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教书与育人

2024-10-25

经济学中的教书与育人(共7篇)

经济学中的教书与育人 篇1

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根本责任和使命所在,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除了教书之外, 更要育人。教师法第三条指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书育人不仅是思想道德课程教师的事情, 也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

一、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 这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把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做好育人工作, 决不能把自己只当成教书匠, 而要成为教育家。因此, 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如今, 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而这些又主要依赖于教育。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大学生更是未来的顶梁柱, 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大学生固然要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作保障, 要么无法攀登科学高峰, 要么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却不为社会服务, 甚至可能会危害社会。“有德无才”固然要不得, “有才无德”更不可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这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对于所有的高校来说, 教学固然是中心工作, 但这只是手段,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教师正是这个神圣使命的承担者。“教书育人”要从“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教书”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过程, 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育人”则是影响学生情感因素的过程, 是学习做人的过程。教书和育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是一个统一体,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书本身就是育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带有一定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真正做到在教书中育人, 在育人中教书,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统一, 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德才兼备。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仅是“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 更是学生生活的导师, 是学生做人的领路人。

二、经济学中教书与育人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高校和经济学教师中存在着对教书育人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导致了在工作和教学中的失误。极少数教师把职业当做谋生手段, 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教学不认真, 随意性大, 甚至散发一些错误的舆论和观点。另一些教师把育人与教书对立起来, 在课堂上仅讲授知识, 认为育人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事, 与己无关。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重视教学过程, 也能对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还不够充分。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完成工作量为标准的, 根据教师上课课时的多少来支付相应薪酬, 而忽略了育人的效果。教师为了增加收入, 拼命多上课, 花在育人方面的时间自然少了。这样的教师只是教书匠, 而不是教育家。

(二) 上课班级人数太多

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 部分专业师生比严重失衡。为减轻教师负荷, 不得不大班授课, 上课班级人数设置超过200人, 上课的教室也多采用大教室。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因此看不清、听不见, 与教师的交流就更少了。教师还没来得及认识每个学生, 已经到期末了, 更谈不上教育学生了。

(三) 教师意识淡薄

一部分年轻教师教育观念不强, 加上经济压力较大, 只顾着多上课来养家糊口, 整日忙于备课上课, 无暇顾及对学生的教育。可悲的是, 这些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 反而以上课量多为荣, 拼命地要课上, 甚至上一些非本专业的课程。诚然, 各门课程之间具有相关性, 年轻教师的学习能力又很强。但是有些教师上课前匆匆浏览一遍课本, 就堂而皇之地去上课了。自己还一知半解呢, 更别提教学生了, 对学生的教育更是连想都没想过。

“重教重育”,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从心所欲, 不逾矩”的最高境界。这些教师能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教育事业忠贞不渝、无私奉献。他们既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又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心理辅导、品德发展;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注重教学过程控制和教学相长;还以自己崇高的行为风范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经济学加强教书育人的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 经济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教育

高校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坚定的、共同的理想信念,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才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是关键。应充分利用政治学习、形势报告、英模报告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武装,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要使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只有使职业道德规范成为教师队伍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意识, 才使教师长久保持责任感。高校的师德建设, 仅停留在教育层面还不够, 还必须有机制来约束。要从外部来规范教师的行为, 使他们不会轻易触犯约束机制。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必须在道德、情操、品行、作风、学识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应先做到。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教师, 他的所作所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可以使学生在内在力量的推动下, 积极向上, 健康成长。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做学生的表率, 这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二)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方式指导学生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新, 只有教育的创新,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应身体力行, 努力探索有效教育的新途径。不要禁锢于昨天的经验, 不要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约束自己, 要研究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化, 这样能够更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要不断加强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增加教师技能培养课程的比重, 让学生通晓各个学科内部的教育教学方法, 使学生实现基本教学理论、技能和专业教学理论、技能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学教学中, 通过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 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 吸引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在讲课的同时,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实践证明, 高质量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品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 对学生要有爱心

在高等学校师生的矛盾关系中, 教师是主导方面, 全心全意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 才能做到诲人不倦, 形成师生间爱的交流, 架起相互沟通和依赖的桥梁, 实现最佳的育人效果。教师的爱是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学不是一种说教, 教师不能把自己头脑中的观点和知识硬塞到学生头脑里。教学是师生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 教师的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品德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品德不会自发产生, 它需要用爱来培养和陶冶。高校经济学教师应了解大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个性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 了解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 以便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去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要热爱学生, 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能只关心学习好的学生, 要从多方面关心学生, 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又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特别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让他们健康成长。经济学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华奉献给教育事业。

(四) 身体力行

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品行等去影响教育学生,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带头不做, 这种言传身教更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在实际工作中, 青年学生对教师不仅听其言, 而且要观其行, 教师若不重视自身品德的修养, 言行不一, 学生对其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 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只有率先垂范, 才能有资格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言行, 才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内涵, 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高尚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的人格水平客观上要求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教师是以整个人格来与教育对象接触的, 教师人格的完善, 将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力, 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教书育人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 无论观念更新, 还是知识丰富都无以取代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教师良好的人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会表现为一种独特的魅力, 学生一旦获得了人生智慧, 对学问和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 生存境界就会得到提升。

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着育人的责任, 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都应将育人作为题中应有之义, 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启发和道德教育, 特别是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教育。每位经济学教师都要树立自觉育人的意识。把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启发智慧这三者高度统一起来是教师的天职, 能更好地做到教书与育人。

摘要: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尽的基本职责, 因此, 经济学教师不仅要把最前沿的经济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做好育人工作。但是, 目前还有部分经济学教师把教书与育人分割开来, 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 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经济学教师要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意义, 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关键词:经济学,教书育人,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蔡宏图, 彭信芳.高尚师德与教书育人的关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2) .

[2]杨克平, 傅晓燕.教书育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 .

[3]刘峰.新时期如何强化高校教师与教书育人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7) .

课堂教学中的“教书”与“育人” 篇2

1 坚定从教信念, 乐于无私奉献

首先, 要强化育人意识, 自觉育人, 主动育人。为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 必须有意识的把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融合到教学活动中, 并且善于寻找思想教育与教材的契合点, 使育人工作附着有物, 而非空泛、干巴的说教, 尽力做到育人与教书水乳交融。

一个教师能否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把“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贯彻下去, 有诸多必备的客观条件和要求, 但其中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很难设想, 一个不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取得“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责任感的外化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这种热情会自觉表现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进而促使教师克服困难, 不断开拓进取, 无私奉献, 在平凡的教育事业中敬业精业, 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要求的业绩, 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决心。

2 广纳博彩丰富的专业知识, 务“本”求“精”, 提高业务水平

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来考察, 教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 其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主体活动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在“教书”方面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 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闻道在先”, 他们的“解惑”既要满足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渴求, 还应关注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行为等方面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使得教学的过程成为“教书”与“育人”一体化的过程。

首先, 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学科结构和博大的知识体系。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新兴学科不断产生,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各学科知识的交汇、融合与渗透日益加剧, 边缘科学、交叉学科的独立使得科学体系的知识容量剧增, 传统的知识结构需调整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 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为此, 教师必须巩固自己的知识基础, 勤奋好学, 不断扩充知识面, 为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其次, 认真钻研教材内容, 熟练掌握教材知识,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每个教师具备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如果在教学中仅仅局限于泛泛而谈, 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认为,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的规范的讲解过程, 而不是以教师个人兴致趣味为主的随机过程。因此, 教学效果的显著程度与好坏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对课程教材内容的掌握的熟练程度越高, 教学效果所达到透彻和融化程度就越高。要做到熟练和融化, 功夫在课外, 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收集、整理大量的教学资料, 而且还要善于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和提炼, 从而找到令人信服的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外知识。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 必须紧密联系实际, 如果脱离实际, 教学就会枯燥无味, 理论会苍白无力, 因而密切注意不对的新情况新问题, 以理论高度加以研究了, 再把研究的成果充实到教学过程中, 既能增强和扩大教材内容的知识密度及理论广度, 又是教学具有较强的新鲜感, 在一定意义上也能改变空洞说教的形象。这样, 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 知识传授贴近学生知识需求,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注重教学各个环节, 渗透“育人”基本宗旨

“教书育人”是同一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教书是育人的过程, 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书育人”的辩证统一, 不可忽视任何一方。教学中的“育人”不等于政治思想工作, 它是渗透在教学各环节的以科学知识武装人, 以正确的理论培养人的过程, 因而在方式上是潜移默化, 这就要求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 抓好备课环节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理论教学承担着两种职能不同却又密切相关的教学任务, 即以讲授基础知识为目的的知识传授和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培养人才。相比较而言, 培养人才的职能是根本的和最终的要求, 这一要求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初就被渗透在备课环节中。

其次, 立足学生思想实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传授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觉实践的能动性。

4 作风上为人师表, 行动上言传身教

在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单是通过完成教学任务的量的指标来衡量和体现的, 其主导作用还会通过人际关系效应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形的号召力, 他的言传身教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合辐射力, 有意无意之间就使学生接受了熏陶和教育, 其教育效果表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深入而持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而且更应该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教书育人要求教师一定注重自身的思想建设和师德修养,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表率作用,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声而有效的教育。教师的理想、追求、思想感情、言行举止、气质性格、对工作的态度和业务能力, 对学生都具有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往往像种子一样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教书育人”作为一项细致而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 只要从长远着眼从目前着手, 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不懈努力, 持之以恒, 就能造就好素质人才。

教书是一门艺术, 育人是教师的责任, 只有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的融合在课堂中, 才能使教学更完美, 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只要细心发掘, 随时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而不会使教书育人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 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要:现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业务水平入手, 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探讨, 提出在作风和行动上贯彻育人理念的具体措施。

于职校教书中的“应时”育人 篇3

现代社会的进程, 使教师面对的中职学生不再是一个等待灌水的静瓶, 而是一扇扇待敲启的大门, 每一个中职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着成功的渴望、自我意识的设想、社会交往的需求、两性关系的迷惘、五花八门的矛盾、突如其来的异想天开……教师不能再指望通过强迫力进入这个世界。

以下是几个教书育人“应时”法实施案例。

一、“浓妆不抹”也开心

中职学生爱漂亮, 但不一定懂美。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 女同学偏多, 学习兴趣缺乏, “爱美”现象普遍, 女同学课桌上、抽屉里总放着化妆镜、眼影盒、各色指甲油等。我选择了改变授课场所、设计项目任务等办法, 让她们忙活着无法在课堂上摆弄这些小玩意儿。经过观察与试探, 等待和营造“下手”的时机。班级中有位女生好浓妆, 皮肤白润, 娃娃脸, 发型正式, 因眼影抹得过重, 掩住了原本青春的甜美。一次分组实作, 这位女生在组员的配合下, 成功调试出一块电路板, 禁不住叫跳起来, 见我走过去, 她开心地冲我嚷嚷:“老师, 我调出来了, 我自己调的。”我笑着叫了她的名字, 并对她说:“祝贺你!表扬!”她竟腼腆了, 问:“老师, 你知道我?”我说:“知道呀, 因为你长相甜美。”于是我一边检查她的调试电路, 一边真诚地告诉她什么场合需要浓妆、什么气质着什么服饰, 并且假装不经意地提到班里其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同学来举例, 借机“一箭多雕”, 女生们从安静听我说话到沉默一片, 我知道她们听进去了, 于是我拍拍她说:有努力, “体验成功”是真开心;有青春, “浓妆不抹”也很漂亮。后来, 我没再看到浓重的眼影, 课桌上的化妆用品亦少见了。

二、“适度小罚”攻难关

无线电工考课进行到一定阶段时, 学生处于“半罐子水”状态, 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开始走下坡路, 惰性与自满则开始占上风。对于需要坚持练习才能掌握的细节问题, 学生缺乏耐性, 常常采取拖诿的态度, 自圆其说等待下课。如果放任宽容, 则前功尽弃;如果强制要求, 又难显效果。每到这时, 我选择半做“恶人”半做“仙”, 但“恶”要“恶”得让学生心服口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机会, 适度小罚, 使学生自愿接受条件做事。只要他们感受到了成功, 他们总会忘记原本自己是在受罚, 老师也就由“恶人”变成了“仙”。一次上课, 缺了6个男学生, 说是课间操时被学生管理主任看到发式不符合要求, 勒令中午以前改观, 所以理发去了。正好这几个学生平时在班里比较有代表性, 我决定“落井下石”。下午实训, 下课后我留下6位当事人, “幸灾乐祸”地对他们说:“你们上午旷课的原因不在我体谅的范围内, 所以旷课2节, 我要扣你们10分。”6个学生一起叫:“不会吧, 老师太狠了, 能不能少扣点?”我知道这6个学生每人各有一块最讨厌的屡次调试不成功的电路板, 这次想逼他们攻破难关。分配完任务, 我提出: (1) 调试不限时; (2) 我陪着、无偿指导; (3) 满足我的要求就不扣分, 不愿意做可以离开。6个学生互相对视了一会儿, 决定接受任务, 最后全部攻克了自己的调试难关, 挥手欢呼, 此时在他们的眼里, 老师已是“仙”了。当他们向我道再见时, 我夸他们的新发型好看。潜心教书、应时育人, 学生愉悦, 教师心甘。

三、“师徒”互授促合作

陶行知老先生说:“在学校中不能共同做事, 一到社会也是不能的。所以要国民有共和的精神, 先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 先要使他们有共同的生活, 有互助的力量。”一个班的实训课约50名学生, 一位教师, 再怎样长袖善舞, 也难免顾及不周, 加之学生个体差异, 在实训接近尾声时, 参差不齐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我通常采用“师徒互授”法, 借互助的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 提高实训质量。“师徒”搭配, 不能贸然, 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掌熟于心, 要兼顾自尊、个性、喜好、男女、学习程度, 要给每一对“师徒”布置合理的任务, 然后让“徒弟”进行比武, 促使学生团结协作, “踮脚尖”去“摘果子”。我要求“师傅”坐着做技术指导和问题记录、处理;“徒弟”站着, 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正确操作, 辅助工作由徒弟自己做。刚开始, “师傅”是师傅的样儿, “徒弟”也像徒弟, 到后来, 就分不清了, 只见师徒二人对着仪器设备、导线、电路一起上下其手;或徒弟坐着师傅站着, 比徒弟还急;或师傅自己到处为徒弟找更多的电路板来加强练习……实训室里能听到责怪声、表扬声、叹气声、不服气的争论声、欢呼声。当超额完成任务的学生笑着邀功时、当师傅向我夸奖自己的徒弟聪明时、当徒弟在我面前佩服自己的师傅时, 我会让每一对师徒从内心深处为他们自己的合作成功而自豪, 应时育人先育心。

四、“岗位分工”强素质

实训教学是实现职校办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实训室, 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明显, 岗位分工, 无疑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调试考核组长”如同企业的生产线线长, 考别人, 自己必须熟练并规范操作, 是实训的“领头羊”;“电路板装配工艺质量评分员”如同企业的PCB质检员, 自己要熟悉装配工艺与质量检测标准, 学会评价, 学会严格;“电路板排故员”如同企业的生产线技术员, 是技能大赛和创新的苗子, “没吃饱”又愿意“跳起来摘果子”, 肯思考, 不放弃, 还能带动更多的同学自己处理电路板故障;“实训室仪器、仪表、工具维修和维护员”, 喜欢和老师一起修理“大件”, 体验自豪;“安全卫生检查员”, 6S检查监督提醒, 强化学生的工作纪律、安全意识和社会公益观念……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 并努力做好。个性教学更利于应时育人,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教书育人, 看似教书在前、育人在后, 实则育人重于教书。在中职校, 于教书中应时育人, 是一种经验、一种计划、一种智慧、一份情怀。职校学习时期是中职学生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中职教师,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歌曲写作与教书育人》 篇4

关键词:人生观,音乐素质,创造性思维

本人从事《歌曲写作》课程教学多年, 深感这门课程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完善学生人格, 以及提高音乐综合素质、培养艺术创造思维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以“歌曲写作与教书育人”为题, 将教学体会简述如下:

一、高校开设《歌曲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培养有生力量, 壮大歌曲创作队伍

现今中国人的音乐生活中, 歌曲的演唱与欣赏仍是最主要的音乐活动形式。歌曲, 最贴近人们的生活, 最能直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又最易于普及。一首内容健康、脍炙人口的好歌所能起到的积极影响与教化作用是无须赘述的。时代与人民需要大量优秀的歌曲作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大量优秀的歌曲作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大量优秀的歌曲作品。

如何才能产生好的作品?答案当然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但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有数量才能有质量, 有普及才能有提高, 参与写歌的人越多, 产生优秀作品的概率就越高, 乒乓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国球”而称雄世界便是这个道理。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要经历四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 理应学会歌曲写作, 加入歌曲创作的队伍 (不上大学的人尚有可能成为作曲家, 如人民音乐家聂耳、农民作曲家史掌元等, 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没有理由不会写歌) , 并逐步成为这支队伍的有生力量。再者, 他们毕业后大多将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丰富的校园生活和密切的师生关系将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如能不断深入生活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歌曲创作技法, 经过若干年的刻苦钻研和创作实践, 完全能够写出优秀的歌曲作品, 将来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歌曲作曲家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现今许多广为流传的优秀校园歌曲, 尤其是儿童歌曲便出自音乐教师之手, 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2、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

诚然, 学了《歌曲创作》这门课程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作曲家, 我们强调的是要重视参与学习作曲的过程, 提倡“重在参与”的精神。因为, 学生在参与学习写歌的过程中, 他们的视谱能力、记谱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对旋律发展的方法和规律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对歌曲的“结构感”和“风格感”, 提高对歌曲的鉴别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等等。总之, 系统学习歌曲写作既能有效地复习并应用所学过的乐理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 又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如今在重大的、包括国家级声乐赛事中, 都要把音乐基本素质测试作为比赛的一项内容之一。假如我们的歌手们不仅会唱歌, 而且会写歌、或至少写过歌, 那么比赛中的那些视唱练耳试题对他们来讲就不在话下了, 难度再高的视唱曲目也能从容应对。因为熟练地视唱和记谱对于学习作曲的人来讲, 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回顾历届歌手大赛中不少歌手在音乐素质测试中令人失望的表现与尴尬, 就会更加明白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完善人格、培养情操

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创作人才, 一定要锤炼、完善自己的人格, 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通过《歌曲创作》这门课程, 教师可以有效地向学生灌输许多做人的道理, 教育他们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饱满的生活激情和歌颂“真、善、美”的强烈欲望、锻炼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高尚的艺术品位与欣赏情趣等等。

在《歌曲创作》的课堂上, 一方面要分析评鉴大量的优秀作品、介绍作曲家和作曲法, 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进行大量的创作活动。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 在讲台上“现身说法”, 可以“寓人生哲理于艺术创作之中”。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理想主义教育, 又不会有空洞乏味的“说教”之嫌, 课堂上讲的许多做人的道理, 学生很容易认同并接受。从这个层面上讲, 《歌曲创作》这门课程, 也为教师提供了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和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复杂现实面前, 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心理问题日趋突出, 因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生观教育和理想教育就显得更为迫切。如果我们能结合音乐创作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笑对人生、积极进取, 那将是我们对学生综合实施德育、智育、美育的成功体现。

4、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愉悦, 体验成就感

新世纪伊始, 笔者曾撰文《如何学作曲?先“作”而后“学”》 (见《儿童音乐》2 0 0 1年第6期“创作辅导”栏目) , 明确提出学作曲 (指写歌) 应该是“先作后学”, 意即在于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头脑中的曲调仓库、加上饱满的创作激情, 大胆尝试写作歌曲, 引发创作兴趣, 破除对“作曲”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在教师综合运用启发、比较、讨论、研究等方法实施教学后, 部分学生在教学入门阶段就能写出通顺上口的作品。随着学习的深入, 后期进入创作实践阶段时, 学生的创造才能被大大挖掘出来。教师应当经常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师生为同一首歌词谱曲”的即兴创作活动 (哪怕是只写一个主题句或乐段) , 并当堂讨论、比较、交流、点评、修改, 然后大家一起试唱再修改……课堂气氛热烈异常、活而不乱, 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随着旋律的不断完善, 课堂上不时爆发出会心的掌声与欢笑声。全体同学尤其是作者都感受到了因创造性劳动而带来的愉悦。

还可以结合国家大事, 选取适当的时机, 组织学生参加创作比赛 (我们曾开展“八荣八耻正气歌”、“绿色家园, 你我共建”、“迎奥运”、“抗震救灾”歌曲征集活动等, 都曾产生一批优秀的学生作品) 、举办学生作品音乐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 把学生的好作品收集成册, 搬上舞台, 使作品“立”起来, 甚至还可以向有关音乐刊物或校刊推荐发表 (我校校报为学生开辟了《新音乐》专栏, 定期刊登音乐系学生的歌曲作品) 。这些措施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了学习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成功感和成就感……

培养具有创造性、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宗旨, 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而《歌曲创作》课的教学成本极低, 却是最方便实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课程, 通过作曲课的教学训练, 所有的学生都可参与其中、广受教益,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手段, 使其发挥最大的教书育人的教学效益。因此, 这里我郑重建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把《歌曲写作》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之一。

二、学习歌曲写作的几个基本条件

1、熟练的记谱能力

要锻炼提高自己的记谱能力, 能快速熟练地把所听到的曲调准确记录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记录你头脑中产生的曲调。这项能力可通过视唱练耳的训练而轻松获得, 有的学生甚至无须刻意训练, 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听音记谱能力。

2、建立“曲调仓库”

要有意识地在大脑中建立自己的“曲调仓库”, 大量背诵、分析古今中外的优秀民歌、名歌。这样才可以丰富音乐语汇, 了解体会到如何用音符去表达不同的感情和情绪, 这和文学创作中“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是一样的道理。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十九世纪的著名音乐家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 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我国的群众歌曲大师李劫夫也曾说过:我没有什么了不起, 只是在脑子里背了几百首民歌。无数成功的作品也都证明了积累和汲取民间音乐养分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3、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对于有志学习作曲的人来讲, 人格的锤炼是至关重要的, 要树立健康美好的人生观, 要热爱生活, 深入生活并学会敏锐地观察生活, 培养高尚的人文情趣和音乐鉴赏情趣, 要有饱满的生活激情和歌颂“真、善、美”的强烈欲望, 这样, 就为我们学习作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三条对于每一个学音乐的人来讲都是应该并能够做到的, 要让我们的学生满怀信心地加入歌曲创作者的行列。

三、歌曲创作的思维特点与一般的写作过程

学作曲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勇于实践, 而学习歌曲创作更应该是先“作”而后“学”——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作曲技法,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音乐史上, 许多知名的作曲家都走的是这样的路子。如人民音乐家聂耳就是一个“先作后学、自学成才”的典范, 美国的歌曲大王福斯特、俄罗斯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等也都是自学成才的, 他们并没有上过音乐学院受过专门的训练, 这样的例子在中外音乐家中可以举出很多。即使是学院派的作曲家如柴科夫斯基等, 他们的早期求学道路也是从先“作”而后“学”开始的。

因此, 对于酷爱音乐的学生来讲, 如果能有一丝灵感, 有创作的欲望, 就不妨试着为歌词谱曲, 哪怕有些模仿的痕迹或“非驴非马”也没有关系。有了一定的实践体会之后, 他们自会产生深造的欲望, 这时再带着问题去学作曲法, 用作曲理论去归纳自己的思路、衡量自己的作品, 把诸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并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 他的作品就能经得起一些推敲了, 将逐渐由“习作型”过渡到“产品型”。

下面分析一下作曲者在创作时一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特征, 以启发学生尽快找到为歌词谱曲的感觉。

1、深思熟虑, 进入角色, 写出“准确、动听、感人”的歌曲主题

当我们选择了一首中意的歌词之后, 应该静下心来, 深思熟虑 (可有表情地朗诵或吟诵歌词) , 按照歌词所提供的形象和意境去酝酿情绪, 尽快进入“角色”, 期待即将出现的灵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把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精辟地概括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此话也形象地说明了歌曲的创作规律。当我们在歌词所提供的意境中忘我地遐想、思绪在的音乐的天空中自在地翱翔时, 我们脑子里以往积累的音调素材便如同堆积的干柴, 正等待着勃然而发的灵感火花去点燃它。一旦这一刻来到, 一句优美的旋律便会与歌词合为一体, 歌曲的主题乐句就此产生, 这是写歌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歌曲主题旋律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败, 因此如果对这个主题句不太满意, 还可以变换角度, 重来一次或数次, 直至使之“准确、动听、感人”, 至少使自己满意。在这个过程中, 思想高度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曾动情地说起他在创作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音乐时与剧中人物共命运、同悲欢的感人情景, 以至在完成创作后数月里仍沉浸在剧中的气氛中而不能自拔, 这就说明他创作时太投入了, 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 才使他所写的《红楼梦》音乐、尤其是歌曲获得空前巨大的成功, 具有了强烈的、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2、“跟着感觉走”, 对歌曲的主题进行有机发展

歌曲的主题乐句产生之后, 作曲者要继续进入“角色”, 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思绪, 使自己沉浸在歌词所提供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之中, 跟着这种感觉任乐思纵横驰骋……这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性的、感性的形象思维, 此时作者必定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 有时, 一首作品就这样一气呵成了。但有时写着写着, 可能怎么也写不下去了, 这时不要急噪, 冷静一下, 想想我们学过的曲调发展手法, 它将提醒大家:曲调的发展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可能性, 试着多设计几种走法, 看看哪一种能把目前的乐思顺利发展下去。可能需要反复吟唱, 苦思冥想;还可能需要运用曲式结构方面的知识, 去把曲调组织得更加富有逻辑性。此时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智的逻辑思维了, 一旦找到突破口, 就会顿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思维将更加兴奋活跃, 写作也会更为顺利。

上述的过程可能会反复若干次, 几个回合之后, 一首新的作品便水到渠成了。

3、对歌曲进行“冷处理”, 修改、完善、定稿

作品完成之后, 还应该对其进行“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 就是不要把新作品立即拿给人家看, 放置一定时日之后 (少则一夜, 多则数日) , 从炽热的角色中跳出来, 转换角色,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客观审视自己的作品并找出不足, 以便修改完善。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第一稿的写作很成功, 而更多的时候通过“回头看”, 总会发现第一稿中明显的不足和纰漏甚至有可笑的地方。应该说, 这是创作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在作曲的过程中, 思维方式是感性的形象思维和理性的逻辑思维交替起作用的, 事实上, 优美旋律的产生需要丰富积累基础上的激情冲撞, 而作品的最后完善仍有赖于相对成熟、丰富的作曲技巧和经验。通过“冷处理”的加工修改之后, 作品就可以拿给人们去试唱并征求意见了, 根据实际的演唱效果和演唱者的意见, 应进一步对歌曲进行修改。通过不断的试唱、修改, 再试唱、再修改, 循环反复若干次, 一首成功的歌曲作品就会脱颖而出。总之, 写歌需要反复推敲和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基于教书与育人的智慧校园 篇5

在教书方面,学校要动用一切可行的力量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校可以合作开发人性化的智能学习系统,以微课为载体,运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借助学习平台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让学生在课后、假期等时间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补充学习或拓展学习。更重要的是,智能学习平台要能给学生及时、全面、客观的评价,如学生答错一道题,系统会迅速判断出学生可能不会的知识点,及时推送相关的微课让学生重新学习,并进行检测。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这样的学习系统才是有“智慧”的。

在育人方面,学校应建立德育管理平台。教育管理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并录入系统。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够把个人成长信息录入系统。另外,还要结合家长评价、小组互评、班主任和教师评价等更多客观评价信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系统既要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实行量化考核,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邮件或移动终端发送教育视频等教育信息,及时纠正学生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平台才不是冷冰冰的考核系统,不是枯燥的信息记录系统,而是具备一定“智慧”的、可以和学生“互动”的德育管理系统。

只有通过教学和德育两个平台的建设,才能够有效帮助学校实施教书和育人的目标,减少教师工作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享受优质资源、个性发展和行为矫正的机会。我想,这样的平台才是智能平台,而智慧校园就是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行人性化的智能管理。这样的智慧校园才是实用的、高效的和受欢迎的。

浅论教师与教书育人 篇6

一、做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为人师表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美德, 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垂范的对象, 若你播下的是文明的种子, 开的必将是文明之花, 收获的也必定是文明之果。那么, 教师该如何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呢?

首先,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 一位爱岗敬业的教师一定是以坚定的政治思想为核心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 我热爱祖国, 坚决维护民族团结,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认真批阅每一次作业, 积极钻研教材。教师的种种良好师德如阵阵春风, 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其次, 率先成为传统美德的示范者。教师们常常引导学生要“见贤思齐”, 但如果教师并无贤明之德, 甚至说一套做一套, 那么, 学生又如何“见贤思齐”呢?所以, 在与学生交往中, 我知行统一, 始终保持着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当学生主动为自己拾起丢落在地的东西时, 我总会微笑着说声“谢谢”;当自己不经意间误会学生时, 我总会为自己的行为说声“对不起”;当母亲节到来的时候, 我不仅主动为母亲献上最真挚的问候, 还有意安排一次以“母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我要让学生知道, 他们的老师也是一个懂得孝顺与感恩的人。

“育人者且先育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 就一定能让学生们“亲其师, 信其道”, 就一定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伟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时代发展至今, 教师更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去管理当代学生, 因为教学主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思想独立, 个性张扬。他们时时在变化、在成长。同一个学生, “昨天”与“今天”有可能不同, “此刻”与“刚才”也在变化。身为人师, 我们便一定要对学生负责, 对社会负责。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更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此外, 我们还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以适应来自于教学对象的千变万化,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 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用宽容之心去关爱学生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教师尽量不要大发雷霆, 而要以宽容之心让学生晓之以理, 从而使其真正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

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 它饱含着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期待, 文中这样写道:如果能让我遇到一位像沙利文那样的老师, 用毕生的精力去陪伴一个孩子, 将她由一个无知、粗鲁、暴躁的“动物”, 变成一个勇敢博爱的伟大的作家。即使让我盲百次、聋千次、哑万次, 我也愿意。看过后, 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是的, 如果不是爱, 如何会创造这么巨大的奇迹?如果不是爱, 怎能在黑暗的心中注入光明, 在残缺的躯体上播种健康的灵魂?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她, 只有能爱孩子的人, 她才能教育孩子。

宽容与爱是一种美丽, 美丽的宽容与爱总会创造奇迹。在我所带的班级里, 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班上有一些学生是来自离异家庭, 其间还有两三个身体或心理存在问题的特殊孩子。面对这种情况, 我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 我一次次的耐心与满怀期望的眼神最终换回了孩子们的积极回应———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老师, 请放心, 我一定努力学习。

“爱自己的孩子的教师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的教师是神”。只要用宽容与爱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灵, 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用快乐去编织教育事业

在许多人眼里, 教学工作无疑是件累事。然而, 在我看来, 教学却是一件乐事。每当看到学生们那豁然开朗的表情, 听到那一声声谢谢时, 心中那种快乐与欣慰便不言而喻。回想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 无论是无声的流泪, 还是理解的微笑、会意的眼神, 都需要我们用爱去诠释, 用真诚去换取。教师为自己拥有这样的职业而快乐, 为自己的博爱而骄傲。一个敬业乐业的教师一定会博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所以, 作为教师, 我不仅快乐着身为人师的快乐, 快乐着学生的快乐, 而且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学生们, 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在幸福中成长。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 果的事业是珍贵的, 让我干叶的事业吧, 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 用智慧孕育成长, 用真诚开启心灵, 用希冀放飞理想, 默默耕耘, 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教书离不开育人, 育人不能没有教书。作者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提出了四点认识:首先, 教师应当好学生的榜样;其次, 应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再次, 以宽容之心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最后, 用快乐去编织教育这一神圣的事业。

关键词:教书育人,楷模,创新,宽容,快乐

参考文献

谈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书育人 篇7

1严于律己, 做学生的表率

作为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青少年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教师直接交往的对象, 师生之间空间距离较小, 相处时间较多, 教师对学生而言有一种亲近感, 学生乐意与教师直接沟通、交往, 并把教师作为自己直接和经常模仿的对象, 学生时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言行,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对学生都会产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无声的身教胜过有声的言教, 学生不仅是“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 甚至“学其行”。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以及奖励惩罚制度所无法代替的, 教师的世界观, 教师的品行, 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的。教师如果很有威信, 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在大学时期, 学生对教师的个人思想行为, 道德品质, 特别敏感, 重教师的“行”胜过重教师的“言”, 而且大学阶段的学生在职业上、专业上处于定向时期, 学生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往往偏重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科学精神。所以对学生来说, 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是一面旗帜, 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榜样的作用。正因为这样,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等方面严于律己, 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自己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师自己要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教师自己要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通过学科渗透, 潜移默化从正面去教育影响学生。

2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因此任课教师要与学生努力建立一种融洽、真诚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 这是构建融洽师生关系的前提。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 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 其内心必然会受到鼓舞, 上进心就会更加强烈, 学生也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同时也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形成一种好学上进的热情。一个合格的教师, 不仅要在课内向学生传授知识, 释疑解难,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更应以良师益友的身份真诚地关心他们的成长, 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有亲和感, 也会无形中吸引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了亲密和谐的感情基础后, 就可以在课堂上保持一种严格、宽松而和谐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对教育和教学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 知识的增多, 交往面的扩大, 自我意识的增强, 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 尊重他们, 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一条重要道德规范。在尊重学生方面尤其要注意善待后进学生, 有些教师常常难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在任何班级集体中, 学生总是参差不齐的, 不歧视后进学生, 做好他们的工作是教师应有的责任。

3结合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特征, 结合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揭露、展示、点评学生在素质方面的欠缺, 可以使学生从内心身处感到提高素质的必要。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对学习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面对问题的自信心, 克服困难的意志与毅力, 情绪的变化和作用以及心理调节等诸多的素质水平均会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把人们素质的具体内容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现状结合起来进行讲评, 使素质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具体思想和行为, 从而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学生成才铺路搭桥。

4面向全体学生,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增强自信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 使得我们大学的教育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 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如果人才是分层次的, 结构必须合理。初级和中级人才在任何时候, 任何国家其需求量都是最大的。没有亿万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我们国家要实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 在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每个学生生来都具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 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 而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可以积小成功为大成功, 如果只有失败和批评, 没有成功的经验与喜悦, 学生的素质提高是难以实现的, 对于那些学习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而言, 获得成功的经验就显得尤其重要。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都应该争取成功。教育教学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身成功的能力, 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希望,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得各自的成功。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学生的信心, 为他们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因此, 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 尽可能地在学习的各个片断,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帮助、鼓励学生获得成功, 并将这种成功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 使学生不断扩大、积累这种成功的经验, 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进而带动其它素质的提高。

5把学会做人作为一条原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素质是做人的基础, 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确立“成功先成才, 成才先成人”的正确成才观。应当把培养学生做人作为一项根本的任务, 甚至是首要的任务。因为培养出来的人, 不管他们知识多么渊博, 身体多么健壮, 事情多么会办, 但如果他们不会做人, 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6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必须再提高, 除了专业知识, 专业教学技艺之外, 对政治、思想、哲学、人文、心理、教育等领域都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必要, 否则教师将难以在教学中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张兴华, 王铁军.教师职业道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5.

[2]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

上一篇:社会化网络服务下一篇:建筑社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