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飞扬

2024-09-01

心灵飞扬(精选10篇)

心灵飞扬 篇1

俗话说,开卷有益,只有好好读书,才会有出息,小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起步阶段,这时的孩子就像一株株刚刚破土的幼芽, 希望得到知识甘露的滋润,而这“ 甘露”,不只是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阅读采撷,中国语言学家吕叔湘说:“ 要是你问那些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的经验,他们说是得益于课外。 ”这充分说明语文学习不是只局限于课堂中,学生只有多读书、读好书,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孩子们的心灵在阅读教学中飞扬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具有阅读兴趣,就能在内心深处主动产生阅读需要。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接受他们自己想要的语文知识。 因此,在学习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通过创设生动情景、讲故事、表演、游戏、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 将相和》 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扬,学生为了演绎好文中的角色,他们不但兴趣盎然地阅读教材内容,还查阅大量资料。 再如,在学习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课时 ,我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讲述一个鲁迅的故事,学生为了让自己的故事生动、丰满,他们深入阅读文本,精心查阅有关资料,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心选择阅读书目

曾经有人说过,阅读的理由是为了摆脱平庸,一个人的儿童时期读的文章能够影响他一生的阅读态度,从小就喜欢阅读的学生, 他长大后一定不是平庸的,因为孩子们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品位。 因此,在学习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每当开学初新接一个班级时,我就让学生写自我介绍,其中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课外读物,并让他们写出个人看法和读书感受,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筛选,尽快列出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书目,让他们根据目录具体安排。 例如《 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 稻草人》《 中国神话故事》《 没头脑和不高兴》 等是我给低年级学生推荐的书目; 《 安徒生童话》《 奇妙的数王国》《 宝葫芦的秘密》《 三毛流浪记》《 让孩子着迷》 等是我给中年级推荐的书目;《 草房子》《 西游记》《 城南旧事》《 昆虫记》《 我的妈妈是精灵》《 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 等是我给高年级推荐的书目。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 读书使人愉悦,读书能增加人的文采,能充实人的才能。 ”是的,阅读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阅读能够丰富一个人的思想,阅读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生活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而是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阅读氛围,用各种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尽情飞扬。

心灵飞扬 篇2

南方一小 张赛

好的教学,我认为是来自于教师把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在人流穿梭的十字路口,我庆幸自己没有失去教学的心灵。每一次我把目光往回凝望,总能捡起一个个真实的美丽的故事——

我和水果有个约会

早上,调皮的男生小丁带了个石榴来。同学们都围在他身边,好奇地问这问那。

望着同学们的兴奋劲儿,我心中一动,都说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这个小小的石榴或许也是一条导火索呢!

“同学们,我们就先来说说你看到的石榴吧!”

同学们七嘴八舌,汇报了自己的观察所得。话题也从石榴的样子拓展到了石榴的成熟期、味道等各个方面。小丁也在一旁,眯着眼笑。一开始,他还担心我要批评他。

“同学们对石榴这么感兴趣,不如回家去搜集有关石榴或其他水果的谜语、诗歌,明天我们再交流。”

“好!”喜悦的笑容溢满了孩子们的脸庞。第二天,同学们早早地到了教室。

他们有的展示了水果的图片,有的带来了水果的实物,有的带来了有关水果的诗歌,一时间,课堂上热热闹闹。

等热闹过后,我给孩子们欣赏了一首别致的儿童诗《石榴娃娃笑了》,作者是张雪怡。诗歌这样写道:

石榴园里是石榴的家,那里生活着许多石榴娃娃; 可是,在整整一个漫长的夏天,它们总是闭着自己的嘴巴!秋天到了,跑来了秋风娃娃,轻轻地亲了亲它们的脸颊;

我看见它们咧着嘴儿笑了,笑了,露出一排排小小的红牙„„

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首诗,有的说,诗人的想象力真丰富;有的说,我最喜欢那个“闭”和“咧”了,把石榴的样子写活了„„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在我面前,他们一向无拘无束,想说就说。有啊,自然有啊,我自己喜欢的诗歌,巴不得有人与我分享。我想大声地呼喊:爱孩子吧,专心地教学吧,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

在意外干扰的时候,我选择了宽容; 在把握契机的时候,我选择了等待; 在教学点拨的时候,我选择了欣赏。

和水果们的约会,牵出了一堂情趣盎然的五年级习作指导课。我听见心的歌唱 大自然处处有声音。

你听,青蛙“呱呱”地叫着,鸽子“咕咕”地落在屋檐上走来走去。“轰隆轰隆”,那是雷公公在发怒,接着,雨婆婆的泪水就“哗啦哗啦”倒下来了。

同样的东西,有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你听,同样是脚步声,高跟鞋走路,那是“咯咯咯”的;大头皮靴走路,就厚重多了,“吧嗒吧嗒”一下一下,沉稳有力。小孩子走路,哪里有什么固定节奏啊,一蹦一蹦的,有时是极快的“啪啪啪”,有时又是极慢的“噗——噗——噗”。不同的人,走路的节奏、声音还都不一样。

大街上,汽车“嘟嘟嘟”,自行车“丁零零”,摩托车“突突突”,喧闹声声。

田野里,小虫“啾啾”,小鸟“唧唧”,和着水沟里“汩汩”的流水声。

大自然的声音,你若欣赏着去听,欣喜地去听,还能听出故事来呢!

猫咪依偎在小姑娘脚边“咕噜咕噜”的,那是在给主人解闷;小鸡“叽叽”的叫得这么急,它一定是迷路了。海水温柔地舔着沙滩,似乎在为即将的离别倾诉衷肠„„

大自然的声音,你若带着童心去听,就不一样了。

或许,某一时刻的某一特定的声音,勾起了你对往事的回忆。或许,自然界的种种声音,让你沉迷于那个神秘的世界。或许,你细致的观察,摸到了声音的脉搏。

或许,你想起了没有声音的世界,会是多么的无聊„„ 大自然的声音,引发了你表达的欲望。如果心里有声音,那是一定要说出来的。课堂上,我如是引导着孩子们走进声音的世界。

那个文静的小女孩,一直在那里埋着头,她用自己特有的敏感的心捕捉到了下课铃声响起时那真实的一幕: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有个同学叹了口气,又要补作业了。他望了望操场上正在欢笑的同学们便抓起笔拼命地赶作业,这样才能早点出去玩。讲台上的老师无奈地叹口气,摇了摇头,抱起一叠教科书走向门外,这节课原先预设的内容才上了一半,下课铃就响了。操场上的小草们可高兴了,它们又能见到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的笑容,又能看见一双双小脚在它们身上奔跑、跳跃。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分明听到她“唉”的一声,那是一声叹息。

那个调皮的男生,充满热情地表达了他对二胡的喜爱: 七岁时,妈妈带我去看了第一次二胡演奏后,我真正地见识了二胡的厉害。这么一件构造简单的乐器,竟然能够弹出或悠扬或悲伤或激昂的音乐,还能让弹者和听者都融入意境。我不能说二胡是最好听的。但是我能说,喜欢听二胡的人,是最快乐的。因为你能把所有心情都投入到二胡当中,你瞧那位演奏二胡的音乐家,闭着眼睛,每个音符都在他的心间跳动着。难道随心所欲地控制乐器,不是一种快乐吗?

才五年级的小女生,灵感也如泉水般奔涌: 叮咚——叮咚——

咦?这是什么声音?哦,这是泉水低吟的声音。一只兔子闻声跑来,它跑到小溪边喝水来了。风调皮地“呼呼”吹来,吹得树叶“刷刷”作响。“叽叽喳喳”,小鸟被惊得从树上“扑棱棱”飞起来,它们飞到地上,看看四周并没什么动静,才放心地“嗒嗒”地啄食着地上的虫子。

写着写着,她“噗嗤”一声笑出声来,显然她也融入到意境里去了。

原来,声音也可以成就一篇好文的。

我们耳边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声音,却很少用心去欣赏声音。越来越多的功利和浮躁走进我们孩子的世界,我分明听到那沉重负担下孩子们无助的喘息声。这种重负是会把孩子们的心灵之窗都堵上的,是会让他们眼睛蒙上灰翳,耳朵塞上棉花的。“因为太注重果实,花儿们都谢了。”我是一名教师,我将尽我所能,保护我的孩子们仅存的童真和一颗敏感的心。

静静的课堂,那笔尖游走的“沙沙”声,成了此时此刻最动听的音乐,那是心的歌唱!

好文章俯拾皆是

即将毕业,孩子们早已经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班队联欢会的事情。因为此前我曾经答应他们在毕业前夕,和他们一起搞联欢活动。怎么样让他们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并且在过程中得到体验,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提前一周,我们开了个讨论会。会上,孩子们表现踊跃,自告奋勇报上了许多游戏和表演项目。陈能靖:横笛演奏 袁雨馨:竖笛演奏 张博钒:讲笑话 „„

一下子,节目达二十多个。

差不多是时候了。我抛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孩子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么多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想把‘成语接龙’放在活动最初几分钟,用于稳定情绪。” “我觉得‘横笛演奏’放在第一个节目比较好,郑煜的横笛吹得挺棒的。一开场肯定技压群芳。”

“我也有个建议,把‘踩气球’这个游戏放在最后,大家快快乐乐结束这次活动。”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还挺在理。

排好了节目单,接下来还缺少什么?当然是主题喽。来看看孩子们自己取的题目:

“瞧我有多棒”联欢会 “记住我”联欢会 “难忘今宵”联欢会 „„

活动的讨论似乎可以结束了,不过,我的正题才刚刚开始。“那么,谁来写串联词呢?”

5个孩子主动请缨。于是,全班一起讨论串联词的写作要领。“既然是班级活动,谁来书面向班主任申请?”

4个孩子举了手。于是,大家开始讨论申请书的写法,直到这四位同学满意为止。

“这次活动,我们也欢迎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观摩。谁愿意向别人介绍我们的这次活动,吸引他们前来观摩?”

9个孩子表示愿意承担此任务,并且保证一定新颖。

“这一期的班报,打算把这个活动报道一下,报道稿由谁负责好呢?”

2个孩子接下了这件事情。

剩下来的15个孩子:2个是节目主持人,3个负责黑板报,4个组成后勤服务部,负责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并且预算开支,还有6个起草教室环境布置方案。

主动承担了任务,孩子们各自组成小组,讨论去了。

两天后,所有的书面材料都送到了我这里。我诧异于孩子们惊人的能力。

一周后,班队联欢活动按时开展,活动获得巨大成功。活动之后,他们写了活动体会。

曹馨怡说:“经历这次活动,想不到我们还有那么大能耐,竟能自导自演这么有趣的活动。”

张博钒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安排得很有计划性。旁观的罗老师和孩子们打趣,说:“嘿,这次活动最大的赢家是张老师,因为她看似放手实则精心策划。”

我是最大的赢家吗?孩子们是否看出了我的良苦用心?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要提取习作素材为我所用;普普通通的游戏活动,要挖掘教育契机体验成功,这都需要教师的创造啊!灵感顿悟,不是一时的偶然,而是源于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品味。给孩子创设好自由表达、乐于表达的环境,那么,俯拾皆是好文章!

这次活动,我敏感地捕捉到了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既体验了过程,又迎来了美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自己的舞台上释放了激情,找回了自信。

让心灵旅行 让思绪飞扬 篇3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要一味地给学生布置文题,让学生写成作文。可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时间,让作文题目在学生脑子中有一个整合的时间。比如,写母亲,虽然这个形象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往往熟视无睹,当提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并不能表述出非常有特点的事件和情感。这时,教师不妨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母亲,思考自己的母亲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思考母爱的表达有什么特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形象有一些成熟的思考和体悟。有了这样的事例和情感积淀以后,写成作文往往就變得相对简单。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生活体验进行整合。体验式作文并不是要呆板地在写作初期,一定要进行某种体验,笔者认为,每天的生活本身就是体验。整个初中生活,其实是人生中很大的一个体验环境,在初中校园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发生很多事情甚至学生本人也有一个心智的成长。这些都是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庞杂的生活琐事进行加工。其步骤是:(1)指导学生将生活事件按主题分类,如,表现同学情、师生情的,学习生活艰苦又快乐的,心灵成长的等等。当学生的生活有了条理,在面对不同作文话题时,才能有效地提取出来,才能做到最起码的文题相符。(2)指导学生将不同种类的生活事件进行细致加工。有生活素材只能保证文章能写下去,文章质量如何取决于素材如何展现。教师应该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修辞、表达方式将看似平常的人和事打造成精美的文章素材。只有如此,学生的日常体验才能变成真正的写作素材,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事件本身和瞬间即逝的想法感动。

体验式作文,打破了作文写作中“言之无物”“胡编乱造”的瓶颈,让作文教学不要成为中学语文中令人头疼的教学话题,体验式作文教学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充盈学生的情感,实现生命中的自我关照和回归本真。

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策略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层面上讲,通过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从学生发展层面上讲,阅读能丰富学生人文修养,拓展学生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往往以“被动式”阅读为主,学生大多是由于硬性要求或规定而进行阅读,按标准答案进行阅读,在阅读文章中丰富的人文精神被无形地化解。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阅读学习要求建立在学生主动的前提下,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利用自主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及人文修养。在此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通过引导或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升华,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质量,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一、激发兴趣,形成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并持之以恒,最终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故事类文章,同时大多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定期给学生推荐故事书或猎奇类文章,初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进行阅读交流,在学生未形成阅读习惯前,多鼓励、表扬学生,满足学生成就感,帮助学生学生维持阅读兴趣。

二、方向引导,自主阅读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阅读能力欠缺,对一些思想内涵丰富的文章或五四运动以前的文章阅读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阅读前可以给予学生一定帮助,教会学生利用相关阅读工具,如百度百科,搜索引擎等,降低阅读难度。

例如,在学习《花的勇气》一文,本文作为自读课文,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学习,而文章所表达的内涵需要拥有一定生活阅历或阅读经验才能解答,许多学生偷懒从辅导书中找阅读答案,这种行为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其感悟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未得到心灵上的收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加引导,一方面,让学生自主完成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给予学生一定帮助,如划出章节中心句,解读某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等,降低阅读难度。适当帮助不是代为解读文章,教师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既要避免出现过分干涉,学生阅读过程思考不足,又要避免出现缺乏指导,学生难以读懂的局面。

三、赏析文笔,理解情感

阅读,一是读作品文笔,二是读作者情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定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质量,让学生发现阅读乐趣。

例如,在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文章运用了大量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添了美感,提高了文章可读性,作者通过比喻、说明等方式向读者表达了对故土的无限热爱,呼唤人们爱护脚下这片土地。通过教会学生一定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发掘文章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阅读渗透学生生活,充实学生生活。

四、课内学习,课外拓展

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许多课文本身就是极佳的阅读材料,文章思想积极向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根本,适当进行课外拓展,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外拓展时要强调联系教学实际,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实现教材内容的补充。

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一文时,教师可以推荐其他七律诗进行阅读,如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所写的《过零丁洋》,同样是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对比两者诗文表达情感有何不同,从历史背景体会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同。教师也可以选取毛泽东同志其他诗文,如《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通过通读诗人同时期作品,了解作者同时期思想,更好地了解教材诗文内容。教师所推荐的课外阅读只能作为参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风格,教师要尊重学生爱好与个人独立意志,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阅读视角不同,所得到的阅读收获也就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阅读成果,通过聆听他人观点,对不同见解进行讨论、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学生也能从他人优秀观点或见解中获得感悟,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六、结语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升华,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五点关于提高利用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建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束缚,将阅读空间交还给学生,在长期教学中善加引导,寓教于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快乐的阅读中飞扬!

参考文献

[1]吴美娟.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教育,2014(6).

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个性飞扬 篇5

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系统性;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情感体验及个性差异等。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给他们产生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对数学的向往,并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开放思维角度,留给学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够出现始料不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飞扬。

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我出了这样一题:“计算1+3+5+7+9+11+13+15+17”同学们看完题后,教室热闹起来了,他们都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纷纷汇报自己的做法。(1+9)+(3+7)+(5+15)+(13+17)+11=10+10+20+30+11=81;(17+3)+(15+5)+(13+7)+(11+9)+1=20×4+1=81;(1+3+5+7)×2+10×4+9=32+40+9=81;1+3+5+7+9+11+13+15+17=9×9=81,这样在互动中交流了思想,激活了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再如:从0、3、5、7、8这五个数字中选四个,组成能同时被2、3、5整除的四位数,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交流,得出: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其个位数字应为0,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应该是3的倍数。而从3、5、7、8四个数字中选三个且和是3的倍数的数组有3、5、7、8。因此有7530、7350、5370、5730、3750、8730、8370、7380、7830、3780、3870共12个答案。

二、开放组织形式,留给学生创造机会

有一位教授曾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如:在《角的分类》一课中,我这样设计: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师趁机引导:“那你能否在圆中创造出直角呢?”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纸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去探索,他们都能找回自信,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潜力,教学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我安排了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

再如教学《旅游中数学》后,我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钱要到三个旅游点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休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四、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在快乐的评价中成长

学生始终是评价的主体,我们要改变学生是被评价对象,教师是绝对评价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经常采用了“可爱的我”、“小伙伴眼中的我”、“家长鼓励我”和“教师的话”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的信息。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自己、家长、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把对学生的评价记录下来,实现数学学习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在上完“百分数”这节课后,我说:“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的三个词条对你这节课的表现给予一个评价。”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快乐占98%,紧张占1%,遗憾占1%”。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快乐占90%,紧张占5%,遗憾占5%,因为我有一个问题知道答案,但没有举手。下次我一定会勇敢的去表现自己的。”

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篇6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朗读

新课标指出必须要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 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水平。对于语文来说, 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阅读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果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 那么学生的视野便会得到扩宽, 也会积累更多的信息资源, 拥有非常多的词汇储备。因此, 阅读对于学生们来说非常重要。

一、以读代讲, 让学生受到感情熏陶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工作必须要同朗读相互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最直观的感受, 最好是能够有所感悟, 受到情感的熏陶。利用朗读来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朗读。

1. 确定明确的朗读目标。

在阅读一篇新的文章时, 可以制定出朗读的目标, 避免出现朗读走神的现象。具体而言可以确定以下四个层次:其一, 朗读课文, 将里面的文字读正确, 生字生词都要认识;其二, 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尽可能的将课文读流利, 并且要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其三, 将课文当中的重难点以及经典的段落, 勾画出来进一步细读;其四, 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行朗读, 使整篇课文的感情都能够得到升华。

2. 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阅读。

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一直抱有兴趣, 切莫一直用单一的方式进行朗读, 应该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在现实课堂中, 最常用的形式可以为大家一起整齐的阅读, 亦或是自由阅读、点名由某位学生阅读、小组pk阅读、男女搭配阅读以及扮演角色进行朗读。具体采用的方式则需要根据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确定。例如, 在讲到《爱什么颜色》时, 由于整篇文章适合单人进行朗诵, 教师便可以随机抽取某位同学进行朗诵, 尤其是每段开始的第一句, “我爱碧绿的颜色”、“我爱火红的颜色”、“我爱蔚蓝的颜色”, 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更为浓一点。

3. 感情充沛的朗读。

带着感情进行朗读是感受文章语言的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是需要带入情感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 读者和作者的心灵是相互碰撞的。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知识水平或者理解学习能力存在着不同, 所以学生带有感情进行朗读所展现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由学生带入感情进入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能够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也不用担心学生是否会进行感情朗读了。例如, 在讲到《祖国在我心间》的时候, 教师首先可以讲述一些爱国的小故事, 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后, 便可以让学生带着对祖国的爱进行朗读, 读出来的文章便会富有激情, 同时也会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间”的含义了。

4. 进行阅读评价。

学生在进行阅读后, 给予其积极性的评价可以产生激励的作用, 不仅能够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还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阅读的行列中。当然, 进行阅读的评价不一定非要局限在教师的层面, 也可以是同学间相互进行评价。例如, 在讲到《风》这篇文章时, 前一位同学读了之后, 教师可以请出一位同学进行评价, 如果同学指出这篇文章应该用更加舒缓的语气阅读, 那么教师便可以请后面的这位同学用他的方式进行再次朗读。这样, 每一位学生在听或者想的时候都能够得到进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精讲、精读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如果学生对于一篇文章可以大概的看明白, 但是对于某些文字中的含义不能全部理解时, 教师便应当选择合适的时机, 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为学生讲解, 让学生明白, 切记不可讲的过多, 三言两语的程度即可。如果这样的做法成为教师的习惯, 那么长期下来,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会有所提高。这个教学理念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所倡导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过, 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讲课阅读的过程中会很难全面顾及到所有的内容, 这时候的讲读便需要集中于重点内容进行阅读和讲解。具体而言, 要先明确好教学的目标, 理清教学的重点。例如, 在讲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 主要的内容便是壮士们最后英勇牺牲的瞬间, 所以可以要求学生们阅读相关的语句, 尤其是“战士们昂首挺胸, 相继从悬崖山往下跳”一句,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思考当时壮士们在往下跳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 尽量做到精读和精讲。

三、挖掘教材内容, 调动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要能够发现教材本身外在的含义, 还要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教科书是语文课程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所以一定要能够引导学生们对于教材的阅读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的钻研教材, 发现教材的魅力, 理解教材的内涵;在面对教材的时候, 不能够粗心大意, 抱着满不在乎的心态;要要求学生认真读、用心读, 真心的去感悟和体会, 尤其是在面对古诗词的时候, 展现在眼前的古诗尽管只有寥寥的几句话, 但是背后却有非常深远的含义或者是价值, 很多对于今天的生活学习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在面对古诗的时候不能够只是从字面上的意思进行理解, 最重要的是要追求一定的意境和深度。要从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实际状况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够产生最为直观且正确、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所以教师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不断挖掘教材内容更加深层次的含义, 抓住教材或者文章当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

四、质疑问难, 发挥学生的潜能

质疑对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具有很好的帮助, 能够让学生集中精神进行阅读、思考。例如, 在讲授课文《挑山工》的时候, 就要引导学生对挑山工的尊敬, 也要让学生明白生活都是付出了努力, 坚持不懈才能够收获这一道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带动学生思考问题, 在阅读时反复进行思考。课文刚开始便讲到挑山工们挑着沉甸甸的物品, 并且他们走的路程比一般的游客要多, 可是为什么却能够走到游客的前面去, 提出这一问题后便可继续往下阅读。而这个问题将会在第二段获得准确的答案, 原来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的路线。学生在阅读中还可以思考各种问题, 发散思维, 教师要在一旁起到引导作用, 例如, 挑山工为什么挑了很重的东西, 走折尺形的路线还能够超过游客, 课文当中“意味深长”的哲理又是什么, 课文当中的“我”是如何看待挑山工说的道理的, 而“我”又是为什么会对挑山工感到心悦诚服, 游客和挑山工鲜明的对比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这些问题必定能够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当学生感知到了挑山工背后的涵义是做人应当脚踏实地且坚持不懈之后, 再引导学生通读一遍挑山工的文章, 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文章蕴含的道理。

五、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除了在情感上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阅读, 在技巧上也应当有所体现, 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其一, 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阅读的方法非常多, 有精读、浏览、泛读以及速读等, 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里的知识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阅读方法不能并存, 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结合, 例如在泛读了文章之后发现有价值的段落便需要进行深入理解, 这时候精读便可以派上用场。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面对故事一类的文章时可采取浏览的方式, 在面对描写优美景色类的文章时则需要精读。其二, 教会学生读书笔记的书写。读书笔记能够让学生加强对所读文章的记忆,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积累知识。一般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进行选择。例如, 摘抄式, 学生可以将自己阅读时, 觉得精彩的段落或者是有道理的名人名言摘抄下来;内容提要式, 即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读到的文章的重点内容、思想自己归纳出来;篇目索引式, 即用专门的笔记本将自己所阅读过的所有的文章的名称、作者以及写作的年代、类型都记录下来, 方便以后自己进行查阅;思考感想式, 即号召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将自己所产生的想法或者是问题记录下来, 读完之后再进行分析或者是和他人进行交流体会, 不仅帮助了自己记忆, 也能够对他人的阅读起到分享的作用。

结束语:小学阶段正是吸收精神内涵最为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所阅读的文章对小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故而在这样宝贵的时间段内,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如何读书, 并把人们思想的结晶, 即把最优秀的文章都推荐给孩子们阅读, 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当一个孩子在小时候便吸收的是优秀的文化, 那将来长大后必定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高尚品格的人。因此, 一定要在小学阶段培养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在课余时间喜爱阅读, 不能将时间花在现代游戏上。当然在语文的阅读课程当中, 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 进行有效的指导, 让孩子的心灵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徐鸿宇.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3, (06) :124-126.

[2]陆丹.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二卷) [C].2012:1.

[3]张慧娟.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J].快乐阅读, 2013, (14) :50.

[4]李新辉.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J].快乐阅读, 2013, (26) :50.

[5]吴美娟.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教育, 2014, (06) :83-84.

[6]潘巧燕.让心灵在个性化阅读中轻舞飞扬[J].考试周刊, 2014, (30) :37.

让心灵在个性化阅读中轻舞飞扬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如同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知识甘露的滋润,而这“甘露”的取得,不仅需要教师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依靠读书去采撷。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更充分地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才会使其学有所得,才能做到高效学语文。可是在这个以快餐文化为主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已经失去了静下心来阅读的耐心,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呢?接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确立主体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不起眼的标语。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的活动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最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和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三、善用网络,自主探究

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学生理解想象能力的有限性及生活体验的贫乏性,使得学生仅仅借助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很难深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这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爱国情感及振兴中华责任感的激发。因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通过圆明园的兴衰对比,使学生晓理动情,就成了教学上的难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常常是依靠形象、颜色、声音的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在网络资源中不仅有丰富翔实的文字资料,更有大量鲜明可感的图像、声音、影视资料。网络教学中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实现自主学习。

于是我利用网络“还原”抽象的书面语言,虚拟再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我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看见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无比激动。这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浓郁的感情基调。

四、积极鼓励,持之以恒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多多阅读,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要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主动阅读,成为“悦”读者。

1. 举办读书会

平时教师应该多抽出时间举办类似“故事会”“阅读茶话会”“天天朗诵”等活动,或者办黑板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心得。

2. 师生合作,持之以恒

和家长密切交流合作,课上加强指导,课下鼓励定时定量阅读,嘱咐阅读要有始有终,培养学生善读书、会读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另外可以制订出一个读书计划,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教师要奉献自己的热情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悦”读。

总之,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以有效的阅读指导,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真正地让孩子们学会阅读,并形成习惯,才能更好地延伸到课外阅读,有了这个习惯,有了这个阅读兴趣才能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得更高。同样,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轻舞飞扬。

参考文献

[1]延平.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J].小作家选刊,2016(4).

心灵飞扬 篇8

一、扎实朗读教学,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在低年级时主要还处在识字和对词语的认识阶段,到小学的四五年级,语文教育才逐渐扩展到学生对语句的分析阶段。在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的篇幅也比较短,将课文朗读出来不会超过10分钟。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的首要步骤是,让学生开口朗读。例如,在学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之前,教师首先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并标上拼音。寓言故事性质的课文,对学生本身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乌鸦喝水》中蕴含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让学生将课文朗读出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则对课文的语句、结构、思想有大致的印象。如学生在读到课文中的“森林里的万物都在渴望着大自然降下甘霖来解救干旱的森林”,学生就知道“甘霖”是怎么念的,这一句讲的是森林需要一场大雨。另外,文中的:“但是老是不出门也不是也长久的办法呀!总的出去找吃的和找水喝呀!”语气词的应用与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的语气相似,学生就会有一种感觉上的共鸣。进而对这篇课文产生亲近的好感,为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做好铺垫。

当整篇课文读完,学生也就大致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了。就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开口。朗读也是符合学生与外界接触的心理倾向的具体行为,自己的声音可以被别人听到,也可以听到别人的声音,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与阅读,朗读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段,也是连接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精心备置教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首先从教室的布置入手。阅读离不开书本,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语文教材,因此图书角的建立不失为提供各类读本的好举措。划出在教室中的一小块空地,放置小型书架,所有的图书均由学生自己筹备,不限书籍类型,但教师要对学生筹备的书籍进行筛选,再让学生自己将图书分类放置。图书角建立之后,并非放置不管,教师可以定期进行询问学生的阅读数目阅读心得等,或者留出时间给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书籍。在图书的借阅方面,建立一套比较人性化的班级图书管理与借阅制度,从图书登记到图书借阅、归还的时间安排、借阅方法等都有专门学生图书管理员进行运作,这样不仅服务了大家,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除了图书角的建立外,教室里可用到的地方也比较多。例如教师的墙壁,为了使阅读的氛围更加浓烈,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定期张贴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第一能让学生随时作积累,第二能提醒学生珍惜时间,重视阅读,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比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等,都能成为教室里常见的标语。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和学习园地。学生可以确定黑板报的书籍阅读主体,然后分板块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想,或者以图形的方式绘画学生喜欢书目的典型图案,或制作相关书签。这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美化教室环境,调动了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兴趣与能力,还为整个班级营造出整体的阅读风气。正如本文上述提到的朗读是阅读的开始一样,在上课铃响后,教师还未走进教室,学生在班长的带领下,诵读古诗课文等。教师有时也可以为学生的朗诵做一个简单的评价,鼓励学生阅读朗诵。

三、推荐适合的书,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小学阶段,在学习知识这一块学生最听教师的话,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优秀书籍。教师在阅读课上,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故事精彩高潮部分停下,学生的好奇心一旦得不到满足,便自然会自己主动去阅读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如古代说书的人说的“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教师所讲的故事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小学生的心理以及学生的特色等,精心挑选一些有关儿童的优秀读本,比如,我国的杂志《儿童文学》,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古今中外名人传记等,或讲给学生听或声情并茂大声读给学生听,让所有嘈杂的东西都在故事的河流里沉淀,让学生心甘情愿回到书籍的世界中来。

三、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书中畅游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班级读书会是将班级作为一个单位,通过教师指导和组织,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学生读书交流活动。在最近几年中,很多教师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而且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也各种各样,可以相互推荐好书交流,也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或者是汇报读书的成果等。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中,教师开展了“窗边的小豆豆”读书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和学生先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先给学生推荐,让学生选择一些认为有趣的章节读给其他同学听,学生听后对小豆豆有了一定的好奇和兴趣。然后,让喜欢这本书的学生去购买这本书。虽然,对于一些农村家庭学生来说,经济能力不好,但是可以几个学生一起购买。没有买的则向其他同学借阅。三年级的学生读这本书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应细心引导和鼓励,大部分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下课或者休息的时候都在看,而且还会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对其中一些有趣的地方还会忍不住笑出来。这段时间中,学生的话题基本是围绕“小豆豆”。学生这样的表现着实让教师欣慰。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因此在读书交流活动上,学生的表现也十分的积极,正是因为让学生去读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因此被提升,学生阅读的情绪也因此高涨。在这之后,发现学生还买了相关的续篇,比如“丢三落四的小豆豆”等。事实上,课外有很多的优秀阅读文学,要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教师开展读书活动的时候应选好读本,做好准备,能够将读书交流活动中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体验到读书交流活动中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读书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语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学习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之中,更要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一定的知识来充实课堂学习。要真正的实现高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需要教师能为其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扩展学生们的阅读面,而不是仅仅禁锢在课堂之中。

摘要:阅读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性格和创新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小学的学生。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就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进行分析,联系实际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美娟.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教育,2014,No.27106:83-84.

心灵飞扬 篇9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时常备的教具有三角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将很多数学内容以学生观看教师放映的形式开展, 或者教师讲解分析学生被动接受.其实,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过渡期, 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心理特征.初中生上述这些思维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是我们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建构的过程当中, 不得不考虑的方面.因为我们的教学只有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特点, 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基于以上思考, 教师通过深挖教材, 对教材进行重组, 创制适合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学具, 强化学习数学的可操作性, 数学课堂会成为学生游戏的乐园, 学生会在游戏中不断进步成长.具体通过以下方面阐述, 本文所举实例均采用北师大版教材.

1 通过重组教材、创制学具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取得成就的核心因素就是兴趣.很多科学家将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归功于兴趣所在.囊括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说:“如果让孩子觉得对学习有兴趣, 高考就不会成为负担, 就没问题了.”精心呵护与培养孩子的兴趣多么重要!对此, 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比如当我们每学完一个章节, 都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很多教师采取“强制”的策略, 牵着学生的鼻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提问式摸排.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制知识归纳树状图的方法, 树状图不仅可清晰直观的反映知识之间的联系, 而且图形的形象生动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形成一个个独具创意又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课上先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展示、讲解自制的知识归纳树状图, 教师巡视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将作品向全班同学阐述, 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教师作必要点评.激发兴趣, 学生主动得出的结论才真正属于他自己, 独立思考在先, 才会在讨论时不盲从他人, 让不同的思想交融、绽放.保持兴趣, 会让孩子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2 依托重组教材、创制学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时期, 这时期的学生主要以二维的方式认识图形, 对于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的转换关系感到晦涩难懂.搭建让学生思维飞跃的平台, 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责任所在.例如八年级上册“1.3蚂蚁怎样走最近”一节, 在如图1所示的圆柱下底面的一点A有一只蚂蚁, 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点A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 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教师此处利用几何画板或flash动画演示如何由空间中的曲线问题转化为平面上的路线问题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不过笔者经过此种教学实践发现, 多数学生能够认同老师的演示, 一旦变通一下, 将圆柱变为如图2所示的长方体, 其余条件不变, 学生如坠迷雾中一般不知所措.因此, 再次进行此内容时, 课前要求学生每两人准备一个规定尺寸的纸质圆柱和一个长方体、若干毛线.待问题出示后, 学生两人一组合作, 将毛线一头固定在点A, 拉紧毛线的另一头固定于点B, 画出毛线在侧面的压痕便是蚂蚁经过的路径, 对于圆柱侧面的压痕学生很快会考虑到将圆柱侧面沿A点或B点剪开展成平面中AB的距离问题.将圆柱换成长方体时学生又会马上合作起来, 一定时间后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大长方体进行演示讲解, 教室里一下子喧闹起来, 马上有同学指出不止一种路线, 大家经过质疑、讨论达成共识, 可形成三种路线, 究竟谁最短, 还需转化为平面展开图的形式计算得出.无需花大量功夫制作动画短片, 以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来创制学具, 快速形成最近发展区, 成功地突破难点.

3 借助重组教材、创制学具将仅有教师一人的演示或动画播放, 变为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

课堂中教师讲得“清楚明白”, 学生学得稀里糊涂;教师激疑启发, 学生大多启而不发;教师要求积极思考, 一些学生一片迷惘……导致这种最低效课堂的元凶就是教师的包办替代.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二课时中, 教师为每一学习小组准备一个仅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纸板, 要求学生操作并讨论:只用量角器如何判断纸板的一组对边是否平行.为什么?学生有了自己可操作的实物模型, 积极地动手测量和讨论不言而喻.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 为后续环节的有效展开铺平了道路.九年级下册“3.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 学生课前准备半径分别为3cm和6cm的圆形纸片若干张, 课上学生保持一圆不动, 另一圆作平移运动.思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两圆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下, 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和或差会有怎样的大小关系.鼓励学生将发现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 有的贴位置关系, 有的写相应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和或差的大小关系.亲历实验、自主探究、自觅结论, 这一切让数学学习轻松自然, 让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 让数学课堂生机无限.

4 创制学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动手操作能力, 后天的不断实践可又不断强化与提升人类的这一“特异功能”.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人有两件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能做工, 大脑能思考”.操作学具学数学, 符合人类认知特点, 有利于学生经历“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过程, 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知, 他的理解更深刻, 而且会触及其精神需要, 产生进一步探究和满足的欲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很多优秀的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经过反复筛选和实践后的精华教学指导用书,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设置、安排都有其深层次的用意,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其中的玄机,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基础与引领作用.这里的重组教材、创制学具不是对教材的背弃, 而是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高效教学的手段, 更是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支撑.让我们心中有课标, 心中有学生, 让课堂教学发挥极致!

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篇10

一、文本细读增强学生阅读分析

被选入到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考量过才呈现在我们课堂中的,因此,我们所学习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自身的教学意义,为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好每一篇文章,发挥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作用,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通过精读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引申含义、作者的思想等。文本细读是对语文阅读文章的最精细的理解与分析,它在增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对文章做出深入的剖析,并且在长时间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写作能力都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时,文章的主旨意在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向往,同时也批判封建的教育制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细读体会,分析作者对于小时候去“平桥村”看社戏的生活经历,感受作者对于江南水乡的景物描写,并且从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水乡景色的喜爱,同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到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下对封建制度的抨击和批判。

二、体现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每位同学都有各自的思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吸纳程度也不同。学好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就不能如生产线一般地对学生的感想进行复制和粘贴,而是要在教学时把学生的位置摆正,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发挥起来,让学生能够实现自由思考,探究学习。例如,在学习《大战风车》这篇小说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们讨论:在小说中,堂吉诃德和桑丘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有的学生会表示喜欢桑丘:因为桑丘的头脑虽然不是很灵活,但他的质朴还是值得人肯定的,他与堂吉诃德比起来更加实际,桑丘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而有的学生则会更加喜欢堂吉诃德:他虽然看起来有些疯癫,幻想脱离实际,但是他的出行单纯,他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一切努力奋斗,这个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文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艺术“留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要对学生的拓展想象、思维创新做准备。因此,要在教学中为学生适当的“留白”,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留白”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有目的性、讲究方法的为学生“留有余地”,不要用过多的教学框架限制学生的思维,更不要以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为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古文的时候,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象一下,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你心目中的桃花源又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设置寻未果的结尾?”同学们展开想象,对于桃花源可以在课文中寻找,而课文学习后,学生自己在心中也对桃花源产生了向往,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同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四、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感知外界事物、产生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我们在初中教科书中所接触到的文章,都包含了爱国情感、文化内涵、审美情愫等多种情感元素,基于此,教师可以针对情感元素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文化思想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且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为学生讲述与诗人相关的小故事,帮助学生体会诗人作者的社会背景、人生境遇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的心境以及所处的人生状态。如“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情感;词人的豪放派、婉约派等等。让学生通过诗人古时候的真实生活来感受古诗词的内涵。

上一篇:茵栀黄颗粒下一篇:离心泵故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