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飞扬

2024-06-28

课堂飞扬(共12篇)

课堂飞扬 篇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进行全面、彻底、系统的革新,架构一种富有实效、充满灵性与活力的新课堂。

一、和谐氛围,解读文本

新课堂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善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捕捉他们闪现的思想火花,在无拘无束的阅读思考中,通过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

解读文本是语文备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钻研文本时,存在的普遍的问题是他们往往停留在“课文说什么”这个层面,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文说什么”。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比“课文说什么”更重要的是,不仅有“课文是怎么说的”,更有“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每位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指向后面两个问题。教师们要从文中找出两三个生长点,这两三个生长点应该对整篇课文具有较大的覆盖面,有一定的穿透力,去重点研究“课文怎样说”和“课文为什么这样说”两方面的内容。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将冰心32岁时写的《纸船》,59岁时写的《雨后》等诗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补充了与文本写作主旨相关的冰心的诗文,引发学生超出文本思考、感悟和融通,从而懂得冰心奶奶爱儿童、爱大海、爱星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样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联系,在联系中深入,出现了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需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处理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精、气、神”,高屋建瓴、别具匠心地安排教学活动。

二、主导主体,和谐统一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隐形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喜欢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就鼓励他们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作业本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语言特点、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在空白处写自己的理解。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强调了学生的“首席”地位,教师的“平等地位”同样也不能缺失。如在《钓鱼的启示》一课教学中,有孩子提出:“这条鱼可以不放掉,因为可以先将鲈鱼放在篓中,等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再拎回家。”教师竟也表扬学生“真会动脑子”。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片面理解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理解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这不是尊重学生,这种无原则的宽容只会导致学生的价值判断的失误。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自己对先进文化的传播作用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读写结合,协调发展

语文教学中“品读”的训练为学生创设了更多、更直接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在品读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揣摩、咀嚼、比较、推敲当中读出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弘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写”亦如此,如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对于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不仅要细细品读,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当堂让学生抄写、背诵,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能找到适当的训练点,让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笔,读中乐书,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预设成功,生成精彩

一堂有灵性的语文课,不仅仅需要科学的预设,还依赖于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挖掘“疑点”,巧妙“布白”,设置“陷阱”,使课堂变得意味无穷。

教师应掌握一些激发学生生成的方法。比如说提问法。教师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或者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们在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激发精彩的生成。也可以采用联系现实法。有些文章学生不愿去读,是因为与他们的生活没有联系,那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找到它的现实意义所在,这样学生才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进行思考。还可以采用质疑生成法。有时候一些被认为是真理的说法可能在具体的环境下无法成立,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生成。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总结拓展。教师指着板书上小燕子三次不同的发现,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观察得认真、仔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谁来夸夸它?按教师的备课时的思路,学生们肯定会说:“小燕子,你仔细观察,每次都有新发现,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他说:“教师,我有新发现。冬瓜是躺在地上的,茄子是挂在枝上的,小燕子没有看出来。”看着这情景,教师本想对他来点训斥,可转念一想,新课程强调关注课堂生成,并把它建构成为“高效的教学环节”,说不定这次意外还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呢!想到这里,教师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们去寻求新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室里热闹非凡。有的说:“我发现冬瓜的叶子大,茄子的叶子小。”还有的说:“冬瓜的藤细长细长,茄子直接长在枝上。”“冬瓜和茄子的味道也不一样!”有的干脆喊起来。孩子们很兴奋,他们好像觉得自己比课文中的小燕子观察得更仔细,发现得更多,比它更棒,更值得表扬。由于学生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意外”,教师巧妙运用,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无意生成的资源,使预设向生成自然转化,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课堂出现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课堂因有效而充实,因灵动而精彩!让我们共同努力构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莘莘学子激情洋溢、驰骋想象的天地,探究思考、实践创新的乐园!

课堂飞扬 篇2

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其中有愿意画画的,有喜欢看课外书的。刚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说实话,我挺生气的,但是我没有在课堂批评他们,而是在课下自己进行了一番思考,是不是我讲课的方式学生不喜欢、不精彩,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后来,我又把这几位学生找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我也和其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了沟通,我才知道,原来这几位学生是非常喜欢绘画和写作,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做这些事情。

我想:即便如此喜欢,也不能耽误了课上的学习呀!这让我陷入了焦虑之中,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我考虑到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大家的喜好不同罢了,为什么不能利用他们的优势来进行学习呢?于是我便想了一个办法,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经常画地图、涂色等等,后来这位学生还独自绘制出了一本地图小册子。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他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既提高了他的地理读图识图能力,又不耽误他的个性发展,让个性融入到其学习当中。对于喜欢写作的同学,我经常让他去图书馆和机房查阅一些地理课外资料,引导他学着自己总结,并且尝试着写一些小论文进行发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利用自己的写作长处来创作了地理小论文、地理小专刊,使得自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并且也为大家提供了众多的地理课外资料。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地理,爱上了地理课。

和谐课堂思维飞扬 篇3

[关键词]和谐 思维 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20

和谐,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字眼,不仅是社会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文化的追求。在教育改革中,教育部门已把和谐课堂提到了日程,要求各所学校以和谐为主题,构建“美至如归”的课堂。那么,在如今的课堂中,如何才能做到和谐呢?

一、关爱、公平、尊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家庭的和睦,离不开家人的呵护、理解和宽容,同样,一节和谐的课堂,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理解、尊重与宽容。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教育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每堂课的效果。如果每节课都奔着关爱、公平、尊重去授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无压力地以积极的态度上课,那么课堂何愁无效果?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同理,当师生之间存在一种平等、互尊、合作的关系,学生怎能不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当师生之间有了这一种默契关系后,他们自然可以弹奏出和谐的音符,达到和谐课堂的效果。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多呵护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他们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和谐的魅力,更好地构建和谐课堂。

二、通过兴趣、情感、探究,营造和谐的人文关系

语文课,作为一门工具,作为学生接触母语的主要途径,除了“双基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人文的和谐。

1.激发兴趣,尊重个性。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同一个课题,强调的关键词不同,学生会读出不同的理解来。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采用猜谜语、讲故事等方法导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比赛中获得学习的兴趣。

2.注重情感,体验真谛。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这样说:“同学们,大家是否听过一首歌,它的名字叫《父亲》。(乐声响起)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到父亲和你一起欢乐的画面?是否想到父亲在你生病时呵护你的情景?是否想到父亲和你共同研究一道题的情景?轻轻地把你的眼睛闭上,你是否感受到有一束目光在远方注视着你?慢慢地把手伸出来,你是否感觉到有一股暖风佛过你的面颊?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其实是父亲送给你的蒲扇啊!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永远记住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对天下所有的父亲说:‘我爱您!在此,我布置一个任务,把这个故事讲给父亲听,然后为父亲倒一杯茶,或者给父亲洗一次脚,或者给父亲锤一锤背,或者帮父亲夹一次菜。最后,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本中,交给老师。”

人生的历程中,只有体会到情感的力量,才懂得爱的真谛,才能伴着感恩的心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3.合作探究,提升实践。以《风娃娃》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四步导学法”,第一步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第二步让学生展开合作,第三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第四步则进行延伸拓展。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掌握生字、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后,积极展开小组合作,有效锻炼了分析能力,完成实践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适时引导与点拨,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把握文中的难点。

三、通过质疑、对话、创新等方式,营建和谐的互动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关于课文的内容与表达,应当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心得,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疑问,通过合作对疑难问题展开研究探讨。”这强调了“平等对话”的重要性。

以《燕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是文章的中心句。笔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很少发言的学生也能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每个组均推荐没有发过言的学生汇报。学生无论是准备还是讨论都非常积极,整个课堂气氛充满活力。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进行信息反馈,从而在学习上实现再创新,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迅速成长。

总体来说,教师要想建构和谐课堂,就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对自己的智慧充分挖掘,依靠集体的智慧积极发现,努力创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充分提高对话课堂实践效率,完成“双赢”“双发展”的教学目标。

立足课堂飞扬个性 篇4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粗浅地谈几点我的想法.

(一) 灵活多变的备课是立足课堂的基本要素

细读《新课程标准》, 我们不难发现, 一次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教学预案的设计旨在教学主题的确定、学情的预设、活动版块的创设、主干问题的构想.因此, 预案的设计宜重在课堂框架的搭建, 不宜过分追求一步到位;教师应该遵循“宜粗不宜细”的教学理念, 设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备课的重点是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 我们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所以我们的教学必定是随着学生的情思所至而灵活变动的、是人性化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课堂反应可能会与教师一开始的设计发生冲突, 这时教师要及时巡视, 了解学生的学情动态, 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 进而调整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问题、课堂流程, 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次备课.教师立足于课堂的同时, 由于及时调整了备课, 不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 充分、自由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老师既不对着教学预案“依葫芦画瓢”, 生硬灌输, 也不忽略甚至扼制学生的当堂思维, 而是灵活地根据学情顺势利导、进行符合学情需求的师生探究, 时刻体现“学生在我心”的人本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标准》条件下, 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再是之前的“教材内容的枯燥再现、教学实施的简单模式、教学方法的单一展示”, 而是从性质、意义、方法、功用等方面都因为时代的需求而有了很大改变.所以教师要及时适应自身的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思维碰撞、重视学生的课堂实际所得, 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狠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是教师立足课堂, 释放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 我们一定要转变思想, 将“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导着学生走进教材”, 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 使课堂教学和谐共振.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飞扬学生个性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 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的教育都带有乐趣.”并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证明: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采用趣味故事导入, 将会使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时, 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 有只小白兔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上, 看到满地鲜嫩的蘑菇, 高兴不已, 她采呀采呀, 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 等她想到该回家了时, 才发现天色已晚, 自己又迷路了, 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白兔着急地哭了起来, 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 知道原因后, 小鸟说:“小白兔, 我知道从这儿回你家有三条路, 可不知走哪条路最近, 这样吧, 我把三条都告诉你, 你自己找最近的路吧.”于是, 小鸟告诉了小白兔, 小白兔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 她妈妈看见小兔安然无恙地回家了, 非常高兴.讲到这儿, 老师说:“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有哪三条路吗?想知道小白兔是怎么找到最近的路的吗?”同学们当然想知道, 于是就出示书上的图, 从而让学生想办法找出最近的路, 得出结论“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

(三) 让“爱”充满课堂是立足课堂、飞扬个性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 没有“爱”的课堂不能算是理想的课堂.只有当师生间的真情互动时, 我们能感觉到“爱”在身边流淌,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有活力的.此时, 教师才能动情地教, 学生才能入情地学.只有在充满真情的课堂上, 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进而达到真正的互动, 教师不会对学生一味地“填鸭”, 学生也不会一知半解地迎合教师的想法;只有在充满爱的课堂上, 教师才不会局限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情只有那些有“爱意”的教师, 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会说:“你行的, 再好好想想!”在遇到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时, 会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 让同学们都看到属于你的风采和智慧.”……在教师充满爱意的鼓励中, 学生往往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在这样的有“爱”课堂里, 教师不可能无情地高压式灌输, 也不可能有枯燥单一的教学流程;在这样的有“爱”课堂里, 只可能有学生充分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飞扬, 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 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四) 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通过课堂自学活跃思维

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个性飞扬 篇5

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价值取向包括人的发展标准呈现多元,个性化教育才成为必然走势。追求个性化是生命生长的本然回归,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个性化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意识到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同时还必须竭力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开放的平台,并容忍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次要倡导独特,力求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等等。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包容“特殊”学生的“异常”,慧眼识“真”,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个性飞扬的舞台。

一、激发兴趣,体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为兴奋、投入、思维敏捷,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变兴趣为动力,让群文阅读课堂活起来。

我们早知道,只有在一定的动力支配下,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愉快”的教学目的。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内容不够新颖,教学不够生动,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学生就会把群文阅读当做枯燥乏味的负担,效果会大打折扣。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必须给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体验情景,从而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

1、要善于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

资料性课程资源是指与解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实物等资料。适时、适度、适量地添加资料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加深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料性课程资源可以在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受阻时运用,也可以在情感蓄势待发时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能导火索般让学生进入情境。如我在执教《军神》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手术中”那一段,然后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中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的片段,最后再让学生读手术中的那段文字,学生的情感如滔滔江水一泻而下。恰到好处地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精彩就会不期而至。

2、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积极模仿,达到想读的目的。有朗读还要有听众,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还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重视学生读书感悟。

二、尊重个性,诱导求异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无时无刻地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就是鼓励对群文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需要出发,以学习者的个性体验为出发点,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例如:学完一篇课文后一位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雪水化了变成()”。大多数孩子填的都是“水”,只有一个孩子的答案是“春天”。我们的老师在肯定了大多数人的答案后,对“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个答案批驳了一番,她认为“雪化了自然会变成水,怎么会变成春天?”

否定学生超常规的思维,往往是一些教师僵化、愚钝或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个性的飞扬,没有思维的碰撞,又怎么会有闪光的让人惊喜的火花呢?

如果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仅仅孤立地记住老师、课本呈现的知识或事实细节,顺着教师设置好的线路机械的思维,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体验、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全班朗读一个腔”、“百人作文一个面”等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尽快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上,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

三、允许质疑,鼓励批判

教育专家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生长个性的土壤!”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的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鼓励学生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敢于说“不”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为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喝彩,因为敢于说“不”的学生往往具有创新精神,课堂是他们个性飞扬的舞台。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具备了创造思维品质,带给我们的将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例如:我曾看到一幅教育漫画:画面上,教师正在给三个学生讲课。他左手端着一个玻璃杯,右手指着杯中的水对学生说:“这是水。”只见其中两名学生脑海中同时浮现玻璃杯盛水的图像,与教师所指的一模一样。画面上另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脑海中竟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远山如黛,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上波光粼粼,远处帆影依稀,近处群鸥翔集。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教师一手反背,一手猛指那个浮想联翩的学生,呵斥道:“不许乱想!”于是,画面上少了一道海上风景线,却多了一个盛水的杯子。这少的究竟是什么?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再也不应该只是会培养那些仅仅会说标准答案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想象力丰富,敢提问题、会提问题、敢向权威挑战、向习惯挑战的人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甚至批判的勇气,只要学生说的答案有道理,不妨给他们一片彰显个性的空间。只有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中,我们才可能掀起思维的高潮,闪现学生的智慧。

四、放飞思维,激发想象

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丰富的语言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性精神的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新的形象、新的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所以,群文阅读教学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

诗意课堂童心飞扬 篇6

一、勤吟诗,诵出童真有诗趣

儿童诗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童真,饱含情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阅读,则是儿童诗入诗意丛林的第一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启发了我:童诗的教学,也应该是从阅读欣赏开始。

1.创设情境,读出童真

中国美术大师朱光潜曾说:“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想,有感于心为情趣,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见诗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儿童喜欢儿童诗,首先是因为儿童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学生打开一首儿童诗,会自然而然地被它丰富、律动的音乐性所吸引,便会一句一句地用心读下来,诗歌所描写的情景就会在学生的眼前鲜活起来,生动起来,那份童真便自然而然地在学生脸上绽放,流淌于心了。因此,课堂上,教师是不必急于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而是陪着学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当学生读到兴味盎然时,再配合适当的或轻松活泼或优美抒情音乐,入情入境地引读、诵读成堂。营造成诗情氛围,提高读诗的乐趣,将自己的那份童真融于其中,释放出心灵深处诗的潜质。

2.多样诵读,感受诗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是朗朗出声地个人诵读、集体诵读,可以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以“不求甚解”地诵读……

低年段儿歌不需要老师精讲,只要一次又一次的大声朗读如自由读、分小节读、引读、男女生对读即可,以读代悟,在读中发现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读中享受诗趣童真。中年段则应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试着读出逻辑停顿、读出感觉。老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学生可能就会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诗的音韵美感。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读诗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这里面一个个长句,需要加以适当强调和停顿,并注意朗读的音调和速度。老师稍加必要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诗歌内在的韵律,读出诗趣。

二、悟诗情,点点韵意入心间

儿童诗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长,它情真、意善、境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验入情入境,引导儿童用心灵与诗歌对话,达到沉浸流连的诗意境界。

1.想象画面,感受韵意

中低段的不少儿童诗本身就是“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试着品读式地想象和“欣赏”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沉入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与童诗对话,凸现画面,感悟儿童诗的意境,拥抱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感受,领略诗的点点韵意。我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先让学生读读全诗,看看插图,在缓缓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回忆看到老师平时工作的画面,点燃情感的火花,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老师一天的疲惫有什么?老师的挂牵是什么?伸进窗口陪伴老师的不仅仅是绿叶,更像是谁?在想象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那不仅仅是一株紫丁香,更是老师无私的付出和孩子们真挚的感恩。至此,这一株紫丁香的形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丰满了,接下来的朗读就充满浓浓的情味儿。

2.联系生活,体验诗情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而“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只要教师在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诗歌形象,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架起儿童诗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就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儿童诗《平平搭积木》(人教版一年级),在充分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搭积木的情景,进而走进诗中与“奶奶”对话,设身处地感受“平平”纯真善良的世界,从而沟通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领会了诗歌所传达的情意,再次读起诗歌,点点情丝就会涌入心间,有感而诵。

三、乐作诗,渐入佳境书个性

金波曾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表现的是儿童的生活,抒发的是儿童的情感,书写的是个性飞扬的灵性。如何去打开孩子们的思维闸门 ,抒写属于自己的诗意的文字呢?我尝试如下:

1.模仿改编,浅尝快乐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于接触儿童诗甚少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将是“创作”的起点站,它降低了孩子们写诗的坡度,却又是提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人教版一年级)学习了《比尾巴》,我让孩子们想象,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你还认识哪些很有特点的动物的尾巴?也学着说一说。有个孩子看到课文后面练习的插图,受到启发后说:“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力气大?/ 马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牛的尾巴力气大。”中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模仿作诗经验之后,我便让他们学习将一些美文改编成儿童诗,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学习课文《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在熟读感悟的基础上,创编了一首首简洁又梦幻的诗,可谓“秋意浓,诗意浓”。有人写“秋天的雨/有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色是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色是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2.抒怀而作,激发热情

在课堂上,我引领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具体的言语实践创造活动中展现自我,享受成功。

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的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品读比较有特色的前三节,再呈现第五节诗句,并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循着诗的样式,自由展开想象小组讨论、交流。接着,顺势而导: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静静地聆听吧,你还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呢?很快,学生们一个个有感而发:“听听/秋的声音/麦浪扭动了腰肢/“沙沙”/那是给农民的舞蹈。” “听听/秋的声音/青蛙裂开了嘴/“呱呱”/那是给秋天的颂歌。” “听听/秋的声音/秋雨丝丝飘落/“滴答”/那是与大地的约定。”

活力课堂,激情飞扬 篇7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教师人文读本》(第三卷)一书认为“教育”即“生成”。生成,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是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是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新课标把“生成”当做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构建活力课堂的“生成式”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生成”需要预设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这种预设不应是刚性的、机械的和过分统一的,而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

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应注重宏观设计,突出系统开放,强调互动影响,给学生足够的留白,着眼动态生成。这样的预设,为整个课堂留下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了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了条件。

如我在讲《斑羚飞渡》时这样设计:开始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要求以《我……斑羚》为题复述。题目中的省略号要包含两项内容,由复述人自行填入:一是给“斑羚”加上个定语,表明是什么样的斑羚;二是在“我”字之后加上一个表明“我”对“斑羚”态度的词。学生给“斑羚”的定语大致是勇敢的、聪明的、无畏的、无私的等;在“我”之后所加的词是敬佩、喜爱、同情等。教学由此开展,气氛非常活跃。复述过程中,学生们围绕“斑羚”被逼上绝路,想出脱困的办法,飞渡的动作,最后的结局等展开。叙述的情节生动,说到悲壮之处,竟有学生落泪。

以《我……斑羚》为题复述,这是一种评析性的创造性复述,是课前有弹性、有留白的精心预设。学生们不仅可以对文本进行有选择、有目的的重组,加深理解,还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表达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独特的体验。这样“生成”的激情自然大放异彩。

课堂是动态的,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对深层次的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体验,进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之,课前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教学过程就会缺少“生成”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没有目标,必然导致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可见,“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升。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语文课堂才能洋溢激情与活力;才能拓展思维与视野;才能充满情趣与快乐,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境界。

二、“生成”需要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美妙氛围, 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课堂充满着民主、平等的气氛才能为“生成”搭建舞台。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速读全文后,我问:“读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或说孔乙己可笑,或说孔乙己好玩,这一感觉往往是人们初读文本时所共有的,虽与作者要写一个“苦人儿”的主题相背离,若因此立即否定学生,那就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又问:“孔乙己哪里可笑?”学生回答非常积极,有的说服饰,有的说语言,有的说动作,有的说神态,有的说周围人的反应。至此,应该说学生的表现不错,只是缺少深度,该如何往下“挖掘”呢?我继续追问:“分析到这里,你对孔乙己没产生什么疑问吗?”有学生立即举手说:“在刚才分析中,我一直想问一个问题,我们都怕被人嘲笑,孔乙己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跳读课文,找相关信息,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孔乙己要表明自己是读书人才这样做的。又有学生问:“孔乙己为什么要显示读书人的身份呢?”学生用文中信息解释后,我顺势交代了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然后问:“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他对孔乙己有怎样的感情?”经过分析,学生把握住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形象”这一主题和感情基调。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难免会有些肤浅和不足。教师不应轻易否定,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尊重学生的阅读感觉和逻辑习惯,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氛围,搭架子,放梯子,逐步引导,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话敢说,在热烈的对话中,学生的激情才会火山般地爆发出来,生成认识,生成知识,生成智慧。

三、“生成”需要智慧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有时生成性的教学活动可遇不可求,教师妙手抓取,充分利用,及时点化的教育智慧,可为课堂创造“无法预约的美丽”生成,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增添活力。

在《出师表》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陆续概括出诸葛亮为刘禅提的三条建议,我问:“哪一条建议最重要?”一部分同学认为“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也是诸葛亮提的建议,并且是最重要的一条。”这位同学的观点与一般的参考资料提供的三个要点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点火”的机会,于是,马上调整教学计划,组织一场简短的辩论。课堂顿时“活”了起来,甲乙双方激烈的辩论,引发了阵阵笑声和掌声。

辩论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究竟哪条建议最重要,更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迷信课本的学习态度。这场辩论,不在预设之中,但由于生成的目标与预设的目标同样有价值,甚至更有价值,老师完全可以先把眼前的课时让给生成,以后再完成预设。

可见,当课堂教学出现偶发事件时,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发生争辩时,当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产生冲突时,我们拥有驾驭课堂、处理“危机”的“教育智慧”,便能把这些看似消极的或不利的因素,转化为难得的教学契机,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激情飞扬,促进生成。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而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教师能够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预设”,把握生成、驾驭生成、利用生成,就能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成为点燃师生智慧的火把,成为向每一颗心灵敞开的温情怀抱。

参考文献

[1]张放主编.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

[2]王伟鹏.课堂是预设的, 还是生成的?.中学语文教学.

让语文课堂情趣飞扬 篇8

一.营造氛围, 创设童话意境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 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语) 因此, 课堂教学中应开放学生学习的情境, 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调动是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源。在教学《小动物过冬》这课时, 课的开始, 全班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美丽的动物头饰, 进行快乐而自信的自我介绍:“我是可爱的小燕子!”、“我是活泼的小青蛙!”、“我是美丽的小蜜蜂!”……不知不觉中, 孩子们已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文本, 轻松快乐地与文本对话。

教学情境的创设, 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一个情境, 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始终感到这不是在严肃的课堂里学习, 而是在充满乐趣的情境中畅游。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真正体验到了愉悦的情感。

二.内化语言, 促进能力发展

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新课程改革把口语交际训练作为低年级语言训练的一个重点。为此, 我把低年级童话教学重点定位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1.设计有效问题。课堂上, 我通过创设情境, 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口语交际, 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通常, 童话课文内容比较浅显, 课文内容寓意都是通过小动物间对话交谈的方式交待的。我组织学生先按照原文想象动物说话时的神态、表情, 模仿动物进行朗读的训练, 达到训练语言的目的。3.引导想象练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童话故事中大胆夸张的想象正符合启发学生想象的要求,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三.以读促悟, 感受童话魅力

1、创设情境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 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 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 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狼和小羊》一文中两个角色:狼、小羊。指导朗读时, 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 在分析课文时, 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 然后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 揣摩语气、语调,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 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 做到形神兼备。

2、看图领会读

低年级的课文中, 都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 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 既能对学生进行看说结合的训练, 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有一篇《狐假虎威》的课文, 朗读前, 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 说一说狐狸、老虎及小动物的不同神态: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小动物满脸恐惧, 吓得撒腿就跑。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这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进行想象后再作朗读, 效果很好。

3、入情表演读

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 并进行适时评议, 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以演内化。在童话教学中, 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热情, 让他们试着把童话演出来。在《蚂蚁和蝈蝈》这一课中, 蚂蚁和蝈蝈是无声的, 没有动作神情的, 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分角色去演蚂蚁和蝈蝈, 这么一来, 孩子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蚂蚁和蝈蝈也生动起来了, 经过表演这一过程, 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体会、感悟就更深刻了。

四.课后拓展, 激发阅读兴趣

1、教童话, 引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 要善于找一些同题材、同时代、同作者或同风格的文章进行拓展延伸, 从教育内容方面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读童话, 扩大阅读范围

让数学课堂趣味飞扬 篇9

一、巧妙导入, 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 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 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 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 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求。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 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比如, 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 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 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 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 根据它, 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所探究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 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新异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 引出要讲授的知识。在讲“圆幂定理”时, 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入:同学们早就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其实这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事实上, 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再登上一层楼是办不到的, 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 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之后, 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学生怀着好奇心, 听得格外仔细。学过切割线定理之后, 大家把地球的半径6378公里代入公式算出约需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层楼, 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比珠穆朗玛峰的两倍还多呢?不少同学还主动出击, 有的说:老师, 我算出了登高一层楼 (通常3米) 所能看到的景距。那个说:我计算出登上泰山所能看到的景距。欢快中, 学生已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

三、点缀趣味, 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知识本身是严肃的, 但当人们“运用”“摩玩”它时, 便会发生许多的情趣, 由严肃变为活泼、幽默、亲切、有味。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以趣味点缀, 以幽默调节, 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 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 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

四、引导探索, 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引导学生探索, 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 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中, 享受成功的乐趣。

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情感,激情飞扬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科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能够领略这美丽的诗意并传播它而倍感快乐。为此, 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充满诗意, 充满灵性。

一.教师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两个知识相仿的教师使用一样的教材, 教同样的学生, 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一个讲得妙趣横生,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积极性高, 兴致勃勃;一个讲得索然无味, 似一杯“白开水”,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甚至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的情绪。这就是不同的教学语言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可见教学语言特别是幽默的语言在教学中有非常的意义。

那么, 如何让教学语言幽默起来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有开朗的性格、豁达的心境和宽阔的胸怀, 其次还要学习一定的语言技巧。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激情, 因此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相间, 快慢相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和谐动听,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津津有味, 提高学习效果。

二.表情朗读、激发情感, 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钟为永先生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对朗读做了这样的说明:朗读是语文的重要活动, 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满堂灌”日盛的今天, 语文课堂上难以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教师更多的是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提问。我们可以想象, 如果学生不认真朗读课文, 又怎么能进入到作品中去?怎么能受到熏陶和感染?怎么会有审美的愉悦?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朗读。

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就是情感的一块块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 激发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 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 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激发培养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和关爱他人的真挚情感,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 而且得到了美育的熏陶, 朗读《背影》、《我的母亲》、《父母的心》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 体会人间的至爱;朗读《济南的冬天》、《春》、使学生融入美好的大自然, 体会世界的美好;朗读《枣核》、《最后一课》使学生回荡在深深的感动中, 体会到爱国的激情……在朗读中, 会把语文中那深邃的思想, 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向往, 像溪水一样注入学生的心田, 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抓住文本准切入点, 激活学生, 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所谓“切入”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入手点, 既能够保证教学以最经济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 还能带动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切入文本的方法有许多, 教者可依据体裁、关键语句、结构、艺术手法等灵活运用。如讲《故乡》可重点赏析文末一句极有哲理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这一议论性语句,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能帮助学生联系现实, 关注人生。对于此句的理解,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教师要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要言之有理, 不必求一致答案, 以致扼杀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小说中“少年闺土”和“中年闺土”肖像的变化, 分析出闺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抓住了一个“变”字, 通过人物性格的归纳, 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以及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思维的能力, 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 参与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个性飞扬的语文课堂 篇11

小组讨论后,交流中一名孩子说:“我觉得他的话有点道理,但是,设想:如果胖子没有想到用装死的办法而被熊吃掉了,那能否说瘦子是‘适者生存’,胖子就是不适者被淘汰了呢?这肯定不能。”另一位说:“可以说是‘适者生存’,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能只顾自己逃命,朋友是很重要的,像瘦子这种人,我肯定不和他做朋友。”

“老师,您说呢?”一个学生向我发问。我趁势总结:“刚才小朋友们说得都非常好,从两人都脱离险境来说,可以认为是‘适者生存’,生活中我们要有这种技能,但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遇到危难时朋友间不能只顾自己,应当互相帮助,想办法共同脱险。这样,我们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学生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教学中,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我没有否定他,也没有用一句“也有道理”草率应付,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让美术课堂趣味飞扬 篇12

一、以好奇心为先导,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是人们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倾向,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诱发孩子的好奇心, 就能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 在七年级美术实践活动《剪纸》中, 我首先给学生简介了中国民间剪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它表现着中华民族淳厚隽永的民情和民风, 并且对民间绘画、刺绣、彩灯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广泛的影响, 被称为“民间艺术之母”。当我把这些知识介绍完毕, 学生对这一知识也有了一点初步了解, 我话锋一转问学生:“假如过年过节时, 为了给家庭增加一点喜庆, 你能否制作一幅剪纸作品呢?”这个问题的提出,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他们积极动手, 大胆创作, 营造出了你争我赶、争做“小小的剪纸艺术家”的良好氛围。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绪高涨。

二、以游戏为核心, 引导学生创作的兴趣

七年级学生大都喜欢游戏, 在游戏活动中他们能自由、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 在激发兴趣的同时, 也能让他们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得更主动、更投入, 如在《画自己》一课的教学中, 我安排“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将一名学生蒙住双眼, 通过其他同学的特征描述, 猜出另外一名学生的名字。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到了什么是人物的主要特点, 并且抓得非常准, 此时, 我就因势利导, 告诉他们在画人物素描时, 也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尽可能地把他们的主要特征体现出来,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积极创作, 不一会儿, 一张张逼真、可爱的人物就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真可谓是栩栩如生。

三、以生活为载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要源于生活, 融入生活, 高质量地回归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比如, 八年级美术《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中, 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 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 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 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 于是我在讲授这节课时, 采用的是多媒体, 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几组生活中常见的颜色搭配图片, 还有居家装修的图片, 学生惊喜地发现, 原来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 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了我们的生活世界真是五彩缤纷,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

四、以成功为契机, 延续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进程、效率, 而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学习始终离不开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我在上《剪贴画》制作这一课时, 针对学生喜欢动手剪贴, 喜欢自己动手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发挥个人创造的能力, 体会着自己成功的喜悦, 学生可以自然感受, 自我体验, 自由想象, 创作出自己所想要画的画。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身临其境, 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并在成功创造的过程中找到的兴趣, 他们也就会觉得学习美术是如此快乐, 自己也就十分乐意地投入到美术课当中去。而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 我始终给予激励和表扬, 如:你画的真棒, 你的色彩真漂亮, 你比老师画得好等等。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会因此得到鼓励, 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从而延续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上一篇:经济学视野中的会计学下一篇:能源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