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文化

2024-07-07

城市特色文化(精选12篇)

城市特色文化 篇1

一、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在这一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 正如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所认为的那样, 任何文化景观的塑造过程, 既离不开自然因素也必然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 反应出人类自身知识以及思想的演进。可见, “城市”与“文化”之间具有如影随形的亲密关联, 既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人类文化则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品质, 二者共同滋养和培育了“城市文化”。可以说, 在历史过程中成长起来并遗留至今的城市文化遗产, 既是城市过去文化的结晶, 又是城市当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本身亦可整体地视为一个综合的文化遗产体系。

二、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是城市特色的独特体现

城市如人, 有其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而文化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 既体现了不同时期特有的建设风貌, 又遗留下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足迹。这些历史的风貌和足迹往往是无所不在的, 甚至也可以说是“最为普普通通”的。但正是这“无所不在”亦“最为普普通通”的文化遗产, 却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 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 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词。

三、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文化被誉为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中提出, “世界上众多国家随着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 将被迫或主动地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 寻求自己的‘文化特色’ (或者叫‘文化认同’) , 试图在文化上重新定位”。这实际上预示了未来的世界城市竞争将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竞争, 文化建设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目前甚至已被提高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资源, 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 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四、城市文化及其遗产是城市所在地域、民族以及国家文化的杰出代表

城市文化遗产不只是所在城市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而且是城市所在地区、民族甚至国家文化的杰出代表。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 城市的分布格局、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程度甚至发展命运, 基本上都与城市所在地域以及辐射范围的区位、资源、交通、生态等诸多因素相关。那些延续时间长、发展好而且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城镇, 往往是一个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虽然城址有所扩展或就近迁移, 城市规划建设有继承也有发展, 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联系。经过历朝历代积淀而且幸存下来的文化遗存, 无疑就成为了城市所在地区、民族乃至国家历史文化的优秀代表。

五、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之势, 城市的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的渊源, 重视区域文化的差异, 重视文化的多元保护, 并将这些理念切实地贯彻到城市的宏观发展战略以及具体的规划建设当中。

从当前很多城市的发展思路来看, 对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 纷纷在制定各自的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各级遗产保护规划, 但是保护的过程以及成效并不乐观。其症结既在于保护规划及其方案本身前瞻性、可行性不够, 同时也在于规划的落实、监督、管理、评估等工作的匮乏, 一方面使得规划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 同时人为调整和改变的随意性都很大, 甚至学术层面的深入评析和讨论也难以见到, 这就导致了规划难以提高, 亦难见成效。

2、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视野要开阔。

“城市文化”及“城市文化遗产”分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且包含着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多层面的意义和特征, 因此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绝不只是单纯的建设行为和技术行为, 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工程。以遗产保护为例, 在资源认识方面既要加强物质文化的保护, 又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加强地上文化遗产的保护, 又要加强城市考古工作, 保护好地下遗产;既要重视可视性强的上层精英文化遗产, 又要重视那些“貌不惊人”但却代表广大民众生活甚至在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遗产。而在保护方法和管理层面, 则要加强遗产保护领域各个环节的保护力度和协调合作, 并扩大保护和利用的领域, 既要加强政策、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 又要加强保护科研和技术的提高;既要加强国家层面的保护力度, 又要引导广大公众的参与, 并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凡此等等, 都需要增加我们工作的广度、深度以及成效。

3、要加强文化建设及遗产保护研究。

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只凭一腔热情还是不够的, “好心办坏事”所引发的建设性或保护性破坏屡有耳闻。尤其在遗产保护领域, 一些短视、庸俗和过度的开发行为, 不但不能揭示遗产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而且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 务必要坚持保护的基本原则, 并加大人力、资金的投入, 探讨符合遗产保护的原则及方法, 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国际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领域已有的而且比较成熟的先进理念和保护原则;另一方面, 也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探索符合国情及本土的建设和保护途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和保护体系。

我国作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中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古国, 保护好、利用好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 并传递给子孙后代, 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正如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孟浩然所感怀的那样,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不断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 “现在”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 “我们”也只是历史过程中的匆匆过客, 而文化的前延后续、生生不息才是最为重要的。做好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以及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是我们肩头所负的时代使命。

城市特色文化 篇2

论城市文化与城市个性

文化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城市建设趋同化现象却十分严重,亟需科学的城市文化理论支撑.因此,明确城市文化的概念、构成要素和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 者:李坚 李锐 LI Jian LI Rui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年,卷(期):27(3)分类号:G05关键词:城市 城市文化 城市个性

城市生活/城市文化 篇3

社会·新品

美国微软公司历时5年、花费60亿美元开发的新一代视窗操作系统Vista在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亮相,开始向普通消费者发售,被微软公司称作“数字化生活方式”新核心的Vista开始正式进入市场,Vista的主要优势在于融入了三维显示技术,搜索能力更强大,操作系统核心的安全保护更严密,木马病毒、间谍软件还有恶意软件都会碰到更坚实的防护墙。

如果能和狗儿一起畅饮啤酒,也许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荷兰一家小型酿酒厂最近推出了一款让狗儿畅饮解渴的啤酒,这个名为Kwispelbier的啤酒用牛肉和麦芽特别酿制而成,不含酒精,目的是要为“人类最好的伙伴来杯啤酒”。Kwispel在荷兰语中的意思是“摇尾巴”,制造商希望狗儿喝了啤酒之后也会高兴地摇尾巴。

健康·减肥

据健康调查显示,英国2至10岁儿童肥胖症发病率从1995年的9.6%上升至2002年的15.5%。为了保护儿童健康成长,英国政府对儿童肥胖问题进行了积极干预,利用多种游戏解决儿童肥胖问题。

在日本,吹口哨作为一种娱乐和健身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吹口哨能减肥是因为它需要持续进行腹式呼吸,有助于刺激肠胃蠕动。促进体内废物排除;也能使气流顺畅,增加肺活量,从而抹平大肚腩。

城市文化

艺术·展览

1月30日,新西兰奥克兰怀赫科岛举办海湾雕塑展,“树叶帐篷”,“我们身边的大海”等大型雕塑在此展出。该海湾上的雕塑展览每两年举办一次,展出的作品放置在通往怀赫科岛的小路旁,使这两公里路程风采无限。

在苏格兰的爱丁堡艺术学院,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乔展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玻璃制摩托车”,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震撼。爱丁堡艺术学院的艺术展览展出了11件艺术品,包括玻璃作品、室内设计、插图、家具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等。

娱乐·竞赛

2月2日,美国费城一年一度的吃鸡翅大赛举行,共有25人参加,1 5000多人前来观看。吃鸡翅大赛要求参赛者在30分钟内吃下尽量多的热鸡翅,吃得最多的参赛者获胜。来自加州圣何塞市的小伙子Joey Chestnut在30分钟内吃下了182根鸡翅,打破了他保持的世界纪录,成为本次比赛的冠军。

从城市文化看城市特色 篇4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根源,全球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千百年来,在西方人眼中,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就足以给中国自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然而现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要面临的问题是,这层面纱正在消失,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已不再神秘。或者说,令西方人神往的是我们的过去,而不是现在。2001年,德国建筑学会会长汉派尔先生来我国访问,谈他到北京、上海等地的观感,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我驾车从北京外围向内开,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感觉可能是在迈阿密、新加坡或者在法兰克福,所有的高层建筑都是一样的,没有各自的特殊个性,只有从写的字上才能看出是在中国。”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事实。而导致城市文化衰退和特色丧失的根源是什么,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两者的关系,以及如何挖掘城市自身的文化特点,塑造城市特色,将是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问题。

1 概念释析

1.1 文化概念的理解

城市文化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种,因此要谈及城市文化,不得不先了解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范围来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般的说,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文化。我们在这里谈论文化的概念,并不仅仅是要了解它的含义,而是通过概念,启发我们的思考,进而归纳出文化的一般属性,研究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找出一些普遍性的东西,以帮助我们探讨文化衰退的根源问题。

1.2 城市文化

1.2.1 城市文化的涵义

城市在其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具有不同地域、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建筑形式,我们称之为“城市文化”。

从整体上来看,城市文化涉及三个要点:1)城市文化是一种大文化的视角。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人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的狭义文化形象,而是包括了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形态。2)城市文化是一种综合认识的结果。即主体整体对某特定城市客体的总印象。3)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等。它们构成了城市文化形象的物质基础与基本条件。

1.2.2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一座缺乏文化气息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城市是时间的艺术,城市述说着历史,然而现在,在我们的许多城市中,四处林立的高楼大厦以其庞大的身躯阻隔了历史,四通八达的道路也割断了当地文脉的延续。城市在纯功利和效益的驱使下,技术盛行,必然导致城市面貌趋同,而丧失自身特色,缺乏吸引力。这种对外部的吸引力又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经济上的投资引力、旅游引力,也会促成更大规模、程度的城市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了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体现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表现出城市内涵的深化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一个城市要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的发展必然对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素质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城市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1.3 对城市特色的理解

对城市特色的追求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追溯历史,在城市发展的早期,虽然没有着意营造城市的特色,然而我们把商周时期的商城、洛邑与古希腊、罗马的古代城邦相比较时,就会赫然感受到那种迥然不同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审美内涵和先民们孜孜追求、苦心经营的心理痕迹。

城市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蕴藏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城市特色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城市特色是人们在感受城市的过程中对城市整体形成的独特意象,它主要通过地理自然环境、人为建造成果(即城市建筑、机理、小品、绿化等)和社会人文因素(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等)三方面表现出来,由此成为一种可以被人们感知的外在表现。

2 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关系

2.1 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特色

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市特色的形成,无不和城市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内在因素,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城市特色的追求是潜意识的,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形成才逐渐成为人们有意识的、自觉的追求。一大批风景名胜、故都名城、外贸商埠、交通要隘、文化胜地、名人故里和特色物产城镇经过历史的淘漉和沉淀,成为我们今天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特别关照的历史文化名城。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伊斯坦布尔则显示了欧亚文明的交汇……我国有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城市建筑与大自然、与民俗、与吏制、与经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西安的古朴、苏杭的灵秀、桂林的奇逸、拉萨的神秘等等,令人流连忘返。

2.2 城市特色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城市特色就是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的文化品格,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产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城市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是城市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与城市的魅力所在。不同的城市特色所具有的城市辐射力、知名度与吸引力形成了一个城市的品牌,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产生不同的品牌效应,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乃至城市文化的发展。

3 城市文化衰退及城市特色丧失的根源问题分析

3.1 意识根源问题

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在此已无须多言。作为华夏的炎黄子孙,我们引以为豪。但这种自豪一旦变成一种骄傲,我们的问题也就来了。沉醉在祖先创造的辉煌朦雾当中,我们的眼睛变得模糊起来,在全球化浪潮滚滚袭来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离我们远去的危机。麦当劳前门庭若市,民族小吃店却门可罗雀,这时我们会说:那些小吃店还在开嘛。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文化心理。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中庸心理延续至今,不求最好,不做最差,安于现状,危机感不强。源于这种心理,城市文化衰退的危机也随之而来。与其说我们仍陶醉在过去的辉煌当中,还不如说是我们越来越忽视自身的文化了。没有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文化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所以,因为我们的不重视,就不能真正的理解自身的文化,不知道自身文化的精髓所在,甚至把糟粕看作精华,该抛弃的没抛弃,该保留继承下来的又没有继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植根在这种文化底蕴下的城市文化不可能不受到打击,城市文化衰退的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

城市文化具有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因而,城市文化的衰退就直接导致了城市特色的丧失。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是努力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不是去展现自身的个性魅力,而是一味的模仿其他也许不适合自身发展的东西,甚至不惜与历史文脉割裂开来。本文认为,这种“拿来主义”是最要不得的。

3.2 方法论根源问题

1)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

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都不可能离开其各自的载体而独立存在。而根据前文的观点,没有载体的建设就没有城市文化发展,自然也不能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的衰退和城市特色的丧失在方法论问题上的根源就是忽视载体的作用,造成载体的单一落后或停滞不前。城市中的建筑是城市文化、城市特色体现的重要载体,地域化的城市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生活、历史文脉和传统,具有强烈的城市心理色彩,且是城市景观特色的构成要素。可以说,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城市建筑载体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载体是它们外部功能的体现,因此载体建设的好坏与城市文化、特色的建设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而城市建筑又是诸载体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国目前的各级城市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相对落后的城镇比相对发达的城镇显得有文化有特色。显然,这是由于发达城镇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较大而迷失了自我,大拆大建,对原有的城市文化、特色的建筑载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城市文化和特色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

2)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忽视。

我国许多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建大发展时期),普遍存在重开工和竣工面积数,忽视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管理与街区(乃至城市)整体形象等倾向,加之城建赶时髦,不管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传统,也不论南方北方和东西部,竞相追逐时尚,相继出现玻璃幕墙热、草坪热、喷泉热、彩砖铺地热、街头雕塑热、人造景观热,当然,还有早年的十里长街热以及近年的摩天大厦热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对城市文化作用没有透彻的了解,崇尚技术先导而忽视了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的建筑与布局缺少特色,没有文化品位,让人感觉到的只是资本和技术堆积的冰冷,城市不和谐,缺少整体的美感。

4 结语

从文化角度看城市整体特色的形成离不开构成城市个体因素的特征,特别是文化特征,要善于挖掘提炼这些特征,一旦掌握了这些特征因素,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很好的保护、运用它,使其在城市中不断的出现,在新的设计中进行加工,就能在城市建设中不落俗套,避免新的千篇一律。总之,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保护研究的主题和要旨,就是在于通过保护来继承传统,寻求特色,促进城市发展,协调解决保护与建设,过去和现在、改造与利用诸方面的矛盾,对于富有深厚的文化沉积的城市来说,关键在于传统风貌特色的发展与现代个性创造的结合,达到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洁.利用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景观特色[J].山西建筑,2010,36(12):47-48.

[2]胡元梓.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宋启林.从实践看我国文化对城市规划的作用[J].规划师,2000(1):16-17.

[4]彭震伟.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与城市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00(1):51-52.

[5]赵云伟.文化全球化与当代城市文化特色浅论[J].规划师,2002(2):35-36.

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的论文 篇5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一)城市特色文化保护

狭义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包括思想、技巧,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类的伟大文化由城市而生,人是能够创造城市的智慧动物。城市文化除了蕴含了大文化所包含的特性,也包含了自身独特的历史与传统。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之间的区别标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标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正逐步消失,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也变得趋同。经济发展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但是以牺牲城市特色文化作为代价的建设,极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大踏步前进,中国各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一片的旧城区被改造,一幢一幢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现代化商业住宅代替了原来的平房四合院,高架高速代替了原来的泥泞小路。然而,绝大多数城市的过快发展使得原本属于城市的特色文化以及历史渐渐消逝。各大城市格局千篇 一律,设施、风格、创意趋于同一化。有一位国外人士曾经就北京市的旧城区改造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将来会有我们现在有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现在有的。”这说明了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在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于对一些名胜古迹及特别建筑的保护。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必须重新进行整体布局,改变思路,由点及面,对能够反映和代表特殊历史文化区域以及能够彰显一种生活环境的范围进行保护。有些建筑尽管不是很特殊,但是它们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包含了一个不容复制、不容再生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保护的。经济必须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也必须得到保护,为了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以及群众都必须积极参与,各自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在中国地理概念中,西南地区主要涵盖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及云贵高原,而在行政区划概念中,广义的西南地区则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六省区。本文中西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居住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形成的特殊背景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疆土辽阔,横跨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有着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其中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分布在各个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地处中国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多样,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过慢、劳动者素质不高、地形难以进入、制度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等不利因素的束缚。

(一)西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民族地区独具魅力的城市自然景观,与东部、中部的平原城市相比,西南民族地区的高原、盆地、丘陵等特色地形地貌及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使城市更有魅力。西南民族地区因其复杂的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类型造就了丰富的农业与生物资源,其中广西就拥有6000多种植物资源,云南、贵州等地的动物资源也位列全国前列;西南民族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九寨沟、香格里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

(二)西南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厚重

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让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来,西南民族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包括古老的神话、传说、诗歌、舞蹈、音乐、图腾、建筑等。西南民族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都保存着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和睦相处,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随之产生的新文化,成为了城市的特色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延续下来。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落后

虽然西南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资源的总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物产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上述任何一种资源的缺乏都将使得城镇化无法有效地推行。西南民族地区有些资源相当丰富,但有些资源却十分匮乏,这直接导致城镇化推进的滞后;山地多、海拔高、平原少,地形难以进入,制约着城镇化规模的发展;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短缺;资本资源不足,政府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民间投资相对东部地区均处于劣势;城市服务功能低,城市基础弱;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生态污染等都不利于城镇化的长期发展。

(四)西南民族地区政策优势独特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步调前进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该地区人民抓住机遇正在逐渐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其次,西南民族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项利好的政策,这也使得该地区发展更加有优势。再次,西南民族地区毗邻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可以享受国家多项政策扶持。最后,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大后方”,其中广西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12,总长度为1539公里,拥有3个深水港,这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自由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大力推动的城镇化进程,虽然有效提升了各个城市、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步伐过快及影响广泛,各个城市文化的趋同现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明显。“城市特色文化危机”已经开始在各个城市中蔓延,城市原本特有的作为自我标识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历史文化正逐步消失。虽然短期内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相比,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说,这种影响更深入、更广泛,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来说,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整体规划中对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规划和文化保护更多地以单个的方式进行,缺失对整体的关注。单体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已被破坏,城市规划缺乏大局观,因此城市风貌未能形成整体,现代建筑缺乏本民族特色,许多特色建筑雷同。

(二)民族文化商品化

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来到西南民族城市是想通过视觉观察,开阔眼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参与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风俗与节庆。但是,民族文化却往往被以现代艺术的包装形式来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丧失了其精髓与内涵,日益商品化。

(三)民族文化被同化

原始的西南民族文化在内部作用与外部影响下逐渐消失,被异地或者是异族的文化所取代。西南民族地区部分村落远离城市,与外部民族交往甚少,生活环境较为封闭,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然而,与异族和北部交往甚多的城市地区,因受现代文化冲击,许多民族风俗与习惯存在传承的危机,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建筑与街区,饮食与服饰,节庆与生活方式等汉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四)民族价值观退化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核心价值观是古朴诚实、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然而受到商品经济的刺激影响和不良商人的诱导,许多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退化。部分年轻人对中国的优良传统完全摒弃,个人价值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其中西南民族价值观的退化尤其明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大多以稻作文化闻名,由于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当地居民大多吃苦耐劳,勤奋朴实,热情好客,然而由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大踏步迈进,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了牟取利润而背离优良的品德,导致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价值观明显退化。

(五)城市特色文化处于弱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也与之齐头并进。信息的全球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处于霸主地位的西方文化对市场产生了不可估量地冲击,所以城市特色文化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正日渐衰退。就以前而言,西南民族地区各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城市的特色,例如:四季如春的昆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而随着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西方文化正改变着各个民族城市的精神、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城市文化价值观,从而使这些城市不自然地就放弃了原有的特色文化以及价值体系,城市特色文化便处于弱势地位了。

(六)城市特色文化肤浅平庸

由于当下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城市对自己城市的特色文化认识不足,所以在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发展中就没有能够深入地挖掘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因而没有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特色文化。对自身的城市特色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自信,所以转而投向简单易学的“现代文化”、“西洋文化”,并千篇 一律地加以学习。很多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将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经验以及城市结构布局生搬硬套过来,盲目地追求主流文化,盲目地追求GDP,把当下流行的风格元素当成是发展的指标,完全不挖掘自我的历史文化沉淀,导致了大多数城市特色文化变得肤浅平庸,这样的快节奏不但没有给城市带来好的形象,反而使得人民对城市的文化品位丧失信心。

四、对策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成为了地区社会文明的标识。如何保护与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发扬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特色,打造民族城市的鲜明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城市特色定位

根据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阶段、城市文化的特色与根基来对城市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认知与解读。在展现城市特色时,因地制宜,明确自身定位,从城市整体规划大局上追求风格的大致统一,城市的各个局部避免重复与单调,可分区域、分层次、分系列地在重点地段展示城市民族特色与文化成果,营造特色鲜明的环境或是民族特色风情的建筑等。在向游客展示一个多元的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化色彩,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对立与统一。

(二)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从文化的挖掘入手。西南民族地区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因受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消失或者逐渐消失。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最珍贵的瑰宝,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应挖掘与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民族语言与文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风土习俗、民族建筑风格、民族舞蹈与声乐、民族绘画与图腾等。只有将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当中去,使之成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城市特色文化。

(三)平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

当今社会,西方的文化大量入侵中国,对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很大地冲击。文化的入侵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文化的丧失。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城市特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外来文化来自于世界各国,是各国对于生存、发展和文明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外来的文化不能一味地抵制,也不能一味地接受,必须持有批判的态度。中华民族素来有厚德载物和奋斗自强的精神,对于外来的文化,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有选择性地进行接受和吸纳。对于符合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要求的部分积极接受和补充,而对于与本土文化差异过大且认识不同的文化则要尽快的摒除。融合两种不同文化中相同的特点,这不仅是对于建设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需求,也是对于城市乃至国家适应全球发展潮流的需要。

(四)保护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

因长期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几千年文明,辛勤的少数民族建造了大量的具有少数民族地域风情的特色建筑。当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特色建筑往往以古城、古镇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城、广西贺州的临贺故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古镇等。许多古城、老城的文化遗迹已被城市化的推土机铲平,遗留下的古城、古镇也多多少少地被现代化文明所侵蚀。因此,对于城市中遗留下的古城、老城应予以关注与保护。在城市规划时,尽量避免对城市的古城、老城进行破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把占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安排在对原始建筑破坏较小的地方。

(五)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不符合现代审美与现代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将会逐渐被历史淘汰,应该在继承原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并不是擦掉原有文化的印迹,照搬照抄其他地域文化,而必须在延续本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城市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性质的,有选择性地继承,创新地继承,而不是过度地追求传统或是过度地追求创新。

(六)融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民俗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古建筑资源、节庆文化资源等,将这些丰富的民族精神文明资源与物质文明资源充分地有机融合,让其成为民族风情浓郁,城市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通过充分发挥西南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民族元素提炼到城市的产品成果中来,将民族节庆与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等产品成果更好地包装与宣传,以形成更好的推广效果。其次,深入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原始的、古朴的民族风俗,让其以更好的方式展示在游客面前,让游客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习俗,更好地感受当地民族的民族风俗与生活习俗,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七)博采众议与接受监督

城市文化与塑造城市形象 篇6

关键词:城市文化 塑造 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文化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城市的文化价值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日渐凸显,显示出其巨大的影响力。一定区域最先进的文化设施、最经典的文化成果都聚集在城市,而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形象,也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明水平。因此,如何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就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 城市文化的定位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城市文化几乎涵盖了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而且还包括建筑风貌、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实体。城市文化的结构大致上可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

凯文·林奇指出:城市文化的物质方面是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展现着明确的与不明确的符号:旗帜、草地、十字架、标语、彩窗、橙色屋顶、螺旋梯、柱、门廊、锈了的栏杆,等等,这些符号告诉我们其所有权、社会地位、所属的团体、隐性功能、货物与服务、举止,还有许多其他的有趣或有用的信息。以思想观念形式存在于市民大脑中的城市精神文化,如城市居民价值观、精神追求、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传统、风俗习惯等,则是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以及指导、影响、支配城市居民行为的规范、准则,城市居民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心理的总和。城市的制度文化,指城市的各种用于约束市民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于城市市民的政策和体制。城市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城市行为文化,指即一切生活和工作在该城市里的市民的一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

而城市文化形象,則是指一个城市以其自然地理环境、外观建筑、公共设施、社会秩序、治安状况、人际关系及内隐的法律、制度、治理方式、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方式等所形成的城市氛围,综合作用于社会公众主观意识后所形成的基本印象。城市文化形象不单是指某一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等的狭义文化形象,而是包括了城市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形象。城市文化形象也不单是个人对城市文化个别要素的认识,而是大多数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结果。

总之,我们研究城市文化,就是为了更好地寻找城市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指导未来城市文化的发展建设,扬长避短、节俭资本,更好地定位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形象。

二 城市文化定位与塑造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位社会学家曾指出:“有灵魂的生命才是有活力的,有完善的城市文化体系的城市才会是有生命力的。”没有文化的城市形象是单调的、低水平的,也难以吸引人。城市形象工程不是简单地把城市外表装饰一下,关键在于体现城市素质,表现城市文化。因此城市文化定位与塑造城市形象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城市文化定位是树立城市形象的基础,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气质和品位,是城市最真实、最直接的表情,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从城市文化定位中树立城市形象,使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标志、人文积淀、市民气质、生态环境等要素融为一体,使城市形象既有形又无形,由民众深刻体验和展现,并为外人强烈感受和认同。因此,城市文化定位是树立城市形象的基础。这种定位是对城市形象的评价和选择方式,是价值准则,它培育城市气质,确立城市品味,给予城市形象深刻的内涵。

(2)城市文化定位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伊里尔·沙里宁有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够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形象凝聚的是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世界上形象良好的城市无不具有特有的文化。中国城市也有多种文化特色,它们无不以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形象留在人们心中。这些形象表现正是通过城市文化的要素传达给受众的。因此,城市文化定位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它凝聚着城市的灵魂,引导着市民的思维。

(3)城市文化定位是传播城市形象的关键。城市形象最富有吸引力、最能展示自己内涵魅力的是城市的文化特质,城市形象建设的根本是城市文化建设。从城市文化定位的角度去传播城市形象,会使人们对城市具有准确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识,凝聚公众注意力,提升市民层次,增加外地公众对城市的兴趣和向往,进而予以城市形象无穷的魅力。如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哈尔滨冰雕节、青岛啤酒节、潍坊风筝节等等,在积极传播城市形象的同时,展示城市风格,增添城市魅力。因此,城市文化定位是传播城市形象的关键,城市形象对内创造城市凝聚力,对外创造城市辐射力,进而又促进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 城市文化塑造的基本原则

良好的城市形象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体现在城市文化形象构成要素的物质文化层上,从这一层面塑造城市形象,应注意以下原则:

(1)遵从城市文脉,正确处理城市形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遵从城市文脉,就是尊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物的创造性与个别性,通过设计和建造上的特定手法,使建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物之间原有的“文脉”,在新建设过程中得到延续,实现新老建筑有机结合。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城市的社会结构和人文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进行城市形象建设时,必须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贯彻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原则,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民居、传统街道、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加以保护和发展,使城市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独特个性。

(2)吸收地方风格和文化精华,保护城市文化形象特色。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宗教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城市在总体布局和局部景观特色上,都要体现这些文化因素。如北京在总体规划的修订中,强调从整体上突出古城景观特色。在方法上以保护为主,利用与发展相结合,包括城市轴线、城廓景观、道路景观;对新建筑限制高度,以保护城市中心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与传统景观特色相协调,达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首都独特城市形象的目的。欧洲的许多著名城市,如伊斯坦布尔、华沙、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等,都精心保护历史建筑群,以此作为城市的骄傲。

(3)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形象建设需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形象建设的关系,防止建设性破坏。在制定城市文化形象发展战略与进行城市形象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发展经济这两个方面。首先,城市经济结构的建立和调整,必须服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这个基本原则,制止那些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工业建设项目。其二,城市规划的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和色调等,要同城市历史形成的风格、特色相协调、相适应,使城市新建筑群同城市古建筑、古城风貌和环境融为一体。

四 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根据城市文化形象层次观点,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实施也从相应的方面展开:

(1)城市建筑形象。城市建筑虽然直接表现为一定物质材料构成的能为人们提供居住、休闲、学习、工作等各种生活和社会功能的特殊器物,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地理条件下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表现。我国多数城市建筑的文化底蕴较为单薄,较多注重外在形式和商业价值。在塑造城市建筑形象时,要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建筑的文化赋值,将城市的主体功能、发展定位、历史文脉、宗教信仰、理想情操、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渗透到建筑物中,让建筑物形神兼备,使人们在欣赏建筑这幅立体绘画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滋养。特别是文化赋值较高的标志性建筑,对提高一座城市的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一个城市要真正体现自己的城市个性,就必须塑造出既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又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标志性建筑,从中体现该城市人民的精神面貌、厚重历史和辉煌明天。

(2)城市景观形象。城市景观是指由城市道路、绿地、广场、水景及城市照明景观等形成的外观和氛围,既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也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城市景观虽然直接表现为外观和视觉形象,但只有突出文化主题、渲染人文气氛、体现人文特征,而且无论其外层表象还是内在结构,都展示出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才会为城市文化形象增添持久的魅力,也才能体现一个城市内在的和諧与美。其中城市雕塑以其特殊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营造城市空间的美感和艺术氛围,体现着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是城市景观形象的重要载体。美国的“自由女神”,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广州的“五羊”,深圳的“拓荒牛”等,都是城市雕塑的成功代表。

(3)城市环境形象。城市环境形象既包括外在的硬环境,也包括内在的软环境,特别是要通过提升市民的环境意识,培育市民的绿色生态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园林城市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回归自然的通幽曲径,要把加强园林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环境形象的重要环节。

(4)政府行为形象。政府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行为主体,政府形象是政府的行为(包括行为方式)等在公众心目中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和评价,特别是政府的政务行为,是城市行为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政府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软环境,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重要环节。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应从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入手,培养政府工作人员良好的行为方式,同时要在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方面着力推进,从根本上消除徇私枉法等腐败行为,增强政府公信力,为社会树立良好的公共主体形象。

(5)市民行为形象。市民既是创造城市文化的主体,也是城市文化的享受者,同时市民又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主体,是城市形象的历史和现实的展示者。市民的素质、精神面貌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一个城市的整体人口素质、文化修养、文明程度反应出来。要大力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尤其要培养市民的道德自律意识、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维护城市形象意识,以他们高素质的言行,塑造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形象。

(6)城市精神提炼。城市精神是城市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是城市文化和文明的浓缩。城市精神反映市民的精神风貌,同时对市民行为具有导向、激励、塑造、规范的作用。城市精神提炼可以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从而为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注入“血液”。提炼城市精神不能仅仅依靠专业团队的策划,更要充分发挥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过来,城市精神提炼出来后又要对市民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灌输,把城市精神贯彻于城市行为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使之与每一个部门、行业、岗位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外化为市民的日常行动。

五 结语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形态的形象塑造,还包括无形的精神形态的形象塑造,既需要全体市民的素质提升和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的率先垂范、职能更新和正确引导,以及对城市形象文化内涵的准确解读和相应的战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一个城市的良好文化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以更大优势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强:《从城市文化定位中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 苏艳玲:《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扶贫”》,《剧作家》,2006年第4期。

[3] 李植斌:《城市文化形象特征与建设》,《人文地理》,2001年8月。

作者简介:

臧毅,男,1988—,浙江湖州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城市特色文化 篇7

一、对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1. 传承是最有效的保护。

文化的传承性赋予城市以义不容辞的历史保护责任,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手段, 城市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长株潭三市均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城市有形表象下隐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城市群中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等已由国家法律法规明确予以保护, 需要讨论研究的是如何保护更为妥当, 从而在城市特色塑造上发挥更大作用。

2. 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

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是城市文化特色运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城市文化特色既是昨天的辉煌, 又是今天的财富, 还是明天的希望。只有发展与保护二者并重, 城市社会经济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城市文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是化石, 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 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 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 只有具备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所以, 城市文化不仅需要积累, 还需要振兴, 需要创新。

二、传承与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今在中国, 无论沿海还是内地, 无论是大都市, 还是中小城市, 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 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给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一个塑造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快速发展并举的难得机遇。湖湘大地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长株潭城市群光辉灿烂的城市文化, 三市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们为城市形象增添了不少文化蕴涵。保护和发展城市特色文化, 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发力, 建立完善管理、引导、创新、开放四大机制, 使全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升华, 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整体飞跃。

1. 提高认识, 加强引导。

在城市运营中, 政府要深刻认识到, 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站在战略的角度看待文化资源保护问题,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避免把文化资源视为“包袱”的短视行为。要实施“文化先发”战略。经济发展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反过来, 文化发展可以引领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研究, 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从丰富的湖湘文化资源中, 筛选提炼出独具长株潭特色的先进人文思想。长株潭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 但要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善于从古代杰出人物中、彪炳千秋的事例中吸取营养, 做到古为今用。要充分发挥湖湘人文包容开放的优势, 进一步加大文化开放力度, 积极顺应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趋势和潮流, 加强对外对内文化交流与合作, 把虚心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和努力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 使长株潭文化成为顺应时代潮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解决城市文化特色危机,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特色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要编制长株潭城市群文化特色保护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建立适应于长株潭文化资源特点的文化特色概念和文化遗产分类系统;建立适应于长株潭发展需求的文化资源价值观;建立适应于长株潭文化特点和当代发展需求的文化特色保护理论体系, 包括新的保护观念、新的保护思路。

2. 注重精神, 升华特色。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民族和区域文脉传承蕴含的优秀素质和先进理念, 是城市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城市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对社会未来发展具有某种导向、推动作用。近年来, 我国不少城市十分重视城市精神的提炼和塑造, 如深圳提出“开拓创新, 诚信守法, 务实高效, 团结奉献”, 青岛提出“诚信、和谐、博大、卓越”, 等等。当前, 长株潭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特别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 并把凝聚、培育城市精神的过程, 变成树立敢创敢干、勇创新路新思想的过程, 如武汉市提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 宜昌市提出“团结奋斗、争创一流”的城市精神, 荆州市提出“筚路蓝缕、和衷共济、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提炼与弘扬的过程, 就是城市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 也是城市文化培育与弘扬的过程。

3. 打造品牌, 彰显特色。

城市文化特色不外乎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风情特色等几个方面。因此, 在城市文化培育、弘扬过程中, 我们应该做到:一要突出建筑特色。从规划开始, 就走差异化道路, 突出长株潭本地特色, 使城市在空间布局、道路设计、建筑风格上与众不同, 强化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记忆。二要突出自然特色。长株潭自然特色鲜明, 有山有水, 有河有湖, 山水园林特色突出。要因地制宜, 做足山、河、湖、水、桥的文章。三是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长株潭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这是打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宝贵资源。要继承城市历史文脉, 围绕人文资源定位城市建设风格, 设计城市建筑景观。要注意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对历史原貌加以保护。四是突出艺术特色。要加强城市道路、广场、特色建筑物的艺术设计, 加强城市雕塑、城市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的建设, 加强对演出团体的支持, 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加强对市民艺术素质的培育, 使城市形成浓厚而独特的艺术氛围。

4. 和而不同, 彰显个性。

长株潭文化南北兼有、东西共存、多彩多姿, 这既是优势, 又是劣势。从艺术角度讲, 文化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当然很好。但是, 从思想角度讲, 各演各的戏, 各唱各的调, 达不到统一, 形成不了合力, 又是一件坏事。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需要有特色, 有个性, 但也不能杂乱无章, 要统一在湖湘文化的旗帜下。长沙市作为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要根据“率先建成文化强市”和“湖南文化中心示范区”的目标, 在都市文化发展上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提高品位、形成特色, 努力成为全省文化集聚、辐射的中心。株洲与湘潭要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各地实际, 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文化街区等方面注重地方特色, 体现人文内涵,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5. 以人为本, 公众参与。

城市是市民的居所和精神家园, 城市建设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体现对市民的关注与关心。无论是文化硬件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不断挖掘、发现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 并努力为市民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同时, 要大力强化市民对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参与意识, 努力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要强化市民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城市文化特色是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的大事。从根本意义上说, 市民既是珍贵文化特色的创造者, 又是文化特色的传承者。优秀的城市文化可以促进居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能够使居民具有强烈的城市主人意识, 从而积极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 着力塑造具有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包容心的文明市民, 不断增强城市居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进而提升城市文化, 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6. 深入研究, 挖掘内涵。

名牌城市崛起之路是漫长而艰难的,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寻找自己的主题文化。一个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 就像一艘没有舵手的船, 永远找不到自己航行的方向, 而反观那些在历史中形成了主题文化的城市, 却在风浪中走到今天, 而且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第一, 要创造有国际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体系。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的确立, 必须借助于如电视、报纸等有一定覆盖面的颇具影响的新闻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外省有很多城市在中央电视台做城市文化的公益广告, 而湖南省一家也没有, 这一缺环应尽早补上。第二, 经常性地举办一些高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让更多人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 持续蓬勃发展的城市经济等。近年来许多城市的政府, 都非常重视本市的节庆活动, 利用自己城市独特的节庆活动提高本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塑造本市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 如宜昌国际旅游节、武汉杂技节、荆州龙舟邀请赛等。第三, 设立专门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心”, 为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提供咨询、规划和监督。今天在城市文化建设领域, 有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需要运用“积极保护, 整体创造”的理论展开实践。例如如何在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特区”, 给予特殊保护政策的课题;如何利用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有利时机, 实现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课题, 等等。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可以从七个方面入手:提高认识, 加强引导;注重精神, 升华特色;打造品牌, 彰显特色;和而不同, 彰显个性;以人为本, 公众参与;深入研究, 挖掘内涵。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朱克英.城市文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汪民安, 陈永国, 马海良.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4]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特色城市构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5]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6]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7]丁力.试论西安城市文化特点及其建设[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

[8]蔡云辉.论城市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3, (4) .

[9]朱雪梅, 王国光.立足城市文化, 建设特色广州[J].城市开发, 2003, (10) .

[10]展宝贞, 战秉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习, 2003, (5) .

利用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景观特色 篇8

关键词:城市文脉,城市景观特色,逻辑联系,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忽视了城市文脉并走向极端,给城市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脱离城市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套用国外流行的模式化方法,一味强调所谓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国际潮流,而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创造,致使很多城市景观设计雷同,千城一面[1]。要塑造景观设计的特色就必须重视城市文脉,基于城市文脉进行景观设计特色塑造。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文脉与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基于城市文脉的塑造景观设计特色的方法,以期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城市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某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的特色是由其物质环境特色和非物质环境特色所组成的有机体,是景观设计本质和内在的属性,代表景观设计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特色主要由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方面构成,其内涵是指景观设计的性质,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外在表现主要有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景观设计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质要素,是景观设计特色形成的基石[2]。

2 城市文脉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城市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3]。城市文脉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在人文环境中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不断推陈出新。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即城市特色的背景。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三者。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的形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

3 基于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方法

3.1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呼应

城市的自然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征,因为所有城市都位于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由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人们是在自然环境中选择居住地点并建造城市,自然环境不仅为城市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城市气氛和特色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同的自然环境都有各自特定的结构与形式,并由于本身的特性而与城市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自然环境的特色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研究自然环境的特色需要从自然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现象特有的结构和特征及其环境精神,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自然环境成为建立城市景观特色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出发点。建立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这方面,大连市有着很成功的尝试,近几年,在城市的扩张与发展中,大连市一方面关注新城与老城、新景观与旧景观的有机对接,在空间上保证了新老城特色和品格的有序过渡。对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别是突显城市特色的主要自然人文景观,则以划定保护区的方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以确保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都能够作为遗产得以延续。

3.2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更多的体现在建筑环境中,建筑环境与人们在世界中的居住有着更为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所以研究城市景观特色不仅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还要对建筑环境进行研究。研究建筑环境的特色同样需要从建筑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建筑环境是具有结构与意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2)体现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认识。建筑环境是特定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状态相互结合的产物。其次,建筑环境的结构是对自然环境结构的模仿与发展。建筑环境聚集了不同的建筑空间和元素,它们的形式与特征产生了环境的意义与结构,定下了环境总体气氛的基调。建筑环境总体气氛就是建筑环境的精神,建筑现象学以浪漫、统一和古典概括了三种不同气氛的建筑环境。浪漫建筑环境富于神奇与动态;统一建筑环境追求静止与刻板;古典建筑环境以理性和逻辑的方式体现明晰易懂的秩序,同时又以拟人和移情的手法表现人类的感情和需要。另外,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不同文化融合。注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应是设计师设计的基本源泉,在当今各种事物急剧相互混合的社会中,地方特征相互排斥,但同时获得个性,正是通过这不同文化间的排斥,才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发扬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其价值在于启示,重点不在造型上的特征,而在于不可见的哲学形态,这种价值应与国际文化和谐共存,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国际式的国际文化主义。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会因相互传播而发生接触,出现冲突与融合。通过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变种,激发出新的活力,在整体上加速文化体系的发展。因此,在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上必须把发展城市的地域文化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探究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开掘城市的文化主题,重视重要文化街区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等等,都是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任务。

3.3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1世纪的技术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中心,这些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技术与人融合。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技术与人融合,因为历史具有不可逆性,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文明的基础,当今文明不可能为失去技术保证的文明,技术作为人的扩展,正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技术并不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而是技术是人的延续的关系。科学中的技术、材料,乃至新思想应与地方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可以创造新文化,并不排斥技术。城市景观设计强调新的先进的技术必须融化在地方文化之中,表现新的风格,但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并不等于一定出现统一格式的建筑,这与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矛盾。

4 结语

在城市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是必要的。但城市特色的根植性决定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要着眼于长远的地方历史文脉延续的利益,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规避政府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中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必须基于城市文脉进行城市景观特色塑造,只有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的城市景观特色才具有外在美的价值。城市文脉发展是“根”,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是“果”,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才可能实现、才能使我国城市建设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邢海峰.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反思[J].城市问题,2005(1):29-32.

[2]张凤琦.城市化与城市文脉的延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99-101.

[3]佟玉权.城市旅游特色内涵及塑造原则[J].城市问题,2006(5):36-39.

[4]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4):40-44.

彰显文化特色,建设魅力城市 篇9

敦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古老的敦煌文化, 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如何延续古老文脉, 再现历史辉煌, 推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就成为时代赋予敦煌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认真调研、充分酝酿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作出了用敦煌文化元素包装城市的战略选择。不断挖掘敦煌人文、历史、大漠风光的自然特征, 在城市建设中加以发展和创新。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营造乃至一点一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 都努力体现其文化内涵, 力求让城市建设处处包涵着文化, 处处洋溢着文化, 处处传播着文化, 形成了敦煌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品位。

1) 从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中寻找城市的根———发掘城市文化特色。城市特色的孕育, 只有从历史文脉中寻找到自己的根, 才会生长得更富有朝气、更久远。敦煌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通过对敦煌历史地域文化元素的整理、提炼, 使汉唐时期中国古典建筑的风韵在现代建筑中得到新的诠释。新建建筑力求风格特色化, 建设精品化;旧建筑立面改造突出汉风唐韵, 寓古于今;围墙改造中展示地域特色, 服务周围环境;节点改造工程美化城市、改善环境;住宅小区做到环境优美, 布局合理。

2) 从戈壁绿洲的自然风光中塑造城市的形———彰显城市文化形态。城市形态是城市特色的外在表现。城市形态包括建筑与色彩。城市色彩直接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脉。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名城重镇, 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将城市建筑定位于汉唐风格, 色调定位灰色、黄色、赭石色为主调的色彩体系。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时期, 也是古代敦煌最繁荣时期, 秦砖、汉瓦是传统的灰色, 敦煌众多的历史遗存建筑中, 灰色所占比重很大, 它们是构成敦煌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敦煌建筑色调定位为灰色, 灰色让人感到厚重、沉稳, 与敦煌茫茫大漠, 戈壁绿洲的景色相协调;敦煌地处黄沙漫漫的沙漠中, 与之相适应的民居, 保持着与地貌一致的土黄色, 黄色平和、稳重, 是典型的敦煌地方色彩, 也是敦煌人尊崇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赭石色赋予建筑庄重、高贵、典雅的形象, 是汉唐建筑色彩的主色, 形成了汉唐建筑庄重、典雅、鲜明的建筑色彩。灰色、黄色和赭石色协调统一, 共同构筑敦煌城市建筑的主色调, 体现敦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3) 从人文精神与未来的追求中铸就城市的魂———提炼城市文化精神。城市文化精神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挖掘和提炼城市文化精神, 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凝聚起市民的力量, 激发市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名城重镇。自西汉设敦煌郡以来, 作为丝绸之路的腹地, 是通往西域的重要口岸和丝绸之路的商贸大都会, 东西方文化在这块极富魅力的土地上交流、融会, 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孕育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民俗、民间文化。敦煌城市精神应以“执着坚韧, 开放包容”为特质, 形成一种体现敦煌城市历史脉络、体现敦煌时代发展、引领敦煌未来, 同时又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

4) 从现实与未来的追求中凝聚城市的神———铸造城市文化品牌。一个充满个性特征的城市, 有它的历史性, 也会有它的时代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要立足现实, 更要面向未来。富有个性的文化品牌或标识是城市的主要标志, 它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一座城市的深厚内涵与文化品位。敦煌立足于历史文化积淀进行挖掘, 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打造, 形成敦煌城市品牌。

思路决定出路。按照敦煌的发展定位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河西走廊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来考虑, 用超前的眼光定位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 大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更新理念, 拓展敦煌城市建设的思路, 加快城市特色化建设。

1) 用世界的眼光来规划建设城市, 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是关键, 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和城市管理的依据。坚持用世界的眼光来规划, 建设城市。把敦煌建设成为“丝路文化氛围浓厚、汉唐建筑风格突出、功能布局合理完善、舒适精巧极具人气”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做到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把城市的产业发展、自然地理、人文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提高城市品位和文明水平。

2) 用超前的意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着眼建设次区域中心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 统筹推进主城与两翼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 完善城市功能。

3) 用创新的思维完善机制经营城市,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坚持把城市作为政府的最重要资产, 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好敦煌这座城市, 一靠良好环境, 二靠文化品牌, 三靠资本涌入。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撬动土地增值, 建立“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运营机制, 创造宜业宜居环境。积极吸引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市外资金, 参与城市建设经营。

4) 用精细化的方法创新管理模式,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分级管理、全民参与、条块结合、各负其责”的城市管理体制, 深入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活动, 推进城市管理向两翼城区和城郊乡镇延伸。着力规范物业管理, 提高业主参与意识, 引导物业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 建立城市物业长效管理机制。从小处着手, 从细节抓起, 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和法制手段, 引导居民和游客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推进公众素质大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述卓.城市的想象与呈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城市建设之于城市文化 篇10

现在中国大地掀起了谈文化、抓文化的热潮, 城市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 城市文化怎样建树、展示、提炼、传承更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打开网络, “文化”一词的解释成百上千。从广义上说,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但无论广义狭义, 无论中外, 文化一词均有共同的含义, 即“文”都指一种知识, 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的一种精神或物质创造, 而“化”则有“教化、培养”之意。因此, 城市既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文明结晶, 也是新的文化和文明的孕育所。不同的城市将产生不同的文化, 也将孕育不同的人群。

2011年中国跨越了城市化率50%的节点, 大量的乡村迅速被城镇覆盖, 乡村文化丧失了生存基地, 而城市文化却未完整建立。我们处在一个城市物质形态建设领跑精神文明建设的危机关口。站在这个节点, 思考一下城市建设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和责任, 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思考城市建设的规划。70年前,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就精辟地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容器所承载的生活比这容器自身更重要”, “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 最终成为改造人类的场所”。城市的基本功能不但要解决人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求, 还应满足人的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 要起到文化积累、文化创新和留传文化、教育人民的作用。因此, 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中, 要人性化地解决工作、交通、居住问题, 关注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和舒适生活, 摒弃过多的、宏大的、超人性尺度的建筑、场所、道路;要将人类放到更加宏阔的自然世界中, 与自然取得有机的统一, 与生态环境有更好的平衡;要将城市放在更加完整的发展链条上, 关注与古老过去的对话, 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注对未来正确传达历史和现在的信息。

其次思考城市建设的形象。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具有中国传统城市形象的已寥寥可数。借助资讯的发达和全球化效应, 每个城市的特色也正在趋同。从道路的分级、居住区的建设、建筑的形象乃至平面布局、建筑色彩, 我们都能看到不同城市里同样的形象、同样的建设标准。同质化的设计和建设充斥我们的城市, 其产生的文化可想而知。久而久之, 我们多元的、丰富的城市文化必将趋同, 人们将进入标准化的机器思维, 而民族的创新精神怎么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怎样传承呢?

“城市就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 在这个汇聚体内用智慧和财富建设符合人类发展、展示历史传承的形象, 为城市搭建保留和孕育特色文化的场所, 正是我们每一个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职责。

城市建设之于城市文化 篇11

打开网络,“文化”一词的解释成百上千。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但无论广义狭义,无论中外,文化一词均有共同的含义,即“文”都指一种知识,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的一种精神或物质创造,而“化”则有“教化、培养”之意。因此,城市既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文明结晶,也是新的文化和文明的孕育所。不同的城市将产生不同的文化,也将孕育不同的人群。

2011年中国跨越了城市化率50%的节点,大量的乡村迅速被城镇覆盖,乡村文化丧失了生存基地,而城市文化却未完整建立。我们处在一个城市物质形态建设领跑精神文明建设的危机关口。站在这个节点,思考一下城市建设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和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思考城市建设的规划。70年前,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就精辟地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容器所承载的生活比这容器自身更重要”,“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最终成为改造人类的场所”。城市的基本功能不但要解决人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求,还应满足人的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要起到文化积累、文化创新和留传文化、教育人民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中,要人性化地解决工作、交通、居住问题,关注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和舒适生活,摒弃过多的、宏大的、超人性尺度的建筑、场所、道路;要将人类放到更加宏阔的自然世界中,与自然取得有机的统一,与生态环境有更好的平衡;要将城市放在更加完整的发展链条上,关注与古老过去的对话,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关注对未来正确传达历史和现在的信息。

其次思考城市建设的形象。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具有中国传统城市形象的已寥寥可数。借助资讯的发达和全球化效应,每个城市的特色也正在趋同。从道路的分级、居住区的建设、建筑的形象乃至平面布局、建筑色彩,我们都能看到不同城市里同样的形象、同样的建设标准。同质化的设计和建设充斥我们的城市,其产生的文化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我们多元的、丰富的城市文化必将趋同,人们将进入标准化的机器思维,而民族的创新精神怎么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怎样传承呢?

城市特色文化 篇12

1. 保定市文化优势

1.1 人文历史优势。

保定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保定是尧帝的故乡, 春秋战国时期, 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 元朝在这里设郡, 明代护卫京师的大宁都司驻于此, 清雍正年间直隶总督署驻保。此后保定一直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享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的美誉。目前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00余处,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0处, 堪称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市。优秀的历史造就了大批的历史名人, 如荆柯、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关汉卿等。

1.2 红色文化优势。

保定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她曾是义和团活动的重要地区, 北方辛亥革命的发祥地,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中国北方最早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的诞生地;中国北方最早农民运动“完县五里岗暴动”和“高鑫暴动”的发祥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首府, 全省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的诞生地。狼牙山五壮士、白洋淀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等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都发生在保定辖区内。保定拥有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遗址, 唐县自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1.3 文教优势。

保定教育渊源, 人文灿烂, 西汉置郡、宋有州学, 明有府学, 清有莲池书院, 北洋军阀冯国璋、清末状元刘春霖等一大批官员和教育家曾毕业于此。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 曾培养了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国早期革命家。保定是将军的摇篮, 保定军校曾培养出吴佩孚、蒋介石、叶挺、张治中、白崇禧等1700多名将领。清末保定被称为学生城。现在河北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均驻保定。

2. 保定市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保定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万面还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文化优势还需要充分发挥, 城市特色还需要更加鲜明。

2.1 城市形象推介不够。

良好的形象是无价的资本, 可以催生无穷的效益。保定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资源丰厚, 从古至今文化名人灿若群星, 涵盖历史、文化、经济、科学、体育等各个领域。但是, 长期以来保定在形象重新定位和形象全新包装方而做得还不够到位, 许多方面仍给人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

2.2 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

虽然保定一直致力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总体来说, 保定市的城市文化特色还不够突出,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城市的文化内涵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

2.3 群众性文化活动不够丰富。

受各种因素限制, 保定市现在的群众文化生活并不是特别丰富, 没有形成有一定规模、有广泛群众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市民文化生活形式比较单一, 市民是城市文化的创作者和体现者, 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才能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不断上新台阶。

2.4 基础设施不足。

文化基础设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保定市文化设施偏少, 种类也比较单一, 还缺乏具有古城特色的, 可以继承和发扬保定市传统文化优势的文化设施。尤其是群众性活动场所和设施不够普及, 群众性文化活动影响力不够, 没有形成规模, 缺乏具有古城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综合来看, 文化吸引力和承载力有待提高。

3. 保定市文化建设战略

3.1 全面推介保定文化精品, 凸显“保定制造”。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 而特色的基础在于文化。建设文化名城, 必须强化文化建设、整合文化资源, 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唐尧文化”, 古代的“燕赵文化”、“三国文化”、“直隶文化”, 还是近现代的“抗日文化”、“民间文化”, 都是名符其实的“保定制造”。还有“保定作家群”创作的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曾辉煌全国。保定除了著名的“保定三宝”外, 白沟箱包、蠡县皮毛、曲阳石雕等特产也闻名全国, 保定的名吃有“驴肉火烧”、“白运章包子”、“槐茂酱菜”和“冰糖葫芦”等, 做工精湛、口味独特, 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要通过充分挖掘、整合、利用这些优势, 推介文化精品,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舆论氛围, 提高产品的美誉度, 突出地域特色, 全力打造“保定品牌”, 凸显保定制造, 让人们不但知道保定制造的文化产品, 而且知道文化产品的生产者, 这对于提升保定知名度, 打造以“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为标志的城市名片、建设文化名城至关重要。

3.2 激励群众的文化参与意识, 强化城市文化自我认同。

提升民众城市文化意识, 强化城市文化自我认同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既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又是城市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和实施者, 不断激励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意识, 鼓励和支持他们不仅以欣赏者接受者, 而且以创造者、参与者的身份走上城市文化建设的大舞台, 这是城市文化建设保持持久活力的源泉。保定市近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开办空竹文化节、登山节等活动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但是更需要发挥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个人办文化, 比如在小学校开展空竹游戏推广, 组织学校和企业进行各种红歌大赛等活动, 把文化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是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文化传播上, 以诱导式取代单纯的灌注式, 多举办让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表现的文化活动, 可以选派老师和赠送活动用品开展各种具有保定特色的文化活动, 让文化活动在学校、企业、街边等遍地开花, 把文化触角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3.3 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融合。

城市发展如果失去文化的支撑, 城市建设也将失去绵延不绝的动力, 城市街景、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市标等见证城市发展, 体现城市标志, 展示城市形象面貌, 美化城市形象, 进而传播城市形象。保定市近年提出三年大变样, 并且恢复了古城原有名城景观, 如西大街与古莲池、直隶总督署、大慈阁、淮军公所等文化古迹, 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些问题也要注意。

3.3.1 城市建设要突出地域特色。

城市建设的每一条适路、每一块墙角石、每一盏街灯、每一座凉亭、每一张桌椅等都要能体现城市的文脉及文化特色。建议评选市花, 以乡土品种为主, 形成本地特色的园林文化, 以展示本地特点、人文、资源、材质和艺术的雕塑文化, 以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资源, 着重体现当地居民、民俗的街区文化。

3.3.2 旧城改造要着重保护既有文化, 新街区建设要以文化延续为主, 避免出现文化断层。

旧城区要有明确标识、建筑年代和简介, 新建部分要突出特色, 实施精品工程, 努力创作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精品佳作。新城区建设要尽可能地避免与当地特色文化不相适应的、反差较大的建筑和设施, 给人们视觉和感官上造成过大的冲击, 使旧城区与新城区的文化构架做到既一脉相承又相互协调。

3.4 弘扬保定精神, 提升凝聚力。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 是一个城市通过历史积淀而成的精神品格。城市精神以观念形态、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城市居民的大脑中。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 保定人民逐渐凝聚成以“重诺守信、不屈不挠、兼容并蓄、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奋发自强”为主要内涵的“保定精神”, 这是保定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奋发自强、振兴保定的内在动力。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把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城市发展有机结合, 把独具特质的城市核心理念, 纳入全民教育内容, 融入到市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之中,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舆论氛围,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论坛, 把这一源于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发展的城市精神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使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的精神而貌, 为提升保定市竞争力提供深厚而强大的支撑。

摘要: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剖析了保定市的文化优势, 以及现状和问题,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保定市文化建设战略。

关键词:保定市,城市文化,文化建设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强, 吴齐.从城市文化定位中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4) .

[2]林利琴.浅谈城市文化建设[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4) .

[3]藏毅, 徐小龙.城市文化与塑造城市形象[J].作家杂志, 2010, (1) .

上一篇:秋水仙碱下一篇:户外背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