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2024-08-0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共10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探析——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改革与开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辽宁大学

博士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陕西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

山东大学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方向论文发表杨编辑Q Q : 196671544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东北石油大学

以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教育现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渤海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才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

宿州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武汉工程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探讨

法制与社会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探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学刊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联动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期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皖西学院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探析

新西部(理论版)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吉林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对接与融合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新时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中外企业家 2016-08-25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价值工程 2010-08-08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分析与思考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学界(理论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探讨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知音励志 2016-02-2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普洱学院学报 2017-10-30 期刊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0-05 期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2016-09-08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研究

赤子(上中旬)2016-09-15 期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升——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王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考试周刊 2016-02-24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才智 2016-01-25 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

试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雅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作用

1、凝聚思想, 增强学生信念

在和谐校园构建中, 思想政治教育可发挥凝聚功能, 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 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升和行为的规范有深远的影响[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是要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正确的观念信仰被大学生共同认可后, 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有利于在高校学生中形成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 也有利于抵制外界社会中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影响, 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2、完善人格, 促进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政治教育外, 还包含着思想教育工作, 其中道德教育应该占有重大的分量。在“两课”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 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成为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学生是重要的方面。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3、化解矛盾, 营造和谐环境

在一个和谐的校园里, 并不是说没有矛盾, 没有问题。大学生是思维敏锐的青年群体, 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承受着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 需要及时有效地疏导和调节。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自身心理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形成和谐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2]。因此, 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学生妥善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 化解矛盾, 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和谐校园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 功利倾向明显, 理想信念缺失

在社会转型期, 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 很容易造成人们行为的功利化。过去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强烈冲击。大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 在学习、择业、工作的过程中, 更多想到的是自我价值。如在择业观上, 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今天的自我价值实现, 想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学生日渐减少;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有的学生把同学友谊看得很淡, 对别人的困难、挫折熟视无睹,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以牺牲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

目前, 在全国各高校中都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 并且列为公共必修课。国家十分重视“两课”教学, 但是“两课”的教学效果却十分令人忧虑。目前, 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被玩电脑游戏、猎取当红明星的新闻、逛街、睡觉、打牌所占据, 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认识模糊, 这些都与其理想信念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

2. 心理素质薄弱, 抗挫折能力匮乏

当前在校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长期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依附型人格, 独立面对挫折困难的能力较差, 心理素质不高。高额学费、激烈竞争、高校扩招和双向选择, 使部分大学生无法承受各方面而来的矛盾冲突, 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和正确地认识社会, 过分夸大自身优点, 对工作要求过高, 缺乏挫折训练;而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自我封闭, 不愿与人交往, 产生了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有的甚至会变得心灰意冷, 自暴自弃, 一蹶不振。有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 自杀事件屡有发生, 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 甚至有一些事件表露出群体性特征[3], 极大地威胁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3. 高校不断扩招, 思政教育压力加大

连续多年扩招使高等院校人满为患, 校园里到处都是学生。部分高校显然来不及做好准备, 教室数量不够, 宿舍条件简陋, 师生比例失调。一位导师带20个以上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在大学已习以为常, 学习和科研条件大打折扣。难怪有人感慨:“现在读大学好像读中学, 读研又像是读本科, 大教室上大课, 上完各回自己的窝。[4]”

这种扩招使本来就不足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更显匮乏。再加上长期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 缺乏对属于大多数的其他群体的充分研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道德素质现状更加复杂,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要求, 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学生的工作, 既要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又要关心学生, 激励学生。在高校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首先, 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重视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其次, 要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在积极性, 把“人本”思想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尊重、激励上, 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深入学生中去, 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的需求, 做到心中有数[5]。最后,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满足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认知的需要,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2.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新方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要勇于实践, 不断探索, 把单向“灌注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 以学生关注的新闻话题为切入点, 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甚至是“故事”化的教学方式。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使教学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不断优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建立资源共享的教学资料数据库,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

最后, 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和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 并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研推广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3.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隐性”资源。

首先, 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线, 以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为载体, 加强学校的校刊、校报、宣传橱窗等文化阵地的建设, 营造科学、健康、高雅、向上的大学文化。其次, 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最后, 要重视校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 重点抓好文明寝室、文明班级创建活动, 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活动等, 做到寓情于物, 寓情于景, 使校园环境成为无声的潜在课堂。

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健全人格的基础, 也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健康的心理支撑。首先, 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解决思想问题的, 但是没有脱离了物质基础的思想问题, 思想问题的产生一定有其客观因素。实践证明, 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需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就是进行最直接、最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次,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班级辅导等多种方式, 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最后, 建立多方位的服务保障制度, 包括完善贫困生资助机制、拓展资助形式, 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落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等。

总之,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 在实践中把握人、发展人、完善人,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校园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晓辉.和谐大学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Z1) :23

[2]喻秋兰, 余文龙.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长沙大学学报, 2009, (3) :112-114

[3]包迎华.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7, (12) :303-304

[4]管永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11) :96-97

高校思政教育中校园文化的融入 篇3

关键词: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契合;策略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8-01

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氛围,其是高校办学条件、学生风貌、高校精神理念等众多因素所构成的共同体。而思政教育就是对学生学生风貌和精神道德进行的教育培养,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精神形象。鉴于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存在直接相连的共同点,因此,将校园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势必可以起到十分显著的效用。

一、校园文化解读

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众多,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在物质文化方面,一切有形的物体都属于物质文化这一范畴,比如校园建筑、绿化设施、文化设施、美化设施等一切物质形态。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形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起到核心承载作用。只有物质文化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推动校园文化不断进步。

在精神文化方面,其包含了一切没有实际形态,但又能代表校园的特有元素,比如校园各种规章制度、价值观念、发展理念、行为方式等等。具体说来,价值观念应该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发展理念、行为方式以及规章制度都应该围绕价值观念进行构建。

总的说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大方面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其囊括了高校内部的一切元素,是展开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契合

要将校园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找准两者的契合点是关键。只有从契合点入手加强校园文化的渗透,才能确保有的放矢,使其发挥出实际效用。通过对校园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辨析,可以明确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发展方向上,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是保持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思政教育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具象反映,而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又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核心。所以说,思政教育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发展转变,能够对校园文化形成导向。

其次,思政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健全其品德人格,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为了打造一个优良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从中积极健康的学习与生活,进而实现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和人格品质形成。所以说来,思政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目标上也是相契合的。

三、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策略

(一)物质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基础,在思政教育中,可以首先进行物质文化的融入,以此奠定校园文化融入的基础。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同时对校园卫生环境加强整治力度。就思政教育而言,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是良好的开端,通过绿化建设,可以愉悦学生心灵,使其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思政教育当中,切实接受思政教育的相关思想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对其做好布局设计。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主要包括了图书馆、教学楼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等。这些地方都是学生聚集程度较高的区域,也是展开文化活动、形成校园文化的关键场所。因此,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可以给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开展场所。

最后,加强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标志性建筑能够反映高校的基本价值观念,也是让学生在心中树立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物质元素。比如,西南大学由青春热血浮雕景墙以及四座景柱构成的对称式大门,就是一个标志性建筑,能够反映其基本的价值理念。而兰州理工大学是以游标卡尺为模型构建的校园大门,其中融入了红柳等元素,其代表了该高校“奋进求是”以及“红柳精神”的价值观念。这就是给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物质基础。

(二)精神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精神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可以从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精神这几个方面入手。

在规章制度方面,必须对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并且可以从学生中选拔代表构建监督团,对学校各项制度的执行进行全面監督。如此不仅可以从中渗透思政教育,更可以通过学生的视角,对高校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辨析。

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全面展开思政教育。比如,可以在中秋节的时候开展“中秋品月诗歌大会”,让学生通过朗诵诗词,感受其中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而在国庆节的时候,可以展开“爱国主义演讲比赛”,让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争取的爱国主义观念。

最后,在校园精神方面,需要对其进行凝聚,使其从一些客观实际的途径表现出来,切实渗透到学生心中。不仅如此,还可以以此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思政教育。

(三)以校园建设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在发展方向和目标上与思政教育保持了一致,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彼此协心同力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才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进步。首先,应该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优化的学习氛围,以此给思政教育创造开展的沃土。其次,需要对高校的学风进行整治,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态度,以便其能够端正对待思政教育。不仅如此,还可以树立典型榜样,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结束语:

思政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需要对其加强重视。校园文化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资源,因此必须对其形成深刻认识,找准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以此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汪琦佳.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J].中学生导报,2014,26.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高校主题教育与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篇4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现状分析

(一)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方法相比,开展主题教育部的优势明显:1.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强。主题教育每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类问题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2.主题教育的时效性强。主题教育不局限在重要纪念日前后组织,也可以按需要随时举办,达到及时有效教育的效果。3.主题教育的互动性强。主题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同时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摆脱以往的灌输式说教模式束缚,有利于提高主题教育的效果。4.主题教育的形式多样。主题教育适用于各种规模、各种条件、各种时段,并可以打破年级、专业、班级的界限,谋求更广的覆盖面。由于主题教育的这些特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快节奏、期望展示自我的个性特征,因而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对较高,效果也相对较好。

(二)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和对象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亟待改进。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切忌墨守成规。现实的问题已摆在眼前,例如,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学过程基本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手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面很难取得教学上真的成功,一个学科的成功是不能单拿成绩来定论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没有达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门知识,勉强地认可只能流于表面,不能对学习和教学有太多正面的影响;还有就是,现在使用的教材、资料和理论知识,很多都是从以前沿袭下来的,虽然有了继承,但是创新和更新的地方却寥寥无几,导致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就业、工作前景等压力下,更加无心关注这个他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学科,消极和排斥情绪必定日发高涨。基于现在的思政课教育的现状,开创新型有效的教学新途径,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的任务。基于这种种需求和现实,走以主题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二、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定位

(一)理论内容导向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主题教育可以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紧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集中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性爱国教育等。这样做,主题教育的内容才可以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达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纲要

组织好主题教育,首先要精选主题。它决定了主题教育的方向和预期效果。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所以主题教育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涵盖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他们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笔者认为,主题教育的主题,大约可以从以下几点挑选:

1.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为了使新生了解学院的发展历史,可通过组织听专题报告、参观校史馆等活动,让新生尽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适当开展以“创先争优”“、我为评估做贡献,我与学院共发展”、“宿舍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关心集体的感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适时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区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自觉维护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的局面,实现理性爱国。

3.利用重要节日与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如3月开展学习雷锋、5月开展争做文明好青年、十月开展共话祖国大发展等活动。活动中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用历史教育人。通过对祖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史的回顾,使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题教育通过图片展、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展示出党领导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报国远大理想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21世纪现代化强国打好基础。此外,每个学校都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由团委组织策划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活动的意义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

4.切合时代,关注时政。主题教育需要用时代精神来引导,如大力宣传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通过主题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崇高历史责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适时针对社会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教育,学生不仅能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更深刻地看待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实施要点

(一)队伍创新是基础

“高校主题教育需要加强策划人才、教师等队伍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这是高校主题教育的基础。队伍创新就要注重主题教育策划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策划人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因此,负责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策划人无疑也需要定期的交流和培训。

(二)方法创新是手段

“思政教育具体方法,即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思政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等,即进行思政教育的‘桥’和‘船’,应成为思政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较活跃,参与意识强,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好的方法对高校主题教育创新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推进高校主题教育创新,呼唤应变方法。网络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要及时建立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趋势,使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得到教育,寓教于乐。如:对主题教育的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建立主题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积极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在主题教育中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真正发挥网络育人的强大功能。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和实施主题教育的制度,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主题教育的长期功效。首先,作为主题教育实施者,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遵循高职院校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主题教育时间,不是教育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的。只有这样,主题教育才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其他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四)评价创新是助力

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往对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大多是采取定性评价的模式。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会使主题教育的评价不够准确。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判断。它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等特征。为了提高对主题教育的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必须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模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已改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评价模式的非常有意义的摸索。

四、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5

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8.19会议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 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 其发展道路必须有着自己的特色”。习主席的讲话从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角度上来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思想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建设

1.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校园文化以物质环境为前提, 从而形成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 是高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积淀、凝聚、传承并发展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行为方式以及保障制度的总和。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社会文化的认同与超越, 交融与批判, 对社会文化的吸收和影响。二是校园文化主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 以及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与一致性。

2. 校园文化的不足。传统文化是我们构建现代文化精神的核心元素, 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对传统文化除了继承更重要的还有创新, 高校在这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好的作用。这也是历史赋予现代大学的重要责任, 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迫切需要。然而,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造成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主要包括 :

(1) 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而我们现在的大学却表现的过度职业化和功利化。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他们也认为传统的文化知识对日后事业的发展没有帮助。但我们文化的传承要以人为主体, 如果大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表现的索然无味, 那么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会遇到极大的障碍, 就更不用谈创新了。

(2) 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市场经济在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把商业化的思维带入人们的思想层面。这本是正常的, 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起来的, 而人们去应对和适应他的价值和法制规范却相对滞后。因此,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更加突出个体利益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利益追求个体化泛滥和商品意识泛化的侵蚀。

二、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也就是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即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其他文化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大致体现这样几个方面 :

1. 德育功能。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出现了一些诸如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道德失范现象, 这些现象逐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如果我们任其受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受到伤害, 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和构建高雅和健康的校园文化以抵制腐朽思想的入侵, 占领思想的高地。

2. 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价值导向的体现, 它可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中起到主旋律作用 , 通过宣传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 , 发扬了勇于开拓、大胆进取、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 倡导了高尚道德行为 , 对师生进行舆论导向 , 品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3. 实践功能。随着当今社会的日趋市场化, 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当今的校园除了正常的教学, 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 提高竞争能力。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 对于普及宣传党的思想方针政策, 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我们可以安排学习思想政治教育, 在针对性与实效性上下功夫。

1. 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现今大学生大多数不关心政治, 但仍然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件, 例如大学生就业问题、企业发展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 对于辅导员来说, 抓住学生关注生计的心理,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或讨论中, 不自觉的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 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2. 注重综合性、针对性与互动性。我们针对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集成的综合性讨论与学院学科发展前沿学术讨论相结合, 采用多种形式, 在不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达到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发展、教书育人等多重目标。综合性的教育内容设计, 对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大学教育理念, 都具有良好效果。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把其德育功能放在首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及个性培养上的导向作用, 能够通过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韵波.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

[2]曹根记.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 (11) .

[3]张彦同.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C].江苏科技大学德育工作论文集, 2005, (10) .

[4]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手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6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为了能够真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成为了各个高校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说明,校园文化的建设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争取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思政工作;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05-2

0 引言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得我们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方面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文化在校园这种环境所发挥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工作,我们一定要注意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工作思路并不断更新,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则刚好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互吻合,因此也就成为推动高校学生政治工作的一个关键节点。

1 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

所谓的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发展形成的所有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了学校的学风和传统。每个高校校园的文化主体都是不同的,因此所呈现出来的校园文化也是不同的。但是所有高校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校园文化也就是为了使学生们在未来走向社会时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我们常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教育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指导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同时再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思想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对高校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这几个方面,在对人们进行这些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态度以及政治立场十分坚定,从而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 高校校园文化对思政工作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对思政工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

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推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它可以鼓舞人并且引导人。各个高校的师生每天生活在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其行为规范、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就都会得到升华,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希望达到的教育效果。而校园文化的人格塑造方面的内容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这种非下意识的教育健不仅健全了学生的人格,还能体现出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成了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向。校园文化还在促进各个高校师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高校师生能够形成共同的信仰。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让良好的校园文化凝聚师生的共同奋斗目标,把这种目标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②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随着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校风、校训、校规等也在不断形成。这些内容是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共同去遵守的,表现出对我们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只要行为符合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受到鼓励;反之,如果出现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那么肯定就会受到人们的责备。所以,校园文化可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能够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抵制,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③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相同。构建校园优秀文化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和发展精神教育,同时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高校校园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和有思想的人,所以二者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④校园文化营造了育人的环境。我们之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大学生的行为变得更加规范,同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只关注课堂上的教育,还需要把知识带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知识型的教育逐渐转化为实践型的教育,这时就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作用。通过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4 结束语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为了使思政教育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构建,在构建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去,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全体师生的精神世界,从而确保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王红,徐海波.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解读[J].肇庆学院学报,2011(06).

[2] 陈定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3] 杨欣虎,范晓光.校园文化整体性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0(33).

[4] 赵明君.谈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湘潮(下半月),2010(09).

[5] 易艳华.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发展[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6] 赵凯.全面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建设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7] 葛晨光.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特征

校园文化是在弘扬社会主流文化的背景下,以学校为主导,由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一种亚文化。它是学校的物质、观念、行为等各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缩影,它具有社会大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征:

1、科学性与思想性。学校是传播和追求科学与真理的殿堂,其校园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首先应体现其科学性,体现高校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根本特征。同时,高校也是大师云集之地,思想敏锐,学术氛围浓厚,各种思想在这里争奇斗艳,相互碰撞,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高校是知识、智慧、思想的时代象征,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2、多元性和主导性。任何文化都是必然受到一定时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的,高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导致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各高校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本身的办学指导思想、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治学风格等导致的差异,使得不同的高校校园文化都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的性质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决定了所有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具有主导性,不是放任自由的多元性。

3、积淀性和发展性。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历史积淀。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是可变的、动态的,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总是具有时代的特征。

4、开放性与相对的独立性。高校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和其他社会亚文化而言,它是一个相对的独立体系,在它的内部可以形成一个小环境,可以暂时不受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影响。但是,高校校园文化是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文化和其他社会亚文化而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的,它是要同外界文化发生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因而具有开放性。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高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起着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出现在大学生面前,它在客观上创造了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它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受到心灵的洗涤、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精神的升华,在有意无意中使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

2、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的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虽然它不是具有直接的强制性,但它往往通过暗示、从众、模仿、舆论等群体心理的影响和作用来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大学生每天都要与校园文化这本“不说话的教科书”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受到约束、规范和教育,便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3、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操作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可操作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高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校园文化,能促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奋发向上,引领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

1、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高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是由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代表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道德要求、价值观要求等,因而起着主导高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目标。在客观上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的情况,大学生在其价值取向上也存在多元化的情况,这似乎是一拍即合,最终导致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实际上,就是形成了没有主导价值的校园文化,也就是没有灵魂的文化。为预防这种情形的出现,必须坚持以价值取向是一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主导高校校园文化,形成高校校园文化价值目标的一元化,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高校校园文化的行为方式。高校校园文化是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的行为方式,是由高校校园中的师生的行动方式来体现的。高校校园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下,把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意识、思想、价值观等内化,并外化为集体的行动,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园文化行为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的行为方式中起着主导作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当前,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首先,要深挖本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统资源的潜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传统包括高校校园文化教育中的道德传统、革命传统、政治传统、价值取向、办学思想等,同时还包括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课外理论学习活动、系列论坛、个别谈心、文娱活动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和方法。要继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教育。其次,要适应新形势,拓宽校园文化建设范围,采用现代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要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不让大学生的生活中留有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要建立网上思想教育阵地,运用网络,开展正面宣传,统一认识。

2、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主文化与亚文化是相对而言的。高校校园的主文化是高校校园的主流文化。高校校园亚文化是高校中部分成员或场所的特有文化。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过程中,必须要倡导校园的主文化,引导亚文化。倡导校园主文化,就是要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地位,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引导校园亚文化,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对校园亚文化的认识、选择,并积极参与创造。与此同时,还要警惕和抑制校园反文化。校园反文化,是一种否定、背离校园主文化的亚文化。虽然 它并不全都是反动的、退步的,但它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3、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硬件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高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就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硬件的建设,应该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每一栋建筑物的式样、布局、功能设计、色彩等,无一不渗透着校园文化的精神。软件的建设,尤其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紧跟其上。在硬件的物质保障、软件的制度保障和精神文化熏陶下,大学生生活于其中,活动于其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8

关键词:知识,文化,灌输,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问题, 在教育理论界争论很大, 是教学实践难题。分歧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实质是对这个课程的质性理解的差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知识还是文化, 是信仰文化还是科学文化, 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论及其具体方法。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问题,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厘清知识与文化的差异、信仰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差异问题。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与文化双重视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视角与文化视角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但是长期以来, 我们更认同知识的视角, 因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作知识课程传授。知识, 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里, 不论是哲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思维发展的概括和总结, 还是道德法律修养这样的人文社会成果, 都是以知识形式出现的。在知识范畴内谈思想政治理论, 就是假定其为真、是科学和真理的同义词, 因而是应该无条件接受的, 由此生发的方法就知识灌输、牢固记忆和考试检验。学生获得这样的知识以后, 应当坚信不疑。但是, 在实效上, 则往往造成知识与思想的脱节, 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知识、一些观点, 这些知识可以与思想无关, 甚至往往与思想无关。何以如此, 因为在知识教育的同时, 我们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视角。

文化, 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面, 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识 (理论) 、制度和器物 (技术) 三个领域, 其形上者为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在这里, 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形而上决定着知识、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 在文化中处在灵魂地位。

文化与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知识教育把知识作为教育的内容、把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 把知识授受作为教育的目的。文化教育则以知识为标、以人为本, 让学生在人文氛围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感受知识的魅力、成为有知识有情感的创造者。

人文学者很早就看到了知识与文化视角的差异性, 由此获得关于两种视角对于教育的不同影响, 认为“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 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随着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的转变, 教育观也面临着重大转变。新的教育观倡导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即文化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 将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走出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的困境, 而且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1)

怀特海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 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2) 马克斯·韦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传统, 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解的方法”。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 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 为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 信仰文化视角下灌输教育的偏颇

文化是一个十分杂芜的系统, 如上所述, 其形上者就包括了精神、理念和价值观, 笼统地在文化视阈谈思想政治理论, 就会泥沙俱下, 良莠杂陈, 不仅老师可以胡言乱语, 而且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这是最危险的。

这种危险性不是杜撰的臆想, 而是现实的问题, 其表现突出者, 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信仰教育的观点。

信仰和科学是有严格分界的, 我们在文学的语境谈信仰, 如电视剧《潜伏》、《悬崖》中主人公说的那样, 他们之所以出生入死, 是因为有“信仰”, 但是, 在哲学和科学语境谈信仰, 就已经涉及到了真理问题, 即所谓信仰既可以为真, 也可以为假, 可以是宗教信仰甚至迷信, 也可以是科学理论和信念。因此, 笼统说信仰, 把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一般信仰对待的文化视角, 是一种模糊的思想路线。在这样的路线下, 必然造成偏颇的教学方法。

灌输, 就是信仰观念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法。站在灌输的立场上,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讲究课程的知识性、政治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讲授是主要教学形式, 逻辑和经验是基本论证方法, 授受知识是教学目的。灌输是应试教育的基本形式。这个方法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信仰观。如刘芳认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 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三个转化”, 其中, “在教学目标上”, 是“从知识传授、政策宣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 (3) 更早一些时候, 杜君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4) 近至2013年, 周文华在《思想教育研究》发文, 重复了这样的观点, (5) 仿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信仰教育已成共识。

信仰问题讲究无条件信赖和无原则的仰慕,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知识向信仰的转变, 不仅是复古, 更是一种世界观上的倒退。由于信仰不需要实证、不需要逻辑与科学理论, 因此不仅内在紧张、不能自恰, 而且外部抵触、无法通融。在信仰观点下灌输,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免被认为“洗脑”。而科学是可以实证的。

3 科学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

诚然, 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信仰, 也不排斥灌输。但是, 信仰和灌输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科学。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并存在于信仰氛围之中, 其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召唤也充满信仰意味, 但是,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指出,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 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 即所谓自然科学, 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 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 (6) 马克思没有表白自己的理论为哲学, 但他认为自己正是在研究并构建“历史科学”。正是基于此, 我们在表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 要重视其科学的属性, 避免与宗教信仰一类理论等量齐观。今天的学者正是这样做的, 在一般能够用别的词汇代替的时候, 他们是不用“信仰”这个词汇的, 更早的时候, 就用信念、理想或崇高理想。虽然信仰和信念的相同处也不少, 但毕竟学者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信仰区别对待的自觉。就算一定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性、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科学的辩证统一性, 我们也必须使用“科学信仰”这样概念。科学信仰, 就其本质来说不是信仰的, 而是科学的。与此相适应, 对于科学理论的传播, 就不能是简单的灌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忌讳“灌输”的概念。在《德法年鉴》一书中, 马克思把工人阶级掌握科学理论的灌输过程比喻为思想的闪电射向人民的园地, 他认为, 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 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条必然途径。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一文中也表述了灌输的思想, 他在文中提到画家许希纳尔描绘西里西亚织工的一幅画, 认为这幅画“从宣传社会主义”的角度看, “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列宁在《怎么办?》更明确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但是这些灌输的前提是这个理论的科学性而不是宗教性。

马克思认为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 这是与他的实证主义态度相一致的。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我们能找到马克思实证主义思想的脉络。马克思曾经受到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圣西门的秘书孔德, 正是实证主义哲学的鼻祖。和孔德一样, 马克思从圣西门出发也走到了实证主义, 同途同归。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信仰。但是信仰这个不明确的文化概念在我们的脑海里太过深刻, 在我们的语言里太过习惯,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者虽然实际上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一般信仰混同, 但却仍然要把思想政治理论采取信仰教育姿态的原因。

解决这个认识上的误差、表述上的含混, 早有规范的文本。在习惯上, 我们的学术语境将马克思主义并由此扩展到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我们使用“信念”一词, 如共产主义信念。考虑到人们的语言习惯一定要用“信仰”时, 要在“信仰”前缀“科学”, 使之为“科学信仰”。如此, 在文化视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就不仅是文化的, 而且是科学文化的。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做科学文化, 不单是一个称谓的问题, 更重要的, 它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那就是科学的方法。

站在科学立场,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不应该是技术性的知识传授, 也不应该是信仰意义的理论灌输, 而应该是从传授、到理解, 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的科学方法。这就是“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所在。在这一轮改革中, 实践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因为科学理论不仅来源于实践, 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注释

1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 2001 (1) .

2[英]怀特海著.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2 (1) .

3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三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12) .

4杜君.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型教学向信仰型教学的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8) .

5周文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1)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9

自2004年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下文简称为《意见》) 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以来, 高校都在创建并推进体现学校特色和校本精神的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学风, 创新文化活动, 完善制度体系, 在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方面进行了颇有成果的探索。

一、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 两者互相依存。《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两者互相促进。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精神气质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那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发挥的作用就有多大。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 能使青年学生在蓬勃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 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形势下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新的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为高校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视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 电脑、手机、触摸媒体等终端的普遍使用, 实现了信息传播的零距离、大众化。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随之有了全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信息单向传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消除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明显界限, 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育环境, 更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精神, 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 形成健康人格, 提升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信息数字化普遍应用所营造出的网络文化氛围使得学生能更加自由地张扬个性、拓展思维、探索新知, 但虚拟文化环境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存在着相当部分的消极内容和负能量, 而这种趋势一旦传播开来, 将对健康校园文化的传播产生危险的影响。多元文化的传播也在考验着传统, 大学生对新文化的了解和交流渴望, 往往成为产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要重视时代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 注重用核心价值观引导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弘扬时代主旋律。校园文化建设, 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成果为指导,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取向, 领会时代精神和内涵,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 抵制低俗文化, 主动营造积极文化, 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现实引导学生融入到民族复兴发展的时代环境中, 把他们培养成具备新知识、新理念、新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 转变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无论时代的变化多么巨大, 只要把握过程的方向正确, 确保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不变, 就不会在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偏离育人的方向。教育要把握根本, 更要面向未来, 只有顺应时代发展, 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媒体、新观念, 就能改变传统建设和教育的局限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作用, 为我所用引导学生在多角度视野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完善自我, 成为国家复兴的可用之才、栋梁之才。

3. 强化舆论引导体现大学校本精神。

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的是新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但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精髓是不会改变的, 大学精神本身就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深远的作用, 因此,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技术, 多渠道加强舆论引导, 使学生明晰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 坚定对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 排除非主流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引导教育学生坚定信念, 发展自我, 奠定步入社会实现自我的坚实基础。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 应当转变观念, 加强数字化建设, 注重创新引导, 才能坚定校园文化的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忠迪.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述[J].当代教育论坛, 2009.1.

[2]李鸿生, 汪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 2013.11.

[3]白显良.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建设的几个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1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篇10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表现, 是高等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具有高等学校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也有人认为,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反映着高校师生员工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是维系高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2]。还有研究者认为,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 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 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的过程[3]。

综上所述, 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由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并共同享有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形态和精神信念的一种群体文化。研究者普遍认为, 作为社会文化特殊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 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4个方面。

(1)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 它是由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构成的, 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 包括校容校貌, 校园里的各种建筑, 各种教学、科研、娱乐、体育设施等, 它是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智慧、制度与精神的物化体现。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物质载体,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2)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中各种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相互联系组成的规范体系。具体而言, 包括各种校纪校规, 各种规章制度, 各种公约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习俗。学校的制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和主导价值观。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外在的约束师生行为的规范性文化, 是一种具有强制约束力量的刚性准则, 它通过引导内化, 被广大师生员工认同并接受, 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 校园行为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和工作当中各种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体现了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操守, 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直接的外在体现, 主要包括:社团文化、学术文化、课堂文化、宿舍文化等。

(4) 校园精神文化则主要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的精神成果和意识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学校精神等方面, 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作用, 从深层次上影响着师生员工的行为、理想、信仰等。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针对高校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它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近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国际上看,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从国内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 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考验;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必然要做出深刻变革。

一直以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的理论灌输、党团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个别谈心等形式来进行。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显现出它的不足, 其集中表现是教育效果的弱化, 教育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不贴近实际, 内容上不贴近生活, 方法上不贴近学生[4]。

(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存在着片面的社会至上的价值观。这种片面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 片面强调社会价值, 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 这直接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上, 只强调社会要求, 忽视甚至否定学生个人的内在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上, 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忽视甚至贬抑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偏重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 不注重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 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5]。所有这些都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冷遇。

(2)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 而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外在化、低效性的根本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向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6]。

(3)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以及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 及时地充实、扩展或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滞后的状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 无法深入人心, 无法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 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之外, 还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也证明, 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要使高校真正能够承担起创造新文化的重任, 从现在起就要有意地在高校校园建设适宜人才成长、民族发展, 有利于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文化环境[7]。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渗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需与有益的补充、延伸, 而且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首先, 校园文化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 具有广泛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其所运用的载体必须能全面覆盖到校园内, 而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特征, 显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要求。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各个文化层面和各种活动形式之中, 使置身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的师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产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 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由高校校园文化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其次,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学生的思想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 但在理想、信念等方面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他们思想活跃, 求新意识强, 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发展, 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广, 速度更快, 与校园外的联系更加密切, 社会价值取向愈加复杂, 其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越来越强, 张扬个性、突出个人、强调自我已成为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这种现实条件下, 过去所常用的一些教育方式, 如以灌输为主的外在教育方式, 以“两课”、报告会等为主要形式的理论教育活动逐渐受到学生的冷落, 而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却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 以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高校校园文化之中, 是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

最后,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特定的环境和氛围, 使师生员工能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吻合。要达到这一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国目前的高校校园环境中,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大致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高校校园“硬环境”的建设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如建筑、雕塑等, 可称之为物质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学校环境中的制度要素所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如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 可称之为制度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学校“软环境”的塑造过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如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示范作用等, 可称之为精神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3种实现方式,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丰富、更完善, 效果更理想、更持久。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享受文化大餐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可以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摘要: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所构成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不切近实际、内容不切近生活、方法不切近学生等问题。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同时, 校园文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洪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0.

[2]高欣.二十一世纪中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0-9-30 (8) .

[3]戴玉英.略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16~19.

[4]许金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8) :186~188.

[5]王介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6]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0.

上一篇:自我发展计划下一篇:社区社保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