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栏目(精选12篇)
文化旅游栏目 篇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对旅游资讯和旅游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基于市场需求,中国的多个省市区电台开办了旅游广播,制作播出了多档广播旅游栏目。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关于旅游广播传播的研究进行了综合梳理。
1 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媒介多元化、融合化得到极大地提高。在这一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广播一方面在谋求技术上的融合,发展“网络广播”等新形式;另一方面在节目内容上也在追寻不断创新和发展。检索资料发现,目前国外广播发达国家的广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广播史、广播技术、广播政策、广播节目。
其中,国外广播节目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新闻、音乐与广播剧的研究上。
广播内容的研究,隶属于广播本体研究范畴。在美国等广播发达国家研究的初始阶段,出现了大量关于广播传播功能的研究,研究者多从节目内容出发,鲜有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探索。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的广播研究方向又有所改变,出现了大量对广播音乐、广播新闻节目的分析研究;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者多从实用角度出发,出现了一批研究广播新闻节目制作技巧的作品,如美国维莱莉·盖勒的《造有影响力的广播》;也有学者从广播新闻本位角度出发,出现了广播新闻节目研究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传记;从广播娱乐功能出发,出现了对音乐节目和广播剧的研究。此外,对广播节目表的定量分析也占有一定的研究比重。[1]
从广播诞生伊始,广播剧和音乐节目就成了广播栏目的基础内容。近一个世纪以来,音乐节目始终是广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便现在,音乐的比重也有增加趋势。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音乐栏目广播栏目的最初形态,听众接触广播也多是从音乐节目开始,基于当时情况,音乐和娱乐是曾是广播研究的一个重点,但研究数量并不多。因为广播播放的独特性,伴随性是其一大主要特点,时至今日,不少音乐广播提出了办“伴随性”广播。在美国等传媒发达国家,音乐台一直是最主要的电台类型,随着发展,音乐台也成功实现细分,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又把音乐广播细分为乡村音乐广播、流行音乐广播和摇滚音乐广播等等更细化类型电台。尽管随着发展,在中国出现了专业的旅游广播,但由于美国旅游业的发达,以及美国公民旅游理念与旅游活动实践的成熟,在美国,鲜有专业的旅游广播出现。
综观目前国际论文和著作的发表情况,国际上还少有对旅游广播开展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关于广播的研究
在CNKI检索关键词“广播”,共查到文献1974篇,研究大致可分别广播技术、广播节目制作、广播经营、广播发展。其中,广播发展中有多篇文献将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作为研究方向。笔者发现,近年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增长较明显,成果较突出。
《融合与创新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侯晓冰,2012)提出,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可以促成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可以使广播的传播方式转化为网络的传播方式,广播与移动工具手机的融合可以拓展广播的收听与服务领域。[2]
《“微电台”——广播电台新宠儿》(祁鹏,2013)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为了满足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微电台”应运而生。该文就微电台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局限三方面进行了阐述。[3]
《从新媒体发展看广播节目的转型》(徐宏,2014)提出:一是推出门户网站;二是试水“微电台”;三是加强微博互动;四是建立微信“圈子”。[4]
《微博时代的广播之路——以安徽交通广播为例》(王薇,戴红莲,2012)提出:安徽交通广播主要通过广播与微博的互动、利用微博提升广播的新闻报道能力、注重广播自身微博的建设和完善三个方面来应对微博带来的挑战。[5]
《关于新媒体时代广播突围的思考》(潘亚平,2014)一文分析了广播存在的危机、面临的挑战,提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现突围的办法即搭建与受众的互动平台,满足受众自主选择节目的需求,实现广播功能的跨越。提出的具体做法为:1、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传播正能量;2、传统广播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与创新;3、注重用户的收听体验。[6]
《广播应对新媒体竞争创新策略分析》(肖飞,2015)提出:一、更新观念,积极采用新技术;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三、坚持内容为王,提高节目质量。[7]
《试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崔汝源,2014)提出新媒体时代到来,新旧媒体亟需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综合运用图、文、电、光等立体全方位的展示传播,同时利用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传播。[8]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多是从实践角度提出促成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另通过在CNKI对题为“成都广播”进行检索发现,关于成都地区的广播研究较少,有关汶川、芦山地震背景下的成都地区应急广播相关内容有三篇,主要采取的是纪实形态进行呈现。除此之外,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广播功能、广播技术与广播发展上。
电子科技大学毛一玲硕士论文《地区广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及周边县(区、市)广播电台为例》(2011)多维角度出发,审视成都地区及县(区、市)级广播发展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梳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框架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中成都及周边地区广播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成都地区广播联制联播新平台的构建的初步对策。[9]
成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总监杨显撰写的《成都经济广播的类型化探索》(2012)对成都电台经济广播重新将定位回归到了经济生活上面进行了探索总结。提出用类型化的思路确立频率定位,重新构建节目框架;用专业化的思路提升节目的品质,打造频率核心竞争力;用脱口秀统领节目表达方式,增强市场识别度;用符合频率定位的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等。[10]
2.2 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旅游广播发展的研究,也没有相关的专著,在中国期刊网上没有查到相关的优秀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以单篇散论文章的形式出现。
通过在CNKI上以关键词“旅游广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两篇文章。其中,《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探究——以东南广播《旅游我最大》为例》(黄月慧,2011)一文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探究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的制作。[11]《新常态下的旅游广播如何做好特色经营》(王曼,2015)一文则探讨了在新常态下的旅游广播需开拓特色经营。[12]
以篇名“旅游广播”进行检索,共找到50篇文献,其中有5篇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角度来阐述旅游广播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另有文章介绍了当地旅游广播的诞生及基本情况,其他研究主要是关于广播旅游栏目制播的研究。在CNKI以“新媒体”、“旅游广播”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没有查到相关文献。
另在互联网搜索到《旅游广播——在蹒跚中前行》(赛立信媒介研究,2012年07月27日)一文,该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旅游广播的以下问题:1、频率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2、旅游广播普遍定位含糊。3、旅游节目比例普遍偏小。4、旅游节目整体水平不高。[13]赛立信乃是国内一家提供专业市场调研和信息咨询服务的公司集团,2010年,其成功研制出“广播收听测量仪(BSM)”,该技术引入到中国广播收听率调查的数据采集当中,使得收听率调查更加科学化和数据精准化,该研究颇具价值。[14]
2.3 关于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
由于旅游广播的诞生较晚,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很少,关于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也较少。尽管基于广播发展规律,旅游栏目应该要早于旅游广播的诞生而先存在,但没有查找到中国第一档广播旅游栏目的相关资料。旅游栏目多是从别的节目形态演变而来,从最初的旅游欣赏渐渐演变成旅游欣赏与旅游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栏目。近来,国内近年也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和广播一线的主持人、记者、编辑开始对旅游节目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CNKI上分别以篇名“广播旅游”、“旅游广播”检索文献发现,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从传播者主持人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二、广播旅游栏目的音乐与音响应用;三、旅游栏目定位与制作;四、广播旅游栏目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类是探讨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旅游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杨施敏,2011)提出,主持人角色定位准确与否是关系广播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类广播节目因其特殊性,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文章从多个方面充分阐述了旅游类广播节目主持人目前以及未来的角色定位。如一、统领全局的“领导者”;二、游刃有余的“调控者”;三、心细如发的“第三方”;四、学贯中西的“旅行家”。文章还从旅游节目主持人应用具备的素质做了阐述。[15]
第二类是探讨音乐与音响应用:《试论广播旅游节目中音乐的运用——以旅游节目《神州任我行》为实例》(高佳帧,2010)指出,音乐是广播声音三要素之一,在广播节目中对气氛的营造和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音乐节奏、音乐同构式、音乐反构式三个角度对广播旅游的音乐使用进行了专业分析。[16]“同构说”指事物的运动或形体结构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有相类似之处。音乐反构式与同构式相反,是指在节目的音乐设置上,知其情绪但反其道而行之。[17]
第三类为旅游栏目定位制作:其中《广播旅游节目的定位和特色》(计亮,2008)通过对《飞跃城市》联播栏目的分析研究,提出要做一道广播风味的旅游大餐。文章中介绍了在2001年岁末,一档由济南、西安、海曰、开封等52家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广播电台共同策划、推出的大型旅游互动直播节目《飞越城市》应运而生。[18]
第四类为问题查找与发展策略分析,此类研究文献较多:
《浅析广播旅游类节目的发展》(杜艳亮,2011)探讨了如何以声音进行有效传播。一、以多样性的播出形式吸引观众,依托热线、联播、网络等方式来丰富广播。二、转变广播电台节目的理念,突出本土化元素、融合音乐元素、借鉴其他节目的形式。[19]
《对办好旅游广播节目的思考》(许岩,2001)提出要明确目标群体、提供使用信息;主持人要专业化,树立独特风格;策划直播活动,增强节目互动;运用音乐元素,展现各地风情;实现文化旅游,提升节目品味。文章对办好广播节目进行了较丰富的思考,其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顺着这个脉络可以更深入地去做分析研究。[20]
《广播节目如何助推西部旅游业发展》(李雅芳,2011)的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全国多地陆续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广播栏目,有的还设立了专业的旅游频率。但在西部各省区,不仅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推介不足,广播旅游节目也没有打开局面、产生较大影响。其问题的提出也贴合了本人的研究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旅游产业将是开发和打造的重点,作为西部广播节目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助推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借助旅游业快速发展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值得思考。[21]
《旅游广播节目的现状、文化内涵及发展趋向》(金震茅,2009)写到:旅游广播节目是我国当代广播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节目形态之一。旅游广播节目以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旅游主题、寓教于乐的可听性和服务性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从而激发更多受众的旅游兴趣,进一步拓展旅游广播的发展空间。文章就旅游广播节目的现状、文化意境做了分析,并就旅游广播节目的发展趋向谈了一些个人的意见。
3 文献综述小结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旅游广播发展以及广播旅游栏目制作,这些研究有以下特点:
3.1 研究成果少:
以往的研究主要以传统媒体中电视、报纸等旅游报道的研究居多。缺少深度挖掘,多以散论的形式出现。不过,现有的少量研究对旅游广播的现状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对旅游广播今后的发展提出了部分颇具指导性的意见,但总体而言,广播一线人员和专家学者对此倾注的研究力量还不多。
3.2 研究方向窄:
以往对于旅游广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个是旅游广播发展策略,二是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从文献数量来说,以栏目研究居多。栏目研究多是就某一方面进行实践总结,如主持风格、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建议。总体而言,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3.3 研究缺高度:
以往对旅游广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现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缺少理论高度。特别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研究还较浅显,理论层面的研究更是一大缺失。因此,笔者认为,新的媒体环境下,需要更多专家学者从传播理论出发,给予旅游广播更多研究关注。
3.4 研究新重点:
近年,新媒体、自媒体迎来快速发展,传统广播媒体需适应新的媒体环境,结合新的传播形式、工具、热点,谋求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旅游”与旅游广播融合发展的研究将是重点方向:
“互联网+”行动下的旅游广播思维:目前,媒体环境复杂,变化较快,旅游广播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局面。李克强总理今年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旅游广播”、“互联网+广播旅游”将是旅游广播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的新情况和新机遇。
“大数据”时代里的旅游广播运营:如今已是“大数据”时代,旅游广播对“大数据”的运用成为新热点。再者,移动预定与移动支付的使用率和覆盖率逐年提高,旅游广播与“移动终端”的结合成为新突破点。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广播交互:近年,中国“智慧旅游”建设迎来高速发展,景区智慧化不断加强,既体现在信息传递,也包含旅游预定与交易等各环节。“智慧化”改变了我们的出行习惯,旅游广播在“智慧旅游”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突破口,做到高效快捷的广播动态交互,为听众提供更好服务是旅游广播发展的新目标。
旅游广播如何运用互联网来制播节目?旅游广播如何运用“大数据”细分用户,并向目标用户精准推送?旅游广播如何运用“移动终端”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广告经营手段……笔者认为,旅游广播一线人员和专家学者可在以上三个方向做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摘要:在中国广播市场,随着频率向专业化发展,在2000年以后陆续出现了旅游广播。旅游广播,作为广播频率发展细分出的小分支,诞生时间不长。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近年来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对旅游广播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旅游广播,旅游栏目,广播研究
文化旅游栏目 篇2
一、栏目基本情况
栏目定位:
旅游,历史,民俗,美食 以流行信息、旅游信息为主。节目轻松活泼,具有时效性。休闲综艺类型。
栏目受众:
各个年龄层面
节目风格:
片头、片尾风格:旅游时尚,时尚你的生活。
栏目宗旨:
一档旅游综合节目。反映旅游时尚,展示旅游文化,引导旅游消费,推介旅 游品牌。
栏目总体框架:
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都属栏目的表现内容。栏目可以设有“旅 游快报”、“异域风情”、“出行提示”、“旅游驿站”、“寄情山水”、“老谗游记”、“品牌展示”等版块。节目中体现服务性与艺术性的关系。1.旅游快报:以通讯报道的新闻形式,及时、准确地播报江浙旅游及其他 行业中发生的新鲜事。2.老谗游记:主要宣传江浙著名的旅游饭店、地方名吃等。3.出行提示:推荐各旅行社新近推出的精品线路及出行时间及价格。4.旅游驿站:围绕江浙两省“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实际,逐 一展开宣传介绍,重点宣传旅游宾馆。6.寄情山水:以主持人随团拍摄或录像介绍的形式,对其需要宣传的景点
和旅游团队进行全程拍摄,精编后开展推荐宣传。7.旅游卫士:接受群众投诉,弘扬旅游新风,净化旅游行业风气,树立江 浙两省旅游业的新形象。8.异域风情:重点推介外埠景区、景点的人文及自然风光以及当地人文风 情。通过不断推介播放,使全国市民对其了解,从而提高旅游欲望,有的放矢地 安排旅游出行地。
栏目制作播出周期:
日播,2 次/日。
二、需求分析
针对人群:
对于前卫现代人来说,大多都是思想活跃,个性突出、追求自然、自信、自 立和时尚。
对于传统现代人来说,需要很实际的旅游价格和路线的资讯,突出经济实惠,特色。
三、栏目的运作方式
1、栏目运作阶段:
第一阶段(试播 1-3 期内)第二阶段(3 期以后)
2、栏目组成人员:
制片人 编导 编导助理 外联 主持人
3、栏目创收构想
结合旅行社,推出旅行社最近活动和旅行社所推特色内容。结合景点,介绍具体旅游景点,从旅游景点直接产生合作效益。结合商家,如餐厅,旅店,特色制品等与旅游相关的商家的介绍,引导消费。
从“拓展性栏目”到数学文化 篇3
关键词:挖掘;素材;数学;文化
G633.6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是人类传播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南开大学的顾沛教授认为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内涵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義内涵是指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及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和文化的关系。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着它自己的丰厚的文化渊源。然而多少年来,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就是为了考试而学、枯燥乏味。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是强化知识,过分注重知识的传递,数学技巧的训练,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而漠视数学本身所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背景,很少将其教学内容当作一种文化来对待。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并实施,这种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变。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已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更是引了起大家广泛的关注。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内含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例,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课本素材,挖掘蕴藏在其中的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渗透数学文化教育谈几点想法。
一、从章引言,到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划,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必修1第一章的章头图表现了运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火箭升空,以及“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在太空飞行的场景。告诉学生其中包含了一些可以用函数描述的变化规律,如上升过程中飞船离地面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飞船外的温度和气压随飞船与地面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等等。引言中又介绍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运动变化现象都表现出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数学上,我们用函数模型描述这种依赖关系,并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我们在讲课时要再作进一步的讲解,初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第二章章头图的主图是海底游弋的鱼,配图是一块鱼化石。章引言不仅指出了章头图所蕴涵的数学模型,并且还列举了这些数学模型的其他背景实例,章头图与章引言还说明了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任何数学模型都是以大量的具体例子为现实原型的。这样就给出了建模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学时要充分注意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抽象概括并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又要注意把数学模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第三章章头图是一群兔子,给出了一个种群的数量,如果在理想状态下,那么它们将呈指数增长;但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一般符合对数增长模型。这样,面对不同情况时,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描述它们就很重要。我们要教会学生选择模型、应用模型,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
二、从阅读与思考,到数学发展的过程及数学家的魅力
必修1中共有四个阅读与思考,我就它们具体一一说明。
1.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历史上数学的三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不可度量。第一次数学危机的产物—数域扩充为实数。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产物--微积分更完善。
第三次数学危机经过第一、二次数学危机,人们把数学基础理论的无矛盾性,归结为集合论的无矛盾性,集合论已成为整个现代数学的逻辑基础,数学这座富丽堂皇的大厦就算竣工了。看来集合论似乎是不会有矛盾的,数学的严格性的目标快要达到了,数学家们几乎都为这一成就自鸣得意。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罗素(1872—1970)宣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集合论是自相矛盾的,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严密性!史称“罗素悖论”。 第三次数学危机的产物——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 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介绍说谎者悖论、理发师悖论、阿基里斯追龟、飞矢不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过程。
2.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这段材料主要讲述了函数概念从变量说到对应说的一个简单发展过程,让学生阅读后再简单介绍材料中涉及到的数学家及成果。
主要给学生介绍莱布尼兹与微积分;李善兰与《几何原本》对中西方数学融合做出的贡献;约翰·伯努利及伯努利家族的三代八位数学家;狄利克雷的抽屉原理;欧拉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的孜孜不倦,失明后17年里写1400余篇论文的坚毅不拔;高斯3岁能帮爸爸算账、10岁能快速计算出1+2+3+…+100的结果的机智,19岁能给出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方法的才智,一生对数学的执着。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数学和数学家的魅力。
3.对数的发明:这段材料主要介绍对数的发明,给学生再讲述一些纳皮尔的故事如:纳皮尔邻家养的鸽子吃了他的粮食,他感到烦恼。他恫吓邻居道:“如果你再不管好你的鸽子,让它们乱飞,我就要把它们抓起来了。”邻居根本不相信纳皮尔能捉住鸽子,就对他说:“如果你能捉住它们,尽管捉好了。”第二天,邻居看到他的鸽子正在纳皮尔的草坪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而纳皮尔把它们一只只装进大口袋,感到十分惊讶。原来,纳皮尔在草坪上撒上了用白兰地酒泡过的豌豆,醉倒了鸽子。还有一个故事,纳皮尔怀疑他的仆人暗地里偷他的东西,为了找出小偷,納皮尔宣称自己的黑公鸡有识别罪犯的特异功能。随后,他要求仆人按顺序进小黑屋轻拍黑公鸡的背,当然他已私下将黑公鸡涂了一层烟灰。等所有的仆人出门后摊开双手的那一刻,小偷自然原形毕露,因为只有他的手是干净的——不知情的小偷害怕自己的劣迹被发现而不敢触摸那只神奇的“黑公鸡”。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家的幽默与魅力。
4.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在这主要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
约公元50年—100年编成的《九章算术》,就以算法形式给出了求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和正系数三次方程根的具体方法;公元7世纪,隋唐数学家王孝通找出了求三次方程正根的数值解法;公元11世纪,北宋数学家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的“开方作法本源图”,以“立成释锁法”来解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高次方程式。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更简便的“增乘开方法”;公元13世纪,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提出了“正负开方术”,提供了一种用算筹布列解任意数字方程的有效算法,此法可以求出任意次代数方程的正根。再介绍一些中国古代数学的成绩,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数学的魅力,并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从探究与发现,到思维过程的展示
必修1的探究与发现是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由学生熟悉的两个函数 和 出发,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关系,然后推广到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的对称关系。
问题1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 及其反函数 的图象。你能发现这两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对称关系吗?
问题2 取 图象上的几个点,如 , , ,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的坐标是什么?它们在 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问题3 如果点 在函数 的图象上,那么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问题4 由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 上述结论对于指数函数 且 及其反函数 且 也成立吗?为什么?
这样将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发现奥秘的快乐。
四、从实习作业,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必修1有两个实习作业,一个是以了解函数形成、发展的历史为目的的实习报告,这个作业可以作为十一长假的写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在前面介绍了函数发展的背景下再查一查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在网上阅读权平健一郎的《函数在你身边》,这样既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又使得抽象的函数具体化、生动化。另一个是牛顿的冷却模型,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对牛的的冷却模型进行验证。然后在探究以下问题:
1.一杯开水的温度降到室温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2.应在炒菜之前多长时间将冰箱里的肉拿出来解冻?
3.在寒冷的冬季,是冷水管容易结冰,还是热水管容易结冰?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函数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性和美学价值,凝聚在数学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它还包括用数学思维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文化将会真正渗透到教材、进入课堂、溶入教学之中,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数学文化的素材,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通过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使学生的人格品性的得到教育,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美拾趣》 科学出版社
[2]《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数学文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数学思维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化旅游栏目 篇4
一、近年《风从山中来》栏目举办获得的成绩
自从2013年十堰广播电视台《风从山中来》栏目改版以来, 在电视台领导及栏目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其作为电视台唯一的文化旅游栏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走读大十堰》、《武当神韵》、《一路向西》、《道教戒律清规》、《海峡两岸武当文化交流》等系列文化旅游节目获得了全台领先的收视率, 并且《风从山中来》还获得了全国十佳旅游电视栏目大奖。
1. 完成栏目系列建设及整顿任务, 更加牢固了团队的思想基础
近年来,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宗旨, 团队媒体人积极参加业务学习, 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 为整个团队增添了生机。同时, 栏目组还在日常工作中查找节目生产流程中的薄弱环节, 进行查漏补缺, 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节目创作的优质与高效。在这个栏目建设过程中, 团队媒体人员得到了思想的鞭策, 激发出极大的创造性。
2. 高效完成突发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
高效完成对近年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是《风从山中来》取得的显著成绩。2013年, 四川雅安地震中,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及时完成了十堰山盟救援队赴灾区救援及全市抗震应急演练活动的宣传报道。在此次宣传报道工作中, 栏目组客服了灾区停电、通讯信号中断等诸多困难, 用手机完成了救援报道信息传回的工作。《在雅安》的专题节目也充分表达出十堰山盟救援队的无私奉献、全力救灾的精神, 更传递了十堰人民对雅安灾区的关心。
3. 主动策划系列节目, 打造出优质作品
截至目前,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已累计制作出二百二十多期优质节目。栏目组通过发挥栏目日播优势, 在其自主策划的技艺下打造出《南水北调中线行》、《环丹江口库区行》、《武当神韵——武当道教养生、探寻武当之谜、古今名人与武当》、《武当之谜》等系列节目, 突显出十堰市地方文化旅游节目的特色, 也更使得《风从山中来》的收视率保持了更高的水平。除此之外, 在十堰网络电视网站中, 《风从山中来》的多项些列节目点击率飙升, 极大地扩大了栏目影响力。
二、《风从山中来》栏目中存在的问题
1. 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近年,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伴随着栏目举办过程中出现的执行问题已不断的制定出许多的规章制度, 并且为了鼓励前线记者的创新与节目生产流程的优化, 栏目组不断完善奖惩措施, 加强对管理模式的改进。然而,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竞争力的加剧, 栏目组原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并且“闲人忙私活, 下级唯上级”等不良现象开始发生, 管理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环节中亟待调整与完善。
2. 栏目编制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 栏目编辑水平仍然不高不仅是十堰广播电视台《风从山中来》栏目编制存在的不足, 也是诸多地方电视台栏目编制中突显出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地市级电视媒体较省级电视媒体在制作团队的素质及整体业务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 《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与其他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栏目组一样, 人员流动量较大, 不利于栏目组整体编制水平的提升。此外, 硬件设施与节目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栏目编制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
3. 栏目编制周期长, 耗资较大
在众多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中, 普遍存在“大投入、小产出”的不良现象。在十堰广播电视台中, 《风从山中来》栏目中任何一档旅游系列节目的编制基本都花费了较长的周期。无论是从策划、采编、拍摄, 还是制作、播放等环节上都花费了较长的时间, 因而需要投入巨大的资费, 这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 是比较难以承受的。另外, 在执行管理制度出现偏差的同时, 栏目管理难以落实到位, 也加剧了经费的支出。
三、地市级电视媒体办好文化旅游栏目的有效策略
1. 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地市级电视媒体举办文化旅游栏目的水平, 地市级电视媒体首先仍需深化体制改革, 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 通过制度的约束与控制, 规范栏目的编制, 提高栏目制作的质量。对于十堰广播电视台而言, 其要加强对《风从山中来》栏目的管理力度, 尤其要加强在栏目执行上的管理制度建设, 从节目制作的工作环境、节目制作流程及规范、节目外景拍摄规章、硬件设备应用于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加以制度建设。最后还应该对全体媒体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考核, 通过对个人成绩的考核, 达到规范节目编制, 提高节目制作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2. 加强技能培训, 鼓励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要与时俱进, 坚持创新。因此, 这就必然要求地市级电视媒体加大创新投入, 从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上加以投入。首先, 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组要加强对媒体人的业务培训, 从栏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编排与包装等方面进行培训, 通过对媒体人业务技能的培训, 强化其创新意识, 激发创造性。其次,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下, 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也应该坚持引进计算机、互联网等电视设备, 提高节目制作的科技化水平。总之, 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硬件设施, 都需要地市级电视媒体引以重视, 鼓励文化旅游栏目制作的创新, 这样才能使得其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新鲜活力。
3. 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 鼓励资源联合
为了进一步增强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 强化栏目全体人员的创收意识, 通过创收带动栏目与外单位的联络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于《风从山中来》栏目及更多的地市级文化旅游栏目而言, 节目播出只是其产业链中的一环。栏目中将地方文化通过多媒体及广告营销等多项业务进行标识, 以此获得栏目收益, 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整合, 还强化了地方文化的识别功能, 扩大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地市级电视媒体要与网络、广告等多重领域进行资源整合, 从创收的角度提高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力。
四、结语
总之, 作为地市级主流舆论阵地的电视媒体, 办好文化旅游栏目是社会发展及地方群众精神生活的必然要求。地市级电视媒体要深化体制改革, 加强业务技能创新, 举办出独具一格的文化旅游栏目, 在提高地市级电视媒体影响力的同时促进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摘要:当前, 地市级电视媒体已成为宣传我国地方市民生活及文化风俗的重要途径, 地市级电视媒体通过对当地民众文化及地方风貌的真实反映, 能极大的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湖北省十堰广播电视台创办的《风从山中来》栏目为例, 分析其近年来栏目创办获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就地市级电视媒体如何更好的举办文化旅游栏目进行有效的策略探讨, 旨在为更多的地市级电视媒体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
参考文献
[1]鲍晓慧.电视旅游节目产业化条件下的发展探讨[J].才智.2008 (17)
[2]张兵娟.文化创意与电视品牌打造[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校园旅游栏目广播稿 篇5
(音乐3)首先来到沈阳不得不去的是著名景点--小故宫。称其小故宫是和北京故宫相比而下,沈阳故宫不大但比较粗犷,不像南方建筑那样细腻,小故宫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政权的早期皇宫,是努尔哈赤时开始修筑的,由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小故宫很多雕梁画栋已经变得暗淡老化无法再修复,不可能再像北京故宫和颐和园那样金碧辉煌、鲜艳夺目,但它的大殿中各种木雕原来的精致程度还能看得出来。
让我们再走近另一个著名的景点----张氏帅府,是东北军统帅张作霖、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到张氏帅府,当然要到与帅府一墙之隔的赵四小姐楼.赵四小姐楼,又称赵一获故居,一进入这位于帅府大院的东墙外 ,清幽雅致的小楼,这是少帅夫人于凤至感于赵四小姐对少帅的一片深情,特别为赵四小姐而建。看着老照片的赵四小姐晚年在美国和张学良相互依附的生活场景,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敬佩30年代发生在名人身上真爱的传奇。
东北沈阳的人文特产是纯洁美好爱情的发源地,不论是小故宫和张氏帅府,爱情都无处不在。所以,沈阳一定也是个浪漫之都。当然沈阳八景也是沈阳极具代表性的景观,让我们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锻造出一方水土的优美瞬间,让人久念难忘。音乐过后让我们走进八景。
(音乐4)走进八景,天柱排青是在沈阳市福陵内。福陵,即沈阳东陵,努尔哈赤的陵寝。福陵的天柱山,松林葱郁,峰峦耸秀;
辉山晴雪,辉山位于“秀湖”南岸,是风景区群山之首,山内森林挺拔,山顶岩石裸露,坚石嶙峋。每当冬季雪过天晴的时候,雪压青松,恰似白玉嵌翠,一座座雪白的顶峰映衬在蔚蓝色的天幕下,景色十分迷人;
浑河晚渡,浑河,又名“沈水”,孕育和见证了“沈水文明”,是古代最为繁忙的河流之一。夏日的运货商船,冬季的载重爬犁,将浑河引向了四面八方。稍远的年代,漫步浑河之滨,能感受到它那如惊雷似奔马的磅礴气势,也能尽享它那“鸟落空林、轻舟古渡”的幽静黄昏;
塔湾夕照,清初,此处为山水环绕之地。高高耸立的一座古塔,每到夕阳西下之时,塔影倒映在水波之中,水波涟漪,倒影粼粼,实在是一处诗情画意的景色。今天,碧水已无,夕照美景亦不能再现;
柳塘避暑,百年以前,因为此处柳树种类和数量的众多而得名。万柳塘在清代因为有“柳塘避暑”的美名,清代诗人就以“夹道浓荫直到城”的诗句来赞美清幽爽人的万柳塘风光;
花泊观莲,位于沈阳北部有一大型天然水池,水池里生长莲花,每到应季,莲花盛开,芳香飘溢,信步四周,花香仙境。盛京八景平添一处景致“花泊观莲”。后来,古老美景被近代文明所湮没,踪迹无寻;
皇寺鸣钟,其实是实胜寺,沈阳人习惯称其为“皇寺”。上个世纪初,走进实胜寺的山门,右边的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千斤重的铸铁钟,钟声浑厚悠扬,全城可闻。伴着钟声,人们晨起迎朝霞,傍晚送夕阳,自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还有就是万泉垂钓,即我们熟知的万泉公园。
八景一首诗,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花泊观莲。皇寺鸣钟,万泉垂钓。多美啊,有机会就去感悟沈阳若隐的岁月吧。
蓦然回首,掩卷长思.我们应该从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博大精深胸怀中解读祖先的拼搏与奋斗。当我们走过浑河,徜徉于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隧道,我们发现沈阳正卸下沉重的历史负荷,神采奕奕,在万丈霞光中款款走来,等待你的拥抱。
文化旅游栏目 篇6
[关键词]高校文科学报 特色栏目 栏目主持人 期刊品牌
学报“栏目主持人”的引入,最早是由《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开始实施的。之后该刊一直保持着这一独特的风格。这一制度的提出与实行,综合了高校学报学者与编辑各自长处,形成了一种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办刊模式。2004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南开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全国数十家高校文科类学报都推出了“栏目主持人”制度。开设“栏目主持人”制度的学报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这个学报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特色栏目,或是优势栏目,或是品牌栏目,而栏目主持人就是这些栏目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
一、特色栏目
目前全国共有高校文科学术刊物一千多家,基于本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大多学报为综合性学术期刊,而逐步走向专业化是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因此,寻找综合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平衡就成了高校文科学报在办刊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创办重点栏目、特色栏目、优势栏目、品牌栏目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针对部分高校学报存在同质化的弊病,2003~2004年教育部先后提出建设“名刊工程”“名栏工程”的宏伟目标,就是要逐步改变目前高校文科学报“全、小、散、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这样一来,对地方高校学报来说,名栏建设就成为其打造特色学报,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机遇与选择。
高校文科学报要提升学术品位,扩大刊物影响,栏目策划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凡具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刊物,都独具匠心地设置了具有个性优势的特色栏目。如像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这些创刊早、基础雄厚的名牌大学学报,依靠本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形成了一般高校文科学报无法比拟的学术优势,所开设的相应学术栏目,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其他一般性高校文科学报大凡具有较高质量、较大影响力的,也都会不遗余力地在特色栏目上下工夫。如有的高校学报利用自己的地域特色,有的是继承自己的历史传统,有的是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想方设法培育自己的物色栏目、优势栏目和品牌栏目,从而在学报之林中彰显自己学报的个性,努力成为普通高校办的学报也可以秀出于林。如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名栏工程的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栏目就体现了它浓郁的地域特色。而入选名栏工程的《湖南大学学报》开设的“岳麓书院研究”栏目就是靠打“历史传统”这张牌来取胜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开设的“人类学研究”栏目入选首批教育部名栏工程则是以学科优势取胜的代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类学都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显学。相比之下,一方面,中国的人类学还处在重新起步的比较落后的阶段,学科建设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批海外学成的青年和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人类学者,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国青年人类学学者群,他们朝气蓬勃,以发展中国人类学为己任,迫切希望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问题进行高层次、多角度的探讨。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洞察到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契机,为了充分发挥该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的作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刊物的特色定位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性,1995年改版时开辟了“人类学研究”专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实行开放办刊的方针,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向海内外人类学界组稿,从1995年到2010年,发表了有关人类学研究的论文近千篇,作者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在内,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与此同时还发表了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韩国、挪威等国作者的论文。自从“人类学研究”栏目设置以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发表了一大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人类学论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人类学重要的学术阵地。
二、栏目主持人
2003年时任中国高校文科学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教授在他主编出版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概览》前言中写道:本书除了介绍学报核心期刊外,还介绍了部分学报办的很有特色的栏目。在这些学报中,有些高校是普通学校,有些学报是普通学报,但它们的某一两个栏目却办得极不普通,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引起国内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这是培育期刊品牌的可喜开端,是打破千刊一面僵局而凸现出独特的“这一个”的生长点,是有望在期刊之林中实现“万绿丛中一点红”效应的必由之路。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文件(教社政[2004]11号),并于同年年底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首批16家有特色栏目的高校文科学报被认定为教育部名栏。这16家名栏大多设有“栏目主持人”,而且因为栏目主持人的权威性和栏目稿件的持续性和前沿性以及栏目设置的品牌性,使该栏目成为知名度和美誉度双高的特色栏目。有了这样的双高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其学报甚至学报主管的学校的知名度也都随之有所提升,这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长期以来高校学报封闭式的办刊,使学报编辑与学者之间所存在的明显隔阂已成为提升学报学术水准的瓶颈,与位居学术前沿的专家相比,学报的编辑在对前沿课题的把握、与学者的关系、在学术界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在现阶段引入专家办刊并通过专家的引领来打破编辑与学者的隔阂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聘请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的办法,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能够担任栏目主持人的大多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在组稿时,栏目主持人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学术影响,可以组织到一些观点新颖、资料翔实、视角独特、论证有力,在体现其分管学科的专业性与前沿性的基础上凸显出栏目的特色性与刊物的知名度。如作为教育部首批名栏的《广西民族大学报》“人类学研究”栏目,在名栏建设上,强化问题意识,围绕社会焦点问题和学科发展基本问题,捕捉人类学的学术前沿,采用“专题化”形式,推出“主打栏目”专题研究,聘请有威望的人类学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影响的优秀学术论文,进一步提高了刊物整体水准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力。6年来的名栏建设,该刊先后聘请36位人类学界的知名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每期一个专题,组稿224篇。为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鲜观点。就说该刊2005年第二期的“人类学研究”栏目,聘请了中国艾滋病防治问题专家靳薇教授作为栏目主持人,推出的主打栏目“医学人类学”特搭建“医学人类学·中国艾滋病问题研究”学术平台,汇集中国人类学艾滋病问题研究的领军人物如靳薇、庄孔韶、张北川、邵京、高耀洁等,以及关注中国艾滋病问题的国外人类学学者,如美国的季北慈、日本的詹姆斯·法勒,刊发的文章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了中国艾滋病问题。该组10篇文章被转载的就有10次,转载率高达100%,其中《新华文摘》同期转载了2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了8篇,栏目主持人靳薇受到联合国的奖励,该刊也为人所瞩目。
又如将栏目主持人引入学报的首创者、作为教育部名刊的《南京大学学报》在名刊建设中,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办刊制度并具有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该刊规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包括专栏的开设、特约主持人的选择、专栏的策划、专栏的组稿、专栏的审稿、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等。作为栏目主持人的专家,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兄弟高校的以及海外的学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本专业中的知名专家,在同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且热心学报事业,与该刊的编辑在办刊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通过主持人的引领,编辑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广为结交学者,使得该刊的特色栏目以及责任编辑在学者中的影响迅速扩大,编辑的实际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编辑争取好的稿源已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该刊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民国研究”、“思想史研究”、“当代西方研究”、“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中,吸引到了许多知名学者的优秀论文,无论二次文摘率还是被引频次均不输于国内一流期刊。
三、结语
高校文科学报要提升学术品位,扩大学术影响,就要想方设法培育自己的特色栏目、优势栏目和品牌栏目,而“栏目主持人”的引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刊方法,它可以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和办刊优势互补,在突出重点栏目、特色栏目,扩大学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期刊品牌,提升学校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和效应。2004年《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名栏的“栏目设置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有年度组稿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有比较优秀的栏目主持人和责任编辑”。在当前各高校学报努力寻求自身发展途径、提升自身学术形象、打造学报品牌,努力争创名刊名栏之际,“栏目主持人”的引入可谓及时有效,是一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有效办刊方式。
文化旅游栏目 篇7
“中国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栏目旨在展示各类院校 (尤其是高校) 开展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情况和经验 (如可涉及艺术团建设、音乐社团活动、特色音乐类公共选修课设置、校园歌手现象、校园音乐比赛、校歌的传播、音乐演出进校园活动等诸多校园音乐文化现象) , 并从中进行人文的解读 (如校园艺术精神/校园文化的构建、艺术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音乐文化活动在理工科教育中的作用、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中“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及其效果等等) , 以此为全国各学校 (高校) 的音乐文化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欢迎就某所院校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 或多所院校的校园音乐文化中的某一普遍现象踊跃来稿。
“传统文化大课堂”栏目征稿启事 篇8
投稿要求:
1.内容可以是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心得、活动策划等。
2.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类稿件优先。可将传统文化领域的某一专题, 如传统礼仪、传统艺术 (书画、音乐、戏剧、建筑) 、古代生活 (饮食、服饰) 、古代科技等, 作为教学主要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 或实录课堂教学过程, 以一课时为宜。还可就专题选择、资料搜集、环节设置、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3.篇幅在6000字以内。
文化类电视栏目的相关评析 篇9
一、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形式
(一) 讲述类文化栏目
在所有的讲述类文化中, 《百家讲坛》最具代表性, 这类栏目往往以历史为出发点, 深刻讲述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变化, 在历史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它以最生动的讲述方式将历史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粉丝, 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节目。
(二) 经济类文化电视节目
中央电视台的《寻宝》和《天下收藏》是这类栏目的代表, 这类栏目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传统类文化的表现形式。虽然它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尚未走向成熟。但它的制作手法更加的新颖, 更能与观众的生活贴近, 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它不但向人们传播着文化的信息, 同时也具备欣赏的功能。
(三) 纪录片类文化栏目
这类文化栏目的主要特点就是探寻文化的痕迹, 通过纪录片或系列专题片的形式讲述历史维度的文化与文明。它的内容比较丰富, 集文学、历史、自然、地理、美育、科技为一体, 全面地探寻文化的痕迹, 在中央十套播出的《探索发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二、文化类电视栏目的现状
在我国, 文化类电视栏目的现状还不能使人满意, 它的发展区域还比较狭窄。在一些央视媒体及省卫视媒体中, 它的发展比较强势。但在一些比较偏远和经济落后的地区, 它的发展仍有待提高, 甚至有的地方一片空白, 找不到它的一点足迹。虽然在人们的视野中, 文化类栏目不如新闻、娱乐栏目受欢迎。但在21世纪的今天, 文化类栏目的发展也是一种潮流趋势。
在电视栏目中, 频道的转化也不足以为奇。还记得在去年6月初, 由杨澜主持的阳光卫视从历史频道转化为了娱乐综合频道,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大众从而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实践证明, 当时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无法与新闻、娱乐栏目相提并论的。在现实中, 如果单靠文化这一卖点, 文化类电视栏目将无法传承下来。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 文化类电视栏目通过中央卫视的播出,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它的文化内容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一些富有思想品质和富有探索的文化电视栏目, 收视率逐年攀升。可在一些地方媒体, 文化类电视栏目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因此, 文化类电视栏目的现状依然令人堪忧。文化类电视栏目能否掀起一次高潮, 这是一个问号。这有外在的原因, 也有内在的原因。
三、文化类电视栏目处于尴尬境地的原因
文化类电视节目处于尴尬的境地, 常常坐在冷板凳上。从外部原因讲, 文化类电视栏目与其它电视栏目相比, 显得有些不受重视, 仍处于挤压的状态。文化类电视栏目它不是以拉动收视率为主打的节目, 在频道的黄金时段, 为了确保频道的收视率, 文化类电视栏目常常不被播出, 远远排在队伍的后面, 少数电视台把文化类电视栏目排在12点半到13点半, 大多数都安排在晚间凌晨左右播出, 这样下来, 能够看到文化类电视栏目的人就越来越少。
随着电视栏目的竞争日益激烈, 一些文化类电视栏目逐渐的走入一种误区, 有的自娱自乐, 孤芳自赏;有的自以为是, 不伦不类;有的我想我素, 曲高和寡;, 这些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急功近利、对观众不负责任的表现。许多文化类电视节目也存在着跟风、模仿克隆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只能使栏目内容缺少创意, 缺少变化, 时间久了, 让观众感到乏味。另外, 文化类电视节目过于求稳, 缺少探索的精神, 以至于没有新的突破和亮点。其实, 文化类电视节目有很多开拓的余地, 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积极探索。
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前景
在如今的电视频道中, 各电视频道都把收视率放在第一位。面对严酷的竞争形势, 各电视栏目不断地拼命挤入各电视频道中, 依靠电视频道扩大自身栏目的影响力。就目前的形式而言, 新闻、娱乐、经济类栏目的打拼已进入白热化的状态。每个频道的主打品牌几乎都是一样的, 也包括那些地方电视台。这种局势导致了地方电视台的地方特色不明显, 没有文化品位, 只是获得了短暂的收视率, 久而久之, 就会在众多的电视频道中所淹没。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 各地方台应掌握自身的地域文化, 不断地创新和探索, 把文化类电视栏目合理的应用到电视台中去, 将会获得电视台收视率的长期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智华.文化类电视栏目评析[J].中国电视, 2007 (05)
[2]王庆, 于悦.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再拓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02)
文化旅游栏目 篇10
自从青海电视台藏语节目实现频道化并成功上星以来,青海的藏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除了传统的新闻、影视剧、文艺娱乐等节目外,根据观众群体的文化及生活特点还开办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服务性栏目《生活视线》。这个于2006年创办的栏目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藏语品牌栏目。从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上说,服务性栏目是各电视台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电视节目不仅是新闻媒介、娱乐工具和教育手段,同时也是一个良好的服务窗口。
不同的电视栏目由于具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因此也应该有其自身的文化定位。而文化定位的准确程度与否,直接决定了栏目收率的多寡。就服务性栏目而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是这类栏目的主要特点,所以它的文化定位也必须锁定在面向大众,为普通人服务的范畴内。用平民视角观察生活,用平民视角做节目,用平民视角与受众沟通。体现平民意识,突出对平民的人文情怀,迅速传播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如实解答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及时讲述老百姓迫切关注的问题。拿笔者2006年拍摄的情景再现短片《公路上的陌生人》来说,由于是以当地牧民关心的事件作为突破口,以当地刚刚发生不久的真实骗术为例,以模拟表演的形式曝光了不法分子在公路上盗窃摩托车所采用的最新高智商骗术,提醒广大观众不要受骗上当。短片播出之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10分钟的短片确实起到了不亚于一部电视剧的社会效益。这就是因为短片找准了主题定位,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人孤芳自赏,自我陶醉作节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频道如林,各类节目百花争艳的时代,每一个电视节目必须是一个商品,做节目的目的不是用来评奖的,而是像摆在商场里的商品一样最终要等候每一个买家的认可。只有真正吃透观众的收视心理,节目才能一炮走红。所以编导编选出来的内容选题和表现手法是否贴近百姓的生活和收视习惯是生活服务类栏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生活服务类栏目的编导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就现代社会生活娱乐化发展的趋势而言,服务类栏目除了具有知识性和生活化的特点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为观众在接受信息和接受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娱乐和轻松的空间。所以服务性栏目的风格应该多元化、主持人使用的语言在更贴近生活的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就对节目主持人和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拿《生活视线》栏目来说,如果能够把演播室的谈话和现场外拍的画面、专家和权威人士的解答、观众的参与互动等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栏目风格更加轻松自然,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同时,充满知识与服务的味道。相信其收视率会有更显著的提高。
【栏目要求】 篇11
3. 根据所标序号进行修改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4. 给学生习作点评<优点与不足>;
5. 请点评名师提供简历一份,包括:学校、职务、 职称、荣誉、教研教学成果、照片一张。
投稿邮箱: zxsyy2007@163.com或whzxsyy@163.com
来稿请寄: 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学生英语》 杂志社 收
本期点评名师
姜经志 男,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淮北市优秀教师,中国外语学习研究会会员,《学英语》、《英语周报》特约编辑、《中学生英语》兼职编委。多年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80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获奖。曾主编《初中生英语满分作文大全》、《英语奥林匹克》、《新目标英语八年级暑假作业》,参编《高中英语知识点反馈与阅读》、《初中英语题典大全》、《21世纪英语学习指南》、《初中英语新作文》、《中学生英语水平测试》等10余册,辅导学生30余人次在国家和省级英语竞赛中获奖。
An Embarrassing Morning
I had a bad morning. First of all, I was late for school. My head teacher Mr. Li was very angry with me. The second class was math. The teacher asked me to hand out① my homework when I realized that I had forgotten② it in my bedroom. I had to say sorry to my math teacher. After class, Mr. Li asked me to go to his office. When I went into the office, I was nearly knocked down by another teacher whom③ was in a hurry. I was very embarrassed. Mr. Li was angry with me because④ my carelessness. I felt very sorry.
What an embarrassing morning!
安徽省濉溪县四铺中心学校九(2)班 惠琳
1. 优点:
小作者描写了自己经历的尴尬的早上,用词准确,表达生动,语意连贯,而且能熟练运用复杂的句式如定语从句等。
2. 需要修改的地方:
① hand out 改为hand in。hand out意为“分发”;表示“上交”应用hand in。
② forgotten改为left。forget 表示忘记了某事物或忘了要做的事;leave 表示把某物遗忘在某地了。
③whom 改为who。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应用who,而不能用whom。
④because改为because of。because表示“因为”时只用作连词,引导原因状语从句;because of意为“因为”,相当于一个介词,后接名词、动名词或代词构成表示原因的短语。
3. 评分:
按中考英语作文满分20分的标准,本文修改前可得18分。
出生日期:2001年11月12日
爱好:唱歌
座右铭: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就读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市罗阳中学初三(5)班
指导老师:王桂馨
My Favourite Film Star
My favourite film star is Kim Soo Hyun. He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Kim Soo Hyun was born on 16 February, 1988. He was born in Seoul, South Korea. In 2007, he started acting. He is tall and handsome. He is an experienced actor and he is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Since his first scene play The Pickled Cheese Smile, Kim Soo Hyun has acted in many successful films and dramas, including Dream High in 2011, Secretly Greatly in 2013, My Love from the Star in 2013. He won several international awards such as the Award for Best New Actor at the Korean Grand Bell Awards in 2013. He also won an Award for Best Actor from the Seou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in 2014.
Kim Soo Hyun is considered by many people as a superstar. I believe his acting skills will be even better in the future.An English Corner
Our class wants to hold an English Corner. I made a survey to see how my classmates think about it. Most of them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but 30% of them don’t.
Some think the English Corner can make their school life more colorful. They can also learn something new. What’s more, they can practise their oral English there. But others don’t think so. They say they have too much homework to do. They have little time for the English Corner. Some of them are not good at expressing their own ideas in English, so they don’t want to speak English at all.
In my opinion, we should have such an English Corner. If we are not good at speaking English, we should practise more.
出生日期:2000年11月12日
爱好:唱歌
座右铭: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就读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市罗阳中学初三(5)班
文化旅游栏目 篇12
一、《百家讲坛》的强势传播力
评判电视栏目传播力强弱的因素中, 收视率和知名度是首先要提到的两个因素, 然后就是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
第一, 收视率。作为“注意力经济”的一个量化指标, 收视率是深入分析电视收视市场的基础, 是节目评估的主要指标;也是制定与评估媒介计划、提高广告投放效益的有力工具;更是节目制作、节目编排及调整的重要参考。虽然时统宇教授曾经尖锐的指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但是, 收视率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央视“末位淘汰制”的推行也主要是参考收视率。就电视栏目收视率来看, 根据权威央视索福瑞CSM的全国数据, 知《百家讲坛》在2005-2007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19%, 相对来说收视率还是一直不错的。
第二, 获奖情况。《百家讲坛》自走红以来获奖很多, 在此仅举有代表意义的两项。
2008年6月, 在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三家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中, 位居榜首, 与其他重量级栏目《同一首歌》《艺术人生》《动物世界》《对话》等一同被选中, 可见其影响力不凡。2008年7月, 《百家讲坛》又荣获《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的“中国标杆品牌”称号。“中国标杆品牌”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的“国家名片”。应该说, 《百家讲坛》的入选, 是在国际层面上的认可, 其影响力的辐射度可见一斑。
第三, 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作为一栏电视节目, 在传播文化方面, 《百家讲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比较典型的是以下两点。
首先, 促成了“学术明星”群的产生。文化学者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于丹、王立群、马瑞芳等人, 凭借《百家讲坛》迅速成为耀眼的明星, 也成就了央视的这个文化传播栏目品牌。在这里, 学术明星不仅仅是《百家讲坛》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播者, 他们本身也成为知名品牌, 爆发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 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
其次, 对出版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在《百家讲坛》受欢迎的同时, 带动了图书、音像等衍生产品的销售, 出版界涌现起一股经典文化“通俗读本“出版热潮。易中天在上海书展上创造了签售4000册的纪录, 2006年11月26日, 《于丹〈论语〉心得》, 上市刚一个月销量就突破100万册。随着该书在中国的持续热销所引起的广泛报道与雅俗之争, 也拉动了欧美市场的需求。至2009年6月4日, 《于丹〈论语〉心得》已经签订了21个语种、26个版本的国际版权, 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成功的原因分析:大众化模式
《百家讲坛》的巨大成功, 源于栏目的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自2001年7月诞生以来, 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十年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可谓一波三折, 有过默默无闻、有过如日中天, 也受到种种质疑。始以“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百家讲坛》, 是继湖南卫视《千年论坛》和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之后, 央视推出的重量级讲坛类节目, 经过四年低谷摸索, 转变只唯精英式知识讲授的传播理念, 注入更多大众化运营思路, 至2006年收视率高涨而迅速走红。
究其成功的原因, 主要在于大众化知识需求和大众化表达方式的巧妙结合这一模式的确立。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切入分析, 认为增强栏目影响力, 《百家讲坛》得益于内容定位、传播方式选择和品牌影响力打造三个环节的重视。
第一, 内容传播力:大众化内容。对于将目标定位在经典文化传播的栏目, 与大众需求特点切合是材料选择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栏目的发展历程, 可以清晰地分为传播学问、传播故事以及传播思想两个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以传播学问为主旨, 追求“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即“三品”, 以国内外著名学者, 各学科领域内顶尖专家作为主讲嘉宾, 选题方向以专业化和多元化为特征, 在讲述方式上也倾向于高端的学术化。直到2004年5月前, 《百家讲坛》一直处于艰难维持局面。第二阶段, 传播故事。从选题方向、结构方式、表达模式方面的大力改革。历史系列节目《清十二帝疑案》的推出是《百家讲坛》一次重要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自此, 以普通人群为目标观众、以设置“悬念”讲故事的形式解读历史、语言力求通俗易懂的模式逐渐显现。从2004年5月至2006年底的《百家讲坛》各期内容中, 社科人文题材占到全部节目的89.7%, 其中历史文化题材更是以多于83%的比重独领风骚。收视数据显示, 改版大大提升了节目收视率。1这之后又有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等, 将该栏目的影响力大幅推升。由此, 内容的调整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显现了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 表达传播力:大众化表达方式。“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是适应大众对经典解读的需要, 用白话文的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和经典的事件, 这显然是一种创新。实践证明, 精英文化只有走向大众, 提高大多数人的知识文化素质, 才能更有效推动社会文化的整体进步。《百家讲坛》栏目的定位价值正在于此。按照5W模式, 接受者是文化传播中的关键部分, 如何对传统的经典文化进行解码, 是时代的需求决定的, 而主讲专家的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大众需求适时调整。不管是易中天讲的“三国”还是于丹的“心得”系列, 即独出心裁又贴近现实, 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满足了观众求真知、开智慧的多方面心理需求。中华书局总编李岩认为, “传统文化的根是深植在人们心中的, 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 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2
三、未来发展模式初探:以品牌化之路创新产业化模式
然而, 《百家讲坛》从2008年9、10月份, 其收视率已经排在央视科教频道的前十名之外。面对危机, 只有面向市场需求, 以品牌化策略创新产业化传播模式。
第一, 加强品牌传播力, 构建人格化品牌身份。对于栏目品牌来说, 品牌的明确定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发展摸索的过程中, 《百家讲坛》不断地宣示品牌概念和品牌定位。尤其在综合栏目组对调查结果出来后, 人格化品牌认知更加清楚。制片人万卫指出:“《百家讲坛》的品牌身份应该是——一个学识渊博, 观点独特, 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科学历史观为己任, 具有大家风范的智者。拥有了品牌身份, 才意味着成为真正的自我, 从而区别于其他品牌。”众所周知, 品牌是一个全方位的架构, 牵涉到观众与电视栏目品牌沟通的多个方面。大卫·艾克教授认为品牌就是产品、符号、人、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联结与沟通。以易中天“讲三国”和于丹“讲《论语》”为核心, 加上多种传播渠道和触点的运用, 《百家讲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就表明, 品牌是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捷径。
第二, 实施栏目品牌延伸策略。电视节目品牌不是一个单一、静止的概念, 而是一种长期的价值投资;栏目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品牌的成功阶段, 而是要充分发掘品牌价值, 以品牌为核心延伸产业链, 进行战略布局。正如有学者所言:“结合一个强势的、知名的品牌, 可以对这一既有品牌的潜力进行开掘, 形成新的相关品牌, 从而形成良性的品牌经营链, 这就是电视品牌延。”在完成品牌定位和品牌打造后, 《百家讲坛》这个栏目需要在价值延伸策略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需要结合网络数字技术来实现。学术明星的走红, 就是借助了互联网传播, 当《百家讲坛》刚被关注时, 网络上各种论坛、贴吧、社区等的涌现, 助推了该栏目在电视媒体的影响。当下, 对接新媒体也是品牌延伸的一种必然要求。2012年7月, 我国网民就已经达到5.38亿, 手机用户和微博用户等移动多媒体迅猛发展, 实践证明, 这种力量不可忽视。面对这种态势, 《百家讲坛》可以考虑加强互动, 在栏目、主讲人、阅听人之间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摘要:十年来, 《百家讲坛》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传播之路, 其传播模式的调整是不断研究大众文化需求的过程。本文以《百家讲坛》这一典型电视栏目为分析的范本, 从其历史成败、原因分析和未来应对策略三个层面展开对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的探讨。
关键词:《百家讲坛》,大众,精英,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余志鸿:《传播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任中峰:《〈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 《传媒》2006 (3)
[1].参见魏淑清:《谈<百家讲坛>的“以思想引领故事”——兼议高品位电视节目的高收视之道》, 《电视研究》, 2010年10月第62页.
[2].孙展:《2006年的最后一场文化高烧》, 《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 (1) 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