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站建设

2024-08-20

高校校园网站建设(精选12篇)

高校校园网站建设 篇1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校园信息化的普及, 详细阐述了校园网站建设对各大高校产生的积极意义, 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高校校园网站建设的要求和校园网站建设应该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校园网,网站建设,高等院校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校园网的建设逐渐成为了衡量各个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网站的建设是各高校整体发展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基础设施的重要成分;是高校对外宣传的必要途径;是展示教师才能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科研及建设水平的高效手段。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全面的教学资源, 有利于高校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高校校园网开拓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 既促进了高校信息的社会化, 又完善了高校的基础设施, 更重要的是, 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所以, 各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站建设的工作, 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作用。

一、校园网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校校园的信息数量的不断增长, 校园信息的宣传工作不可能再依靠人工来完成, 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就是建立校园网站, 这样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大量、准确的信息, 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展示的平台, 而且提高高校的信息服务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校园网的建设为各个高校提供了很多方便, 本文详细阐述一下几点建立校园网站的意义。

第一: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 建立校园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 不仅能让校内师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更可以让外界了解学校的情况。高校利用校园网站可以使学校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学校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信息, 由于数量相对较大, 所以学校可以把信息放到校园网站上, 教师和学生通过浏览校园网站就能得到准确的最新信息, 这样校园内的大量信息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第二:校园网的建设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校园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 可以集全社会的力量, 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相对欠发达地区, 高投入学校和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 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 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通过校园网站实施教学, 不仅转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而且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开拓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在校园网站上进行教学有利于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时间, 譬如, 某一学科的教师教育不同班级的学生, 这样在不同的班级中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多次重复的讲解, 但是, 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分享到校园网站上, 提供给学生学习, 在这样的模式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本领。而且达到知识的长期存储, 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达到教师和学生双赢的目的。

第三:通过校园网站的建设有利于加强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站组织开展各种课余活动, 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考虑到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以区分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展开不同种类的活动, 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让学生尽早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更快的了解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校园网建设的要求

校园网站的建设是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所以,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工作。校园网站建设后要满足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需求, 实现现代化教育, 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资源共享程度和达到学校与外界的良好沟通。为此, 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要满足一下所述的要求。

首先, 丰富高校校园网站网络文化的建设。只有活跃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营造校园网络文化, 才能更好的完成网络应用的工作。在高校中开展网络文化知识的讲解工作, 培养高校师生对网络文化学习的兴趣, 促进校园网站的应用。教师是建设校园网站的主要队伍, 所以应重点培养教师的网络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是校园网站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其次, 完善高校校园网站应用的建设。校园网站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信息平台, 可以长期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的、可靠信息, 让知识信息进行良好的传递, 所以校园网站的建设要面向教师和学生, 才让校园网站得以充分应用。校园网站建设的主要功能是让在校师生通过校园网站的互相学习, 以及对外界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而且师生通过校园网站可以实现良好的沟通, 以实现校园网站的全面应用, 校园网建设要符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 应将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软件建设和人员培训统筹规划。

最后, 加强高校校园网站安全的建设。目前电脑病毒损坏信息安全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完善校园网站安全性是校园网站管理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病毒和外界人员的非法侵入, 会导致信息的丢失或信息被修改及毁坏, 这样就会坏了校园网站的正常运行, 致使学生和教师获取到不可靠或者假信息。所以, 为了校园网站信息的安全可靠, 要加强网站的安全保密建设方面的工作。最好让不同身份的用户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以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

三、高校校园网站建设的目标

校园网站的建立要实现教学的网络化,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实现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获取知识信息, 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实现教师教学、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校园网站要保证网络的开放性、持续性和信息的完整性, 以便于达到设想的教学和互相沟通效果。最重要的是确保校园网站信息的安全可靠, 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 并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四、总结

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有效形式, 方便获取信息、拓展师生获取信息渠道和加强学校建设是校园网站建设的主要目的。其中, 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校园网站建设的核心, 但是, 校园网站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管理工作, 如要考虑到校园网站的建设是否有利于后期对网站的维护与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校园网站的建设需要精心的设计与规划, 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充分实现校园网站的意义所在, 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效率, 达到校园网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荣泉.学校网站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福建惠安第三中学.2010 (8) :14-15.

[2]李强.关于高校网站建设的思考与策略[J].山东经济学院.2010 (17) :615.

[3]余莹.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2008 (1) :11-13.

高校校园网站建设 篇2

作为高校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启蒙和引导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人文素质的天然教育功能。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如同无形的力量,对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价值导向。建设好校园文化是高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根本,对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围绕师生群体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产生的。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表现为师生的价值观念、课外文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太重实用,强调做一些能拿出来作为资历和政绩的工作。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塑造,大学校园内忽视人文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但却产生认识偏差,将校园文化活动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上,从而使高层次的精神建设陷入困境。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管理和导向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视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应有尽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却显得无力。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文化活动内容单调贫乏,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足以吸引学生,更谈不上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不新,学校特色不突出

我国许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从众、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缺乏学校特色。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学校个性特色的塑造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形象准确定位,借助于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学生的成才需求为内在动力,用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而发奋学习,努力成才;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熏陶、凝聚广大师生员工,激发他们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热情。

2.坚持三种文化形态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

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对校园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

3.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不同时代每个高校都会留下许多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底蕴和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但要总结挖掘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且要发扬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样既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研究和继承文化是高校的基础性活动,而创新文化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根据时代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繁荣校园文化,永葆校园文化先进与活力的基础。

4.积极探索高校定位,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

探索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科研定位、培养人才定位等,从高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目标,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色既可以从高校历史轨迹中归纳,又可以从未来的发展方面中能动地营造。既可以从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得到启发,又可以以高校已经成功塑造出的社会形象作为蓝本。营造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四、结论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高校应把其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都应该提高文化意识,树立起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科学化管理,创建高雅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

浅析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论文导读: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并存在和发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人的素质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并存在和发

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它具有引领文化、凝聚向心、陶冶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人的素质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一个由现实状态向相对理想状态发展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为实现现代高校功能而导致的高校人自觉的行为过程。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的发展,客观上对高校提出了建设校园文化的要求。这种客观要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高校提供与之相适应甚至适当超前的科学技术支持、先进的思想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都有赖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二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无论从我国高校目前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状看,还是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现状看都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因而,如果不大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完成好我国高校对社会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第三,从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上看。近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办学水平。哪个国家有高水平的高校,那个国家的经济就迅速腾飞,那个国家的社会就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对高校办学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无论是以传统文理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综合性大学,还是以单科性技术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偏理工大学等都需要拥有能与时俱进的一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要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就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四有”功能的需要

功能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对高校的任务、宗旨、目标、作用的集中概括。发表论文。正确认识高校具有怎么样的功能,对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现代高校的功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实现现代高校这四个方面的功能,都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人才培养所需的是育人文化。高校通过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育和塑造“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过程形成的文化就是育人文化。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是创新文化。树立创新的理念,构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创新的学术氛围,开展创新活动,这个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就是创新文化。发表论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创建一流高水平大学的今天,建设创新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研究、创新、传播、吸收高深领域的知识,归根究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在进行以上诸方面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发表论文。建设育人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就是为了实现高校引领文化的功能。高校的一切工作其实质是为了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世界一流高校引领的是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一流高校引领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地方高校引领的是地方文化的发展。高校要担负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具体到每一所高校,就是要建设好具有个性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的素质提升的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本。而文化是人创造和拥有的。高校要实现应有的功能,承担起引领先进文化的重任,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能够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高校人。而

要培养出能够引领先进文化的高校人,丝毫也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只有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提升高校人的素质,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高校人的素质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需要

高校校园建设规划探讨 篇3

关键词:高校建设;规划设计;生态校园

1 校园规划建设理念

对于校园规划建设来说,其规划设计主题适宜为“师造化”、“师法自然”。师,就是遵从的意思,造化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遵从自然,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分布合理,与校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原则相吻合。①整体设计。从城市与校园的双重视角,着重对环境生态的研究,将建筑与景观有机结合。②人本校园。注重营造具有活力和人文氛围的校园空间场所,在“自然环境”与“社区性”、“城市性”之间取得平衡。③师法自然。尊重基地的自然生态与地域传统,追求建筑在基地中的自由表现。

2 实例概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建设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南海软件科技园内。区内青山绿水,充满自然气息,成就南中国最优秀的软件蓝谷。南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共1282亩,把新校区建成一个规划科学、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配套完整、高起点的校区,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整体协调、风格独特的园林式、生态式、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类大学校园。南海校区整体规划基地紧邻软件园南北交通主轴,且基地内的山体和水系为软件园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严格的规划控制条件决定了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和城市景观的密切关联,这决定了校园在空间和景观上的开放性。结合地形地势来规划成山地校园,基地的地脉条件较为复杂,地形地势变化丰富,为设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同时也为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空间提供了机会。结合自然环境来规划成生态校园,自然分布的水系将基地分解成三足鼎立、相对而望的群岛形态,滨水岸线绵长,谷地、山峦连绵起伏,决定了未来校园的山水空间特色,为校园生态景观系统的建构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3 结合实例分析

3.1 环境生态网络的建构与强化

设计依托规划控制条件所限定的环境生态格局,使建筑群体与城市环境特征以恰当的方式介入。连续、绵长的滨水岸线为未来的校园空间注入了诗意与活力。规划将建筑组群的布局与滨水空间相结合,从而划分了不同的滨水功能与环境特征。在基地中央四条水体的转折连接处,形成校园公共绿化景观的核心,保留的山体绿化与滨水绿化相衔接,既拓展了核心景观的范围与层次,形成立体的富有特色的山水环境;同时也完善了校园主体建筑群间的开放空间体系,以“虚”的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强化从主入口向基地内伸展的谷地环境的景观特征,构筑校园的景观门户通道。将体育运动区与滨水绿化相结合,形成滨水休闲运动空间,开阔的空间尺度强化了校园对城市的开放性。将与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带并行的水体拓展为生活休闲岸线,并通过大学生活动中心区与校园中心相连。由此完成了从“城市—校园”、从“景观岸线—中心环境—生活运动岸线”的滨水环境的建构,形成连续环境中丰富的尺度变化,促发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3.2 基于自然环境的建筑空间与风格

建筑群体呼应自然环境曲折多姿的形态,以一种不规则的形态,依山就水、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在风景的边缘自由展开,一反大多数校园建筑空间规整严肃的面貌,追求轻松自在、富于山水情趣的空间气氛。建筑组群以一系列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街道、广场来组织,时而开敞,时而封闭,使其与周边的景观取得富于节奏变化的联系,使得建筑群体犹如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一样,彼此充分融为一体。

建筑设计追求空灵、轻盈的风格,通过局部底层架空,开敞的中庭、平台、廊道等,与山地水面交织渗透,与自然密切对话。在形式上通过轻巧的单坡屋面、富有质感变化的墙体、百叶遮阳板、钢结构构件和节点等建筑元素,创造出既与科技园区整体建筑风格相和谐,又独具特色、富于现代感和人文气息的建筑群。

3.3 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林绿化景观总体规划

基于南海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主题,南海校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以“师法自然、交融情景”为理念。“师法自然”并不是对自然作单纯的模仿,而是包含深刻的内涵与哲理,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人文环境、绿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即文脉、绿脉、山水脉)相互优化及相互补充:文脉——是环境设计所需体现的精神与内涵,犹如人的思想与灵魂;绿脉——是地表生态与植物的高校校园建设规划探讨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为例

陆英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针对高效校园建设规划来说,应当因地制宜,而且要布局合理,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的高校校园。本文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在校园规划建设理念基础上,系统地探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剖析方案设计构思,为同类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关键词:高校建设;规划设计;生态校园覆盖,犹如人的皮肤;山水脉——是地形和大环境的设计,犹如人的骨架。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为突出特征的文脉;以水、岸、山等多种环境的植物群落形态为突出特征的绿脉;以湖光山色、岭南水乡风情为突出特征的山水脉,然后通过实施科学的校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与建设,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不但能教书育人、文化育人,还能环境育人,学生不仅能从书本知识中领悟人生的价值,也能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灵感,真正实现校区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4 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针对高校理念为“师”,因此本高校规划设计理念采取“师造化”、“师法自然”的方案,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可为同类高校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1]杨鹏.浅谈高校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省科學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06):227-229.

[2]杨鹏.浅谈高校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2):52-56.

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 篇4

版面规划合理, 图文并茂, 主题突出, 特色明显, 栏目齐全, 做到既能全面地反映学校建设的成就, 又能提升学校对外交流和对外宣传的形象还要很好的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这是成功的校园网站设计的第一步。1.1设计网站的网络环境和所需的设备。按照设计思路进行设备选型和网络环境搭建, 并安装调试系统软件。网站服务器选用千兆快速以太网卡联入校园网核心网段, 并使用VIAM技术配置实现全网的跨网段访问, 服务器的系统软件选用Windows Server 2003简体中文版。1.2根据网站建设的使用目的定位。首先走访各个使用单位收集建设网站的意见, 包括功能和内容模块。然后, 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 并且制定出制作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功能模块。1.3网站后台系统。选择使用目前较成熟的后台管理系统如动易公司开发的网站后台系统, 将网站后台系统进行安装、调试、运行, 深入全面地了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以确保满足网站功能的实现和网站安全并且正常的运行。1.4网站模块构建和网页制作。利用网站后台系统构建每个主要的功能模块, 制作网站导航和模块间的链接关系, 设计制作网站的页面风格, 包括色彩的运用、页面构图、控件造型等, 上网收集素材, 设计制作网站主页和网站各个模块页模板和内容页模板。1.5网站数据上传、开通、运行。将网站开通, 上传数据然后进行调试运行, 走访学校的各个部门, 听取他们对网站的意见和建议, 按照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完成后网站正式对外发布。

2、研究结果及其分析学院网站的

开通运行为我院提供了一个学院内信息发布的平台, 同时也提供了快速检索信息的存储数据库, 并且可以将其作为学院内的信息基础平台, 用于互联不同的信息资源成为学院访问外网的门户。建设学院网站思路要清晰, 要有全局观, 让各个部门紧密配合, 要组织力量加大投入, 重点做好学院外网和内网的建设。外网作为学院面向公众的信息网, 内网是学院面向校内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网。网站内容要从网站面对的对象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把握。既能为校内的学生服务, 又能为校外的学生服务;既是学院宣传和发布信息的窗口, 又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交互性、娱乐性。因此, 网站内容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可将网站分为外网和内网来分别建网, 还可发布信息、影视资料下载和论坛分别建立网站。充分利用现有的硬资源和软环境, 提高网站的建设效率和利用率, 提升网站的建设质量。目前, 有很多网站的建设都有成熟的软件可以直接使用。推行后台式建站模式, 淘汰那些采用单页式制作网站的模式。采用后台系统建设网站是因为其具有灵活性、可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等特点。一个成熟的软件平台支撑, 有较为完善用户管理系统, 可自行添加用户和组, 还可以对每个用户进行权限设置, 并对权限进行严格控制, 有自动生成模块管理列表, 包括增加、修改、删除、移动等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信息发布和信息管理的完全分离, 快速调整网站的模块结构, 而不会对网站的数据造成损坏, 信息的发布方便快捷, 信息管理层次分明简便。后台式网站的后期管理也较为简单, 数据的上传和管理只需用户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再稍加练习便可熟练掌握此业务。因此, 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的模式来进行管理, 分散管理就是网站的数据分由各部门或作者自行上传, 集中就是将数据的审核发布权集中在网站各模块的主管部门。网站数据库系统的选择要按实际需求来选择, 不可盲目追求, 一般网站数据库系统选用Access, 中型网站数据库系统选用SQL Server, 大型网站数据库系统选用Oracle。

3、结束语总结总之, 网站的建设

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繁杂的过程, 在其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同行进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分享经验, 共同进步。用的应用或进程加以控制;实时在线检测受控可信终端的用户信息、系统信息、硬件资源信息、系统进程信息等等用于用户权限资源控制管理, 防止用户执行非授权的应用、越权访问, 实现对信息安全的层层保护。办公终端应安装高效的杀毒软件, 建立健全的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定期做文件备份和病毒检测。

摘要:近些年,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每个高校都建立了网站, 用来宣传学院和发布学院信息。然而这些网站大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外网上。因为信息发布的对象和外网网站的存储限制, 以及学院目前信息化建设, 办公自动化的迫切需求, 建立外网和校园网内网相连系的网站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求, 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与通过调查研究、需求分析、网站制作、网络设备的配置、WEB服务器的安装调试、开通运行等网站的建设过程以及网站建成后的一些内容的更新维护以及设定一定的安全策略, 探索现今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新模式和方法, 从而为建立数字化、一体化的多媒体高校搭建一个基础的信息平台。

高校校园电视台建设方案 篇5

本设计方案拟将校园网、内部有线电视网联通,实现在各办公室或教室内的终端计算机上可以直接收看校园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和排表播出,各教育频道的实时节目,内部视频服务器上已录制保存的节目,和校园电视台播放设备播放的音像资料,亦可在各教室的电视上收看相关节目,必要时还可实现对互联网上直播相关节目。以期达到视频教学资源高效传输,为教师学习提供较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

一套完整的模拟信号解决方案,适合初高中、职业培训学校及企业单位使用。投入在10万左右接近县级电视台的效果。对于校园电视台的建设来讲,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考虑校园电视台实施。硬件方面包括场地和设备,软件方面包括人员、运作和培训。

硬件—场地: 场地就是制作节目时的拍摄环境,一般分为演播室和外景。对于学校来讲,演播室的作用比较小,主要因为面积不够大,只能适合播新闻一类的小型节目。现在的节目互动性强,比如采访节目,有嘉宾还要有观众。主持人、嘉宾、观众直接交流,人员比较多,气氛热烈。演播室的大小与投资是一对矛盾,我们建议学校不要在演播室上大力的投资。不如直接到现场拍摄为好。

外景可以是校园范围内的教室、礼堂、体育馆、操场等任何地方。是校园电视台主要的活动区域。

硬件—设备: 电视的传播途径目前有向网络方向发展的趋势,学校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这一点。尽可能让校园内的电视机、计算机都能看到电视节目。

对于设备的选择,要求简单实用、易学易维护、性能价格比高、综合功能要强、室内室外可移动使用等等。其他一些周边及后期设备,应达到专业级指标。

软件—人员: 按照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流程和原则,需要电视台的总负责人,内勤人员、外联人员、导播、摄像、录音、技术顾问、电教人员、主持人、剪辑及后期人员、灯光人员等等。对于学校来说可一人多能,减少人员配备。

软件—运作: 所谓运作,就是实现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出的全过程。运作方式,是以栏目为板块,以策划人(导演、主持)为主导的小团队运作方式。

1,专题片制作;应该属于电视台制作的一部分。企划诸多的栏目和专题,按一定时间的制作模式进行制作,然后再整合成一期节目播出。这样可以在播出前先制作出一部分节目,这样既可以保证以后播出节目,也可以锻炼和考察队伍,以保证以后按时播出。

2,教学片的制作;电视台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协助教学部门制作教学节目。制作程序与专题片制作相同,主要配合课件教师来完成节目的制作。

3,播出长度;以一节课40分钟长度为宜。

4,播出时间;首次播出,可以考虑一个月播出一次,等到节目足够,而且全校都可以行动起来的时候,再考虑每两周,每一周播出,每天播出。开始阶段,应以每月至半月播出一次为宜。电视台节目制作简单流程: 1,立项;确定节目的内容。

2,分工;根据确立的内容,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分工。立项人即为该节目导演,负责督促该节目制作工作。确定相关的文字写作,节目主持,拍摄以及联系的人员。

3,实施;联系相关人员拍摄,准备音乐,文字稿件,主持人上镜录音录像。4,后期制作;把诸多按计划完成的素材编辑成节目。

5,刻录输出;完成的节目刻录成光盘,或存储到硬盘播出系统保存待播。6,审查,播出;审查通过后,既由播出部门按计划播出。(每期节目刻盘两张,一张交电教部门播出和学校存档,一张由电视台保存,以方便今后的节目制作)

全过程应在该节目导演(负责人)的控制下进行。

校园电视台的管理:

管理部门:

1,校园电视台的主管,各院校有所不同,由党委宣传部所管,也有共青团学生会的主管。

2,因为电视台的宣传性质,所以要和各部门发生关系,由学生会管理教师与各部门管理者之间进行联系。

3,建立台长信箱,方便同学投稿,点歌,与电视台联系。播出内容: 栏目运作方式使得电视节目按栏目分工,以小组为单位来分别摄制完成。以下栏目为举例,更多的栏目可以由院校自己的情况产生。

1,校园新闻;把一段时间内学校发生的事情,以录像和图片配解说的方式播出。

2,个人秀时间;由中小学班级推荐特长生,在电视上展示自己的特长:唱歌、跳舞、手工制作等等。

3,点播时间;播放一些健康的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相声、小品等,当然节目源要由学生提供。

4,学科时间;播放一些学科的课外影视资料。5,专题报道;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的专题报道。

6,访谈节目;访问各部门负责人,介绍学校相关情况。访问学科老师,谈学习的情况等等。

7,主题讲座、会议 实况;

8,校园活动;大会、比赛、晚会、节目表演等等实况直播。软件—培训: 电视节目制作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这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同时也是一个艺术的综合。这里有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有摄影摄像的声光艺术。

电视节目是通过采、摄、录、编等工序制作完成的,其质量的好坏体现在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在艺术上,创意和策划 很重要,前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写出比较详细的剧本,这样在拍摄中就会很顺利。在技术上,设备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好的设备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拍出好的画面。人的业务水平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有了好的设备又能熟练的使用,就一定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不管是艺术还是技术,都不是天生的。选择人才要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喜爱电视这个行业的人,通过培训是可以胜任电视台的工作的。比如做导播工作,现场切换时,刚接触一定会手忙脚乱,不过一回生二回熟,经过练习很快就能适应。实际上做好导播工作,首先要做好案头工作,熟悉脚本,到现场才能应付自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篇6

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化进程加快,多元文化时代格局逐步形成。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各类文化思潮的洗礼与冲击之下,到处都正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情结”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这种反思与重建蕴含着世纪更迭之际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作为思想与文化的发祥地的大学校园同样经受着这场文化浪潮的冲刷与涤荡。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封闭性等诸多问题,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情结”日渐突显,有关校园文化内涵、建构问题越来越吸引着理论与实践界的关注,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成为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78-01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

校园文化价值取向所反映的是校园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它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从文化管理部门的宣传部到基层各院系、各学生社团,无论是广播通讯、校报杂志、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具体的宣传方式,还是其日常活动无论是其指导思想,还是直接目的,大都与政治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被大力弘扬,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被一次次宣讲,校园文化才没有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当然,适度的政治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但在校园多元文化中过分突出政治文化,将导致校园文化形式内容的单调、僵化和结构的畸形,最终阻碍校园文化的深层发展。其次,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趋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侧重于校园物质文化,不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正常建设,也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结构的不合理,这样的校园文化是不完整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

领导工作的形式主义。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平时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闻不问,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贴上几条标语,拉出两道大字横幅来应付,上报的材料更是夸大其辞、灌足水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也是应急而设,时聚时散,聚时少散时多,同时学生社团活动也存在形式主义,由于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把活动宗旨和内容吹得天花乱坠,以尽可能多地吸收会员,吸纳资金为目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这样不仅不利于社团工作的开展还严重地影响了社团的形象,也严重违背了建立社团的初衷,抱着这样的心态办社团,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自然难以得到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几次活动,几场比赛能解决问题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注重抓节日活动及比赛这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氛围,这是由学校没有计划,没有整体安排,系统规划等原因造成的,究其原因,还在于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形式主义思想。如抓节日活动己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学雷锋活动3月5日开展,3月12日要绿化种树,在3月15日要打假,到9月10日老师讲台上摆满了鲜花和礼物…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逐步沾染这种敷衍的陋习,使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脱离了其原本意图和宗旨而流于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主义必须加以克服,因为它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优良的校风是长期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刁一能见成效,形成学校稳定的精神风貌和校风特色。

(三)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封闭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是具有开放性的,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是其发展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的校际交流从地域上分国际交流和国内交流两个方面。我国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改革开放后就开始了,而且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我们对这种文化的交流还是持保守的态度再加上国内许多高校存在着严重的经费短缺问题,使得国际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些主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校园文化国际交流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进一步迈开步伐。在国内,随着高校的合并重组,高校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这种交流往往有所保留。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绝大多数学习借鉴价值的内容都拘泥于校园网这条途径,这样的校际交流是不充分的,恰恰就有一些这样的高校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校园这个小圈子里,校园文化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开展,由于他们生活阅较少,思想较单纯,常常为了保持校园文化的纯洁性而害怕外来的污染,对外联合联谊的活动非常少这种裹足不前的思想必然导致文化封闭。学生社团中,尽管也设置了外联部,但作用甚微,通过外联,深入到公司、工厂、农村等的活动不多见。正因为校园师生冲出校园的决心和勇气逐步弱化,使得校园和社会之间无形中加了一道屏障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自我封闭,必然影响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营养的吸取和辐射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加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

当今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织。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贯彻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高校应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高校应树立营造“健康文明严谨勤奋”的校风为理想目标,努力构建以领导作风为表率,教风、学风互动的良胜循环机制,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为终极目标,始终作为学院发展中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来做。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主旋律,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要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要始终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把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使高校校园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始终保持时代性、先进性。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及共青团组织要共同参与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学校要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要成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导本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和有关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其次要加强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要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加强校园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渠道,坚决抵制各种庸俗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要加强对大学生组织特别是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三)加强各大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

第一,要努力拓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国际性交流活动。我们不能将国外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领域视作雷区而时时回避裹足不前。我们要学韩国在引进外来文化上的勇气和热情,不能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地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不要以保护我们校园文化的特色为借口,对与发达国家的校园文化接触消极应付,甚至拒绝阻挡。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交流活动的形式,深入校园文化交流的内容,努力改变形式主义的学习考察作风,真正以一名校园人的身份,深入他们的校园生活,去体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在这些活动中,要以教师为主体,尤其要组织那些对校园文化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担负着发展校园文化重任以及直接指导学生的青年骨于教师参加,纠正将国际性交流视为出国旅游观光的认识,革除在人员选派上论资排辈的传统陋习。同时,在对发达国家校园文化的考察中,我们要避免将目光只锁定在成就上,要深究成就与问题背后的主客观原因,并时时处处对比分析我国校园文化发展实际,从而加强这种国际性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对外联谊活动。当前我国高校对外联谊活动较少,而且形式单调。其中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是最常见的形式,事实证明这些活动确实能有效起到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校园文化交流作用。除了这些我们应积极开展一些富有挑战意义的活动,如集体登山、科技竞赛、文化知识问答等,同时,由于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发达国家校园文化生活,才能更充分的地利用其先进的文化为我们服务。所以,让大学生走近外国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些与发达国家高校联谊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由、平等、坦诚的文化思想交流,但也不能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给予一些合理的提示建议。此外,因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与发达国家进行校园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二、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仍需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解决。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走向和大学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相信,大学校园文化必将逐步由发展期步入成熟期。

参考文献:

[1]牛冬梅:《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相生互动》,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

[2]庞少红:《导入企业文化培育校园文化》,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0期。

[3]林静:《论韩国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硕士论文,青岛大学,2005年

[4]王铁生、杨景文《对现有校园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载《江苏高教》,1997年。

[5]周亚芳:《大学文化与高校核心竞争力》,载《江苏高教》,2006年第4期。

[6]王冀生:《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载《评价与管理》2006年第4期。

[7]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载《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8]赵中建:《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7

一、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 文化建设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中, 首次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提高国家软实力”为重大任务, 充分体现了我党在新时期对文化的自觉。党的十八大中, 细分了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说明我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校作为文化高地,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对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增强政治鉴别力, 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思想渗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可以凝聚具有民族意识和创造意识的高等人才, 为社会经济发展做支撑, 还可以辐射到家庭、城市, 乃至整个社会。

二、髙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质文化, 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一般会当做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是校园的硬件环境。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从物质环境体现出的精神文化。例如:校园内静置了一块大石头, 安置得很合理, 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 但是它只是物质, 没有文化。如果在大石头上刻上了校训, 表现了校训的浩然正气和刚正宏达, 那么大学生们将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行为、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当今社会常常“以貌取人”, 虽然好的物质条件, 办学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我们应更加重视继承和发扬物质表现的文化, 达到“寓美于物”、“寓育于物”的效果。

精神文化, 是指人类在物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校园精神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 它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现如今大学生虽然有追求个性、思维独立的一面, 但是也有随波逐流、心理依赖的一面。因此在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如何把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 如何体现高校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将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1、在硬件建设上, 要摆脱盲目扩建和跟风, 注重提升文化品味、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

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 结合师生的需要, 精心设计, 赋予校园内的物体独特的个性, 加以特定的文化内涵。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生活。

在构成学校环境的众多要素中, 校园文化建设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倍受人们的重视。这不仅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传授文化知识的社会机构, 到处洋溢着文化的氛围, 包括校园;更重要的是因为校园文化以它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形式, 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 接受教育环境所负载的信息渗透, 达到显性课程中难以实现的“文化心理层”的社会认可, 并因此成为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措施。校园文化建设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多样: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寓教育于乐的活动, 结合各种节庆日和纪念日, 开展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校刊、校报等等深受学生欢迎和熟悉的文化载体的作用, 加强校园绿化、室内美化、室外净化、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器材、体育器械等方面建设等等。把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固有功能发挥出来, 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人性化和亲和力, 使它深入人心, 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以此达到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建设良好的校风, 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笔者认为校风分为教风和学风。学风广义上是指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 狭义上是指学生学习风气, 它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 是校风建设的核心, 是高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关键。而教师优良的教风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领路人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和宣传者, 是学风的起因, 是校风形成的关键。教风和学风又是校风赖以形成的保证。

4、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既启传历史文化, 又承接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 显然也要以此土壤为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流长,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而借鉴传统文化合理成分,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高等教育责无旁贷。作为高等教育之魂的大学精神,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上, 更是应成为领头羊。尤其是面对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淡忘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不争事实, 更是迫切需要将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精神之中, 使大学成为民族精神的堡垄。

参考文献

[1]李燕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0.

[2]佘质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版) , 2008 (5) .

[3]孙婷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信阳师范学院, 2011 (5) .

[4]刘国新, 王春喜.论校园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科版) , 2011.1.

[5]邹毅彬.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差异及启迪.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1.

[6]孙媛媛, 刘晓春.浅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3.

[7]刘国新, 王春喜.论校园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科版) , 2011.1.

[8]部毅彬.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差异及启迪.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1.

[9]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篇8

朱颜杰教授认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按照教育发展阶段,教育应包含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不同的教育层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高校文化和社会的结合最紧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走向社会,因此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会对其他社会群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一般由四个方面构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他们各自的外延用一表格来体现:

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高校自身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失均衡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物质轻精神、重制度轻行为的校园文化建设倾向。首先相对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明显落后,学校往往花大量是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美化校园的环境,当然,先进的办学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办学的基础,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却在精神文化方面,精神文化建设体现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性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其次,一些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制度管理,注重用校纪校规来约束广大师生的行为,而忽视了学术文化、课堂文化等潜在文化因素对师生的影响,过硬的制度管理往往会导致师生的抵触和反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未被重视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是全体高校人,而校园人应包括校园内所有的组织和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主导者应该是管理者和全体教师,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生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加者。然而一些高校把校园文化塑造成了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参加的精英文化,一般都是由相关管理者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广大的师生很少能参与进来,难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

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尚未注重高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重视学校发展的个性,校园文化千篇一律,不利于社会准确把握本院校的办学特色。例如某些高校的校训雷同,随便从“团结”、“务实”、“创新”、“厚德”、“博学”、“自强”等几个词语里随便选择几个词进行排列组合,以此来作为学校的校训,难以突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形成长效的研究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着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这样一个庞杂的课题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来对其进行长期的探索,而仅仅靠一时兴起的学术探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建立研究机构,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需条件。这种研究必定会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即使出现问题,也不是只进行补苴罅漏式的改革,而是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本源上来解决问题。

2、营造全员共建的氛围,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校领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应建立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以行政实施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管理部门要明确规定教师在构建学校文化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应坚持长期性和时效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长期性原则,即院校持续、稳定地开展的某项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每个系部每周可以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所谓时效性原则,即院校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可以在每年的三月份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五月初开展“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或者“九一八”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

3、立足学校的特色,培育反映学校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校领导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充分重视,发挥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作用,鼓励他们深刻挖掘学校特色,就会打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全新理念的自身“精神”。从而以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来体现自己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以崭新的校园文化来展示自身的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炼与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全校师生员工行为的准则,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的教育性,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倡导学生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斯坦佛大学的“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的研究理念;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北京交通大学“知行”的校训彰显了“知行统一”、“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其次,要是立足实际,大力推进教风、学风建设。教风和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努力通过教风、学风的建设来塑造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的塑造来打造学校品牌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高校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学校要围绕教风、学风建设目标,结合实际制定一套科学又严明的规章制度,如完善学校的教风、学风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促使高校教风、学风建设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颜杰.学校管理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高校校园生态建设浅议 篇9

1 高校生态绿化建设的意义及作用

生态体现着生物与水、热、光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关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学习媒体, 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健全的生态文明校园环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期性生态体验、观察的环境和目标, 而且能够为学生的环境教育提供鲜活的内容与素材, 让学生使用多种感官去接触环境及思考问题, 在生态建设和维护的实际操作中学习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以生态文明建设助推和谐校园构建, 是实现高校发展的新跨越, 加快高水平创新型大学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2 校园生态规划理念

2.1 体现生态保健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原则[1]

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 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 适当穿插四季花卉, 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 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 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 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局。

2.2 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 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 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 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使其可持续发展。

2.3 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 体现个性化, 这要求景观设计必须关注人的审美习惯, 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 并赋予文化内涵, 表达思想感情;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 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等。

2.4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平面绿化的同时并进行垂直绿化布景, 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 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3 高校生态功能分区建设

3.1 校门区

校门是校园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一般在此形成广场和集中绿化区。此区应以彰显本校的特点为主, 具有鲜明的标志性。

3.2 教学区

教学区应强调宁静, 体现积极向上的气氛。植物品种配置应力求从文化内涵上反映学院的特征, 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教学楼周围的绿化, 应以保证教学环境的绝对安静为主, 体现庄严肃穆的气氛。

3.3 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周围的绿化应以既能保证宿舍的安静、卫生, 又能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主调。

3.4 活动区

体育活动区四周栽植高大的乔木, 树下配置花灌木, 或以树阵的方式绿化, 不但降噪除尘, 还可防风遮荫, 树下适当设置体育健身设施。

3.5 行政区行政办公区是学校机关办公楼所在地, 绿化要能体现行政人员公正廉洁、勤劳等美德。

3.6 游憩区此区随意性较大, 依生态布景原则, 采用符合学院特点的造景要素进行规划设计。

4 生态校园植物配置

4.1 以乡土树种为主, 做到适地适树

尽量选择优良的乡土树种, 满足各种景观绿化要求, 可降低工程成本, 减少养护费用。

4.2 注意季相变化

植物造景注重季相变化, 依照不同的植物群落关系配置四季丰富多彩的植物, 并具备一定植物科普功能[2]。

4.3 加大垂直绿化充分利用攀缘植物进行垂直绿化, 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 创造绿色。

校园生态景观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外部环境, 注重生态理念, 建设现代园林校园, 使校园环境优美、协调, 多样化植物配置有传达科学和文化信息的作用, 为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收稿:2012-02-02)

参考文献

[1]陈孝青, 朱建新, 许秀环.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中国园林, 2002, 3:41-4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篇10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的软实力,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全体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维系高校全体师生团结一致、上下齐心的精神力量,同时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条件,会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辐射、育人、导向、陶冶、社会化功能,而最重要的便是其辐射和导向作用,即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影响和作用及在此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受教育环境的同时,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及良好的价值观,明确自身的理想信念,肩负起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

(二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时代的接班人需要具有高水平的综合性技能,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在高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且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茶余饭后为学生增添情趣。另外,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和相互关爱, 从而反过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体育活动,能实现学习、友谊、能力、身体素质、愉悦身心的多重收获。

二、如何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便成了我们的关心热点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求我们思想上加以重视,从领导阶级入手,将文化建设提上日程,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各部门的相互合作, 从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进行,双管齐下,切实促进文化发展。

(一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引入先进的技术水平。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高校的整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具备高水平的物质环境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校园环境的总体布局、花草树木的栽培种植、建筑物的装饰风格、教学设施的管理配置、图书馆的物资建设、寝室设备的配备陈设,等等,这一系列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都应尽量做到以人为本,以各区域的功能为基础,以高效的发展为目标,尽量使学习、锻炼、生活等区域既能相互联系、和谐统一,又能自成一体、富有特色。方便学生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更快地学习和成长。

(二 )加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 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1.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现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的宣传阵地,通过加强互联网管理,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宣传健康的精神文明的场所,能够弘扬正气,激励、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互联网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设置“论坛”、“读者信箱”、“网上调查”等互交性强的栏目,加强与读者的双向交流。学校党校、学生工作部(处)及校团委等部门都要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并以此为阵地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引导。但是,由学生主办的刊物及互联网都要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加以引导和把关,以保证这些宣传载体能很好地把握舆论导向,发挥正面宣传并繁荣高校校园文化的双重作用。

2.立足创新 ,营造全新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要让制度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制度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有利, 并利用制度的权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从而达到推进校园文化常态化的目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除了具有维护日常生活、学习秩序的作用之外,还应该承担起倡导主流价值观念的责任。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各种有效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从而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11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一、选题的背景

“文化软实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物质需求的满足而逐渐出现的一个新的名词。在文化软实力的众多组成部分之中,教育一直是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我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一直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素质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我国文化创新能力的关键。而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和引领文化创新的重要建设基地,自然在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丁学良在《什么是一流大学》中曾经提到,“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力量的发源地” [1]。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科技和经济都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完成了科技革命,进入了信息时代,实现了经济的全球化,仅仅依靠物质条件来评判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远不够。在当今世界,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高低逐渐成为评判其国际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都在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这也使得文化软实力一词一时间成为一个热门词汇。

“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0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2]。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就引起了全球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这之后,国际上各种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和著作不断涌现,像弗雷泽所著的《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等各类著作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校校园,接受高等教育,感受高校的学术文化气息。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一所高校如何能够在众多高校林立的今天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始终屹立不倒。

高校校园的文化力也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实力主要是指高校的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设、各种配套的硬件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等。这些硬实力就像是高校坚实的躯干,为高校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文化多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这些硬件设施来开展办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高校界中享有一席之地,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更加不容忽视。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是随着高校的兴起和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包括一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还包含其价值取向、校园精神以及各种行为规范,这通常是由高校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所组成[4]。这种内在的校园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一所高校的精神力、文化力和凝聚力所在,也同时体现了其创造力、影响力和制度力。高校通过这种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使高校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学校学术气息和人文气息的熏陶,这种无形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对自己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升。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政府加大对各级高校的资金投入,各高校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師资力量也日趋雄厚,这对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但是,在这其中,许多高校为了提升自己在高校界的地位,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片面的只把追求发展速度,扩大自己的办学规模,增加各种学科类别以增进自身的综合实力作为了学校发展的目标

当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使高校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现代文化、始终保持先进的精神力的内在动力

一所高校要想实现长久地发展,不仅要在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等硬实力方面加大投入,改革创新,更要使校园的精神力量延续流传。硬件设施是固定不变的,甚至是可以不断的更新换代的,但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则需要后人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只有始终保持先进的校园精神,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不断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才能使高校展现出最好的发展潜力。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学校的教学配套设施和教学实力是一所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但是,如果仅仅只有完备的硬件设施,而缺少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广泛开展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调动广大高校在校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此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高校要想能够得以长远健康的发展,就一定要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在校师生的行为。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是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一所高校可以拥有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管理方针,那么,在校的师生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的认同这一体系,学校的管理自然也会变得更加井然有序,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优秀的学者慕名而来,使学校的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注重校园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

人的身体是由躯干和灵魂组成的,如果只有灵魂而没有躯干,人就失去了可以依附的物质载体,但是如果只有躯干而没有灵魂,那么这具躯干也只能是一具没有精神支柱的空洞的躯壳。高校建设也是如此,硬实力就好比是身体的躯干,而软实力就好比是身体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5]。因此,既要坚强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推进精神文化建设。

结语

总之,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力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大学作为一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逐渐在文化力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和谐高校校园建设机制研究 篇12

一、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特征

1. 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

高校和谐校园, 是高校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状态;是高校通过深入改革、机制创新,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全校有机融合、协同前进的精神风貌;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是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2. 高校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

(1) 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前提。

(2) 民主法治。依法治校、民主决策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保证。

(3) 关系融洽。关系融洽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内容。

(4) 稳定有序。稳定有序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标志。

(5) 环境和谐。环境和谐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载体, 它包括校园人文环境和校园自然环境2个方面。

(6) 充满活力。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 办学理念的和谐。

(1) 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创建和谐高校的宗旨。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社会进步, 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2) 坚持科学发展是创建和谐高校的基础。要体现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创新是创建和谐高校的动力之源。

(4) 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高校的精神源泉。

(5)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是创建和谐高校的必由之路。

(6) 勤奋务实是创建和谐高校的法宝。

2. 思想观念的和谐。

和谐校园的构建, 有赖于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种基础和支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政治保障。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高校工作的首位, 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要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确保主流思想的和谐贯通和融合。

3. 管理体制的和谐。要从管理体制入手, 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加强民主建设。

(1) 要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制度、校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班务公开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等, 使干群、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

(2) 要不断创新与群众沟通的途径与方法, 利用好学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工会委员代表大学、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群众组织, 支持他们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3)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倾听师生的诉求, 及时解决大家反映的问题。

4. 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增强高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高校兴旺发展的前提, 是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关键。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人际关系包括学校管理队伍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管理队伍与师生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间关系的和谐和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5. 学科建设的和谐。

(1) 高校要发挥其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基础雄厚的优势, 统筹规划, 着眼未来, 整合资源, 为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搭建平台。重点学科应带动非重点学科, 新兴学科应带动传统学科, 做到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整体推进, 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充满活力与生机。

(2) 高校要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学科教师要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克服名利思想和学术浮躁, 组织、综合科研力量围绕某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课题进行集体攻关, 力争多出成果、多出优秀成果, 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良好学术氛围。

(3) 在学科建设中, 还要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应立足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 努力实现双向共赢。

6. 学生个人发展的和谐。学生个人发展的和谐应该成为高

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的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7. 高校软硬件建设的和谐。

硬件建设是指大学办学的外在条件, 主要包括教学设施、后勤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等等, 是办学的物质基础;软件建设是指大学办学的内在条件, 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 是大学办学的精神支撑。在大学教学中, 这2者不可或缺, 应该统筹协调, 合理分配, 以达到最佳组合效果。

8. 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

要制定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建立保障机制, 强化领导, 优化管理;运用校园文化载体, 优化育人环境, 完善校园文化制度, 加强德育育人, 重视第2课堂活动, 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9. 校园环境的和谐。

(1) 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 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2) 学校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构建大学和谐校园, 需要社会各部门各系统共同努力与协作, 高校应主动调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创建和谐的社区环境。平时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多协商、多沟通, 获得地方政府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特别是新校区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关心与支持。高校应发挥自身知识和人才密集的优势, 为街道、居委会、社区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可以与社区、街道、市民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建立和完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提高高校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 确保校园的安定有序, 同时又能使高校长期与地方政府、周边邻里友好地相处。

(3) 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教学因素指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高校的办学理念、制度建设、硬件设施和校园文化等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4) 树立服务意识, 营造和谐的教育服务环境。要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行政为业务服务、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这是实现校园和谐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整合市场营销下一篇:光纤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