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绿化建设

2024-08-04

高校校园绿化建设(共12篇)

高校校园绿化建设 篇1

1 校园绿化建设的特点

首先, 校园绿化建设要体现“雅”, 雅是一种境界;其次, 校园要“静”, 静是学习的必要保证;再次, 校园要体现“动”, 动是一种活力, 如小桥流水、音乐喷泉等, 能使人放松、解除疲劳, 心情愉悦。

2 高校园林绿化的规划与配置

吸取其它高校的经验, 并结合自己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文化3个方面着手, 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

2.1 校园绿化的规划、配置要突显功能意识

将实用性放在首位, 教学楼和宿舍楼周围应以低矮的灌木为主, 高大的乔木会影响采光性和通透性。篮球场、广场等是大家休闲、玩游的场地, 应有一定的容纳量, 在其周围栽植常绿的高大乔木, 并设置休息处。校园内行道树应选用常绿、树冠较大、病虫害较少的乔木树种, 如悬铃木、香樟等。运动场草坪要根据使用要求、气候特点等, 选用耐践踏、耐修剪, 绿期较长的草种。树种、草种、景观的选用, 都要根据校园的特点, 将绿地的功能、实用性和观赏性、艺术性、经济性有机的统一、协调起来。

2.2 校园绿化的规划应与功能建筑相呼应

规划是搞好校园绿化工作的基础, 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要仔细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要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 建筑与环境要相互衬托, 统一和谐, 相得益彰。各功能区绿化规划要重点突出点、线、面有机的结合, 各景点和绿化小区要做到似隔非隔, 与建筑、道路浑然一体, 做到虽有人为, 宛如天开。只有做到点、线、面的结合, 突出重点, 校园绿化才能和谐统一, 情景交融, 以景育人, 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2.3 注重高校校园绿化的品味和特色

校园绿化要突出高校特色, 每一个大学, 都有其各自的侧重点和办学理念。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化融入进来, 要有特性, 以区别于其它大学, 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 同样, 在绿化设计上不能生搬硬套, 要有新意和创新, 使得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近年来, 高校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师资力量决定, 校园环境也成为招生的主要宣传之一。学生离开母校, 校园的优美环境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寄托和怀念。

2.4 高校校园绿化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我国幅员辽阔, 各高校之间的生物气候带不同, 为了保证校园内绿化的成活率, 故各高校首先选择各自生物气候带、各自地区适生的乡土村种或引种驯化成功的外来树种。因为乡土树种已经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水分等生长环境。具有管理相对粗放、生长健壮、植物病害发病率低等特点。乡土树种在校园绿化植物配置中的应用有利于校园绿化的成功, 且容易形成地域特色, 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可降低施工成本, 在起到绿化环境的同时还为学校节约成本, 一举两得, 但同时也得注意保持校园树种的多样性。

2.5 校园树种的配置要注意清洁和环保的要求

一是要确保校园要配置的树木、花卉、绿草的品种洁净、无污染。如我校校园绿化当时为了追求早日成规模和便于养护管理, 因此栽植了大量的杨树, 导致现在每年春天, 杨絮就四处飞扬, 造成环境污染, 还能让人呼吸道不畅, 因此建议学校尽快更换为雄株, 减少春季污染。

3 提高校园绿化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3.1 领导重视, 加大投入

只有学校领导重视校园绿化工作, 在人、财、物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 俗话说, 有钱好办事。学校要成立绿化委员会, 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绿化管理工作。同时, 学校应积极设法筹集资金解决必需的绿化经费, 尽可能地加大对校园绿化的投入。

3.2 加强绿化管理的前瞻性

在规划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人的活动规律, 给植物的生长、人的活动留足空间。

3.3 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检查监督

根据学校实际, 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规范校内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扩大绿化监察部门的工作范围, 依法进行检查监督, 可以实行责任制, 分片责任管理。

3.4 应该与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实践联系

我校设有园林专业, 应该把学校的绿化同本专业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 学生可以一边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 一边可以在校园就地进行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 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学校也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 一举两得。

高校校园绿化是高校文明的标高之一, 是学校给人直观印象,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让我们用丰富多彩的观赏树木来装点校园, 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优美, 舒适的生活、学习、工作空间。

摘要:高校是知识的殿堂, 高校校园是知识传播场所, 绿化使校园更加优雅、美观, 让求知在愉快中进行。本文从高校校园绿化的特点、规划配置、管理方面分析, 提出了校园绿化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金玉.高校校园绿化的建设与养护[J].现代园艺, 2011 (11)

[2]朱双营.浅谈高校校园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25)

高校校园绿化建设 篇2

作为高校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启蒙和引导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人文素质的天然教育功能。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如同无形的力量,对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价值导向。建设好校园文化是高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根本,对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围绕师生群体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产生的。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表现为师生的价值观念、课外文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太重实用,强调做一些能拿出来作为资历和政绩的工作。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塑造,大学校园内忽视人文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但却产生认识偏差,将校园文化活动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上,从而使高层次的精神建设陷入困境。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管理和导向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视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应有尽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却显得无力。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文化活动内容单调贫乏,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足以吸引学生,更谈不上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不新,学校特色不突出

我国许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从众、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缺乏学校特色。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学校个性特色的塑造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形象准确定位,借助于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基本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学生的成才需求为内在动力,用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而发奋学习,努力成才;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熏陶、凝聚广大师生员工,激发他们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热情。

2.坚持三种文化形态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

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对校园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

3.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不同时代每个高校都会留下许多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底蕴和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但要总结挖掘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且要发扬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样既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研究和继承文化是高校的基础性活动,而创新文化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根据时代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繁荣校园文化,永葆校园文化先进与活力的基础。

4.积极探索高校定位,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

探索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科研定位、培养人才定位等,从高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目标,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色既可以从高校历史轨迹中归纳,又可以从未来的发展方面中能动地营造。既可以从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得到启发,又可以以高校已经成功塑造出的社会形象作为蓝本。营造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四、结论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高校应把其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都应该提高文化意识,树立起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科学化管理,创建高雅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

浅析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论文导读: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并存在和发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人的素质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并存在和发

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它具有引领文化、凝聚向心、陶冶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人的素质和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一个由现实状态向相对理想状态发展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为实现现代高校功能而导致的高校人自觉的行为过程。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我国社会的发展,客观上对高校提出了建设校园文化的要求。这种客观要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高校提供与之相适应甚至适当超前的科学技术支持、先进的思想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都有赖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二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无论从我国高校目前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状看,还是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现状看都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因而,如果不大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完成好我国高校对社会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第三,从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上看。近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办学水平。哪个国家有高水平的高校,那个国家的经济就迅速腾飞,那个国家的社会就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对高校办学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无论是以传统文理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综合性大学,还是以单科性技术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偏理工大学等都需要拥有能与时俱进的一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要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就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四有”功能的需要

功能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对高校的任务、宗旨、目标、作用的集中概括。发表论文。正确认识高校具有怎么样的功能,对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现代高校的功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实现现代高校这四个方面的功能,都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人才培养所需的是育人文化。高校通过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育和塑造“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过程形成的文化就是育人文化。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是创新文化。树立创新的理念,构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创新的学术氛围,开展创新活动,这个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就是创新文化。发表论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创建一流高水平大学的今天,建设创新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研究、创新、传播、吸收高深领域的知识,归根究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在进行以上诸方面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发表论文。建设育人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就是为了实现高校引领文化的功能。高校的一切工作其实质是为了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世界一流高校引领的是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一流高校引领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地方高校引领的是地方文化的发展。高校要担负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具体到每一所高校,就是要建设好具有个性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的素质提升的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本。而文化是人创造和拥有的。高校要实现应有的功能,承担起引领先进文化的重任,关键在于是否能培养能够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高校人。而

要培养出能够引领先进文化的高校人,丝毫也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只有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提升高校人的素质,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高校人的素质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需要

高校校园建设规划探讨 篇3

关键词:高校建设;规划设计;生态校园

1 校园规划建设理念

对于校园规划建设来说,其规划设计主题适宜为“师造化”、“师法自然”。师,就是遵从的意思,造化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遵从自然,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分布合理,与校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原则相吻合。①整体设计。从城市与校园的双重视角,着重对环境生态的研究,将建筑与景观有机结合。②人本校园。注重营造具有活力和人文氛围的校园空间场所,在“自然环境”与“社区性”、“城市性”之间取得平衡。③师法自然。尊重基地的自然生态与地域传统,追求建筑在基地中的自由表现。

2 实例概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建设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南海软件科技园内。区内青山绿水,充满自然气息,成就南中国最优秀的软件蓝谷。南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共1282亩,把新校区建成一个规划科学、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配套完整、高起点的校区,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整体协调、风格独特的园林式、生态式、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类大学校园。南海校区整体规划基地紧邻软件园南北交通主轴,且基地内的山体和水系为软件园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严格的规划控制条件决定了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和城市景观的密切关联,这决定了校园在空间和景观上的开放性。结合地形地势来规划成山地校园,基地的地脉条件较为复杂,地形地势变化丰富,为设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同时也为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空间提供了机会。结合自然环境来规划成生态校园,自然分布的水系将基地分解成三足鼎立、相对而望的群岛形态,滨水岸线绵长,谷地、山峦连绵起伏,决定了未来校园的山水空间特色,为校园生态景观系统的建构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3 结合实例分析

3.1 环境生态网络的建构与强化

设计依托规划控制条件所限定的环境生态格局,使建筑群体与城市环境特征以恰当的方式介入。连续、绵长的滨水岸线为未来的校园空间注入了诗意与活力。规划将建筑组群的布局与滨水空间相结合,从而划分了不同的滨水功能与环境特征。在基地中央四条水体的转折连接处,形成校园公共绿化景观的核心,保留的山体绿化与滨水绿化相衔接,既拓展了核心景观的范围与层次,形成立体的富有特色的山水环境;同时也完善了校园主体建筑群间的开放空间体系,以“虚”的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强化从主入口向基地内伸展的谷地环境的景观特征,构筑校园的景观门户通道。将体育运动区与滨水绿化相结合,形成滨水休闲运动空间,开阔的空间尺度强化了校园对城市的开放性。将与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带并行的水体拓展为生活休闲岸线,并通过大学生活动中心区与校园中心相连。由此完成了从“城市—校园”、从“景观岸线—中心环境—生活运动岸线”的滨水环境的建构,形成连续环境中丰富的尺度变化,促发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3.2 基于自然环境的建筑空间与风格

建筑群体呼应自然环境曲折多姿的形态,以一种不规则的形态,依山就水、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在风景的边缘自由展开,一反大多数校园建筑空间规整严肃的面貌,追求轻松自在、富于山水情趣的空间气氛。建筑组群以一系列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街道、广场来组织,时而开敞,时而封闭,使其与周边的景观取得富于节奏变化的联系,使得建筑群体犹如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一样,彼此充分融为一体。

建筑设计追求空灵、轻盈的风格,通过局部底层架空,开敞的中庭、平台、廊道等,与山地水面交织渗透,与自然密切对话。在形式上通过轻巧的单坡屋面、富有质感变化的墙体、百叶遮阳板、钢结构构件和节点等建筑元素,创造出既与科技园区整体建筑风格相和谐,又独具特色、富于现代感和人文气息的建筑群。

3.3 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林绿化景观总体规划

基于南海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主题,南海校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以“师法自然、交融情景”为理念。“师法自然”并不是对自然作单纯的模仿,而是包含深刻的内涵与哲理,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人文环境、绿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即文脉、绿脉、山水脉)相互优化及相互补充:文脉——是环境设计所需体现的精神与内涵,犹如人的思想与灵魂;绿脉——是地表生态与植物的高校校园建设规划探讨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为例

陆英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针对高效校园建设规划来说,应当因地制宜,而且要布局合理,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的高校校园。本文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在校园规划建设理念基础上,系统地探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剖析方案设计构思,为同类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关键词:高校建设;规划设计;生态校园覆盖,犹如人的皮肤;山水脉——是地形和大环境的设计,犹如人的骨架。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为突出特征的文脉;以水、岸、山等多种环境的植物群落形态为突出特征的绿脉;以湖光山色、岭南水乡风情为突出特征的山水脉,然后通过实施科学的校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与建设,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不但能教书育人、文化育人,还能环境育人,学生不仅能从书本知识中领悟人生的价值,也能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灵感,真正实现校区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4 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针对高校理念为“师”,因此本高校规划设计理念采取“师造化”、“师法自然”的方案,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可为同类高校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1]杨鹏.浅谈高校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省科學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06):227-229.

[2]杨鹏.浅谈高校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2):52-56.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篇4

一、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精神

现在有很多著名的营销专家、品牌专家包括各企业老板在内, 都在谈企业文化。因为对所有企业来说建设不好企业文化, 企业就有可能没有活路, 更不要谈什么品牌, 谈什么发展了。高校校园文化如同企业文化建设一样重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塑造高校的精神。高校文化就是组织高校各个部门间的润滑剂。当一个高校的知名度在上升时, 如何让高校里的每一名学生、每一名老师、每一个院系、每一个流程顺利工作?就如同一列火车如何安全、快速的在在轨道上高速前进?每一个部件和齿轮会不会产生摩擦、甚至卡壳?高校文化在高校组织里的润滑剂作用就非常重要。有效的高校文化建设是高校管理的第一要务, 是高校建立知名度的基石, 如果连高校文化都建设不好, 再悠久历史的学校, 就如同在沙丘上建造高楼大厦, 风吹即倒。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有为哲人也曾经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着一个学校整体的价值取向, 有着强大的引导教育功能, 对提高学生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继而将高素质的大学生全面推向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新时期,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重视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点。

1. 时代性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 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也在其中, 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必须适应时代的变迁。高校校园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也不一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全国高校呈现出不一般的沉闷, 没有创新、没有娱乐性文化活动, 大多都是政治性很强的文化活动, 缺乏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大学校园中也充满了改革开放的气息。

2. 开放性

高校校园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它会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离不开社会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会吸取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而高校校园文化也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例如, 在我国五、六十年代, 我国的高校文化就像新中国一样充满着生机, 学生们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这时的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风气。“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口号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投身到祖国的边疆, 把激情和青春献给了国家。然而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 受到党内“左”的思想影响, 大学校园里充斥着政治文化。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 我国高等教育重新发展, 此时的高校校园文化正在酝酿着发展。八十年代中后期到现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在发展。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随着各种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 出现了许多不好的思想, 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 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功利化和自私的价值取向影响了高校学生。

3. 创新性

高校校园文化在不断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的吸收借鉴以往的文化, 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评判, 剔除糟粕, 取其精华。不断的进行创新, 各院校各师生有能力思考前人未思考的空白点, 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使校园文化在批判创新中前进。

4. 包容性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高校校园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冲击, 外来文化和新旧文化的冲击是最多的, 这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趋向于多元化。各种优秀的校园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吸收和相互作用, 就会产生新的先进校园文化形态, 而这种新的文化必然就有顽强的生命力。例如, 不同地区、不同习俗、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在大学的校园里都能和睦相处, 这显示了高校校园文化就有极强的包容性。

三、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就是只注重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很多学校讲究校园的布局, 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校园的环境, 作为提高学校整体质量的一个方法和手段。但是在校园精神文化中的办学理念, 价值追求等方面, 远远没有达到高等学校的办学要求, 从而出现了像应试教育现象、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 这都反应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

2.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不够全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应该是非常的广泛的, 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校的领导人员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例如, 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时, 是应学校的相关要求去完成任务, 而不是主动去参加, 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没有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这导致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的主题过于局限化。

3.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突出

目前高校中存在各种的灰色文化, 例如学生公德意识差, 考试作弊现象频频出现等, 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生的思想, 从另一个反方面也反映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突出, 没有起到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

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和创新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之后, 许多学校的生源和专业机构, 学科之间的差别非常小, 在这种形势下, 难免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和创新问题。例如许多学校在校训上面存在很多的雷同。

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措施

1.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 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 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 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性, 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 加快高校物质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规划好校园建筑, 使校园建筑风格符合校园的自身特色。建设各种完善的教学设施, 尤其建设好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体育场等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的活动场所。搞好校园绿化工作, 良好的校园绿化坏境不仅能培养情操, 而且有利于文化建设。

3. 以校园制度为保证,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保障, 关系到高校的持续发展。学校不仅要有优越的环境, 良好的精神文化, 还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否则高校不能持续发展, 因此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对校园文化建设时非常重要的。

新的形势下, 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但是也要看到在逆境中蕴含着重大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努力化压力为动力, 切实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晋·傅玄《太子少傅箴》[1]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2]张德等.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精华大学出版社2001[2]张德等.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精华大学出版社2001

[3]贺继明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贺继明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高校校园电视台建设方案 篇5

本设计方案拟将校园网、内部有线电视网联通,实现在各办公室或教室内的终端计算机上可以直接收看校园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和排表播出,各教育频道的实时节目,内部视频服务器上已录制保存的节目,和校园电视台播放设备播放的音像资料,亦可在各教室的电视上收看相关节目,必要时还可实现对互联网上直播相关节目。以期达到视频教学资源高效传输,为教师学习提供较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

一套完整的模拟信号解决方案,适合初高中、职业培训学校及企业单位使用。投入在10万左右接近县级电视台的效果。对于校园电视台的建设来讲,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考虑校园电视台实施。硬件方面包括场地和设备,软件方面包括人员、运作和培训。

硬件—场地: 场地就是制作节目时的拍摄环境,一般分为演播室和外景。对于学校来讲,演播室的作用比较小,主要因为面积不够大,只能适合播新闻一类的小型节目。现在的节目互动性强,比如采访节目,有嘉宾还要有观众。主持人、嘉宾、观众直接交流,人员比较多,气氛热烈。演播室的大小与投资是一对矛盾,我们建议学校不要在演播室上大力的投资。不如直接到现场拍摄为好。

外景可以是校园范围内的教室、礼堂、体育馆、操场等任何地方。是校园电视台主要的活动区域。

硬件—设备: 电视的传播途径目前有向网络方向发展的趋势,学校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这一点。尽可能让校园内的电视机、计算机都能看到电视节目。

对于设备的选择,要求简单实用、易学易维护、性能价格比高、综合功能要强、室内室外可移动使用等等。其他一些周边及后期设备,应达到专业级指标。

软件—人员: 按照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流程和原则,需要电视台的总负责人,内勤人员、外联人员、导播、摄像、录音、技术顾问、电教人员、主持人、剪辑及后期人员、灯光人员等等。对于学校来说可一人多能,减少人员配备。

软件—运作: 所谓运作,就是实现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出的全过程。运作方式,是以栏目为板块,以策划人(导演、主持)为主导的小团队运作方式。

1,专题片制作;应该属于电视台制作的一部分。企划诸多的栏目和专题,按一定时间的制作模式进行制作,然后再整合成一期节目播出。这样可以在播出前先制作出一部分节目,这样既可以保证以后播出节目,也可以锻炼和考察队伍,以保证以后按时播出。

2,教学片的制作;电视台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协助教学部门制作教学节目。制作程序与专题片制作相同,主要配合课件教师来完成节目的制作。

3,播出长度;以一节课40分钟长度为宜。

4,播出时间;首次播出,可以考虑一个月播出一次,等到节目足够,而且全校都可以行动起来的时候,再考虑每两周,每一周播出,每天播出。开始阶段,应以每月至半月播出一次为宜。电视台节目制作简单流程: 1,立项;确定节目的内容。

2,分工;根据确立的内容,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分工。立项人即为该节目导演,负责督促该节目制作工作。确定相关的文字写作,节目主持,拍摄以及联系的人员。

3,实施;联系相关人员拍摄,准备音乐,文字稿件,主持人上镜录音录像。4,后期制作;把诸多按计划完成的素材编辑成节目。

5,刻录输出;完成的节目刻录成光盘,或存储到硬盘播出系统保存待播。6,审查,播出;审查通过后,既由播出部门按计划播出。(每期节目刻盘两张,一张交电教部门播出和学校存档,一张由电视台保存,以方便今后的节目制作)

全过程应在该节目导演(负责人)的控制下进行。

校园电视台的管理:

管理部门:

1,校园电视台的主管,各院校有所不同,由党委宣传部所管,也有共青团学生会的主管。

2,因为电视台的宣传性质,所以要和各部门发生关系,由学生会管理教师与各部门管理者之间进行联系。

3,建立台长信箱,方便同学投稿,点歌,与电视台联系。播出内容: 栏目运作方式使得电视节目按栏目分工,以小组为单位来分别摄制完成。以下栏目为举例,更多的栏目可以由院校自己的情况产生。

1,校园新闻;把一段时间内学校发生的事情,以录像和图片配解说的方式播出。

2,个人秀时间;由中小学班级推荐特长生,在电视上展示自己的特长:唱歌、跳舞、手工制作等等。

3,点播时间;播放一些健康的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相声、小品等,当然节目源要由学生提供。

4,学科时间;播放一些学科的课外影视资料。5,专题报道;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的专题报道。

6,访谈节目;访问各部门负责人,介绍学校相关情况。访问学科老师,谈学习的情况等等。

7,主题讲座、会议 实况;

8,校园活动;大会、比赛、晚会、节目表演等等实况直播。软件—培训: 电视节目制作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这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同时也是一个艺术的综合。这里有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有摄影摄像的声光艺术。

电视节目是通过采、摄、录、编等工序制作完成的,其质量的好坏体现在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在艺术上,创意和策划 很重要,前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写出比较详细的剧本,这样在拍摄中就会很顺利。在技术上,设备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好的设备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拍出好的画面。人的业务水平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有了好的设备又能熟练的使用,就一定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不管是艺术还是技术,都不是天生的。选择人才要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喜爱电视这个行业的人,通过培训是可以胜任电视台的工作的。比如做导播工作,现场切换时,刚接触一定会手忙脚乱,不过一回生二回熟,经过练习很快就能适应。实际上做好导播工作,首先要做好案头工作,熟悉脚本,到现场才能应付自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篇6

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化进程加快,多元文化时代格局逐步形成。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各类文化思潮的洗礼与冲击之下,到处都正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情结”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这种反思与重建蕴含着世纪更迭之际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作为思想与文化的发祥地的大学校园同样经受着这场文化浪潮的冲刷与涤荡。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封闭性等诸多问题,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情结”日渐突显,有关校园文化内涵、建构问题越来越吸引着理论与实践界的关注,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成为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78-01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

校园文化价值取向所反映的是校园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它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从文化管理部门的宣传部到基层各院系、各学生社团,无论是广播通讯、校报杂志、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具体的宣传方式,还是其日常活动无论是其指导思想,还是直接目的,大都与政治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被大力弘扬,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被一次次宣讲,校园文化才没有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当然,适度的政治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但在校园多元文化中过分突出政治文化,将导致校园文化形式内容的单调、僵化和结构的畸形,最终阻碍校园文化的深层发展。其次,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趋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侧重于校园物质文化,不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正常建设,也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结构的不合理,这样的校园文化是不完整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

领导工作的形式主义。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平时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闻不问,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贴上几条标语,拉出两道大字横幅来应付,上报的材料更是夸大其辞、灌足水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也是应急而设,时聚时散,聚时少散时多,同时学生社团活动也存在形式主义,由于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把活动宗旨和内容吹得天花乱坠,以尽可能多地吸收会员,吸纳资金为目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这样不仅不利于社团工作的开展还严重地影响了社团的形象,也严重违背了建立社团的初衷,抱着这样的心态办社团,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自然难以得到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几次活动,几场比赛能解决问题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注重抓节日活动及比赛这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氛围,这是由学校没有计划,没有整体安排,系统规划等原因造成的,究其原因,还在于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形式主义思想。如抓节日活动己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学雷锋活动3月5日开展,3月12日要绿化种树,在3月15日要打假,到9月10日老师讲台上摆满了鲜花和礼物…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逐步沾染这种敷衍的陋习,使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脱离了其原本意图和宗旨而流于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主义必须加以克服,因为它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优良的校风是长期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刁一能见成效,形成学校稳定的精神风貌和校风特色。

(三)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封闭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是具有开放性的,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是其发展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的校际交流从地域上分国际交流和国内交流两个方面。我国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改革开放后就开始了,而且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我们对这种文化的交流还是持保守的态度再加上国内许多高校存在着严重的经费短缺问题,使得国际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些主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校园文化国际交流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进一步迈开步伐。在国内,随着高校的合并重组,高校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这种交流往往有所保留。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绝大多数学习借鉴价值的内容都拘泥于校园网这条途径,这样的校际交流是不充分的,恰恰就有一些这样的高校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校园这个小圈子里,校园文化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开展,由于他们生活阅较少,思想较单纯,常常为了保持校园文化的纯洁性而害怕外来的污染,对外联合联谊的活动非常少这种裹足不前的思想必然导致文化封闭。学生社团中,尽管也设置了外联部,但作用甚微,通过外联,深入到公司、工厂、农村等的活动不多见。正因为校园师生冲出校园的决心和勇气逐步弱化,使得校园和社会之间无形中加了一道屏障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自我封闭,必然影响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营养的吸取和辐射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加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

当今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织。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贯彻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高校应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高校应树立营造“健康文明严谨勤奋”的校风为理想目标,努力构建以领导作风为表率,教风、学风互动的良胜循环机制,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为终极目标,始终作为学院发展中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来做。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主旋律,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要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要始终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把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使高校校园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始终保持时代性、先进性。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及共青团组织要共同参与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学校要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要成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导本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和有关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其次要加强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要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加强校园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渠道,坚决抵制各种庸俗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要加强对大学生组织特别是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三)加强各大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

第一,要努力拓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国际性交流活动。我们不能将国外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领域视作雷区而时时回避裹足不前。我们要学韩国在引进外来文化上的勇气和热情,不能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地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不要以保护我们校园文化的特色为借口,对与发达国家的校园文化接触消极应付,甚至拒绝阻挡。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交流活动的形式,深入校园文化交流的内容,努力改变形式主义的学习考察作风,真正以一名校园人的身份,深入他们的校园生活,去体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在这些活动中,要以教师为主体,尤其要组织那些对校园文化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担负着发展校园文化重任以及直接指导学生的青年骨于教师参加,纠正将国际性交流视为出国旅游观光的认识,革除在人员选派上论资排辈的传统陋习。同时,在对发达国家校园文化的考察中,我们要避免将目光只锁定在成就上,要深究成就与问题背后的主客观原因,并时时处处对比分析我国校园文化发展实际,从而加强这种国际性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对外联谊活动。当前我国高校对外联谊活动较少,而且形式单调。其中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是最常见的形式,事实证明这些活动确实能有效起到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校园文化交流作用。除了这些我们应积极开展一些富有挑战意义的活动,如集体登山、科技竞赛、文化知识问答等,同时,由于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发达国家校园文化生活,才能更充分的地利用其先进的文化为我们服务。所以,让大学生走近外国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些与发达国家高校联谊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由、平等、坦诚的文化思想交流,但也不能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给予一些合理的提示建议。此外,因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与发达国家进行校园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二、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仍需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解决。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走向和大学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相信,大学校园文化必将逐步由发展期步入成熟期。

参考文献:

[1]牛冬梅:《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相生互动》,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

[2]庞少红:《导入企业文化培育校园文化》,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0期。

[3]林静:《论韩国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硕士论文,青岛大学,2005年

[4]王铁生、杨景文《对现有校园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载《江苏高教》,1997年。

[5]周亚芳:《大学文化与高校核心竞争力》,载《江苏高教》,2006年第4期。

[6]王冀生:《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载《评价与管理》2006年第4期。

[7]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载《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8]赵中建:《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篇7

朱颜杰教授认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按照教育发展阶段,教育应包含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不同的教育层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高校文化和社会的结合最紧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走向社会,因此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会对其他社会群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一般由四个方面构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他们各自的外延用一表格来体现:

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高校自身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失均衡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物质轻精神、重制度轻行为的校园文化建设倾向。首先相对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明显落后,学校往往花大量是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美化校园的环境,当然,先进的办学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办学的基础,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却在精神文化方面,精神文化建设体现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性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其次,一些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制度管理,注重用校纪校规来约束广大师生的行为,而忽视了学术文化、课堂文化等潜在文化因素对师生的影响,过硬的制度管理往往会导致师生的抵触和反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未被重视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是全体高校人,而校园人应包括校园内所有的组织和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主导者应该是管理者和全体教师,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生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加者。然而一些高校把校园文化塑造成了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参加的精英文化,一般都是由相关管理者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广大的师生很少能参与进来,难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

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尚未注重高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重视学校发展的个性,校园文化千篇一律,不利于社会准确把握本院校的办学特色。例如某些高校的校训雷同,随便从“团结”、“务实”、“创新”、“厚德”、“博学”、“自强”等几个词语里随便选择几个词进行排列组合,以此来作为学校的校训,难以突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形成长效的研究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着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这样一个庞杂的课题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来对其进行长期的探索,而仅仅靠一时兴起的学术探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建立研究机构,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需条件。这种研究必定会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即使出现问题,也不是只进行补苴罅漏式的改革,而是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本源上来解决问题。

2、营造全员共建的氛围,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校领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应建立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以行政实施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管理部门要明确规定教师在构建学校文化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应坚持长期性和时效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长期性原则,即院校持续、稳定地开展的某项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每个系部每周可以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所谓时效性原则,即院校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可以在每年的三月份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五月初开展“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或者“九一八”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

3、立足学校的特色,培育反映学校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校领导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充分重视,发挥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作用,鼓励他们深刻挖掘学校特色,就会打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全新理念的自身“精神”。从而以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来体现自己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以崭新的校园文化来展示自身的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炼与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全校师生员工行为的准则,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的教育性,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倡导学生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斯坦佛大学的“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的研究理念;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北京交通大学“知行”的校训彰显了“知行统一”、“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其次,要是立足实际,大力推进教风、学风建设。教风和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努力通过教风、学风的建设来塑造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的塑造来打造学校品牌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高校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学校要围绕教风、学风建设目标,结合实际制定一套科学又严明的规章制度,如完善学校的教风、学风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促使高校教风、学风建设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颜杰.学校管理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篇8

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师生通过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是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会对师生的思想道德政策素质、行为规范的养成等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足见校园文化对师生及老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大学文化应该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所呈现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理性判断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的氛围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开放的,在这座殿堂里面的人们的思维与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对学术的崇尚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在这个“自由国度”里传承着、创造着、弘扬着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

1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包括所有文件规章、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而校园制度文化则有更深层次的涵义即制度约束的主体(师生、员工)对制度的认同度、满意度、参与制度制定的积极度以及遵守相关制度的自觉性。高校的文件制度种类繁多,主要包含有:学生、教学、科研、人事、国际交流、学科建设、研究生、党政、组织、财务、国资、安全保卫、档案、产业、纪检监察审计等很多方面的制度文件,而这些文件的制定如果没有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那么这些文件的执行效果当然就不会好。同时随着国际、国家、学校的发展变化,很多制度文件都应及时修订。在制度文件的制定、修订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校园制度文件的可操作性:很多文件听起来头头是道,道理都对,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发现无从下手,能下手的执行起来会参杂很多领导意识,没有严格标准导致可轻可重,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所以制度文件的制定初期就应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及执行过程中的可控性、公平性。(2)各种制度文件的宣传:不同阶段各个机关管理部门会出台各种激励奖惩措施,这本就是对学校近期重点工作的引导和导向,而很多教师、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宣传部门及各学校、学院机关、辅导员应尽职尽责地宣传到位,而师生也应主动关心了解学校政策的变化。(3)各种制度的组织实施:如何把好的制度转化成学校各项业务前进的动力,那么公平、公正、严格、人性化的实施就是关键。

2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依托,它包括学校的所有建筑物和道路、学校的教学设备、学校的绿化、指示牌、塑像和雕塑等视觉上能看到、触觉上能接触到的所有实物。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多个地域相近高校合并的背景下,许多高等院校都建设了新校区或多校区并存。新校区内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行政办公楼、食堂、运动场馆等必备设施功能齐全,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数字化、绿色校园使身处其中的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极大改善。(3)但在新校园建设中应在继承老校区的文化传承的同时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校特有的价值观、行为导向、审美情趣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规划设计主旋律的基础上,建筑风格多样些,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色和一种精神氛围,这也是校园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外在表现。

3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精神文化包括校园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下转第19页)(上接第13页)在其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理念进行内化、升华、凝练的结果,是全校师生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它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发展根本,进步的动力,创新的源泉。(4)做好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冲破陈旧的既定看法和原有的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迸发出新的思想观点来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阶段,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如何形成新思路、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关键在于创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首先要准确定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导向和目标,既要体现先导性、前瞻性、引领性,又要与本校的发展战略及各项规划有效融合,循序渐进,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开拓思维,只有思维拓宽才能保证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有新的模式和方法,来应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2)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加强艺术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倾其全力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加之国家助学力度逐年提高,贫困学生的物质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学生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而艺术教育在推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加强艺术教育应该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在大学课程体系中,通过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艺术需求;其次,应该多给大学生创设艺术实践机会。在加强艺术欣赏课和艺术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经常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新活动和生动活泼的文体娱乐活动,并创新活动的模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3)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合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不能仅由高校宣传部门或者高校政治辅导员来承担,而应该发动高校能发动的所有力量,形成合力做好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应该调动高校行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传达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质;其次,应该发起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联席会议,共同协商如何做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图书馆每年进书计划中将跟精神文化建设相关的书目单列,组织进书研讨会;校史馆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并通过在校园开展的形式介绍校史,宣传跟本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文化制度建设、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及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探讨如何更好做好符合高校整体发展趋势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②③马征,熊冬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师资队伍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19):279-28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篇9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的软实力,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全体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维系高校全体师生团结一致、上下齐心的精神力量,同时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条件,会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辐射、育人、导向、陶冶、社会化功能,而最重要的便是其辐射和导向作用,即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影响和作用及在此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受教育环境的同时,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及良好的价值观,明确自身的理想信念,肩负起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

(二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时代的接班人需要具有高水平的综合性技能,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在高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且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茶余饭后为学生增添情趣。另外,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和相互关爱, 从而反过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体育活动,能实现学习、友谊、能力、身体素质、愉悦身心的多重收获。

二、如何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便成了我们的关心热点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求我们思想上加以重视,从领导阶级入手,将文化建设提上日程,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各部门的相互合作, 从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进行,双管齐下,切实促进文化发展。

(一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引入先进的技术水平。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高校的整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具备高水平的物质环境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校园环境的总体布局、花草树木的栽培种植、建筑物的装饰风格、教学设施的管理配置、图书馆的物资建设、寝室设备的配备陈设,等等,这一系列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都应尽量做到以人为本,以各区域的功能为基础,以高效的发展为目标,尽量使学习、锻炼、生活等区域既能相互联系、和谐统一,又能自成一体、富有特色。方便学生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更快地学习和成长。

(二 )加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 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1.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现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的宣传阵地,通过加强互联网管理,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宣传健康的精神文明的场所,能够弘扬正气,激励、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互联网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设置“论坛”、“读者信箱”、“网上调查”等互交性强的栏目,加强与读者的双向交流。学校党校、学生工作部(处)及校团委等部门都要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并以此为阵地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引导。但是,由学生主办的刊物及互联网都要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加以引导和把关,以保证这些宣传载体能很好地把握舆论导向,发挥正面宣传并繁荣高校校园文化的双重作用。

2.立足创新 ,营造全新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要让制度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制度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有利, 并利用制度的权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从而达到推进校园文化常态化的目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除了具有维护日常生活、学习秩序的作用之外,还应该承担起倡导主流价值观念的责任。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各种有效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从而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

高校校园绿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建设策略,高校

高校文化是一种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校园特有的文化, 它是学校校风、校训的体现, 是师生们在校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所以高校文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标准, 培养师生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文化的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文化相和谐。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 有三个观点。一是以教育和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二是学校在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产物, 包括精神产物和物质产物;三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教学观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

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特性。规范性和先导性是校园文化有共同的特征, 体现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上, 其规范着教师与学生的行为, 从精神人格开始作为塑造教师和学生的基础, 是时代的命脉。其以独特的方式, 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触动社会文化的变革;继承性与超越性:校园文化是受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多因素影响的, 这说明校园文化存在继承性, 但是校园文化也随着主流发展, 它对于社会文化具有超越性;特色性和一致性:不同学校, 在不同的发展和实践中, 会建设出不同的校园文化, 这是校园文化特色性的表现。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经济、社会思想以及网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要想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认真分析这些因素, 从根源强化建设策略。

1.思想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一切都踏上了国际化的轨迹, 我国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文化也随之改变, 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校园文化也自然受到了影响, 这些变化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行为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受西方先进文化固然是好的, 但是西方的一些糟粕也会趁机流入。

2.网络负面影响。在信息时代的统治下, 网络成为了现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 但同时一些不良内容也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网络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便利, 也带来了威胁。校园文化也受到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 容易让人混淆视听, 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校校园文件建设的建设策略

高校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功能, 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1.创建文化体制与管理体系。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鼓励教师自我完善;建设新的文化建设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才培养, 让学校制度变得宽松、自由。规范校园文化建设, 学习总结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方式, 在建设内容和形式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区分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 培养一批网络管理员, 对校园网络加强监督、管制, 建立安全网络;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形象, 提高校园的名誉与声望。

2.建设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培养校园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积极性, 丰富文化活动,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素质教育;优化校园环境, 拥有校园独特的物质文化, 让学校有独一无二的标志。切实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统筹各方面文化建设,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并构建出切实有效的评估体系。

四、结语

高校文化建设是熏陶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的未来有直接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晓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及其策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3) .

[2]田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 2013 (2) .

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11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一、选题的背景

“文化软实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物质需求的满足而逐渐出现的一个新的名词。在文化软实力的众多组成部分之中,教育一直是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我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一直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素质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我国文化创新能力的关键。而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和引领文化创新的重要建设基地,自然在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丁学良在《什么是一流大学》中曾经提到,“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力量的发源地” [1]。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科技和经济都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完成了科技革命,进入了信息时代,实现了经济的全球化,仅仅依靠物质条件来评判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远不够。在当今世界,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高低逐渐成为评判其国际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都在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这也使得文化软实力一词一时间成为一个热门词汇。

“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0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2]。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就引起了全球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这之后,国际上各种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和著作不断涌现,像弗雷泽所著的《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等各类著作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校校园,接受高等教育,感受高校的学术文化气息。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一所高校如何能够在众多高校林立的今天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始终屹立不倒。

高校校园的文化力也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实力主要是指高校的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设、各种配套的硬件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等。这些硬实力就像是高校坚实的躯干,为高校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文化多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这些硬件设施来开展办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高校界中享有一席之地,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更加不容忽视。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是随着高校的兴起和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包括一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还包含其价值取向、校园精神以及各种行为规范,这通常是由高校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所组成[4]。这种内在的校园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一所高校的精神力、文化力和凝聚力所在,也同时体现了其创造力、影响力和制度力。高校通过这种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使高校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学校学术气息和人文气息的熏陶,这种无形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对自己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升。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政府加大对各级高校的资金投入,各高校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師资力量也日趋雄厚,这对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但是,在这其中,许多高校为了提升自己在高校界的地位,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片面的只把追求发展速度,扩大自己的办学规模,增加各种学科类别以增进自身的综合实力作为了学校发展的目标

当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使高校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现代文化、始终保持先进的精神力的内在动力

一所高校要想实现长久地发展,不仅要在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等硬实力方面加大投入,改革创新,更要使校园的精神力量延续流传。硬件设施是固定不变的,甚至是可以不断的更新换代的,但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则需要后人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只有始终保持先进的校园精神,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不断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才能使高校展现出最好的发展潜力。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学校的教学配套设施和教学实力是一所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但是,如果仅仅只有完备的硬件设施,而缺少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广泛开展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调动广大高校在校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此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高校要想能够得以长远健康的发展,就一定要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在校师生的行为。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是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一所高校可以拥有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管理方针,那么,在校的师生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的认同这一体系,学校的管理自然也会变得更加井然有序,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优秀的学者慕名而来,使学校的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注重校园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

人的身体是由躯干和灵魂组成的,如果只有灵魂而没有躯干,人就失去了可以依附的物质载体,但是如果只有躯干而没有灵魂,那么这具躯干也只能是一具没有精神支柱的空洞的躯壳。高校建设也是如此,硬实力就好比是身体的躯干,而软实力就好比是身体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5]。因此,既要坚强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推进精神文化建设。

结语

总之,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力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大学作为一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逐渐在文化力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12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一)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精神文化是目的,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 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 其中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 都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 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 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 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 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 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 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 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融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 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 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

2. 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 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 (包括工作作风建设) 。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是人才的摇篮, 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 理应在“三育人” (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 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3. 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 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都有重要意义。

4. 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 形成团结统一的集体, 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 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和师生思想实际, 深入探索校园文化的内涵, 发挥大学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等功能去激励人、鼓舞人, 实现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 同生同长, 形成大学最持久的驱动力、最长久的约束力、最强劲的凝聚力, 为每个人的发展提升大学的品位, 提高大学的竞争力。

2. 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

一是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文化设施, 开展各种活动, 如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活动、科技咨询、学术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沙龙、文化培训以及各种技能训练等来增长大学生们的知识, 开阔其视野,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二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艰苦的, 面临着各种问题, 心理压力较大。通过开展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增进身心健康。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使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参加各种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参加文化、艺术活动, 提高生活品位。

3. 有利于对全社会的文化建设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高校的教师是高素质的文化群体, 担负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其言行举止对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群体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教师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熏陶过程。高校是全社会重要的文化区, 高等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从根本上讲, 对全社会文化建设将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今社会判断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限于他们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素养。在高等学校里, 培养和塑造大学学子们道德水平的正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在无形中对学子们产生重要影响的校园文化。

2. 是增强高校竞争力, 推动高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校的精神和文化。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对于高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坚持以高尚的校园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校园文化鼓舞人, 激发大学生自觉地把促进国家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成才相结合, 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

三、整合各方力量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强有力的支持

大学不是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的, 它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建设和发展的, 大学不是为自身的建设而建设、发展而发展, 大学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为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宽松、洁净的社会大环境。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行长期的历史积淀

上一篇:动态反馈教学法下一篇:酒店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