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初探

2024-10-02

城市特色初探(共11篇)

城市特色初探 篇1

远景设计研究院

创造特色山地城市道路景观构思初探

城市道路联系了城市中重要公共活动空间,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特有景观和面貌,表现出城市的气质和性格,因此城市道路景观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它的特色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特色。山地城市道路景观的特色构思对其特色塑造尤为重要。

1、山地城市道路的地域特色的构成道路所在的用地特性可大致分为道路部分和道路以外部分。道路部分包括道路所在的用地形态。如繁华的商业街;富有外国风情的建筑群;历史悠久的传统民居;亲切宜人的住宅区;道路所处的地段特性本身就能成为道路景观的特色。道路以外部分包括道路不远处的地标性建筑;在山谷仰望到的一线天景观;远处连绵的山脉;在山腰观望到的梯田;山腰上的寺庙道观;在坡顶上俯瞰到的城市;等都能成为道路以外的特色。

2、源于用地特色产生的构思

2.1道路部分

通过对道路所在的景观特色要素归纳整理,梳理道路景观特色。如热闹的沿街商铺;异国风情的传统街区;富有生活气息的住区;江、河、湖、海等具有视觉连续性的景观等。在远景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时也是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其可操作性的方面。

2.2道路以外部分

(1)对景法:通过将地域标志性的山岳、建筑物、大型城市综合体等放在道路轴线的尽端或远处。将其他对象沿轴线布置。这种做法很常见,是有效的突出地域特色的构思。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2)因借法:通过将某一塔状构筑物或者造型。独特,有历史意义的,或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等作为城市标注物。毋庸置疑的,赋予了沿路经过的道路独特的视觉核心。为道路景观的打造增添了特色,同时也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提供了很好的线路。

3、源于道路特性的构思

3.1 道路特性分类

(1)道路本身的构成:包括道路的平面、断面、幅度等几何结构;道路交叉口等节点;绿化带、道路铺装等都能体现出道路本身的特色。

(2)道路类型:道路的不同类型能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景观视觉效果。故而具有独特组织形式的道路类型本身就能作为道路景观构思的要素。

3.2 源于道路特性的山地城市道路景观构思

(1)道路的几何构成的不同,道路本身和附属物以及占有物的差异也会给道路景观带来审美的差异。如何利用道路本身的构成差异规划设计是丰富道路景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几何构成是根据道路的平面线形,道路纵断面,道路幅度来决定的。

(2)划分的道路类型,其视觉效果也不一样。因此会给道路特色的塑造造成不一样的构思。虽然人们多数时候不能通过鸟瞰的角度看到整体的道路景观,但在交叉口、丁字路口、回车道等路网的节点处,很容易能看到景观的整体效果。在构思中,对容易引起人们视觉焦点的道路类型敏感地段应充分考虑,并注意规划设计。

4、源于城市生活文化特色的构思

以山水文化为例,总的来说,山水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认识自然并

不断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文化财富,是在自然山水中提炼出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对山水的敬畏、崇拜以及模仿。而我国的山水文化更是深厚并且包罗万象。其表现形式繁多——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学说、山水田园诗词、山水水墨画、山水中的寺庙古刹、古典园林设计中国的山地城市大多是欠发达地区,在山地城市的形成初期,山水文化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山水的敬畏,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文明的慢慢演化,对山水之情主要表现为对山水的主观性审美以及体悟、对自然山水的改造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源于山地城市生活文化特色的构思

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与道路所在城市的生活文化氛围密切相关。通常,由道路当中来来往往集中的人流,举办的城市庆典活动,当地的民俗节日,自由而繁忙的市场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突出反映城市道路的特性。根据人流的特性,反映出其相应的历史文化氛围。

6、结束语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特色的创造绝不能凭个人的喜好随意创造或是照抄照搬平原地区的设计方案,而是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山地城市道路的用地特色、道路特性以及山地城市生活文化特色三大方面进行构思,塑造具有特色的山地城市道路景观。

城市特色初探 篇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绿地的支撑, 建设有特色的城市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1 城市绿地的环境效应

城市是人口指数密集、经济发达地区, 人文指数和经济指数俱高。而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系统, 园林绿地在这个系统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城市应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首先应该是园林城市, 四季葱萃, 绿茵遍地, 是人居环境的基础。城市绿地对于保护环境, 防治污染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有关研究表明, 地球上60%以上的氧气来自绿色植物。氧气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资, 而人们在吸收燃烧的过程中又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多倍, 总的来说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同时增加了空气中的氧气。每公顷公园绿地每天能吸收900 kg二氧化碳, 生产600 kg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 有许多植物还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气、氨及铅蒸气等分别具有吸收能力和净化作用。此外, 据国外研究, 树木根系能吸收水中的溶解质, 减少水中的细菌含量, 净化水体和土壤。

2) 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噪声。城市郊区大面积的绿色植物, 道路上的行道树以及城市中的各种公共绿地对城市相应地段的温度和湿度以及通风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另外, 城市中各种高大乔木能明显的降低噪声, 声音通过树叶微振消耗声能。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明显的作用。

1.2 城市绿地的其他特性

城市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1) 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绿地的质量高低直接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资源, 在现今大气严重污染的背景下, 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是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2) 城市绿化是一种健康资源。提高人的预期寿命是衡量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爆发的“非典”是对公共健康、公共卫生提出的一次警示。而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能有效的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所以城市绿化是居民生存的一种健康资源。3) 城市绿化是一种景观资源。城市绿地中植物的季相变化, 为城市增添不同的色彩效果。在为市民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同时还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 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旅游风景奠定良好的基础, 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之一。

2 对两例城市绿地规划的分析探讨

这两例绿地是山西省清徐县城的两处公共绿地, 因在整个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有所创新, 有一定的新意, 尤其在植物配置方面, 大量运用乡土经济植物, 景色宜人, 特色鲜明。

2.1 东湖景区规划简介

东湖位于清徐县城中心, 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城内天然湖。水域面积525亩, 平均水深3 m, 它不仅是县城的绿化中心, 也是清徐县城的象征。整个东湖景区规划以东湖水面为中心, 几条景观轴呈放射状向四周辐射, 环湖路将景观轴上的各个景点有机的连在一起, 使整个东湖景区的各景点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一景观轴以中心广场为主, 包括桃杏园;第二景观轴以怡心园为主, 包括百花园、古城新柳园景点。

其中桃杏园的主景是沙金红杏树, 整个杏园呈圆形, 形似杏, 由曲径小路和不同植物群落围合成若干园林空间。设置山石、座凳、小品。春天到来, 从文源路远眺, 湖边一片桃红柳绿的景象, 十分美丽。夏天, 红红的大杏能染红周围各景, 让人垂涎欲滴, 欲摘不能。秋天, 深红色的杏树叶, 好似枫叶, 让湖边一片火红, 令人百看不厌。冬天, 挂满雪花的枝头, 好似又一种果实成熟了。

沙金红是清徐的一种特产, 曾在1952年莫斯科国际鲜果博览会获得银奖, 1995年被山西省农产品博览会评为山西三大杏之一, 并荣登榜首获得银奖。清徐沙金红的系列产品, 有多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刊。

古城新柳园是从广场到通湖路, 给游人展示垂柳婀娜多姿, 春意浓浓的意境, 一方面, 同怡心园荷花相对, 再现清徐“荷花万朵柳千株”的好画美景, 另一方面, 寓意清徐城一片生机。垂柳也是当地一种非常普遍的绿化树种, 它抗病能力强, 生态效果显著。

2.2 葡萄公园规划简介

葡萄公园位于县城与八一路交叉口北侧, 占地260亩, 整个地势北高南低, 总高差为5 m。规划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园内景色进行整理, 重点突出葡萄种植园, 充分展示清徐葡萄特产的魅力, 由于地形不规整, 在平面布局时充分利用地形, 规划成为一串葡萄的格局, 园路就成为各“颗粒”间的纽带。园路行道树采用当地的杏树、梨树、苹果树、核桃树等, 两侧布置时令花卉。园路的交点布置风格不同的景点, 以利休息和观赏。各种小品, 雕塑镶嵌在“颗粒”间的缝隙, 各种结点上。公园的围墙采用当地的树枝及藤类植物编织而成, 园内葡萄可攀援而上, 形成通透式的生态围墙。整个规划设计无论从平面还是从立体效果, 紧紧围绕葡萄做文章, 以绿为主, 园林小品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本地的植物, 形成一个有清徐特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有的城市新型公园。是清徐人特别喜欢而又骄傲的景区之一。

清徐由于背山面水向阳, 日光充足, 植被覆盖优越, 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在县城绿化中大量运用本地植物, 把葡萄树、杏树、桃树、柿子树、梨树等作为造景的重要手段, 使清徐的园林绿化有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在县城中心的东湖景区, 几百米的葡萄长廊, 它是清徐人共知的一大景观。

3 对两处公园植物配置引发的思考

3.1 绿化植物特色

园林树种是实现园林城市的基础材料, 起到城市绿化的骨干作用, 它不仅具有绿化效应, 还具有美化城市的重要功能, 综合反映一个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所以园林植物采用当地植物, 对于创造有特色的园林空间有重要意义。

3.2 开发绿化植物, 塑造城市特色

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 应集中反映和再现本地民俗文化和自然特色。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适地植物品种以及种植传统, 从而使每个城市的绿色景观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差异性。不同的地区, 由于气候、水质、土质的不同, 所生长的植物也会不同, 是整个地区环境特色的重要载体。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淡无味的城市, 没有个性的城市是一个缺乏魅力的城市。绿化作为营造城市硬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特色的城市空间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有人这样描述绿色:孤独的风景是美丽的凋零, 绿色是一种骨气, 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让荒凉挺起腰板, 没有绿色就没有了骨气, 一切都会变得凄凉。是的, 绿色给了我们希望, 让我们有生存的依托, 保护绿色, 创造绿色, 是每位规划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摘要:从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及意义着手, 简单介绍了东湖景区与葡萄公园两处绿地的规划建设情况, 对两处绿地的植物配置进行了分析, 从而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绿地, 为特色城市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城市绿地,植物,园林,特色

参考文献

[1]清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徐县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3]孟兆祯.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J].建筑学报, 2003 (5) :22.

[4]张道山.小地方是好地方[J].小城镇建设, 2001 (7) :86.

城市标语应凸显城市特色 篇3

据笔者观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含糊空洞,难以体现城市风貌

一则城市标语,其实就是一张城市为自己量身打制的名片。在这则标语当中,必须涵盖属于这座城市的相关信息。由此,城市标语的拟订,必须首先定位在能够概括出城市特色、体现出城市风貌。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这应该是拟订一则城市标语的基本理念和功用。但是,反观我国部分城市拟订的城市标语,却没有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它们或语焉不详、指涉不明,或含糊空洞、表意不清,使人很难将这则城市标语与其所指涉的城市联系起来,从而丧失了城市标语拟订的基本功用。如威海市的城市标语——“威海市: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碧海、蓝天、渔家、白帆……几乎是所有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的共同特征。威海市将这些概括进自己的城市标语,委实难以体现出属于自己的城市特色。再如广州市的城市标语——“广州市:一日读懂两千年”,一日怎么会读懂两千年?能读懂两千年里的什么?这又怎么会和一座城市牵连上?这则城市标语语焉不详,含糊不清,很难给人以清晰、直白的印象。一则城市标语,难以使人明确地将这则标语与其所指涉的城市联系起来,那么,这则城市标语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目光短浅,偏执单一城市效能

城市标语的拟订,应当立足于对该城市的特色和功能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定位和概括。而我国部分城市拟订的城市标语,却将城市标语混同为了旅游口号,这种偏执和短浅,使城市标语丧失了其应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福州市的城市标语——“福州市:福山福水福州游”,如果去掉了标语中的“游”字,将其改为“福州市:福山·福水·福州”,福州市的城市标语应该非常具有感召力。但是,就是因为偏执于旅游的需要,福州市的这则标语中多出了一个“游”字,把很好的一则城市标语,变成了一句浅陋的旅游口号,从而丧失了其更广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城市标语混同为旅游口号的现象,一方面源于人们对城市标语功用和特质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则来自功利意识的驱使。

攀移附会,自我淡化城市个性

每座城市都拥有属于自身的成就和个性。其本身就是维系一座城市内在动力和独特品质的精神支柱。换言之,维系和弘扬一座城市本身的成就和个性,正是唤起这座城市自信自尊、提升其内在凝聚力、创造力的需要。虽然,这种成就和个性,可以不必体现在城市标语的拟订上,但是如果一则城市标语的拟订,忽略甚至淡化了对该城市自身成就和个性应有的尊敬和重视,而意图借助其他因素来展现自己,这种盲目的攀移附会,无疑会影响到这座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使其丧失掉长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如肇庆市的城市标语——“肇庆市:肇庆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就是意图通过瑞士名城日内瓦来拔高自己。但这种攀移附会,不但使其泯失了自身的成就和个性,而且也会产生出某些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到国人的心理情感。再如咸阳市的城市标语——“咸阳市:中国金字塔之都——咸阳”,咸阳市显然是想借助埃及的金字塔来说明“本土”的特色——秦陵汉阙众多、历史积淀丰厚。但咸阳市作为大秦故国、秦中名城、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的发祥地,自有许多让人惊叹的特色和风采,实不必如此自轻自贱、攀移附会。

标榜吹举,蓄意魅化城市形象

毋需讳言,拟订城市标语,原是为了凸现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由此,在城市标语的拟订上,适当地提升和点化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则城市标语过于标榜吹举,甚或为了魅化城市形象而蓄意言过其实、无中生有,则无疑触犯了城市标语拟订中的另一禁忌。如重庆市的城市标语——“重庆市:世界的重庆,永远的三峡”,把自己标榜为“世界的重庆”,本意是旨在拔高自己,但因为过于言大而给人以不自量力的感觉。又如日照市的城市标语——“日照市:游山游五岳,赏海去日照”,日照市置我国其他的赏海胜地于不顾,断言“赏海去日照”,这般标榜,难免给人以孤陋、吹举之感。再如洛阳市的城市标语——“洛阳市:国花牡丹城——洛阳”,我国的国花是什么,《宪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为了抬高自己,洛阳市竟擅定“国花”为“牡丹”,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其实,一条精辟、公允的城市标语,绝非是搞个征集评奖活动、酝酿几天就能炮制出来的。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些有口皆碑的“城市标语”,哪一则不是历经了几百、上千年的积淀和检验才推敲出来的!拟订城市标语,同样应该和搞城市规划一样,力求避免短浅、浮躁、盲目和草率。

牵强冗赘,盲目罗致城市特色

城市标语,应以言简意赅、精当准确、最具感染力和理解力的语言表述,挖掘出该城市独有的精神内涵和风土特色。换言之,简洁、精辟、概括、深刻,这应是拟订一则城市标语在语言表述上最基本的特质和要求。而反观我国部分城市拟订的城市标语,却失之于冗赘、牵强,它们或在语言表达上过于藻饰,或在特色定位上过于罗致,或在品质挖掘上过于牵强,从而给人以刻意、盲目甚或浮躁不实之感。如三门峡市的城市标语——“三门峡市:文化圣地,天鹅之城”,将城市的精神内涵和风土特色罗致在一起,即让人倍感牵强。而且,将“文化圣地”和“天鹅之城”并举,不但于情理上难通,更给人以有失谨严、庄重之感。再如成都市的城市标语——“成都市: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虽然意图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城市特色,但因为概括过于空泛,反而并不能给人留下最鲜明的印象。其他的城市标语,如宜昌市的城市标语——“宜昌市: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兰州市的城市标语——“兰州市:丝路山水名城,西部黄河之都”等,亦存在罗致过细、藻饰过烦、牵强过多的缺憾。

城市的特色名片作文 篇4

秋天的城市,美丽迷人,到处是花的海洋。傲慢的菊花,开满了整个花坛,一丛丛,一簇簇,黄的赛金,粉的似霞。一朵朵都是如此的婀娜多姿,妩媚动人,刚强中又多了些柔美。树木正展示出它的魅力,可爱的爬山虎已在为来年春天的梦准备着。看!红的,黄的,绿的交织在一起,一阵微风吹来,他们晃动着小手,正朝我们微笑呢!

秋天的城市,韵味无穷。一阵阵的秋雨弹奏出柔美清新的乐曲,洋洋洒洒地铺湿了街道。这温情脉脉的音乐语言,带我们走进了引人遐想的意境……撑一把小伞,漫步于马路,街道,静静地伫立雨中,呼吸着雨的气息,刹那间似乎觉得自己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景致中……雨还在下,他奏出了金黄的桂花,奏出红艳的枫叶,奏出了一片美丽,奥,我知道了,秋雨还是一个神奇的音乐家。

秋天的城市,悦耳动听。夜晚,躺在床上,静下心来,你会听到秋天的声音!听,蟋蟀,蝈蝈,纺织娘,好多的秋虫都来参加音乐会了!此起彼伏的乐声似乎在弹奏一曲《秋天城市月光曲》呢!蟋蟀在墙角里弹吉他,蝈蝈在草丛里不安分的跳来跳去,还在模仿着长笛,不时发出几声轻微的叫声。纺织娘也在昂首挺胸为它们伴唱呢。这群秋天的演奏家着实为秋天的城市填上了美丽的一笔。

秋天的城市,金风送爽。求是带来了真挚的问候,把秋菊轻轻召唤,为大地换上一套金色的秋装!秋风香像个幼童――活泼,可爱,悄悄的走进了千家万户;秋风像个小女孩――天真,稚气,来到爬山虎墙前为他们化妆;秋天像个大姑娘――温柔,有活力,发出银铃的声音,让在城市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忘却忧愁和不快!

探讨建设特色城市风貌 篇5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气质、底蕴、格局特点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面对新世纪,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和发展进程中,更应注重其风貌和形象的研究与塑造,从而焕发出新的更加耀眼的光彩。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前几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对城市设计、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 使得不少地方城市建设工作走入误区, 片面地认为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 造成不少城市“千城一面”,失去了自己应有的特色。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我国规划界、建筑界讨论的试点课题。但一座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它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这就要求首先要在规划上就注重对城市风貌的研究,把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本文结合**市中心城区的具体情况,来谈一下城市风貌特色建设。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3.1 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应注重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的开发

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物质形态构成是历史文化的限定、沉淀与结晶。一定地域、一定时期、一定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轶闻趣事等形成了各有区别的城市形态与地方风貌特色。我国是拥有五十多个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习俗的不同,形成了江南水乡,北国风光等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既不能割断传统文脉,也不能不加取舍地全盘继承。取舍什么?如何保持、建设自己的特色?这是摆在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市张店区位于**省中部,东临齐国故都,南接聊斋故里,属**半岛对外开放区、环渤海经济发展带、半岛城市群,是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市的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流通中心。张店属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蔓延地带,历史源远流长。战国时燕将乐毅分封于此,建立“昌国”。金末元初,又以“黄桑店”闻名海外,有“商贾云集,日进万金”之说,是元、明、清三代重镇。1955年4月,张店区正式成立,为**市辖区之一。在**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调查、分析,提出了开发**市中心城区历史、人文景观的两个规划构想。

3.1.1 保护现有文物古迹,逐步恢复历史人文景观

**市张店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中心城区平畴沃野,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名人,并留下许多名胜古迹,且极具特色和魅力。黑铁山起义中的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马耀南等著名人士均是本地人;世界文学史上的奇文佳作《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居住于中心城区的南部——淄川区;此外,在张店城区周围这片土地上还造就了一大批英明卓著的人物,他们是春秋战国时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田穰苴、田单,还有著名的科学家贾思勰,文学家左思、王士祯、赵执信,政治家管仲、鲍叔牙、晏婴、房玄龄,医学家淳于意。在中心城区周围有建于西周的齐国故城和战国齐长城遗址、明清时的蒲松龄故居、北魏西天寺石佛造像、战国田齐王陵、新石器时代桐林遗址、后李遗址、董禇遗址、大蓬科遗址和浮山驿遗址、北齐寨里窑址、明清颜文姜祠、春秋战国临淄墓群,均保留完好。规划根据不同性质的古迹划定不同的保护范围,逐步开发利用这些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做到继承中求发展,在开发中继承、更新、提高传统文化的活力。

3.1.2 优美的轶事传说,多民族交汇的传统,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素材

**市流传着不少优美的民间传说,且不少与地方文物古迹景点相融合,如“孟姜女”、“牛郎织女”、“颜文姜”、“炉姑”、“高柴女”、“鲁山”等。虽然他们不在中心城区内,但是对张店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传说有的催人向上,有的是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还有的是民族爱国教育的典例。发掘利用这些积极向上的民间轶事传说,为丰富城市景点建设提供不少文化内涵。中心城区是个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地方,历代战争、人员的迁徙,形成满、汉、回交融的局面。兄弟民族同在一个城市生活,居住上相对集中,各自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为我们进行城市规划提供了不少值得挖掘和借鉴的东西。

3.2 城市风貌特色建设与自然相融合 在中国文化里,人和自然是处在一种十分亲密和谐的关系中,人离不开自然界的抚育,自然界也离不开人的开发,所谓“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指人与自然的融合,人们从利用原始的自然条件开始,开发、改造、发展

了自然条件,使之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如一些古代江南小城镇建设,应该讲是这方面的典范。中心城区南有鲁山,北临黄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和东北为低山丘陵,最高处为黑铁山,西北和北部平原洼地,最低处在大张镇西部,地势起伏不大,但是水系相当发达,猪龙河、范阳河、孝妇河、涝淄河四条主要河流从城市中心穿过,此外城区内河网密布,颇有北国江南的特色。充分利用好这些水系,是创造我们城市特色的关键。

3.2.1 以水系和铁路网为骨架,搞好防护绿地的建设

猪龙河、范阳河、孝妇河、涝淄河在城区内自然穿插和铁路网的自由布置,为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水系的走向又与城市的主导风向基本一致,这为改善中心城区小气候创造了绝好的条件。规划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沿猪龙河、范阳河、孝妇河、涝淄河两岸和铁路两边广植防护林带,构成水、路、绿交融的风景线,形成**中心城区绿化的骨架;此外,在猪龙河、范阳河、涝淄河和人民路的交汇处,因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地理位置,对城市风貌特色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划建成以绿化、水体为主的城市中心公园,形成城市绿色的“肺”。

3.2.2 搞好内河水系绿化,注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张店城区内的环城河水面宽广,植被、水质良好,并且在张店城区周围有古建筑分布,在规划上体现“水”、“绿”、“古”三个主题,在其它的内河水系两侧,规划预留不少于15 米宽的绿化带,结合小品布置,为市民游憩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3 把城市“轴线”的建设纳入城市风貌特色建设

一个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可以讲有多种因素,但是城市“轴线”的建设应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提到上海,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外滩和南京路;一提起北京,人们就会想到长安大街和王府井。如果一个景点、一幢建筑物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零碎的话,那么当我们精心规划,把一些相关的景点、相关的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话,它就能给人以震撼。

在**市的总体规划中,我们就张店区明确地提出了二条轴线的建设,一条是以柳泉路——张博路为主要骨架的南北向发展轴,顺应**的自然地理特征,整合全市城市空间,加强贯穿城区的柳泉路两侧绿化的综合整治。

另一条轴线是城市时代人文景观轴,也是东西向发展轴的建设,规划选择以张周路——新村路——张辛路为主线,串连周村、张店、临淄三个城区,是展现**城市发展时代延续的人文景观轴线。沿城市干道作为展现城市景观通道,控制两侧绿化景观,强化两侧的建筑景观效果,对建筑形式、色彩、体量合理引导,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轴线。

3.4 城市风貌的建设应加强城市“客厅”的建设

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即城市“客厅”的建设。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客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一些地方领导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侵占广场绿地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我们都知道,大连是一座的环境优美的城市,其城市建设引起了全国的瞩目。它的美主要就是注重城市“客厅”的建设,如织的草坪、整洁的广场是大连城市特色之一。

张店区位于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结合部,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立体化交通网络便捷,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横贯东西,滨莱高速公路、205国道纵贯南北,空运、海运和铁路运输十分便利。有其独特的交通优势和发展机遇。与其它大城市相比,我们的城市建设可以讲刚刚起步,我们有条件在加强城市“客厅”的建设上做些努力。在这次总体规划中,我们注重了城市绿地、广场的建设,在布局上进行综合考虑。火车站广场、汽车站广场和城市主要出口路,既是人流集散的地方,也是城市的大门,给人的印象最为直观,因此在主体建筑布置上要有一定的体量,造型宜新颍独特,配套的绿化、小品、雕塑要一气呵成,强调其观赏性,力求给人一个生动鲜明的印象。对于城市的内部广场,除了特殊功能外,强调其休闲的功能,小品、绿地等布置,要兼顾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重在给人们提供一个休闲交流的场所。

3.5 城市风貌特色的建设应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综合考虑

城市风貌特色的建设是开发旅游的基础,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又促进了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承。中心城区以及周围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开发资金不足,景点较分散,加之对旅游业不够重视,致使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市早在1989年就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张店区黑铁山风景区和张店温泉风景区及其他名胜古迹,如齐长城遗址、寨里窑址、蒲松龄故居、颜文姜祠等名迹保存完好。这些文物古迹和景点均分布中心城区周围,再加上**市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以张店为中心,以临淄为龙头, 以周村、淄川、博山为重点的新格局,再辅以其它各种内容,则以张店为中心的古文化旅游网络将是非常有特色的,届时也给城市风貌特色的建设带来活力。小结

城市特色初探 篇6

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必须结合风景区的特点,详尽地调查研究地域情况,捕捉地域的人文、历史、传说等软信息以及自然、地理、植被、水文条件等硬信息,并合理地将它们结合于规划设计中。笔者以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从地域的文脉、地脉以及风景区的现状情况入手,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

1 地脉分析

地脉是一个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及地质资源的综合,地脉是大自然赋予的、后天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

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北起聊城市北外环路、南至南外环路的河道及沿河两岸的景区用地,全长约16.885 km,面积约1 708 hm2,其中水面面积168 hm2。其类型属城市河湖型。

徒骇河发源于河南省清丰县东北部边境,流经河南省南乐县、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阳谷、聊城、茌平、高唐等县(市),在大张乡入聊城市,经过市区东南部,在北杨集乡出市界,市界内河段长度46 km。

水是聊城的灵魂,也是聊城的标志和象征。聊城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在聊城,既有发达的自然水系,又有发达的人工河湖渠。这些河湖渠相互交通,阡陌纵横,形塑出聊城市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

在聊城城市水系中,徒骇河是最大的一条自然河流。在地理位置上,徒骇河长期以来蜿蜒于聊城的东郊和南郊,它一方面与京杭大运河相互交汇,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因为水位的差异而卓然不群。总之,从历史到现今,徒骇河既是聊城市城市水系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该水系。

但是,随着聊城市城市化进程即“东扩南展”计划的加速推行,徒骇河的这种独立地位开始发生改变。根据聊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从南外环至陈口路的徒骇河河段,将成为聊城新旧城区的结合部,徒骇河将从城郊河变为城中河,徒骇河的空间位置因此而改变,徒骇河的基本功能因此而添加。由此可见,因水而生、依水建城的聊城市,首先必须把徒骇河完全纳入到整个城市水系中,统一不同河湖之间的水位标高,建设好各种结点,提升徒骇河的自然环境质量,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水文章和生态文章,打造更加卓越秀美的“湖河相连,水水相通,城水相依”的江北水城特色。

2 文脉分析

文脉是一个地域(国家、城市、风景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脉承,以及社会人文背景。聊城是一座因水而盛的城市,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航,带来了聊城在明清时期400余年的繁荣和发达。经济的繁荣塑造了聊城市独特和雄厚的文化积淀。不仅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而且各地商人的流动带来了不同地方性文化在这里的交流和融合,历史上建造的8大会馆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象征。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激荡和交融,不同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相互迭压和刺激,塑造出聊城独特的人文资源、文化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遗存。

3 景区现状概况

徒骇河流经城市居住区、工业区、学校、工厂、城市干道等,将城市各类用地串联起来(图1)。徒骇河周边各类城市用地具有集中分布性,可以分为3段:

a. 南外环路至陈口桥段。周边城市用地主要以教育科研用地为主。在聊城市总体规划中,该区段徒骇河两岸绿地性质为生产防护绿地,除河流穿插外,绿块面积较大。

b. 陈口桥至橡胶坝段。周边城市用地主要以城市居住用地为主,兼有少量商业及教育用地及其配套设施。这段用地是聊城市居住区相对较集中地之一。在聊城市总体规划中,该区段徒骇河两岸绿地性质为城市公共绿地。

c. 橡胶坝至北外环路段。周边城市用地主要以一、二类工业用地和生态绿化保护区为主。在聊城市总体规划中,该区段徒骇河两岸绿地性质为生产防护绿地。

4 主题定位及规划宗旨

根据地脉和文脉以及其周边的城市用地性质的分析,将规划主题定为:徒骇神韵,江北水城。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理念,以水文化为主线,把徒骇河景区打造成拥有3张王牌(生态牌、水韵牌、文化牌)的知名旅游、环境产品。

规划宗旨是通过分期建设,逐步形成以生态文化为龙头,以水韵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集水景观光、休闲度假、会议展览、科普教育和大众康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最终实现打造名副其实的“江北水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聊城城市品位的目标。

5 规划布局与规划内容

有了对景区所在地域的文脉、地脉以及现状情况的深入分析,在规划宗旨和主题的“导航”下,取得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布局与规划内容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打造江北水城,徒骇河应是主角之一,景区的规划以“水”为本源,“绿”为主体,这是地脉对徒骇河风景区的要求;其次,营造“徒骇神韵”,必须突出徒骇河的文化内涵,这个文化内涵即为文脉分析的具体内容;第三,如何用适当的规划设计语言来表达这两个透着地域特色的规划思想的问题;第四,如何进行规划内容的具体布局[4]。从用地现状分析入手正是解决布局问题的有效途径。

结合聊城市总体规划及徒骇河各区段的现状条件和徒骇河周边城市用地性质,根据总体规划的主题,利用徒骇河的线型河道,结合城市功能要求,规划将用地分成3个区段:观光游赏区、城市休闲区、生态防护区,每段分别展现不同的景观风貌(见图1)。3个区段具体布置如下:

a. 观光游赏区。南外环路至陈口桥现状主要为生产防护绿地,该地段已经建成的姜堤乐园、动物园和水工程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该段陈口桥处集中分布了文教用地,规划目的以综合的旅游休闲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通过丰富的文化主题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满足人们不同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见图2)。

b. 城市休闲区。陈口桥至橡胶坝段周边的城市绿地为居住区,与城市关系密切,以满足日常居民的观赏、休憩、休闲等娱乐活动为主要功能,体现亲水的城市主题,展现景观绿地与城市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该地段规划为城市休闲区,规划设置7个园区:夕佳园、生态游乐园、百果乐园、水城雄韵、康体健身园、古典名著园、远香揖翠园。这些项目的设置可满足周围居民绿湾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见图3)。

c. 生态防护区。橡胶坝至北外环路周边的城市绿地,主要为一、二类工业用地和生态绿化保护区绿地。规划以保护环境和提高景观质量为目的,通过环境治理和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创造出一个与自然接触,感受自然的奥妙,尊重自然的场所。规划内容以大面积植物绿化为主,适当增设游赏设施,与周边生态绿化保护区共同形成改善聊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肺”(见图4)。

这3段式的布局是由现状用地的各种条件以及与城市不同性质用地的关系决定的。古典名著园、水城雄韵等规划内容是聊城地脉、文脉思想的具体体现。如古典名著园以体现《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与聊城有关的古典名著作为造景的主题思想;水城雄韵则以反映当代江北水城形象作为造园的中心主题。其他景区景点的设置,基本源于对聊城地脉、文脉分析研究的结果,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详述。

6 结 语

规划设计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途径很多。从聊城市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a.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必须与城市的休闲、观光、城市生态、城市景观、城市水利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有别于其他类型水利风景区的特色所在[5]。

b. 深入分析用地现状条件,是获得科学、合理的水利风景区规划方案的先决条件,是方案总体布局、具体规划项目设置的主要依据。

c. 研究规划用地所在区域的地脉、文脉,是规划主题与宗旨形成的思想源泉,是产生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案的有效途径。

注: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于《江北水城徒骇河景区南外环路——陈口桥规划》。

摘要:以聊城徒骇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为案例分析和探讨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从用地现状条件出发,以景区所在地域的文脉和地脉作为规划思想的主要源泉,并将其渗透到水利风景区规划的方案决策之中,创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地域特色,景区规划

参考文献

[1]聊城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聊城市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3.

[2]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之二)[J].社区,2006(11):64-65.

[3]李晓华.关于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中国水利,2001(11):2-3.

[4]苗晓芳,罗蕴晗,蒋琳,等.徒骇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思路[J].水利经济,2007,25(3):75-77.

布局城市“智慧特色” 篇7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之后最为热门的关键词。

不能回避的话题

“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启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定位,智慧城市的建设非常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建疆认为,智慧城市是每一个管理者不能回避的话题。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下一个五年计划,“智慧城市”成为各地炙手可热的话题——2011年,四川省提出“智慧城市 光网四川”,以超高速全光网络为依托,构建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2010年9月,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并完成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项目的全面规划;同样是在2011年,广东省也提出“数字广东 智慧城市”的口号,率先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珠三角城市重点领域的应用。

智慧城市的汹涌大潮正滚滚而来,但同时各地在将智慧城市作为区域建设的重要战略方向时,也存在着一拥而上的隐患——云计算、物联网项目纷纷上马,“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屡屡发生。

经过了多年的信息化工作,太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元亮在智慧城市风潮伊始,就看到了资源浪费的苗头。“我们到各地去学习的时候,发现了许多问题。希望大家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智慧城市,避免条块分割和资源浪费,不能打着智慧城市的旗号,做不智慧的事。”

“在智慧城市的风潮下,很多人以为这是一个可以很快变成现实的概念,却忽略了中国复杂的社会形态。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长期的,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现实开始。”新疆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苏国平一语中的。

寻找“智慧特色”

用全局的视野观去布局自己城市的“智慧特色”,这也将考问每一位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在此次论坛上,各位嘉宾纷纷介绍了自己城市的智慧探索及地方特色。

四川省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宽带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主要着眼点在于整合——把分散、零碎、独立的信息化系统、物联网系统进行整合,提升为具备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机制的有机整体,是对传统意义上城市信息化的升华和飞跃。

宁波市则注重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建立整体协调机制。为此,宁波市特别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全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步调;同时,还将智慧城市划分为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人文、智慧民生和智慧管理等六大功能模块。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主任胡道林在论坛上表示,作为宁波市的一个区,海曙区将首先推进其中的三大领域建设——智慧政务、智慧产业以及智慧民生体系。

广东省在推广区域、试点先行的同时,还牢牢抓住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1月,广东省高调提出“2012年广东物联网产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目标。“广东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以珠三角为先导,率先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神志雄表示。

城市特色初探 篇8

——培训中心科普培训基地发展规划

科普进社区活动是体现科普工作“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有效载体,也是创建文明城市,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而社区科普工作者则是其中普及科学知识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训中心作为北京市政市容管理系统唯一一家科普培训基地,在2010——2015年期间,将在市科委、市市政市容委的领导下,在可持续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立足首都城市管理领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按照北京市科普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开拓工作,全力建设具有北京市城市管理特色的科普基地。

未来的几年时间,培训中心将全面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将城市管理与改善环境紧密结合,以增强基地科普能力为核心,以提升首都市民环境意识与科普素质为目标,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创新科普工作机制,增强科普工作实效性;努力建设一流的城市管理科普基地,提高北京市民的科学素质,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积极贡献。

一、加强科普体系建设

1、健全科普培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以市政市容管理科普为核心,采取顾问制、会员制、联盟平台等方式,吸收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参与,定期召开联系会议,研究制定科普培训、宣传计划,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2、搭建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培训中心将积极加强与市科委社发处、可持续发展中心等部门联系沟通,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与其他科普机构联系,寻求发展空间,或是合作机会;同时,以科普基地为枢纽,促进市科委、市政市容委与各区县管委、社区之间的沟通、联络,建立科普联动机制,将培训基地的功能发挥好,推动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

3、与NGO组织开展交流合作

未来,科普基地将与NGO组织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通过与NGO合作,组织参训人员前往其它机构实地交流互访,提升科普工作者在项目实践、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等方面的能力,让大家了解科普机构的工作方式,如何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有效途径等。还可以通过科普主题、编撰文字材料、交流科普经验,建立科普基地的学习网络,加强与NGO组织的合作与联系,解决基地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在今年开展的2期培训基础上,今后每年逐步加大培训的力度,开展社区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城

市管理参与意识和能力;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培训工作,为提高科普工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建立有效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同时,立足市政市容环境管理领域,与培训中心业务工作结合,1-2年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城市管理专兼职人才队伍:

一是培养能够讲课的行业专家;

二是培养开展科普宣传的各类人才队伍,如组织人才、策划人才等;

三是借助多种渠道,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培训工作,不断完善长效培训机制,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北京市科普培训基地,培养一批责任心强、科普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科普工作者,重点组织开展对社区科普管理者、指导员、监督员的科技传播能力培训;推广建立健康科普人际传播能力培训模式;发展城市、社区、乡村科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二、面向首都市民开展科普培训活动

1、每年面向全市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人员开展垃圾分类、环卫公德、地下管线、供热、燃气等城市管理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参训人员现场参观垃圾处理过程,从而拓宽公众的科技视野,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2、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深入开展贴近市民生活的社区科普工作。继续开展科普进社区系列培训活动,打造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应用示范区。

3、广泛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园地、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展板等的建设,切实增强社区科普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展“绿色北京”,送课进社区、进小学,城市管理大讲堂等活动,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培训;依托高校优势,推进“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发挥培训中心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三、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1、以市政市容环境管理的相关内容为主,每年策划1-2个主题宣传活动,如主题日、展览、征文等;将科普基地作为一个良好的宣传载体,开展如以“绿色北京”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概念分析与新技术介绍等为主要内容。

2、参与研究制作各种类型的宣传品等,以城市管理为主题,制作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安全使用天然气等宣传教育活动,自行编写印刷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袋、玩具魔方等。

3、参与办好“北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世界环境日”、“首都高校环保健康周”、“科普知识进社区”等重点活动,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管理相关知识,环保法律

法规,环境保护与健康知识。广泛普及如何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参与推进环保科普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绿色北京”、自觉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氛围。

4、在管委外网、培训中心外网、市科委网站有市政市容环境管理相关的栏目、或者相关的科普内容。

5、研发供热节能、燃气安全等科普教材和读物。

四、开展市政市容环境科普研究工作

1、每年确定2-3个调研项目,与委相关业务处室、市科委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深入开展调研,围绕市政市容管理工作,寻找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和方向。

2、每年开展一个研究题目,开展如科普方式、科普受众的研究,更好地与科普项目结合。

3、围绕燃气安全、城市管理科技、供热节能、市容环境、垃圾分类等,开发科普读物、动漫宣传片、教材等。

4、开展科普培训效果评估研究,通过培训评估,可以帮助培训者全程审视培训的各个环节,如培训需求的确定、培训目标的选择、培训计划的拟定、培训形式的采纳等等,从而使培训需求确定更加准确、培训计划更加符合实际需

城市特色初探 篇9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潍坊市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着力在提高绿化内涵和质量上下功夫、求实效,努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在体现区域特色上下功夫。城区休闲游憩绿地建设,要在景观视觉和文化内涵上,更多体现和反映潍坊文化底蕴;主要街道绿化和街头公共绿地,要求精求美求新,做到一路一景、一点一品;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要充分调动机关、社区、居民、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绿化水平。在提升绿化档次上下功夫。主要道路、水岸、林网和森林生态廊道,要按照树种多样化、良种化的原则,注重多树种混植及合理搭配,打造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密度的`城市森林景观。在科技支撑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湿地保护、森林营造、管护更新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城市森林体系健康发展。

城市的灵魂是特色 篇10

城市复兴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学的复兴,而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将随着传统建筑的理念复兴而逐步走向城市设计与城市文艺的复兴之路。对于正在蓬勃向上的中华民族而言,传统建筑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影射着中华文明与文化艺术的复兴。这一复兴它并不是照抄照搬,也不是修旧如旧,更不是从传统到传统,而是通过传统、文脉、和谐、神韵等等的结合,真正达到城市的文化复兴。

西安在几年前就展开了这方面的广泛探索与实践,一直在研讨这座古城从城市规划角度如何把握古城的复兴,如何将西安丰富的隐性历史文化以各种表达方式显现出来。

西安作为一座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遗存下来的皇都气势与源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已广为世人所知,然而,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注意到一个令人怅然的现象,那就是在西安这样一座千年古都里,其可以展现给世人的、直观的显性历史文化风貌已少之又少。除了兵马俑与碑林博物馆等几处历史文化古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只淡淡蔓延在包围古都的空气之中,吐露于陕西方言的乡音中,隐藏在西安人民憨厚的个性中。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所提出的课题,为我们西安如何实现城市复兴、借此产生更大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达到“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目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讯。我们期望这一复兴理念能够运用到西安的实际工作中。

每个城市的每一轮城市规划修编都有其历史的背景,西安也是如此。从目前西安发展的现状来看,上轮规划的各项主要指标,如用地指标、人口规模等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发展已经产生了新的需要和新的动力,适时进行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有利于西安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西安目前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原来仅局限在三环以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总体规划在着重挖掘城市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了西安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及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在总体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以城市复兴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并在总体规划的各专业规划及分区规划中予以落实。

总体说来,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城市向现代化发展;二是复兴古城西安的传统文化。

城市的灵魂是特色,特色才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所在,体现着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西安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和客观发展规律,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逐渐形成富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它的特色突出体现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是一座具有浓郁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

为了突出体现西安城市特色,与西安前三轮总体规划和国内外其它城市比较,第四轮修编工作在城市复兴方面作了以下的研究,形成目前规划的特点:

一、继承发扬文化传统,形成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九宫格局”是本次规划布局的核心理念,其概念的产生最早可推至周朝,到秦代以后,由于受土地划分模式的影响,“九宫格局”渐渐地应用到城市的道路布局上。

二、扩大保护视野,反映古都历史原貌,以关中历史文化带为背景,整合西安历史文化四大保护体系(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南部秦岭北麓自然和人文保护带)。

三、在古城保护和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上实行新旧分制,疏解老城功能,恢复明城文化特色,加快新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旧城区内得以充分体现,并在新城区加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力度。

如何探讨并深化城市复兴,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自唐代一直驰名至今的大雁塔及周边地区,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保护式开发,作为其中很重要一部分的道路拓宽及改造工程已初具规模。

城市特色初探 篇11

关键词:城市特色,城市特质,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形态,城市产业,地域气候环境,地域生态环境,地域地质环境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同时, 城市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 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当然也有过许多失误和教训。进入21世纪, 经济全球化无时无处不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建设, 经济全球化在物质文明方面对城市的影响很大, 有有形的影响, 也有无形的影响, 其本质原因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 世界上的城市都在发生着变化, 为什么有的城市不为人所知, 而有的城市却赫赫有名?为什么很多城市千篇一律, 只有很少的城市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 区别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

1.1 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的概念之辩

特色与特质, 二者虽只有一字之差, 含义却相差极大。特色, 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质, 指特有的性质或品质[1]。特色, 着重于事物的外在表现, 能够被视觉、听觉等感官直观感受, 城市特色是“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 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 这个地方可以是生动的、独特的, 至少是有特别之处、有自己的特点的[2]”;而特质, 则强调事物内在的性质或品性, 指事物的内涵, 一般不易被直观感受, 需要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理解它。推而知之, 城市特色, 就是指城市所表现出来的风格、风貌、形态等;城市特质, 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畴内, 经过一定的历史过程, 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酝酿而成, 形成在一定地域内独有的城市的内涵。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原本是不同的概念, 但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大多把两个概念互相等同使用, 笔者认为, 在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建设乱象层出不穷的今天, 正确理解与辨别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1.2 从“特色”说我国当今的城市建设之乱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 市场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也掌握着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城市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及发展空间。近年, 全国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均增长达25%, 我国每年的建设量高达20亿m2左右, 占全球每年建设总量的40%[3]。工业化量产的城市建设模式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特色危机问题也逐渐得到了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于是, 近年来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普遍打出“特色”牌, “特色规划”及“概念规划”层出不穷, 不少城市在对外宣传中也“傍”上了西方名城打出自己城市名片, 如“东方威尼斯”、“东方小巴黎”、“东方日内瓦”等, 甚至有的行政部门将华盛顿的白宫 (图1) 、北京天安门复制建造作为办公场所, 市民不必走出自己的城市就能领略“异国他乡”风情。

在以上案例中, 一个形体庞大、风格迥异的建筑置身于城市中, 不可否认的是, 它确实有“特色”, 能让人眼前一亮、有新鲜感, 也能够博得关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或许在城市形象营销中也可能获得成功。但是这样的城市失去了“特质”, 丢掉了“灵魂”, 因为它没有生长于、根植于适合其生存的土壤, 特色只是城市的表象, 而特质才是城市的内涵。

1.3 区别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的意义

在城市建设乱象层出的今天, 正确区别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是必要的, 由于没有厘清二者的概念差别, 不少城市建设活动中把城市特色当成了城市特质, 虽然城市有了特色、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千城一面, 但城市面貌混乱了、城市文化消失了、城市品位下降了、城市魅力减退了、审美情趣偏离了、人文关怀淡漠了。正确认识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的概念, 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历史的延续、城市风貌的协调发展、城市建设效益的提高。

1.4 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的关系

1.4.1 城市建设乱象中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的关系

在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中, 城市失去了特色, 城市的特质更不复存在, 在上述的标新立异的城市建设行为中, 城市具有了特色但没有特质, 城市特色没有体现城市特质, 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二者之间完全没有关系, 这是二者现状下“已经是什么”状态。

1.4.2 城市建设有序发展中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的关系

城市建设有序发展状态下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的关系是“应该是什么”, 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好比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修养, 内在修养通过外在表现体现出来, 同时也只有外在表现符合内在的修养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上文论述了城市特色是表象, 城市特质是内涵, 有序状态下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城市特色体现城市特质, 如果城市特色不体现城市特质, 那么城市的发展是紊乱的, 其特色只是一种乱象和假象 (图2) 。

注:球体上半部分为城市特色正确体现了城市特质, 球体下半部分为城市特色对城市特质无关联的体现, 城市特色成为假象.

1.4.3 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之间“显”与“隐”的关系

城市特色是显性的, 可以通过视觉明显地获得认识, 城市特质是隐性的, 需要更加详细地了解城市各方面才能认识。城市特色不一定能正确表现城市特质, 但是城市一旦具有特质, 就会表现出其特色, 因为城市的物质及非物质构成要素本身就是存在的。

2 城市特质的构成要素

2.1 城市产业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业兴盛城市就繁荣, 反之城市就将衰败。底特律因其曾经辉煌的汽车制造工业被誉为美国的汽车城, 但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及制造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 底特律城日渐衰落, 2013年11月3日, 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 正式宣布破产。我国的许多城市也因其产业而文明, 如旅游城市丽江、钢铁城市鞍山、锡都个旧、煤都抚顺、盐都自贡等。产业成了城市经济支柱或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产业与城市息息相关, 甚至产业就是城市的代名词, 产业最终成为城市的特质。

2.2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演变形成的, 一定地域内相似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较为相似但又有别于地域外, 因此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外界的空间形态。空间在演变的过程中融合了文化、气候等因素, 是在城市发展的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城市更新的驱动力较弱, 城市发展比较缓慢, 城市空间形态就相对地固定下来了, 这种空间形态就成了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要素, 构成城市的特质之一。

2.3 地域历史文化

城市是在地球表面的一定地域空间上的物质形态表现, 其特性之一是它的地域固定性, 城市一旦在一个地点形成, 它就不可移动, 即使会向某个或多个方向发展, 但还是相对地固定。中国有句谚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含义之一是在某个区域内,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的特征。城市在一定相对独立的区域内, 经过历史积淀, 就会形成自己的文化, 这种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 其他地域同样也会形成自己的文化。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把这种相对独立的区域叫做亚文化区, 把各个区域相邻的边界叫做亚文化区边界, 并且认为“亚文化区的镶嵌需要成百上千种不同的文化相互共存,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 充分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4]。”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5]。”由此可见, 在一定相对独立的区域, 其形成的文化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 这种区别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性, 文化又通过建筑等人工因素表现出来, 这些带有文化烙印的建筑形成城市, 成为城市特质的一部分 (图4) 。

2.4 地域气候环境

气候对城市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对气候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城市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城市形态。北欧气候严寒, 一年内降雨和降雪季节较多, 当地的建筑形成了利于排雨及排雪的尖塔形或陡坡屋顶;非洲地区气候炎热, 降雨量少, 因而, 建筑四壁是通透的, 有利于通风。又如我国, 境内纬度差异大, 南北气候悬殊, 这些地区都形成了针对于当地气候的建筑类型和城市形态。陕北地区干旱少雨, 夏热冬冷, 当地的民居———窑洞冬暖夏凉, 正适合这种条件下的居住;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 年降雨量多, 高温潮湿, 傣族居民居住吊脚竹楼, 由于竹的热传导系数较小, 减少了外界对人体的热传递, 底层架空的吊脚楼避免了虫兽对人的侵害。我国许多城市还因特殊的气候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名片, 如雨城雅安、冰城哈尔滨、春城昆明等。

城市或建筑的不可移动性使得它在一定的地域内固定, 在自然选择下, 必定要产生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形态或类型, 具备了这种差异性, 城市也就具有了特质。

2.5 地域生态环境

在地球的生物圈中, 人类和其他的动植物一样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逐渐适应了特定的生态环境, 但同时, 也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不得不面对自身所处生态环境。美国著名的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Ian Lennox Mc Harg) 通过荷兰人民用沙丘与海洋的斗争以及对美国新泽西海岸的研究, 阐述了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共存模式。纵观历史,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 如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及黄河流域的古中国都是在各自所处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独具特性的城市形态及建筑风格。

2.6 地域地质环境

地球表面只有29%的面积为陆地, 陆地经过上亿年的地质演变, 地质差异巨大, 而对城市或建筑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可见的地质形态, 城市建设及建筑的材料直接来源于地表的物质。在我国的西藏地区, 森林覆盖率低, 地表裸露, 岩石坚硬, 在这样的地质环境下, 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已非常不现实, 因此, 石材及泥土就成为了当地极易获得的建筑材料, 从而形成了极具藏族特色的石砌碉楼或者以泥土夯实而成的土掌房。又如, 我国云南的某些地区, 由于经济条件落后, 人力物力缺乏, 建筑材料也往往就地而取, 小面积的平房会采用竹篾作为墙体的结构“筋骨”, 然后在竹篾上糊上泥土或泥土和牛粪混合, 由于泥土和牛粪干燥之后吸水性强, 从而保持了屋内干燥, 这就是当地人称的“挂墙房”。美国著名建筑理论家C·亚历山大认为:“一个建筑, 其‘自由’的形式若没有根植于构成它的各种力量或材料, 就犹如一个人其姿势没有自己自然的根基一样[6]。”可见, 亚历山大所认为的建筑“无名特质”是建筑和其本身的材料二者之间取得矛盾的统一, 这些在特定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建筑具有自己的“无名特质”, 因而形成的城市也具有城市特质。

3 城市特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麦克哈格同样认为:“自然是进化的, 自然界的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是具有规律的[7]”。城市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城市特质的形成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演变, 城市特质的各构成要素并非独立形成, 而是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城市特质这一矛盾综合体 (图3) 。

由于丰富的资源禀赋或适宜的气候环境等吸引力因素, 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相对固定下来之后, 就要为生存不断地与气候、环境以及地质灾害等做斗争, 斗争的目的首先是基于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人类建造了自己的庇护所, 即建筑和城市,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空间形态, 在区域比较中城市自身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城市的产业。早期的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能力十分有限, 在城市产生之后, 由于来自自然界未知恐惧依旧侵袭着人类, 而城市“这类地点除具备各种优良的自然条件之外, 还具有一些‘精神的’或超自然的威力, 一种比普通生活过程更高、更恒久、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威力, 因此它们能把许多家族或氏族团体的人群在不同的季节里吸引回来[8]”。之后, 在城市里举行的祭祀等活动逐渐产生, 这种超越物质的东西就形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可以说, 城市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结果, 而文化则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果。

气候、生态、地质等要素导致了特定的文化、产业及空间形态, 但这种作用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的, 相互的。换言之, 即环境对其他三个要素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以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为例,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灿烂的城市及建筑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木结构建筑。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城市建设需要以来自自然中的木材为原料, 木材直径大小表示着等级制度, 而木材的采伐对生态环境是有影响的, 可见这种文化对生态的反作用无疑是明显的。同样, 古罗马的建筑文化对自然的巨大改造, 也是文化对生态作用的一种反馈。

综上所述, 构成城市特质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各要素共同作用, 促使城市的特质不断发展和演变。

4 结语

城市特质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之灵魂不失, 城市特色可显[8], 城市的这种特质是独有的, 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 一旦城市失去了这种独特性, 城市也就变得平庸, 千城一面。我国地域文化独特、文化资源丰富,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 城市发展不应该只求“量” (虽然一个东西的量也是它重要的特质之一[10]) , 更应该注重“质”, 这种“质”就是城市特质。城市特色的建构与表达,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城市特色与城市特质的概念, 城市特色体现城市特质是特色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我国未来的城市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235.

[2][美]凯文·林奇, 著, 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 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93.

[3]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6) :9-15.

[4][美]C·亚历山大等著.王听度, 周序鸿译.建筑模式语言[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211.

[5]马武定.论城市特色[J].城市规划, 1990 (01) :31-33.

[6][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27.

[7][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13.

[8][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 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9.

[9]邹德侬, 宋静.城市特色何处寻[J].世界建筑, 2004 (07) :70-73.

上一篇:音乐教师培训心得感悟下一篇:善良和邪恶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