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精选12篇)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篇1
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以其多样化的开展形式,使高校学生陶冶情操、交流思想、完善品格,在精神文明方面有了很大的学习和发展,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高校的校园生活。
一、音乐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作为美誉的主要载体——音乐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对思想道德休想方面表现出深厚的辅佐性。音乐教育,是以美育为目标的德育活动,通过内容形式的丰富多样,进行美德教育和影响,是个体的道德意识与情感结合,陶冶受教育者得到的情操,形成一定的道德、新年、理想,构成个体的心理活动,使受教育者更加高尚、完美。科学和音乐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石,音乐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有助于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发挥整个身心系统,使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多样的音乐竞赛活动,使学生们亲身表演与实践对美有了感知性认识,塑造了个性特点、增进了人际交往、丰富了集体生活。长此以往,激发了学生们没得兴趣、爱好和习惯,自觉抵制消极、有违健康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美化校园环境的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社会责任感。
二、音乐教育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目前,音乐教育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不少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在校园文明建设中实践与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发展不均衡,认识影响音乐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为了将音乐审美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完美结合,关键在于建立学生的审美能力、科学态度、文化素养等。
1、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和音乐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石。人类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双重超越。音乐教育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是它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根本性优势。钱学森先生总结的“科艺想通”,就是高素质、高质量的健全思维要求具备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音乐教育使学生们亲身表演与实践对美有了感知性认识,形象直观的认识对象,刺激了大脑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整个身心系统的作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引导同学们看到美的特点,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是学生们进行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科学态度的开端,有利于道德培养与智力的良性发展。
2、音乐教育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艺术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而科学则是逻辑思维的运用。高素质、高质量的健全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的基础之上的。科学家们往往会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瓶颈时,徜徉于音乐,用形形色色的音符来缓解和梳理,进而找出答案。科学与音乐,似乎是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领域,但却是不可纷争的统一体,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以人类的创造力为基础,都是以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追求的目标。从历史中大量的科学家们借助音乐顿悟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的科学家们本身就是著名的艺术家,如:达芬奇。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科学与艺术相互渗透、启迪共处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完全可以担当起培养大学生想象力、促进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3、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要养成健康文明的心理品质尤为重要。性格孤僻、缺乏进取心、人际关系处理当,都会影响对该职业的竞争力。良好的艺术素质,实质是良好身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学生们亲身感知美,有助于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丰富了集体的精神生活,让整个团队更加团结向上。以音乐教育为实施途径的审美教育,彰显了人的本质力量,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外部形象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易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好地去应对和承受外界的各种困难与压力。音乐教育利用环境影响人和改变人,人也在改变中作用与环境。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在学习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加入到校园的文化活动中去,满足身心发展中进行自我表达的诉求、增强人际交往与感情沟通的提高和审美观与审美情趣的自我完善,是独立自主的实践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的方式。
4、有助于丰富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内涵
学校开展以音乐教育为主线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在具备正确健康的审美观、良好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文化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的集体生活观念时,踊跃主动的参加到活动中去是必然趋势,有助于形成高尚的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气氛。从而促进了学校在整体知识结构上对教学课程的改进与完善,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使大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全面发展。
三、全面加强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与比重
音乐教育,因为现今社会中教育发展存在的各种原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没有实现普及化,甚至成为了一纸空谈。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的教育,也因为学校对相关知识的匮乏和宣传意识的淡薄,无法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概念,理工科系更是因为专业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尤为突出,这是完全偏离于高校提倡的素质化教育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各个高校全面加强对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比重,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与普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将音乐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各个高校将音乐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综合利用音乐公共必修课、音乐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最大范围的在校园内开展艺术素质教育。2、音乐教育活动要采取课外、校外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各个高校应该将课外、校外的音乐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将校园的小集体与社会大环境相融合,组织合唱团竞赛、文艺下乡演出等活动,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3、营建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各个高校对音乐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对校园艺术文化气氛的塑造与宣扬,大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艺术比赛和服务活动中,有利于高尚情操和健康习惯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杜绝了对消极行为和现象的侵袭,是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极大的保护与塑造,同时对美的感知力、品鉴力和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力都有很好的帮助与促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各大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为实现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的。21世纪人才发展方向也是加快迈进音乐教育步伐的重要推动力。各高校要全方位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建立健全高校关于音乐教育的教学大纲,合理设置课程比重,加深大学生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与掌握,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生活阅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上一部台阶。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对培育和完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当代大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美化自身的重要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交流,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知名度。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校园文化,途径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篇2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集合,反映了师生们的信念和奋斗目标、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奋斗的目标与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学府,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沿,是培养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时代发展的大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性质,必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时间活动,体现自身的办学方向。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建设高雅、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所指导的政治方向,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把握社会发展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要以人为本,符合青年特点,维护青年利益,服务和团结青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子。高校的最基本任务就是为党的事业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有生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新时期要加强文化建设,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适应新要求、研究新情况、谋划新思路、推进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实现新突破。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魄力、发展的办法、创新的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实际,深化校园内部的比如教学、科研、管理、制度等改革,营造优良的校园育人环境。通过改革,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吸收和辐射的功能,教育和导向功能,还有激励和凝聚作用,创新和愉悦身心的作用。这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又具有自己个性、掌握现代化技术的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类社团;先进校园文化;作用
把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融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其成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高校音乐类社团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需要,也是高校音乐类社团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需要,使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成为构建先进校园文化的一股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力量。另外,还可以利用高校音乐类社团这个平台,在提高高校音乐类社团群众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覆盖到所有的学生社团。保证包括高校音乐类社团在内的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创造其健康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高校音乐类社团在构建先进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1 全面开展,增强高校音乐类社团发展的广泛性
高校音乐类社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吸引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参与,成员具有广泛性,在学生中拥有极强的影响力。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求知欲强,而通过参加音乐类社团活动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欲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高校音乐类社团成员具有广泛的基础。
鼓励大学生创建各种各样的先进的音乐类社团,音乐类社团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名族歌曲的音乐社团、红色歌曲的音乐社团、声乐系列音乐社团、器乐类音乐社团等。民族系列的音乐社团可以团结各个民族,顺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节奏,红色歌曲类的音乐社团可以鼓励大家唱响红歌,培养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操,终于党,忠于人民。
高校音乐类社团能加强校际联系、社会联系等。音乐类社团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社团,必须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作为高校应该鼓励高校类音乐社团与各个高校及国内外著名音乐团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请进来”指的是,音乐类社团要创造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取得学校有关领导的指示,把国内外著名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音乐类社团或音乐专业团体请到高校进行演出并进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从而为高校类社团发展树立风向标,拓展其视野,提升其建设品位。“走出去”指的是,鼓励各高校音乐类社团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品味,然后与其他高校音乐类社团及国内外知名音乐社团或专业团体之间进行联系和沟通,在此期间,通过各个专业之间的、个人与个人的,或整台文艺演出的交流,可以就高校音乐类社团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更进一步地共同排练一些精品的节目在高校及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
2 综合利用,发挥在构建先进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2.1 把高校音乐类社团活动与当前形势教育相结合
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铺就了广阔的前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呼唤着新型的人才,培养管理人才,培养通才被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作为高校音乐类社团,要紧跟时代改革步伐,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营造全面人才营造良好氛围,就必须提高水准,适应潮流。要变封闭型为开放型,要内向和外向结合,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内容,去广泛地、积极地开展活动。今天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生产、信息交换、文化交流,打破了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局限,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具世界性和开放性,在这种新形势下,音乐类社团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打开校门、多开渠道,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横向联系,把活动置于更加广阔的领域,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和信息交流,形成理想的人才锻炼和成长环境,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要密切注视社会发展趋势,掌握人才培养信息要求,根据学校教育结构的改革变化,时时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当今世界既然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也就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因此,高等教育应把眼睛紧盯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盯着市场和经济,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做贡献。
2.2 把高校音乐类社团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音乐类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生社团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效应。一方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塑造、引导、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社团文化。另一方面,高校音乐类社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环境与情景都会产生不可替代的隐性效应,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通过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文化的互动效应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 把高校音乐类社团活动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结合
高校音乐类社团,它是由志趣或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并经高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高校音乐类社团活动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以及高校重要的课外教育资源,音乐类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有益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长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类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会组织共同构建了学生活动的两翼。
2.4 把高校音乐类社团活动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由于音乐专业突出强调个体的个性发展,经常参加公众活动,在相对的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公众关注度较高,他们性格活泼开朗,公众交际成熟,表现欲强烈,心态开放,善于与他人沟通交往,个性特征鲜明。同时,这些学生因排练演出较多,不仅耽误了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关键是久而久之,他们就从内心失去了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专业之外的文化课缺乏认知和了解。因此,广泛的开展高校音乐类社团对于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专业课学习心态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可以在排练和演出时加强专业课的学习。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篇4
(一) 大力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近年来, 为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综合型人才, 注重从不同形式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设和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娱活动, 建设快乐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如民歌演唱会、艺术采风汇报会、民族民间歌舞比赛、原生态组合擂台赛民间故事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特别是民族民间歌舞比赛活动, 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加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情况与要求。民族民间歌舞集歌与舞相结合, 融歌唱表演艺术和舞蹈肢体动作为一体的基本结构内容, 如歌唱的吸气呼气、咬字吐字等, 舞蹈的手、腿、眼韵律等。通过对学生进行动作练习、气质养成等方面的辅导和教育, 对大学生的思想意智、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传统民族民间歌舞的教育以其独有的形式与效果, 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名片。通过有效开展民族民间歌舞教育, 学生自行组成团队, 学习创编节目, 丰富多彩的集体或个人的民族民间歌舞表演, 让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增添华彩。
(二) 全面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育人教育的内在环节, 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型能力为主要目标。高校人才培养不仅注重理论和技术型人才, 更要注重培养思想品德、人文文化、民族情感等的综合性人才, 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阶段, 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机, 而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恰恰是这方面的好材料。学习民族民间山歌, 享受美妙的音韵, 在优美清新的旋律下歌唱、欢跳和转动, 让肢体轻松的伸展, 体质得到加强, 提高身体素质机能。通过民族民间歌舞的服装色彩对比、艺术化妆、舞台灯光的艺术造型, 强化大学生艺术形体的科学规范练习要求, 培养高尚的个人气质。从日常生活的着装、言谈举止和礼仪等塑造自我健康的形象, 充满自信和昂扬向上的志气, 形成一种坚强毅力、团结合作、关爱集体以及宽广的人际关系能力。这些细小的环节都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陶冶情操、感化心灵, 使之更能很好适应时代要求, 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 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支拄和力量, 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思想灵魂。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先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影响极具渗透性和永久性。通过开展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 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身心健康成长, 并能使学生调控自我学习和生活压力, 消除焦躁、抑郁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让青春活力充满大学校园。如民歌声部的练习中节奏、音准、声部协调统一等都能够提高大学生团结协作, 善于创意, 坚持磨练的柔韧性, 改变不良的习惯, 洋溢着自信的智慧。舞蹈部分的队形、手位等肢体动作的练习, 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观念, 意志毅力和身体耐力, 使之积极的面对社会。特别是将歌与舞组合练习的过程中, 所有队员的思想形成一个整体,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统一的节奏, 有合作、有规律、有表情的尽情欢乐的舞蹈和歌唱, 使自己的身体在歌声和肢体动作的整合中, 以艺术律动的形态和韵味表达出情意浓浓的内心情感, 感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内在美, 使校园处处充满青春和谐的氛围。
二、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 营造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彰显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的功能, 就必须在校园环境上采取优化, 融合自然界美、社会环境美、民族艺术美和科学创新美, 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每个角落都体现到美感的熏陶, 感受校园环境美的内在魅力。高校要积极组织规划、创建大学生文娱活动场所, 为开展校园各种文艺活动提供保障。在校园里摆放具有文化内涵和美感的“民族民间艺术家雕像”“经典历史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剧照”等, 让大学生时刻铭记和感受民间音乐文化的存在。通过校园墙报、广播、网络等大力宣传、强化校园传媒建设, 鼓励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展现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活动的风采。
(二) 开展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公选课
大学期间课程量较为轻松, 学生很愿意选择自己热爱的艺术类课程。根据调查了解, 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公选课在大学生中是一门极为深受欢迎的课程。目前, 该课程在高校中还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 各高校之间对其认识不足, 缺乏宣传推广, 学生对其了解甚少。因此, 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 根据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心想法和心理需求, 开设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公选课, 使该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满足大学生群体中对“美”的追求。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歌舞的兴趣, 营造活泼互动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掌握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歌唱与肢体的协调、自控和艺术表现能力, 使学生的艺术个性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社团活动
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是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延伸与完善, 也是社团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重要因素。高校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艺术建设的主体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真正把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吸引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摆脱单纯受教育和不良思想的侵蚀。学校为社团配备有专业艺术师资并进行指导和培训, 为社团活动拔出经费购置必须的设备。加强社团内部建设和吐故纳新工作, 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使社团得到良好的发展, 为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增添光彩。
(四) 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想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教育的功能, 使之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建设。首先要有一支专业精、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以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目前许多高校公共艺术课教育的教师队伍极其薄弱, 有的师资配备不足, 有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限, 长期得不到“充电”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力开展。因此, 高校应重视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高素质人才的建设, 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 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 更好地指导高校文化建设服务,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乔娜.《关于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J].音乐时空, 2014.04.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5
作为高校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启蒙和引导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人文素质的天然教育功能。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如同无形的力量,对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价值导向。建设好校园文化是高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根本,对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围绕师生群体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产生的。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表现为师生的价值观念、课外文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太重实用,强调做一些能拿出来作为资历和政绩的工作。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塑造,大学校园内忽视人文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但却产生认识偏差,将校园文化活动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上,从而使高层次的精神建设陷入困境。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管理和导向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视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应有尽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却显得无力。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文化活动内容单调贫乏,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足以吸引学生,更谈不上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不新,学校特色不突出
我国许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从众、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缺乏学校特色。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学校个性特色的塑造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形象准确定位,借助于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学生的成才需求为内在动力,用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而发奋学习,努力成才;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熏陶、凝聚广大师生员工,激发他们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热情。
2.坚持三种文化形态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
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对校园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
3.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不同时代每个高校都会留下许多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底蕴和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但要总结挖掘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且要发扬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样既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研究和继承文化是高校的基础性活动,而创新文化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根据时代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繁荣校园文化,永葆校园文化先进与活力的基础。
4.积极探索高校定位,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
探索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科研定位、培养人才定位等,从高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目标,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色既可以从高校历史轨迹中归纳,又可以从未来的发展方面中能动地营造。既可以从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得到启发,又可以以高校已经成功塑造出的社会形象作为蓝本。营造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四、结论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高校应把其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都应该提高文化意识,树立起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科学化管理,创建高雅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
浅析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论文导读: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并存在和发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人的素质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并存在和发
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它具有引领文化、凝聚向心、陶冶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人的素质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一个由现实状态向相对理想状态发展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为实现现代高校功能而导致的高校人自觉的行为过程。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的发展,客观上对高校提出了建设校园文化的要求。这种客观要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高校提供与之相适应甚至适当超前的科学技术支持、先进的思想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都有赖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二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无论从我国高校目前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状看,还是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现状看都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因而,如果不大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完成好我国高校对社会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第三,从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上看。近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办学水平。哪个国家有高水平的高校,那个国家的经济就迅速腾飞,那个国家的社会就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对高校办学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无论是以传统文理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综合性大学,还是以单科性技术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偏理工大学等都需要拥有能与时俱进的一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要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就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四有”功能的需要
功能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对高校的任务、宗旨、目标、作用的集中概括。发表论文。正确认识高校具有怎么样的功能,对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现代高校的功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实现现代高校这四个方面的功能,都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人才培养所需的是育人文化。高校通过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育和塑造“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过程形成的文化就是育人文化。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是创新文化。树立创新的理念,构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创新的学术氛围,开展创新活动,这个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就是创新文化。发表论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创建一流高水平大学的今天,建设创新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研究、创新、传播、吸收高深领域的知识,归根究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在进行以上诸方面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发表论文。建设育人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就是为了实现高校引领文化的功能。高校的一切工作其实质是为了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世界一流高校引领的是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一流高校引领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地方高校引领的是地方文化的发展。高校要担负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具体到每一所高校,就是要建设好具有个性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的素质提升的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本。而文化是人创造和拥有的。高校要实现应有的功能,承担起引领先进文化的重任,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能够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高校人。而
要培养出能够引领先进文化的高校人,丝毫也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只有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提升高校人的素质,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高校人的素质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需要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12-02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愈发关注的问题。高中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全面的教育非常重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而且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而音乐教育恰恰是一种能够作为高中文化课程的补充。音乐的传播无处不在,其并不局限于时间、地点和场所,通过有计划、有层次的音乐课堂教学,以及不局限于课堂的音乐播放等将更加能够无处不在的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寄予音乐的载体来对当前我国高中生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进行补充。因此,可以发现,通过有效使用音乐教育将能够实现校园内所有学生心态的放松、精神的愉悦,另外还能够向高中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与情感,使高中生们更好的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
2.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社会当中的不良文化与风气已经影响了校园健康文化的建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文化促使校园风气不端正、高中生厌学、高中生网瘾等不良问题的出现。在面对来自社会的诸多消极文化的影响之下,只有在接受事实的前提下,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校园文化通常是指一种潜在的规定,其是校园管理规章制度的补充,也是社会法律法规的补充。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将能够影响校内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思考方式等。在上文当中,作者提到了音乐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其还可以细化到对校园健康文化的建设当中。
音乐教育能够净化校园的人文环境,对健康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帮助。音乐是一种信息,与纸质化的书本不同,其更加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调动起人们的情感。通过音乐能够传递更多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高中院校教育讲座上无法表达的信息,并且能够通过音乐教育将更易于取得建设健康校园文化的作用。我国高中院校可以在课余时间、放学时间、晨读过后等时间内,有效借助校园广播来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使其能够通过音乐内信息的传递,实现学生特定情感的培育,营造出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
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通常都会饱富情感,并通过节奏与音节的安排,向聆听者讲述故事。音乐是人们最为原始的表现情感、抒发感情、记录事物的语言。在音乐课堂与校园播放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选定的系列音乐作品之后,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感情、故事等进行思考,不仅能够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判别事物能力,还能够通过音乐教育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与鉴别能力,使其养成良好思维的方式与思考的习惯。除此之外,音乐教育也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塑造学生的个性。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将音乐教育作为了高考升学考察项目的重要组成,通过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也能够促使学生养生在生活中学习、抱着兴趣学习的良好习惯。
3.稳步推进音乐教育打造优质校园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音乐教育通过影响人文环境,有效的构建起优质校园文化的基础。其也通过影响校园中的个体(高中生),实现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鉴别能力的作用。为此,鉴于音乐教育在高中院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期使更多的高中院校能够利用音乐教育促使优质校园文化的形成。
第一,巧设场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音乐教育并不只包括专门开设音乐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语文课上、地理课上、生物课上等都可以通过在讲解内容的同时,播放经选择的声乐,以便构建符合当前课程讲解内容的场景。通过场景的设置,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来自于人文、科技方面的知识,便于其对课本内容的了解与掌握。另外,除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课本内容之外,使用音乐教育还能够构建起较为轻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当中。
第二,组织校园音乐活动,增加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面。高中校园文化狭义的概念是指课堂文化,而更加广泛的定义将这一文化扩充到了食堂、操场、寝室等地域,是由全体学生、教职工等个体共同构建的。那么,要想发挥好音乐教育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就要坚持人员参与度高、覆盖面积广的原则。例如:(1)在日常教学阶段可以在课余时间使用音乐教育的元素加以辅助,改变下课铃声来降低学生学习紧张的情绪。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放学时间、中午就餐时间等阶段,利用音乐元素营造和谐、放松的环境,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文化与理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当中;(2)可以根据不同课文背景设计高中院校音乐素材库,科学化选择配套音乐进行课堂文化课教学。在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从音乐教育中获得道德与美德文化的传递。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培养起学生对待事物正确的看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3)组织高中院校音乐活动(如歌曲比赛、社会演唱会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与掌握能力,使音乐成为学生紧张学习的中和剂,加深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从中获得乐趣。
参考文献:
[1]张蕊.探究民族文化视野下的高中音乐教育[J].戏剧之家,2014,(13).
音乐与校园文化建设 篇7
一、以音乐作为主体,体现校园文化
校歌是一首代表学校特色与精神内涵的歌曲。歌曲是音乐表现的一种形式,通常指有伴奏或无伴奏的声乐作品。因为歌曲有着歌词和音乐随着时间的延续得以一同展现的特点,所以一首令人满意的校歌,一定是歌词和曲调的完美结合。歌曲体裁大体上包括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歌舞歌曲、劳动歌曲等基本类型。纵观许多学校的校歌,很多都是列队体裁和抒情体裁的,听上去有些进行曲的风格。这种风格旋律激昂,催人奋进,所以特别适合进行校歌创作。如果以学校历史文化为内容,则可采取叙事加抒情的体裁。总之,校歌应该最大程度地通过一首歌曲艺术的展现学校精神,体现校园文化。
校歌的表演一般采用独唱或合唱的形式。合唱分为小合唱和大合唱。小合唱较为灵活,可以表现各种风格的内容,大合唱则更有益于表现磅礴宏大的气势。这些表演形式安排,可根据校歌特点和演出需要灵活选用。
合唱是集体的声乐艺术,可以由多人参加且经济投入较少,所以是音乐活动中最好和最容易的普及形式。建立校园合唱艺术团,可以使学校的诸多文化内容通过合唱的方式艺术的展现。同时,艺术团成员可以分散或集中的排演不同的节目。例如,除了排演合唱曲目外还可以演出音乐小品或校园音乐剧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作品,从中展现校园文化。校园合唱团还可以为学校大型文艺演出提供最优秀的演员,满足学校文艺活动的需要。
在学校的广大师生中有许多各类乐器演奏的能手,但在以往的校园音乐演出中往往由于演出形式单调,实力单薄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所以,把这些器乐演奏者组合起来,按照所演奏乐器的类型组成不同编制的小乐队。这样不但提高了演出实力,在形式上也符合现代音乐发展潮流,使校园音乐演出更具魅力,也使器乐演奏校园文化特点的作品更加到位。
乐队按照所奏乐器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木管类,其中包括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等常见乐器。第二,铜管类,其中包括圆号、小号、长号、短号等常见乐器。第三,弦乐类,其中包括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等常见乐器。第四,弹拨和键盘类,其中包括钢琴、电钢琴、吉他、电贝司和琵琶等常见乐器。第五,打击类,其中包括小鼓、花鼓、大锣等常见乐器。这些常见的不同器乐,可以编制成四种不同风格的小乐队进行演出,它们是民族乐队、管弦乐队、混合乐队和电声乐队。目前,也在不少校园音乐文化中得到发展,是一支成长较快的音乐力量。
校园音乐鉴赏、创作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团体由专门负责音乐教学的教师及喜爱音乐创作和对音乐有独特审美能力的人员组成,具备改编或创作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音乐作品的能力。还可以以符合校园音乐审美的健康取向规范校园音乐发展。
在这个团队里,需要若干具有指挥才能的同志来担任合唱或乐队演出时的指挥。首先,指挥在合唱团或乐队中是艺术指导者,负责合唱或演奏整体艺术的训练、表演、学习; 其次,是整个团体的最高组织者,合唱团和乐队的建立、管理和建设都是指挥所需要关心的。因此,指挥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和工作能力。所以,优秀的指挥人员将对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起重要推动作用。
最后,在这一团体里需要有音乐创作和改编方面的人才。在创作中结合学校自身,定期创作有本校文化特色的符合学校发展宣传需要的校园音乐作品,并把作品提供给校园演出团体进行排演,以达到音乐为校园文化服务的最理想状态。
二、以音乐为背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展现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除了音乐形式还体现在许多其他艺术形式上,如美术中的雕塑。在校园中展现最多的是一些属于美术范畴的景观造型艺术,其中最常见的是假山景观和喷泉景观。这些景观常常加以背景音乐,体现良好的展示效果。背景音乐的选取有一些讲究。不同类型的背景音乐配不同的景观展示不同的艺术气质,所以背景音乐与景观内容相辅相成。景观背景音乐大致划分为古典型、抒情型和轻音乐型三大类。现代景观音乐特别是喷泉音乐讲究声、光、电一体化效果。喷泉水体变换与音乐高潮起伏趋于一致,给人们最完美的情绪感受。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若干特色景观,如果通过反复实验给每个景观都配上最适合的特色背景音乐,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温馨典雅的校园自然环境,体现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和青春靓丽的精神面貌。
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音乐的应该在课间操时段。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学校在课间操施行方面经历了体育广播体操向大众健美操等多方面的改变。我认为,做操比舞蹈的运动规律性更强,节拍节奏卡的更稳,更容易掌握。我们在大众舞蹈中都可以用不同的区长进行,所以在课间做操也可以不局限在某个单一的曲子里。只要是符合做操节拍与节奏的曲子都可以选用。校园课间操音乐的变换,给学校校园文化增添了活泼的因素。
三、提高音乐素养,实现音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提高音乐素养是实现音乐为校园文化建设所必须的环节。提高音乐素养,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具有音乐表演的能力,而是着重培养校园内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常识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在校园内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主要通过下面两方面的途径:
1. 培养听觉审美能力。通俗点讲,就是学会欣赏音乐。尽可能多地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分析不同音乐的特点。在反复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的同时,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随着日积月累,形成欣赏分析音乐作品的爱好,在音乐中陶冶情操,这样就可以真正从身边的校园音乐中品味出校园文化艺术。
2.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关音乐知识的讲座,也可以举办一些关于音乐发展的沙龙,把音乐知识和音乐基本常识通过实验和活动的形式教授给大家,让大家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不断地提高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以音乐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音乐为主体或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伴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音乐将用它自身特有的魅力,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靓丽的色彩。
摘要:从以音乐作为主体,体现校园文化;以音乐为背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展现校园文化;提高音乐素养,实现音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三个方面,探讨音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以及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特色。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篇8
“中国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栏目旨在展示各类院校 (尤其是高校) 开展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情况和经验 (如可涉及艺术团建设、音乐社团活动、特色音乐类公共选修课设置、校园歌手现象、校园音乐比赛、校歌的传播、音乐演出进校园活动等诸多校园音乐文化现象) , 并从中进行人文的解读 (如校园艺术精神/校园文化的构建、艺术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音乐文化活动在理工科教育中的作用、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中“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及其效果等等) , 以此为全国各学校 (高校) 的音乐文化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欢迎就某所院校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 或多所院校的校园音乐文化中的某一普遍现象踊跃来稿。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音乐价值 篇9
关键词:和谐校园,音乐,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它通过合唱艺术、舞蹈、乐器演奏等各式各样的形式, 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审美意识、道德情操等有着深远影响。这些音乐活动的展开, 丰富了校园文化,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合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合唱作为大学音乐活动之一,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对学生美育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用合唱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质, 注重音乐的交流, 促进音乐教育中音乐氛围的发展, 通过合唱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对构建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 合唱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唱本省就是一种多人参与的音乐表演形式, 分多个声部演唱, 为了达到声音的统一, 最终达到一种统一的音色、节奏、力度和速度。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 性格多好强, 合作意识偏弱, 合唱艺术是很多人参加的活动, 在合唱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大团队的一个个体, 成员之间要互相合作, 相互配合, 合唱是一个集体项目, 要求每一个成员相互协调, 学生在经过了合唱训练后, 能感受到大集体所带来的温暖和团队意识。
(二) 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之间的“和谐”。合唱要求声部之间相互平衡, 通过不断调节掩盖自己的个性, 以适应大家的共性, 个性服从于整体, 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学生在合唱中感受和谐的声音, 增进相互协调意识,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合唱的美, 自觉地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尽力。
二 、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意义
舞蹈是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 他用独特的手段丰富着校园文化建设。学生通过舞蹈艺术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 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 学生通过古典的或现代的, 激情的或柔美的舞蹈, 释放青春, 展现大学生青春洋溢的特点, 把校园舞蹈作为音乐教育中的形式之一, 必能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参加各种舞蹈演出, 既锻炼了舞台实践能力, 又增强了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在全国开展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 全国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都积极参与,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展演的平台上, 各个高校之间有着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的过程, 更能促进高校之间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舞蹈是大学生交流的一种形式, 大学生在面临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下, 仍要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大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 展示形体美, 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自我感受形体美。舞蹈本身就是一个身心融合的艺术, 大学生在参与舞蹈演出中提升审美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或者创造, 以及后来的练习、表演, 开拓学生的思维, 开发想象力。舞蹈通过肢体语言, 学生在优美的旋律背景下翩翩起舞, 大学生在选择舞蹈的编排上, 大多选择富有朝气的, 符合大学生特征的舞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舞蹈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高校重视舞蹈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但是没有适合非舞蹈专业学生用的教材, 一般教师都是在专业舞蹈的教材上进行编排, 或者自己根据以前的实践演出加以重新改编, 这种方法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教学上会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另外, 舞蹈设施不健全, 不能保证学生排练的场地需要, 场地少学生多, 往往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
三 、器乐演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把器乐演奏引入课堂, 当代大学生一般只会演奏简单的乐器,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乐器演奏的技能, 改变以往的欣赏教学, 带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音乐, 通过自己的双手演奏出来, 把学生变为主体,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教授下, 学生能弹奏吉他、贝司, 敲架子鼓, 吹奏葫芦丝、拉二胡等简单的乐器演奏, 学生在乐器演奏的学习中还能学会乐理知识, 能够试唱出乐谱, 听出音乐的变化, 在长时间的演奏训练中对音高、节奏、力度的变化有了认识, 实践表明, 把乐器引入课堂, 积极调动出学生的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烘托了校园音乐文化。
“和谐”引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具有高尚健全人格的学生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因此高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努力建设校园文化。
古琴音乐文化的校园传承 篇10
当今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立足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为民间琴社与学校这两大类。其中琴社 (琴馆) 以雅集、培训为主要功能;学校则包括高等院校与中小学, 其中高等院校又包括可承担培育古琴专业人才任务的专业音乐院校与设有以普及传播琴乐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古琴社团的普通高校。
一、高等院校中的古琴文化传承
高等学府向来是优秀文化的重要传习地。在大学的人文艺术教育中引入古琴的教习, 将会发挥大学这一引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的积极桥梁作用, 使得古琴文化在当代得到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
(一) 音乐院校专业古琴教育
20世纪初, 诸城派琴家王燕卿 (宾鲁) 南下金陵, 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为国乐教员。1919年,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古琴研究会, 亦邀请另一位诸城派古琴家王露 (心葵) 传授古琴。于是, 诸城王氏一南一北, 共开古琴进高校之肇始。
至20世纪50年代初, 以查阜西、吴景略、管平湖、张子谦、顾梅羹、刘景韶、喻绍泽、杨新伦等一批琴家为先导, 古琴艺术陆续进入了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沈阳、广州等地的音乐学院 (系) , 完成了当代古琴专业教育在全国的基本布局。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时至今日, 古琴专业教育在各大专业院校已经形成了自附中、本科到研究生的教学层次, 培养了龚一、成公亮、李祥霆、吴文光、赵家珍、曾成伟、丁承运、李凤云、林友仁、刘赤城等一批“第二代”的“学院派”琴家, 而且, 这批琴家继续工作在音乐院校内, 在古琴的演奏、教研、创作、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时至21世纪, 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又培养出了一批“第三代”的青年“学院派”琴家, 如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晓霞、巫娜、孙瀛, 四川音乐学院的戴茹、李雪梅、张婷婷、董雯雯、曾河, 南京艺术学院的成红雨, 天津音乐学院的赵烨等。他们都成了培养古琴专业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并由此形成了老、中、青的古琴教学与研究梯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 很多音乐院校的古琴专业学生还曾因当时社会对古琴人才需求有限, 在毕业后没有合适对口的去处而不得不改行做别的工作。但时至当今, 由于“非遗”保护背景下“古琴热”的兴起, 随着社会对专业古琴师资需求量的增加, 古琴专业的毕业生也都成了社会上抢手的热门人才。
在当前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中, 由于职业琴人和琴家专事古琴艺术的演奏、教学与研究活动, 并依托于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背景, 因此他们在古琴音乐艺术表现上有着更高、更为专业的要求, 将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专门的古琴表演型人才, 高等院校的专业古琴教育从而也日益成为培养职业琴人的重要方式。“学院派”在将古琴作为一件乐器引向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专业院校还具有科研经费投入与人才的优势, 可以完成对琴学相关理论的整理、研究、出版。如中国音乐学院的古琴专家还与音乐学家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共同合作攻关, 联合开发了减字谱打谱软件, 以实现传统古琴乐谱的数码化。此外, 专业院校还以组织学术团队参加课题与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方式带动对琴学的理论研究, 填补了琴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我国的古琴学院教育还具有植根于民间的优良传统, 如进入音乐院校从事古琴教学的最早的一批琴家无一例外都来自民间, 且都出自各地的民间传统琴派。这些琴家依托于民间世代相传、异彩纷呈的琴派滋养, 大多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并且, 这种历史上民间音乐的天然渊源使得当前各大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师资中都自然地融合了地方性的古琴流派, 如中国音乐学院的虞山吴氏、沈阳音乐学院的川派顾氏、上海音乐学院的梅庵刘氏、四川音乐学院的川派喻氏……
但同其他大多数民族乐器不同, 自古至今, 古琴琴人群体的主流、主体仍多汇聚于民间, 且绝大多数都是以个人化的自娱自乐状态以及非专业、非职业性的身份特征存在的。这也是古琴相对于其他民族乐器在学科化方面大显薄弱的重要原因所在。就总体而言, 古琴的“学院派”实力在当前尚显得较为弱小。虽然不少学院琴家也都做到了立足专业, 并关注古琴的业余普及传播, 但当前的“学院派”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脱离与民间琴人、琴派, 与民间音乐联系渐少的趋向。所以, “学院派”在教学与艺术实践中应加强同民间琴家、琴派的交流, 这将有利于“学院”与“山林”更好地融合, 以形成一股合力, 在点、线、面上更好地传播古琴艺术。
(二) 普通高校古琴普及传播
鉴于古琴的文人音乐属性, 普通高校作为高学历人士集中之场所, 似乎自然地成了古琴传播之重地。由于大学具有多学科并存的优势和先进的创新机制, 让古琴进入普通高校的实践措施也较为灵活多样, 通常有演出与讲座、选修课以及大学生古琴社团等。
古琴巡演——古琴艺术进大学 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为2006年6月10日, 作为配合“文化遗产日”宣传的系列活动之一,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于该年6月7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首次举行。
2007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 “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2008年, 该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和江苏大学成功举办之后, 又与香港及澳门地区的相关琴社、基金会、文化机构联合, 于10月27日至11月4日以传统的“雅集”形式把古琴艺术引进港澳地区的高等院校, 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地举办活动。
2009年6月, 由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局主办,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2009‘文化遗产日’江苏古琴艺术四大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在南京的三所高校 (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盛大上演。江苏省内虞山琴派、广陵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已知的首次同台献艺。
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 古琴艺术走进了高校, 琴人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专家的现场指导与专题讲座也加深了学生对古琴的认识。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通过感受古琴艺术, 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和鸣”, 进而成为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音”, (1) 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古琴选修课 在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古琴艺术申报书》中, 在高校进行古琴传承也被列入工作计划:“在综合大学开设古琴选修课, 聘请古琴艺术家担任教师。5年内,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10所国家重点院校施行;10年内, 推广至20所综合大学施行。” (1) 如果从2002年制定此申报书算起, 按照申报书所表述的计划, 至2007年便应在10所国家重点院校施行古琴选修学分制, 2011年全国应有20所综合大学施行古琴选修学分制。然而笔者在调查中获悉, 由于种种原因, 这项工作尚未按照计划很好地推行, 只有少数普通高校在正常实施。例如, 在古琴保护整体工作做得较好的常熟 (虞山派即以常熟虞山命名) , 当地的高校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常熟古琴立体保护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场域与环节, 从1997年起, 就在其音乐系开设古琴选修课, 同时, 该课程还被纳入该校音乐教育专业设置的地方特色板块, 每届均有十余名学生, 目前已共有一百多人经过培训, 到江苏各地传承古琴文化。此外, 该校目前还在积极申请成立“中国古琴虞山琴派研究中心”。
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 如扬州大学, 也计划利用高校的学术平台与大学的受众面, 成立扬州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 策划“扬州地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 并联合当地广陵琴家合作开设古琴选修课, 建立古琴教育基地, 广泛普及古琴教育。另外, 南通大学也聘请了当地梅庵派的琴家进入校园传习、普及古琴。
大学生古琴社 古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前后, 在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中还组织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团来加大对古琴的宣传力度。在21世纪之初, 以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陆续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团, 为古琴在综合性大学里的传承、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四川大学古琴社长郑晓韵介绍, 2002年古琴社成立伊始, 当大家带着古琴在学校里走动的时候, 古琴还曾被不少同学误认而惊呼为“小古筝”, 经过8年辛勤的历程, 同时也伴随着连任五届琴社社长的郑晓韵在中文系从本科读到了博士阶段, 现在的古琴社已经成为川大校园里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
2007年, 南京大学古琴社、四川大学古琴社、浙江大学古琴研究会三家大学生社团还在南京大学、南京鸡鸣寺内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琴学与传统文化”的首届全国高校琴学论坛, 为高校间古琴社团的琴学研讨搭建了一个学术平台, 让琴乐在高校中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扬州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师生在论坛上交流了近30篇论文, 很好地促进了全国各个高校大学生古琴社之间的琴艺与琴学交流。
迄今, 全国各地已陆续有几十所综合性大学在当地社会琴社、琴馆、琴人的大力协助下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团。如古琴家桂世民辅助成立了南京大学、南京航空大学的古琴社;徐晓英协助浙江大学、浙江中医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曾成伟协助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立了古琴社……而且, 作为斫琴家的曾成伟、马维衡等还经常在各个大学生古琴社团成立之初, 将若干张他们自己斫的琴馈赠给社团供教学所用, 同时还为大学生提供义务教学来扶持这些高校古琴社的起步运转。另一方面, 高校的古琴社也积极参加社会琴馆的相关活动, 在社会资源的合作共享中, 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内积极协作, 传播着琴乐文化。
二、中小学中的古琴文化传承
当前在高校与社会琴社或琴馆中进行琴事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成年人。从总体比例来看, 相对于其他乐器的学习情况, 古琴学习者中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学琴者在年龄构成上呈现出不甚均衡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古琴独特的音乐文化性质及其审美追求有关——古琴所表现的文化背景距离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以及心理特征相对较为遥远, 另外, 在当代的快节奏、多元化的大环境下, 有着众多可供少年儿童选择学习的艺术 (及非艺术) 科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当前习琴儿童的相对缺乏。
对古琴艺术这项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而言, 毫无疑问, 在对其传承光大的工程中, 少年儿童应是十分重要的生力军。探讨少年儿童古琴教学的方法、规律, 对古琴的当代保护传承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喜的是, 笔者在针对全国范围内古琴保护现状进行的调查中发现, 近年来不少地方已陆续在中小学里开始了对少儿古琴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常熟的虞山琴社是国内少儿古琴教学活动开展得较早的一个基地, 早在1997年, 该社就与常熟市文化馆联合开办了国内第一个少儿古琴培训班, 2001年还组织成立了首家少儿古琴社——虞山少儿古琴社。数百位少年儿童在此接受培训, 其中不乏一些出类拔萃的艺术新苗。
2007年11月, 虞山琴社在常熟市的石梅小学开办古琴兴趣班, 成立“石梅娃古琴社团”, 把孩子们的独白、书法等与古琴艺术相结合, 使他们在音乐遗产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通过黑板报、手抄报、佳作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虞山派古琴艺术。
此前的2005年, 安徽梅庵琴社的副社长朱文成也曾在其创办的培训学校中开设“醒梅书院”, 以弘扬国学国乐, 并尝试让孩子们在古琴的伴奏下阅读古文, 使其在幽雅的古琴声中欣赏祖先留下的华章。
2006年, 金陵琴人桂世民与南京市考棚小学合作, 在该校定点开设少儿古琴培训, 并成立了“秦淮少儿艺文苑古琴社团”。在2009年的南京“国乐·琴韵雅集古琴专场音乐会”上, 该校的小学生们表演了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改编的古琴合奏及伴唱《卧龙吟》, 赢得了阵阵掌声, 广受好评。
而在2006年12月18日, 我国第一所将古琴艺术正式引进课堂的小学——哈尔滨市兴华小学被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确定为“黑龙江古琴教学研究基地”, 这也宣告了我国东北地区青少年古琴传播教育机构的历史空白从此得以填补。
哈尔滨市兴华小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的古琴教室内练琴 (图片来源于“东方少年网”, kidsnews.eastday.com)
在古琴教学基地的创办中, 兴华小学已投资8万余元, 在教学楼内专设了一间教室, 配有32张古琴。学校还出资让3名音乐教师到北京和天津等地接受培训。课程开设以后, 学生报名踊跃。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古琴课, 每日都有琴曲欣赏。在兴华小学, 每天早晨上课前, 学生们在广播中听到的是悠扬的古琴乐曲, 课间、午休时间, 广播里放的还是《酒狂》、《关山月》、《高山流水》等古琴乐曲, 以及古诗文朗诵;四楼走廊墙壁上贴满了古琴、琴谱、琴师的图画, 形成了一条“古琴长廊”;古色古香的琴室里, 每天都有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学习古琴弹奏艺术。
目前, 该校已经有七百多名学生接受了古琴的普及性培训, 对古琴产生浓厚兴趣的近百名学生还接受了提高性培训, 更有十多名学生具备了较高的演奏水平, 通过了古琴考级中相应级别的测试。
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 古琴在中学的传承实践相对较少。笔者了解到的相关活动仅有2009年2月南京幽兰琴馆与南京外国语学校、爱德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琴暖童心大型公益行动”等, 该活动为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中学生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古琴培训。
由于古琴特殊的文化品性与当代少儿心性存在巨大反差, 再加上少儿学识与阅历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难以理解古琴音乐文化的高深内涵, 所以有专家提出少儿的古琴教学应多偏重于技术, 而不是文化, 但也要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学、历史、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1) 加强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的了解, 加强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结语
时至今日, 通过诸多琴人和各级教育机构在这个领域的共同探索与耕耘, 古琴艺术已经被引向了学校教育的各个层次并初获成功,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古琴演奏者与欣赏者, 让古琴活动走向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层面。其重要意义正如少儿古琴教育家杨青所强调的:“古琴要想真正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热’起来, 放射出它应有的光彩, 就必须从基础的普及工作入手, 培养新一代的古琴专业演奏人才和广大的古琴爱好者队伍。” (2)
在各地琴人与相关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 立足于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的古琴传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琴人加入学校古琴教学的队伍中来, 以期古琴可以像钢琴、电脑“从娃娃抓起”那样在更多的中小学里被推行, 并与普通高校的古琴人文素质教育以及音乐院校的古琴专业教育构建成立体化的古琴教育体系, 三者形成合力, 使广大学生在一体化的学校教育中接受这种民族母语文化的熏陶, 在几千年悠悠历史酿就的琴乐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培养热爱高雅文化、热爱本民族优秀传统的人文情怀。
注释
11参见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 载《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第12-13页。
21参见王延泓《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活动——古琴艺术进大学》, 载《乐器》2006年第7期, 第116页。
31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1年2月23日 (截至2014年4月19日) 。http://www.zjfeiyi.cn/zhuanti/detail/14-536.html
41 参见杨青《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 载《艺术评论》2008年第11期, 第38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基本内涵 文化功能 构建社会
中图分类号:C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16-02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 要载体。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推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形成的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它是以大学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 ,以规范制度为纽带,以校园精神为灵魂的特殊文化。具体地说,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 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的内涵。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部分和物化表现形式即物质载体,它包括高 校的教学、科研 、实验、生活等物质设施及校园环境等。当然,物质文化不是校园中各种实物的简单组合, 这些实物表现为校园文化,并不在于实物本身,而在于它所表现的文化观念,只有当一定的 实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概念时,这些实物才能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 体,并由它们构成校园物质文化。
2.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包括行 为方式、行为习惯等。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校规校纪、学校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 、后勤保障制度和社团活动制度等。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主要表现为校风、教风和 学风。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升华,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灵魂所在,处于校园文化的 核心地位。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 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 学风、教风和学风。”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 体,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重要功能。
1.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是以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价值观念为指导,集中体现社 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并对社会文化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识别、筛选,以具体的以物质环 境、行为规范、集体准则等形式为表现,从而引导人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进而 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2.凝聚功能。 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高品位的文化景观、健康向上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高水 准的学生社团等媒介,将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直接或间接地施之于师生员工,给人以耳濡目 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些熏陶以微妙的方式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信念情操, 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使全体师生员工产生对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标准 、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
3.制约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通过规章制度等硬规范和校风学风等软规范对学校进行 有效的管理。校规、校纪、校风以及校歌、校训表达了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 力量制约着师生的行为,使全体师生在同一规范内进行自我管理和制约。
4.社会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反映社会文化的总趋向和特征。由于它以大学 校园为基地,往往处于社会文化的前列,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校园文化既为社会文 化所制约、认同,同时又以其创新超前成为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在学习和借鉴先 进的社会文化同时,也能够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和提高社会文化的层次,同时,高校校园文 化会通过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不断渗透到社会文化深层,对弘扬整个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起着 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和谐校园文化,有助于打造高校教育品牌,彰显大学文化特色,提升综合实力,促进可 持续发展。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建设和积极 营造的过程。
1.创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 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 教科书,无不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美化师生的心灵。因此,在 校园主体设计和环境布置时要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创设一种宁静优美、健康向上的校 园文化氛围。首先,要着力营造净化、绿化、美化的人文环境,如假山湖水、曲池喷泉,绿 草成茵,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其次,要积极搞好校园的雕塑、雕像等人文景观建 设,鼓励师生弘扬人文精神传统,提升人文品质。再次,要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 挥宣传窗、黑版报,图书室、广播站等宣传陈地的作用,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 作品鼓舞人。可设计制作精致典雅的橱窗和画廊,悬挂伟人画像、格言警句。更重要的是要 结合学校传统和培养目标,张贴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发展史上成功人士的 资料,行业技能发展动态,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创业精神。最后,校标、校微、校报、学 报、校园网络、交通工具的标识等都要印上无声的文化,这些设施和外在环境是学校办学的 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自然与人文融合的 和谐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可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和 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展现出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2.强化学校管理机制,构建学校制度文化。 构建制度文化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 后用文化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 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制 度文化的建设无不反映着一所学校的观念、精神和文化,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管理思想和水平 ,它是一所学校实现其办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种强制性文化。一所学校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 制度,并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中,结合学校传统 和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特别注意在条文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 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只有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规章制度既起到 强制作用,又能发挥规范的激励作用。
3.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 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参与。丰富多 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感悟科学的 力量和人文韵味,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魅力。因此,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 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和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校园 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要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主体 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 和参加活动,以展示个性,提高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各级组织应正面引导、鼓励和支持学 生社团开展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以人为本,打造学校精神文化。不同的高校由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时间长 短、 历史积淀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突出各高校自己的风格,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 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要积极 发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体——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高校来说,教师由于 队 伍的相对稳定性,从事精神产品的创作和传授的延续性以及对学生思想文化观念形成的主导 地位等特点,成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所谓大学精神、校 风传统、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品位等,最直接决定于这所大学的教师整体文化素养。因此 ,在打造学校精神文化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自 身楷模形象的塑造。当然,学生作为不断补充的新鲜血液,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不断注入新 的因素和活力,尤其是青年人思想活跃,往往能引领社会文化潮流风气之先。打造校园精神 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部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积 极参与。高校必须树立校园文化共建意识,充分调动全校上下共建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充分 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教师表率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和广大后勤人员的服务作用,共同创造 一个文明、有序、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人事处 福建厦门 361008)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活动,校园文化,作用,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和校风校貌。校园文化一般包括三个层次, 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 物质文化是基础, 是校园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 主要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等;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纽带, 主要包括学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主要包括办学方向、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院人才培养、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 它既是深层的群体意识, 又是师生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关键。开展校园音乐活动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存在着相辅相承的关系。高职院校学生开展音乐活动是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载体。通过学生的音乐活动, 可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 提升个人修养, 净化心灵。在音乐活动中, 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 思想得到交流, 品格得到完善,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来说,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音乐活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音乐活动是高职院校德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英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伍德说过, 音乐的功能在于“改进德行”;我国的《礼记·乐记》中也有对音乐与德育关系的论述:“乐者, 通过伦理也。闻宫者, 使人温舒广大;闻商者, 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者, 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者, 使人乐善好施;闻羽者, 使人齐整。”可见, 在音乐活动中, 当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时, 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激励他们正确地对待人生。同时, 在音乐活动中, 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反映各种职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 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也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二, 音乐活动是高职院校科学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目前, 在高职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不足, 学生更注重专业技术知识学习, 而忽视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事实上, 通过音乐活动, 如音乐欣赏、乐器演奏, 可使高职生了解各国的历史, 通晓各地的风土人情;演唱歌曲可以提高高职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音乐活动中, 人脑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发生一系列的联想, 而想象力正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维克多·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是数字, 二是文字, 三是音符。”科学研究也表明, 优美的音乐能促使脑肽大量释放, 从而来促进人的形象思维, 提高记忆力。可见, 音乐活动可最大限度地开启人脑的形象思维, 帮助高职生摆脱现有的思维模式, 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 音乐活动是高职院校美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高职生来说,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最富现实的审美教育。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是通过对现实美加以艺术加工得来的, 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音乐本身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均匀有力的律动都能给高职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 音乐活动是对高职生审美教育的直接手段, 借助于这种手段, 提高高职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帮助他们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第四, 音乐活动是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健康的人格。音乐活动可陶冶人的情操, 使个体的不良情绪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喧泄与升华。各种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 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 如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音乐能调节忧郁、沮丧的情绪;情调悠然、节奏徐缓的音乐, 能调节人不安、焦虑的情绪;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 可缓解紧张的情绪等。音乐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 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心理感召力, 借助音乐活动可让高职生从自卑走向自信, 从失望走向希望, 从消极走向积极, 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人心灵的手段中, 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见, 音乐活动对维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独特的作用。
第五, 音乐活动是高职院校集体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音乐活动有许多集体参与的方式 (如合唱) , 既要求发挥个人的个性, 又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要求在同一个音乐活动目标下相互配合, 共同演绎同一个音乐作品, 任何突出自我的不和谐的行为都会破坏整个音乐活动的效果。这种音乐活动中的合作能力, 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以, 通过音乐活动, 可以培养高职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养成诚恳待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处世态度。
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的音乐活动对促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开展音乐活动呢?
第一, 可以把音乐活动贯穿于学校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做到常规化、制度化。一是用音乐替代校园铃声。根据每天不同的教学活动安排, 设置不同的音乐。如上课的铃声可用节奏明快的音乐, 帮助学生尽快收心, 安定情绪;下课的铃声可选用舒缓的音乐, 让学生摆脱紧张情绪, 尽可能地放松。二是利用音乐媒体传播音乐。如利用高职生自办的广播站, 在不同的作息时段给学生播放音乐。高职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内容以专业技术为主, 内容单调、枯燥, 在课间给他们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 可使他们从紧张、烦躁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消除焦躁不安的情绪, 增进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进而自觉遵守各项纪律, 与同学、老师友善相处。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板报、学生刊物、校园互联网宣传、传播音乐, 扩大音乐的影响力。
第二, 可以开设音乐讲座或音乐欣赏选修课。高职阶段的大学生, 求知欲强, 爱好广泛, 其中不乏音乐爱好者。但是, 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所限, 在中小学阶段, 音乐教育备受忽视。调查表明, 在我国的大学生中, 有68.7%的学生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未能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普通音乐教育, 有65.3%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由此可见, 高职生的音乐活动能力与其浓厚的兴趣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针对高职生在音乐素养方面的差异, 高职院校可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 面向高职生开设针对性较强的音乐讲座, 满足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多种需要, 教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选修课是广受高职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 指导学生如何欣赏音乐, 向他们介绍各种音乐作品。无论是古典音乐, 还是流行音乐, 无论是通俗音乐, 还是高雅音乐, 都有思想健康、情感真挚、优美动人的作品, 通过音乐欣赏,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品味。
第三,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 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活动, 亲身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音乐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比赛的形式, 如举办校园艺术节歌曲大赛, 各系、班之间进行大合唱比赛, 校园歌手选拔赛, 健美操比赛等。通过比赛, 满足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 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活动也可以是普及性活动, 任何学生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参加。如可以在校园中举行歌会, 不分年级, 不分班系, 不分演唱方式, 对场地、设备也没有特别的要求, 只要选择健康的歌曲, 几个、十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就可以放声高歌。这种形式看似简单, 却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使他们充分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第四, 可以在校内建立各种形式的音乐社团。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音乐社团来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提高音乐活动水平。如根据学生的特长建立各种乐器社团, 如吉他社团、合唱队、舞蹈队、铜管乐队、健美操表演队等, 通过定期训练、定期活动, 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舞台, 让他们充分看到自己的长处, 增强学习、生活乃至今后走向社会工作的自信心。
第五, 可以根据各高职院校的特点, 创作反映学校特点的校园歌曲。校园歌曲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其中最能体现学校精神的是校歌。一支好的校歌, 是该校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是学校优良传统与办学特色的象征。所以, 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创作校歌, 让学生歌唱。这样, 有助于激发学生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的热情, 增强学校独有的群体观念,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学校还可以创作校、系活动组歌, 使学生在参加校、系活动时都有歌可唱。如参加校运动会和各种集会时都有相应的歌曲。这样, 可提高高职生参加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 作为高职院校, 活动组歌应当尽可能体现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反映出高职特点和专业特点。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高职院校的音乐活动,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管红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新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5) :83-85.
[2]苏霍姆林斯基.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讨论审美教育问题[J].艺术译丛, 1959, (5) .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09-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06-2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0-19
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06-06
沈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07-08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06-28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08-1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05-12
新建高校校园文化06-05
高校校园绿化建设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