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翻译

2024-10-25

旅游文化翻译(共12篇)

旅游文化翻译 篇1

旅游翻译涉及到旅游广告翻译、旅游景点翻译、旅游公示语翻译、旅游餐饮翻译以及酒店翻译等。从表面看来,旅游翻译主要是语言的翻译,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共生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与旅游相关的翻译都蕴含有浓厚的中国历史、宗教、民俗、生活等文化,旅游翻译实质上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此外,“翻译的功能是达成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亦是如此。旅游翻译是用英语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将中国文化发扬到全世界,又能将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译到中国,最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培养有较强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旅游翻译人才。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 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 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开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 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禁区,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 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 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 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摘要:翻译的功能是达成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实质上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旅游翻译要能正确传达中国本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旅游翻译工作者的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本文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旅游,文化翻译,翻译能力,文化生态学

旅游文化翻译 篇2

英国旅游签证准备材料

个人准备材料

1、护照原件:至少有3页空白页,护照有6个月以上有效期,最后页必须留有本人签名。

2、2张2寸白底彩色近照。

3、英国签证申请表和附表。

4、个人名片一张。

5、身份证复印件和翻译件。

6、户口本原件和翻译件。

7、六万元以上的存款证明原件和复印件(最少冻结期为三个月,要包含到归国时间)。

中方公司准备材料(如退休,提供退休证复印件和退休金对账单代替)

1、英文在职证明原件:签证申请人工作单位出具的在职证明原件,必须体现以下信息:单位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申请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护照号码、职务、月薪、在公司任职的时间,赴英国的目的、具体时间和回国保证,赴英国的费用由谁负担,在职证明需要由相关负责人亲笔签名并加盖公章,并标明签字人的姓名及职务。

2、中方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复印件上须加盖公章)。

3、工资证明:近6个月的工资单(如无原件,可提供复印件等,但需要加盖公司公章)。

可选申请材料(推荐提供,对签证有帮助,领馆也有可能抽查提供)

1、房产证复印件+翻译件(面试时带上原件)。

2、行驶证复印件+翻译件(面试时带上原件)。

3、暂住证或居住证原件,复印件。户籍所在地和工作单位所处城市不一致时需要提供居住证或暂住证,居住证或暂住证必需是申请签证日半年前申请所得,即:为了申请签证而当场办理的居住证或暂住证将不被领馆认可。

4、结婚证复印件(如已婚,须提供)。

5、父母的收入证明和个人资产(针对学生申请人和刚参加工作不久且无个人资产的申请人)。

未成年人提供材料

1、由公证处公证的出生证明/亲属关系公证(附翻译)。

2、由公证处公证的父母授权同意出国许可证明(附翻译):此要求对于未成年人单独出行或与父母其中一方出行,是强制要求的。

3、父母身份证复印件:如离婚,则需要提供外办认证的离婚证明。

4、学校在读证明原件复印件及翻译件。

以上如需翻译要由由专业翻译资质的翻译机构翻译并盖章。

泉州译语翻译专用的签证翻译项目组,作为立足泉州,营销网络遍布全球的一家专业化翻译机构,我们为您出行国外提供专业签证材料翻译:身份证、户口本、在职证明、营业执照、工资证明、房产证翻译、行驶证翻译、暂住证、居住证、结婚证、收入证明、个人资产证明、出生证明/亲属关系公证、出国许可证明、离婚证明、在读证明等等。2012年去英国伦敦看奥运会,要英国旅游签证翻译就找泉州译语翻译。

所有签证翻译文件包含以下内容:

1、翻译人员确认该文件是对原始文件的准确翻译件。

2、翻译日期。

3、翻译人员的全名及签字。

4、翻译人员的联系方式。

翻译文化观与翻译改写 篇3

关键词:翻译 重写 翻译目的 文化

翻译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的产物,因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翻译的产生以及要翻译怎样的作品,即翻译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译入语的意识形态及各种诗学的影响。传递信息或是文化交流,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也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一、“等效翻译”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不同的语言结构本身是难以实现对等的。由于文化的介入,不同词语在人们心中引起的联想意义根本不同,实现语言字词的对等更加不现实,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到。因此追求等效翻译的思想只能导致死译和硬译,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如果我们能够从另外的角度扩展开来思索,我们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交际行为,情景对翻译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个情景出发来思考字词的含义。

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 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与文化》指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德国功能派提倡“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须要在移入语的文化系统里产生作用,达到其预先设定的翻译目的。

翻译要完成文化传递的使命,一定得在翻译文本时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尽量减少文化引起的障碍,使得原文化可以且能够被译入语文化的读者所接受。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处理,都是为了确保原文能在译入语文化发挥其作用,从这层意义上,翻译的作品也是一种重写,是为了达到翻译文化交流和传递目的而进行的重写。《红楼梦》名字翻译成the Red Mansion 不如翻译成the Story of a Stone,更容易让西方读者接受,因为“红色”在西方文化里象征着警告、血腥、色情等,直译过去,“红”在我们中国文化里的美感完全没有了,还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翻译重写中,文化的因素肯定也考虑进去。

三、翻译是一种改写

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分析原文文本,根据我们的价值观,需求及翻译目的对文本进行调整,后者增译,缩译及部分翻译等,很少有不经过译者加工处理的完全等效翻译或者字对字的翻译。以语篇为翻译单位,通篇审视原文,才能保证理解全面和正确。鉴于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结构的区别,翻译中语言肯定要经过调整。有时甚至是一个句子,都要经过译者的结构调整,翻译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举例如下:

原文:

It maybe safely assumed that,two thousand years ago,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was in what wa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it may be,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here and there,break the fol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严复的译文: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凯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破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显然,严复对原文进行了加工处理,对原文逻辑关系梳理,且补充译入语逻辑关系通畅所需的内容,如“悬想”等内容;整段的译文浑然一体,文采优美;可试想如果字对字或句对句的翻译,译文将会怎样。

四、结语

作者认为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应特定的需要和翻译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忠实而等效的语言翻译并不能完全承担起翻译的文化交流使命,在实际翻译活动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翻译的文化维度,文化这个重要的因素才能被启动和应用起来,才有利于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发挥作用,进而达到预定的翻译目的。翻译是一种重写,译文如果是原文在译入语文化的延续,必定要受译入语诗学及文学系统的制约,必定要符合他们的要求才能被读者接受,从而存活下来。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Nord.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2]Basil Hatim &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英]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历史与文化[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下)[J].上海翻译,2006,(1).

文化翻译观与影视字幕翻译 篇4

电影、电视是以影像为主, 声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电影、电视不再受国界的束缚, 大量的外国影视片涌入中国市场。例如:《老友记》、《绝望主妇》、《阿凡达》、《2012》、《爱丽丝漫游仙境》、《尖峰时刻》、《犯罪心理》、《生活大爆炸》、《吸血鬼日记》等。随着各国间文化交流日渐增多, 外语影片不再是“阳春白雪”, 曲高和寡, 而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一来, 影视字幕翻译便成为决定影视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顺应该趋势, 影视字幕翻译渐受重视, 其中如何处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已成为我国字幕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多年来, 由于译者素质参差不齐, 翻译作品质量难以保证已成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影视翻译质量, 加强管理监督是译者与有关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化翻译观的有关理论, 从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 对影视翻译过程中应侧重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希望对今后的影视字幕翻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翻译观对影视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确立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 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不再把翻译看做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 而是把它看做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苏珊·巴斯内特 (Susan Bassnett) 是英国沃瑞克 (Warwick) 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

巴斯奈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 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 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 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 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 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 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由此可见, “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 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翻译观跳出了传统翻译方法中以语义为翻译目标的模式, “从理论和实际上促进整个文学翻译, 如诗歌、戏剧、影视翻译和诗学规范的形成”。

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 但它不同于单纯以文字出现的文学体裁。影视作品是以影像为主, 声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其翻译语言在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有更高要求。影视翻译的即时性、通俗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的准则和方法, 必须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 努力照顾其语言水平, 满足观众的需要。就是说只有在观众的接受中影视翻译才能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总而言之, 目的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英语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言, 它们为汉语文化所不知, 甚至难以理解和接受, 这就出现了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一般说来, 与其他文学翻译形式一样, 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较难把握的。在影视翻译中对于文化因素如何进行处理是翻译工作者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

三、影视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国外的影视作品反映了作品本国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这些影视作品可以为我们提供鲜活的语言场景, 从中感受他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哲学体系等。在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 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造成了翻译的困难。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成了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且影视字幕翻译受空间、时间及口型等因素的制约, 使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更加棘手。所以, 凡是直译无法使观众立即听懂的信息, 通常采用意译, 实行归化式的翻译, 以及时有效地传递译文的文化信息。

美国历史上最优秀、播放时间长达10年的电视剧《老友记》中有一句这样的话:“Yes, yes, we did, thanks to Vidal Buffay.”找遍美国的文化史, 你会发现“Vidal Buffay”具有非常强烈的美国文化。“Vidal Buffay”如果翻译成“维达布菲”那就非常外行。美国人都知道“Vidal”就是指“Vidal Sasson”, 他是20世纪全世界有名的美发大师, 他的剪发手艺非常惊人。这里的美发师“Buffay”的手艺也非常好。所以这里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将“Vidal Buffay”翻译成“布菲美发大师”。

又如, 1993年由美国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拍摄的电影《阿甘正传》中男主人公阿甘和女主人公珍妮从小就结下深厚的友谊。阿甘视这份友谊为自己童年的快乐, 是自己儿时最快乐的事。阿甘说道:“For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peas and carrots”, 直译为“豌豆和胡萝卜”。如果将阿甘的这段话按异化策略翻译为:“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中国观众会不知其所以然, 无法理解“豌豆和胡萝卜”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实际上, 在西方国家, 豌豆和胡萝卜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经常一起搭配在人们的饭桌上, 可以说形影不离, 所以“形影不离”这个在中国使用最广泛的词很恰当地表达了原影视的意思。这样, 这句话就应该采用归化策略翻译, 将它译成:“从那天起珍妮和我就形影不离。”

2009年12月18日首映的《阿凡达》登陆中国之后, 掀起了电影收视狂潮。影片是詹姆斯·卡梅隆继1997年《泰坦尼克号》之后历时十余年精心打造的史诗巨作, 不论是宏伟壮观的场面, 还是全新的视觉冲击, 都让观众饱览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影盛宴。其故事内容丰满, 饱含各种西方文化因素。该电影字幕是如何浅显易懂地传递其文化内涵, 吸引观众眼球, 成为字幕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同探索话题。

例1:You could step into his shoes.你应该接替他的工作。

“step into one’s shoes”是一句习语, 但在中文中没有对应的表达, 所以采用归化策略, 译为“接替他的工作”。

例2:Look at all this fresh meat!看看这帮菜鸟!

当新一批的士兵从地球上被送到潘多拉星球时, 老兵称呼他们为“fresh meat”。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译为“菜鸟”理解更容易些。

文化翻译观与影视字幕翻译密切相关。影视字幕翻译处理文化因素时, 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既要考虑本国观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又要尽量传递原语文化信息, 选择符合影视字幕翻译特殊性的方法。好的译者应该架起目的语观众与原语文化的桥梁, 促进各国间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re.TransIation History and CuI-ture[M].London:Pinter Publisher, 1990.

[2]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eg, 1991.

[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22-24.

[6]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309.

旅游翻译 篇5

一 旅游文本的文体特点

1.实用性强,文体丰富多样

例如 旅游广告属描写型,用词生动形象;旅游广告属感染型,用词短少精悍,富有创意,句式活泼简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合同属契约型,用词正式,规范,准确,程式化。旅游行程属信息型,用词明了简略,具有提示性。2 旅游文本涉及的知识面广,词汇量大

旅游是一门综合性的活动,它涉及政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甚至天文,考古等多方面知识,因此旅游英语词汇量极大。比如:inclusive tour

包餐旅游,keep-fit tour-qigong, taiji, presription on individual diagnosis, and herbal cuisine 康健旅游(气功,太极,就诊及药膳)3 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旅游英语总是运用活泼而风趣的措辞,生动而高雅的描述,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起浓厚的游兴。

例如:落泉别墅体现了动与静,变幻与永恒,强劲与易逝的对立,使人生处于矛盾之中:兴致勃勃的进取与忧虑不安。

Falling water is a study in opposites-motion and stability ,change and permanence, power and ephemerality-that make the human condition a paradox of welcome adventure and anxious uncertainty.4 活泼热情,富有感染力

旅游文本往往热情活泼,朗朗上口,融旅游与宣传于一体。例如:Where to now? I’ll tell you: the oasis, the best Mexican food at that altitude in the city-and the most spectacular sunset.现在去哪?我来告诉你去哪:绿洲餐馆,那里有全城最好的墨西哥食品和最壮观的日落景观。二 旅游资料的翻译方法 音译法与音意兼译法

音译法是根据汉语读音,将旅游景点名称直接用拼音标注,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风景名胜,旅游饭店的原汁原味和鲜明特色

如:城隍庙 译为 Chenghuang Temple

民族饭店 译为 Mingzu Hotel 景点名称多涉及本民族文化的专有名词,单纯的音译不能传递任何实际信息。这类名称应该在音译的基础上另作释义,对音译进一步做出解释。

如 海南景点“鹿回头”可译为“ Luhuitou(turn-round deer scenic spot)

天涯海角可译为 Tianya-Haijiao(the end of the earth and th edge of the sea)2.意译法

有些景点名称文化含义丰富,而直译又不能把相应的文化含义翻译出来,此类名称翻译时要突出其内在含义或相应典故与传说,便于游客理解,记忆。对此类名称多采用意译,即用意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词语来译。意译的特点在于能够填补文化空缺,消除文化差异。如“兵马俑”译为“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十三陵”译为“Ming Tombs”,“故宫”译为“the Imperial Palace”,“颐和园”译为“the Palace Museum 3 增译法

增译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的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元宵节那天,大红灯笼高高挂。译文: “During the Yuanxiao Festival, also called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red lanter。antern Festival exhibition began in the Han Dynasty, about 2,000 years ago, some people believe its origin to be related to Buddhism)can be seen everywhere.” 这份旅游资料中对“元宵节”和“灯笼”的补充解释,便于外国游客对元宵节有个较为透彻的了解。4.删减法

在旅游资料中,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若逐字逐句翻译,对理解原文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外国游客根本看不懂,这时就应该适当的删改

关于华清池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

华清池内有一贵妃池,相传是杨贵妃当年沐浴的地方。唐代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

译文:Inside the HuaChingchihh Spring, there is a bathing pool called Kueifeichih, which is said to have been the bathing place of Yang Kuerfei.原文不过是想陈述华清池内有杨贵妃当年沐浴的贵妃池。如果逐字翻译原文的古诗,对

英文读者说,从这些诗句的译文中得到的仍不

过是杨贵妃曾在此沐浴这个信息,译文把汉语中的古诗全部删除,但并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其他部分的理解。

5.创造性翻译

创造性翻译指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三 旅游翻译中异域文化的传递策略

1.旅游翻译中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1)历史制度,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由于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都会使两种语言出现不对应现象,有的只是词汇空缺(lexical gap)或词义空白(semantic zero)

比如“春节”如果简单翻译成“Spring Festival”,外国游客会理解为“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但过春节家家户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文化信息却丢失了

(2)语篇层面和修辞方面的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审美观念,文化心理有很大不同,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等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隽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词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

2.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1)地名,景点名称的翻译

景点名称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或几种方法的结合。

完全音译适用于对地名的翻译,这一般不会引起游客的理解障碍,如北京(Beijing),上海(Shanghai)等。

在景点和景区的翻译中,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更为常用。比如,把“中山陵”译为Dr Sun Yat-sen’s mausoleum, 把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译为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这样能使旅游者更好的把眼前的景色和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结合,增加游览兴致。

(2)历史人物、事件等的说明性翻译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在介绍文物古迹的时候,总会联系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朝代名称,而国外游客对我国的历史朝代并不熟悉,因此最好补充一个朝代的公元年份。在翻译国外游客不熟悉的历史名人时,可以添加相关的背景资料,补充这个人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等,以增加国外游客对此人的了解。例如清朝乾隆年间,可译为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Dynasty(1644-1911)”。这样的翻译才能使外国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人物及朝代。(3)特殊文化、事物的解释性翻译

对一些中国特有的历史事物、历史上的典故、神话传奇和独特的民族传统节日的翻译,应增添一些解释性文字加以说明,以便更好地让国外游客理解。

如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极富民族色彩。在阴历三月初三日,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民歌大赛,并借此互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则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涵义。

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4)注重民俗风情的理解与翻译

风水”和“阴阳”是我国文化中独有的传统概念,在中文里,“风水”和“阴阳”不但与地理有关,更与信仰有关。在翻译的时候,可采用译出指称寓意,同时加适当注释的方法。例如 大乘寺坐北朝南,院墙按八卦建造。

译文 The Great Vehicle Temple faes south with its walls shaped after the Eight Diagrams(combinations of the whole or broken lines 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八卦是我国古代的占卜符号,是中国特色词汇,需要经过说明才能为外国读者所接受。(5)文化借用

文化借用,就是借用西方文化中比较知名的人物或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西方客人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增加他们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特有的内容

比如,把西施比作埃及艳后,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把苏州比作意大利的威尼斯,把银川市比作小麦加等等

再如

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如果这份旅游资料针对北美市场发行,译 者则可处理为: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若这份资料的目标市场是欧洲,则可在“in 1420”后加上“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

四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菜历史悠久,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令外国游客大开眼界。但是因为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把中国菜名翻译得准确生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翻译菜名要抓住用料,刀法,烹调法,口味几个关键。1.直译法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很大,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时大部分情况下都应采用写实性译法,特别是对于写实性的菜名,应尽量把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以烹调方法开头的翻译方法

a.烹调法+主料(形状)

炒鳝片 Stir-fried Eel Slices

煨牛肉 Simmered Beef

清蒸鳊鱼 Steamed Limande b.烹调法+主料(形状)+(with)辅料

醋溜仔鸡 Fried Spring Chicken with Vinegar Sauce 蟹粉蒸鱼肚 Stewed Fish Tripe with Crab Meat 辣子炒肉丁 Stir-fried Diced Pork with Green Pepper c.烹调法+主料(形状)+(with,in)调料

清炖猪蹄 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 茄汁鱼丸

Fried Fish Balls with Tomato Sauce 2以主料开头的的翻译方法

有些菜肴名称不反应烹调方法,在不明确制作方法的情况下只需译出其主料,再用介词with或in接其辅料或调料。a.主料(形状)+(with)辅料

鲜菇大虾

Fried Prawn with Fresh Mushrooms 玉米肉丸

meatball with corn b.主料(形状)+(with,in)调料

糖醋鱼 Fish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2.直译+音译法

对于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名菜 ,翻译时若用“音译地名/人名+直译原料”这种译法可能更有“中国味儿”。

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 麻婆豆腐

Ma Po Toufu 北京烤鸭 Beijing Roast Duck 3音译+释意法

音译(即以汉语拼音代替英文进入菜谱)最为省事,但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不一定懂因此纯粹的音译要尽量避免。

4.对于艺术命名法的菜名,其名称本身既不反映菜的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若要讲清其意义,必须讲述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翻译时则先直译出菜名的中文意思,再进行解释。

佛跳墙 The Buddhist monk jumping over the wall---Ingredients used for the casserole are all delicacies of Chinese cooking: shark’s fin, sea cucumber, abalone, dried scallop, ham, chicken, duck, lamb, bamboo shoots, mushrooms and various spices.These are sealed inside the casserole and boiled for long hours, ensuring the essence of each ingredient is being extracted.Thus, besides the wonderful taste, the casserole also has high nutritive values.The meaning of “the Buddhist monk jumping over the wall” is that, this dish is so delicious that the Buddhist monk can not help to jump over the wall and have a taste.5意译法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篇6

[关键词]汉英翻译 文化空缺 文化内涵词 中国英语

(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因为翻译的直接对象语言总是与文化密切相连。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产物。整个翻译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Mary Snell-Hornby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也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广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预设,而且要有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二)文化空缺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有学者(如王福祥、吴樱)将其分别称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意识、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基础。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三)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这首先是文化平等意识决定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就意味着尊重。这种尊重既有对源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原作者艺术创造的尊重。仅从目标文化出发,置出发文化的实际于不顾,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方便,以至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这是一种不尊重出发文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这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其次,这也是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文化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偶然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文化又是开放的,具有潜在的相互吸收和包容的能力。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文化之间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介绍出去。再次,“人们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是十分强烈的。而语言符号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则是无止境的。”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客观地促进了语言异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语言中新鲜血液的产生。

(四)翻译对策

1.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即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过去的词很多已被英语接受,成为英语的外来词。Donnson Chen将英语中来自汉语的外来词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两百来个。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音译法的生命力。

2.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即属于部分空缺现象的,宜采用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法。在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事物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哲学思想或佛教文化的特有的事物也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问题,主张为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应本着文化平等态度,借助异化译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汉语文化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会失落;还有些汉语文化信息是通过汉字的语音或语义双关来实现的。这样的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可能要通过形象转换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旅游文化翻译 篇7

1.1 背景介绍

诗歌被誉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五百年前。中国唐代 (公元前618-907年) 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 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得到空前发展, 达到极盛时期。

自从1815年马礼逊第一次翻译并发表了一首唐诗, 世界各地的学者便开始研究并翻译唐诗。1919年, 英国汉学家弗莱彻出版的《中国诗文萃珍》成为第一本专门针对唐代诗词翻译的著作后 , 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中国唐代诗词, 发表了许多关于唐诗词翻译的文章或书籍, 包括《宝石山》和《英译唐诗三百首》。

唐代伟大的写实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 其作品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疾苦, 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 表达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生活在战乱的时代, 他的生活充斥着各种战争。“三吏三别”诗组, 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依杨伦《杜诗镜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第219-225页) 作于公元前七五九年安史之乱期间, 深刻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被称为杜甫的杰出代表作。戴维斯指出“三吏三别”标志着杜甫诗歌创作的顶峰。 (Davis, Tu Fu, p. 65) .

1.2研究目的和方法

诗歌包含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文化, 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翻译“三吏三别”时应注重形和意的传达。文章旨在探究翻译“三吏三别”的方法, 使译文达到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

文中将筛选杜甫“三吏三别”诗中能反应中国文化的词汇, 并按照特有文化词汇、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文化术语把六首诗中包含中国文化的词汇分为三组, 并对其翻译进行比较研究。

二、文献综述

2.1 诗歌与文化

奈达指出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言构成了各个文化所独有的特点。“文化是由社会的信仰和风俗构成, 在这些风俗习惯中, 而语言在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p. 139) 。这表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通过语言得到传播。“诗歌被誉为语言艺术, 构成中国文学语言的标志”。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诗歌能讲述事实、传达思想、表达情感, 由此可见诗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包含并反映社会文化。

2.2诗歌翻译

“读诗难, 写诗难, 译诗更难。”因为诗歌具有一定的结构和韵律, 并反映社会文化, 诗歌的翻译是要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译作与读者之间的共鸣达到或接近原诗与读者之间的共鸣。一些学者认为“诗歌中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底蕴可以通过语言表达, 但是无法在不同语言之间转换。” (Constructing cultures, p. 57) 翻译的诗歌无法再现原诗的韵律和文化, 所以认为诗歌不可译。苏姗·巴斯奈特则认为诗歌经过翻译不会变得索然无味, 相反翻译能丰富诗歌内涵。

诗歌翻译中常用到“直译”和“意译”这两种文学翻译方法。约翰·德纳姆爵士指出“诗歌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而是把原语言的诗歌转换成目标语的诗歌。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很微妙, 诗歌翻译需要再现其意境, 否则无法称之为诗歌。” (Savory, The art of translation, pp. 79-80)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提出诗歌翻译不仅要做到“形似”, 还应该达到“神似”, 而意译能传达诗歌所包含的内涵, 从而做到“神似”。

2.3文化不可以性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文化传统、文化心态、习俗风尚和宗教信仰等。那么在语言相互转换的时候, 其所包含的文化是否能够得到再现, 也就是诗歌中的文化是否可译。卡特福德认为“当源语言所描述的场景与源语言文化联系紧密, 而这些文化无法在目标语中得到体现时, 文化不可译。” (Catf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 p. 93)

诗歌体现一个社会或者地区的文化, 翻译诗歌不仅要译其形式、内容、情感, 更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翻译。所以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更多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文化是否可译。巴西诗人奥古斯都·德· 坎波斯认为诗歌没有地区限制, 是无国界的。这便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4动态对等

“对等”被视为翻译中所遵循的中心概念, 是指“原文本 (ST) 和目的文本 (TT) 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目的本文可以作为原文本的翻译”。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是指“源语和目的语对各自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效果”。 (Baker & Malmkja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p.77) 关注“译语接受者与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原语接受者与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P167) 动态对等注重译文自然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三、数据分析

杜甫“三吏三别”诗中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词语被分为三组, 分别为特有文化词汇、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以及文化术语 . 其中特有文化词汇包括 :“中男”、“笙竽”; 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为 :“贼”;文化术语为“拜姑嫜”。

1. 吴钧陶将“中男”译为“teen-agers”, 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来告诉读者“中男”是没有成年的男性。这达到了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的要求。然而萧涤非先生在《杜甫全集校注》中指出, 根据唐代的法律, 刚出生的男婴被称为“黄”, 十四岁之前称为“小”, 年龄到十六岁被称为“中”, 当男孩年到二十岁才被称为“男”。所以“中男”一词原意为年龄超多十八周岁且低于二十周岁的男性。而英文中“teenager”和“boys in their teens”则是指年龄在十三到十九岁青少年 (Soanes & Stevenson,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翻译虽达到动态对等, 但是没有完全传递中文古诗中所包含的文化。所以“中男”应译为“teenagers or man, aged from eighteen-year-old to twenty-three”, 采用意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2. “笙竽”是中国古代两种非常流行的乐器。“笙”是竹管制成的吹奏乐器, “竽”为古簧管乐器, 两种乐器均为中国特有, 具有浓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吴先生将其翻译为“martial music”, 而“martial”是和战争相关的事物, 无法传达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达到动态对等。“笙竽”的翻译应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 : “Sheng and Yu ;Sheng:a reed pipe wind musical instrument used in ancient China; Yu: an ancient wind musical instrument”。

3.“贼”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指小偷, 而是指邪恶的人。“三吏三别”中特指反叛势力。译者采用意译方法, 将其译为“foes”和“the rebellion”, 体现了诗词中所包含的深层意思, 达到动态对等。

4.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 已婚女性居住在自己丈夫家里, 并且要照顾丈夫的父母。

“拜姑嫜”便是指结婚后拜见丈夫的父母。诗中描写的这对新婚夫妇, 新良还未来得及拜见公公婆婆, 新郎就被应征入伍。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 将其译为“treat yourparents as mine”和“go and serve his parents”, 传达了中国的文化, 达到动态对等。

四、结论

首先, 杜甫的边塞诗和三吏三别中所包含的文化难以通过翻译传达。为了探究这些诗歌中文化的翻译, 本文选取带有文化含义的字词进行研究发现, 不论是特有文化词汇、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还是文化术语, 都应该采用意译和直译加注解的方法。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篇8

文化是一极其复杂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几乎包含了物质和精神的每一个方面。单从结构上分析,文化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公共文化、心理文化。文化结构中的物质文化和公共文化通常被称作表层文化,而心理文化则被称为内涵文化,同时,心理文化不仅是文化的精髓,它还统治着物质文化和公共文化。

(一)西方关于文化结构的理论

尽管大量关于文化的定义已经给出,但什么是文化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Kroeber和Kluckhohn给出了文化的定义:

Cultureconsistsof patterns, explicit animplicit of andforbehavioracquiredandtransmittedby symbols, constituting the distinctive achievement of human groups, including their embodiment in artifacts;the essential core of culture consists of traditional ideas and especially the attached values.Culture system may, on the one hand, be considered as products of action, on the other hand, as conditioning elements of futureaction (Katan, 1999:16)

Trompenaars在其“RidingtheWavwsof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文化三层的模式(Trompenaars, 1993:22-23):外层(人工制品)是最可见的一层,他将这一层称为显性层,制度的制定、法律和政治制度也归于这一层;中间层介于准则和价值之间;最后一层是核心,它是不可见的,Trompenaars称之为“隐性”,这是文化的核心。

(二)关于文化结构的中国理论

文化结构的理论在中国经两个著名的学者进一步发展。梁漱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终身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中西方文化与心理学》一书中,梁漱溟讨论了文化的三个方面:物质生活,人类生存所需的所有物质资料;社会生活,如宗教、哲学、科学与艺术。庞濮,著名文化研究者,给出了“文化结构”这一名词。在《文化与民族及时代的关系》一书中,他解释了文化结构的含义:外层的物质;核心的心理;中间层是两者的结合,物质方面的意识,如理论、系统以及行为。

二、翻译方法

文化及其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翻译的复杂性,文化误译、文化切割是文化因素翻译中出现的两个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解释

解释意味着译者向读者解释原文的中文化因素。当源文化因素不能用其他语言表达时,译者不应当将原文的格式强加于译文,否则将会歪曲原文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通过改变原文的格式以达到翻译的真实与有效。一方面,如果译文文化中没有原文中涉及的相同的对象或事件且与译者联想的意思不同,如果原文作者没有使用源文化中的重要的文化因素以便创造艺术形象,这样译者可以使用“解释”的译法以便达到向读者转移文化因素的积极作用。

(二)详述

详述作为一种解释方法,意思是通过提供必需的解释性词语消除使读者困惑的隐性含义。正如我们先前提及,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至于许多思想、惯用法在母语中很容易理解,而当文章被翻译后就很难让其他国家的人理解。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类思想、惯用法,译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原文加以详述。

(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化成酸醋———(钱钟书,《围城》)

汉语中,“醋”有另外一个含义“嫉妒”,而在英语中,“醋”是坏脾气、性格不好等的隐含之意。在这一译文中,“in his jealousy”的翻译借用了详述翻译方法,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化。

(三)注释

注释,脚注或尾注,都可以用于解释某些特定文化特点,这些文化特点包含太多的难以向读者揭示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形象。注释有助于帮助译者将源文化的文化信息减少到最低程度,且有助于读者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对译文的理解。

———咱们靠的是实力,不是位置。展品不行,坐在8888洽谈室里谈也不行。(张欣,《首席》)

对一个企业家的事业而言,带有8888数字的房间号将是一个极其顺利的房间,因为8被视为一个吉利数字。这一迷信来源于8的发音,8与发财的“发”同音。

(四)改写

改写, 即“the re-expression of something written or said in different words, especially words that are easier to understand” (Longman’s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 .

改写作为翻译的一种解释方法,是将原文的观点与体现的精神转移到译文中。这一方法常用于成语、隐喻的翻译。

不到黄河心不死,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中国人将其视作“母亲河”, 汉语中有很多关于她的文化积淀的成语, 这些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是很难于理解的。如果“不到黄河”被译为“untilonereachestheYellowRiver”, 读者对这样的译文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们将其译改译为“until allisover”.

三、结论

文化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基本翻译过程,它尽可能再现了原文的意识内涵与格式,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规则:

从文化翻译中看文化渗透现象 篇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沟通的媒介。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与深入,翻译已不仅仅是语言间沟通的媒介,而成为文化间沟通的桥梁。近些年,随着对翻译的进一步研究,译者们越发发现翻译真正的困难并不在于译文的语法、词汇与句型结构,而是文化间的差异。因此,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了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业已成为了跨文化交际行为,文化翻译被提升到尤为重要的地位。

二、文化翻译

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与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因此,文化信息才是文化操作的对象(杨华章,2000:66-70)。

学习英语的人或许有这样的经历,在读到某句话或某篇文章时,无论是词汇、语法、句型都浅显易懂,但看完之后却被搞得一头雾水。例如:

Tom was very happy to see the yellow ribbon in his family after his relief. (汤姆被释放后非常高兴看到了家人的黄丝带。)

为什么汤姆看到黄丝带后会如此的高兴呢?如果译者不明白黄丝带的文化含义,也就无法表达这句话最准确的意思,即祈祷并欢迎某人安全归来。由此,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一)文化翻译的必然性

由于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再加上天气地理条件的明显差异,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单纯的字面翻译无法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一般说来,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同一概念在中英文中的意义不对等。

由于以上因素的种种限制,东西方文化中的同一概念所表达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甚至有时会大相径庭。例如,在汉文化中,“龙”是高贵与权利的象征。中国古代皇帝被尊为“真龙天子”,中国的父母无一没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但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一种可怕的怪物,它喷烟吐火,象征着灾难与邪恶。

再如,“yellow book”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低俗下流的书籍,可在西方某些国家它却是国家、政府及议会发布的报告书,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如果译者此时把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不但无法表达原文意思,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二,同一意义在中英文中的表达方式不对等。

为了表达同一种含义,中英文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已司空见惯。如在专家面前炫耀,中文是“班门弄斧”,英文则是“Teach the fish to swim.”如果直译为“Play the axe before Lu Ban.”就没有几个外国人能看明白了,鲁班为何人将在他们心中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如,“Don’t cry for the spilled milk.”汉语应译为“覆水难收”,这更贴近中国的文化。

此时,译者只有采取文化翻译的手法,将中英文中相似含义的词语句子联系起来,才能达到使读者理解原文的目的。

此外,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可议性限度,在翻译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习惯用语、成语典故时,英汉翻译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此时译者应随机应变,凭借对两种文化的了解,在结合不同的语境进行意译,才能达到文化翻译的交际目的。

(二)文化差异的可逾越性

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相似性导致许多民族的发展历程极为相似,也就是说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一致的。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外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关系,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又是有限的,同时也不是不可逾越的。这也为文化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渗透现象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文化渗透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翻译的发展。

三、文化渗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与深入,人与人的距离一再被拉近。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地球村”的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在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各民族间文化的差距也正在逐渐缩小。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各国之间文化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很多外来语和外来文化已经被本地人所接受,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也在逐渐变小。

(一)文化渗透的起因

文化渗透是由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文化具有相容性与传播性两种基本特点,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文化渗透产生的原因:

第一,文化的相容性。

文化是开放的,具有潜在的相互吸引和包容能力。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文化之间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同时把自己介绍出去(黄东林,2001:111-115)。文化想要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就必须从其他文化中吸取新鲜的养分来充实自己。因此,只有伴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文化发展的目的才能实现。由此以往,发展与交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化间的彼此渗透悄悄地开始了。

第二,文化的传播性。

传播性是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人们利用语言文字,凭借翻译这一传播手段,交流着各种文化的内涵,这也是文化渗透的另一个客观条件。

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参与不同文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手段也越发丰富。商品与服务也因信息技术突破了全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加上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已拥有了一座快捷方便的桥梁。

(二)文化渗透现象

在全球文化交流不断频繁的环境下,物质生活与非物质生活领域的文化渗透现象日趋明显。例如,中国人早已接受了麦当劳、肯德基,也会用“hello”“hi”来打招呼;西方人也逐渐了解了中国京剧,对中国功夫更是情有独钟。

在文化层面上,语言的交汇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各种语言作为文化传递的载体在文化渗透中相互影响,同时也得到了丰富和成长。

如今,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一方面,外来语正在逐渐增多,如英语中的Kongfu(功夫),Kowtow(叩头),Taichi(太极);汉语中的WTO、卡拉OK等。另一方面,在全球文化渗透的大背景下,许多英汉等意的新词不断涌现,例如, 绿色食品(green food),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酷(cool)等。

(三)文化渗透与译者

法国翻译理论家让·皮斯特曾深入分析了译者的作用:任何译者,当遇到外来语言时都会出现理解断层,而翻译工作者的作用就是填补这一断层。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译者往往在翻译过程中遭受到巨大的文化冲击。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文化渗透的存在,并给其以足够的重视,同时不断地调整自己来适应文化渗透的总体环境。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译者应不断学习,努力研究和挖掘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切忌走进翻译中的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排斥与否定异域文化,另一种则是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相反,译者应成为两种文化对抗和对话的协调者,在处理异域文化时不排斥受到社会文化交融渗透力的影响,但也应该保持译者一定的主体能动性。

四、结论

站在文化差异与文化渗透的风口浪尖上,译者肩负着传播、介绍与解读相异两种文化的任务。一方面,通过文化的翻译,译者帮助读者理解与接受异域文化,并在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渗透的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文化渗透的加剧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翻译的发展。总之,文化渗透与文化翻译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逐渐塑造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可译性正在逐渐增大。尽管各国都尽力保护其文化的独特性,呼吁文化的多元化,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无法阻挡。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0.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9.

[3]刘宏.杨越翻译中的文化渗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4]廖素华.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4.

[5]刘瑶瑶.汉英语言中“黄色”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浅议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篇10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传真”,文化“传真”的度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具体说来, 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 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 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一、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翻译必须“忠实”, 这是共识。但是, “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 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如果斤斤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 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 因“隔阂”而不“合格”。文化“传真”在此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换言之, 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叶圣陶在《谈谈翻译》一文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反对“死翻”。“死翻”, 一言以蔽之, 就是“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 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 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 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 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 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 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例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一般认为, 嫡亲的孙儿、孙女的血缘上要亲过外孙、外孙女。王熙凤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 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 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如果将这句话译成“She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y. She’smore like a Jia.”这样便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谙熟中国传统的杨戴伉俪将这句话译为“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该译文使凤姐的言外之意表达得贴切到位, 把中国这种封建家庭的传统意识忠实地传达给了读者。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 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 《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 词汇意象和含义上, 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故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例如Hawkes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竟然译成”Godbless my soul”, 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 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

由上可见, “文化翻译”的的确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 而文化“传真”是做好文化翻译的关键。

二、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

1.探究词语的历史、背景意义及文化内涵。文化翻译既要考虑历史、社会背景, 又要注重那些有同有异, 大同小异, 同中有异的词语, 译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维, 既要注重文化深层的蕴含, 又要了解语言表层含义的异同之处。例如谚语:The nearer the bone, the sweeter the meat. 有人把它译成“越是贴骨的肉越香”, 那就只会使人想到作为食品的肉类。这仅是对字面表层含义的理解, 它真正的喻义是“slim people are more attractive than fat people.”切勿被表层含义所迷惑。在美国中篇小说《街头女朗玛吉》中, 有一句母亲说女儿的话:An‘after all her bring in’–up what I told‘her an’talked with her. She goes the d’bad, like a duck towater. 这里Like a duck to water是个很贴切的比喻, 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于是孙致礼先生把全句译为“我生她养她, 叮咛来嘱咐去, 她还是去做那伤风败俗的事儿, 跟鸭子下水一样有瘾头。”这样的形象直译, 即保持了异域文化色彩, 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文化往往将“悲、凉、伤、愁”与“秋”连在一起。秋风一起, 凉意顿生, 便有“逢秋悲寂寞”, 生出许多“幽怨悲愁”的情愫, 如:欧阳修的“夜静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起皆是恨”等名句。而英语的autumn却正好相反, 它不仅没有“愁滋味”, 而且常与“宁静的秋日情调”联系在一起, 如“秋语、秋蛩”等;“秋声”也常有欢乐之意。在翻译中对这些词语的背景意义、文化内涵要仔细斟酌, 不留意便会出现“文化失真”现象。

2.不要给“洋人”穿上“长袍马褂”, 原汁原味地体现文化“传真”。鲁迅先生在谈翻译时特别强调要注意异国情调, 也就是所谓的洋气。此处“洋气”是指保存原语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 不要使英语说法带上特有的中国色彩。例如:as gentle as a lamb (像羊一样温和) , as gay as a lark (像云雀一样欢跃) , as proud as peacock (像孔雀一样骄傲) , as uglyas a toad, (像癞蛤蟆一样丑陋) , as hard as fl int (像燧石一样坚硬) , as like as two peas (像两颗豆一样相像) , 这样处理既传达了形象, 又为译文增添了异国风情。

3.恰当使用汉语中的习语和规范语, 以最佳的方式展视文化“传真”。文化翻译实践的过程, 可以说是对原语文字与文化内容进行深刻剖析, 得其义, 悟其神, 然后用锤炼过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译语不仅要保持前面所说的“原味”, 而且必要时还要具有“本土味”, 即采用规范的汉语和被中国人接受的习惯表达方式, 否则同样也达不到“传真”效果。例如:若把“The man is the black sheepof family.”译成“那人是全家的黑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 不知究意是何含义, 若更换成“害群之马”, 喻意就一目了然了。同时还要尽量使用规范的汉语, 注意译语中的“神韵”。比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培根的Of Studies一文的第一句话) 译成“读书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愉快的感觉, 可以增添光彩及增长才干”, 其意思虽然同“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 (王佐良译) 无大异, 但与原文相比, 神韵味道尽失, 而且还破坏了原文表层结构的三项式排比特点。汉语的四字结构把各种语言要素和表现手段凝为一体, 结构严整, 蕴涵丰富, 如能在译文中恰当使用, 将会收到难得的修辞效果。

综上所述, 要准确地把握好翻译中文化“传真”的度, 就必须考虑这三个要素: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从宏观上, 译者要了解文化的蕴含、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 在微观上要仔细观察以上“三要素”的差异并且加以对比和分析, 从而找出“文化失真”产生的原因。总之, 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 使译文“神、形”并茂, 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 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旅游文化翻译 篇11

关键词: 文化 词汇 英汉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文化词汇,这些文化词汇在各自的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义,而且大多数文化词汇都含有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通常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具有独特含义的形象,它们是其他文化中没有的,或者是虽有而不同的东西,因此非常难译。比如,汉语中的“龙”通常译为dragon,有人认为这是误译。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形象上显得高贵而威风,后来成为九五之尊的帝王所专用,皇帝的宝座叫“龙椅”,皇帝的袍子叫“龙袍”,皇帝的音容笑貌叫“龙颜”,而老百姓则想“望子成龙”,或“鲤鱼跳龙门”。英语中的dragon一词源于《圣经》,在西方人眼中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形象上与中国的龙很不相同。西方漫画上的dragon身形短胖,无鳞片,长着箭头尾,相貌丑陋,还有一双并不漂亮的翅膀。二者相去十万八千里,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二者均为想象之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应将“龙”译为loong或Chinese totem。但有的学者认为dragon的译法年代已久,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人已经习以为常,中国“龙”的形象大多数人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没必要另觅别的译法。可见,文化意象对译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文化特征强烈的词汇应该如何译,并没有统一的公式。一般情况下,文化意象的处理可以运用异化、归化、折中翻译和音译四种译法。下面以crocodile tears词组为例,具体说明上述四种译法及运用。

一、异化译法

异化译法是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如crocodile tears词组,用异化译法可以译成“鳄鱼的眼泪”,汉语保留了“鳄鱼”和“眼泪”的意象。

其实“鳄鱼的眼泪”并不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意象,读到这个词组的中国人并不会把它和“虚伪”的意思联系起来,因此最早用异化译法将crocodile tears译成“鳄鱼的眼泪”的译者其实是冒了一个险。实践证明,中国人接受了这个译法,“鳄鱼的眼泪”也变成了佳译。能否使用异化译法,译者需要具备以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为基础的直觉和判断力,要能够判断得出原文的某个意象是否易于被译入语文化的人民接受。如果有人把a literary lion(著名文学家)直译成“文学狮子”,恐怕不会被中国文化接受,这种译法最后可能会被淘汰,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用凶猛的野兽来形容儒雅的文人。

二、归化译法

归化译法亦称对等译法,即用译入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入语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如把shed crocodile tears译成汉语里现成的词组“猫哭老鼠”,原文的“鳄鱼”变成汉语的“猫”,此句还增加了一个意象,即哭的对象“老鼠”,shed crocodile tears译成“猫哭老鼠”,使译文完全中国化,没有半点翻译的痕迹,很多人赞同这种译法。但是“猫哭老鼠”非常口语化,在文学作品或者某些非正式的文体里才会使用,而crocodile tears在英语里的使用范围则比较广泛。既然“鳄鱼的眼泪”已经被广大中国读者接受,而且已经成为汉语的一部分,那么就crocodile tears而言,尽量采用异化译法,除非用“鳄鱼的眼泪”使上下文不自然,有牵强感。像lions mouth这个词组,则不宜使用异化译法译成“狮口”,而是归化译成“虎口”或“虎穴”,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狮子不具有老虎即成的意象,且汉语中已有“虎口”、“虎穴”等词,译成“狮口”就不像“鳄鱼的眼泪”那样具有新鲜感而易于被读者接受。

三、折中译法

折中译法是提炼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舍弃文化意象,如将crocodile tears译成“假惺惺的眼泪”。上文所述的归化译法翻译带有意象的文化词汇,虽然改变了原文的意象,但可以用别的意象代替,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生动性,而折中译法则完全抛弃了生动形象的文化意象,这种办法是在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都不可能或不太恰当的情况下使用。如a literary lion直译成“文学狮子”很难被中国读者接受,而归化译法也很难运用,因为汉语中找不到其他可接受的意象来取代原文的意象。汉语里虽有两个意象“巨匠”和“泰斗”,但将a literary lion译成“文学巨匠”或“文学泰斗”言过其实,并不准确。A literary lion意为a celebrated author,所以译成“著名文学家”或者“著名作家”较为妥当。折中译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失去了原文的意象,是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下策。

四、音译法

有些文化词汇和意象在译入语里面是空缺的,而且很难用一两个字准确地译出其意义,这时需要把原文的发音直接转换成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这种翻译方法叫做音译法,如tank(坦克)、pizza(披萨)、功夫(konfu)等。翻译时应首先考虑前几种译法,尽量避免使用音译法。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汉语也有一些文化词汇通过音译进入英语,如yin(阴),yang(阳),没有翻译成“negative”和“positive”,“风水”没有译成“wind and water”,而是采用了音译fengshui,因为这些词汇具有特等的文化内涵,不是指具体的物质,直译难以表达它们的内在含义。这种具有强烈文化特征的词汇,其译文对原文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日趋融合,西方读者对它们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译法之外,文化词汇的翻译有时候也会使用其他综合译法,“直译+解释”即是其中一种。比如“驴打滚”,属于北京风味小吃,就是年糕卷沾黄豆面,如同驴在黄土地上打滚,非常形象生动,如果直译成D rolling on dust ground,就可能会使外国人如坠云雾之中,若再加注Ro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coated with soybean flour,looks like d rolling on dust-ground,这样读者就一目了然了。

文化词汇翻译中经常会碰到文化意象的处理问题,没有统一的翻译方法和公式,译者应把握上述基本方法,具体分析每一个意象,并根据上下文和译入语读者的情况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翻译 篇12

作为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景观文献资料的翻译对准确传递本土文化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恰当的翻译能帮助外国游客认识到南浔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开拓南浔的国际旅游市场。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差异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从文化缺损的角度来探讨旅游景观文献翻译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旅游景观文献中的文化缺损问题

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正是这种文化的民族性给旅游资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1. 物质环境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物质环境不同,必然存在着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化个性。

例(1):嘉业藏书楼的介绍中“天井”一词被译为“dooryard”。根据南浔古镇文献资料的记载,“天井”在当时中国江南一带的建筑中的释义为:四面有房屋或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天井”是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长,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天井”,不同于院子。中国百科网中对“dooryard”的解释是“a yard outside the front or rear door of a house”,即“前院,庭院”的意思。由此,外国游客看到“dooryard”,自然认为与实物不对等,会觉得莫名其妙。

例(2):在张静江故居中的备弄的介绍中,“备弄”一词分别被译为“side lane”和“preparative alley”。“备弄”也叫“避弄”,在扬州一带则称为“火巷”。江南旧时的大户人家往往在厅堂楼阁边上开辟一条长弄,弄堂狭长,从入门第一进贯穿到最后一进院落,这条狭弄通常就叫“备弄”。弄上也有青瓦覆盖的屋顶,遇到房屋进深很深的,即便是艳阳天,弄内也是黑黢黢的。备弄有三个作用:一是供女眷、仆从之出入,二是在大宅第的前后左右之间起到既隔离又联带的作用,三是防火。所以“备弄”统一翻译为“side lane”比较恰当。由于国外并没有对等命名,英语中也没有与之对等的词,因而外国游客对“备弄”知之甚少,一个简单的“side lane”根本无法让他们了解中国这一特别的建筑并体会其中的文化。

1.2 人文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是西方社会所不能及的,一些专有词在英文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或者不为外国人所知。

例(3):在藏书楼景点的刘承干的介绍中有中国古代的官名“提学使”。“提学使”是清末省级教育行政长官,设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每省一人,正三品,作为督抚属官,位布政使之次,提法使之前,掌总理全省学务,选用僚佐,旌别属官,管理驻防学务,聘用外国教员等事宜。由于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译文中则直接省略了这一在中国具有文化意义的词,结果使对刘承干的介绍失去了很重要的部分,因为“提学使”这个职务,刘承干当时对晚清的藏书文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例(4):在上述景点的介绍中类似的缺失还有“太守”一词,文中被译为“Prefecture Chief”。“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将“太守”翻译为“Prefecture Chief”显得非常冗余,改为“Prefect”更为妥当。由于译文中没有解释“太守”的含义,因而无法传递给外国游客其中的人文背景知识。

1.3 历史背景差异

文化的特殊性会形成语言的特殊性。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汉语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文化结晶。汉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创造了许多其他国家没有的特殊的时间表达法。

例(5):在藏书楼景点刘承干的介绍中的“清康熙年”一词,被译为“during the emperor‘Kangxi’period of Qing Dynasty”。“清”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朝代,而“康熙”则是此朝代中的一位皇帝,“清康熙年”即清朝康熙掌权年间。然而不熟悉中国历史的游客根本不知道“during the emperor‘Kangxi’period of Qing Dynasty”是什么意思,也无从进一步了解。另外一个时间词“民国”被译为“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民国”是一种国号,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改年号为民国。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介绍,游客很难明白。

例(6):在张静江故居尊德堂的介绍中的“甲午”一词译为“Jawu Year”。“甲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1个。前一位是癸巳,后一位是乙未。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甲属阳之木,地支之午属阳之火,是木生火相生。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1年称“甲午年”。但是国外均用数字来表示年份,与中国的纪年法完全不同。只是简单地将“甲午”音译为“Jawu”会造成严重的文化成分的遗失或扭曲。

2. 南浔旅游景观文献中文化缺损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南浔古镇旅游景观资料的翻译的目的就是在于扩大南浔古镇的影响,吸引外国游客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使译文符合西方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语法简单明了,语言层次分明,让西方读者看后有深刻的印象。

2.1 增补

增补法就是在翻译时按意义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惠南、包昂,2003:151)。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用词造句的规律不同,在翻译时会出现文化缺损问题,目的语读者无法体会到译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所以在翻译时加入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须的背景知识,以避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

2.1.1 增补原文中的隐含语义

介绍旅游景观时,通常要增补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完善其隐含语义使译文的语法结构更加完整。

例(1):对小莲庄扇亭的介绍,有句话为“亭子平面呈扇形,故名。”这句话被译为“This pavilion is called Fan Pavilion because it looks like a Chinese fan.”增补的动词“is called”在原文中虽无其词却有其意,增补后使原句的语法结构得以完整,便于外国游客理解。

2.1.2 增补注解

在介绍旅游景观时,总会涉及历史事件或朝代名称,考虑到外国游客对我国历史朝代不太熟悉,翻译时往往需要增补该朝代或时期的起止公元年份。

例(2):在藏书楼景点刘承干的介绍中“清康熙年”被译为“during the emperor‘Kangxi’period of Qing Dynasty”。译文没有对“清”进行注释,外国游客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采用增补的方法译为“during the emperor‘Kangxi’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增加的注释则让游客们了解了“清康熙年”,还增长了知识。

例(3):在藏书楼景点刘承干的介绍中“民国”被译为“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我们也可以采取增补的方法,译为“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5)”。增加了年份,外国游客就知道“民国”是什么年代了。

2.2 意译

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朱光潜,1984:362)。意译主要在源语与目的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强调目的语文化体系和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意译对保留原文形象及文化、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中国的一些专有词在英文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而采用意译的方法能够再现原文信息,让外国游客了解汉语名称的意思。

例(4):在张静江故居的尊德堂的介绍中提到了“清大学士翁同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官名,对外国游客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这就需要用意译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Wen-Tong he, a person holding the post of grand secretary whose responsibility was drafting documents in Qing dynasty, which was used to express the time in China.”加上朝代和职位的背景知识后,外国游客就能理解译文了。

例(5):在藏书楼景点的刘承干的介绍中有中国古代的官名“提学使”。由于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译文中则直接省略了这个词,造成了部分文化的缺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意译的方式:“the provincial Educational Commissioner who man-ages students affairs and selects low-grade officials and employs foreign teach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1644—1911) .”

2.3 解释

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意思的解释。这样,一方面能让外国游客建立起读音与意义的联系,了解汉语名称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使他们了解了这些名称的由来,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朱益平,2005:165—170)。

旅游翻译旨在向来自不同语言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游客展示本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在翻译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减少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带来的不便。

例(6):在嘉业藏书楼的介绍中“天井”一词被译为“dooryard”。不同的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同一个词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天井”在当时江南一带建筑中的释义为“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然而从英文的角度来说,“dooryard”解释为“a yard outside the front or rear door of a house”,即“前院,庭院”的意思。解释的方法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dooryard, the space surrounded by houses in four sides or houses in three sides and fence in one side or houses in two sides and fences in two sides.”这样译文读者就能摒弃他们自己的理解从而正确理解译文。

例(7):在藏书楼景点的刘承干的介绍中出现了“太守”一词,可以翻译为“Prefect” (an official title which is equal to viceroy or governor of a state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括号里的解释让游客们知道了“太守”的意思。

结语

以上探讨了南浔古镇旅游景观文献翻译中关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缺损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旨在减少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好地使古镇旅游景观文献的翻译符合南浔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传播江南水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65-170.

[4]王志华.旅游翻译中文化的差异和处理策略[J].大学英语, 2006, (9) .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6]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2) :78-82.

[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8]孙晶.直译、意译翻译与归化、异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3) :336-337.

[9]朱光潜, 《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 (1949—1953) [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b:362.

上一篇:文采飞扬下一篇:甲酸甲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