳。以动词变名词为例, 第一组动词后加“ion”, 第二组给例词后加“ment”。

第三小组加ance或ence, 第四小组变化表示人的名词。

采用限时比赛, 小组成员热情高涨, 每个学生都积极动手查阅资料, 极大调动了参与热情, 满足了竞争需求, 为知识转化为技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以练促用, 重视过程与方法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表达思想, 交流合作。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 也为交际交流提供语言练习的机会。教师首先要优化设计, 以练促用, 运用问题教学法, 调动学生参与过程, 采用有效方法指导教学, 达到效果最优化。由于高中英语阅读篇幅较长, 词汇较复杂, 句型夹杂其中, 时间紧, 教学任务很难按时完成。在教学中我放弃传统的讲授方法, 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采用“整体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首先, 根据文章标题与插图, 让学生预测文章的内容。其次, 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用已存的经验及背景知识, 通过不断验证, 扩展最初的预测或者对它产生新的预测, 以便达到对文章的全面深刻理解。最后, 分组讨论各段的中心句, 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将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这种方法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归纳推理的技巧。

语法教学穿插在阅读教学之中便于学生理解。采用问题教学法, 鼓励学生探究思考, 把知识的疑点弄清, 不留任何死角。例如学完“only+状语+倒装句”之后, 给出例句, 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Only by turning to our teacher for help did we finally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Only when the war ended was he able to return to his hometown...

接着, 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 各个小组讨论归纳。第一小组讨论:Only在什么情况下, 主句才倒装。第二小组讨论:列举Only后面所跟的状语。第三小组讨论:If only与only if的区别, 第四小组造句练习。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指导者、帮助者, 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彼此争论, 互帮争论, 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

三、以德育人, 陶冶情操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青少年接受负面信息较多, 缺少吃苦精神, 爱享受, 人生观、价值观已被扭曲。而传统教学恰恰忽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师生双方缺少的正是精神价值的升华, 缺失改变自我的机遇。在倡导新课改的今天, 有必要对三维目标中的态度与价值观深入分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有关科学家成才的故事, 比如:爱因斯坦的幽默与勤奋:He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doing research and the rights for humans.英国动物学家简·古道尔观察非洲黑猩猩的故事, 显示她的奉献与执著:she spent years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ir daily activities.从文章的字里行间, 领略科学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不懈追求的精神信念, 无疑给学生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

思想教育仅凭老师讲授, 达不到教育学生、培养人格的目标, 只有在实际活动中, 让学生交流表达, 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教育学生, 才有收获。学习高中英语必修五第一单元后, 分组整理有关描写主人翁的态度及行动。第一小组:在课文中寻找霍乱带来的灾难。第二小组:在课文中寻找John的决心。第三小组:在课文中寻找John采取的行动。第四小组:在课文中寻找解决霍乱的方法。学生讨论完之后, 各小组的负责人归纳总结, 教师在全班反馈, 好的方面表扬, 差的方面改进。在活动中让学生深刻领悟主人公勇于面对困难, 知难而上, 敢于挑战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带来的精神享受, 学生的反响较好。

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以合作学习为学习模式, 以问题教学为出发点, 促进三者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敢于交流, 用真情实感领略英语语言的真实魅力。

摘要:本文分析三维目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育人目标下的学校行为规范教育 篇11

一、行为规范教育要体现思想引领

思想认识引领着实践行为,行为方式映衬着价值选择。学校行为规范教育是一定教育思想的反映。

学校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唯有站在时代的潮流提出育人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中国人,才能使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获得时代精神力量的支持。由此,我们对学校提出的“崇公、养品、静思、立能”培养目标有了更自信与更深刻的诠释。崇公,就是坚持远大理想;养品,就是坚持高尚品行;静思,就是坚持刻苦学习;立能,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无疑,这些思想构成了建设小学行为规范教育所遵循的原则。其中,崇公,对应着“善”;养品,对应着“美”;静思与立能,则对应着“真”。可以说,建设小学行为规范教育所努力追求的,正是真、善、美在教育过程和儿童身上的和谐统一。

二、行为规范教育要构建内化机制

现实中,行为规范教育的高耗低效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原因之一在于行为规范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换言之,行为规范的养成要历经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为此,学校强化规范评价,构建了养成内化机制。学校制定了“每周行为规范重点”“行为规范教育行事历”,利用晨会、午会、周会时间,开展系统的行为规范宣传与教育。各年级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后,通过护导巡查、定时检查、不定期随访以及学生自查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同时,每周定期把各班级及学生个人的行为规范的检查情况在“个性行为规范公示栏——阳光谷”上公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行为规范的养成重点。

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绝不可能实现正确有效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行为规范中反映出来的不少问题,说明教师的行为规范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为此,学校在“来,让我们为儿童而活!”的办学理念引领下,颁发了《建设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对教师提出了业务精湛、关爱学生、和谐协作、心态良好等规范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引导教师行为由规范走向自律。

正是坚持长期的养成训练,学生形成了内在的自律品性。学校四年级的小吴同学,在参与了敬老院的红领巾爱心活动之后,主动和家长一起定期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嘘寒问暖,敬老院里的老人倍受感动;三年级的小魏同学在暑假期间,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为此专门致电、致信学校予以表扬;五年级的小潘同学利用假期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生活调查,并积极宣讲,号召同学们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2009年5月,学校毕业班的一位学生突发重大疾病,全校师生自发为其捐款,并短短两天时间筹措了六万余元的爱心款,引发了社会关注。这些事迹无疑成为了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精彩注脚之一。

三、行为规范教育要开发课程载体

行为规范教育要避免单纯讲“规范”,应创设适宜的载体,与丰富的体验活动有机结合。行为规范教育融入课程建设是建设小学的一个特点,即开发少先队课程,积极拓展少先队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学校结合“两纲教育”,以“少先队课程”为抓手,围绕丰富的场馆资源,开发了上海国歌广场、海军虬江码头基地、海军历史博物馆、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上海武术博物馆等十多个“红领巾寻访”课程基地,根据这些场馆特质,创设“浦江文化”特色的少先队课程体系,探索“浦江文化”特色的少先队主题活动。在每次的少先队寻访活动中,各个小组团队都会分工合作,寻访后团队交流、评价,将活动组织形态、寻访体验过程与行为规范教育有机整合,并且在活动中邀请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高校志愿者共同策划参与,不仅提升了活动层次,丰富了寻访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更为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等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规范养成探索留下了宝贵经验,同时凝聚了家庭、社区的力量,逐步建立起了學校行为规范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海军基地,学生们在了解了海军战士的日常起居、训练情况,和战士们一起操练、一起清扫甲板后,深有感触地表示,要向海军战士学习,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学生。此外,学校开发与设计了“我们都是木头人”的特色课程活动,趣味性地将海军基地寻访活动延伸到课堂,生动地展示了寻访活动的成果。“我学习!我快乐!我自主!我能干!我进取!我聪慧!我成长!”的口号震彻校园,凸显了行为规范教育的成效。

四、行为规范教育要优化校园文化

寓教于情,融行为规范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建设小学的又一特点。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倡导“环境温馨,如同家园;情感和谐,犹如家人”的文化。师生共建的家园,营造出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情感氛围,使有限的校园空间不断拓展出无限的教育资源。

如,在“温馨教室”的创建活动中,师生共同讨论班级特色,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班级公约,设计文明角、智慧树、成长栏等体现班级文明的特色展板,教室的每一面墙都蕴含了行为规范的特色,丰富了班级特色文化,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板报、每一面墙画、每一条走廊都散发出了温馨、文明的气息。

基于“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开发了“四情教育”(师生情、亲子情、伙伴情、邻里情)校本课程,注重对师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正是学校营造出的这种温情文化,滋养并引领着全校师生的一言一行:当同伴意外受伤时,学生会发短信表示慰问;当学生家庭发生变故时,老师会及时送上一份关爱;当得知小区里有一位孤老行动不便时,学生们坚持每天替她送报纸,倒垃圾……

多年来,行为规范教育改善了校容、校貌,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杨浦区德育先进集体、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少先队优秀集体。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建设小学上海 200090)

上一篇:功能与作用下一篇:作文教学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