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野中的会计学

2024-06-28

经济学视野中的会计学(通用6篇)

经济学视野中的会计学 篇1

摘要:军队会计信息失真既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逆向选择”的原因,也有“道德风险”的原因。解决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必须缓解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特别是通过制度设计来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军队会计主体的行动选择集合。

关键词:军队会计信息失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军队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军队单位会计核算与制度的符合程度低,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军队会计信息失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会计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有意的造假行为,如编制虚假的经济业务,故意歪曲、掩盖、隐瞒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编制“账外账”等。还有一类是非故意的会计信息失真,如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能力差,相关的技术水平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一)“逆向选择”因素造成的军队会计信息失真

“逆向选择”是在交易发生之前交易双方由于外生性信息(诸如交易当事人的能力、偏好、身体健康状况等)不对称所引起的。导致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的“逆向选择”有两种情况。

1. 低素质会计人员驱逐高素质会计人员

我们假设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军队会计人员供给市场。在该市场上,有能力、素质、品行参差不齐的潜在军队会计人员,也有负责选拔会计人员的军队会计人员的选拔方(或会计信息的使用方)。在潜在的军队会计人员与军队会计人员的选拔方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潜在的军队会计人员拥有的私人信息(包括能力、素质、品行等),选拔方并不清楚。那么,将来谁可能会被选拔从事会计工作呢?我们把潜在的军队会计人员简单分为两类:一类会给选拔方送礼,善于溜须拍马(往往是能力一般、品行一般的人);另一类人员不会送礼,并且不善于溜须拍马(往往是技术能力强、品行较好的人)。同时,我们也把选拔方分为两类:一类比较正直,送礼、溜须拍马等对他们不管用;一类不正直,送礼就收,一旦被吹捧就忘乎所以。

这样就会出现两种博弈情况:(1)如果选拔方人品不正,则会送礼、善溜须拍马的潜在会计人员被选中的概率很大,而不会送礼、不善溜须拍马的潜在会计人员往往落选。(2)如果选拔方人品正直,能力一般、品行一般的人也会想法设法在选拔方面前,说自己的能力高、品行好,而能力强、品行好的人则往往不会这样做。在选拔方无法鉴别真实信息的情况下,能力一般、品行一般的人被选中的概率也会比较大。上述两种情况表明,无论选拔方正直与否,军队会计人员供给市场都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即能力一般、品行一般的人往往会把能力强、品行好的人挤出市场。能力一般的会计人员往往会造成技术性的(非主观性的)会计信息失真,而品行一般的会计人员往往会造成故意的人为性的会计信息失真。

2. 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

这里也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假设军队有N家能够独立编制会计信息的单位。我们分析其中的两家单位甲和乙,这两家单位也就是博弈论中的参与人。两家单位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行为选择集合是:如实提供(合法)和弄虚作假(违法)。这里假设两单位不能互通信息,每个单位只能在收益最大、损失最小的原则下做出如实或虚假提供会计信息的选择。这种博弈的特点是:因为单位众多,这两家单位在利益上基本不存在直接的分配上的竞争(基本上是你多得了利益,并不意味着我少得利益),只是如果一家单位提供虚假信息获得的收益比如实提供会计信息要多,可能使得另一家单位感到受到了相对损失。因此,我们假设他们的支付函数分别是:如果两家单位都如实反映,各获利3个单位;如果两家单位均弄虚作假,各获利5个单位;如果一家单位如实反映,另一家弄虚作假,如实反映者获利3个单位,弄虚作假者获利5个单位。可见,不论甲单位是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还是如实提供信息,对乙单位的行为选择都没有影响,乙单位都会选择作假;同样的道理,不管乙单位选择什么行动,对甲单位的行为选择也没有影响,甲单位也会选择作假。

第二种情况:假设军队只有两家能够独立编制会计信息的单位甲和乙。它们的行为选择集合也是两种。同上面博弈不同,它们的博弈多具有竞争性,一方多得往往会造成另一方少得。因此,我们假设它们的支付函数分别是:如果两家单位都如实反映,各获得5个单位;如果均弄虚作假,也各获得5个单位;如果一单位如实反映,另一单位弄虚作假,如实反映者获得3个单位,弄虚作假者获得7个单位。因此,在甲单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既定时,乙单位若如实提供,甲得7、乙得3;乙单位若也提供虚假信息,甲得5、乙得5。在这种情况下,乙单位的选择必然是作假。反之,在甲单位如实提供会计信息的情况下,乙单位的选择同样也是作假。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甲单位如何选择,乙单位都会选择提供虚假信息;同样,无论乙单位如何选择,甲单位也会选择作假。最终的均衡状态就是双方都不如实提供会计信息。

综合上述两种类型的“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使得优质会计信息没有市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平均质量下降。

(二)“道德风险”因素造成的军队会计信息失真

“道德风险”是指代理方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按委托方的利益行事,但委托方却因不可观察证实,或因成本较高难以接受而不知道。因此,在交易达成后,代理方就可能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进行机会主义行为。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便是代理方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效用的同时做出的不利于委托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军队会计主体掌握着全部的会计资料,独占了会计信息生产的全过程,这种天然的优势造成了军队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地位不对称,并潜在地降低了不良会计行为的风险成本。军队会计主体在生产、提供会计信息时,利用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的最有利条件进行机会主义行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向,对原始资料进行人为的选择、加工,尽可能地向上级监督部门提供对本单位有利的会计信息,甚至不惜损害信息的可靠性。而其他利益相关者由于在信息生产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军队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无法有效地验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即使能够验证,可能也会因为成本太高而不可行。

在军队会计行为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会计行为选择的实质就是一种利益的选择。军队会计人员的行为选择也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我军的现状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军现行的法律环境存在缺陷,存在执法不严、惩罚不力的现象;二是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由于军队保密性的特殊要求,军队不能像地方一样借助民间审计机构对军队会计工作实施监督,而内部审计部门又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使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发现和处理;三是内控制度还不够健全,不同人员和部门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牵制机制。而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的收益却是直接和现实的。根据博弈论理论,当会计信息失真的收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成本,同时又不会导致严厉的惩罚时,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了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

二、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的防范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解决军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要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特别是通过制度设计来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军队会计主体的行动选择集合。

如何防范由“逆向选择”造成的军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使素质高、能力强的人而不是素质一般、能力一般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呢?迈克尔·斯宾塞的“信号传递”模型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力高的求职者为了不被能力差的求职者赶出市场,他可以通过向雇主“传递信号”来暗示自己的能力很强,并且这个信号必须是强信号,即能力差的人不容易模仿(要模仿成本会很高)。军队会计人员供给方也可以自己“发信号”来暗示自己的强能力和高素质。这里的“信号”,既可以是受教育的水平,也可以是会计师等职业证书。当然,军队会计人员的选拔方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比如说举行比较专业的考试)来“鉴别”会计人员的能力强弱和素质高低,只是这些手段成本不能太高,否则就不可行。

解决军队会计信息失真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奖惩机制,提高会计人员“道德风险”的成本,降低其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在正式制度方面:第一,推行会计委派制度,成立军队会计委派机构,改革会计人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迁制度,由上级财务部门主官考察其工作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会计人员从某个单位局部中解脱出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在组织和开展会计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可以为会计信息报告的真实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被有效预防和控制。第三,完善审计监督制度,解决审计部门独立性问题。第四,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的结果同个人职务晋升、经济利益和政治奖励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军队会计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非正式制度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通过改变人们对其行为的成本-收益评价来影响其行为选择,有效的意识形态可以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应培养军队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树立“诚信光荣、作假可耻”的良好氛围。这样的意识形态教育能够提高会计人员造假的“成本”,有助于防范其“道德风险”行为。

在制度的实施机制方面,关键是提高军队会计人员的违约成本,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主要是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惩违法者:既对单位惩罚,更要对主要责任人惩罚;既要实施行政惩罚,更要实施经济惩罚。惩罚力度应足以使违法者望而生畏。只有这样,才可能降低军队会计行为主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

经济学视野中的会计学 篇2

经济人的道德之维--伦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人误读

无论是经济人,还是道德人,都只是人性的一面.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全然非经济的绝对无私,道德没有一般地要求人们非功灭私,而首先达到的是行为的合宜与功效.同样,人的经济行为虽然根源于人的利己动机,但它与人的`道德行为一样,也具有可交换的社会化特征.因此,作为理论抽象的经济人也有其道德合法性.

作 者:张德湘  作者单位: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教室,江苏,南京,210039 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年,卷(期): 18(6) 分类号:B82 关键词:经济人   经济伦理   自利   理性  

论经济报道中的大视野与民生关怀 篇3

关键词:经济报道;大视野;民生关怀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165-02

经济报道在中国新闻传播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地方报纸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已占到一半以上篇幅。但长期以来,经济报道要么太宏观、太专业,要么太琐碎、太小儿科,“内行不过瘾,外行看不懂”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新闻含量较低,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拉大了与受众的距离,以至读者群流失。所以在新闻界,经济新闻通俗化的呼声很高。但通俗化的切入点在哪里,值得探讨和研究。

所谓把大事化小,就是再宏大的经济新闻主题,也要想方设法寻找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切人点,从而写出有民生特点、有亲和力的报道。所谓把小事化大,就是再小的事实也要学会放在宏大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去思考,从而做出有分量、有高度的报道。

1策划:从大处着眼

2008年后半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很大冲击,山西太原作为内陆城市所感受到的影响虽然滞后,但也未能幸免。在这种经济大环境中,山西省太原市相关行业及市场的变化成为各家媒体关注的重点。

200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媒体应该及时发挥自己的舆论引导力量,提升民众信心,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那么。有了这样的大思路,从哪些行业人手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认真体会中央经济工作会有关精神,从中选出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行业,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分别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新闻事实。

依此,《在逆境中前进》的策划方向最终确定从就业、消费、投资等3个方面展开。理由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裁员、减薪成为不少企业“过冬”自保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此。就业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艰难,成为上至国家下到百姓都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危机,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甚至迷茫;面对危機,百姓的情绪也深受影响,消费更为谨慎。而中央经济工作会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提振信心”。策划的着眼点也应该是,围绕山西太原的就业、农村消费、企业投资等难点热点问题展开调查,挖掘行业的闪光点,总结应对危机的措施与经验,以提振全社会的信心。

2采访:把大事化小

新闻的选题方向确定了,接下来就需要下功夫采访。但如此宏大的主题,应该怎么采访,如何让采访对象准确理解我们的采访意图,而又不至于空话、大话连篇?

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在前期的采访准备工作中,要善于把大事化小。即宏大主题也要从小处着手,从群众最关心的新闻点着手,让读者从中得到信息和启示,使宏观的新闻也能找出民生视角来。这样,采访中提出的问题就能够具体化、更有针对性,采访对象就会讲得更具体,甚至会讲出感人至深的细节。

在这一采访思路的指引下,就业主题确定的采访对象为下岗失业人员、求职人员、在职人员,以及太原市劳动保障局分管就业工作的副局长、重点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的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重点为大学毕业生服务的省市两级人才市场。农村消费的调查对向确定了在农村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虎便利连锁店、唐久便利连锁店及农村消费者,投资方面的调查主要以综合整治中的西山为主。

3构思:把小事化大

采访结束了,拿回来的信息既有宏观的政策材料。又有细碎、散乱的记录。如何把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集中反映选定的主题?如果只是把采访到的东西罗列出来,可能会给人一种堆砌甚至游离主题的感觉;如果只是把采集的信息按以前的常规套路整合,又回到平时的处理思路,深度、力度都不够。

此时,就需要一种把小事化大的思路。也就是把采访到的诸多小事放在宏大的经济大背景中作一比较,看看哪些事实最能反映主题,哪些事实与主题有出入;如果前期选定的主题有些空,还需要进一步对这些琐事进行分析,看看它们背后能反映出什么大主题,再根据情况对主题作进一步明确。

比如。调查中发现,在不寻常的2008年,由于太原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则利用政策优惠创造性地开展运营。社区、培训机构都在行动,各类群体都有明显体会。就业方面,太原市财政部门支付的转移就业金近3亿元,使失业控制率明显低于国家和省失业水平,而这得益于太原市多方位的就业措施,包括社区搭台、政府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创业带动等。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这与国家的要求非常吻合。

4写作:以故事致胜

就报道而言,读者感不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报道的新闻内容是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关联性有多大。因此,写新闻应站在普通读者立场,注重以百姓的角度人手,记录百姓身边发生的故事,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中央经济政策的紧迫性、重要性。这样既避免了空洞乏味的说教,又使读者明白,原来国家每一项政策离自己的生活这么近、这么密切。

“华尔街日报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新闻影响到的人物故事来组织报道,故事通常是讲述人物生活工作等某方面发生了的变化。按照弗洛伊德本我“唯乐原则”的观点,人们的阅读天性偏爱“故事”性,新闻中的故事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倾向。从传播的角度看,将视点落在与读者一样的普通人身上,能增添新闻的接近性和人情味。

当然,同样是“讲故事”,在经济新闻写作中的技巧也不同。与以往经济新闻的“见事不见人”相比,经济新闻“故事”应该始终寻找主角——^.的存在。赋予新闻以生命活力,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其中,不妨侧重个人化的生活体验,因为个人化的新闻能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5落点:以民生导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经济工作走上了一条以重视民生为特点的全新发展道路。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对人民的关爱,也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工作的重要转变。在这样的情势下,经济新闻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就经济报道经济的阶段,而应该着重挖掘经济新闻的社会内涵,赋予经济新闻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广义技术视野中的会计技术 篇4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乔治·O·梅在《财务会计》中明确指出:“会计是一门艺术 (art) ,而不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的、多种用途的艺术 (art) 。”[1][2]近现代以来,会计的科学性、信息性、系统性等属性日益突出,但会计仍然具有鲜明的技术属性和丰富的技术内容。然而,鲜有论者探讨内涵丰富的技术如何包括会计技术,会计技术的特性及其与会计方法的区别。本文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明晰技术与会计技术的逻辑关系。

1 从广义技术到会计技术

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总结西方学术界对技术概念的理解时指出:“技术的现有解释多种多样,如把技术说成是‘感觉运动技巧’(费布里曼提出)、‘应用科学’(本奇提出)、‘设计’(工程师们自己提出的)、‘效能’(巴文克和斯考利莫斯提出)、‘理性有效行为’(埃卢尔提出)、‘中间方法’(贾斯珀斯提出)、‘以经济为目的的方法’(古特尔—奥特林费尔德和其他经济学家提出)、‘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贾维尔提出)、‘适应人类需要的环境控制’(卡本特提出)、‘对能的追求’(芒福德和斯潘格勒提出)、‘实现工人格式塔心理的手段’(琼格提出)、‘实现任何超自然自我概念的方式’(奥特加提出)、‘人的解放’(迈希恩和马可费森提出)、‘自发救助’(布里克曼提出)、‘超验形式的发明和具体的实现’(德塞尔提出)、‘迫使自然暴露本质的手段’(黑德格提出)等等,这些解释在字面上都明显不同。但即使把这些都考虑进去,也还有很多其他的定义,其中每一种定义──这样假设是合理的──都在技术的普遍含义上揭示了某些真实方面,但却又都是暗中运用有限的几个中心点。因此,关于这些解释的真假常常要看这个狭窄观点的排他性而定。”[3]247米切姆的这一略显累赘的综述也很不全面,至少没有涵盖东方学者对技术的不同见解,以及近几十年来新出现的不同技术定义,也未包括此后米切姆本人所给出的技术定义。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技术概念是对纷繁复杂的技术现象抽象与概括的结果,然而技术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使用混乱的基本概念。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揭示它反映对象的特有或本质属性,由上可知技术的定义众多,这些定义可以大致归入狭义界定和广义界定两大类。

狭义技术界定有多种表现形态,国内“有代表性的、新一代狭义技术定义,认为技术(Technology)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3]244这一狭义技术定义所给出的技术边界比较明确,即把技术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不超出自然界。然而该界定把管理技术、社会调查技术、教育技术、会计技术等众多直接服务于主体精神活动和/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而不是人工自然)的众多技术形态排除在技术概念范畴之外,不能反映人们对技术的普遍认识,从而使“会计是技术”成为伪命题。

在诸多广义技术界定中,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述习惯等出发,笔者更认同:“技术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围绕‘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的现实课题,主体后天不断创造和应用的目的性活动序列或方式。这里的‘序列’是指目的性活动的诸动作、目的、环节等要素,按空间顺序组织在一起的行列或样式,以及按时间次序协调动作、依次展开的程序。序列是技术的核心或灵魂,可理解为技术进化论者眼中的‘縻母 (memes) ’。实体形态的工具、设备等既是目的性活动序列的载体或表现形式,也是进一步建构新技术系统的预制件。这里的‘主体’限定,把技术与动物本能、自然运动机制等区别开来,体现了技术的属人性特点。”[4]28从其广义技术界定出发,王伯鲁认为除自然技术以外还存在人文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其中“社会技术以集团为中心,重在促进社会的和谐运转,全面实现社会的多层次需求。”[4]77会计技术以官厅(政府)、社会经济组织、家庭等为服务对象,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等,表现为生产、存储、传输、分析、控制和利用相关经济数据信息。从时间上会计技术可分为古代(1494年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出版前)、近代(149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等阶段(郭道扬将会计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历史演进分为四个阶段[5]);从工具形态分类可分为手工会计技术和工业会计技术(典型代表是电算化会计技术);现代会计管理系统从技术内容上可分为会计核算技术/方法(一般认为现代会计核算技术/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控制技术/方法、会计检查技术/方法、会计分析技术/方法、会计监督技术/方法、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技术/方法等,这些主要是现代会计技术的流程技术形态。而会计技术的人工物技术形态体现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对内报表和对外报表)、储存会计数据的硬盘、软盘等。可见,会计技术是典型的社会技术。

综上所述,可列示图1。

总之,会计技术是以官厅(政府)、社会经济组织、家庭等为服务对象,为实现经济效益等目的而形成的生产、存储、传输、分析、控制和利用相关经济数据信息的社会技术。

2 会计技术是一种“经济”技术———利润指向的技术

会计技术与生俱来即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密切相关,在经济行为中产生,服务并反作用于经济行为,具有鲜明的经济性。会计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发明和创造,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被改进和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资金/资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利润的追求。显见,所有会计技术均是“经济”技术,近现代会计技术更体现为利润指向的技术,这是会计技术尤其是近现代会计技术的显著特征。如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杜邦系统分析法(The Du Pont System)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为解决企业集团的经营和投资问题于1919年首创的,该方法在实务界和学术界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末成立的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Stern&Stewart Co.)更是将EVA (Ec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注册为商标,成为EVAR价值管理体系的创造者和商标持有人,也是其最重要的推动者,从而使该体系在中外企业得以迅速推行。可见,企业等经济组织日益成为会计技术的研究者、创造者、推广者、受益者,会计技术的经济性不断增强。

3 会计技术与会计方法

历史地看,会计现象是逐渐从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中分离、发展而来的,相关的技术方法等逐渐拥有了技术的形态。如前所述,会计技术表现为流程技术与人工物技术两种基本形态,前者即会计方法,即“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所运用的技术方法”[6]。后者表现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储存会计数据的硬盘、软盘等。会计方法是会计技术的一部分,是会计技术中“软”的部分,主要体现为程序、循环、惯例等;除了会计方法之外,会计技术还包括“硬”的部分,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储存会计数据的硬盘、软盘等。会计技术是属概念/上位概念,会计方法是种概念/下位概念,二者是属种关系。

摘要:探讨会计性质的文献很多, 探讨范围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技术性与科学性, 系统性, 信息性, 行为性等。会计的技术属性广为认可, 但尚缺乏会计技术是否属于技术, 属于哪类技术的研究。文章以技术的概念为研究起点, 认为会计技术不属于狭义技术, 属于广义技术中的社会技术;分析了会计技术的利润指向性;对会计技术与会计方法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广义技术,会计技术,会计方法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杜兴强, 章永奎等.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朱培英.会计基础理论与技术[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年.

[3]转引自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M].知识出版社, 1987年.

[4]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界的理论阐释[M].科学出版社, 2006年.

[5]参见郭道扬.会计史教程:历史.现时.未来.第三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年.

经济学视野中的会计学 篇5

一、必须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朱基同志曾经为中国某知名财经大学题词:不做假账。朱基总理的题词虽然才区区四个字, 但是, 她所蕴涵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她所承担的重量是沉甸甸的。人们不会不承认, 任何行业都会有自己行业的规矩, 所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而任何行业也必须有她的职业道德规范。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要求银行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 要求银行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 热情服务。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银行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指导思想,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就观、荣辱观,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有什么样的领导者, 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为了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应制定一套对会计负责人的提拔、管理、使用、监督方面的制度。一是在负责人的选拔任用上, 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 对发现不适宜在负责人岗位工作的人员要及时采取措施, 果断处理, 切不可一拖再拖, 酿成恶果。要把岗位轮换、请假提前请示并办理交接手续等工作制度化、具体化。通过岗位轮换、干部交流、定期考核等措施, 加强对负责人的监督制约, 消除风险隐患。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做到“两手都要硬”。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性党风教育、法纪条规教育、警示教育, 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进行有效的行为排查工作。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教育, 真正把负责人队伍管住管好,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除了上述教育学习以外, 由于会计人员文化程度上的差别, 自然也会在思想认识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统一认识, 齐心协力, 更好地搞好工作, 还应该加强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 注重营造以“家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氛围, 力求建立亲情式的“家园”工作环境,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尤其领导要表现出亲和力。只要思想工作做好了, 树立几个能起带头作用的标兵, 就可以把工作带动起来,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 通过全体员工各的努力, 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任务完成了, 奖金多拿了, 无形中就在员工的心目里树立了企业的形象, 员工就会不知不觉把单位当成家。这样既达到引导员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工作上来, 又消除了员工的私心杂念的目的, 自然也会减少员工工作上的差错。

二、必须努力提高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虽然这些年各个基层银行都补充了不少大中专毕业生, 但是, 从总体上看, 大部分基层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水平和工作能力, 以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必须对银行会计从业人员加强各方面的教育。从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 可以看到在中国过去这些年里, 由于银行会计从业人员队伍迅猛扩张, 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学历结构也大多数是高中、中专生, 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模式也大多数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不可否认, 这样的培训有它的非常实际的优点:成本低, 不影响正常工作, 非常富有成效, 而且所学的知识非常实用。由于是结合着实际学习, 活学活用, 急用先学, 立竿见影。但是, 在“师傅”向“徒弟”传授各种业务技能的同时, “师傅”为了表现自己的见多识广, 或者为了体现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也非常有可能把一些违章操作习惯下意识地传授给“徒弟”。由于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按标准化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的认识常常不到位, 就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违规现象, 这样, 违规操作现象不仅制约了银行的业务发展, 也还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为此, 银行必须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培训方案。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把会计从业人员派出去到财经学院、财经大学或者其他综合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或者会计专业学习, 也可以请相关大专院校老师来单位给会计培训, 或者请一些非常有经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来给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采取由大专院校老师集中面授与会计自学相结合、由单位强化训练与个人自觉学习相结合、由专业知识测试与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相结合等形式, 把会计的学习成绩与年终考核、绩效工资挂钩, 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同时, 还要培养会计处理好业务拓展与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关系。从近几年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看, 除抢劫案件外, 几乎是“十案十违章”。因此, 基层银行在抓业务拓展的同时, 也要抓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 不能出现“管理为业务让路”的现象。银行的每一项业务都伴随着对风险的分析、评判、监控、转移、分解等处理方式展开的, 风险始终伴随市场而存在, 要开拓市场就必然要承担风险。风险防范和控制与业务拓展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或者说是互为表里的。在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前提下, 任何业务拓展都是盲目的, 是一种赌博, 走上的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任何一谈风险控制就牺牲业务拓展, 或一谈业务拓展就忽视风险控制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应该面对现实, 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做出精密的战略部署和统筹安排。同时, 要有条不紊、缜密地推进各项风险管理基础工作,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使业务得到高质量、可持续的拓展。

三、提高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光有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光有好的法律法规意识, 光有好的思想教育, 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但是却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与能力, 怎么可能搞好自己的工作呢?所以, 必须加强对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诸如现代的高科技办公设备的使用, 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现代科技意识的养成, 都是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的事情。具体来说可以加强业务的强化训练, 开展业务竞赛活动, 努力提高会计的业务能力, 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的办事效率也非常高。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加强对银行会计业务制度化建设, 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一次实际行动, 胜过十二大纲领。国家也好, 单位也好, 集体也好, 组织也好, 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没有对有关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 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民间吃酒有酒令, 民间玩游戏有游戏规则, 这酒令与游戏规则是参与者必须共同遵守的, 任何人不得违反, 违反了, 必须受到处罚。那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酒令”“游戏规则”, 就是银行会计的各种规章制度, 各种守则。怎样进行管理呢?答案当然是制度建设了。

最重要的是岗位责任制。根据各自工作岗位的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 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 具体职责, 具体注意事项, 大到有关业务的保密规程, 小到日常工作的规范程序, 都应该一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出来, 挂在显眼处。还要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定, 在制定制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如计算机人员与操作员之间必须分离、钱账必须分管等, 切实解决串岗、混岗、交换操作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 严格按章办事。其次是从严格制度入手, 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 并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案件发生措施, 强化岗位内控机制建设。着力解决一人兼多岗或随意顶岗而给工作造成失误的现象, 对会计岗位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轮岗或分工调整。加强账务的对账管理工作, 严格按规定要求双人交换进行对账, 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支付结算办法要求加强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过渡性科目的核算管理, 切实防范结算风险, 确保国家财产和资金安全。严格执行授权制度, 加强现场监管。

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开展系统的全方位的监督检查, 重在防范, 把安全防范的“关口”往前移。一是组织检查组大面积地开展检查活动, 要发挥筹资、财会、保卫、纪检监察等部门各自的职能优势, 同时又要加强协作形成综合优势进行检查监督, 以对各种违章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二是做到既讲求量, 又讲求质;既要按检查内容进行检查, 如库存现金、凭证, 又要检查本质上的东西, 如操作程序、现场监管、技防设施、应急预案的操作熟练程度等。查出问题签发整改通知书, 并建立整改意见和追踪检查制度。三是检查要与辅导相结合,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要告诉经办人员正确的做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做到不得重犯错误。四是要紧跟市场, 研究金融发展的新形势, 及时建立新业务监控体系, 完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通过检查以达到检查促管理, 检查促规范, 检查促发展的目的。

奖惩分明。对发生的各种经济案件, 无论其职务高低、背景大小, 都必须依法依纪坚决查处, 该开除的开除, 该移交司法机关的移交司法机关, 不能心慈手软。对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要一查到底, 分清责任。严格落实案件查处“四个不放过”, 即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资金未追回不放过, 人员未处理不放过, 措施未落实不放过。对各类检查中发现的各种违规违章行为, 也要按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以杜绝隐患。在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 也要实行奖励, 建立激励机制。对那些遵章守纪, 防范风险或者举报, 堵截案件的有功人员, 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奖励来鼓励员工同各种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作斗争。

综上所述, 只要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努力提高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加强对银行会计业务制度化建设, 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对操作程序进行标准化建设与科学化管理, 就能够很好地防范银行会计业务存在的风险。

摘要:金融行业的高风险因素体现在人、操作程序、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方面。防备和化解风险的途径:必须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努力提高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加强对银行会计业务制度化建设, 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对操作程序进行标准化建设与科学化管理。

学校德育视野中的经济道德教育 篇6

一、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经济伦理教育发展的背景和迫切性

经济伦理学的产生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这是建立在不同于以前价值观基础上的新学科。当时很多企业在生产中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肆意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 忽视生产安全问题, 销售不合格产品, 这些不道德行为屡经媒体曝光后, 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映, 并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运动。这一运动极大地唤醒了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 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合道德”的信念。这些问题促使学者们思考一些重大的经济问题。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经济伦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1997年, 著名的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出版了《经济伦理学百科辞典》, 标志着经济伦理学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当今中国通过改革开放, 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市场经济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一影响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变革首先表现在经济伦理基础上的社会变革。作为德育工作者, 必须要积极适应这种社会变革, 更新德育观念。

1. 要彻底摒弃传统封建的落后观念。

经过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国, 形成了许多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保守观念, 如宗法血缘和等级观念, 乐天知命, 与世无争和小富即安的思想, 重仕轻商、重农轻商的小农经济意识, “父母在、不远游”的孝悌观念等等, 至今在国人中仍有着历史惯性和根深蒂固的影响, 迫切需要彻底摒弃。这种思想对学生德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易于束缚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使青少年形成被动型、依赖型、服从型、甚至强迫型的道德人格, 虽然可以一时见效, 但从长远看, 必然导致麻木、脆弱、甚至虚假、叛逆的道德人格。

2. 要革除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陈旧观念。

如对政府、单位的依赖思想, 只提倡竞赛不崇尚竞争, 耻于言利, 缺乏效率等。市场经济要求经营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权, 实行自我约束,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市场经济这种特质赋予人们以主体意识, 讲求等价交换, 公平竞争, 唤醒了人们潜在的巨大积极性、能动性, 人们的风险意识、使命感和责任心也随之加强, 从而有利于人的独立创造意识的形成。这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以独立的人格关注现实, 思考未来, 为推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为道德的主体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应引导学生直面市场经济的弊病。

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因素, 同时, 在当今中国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主流道德还未形成的情况下, 受个人主体意识与利益的驱使, 有可能诱发极端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于青少年而言, 其主体意识增强, 但自控性和自主性较差, 在缺乏正确引导下的情况下, 容易助长他们的个人主义, 表现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唯我独尊, 我行我素等。市场竞争的严酷也引发少数人利欲熏心, 不顾法律制裁、道德谴责, 采取不正当手段满足自己的私欲, 从而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 致使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社会上的种种消极因素必然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学校, 对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这些表明, 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其正面和负面因素都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 从而也说明了加强学校经济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学校经济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经济道德教育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任务, 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经济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观, 主要包括:

(1) 不仅通过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而且应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一定社会中, 市场经济只有同社会的政治制度、精神文明达到最佳的结合状态, 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如果在经济发展中过度追求物质利益, 往往导致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以及“弱势群体”缺乏保护和救助、贫富差距悬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道德危机”和“社会病”, 就是市场经济局限性的充分反映。为了避免市场经济本身的负效应, 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 协调发展。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必然为青少年新道德教育创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 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2) 社会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经济道德教育还应让学生了解生态道德观这样一个全新的观念。马克思说过, 文明如果自发地发展, 而不是自觉地发展, 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依赖生态关系的平衡, 如果只要物质利益的获得而忽视生态环境, 对自然资源任意索取, 人类的经济活动无疑会走上“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这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路, 劳民伤财, 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应对青少年进行经济道德教育, 重视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人类不能仅仅被动地局限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 这种意识还不能解决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邓小平同志曾讲过, 要相信人类自身的创新力量, 人们要创新条件, 改变条件, 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进行环境创新。人类应在良性的生态循环中寻找对人类发展的支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为经济发展准备后劲,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的良性发展又可以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物质和技术层面上的保障。只有这种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人类需求的矛盾。

2. 现代德育更应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经济伦理教育, 培养他们的勤俭、公正、平等、守信、惜时、效率等道德品质。

勤俭是指不铺张浪费, 在生产中合理节约资源和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 开发新能源。要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养成良好习惯, 如及时关灯, 爱护公物等。经济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讲究公正、平等。只有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 人们才能讲究“诚信”, 没有公正、平等, 就不会有“诚信”, 人们也无法彼此信任、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在一个“诚信”丧失, 缺乏公正、平等的社会里, 正常的市场经济很难建立起来。惜时, 就是要使青少年学生真正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一定的时间内, 掌握尽量多的知识, 做尽量多的工作, 这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也是自身生命的扩张。讲求效率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在一个必须面对竞争的年代, 高效是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 花同样的时间, 获得较大的收益, 这就无形中提高了效益, 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同时也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 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经济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确立学生主体性德育思想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 这为德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外部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青少年进行经济道德教育,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要强调青少年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普遍把发展人的主体性放在培养人的中心地位, 重视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应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外在的目的, 接受现成的道德规范, 关键是形成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2.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反对单纯的灌输, 让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单纯的灌输是一种强制、封闭、僵化的教育方法, 它忽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 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 以强制手段硬把约定俗成的一套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 这种方法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时出现迷茫、困惑, 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而且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 发展个性, 重视学生的智慧、潜能, 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和全面提高的创造性教育模式。中国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 在教育中不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培养就无法实现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中国通过几次教育改革,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已得到重视, 但由于传统文化及教师观念难以转变的原因, 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3. 经济道德教育在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同时, 还要重视生活化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

传统德育往往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背景, 进行理想化道德教育。道德发展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生活本身就是对人们进行教育, 过什么样的生活, 就受什么样的德育, 就会有什么样的德育。现代德育要走出困境, 就应回归生活,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根基, 也是道德教育的途径和目的。

以上分析的几点, 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而学校德育要适应这种变化, 必然要对青少年进行现代经济道德教育。这体现了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必将成为21世纪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吴德勤.在经济与道德之间——对三种价值观的评述[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5-8.

上一篇:五到位下一篇:课堂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