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旅游

2024-12-07

特色文化旅游(精选12篇)

特色文化旅游 篇1

岛屿作为人类与自然接触的重要连接体,其旅游文化设计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始终存在,设计需要对此作出回应。文化本身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或商业形式,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它标志着文化生产力的崛起,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生命力[1]。尤其商业旅游与文化生态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性的,文化生态是商业旅游的前提,商业旅游则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文化生态,从而也使得自身无法继续生存[2]。由此,岛屿的可持续发展诉求于其自身特色的创造与品质的经久不衰,旅游文化特色设计的内涵不仅涉及了物质层面,也包含了价值层面的内容。

长岛作为中国极少数的几个海岛型资源地之一,是妈祖文化、龙山文化的传承地,自第一届中华妈祖文化节开展以来,借助中国北方妈祖信仰中心的优势,打造了海岛文化品牌[3]。因此,随着长岛影响的日益增大,北长岛的开发建设也呼之欲出,其作为长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被提上日程。

1 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设计思路

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设计将糅合“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相结合及功能需求”的城市设计方法与马林诺夫斯基文化理论成果,形成文化设计的新角度,提供物质设计与精神设计结合的思路(见图1)。

同时,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对理论框架进行深化,通过文化剖切、提炼与整合,进行旅游文化主题和三个层次的特色设计(见图2)。

2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挖潜

北长岛是长岛商、游、住三位一体的服务基地,功能导向性较强,其文化特色挖潜建立在长岛整体岛屿文化特色梳理之上,由此,形成部分与整体在岛屿文化特色的一致性。

2.1 岛屿文化特色剖切分析

长岛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足迹,从史前文明到历史文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由此,按照文化类别的不同,长岛海岛文化可划分为地质、历史和水乡民俗三类,按其内涵、外延、所属层次类别进行归类(见表1),抽离出北长岛不同的文化特色主题。

在该三类文化之中,包含的人文内容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底蕴越深厚,其层次类别则越偏于抽象与综合,其外延也更为宽泛,可组织的素材也越丰富。

2.2 岛屿文化元素提炼与文化特色的梳理整合

在长岛海岛文化剖切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划分与层次划分,以及具体化各类文化中的文化典型、特色及文化元素加以提炼,通过进一步的细化、抽象,对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得到形态、色彩、意蕴三方面特色梳理(见表2),形成北长岛文化特色基调。

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形、色、意的表达引申出不同的文化主题和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在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中确立文化主题的意蕴旋律、色彩主调和形式方法,再进行元素的重新组合与再创造,实现由零到整的设计思路。

3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设计

在北长岛文化特色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设计功能的需要,将物质载体赋予文化内涵,进行文化的多层次设计,用以形成文化的自繁衍机制和文化与经济互动机制,以期在提升资源品质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影响放大效应。

3.1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设计原则

在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中,不同文化层次之间应是互通的,即在主题基调一致、总体特色确立的条件下,分不同的文化主题予以设计,主题之间相互连通,并相对独立。每种实体层面的表达都将蕴含其他层面的表达,即讲究设计的文化共融性。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包括:

(1)地方特色性与场所精神:实体层设计应以某文化类型的形、色、意为基调进行设计,体现各文化类型的特点,取得设计的协调性、体现地方特色。

(2)元素的重构运用:实体层设计不应是各类要素的简单拼合,进行古文化元素的再创造运用,符号的抽象化处理等,讲究意趣与神似。

(3)现时性:实体层设计应体现现时性进行设计,一是体现满足现代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满足不同的功能配置要求;二是体现现代元素的融入,包括新材料的旧材质表现等,即以新代旧等。

3.2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主题设计

根据长岛海岛文化与文化元素的调查分析和文化特色的提炼,可以将北长岛的旅游文化特色主题分为海洋地质文化主题、海洋历史文化主题、海洋生活文化主题、海洋传说文化主题和海洋宗教文化主题五类。五类文化主题设计将囊括设计项目实体的设计和主题文化其他层次的设计(见表3):

(1)海洋地质文化主题:展现海洋地质的自然神秘,表现地质物峻、雄、险与彩石灵秀的特征。

(2)海洋历史文化主题:展现海洋历史文化的深厚积累,表现古人类生活面貌和古人类技艺的发展,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再认识、古技艺文化的发扬热情以及艺术创作的灵感。

(3)海洋生活文化主题:以海洋民俗生活为起点,进行渔家生活方式的体验设计,以人的活动为设计主题,获得渔家生活情趣。

(4)海洋传说文化主题:体现传说文化的幻想主义倾向,采用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不同的表现方法加以展现和描述。

(5)海洋宗教文化主题:展现宗教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神秘主义格调,增加宗教的渲染力,体现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的海外华人侨胞的爱国热情和道家文化的清幽深远。

4 结语

在当今这个城市设计日趋丰富的时代,设计取决于内涵与品质。设计者总是试图通过一种方式去发现和展示某种独特的东西,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任何一个设计都应当是对具体对象分析的结果,而不是空中楼阁,而这一过程又极其复杂,充满了曲折性和难以预料性,需要设计师们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或许这也便是设计的魅力之所在了,鼓动着设计者们采用新的视角、新的思想去发掘,一种文化、一个设计、一种品格,抑或一个奇迹……

摘要: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层次理论,结合城市设计零整互化和功能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北长岛为例,提出“文化主题—文化元素—抽离要素与文化意向—文化层次设计”岛屿旅游文化特色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岛屿,旅游,文化特色设计

参考文献

[1]付薇.旅游经济与文化生态的关联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52~53.

[2]刘康.海岛旅游模式及环境影响对策分析——以青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9):102~109.

[3]石其鹏,葛茂林,沈荣民,冷宁.特色文化扮靓“中国最美海岛”——山东长岛隆重举行“中国.长岛中华妈祖文化节”[J].两岸关系,2007(11):54.

特色文化旅游 篇2

弘扬特色文化建设“文化麻城”

·湖北麻城 陈昌学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魅力、灵魂和根基。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引擎。

我们麻城作为一个经济还不够发达而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要抢抓大别山实验区的历史机遇,建设“五个麻城”,打造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谋求跨越式发展,也只有从文化着眼,充分挖掘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做好特色文化这篇大文章,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才能更好地使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麻城的六大特色文化

麻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自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麻城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文化,具体来说有六大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杜鹃文化、移民文化、麻姑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

红色文化麻城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麻城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也是鄂豫皖红军之源。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麻城诞生。董必武在此撒播革命火种,王幼安在此首建特别支部。1927年,“麻城惨案”震惊全国,毛泽东派学生军驰援麻城。革命战争年代,麻城有13.7万多人参加革命,6万多人参加红军,有在册烈士12532人。麻城先后走出了44位共和国将军,其中有著名的开国大将王树声、传奇将军许世友、二野猛将陈再道、华野虎将王必成。老区乘马岗还是“全国将军第一乡”,红色古迹遍布全镇,红色精神生生不息。

杜鹃文化麻城山川秀丽,花色似锦。全市共有100万亩杜鹃林.其中,龟峰山风景区有连片的10万亩古杜鹃群落,其面积之大、年代之久、密度之高、品种之纯、花色之美,中华一绝,世界罕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定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古杜鹃群落”。2008年、2010年麻城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杜鹃文化旅游节”。聘请影视明星曹曦文为麻城城市形象代言人、麻城首席杜鹃仙子。“杜鹃花城”的美誉已叫响全国;“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已成为麻城响亮的城市名片。此外,麻城还有国家级4A景区龟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五脑山、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全市生态游、红色游、人文游方兴未艾.移民文化麻城是明清两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圣地。“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明初麻城有四乡,其中古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沈家庄等移民遗址遍布麻城。当时10万麻城乡亲前赴后继、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西迁巴蜀建功立业,麻城人几乎填充了四川、重庆的每个角落;“麻乡约”川渝有名.央视纪实片《大迁徙》在麻城开机拍摄显示了麻城是中国移民发祥地之

一。今天,我们张扬这种筚路蓝缕、敢闯天下的移民精神,就是为了谋求麻城的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教师文稿

跨越式发展。如今,有26万多麻城人外出务工经商,有千余名“麻城海员”漂洋过海;还有一大批麻城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麻城的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麻姑文化麻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大将麻秋之女。麻姑之父麻秋所筑之城即为今天的麻城。麻姑故里在五脑仙山,那里有麻姑的美丽传说,如今是国家森林公园.“麻姑仙洞”是麻城著名风景名胜“三台八景”之一.近几年来,为了弘扬麻姑文化,麻城市聘请神话作家周濯街创作了长篇神话小说《麻姑》,并筹划拍摄了神话电视剧《麻姑传奇》,充分展示了麻姑与麻城的历史渊源及麻城丰富独特的文化魅力.名人文化麻城历来崇文重教,书墨飘香,人文昌盛。秀丽的山川造就了邹来学、刘天和、李长庚、梅国桢、梅之焕、耿定向、刘侗、女诗人毛钰等众多杰出人物.其中仅明代一朝,麻城就诞生了文武进士121人。明清两朝,麻城书院林立,有万松、白杲、东溪、道峰、辅仁、白云、芝佛、天台等著名书院,这里曾一度是明代中晚期进步思想的中心。革命战争年代,麻城先后走出了44位共和国将军,将星璀璨。到了近代,麻城有辛亥革命志士余诚、严重、“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著名作曲家张敬安、著名数学家严士健、斯诺克台球手梅希文、中国围棋“新人王”李喆。2003年金红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魏霞入围2010“感动湖北”人物候选;程龙富入选2010“感动湖北”十大人物;还有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丁颂扬,当代麻城英模人物辈出。回溯到古代有:三国时期的曹操;唐代的李白、杜牧;宋代文学家苏轼;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文学家冯梦龙;清代廉吏于成龙;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文学家和诗人郭沫若、著名作家王愿坚、邓一光等都曾客游麻城,歌咏麻城.民间文化麻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特产丰富,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一是东路花鼓戏.俗称“哦呵腔”,是由鄂东民歌演变而成的地方剧种.2008年东路花鼓戏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近,麻城市大型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获湖北省戏剧节金奖。二是麻城花挑.麻城花挑是湖北独具风格的民间歌舞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原流行于麻城福田河双庙关一带.2006年已入选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麻城美食.麻城的肉糕、火烧粑;东山的老米酒、吊脚火锅;夫子河的鱼面;黄土岗的鳝鱼面等各具风味,特色鲜明.四是自然景观文化.龟峰山的雄壮、五脑山的幽静、九龙山的神奇、杏花村的古韵、麻城“三台八景”的胜迹都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五是麻城特产文化.福田河的“福白菊”、盐田河的板栗、龟山的老米酒、乘马的花生、顺河的山油茶这些地理标志性产品,其自身就是底蕴深厚、辐射面广、源远流长的麻城文化符号。

麻城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推进“名城强市”战略,我市在麻城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先后成功举办两届杜鹃文化旅游节;聘请著名作家熊召政为麻城文化发展顾问;定期开设“麻城讲坛”探讨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开通麻城首家村级网站,创作村歌《麻城杏花村》,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开展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做好文物和重要历史遗址的挖掘、保护和规划,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文物监管和保护的力度,大力推进文物事业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诗词之乡”,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麻城文选》的编辑出版填补了麻城文学选集出版的空白,是麻城文化名城建设的一件大事; 龟峰山、麻城烈士陵园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五脑山、杏花村、博物馆、乘马会馆顺利通过国家3A级景区检查验收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增强了麻城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了麻城城市形象。目前,我市在发掘境内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上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但从整体上看我市的文化生产主体还比较单一,文化产业弱小,难成气候;市场意识不强,文化品牌还不够响亮;旅游景点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网络化旅游体系;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品开发也比较滞后;尤其是资金与人才的缺乏,使我市的文化产业缺乏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我们麻城要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建设“文化麻城”,关键是要把本土内涵深厚的特色文化资源、文化精神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用特色文化产品占领市场。

力”的观念。让全市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文化事业中来,共同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让文化建设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大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以建设好乡镇文化站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城乡影院建设;广泛开展“送文化科技下乡”活动;开展“麻城文化周”活动,积极支持传统地方戏曲、民间节会演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三是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推介力度,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地方经济战略的高度科学规划。重点培育具有发展潜质的红色文化、杜鹃文化和名人文化产业,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支撑、资源整合和媒体推介等措施,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依托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加大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改扩建乘马会馆,修复改造将军故居及革命遗址,将乘马、顺河众多的红色景点串连起来,让游客在旅行中传承红色文化,接受革命教育。

文化产业短板,吸引市内外文化投资者在麻城特色文化产业领域做文章。可学习沿海城市经验,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借鉴“文化+科技”、“文化+休闲”、“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创新模式,在“水”字上做文章,发展浮桥河、三河、明山水库的生态游;在“绿”字上做文章,发展生态农业,兴建一批乡村农家乐和生态农庄;在“游”字上创品牌,建设杜鹃博览园、移民公园和麻城名人文化园;着力打造“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品牌,实施移民文化遗

址修复和保护工程,建设麻城美食文化一条街,使麻城由单纯的山水游向休闲游、体验游、人文游转变,促进旅游消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文化创意策划人才,夯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础。每三年评选一次“麻城文艺奖”,用评奖鼓励人才,推出新人新作,为文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文艺人才教育培训力度,支持大别山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托龟峰山民俗艺术团、东路花鼓戏团,开展送戏下乡,进一步打造东路花鼓戏品牌,实施地方戏精品工程,让东路花鼓戏成为麻城扩大对外交流的名片;弘扬麻城特产文化,把全民创业与特产文化结合起来,实施品牌战略,大兴“三乡三业”;弘扬麻城花挑和民间剪纸艺术,建造麻城民俗文化展览馆,展示麻城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2011年11月28日书

陈昌学:男,1977年8月生于湖北麻城市。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湖北教育学会会员。2000年毕业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分配于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工作。2003年在湖北大学进修学习。2012年通过考试进入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工作。工作期间,历任中学语文、英语教师,有过多年中学毕业班工作经验,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业余爱好摄影、文学写作,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及文学作品在《中国教师报》、《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冈师院报》、《楚天声屏报》、《麻城报》及《初中生天地》、《黄冈周刊》、《创业麻城》等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也有部分作品散见于黄冈教育网、黄冈新视窗、麻城信息港、麻城教育信息网等网站。系学校、麻城市骨干教师,2007年麻城市首届初中班主任培训优秀学员,2010年麻城市委党校第三期后备干部培训班学员。有论文在2011年麻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举办的“住建杯”庆祝建党90周年理论征文中获“十大优秀征文”。

通联:湖北省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陈昌学

邮编:438300QQ:327197770

Tel: ***

E-mail:***@163.com

文化古城特色游 篇3

江南五月的美,在白居易的《忆江南》中说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金陵帝王州———南京

南京简称“宁”,别名“金陵”,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城。自三国东吴孙权在此建都后,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曾在此建都,故历史上有“六朝金陵”之称。过去,南京曾设有江南最大的科举考场,无数期盼进入仕途的莘莘学子、风流才子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才子佳人轶事。“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历代王朝的更替和文人墨客都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加之境内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是旅游的最佳去处。

金陵风光

南京城内外的古迹繁多,自然风光秀丽,著名景区有钟山、中山陵、雨花台、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秦淮河风光、文化胜地夫子庙、瞻园等。

风味特产

南京菜:南京菜属京苏菜系,风味醇和、咸淡适宜、适合大众口味。其中鸭肴技术享誉全国,品种有金陵烤鸭、板鸭、盐水鸭、烧鸭、金陵酱鸭、香酥鸭、八宝珍珠鸭等极具特色。夫子庙风味小吃也是一绝。

南京云锦:古朴庄重、色彩艳丽、云锦图案浑厚始于元,因花色灿烂如天空的云彩而得名。

仿古牙雕:南京仿古牙雕做工精細,非常有名,其品种造型丰富,有人物、走兽及各种器皿。

木雕:南京木雕分仿古木雕和黄杨木雕,其色泽沉稳古朴、以仿唐罗汉像、马而著称。黄杨木雕主要以人物和动物为题材。

雨花石:质地坚硬、色泽变化奇特、形状圆滑晶莹,极富欣赏和收藏价值。

小桥流水姑苏———苏州

苏州以“小桥流水人家”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园林风景城市。苏州又称姑苏,它山清水秀、妩媚多姿,是一座典型的建立在“三横四直”的河道上的江南水城,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东方威尼斯”之美誉。其城内街河并行,桥路相连,小桥河水,深巷古宅,别有一番情趣。加之文化兴盛、人文荟萃,具有很深的文化韵味。

苏州风光

苏州以怡人的湖光山色和私家园林而著名。除了园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狮子林、环秀山庄)和山水(虎丘、周庄、同里)外,还有奇观名刹点缀其中,文物古迹交相辉映,加上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更使之名扬海内外。

风味特产

碧螺春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俗名“吓煞人香”。此茶产于太湖东洞庭湖山的碧螺峰,采自清明、谷雨的早春季节,故名为碧螺春,清康熙年间被列为贡品。

苏绣: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为主,针法讲究,用色典雅和谐,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餐饮:苏州饮食风味以清淡香甜为主,擅长炖、闷、蒸、烧、炒,重视调汤、原汁原味。品种有:松鼠桂鱼、清汤鱼翅、西饭鸡、翡翠虾仁、荷花锦炖等。

人间天堂———杭州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湖光山色优美,名胜古迹荟萃,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

杭州风光

杭州风景区首推美丽的西湖,在西湖一带还有灵隐寺、虎跑泉、六和塔、飞来峰、岳庙孤山等风光,给这座城市增加了无穷的魅力。

风味特产

龙井茶:杭州名产之一,主要在西湖西南的龙井村一带,其中以龙井、公家山、狮峰、梅家坞出产的最好,尤以狮峰龙井最为有名。

丝绸:杭州丝绸闻名中外,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其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始于汉代,经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远销国外。

绸伞:是杭州的传统工艺品,以竹为骨,以绸为面,具有优美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伞骨选用富阳淡竹,这种竹枝干修长,伞面质薄轻柔,透风耐晒,制作极为精细。

张小泉剪刀:始于康熙二年,创造者张思家,后其子张小泉继承父业,制作更精巧、磨工更精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餐饮:杭州菜与宁波、绍兴二地菜肴共同构成”浙江菜系”成为中国八大莱系之一,风味独特具有汁浓、口轻、略甜、味醇、滑嫩等特点。杭州风味小吃品种繁多,著名的有虾爆鳝面、片儿川、猫耳朵等。

西南民情之旅

多彩的云南,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少数民族而著称,走进西南遍地胜景风光,让人目不暇接。

春城无处不飞花———昆明

春城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奇特的溶岩地貌,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昆明有翠湖观鸥、黑龙潭公园、滇池、大观楼公园、昆明世博园、云南民族文化村、西山森林公园、三清阁等风光美景,造就了昆明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民族风情

三月街:每年农历3月15日至21日举行,历时7天,在大理古城苍山中和峰麓、中溪河畔一片空地上举行,为滇西最隆重、规模最大的旅游节庆活动,人数多达百万。

蝴蝶会:每年农历4月15日举行,在大理州城及蝴蝶泉公园举办。是白族青年男女的大型聚会。

石宝山歌会:每年农历4月最后3天,在剑川石宝山的石钟寺举行,主要为山歌小调咏唱盛会。

风花雪月走大理———大理

大理山川秀丽,景观独特,其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风花雪月”四景名扬海内外。苍山十九峰嵯峨险峻,十八条溪飞瀑如银,奇特的蝴蝶泉,雄伟的三塔,斑斓的大理石,清澈的洱海水,以及众多的历史遗址吸引着广大游客。

民族风情

木府: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木氏土司比较开明,深得朝廷器重。木氏土司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扳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等。

三道茶:白族群众素有烤茶待客的习俗,因一般要冲水三道,故俗称“三道茶”。饮用“三道茶”的方式很独特,先将茶叶放入砂罐,在火盆上煨烤至微黄溢香,然后迅速冲入开水,边煨烤,边品饮。也可加入果脯、冰糖等,与西北饮茶的“三炮台”近似。三道茶有“头苦、二甘、三回味”的特点,是流行于白族地区的一门别具民族特色的茶道艺术。

奇特人家———丽江

丽江是一片神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以其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及古朴的民族风情而著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百多万勤劳善良的纳西族、藏族、白族等民族,这里有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还有清澈的湖泊和亮阔的坝子,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灿烂,犹如一块美玉绽放出夺目诱人的光彩。

民族风情

泸沽湖的摩梭人:泸沽在当地摩梭语为“落水”,泸沽湖四周崇山峻岭,一年有三个月的积雪,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被称为“母亲湖”。居住在沪沽湖的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生活方式,男不娶,女不嫁,建立独特的“阿夏”走婚习俗,被人们称为“奇异的母系王国”。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的古典音乐。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于连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都奇迹般地融汇在纳西古乐的旋律中,形成了独特的纳西民间音乐的神韵。这是一种清纯、空灵的韵味,被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是传统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它主要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

特色文化旅游 篇4

一、科学解析“习得育人”文化内涵及基本要义

什么是“习”?“习”的意思是反复地在运用中学习掌握, 从而逐渐养成习惯, 直至内化为健康向上的心理行为意识。《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学习了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反复实践, 用心体验并吸纳养成, 在不断地温习、探索中感悟人生道理, 享受大大小小成功的喜悦, 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认为, “习”是快乐、积极心态养成的不竭源泉。

“习”字, 繁体写为“習”, 是一个会意字。从羽, 与鸟飞有关。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是什么时间呢?白天。古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太阳升起的时候, 大家就像小鸟一样, 迎着东方熹微, 开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实践体验。多少鸟呢?所有的鸟。两片羽毛, 象征“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让每一只小鸟都能飞向蓝天, 寓意教师在阳光下为每一个孩子都插上理想的翅膀;还象征师生同飞, 教师带领学生颉颃校园, 展翅翱翔在理想天空, 去追逐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习得育人”又是何意呢?意为实践体验, 积极养成习惯、自主内化。“习善而为善”, 即在严格训练中, 在反复多次的体验中, 习惯熟悉, 有自律而为的自为、自觉、自由之韵。

二、积极思考“习得育人”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

“习”是我校文化建设的主题, 是学校理念文化系统的核心引领, 在各种学校主题特色文化建设中应独树一帜。那么, 其文化的历史依据及现实的意义何在呢?

1. 依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必然。

中华儒家文化有六艺之学, 是中华先进的体验教育传统, 其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六艺的课程与学段, 在今天看来, 依然科学实际。所谓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礼, 体验进退交际常识;乐, 操习艺术技艺;射, 体验健身自卫技能;御, 体验出行本领;书, 研习汉字书写技巧;数, 运用计算知识。我校文化特别突出“六艺”之学, 力求承继儒家文化衣钵。讲中华文化, “习”字当先, 师生共习, 在体验中提升品位, 在体验中成就品质, 在体验中与学校共成长。

2. 创立学校办学特色的现实要求。

我校前身为古南学校, 为武汉西部较薄弱学校。初中剥离后, 单设为小学, 借硚口名校———东方红小学的品牌优势, 得东小优质教育资源支持, 更名为“东方红第二小学”。“习得育人”文化主题中“习”的确立, 隐含向名校虚心学习的基本定调, 也蕴含零点起步创造西部小学传奇的教育梦想。学校希望在办学中做到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 先行后说, 行知结合, 不浮躁, 不跟风, 真办学, 实育人,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培育新一代高素质的中华复兴大业接班人。

三、努力培养“习得育人”文化建设生力军

教育的改革实践关键靠教师, 没有教师的参与, 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变化。东方红二小成为单设小学后, 学校的发展之路在哪里?我们认为, 首先在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的变化上。因此, 学校秉承“日习日进, 常习常新”的校训, 践行“让校园成为师生读书、实践的乐园”的办学目标, 提出了干部、教师、学生三个不同对象在习练中提高素养的要求, 即干部要“习德———修炼人格, 得浩然之气;习学———修炼思想, 得管理之道;习做———修炼真知, 得成事之术”。教师要“习心 (爱心、耐心、真心) ———修炼心境, 得育人精髓;习业 (基础专业、学科专业) ———修炼专业, 得教书神韵;习技 (一技一特长) ———修炼艺质, 得心灵美好”。学生要“习行———修炼行为, 得习惯优良;习智———修炼思维, 得学识增长;习艺———修炼特长, 得兴趣宽广”, 也就是引导大家外筑“筋骨皮”, 内修“精气神”, 实现人的内涵及气质之升华。

几年来, 我们一直将教师的发展变化放在首位, 开展“修业“活动, 年年进行“五好” (上课好、带班好、作业设计好、培优好、补差好) 教师评比;开展“修德“活动, 定期安排“寻找教师职业幸福, 做幸福教师”的讲座, “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师德演讲等;开展“修技”活动, 如:“一师一特长”培训、“一手字、一口话、一专功”训练、“课堂模式运用的效能课堂”赛课、“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课堂”比课等;开展“修心”活动, 倡导教师树立“每天读书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读书理念, 开展每周一记、每月一思、学期“万字摘”活动。同时, 我们定期开展读书主题实践活动, 如“半月谈”评书活动, “悦读吧”品书活动, “感恩、敬业、做人”的读品人生活动、“与书香为伴, 做‘最美’教师”好书推介活动、“爱党、颂党”赛诗会、“学小玲, 做楷模”教育畅谈等。我们还通过心理健康讲座、生活健康讲座以及练武术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 培养了大批“专业+特长+生态”的复合型教师。

四、逐步构建“习得育人”教育体系

我们认为, “习得”的关键词为实践、体验、感悟、内化。六年来, 在实践探索中, 我们构建了“规范、实践、激励”的习得管理策略, “习惯在实践体验中养成、兴趣在校本活动中深化、素质在生活运用中内化”的习得德育策略, “实践为主、学导互动、内外兼修、生动实效”的习得课程策略, “教育性、实践性、亮美性、个性化”的习得环境策略, 学校已经形成“习得育人”教育基本体系。

1. 建设习得德育的基本策略, 提高育人实效

我校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创建了以兴趣、实践、内化为载体的教育策略。

(1) 让学生的好习惯在“三园”建设的体验中得到养成

在德育工作中, 学校开展了“三园” (阳光校园、有序校园、礼仪校园) 建设, 让学生的好习惯在“三园”建设中逐步得到养成。

首先抓好阳光校园的建设。学校通过抓“阳光体育锻炼”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养成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习故事”特色活动, 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 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抓好有序校园的建设。学校以“个个班好”“集体备班制”活动为载体, 打造有序的校园育人环境。一抓常规有序:以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入手, 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 抓常规“五有序”, 即校园安静有序、文明路队有序、课间活动有序、两操规范有序、清洁保洁有序。二抓活动有序:本着构建和谐有序校园的宗旨, 坚持“教学优先、分布活动”的原则, 实行按天分年级开展了足球、篮球、武术、跑跳、游戏等不同的运动。三抓管理有序: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 学校加强检查的力度, 对班级常规管理实行量化评比, 通过三级检查, 坚持做到日反馈、周小评、月末评奖, 在学生、小组、班级和年级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班班争先的良性竞争氛围。四抓安全有序: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法制教育片、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 使学生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 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有序的育人环境。

最后抓好礼仪校园的建设。学校把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学校坚持全员育人的观念, 制订礼仪具体要求, 开展实践礼仪、展示礼仪活动, 让学生的言行遵礼守礼。

(2) 让学生的兴趣在校本趣味活动中得到提升

学校积极开发社团活动, 一是开发校级社团, 如:中华武术、漫游书画、东方声乐、工艺作坊、植物培植、科学探奇、航海探奇、电子制报等。二是开发班级社团, 如时装设计、插花艺术、咔嚓摄影、故事王国、诗诵艺术、神奇魔方、百变溜球、翻飞空竹等。学校现已组建近30种特色社团, 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

同时, 学校还积极建设书香校园, 建立了一整套书香校园建设机制。一是定期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画故事、唱故事、编故事等“读书·故事”系列活动, “爱国爱校、健康成长”励志读书比赛, “红色经典诗歌”诵读活动, “亲书跳骚超市”书籍互换活动等;二是建立“四段八级”式“红孩儿故事汇”段位评价, 实行“读书三星”的周评、学期评机制。

此外, 学校还开展了如“雷锋伴我成长”“争做绿色天使”“红色的劳动节”“灿烂的毕业季”等主题活动, 也开展了各种评比活动, 评出艺术、科学、文明、劳动等“学校百星”, 由此来强化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3) 让学生的素质在生活运用中得到固化

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的整体布局, 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再现场。我们围绕学校开发的《三习规范歌》中的要求, 对每个班级进行了统一布置, 设计了个性大秀场、“日习日进, 日进日高”班级争章榜、每月群星荟萃墙、文明进餐积分榜、“我的美好生活”集锦窗等特色展示栏目, 同时开展评选“美好孩子”活动, 以促进每位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断积淀好习惯。目前, 在这样丰富而独特的学校文化熏陶下, 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实时的固化。

2. 聚焦习得课程的基本策略,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我们力求建构“实践为主、学导互动、内外兼修、生动实效”课程, 形成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校本课程有机渗透的学校特色课程的布局。

(1) 围绕国家课程, 实施“四习八法”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 国家课程实施中也应有学校特色的烙印。因此, 我校将“习得”的思想贯穿课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实践为基础, 以悦纳为前提, 以发展为目标,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态和脑智力开发, 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 并用八种策略进行教学 (简称“四习八法”模式) , 即1~2分钟的习心静神、调整心态环节;30分钟习思导智及习练储智两个环节;8~9分钟习得升智环节。在“四习环节”中有机实施“1:3分配, 学导互动;冥想静心, 调整情绪;五官联动, 助思提效;三法交替, 扩大容量;意义记忆, 导图整理;多元习练, 自主内化;实践反刍, 内外兼修;三维评价, 生态发展”八种策略, 由此, 全面改变了课堂, 促进了课堂效能的稳步提升。

(2) 开发“习得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丰富学生成长舞台

我校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重点进行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遵循学校办学理念, 根据“六艺”之学, 彰显办学特色, 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 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要。学校开发了“三习规范歌”“必读国学故事”“红孩儿推荐故事选编”“中华武术”“班级社团活动校本教材设计”“中华经典礼仪课程”等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开发了“趣味练笔系列”“数学中的智慧”“开心综合实践系列”“脑科学阅读训练”“硬笔书法电子指导教材”等。学校通过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成长舞台。

3. 实施习得管理的基本策略, 不断规范教育行为

“习得育人”的核心价值就是以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在“实践、体验、感悟、内化”中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围绕这一价值观, 我校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

(1) 依法依规, 健全现代管理制度

2012年, 学校拟定出《学校章程》, 内容涵盖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基本制度、岗位职责、师生校园生活要求及规范、教学流程管理规则、学校程序性制度、学校评比奖励性制度等, 特别制定了干部“五力”、教师教学“五好”、教师育人“五好”以及《三段六年学科、兴趣质量管理评价细则》《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突出贡献人员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评价标准、细则和办法, 以此规范、激励教职工的教育行为。

(2) 以“双主体”管理方式为突破口, 激活管理机制

我们提倡学校的每个教师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我们以《东方红第二小学“生长”式教师培训发展手册》为载体, 引导教师记录自己专业发展情况, 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等行为进行自我调控, 自我修正。同时, 我们还坚持每月开展文明年组评比, 树立榜样年组;坚持每学期开展“金榜”年组、“标杆”教师评选, 激励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学生管理中, 我们也实施“双主体”管理, 学校和班级尽可能地为每位学生设置参与管理的岗位,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和学校管理中, 让他们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

4. 落实习得环境基本策略, 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1) 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

学校本着教育性、实践性、亮美性、个性化为特征的环境建设指导方针, 在环境布置的色调选择上总体基调上以粉红及海蓝为主。粉红:象征希望;海蓝:象征人生的海洋。粉红及海蓝搭配, 象征师生如飞鸟般在人生的海洋中展翅翱翔, 追寻梦想。学校力图通过色彩的有机搭配体现环境文化与办学理念的共通一致, 力求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 且有自己个性的美丽校园。

(2) 开发实践、体验的育人环境

我校文化核心是“习”, 所以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与之相关的三个主题的整体布局。

第一个主题是绿色校园, 意为打造一片“绿意”, 使整个校园洋溢在一片绿色之中。目前, 学校绿茵景点错落有致, 奇花异草, 四季吐艳, 名木奇葩, 四季常青。

第二个主题为活力校园, 意为打造健康学园, 让校园动感飞扬。我们在操场的西侧, 建成了“健身场”, 设有太空漫步机、四位坐蹬器、攀越架等趣味运动设施, 让学生在绿意盎然的操场上享受健康和活力的运动。

第三个主题为书香校园, 意为形成浓郁的书香文化。一为由老师带领学生动手布置的装饰物。有走廊上师生共同设计创作的字画剪贴作品;有梯间设置的小马虎领物吧、音乐习练吧、轻聊吧、棋艺吧和每间教室门口的漂流书架。二为习艺园。习艺园是学生集中进行才艺习练与展示的区域。我校特色才艺模块是拳术、地书、航模等, 我们有专门场地与相关配套设备供师生习练展示。三为习德园。习德区是每周例行周会仪式的地方, 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举行大型校园活动的集会场所。我们依据小学生实际, 提炼出传统道德中两个核心价值元素“善”与“俭”作为文化宣传的侧重点。习德区既是习德体验的公众表现之地, 亦是习德成果展示的褒扬场所。四为习思园。思, 是行知的积淀与消化, 又是视野的开拓与新起点的发掘。日习日进, 日习日新, 没有“思”便无以进, 无以新。习思园的设立, 给大家提供了读书看报、赏字赏花的场所, 让师生在读、看、赏中提升着“习”的品质。

特色文化旅游 篇5

肖旭明

2010年第7期 ——文化建设

恩施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州委、州政府注重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统筹整合生态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不断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一、恩施州发展旅游的文化及区位优势

恩施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优势。

(一)自然生态文化得天独厚。恩施州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线穿越州境,是少有的“天然氧吧”,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自然资源富集,生物资源众多,享有“华中药库”、“华中动植物基因库”、“能源宝库”、“世界硒都”等美誉。这里,山水风光秀丽,有世界特级溶洞“腾龙洞”,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有4.6亿年前形成的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有世界第一缝“云龙河地缝”,有世界第一暗河“龙桥暗河”,有第四纪冰川运动后全球仅存的水杉活化石、被誉为世界第一杉的利川“水杉王”,等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土家文化的诞生地。这里,巴楚文化、巴蜀文化、土著文化交融,与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积存丰富,独具特色,是我国中部地区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域。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9项、省级23项、州级31项、县(市)级121项。有古代巴人城堡遗址清江三里城,有距今2500万年前的“建始直立人”遗址,有被称为“武陵第一寨”的鱼木寨,有代表近代建筑文化最高成就的建筑群“大水井”,有中国南方第一佛教石窟“仙佛寺”。有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龙船调》,有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这里,已形成哭嫁、咂酒、跳丧等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保留了赶年、女儿会、摆手节、牛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创造了摆手舞、跳丧舞、南戏、傩戏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编织、挑花、刺绣、建筑等民间工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富集。恩施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董必武、贺龙、周逸群、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独具魅力。

(三)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明显改善。恩施州位于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地,是华中进入西南和西北的咽喉,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连接鄂湘渝黔大旅游圈的桥梁。长江黄金水道、沪蓉西高速公路、“318”和“209”国道穿越境内,州内已形成连接各县市的“三小时交通圈”,地理位置优越。恩施航班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重要城市,宜万铁路即将建成铺轨。“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此外,恩黔高速、安吉高速、利万高速、安恩张铁路、黔张常铁路和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正在实施,恩施将成为我国中西结合部的交通枢纽。恩施旅游通达性快速提高,为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业提供了交通保障。

近年来,恩施州抢抓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切实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产业来抓,坚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景区景点建设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享誉中外的恩施大峡谷景区、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景区、恩施土司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巴东神农溪景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了达标升级改造,清江水布垭库区旅游正式启动,柳州城、梭布垭、佛宝山、龙船水乡、屏山土司爵府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统筹办好以龙船调、恩施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节、中国三峡纤夫节为代表的“一歌三节”活动,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2009年,全州共接待中外游客 66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25.13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625万美元。沪渝高速公路通车后,我州旅游更是呈现“井喷”现象。今年1-5月,全州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旅游创汇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7.9%、67.5%和40.5%。

二、恩施州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瓶颈制约

近些年,我州生态文化旅游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直接制约着全州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是旅游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作为湖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应是我州旅游资源的亮点。如果旅游业的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其资源的价值就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推进,我们发现有些地方只注重景区景点建设,民族民间文化发掘利用不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在失落。我们要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做到和而不同,才能凸显特色。要高度重视对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价值认识,并注入旅游业以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文化业。

二是旅游文化精品名牌缺乏。文化精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实践证明,有了文化精品才能带动旅游文化发展。我州景区景点种类繁多,但无论是生态型景区、文化型景区、还是生态文化型景区,普遍存在不精、不优。加之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发掘不够,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本。我们要努力将民族文化精华打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名牌。

三是旅游文化商品不丰富。旅游商品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属性。我州旅游商品开发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发展不够,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品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现有的旅游文化商品种类少、质量差、代表性不强,缺乏市场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需要。如民族织锦“西兰卡普”,难以兼顾审美性和实用性,大规模进入旅游市场难度很大;民族服饰没有兼顾民族性与时代性,难以受到广大游客青睐;其他一些民族工艺品也因成本因素难以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既体现民族地域特色又价廉物美的旅游商品,形成大市场。

四是旅游文化研究机构不健全。特别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大旅游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由于没有研究旅游文化的专门机构,未能对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整合,对全州旅游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表现形式研究不够,未能对民族文化如何与旅游结合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导致绝大多数景区未能按照差异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三、恩施州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路

实现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是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理念,强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一)以生态为基础,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旅游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部署,统筹谋划,整合资源。以“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质量,努力把恩施州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颇具魅力的生态文化旅游“明珠”。一个中心:即以州城恩施市为中心,着力打造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会、恩施玉露茶三张旅游名片,利用交通网络和旅游要素相对集中的优势,把州城建成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两条走廊:一是打造北线的清江山水画廊,覆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等县市,以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清江闯滩、景阳河、水布垭和神农溪等为节点的清江山水画廊,连接长江三峡,开通“双神线”,西与重庆万州相连,东与宜昌、神农架相连,共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二是打造南线的民族风情走廊,覆盖宣恩、咸丰、来凤、鹤峰等县市,以庆阳民街、彭家寨、七姊妹山、坪坝营、官坝苗寨、仙佛寺、屏山爵府等为节点,与重庆黔江、湖南湘西、张家界相连,融入大武陵文化旅游圈。

(二)以文化为灵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按照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恩施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重点抓好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字号”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落户恩施。继续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实施“特色村落、百年老宅、特色民居”保护工程。深入开展“恩施民间艺术大师”评选表彰活动,提升和扩大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变文化遗产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二是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以迎接恩施建州30周年为契机,用两到三年时间,建成州民族文化中心、州传媒中心及恩施舞阳文化广场、利川文化广电传媒中心、巴东民族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充分展示恩施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实施文化带动战略,精心组织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把民族文化特色广泛融入舞台艺术、餐饮、服饰、印刷、出版、建筑等行业,促进民族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风俗文化、出版影视文化、娱乐文化等产业全面发展。三是努力打造恩施文化品牌。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推出具有土、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重点制作一部反映民族风情的电视专题片,组织一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出版一本(套)全面系统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书籍,努力把龙船调民歌节、黄四姐民歌节、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节、三峡纤夫节等,打造成恩施民族文化节庆品牌,扩大恩施美誉度、知名度。

(三)以旅游为切入点,坚持“文旅”结合。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研究机构,为全州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逐步将民族文化研究理论成果,转化为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力。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优势融入旅游产业建设。一是在旅游形象定位上赋予民族文化内涵。将“清江生态风景”与“土苗民俗风情”结合,并以此为突破口,把恩施州建设成为生态风景、民族风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胜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板块。二是在景区建设上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系统挖掘以恩施大峡谷、梭布垭、坪坝营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型景区的民族文化,着力解决景区文化产品开发雷同、式样单一等问题。在景区开展有质量有影响的文体活动和节庆活动,增强景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着力打造以大水井、鱼木寨等为代表的文化型景区品牌,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放大文化效应。整合利用以土司城、柳州城等代表的生态型景区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景区旅游核心竞争力。三是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体现民族文化风格。立足恩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自觉将文化理念应用于旅游开发各个领域,将旅游规划和开发建设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将文化品牌按照市场需求和旅游配套要求,做到具体化、产品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真正做到旅游与文化有效结合,必须加大生态旅游的文化含量,形成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让游客既饱览恩施秀丽、奇异的山水风光,又领略到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奥秘。■

陆河特色旅游 篇6

自2012年在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扶持项目竞争胜出后,汕尾致力打造滨海旅游城市。而作为汕尾唯一没有海岸线的陆河县,在此担当什么角色呢?陆河能否打造成为滨海旅游城市的后花园呢?

为此,笔者专程采访了陆河县委书记林少文。林少文的“野心”很大,他说,陆河近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要依靠自身的旅游特色,打造成为整个粤东和深莞惠的后花园。

旅游景区必须具备的是吃、住、游、玩、购,而这些基础条件陆河目前仍然滞后。旅游多为慕名而去,往往要有名山、名川、名胜,而陆河恰恰又全都没有,那么,陆河该如何实现成为珠三角东岸的后花园呢?林少文自信地说,现在旅游做的是生活方式。生态旅游,陆河有大文章好做。潮莞高速开通后,陆河在旅游上要突出在生态上做文章,打造生态旅游的地方名片,让陆河旅游的品牌保持持久性。

“花泉林歌,悠然陆河”。悠然是陆河旅游的生活方式,而花、泉、林、歌则是陆河生态旅游的基础。

花,陆河是“中国青梅之乡”,有十万亩梅花,白茫茫一片花海,煞是壮观、赏心悦目,去陆河看梅花已成了珠三角的旅游新宠。目前,陆河还在建设樱花主题公园,打造“四季花海”,塑造“一年四季花不败,春夏秋冬水长流”的“客属桃园”形象。

泉,陆河正在开发的有东西北三个温泉旅游。东为水唇温泉,投资8个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北为黄金坑温泉,以温泉别墅为特点;西为漳河国际半岛,作为国际会议及商旅中心。三大温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泡、吃、玩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能使游客从单一泡温泉中寻找新体验。

林,打造森林公园。陆河县森林绿化率70.6%,目前以每年一两个百分点增长。像南万红椎林、激石溪等旅游景点,依靠的就是森林。

歌,不仅是指客家山歌,而是指客家文化,包括山歌、高景、杂技等,还有古村落等文化遗产。像昂塘古洋楼、墩仔寨、九厅十八井、商贤祠等,若通过引入大笔资金,经过修葺和加工、包装,也是非常好的旅游景点。

同时,陆河还有两个非常有特色的瀑布:白水寨瀑布落差大,黄布寨瀑布形成三叠景观。白水寨瀑布位于螺溪镇南和村,溪水从淘金流出,至此处直落2级石阶,飞流直下,落差近200米。站在观瀑处,耳边水声隆隆,水花飞溅,令人油然而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享有“小庐山瀑布之称”。每年吸引上万游客、学生来此观瀑、野炊、写生、摄影等。黄布寨瀑布位于水唇镇南进村和坑背村之间。上游集雨面积20多公里,常年河水流量较大。瀑布水面宽40多米,三叠形象,形成迷人薄雾,甚为壮观。上下级瀑布各有一个天然水潭,可供游泳。

另外,在红色旅游方面,陆河也是大有可为。有县城“三一八”革命烈士墓园、河口革命烈士纪念碑、血花亭、陆河激石溪先烈纪念园等革命遗址。

激石溪烈士纪念园,位于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海拔926米的金龟山,山顶树立“革命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碑高11.8米。整个园区气势恢宏,占地200多亩。纪念园区附近有当年红军医院、兵工厂、军需仓库遗址以及当年东江特委党政机关和红军司令部旧址。激石溪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红军四十九团的后方基地,也是中共东江特委、海陆惠紫县委、海陆惠紫县苏区、陆丰县委、陆丰县苏维埃政府等革命领导机关的驻地。彭湃、董朗、颜昌颐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革命足迹。中共中央第五届委员杨其珊以及数千名红军指战员和革命同志,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献出了生命。

“三一八”革命烈士墓园位于陆河县城西内洞桥头。该纪念建筑物记载着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党领导的陆丰县大队三连在丝茅凹高地与反动武装匪徒英勇搏斗的过程。属在海陆丰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军事斗争及政治斗争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

河口革命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83年12月,位于河口中学校园后山,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碑的台基是由花岗岩石砌成的八角形平台,碑立在平台中央。与纪念碑遥相对应的是“血花亭”,它坐落在校园后山西侧,与纪念碑的距离约200米,中间有一条绿荫小道相连。

林少文对陆河旅游景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认为陆河还可以开发登山、冒险、滑翔等旅游资源。

陆河现有人口34万,外出人士达10万多,其中像叶远西、涂辉龙、杨祥波、吴火豪、张汉清等都实力雄厚。粗略估算,陆河人在外资金起码超过3000个亿。这些人都是从陆河农村走出去的,假如利用他们的闲散资金,动员他们回家乡建设农庄,通过其生意关系,带动旅游,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种植菜果,为企业员工提供绿色食品。这样可不可行?

林少文听了笔者的陈述后,很兴奋。他说,有几个大老板回来探讨过,县里也正在思考。现在听了你的提问,更加坚定了发展农庄的信心。他分析道,农庄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集科技、环保、生态、休闲等于一体。利用外出老板回来建设农庄,完全符合陆河特色,符合新农村发展实际。农庄旅游将会成为陆河的发展方向。农庄旅游不是一般的农家乐,要坚持现代化经营管理、嵌入现代农业理念、走高端生活方式等原则。

陆河是濒临沿海的山区县,是未受工业污染的净土,大力发展农庄旅游,与温泉旅游等相结合,把陆河打造成汕尾滨海旅游及潮汕、深莞惠的后花园,具有现实意义。

特色文化旅游 篇7

一、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和类型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 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 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类型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分为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两大类。

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按照自然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地文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山峰、洞穴、丹霞、石林、沙漠、化石遗迹等特色地文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图2) 。二是水域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风景河段、湖泊、瀑布、温泉等特色水域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3) 。三是生物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森林、草原、花卉、野生动物等特色生物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4) 。四是气候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光现象、云雾多发地、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物候景观等特色气候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5) 。

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按照人文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各类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6) 。二是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古镇、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历史纪念建筑、宗教建筑、遗址等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7) 。三是产业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边贸等特色产业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8、图9) 。四是民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民族特色风情、文化习俗、节庆等民族特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0、图11) 。

二、充分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对村镇经济产生直接推力

村镇旅游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门票收入凸显, 旅游活动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直接推动力 (见图12) 。安徽西递在1986年提出了利用自己独特的徽文化景观发展旅游的设想。1987年的旅游收入为2000元, 2007年的门票收入超过2000万元 (见图13) 。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村镇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 六大要素涵盖面宽, 内涵丰富。其产业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建设体系, 生产关系涉及面广, 生产力关联带动作用强。

村镇旅游发展, 游览过程相应伴生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等多种消费需求。旅游村镇的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工艺商品等产业将随之得到发展, 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走向繁荣 (见图14) 。湖南王村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因电影《芙蓉镇》的闻名, 为进一步发挥“芙蓉镇”的品牌优势, 提升旅游知名度, 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王村镇于2007年已正式更名为芙蓉镇 (见图15) 。

3、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镇旅游的发展增强了村镇的经济实力,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镇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三农”资源,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镇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 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 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见图16) 。

4、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

应对经济“严冬”, 旅游业有望成为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 并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突破口。目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迫切需要培育旅游这样的新消费热点, 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处于大都市环城游憩带上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发展, 对于经济危机时期扩大旅游内需、拉动消费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浙江杭州梅家坞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 作为杭州“中国茶都”形象的重要载体, 直接享受到了文化消费带来的收益 (见图17) 。

三、科学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合理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村镇旅游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要找准优势, 发挥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民俗风情、环境特色、田园风光等人文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整合包装和提升, 大力营造独具地方个性特色, 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大环境。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 要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小城镇和村落现有格局、尊重普通旅游者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长远利益。

1、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更要注重规划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资源都要得到保护, 这是进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保护的基础上, 做好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通过规划旅游线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

在特色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安徽宏村在老村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保存, 在新地区建设新村庄, 满足村庄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需要。江苏周庄对所有镇区的建筑物进行了保护分区, 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特色自然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江西婺源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 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 进行特色景观建设, 实现特色景观与旅游、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见图18、图19) 。

2、做有特色的旅游村镇规划

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观资源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除了保护、利用和协调发展之外, 做出一个好的、有特色的旅游村镇发展规划尤为重要。但是, 如何才能做出好的规划呢?要抓住哪些规划要素呢?可用四句话进行概括:“城镇性质定品味, 城镇规模定尺度, 历史文化见渊源, 自然环境营风格。”

一是城镇性质定品味。城镇的性质决定一个城镇的品味。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性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旅游村镇, 再进一步细分, 依据前面所阐述的上述八种不同类型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各自都依据自身资源基础, 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有些是水域特色, 有些是建筑特色, 有些是产业拉动特色等等, 规划中都有不同的反映, 在城镇品位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见图20) 。

二是城镇规模定尺度。村镇用地规模取决于村镇的发展现状和人口规模, 也取决于村镇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规划中要结合自身实际, 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不要贪大求全。同时, 也要考虑到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殊性, 在发展用地上留有一定弹性, 例如商业服务、旅馆、交通设施、产业加工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用地规模可适当提高。总的来说, 旅游村镇的规模都不大, 在建筑尺度上也要考虑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 (见图21、图22) 。

三是历史文化见渊源。针对拥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有文脉的延续, 找准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做出有特色的规划。从街巷、街坊、建筑及节点、视线等城镇形态构成要素着手, 继承优秀的传统城镇空间布局形式, 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名木古树、古井等, 对村镇传统风貌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要突出抓好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区的街道设计以及各个片区的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置, 强化城镇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与延续 (见图23) 。

四是自然资源营风格。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通过视觉通廊、借景、道路走向等方法将山景、水景引入村镇。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 充分顺应和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河流沟渠, 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环。各类新建建筑, 应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服从自然环境的整体需求, 不得与自然景观相冲突, 特别对建筑的形式、风格、高度、色彩、材料的选用等方面要重点考虑, 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村镇风貌 (见图24) 。

3、打造生态宜居旅游村镇

村镇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应互相促进, 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态宜居村镇。浙江奉化滕头村在争创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加大景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村庄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投入巨资, 改变了村容村貌, 实施太阳能、风能生态环保工程, 进一步做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在打造“京东旅游第一村”的同时, 注重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 体现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合理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利用新能源建设生态环保村庄, 创造村庄宜居环境。通过发展旅游, 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见图25) 。

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申报和考核

1、申报对象

优先组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参加申报。前面所阐述的地文特色景观村镇、水域特色景观村镇、生物特色景观村镇、气候特色景观村镇、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村镇、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村镇、产业特色景观村镇、民族特色景观村镇等八类特色景观村镇都在申报范围之内。

2、考核目的

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丰富的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引导诸多经济要素向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聚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3、考核办法

县级建设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申报。申报材料要准备齐全、规范。

省级建设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评、推荐。给出评分结果和总体评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考核和现场考核。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确定。书面和现场考核通过后,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 共同审定后予以公布。对获得此称号的单位颁发证书和标牌,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复核。对经考核批准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称号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 适时开展复核工作。凡复核发现不达标者限期整改, 经整改后仍不达标者则取消其称号, 且三年内不再受理其同类申报。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特色景观、旅游经济、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保护、人居环境、综合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安全9个部分组成, 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特色景观20分, 主要包括景观资源、特色价值与知名度等考核指标;旅游经济9分, 主要包括游客接待、旅游收入与旅游就业等考核指标;规划与建设15分, 主要包括镇 (村) 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镇村建设、历史街区保护等考核指标;基础设施15分, 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环卫等考核指标;资源保护4分, 主要包括保护内容、机制、制度和资金等考核指标;人居环境10分,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精神文明等考核指标;综合管理6分, 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考核指标;旅游服务15分, 主要包括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考核指标;旅游安全6分, 主要包括安全设施、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考核指标。

特色小吃与文化 篇8

首先, 介绍一道来自陕西关中民间的传统风味面食———biángbiáng面。

biángbiáng面是一种类似于扯面, 但比通常的扯面面条宽得多的油泼辣子面。陕西十大怪, 其中“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面。它讲究的是“一根不断, 一碗三根”, 配上几片湛清碧绿的油菜叶子, 盛在碗里, 再配上精心制作的浇头, 洒上鲜红的辣椒面, 一勺滚油泼上去, 刺啦啦一声, 香气冲出来, 面条爽滑柔韧、筋道十足。

“biáng”字可谓汉字里笔画最多的字, 与它相比, 现在的“囧”“槑”等网络流行的生僻字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据说“biáng”字的写法有6种, 最少的54画, 最多的71画, 每种写法都有对应的歌谣。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一点飞上天, 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 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 右一扭;你也长, 我也长, 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 月字旁, 弯个勾勾挂麻糖, 坐上车车逛咸阳。”按顺口溜写下去, 就会在你面前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字来。

“biáng”字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有说是一位愤世嫉俗又贫困潦倒的没钱付面钱的秀才所创;有说是当年秦国宰相李斯发明的;而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 太监到街上买了这碗平民小吃, 令他胃口大开, 他觉得既然已成为御用食物, 就再也不能让平民轻易吃到, 便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字做名字, 有意让平民难以写出此字。

biángbiáng面是陕西名特小吃, 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áng”字组合, 概括了biángbiá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 原料、调料、做面人的辛勤操作, 秦人的性格气质———心底宽阔、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 引出了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

接下来, 再介绍一种北方面食———栲 (kǎo) 栳 (lǎo) 栳。

栲栳栳是一种用莜麦为主体原料的面食, 是我国山西地区的特色食品, 一般称为莜面栲栳栳。面团由双手揉搓成型, 型如猫耳, 色呈暗红, 吃起来有乡土风味, 通常蘸上特殊的酱料食用。

莜面栲栳栳的制法和名称来历, 要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时期。民间相传, 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 携家眷赴任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 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来款待他。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辞海》上说, 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看来, 当时方丈是以手上端着的里面盛着莜面猫耳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 李渊当了皇帝, 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 路过静乐县, 看到莜麦初收, 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了当地的人。再后来, 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 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 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 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 一举建立大唐王朝, 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演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 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作为家常美食外, 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 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 多以此招待客人或自食。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 新郎新娘也要吃, 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 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在我国地方美食中, 有一道美味叫溱 (qín) 湖簖 (duàn) 蟹。

“簖”是一种渔具, 将竹枝或苇秆编成栅栏直立地置入河道中, 以截断鱼、蟹去路而捕获之。别的地方把蟹都叫作螃蟹或者大闸蟹, 最多在前面加上地名“×××大闸蟹”, 唯独在江苏泰县姜堰镇的溱湖, 这里的螃蟹叫“溱湖簖蟹”。

每年二三月份春暖花开时节, 在长江入海口, 蟹苗陆续孵化出世, 然后溯流而上, 进入内河, 寻找安家之所。溱湖水流平缓, 水质清纯, 气候温和, 草食丰茂, 它们便在这里住了下来。生活在溱湖的螃蟹, 生长很快, 肉质腴嫩———请注意, 这时它们还不能叫“簖蟹”。

中秋前后, 客居溱湖的螃蟹开始回游, 它们要返回“娘家”———长江入海口交配产卵。但麻烦来了, 回游的螃蟹, 一碰上簖, 便纷纷改道向两边高处爬去, 翻过簖后一只只落在篾篓之中。只有那些翻过簖的螃蟹, 才叫簖蟹。如果不是体肥肉壮的大蟹, 根本无力爬上那高高的簖, 所以簖蟹中, 绝没有小的、瘦的、病的, 个个膘肥体壮, 力大无穷, 足有半斤。于是, 自古以来便有“南有澄湖闸蟹, 北有溱湖簖蟹”的说法, 人称“南闸北簖”。

簖蟹蒸熟之后, 雌蟹的蟹黄红中带金, 雄蟹的蟹膏透明软腻, 不用加调料, 就能吃得满嘴留香。但凡有幸品尝过溱湖簖蟹的人, 大概一辈子忘不了那畅快淋漓、齿颊留香的鲜美滋味, 甚至会直呼:曾经溱湖难为水, 除却簖蟹不是鲜。

溱湖簖蟹是“溱湖八鲜宴”中的重彩, “八鲜”中的另“七鲜”或写意或工笔, 分别是银鱼、青虾、螺贝、甲鱼、四喜、水蔬和水禽。一对溱湖簖蟹再配上一盘半辣半不辣的鸳鸯螺蛳, 一盘壳体透明的白灼青虾, 一份当地土产的绿壳鸡蛋炒银鱼, 一份用溱湖里的虾和鱼做的虾丸鱼饼, 一个明炉里老豆腐炖蚌肉, 再炒上一盘碧绿生青的水芹菜, 剥上几只老菱, 最后上一碗清炖甲鱼, 这顿中秋家宴绝对过瘾。

最后, 再介绍一道号称“四大金刚”之一的小吃———粢 (cí) 饭。

“四大金刚”, 名字听着有点吓人, 这可不是庙里的菩萨, 而是昔日上海的四样经典早点:大饼、油条、粢饭和豆浆。加起来也才一角几分钱, 这当然是老早的价了。早前的吃法是:大饼夹着油条吃, 油条包在粢饭里吃, 还要来一碗热豆浆过了吃。最有趣的要数粢饭, 关键是糯米、粳米按一定比例配好, 浸泡一夜后放入木桶隔水蒸。木桶底是一层木栅, 栅子上垫以草编垫子, 木桶放在铁锅上, 让蒸汽升入桶内, 蒸好的粢饭应是软硬适中, 清香味浓。热腾腾的粢饭放在木桶里, 包粢饭的师傅一只手掌里摊块湿布, 另一只手抓起一团粢饭, 放在布上摊开, 一根油条一折三放在粢饭上, 再两手合上捏紧, 前后不过几秒钟, 热呼呼的粢饭团就交到你的手上了。高超的师傅, 可用一两粢饭包一根油条, 且不露馅。吃的时候一定要用两只手, 捧着粢饭团吃一口, 再把饭团捏一把, 就是吃到最后一口, 还要把饭团再捏捏紧。现在粢饭团少见了。一些号称上海风味的饭店里偶尔会供应, 价钱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有些店家还会切成小条炸后上桌, 蘸糖吃, 咸中带甜, 名曰节节高。

特色文化旅游 篇9

一、提高认识, 把握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朝阳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整合朝阳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可以进一步整合我市的文化资源,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二是调整朝阳经济结构、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朝阳产业, 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就业、推进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作用显著。朝阳的第三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 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可以进一步改善我市的经济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增加发展活力。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和国家进一步确立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 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 指出:“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 加快产业整合, 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这一规划给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朝阳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打造文化品牌作为发展辽宁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深入挖掘我省文化资源, 全力打造一批辽宁文化品牌, 提升辽宁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立足辽宁特色文化资源, 打造辽西历史文化走廊等文化品牌”。这一部署为我市打造朝阳文化品牌创造了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这为我们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政策, 抓住发展机遇, 加快发展步伐,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二、着眼优势, 挖掘内在潜力

朝阳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而“五张王牌”更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无价之宝。

1. 历史牌。

全市已发现历史文化遗址4587处, 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6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 留有人类祖先10万年前繁衍生息的足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夏商周以前“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 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东晋十六国时期, 朝阳是前燕、后燕和北燕王朝的都城, 创造了融中原文化、东北亚文化和草原丝绸文化于一体的三燕文化。朝阳是中国北方的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僧人昙无竭西行天竺取经比唐玄奘早207年;北塔博物馆同时珍藏佛祖真身舍利和锭光佛真身舍利, 为世界唯一;龙翔佛寺被称为东北佛教“祖庭”。朝阳是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和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 素有“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之称。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遗产为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 传统文化牌。

朝阳戏剧创作和舞台演出成就斐然, 被誉为“戏剧大市”。许多具有浓郁辽西风韵的优秀剧目多次在国内、省内摘金夺银;话剧《凌河影人》囊括了包括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在内的所有戏剧大奖。古筝艺术享誉全国, 有“南扬州, 北朝阳”的美誉, 是中国古筝名城。楹联艺术基础雄厚, 是中国首家“楹联之市”。皮影戏全国闻名, 凌源被国家授予“皮影之乡”。书法创作闻名遐迩, 北票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法艺术之乡, 北票民间文学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 建平县被命名为省级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基地。秧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朝阳被称为秧歌之乡。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发展形式。

3. 旅游文化牌。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朝阳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古生物化石和佛祖真身舍利是三大带有垄断性的特品级旅游文化资源, 开发前景十分可观。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是中国唯一一座国家级鸟化石地质公园。耸立于市区的北塔为东北第一塔, 塔中发现的镏金银塔、金银经塔和波斯玻璃瓶为三件国宝级的文物。努鲁儿虎山风景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凰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景区。大黑山森林公园森林是辽宁省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带, 被誉为“辽西绿岛”。白石水库为辽宁第三大水库, 是大凌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计划2009年竣工的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纪念馆、陵园, 填补了辽宁抗战教育基地空白, 为朝阳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为朝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山水空间。

4. 人才牌。

朝阳文化人才辈出, 尹湛纳希被誉为“蒙古族的曹雪芹”;玛拉沁夫、儿童文学家胡景芳等驰名文坛;拥有国内一流的戏剧创作家、画家、摄影家、话剧演员等文化艺术精英, 在戏剧创作、古筝演奏、快板书、绘画、书法、摄影等方面艺术造诣享誉全国。朝阳体育人才济济, 有奥运会女子柔道冠军李忠云、世界杯和世锦赛女子举重双料冠军孙彩艳、亚洲男子十项全能记录保持者齐海峰等一批世界级体育明星。文化和体育名人荟萃, 为扩大朝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强有力的宣传作用。

5. 区位牌。

朝阳一域连三省 (区) , 东眺沈阳经济区, 西望京津塘城市群, 南临渤海湾, 北接内蒙古, 既便于承接两大城市群辐射, 又利于吸纳腹地资源, 具有东西借力、南北聚财的区位之利。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质的资源禀赋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名片, 将为朝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新的机遇。

三、突出特色, 打造朝阳文化品牌

1. 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 精心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

坚持“文化强市”战略, 整合现有文化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特色, 突出重点, 打造品牌, 迅速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在区域发展战略上, 率先在中心城市实现重点突破, 努力把朝阳建设成全省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在行业发展战略上, 实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重点突破、逐步推进战略。优先开发文化旅游业, 逐步推进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改革创新, 进一步繁荣会展广告业、文化艺术品生产经营业、文艺创作演出业、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文化体育娱乐业、艺术教育培训业、新闻出版印刷发行业和版权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依托旅游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着眼全市一盘棋的大格局, 发展优势文化产业项目, 建立文化产业园区, 培育优势文化产业群, 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带。

2. 突出特色, 抓住重点, 全力打造“四大文化”品牌。

一是紧紧依托朝阳文化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以牛河梁红山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佛教文化、三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大文化”, 建设并叫响“文明圣地”、“化石王国”“三燕古都”“东方佛都”四大文化品牌。二是依托“四大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围绕打造“文明圣地”文化品牌, 大力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开发, 建设牛河梁遗址公园, 使其成为集科学考察、祭祀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围绕打造“化石王国”文化品牌, 以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为中心, 建成全面展示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和自然地质地貌的综合性世界级地质公园。围绕打造“东方佛都”文化品牌, 推进东北佛教文化圣地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供奉佛教圣物佛祖舍利为中心, 把凤凰山打造成为东北第一佛教名山, 把朝阳建设成为“东方和谐圣城”。围绕打造“三燕古都”文化品牌, 要在三燕风格建筑及饮食文化上下功夫。建设古龙城景观, 将仿古一条街改造为“慕容街”, 并按照“三燕”传统文化特色风格进行改造扩建。建设三燕博物馆和鲜卑风味小吃一条街。三是着眼“四大文化”内涵, 策划推介出寻宗觅祖、文化祭祀、科研考察、文化采风、佛学佛事等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的精品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四是围绕“四大文化”主题, 创作上演剧目, 形成朝阳演艺品牌。注重开发仿古玉器、皮影、剪纸、刺绣、木雕、砖雕、泥塑等系列旅游纪念品和工艺美术品, 逐步形成特色文化产品。以剪纸画、皮影具、红山器物仿品、刺绣等民间手工艺品为依托, 带动旅游纪念品的规模生产。以牛河梁红山文化、古生物化石、特色手工艺品和书画为先导, 带动制盒业、标识业、装裱业的发展壮大。

3. 改革创新, 扶持引导, 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一方面是深化改革, 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一是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 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主体地位, 着力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 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努力解决工作机制不畅、职能不理顺等弊端;二是将现有的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 对文化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扶持和保障, 对经营性单位加速事转企步伐;三是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另一方面, 要引导扶持, 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国有资产重组, 做大做强有活力的国有文化企业, 坚持多元投入方针,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文化产业, 大力吸引外资参与文化产业;二是增加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 引导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向, 增加文化产业贷款指标, 倡导实施资助性信贷政策, 允许文化单位对其享有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建筑物, 依法进行开发经营、租赁和转让;三是培育、壮大文化经纪人队伍, 充分发挥文化经纪人在推介文化产品、活跃文化市场、服务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 组建区域文化发展协调基金组织、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组织和文化投资公司, 允许社会和个人兴办文化艺术基金;四是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核算制度, 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信息交流平台;五是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管理, 加大文化法制宣传教育, 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 深入宣传, 加强领导, 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韩国文化产业的特色 篇10

一、制定“文化立国”发展战略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 重新认识文化产业, 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1986年, 韩国在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 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7年, 韩国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 为新创办的文化企业提供贷款。1998年, 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 韩国发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同年, 韩国文化观光部、产业资源部、信息通讯部通力合作, 建立各自下属的“游戏技术开发中心”、“游戏综合支持中心”, 重点扶植游戏产业。文化观光部和产业资源部还分别设立韩国卡通形象文化产业协会 (负责创作等)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协会 (负责市场开发) , 共同推动卡通形象业的发展。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2000年, 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方向、发展计划及文化产业振兴基金运营方案, 检查政策执行情况, 开展有关调查研究等。2001年, 又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 下属韩国文化观光部, 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韩国政府成立这些文化产业促进机构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文化立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全方位地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1999年2月韩国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 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 具体的行业种类有:影视、广播、音像、游戏、动画、卡通形象、演出、文物、美术、广告、出版印刷、创意性设计、传统工艺品、传统服装、传统食品、多媒体影像软件、网络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此外, 还有根据国家总统令指定的产业。

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韩国自上而下都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经营。首先, 中央政府在政策和财政预算上支持文化产业开发。通常文化部门获得的可支配预算要占到全部预算5%左右的份额, 仅次于国防和教育的开支。如去年韩国的文化预算超过50亿美元, 由文化观光部支配大量资金的投入, 保证了主要文化部门的正常运转。韩国的故宫、博物馆、科技馆等面向大众开放的场所的门票价格很低, 学生和老人可以免费参观, 而且在重大节日, 人们均可免费参观。

韩国政府支持电脑游戏产业的力度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 电脑游戏产业已成为韩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由文化观光部出面组建韩国游戏支援中心, 向韩国游戏产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上的多方面支援。成立游戏投资联盟, 政府每年向游戏产业投放的资金多达500亿韩元, 并为游戏企业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设立信息化基金和文化产业基金, 为游戏产业服务, 对指定的风险企业实行各种税制优惠政策, 减少甚至免除游戏企业的税务负担。

重视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韩国政府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 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 完善人才管理系统。产、学、研联手, 成立“CT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 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 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 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文化产业振兴院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 仅2002年9月至12月, 有学界、机关、企业的1000多名专家申请登录入库。韩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是多元的, 不仅有传统的院校培养模式, 而且重视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培养。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 加强专业资格培训, 委托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 并正在逐步规范化。近年来在忠清道创办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传统文化学校, 开设文化遗产、文物管理、科学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等六个系。这对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政府还重视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 选派人员出国研修, 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

三、文化产业的企业化运作

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代表, 韩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崛起。但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企业的活力与创新才是根本。好的企业能充分把握政策带来的机遇, 通过市场竞争逐步壮大。如果说政府扶植只是“孵化器”真正成长壮大还要靠企业自身的市场行为。

第一, 做大做强, 提高产业化程度。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 文化产业发达国家通过跨国、跨媒体兼并, 规模迅速壮大, 垄断地位日益巩固。面对外来压力, 韩国文化企业也提出“做大做强”, 通过规模效益来提升竞争力。一些大财团在政府的鼓励下对投资文化产业十分热情, 像三星公司在首尔投资兴建爱宝乐园、L G公司投资影视业, 巧妙地实现了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发展与创意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第二, 政府将支持重点放在文化产业价值链, 即创作-开发-再加工-营销-配给的基础工作上。韩国政府在文化产品创作上实行的是“百花齐放”政策, 而且在文艺作品、手工艺品、美术作品等文化作品的创作上, 鼓励以“创作人”为基本理念的个人创作机制。在韩国, 除某些单位、某些公司出于特殊需要, 组建了一些小型的创作队伍以外, 是没有专业创作队伍的。这些个体创作人, 为了实现自我生存和人生价值, 自然就会发挥本身的自我创新能力而不断创作出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

而创作的动力是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 观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韩国文化产业一直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开发文化产品的原始动力, 并用完全市场化的做法进行生产。以电视剧为例, 韩国的文化输出主要定位在亚洲娱乐圈当中, 通过对观众心理以及电视剧市场的充分研究, 制作出适合普遍受众心理需求, 同时结合了韩国文化特色的电视剧。韩国的连续剧, 无论是家庭剧、偶像剧、古装剧, 都强调真诚、感情与礼数, 这些最能打动观众, 同时也是当下许多浮躁且偏离生活的电视剧所缺乏的。

第三, 以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条。韩国文化通过影视、音乐等接受度极高的载体进入人们的生活, 在赢得人们认同与喜爱的同时, 也为韩式消费打破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成功就是缘于立足于文化, 他们在向全世界塑造、推举属于历史又属于现实的韩国人与韩国文化。文化输出先于商品输出, 通过文化渗透诱导商品消费。仅以韩国电视剧为例, 韩剧现在已成为一种具有浓郁韩国民族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的一类电视剧的代名词, 在亚洲观众中有很大的市场和吸引力。韩剧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 不仅停留在电视剧出口的一次性收益上, 而且借助电视媒介的影响, 创造了二次乃至多次收益, 带来包括旅游、文化产业等一系列商机。一部受欢迎的韩国电视剧, 却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性。可能是一阵服装时尚, 一股饮食风潮, 或是一轮旅游热潮。因为对于韩剧而言, 收视高得到的收益只是开始, 更大的收益来自这部片热播之后所衍生出的更大的消费市场。以影视为开路先锋, 带动服饰、餐饮、旅游、美容等行业发展, 形成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商业链条。韩国之所以将影视行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 就是看到了这条商业链条强大的吸引力。

此外, 韩国文化企业还实施了一源多用的模式。某种文化产品在市场取得成功, 只需要追加少量的费用即可生成多种收入模式, 创造出高效益的附加值产业。如韩国的“流氓兔”等具有代表性的漫画形象, 纷纷被改编为动画、游戏、电影、多种卡通形象, 展现出“一源多用”的经营模式。实际上是把一个创意、一种形象的推广成本, 分摊到多种文化产品的推广中, 以实现少投入多产出。

特色文化旅游 篇11

提高认识,全面理解文化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是指社会主义企业在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活动之中,又流溢于企业活动之外。不可忽视的是,在生产精神产品的文化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全面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对文化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企业的产品属性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是文化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文化企业的产品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其文化属性决定了文化产品在意识形态上的导向性。文化企业自身建设状况和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其产品能否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出版企业,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社会责任,因此,一定要努力建设自身先进的文化,做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不给错误思想和文化垃圾提供传播渠道。另一方面,文化企业的生产方式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主要依靠员工的智力创造。脑力劳动是在无形状态下进行的,其效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员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文化企业的员工在满足社交、自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方面要求较高。传统的管理手段虽然能够发挥明确工作内容、规范工作:过程、保持工作状态的作用,但难以更好地促进员工自觉性和责任感的提高,难以满足职工个人高层次需求,也容易使员工陷入被动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注重对外在行为的规范转向注重对内在意识的引导上,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向员工宣传、灌输并努力使员工接受企业管理方法的内在理念。即依靠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励和规范企业和广大员工,为员工提供施展自身才能的空间,引导员工把个人发展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员工个人的发展。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是文化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能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最终决定着企业来来的命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出版社这样的文化企业来说,员工队伍和员工的创造能力及所生产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否长久地拥有一支既遵从企业的价值观,又能够积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团队,进而形成有自身特点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能否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在人才培养和员工队伍建设上,企业领导者既要注重专业技术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又要注重团结、诚信、敬业等企业价值理念的弘扬,这样才能持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班子重视,大力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首先,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人、领导班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企业中的“典型人物”,企业领导者首先应是企业文化的引导者,同时也应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处处体现着企业文化。因此,要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依靠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我们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确定为实现全社2001~2005年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领导班子多次组织企业文化的学习、研究和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成立了由班子主要成员和部分中层干部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

其次,领导班子要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形成合力建设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企业文化的形成不仅需要领导者的规范和倡导,更重要的是员工的认同和接受。因此,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依靠广大员工的创造精神。我们邀请了有关方面的专家,为全体员工举办企业文化讲座,宣传普及企业文化知识,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在全社大会、中层干部会等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不断强化。同时还组织在社内局域网开辟了企业文化论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讨论,为员工提供畅所欲言的多种条件,形成了全社同心协力、共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结合社情,确定我社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贯穿于企业的发展、变革的整个过程。企业文化只有适合自己企业的实际和有利于本企业的发展,才能被确立下来并逐步发展完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个性,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优势,在企业自身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本企业的文化。

首先,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社的创业及发展历程、产品结构的形成和丰富的过程,以及经营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同时,结合我社2001—2005年发展规划以及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分析我社在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产品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生产与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此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导向。

其次,开展了社内企业文化建设问卷调查。设计了包括被调查人基本情况、职业满意度、企业发展理念、企业核心领导层评价、组织与团队、企业文化物质层面、企业文化制度层面、企业文化精神层面、价值取向、开放式问题10个部分,共?08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下发全体员工,以求全面掌握我社企业文化现状和员工企业文化诉求。回收问卷有效率达到90,5%o其后,组织人员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得出了员工年龄、学历、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称、不同部门工作经历等7个主要维度、18个主要选项、100个问题的大量基本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系统分析,基本达到了全面了解员工现状的目的。

在较为充分地把握了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我社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我社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包括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口号、社标五个部分。

由内而外,注重夯实企业文化的内在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用文化方式包装企业。运用非常好的词语以及流行的名言和警句,把企业加以包装的做法,在一段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但这不能达到提高企业内在素质的目的。企业内在素质与企业外在形象是相互对应的,内在素质的优劣,决定了企业能否不断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高满意度的服务,最终影响着企业外在的社会形象。

因此,我社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选择了从企业内部入手,通过打造一支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优秀员工队伍,建立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经营体制和科学合理的现代管理体制,为员工创造和提供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空间,以不断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高满意度的服务,在顾客、合作伙伴和其他市场参与者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我们所提出的“由内而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企业文化包含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其中最核心的是精神文化层面。企业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它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既是其他文化层面的结晶和升华,又是其他文化层面的基础和支撑。因此,我们选择了从内在的企业文化精神层面建设入手,带动外在的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的方式。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了在企业内部宣传、贯彻我社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工作安排,通过讲座、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使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深入人心,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搭建了思想平台。

层层联动,当前工作和长远目标统筹规划

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虽然我们采取了以精神层面的建设为龙头,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宣传、贯彻为基础的工作方案,但同时也认识到,在核心理念建设达到一定阶段时,应当适时地进行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搭建。

在制度层面,首先从与我们所提炼的核心理念有一定差距、关乎员工切身利益、为员工所密切关注的绩效考核制度的修订、完善入手,力求在收入分配、业绩考核等方面,充分体现我社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同时,着手制定《员工手册》,规范员工行为。在物质层面,我们先期开展了员工认同感较强、实施难度较小的办公用品标识化、统一产品包装、办公环境整治等工作。通过各个层面的联动以及关键环节和见效较快环节的有关工作的配套进行,进一步强化了我社企业文化建设氛围。

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经济融合发展 篇12

一、丰富多彩的京族文化

京族, 主要居住在京族三岛, 属于东兴市, 京岛 (或曰“京族三岛”, 即巫头、万尾、山心) 是广西防城港市省级旅游度假区, 也是京族文化富集的京族聚居区。这里高品质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所构成的南国滨海风光旖旎多姿, 与之相交融的京族民俗文化氛围浓郁而独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 当地政府和人民为发展旅游事业, 对京岛自然环境和京族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与保护, 使美丽富饶而又风情无限的京岛旅游与京族文化实现了共同发展。

(一) 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京族传统文化。

京族历史源远流长, 因为一直生活在海边, 文化主要以海洋文化为主。生产传统古老朴素。京族的祖先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居住在今越南北部的骆越人的后裔, 后逐渐往四周迁移。根据京族老人的口述, 山心、巫头、万尾、潭吉、红坎、恒望等地的京族, 是从越南的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来的, 距今至少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了。

(二) 京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吸引力强。

京族文化艺术也丰富多彩, 其形式主要有歌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谚语等。此外, 还有戏剧、音乐、舞蹈等。这些文化艺术, 都是珍稀的旅游资源, 对中外宾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京族男女都爱唱歌, 一般是男女对唱, 以一问一答为最多, 也有独唱。歌的调子约有30多种, 内容形式多种多样, 有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长篇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宗教歌、盘歌等。这些民歌具有悠长的花腔、低细的音调、缓慢的旋律等特点, 纤细、婉转、优美、流畅, 而且节奏多变, 使人听了有柔和、悦耳、抒情的感觉。京族口头传承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内容丰富, 情节生动。长期以来, 由于京、汉人民友好相处, 互相影响, 京族人民吸取了不少汉族的文化艺术。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北宋苏轼的《赤壁怀古》以及汉族民间的长篇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的故事》等, 在京族地区广为流传, 并经过京族人民的加工和改编, 逐渐适合于用京语或粤语口头诵唱, 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方风格, 深受人民的热爱。

(三) 哈节是京族文化的代表。

最隆重、最热闹、最代表京族海洋文化特征的是唱哈节。“哈”或“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之意。传说在越南陈朝时, 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 借传歌授舞为名, 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陈朝的反动统治, 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 所以后人修建“哈亭”, 并在哈亭举行唱哈活动来纪念他。哈节是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 京族三岛的哈节内容一致但举行时间各不相同。万尾哈节是农历六月初九到十五, 巫头的是农历八月初一到初七, 山心的是农历八月初十至十五。哈节作为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 既是京族最隆重的最热闹的民族节日, 又是京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以“敬圣神、庆丰收、求平安、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盛大活动, 富有京族传统文化特点, 有着深远的影响。2006年5月20日, 哈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田汉莅临京族三岛, 写下了“哈亭只惜清规在, 欲唱情歌不自由”的慨叹。每年的哈节, 来京岛地区旅游的人数不胜数, 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一线生机。

(四) 京族生活习俗风格奇异, 闻名遐迩。

京族从越南深山迁来这里定居, 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所以在生活习俗方面受当地汉族影响颇深, 许多生活习俗与汉族大体相同, 或是大同小异。但是, 一些京族固有的、独具一格的生活习俗, 至今仍然保留和延续下来。

二、具有潜力的特色旅游业

特色, 是旅游业的灵魂, 京族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 其中“上山下海又出国”是京族地区旅游的格局。特色旅游业是21世纪全球旅游业竞争的主要内容, 其宗旨是本着“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奇, 以奇制胜”的原则招睐旅客, 繁荣和发展旅游业。也就是说,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 就必须发展特色旅游。京族地区的特色旅游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已开发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和发展了中越边境的特色旅游, 等等。

立足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地缘优势, 促进中越边境旅游市场的客源互动、资源共享及整体连动发展东兴市濒临北部湾, 与越南芒街仅一河之隔, 是我国大西南通往越南和东盟其他国家最便捷的海、陆口岸。东兴的滨海风光, 除了美丽的金滩以外, 在海岸上还拥有红树林、万鹤山、南国雪原、亚热带次生林等许多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独特浓郁的京族海洋文化风情和界碑、教堂、古街、妈祖庙、中越大桥、胡志明亭等人文景观, 这在国内众多的滨海城市和风景名胜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 东兴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和强劲的吸引力, 成为国内外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此外, 自1992年国务院把东兴市列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后, 东兴的中越边贸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次, 由于东兴与越南经济特区芒街仅一河之隔, 距越南首都河内仅308公里, 距世界级著名风景区、有“海上桂林”之称的越南夏龙湾仅180公里, 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使得东兴成为中外游客的集散地, 进出境游客逐年上升。据东兴市旅游局提供的统计资料, 1994年从东兴出境旅游的人数为7万人, 2002年出境旅游的人数为32.3万人, 年均增长率为21.06%。2003年虽受非典疫情影响, 但出境旅游人数仍达到28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1, 100多万元。目前, 东兴中越边境旅游线路有芒街一日游、下龙河内海防多日游等, 出境旅游人数占通过广西赴越旅游人数的70%以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2004年起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 给东兴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东兴作为连接中国和东盟、南亚市场板块的桥梁和纽带, 在中国、东盟、南亚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程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借助便捷的区位优势, 拓展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等东盟和南亚异国风情游, 又使东兴成为旅游的集散地。东盟、南亚独特的山水、海滨、宗教、城市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将吸引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者前往观光考察。这无疑将使东兴与境外旅游市场实现客源互流、资源共享。东兴旅游市场与东盟、南亚旅游市场实施整体连动发展。一方面在向国内推出东盟和南亚旅游市场、开发境外市场的同时, 向东盟和南亚的相关国家推出东兴的旅游市场、开发东兴的旅游市场, 做到东兴各大旅行社在把大量的中国旅游团交给境外旅行社的同时, 也让境外的旅行社大量组团到东兴;另一方面在向国内推出东盟、南亚旅游市场的同时, 对东兴旅游市场的推出, 可能让国内赴境外的旅游者能在东兴停留一两天, 以此实现“借鸡下蛋”、整体连动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个地区还拥有“边海山民”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边境跨国旅游、滨海旅游、森林旅游已发展成重点旅游产品。江山半岛省级旅游度假区、京岛民俗风景名胜区、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均已成为广西大旅游圈的知名产品和热点旅游区域。边境跨国旅游已成为旅游的龙头产品, 除原有的陆路旅游线路外, 还开通防城港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旅游航线, 形成了陆路和海路两大跨国旅游通道。边境跨国旅游已经成为广西旅游精品、全国热点旅游线路之一, 且已经发展成为中越边境旅游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

三、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思考

既然京族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特色旅游, 那么全面挖掘京族风情品牌的文化内涵, 组织民俗风情表演, 将京族文化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 将京岛全力打造为滨海民族风情休闲中心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 民族文化风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亮点, 各地竞相开发。东兴中越边境的旅游优势, 除了出境游、滨海游和界碑、教堂等历史人文景观外, 最有开发价值的是京族海洋文化风情。京族是中国大西南现在唯一滨海的少数民族, 其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对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优势和较强的吸引力。具体来讲,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将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融合:

(一) 加强思想教育, 积极推进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

思想教育是一切工作的起点, 加强思想教育有利于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全方位、多层面、广角度的合作发展, 两者水乳交融、互利共赢。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可以取得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 与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强大经济优势的要求相比, 文化与旅游的发展仍存在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因此, 务必要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加强京族文化思想教育, 改变孤立强调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增长模式的思想, 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 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二) 提升京族文化内涵, 促进特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京族作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越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越能吸引游客, 越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因此, 要用京族文化的魅力来发展特色旅游, 以文化要素来提升旅游景点的综合服务力。旅游产业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俱全的产业体系。在强调旅游功能配套的同时, 融入现代时尚文化, 合理开发娱乐休闲项目, 把京族文化历史和现代化科技融入到旅游业中, 利用现代科技, 促进特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而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 在特色旅游市场的基础上, 让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在原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 加快重点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 突出打造中越边境跨国游、十万大山森林健身度假游、京岛民族风情观光度假游、江山半岛滨海休闲游等特色的旅游精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的同时, 让民俗文化, 比如“唱哈”融入到重点旅游景点的项目中。东兴地区拥有中国最大的海洋沙滩体育训练竞赛地和大众化休闲娱乐地, 中国南方唯一的边海旅游区。将优美的滨海风光、独特的边关风貌和浓郁的京族文化风情相融合, 将别有一番风味。

(四) 创新机制体制, 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铺平道路。

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要发挥好协调作用, 联手为文化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供服务与支持, 以期取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成果。研究制定旅游与文化发展总体战略和相关产业政策, 定期通报发展动态, 及时解决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四、结论

京族作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经济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文化与特色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具有代表性。在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 保护利用京族文化和协调发展特色旅游业, 全面展现海洋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京族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质, 兼具自然与人文价值, 是极具特色的区域民族文化。挖掘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将它创造性地进行现代转换, 是指为民族文明的传承, 为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特色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把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马居里, 陈家柳.京族—广西东兴市山村调查[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韩肇明.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周建新, 吕俊彪.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4]钟珂.浅议中国京族民俗文化的生态保护与传承[J].社科论坛, 2008.6.

[5]卜伟.浅谈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旅游经济研究, 2009.1.

上一篇:公示语翻译英译下一篇:快乐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