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与育人

2024-07-16

资助与育人(精选12篇)

资助与育人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之间的贫困差距不断扩大, 高校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年来, 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如何解决好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使他们自立、自信、自强, 不落后于其他大学生, 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是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帮助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加之实际操作过程的环节过多, 后期监督和资助后教育力度不够, 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对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更大挑战。

1. 资助工作简单化

部分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慈善资助, 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社会的相关资助费用、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 其中难免会有偏差, 这就使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资金不能被充分使用。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 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内在困扰, 并没有对家庭经济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 即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

2. 资助目标难以确定

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是资助项目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资助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 (1) 学生相互比穷; (2) 老师直接确定; (3) 依据证明材料确定等。

3. 育人功能不突出

一些高校存在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 对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还不够等问题。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功能, 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勤工助学只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济利益, 却忘记在这一制度中渗入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成分, 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不强。

二、我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应对策略

我院不仅创新家庭经济困学生资助机制, 优化“奖、助、勤、贷、免”资助体系。而且还采用育人与帮困相结合, 建立帮困育人新模式。相比其他高校的帮困助学工作, 我院更高一筹的地方就是助困育人理念。我院的帮困助学不仅注重对学生的“帮”, 更注重对学生的“育”。配合我院“诚、爱、美、洁、精”学风建设, 通过辅导员一对一谈心、开展资助相关知识讲座、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他们牢固树立成才意识、诚信意识、奉献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人才, 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拥有比较好的前途, 实现自身的价值, 才能更好地回报和感恩社会, 为校争光, 也才能使他们彻底摆脱这种贫困状态。不管困难与否, 学生都要努力成才。我院整个资助工作的一个中心理念就是帮困育人, 就是帮助困难学生成为人才。

除了拥有助困育人的先进理念, 我院还建立了助困育人机制, 主要包括六项制度。

1. 推行诚信、感恩教育制度

凡是申请贷款的同学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贷款相关知识的讲座、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申请贷款的同学必须提供一个书面的信用承诺, 每年组织申请贷款的学生进行信用承诺宣誓,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家庭经济困学生是通过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才顺利完成学业, 是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 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社会爱心捐助对家庭经济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和社会资助不图回报, 但是受助者不应该将接受助理解为理所当然, 自己有能力的时候, 理应有所回报。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并使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 我院积极开展各种诚信、感恩为主题的家庭经济困学生教育活动。

2. 推行社会公益活动承诺制度

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是我院的一大资助特色。凡是受助的学生必须参与一定量的社会公益劳动, 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帮助的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双手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我院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社区义诊、血站爱心献血、为灾区义务募捐、宣扬爱护女性健康等公益活动,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也使受到资助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感恩社会。由于我院在公益活动上的不懈努力, 盐城市中心血站、盐城市民政局、盐城市东方女子医院都在我院设立了爱心助学金,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很大帮助。

3. 推行困难优先制度

依据学生的困难等级, 我院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三个等级, 最困难等级的学生优先考虑勤工助学和相关补助。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 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 同时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 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 学生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院依据学生的学习时间, 按照困难优先原则让学生自愿选择勤工助学岗位, 真正做到了学习劳动两不误。

4. 实行多级多渠道公示制度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我院在招生网、校园网、媒体上公示国家、学校及社会上的资助项目, 并在新生入学前将资助简介寄发给学生, 让他们在入学前就能够了解到各项资助政策, 为顺利入学做好准备。学生在校期间, 每次发放奖助学金, 我院都会将发放奖助学金的通知下发到每个老师和学生手上, 让所有人都成为助学金发放的监督员。凡是享受我院奖助学金的学生, 学校都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分别在班级、二级学院、学校显著位置和校园网逐级进行公示, 并留下举报电话和邮箱。所有奖助学金经公示没有异议后再进行发放。当然, 出于对学生私密的保护, 对于学生的某些具体困难我院不予以公示。

5. 贷款学生贷款和毕业前确认制度

凡是在我院贷款的学生, 我院都会在学生贷款之前讲解贷款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贷款和相关程序, 并确定他们所需贷款的金额, 还贷的时间等相关信息。在学生毕业前会再一次与学生一起确认相关的贷款信息, 并对其再次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不仅要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还款, 还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教育他们按时还贷不仅仅是个人诚信问题, 还体现了贷款学生对国家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感恩之心, 毕业后用感恩之心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6. 心理辅导值班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让他们与其他人一样在学校中生活学习, 这也是我们资助工作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我院学工处、二级学院每天都安排了老师值班, 在固定地点专门解答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很敏感, 不愿意找熟悉的老师为其解决心理问题, 我院还建立心理辅导中心, 每天安排专职心理辅导员坐班, 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 以解答学生心理方面的咨询,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 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决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这个目标实现的背后是我院资助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帮困育人机制的不断创新, 长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辛勤付出。

参考文献

[1]沙爱红.育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11) :171-172.[2]李树宇.浅析高校助困育人[J].教育视点, 2008, (8) :9-10.[3]伍冰, 张桂华, 等.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120-122.[4]韦颖.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6.

资助与育人 篇2

当得知国家助学金的覆盖面扩大到我这一名普通学生高校时,我作为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兴极了。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在我们中间,有的同学家庭兄妹过多,开支过大,导致经济困难;有的同学父母下岗,无经济来源,生活没有着落;有的同学父母年纪过大,身体状况欠佳,甚至失去了劳动能力,导致家庭一贫如洗。总之,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我们这些同学的贫困。但是,虽然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却依然阻挡不了我们求知的渴望。在学习上,我们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生活上,我们都勤俭节约,从不乱花一分钱。我们一直抱着化鱼成龙的梦想,决不放弃。终于国家助学金的阳光照进了我的生活,照进了我们潍坊学院,照进了我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田。

现在,我们已经深深的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高度重视。作为国家助学金的享受者,我们感到无限的温暖,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的重视。我们感到国家更加富强了,教育更加公平了,党和国家对人才更加重视了。

我看到,在我们潍坊学院,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助学金的评审工作。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们严格按照国家助学金的相关政策,集体讨论,民主评议,切切实实把国家的助学政策落到每一个贫困学生。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评选出每一个应该享受国家助学金的人,并张榜进行了公示。他们一心一意为同学们办实事、办好事,看到这一切,我们感动极了,在这里我想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大家向你们表示深深感谢!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决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当梅花与寒冬做不屈斗争的时候,它会想着奉献自己的美来作为对阳光雨露的回报。我在受到国家帮助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帮助别人,如何回报社会。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学校给的工作尽职尽责。想到自己接受了国家给予的太多爱而回报太少时,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兑现自己的承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资助与育人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79-01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资助育人工作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开创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新局面。目前,我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基本完善,主要形成了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渠道,以勤工助学为手段,以奖、助学金为主导,以社会资助为补充,以学校各类奖助学金等各项专项资助为特色的经济困难学生多元化资助体系和长效机制。

一、积极落实学生助学贷款工作,挖掘校园勤工助学潜在效能

助学贷款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勤工助学政策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全面实施以来,我校学工系统资助管理人员能够统一思想,认真学习文件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日常监督和指导,扎实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2016年,全校共设立勤工助学岗位50多个,生源地助学贷款100余人进行了申请,学校发放资助款项约700余万元,受助学生达到1万人次,为我校建构立体的助学体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资助工作体系,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为了更好发挥榜样作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我校不管是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审,还是其他资助项目的评选推荐中,都严格按ISO9000工作规程规定把关,使资助金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检查、监督学生资助工作。同时,学院成立了院、系、班三级学生资助工作小组,采取三级管理、三级评审、全院公示、民主评议的资助工作管理机制,有效地保障了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重视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经常召开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学生资助工作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如:开展全院资助工作培训,解读学院新修订的资助制度,解答困难生认定的难点,指导各教学系建立困难生库等。组织到兄弟院校进行工作交流,学习学生资助工作的先进经验等,使资助工作队伍的水平持续提高,保证了国家资助政策准确、有序、有效地落实。

三、规范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营造阳光育人校园氛围

学校国家资助政策的广泛宣传非常重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等媒体,将资助政策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布在校园网内网、外网及学生网站上,帮助所有师生理解政策内涵,了解资助工作的进展,公示资助对象名单,听取反馈意见等,形成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资助工作环境。在一校多址的办学条件下,全校执行统一的评审标准、统一的工作流程,使用统一的数据表格,把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到了ISO9000管理体系中,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援助工作规程》,相关配套ISO9000表格共有18张。通过执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使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学校建立了经济困难生动态数据库,确保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掌握。学院吸收学生干部参与重大学生资助项目的评议,如每年国家奖学金的评审工作,所有候选人公开答辩,并邀请院级学生干部(非候选人)参加评审会议并投票,使得学生资助工作成为一项阳光育人工程。

四、深入开展资助育人活动,真情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资助工作是育人的重要契机和重要途径,学校从“绿色通道”入学开始至困难学生实习就业,全方位关爱困难学生、鼓励他们成长成才,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北信大家庭的温暖。为使新生能够更加顺利及时地获得资助,学院将“绿色通道”的辅导工作向前延伸,在给每位新生随录取通知书寄送的《新生入学指南》中,详细介绍国家及学院的相关资助政策,使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准备相关证明材料,入学后迅速办理相关助学手续。学校还为新入学的困难生赠送价值150元的“爱心大礼包”,大礼包中包括日常洗漱用品及卧具,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学习。在入学教育时,为新生做主题为“播洒希望 助你成长”的国家资助政策解读讲座,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资助工作的细节。

学校对外埠困难学生在京生活非常关心,每年出资约6万元,在重要节日组织他们开展考察北京文化活动,如参观游览了慕田峪长城、天坛、北京动物园等名胜古迹,使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开阔了视野,形成了学校“大美中国,魅力北京”品牌学生活动。学校开展丰富的资助育人活动,如:国家奖学金学生表彰大会,让学生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为部分困难生提供免费校服,让学生感受到了北信大家庭的温暖;学校每年与银行共同举办“贷款助学、信用助人、以德立身、诚信圆梦”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诚信是圆梦的基石、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每年对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在学生中掀起了学习榜样的热潮,多方位报道优秀学生事迹,在学生中形成了正能量,鼓舞学生积极进取。

五、应急帮困措施,加强心理疏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攀比心理,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思想压力。因此,在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时,我们更加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坚持“经济帮困是手段,精神解困是最终目标”的资助理念,积极做好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几年来,学生工作系统的老师们坚持困难生家访,既在经济上给予这些贫困家庭一定帮助,同时也在精神上给予了支持。如:我校困难生王**身患残疾,不能正常行走,学校为给这位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将教学楼、实训楼卫生间便池进行改造,每个楼层都增加了坐便器,方便残疾学生的使用,还将所有楼前的楼梯改成坡道。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为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做好各项保障,她所在的班级成立了志愿服务小组,每天有专人照顾。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保障作用。

资助与育人 篇4

一些专家和在学生资助工作第一线的学者在吸收和参考国外学者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探讨高校在实施资助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发表了一些专著和论文, 如戴艳[3]在《“助困育人”:高校帮困助学途径的再探讨》一文中综合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和当前经济助困模式存在的不足, 探讨了实现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政治工作“三结合”的途径, 使高校的帮困助学最终达到“助困育人”的目的。李萍[4]在《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保障机制-Eugene Lang实验的启示》疑问中综合分析了Eugene Lang实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给学生以希望, 让他们相信上大学是现实的;在学生进入初高中就提供咨询服务让他们了解国家相关资助政策, 同时让他们知道国家、政府、大学和各种基金会在大学资助工作中承担了相应的角色与责任。朱飞[5]在《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中提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资助条件下, 在恰当时机下, 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资助全过程当中, 感恩意识的培养应从体验感恩、学会感恩、实践感恩三方面入手, 把社会公益服务当做学生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平台。曹瑛[6]在《新资助政策背景下资助育人实践的路径探析》中提到为发挥各种资助工作的激励效应, 搭建以助学金为主载体的感恩教育平台, 以奖学金为主载体的专业成长平台, 搭建以助学贷款为主载体的励志育人平台, 搭建以勤工助学为主载体的能力提高平台。

但是, 目前贫困生中存在就业难这一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为了更好地把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 本文围绕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拓展其职业素养, 促进其职业发展, 从“授人以渔”角度发挥自主育人的功能。

一、贫困生现状分析

贫困生虽然大多在学习上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背后却存在一些隐患, 他们大部分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综合素质和技能普遍不高, 社会关系资源较少,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今后的就业。

1.强烈自卑与过度自尊等不良心理。导致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很多, 但普遍由于家庭处于偏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及生活阅历的差异, 贫困学生的心理负担比一般学生重得多。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生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上自我否定, 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同时, 他们极力想通过自身取得的成绩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 从而拥有很强的自尊心。自尊心和自卑心是一对矛盾心理, 往往自尊心越强, 自卑心越重。

2.综合素质和技能普遍不高。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 不仅物质生活条件比发达地区的学生差得多, 而且由于基础教育环境较差, 信息闭塞, 以致他们外语、计算机水平及知识面都比发达地区的学生差。另外, 由于经济条件、知识修养、才艺素养等方面的差异, 在学生中抬不起头, 加之与城市学生相比, 对现代生活的见识比较少, 对别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在这种影响下, 贫困生往往不愿意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状况, 更不愿意公开求助学校、老师和同学。由于自卑心理, 他们较少参与同学和朋友的交往, 以致使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存在不足, 从而影响就业。

3.社会关系资源较少。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就业中的很多问题, 不仅要考虑自身发展, 还要考虑家庭因素。而贫困生的家人大多为农民, 他们的见识与社会关系网都有限, 无法给学生提供更直接有利的就业信息。同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没有足够物质基础进行人际交往, 与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相比较, 富裕学生就业信息量大及有社会关系帮助, 困难学生在就业竞争里无形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提高贫困生的素质和能力, 促进其就业能力提高

针对贫困生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在探索资助贫困学生的道路上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认真做好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 认真落实国家对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 通过“奖、助、贷、勤、补”等方式和途径, 在资金和物质上直接给予贫困生支持, 确保帮助贫困生解决就学问题和生活困难, 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结合各种平台, 创新资助育人途径。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 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在奖助学金设立和评审方面, 可以打破传统做法, 在奖励方式、奖励对象上进行多元化、创新化、国际化改革。另外, 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开展的科创竞赛, 努力促成科创竞赛与资助、育人相结合, 从全方位角度进行育人。在校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游学、创业等项目的人数不断上升, 奖助学金不仅可以奖励优秀的学生, 还可以针对参加游学、科研创新、创业经历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奖励。这样的奖励可以鼓励贫困生多参加各种项目, 这样他们获得奖学金并不仅因其自身经济困难, 而因为其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 可以帮助其增强自信心。另外, 企业设立的奖助学金不仅可以进行经济奖励, 还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条件, 提供资助学生到国内外进行游学访问、提供实习生岗位、到企业参观等机会, 让在校生特别是贫困生可以“多出去走走”, 丰富其阅历。

3.注重“强能”, “授人以渔”。“强能”是资助育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在做好对贫困生经济和物质帮扶的同时, 要更重视对贫困生的“强能”工作。“强能”就是通过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拓展, 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课堂学习以外的能力提升机会和平台。由于贫困生进入大学学习之前, 较少参加各种展示自我的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生申请各项奖助学金时可以设立一个自我展示环节, 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展示。另外, 在各项奖助学金的颁奖典礼中, 让学生用PPT展示自己的学习及工作经历以取代传统获奖学生发言模式, 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展示,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自信心。在学生活动中, 高校可以多为学生举办一些常用技能培训活动, 如模拟面试、计算机软件 (Origin、CAD等) 培训、职场培训等, 这样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对日后谋求职业能力发展有重大影响。

4.丰富勤工助学内涵, 为贫困生提供成才与发展舞台。目前高校结合自身实际, 设立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岗位提供给贫困生进行勤工俭学。但目前高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 大多没有以真正的职场要求管理和考核学生。按照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思路, 可以用社会职场的基本要求严格要求学生, 因为这都是学生以后进入社会职场的最基本要求。通过让学生感受校园老师的职业环境, 培养其一定的职业能力, 为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准备。由于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都是贫困生, 有些低年级学生不大会使用计算机, 为此加强学生在计算机、文字表达、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激励贫困生不断完善自我, 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学生看到身边的老师经常自发性加班工作, 会从心底里理解老师的工作, 在一定程度养成在以后职业生涯中自觉贡献自己力量的观念。

5.组织好校内外义工活动, 加强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校内外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如定期清洁学校会议室、图书馆图书整理、校园卫生保洁、校外环保活动等, 引导学生在资助过程前期知恩、中期感恩、后期报恩, 及早树立自立自强、有能力后回报社会的责任心。

6.加大帮扶力度, 营造温馨家园。可以通过退休老师党支部与学生党团支部共建的形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密切退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以了解团支部内贫困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拉近学校、家庭和学生的距离, 增强帮扶效果。而退休老师身边的资源是很多的, 这些资源可能会转化成资助与培育学生的力量。此外, 很多企业的代表被邀请到高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和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与嘉宾交流, 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三、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动脑筋, 探索出一条科学且富有人性化的资助育人培养体系, 帮助贫困生既要经济脱贫、精神脱贫, 更要全面育人, 提高素养和能力, 以期早日成才, 回馈社会, 回报人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http://www.chsi.com.cn/gjzxdk/news/201103/20110304/169466983.html.

[2]上海市高校勤工助学协会第十四次理事会议, 凤凰教育网.http://edu.ifeng.com/gaoxiao/detail_2012_11/15/19186263_0.shtml.

[3]戴艳.“助困育人”:高校帮困助学途径的再探讨.江苏高教, 2007 (3) .

[4]李萍.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保障机制-Eugene Lang实验的启示.教育探索, 2009 (9) .

[5]朱飞, 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思想教育研究, 2009 (11) .

资助育人班会设计方案 篇5

一、活动主题

活动以“资助育人”为主题,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 广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资助政策, 普及征信、金融等相关知识, 宣讲诚实守信事迹, 倡导契约精神, 促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自觉履行国家助学贷款合同, 有效地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素养与行为.二、活动地点 9.8 教室

三、活动方案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主题班会, 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四、活动目的

资助与育人 篇6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高职院校是主要阵地之一。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将这一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课题进行研究,寻找正确的构建方法。高职院校的受资助学生在人格方面容易存在缺失,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职院校 资助育人机制

在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国家对这一群体也非常重视。高职院校的资助系统建设已经逐渐完善,为困难学生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但是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除了物质上的资助,还需要提供心理上的辅导以及素质上的教育,使其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资助育人机制下获得健康的成长与进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机制构建中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建设需要具备鲜明的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特色,需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1]。当前阶段,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在其发展中需要面对不同方面的文化思潮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也是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在这种状况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运用正确的思想与方法去处理经济发展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不断地吸收优秀的文化,杜绝腐朽文化的干扰,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与性质。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的建设还需要坚持时代性的原则,它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创新制度的同时也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将改革创新的时代价值观念作为自身体系建设的时代性标准。高职院校在价值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充分发挥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特点,使其能够在激烈的民族文化价值竞争中始终具备良好的生命力与竞争实力。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建设的现状

(一)注重资助,忽视育人

贫困学生的教育,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再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各方共同參与。目前在资助工作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意识更为淡薄,资助育人成效不明显。学生首先在获得资助的看法与态度上就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得到资助是应该的,出现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对举办的相关感恩活动也只是应付了事,没有用心去领会资助的真正意义,这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联系,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资助比较重视,而对育人忽视。在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中,进行贫困生的认定以及评选助学金、助学贷款是其中的主要工作。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有的学生会提供假的家庭情况证明,或者出现拉票、争名额等问题,高职院校针对资助工作将重点放在了操作方面,不重视贫困生名单的选择确定以及贷款办理的具体事实情况,单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忽视了对受助学生的诚信及感恩教育。另外,贫困生也会因为家庭方面的困难形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自卑或者虚荣心,学校忽视了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方式缺乏创新性

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为了让国家的资助政策家喻户晓并得到落实,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诸如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月等类型的活动[2]。但是通常的情况是相关的活动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走表面流程,主要是围绕感恩或者自强等传统的形式开展资助育人活动,这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心理,对感恩与坚强、诚信等品德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其内涵,也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些品质的重要意义,而且受资助学生也不能真正地去感谢政府、学校、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只是定期理所当然地拿钱而已,这些问题都是资助育人工作不到位造成的,资助育人工作形式的单一、缺乏创新也是重要的因素。另外,高职院校的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校外实习,通常学生会在大三上学期就开始离校进行企业实习,因此对贫困生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就会间断,使得资助育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以此增强其感恩、诚信观念,但是通常学校的资助育人管理者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不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考核制度也不完善,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完善

(一)确立育人为本的资助理念

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建立的资助政策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经济上的资助,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摆脱了求学过程中经济方面的困境[3]。为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资助育人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上的帮助,但是对相关的心理与思想上的教育比较忽视,没有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状态,需要对资助育人机制进行完善。比如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就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相关资助育人工作的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确立了“育人为本”的资助工作理念,在经济上实行资助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援助以及能力扶助、就业帮扶等工作,将育人融入助学的全过程之中,实现资助育人机制的全方位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使学生在理论思想的进步中获得正确的成长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使其具有正确的努力方向。

(二)开展资助育人系列工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资助工作,是当前阶段政府在教育领域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形式,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政策的一种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资助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贯彻关爱学生、引导学生的工作原则,将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实施资助育人的系列项目,促进相关思想引导活动的开展,比如利用心理援助工程的开展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或者开展学业帮助项目,在学习方面给贫困生提供帮助,改善其学习效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下,主要就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去完善资助育人机制,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助学贷款等政策的内容与具体的实施流程,通过诚信感恩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求真务实、感恩社会的思想意识,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对受助学生的履职情况及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果进行监督,真正促进各项政策的真正落实。

(三)加大国家的扶持力度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国家的扶持,科教兴国属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在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帮扶的时候,需要保持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比如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对一个地区或者高职院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并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筛选,对学生的学费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另外,在助学贷款政策的调整中也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资助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使得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对于受资助生毕业后的生活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效果,比如助学贷款可以执行免息政策,能够提前或按期还款的学生可以为其退还10%左右的贷款资金,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国家资助政策的好处,并且能够真切地学会感恩。另外,为了扩展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范围,还可以实行校企合作或者建立贫困生基金的方式,集合社会的力量去帮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这些方式都是比较有效的资助育人机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去自觉地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上的帮助,更要注重对精神方面的教育,建立功能全面、切实有效的资助育人机制,增强资助工作的内涵,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力.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叶长安.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98-100.

资助与育人 篇7

关键词:资助,高职院校,育人,新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问题。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 接受职业教育, 顺利完成学业, 近年来,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资助措施, 切实有效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求学难的问题。但在具体的现实操作中, 大部分院校对受资助学生的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工作开展效果不太明显, 形式也比较单一, 有的甚至出现了“重资助, 轻育人”现象。而高职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因而在资助工作中, 如何强化育人功能, 提高高职学生素质, 显得十分重要。

一、2007年以来国家及学校实施的资助政策概述

2007年,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号) 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 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 国家奖学金, 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每生每学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 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 每生每学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 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 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 每生每学年2000至3000元;师范生免费教育, 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 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 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 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 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申请金额原则上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还有学校自行设立的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其他资助措施。

二、国家及各高职院校资助政策实施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上大学, 首先可通过“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 学校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在校的表现情况再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形成了“解决生活费问题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 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的”资助格局, 在经济资助上, 基本能有效解决了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在精神教育上, 各院校积极也开展了一些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活动。但由于资助工作阶段性强、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评审程序繁冗等, 造成多数高校的育人活动趋于形式化、程序化, 形式各异且成效不显著。

三、当下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育人功能”的缺失。

(1) 过分注重物质解困, 轻视了精神解困。在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中, 不仅需要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经济压力, 更需要缓解或解决学习和心理上的压力。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更多的是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的, 极其缺乏对其思想、人格等方面的状况密切关注及心理援助。 (2) 忽视受助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在目前的资助体系中, 学校是实施主体, 在资助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特点进行制定资助方案, 容易造成受助学生遗漏或者“吃补助、高消费”等现象。 (3) 资助权利与义务不相统一。这将导致困难学生相互攀比, 滋生获得资助“理所当然”和“等、靠、要”等依赖心理, 不利于优良道德品质地培养和健全人格地形成。

2.缺乏有效监管。

一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困难。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经济情况的了解, 还停留于入学时学生递交的《家庭经济调查表》和户籍地的一张困难证明, 最多也只能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的观察, 缺乏对虚假陈述家庭经济收入的行为进行监管, 同时也未能实现学生困难数据动态化管理。二是分散实施各项具体资助措施, 不利于有效整合及配置各种资助资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能“量身订做”制定一整套针对性较强的资助方案, 以致过度关注最困难学生, 轻视一般困难学生, 容易造成资助过量或遗漏资助对象现象。既不便于资源共享, 也不利于实现资助资金合理分配, 不利于资助公平。

3.相关立法落后。

近年来, 各地区资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地方法规或学校规章, 但停留文件或政策层面的文字缺乏公信度和约束力, 无法适应“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助学体系”的要求, 也缺乏对相关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不利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4.资助资金来源有限。

虽然国家有规定, 高校每年从学生学费收入中划出10%用于助学, 但随着高等教育逐年扩招, 贫困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有许多高校在预算安排上已无力执行这一政策, 即使执行了这一政策, 也很难有效解决资助体系中的所有资金问题。“捐款助学”在我国至今还是一种“民间行为”, 近年来正逐步向以知名企业捐资助学、设立基金的“群体行为”转变, 但要成为全员参与的“社会行为”还为时尚早;在资金管理上, 部分高校思想保守、投资渠道单一, 资金大多以单位存款形式存入银行, 依然以“奖、货、补、减”为主体, 而“勤工助学”这一具有“造血”功能的资助手段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 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仅靠高校自身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真正意义的科学体系应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广泛投入。

四、高职院校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基本思路

如何有效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模式, 强化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成效。首先, 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创新。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逐步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新格局, 高职教育就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 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城镇或欠发达经济地区, 在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 建立有效的资助模式并做好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 关系到高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其次, 应在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办学的科学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创建资助新模式。在当社会, 高职教育直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他们分布在国家的许多行业中, 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的创建, 应紧扣“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创建, 应高度重视并强化资助育人工作, 以便于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健康且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懂得感恩的应用型人才。最后, 就是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国家与学校的资助资源, 积极引进社会资助资源, 不断增强资助力度和扩大资助覆盖面;在资助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资助并努力优化资助资源分配, 合理实施多项资助措施形成资助“组合拳”, 促进资助公平公正和资助与育人工作双结合, 彰显高职教育资助育人人才培养特色。

五、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创建的几点建议

1.建立并优化工作组织机构。高院职校应设立专门管理学生资助工作的部门, 组建一支以相关专业高级学术专家为带头人, 具有较高学历、层次合理的专业化学术化队伍, 做到“边开展工作边进行课题研究”, 使资助工作日益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积极推动资助管理信息动态化建设。一是要做好资助信息标准的统一和建设工作, 开发并建立资助工作基础信息库, 保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资源符合标准和规范, 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以便信息交换和共享;二是建立专题信息管理系统和专题网站, 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和网络硬件优势, 建立网络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服务网站, 提高工作成效, 为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做好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开发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 辅助领导层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

3.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工作的总体效益。 (1) 设立专项经费和专项工作, 采用对本地学生的实地家访、对外地学生委托家访和学生所在地民政部门的交流等形式进行家庭情况调查, 确保学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 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 应为每一位受助学生设计一份完整的资助方案, 突出个性化和动态化, 使资助工作富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并监测其在校期间的整个受资助过程及其在校的表现。 (3) 建立以助学贷款为基本渠道、勤工助学为主要手段、奖助学金为补充方式的资助体系, 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 大力开拓勤工助学活动,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到捐资助学的系统工程中来, 扩大资助覆盖面和增强资助力度。

4.积极探索并实施科学的心理援助体系。密切与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联系,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嵌入学生资助工作。通过举办咨询、座谈、素质拓展、团队合作精神培训活动及组织参加各类公益活动, 帮助受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有效调节和表达情绪, 改良孤僻性格, 帮助培养完善人格、健康心理和感恩心态。

5.大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密切与学生就业中心联系, 使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工作有效嵌入学生资助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应注重帮助提高受助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 帮助其规划好就业及人生发展;在就业过程中, 应积极推荐受助优秀学生到合适的单位就业, 实施定期就业状况跟踪;设立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专项基金, 专项帮助受助学生就业过程中和就业前期的经济困难, 确保受助学生就业及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6.建立受助感恩反馈。密切与校友办工作联系, 使校友联谊工作有效嵌入学生资助工作。受助学生毕业后, 学院可遴选优秀人才到校内开展励志感恩主题讲座, 以受助学生自身的经历事迹及其人生成功经验来影响新一批受助学生, 有效强化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同时, 也可通过受助毕业学生积极引进社会捐助单位, 以点带面充实院校资助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Z].中华人民共和国财部教科文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09.

[2]黄进, 徐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考察和出路探究.教育与职业, 2006.

[3]奇云.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协调发展.文丛撷英.

资助与育人 篇8

我们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高等学校贫困生问题。针对如何鼓励和帮助困难大学生顺利完学业, 自2000年开始, 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奖学金和国家、省政府助学金政策, 2007年在十七大会议上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资助提出了一些列新的政策,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帮助了很多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针对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情况, 学院认真落实国家政策, 形成了“奖、贷、助、补”的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 即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作为高校辅导员, 做好贫困生的工作是关爱贫困生,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因此, 如何做好“资助”与“育人”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关于如何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全面、公平、公正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首先要做的。贫困生的实际问题是家庭经济负担重, 生活水平低, 家庭无法承担其学费、生活费等, 那么给予其相应的物质帮助和经济救助,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改善生活和减轻经济压力的机会可以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无后顾之忧地学习。1) 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助学金等各种资助的评定和发放工作辅导员要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入学之后, 我们就建立了贫困生档案, 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同时, 一方面定期找贫困生进行访谈, 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向班级同学了解其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在评定助学金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审阅学生提交的贫困申请表, 要求至少有镇、县两级民镇部门的公章, 通过电话或网络对有怀疑的学生资料进行调查确认, 切实掌握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辅导员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按照各贫困生的困难等级、家庭情况对资助金额等级进行合理的认定和发放。2) 同时, 奖学金也是贫困生的一项重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做好奖学金的评审工作, 也是对贫困学生一项大的经济资助。作为辅导员, 平时和同学交流、谈心的机会很多, 应多鼓励贫困生努力学习, 关注贫困生的成绩、德育学分及学校有关的综合测评, 在学院相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使更多的贫困学生获得各种奖励。

二、育人为本, 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

(一)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动态

辅导员可以定期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座谈会, 能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平时多找贫困生谈心, 增进对其家庭情况的了解, 掌握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及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压释惑。

(二)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

我们学院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关注对象, 定期会由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 帮助其加强心理调试, 克服自卑心理。同时, 系部和班级也会举办“我的大学我的梦”、“挫折与抗压”等专题讲座, 有针对性地开展宣泄心理教育和耐挫力训练, 帮助贫困生缓解心理压力, 提高心理素质。辅导员通过平时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交流、访谈, 以情感的力量去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 让他们明白未来是靠自己把握, 形成自强自立的奋斗理念。同时, 数千元的助学金对许多贫困生而言可算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来源, 对于这些钱该怎么用到实处, 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财, 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三、助困与育人相结合, 引导贫困生全面成才

(一) 树立学习榜样, 明确自身目标

辅导员在日常的教学中, 可以用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激发和鼓励贫困学生, 使他们认识到很多成功人士正是在逆境中克服困难、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的, 贫困将是一笔财富, 它能培养人吃苦刻苦的精神, 磨炼人的意志, 从而能正确对待贫困并努力克服这些问题。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用心教育他们要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思想品德, 激励他们以发奋图强的姿态和信心迎接挑战。除此之外, 优秀贫困生的典范作用也能唤起贫困生的实际行动, 引导他们以榜样为前进的动力, 勤奋学习, 积极进取, 以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状态投进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二) 重视感恩教育,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辅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和社会各界在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懂得和学会感谢也是每一位获得资助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责任意识。我们学院非常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参加比如写一封感谢信、校园义工岗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 让这些同学学会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 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 我们积极鼓励获得资助的同学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培养学生自信、自立、与人为善的品格。

(三) 挖掘勤工助学的功能, 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大学生求知途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可以说30%来自书本, 而70%来自实践。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正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方式。目前, 高校大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岗位项目大多是由学校自身创造或者联系的一些适合学生业余工作的岗位, 就我们学院而言, 有家教、办公室助理、图书馆协管员、学生活动场室管理员等, 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主体功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 培养贫困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 进一步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李莉.浅析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J].昌吉学院学报, 2005.

[2]涂海英.浅谈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从"高校设贫困生楼"现象说起[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5.

[3]刁艳红, 张小东.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4]郭晋, 龙兴跃, 阮鹏.高校贫困生应对贫困的自身优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资助与育人 篇9

图1显示出资助育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 应注重通过物质资助、精神帮助“双助”并行, 以精神帮助引领物质资助的方向, 最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重要目标的实现。目前, 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的形式, 来实现精神帮助。

1 感恩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地位

从图2中可以看出, 一方面, 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提供了资助经费, 交由学校的机构部门和学院共同管理、评审、发放和宣传, 开展资助活动。另一方面, 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教育者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诚信、自立自强教育。笔者认为, 只有首先让学生学会知恩, 懂得感恩, 心生社会责任感, 才能在无外力监督的情况下, 自觉偿还贷款, 诚信做人做事, 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人的自立自强, 最终促进高校助学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 感恩教育在三种教育中是处于基础性地位, 应该首先开展。

综观今日高校, 部分贫困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把社会各界的资助看成理所应当, 忽视了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这反映了当前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 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严峻问题。

2 感恩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受助学生缺乏正确的感恩意识

受助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心存正确感恩意识, 有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努力学习知识改变自身贫困的状况, 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后, 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但现实中还存在几种有害受助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正确思想观念: (1) 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认为自己家庭贫困, 获得周围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不需要回报和感恩; (2) 有的学生经常获得资助, 安于依赖资助过活的现状, 变得学习上不思进取, 生活中好吃懒惰, 对未来缺乏规划和目标; (3) 部分学生得到资助后觉得低人一等, 周围人会用异样眼光看待自己, 与人相处时产生自卑感, 背上心理包袱; (4) 部分学生得到资助后心存感激, 觉得应当立刻回报社会和个人, 又苦于自己经济实力有限, 陷入对自己能力渺小的自责和愧疚中。

2.2 部分教育者不够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

少数教育工作者如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 由于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等原因, 没有首先读透国家针对大学生的每一项资助政策和文件, 没领悟国家的资助政策传递出的资助育人的信息。在资助工作中, 没积极思考如何抓住机会, 开展感恩教育, 积极引导受助学生合理的学习生活,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2.3 现有的感恩教育方式不够贴近学生

传统的感恩教育方法是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育指向性、目的性较强的课余活动中。例如, 学校资助管理机构、学院、班级等组织开展的各种感恩教育征文、讲座、演讲、辩论、人物评选活动中。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积极的, 影响范围广。但是这些主题教育与学生最关心的专业课程学习分离度较高, 如果系列教育活动、大型教育会等开展次数过多频率过高的话, 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负担感甚至排斥感, 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本末倒置违背了资助育人成才的目标。

2.4 辅导员班主任构成的教育主体较为单一

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 是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力量。可是实际情况是: (1) 辅导员班主任平时的事务性工作较多, 所带学生数量大, 单独与每一个学生深入接触的时间不多, 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复杂心理需求及思想变化; (2) 辅导员、班主任长期从事基层工作, 没有自主学习或参加专业技能培训, 部分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陈旧, 所站角度微观, “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产生疲倦感。这些因素使感恩教育的效果打折扣。

3 感恩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资助工作者首先应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

资助工作者首先应重视感恩教育的意义, 才能赋予它在三大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更有说服力, 更有底气地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意识到开展感恩教育可使受助学生对给予他帮助的社会个人心存感恩, 诚信还贷, 乐于助人, 自立自强, 起到法律条文强制监督达不到的效果。同时, 努力学习成长成才来回报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意识到自己对社会也应尽一份责任,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3.2 建立资助来源数据库并定期向学生公布

学校和学院建立资助来源数据库, 通过入学教育, 学生qq群等方式, 定期向学生公布每一项资助的来源、构成、发放流程和评审条件。 (1) 公布资助金额的来源, 可让学生知道是哪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群体和个人在捐资助学, 使之理解资助并非理所当然, 对资助的发起者感恩; (2) 公布构成和发放流程, 让全体学生了解到每一笔金额的最终进账都是由政府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及学校财务处、学生处、学院辅导员等台前台后的工作人员共同付出精力之后才得以存在的, 使学对资助工作人员生产生感恩之心; (3) 公布评审条件, 让受助学生看到了解受助学生的产生要经过公开、透明、严格的评审制度, 包括对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考察, 家庭经济困难不是唯一的考察条件, 只有品学兼优者才能获得资助。增强他们对资助工作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 将家庭贫困带来的自卑感和等待救济的弱者心态转化为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动力。

3.3 建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模式

打破传统感恩教育中以辅导员、班主任为教育者的单一主体, 将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专业课教师, 最了解孩子成长历程的学生家长纳入到感恩教育者的队伍中来, 增强感恩教育的可信度、感染力。形成辅导员、班主任为主, 专业课教师协助, 家长远程监督的“三位一体”联动教育模式。一方面, 专业课教师积极利用课堂教育阵地, 在讲授专业课知识的间隙, 传播作为一个社会人, 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成功, 也需要帮助他人实现人生价值和成长的正确价值观念;另一方面, 用电话、短信、邮件、寄信等渠道向受助学生的家长宣传国家开展资助工作的意义, 介绍学校学院资助工作团队付出的努力, 首先让家长对资助工作产生认同和感激之情, 这样家长才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传播“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的观念。同时, 学校还可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及时沟通, 帮助学生共同解决。

3.4 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学院可在开设专业的实习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受助学生学会感恩、诚信和自立自强。通过开拓课堂之外的实践教育阵地, 让实践育人的隐性教育方式有效补充资助育人的显性教育方式, 二者的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一方面, 对学校学院来说,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了才干, 又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 培养了学生感恩、诚信和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另一方面, 对学生来说, 无需额外占用学生的课业学习时间, 还可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增加了学生参加感恩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师范类院校可动员鼓励、组织安排受助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 到学校附近的街道社区和附近贫困区县中去, 针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小孩等弱势群体, 开展免费周末补习班、捐赠图书和义务支教等活动。当地的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给学生出具社会实践证明表, 帮助学生修完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学分。受助学生从活动中既提升了自己的授课能力, 又收获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通过对比还会意识到自己得到资助能顺利完成学业是幸运的, 激发起努力学习, 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3.5 建立受助学生学习生活随访制度

建立随访制度的好处是帮助和督促受助学生建立积极合理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避免思想懈怠。 (1) 让受助学生拟定资助金额使用计划表, 交给辅导员老师和班长监督执行, 通过让学生制定计划的方式引导其合理使用资助, 杜绝铺张浪费; (2) 辅导员、班主任可通过向受助学生本人、同学和室友走访、谈心等方式, 及时掌握受助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 为其开展针对性地学习、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和服务; (3) 受助学生也将真心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给予的关心和友谊, 帮助他化解成长烦恼, 融洽人际关系, 收获学业的成功和友谊。最终, 这份感谢将化为努力成才的动力, 产生奉献精神与责任感, 在有能力后可将关爱回馈给自己身边和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总之, 感恩教育是针对受助学生教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效果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增进诚信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高校的资助工作中, 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基础上, 不失时机地灵活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 用精神帮扶引领物质资助的方向,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终实现高校的资助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2011年版) [EB/OL].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 http://www.xszz.cee.edu.cn/show_news.jsp?id=2038.

[2]2010年全国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EB/OL].阳光高考, http://gaokao.chsi.com.cn/gkxx/zc/moe/201108/20110809/225663688-1.html.

[3]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117-118.

资助与育人 篇10

关键词:高校,国家资助体系,贫困生,助困育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高等教育的成本也逐步提高, 贫困学生作为一个极特殊的学生群体, 已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如何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 实现教育公平, 高校应积极改进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制定切实有效的资助措施, 是解决当前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构成

1.1 奖学金

所谓奖学金, 就是指包括国家和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内而设立的多种形式的, 对那些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的一种奖励。国家设立的奖学金组要包括三种, 即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通过设立奖学金帮助那些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实现了“大学梦”。

1.2 贷款制度

1.2.1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前提下, 党中央、国务院通过金融手段对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是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 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生活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在资助体系中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规定, 国家助学贷款的最高限额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 国家、学校和各部门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责任,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积极改进国家助学贷款机制。

1.2.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就是指国家通过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那些符合贷款条件的普通高等院校发放的助学贷款, 其每学年的贷款限额也是6000元, 申请时间为每年一次, 申请时申请人不需要提供抵押及担保, 仅需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贷责任。符合该项条件的新生和在校生均可向户籍所在地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

1.3 勤工助学制度

勤工助学是高校为配合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措施, 即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管理获得相应物质报酬的一种资助方式。在此过程中, 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锻炼了自己, 提升了自身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们解决了自己的经济难题, 保证了学业的顺利完成。这项制度一举两得, 深受学校和学生们的欢迎。

1.4 特殊困难补助制度

经济困难补助制度是高校的另一项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进行资助的重要措施, 它作为一项辅助措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指经济困难学生在面对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困难时, 通过向学校领取一次性补助的方式解决现有困境。经济困难补助制度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学校出资、社会各界筹款等, 由学校负责管理和评定。

1.5 其他补助及减免制度

其他补助及减免制度包括减免学费、实施校内助学金、师范学院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等内容, 这也是国家资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2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资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2.1.1 认定机制存在问题。

因各地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差异, 尤其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给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 再加上申报程序、家庭收入情况、贫困举证等环节, 就使得高校的贫困认定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虽然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有效方法, 即采取贫困生家访, 但这种办法费时费力, 可操作性不强。因此, 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统一贫困生认定机制, 使得贫困生认定有据可依。

2.1.2 教育救助有失偏颇。

目前, 虽然我国国务院制定了全新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并由各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 但由于职责交叉, 分工不明, 各个资助体系缺乏相互协调性, 再加上对资助安排和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了解, 就造成了教育救助有失偏颇。如奖学金的设定初衷就是为了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在校生, 因此学习成绩就成为了奖学金评定的首要依据, 但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所在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再加上因经济方面因素而产生的种种负担和压力, 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成绩标准常常使得他们无缘奖学金, 教育救助只面向那些成绩优异的贫困生。

2.1.3 奖学金和其他补助政策缺乏相互协调性。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在同一学年内, 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但不能再申请国家奖学金。另外, 各高校也根据自身实际, 制定了一系列补助政策, 但由于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 往往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重叠或遗漏的情况, 有些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同时拿到几项经济补助, 但有些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助, 资助覆盖面小, 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贫困生, 他们会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资助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影响其正常发展。

2.2 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

2.2.1 片面重视物质自主, 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现在, 高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主要以物质方式为主, 但在学生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上缺乏必要的支持。国家和高校在对在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 主要采取救助式扶贫方式, 即无偿性经济资助。但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推行, 贫困学生的数量势必会进一步增加, 国家和学校要承担更重的经济压力, 同时还会对贫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因此, 目前积极建立一个贫困生发展平台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2.2.2 资助操作程序有失规范, 资助流程有待细化。

当前, 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资助工作时, 只是关注他们的经济和生活贫困, 却忽视了他们的另一种贫困———心理贫困。目前, 虽然高校贫困生中的大部分心理是很健康的, 但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 高校在开展助困工作时不能忽视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和尊重贫困学生的隐私, 将经济救助和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在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调查中显示, 一些高校在进行贫困认定工作时要求学生当面介绍家里情况, 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有些贫困学生为了避免他人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 就选择了放弃助学金申请。所以各高校要积极规范资助操作流程, 细化资助流程, 避免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

3 助困育人资助体系的探索和构建

3.1 助困育人资助体系的理念分析

3.1.1 优化资源配置, 制定适度资助政策。

高校在制定资助政策时要遵照适度性原则, 即根据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做出相应资助。各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时, 要合理安排资助名额和资助数额, 除国家助学贷款以外, 其他各项资助均实行“额度上限”制度, 避免出现资助款过度集中的情况, 有失教育资助的公平性。

3.1.2 有偿资助为主, 无偿资助为辅。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进一步增大, 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多, 为了实现资助经费的充分利用, 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学校要积极转变资助工作理念, 将资助政策从以往的无偿资助逐步向有偿资助转变, 以有偿资助为主, 无偿资助为辅。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勤工助学行动, 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磨练意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手段获得报酬, 促进德、智、体、美等品德全面发展, 增长才干。

3.1.3 助育结合, 在助困中育人。

高校制定资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经济资助的方式,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 一般采取“育人为本, 助育结合”的工作思路, 将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

3.2 构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3.2.1 在规范管理中育人。

高校应有效整合各项资助政策, 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其他资助为辅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1)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种助学贷款无需抵押, 是所有资助政策中资助面和资助力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应定位于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费用的主渠道。 (2) 勤工助学。勤工助学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资助措施, 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勤工助学主要通过学校提供资金和岗位, 学生用劳动换取报酬的方式解决经济和生活问题。这一方面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 解决了其生活问题, 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了实际锻炼, 提高了动手能力, 锻炼了意志品质。但应注意的是学校在制定勤工助学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 适度安排, 不可强度过大, 每周工作时间控制在10以内, 每月补助金额应在300-400之间。 (3) 学院奖学金。学院奖学金是各个学院为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而设立的一种奖励。在学院奖学金的设立中应遵照适度性原则, 以勤工助学为中心, 将助学经费主要投入到勤工助学当中。 (4) 临时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主要用于解决一些临时出现的紧急性事件, 它的覆盖面有限, 人均资助额度较大, 以免影响补助效果。学校采取一次性补助的方式, 用于解决学生燃眉之急。

3.2.2 在实践运作中育人。

(1) 发挥奖、助、贷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注意在奖学金评选过程中, 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以优秀学生的模范性, 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奋发学习, 获取奖学金为自己解困。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 培养学生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助学金发放中,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 (2) 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在各项资助工作中, 勤工助学的助困与育人功能结合最紧, 因此, 要特别注重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一是让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 有利于其克服自卑感, 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通过勤工助学, 让他们了解劳动的艰辛, 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价值观, 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意识;三是通过勤工助学使其融入到集体活动中, 多与他人交往, 促进其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自信心的增强。 (3) 采取精神激励方式, 激发经济困难学生主观能动性。目前, 高校的资助资金相对充足, 学校要进一步扩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覆盖面, 物质和精神资助相结合。学校应该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另外学校还应建立精神激励机制, 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选取几例在校贫困生自强不息, 拼搏奋斗的事迹激励其他贫困学生努力学习, 奋发成才。

4 结束语

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之一, 目前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这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教育公平的实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应该突破以往单纯的物质资助模式, 采取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新型资助方式, 积极构建相应的资助体系, 以求尽早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莉芬, 黄建美.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资助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3) :55-58.

[2]伍冰, 张桂华, 唐秋红.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中, 2012 (1) :120-122.

浅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篇11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随之增加,为了能够让这些大学生不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国家和高校都对这些学生设立了专项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来资助他们的学业。就教育的本质而言,资助是手段和途径,育人才是本质和目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帮助贫困学生有学上的同时,要发挥资助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思想、心理、个人能力得到培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中磨砺自我,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一、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开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研究对于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深化研究资助育人效果,丰富和发展学生资助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有利于探索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90后和00后的学生,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实际工作提供了借鉴作用。

2有利于教育公平原则

通过高校育人体系的模式构建并在实践中操作运行,从各方面关怀和帮助受资助对象,消除因经济原因带来的不公平竞争因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公平参与社会竞争。

3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通过经济救助、学习扶助和精神扶志,将帮困、助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将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建设,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工作存在缺陷

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工作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有的认定程序包括:(1)《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两张表,据此做家庭经济量化测评;(2)民主评议;(3)所在院系评议;最后根据以上部分进行综合评定。此后,每学年进行复评,包括在校生情况、学习态度、个人品质等,及时调整困难生及困难等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更多采用了定性评价缺乏量化指标。首先,第一张调查表是由学生所在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盖章证明,但现在不少地方开的证明随意性很强,可信度不高;其次,第二张认定申请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资助,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信息;再次,同学及师生相互缺乏深入了解以及部分学生表现出的虚假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主评议和所在院系评议;此外,每学年的复评工作虽然对困难生及困难等级进行一定纠正,但流于形式也受限于实际情况往往出现偏差。

2资助以无偿资助为主,缺乏有偿资助

目前对困难生提供的大都是无偿资助,缺乏有偿资助,这种资助形式治标不治本。一方面,无偿资助虽能暂时缓解困难生的经济压力,但这种不劳而获容易使他们养成“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单纯的经济帮助,会造成困难生的心理负担,原本由于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压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加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实际工作中就存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逾期不还的现象,其中大部分是有偿还能力的,这就是诚信和责任感的缺失。

3资助重经济扶助,轻精神帮助

家庭经济困难生很大一部分不仅是经济困难,还存在学习、就业、心理困难等问题。现行的资助体系更多的是帮助困难生解决经济困难,而对心理和精神上的帮助太少,虽然近些年也实行了学习和就业帮扶等,但大多流于形式,没有显著成效。

三、改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

1加大资格审查力度,建立合理有效的认定机制

针对目前认定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建立合理有效的认定机制。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认定工作制度和认定措施,加大量化指标的比重;其次,加大资格审查力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深入调查核实情况调查表和认定申请表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再次,民主评议和院系评议要分阶段进行,根据不同阶段和多角度了解的情况,不断进行结果纠正;最后,由于绝大多数资助都是每学年发放以及特殊或突发情况下困难生的增减,因此每年的复评工作要加大规模,确保对困难生和困难等级做及时更正。在认定工作中还需困难生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既要保证公平又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

2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重视网络教育对资助育人的影响

(1)利用现代社交网络,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利用好QQ群、微信、校园论坛等社交网络平台,改变传统获得经济资助的观念,以感恩回报为抓手,引导学生意识到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有义务作出积极回应。

(2)利用好校园网,搭建励志教育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资助育人工作中,通过以传统的奖学金评选标准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推出学期励志之星等网络人物评选活动,制作专题网页将“励志之星”通过网络投票形式公布出来,让学生透过网络对身边励志人物进行网络投票,达到对获奖学生的再次肯定,以及普通学生的励志教育双重育人效果。

(3)利用微博,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利用官方微博,分享各类勤工助学信息和兼职信息,帮助他们线上线下发起和组织活动。建立勤工助学信息库,把需要勤工助学学生的信息和需求汇总,及时提供各种兼职信息,使勤工助学岗位成为学生能力锻炼提升的基地,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社会价值。

3做好无偿和有偿、经济和精神帮助相结合

在现有无偿资助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有偿资助模式,在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帮助。同时有针对性的加强困难生的心理辅导,逐步缓解自卑、烦躁、压抑等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根据困难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4创新方法,加强困难学生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受助学生成立各种爱心公益实践社团,用最真诚最自然的方式回报祖国、社会和人民,通过公益活动接受爱、体验爱、传递爱,将参与活动作为学生申请助学金的充分而非必要的条件,并将参与活动的记录作为荣誉证明颁发给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当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证明材料。

资助与育人 篇12

一、科学规范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第一个环节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切实掌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的前提, 也是国家、学校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为了使认定工作更准确、公正, 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 湖州师范学院先后四次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办法》。在这过程中, 湖州师范学院注重调查研究, 每学年初要先后组织两次座谈会:一是组织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 为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具体标准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召开助困工作辅导员座谈会, 帮助了解认定办法的实际操作可行性。至今已初步形成“规范程序、指标明确、动静结合”的科学规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二、提升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的地位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 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交际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为此, 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把勤工助学当做解决温饱奔小康的法宝, 更是把它当做人生的一种阅历、一门重要的选修课。

1.转变思想, 将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

自从2007年我国资助体系相对完备以来, 湖州师范学院资助工作基本已实现“应助尽助, 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湖州师范学院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的重要性, 把它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起来。在加强勤工助学育人功效宣传及加大岗位开发力度的同时, 在湖州师范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中明确规定:“有条件参与勤工助学而不愿从事勤工助学或虽从事勤工助学而不尽责尽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视情况降低其困难资助等级。”

2.健全制度, 科学规范的管理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

湖州师范学院于2003年制定了《勤工助学活动组织管理条例》, 在2005年团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后, 湖州师范学院又及时对其进行修订补充。成立了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 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具体策划、组织、安排和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对从事校内外勤工助学学生提供必要的岗前知识培训及法律知识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勤工助学信息化管理, 通过网上申请、网上招聘等网络化管理来加快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 使勤工助学工作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来达到培养人才的真正目的。

3.保障经费, 为勤工助学这一“造血型”资助措施地位提升提供坚强后盾

随着学校的扩招、学校硬件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 学校经费日益紧张。然而为适应湖州师范学院勤工助学活动发展的需要, 学校每年以20%的比例持续增长勤工助学经费。同时加强对学院资助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 使勤工助学这一“造血型”资助地位提升到仅次于国家助学贷款。

三、坚持“弘扬正气、促进学风、扶贫与励志相结合, 反对‘等、靠、要’的思想”的工作原则, 积极探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的新机制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主题活动常态化

湖州师范学院从2007年至今, 已成功连续举办五届“诚信有为 励志成才”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学生资助中心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 通过召开助困工作辅导员会议讨论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并专门下发文件。同时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展板、网络等多种渠道和方式, 各下属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学生干部会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员会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帮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实践环节, 实施“实践育人”

首先,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有偿”性质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按照项目的要求以不同的形式去亲身实践, 在实践中了解国情, 了解社会, 体验经济资助的来之不易, 并通过社会服务实现自强。其次, 组建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参与“志愿者服务队”, 开展义务助学, 义务服务, 爱心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2], 为学生回馈母校、感恩社会搭建平台, 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资助”的同时, 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认识, 接受教育。逐步实现其“自助”向“助人”的转变。并在校园内设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练摊的周三市场、爱心超市等, 使助困方式由单一的经济资助逐步向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转变, 探索出了一条帮困、助学、育人融合互动的路子。

3.管理、服务与引导并重, 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高校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支持、鼓励政策,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仍不容乐观。而具有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3]。为此, 学校一方面创设多种载体加强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教育, 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年跟踪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实习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离校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访、《学生工作》专刊辟经济困难学生专栏、校园网页专设经济困难学生网站“爱心家园”等鼓励他们励志奋发, 在逆境中励志成才, 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 湖州师范学院资助工作者把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使他们在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时与其他同学一样找到自己的人生支点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与励志成才教育。通过与湖州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合作,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活动、心理沙龙、心理讲座等, 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困惑, 在开放、真诚的团体氛围中培养自立自强、勇于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同时, 还开辟多种渠道, 结合有意义的活动来教育广大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牵挂、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 如结合“爱心助学”、爱心家长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合家欢”活动, 和学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推出的义务家教活动,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 努力使经济助困和精神助困同步生效。

总之, 湖州师范学院资助工作既把国家和社会的温暖送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手中, 又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让这些学生能真正成长成才。近年来, 随着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社会资源的积极利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关注与教育, 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得湖州师范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不断优化。2009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郑新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专业组一等奖、胡光瑜立志成长为一名优秀西部志愿服务者, 2010年在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大会上10位胜出的候选人中有4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位“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中有3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8年, 湖州师范学院被评为浙江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 湖州师范学院获浙江省高校学生感恩教育主题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

参考文献

[1]敖洁, 伍运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教育现状的访谈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 .

[2]萧莉, 刘伟, 徐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创新模式思考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6) .

上一篇: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下一篇:治安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