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飞扬

2024-10-25

文采飞扬(精选11篇)

文采飞扬 篇1

比喻, 被称为语言艺术的花朵, 它不但有助于描写和议论抒情, 而且可以使文章语言灵动, 文采飞扬。著名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 碰到哪儿, 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

一、题目善用比喻, 增添情趣

古人云:“题好一半文。”作文题目如果恰当运用比喻, 能增添情趣, 从而使文章熠熠生辉。

如一位考生拟题“我渴望老师的‘阳光’”, 以“阳光”比喻老师的关爱, 生动新颖, 若换成“热情帮助”, 就索然无味。再如有的学生拟题“家, 最温馨的港湾”、“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诚信是金”、“生如夏花”等, 一看题目, 就使人兴趣盎然。

二、开篇善用比喻, 活泼亮丽

人们常把精彩的开头称为“凤头”, 而打造“凤头”, 常常离不开比喻。

例1:太阳公公驾着“彩云快车”回家了, 周围一片死寂。终于, 最后的一丝光线也告别人间。夜, 如同一口黑锅笼罩着大地, 天地间空气凝固了。没有了光, 没有了热。此刻, 正烦恼的我想起了妈妈。———《爱在心灵深处》

例2: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的奉献》

例1巧用比喻写环境———“夜, 如同一口黑锅笼罩着大地”, 烘托了此刻“我”的烦恼心情。语言生动活泼。例2作者将人类的爱心比喻成“冬日的阳光”、“沙漠里的泉水”、“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形象地诠释了“爱心”的内涵, 给人十分温馨的感觉。语言亮丽多彩, 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三、文中善用比喻, 极具魅力

写作中, 有些内容本身较为简单, 如果由于题意或中心的需要必须详细地写, 往往需要借用一些修辞手法, 尤其是比喻。

例1:那音乐撞击着我的身体, 流入我的血液, 钻进我的灵魂。那就是从头顶上传来的萨克斯乐《回家》……音乐在原野中升起, 随着金色的风在蓝天白云间流荡。它轻柔———如母亲的手轻抚着我;它缥缈———如母亲飘动的长发;它曲折———如父亲爬满希望的额头;它悠长———如父母永不流逝的爱。我自然地想起了父亲、母亲, 想起了家……

———《音乐让我陶醉》

例2:我欣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 读他的诗, 仿佛饮一杯淡酒, 余味悠长;我偏爱王维“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 诵他的诗, 恰似品一杯红酒, 意深情浓;我也喜爱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思绪, 背他的诗, 好比干一壶白干, 激情飞跃。———《我的古诗情结》

例1的描写灵活地将比喻和排比、通感等修辞结合起来, 不仅把无形的音乐写出了形象, 也传神地反映了流浪的“我”在音乐感召下思家的情绪。语言清丽感人, 极具魅力。例2抓住“古诗”这一对象间接抒情, 不仅自然引入相关诗词, 还贴切地将诗词喻为“淡酒”、“红酒”、“白干”, 收到了情深意浓、文才斐然的效果。

四、结尾善用比喻, 优美含蓄

俗话说:“编筐编篓, 贵在收口。”作文要想把“口”收好, 同样可借助比喻。一位考生在《亲情无价》中这样结尾:

至纯至美的亲情, 正如一湖春水, 风吹起点点涟漪, 只有心能感受之无微不至, 感受那份来自湖心的荡漾。

这段抒情性文字, 将亲情的体验———心与心的交融, 情与情的感受, 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如此优美含蓄, 当然得益于比喻。

文采飞扬 篇2

首先,佛祖英明。佛祖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取经是拯救苍生的最基本、最正确的道路,专门派观音菩萨到实地考察寻求合适取经人,经过严格筛选、考察、考评,最终选定合适人选(也就是我),体现了严谨、扎实的领导作风。其次,唐王支持。唐王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思路和英明领导;善于从长远发展观出发,大胆启用新人,并且认我为“御弟”,充分表现出了对取经事业的大力支持。再次,本人重视。自从和唐王一别,我就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降妖除魔为人民、取得真经报佛恩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这次任务。当初只身一人,就先后经历了强盗、野兽、重病、天气恶劣等困难,其中滋味是不可言喻的。但我在思想上从未放弃,因为只有取得了真经才可以拯救苍生,只有取得了真经才可以成佛。为确保此次取经任务圆满完成,专门成立了由我挂帅,大徒弟孙悟空任组长,二徒弟猪八戒任副组长,三徒弟沙僧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过程注重转变,结果力求实效。

受领取经任务的最初,我就开始了从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小僧到一个取经人的转变。不但自己转变,也要让徒弟们、妖魔鬼怪转变。大徒弟孙行者,生性刁蛮,出身荒山野岭,不识大体,有前科,曾大闹天宫,使玉帝不得安宁,也曾在佛祖手上小便,严重影响佛门声誉,要使他转变是十分困难的。在观音菩萨的直接领导下,我救他于五指山下,给他念我佛的经文,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经过我的耐心说服教育和每天三十遍紧箍咒之后,就服服帖帖地留在了我的身边,并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二徒弟猪八戒,曾为天篷元帅,生活作风有过问题,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我在高老庄收他为徒,给他讲空即色、色即空的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有了很大转变。虽然在途中对个别女同志还存在言语冲动等过激行为,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剖析问题根源,也只是因为他六根未净,外界影响太深所致,况且都是背着我干的,我并不知情。三徒弟沙悟净,本是天上卷帘大将,因工作标准不高,摔坏玉帝酒杯,被贬流沙河,心中充满怨气。看在他把前边取经人都吃掉的份上收他为徒,使他从吃取经人的妖怪转变成一个取经人。我也常给他讲别和领导过不去的道理,加速他转变。

三.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多措并举。

抱着未成佛要先有佛心的态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佛的行为来约束自己。我们杀死的妖怪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妖魔在我的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将我送回。我主要给他们讲道理,使他们明是非,知罪过。(具体事例太多,从略)只有那些顽固不化或者是有背景后台比较硬的`还一时执迷不悟,但结果那些执迷不悟的已被我所铲除,有背景的均已遣返给原主人。声明一点,我工作中注重讲求方式方法,本人不曾动他们半根毫毛。

四、奖惩实施严格,统一标准要求。

没有严格的纪律就不会有内部的团结,奖惩不分明就不能服众。取经路上我注重建章立制,明确奖惩,该奖的就奖,该罚的就一定要罚!奖的时候可以让多吃点、多喝点、少值个夜班。罚的时候决不能心慈手软,在三打白骨精时,取消了孙悟空的取经资格,只因他平时太居功,有越俎代庖之嫌。八戒闹分家的时候,及时叫悟空给他一点教训,让他认识到危害团结,有害健康,使他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共同取经上来。

五.做到遵纪守法,积极争取民心。

在取经的路上所受到的钱、权、色的诱惑具体事例太多,不胜枚举。我能够牢记大唐党委、首长的指示要求,做到不为金钱、权力、女色所动。一共拒金银十五万八千六百五十四两七钱,拒权七十六次,拒女色前面讲过了是两百四十余次,其中当面拒绝(个别在床边拒绝)的就有两百次之多。那些都是过眼云烟,不是我所需要之物,虽然说在取经的路上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可我仍坚持靠化来的斋饭度日。后来又听说有人以我的名义擅自收受财物,可都是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并不知情。如果让我发现是谁,我会从严处理。尤其是在女儿国,国王陛下执意要嫁给我,并用让出皇位的高官厚禄诱惑我,但我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从严要求自己,推辞了她。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回顾几年来的取经历程,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思想上太单纯,领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好几次因听信妖怪谗言,险些失身,尤其是冤枉误会悟空,导致六尔猕猴趁机而入,险些酿成重大事故。我感到失身事小,取经事大,这种单纯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深究根源,主要责任在我,有时候不讲究领导艺术,领导方法简单粗暴,官僚思想严重,不能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

二是管理不够严格,精细化管理程度亟待加强。

引用,让文采飞扬 篇3

一般来说,彰显作者智慧、抓住读者眼球的引用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单个引用化入己句

1.直接引用

①在名句引用的前或后加以相应的解说,即名句+解说(或阐述)。如:

“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把引文融入自己的句子,再根据文章需要和作者悟性,对名句的意境、思想、风格等进行解说。

②将诗句分开引用,或截取两句诗的部分组合在一句里。如:

“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我喜欢‘有暗香盈袖’的‘黄昏’。”前者剪裁两句古诗组合成一句,后者把一句古诗割裂后组合成一句。

2.用历史或人物的事迹(或细节)组句,即名人+名事。这种情况又分两种。

①直接叙写。如: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投江汨罗,让忠臣垂泪。

②诗意展示。如: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3.把历史人物与相关诗句组合,形成一定的意境。

①直接引用,即名人+名言+意境。如:

美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美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美就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与恬淡。

②巧妙化用,即名人+名言化用。如:

思念使女诗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垂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组句子化用了李清照词《醉花阴》、苏轼词《江城子》、柳永词《雨铃霖》中的句子,这种化用给人的审美刺激多重而深刻,它把古诗还原成生活的同时,又提升和诗化了生活。

二、集群引用组成段落

1.N个名句(或N个名人名事)+意境(或其它)。如:

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渡众生的情怀;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拷问……

2.名人+名言名事+议论,这种引用可分四种形式。

①N个名句+议论。例略。

②N个名人+N个名事+议论。例略。

③N个名人+N句名言+议论。例略。

④N个名人+N个名言名事+议论。如: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

我们之所以提倡恰到好处的引用,一是用那些历经千年淘漉而流传下来的诗文名句证明观点,显得典型有力;抒发情感,显得言简意赅。二是引用时不要总是运用“XX说”这样的单一形式。当然,在限时作文中,要恰到好处,又准确生动地引用名人名言,让文采飞扬起来,功夫还是要下在“作文”之外的。

【佳作引领】

品李、苏之豪放

卫 冕

李白和苏轼可谓诗、词大家中豪放派的代表,但细细品来,又有所不同。

李白的豪放是他的本性,是深深烙在他的灵魂上、流淌在他的血脉中、融化在他的骨髓里的。他的豪放不因情境、对象、身份的改变而改变。身在江湖,他鲜衣怒马,仗剑天涯;身在朝堂,他让贵妃调羹,权臣脱靴。醒时,他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醉时,他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得意时,他挥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时,他泼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乐起来,那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时篷蒿人”,如此狂妄自信;他愁起来,则为“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般豪爽恣意! 痛快时,他高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连前路坎坷,那也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般气势磅礴,而且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岂止是豪放,分明是狂妄,是骄傲,是不可一世,唯我独尊!偏偏,他有这个资本。谢灵运说:“天下才分十斗,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用一斗。”我看倒可以把“子建”换成“太白”。正因为他才华横溢,本性仗义,这份狂傲并不会显得可笑。

而苏词虽豪,东坡却并非豪放之人,或者说,他的豪放只是外在,并不像李白那么纯粹。他不比李白惯于旅行漂泊,他是自幼以仕途为追求,以苍生为己任的。他的豪放总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和自慰心理。豪放词的代表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周公瑾的豪放,而非他苏东坡。他对此只能心中向往。因为有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样直抒怅然、失落与寂寞的结句。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家豪词的又一大代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字字句句皆暗含苏轼的政治倾向,这当然也是“豪”的,只是多了一份无奈、一分媚色,少了一分狂妄、一分傲骨,比世人高,又比隐士低。王国维先生说过,“稼轩词豪,东坡词旷”,一个“旷”字实在精准。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般潇洒悠然;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静谧幽清;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般旷达开阔;读“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洒,一溪云”,这般闲适自娱,其实,几份隐含的怅惘苦闷,孤独寂寞已跃然纸上,了然胸间。

……

我爱慕太白的狂傲洒脱,也敬重子曕的心怀民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我豪情万丈,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让我心潮澎湃,我享受这份自己难以企及的豪情。品“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意趣,诵“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潇洒闲情,我倾心这份闲适清逸。李白是浪漫、激情四射的不灭烟花,苏轼是温淳、光芒柔和的夜明宝珠。李白是烈酒,苏轼是清茶。他们都是中国诗词史上最璀璨耀眼的明星,让后人望尘莫及。他们信手的一笔就可以波澜一个世界,可以催绽漫天的烟花,可以催谢漫山的绚烂。

李、苏之豪放,各有不同,我对他们的热爱,却是一样的深沉真挚。曾经泼墨挥毫的李、苏已消逝在千年的兴衰之中,我只是在反复的吟咏中,想窥得他们的一点光辉。

让作文文采飞扬起来 篇4

一、精于用词

1.用动词准确, 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中, 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有的叫道, ‘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字用得好, 它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 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 聊以自慰的心理, 如果换成“拿出”“摸出”, 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

2.要注意化静为动, 让语言活起来。

“仔细看时,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 这个句子中的“挑逗”生动而传神, 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最浅的部分的色彩特征, 花色本来是给人以静态的视觉感受, 经这么一说, 就富有动态美了。

3.改变词性。

切合语境特点, 以词性的临时变化来求得表意的生动深刻, 也是增强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如“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一句, 形容词“朦胧”一经动词化, 便平添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情趣, 使人如临月色与水气交融、氤氲缭绕之境, 如改为“月色在这水气里显得很朦胧”的正常叙述, 便会让人觉得板滞乏味、情趣全无了。

二、巧用修辞

在写作中, 灵活的运用修辞就如在文章中镶嵌了珠玉一般, 给文章增添许多风采。修辞手法多种多样, 写作时使用较多的是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化深奥为浅显, 化平淡为生动。运用比喻关键是要准确、新颖。什么样的比喻最精彩呢?美国作家尼勃特朋在谈及这个问题时举了一个例子:妻子如钟表。漂亮时髦的妻子像手表, 随身携带, 一刻不离, 大家都看得见;老实的妻子像挂钟, 只在家里尽她的义务, 不能跟丈夫到外面去;泼辣的妻子像闹钟, 只能在家里, 她发脾气时, 即使是更深夜静也会放声大闹。

2.排比。排比形式整齐, 语言凝练, 气势充沛。文中恰当地使用排比句, 能有效地增加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理想》) 这个句子连用比喻、排比、顶针等多种修辞, 总说理想的意义, 在语势上造成一种回环迭起的气势, 富于形象感、节奏感和音乐美。

3.拟人。具有思想的跳跃性, 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 鲜明地表达作者喜怒爱憎的情感, 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 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道:“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直接当作人来写, 赋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 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 从而引发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又如写“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将竞相开放的花儿写动写活, 栩栩如生, 画出了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因此, 优美的文字就是通过众多修辞手法的确切运用而巧妙地表达出来的, 巧妙而又贴切地运用修辞手法, 可以使文章既有文采又有内涵, 使我们实现用亮丽的语言抒发真情实感的目的。

三、描写具体

具体描写是一种美, 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细致的刻画, 把简单概括的叙述转化为各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这样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真实、更丰富。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 作者对“三拳”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第一拳:“噗的只一拳, 正打在鼻子上, 打得鲜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边, 却便似开了个酱油铺:咸的, 酸的, 辣的, 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 打得眼棱缝裂, 乌珠迸出, 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 黑的, 紫的, 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 太阳上正着, 却似做了一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 钹儿, 铙儿, 一齐响。”也许一般的学生写作时仅用“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一句, 而施耐庵却每写打一拳又对当时周边的情况进行了描写, 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 更丰满。同时在描写“三拳”时还调动了味觉、声觉等各种感觉进行了刻画, 把一个很平常的动作刻画得气势磅礴。

四、讲究句式

长句和短句, 整句和散句的灵活搭配、交替使用、错落有致、变化多姿, 往往使文章的节奏明快、舒缓自如, 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如:种子忍受住冬天的寂寞, 终于在春天破土而出, 焕发新的生机;蛹虫历经漫长的寂寞, 终于在破茧的那一刹那, 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小溪度过了冰封的寂寞终于在春暖花开时融化坚冰, 快乐地流向远方。读来朗朗上口, 听来铿锵悦耳, 颇有文采。

五、学会幽默

文章过于严肃, 免不了让人感到压抑, 而来点幽默, 讲点俏皮话, 不仅读来活泼有趣, 而且使文章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指的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 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有趣, 二是意味深长。即我们的作文语言既要有趣, 又要有让人回味的东西。一味地有趣而毫无味道, 这样的语言不是幽默, 而是诙谐或者滑稽。对于作文语言来说,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境界, 一种提升作文等级的较高境界。如三毛《似曾相识燕归来》中, 不说“无风”, 却俏皮地说“风, 不知躲到哪里睡觉去了”;不说“屋里尽是尘土垃圾”, 却幽默地写道:“还有尘土和垃圾, 都比光有本事, 光都不能到, 它却每时都能光临寒舍。”环境如此恶劣, 却写得如此轻松, 展示了作者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六、语言含蓄

含蓄性语言常常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寄予在启人思考的画面中, 包孕在“醉翁之意”的描述里, 以有限的文字承载深长的意蕴。它大多以概括、暗示、曲笔、言已尽而意无穷等方式表达广博深长的内涵。例如2007年湖南某考生题为《诗意地生活》的高考作文片段:“奶奶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 气又太贵, 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 在那野草疯长的季节里, 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 砍倒、捆扎、背回家, 排开、晒干, 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 无数个炊烟袅袅的时刻, 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膛里听到毕毕剥剥的声响, 以及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 爷爷烧火, 奶奶做菜, 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 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读完这段文字, 一种深挚绵长的幸福情味荡漾在我们的心头。作者在这段文字里, 表现了一个普通农家的质朴人情和幸福温情, 抒写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而“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 诉说着冬日的温暖”的句子则为我们留下了深长的意蕴。仔细体会这段文字, 我们很多学生的文章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的。让读者能从描述中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而不是由作者“出面”将思想直接“告诉”读者。

古人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我们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 学会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力求使语言形象生动, 从而使我们的文章意味无穷, 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何永康教授高考作文指导讲座

[2].《语文教学参考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竞选文采飞扬的发言稿 篇5

大家好!

我叫**,今年十岁,我想竞选班干部——纪律委员。船无水而不行,一个好的班干部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多事情。

我的爱好是读书,“书上自有黄金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句话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人生价值观。

如果我当上了纪律委员,我会严以律己,同时会提出一些建议来:

建议一:下课了,同学们不要去楼梯间嬉戏打闹,以免发生危险,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摔伤了,父母比孩子更心痛。

建议二:同学们回家后,可以看一下课外书,使自己博览群书,成为一名优秀、睿智的人!同时,丰富的积累能让你出类拔萃,在知识的海洋里也可以一马平川,傲视群雄!

建议三:同学们在学校认真听讲,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是老师智慧的结晶,在学校里好好听讲,胜过拼死学习到天黑!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巧用修辞,文采飞扬 篇6

【关键词】修辞;文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云山雾水的表达,或重复啰嗦的语句,或平淡不惊的内容,或按部就班的材料。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 “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辞格。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常用的效果明显的修辞格式有比喻、排比、引用、设问等。

一、可巧用比喻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2001年高考一安徽考生的作文《诚信归去来》中有这样一段话:“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圆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的倾向一端;诚信是高山之巅的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诈,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在作者的笔下,诚信成了月亮、砝码、水,文章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这都是比喻的作用。如果我们将这一段文字改为:“诚信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可以使生命充实,诚信可以使生命回归本色”,肯定是大煞风景。

又如一四川考生在作文《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中写道:“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他运用比喻的手法说理,如谈话一般朴实亲切,形象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写成“选择诚信。因为诚信比机敏好,更受欢迎”,语言就比一杯白开水还要寡味。

二、可善用排比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2001年河北一考生在《千年的呼唤》中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钩心斗争、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 一系列的排比句,使文章内容集中,节奏鲜明,酣畅淋漓,有气吞山河之雄伟,水泻千里之壮观。

三、可妙引诗文

如2002年高考一考生在《选择的真谛》中这样写道:“选择的真谛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睥睨群小;选择的真谛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伤时忧民;选择的真谛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再如这样一段文字:“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 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懂得了谦虚的必要;当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懂得了友情的可贵;当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做人应具备的反抗精神。”

巧妙地引用一些诗文,使文章平添了许多人文内涵。 引用的诗文可以来自课本、资料、名言,使文章增加了厚度和深度。引用的诗文也更具表现力,使文章达意更精确。

四、可活化名句

北宋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认为“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并强调做诗如能做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就能达到“以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我们在写作中也可借用这种方式,把传颂于世的诗文、名言警句,通过巧妙变换,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由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很显然,化用后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无论从意境上还是气势上,都远胜于原句。真正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有一篇文章叫《感悟考试》,开头这样写道:“室外,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室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里明显地“化用”了歌曲《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和《三国演义》中的开篇诗,但就是因为这样的“化用”,才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还有一篇文章,说一位同学好以语言打抱不平:“路见不平,拔嘴相助”,化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形象、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五、可利用问句

设问可以设置悬念,反问可以增强语气,疑问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提问也是拓宽思路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提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文章逻辑更严密,论证更系统。问句像平静水面上击入一颗石子,波涛翻滚。

如07年高考一考生作文开篇写到“人们用一颗赤诚的心给予人们帮助,不正是需要如此的一种内心感激吗?一种像秋实一样感激的心吗?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就更应该多想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的呢?”不仅立意新颖,而且体现作者思维严密,还引发下文。这样比陈述句的表达效果好得多。

当然,决定一篇文章好坏的最终标准还是文章的中心,文章修辞要符合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不能因次废主。一篇主题错误的文章即使文采再好,也不是一篇好文章。同时,我们也不能为形式而形式,那样会陷入唯形式主义的误区。其次,讲究修辞只是写好文章的一种途径,不是唯一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训练。

巧用修辞就像“好马配上好鞍”,使文章更加精彩飞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多几分文采的亮光,确实不失为获得高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

让平淡的语言文采飞扬 篇7

一.锤炼词语脱凡俗

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故事, 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吟唱,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无不证实了经过锤炼的语言方可达到“柳暗花明”、“妙笔回春”的效果, 特别是对动词、形容词及恰当的组合词的千锤百炼, 定能使文章生动优美, 给人超凡脱俗之感。例如:

残酷又美丽的冬天, 终于向我们挥手再见了。春天第一缕阳光是那么洒脱, 是那么清澈, 在这春雨如歌的季节里, 声音和色彩都复活了, 我们的朝气也弥散在这绿色的春天里。

文段用形容词“残酷”、“美丽”来定格冬天, 即突出了对其寒冷, 和生命消亡的厌恶, 又对其独特之美予以肯定, 这一对组合词, 贴切地表达出对冬天对立统一的认识;用形容词“洒脱”和“清澈”形象抒发了对雨后清晨, 明亮的阳光自由撒播的赞美;用动词“复活”生动描绘出冬去春来生命的苏醒, 作者独具慧眼, 把生命定格在“声音”和“色彩”上, 然后借用描写“雾气、烟气消散”的动词“弥散”来描写朝气, 显示我们与春天亲密携手一同富有生命活力的特点。可见, 对动词、形容词和组合词的锤炼, 即可生动描绘事物特征, 形象抒情, 而且给人超凡脱俗的个性之美。如果能多用成语、叠词、色彩词、关键位置的英文单词、生动活泼的口语词等都会达到同样的效果。

二.巧用修辞放异彩

修辞在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有力的表情达意中是一大功臣。比喻、对比给人丰富的联想, 比拟、夸张给人超级的想象, 反问、排比给人无穷的力量……平淡无奇的语言经过巧用修辞, 无不闪放异彩, 确有“点石成金”之功效。例如:

1.让别人像蝴蝶一样, 舞动翅膀, 靠花朵的施舍生活:我要做萤火虫, 照亮大地。

2.乌云拉上天幕, 把小雨点变成了精灵, 可阳光却无福观赏它们的舞姿, 而清风却携带它们一同远行。

例1句用对比、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要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例2文段用拟人手法, 借乌云这个魔术师之手, 描绘了雨点不见阳光与风儿嬉戏的场景, 从视觉上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语言俏皮幽默, 富有生命力。

三.借引他言添锦花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显然巧妙引用谚语、俗语、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 能使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 更具诗情画意的美感和较强的表现力, 也能展示自己较丰厚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由此增加作文的含金量。“腹有诗书气自华, “厚积而薄发”, 与此同理。例如:

说起诚信, 我就想起了抱柱溺死、恪守信用的尾生, 想起了“言必信、行必果”,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正因为有了诚信, 才有了过五关斩六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那份无悔的承诺, 才有了文武皆缺的宋江梁山聚众、号令群雄的壮举……恪守诚信是我们民族之魂的一部分, 唯有如此, 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文段引用俗语、名言、典故、故事充分说明了诚信的可贵。思路开阔, 内容丰富, 语言有力, 说理令人折服, 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敬佩。

四.风趣幽默展个性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无不告诉我们, 人生应朝气蓬勃、积极乐观。自然文章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才是最值得提倡的, 也是能让读者眼前闪亮的个性语言。例如:

写作就像煲汤, 最怕干熬, 别以为“熬啊熬, 熬出阿香婆香辣酱”, 你最后熬啊熬, 只能熬出白开水和漏底锅。但如若你能加上三种材料———灵魂的盐, 想象的糖, 表达的味精, 汤就变得鲜美无比了。

文段用类比方式, 语言活泼幽默, 告诉我们写作中灵魂想象和表达的重要性, 语言较具个性。

五.巧变句式显风采

现代汉语句式十分丰富, 常见的有:长句和短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 肯定句和否定句, 陈述句、祈使句、反问句和设问句, 口语句式和书面句式, 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一篇文章陈述句居多, 其中如若巧用否定句、反问句、设问句、变式句等, 就会收到灵活多变的艺术效果, 使语言在句“变”中显示风采。我们常说文章要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其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当我想起这句话, 我的眼前就会出现春天般的图画。明亮的阳光下, 小草正在大地上蓬勃地生长。花儿正在树丛中竟相地绽放, 鸟儿正在蓝天里自由地飞翔……谁能否认这美丽的世界能缺少教师的画笔?谁能否认知识和文明的种子能缺少教师的播种?谁又能否认光明灿烂的人生能缺少教师的指引?是的, 不能。“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那是教师默默奉献的写照,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那是教师胡杨树般不朽的形象,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是教师殷切的期望。骄傲啊!我是一名教师。

文段由名言展开想像, 用三个肯定的描写语句, 写出名言给人美好的内心感受, 紧接着用三个反问, 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引人思考, 与后一个短句构成设问, 确认教师的伟大。后又引用三个古诗名句, 从三方面证明和歌颂老师优秀的品质, 在这一切蓄势就绪之后, 用一个变式句强烈抒发自己做为一名教师的自豪之情。文段一气呵成, 美不胜收。句式的变化犹如波光闪动的湖面, 灵气十足。令人目不暇接。

六.写法牵引现风骚

为了主题的突出, 写法的设计也较重要。在写法的牵引下, 语言也各具风骚。如用对比烘托、曲笔描写, 语言具有丰富、鲜明之美;如用直抒胸臆、白描手法, 语言往往简约而具朴素之美;如用细描和以小见大, 语言显出细腻、深沉之美;如用弦外之音、借景抒情的手法, 语言显出含蓄朦胧之美, 如用设悬念、埋伏笔, 语言则显疑惑神秘之美, 等等。总之, 写法的设计不同, 语言就会各具风格。我还是比较喜欢具有含蓄朦胧之美的文章, 学生练习时不乏佳作, 如《青春》:我的忧郁弥漫在那起风的季节里, 望着空中飘舞盘旋的雪花, 我怀着不甘而又无奈的心绪, 在青春的门前转悠、转悠……自由自在的大脑, 为何在黑夜里睡不着觉, 因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给了我太多的梦幻, 心头的梦幻曲啊!何时我才能为你独自演奏?

例文在风、雪花、黑夜的烘托下, 借阳光和梦幻曲刻画了一位忧郁的想挣脱束缚, 自由创造新天地的有志青年的形象, 用了对比烘托, 借景抒情等写法, 语言含蓄隽永, 余味无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诫我们说:“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有文采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文章才能行得更远, 才能貌美如画。所以初学写作者掌握一些“浓妆淡抹”修饰语言的方法, 并进行一定量的专项训练, 是很有必要的。当然, 语言与内容、中心互为表里, 三者和谐统一, 恐怕才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

摘要:作文是在不断的修改中达到完美的。针对初中学生作文语言平淡的特点, 我在教学实践中力求便捷有效的方法。锤炼语词使作文语言如烂漫山花, 巧用修辞使作文语言如星空宝石, 引用他言使作文语言拥有大海的力量, 句式变化使作文语言波光灵动, 写法牵引使作文语言含蓄隽永、风趣幽默的语言永远健康青春……孔子云:“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只要用心修改语言, 掌握一些“浓妆淡抹”的方法, 你的作文一定会文采飞扬, 一定会行得更远。当然, 作文语言要克服“蝴蝶派”, 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弊病, 让华美的语言为充实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心服务, 这才是作文语言修改达到完美境界的目标所在。

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 篇8

一.善用修辞手法

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增加文采, 提高品位的重要手段。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蛪声绘形的描写效果, 可以增强语言的表意效果, 可以增强语言的表情效果, 可以增强语言的审美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例:健康会随着时间损毁, 美貌会随着光阴耗尽, 荣誉会随着历史尘封, 而诚信却如一杯醇酒, 越是品得长久, 就越是显得芬芳怡人。 (《把“诚信”留在心里》) 这一组对比排比句, 不仅使主题鲜明突出, 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以使所描写的对象, 更加生动形象, 也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还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拟人, 可以使所写的事物人格化, 使句子更富有人情味, 让人慢慢品味。不同修辞各有妙用, 恰当地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增添文采。

二.运用丰富多彩的词语, 做到鲜活传神

要做到有文采, 就需有一字传神的效果。如:“喂!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 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 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 抖抖的想交给他, 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 嚷道, “怕什么?怎得不拿?”老栓还踌躇着,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 (鲁迅《药》) 这里表述手的动作一共用十三个词语, 其准确程度、生动程度, 几乎达到了无可更改的地步。又如:“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 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 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变成主人, 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伺候着, 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 我们得上窜下跳地迎合着, 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 (其次《位置》) 作者用“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上窜下跳”“内揣外度”四个表示方向的词和“伺候”“迎合”“奉承”“恭维”四个表示态度的词, 使语言错落有致, 避免了重复, 给人以美感。

三.化用、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典故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 适当引用古诗词, 会为你的语言增添文学底蕴;名言警句意义深远, 耐人寻味, 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 会为你的文章增添几分深刻;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的生命智慧的结晶, 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 在写作中, 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

但是, 引用要忠实于原文, 不可随意改动, 特别是对一些经典著作的援引, 更应该准确无误。例:“‘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文天祥的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选择。他们所关注、倾心的是国计民生, 天下大业。”‘东窗密谋莫须有, 风波冤狱天也哭’这是秦桧的选择;尽管‘君恩深似海矣’, 可是‘臣节重如山乎’这是洪承畴的选择;不顾‘痛哭六军俱缟素’, 只会‘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是吴三桂的选择。他们所追逐、渴求的是高官厚禄、醉生梦死。”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 阅读面、记忆力运用得恰到好处。因此受到阅卷老师的钟情, 从而获得高分。

四.句式上下功夫

巧用修辞让文章文采飞扬 篇9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 有六十三大类, 七十八小类。篇幅有限, 很难将所有修辞手法概括完全, 因此仅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一、巧用比喻

比喻是指用比较常见的、为人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 它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古往今来, 多少名家名句都是巧用比喻而增色。比如,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比成春水;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白居易的“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比为“珠落玉盘”……这些名句都非常传神地运用了比喻, 成效卓著。因此,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 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 把比喻用对, 用活。

二、巧用拟人

拟人是指将一些抽象的、枯燥的、僵硬的事物比喻成人, 赋予其人的情感, 使文章散发出一种灵动的气质。比如, “兴安岭是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 白桦为裙, 还穿着绣花鞋”把兴安岭比作一个会打扮自己的、穿着裙衫与绣花鞋的女孩;“阳春三月, 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把梨树睡着和“被淋醒”的人;“秋天是美丽的, 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把秋天必成一个舞动裙摆的姑娘……这些都是成功的拟人句子, 学生可以多作借鉴, 丰富自己的辞藻, 提高语言的魅力。

三、巧用对偶

现代人做文章时都是写散句, 然而散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写成白话。如何避免这一现象, 使文章看上去更有深度, 更有文采呢?我们可以巧用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从古到今, 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 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它们利用对称协调、匀称有力的对偶句, 使文章更有力度。比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快马也要响鞭催响鼓也须重锤敲”等, 这些都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 如果前后再加上一些散句, 则会使整段文字整散结合, 参差错落, 既有流畅的旋律, 又有铿锵的节奏。

四、巧用排比

排比就是将三个以及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放到一起, 表达同样、接近或者递进的意思, 以增强文章气势。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如果用好了, 会大大丰富文章的辞藻, 增强语言的魅力。比如, “静物是凝固的美, 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 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 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这句话运用了三个排比句, 将动态的美与静态的美、直线的美与曲线的美、繁华的美与宁静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 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 排比的句子朗朗上口, 又富含着一定的哲理。

五、巧用通感

人的感官有眼耳口鼻身, 对应的便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在生物学上, 这五种感觉是独立的, 然而在文学上, 却可以用一种通感的手法融合在一起, 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当然, 这类的修辞手法相对于其他几种修辞是比较难的, 所以也是学生较少运用的。其实, 只要细心观察, 用心感悟, 将生活中的体验与认识打通, 感受到颜色似乎会有温度, 声音似乎会有形象, 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比如,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个名句:“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原本是嗅觉, 是鼻子闻到的, 然而作者却将其比喻成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一写法通过“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所具有的“渺茫”“似有似无”的特点来反映了微风带来的缕缕花香那种淡淡的、隐隐约约的、似有还无的特点, 十分形象生动。

六、结语

如何让初中生的作文文采飞扬 篇10

一、观察生活, 锤炼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阐述事物, 必须首先认识它们, 了解它们, 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可见观察的重要。观察是人脑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活动, 是记忆、思维、想象、表述等一系列写作活动的基础。如何在观察生活中锤炼语言?首先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关心生活, 热爱生活;然后捕捉生活中的“语言”积累, 锤炼。

(一) 留意人物语言

要求学生善于留意生活中各职业人物的语言, 感受一些语言特色。如文人的咬文嚼字、表达严谨, 商人的斤斤计较、善于言谈, 农民的粗俗、率真的交谈等;又如口语通俗、诙谐、亲切, 书面语的儒雅、准确、顺畅等。特别是关注不同性格人的个性化语言, 如势利人交谈、仗义人言谈、憨厚人对话、狡猾人狡辩等。通过观察,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记下这些人语言“闪光点”———精华。学生如果在生活中积累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写作时, 就会灵活运用, 也容易锤炼出精美语言。

(二) 关注情景语言

生活中, 大大小小的事、一个个情景如同一幅幅多彩的画, 在我们眼前闪现, 有的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有的透露出虚假与丑恶, 有的渗透着真诚与美好;其中有人的酸甜苦辣, 有人的悲欢离合, 有人的成败与得失等。我们让学生关注这“一幅幅多彩的画”。在关注中, 我们可以评价情景语言, 如一个小站送别的场景, 送别人说了些送别的话, 恰当吗?又如小孩玩耍的一个场面, 小孩子的口语表达怎样?转化成书面语呢?在关注中, 我们也可以锤炼语言, 例如用一句话生动地概括小孩玩耍情况;或者用几句话描绘小孩玩耍情景, 力求把情景内涵表达得贴切、生动。

情景语言, 电视剧中也有。教师要求学生在欣赏电视剧的精彩情节时, 注重品味剧中人物语言的精妙, 日积月累。在写作时, 学生写到相关的情景 (或场面) , 电视剧的情境会浮光掠影, 剧中人的话语在耳边回响, 这为学生语言的准确运用提供借鉴的材料。

(三) 推敲生活语言

生活中语言稍纵即逝, 人稍不留意, 很快就会忘记。因此除了要求学生积累生活中语言“闪光点”外, 还要进行推敲、锤炼。例如, 生活中听人讲“江西人不怕辣”。这“不怕辣”是表示对辣味的喜爱。若稍作推敲———把三个字倒换一下, 就会出现“怕不辣”和“辣不怕”两个词, 那么这两个词可替换吗?我们通过推敲, 就会知道不可以替换, 因为“怕不辣”表示了对辣味的偏嗜, 惟恐辣得不够;而“辣不怕”则表现了在“赛辣”中的拼命之态。又如, 餐馆服务员与客人对话。客人问:“有什么可吃的?”服务员说:“吃什么有什么!” (如果服务员的回答改为“有什么吃什么”, 表意就不同了。) 再如, 生活中听到“说不好”、“不好说”和“不说好”, 说话者用得是否恰当, 通过推敲, 记忆更深刻, 也是锤炼语言的好途径。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观察生活, 锤炼语言, 让学生更有文采。

二、学习技巧, 用心表达

让学生有文采, 教师要结合教材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形象美、朴实美、鲜活美、音韵美等。

(一) 学习修辞, 生动表达

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绘形效果、表意效果和审美效果, 从而增加文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例如, 善用比喻, 会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这样的文章很多, 契诃夫《变色龙》中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 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其中用了比喻 (“商店和饭馆的门”像“饥饿的嘴巴”) , 形象地写出萧条的景象, 暗示俄国人民生活贫困, 社会死气沉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也用了拟人修辞, 生动地写出市面的萧条。

又如朱自清的《春》, 是一篇优美写景抒情散文, 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赞美了春的活力以及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描绘春天的蜜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 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一个“闹”字, 既写了蜜蜂在百花中争喧的情景, 又写了充满生机的气氛, 给人春意盎然的感受。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也用了拟人的修辞。“偷偷”写出了小草钻的情态, 神不知鬼不觉;“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挤劲, 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二) 巧用词语, 传神表达

教材中许多典型的例子体现用词精当、巧妙, 表达准确、传神。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让学生体会用词巧妙, 学会传神表达。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爸爸给我拣了一个靠窗的座位……”, “拣”字用得巧妙, 朴实中见真情, 传神地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爱子情深。又如鲁迅《故乡》中的“他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这一句话用了一系列动词 (“扫开”、“支起”、“撒”、“系”、“牵”、“拉”) , 用得准确、传神, 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雪天捕鸟图”。

在遣词造句中, 巧用音节的整齐匀称和叠词、拟声词, 可以使表达更传神。在作文的句子中注意单音节和双音节词的配合, 可以使语句整齐匀称、节奏感和语气增强。如朱自清《春》的语句———“桃树, 杏树, 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词语的音节由少到多, 整齐匀称, 上口顺耳。)

(三) 变化句式, 灵活表达

一篇文章如果在遣词造句方面能够富于变化, 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 灵活使用, 语言会摇曳多姿, 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短句简明, 紧凑, 明快有力;长句舒缓, 细腻, 表意严密精确;整句结构严整, 音韵和谐, 气势贯通;散句灵活自然。例如《蒲柳人家》中“何大学问人高马大, 膀阔腰圆, 面如重枣, 浓眉朗目, 一副关公相貌”。这句子讲究押韵和对偶, 多用四字句, 骈散结合, 读来抑扬顿挫, 很有节奏感。

此外, 还可以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典故等。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 会使文章的语言锦上添花;运用名言警句, 使文章的意义表达得更深远, 耐人寻味。历史典故是先哲们智慧的结晶, 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适时引用, 会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内涵更丰富。

三、强化训练, 张扬个性

结合教材教学生一些表达规律和技巧外,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训练方式多种多样, 如赏析式、指导式、评改式、反思式等。训练的内容可以分类或者分专题, 如鲜活语言、朴实语言、形象语言、个性化语言等。训练前, 要准备充足, 选好典型材料;训练时, 采用片段作文训练效果更好。

(一) 赏析式, 训练鲜活语言

赏析式, 就是引导学生赏析语段, 再仿写, 然后评点, 达到赏练结合目的。例如采用赏析式训练学生鲜活、朴素的语言:先讲清怎样是鲜活、朴实的语言, 再出示范例 (语段) ———我小时候, 我觉得爷爷有个可笑的习惯。每次吃完饭后, 爷爷都要伸出长舌头把碗舔了一遍, 然后把胡子上的饭糊用手捋一捋, 再把嘴抿一抿, 最后掏出手绢把手擦一擦。我问:“爷爷你是狗变的吗?”爷爷一惊又一笑, 说:“不是。”我又问:“不是狗变的, 为啥像狗一样舔碗?”爷爷一手捋胡须, 一手摸着我的头, 仰起脖子哈哈大笑。

接着, 引导赏析:习作中, “我”以“儿童的视觉”写爷爷舔碗的习惯。爷爷舔碗动作神态在“我”的眼里是“可笑”的, 正是这舔碗细节, 再现了爷爷的形象, 表现了爷爷爱惜粮食的品质, 展现了爷孙俩逗乐的画面;也真实地表达出儿童好奇、直率的童心。语言朴素、鲜活。

赏析后, 学生练习———以鲜活、朴素的语言回忆自己小时的事儿 (写一片段) 。大部分学生写得较好, 其中一位写得最好:“小时候, 我常领着一群小伙伴到我家院子里玩, 有时还拿起一些瓶呀罐呀, 从院子的破水缸里舀水嬉戏, 和泥浆, 做泥饼, 捏泥碗、泥人……院子被我们弄得脏兮兮的。一下雨, 院子里坑坑洼洼、泥泞不堪, 好几次我摔得像个泥娃娃, 弄得妈妈哭笑不得。雨后, 妈妈经常把一些砖块填在走道上, 以免我走路不小心滑倒。”

训练中, 我让学生明白:鲜活的语言是相对“陈词滥词”而言, 要求写作恰当用新词汇, 体现鲜明时代特色, 善于用上富有生命力的词语, 巧妙运用, 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朴素的语言不是简略平淡的语言, 它往往是把原来深藏难懂的东西变得简练, 易被别人理解。朴素的语言不是垂手可得的, 它比瑰丽多姿的语言更需要功夫。

(二) 指导式, 训练形象语言

指导式训练, 就是以学生练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先给出练的要求;学生在练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练中完善自己的作品, 掌握写作技巧。例如用指导式训练形象语言。一次, 我要求学生“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 发挥想象、联想, 写一段描写日暮或夜晚的景色”。学生先自己写 (教师边提示:形象的写景语言, 用词准确, 多用修辞, 写景细腻, 多感官描写等) ;接着与同桌或邻桌交流, 自己修改;接着教师抽查个别学生的作品班内交流, 点拨;然后学生继续修改、完善;最后选出典型作品分析、质疑解疑。

训练中, 学生作品完成得比较好, 有的描写细腻, 有的写景逼真, 有的情景交融、用词形象生动, 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两位学生的写景片段:

学生1:夜幕降临了, 黑蓝的天空, 像清澈的水洗过一样, 水灵灵, 净净的, 柔和安宁, 神秘庄严;没有月亮, 没有浮云, 没有萤火虫。星星眨着眼睛, 好像点缀在苍穹上一颗颗闪烁的小宝石。

学生2:大山、小河、丛林、房子……全都朦朦胧胧, 像是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黑纱, 黑得有层次:炭黑的山岭、蓝墨的丛林、淡墨的小河, 还有泛着黑灰色的房子, 美得像浓淡相宜的中国山水画。黑夜并不静, 悠扬的泉鸣, 若隐若现;蟋蟀轻唱, 柔软飘渺……天籁之音, 在神秘地飘逸着, 流动着, 变化着。

(三) 评改式, 训练个性化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体现了作文的个性化, 也体现了作文个性化语言。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可以采用评改式, 训练个性化语言。

评改式, 是指教师在作文评改中, 充分挖掘学生作品中个性化语言, 分析、总结, 分别展示优秀和较差的作文片段, 让学生比较、领悟, 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作品, 会区分好与坏, 从而扬长避短。例如, 一次训练中, 我选取学生作品中个性化语言片段与学生分享:

1、个性化语言———引用古诗文。“‘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春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 ‘北风吹落雪纷纷’的冬天。你无时无刻在我们的身边, 默默地守候着……”———《呵护》语段 (诗词佳句, 增加文采, 给人以深度感、厚度感, 增强感染力。)

2、个性化语言———善用修辞。“田野里, 一碧万顷, 微轻轻地吹着, 禾苗舞动着, 似一张起伏变化的绿毯。一会儿, 下起了毛毛雨, 水汽弥漫, 禾苗贪婪地吮吸着雨露, 焕发生机, 真是一幅‘春雨润物’图啊!”———《初春》的语段 (拟人、比喻用得恰当, 生动地写出初春田野的特点。)

3、个性化语言———句式灵活。“出去走走, 我对自己说。我漫步在小溪旁, 小草抽芽, 溪水清澈, 鱼儿嬉戏;古柏的落叶堆满了溪底, 溪水缓慢地流动着, 流动着, 直到撞上了石头才不情愿地发出“咚”的一声。这是春天吗?”———《寻找春天》的语段 (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 呈现出一种整齐错落之美, 质朴之美。)

4、个性化语言———用词生动。“无边的云卷云舒, 庭前花谢花开, 窗外月影月缺, 哦, 原来是你, 向我传递着美好的一切。”———《传递》语段 (用上精妙、传神词语, 具有形象性, 富于表现力。)

当然, 个性化语言类型还有诗化语言、化用典故、精当用词等。同时, 上述几种语言训练形式可以灵活采用, 在训练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多彩的语言要为表达中心服务, 这才让文章锦上添花。

作为语文教师, 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养成从生活中锤炼语言的习惯;同时充分活用教材, 教会学生写精美语言的规律与技巧, 再进行强化训练。这样, 学生会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Z].北京:赖德胜, 2004.

[2]、黄伟娇.生活是真实作文之源.[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5) :70.

[3]、姚慧.如何让作文充满音乐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7) :64.

文采飞扬,轩声夺人 篇11

讲道理:我就走老路,不可以吗

作为北大教授,曹文轩跟学生这样剖析道理:“大家知道,道理是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的。世界是有多解的,不只一个解。许多美好的道理都是剥立的,许多对立的道理都是有道理的。当年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对话、辩论,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在辩论过程当中把各种观点充分地表露出来,这些观点是非常对立的。然后,就是在这个对话过程中世界慢慢丰富了,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厚实。孔子也是与他的学生通过对话说出许多道理来。就是这些对话,形成我的一个感觉:这个世界上的道理非常非常多。比如路,我就说可以走老路,为什么不能走?前人走过的路,我为什么就不能走呢?为什么每次都要走新路?前人走一条路总是有道理的。当大家都把老路放弃,都去走新路的时候,我就走老路,不可以吗?”

苏东坡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于是,诸如“激流勇进”“急流勇退”之类的矛盾之说,都不无道理。为了让学生明白“许多对立的道理都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曹教授在列举苏格拉底、孔子和学生对话后,再以更为通俗浅显的“走路”为例,在强化自己观点的同时,亦给人以辩证启迪。如此这般,自让人印象深刻。

说知识: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曹文轩对知识的理解堪称独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前面必须有限定,否则,知识未必就是力量。因为知识分好坏两种,坏知识是和好知识一起长大的。到今天,坏的知识系统和好的知识系统一样发达,它有时会扼杀了我们的原创力。我举一个例子,‘文革’时,美术学院受过科班训练的一些人,非常辛苦地创作出一幅油画,可在我看来,狗屁也不值,因为想象力极其贫乏,创造性无从谈起。但一次我去朋友家,看到他根本没有学过美术的4岁女儿,凭着天性在涂鸦,但那些画却震撼着我,在打动我。我当时就跟朋友講,有一幅画我要拿走,用它做我一部作品的封面。为什么接受了多年专业知识的人创作出来的画,还不如一个从未接受过教育的小孩子?这就是坏知识对我们人类的伤害!”

对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曹文轩却认为必须有所限定,其理由是:知识有好有坏,扼杀人们原创力的坏知识,不仅不是什么力量,反而还会伤害我们。这从接受过多年专业知识教育的画家和从未接受过教育的孩子的画作中,便能得到证明。由于这番话既理据充分,又独特新颖,自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确实值得我们谨记!

谈写作:可以有意义,更可以有意思

在回答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教学生写作”之问时,曹文轩说:“写作,可以有意义,更可以有意思,是我这些年到处宣扬的观点。有意思在价值上绝不亚于有意义,因为有意思,比如有情趣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智慧。智慧跟思想比,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写有意思就是培养我们的智慧。世界上许多事情,你要说意义到底在哪里,说不清楚,它就属于有意思。一个人不小心摔了个跟头,他摔倒的样子非常可笑,你能不能写,能写,虽然没什么意义,但你可以写得很有意思。大家对米老鼠唐老鸭非常喜欢,我也说不出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但是我也非常喜欢看。所以我想,我们同学写东西,有意义的,有意思的,两种都可以写,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写。但有些语文老师,却把有意思这一路给忽略了,这是不合适的。”

时下的中学生作文,无病呻吟乃至胡编乱造者可谓多矣,其原因即在于追求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有意义,更可以有意思”这个观点,堪称矫正时弊之良策。令人称道的是,曹文轩不仅以辩证的态度坦诚说理,而且在以人们极为熟悉的生活琐事予以印证后,还亲自进行现身说法。这样一来,人们自然就会因敬其人而信其说,进而身体力行了。

论幽默:真正的幽默是一种智慧

谈及当下儿童文学中的幽默,曹文轩颇不以为然:“一些人知道小孩的需要,就以用快乐对抗教育制度的名义,疯狂炮制所谓的幽默。幽默几乎成了儿童文学的代名词,于是本该正经的也一定要搞得不正经,油嘴滑舌、油腔滑调几成风尚,这是幽默吗?幽默就是笑吗?笑就无质量高下之别吗?街头的最爱冲你笑了,可那是幽默吗?关于幽默及其意义,用不着我再作阐释,我要补充的是,真正的幽默是一种智慧,它主要不是表现在语言游戏上,更不是在一种特定语境中的语言游戏。我们有些作品别说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台湾,那些所谓的幽默就完全失效了。幽默应当在意思上,在故事里,这样它才不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消失,《吹牛大王历险记》无论翻译成何种语言都一样幽默。”

由于不少写作者把儿童文学当作财富的来源,于是便炮制所谓的幽默来投孩子所好。对此,一直主张并践行幽默写作的曹文轩,自然要拨乱反正:在简述负面现象后,他先是连珠炮似的发问,继而再结合典型作品进行正面阐释。如此情理兼具,自让人在明白什么是真正幽默的同时,也能认识到某些作家的别有用心。这种正本清源,无疑既利文又利民。

曹文轩在获奖感言中说:“在中国,说一个人厉害,有力量有能力,会说他有背景,而我的背景是中国。我愿意一辈子站在这个背景下,一辈子做一个有背景的人!”毫无疑问,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家国情怀,他才不从流俗,敢言善言,以廓清迷雾,还原真理。这夺人的“轩”声,必然会引领我们将背景描绘得越来越美。

(编辑/张金余)

上一篇:主干网络下一篇:旅游文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