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培训心得感悟

2024-10-02

音乐教师培训心得感悟(精选13篇)

音乐教师培训心得感悟 篇1

20__年7月31至8月2日,在县教委体卫艺和成教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参加了区音乐教师的合唱与指挥的培训,我目睹了何泽生教授的教学风采,倾听了他的精彩讲座,真是受益匪浅,现简要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在培训中,何老师认真负责系统的进行着培训,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学员,大家激情高涨,都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他由什么是“柯达伊”手势开场,直接而具体;介绍了合唱声部的音域,混声合唱的写作手法;具体讲解了合唱的协调、均衡与协和;介绍了合唱队的各声部人数配备:合唱队组建训练。合唱中具体讲解了童声期的三个阶段;合唱中的呼吸训练;合唱的发声训练及基础训练。指挥法的中心任务和原则,指挥的基本姿势及基本图示,手法主要是:摸、拉、弹、挑。在击拍法中学习了三种即直线型、曲线型和混合型。结合具体的合唱作品指导音乐教师在指挥中出现的不

足。让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合唱作品的内在感情反应出来就要求合唱指挥要具备高度的工作热情,丰富的音乐修养,充沛的思想感情,敏锐的听觉,有很好的声乐鉴赏能力,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方法及咬字吐字等有关知识,熟练的指挥技巧,很强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鲜明的节奏感,很好的记忆力,善于内在的交流,赋予表情的眼神和有潜发的工作能力。

就像何老师所建议我们要勤动手,勤拓展自己的业务,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教学上,要在自己的基础上有创造性。

最后,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为丰富孩子们的艺术活动,提高学校的艺术教育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国梅

20__年8月3日

音乐教师培训心得感悟 篇2

一、具有过硬的钢琴演奏的专业技能

好的钢琴教师应该是优秀的演奏家。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教师完全不从表演方面来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一个严重的疏忽, 它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损失。…能给自己的学生做出精彩的示范, 那怕是课上教到的那些小型乐曲。…那样一来, 不用讲总的教学水平会提高多少!“钢琴演奏是复杂的表演艺术, 是实践艺术, 钢琴音乐的意境太宽阔、丰富、多彩了, 纸上谈兵无法领略其中魅力。如:肖邦音乐的内涵极其丰富多元, “浪漫肖邦、天才肖邦、民族肖邦、爱国肖邦和悲情肖邦是解读肖邦风格的五个重点”《英雄波兰舞曲》中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 即使用再生动的语言也无法让学生感知那“钢琴诗人”的灵魂。

“以己昭昭, 方能使人昭昭”只有亲自演奏过的曲目才有切身体会, 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明确而详细知道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技术困难。教师示范时的触键、音色、分句、音乐的走向、踏板、呼吸、速度、力度、语气层次等音乐表现、能够使学生很快明确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和要求。教师精湛的演奏, 在琴键上说话、唱歌、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 使抽象的音乐作品变成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给学生深切的感受、树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钢琴教师要以“演奏为本”。不断拓展曲目, 积累各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 把握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 在演奏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 为教学积累经验。只有把演奏融于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二、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业知识

技术是表现音乐的手段与工具, 音乐是目的。把乐谱上所有的音符记号、各种乐理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激动人心, 使人神往的音乐, 不仅仅是技能训练, 涵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 演奏者一切知识的最终结晶, 演奏者的学问修养都将凝聚在演奏中, 需要较高的理论修养。

音乐是活生生的语言, “音乐是艺术形态中最抽象的表现形态。要培养一个优秀音乐人才, 应有全面的文化背景。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包括了哲学、历史、神话、传说、宗教、文学、诗歌、戏剧、舞蹈、绘画等一切文化范畴。”只有持续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和透彻地理解音乐作品。

钢琴教师要教技术, 更要教音乐。从宏观视角出发, 教师要积累学识、提升修养。研读钢琴演奏法、钢琴教学法、中外音乐史、钢琴发展史、中外钢琴文献导读等;从微观来看, 钢琴演奏的作品的创作年代涵盖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近现代钢琴作品, 还有创作不到百年的中国钢琴作品, 真是风格迥异;从个体研究的角度来看, 对作曲家进行专题分析研究, 知晓每一位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内容及作曲家通过那些形式和手段 (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 来表现作品, 并揭示音乐深层次的深刻的精神内涵, 将其融汇于钢琴演奏中, 需要老师正确指导。如:李斯特《奥伯曼山谷》是《旅行岁月第一集, 瑞士》中的第六首曲子, 不仅囊括辉煌复杂的技巧, 音乐内容非常深刻富有哲理, 不但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 还须对作曲家整体风格把握透彻, 才能将高度饱满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无限的诗画意境淋漓尽致的溶入演奏中……, 如果老师是一知半解更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以丰富的知识来“理解和领会”作曲家的意图, 把“无法溶化、无法言传、无法描绘”的音乐世界, 在钢琴演奏中再现出来。启发引领激发学生感受领悟音乐, 才能使学生内心的音乐和潜能获得生命。

三、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

钢琴教学是开启想象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培养学生自身的音乐理解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创造力、解决自身技术及动力等方面的困难、问题, 是教学重心。钢琴演奏是集技巧训练和艺术陶冶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原则、方法。

1.循序渐进搞好基础技术训练。技术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 表现一定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技巧基础训练是完成演奏曲目的保证。

不同的技术音型、音色、音响, 不同的弹奏法,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风格, 演奏出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各种难度的作品, 需要掌握科学的弹奏方法、全面的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和进度。首先要进行各种演奏技巧的全面系统训练, 如:按弹奏法分类;断奏、连奏等;按技术类型分类单音、双音、音阶琶音、八度、和弦…等。还要进行具体作品中的技术难点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实际演奏能力。如果缺乏高超技术、演奏不能得心应手, 完美表现音乐成了一句空话。

⒉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演的能力。“技术无上下。音乐有高低”。 (4) 音乐表现是作为技术训练的最终目的。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音乐的内涵去表达, 培养学生内心的音乐感觉。首先, 对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因素;如乐句、结构、语气表达、力度层次、音乐特性、音乐对比、声音变化植入于基础教育。其次, 对音乐内在的倾向性、进行性、流动性、律动性、作透彻的分析和精湛示范。另外, 教学中除了“用得当的借喻、诗意的形象、与自然和生活中现象比拟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 补充和解释作品的音乐语言”, 还可通过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在轻松、谐谑、富于感染力的氛围中, 使学生深刻感悟和体会钢琴作品的情境, 把单纯的手指技巧变为优美动人、极具魅力的音乐。在学生身上灌注自己内心热烈的激情, 将自己精气、灵魂延伸到学生身上, 在学生的演奏中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使演奏和教学活动具有了真正的教育特征。

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一对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具有个性特征, 历来是中外钢琴教学的行之有效主要途径, 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上好小组集体课, 关注共性特征, 教师点评和学生互动, 互相交流切磋, 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积极主动性增强;开好小音乐会, 上好公开课, 对比教学, 找不足差距, 鼓励, 鞭策,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力。学会聆听和鉴赏。观摩各种音乐会, 培养音乐修养潜移默化;听录音、看录像、下载曲目、各种手段为钢琴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生动, 活泼、开放的形式, 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生把最生动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起来, 更自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⒋教书育人, 因材施教。孔子说过“有教无类”。教师的对象是学生, 要了解熟知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要因人而异对每一个学生素质、才能作具体分析, 扬长避短。通过预见学生的个性, 并且在一开始就能对其制定合理的教育进程。不轻易否定学生, 不把学生看“扁”, “善待”尊重, 爱护每一个学生, 解决他们技术和音乐中的难题疑惑, 发掘学生潜能, 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本着“严师出高徒”理念。严格要求每位学生, 精心引导, 精雕细刻, 教学生“学会”, 更要教学生“会学”, 技术与音乐完美结合, 化为美妙动人的洋溢着生命力的音乐。并导致他们主动探索, 倘若达到“自己教自己”, 教师也就完成了最崇高最重要的使命。

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 使之成为钢琴事业并得以迅速崛起, 成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它凝聚老一辈钢琴教育家毕生心血, 钢琴教师要以他们为楷模,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通过勤勉与锲而不舍, 善于学习前沿的专业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再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坚持不懈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无私奉献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批视野开阔, 文化素质优秀的一代新人, 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涅高兹.汪启璋, 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但昭义.钢琴教育论文.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10:227.

[3]应诗真.钢琴教学法.音乐出版社.

[4]赵晓生, 通向音乐的圣殿.上海音乐出版社.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一名音乐教师的感悟 篇3

平台镇中心校

任丽红

我是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学生的习惯、品德、情操、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并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示范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演唱或演奏时的准确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要求学生会唱或会奏的作品,教师先要熟唱和熟奏,这时候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对解决教学难点也是最有帮助的,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学生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领会,并进一步去体验,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不能脱离“以音乐为本”的原则,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感受、体验、表演、创作、理解、判断音乐艺术表现力的机会。比如舞蹈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舞蹈动作范例,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学中正确优美的舞蹈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质的敏感反应,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投入音乐艺术实践中,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实施的今天,大多数音乐教师都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平等中的首席”。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科学的指导和艺术性的示范,如果把教师的正确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音乐的能力和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师网络培训心得感悟 篇4

篇一

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网络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快捷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有着一般培训所没有的优势,它可以打破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沟通更加方便,普及面更加广泛。

2013年1月4日,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的精心组织下,我县一年级班主任不畏严寒按时来到进修附小五楼会议室,全员参加了由省教育学院人教版小学数学编写组组织的网络培训。这次为期一天的培训内容很充实,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上午主要是对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读和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的使用情况的培训;下午是解读20xx版数学新课标以及专家精彩的互动答疑活动。

虽然天气寒冷,又正值寒假假期,但是我们都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聆听每一个环节中教育专家的深刻解读,他们在视频中耐心细致到位的讲解,答疑,为我们一线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并为下个学期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打好了基础,充足了能量。

一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虽然培训结束了,但终身学习的志愿不能改变。我还要在今后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要。此外还要做反思型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反思自已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反思是教师二次成长的关键,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写一辈子教案只能做个教书匠,写三年教学反思可以成为名师。任何一个教师,那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我认为“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

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一点不假。

通过这次教师网络培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一年级下册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关盘的使用以及20xx版数学新课标的内容,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感觉到自己知道得太少,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的一生目标。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越是这样就越有

一种紧迫感,一种压力,驱使自己更加自觉地学习。由衷感谢网络培训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

篇二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师成长》的学习,通过刘良华博士的精辟讲解,让我获益匪浅,既增长了知识又让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且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作为一名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担任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通过不断的找老教师请教方法,主动接近孩子,我感到对待学生不应总是摆出教师的架子,把自己摆在高高的位置上,这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从而上课不愿听或听不进去教师的课。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他们才能接受你,从而去听你的教育和指导。

虽然我的教学时间并不长,可我的心得体会却颇深。

1、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

2、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教学实践。辛苦的备课归根到底还是为上课作准备的。我非常重视课堂的40分钟,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内容丰富充实,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活泼,并且每天都以愉悦、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舒适的氛围。在讲课过程中,我留心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针对不同的后进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利用课余时间,对这部分同学有计划地进行课后辅导。我对他们经常进行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有时在课堂上提问他们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多听不同老师的课,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值得我认真用心学习和领会。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我次次都有不同的领悟,都能收获到很多东西,经常有“听君一节课,胜思一整天”之感。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力争做到:

一.热爱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些爱心,关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等,我们教授学生的同时,多与他们交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同学们也会尊重这样的老师,愿意上他的课。

二.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被誉为“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教师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一位平凡的教师,要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学生喜欢的教师,社会满意的教师。争取在最短的工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以上是本人通过网络培训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准备着,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用愉快的心情应对每一天的工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网络培训,让自己更完美,力争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教师英语培训心得感悟 篇5

这次的听课,让我开阔了眼界,明确了努力方向。同时,在看她们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这次学习,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优化自己的课堂,努力成为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

总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既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原则,也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既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法治建设具体内容,也有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党的建设明确要求,是一个需要全面把握的有机整体。只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总目标、贯彻总目标,才能将总目标不偏不倚地落到实处,完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总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未来法治中国建设图景的总体规划。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坚持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我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日趋深入。在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关键抉择中,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了一条既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法治思想,又借鉴世界法治建设经验,既符合本国实际,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力法治支撑。沿着我们自己走出来的法治道路奋勇前行,必将抵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高境界。

前景令人向往,目标催人奋进。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归根结底在于扭住核心、抓住重点、把握要害,在关系根本的关键问题上明确方向、坚定立场、着力发力,从而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政治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内核,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治建设方式,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法治建设路径。以“五个坚持”来统领法治建设,就能既重点突出又协同推进,确保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渐次展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必将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支撑。

音乐欣赏教学点滴感悟 篇6

一、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常见形式

1. 单一听赏型

单一听赏型, 即教师仅凭音响资料, 整堂课以一种听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 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 死气沉沉, 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发情感, 不符合普通中小学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 目标不甚清楚, 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 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听赏课。单一听赏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 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且在造成他们心理疲劳和兴趣滞后, 拒绝音乐课这种课型的必然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2. 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 整节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犹如语文课一样, 与上面的单一听赏型形成两个极端。

诚然, 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 语言也是一种音响, 但是, 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 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 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 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 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导或提示, 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二、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看法

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 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 如:语言表达能力强, 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 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 以语言替代音乐。

1. 欣赏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

在参加听课活动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引导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 可是得到的答案与作品的内容完全没有关系, 这就是我们在思维惯性下造成的错误。一节欣赏课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学设计, 在此前还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一段体、二段体、大小调、和声和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有了解, 使学生能够结合这些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用自己的角度理解作品, 感受作品。音乐欣赏教学中, 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要求学生, 这样只能打击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2. 欣赏课不是才艺展示课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百花齐放, 在各方面希望同时发展, 这是在教学改革的指导下的繁荣景象, 我们要学习和支持实施。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音乐欣赏课让人眼花缭乱, 这就过犹不及了。在中学的一节40分钟的音乐欣赏课上, 通过十分钟的欣赏, 就开始编排舞蹈, 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 然后是配乐诗朗诵, 现场舞蹈和绘画作品展, 热闹非凡。课后大家心照不宣。现在的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 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但是大家都知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因而, 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学生不是专业的舞蹈家、画家, 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学会用心听音乐。

3. 欣赏不一定都能说出来

音乐欣赏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音乐知识等综合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感悟能力不同, 表现能力也不同。在欣赏教学中, 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讲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有些学生在聆听的时候面部表情丰富, 肢体语言自然流露。可是教师让他说的时候, 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 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我们知道音乐是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 是非语言义的, 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 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 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在音乐欣赏课中, 音乐是第一位的, 学生是音乐的主体, 有自己的主观色彩,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 尊重他们的想法, 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 只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体现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能不能说出来就不那么重要了。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悟 篇7

当前教师行业出现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动、跳槽等现象,使很多人不敢说:“我喜爱教书。”而我却理直气壮的说:“教书真好!”或许我的个性很适合教书,但我更觉得我的理想就是教书。理由有三:首先经济上我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稳。目前我的收入能解决温饱,我知足常乐。其次精神上,我觉得追求所有,不如追求内心的平静。名利场上多险恶,而在学校工作能找到精神上的平和、纯正。再次,从教多年,挂念我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常以不一样的方式对我表示关心。因此放眼将来,众多学生在社会上的成功是我一生的幸福。坚信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给教育创造一片蓝天。坚信此刻比过去更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谭世明,陈善知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为保护近万名学生的生命安全,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创造了学生无一人丢失,无一人伤亡的奇迹,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发奋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就应对学生无私奉献。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无私奉献的表现之一。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

音乐教师培训心得感悟 篇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名家指路。在培训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郑州四十七中的张建涛老师所做的报告。他的发言有厚度、高度和深度。教我们做一个有信仰力、专注力、表达力、学习力、转化力的班主任。他鼓励我们:迈出第一步,很难;迈好每一步,更难;坚持迈好每一步,难上加难。但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像圆规一样脚在动,心不变。用心、用情、用力、用智,朝向梦想的殿堂登攀!张老师才华横溢,让我收益颇丰。

都娟校长的讲座让我醍醐灌顶,她的讲座主题为“做一个有温度的班主任”。讲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分享了个人从教感受的变化和思考感悟。

都校长列举了自己担任班主任期间发生的众多典型实例,并提到“不尝试做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就永远不会成长”,“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温暖的环境才能培养温暖的人性”,“教育比教学更重要”…都校长告诉我们要做温暖而坚定的班主任。有温度,就是对教育从未改变的初心和梦想;有温度,就是为立德树人不懈努力的勇气与执着;有温度,就是一颗永远不会退热的滚烫心的激情绽放!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培训心得感悟 篇9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 笔者发现音乐游戏可以很好地契合倾听习惯培养的需要, 于是以中班幼儿的教育为例, 进行了系列研究, 取得了一些收获。详述如下:

一、音乐游戏契合幼儿倾听习惯培养的需要

之所以选择音乐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是因为笔者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游戏在促进幼儿体验、刺激幼儿听觉、吸引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思维加工能力及表达能力方面有着极为出色的作用。众所周知的是, 音乐游戏就是幼儿教育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让幼儿感受乐曲旋律, 同时伴以游戏形式进行的一种活动。

从音乐游戏的基本理解来看, 其包含音乐与游戏两个要素, 这两个要素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音乐是幼儿天然感兴趣的内容, 许多幼儿能够下意识地随音乐节奏而产生肢体动作就是最为明显的说明;而游戏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形式。当将音乐与游戏结合起来时, 常常可以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即幼儿能够在其中既感知音乐节奏, 又享受游戏的过程。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来看, 音乐可以通过带有节奏的旋律去给予幼儿以声音刺激, 并进一步激活幼儿的身体参与意识;而游戏则保证了音乐体验活动能够长时间进行, 这对于长时间凝聚幼儿注意力来说, 十分重要。同样, 幼儿在身心发展方面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对外界信息所带来刺激的体验感, 幼儿在音乐游戏中, 由于需要身体动作的参与, 动作参与的过程中又需要接受外界声音信息刺激, 尤其是音乐信息的刺激, 这样就使得幼儿的注意力能够完全集中在音乐游戏当中。而这, 就为倾听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而从习惯培养的角度来看, 众所周知, 习惯来源于某个思维或动作的重复行为。幼儿缺少倾听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幼儿园教育中, 幼儿常常没有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 自然也就无法形成习惯。而在音乐游戏的教育中, 当幼儿能够长时间、多频次地存在于带有同种刺激信息情境中时, 幼儿的习惯就容易形成。

倾听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倾听意味着幼儿能够有意识、有意义地接受外界信息, 意味着幼儿的成长不再是那种天然式的成长, 而是带有一定目标的成长。倾听与注意目标的确定是有着明显的联系的, 倾听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而幼儿的成长除了要对天然感兴趣的对象 (如动漫等) 感兴趣之外, 还需要对直觉兴趣之外的对象感兴趣, 这就需要倾听作为途径。从幼儿成长的角度来看, 幼儿的倾听习惯一旦养成, 就意味着其在成长道路上更多地带有专注意味, 带有明显的个人加工意味, 这是幼儿从天然成长向教育成长的重要标志。

二、基于音乐游戏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实践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实践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课题组所采用的研究就是结合具体的音乐游戏教育实际来研讨并反思。这里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研究案例一:重现音乐游戏。本例子旨在通过让幼儿复述及思维重组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与习惯。

中班幼儿的起始教育中, 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倾听意识, 这个时候课题研究就需要着眼于幼儿倾听意识的形成, 从而为倾听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时候, 课题组决定结合小班教育的实际, 选择了“石头、剪刀、布”为素材, 重新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 创设情境, 让幼儿回忆本游戏的相关内容。这个回忆过程是初步的复述环节, 旨在让幼儿在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情况下, 结合肢体动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完成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逻辑关系。

其次, 教师给出新的游戏思路。其一, 教师播放 (或自己演唱) 一段音乐, 音乐的节奏要与猜拳的主题相合, 这样幼儿就可以将猜拳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联系起来, 为了让幼儿的注意力能够进一步集中, 可以以对手掌及手指个数的判断, 来凝聚幼儿的注意力。与此同时, 提出让幼儿复述的要求。其二, 让幼儿按照音乐的旋律, 模仿教师伴随的动作, 旨在强调音乐节奏与猜拳动作的吻合程度;其三, 通过变化音乐节奏, 让幼儿自己猜想应当如何出石头、剪刀还是布。

再次, 让幼儿复述游戏的内容与方式。这一步是检测幼儿倾听结果的环节, 作为课题研究, 其也有判断教师设计是否合理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本环节带有评价的属性, 而这种评价必须是激励性的评价, 不能因为部分幼儿不能达标而有所批评。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复述既可以是言语的复述, 也可以是动作的重现。某种程度上讲, 后者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不及动作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肢体动作来判断他们倾听的意识与程度。

研究案例二:自主设计音乐游戏。

当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 且幼儿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倾听意识之后, 课题研究就转向了倾听习惯的培养。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奠基的话, 那这一步的研究就带有巩固的意味。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 中班幼儿在肢体动作的设计以及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上有着比较好的灵感,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就设计让学生尝试自主设计音乐游戏。

当然, 这里所说的自主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由幼儿来进行, 而是教师在前面相关活动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去思考可以加入什么样的音乐元素, 可以加入什么样的游戏元素。这样的问题驱动, 可以让幼儿生成一种自主学习动力。实际活动中, 笔者设计让幼儿在小组中充分完成这一活动。

比如说, 我们曾设计让幼儿选择自己的身体部位, 然后用“摸”的动作去体现, 同时伴以语言说明。由于不同身体部位需要不同的动作, 且又由于动作不同, 幼儿需要付出不同的时间, 于是这样的动作就有了节奏感。有幼儿在叽叽喳喳地讨论中, 有幼儿提出可以先摸头再摸腹、先摸耳朵再摸屁股……这样就是从上到下, 远近相间, 就有了节奏感, 而音乐只要一短一长就行了;也有幼儿提出不同的观点:有些部位可以不用摸, 而让它自然体现, 比如介绍脚的时候, 就抬起脚, 只有头上的部位才要用手去摸, 这样的话音乐节奏就可以前后一致, 只要能用音乐“指挥”动作就行———孩子用的“指挥”这个词语, 极大地激发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兴趣, 幼儿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的结果, 正在于对之前提出要求时对教师的倾听, 笔者判断幼儿的倾听习惯已经初步形成。

三、音乐游戏对幼儿倾听习惯作用机制探究

在课题组的系列研究中, 笔者注意到音乐游戏可以在培养幼儿倾听习惯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如何发生的, 同样也引发了我们的注意。

结合实践后分析, 笔者以为:其一, 音乐游戏契合幼儿的天性, 天然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而这是倾听的基础;其二, 音乐游戏背后的节奏要素与幼儿的身体发展相吻合, 而节奏感的把握又促进了幼儿的参与度, 这是倾听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因为要幼儿机械地听, 那是不可能的, 只有伴以幼儿自身存在的一些需要或特点, 倾听才能真正发生, 而把握好音乐与游戏中的节奏感, 就成了引导幼儿倾听的一个良好办法;其三, 音乐游戏可以让幼儿在一种情境中专注于一件事情, 这是倾听所需要的重要外部条件, 只有幼儿不受外界干扰的时候, 倾听才有可能高效发生。

总之, 利用音乐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辛颖、刘纪秋.论幼儿音乐游戏.文化月刊.2010.1

教师实习心得感悟 篇10

一、要认真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听课

课堂教学是一门十分有讲究的学问,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等在课堂教学时都十分重要。通过听课,优化了自己的PPt课件,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增添本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讲课重点突出,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讨论,提问题和建议等。

二、要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同国内有很大的区别。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比如研讨课,即每次由一名学生主讲,然后大家讨论;指导或导师式教学,即由学生每周至少一次与导师在一对一的基础上,或同时与一两个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一篇短论文或者解决一个已在研究中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从讨论中审查学生的答案与理论,并促进其提出任何新的观点;此外,还有模块式教学、电子网上教学等模式。我们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活跃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效果。

三、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强,而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关系十分重要。要让学生相信你,甚至视你为朋友,在教育关键时刻能够接纳你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教学百利而无害。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要设计一种推进学生学习和鼓励学生自律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尊重他们。学习、考试及毕业后的去向比如考研还是找工作等各个阶段,给予帮助时,适时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四、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搞好科研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在做好本科教学的同时,通过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探讨一些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的学术领域与教学内容的问题,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在面对学生课堂教学时,把前沿研究进展和研究结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做到知识常新,面对学生时,做到所讲内容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加强对外语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国际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流畅的语言交流,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作为年轻教师要不断的学习。

寒假培训心得感悟 篇11

心无旁骛的聆听的经验分享,各位教授金句频出,很多生动的案例引发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大家畅所欲言,建立互信、互通有无,五天时间转瞬即逝,但是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

这几天的培训中,我对于张志勇厅长的讲座印象最为深刻,他和我们分享了《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从深刻理解立德树人内涵和学校教育结构的整体变革两个问题展开讲述。其中他提到如何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每位教师的课堂上,作为一名班主任同时也是英语老师的被深深地触动,立德树人是全员的整体育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老师或者是某一门学科。

同时,张志勇厅长从三个维度谈到了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这种尺度实际上在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难拿捏,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当然,有些学校的老师也经常会“越界”布置给本不该家长来做的任务,那么家庭教育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厘清家庭教育的范畴,家庭和学校边界清晰,才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除此之外究竟在小学、初中、高中该做怎样的父母,小学:家长参与程度大,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初中:从总体情况来看,家长参与程度对学生成绩影响不大;高中阶段父母干预子女学习越频繁,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而家长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对学习成绩有正向促进作用。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它的优势领域是促进儿童的道德发育,作为家长要能够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比如说:待人有礼貌,全家人一起吃饭,听老师的话等。学会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职能。这是因为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学科,是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一种实践、感知与内化,这种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日常生活。而家庭生活及其向社会生活的延伸,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提供了最丰厚的土壤。

作为此次培训的学生,也是三尺讲台上的一名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通过张厅长的分享才明白: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书本学习提供经验支撑。

音乐教师培训心得感悟 篇12

赵晓生教授认为“音乐诠释”可以分为六个层面:原象诠释、文本诠释、阅读诠释、音响诠释、接受诠释、文字诠释。

第一层“原象诠释”, 即为作曲家对一部音乐作品的朦胧意象或创作构思。

第二层“文本诠释”, 是作曲家借助种种技术手段, 把内心构思的音乐原象, “纹化” (crafted) 为具体的曲谱, 但以可视的音乐曲谱所承载的音乐“文本诠释”, 已经远远没有作曲家自己心中相像的音乐那么伟大、丰富和细腻了。

一份乐谱到了演奏者手里后, 由于每个人对乐谱符号所承载与传递的信息;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内部组织构造;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与作曲家创作初衷等洞察力与领悟力的不同, 形成了千千万万各不相同的第三层“阅读诠释”。

演奏者再将自己阅读过音乐作品之后的“读后感”, 通过音响媒介传递给听众时, 演奏者手下产生的第四层“音响诠释”, 已经与自己内心感受到的“阅读诠释”有了一定的差别。

而作为听众, 每个人在听到同一首音乐作品时, 由于各自对音乐的心理反映与情感体验的不同, 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判断, 因此这第五层“接受诠释”, 已经远离了作曲家原始的心灵感受的出发点。

最后, 当我们把感受到的音乐通过语言或文字描述出来的时候, 由于表述方式与表述手段发生了根本改变, 文字对于音乐的“词不达意”, 造成了这个纯理论的第六层“文字诠释”, 离开作曲家内心的“音乐原象”有了多大差别, 可能只有上帝才能知道。

赵晓生教授在阐述了“音乐诠释”过程中的六个层面之后, 以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Op.27 No.2) 为例, 说明了这首被冠名为“月光”而风行于全世界的幻想曲风的奏鸣曲, 后人以“月光”标题所作的“文字诠释”与作曲家最初的“音乐原象”完全不符。在中国有个流传很广、甚至在小学音乐课本里都讲到过的 有关这首奏鸣曲的一则轶事:贝多芬走进树林, 见一个小木屋内有小盲女弹琴, 他闻声感动, 遂即兴创作并演奏了这首月光曲云云。其实这个牵强的解说是非常荒唐的。实际上, 贝多芬对这首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有明确的整体构思, 宁静、幻想又充满绝望的第一乐章只是后两个乐章的铺垫, 贝多芬写作此曲的真实意图是折射当时残酷的社会冲突, 无论是其中充斥的阴沉、压迫感, 还是疾风暴雨的冲刺, 都和“月光”这个标题风马牛不相及, 贝多芬在这首“永垂不朽”的作品中所要倾注的深刻思想内容, 也绝不是“月光”这个标题所能涵盖的, 这样的“文字诠释”与音乐的本意完全是背道而驰。因此, 作为一个演奏者, 只有从乐谱、历史、构造、文化、精神五个方面, 由外及内, 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不同层面, 综合的全方位的贴近作曲家的内心精神世界, 还原作曲家的真实心灵感受, 才能达到尽可能准确诠释音乐作品的目的。至于音乐传递到听众的心里, 会形成千千万万个不同版本的“接受诠释”, 那是音乐艺术为每个人插上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赋予了每个人进行艺术作品再创作的乐趣, 那也正是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

赵老师在巴赫作品的公开教学中, 就音乐文本诠释做了讲解与提示。在巴赫《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的教学中, 首先追问学生, 这首前奏曲高声部中连续进行着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结构怎么划分?乐句如何构成?这首前奏曲有几个声部?然后讲解到:这首前奏曲在横向上, 以三个十六分音符一组为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再以2组、4组、8组等构成乐句, 三个音的动机有弱起、有强起;在纵向上, 两行乐谱至少包含着四个声部, 除了左手持续不断拨弦式的八分音符低音进行外, 右手三连音中不同拍位上的三个音, 分别构成三条线, 呈现出更丰富更复杂的内部结构, 巴赫的“复调”性写作, 使三连音的每一个层面都有着高度的独立性。高、中、低三个拍位上的三个声部轮流运动, 由此强弱处理与控制也就有了依据, 哪一层保持不动就相对轻一些, 哪一层在运用变化就要突出些。经过赵老师对这首前奏曲“音乐文本诠释”的解读, 使学生对作品的结构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使其横向乐句的组合与划分, 纵向声部的辨别与控制, 以及音乐的逻辑性、声音的清晰度等方面都很快得到了提高。

赵老师在讲解巴赫《升C大调前奏曲》时, 也是从分析作品的文本结构入手, 帮助大家在“阅读诠释”这个层面上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他认为这首前奏曲结构严谨、形制精美, 由呈示、展开、再现、属持续4个结构阶段构成, 各段乐句内部的声部写作十分自由, 有两声部、四声部、五声部甚至七声部。例如, 第一句通常人们认为有四个声部, 赵老师认为有五个声部, 除了右手上下两个声部、左手上下两个声部外, 第一小节第三个音——升G, 这个五度音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部存在着。每一句的这个五度音都预示着下一个调的调性, 它在整个调性链的组织关系中起着不可忽略的特殊作用。《升C大调赋格》的主题之间只有联结, 没有叠合, 相对来说这首赋格曲声部简洁, 音响清晰, 层次较稀薄。但是这首赋格的篇幅长大, 间插段十分重要, 有七个间插段, 在48首赋格中也是罕见的。

当晚, 赵晓生教授在大同雁北影剧院还举行了一场将近三小时的讲解音乐会。赵晓生教授在上半场的曲目中, 先后安排了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和贝多芬《F小调“热情”钢琴奏鸣曲》, 并在作品讲解中对其谱符文本诠释进行了简要阐述, 侧重解读这两首作品中, 重复音“命运”动机与作品悲剧性质的关联性等。

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这部钢琴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歌剧化”组织形态, 这部作品的七个部分具有“幕”、“场”、“景”的转换;有情节过程;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歌剧特质;有舞台角色间的对话、冲突、调度等戏剧特征。还指出这首作品中莫扎特七处标注“fp”记号的四个十六分音符重复音的强音音型, 构成了这首幻想曲极具特性意义的“核心细胞组织”。这个“核心细胞组织”, 最终在152-159小节演变成连续七次类似贝多芬总所周知的“命运”主题形态, 对这首作品悲剧主题的凸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首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巨作, 则显露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 弥漫在欧洲上空的厮杀与血腥, 表现了贝多芬冲突——重生——再斗争的思想内涵。赵晓生教授认为这首让世人顶礼膜拜的钢琴杰作, 在音乐文本上透露出极端的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 其内部组织结构之美之严令人瞠目结舌。第一乐章在整个篇幅上分为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块, 四个主题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呈示部、展开部与coda在结构上也同样由四方块篇幅所构成。同时, 他还指出, 这首奏鸣曲的核心组织是第一乐章第3至4小节的三个和弦, 这三个和弦中包含着四个二度音程, 且彼此成为二度助音关系。这个二度助音形态是全部四个主题的结构基础, 这部长达23分钟的伟大作品是构建在一个二度助音基础上, 这个二度助音, 成为控制整部作品的最核心基因。同时, 建立在二度助音基础之上, 由三个重复音构成的“命运”动机, 在表现贝多芬这首最伟大的奏鸣曲深沉、阴晦的悲剧性, 体现贝多芬一生反抗暴力与权贵, 以及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方面, 如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中的重复音动机一样, 发挥了它无穷的力量。

音乐会的下半场曲目为:“肖邦的心灵世界”——曲目包括从肖邦17岁创作的《E小调夜曲》, 到肖邦36岁完成的《B大调夜曲》等七首夜曲, 以及《葬礼进行曲》、《C小调前奏曲》、《G小调叙事曲》在内的横跨肖邦二十年心路历程的十首钢琴作品。赵老师连续不间断的演奏了这十首钢琴作品。他在讲解中说道, 肖邦夜曲是展现他一生最隐秘、深层的心灵日记, 他通过音乐向世界表达了他想诉说的一切, 其音乐的深度与广度是非凡的, 肖邦既是诗人, 更是一位思想家。赵晓生教授通过这十首钢琴作品, 诠释了肖邦近二十年的生命历程, 他的青春、爱恋、柔情;他的恬静、高贵、诗意;他的爱国情结、亡国之痛, 以及他波澜壮阔的英雄气概, 在赵老师电视连续剧般的琴声中, 我们洞察了肖邦的生命历程和心灵秘语, 也领略了赵老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感悟 篇13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感悟1

“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垃圾。”这是惠特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应证了我今天所看的这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地球是美丽的,是渺小的,是唯一的,更是需要我们全身心去保护的,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她用自己的甘甜的血液哺育了我们;他无私地给人类慷慨地提供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而我们人类一如既往的破坏她,伤害她。

她是我们唯一的地球妈妈!

看看我们以前的地球妈妈是多么美丽——广阔的陆地、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苍绿的群山、绿色的草原、清澈的江河、迷人的湖泊、这是多么美丽!这简直是一个天堂!再看看现在——到处是人们的生活垃圾,以前的那一条小河也变成了臭水沟,水土大量流失,植物被砍伐,到处是生态灾难的痕迹!“这还是昔日那美丽可爱的地球吗?”我问自己。保护地球吧!从小事作起,丛生边做起!

我们应该;见到垃圾就要捡起来;在家里可以让水多次使用;工厂的工业垃圾不能排到河水里;多种植树木;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这句话印证了现在的这个地球。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担任起保护地球的重任,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筑起一道绿色大堤,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吧!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感悟2

书,一道彩虹。既明亮,又多彩。读书,如涓涓清流沁人心脾,又似熊熊烈火促我激情。读完书,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需不断学习,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对有效的教学而言,学科的课程并非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所以教师要做的是不仅要了解起学科课程,而且要能够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因为传达知识的能力绝非简单地了解知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学教授尽管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但教起学生来却捉襟见肘,条理紊乱而词不达意。所以掌握教学技能对一个教师来说便成为关键所在。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教学目标以及其他因素的差异性来完成教学任务:激励学生、管理课堂纪律、评估先前知识、有效地表达观点、考虑学习者的各种特性、评估学习结果,以及复习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些任务完成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亦即决定了“好”与“坏”的关键。

人们常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而这桶水永远都装满鲜活可口的圣水。我崇拜窦桂梅老师,记得在一书中曾写道窦老师在平时工作之余大量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几

年来记的笔记有10万字之多,多篇发表。正是在她不断的学习、符号学中,自身修养日益提高,才能在工作中高瞻远瞩地指导实践。

这使我想起了宋代学者朱熹的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不正是我们发展提高的最关键所在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我们青年教师是二十一世纪教坛的主力,继往开来是我们使命。用我们的不懈的追求、坚定的信念、永恒的执着去不断学习、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才会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如英语、计算机等等。乐在学中,乐在超越自我之中。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感悟3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

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

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上一篇:美丽中国学习心得下一篇:城市特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