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师

2024-05-28

高校音乐教师(共12篇)

高校音乐教师 篇1

为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的钢琴演奏及教学水平的提高, 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海伦钢琴”全国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师演奏比赛已经举办了四届, 如火如荼的交流比赛盛会, 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艺, 已显示出高校钢琴教师日益提高的专业素质。周铭孙教授《别开生面的钢琴教师演奏比赛》, 张慧教授《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孙维权教授《欣喜与希望》等文章, 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感人至深的述评。我有幸参加了第三届和第四届的比赛, 收获颇丰, 更加深切地感到:做一名称职的高校钢琴教师, 应该具有过硬的钢琴演奏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素养。

一、具有过硬的钢琴演奏的专业技能

好的钢琴教师应该是优秀的演奏家。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教师完全不从表演方面来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一个严重的疏忽, 它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损失。…能给自己的学生做出精彩的示范, 那怕是课上教到的那些小型乐曲。…那样一来, 不用讲总的教学水平会提高多少!“钢琴演奏是复杂的表演艺术, 是实践艺术, 钢琴音乐的意境太宽阔、丰富、多彩了, 纸上谈兵无法领略其中魅力。如:肖邦音乐的内涵极其丰富多元, “浪漫肖邦、天才肖邦、民族肖邦、爱国肖邦和悲情肖邦是解读肖邦风格的五个重点”《英雄波兰舞曲》中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 即使用再生动的语言也无法让学生感知那“钢琴诗人”的灵魂。

“以己昭昭, 方能使人昭昭”只有亲自演奏过的曲目才有切身体会, 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明确而详细知道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技术困难。教师示范时的触键、音色、分句、音乐的走向、踏板、呼吸、速度、力度、语气层次等音乐表现、能够使学生很快明确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和要求。教师精湛的演奏, 在琴键上说话、唱歌、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 使抽象的音乐作品变成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给学生深切的感受、树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钢琴教师要以“演奏为本”。不断拓展曲目, 积累各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 把握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 在演奏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 为教学积累经验。只有把演奏融于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二、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业知识

技术是表现音乐的手段与工具, 音乐是目的。把乐谱上所有的音符记号、各种乐理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激动人心, 使人神往的音乐, 不仅仅是技能训练, 涵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 演奏者一切知识的最终结晶, 演奏者的学问修养都将凝聚在演奏中, 需要较高的理论修养。

音乐是活生生的语言, “音乐是艺术形态中最抽象的表现形态。要培养一个优秀音乐人才, 应有全面的文化背景。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包括了哲学、历史、神话、传说、宗教、文学、诗歌、戏剧、舞蹈、绘画等一切文化范畴。”只有持续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和透彻地理解音乐作品。

钢琴教师要教技术, 更要教音乐。从宏观视角出发, 教师要积累学识、提升修养。研读钢琴演奏法、钢琴教学法、中外音乐史、钢琴发展史、中外钢琴文献导读等;从微观来看, 钢琴演奏的作品的创作年代涵盖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近现代钢琴作品, 还有创作不到百年的中国钢琴作品, 真是风格迥异;从个体研究的角度来看, 对作曲家进行专题分析研究, 知晓每一位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内容及作曲家通过那些形式和手段 (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 来表现作品, 并揭示音乐深层次的深刻的精神内涵, 将其融汇于钢琴演奏中, 需要老师正确指导。如:李斯特《奥伯曼山谷》是《旅行岁月第一集, 瑞士》中的第六首曲子, 不仅囊括辉煌复杂的技巧, 音乐内容非常深刻富有哲理, 不但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 还须对作曲家整体风格把握透彻, 才能将高度饱满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无限的诗画意境淋漓尽致的溶入演奏中……, 如果老师是一知半解更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以丰富的知识来“理解和领会”作曲家的意图, 把“无法溶化、无法言传、无法描绘”的音乐世界, 在钢琴演奏中再现出来。启发引领激发学生感受领悟音乐, 才能使学生内心的音乐和潜能获得生命。

三、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

钢琴教学是开启想象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培养学生自身的音乐理解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创造力、解决自身技术及动力等方面的困难、问题, 是教学重心。钢琴演奏是集技巧训练和艺术陶冶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原则、方法。

1.循序渐进搞好基础技术训练。技术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 表现一定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技巧基础训练是完成演奏曲目的保证。

不同的技术音型、音色、音响, 不同的弹奏法,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风格, 演奏出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各种难度的作品, 需要掌握科学的弹奏方法、全面的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和进度。首先要进行各种演奏技巧的全面系统训练, 如:按弹奏法分类;断奏、连奏等;按技术类型分类单音、双音、音阶琶音、八度、和弦…等。还要进行具体作品中的技术难点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实际演奏能力。如果缺乏高超技术、演奏不能得心应手, 完美表现音乐成了一句空话。

⒉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演的能力。“技术无上下。音乐有高低”。 (4) 音乐表现是作为技术训练的最终目的。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音乐的内涵去表达, 培养学生内心的音乐感觉。首先, 对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因素;如乐句、结构、语气表达、力度层次、音乐特性、音乐对比、声音变化植入于基础教育。其次, 对音乐内在的倾向性、进行性、流动性、律动性、作透彻的分析和精湛示范。另外, 教学中除了“用得当的借喻、诗意的形象、与自然和生活中现象比拟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 补充和解释作品的音乐语言”, 还可通过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在轻松、谐谑、富于感染力的氛围中, 使学生深刻感悟和体会钢琴作品的情境, 把单纯的手指技巧变为优美动人、极具魅力的音乐。在学生身上灌注自己内心热烈的激情, 将自己精气、灵魂延伸到学生身上, 在学生的演奏中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使演奏和教学活动具有了真正的教育特征。

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一对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具有个性特征, 历来是中外钢琴教学的行之有效主要途径, 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上好小组集体课, 关注共性特征, 教师点评和学生互动, 互相交流切磋, 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积极主动性增强;开好小音乐会, 上好公开课, 对比教学, 找不足差距, 鼓励, 鞭策,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力。学会聆听和鉴赏。观摩各种音乐会, 培养音乐修养潜移默化;听录音、看录像、下载曲目、各种手段为钢琴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生动, 活泼、开放的形式, 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生把最生动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起来, 更自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⒋教书育人, 因材施教。孔子说过“有教无类”。教师的对象是学生, 要了解熟知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要因人而异对每一个学生素质、才能作具体分析, 扬长避短。通过预见学生的个性, 并且在一开始就能对其制定合理的教育进程。不轻易否定学生, 不把学生看“扁”, “善待”尊重, 爱护每一个学生, 解决他们技术和音乐中的难题疑惑, 发掘学生潜能, 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本着“严师出高徒”理念。严格要求每位学生, 精心引导, 精雕细刻, 教学生“学会”, 更要教学生“会学”, 技术与音乐完美结合, 化为美妙动人的洋溢着生命力的音乐。并导致他们主动探索, 倘若达到“自己教自己”, 教师也就完成了最崇高最重要的使命。

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 使之成为钢琴事业并得以迅速崛起, 成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它凝聚老一辈钢琴教育家毕生心血, 钢琴教师要以他们为楷模,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通过勤勉与锲而不舍, 善于学习前沿的专业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再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坚持不懈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无私奉献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批视野开阔, 文化素质优秀的一代新人, 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涅高兹.汪启璋, 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但昭义.钢琴教育论文.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10:227.

[3]应诗真.钢琴教学法.音乐出版社.

[4]赵晓生, 通向音乐的圣殿.上海音乐出版社.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6]聂娜.钢琴艺术.重视技术与音乐的基础训练, 2012, 10.

高校音乐教师 篇2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设置成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而使用的音乐教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同时,全球化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要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展现出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与其进行完美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死守旧的一套,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事实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内容保留下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有力教学队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发挥指引作用,能够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高校应担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素养,构建出有力的教学队伍,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高校音乐教师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教师 应对与提升

一、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信息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一)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二)信息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信息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1、对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2、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3、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4、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5、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6、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維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资料】

[1].田中瑞. 论歌唱中的艺术情感体验. 北方音乐. 2012

[2].田中瑞. 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对策研究. 北方音乐. 2013

建构专业合作的高校音乐教师文化 篇4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然而, 基于传统的竞争意识以及高校音乐教师相对独立的教学环境, 使其经常独自面对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在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相互之间缺乏起码的交流与合作, 极大的束缚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建构共同发展的教师专业合作文化势在必行。

一、教师专业合作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 教师专业合作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对教师专业合作提出具体概念的是台湾学者陈美玉, 他指出:教师要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 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教师必须走出趋于封闭的教室设计, 与来自不同教室及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 进而扩充个人的专业实践与理论的内涵。[1]

瑞吉欧教学的代表人物马拉古齐认为“教师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 提倡教师的团队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 瑞吉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教师的高水准的专业水平, 其专业化水平又可以归结为团队学习的结果。

依据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理论, 它认为, 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 而会向他人 (如校外专家或其同事) 学到许多;教师更非孤立的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 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 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文化” (cultures of teaching) 或“教师文化” (teacher cultures) , 正是教学文化, 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它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性和文化氛围, 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特征, 倡导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2]综观上述对于教师专业合作的描述, 尽管说法不同, 但是其基本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笔者曾对某地区部分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合作情况进行过具体调查, 了解到:许多音乐教师有和同行、同事相互交流的意愿, 并渴望能够在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进行良好的合作。他们认为:教师之间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 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合作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为了实现自我发展, 与其他教师或教师群体之间或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专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二、教师专业合作的建构

如何真正使教师专业合作发挥其应有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培育和谐的教师合作文化氛围

良好的教师专业合作要有好的环境, 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需要根植于和谐、民主的氛围之中。教师合作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民主、开放的空间, 需要每个音乐教师都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到教育活动过程当中。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相对封闭的、缺乏交流的团体只会影响教师成长发展, 更不利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构建构一个开放、交流的团队, 充分考虑教师合作的需要,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教师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 在与同行合作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和发展。

(2) 、组织丰富多样的研究活动,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a、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活动。其形式可包括:音乐教学观摩、读书交流、专家系列讲座、不同类型的研究小组活动、对音乐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定期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打破原有的自我教学封闭状态, 形成外来和内在研究音乐教育教学的共同体, 教师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教育研究, 同时使教育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交流方式, 增进各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

在构建开放的学习型组织, 充分保障教师主动、自主学习活动进行的同时, 需要为教师提供丰富而开放的学习资源, 以便满足不同教师的各种需要, 教师可及时高效地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指导。继续加强对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指导工作, 增加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和专业活动的机会。

b、教师专业合作是适应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分工。新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同时, 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相同学科教师之间, 而且要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合作、互相配合, 才能完成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 必然会产生许多有待解决研究的课题。然而, 解决这些课题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教师的合作可以使教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专业的广泛合作与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启示, 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3) 、教师学生良好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在良好的合作互动基础之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善于和学生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做学生的合作者, 交流者。教师融入学生中去, 为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 更好地展示师生全方位的能力, 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益, 体现音乐教育的真正色彩。

音乐教师专业合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音乐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美玉.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M], 台北:师大书苑, 1999.285-287.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30页.

音乐教师教师岗位职责 篇5

为了使音乐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特订以下岗位目标:

1、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2、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及各项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与协调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3、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理解、掌握教学大纲和德育纲要,制订本学科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钻研教材,了解、研究学生,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认真写好教案。

4、上好每一节课。教学目的明确,恰当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讲解、示范准确,讲究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和任务。

5、根据学科、年级特点,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热忱帮助后进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认真组织与辅导课外兴趣小组,培训学科竞赛队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力争使学生在区级以上各项竞赛中获奖。

6、关心了解本学科的教改信息和科研动向,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7、认真履行《教师师德规范》等学校一切规章制度。

8、按教材要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搞好各类学生培训,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学校文艺活动;组织好文艺汇演和各种文艺比赛,活跃师生生活。

9、服从学校分工,认真扎实地完成兼任课的教学任务。

10、不断学习提高,做一专多能的教师,为学生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音乐教师岗位职责

认真履行任课教师岗位职责。

一、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的意图,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分课时备课,教学目标明确,格式规范。

二、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充分提高。

三、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艺术课外活动,强化专项特长训练与辅导,为学校选送优秀作品或精彩节目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训练活动中,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保持清洁。

四、音乐教师除完成自身教学任务外,必须承担全校性文艺活动、展览、外事接待等各项任务,做好上级调演的节目准备等工作。乐意接受组织、编排各类文艺节目等临时性任务。

五、每学年能按照学校部署组织全校性的综合文艺演出活动,定时开展音乐主题活动,以推动学校艺术活动的开展。

六、认真保管好音乐器材,摆放整齐、有序,保持器材清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七、经常整理、布置音、美器材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等上课活动场所,以保证艺术教育环境的清洁卫生。

八、组织好社团活动,每学期利用不同形式进行汇报演出。

九、注意保存积累档案。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职责

(1)认真履行任课教师职责。(2)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充分提高。

(3)组织和开展兴趣组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及课外活动,并使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水平能力逐步提高。训练活动中,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保持清洁。

(4)认真保管好音乐器材,摆放整齐、有序,保持器材清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高校音乐教师 篇6

关键词:乡土音乐文化;课程;改革

1 20世纪末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之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飞跃性的发展期。基础音乐教育与高等音乐教育蓬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挤压,音乐艺术课程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的音乐教师匮乏;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领域,音乐教育的“中国本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传统音乐长期被“弱视”,加之各高校在处理音乐技术与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倾向于重技术而轻文化。总之,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可谓是发展与问题共存。由此,从20世纪最后几年起,中国大陆悄然掀起一股音乐教育改革浪潮。

此次改革不是偶然的,面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此次改革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展开,随后是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学,还是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音乐教育的“本位”与“多元”的问题?如何理解我国音乐教育的本位?本位是什么?中国音乐教育的本位就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本位之角色,全然由西方音乐文化来扮演,出现的情形是“本位”与“客位”位置颠倒。所以,此次改革就是要树立好科学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针对音乐教育中长期忽视传统音乐文化的问题,把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整合到音乐教育教学中,这是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之着力点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之着力点在于:如何协调“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冲突。

2.1 协调音乐教育“本位与多元”之价值体系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首先要处理好“本位与多元”之价值体系。“本位与多元”的价值体系是多层次的,从学科层次来看,“本位”是指以“音乐”为本的价值指向,“多元”是指舞蹈、戏剧、美术、语言等多元艺术形式;从地区层次来看,“本位”是指本地区的艺术文化,“多元”是指相邻或相近,抑或其他区域的艺术文化;从国家与民族的层次来看,“本位”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元”是指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要处理好“本位”与“多元”的价值取向,坚持立足于本,兼顾“多元”。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改革需要分清主次,既立足传统,积极寻根,又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全人类的文化。

2.2 以地域文化产业主推地方高校特色发展

文化自古以来具有“文治教化”的功能,让人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工业化”也融入现代人的各个领域,我国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在逐渐衰微,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办学规模、办学效率、办学人数和专业设置的“模态式”发展。我国高校正在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危机”,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文化是带领高校走出此般困境的金钥匙。因为办学人数、专业设置、办学规模等这些外显的特征不足以区分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之间的差异,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文化内涵是一所大学存在的形式,文化的差异性是区分大学之间差异性的本质特征。地方高校要突破我国高校的身份认同危机,必须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特色的文化内涵哺育和探索自身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乡土文化的价值在地方高校教育教学中应该被重估,乡土音乐与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当被重视。

然而,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中关于“乡土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情形并不乐观。浸染了中华民族上百年的“西方文化优越论”尚未完全消解,影响了中国国民上百年的文化自卑情结尚未彻底消除。大部分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在理念上尚未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意义价值,大部分的青年学生仍然存在西方文化洋气,而乡土文化显得“土味”十足的观念。他们对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戏曲、歌舞等表演形式不屑一顾,对民族乐器如二胡、唢呐、琵琶等不屑一顾,他们热衷于追捧西方输入的芭蕾、歌剧等表演形式,学习爵士、钢琴、萨克斯等西方乐器。在教学实践领域,“乡土音乐文化”显得若隐若现,可有可无。

“乡土音乐文化”是地方的身份“名片”,她传承了一个民族或地域几千年来的文化因子,蕴含了其民族特有的情怀、记录了地域特有的历史。当前,把“乡土音乐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是提升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办学内涵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高校走上文化特色发展之路的必要策略。

2.3 建构涵盖“乡土音乐文化”特色的课程设置

从目前来看,我国地方综合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承袭和借鉴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而我国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编排与设置都是移植的欧洲的音乐院校的课程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直接取决于一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知识面有深度,宽度不够,师资配备方面专业划分过细等问题。地方高校应定位好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过度专注音乐专业技术,而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涵养”,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人才发展方向。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有能力胜任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与管理、培训机构教学与管理、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艺术工作的宣传与策划。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只具备一项单一的技术是无法胜任上述工作的。

“乡土音乐文化”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亦为其提供了彰显自身特色的“身份名片”。因此,在新一轮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在传统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把“乡土音乐文化”教学融入课程设置中,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科学之举。把地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中,就是把地方的文化因素、情感因素、发展因素引入学生的发展中,全面地推动学生的成长。乡土音乐文化融入课程设置,可以采取多样的课程形式,如课堂的教学、课外的讲座、观摩、实地考察学习等。灵活的课程实施形式为“乡土音乐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践开辟了多样的途径。

3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地方高校改革首先要处理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价值冲突,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以何种姿态来处理日益衰微的民族传统文化?以承袭和借鉴西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为主的高校音乐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被动”的姿态接受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就是要不断地寻根,为教育寻根,为音乐教育寻根!我们以何种价值理念来面对传统音乐文化?不置可否,被“弱视”了上百年的传统音乐文化应该被重新估量,她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必须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论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矛盾 篇7

目前国内对于高校音乐教师的职称评定办法没有作具体的要求, 各省高校则根据自身情况出台相应的职称评审办法, 这样直接导致了全国各地评审办法要求不统一, 有的地方高校甚至比专业音乐院校和985高校对音乐类学科的要求还要高。这样的举措难免会影响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

高校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理工类, 文史类专业教师所组成, 艺术类的教师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 而音乐类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艺术类教师与理工类、文史类教师最大不同是更加侧重于实践, 特别是音乐表演类的教师。正因如此, 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还比较薄弱。

由于职称评定对科研能力的要求, 高校音乐类老师也一改只重实践不搞科研的风气, 他们的科研能力也随着职务评审的要求而进一步提高。但是如果一味的重理论而轻实践, 那么我们的音乐人才靠什么定论, 是考发表的论文还是获得的奖励?论文发表分核心与一般, 一般期刊对于写作人的要求较低, 核心期刊则对作者的背景专业研究能力, 文章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而且音乐类的核心期刊数目有限, 如果对核心期刊予以重点要求, 这无疑是加大了职称评审的难度。对音乐教师行业来说, 更加需要教学与科研矛盾的良好解决。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也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而变革。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深深地感受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职称评审中所占据的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作为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表演类研究生, 本身所研究的专业就是侧重于实践演出, 科研能力几乎为零, 对这类科研能力起步较晚的高校教师, 如何在搞好科研的情况下, 同时使自己的专长不被荒废呢?科研需要研究, 可是专业同样需要教学和练习, 这是同理工、文史类专业的高校教师最大的不同之处。

古语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那么我们在侧重于科研提升的同时必定会对专业能力的训练有一定的影响。如何才能在这两者之中寻求一种平衡, 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而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所要求的科研能力方面是否应该考察更加均衡一些?因为国家并没有对艺术类, 特别是音乐类教师的职称评定作统一要求, 所以可以看到各大高校对此要求就显得高低不一。

目前笔者搜集到了我国198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条例》, 以及几大高校颁布的教师职务评审条例, 通过研究比较, 发现各地区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不尽相同, 甚至地方二本院校比专业艺术院校和985院校的要求还要高出许多。此外, 专业音乐院校和重点大学对教师的评审显得更加客观和符合实际, 比如:他们把教师的职称评审划分为三类:1.教学型;2.科研型;3.双师型。

教学型是指教师以讲授课程为主, 学校对课时量有一定要求, 对科研工作量要求较低;科研型是指以理论研究为主, 对教学课时要求较低;双师型是指教师在教学同时担任一定的科研工作量。这样区分开来对艺术与理论专业的学科似乎更加公平。因为有的教师擅长教学, 而有的教师则擅长科研, 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 难免偏颇。

通过对几大高校出台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例进行比较, 发现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更加灵活, 地方音乐院校对职称的评审要求甚严。相对来说, 地方院校的音乐老师科研压力较重, 专业要求也相对过高, 这也不符合地方院校的局限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比较能够对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要求变得更加灵活, 让音乐教师的科研压力适当的减轻一点, 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不要因为科研压力大而偏废了专业的精益求精。本论文就是基于此点, 试图论证良好的解决高校音乐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这对音乐表演类学科是极大地激励和促进作用。

音乐教师的职责是音乐教育, 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促使各地高校在考察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 也多加考察教师的教学和专业能力, 良好的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办法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促使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岗.对高校音乐教师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考.黄河之声, 2012, 11.

[2]刘春华, 王泽善, 郝大伟.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研究.中国轻工教育, 2012, 04.

[3]刘目前.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应对策略.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07.

高校音乐教师 篇8

一、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 音乐都离不开声乐、器乐技巧的传授或表演。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专业知识, 这是教师的立足之本, 音乐教师必须进行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 使自己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一名音乐教老师只有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 学生才会以老师为榜样进行模仿或练习。我们音乐教师应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能, 同时具备演唱法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要求教师掌握常见 (键盘) 乐器的演奏本领, 虽不要过分的“精”, 毕竟不是专业演奏员 (家) 但确需要基础扎实, 面要广泛, 以及键盘乐器即兴伴奏的本领。这些是有利于自己示范表演的规范化, 更为指导学生技术训练所必需。作为音乐教师还必须要有较丰富和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如:扎实的基本乐理知识、和声、曲式和作品分析、指挥、创编、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为视唱、唱歌的基础;和声对于即兴伴奏的编配非常有利;曲式有助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指挥、创编以便指导集体的表演, 使其恰到好处地反映作品的内涵;中外音乐史更是音乐欣赏的必备知识, 尤其对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展更是意义重大。当然, 这些理论并不是能全部直接用于音乐教学中, 但作为音乐教师一定要丰富、精深自身的专业知识, 才能准确把握教材。作为音乐教师除了掌握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技能外, 我们还应掌握教师所必备的专业知识, 那就是教育学、心理学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客观评定等方面的知识。

二、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因此, 教师文化素质的优劣, 智能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的的实现。音乐教师只有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 才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学到更多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化和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并通过这些学习使学生逐步了解并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 激发爱国热情。音乐教师加强自身文化知识方面的积累包括很多方面:1.研读大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书籍, 取其思想的精髓, 运用到工作中去指导实践。2.增长见识。博览群书, 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 通过阅历的不断增加, 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积累和补充。3.拓展知识面, 使自己的知识更丰富。除了多看音乐类的书籍外, 还应看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 从中吸取有用的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4.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地学习, 掌握最新知识的动态, 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知识更新也是越来越快, 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更应该加速自己文化知识的更新。如果教师的知识还停留在原来的知识层面上, 就很难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总之, 音乐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新世纪的发展道路上, 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 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因此加强文化素质的修养是很必要的。

三、音乐教师要有开展科研的能力

传统教育的“教书匠”, 就业务提高而言, 更多追求的是固定模式基础上的熟练, 以保证“批量生产”的顺利完成。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出现, 教育过程中必然出现更多更复杂而又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践者, 与这些前沿问题的接触是最直接的, 对问题也是最关注, 最迫切的。只有教师对这些问题研究解决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在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上来。”诚然如此, 每一位教师都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所思, 研究与改进, 提出最贴切而有效的改进意见的能力和经历。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的经验理论化。在研究过程中去发现、去完善、去开拓、去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满足感而欣喜快乐。传统的教书匠转化为研究者, 是实现教师自身提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全面地掌握教育学、学生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 特别是关于课程改革的新理论, 对教学都具有不可怀疑的指导意义。

四、音乐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及科研能力, 还应具有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因为有了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就能增强教师魅力。在音乐教学中就能协调师生的教学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

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就要对音乐教育教学有献身精神, 要有一个事业心、责任心。要不断创新、实践、探索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通过自身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去感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音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拓宽他们的视野, 陶冶他们的情操, 同时要有充满健康的内心情感, 活泼开朗的性格, 努力表现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对人热情的精神风貌。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不要忽视生活小节、重视自身的仪表和行为举止。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在学生中才有威信。学生才会听从你, 对你的教学感兴趣。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健康向上的高素质人才。总之, 教师的工作是与学生打交道, 而且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领域”, 教师的情绪、人格, 甚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因此音乐教师健康的心理、对音的热爱, 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校音乐教师 篇9

关键词: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作用发挥

随着1998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 (试行) 》等文件的出台, 大大地推动和规范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工作。使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虽然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使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许多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内容要么流于浅显, 要么过于艰深, 加之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 使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对音乐学习普遍感到吃力, 由此导致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 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吸引每一个学生, 还要使自己具备全面、丰富的文化素养, 善于把本学科的纵深研究与相关学科横向结合, 在教学中, 能够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地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中, 不知不觉地让他们喜欢音乐, 热爱音乐, 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如此之大, 那么在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中我们该如何将自己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呢?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音乐欣赏教育的老师结合自己上课的实例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触和体会。

一、教师要对所讲的音乐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他们的兴趣喜好都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

这一点非常重要, 它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曲目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比如在讲授“协奏曲”体裁时, 我就选择维瓦尔第的《春》, 因为它不仅短, 而且好听。同学们在倾听习惯还没有培养好的情况下, 要想让他们耐着性子听音乐就一定是要选择能满足他们感官刺激的好听的音乐。而《春》就属这类音乐。

二、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做为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应该谨记这一点, 学生应该是学习知识的主体, 学习方法的探求者、实施者, 也是成功者。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教学材料给同学们营造一个愿意接受音乐的情境和氛围。在介绍音乐作品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相关学科知识激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兴趣。在欣赏音乐的间隙中适时地穿插介绍与该音乐相关联的一些综合学科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对不熟悉的音乐形象鲜活起来, 使之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就《春》而言, 与它相关联的知识点就太多了:被称为“红发神父”的曲作者维瓦尔第具有很多的传奇色彩、巴洛克的由来及特征、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威利斯的文化经济等等, 总之作为激发同学们对《春》产生兴趣点的切入口太多了。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这是我们教学目的的根本。要使学生真正能脱离老师, 不需要任何方式的引导就能感受音乐,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审美活动中去, 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法, 在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上下工夫, 使学生克服由于不会学习、不会欣赏音乐导致盲目学习、不爱学习甚至放弃音乐学习的缺点, 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培养呢?我个人认为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多设问, 多提问, 通过设问和提问引起学生思考、讨论, 从而给学生创造发表见解, 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这其实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音乐欣赏该从哪里入手, 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这正是教师教给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有效方法。在《春》的具体教学实施中我会在他们听的每一遍的中间提出不同的问题, 引起他们由浅入深的思考。

(一) 第一遍音乐结束时提问:

刚才作品的主奏乐器是什么?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旋律是什么?这些浅显的问题会激发他们踊跃的发言, 即便他们在第一次倾听时没注意也会在下一遍时给予关注。我提问的目的就是告诉他们协奏曲的命名和主奏乐器是有关系的, 以小提琴为主奏的协奏曲就是小提琴协奏曲, 以钢琴为主奏的协奏曲就是钢琴协奏曲……在听完后印象最深刻的旋律也就是乐曲中不断重复的旋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在第一遍的倾听中如果学生能辨别是什么乐器在用什么样的情绪诉说着什么样的心情, 那作老师的就该满足了。

(二) 在第二遍音乐结束时就可以进一步设问主题反复的次数及乐曲进行时有无情绪的变化。

然后展示作者为这首乐曲所写的十四行诗, 对照着诗句和同学们一起再听一遍。这样大家就可以知道作曲中的“回旋曲式”是怎么回事了, 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三) 在完整听完三遍以后就要做一定的讲述: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维瓦尔第的创作风格、协奏曲体裁的介绍等等。这些讲述一定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要言简意赅, 语言生动, 形式活泼。

(四) 讲完上述后再回归《春》的音乐当中, 在倾听中对应我们刚才所讲的内容。

相信同学们在完整的四遍倾听后一定会对今天所听的内容有很深的映像的。

四、教案课例

(一) 教学目标

1. 在聆听中获得对印象派音乐的独特的美的感受。

2. 使学生通过聆听辩别印象派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区别, 继而从对比欣赏中总结印象派风格特点。

3. 借助相关文化与时代背景的讨论, 认识印象派音乐。

4. 对各种音乐风格产生兴趣, 能辨别与欣赏不同时期音乐作品。

(二) 教学内容

1. 欣赏内容:欣赏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

2. 音乐知识: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特点、回旋曲式结构的认识。

3. 相关文化知识:十四行诗、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哲学流派和美学思潮。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讨论与思考巴洛克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从大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理解巴洛克音乐的风格及相关背景。

(四) 教学过程设计 (略)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商梦琳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

摘要: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 都不能很快顺利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 因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欠缺, 学校在意识到这点以后, 就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锻炼, 并为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提出相关有效方案。

关键词:自我管理能力;素质教育;个人能力;独立思考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问题,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度比较高, 大多没有独立思考各类问题的习惯, 也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而当他们从大学毕业的时候, 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较高, 希望他们全面具备各项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各类工作。这就对大学阶段的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要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帮助他们立足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作为班级的引导者, 班主任应担负起这些责任, 以社会的需要来调整工作重点。

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阶段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于他们来说, 大学生活和以前的中学生活完全不同, 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没有了升学压力之后, 除学习之外, 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被转移到了各种社会活动上, 他们对于以前中学阶段接触较少的各类社团或班级活动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也开始慢慢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在此阶段学生对身边的各类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 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的课堂教育方式与中学也有所不同, 课堂教学时数变少,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下自己深入学习、讨论, 因此, 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权。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变化, 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阶段容易产生一种盲目自信, 感觉自己能顺利考入大学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因而忽视了学习, 这时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平时的教育中, 要注重强调学业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地位。在班级中应该注重良好学风的培养, 帮助学生形成在学习上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意识。定期举办学习心得交流会是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交流, 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先进的学习方法, 也可以发现差距, 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其次, 在获取学习专业知识之外, 还要注重学生人格特点的形成, 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因此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学生刚进入大

(五) 讨论与思考

1. 各学科同学充分展示与本学科相关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文学、哲学、艺术流派以及科学的认识和见解

2. 为什么意大利音乐到了17世纪会开创协奏曲这样一种新的音乐体裁。

(六) 听《梁祝》进一步巩固小提琴协奏曲的特征

(七) 教师概括性小结 (略)

总之, 音乐欣赏是一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创造力, 而且还可以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课程。其教育目的的完成比其他学科更需要教师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所以, 我们音乐教师应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 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的同时,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 树立音乐课程的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从而以自己正确的课程理念影响学学的时候, 集体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 这也就是要求班级应该具备凝聚力。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但组成一个班级之后就产生了一个集体, 个人活动也会对这个集体产生影响。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各种班级活动以及组织同学以集体的形式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 引导每一个人融入这个集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班主任应该对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了解, 能够发现他们的特质, 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特长, 但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多和学生交流, 深入宿舍和他们谈心, 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随着社会的进步, 交流手段、通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班主任也可以适当利用网络平台等先进的沟通工具来和学生进行交流, 这些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也使得信息的获得变得更加直接、有效。

然后, 在教育中应强调作为大学生, 除了学习知识之外, 还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交流, 并且应当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刚进大学之初对家长的依赖还比较严重, 班主任也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共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学校, 学生首先应该了解所学专业的具体培养模式, 并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提前做好大学学业规划, 尽早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鉴于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压力, 班主任也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在大学阶段就做好各项准备。其次, 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中,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每时每刻都需要和别人交流, 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别人, 也可以更好的推广自己。在日常教育中, 班主任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交流方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老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从前往往只强调学习的内容, 但是忽视了学习的效果, 学生上了各种各样的课程, 学习了很多知识, 但是真正学会了多少、掌握了我们很难去了解。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 班主任不仅督促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 学会了如何去学习, 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当然个人能力不仅仅包括学习能力, 要在社会上生存还需要其他一系列的能力, 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最基础的。因此, 在大学教育中班主任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后,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在教育工作中,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生, 给学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立梅.《以素质教育观透析国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 2002, 4

[2]王朝霞:《学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2003, 2

高校音乐教师 篇10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公共课主要设置在“大学音乐”这一总课题之下, 绝大多数是以乐理与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欣赏课类型。这种情况造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随意性大、因人设课等情况。

同时, 普通高校音乐课的特殊性, 决定了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是有特殊技能的教师。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师似乎应该称为艺术教师。这是对其知识结构的一种要求, 而不是把艺术这个概念作为音乐的统称。艺术教师应该比一般教师拥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加深厚的文化修养。

因此, 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来说, 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不断调整知识结构,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能力, 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时代赋予音乐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还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比较宽泛的人文学科知识, 有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思想敏锐、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的高校, 教师不仅要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作品, 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各个方面来理解, 还要能够将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样音乐教师的作用已经超出音乐教学本身的意义, 而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实施者, 教师的素质是直接决定教育发展的关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应该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 树立终身学习和研究的意识。首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这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 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很难想象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次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能够整合多种学科与音乐本身的知识和能力, 具备多元化的音乐知识结构、研究整合音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创新理念与意识

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 音乐教育只要能适应大学生的水平和要求, 因材施教,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普通高校公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 实际上就是要使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意识得到全面提高。

但是,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非审美化的误区。所谓非审美化, 指的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 把音乐作为技术、职业去训练, 片面地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音乐审美本身。许多学校还选拔有音乐才能的尖子生, 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训练和培养。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音乐教育的方针, 实际上这种教育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功能, 使之过于专业化, 在实质上延续了专业音乐教育培养模式, 目的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 培养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歌唱家及音乐教师。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培养和提高, 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鉴赏能力, 提升他们的欣赏品位, 从而使之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可见, 音乐修养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片面追求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即在认识、理解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不能离开音乐教育本身的目的去片面要求音乐教育担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 或者过分追求音乐开发智力的作用, 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不但削弱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而且音乐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同样难以实现。

我国最新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 理解多元文化”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课题, 要求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 还应该以开阔的视野, 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 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我国有56个民族, 学习和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对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闭关自守”, 盲目地排斥国外的音乐文化。我们应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大胆兼容、吸收、消化外来的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

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 重点在于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 加深他们的社会体验, 使他们尊重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渐频繁, 多元文化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音乐, 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无疑应该走到这股潮流的最前端。音乐教育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我们在公共音乐教育中, 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用宽容且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 这样才能做到与世界接轨。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要使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作为教师, 要带领学生欣赏那些能够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 让学生从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 也会以发展、和谐、合作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

普通高校必须设立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 并不是要另外设立一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或者少数民族音乐课程, 更不是将所有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现有课程, 而主要是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 以反映音乐文化整体的多元性, 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与态度。同时在世界民族音乐经典作品的内容中, 增加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习俗和文化传统的章节, 使得学生通过音乐这个窗口能够欣赏和关注到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异同。课程的开发以音乐为主线, 以文化为核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和宗教习惯等。在注重整体课程规划中, 要强调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的布局, 形成全民立体化的教学气氛, 而不是单一的课堂与教材模式。

在普通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因素。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 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和高标准的要求, 即教师要具备前沿的学术意识,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是学科专家, 还应该是学科教育专家。因此,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只有具备创造精神, 才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相一致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系统;才能探索课程改革, 吸收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养分, 使得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符合世界多元文化教育观念, 同时也具备音乐教育的中国特色。

三、形成全方位多系统的培养机制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和审美这些领域。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者, 为了实现这些领域的目的和任务, 具备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时代赋予音乐教育更多和更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比较宽泛的人文学科知识, 有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思想敏锐、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的高校, 教师不仅要能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作品, 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各个方面来理解, 还要能够将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这样音乐教师的作用已经超出音乐教学本身的意义, 而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 师资是保证。建立一支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的关键, 因此设立一种专门培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课程体系, 全面加强和完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势在必行。

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系统。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目前基本来源于高师和音乐学院这些专业院校, 如果按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 无疑是不符合其基本教学和素质要求的。因为当前的音乐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按照“音乐工艺模式”培养的, 单一的知识结构将无法胜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 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是倾向于“音乐文化模式”的能力构成。

在这方面国家和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一些方法和措施。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开设了培养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 值得我们借鉴。很多学生刚刚入学时特长很单一, 毕业时则成为综合艺术特长的通才, 不仅具备多样的知识能力, 而且同时成为能传授美的教育的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音乐副修专业, 使那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同时, 也能够副修音乐的本科学分, 获得音乐副修的学历。这种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不仅适应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为将来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师资提供一种良好的培养模式。

更值得欣慰的是, 教育部于2003年在全国六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硕士点, 进行专门针对高校的公关艺术教师的硕士培养, 这是国家对高校艺术师资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美国在这一专业已发展到博士层次,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达到这一层次。

对大多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来说, 关键的还是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意识, 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使得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非常关键, 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为音乐教育学科增添了一个新的研究内容和课题。因此, 不仅要加强学校间的教学教研活动, 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性质、内涵和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对大学生的素质与音乐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包括教材和学生评价的措施, 还要定期在全国或部分地区举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交流和论坛, 推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发展, 使之纳入规范的教学体系。同时应该创办以大学生公共音乐教育为主体的报刊, 及时反馈和交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

摘要: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教育行为的过程与效果。基于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知识与素养的认识, 提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创新和培养机制三层面理论, 并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提出一般性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高校音乐教师 篇11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产。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是国家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文化潮流以及风格多变的流行音乐,给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虽然我国高校的音乐教材中收录了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但依然不能避免各种流行音乐走入高校学生的生活甚至音乐课堂中,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被大家忽视,有很多学生甚至排斥民族音乐的学习,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高校实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少数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结晶,也是凸显少数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形式。由于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音乐是人们在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它是体现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最佳途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包含了各时期、各地域的风俗、习惯、语言以及美学特色,其中富含的情感和思想是该少数民族的灵魂与精神。高校教育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实际上就是接受上一辈优秀的思想、行为以及感情的传递,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而少数民族音乐中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以及历史内涵,是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音乐艺术的瑰宝。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是了解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少数民族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中的卓著成就的关键,能深刻的体会到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陶冶他们的民族精神。

2.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性格

通过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可以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其蕴藏在里面的顽强、坚韧、勇敢的民族精神。很多少数民族音乐都记录了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状况,从政治、军事、宗教信仰到民风民俗等无所不包,在音乐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可以很好的感染大学生,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培养自己堅强的性格。

3.少数民族音乐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不同的少数民族音乐蕴含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展现出来的音乐画卷各有千秋、各具美感。大学生在学习不同少数民族音乐的同时,体验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情感、风格,欣赏到了不同的美,极大的增加了他们的审美体验,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仍然以西方音乐、现代流行音乐为主,而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受到的重视不多。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少数民族音乐的课时少;二是没有统一规范的少数民族音乐教材;三是教师不重视,自身的少数民族音乐修养也不高,因而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的情况,首先,学校和教师必须端正态度,充分重视起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学校应该为少数民族音乐安排合适的课时,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少数民族音乐修养,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民族声乐理论、教学法、文化内涵等作为重要的传承内容向学生逐一讲授。其次,各高校的音乐专业都应该制定相应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大纲,不断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材建设,将其不断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高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改革

(一)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

面对当下大家极度热衷和追崇流行音乐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顺应学生的需求,选择几首学生们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行剖析和解读,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也是来源于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的创作基础,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如果脱离了民间音乐的习惯和传统,就会与人民产生距离,进而很难被人民接受。像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描述的是我国古代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美好爱情传说[1],它之所以能够走上国际音乐的舞台,被无数人民喜爱和关注,离不开它带有的民族特色。又如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是因为他一生生活在我国西部,在创作中掺进了浓郁的西部民歌特色。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著名创作的背景及根源,使学生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从心里喜欢上民族音乐。

(二)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

学生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承者,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还要积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将音乐知识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行为或行动传递给学生。在学习每一首歌时,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教学内容的角色中,使学生与民族音乐实现面对面的对话,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真正受到民族音乐中的人间真情、伦理道德、人文价值以及民族尊严的熏陶和感染,在培养完善人格品质的同时,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另外,高校要定期的为学生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例如举办民族歌舞大赛、民族乐器演奏会等,使学生与民族音乐更多的接触,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重视。

(三)拓展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资源

高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不能仅通过教材这单一的教学资源,而是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音乐知识的丰富内涵。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潜心探讨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按照学生的喜好,准确把握切入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以实现教学目标。各音乐高校要加强统一的民族音乐教材建设,并使之逐渐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要尽量打破依托在异文化教育模式之上的中国音乐教育现状[2],力争将我国的民族音乐理论文化编进教材、带到课堂。另外,除了使用传统的音乐教材以外,教师还要尝试编写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乡土音乐教材,尽量将更多的民族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的了解身边的民族音乐,拓展高校的音乐教学资源。

(四)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了培养学生基础音乐知识,忽视了训练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单一,教学色彩太过理性化,诸多因素导致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种情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向学生传递音乐知识和音乐艺术的过程,教学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对学生进行音阶、和弦、音程、调式培养中渗透基础审美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注重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经典音乐文化,使学生的审美视野得到拓展,像汉族音乐文化中的京剧、秧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侗族的大鼓、苗族的芦笙等,这些都是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学生在体验各地区音乐特色的同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结语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的音乐教育必须要提高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实现了音乐的育人作用。广大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以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张莉.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

[2]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2012,34(1).

|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高校音乐教师 篇12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多年来始终存在诸多问题, 如:“满堂灌”、“填鸭式”, 教师一言堂、教师权威论等等。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我们应将建构主义教学观引入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当中, 即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因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促进下, 有效地实现与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从而摒弃了原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

现今的各类音乐教育, 尤其是高校音乐教育中也越来越多地吸纳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受益的同时, 音乐教学也向前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可以说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是一个具有全新理念、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它给高校音乐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作为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将建构主义教学引入课堂的同时, 应注重哪些因素, 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音乐知识的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或合作者。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问题, 使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 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抱有多重观点, 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

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艺术实践、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专业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二、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 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2. 专业教师应尽可能组织教学班内的协作学习, 展开讨论和交流, 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有利于建构的方向发展。

这些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专业知识, 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此, 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学习方法, 形成自己是知识的建构者这一心理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工作。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 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建构的关键。

四、建构主义教育模式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提出的建议

1. 努力营造“学生是主角”的学习情境

高校音乐专业教师需扮演学习情境策划者的角色, 在学生学习前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此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充当主角, 而此时教师扮演重要配角, 如协助者、资源提供者与督导者。

2. 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

对一个问题, 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 对学生而言都有其意义。因为学生所说出的回答是他们目前所能建构出最好的、最适合的知识。教师必须肯定这些知识或答案, 而不可直接否定与论断这些知识的正确性, 以致造成学生仍然认为教师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 学生的答案对教师而言不论有多离谱, 多奇怪或多错误, 教师都应认真解读和应对。教师若只简单说它错了, 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压抑情绪。

3. 仔细研究学生的思路

询问学生们是如何得到的答案是一个发现学生思路的好方法。所以, 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何得到?什么意思?有何不同?举个例子?而少问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对不对?

4. 不断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 最好能让学生独立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只在他们要求帮助时才给予帮助, 而且只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有效的方向上建构知识。这样当然很费时, 但是只要学生有过一、二次自己成功思考出答案的乐趣之后, 他们就可以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5. 教师应及时检查与改进。

在每节课后, 教师需及时检查与改进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建构主义的内涵;学生能否做到有意义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在整个学习情境中, 教师是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哪些活动或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主动的学习等等。教师在不断的反省与改进中,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总之, 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它较适合我国的教育国情, 对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势必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去主动验证建构主义的原理和原则, 以丰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力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音乐教育之路, 这样的转变, 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史上可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摘要: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应借鉴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消极学习变为积极学习, 由模仿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彻底转变“满堂灌”、“填鸭式”和教师一言堂等教学观,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校,音乐专业,启示,建议

参考文献

[1]郑莉.现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6.

[2]李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 2.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 5.

上一篇:事业单位转企下一篇: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