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精选12篇)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1
0 引言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学校。民办高等教育重新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目前的民办高校应该包括民办学院、独立学院和对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截止2006年底官方统计, 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 独立学院318所, 两类在校学生达到280.5万人, 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本科院校28所 (现有40所) [1]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因为它特有的性质和民办高校学生特有的特点, 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这给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1 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因为民办高校是新兴的办学模式, 其蓬勃发展也是近10年所呈现的, 历史比较短, 而且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 所以造成了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方面有以下不足方面:
1.1 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建设的重点, 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校也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比如有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每月一次的政治学习, 班级组建了三个代表小组, 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学习, 每月至少一次班会, 都要有详细地记录, 而且作为辅导员考核工作的一项。同时, 教工每周四一次政治学习;但是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尚未确立;而且偏重对教学工作, 科研技能及学习尖子等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 而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兵、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的榜样、尊师爱生及见义勇为的典型, 却疏于着意树立, 忽视对各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2];党建工作中, 因为基层党组织有些刚刚成立, 而有些还没有健全, 先进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 工作有滞后, 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
1.2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有句话说:如果学习是被动的, 那么当学生是痛苦的, 如果学习是线性的, 那么当学生是简单的, 置身于学习化的时代,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只定位于“认识与学会”, 而应当是上升或深入到“研究和思考”。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校园文化建构的活力所在, 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才能得以迸发。可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之一的学生, 在民办学校, 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后, 因为录取分数线较低, 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基础差, 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是我们仍需探讨的问题。
另外, 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主体, 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一所学校的素质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 大部分教师提倡和认可的东西很快就会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我们学校, 师资结构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地步, 基本上“两头大, 中间小”, 离退休返聘的老年人较多, 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 骨干教师较少, 而且流动性较大, 不利于形成稳定发展的校园文化;兼职教师, 与民办学校处于松散的雇佣关系, 不利于与学生的交流, 难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曾听到有老师说到, 不就是一个月的考核奖么, 我不要了, 除了完成授课任务, 不愿多付出。而专做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 也往往得不到学校足够重视, 普遍受到一些不正确的看待。许多业务教师认为行政人员所做的是体力劳动, 对这些行政人员而言, 得到的更多劝解是赶紧找机会转到业务教师的行业, 认为从事行政工作不是长久之事。在民办学校真正将辅导员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的目前还不理想, 这些都不利于校园文化的良性培养和形成。
1.3 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 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难以割断, 但在民办学校, 极少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只是在暑假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 组织参观革命教育基地, 参观博物馆, 不是不愿意组织, 而是相应问题不好解决:一是派车问题, 二是经费问题, 三是安全问题。而在同时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活动文化, 往往局限在校园这方寸之地孤芳自赏, 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总的师生所接触的文化比较单一浅薄。
2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2.1 应充实校园文化的知识内涵和学术氛围校园是传播知识的殿堂, 大学校园则是进一步学习, 研究的场所, 是学习和研究高深知识的地方, 学术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基本内容, 直接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是学校生命力所在。营造学术氛围, 可以在校园进行环境布置, 烘托学术氛围, 如在图书馆, 教学楼等场所, 橱窗、网络、学生刊物等媒介中反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内容;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 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请不同类型的有关专家来校做讲座, 比如知名企业家;比如:文学家, 像二月河等。当然, 这些学生感兴趣, 不过要有很大的费用投入, 在公办院校每年的讲座投入达到百万。但是目前民办院校承办的讲座, 理论性太强, 学生不感兴趣, 基本上每次都是强迫学生去。学术气氛的营造需要一个过程。
2.2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目前的民办高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市场, 尤其是给公办高校的竞争, 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 而校园文化是校园综合实力的一部分, 就像企业创立品牌一样, 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有品牌意识[3], 从而能增强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因此, 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校园实际, 创立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 学术科技, 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中, 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比如在一些民办高校为纪念一二九运动, 进行一二九话剧演出, 歌剧, 举办了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演讲比赛等, 均在围绕主题进行文化活动。另外,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 开展了主题活动, 虽然, 活动在艺术性上有待提高, 但是毕竟为高品位的活动进行了铺路。希望能多些专业人士的指导。
2.3 做好制度建设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史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4], 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相配套的管理机制, 通过制定校园文化给与有效管理以维护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英国剑桥大学早在1856年就颁布了《剑桥大学法》用来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 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是哈佛大学的座右铭。有了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和完善的奖惩制度, 有利的推动了哈佛大学师生不断进取, 不断创造奇迹。当然, 民办高校要发展必须有政府和学校方面共同努力。
2.3.1 要改善从业人员待遇低, 职称评审无保障的局面校园文化的主体主要是民办高校的行政人员, 而民办高校行政人员流失严重, 主要也是待遇和职称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对民办高校来说, 现在还没有针对民办高校行政人员工作的条款, 更无法确保教师的质量和校园文化工作开展的效果。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才能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积极性, 促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的有序发展。
2.3.2 改善教师待遇不公局面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教师享有同等权利, 不过, 由于对民办高校教师在任职、辞职、免职、处罚条件等方面没有细化, 使得民办教师在医保、住房、职称评审等方面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2.3.3 要改变招生不公, 学生待遇不公局面在我国行政法规明文规定, 所有教育机构均有享有招生自主权。但是在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 公立院校优先、民办高校最后录取原则[5], 现在的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三本院校, 按照录取的顺序, 一本、二本录取后才开始三本, 使得民办高校的招生质量受限, 恶性循环, 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永远跟不上公办学院的学生质量, 无形中就会增加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负担, 同时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所以应贯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在招生、教学、行政管理和发放毕业证等方面均享用平等权利, 尤其应改革招生制度, 允许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的参与不同层级的招生, 改善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待遇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从毕业生毕业证书的实效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差距。
2.3.4 加强监督环节的政策落实民办高校培养的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 可以督促作用。
2.4 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是青年学生“认识自我, 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的舞台, 在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 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是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6]。民办高校可以在社团建设中, 成立社团联合会, 形成院系级社团, 班级社团, 当然社团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 基本能实现了百团大战的局面, 把社团做为主力军, 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人们之所以希望到一些名校学习, 这与他们特有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而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不断沉淀, 积累提炼, 而对于民办高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好的, 更不是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样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学校文化建设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 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所以应该树立全民意识, 共建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文化, 其重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 民办高校应在发展中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注重品牌建设, 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增强竞争力, 保持可持续发展后劲。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对策
参考文献
[1]卢彩晨, 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 (3B) .
[2]孙健.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J]科技信息[J].2008.6.
[3]周凤荣.我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透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
[4]黄强, 倪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J]科技信息[J].2008.20.
[5]张胜利, 曾文.浅析教育与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 (9) .
[6]王冠.凝聚“鱼化龙“精神建设优秀校园文化[J]民办教育研究.2007.2.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2
[1]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精神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园传统、价值理念和校园作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主导,以全校上下全体师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精神、制度准则以及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四个层级,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一层是物质文化,它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特色、人文景观、体育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第二层是行为文化,主要是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第三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指校纪校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它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灵魂所在,主要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每个层次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四个层次展开,深入每个层次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建设既体现高校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就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大学精神的缺失、学风、教风等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只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部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就在无形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而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
(二)忽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物质文化、轻视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使得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
(三)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大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把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
[2]化活动之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
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
(一)硬件方面
1、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
2、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全员参与的高校校园文化。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高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趋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
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高尚的文化生活,必然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高雅与庸俗不断斗争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袒露也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可以说,这文化也是个染色质,会把人的灵魂染成不同的颜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与发展是同步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竞争便是知识与本领的竞争。一个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地就是看其竞争能力的大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大学期间学的文化科学知识,只是竞争的一个资本,而多种能力的培养就有助于知识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技能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校园文化的表现是复杂的,各种意识形态纷呈不已,良莠相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观念与不同的生活形式,表现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同。崇高与卑劣,高雅与庸俗,常常能表现出人的人格,于某些环境也表现出国格。倘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一生中是不易改变的,其影响社会也是长久的。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胡锦涛
浅谈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3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文化,其重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民办高校应在发展中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注重品牌建设,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增强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后劲。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对策
0引言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学校。民办高等教育重新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的民办高校应该包括民办学院、独立学院和对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截止2006年底官方统计,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独立学院318所,两类在校学生达到280.5万人,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本科院校28所(现有40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因为它特有的性质和民办高校学生特有的特点,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给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1目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因为民办高校是新兴的办学模式,其蓬勃发展也是近10年所呈现的,历史比较短,而且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所以造成了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方面有以下不足方面:
1.1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建设的重点,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校也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如有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每月一次的政治学习,班级组建了三个代表小组,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学习,每月至少一次班会,都要有详细地记录,而且作为辅导员考核工作的一项。同时,教工每周四一次政治学习;但是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尚未确立;而且偏重对教学工作,科研技能及学习尖子等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而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兵、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的榜样、尊师爱生及见义勇为的典型,却疏于着意树立,忽视对各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党建工作中,因为基层党组织有些刚刚成立,而有些还没有健全,先进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工作有滞后,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
1.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有句话说:如果学习是被动的,那么当学生是痛苦的,如果学习是线性的,那么当学生是简单的,置身于学习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只定位于“认识与学会”,而应当是上升或深入到“研究和思考”。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校园文化建构的活力所在,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才能得以进发。可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之一的学生,在民办学校,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后,因为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基础差,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是我们仍需探讨的问题。
另外,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主体,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一所学校的素质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大部分教师提倡和认可的东西很快就会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我们学校,师资结构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地步,基本上“两头大,中间小”,寓退休返聘的老年人较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骨干教师较少,而且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发展的校园文化:兼职教师,与民办学校处于松散的雇佣关系,不利于与学生的交流,难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曾听到有老师说到,不就是一个月的考核奖么,我不要了,除了完成授课任务,不愿多付出。而专做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也往往得不到学校足够重视,普遍受到一些不正确的看待。许多业务教师认为行政人员所做的是体力劳动,对这些行政人员而言,得到的更多劝解是赶紧找机会转到业务教师的行业。认为从事行政工作不是长久之事。在民办学校真正将辅导员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的目前还不理想,这些都不利于校园文化的良性培养和形成。
1.3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难以割断,但在民办学校,极少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只是在暑假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组织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博物馆,不是不愿意组织,而是相应问题不好解决:一是派车问题,二是经费问题,三是安全问题。而在同时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活动文化,往往局限在校园这方寸之地孤芳自赏,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总的师生所接触的文化比较单一浅薄。
2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2.1应充实校园文化的知识内涵和学术氛围校园是传播知识的殿堂,大学校园则是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场所,是学习和研究高深知识的地方,学术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基本内容,直接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是学校生命力所在。营造学术氛围,可以在校园进行环境布置,烘托学术氛围,如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场所,橱窗、网络、学生刊物等媒介中反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内容;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请不同类型的有关专家来校做讲座,比如知名企业家;比如:文学家,像二月河等。当然,这些学生感兴趣,不过要有很大的费用投入,在公办院校每年的讲座投入达到百万。但是目前民办院校承办的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感兴趣,基本上每次都是强迫学生去。学术气氛的营造需要一个过程。
2.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目前的民办高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市场,尤其是给公办高校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而校园文化是校园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就像企业创立品牌一样,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有品牌意识,从而能增强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因此,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校园实际,创立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比如在一些民办高校为纪念一二九运动,进行一二九话剧演出,歌剧,举办了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演讲比赛等,均在围绕主题进行文化活动。另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开展了主题活动,虽然,活动在艺术性上有待提高,但是毕竟为高品位的活动进行了铺路。希望能多些专业人士的指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篇4
一、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精神
现在有很多著名的营销专家、品牌专家包括各企业老板在内, 都在谈企业文化。因为对所有企业来说建设不好企业文化, 企业就有可能没有活路, 更不要谈什么品牌, 谈什么发展了。高校校园文化如同企业文化建设一样重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塑造高校的精神。高校文化就是组织高校各个部门间的润滑剂。当一个高校的知名度在上升时, 如何让高校里的每一名学生、每一名老师、每一个院系、每一个流程顺利工作?就如同一列火车如何安全、快速的在在轨道上高速前进?每一个部件和齿轮会不会产生摩擦、甚至卡壳?高校文化在高校组织里的润滑剂作用就非常重要。有效的高校文化建设是高校管理的第一要务, 是高校建立知名度的基石, 如果连高校文化都建设不好, 再悠久历史的学校, 就如同在沙丘上建造高楼大厦, 风吹即倒。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有为哲人也曾经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着一个学校整体的价值取向, 有着强大的引导教育功能, 对提高学生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继而将高素质的大学生全面推向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新时期,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重视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点。
1. 时代性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 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也在其中, 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必须适应时代的变迁。高校校园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也不一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全国高校呈现出不一般的沉闷, 没有创新、没有娱乐性文化活动, 大多都是政治性很强的文化活动, 缺乏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大学校园中也充满了改革开放的气息。
2. 开放性
高校校园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它会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离不开社会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会吸取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而高校校园文化也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例如, 在我国五、六十年代, 我国的高校文化就像新中国一样充满着生机, 学生们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这时的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风气。“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口号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投身到祖国的边疆, 把激情和青春献给了国家。然而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 受到党内“左”的思想影响, 大学校园里充斥着政治文化。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 我国高等教育重新发展, 此时的高校校园文化正在酝酿着发展。八十年代中后期到现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在发展。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随着各种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 出现了许多不好的思想, 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 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功利化和自私的价值取向影响了高校学生。
3. 创新性
高校校园文化在不断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的吸收借鉴以往的文化, 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评判, 剔除糟粕, 取其精华。不断的进行创新, 各院校各师生有能力思考前人未思考的空白点, 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使校园文化在批判创新中前进。
4. 包容性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高校校园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冲击, 外来文化和新旧文化的冲击是最多的, 这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趋向于多元化。各种优秀的校园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吸收和相互作用, 就会产生新的先进校园文化形态, 而这种新的文化必然就有顽强的生命力。例如, 不同地区、不同习俗、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在大学的校园里都能和睦相处, 这显示了高校校园文化就有极强的包容性。
三、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就是只注重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很多学校讲究校园的布局, 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校园的环境, 作为提高学校整体质量的一个方法和手段。但是在校园精神文化中的办学理念, 价值追求等方面, 远远没有达到高等学校的办学要求, 从而出现了像应试教育现象、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 这都反应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
2.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不够全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应该是非常的广泛的, 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校的领导人员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例如, 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时, 是应学校的相关要求去完成任务, 而不是主动去参加, 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没有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这导致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的主题过于局限化。
3.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突出
目前高校中存在各种的灰色文化, 例如学生公德意识差, 考试作弊现象频频出现等, 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生的思想, 从另一个反方面也反映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突出, 没有起到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
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和创新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之后, 许多学校的生源和专业机构, 学科之间的差别非常小, 在这种形势下, 难免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和创新问题。例如许多学校在校训上面存在很多的雷同。
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措施
1.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 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 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 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性, 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 加快高校物质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规划好校园建筑, 使校园建筑风格符合校园的自身特色。建设各种完善的教学设施, 尤其建设好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体育场等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的活动场所。搞好校园绿化工作, 良好的校园绿化坏境不仅能培养情操, 而且有利于文化建设。
3. 以校园制度为保证,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保障, 关系到高校的持续发展。学校不仅要有优越的环境, 良好的精神文化, 还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否则高校不能持续发展, 因此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对校园文化建设时非常重要的。
新的形势下, 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但是也要看到在逆境中蕴含着重大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努力化压力为动力, 切实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晋·傅玄《太子少傅箴》[1]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2]张德等.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精华大学出版社2001[2]张德等.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精华大学出版社2001
[3]贺继明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贺继明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建议 篇5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以信息、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学科为主,虽然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人文、经济、管理等学院和学科,并设置相关专业,但此类学院专业在全校中的地位远比不上老牌学院专业。受历史因素影响,院校的师生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往往重视学习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从而产生重学术技能和轻人文素养的矛盾冲突。
具体从文化的四个层次来说:制度文化层面,高校在信息公开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往往都是简单下发通知,导致学生不解、埋怨等现象,这些现状都反映出高校缺乏文化涵养和人文精神,组织协调不到位,欠缺联动机制和变通做法。
物态文化方面,高校的经费大部分用于科研仪器采购、技术投资等方面,学校图书馆书籍占首位,文科资料较少,校园布置“风”,建筑单调,景观呆板,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总的来说就是注重基础建设但不同程度忽视人文涵养。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层面,各高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缺乏师生交流,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之间忙于科研学术,交流减少,缺乏青春活力。一些活动只强调精神文化的政zhi性,缺乏“寓教于乐”的做法,学生不愿去接受,效果甚微。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较多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去改善。
行为文化层面,各高校都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突出特色养成,但不同程度缺少方法创新。首先是活动形式单一,很多高校的做法还是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唱歌跳舞演奏等形式上,活动效果不尽人意。其次是缺少品牌活动,很多活动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活动虽多缺乏精品。
二、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
*.建设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与学生培养具有戚戚相关的联系,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新时期,全国各大高校纷纷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改善,文化设施增加,拓宽宣传阵地,校企合作共建文化基地,周边环境融合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初步取得了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成果。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高校重视实用主义,很多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精神,只追求功能。
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传统,往往都是挂横幅海报、校园广播等,此类方式很难让在校师生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效果甚微。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没能够和传统高校校园元素相结合,可以考虑将新时代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宿舍楼、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等元素中去,有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良好校园物质文化格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建设契合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主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培育践行,确保其科学性。
高校是我们新时代培养先进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高校,符合校情,契合时代。另外,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重视理论思想的灌输,也需要将时代精神、校园校情相结合,“寓教于乐”。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学校的传统特色、文化底蕴、理想追求、办学理念互相融合,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有助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改革创新,教研并重,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下,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校情,制定相关的制度,趋于良好。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的界定,可以充分约束高校学生的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观念意识。比如佩戴校徽文化、每年规定进行迎新晚会等等,都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制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当高校师生遵守这些制度的时候,也同时学习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的推广,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在实践中学习,更锻炼能力、开阔眼界。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数据依据的支撑,教研并行,意义非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在推动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方面,常通过开会的形式进行,真正落地的较少,常颁布文件,少具体执行,在经费保障、组织协调、人员保障方面存在不足,影响建设的进程。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实施,要改革创新,教研并重,努力去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推陈出新,开展创新特色的丰富校园行为文化活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在校园行为文化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校园活动还是一些常规的唱歌、表演,偏娱乐化,学生参与活动收获较少,仅获得一时表层的快乐,无法从中升华思想,对人生发展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其次,品牌活动较少,很多活动都局限于应付上级要求,或紧跟流行趋势,缺少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有助于传承活动精髓,不断改进,活动影响力更大,学生参与度会更高,成效会更加明显。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和产品,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是高等院校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行为主体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校园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由于历史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动的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因此,校园文化既不能以个别结论的变动为借口去否定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要性,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神秘化、僵死化,要在学习运用、发展、创新上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专业知识的关系。学习专业知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十分必要,只有努力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科学的管理等专业知识,才能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但不能因此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否则,就很难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不能囿于传统的理论框架;既要立足于现实,又不能满足于对现实的简单反映;要敢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善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要敢于提出新概念、新假说、新思想,要加大理论创新的力度。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要在三个方面上下工夫:在准确性全面性上下工夫,切忌简单、片面,切忌脱离实际;在校园文化建设出精品力作上下工夫,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出品牌栏目、节目、优秀作品和著作;在努力营造理论宣传的氛围上下工夫,克服当前存在的那种不敢、不愿、不善于进行理论宣传的被动局面,切实营造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氛围。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实质、科学体系;要把学习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取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绩。
二、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的经典阐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长期道德实践所形成的行为方式、道德心理、道德习惯铸就了中国社会特有的荣辱观,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生命之魂,对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的升华与弘扬。在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里特别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新世纪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教育思想方面一次新的阐述,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他们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应该在强化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的前列,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1、要让学生明是非知荣辱。古人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恥矣。”然而,近年来,由于受物质利益的驱动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的荣辱观出现了扭曲,把本以为荣的东西当成不可取的,把本以为可耻的东西当成值得炫耀的,比如有人把投机取巧、捞取不当名利,当成是有本事;把一掷千金铺张浪费,当成是“有现代意识”。这些都时刻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
2、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广播稿、演讲比赛等途径积极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教育学生在举止之间辨善恶美丑,在点滴之中明辨是非,把荣辱观教育活动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的始终,把荣辱观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眼、入耳、入心、入脑”,开展“八荣八耻树新风,从我做起见行动”等活动。
3、要让学生树立荣辱观的意识。荣辱观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崇尚科学是学生永恒的价值追求。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把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与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提醒自身要承担重要使命,这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最好的价值体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成长进步,对社会的全面了解,步步都要把确立荣辱观意识放在第一位。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相互激荡,容易发生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至是以荣为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新形势,着眼新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评判荣辱是非的正确标准。在校园中进行知耻教育,理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灌输作为解决当前部分学生荣辱难分、是非难辨的核心,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涉及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行为规范的荣和辱分清楚、讲明白。
4、要见行动促养成。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在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切实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高校党委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精神,立即行动起来。对广大师生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整体,制定长效机制。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荣辱观念的颠倒,它通常是通过一些小事,使得本以为荣的而不为荣、本以为耻的而不为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点滴小事上坚持正确的荣辱标准,正可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每个学生的思想深处扎根,并作为自觉行动坚持下去。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部党组发出的《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知》中指出,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整合力量强化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社会、人与法、人与道德、人与命运、人与内心的思辨与对话,这种思辨与对话不仅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学术研究过程,更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确立和定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极为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和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全社会多层次、多渠道的建设,需要整合社会和高校内部的各种力量共同努力。
政府和社会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大学不是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的,它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建设和发展的,大学不是为自身的建设而建设、发展而发展,大学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为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宽松、洁净的社会大环境。中国高校内部治理的官僚化倾向必须要引起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方向必须转变;学术腐败和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作风必须整顿,科学大师钱学森先生对中国教育的忧虑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深层思考。家长望子成龙,社会渴望栋梁之才,可是有钱的、有权的都把手伸向了高校,为了自己的利益严重冲击着高校的独立和自主,社会上种种有害的风气通过人情关系、管理渠道、互联网络侵蚀着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冲击,崇高、洁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本真精神正在远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在高校远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弘扬。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进行长期的历史积淀。大学的“硬件”建设,只要有经济支撑就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但作为“软件”的校园文化建设,却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取得成效的,它需要有形的努力和无形的深沉思考。是一代又一代校园人智慧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世界级的名校,如剑桥、牛津、哈佛、耶鲁、斯坦福、清华、北大等,之所以成为青年人梦想的高等学府,就在于它们有多则几百年,少则上百年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的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仅有几十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历史,根本没有值得称道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就迫切地需要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更加重视并且有意识地一代代不懈努力,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不断豐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使之深沉、厚重、丰富、高尚起来。
参考文献
[1]颜桂花.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1,(3).
[2]高登辉等.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战略切入点[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3]史华楠,胡敏.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篇7
朱颜杰教授认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按照教育发展阶段,教育应包含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不同的教育层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高校文化和社会的结合最紧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走向社会,因此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会对其他社会群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一般由四个方面构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他们各自的外延用一表格来体现:
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高校自身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失均衡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物质轻精神、重制度轻行为的校园文化建设倾向。首先相对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明显落后,学校往往花大量是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美化校园的环境,当然,先进的办学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办学的基础,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却在精神文化方面,精神文化建设体现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性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其次,一些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制度管理,注重用校纪校规来约束广大师生的行为,而忽视了学术文化、课堂文化等潜在文化因素对师生的影响,过硬的制度管理往往会导致师生的抵触和反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未被重视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是全体高校人,而校园人应包括校园内所有的组织和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主导者应该是管理者和全体教师,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生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加者。然而一些高校把校园文化塑造成了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参加的精英文化,一般都是由相关管理者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广大的师生很少能参与进来,难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
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尚未注重高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重视学校发展的个性,校园文化千篇一律,不利于社会准确把握本院校的办学特色。例如某些高校的校训雷同,随便从“团结”、“务实”、“创新”、“厚德”、“博学”、“自强”等几个词语里随便选择几个词进行排列组合,以此来作为学校的校训,难以突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形成长效的研究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着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这样一个庞杂的课题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来对其进行长期的探索,而仅仅靠一时兴起的学术探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建立研究机构,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需条件。这种研究必定会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即使出现问题,也不是只进行补苴罅漏式的改革,而是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本源上来解决问题。
2、营造全员共建的氛围,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校领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应建立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以行政实施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管理部门要明确规定教师在构建学校文化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应坚持长期性和时效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长期性原则,即院校持续、稳定地开展的某项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每个系部每周可以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所谓时效性原则,即院校阶段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可以在每年的三月份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五月初开展“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或者“九一八”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
3、立足学校的特色,培育反映学校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校领导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充分重视,发挥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作用,鼓励他们深刻挖掘学校特色,就会打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全新理念的自身“精神”。从而以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来体现自己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以崭新的校园文化来展示自身的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炼与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全校师生员工行为的准则,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的教育性,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倡导学生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斯坦佛大学的“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的研究理念;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北京交通大学“知行”的校训彰显了“知行统一”、“学理、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其次,要是立足实际,大力推进教风、学风建设。教风和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努力通过教风、学风的建设来塑造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的塑造来打造学校品牌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高校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学校要围绕教风、学风建设目标,结合实际制定一套科学又严明的规章制度,如完善学校的教风、学风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促使高校教风、学风建设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颜杰.学校管理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篇8
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师生通过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是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会对师生的思想道德政策素质、行为规范的养成等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足见校园文化对师生及老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大学文化应该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所呈现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理性判断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的氛围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开放的,在这座殿堂里面的人们的思维与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对学术的崇尚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在这个“自由国度”里传承着、创造着、弘扬着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
1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包括所有文件规章、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而校园制度文化则有更深层次的涵义即制度约束的主体(师生、员工)对制度的认同度、满意度、参与制度制定的积极度以及遵守相关制度的自觉性。高校的文件制度种类繁多,主要包含有:学生、教学、科研、人事、国际交流、学科建设、研究生、党政、组织、财务、国资、安全保卫、档案、产业、纪检监察审计等很多方面的制度文件,而这些文件的制定如果没有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那么这些文件的执行效果当然就不会好。同时随着国际、国家、学校的发展变化,很多制度文件都应及时修订。在制度文件的制定、修订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校园制度文件的可操作性:很多文件听起来头头是道,道理都对,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发现无从下手,能下手的执行起来会参杂很多领导意识,没有严格标准导致可轻可重,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所以制度文件的制定初期就应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及执行过程中的可控性、公平性。(2)各种制度文件的宣传:不同阶段各个机关管理部门会出台各种激励奖惩措施,这本就是对学校近期重点工作的引导和导向,而很多教师、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宣传部门及各学校、学院机关、辅导员应尽职尽责地宣传到位,而师生也应主动关心了解学校政策的变化。(3)各种制度的组织实施:如何把好的制度转化成学校各项业务前进的动力,那么公平、公正、严格、人性化的实施就是关键。
2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依托,它包括学校的所有建筑物和道路、学校的教学设备、学校的绿化、指示牌、塑像和雕塑等视觉上能看到、触觉上能接触到的所有实物。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多个地域相近高校合并的背景下,许多高等院校都建设了新校区或多校区并存。新校区内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行政办公楼、食堂、运动场馆等必备设施功能齐全,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数字化、绿色校园使身处其中的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极大改善。(3)但在新校园建设中应在继承老校区的文化传承的同时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校特有的价值观、行为导向、审美情趣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规划设计主旋律的基础上,建筑风格多样些,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色和一种精神氛围,这也是校园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外在表现。
3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精神文化包括校园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下转第19页)(上接第13页)在其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理念进行内化、升华、凝练的结果,是全校师生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它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发展根本,进步的动力,创新的源泉。(4)做好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冲破陈旧的既定看法和原有的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迸发出新的思想观点来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阶段,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如何形成新思路、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关键在于创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首先要准确定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导向和目标,既要体现先导性、前瞻性、引领性,又要与本校的发展战略及各项规划有效融合,循序渐进,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开拓思维,只有思维拓宽才能保证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有新的模式和方法,来应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2)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加强艺术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倾其全力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加之国家助学力度逐年提高,贫困学生的物质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学生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而艺术教育在推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加强艺术教育应该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在大学课程体系中,通过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艺术需求;其次,应该多给大学生创设艺术实践机会。在加强艺术欣赏课和艺术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经常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新活动和生动活泼的文体娱乐活动,并创新活动的模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3)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合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不能仅由高校宣传部门或者高校政治辅导员来承担,而应该发动高校能发动的所有力量,形成合力做好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应该调动高校行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传达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质;其次,应该发起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联席会议,共同协商如何做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图书馆每年进书计划中将跟精神文化建设相关的书目单列,组织进书研讨会;校史馆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并通过在校园开展的形式介绍校史,宣传跟本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文化制度建设、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及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探讨如何更好做好符合高校整体发展趋势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②③马征,熊冬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师资队伍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19):279-280.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9
《功夫熊猫》是继《花木兰》之后,又一部原料产自中国的美国动画大片,早在十年前,美国制造的《花木兰》就席卷了三亿四百万美元的票房。如今,同是美国制造的《功夫熊猫》似乎更胜一筹,2008年8月,全球票房高达三亿六千四百多万美元。然而,在《功夫熊猫》大获全胜的同时,这种“中国材料,美国制造”的现象也悄然达到顶峰,而日本、韩国这两大文化产业大国也不甘示弱,他们输出的文化产业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文化阵地的建设是深化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人才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在国际化、全球化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强民办高校文化建设。
2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难和困惑
(1)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设置客观导致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轻视。民办高校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应用型大学,秉承的办学方针和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理工科应用型的,评估专家们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和实训环节。软件方面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实习”等;硬件设施建设则关注“占地面积”、“生均占有教室、多媒体”,“仪器设备”等。对于学生管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学生的精神塑造,品质培养,校园文明建设则提得少之又少。纵算评估文件中体现出“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精神,但评估实施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和指导下,民办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向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管理方面,而对于校园文化关注甚少。
(2)民办高校领导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其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历史传统单薄,文化积淀稀薄。当前许多民办高校迫于高校竞争压力,把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投在学校物质建设上以扩大办学规模,对搞建筑,买设备,修道路,建广场等这些外在的、收效快的形象建设普遍比较重视,但对管理、制度的加强和完善,对隐性的、潜在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性普遍不高,只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在学生管理部门,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久而久之,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要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是根本不可能的。
(3)民办高校教师观念的偏差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困难重重。一所学校的素质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作为高校文化的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导向性作(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04页)用,大部分教师提倡和认可的东西很快就会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民办高校,师资结构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地步,基本上“两头大,中间小”,离退休返聘的老年人较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骨干教师较少,而且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发展的校园文化;另外,教师们认为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往往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塑造,而对于真正能给学生带去一生影响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处世观念和价值取向等关注甚少,或者口头重视,实际轻视,停留在只“授业”而不“传道”的层面上。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可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之一的学生,在民办学校,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后,因为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的学习的基础和自觉性都较差。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实用倾向明显,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分讲求利益目标,大多数学生希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收获看得到,用得上的成果。这种功利性也体现在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上,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于一些基础性课程由于实用价值不大,学生逃课现象极为严重。
(4)校园文化活动商业化、娱乐化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些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偏重于校园文化的娱乐性,忽略其哲理性、艺术性,时常举办一些唱歌比赛、选美竞技活动吸引大量学生参与其中,而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艺术品位、陶冶情操的文化活动却如同凤毛麟角。
3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方案,并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及要求,促使民办高校在评建工作中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一穷二白”,要注重文化积淀和累积历史传统。在迎评促建工作中,校园人文景点(校园建筑,雕塑)的设置,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推广,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记录和档案的保存以及校友文化的积累等都可以评估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督环节的政策落实,强化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可以起督促作用。
(2)建议民办高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稳定发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深刻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注意结合本校实际,从整体上、全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3)建议要积极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够平衡好“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改善教师待遇不公局面,让教师在民办高校中获得归属感。民办高校行政人员流失严重,主要也是待遇和职称方面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建议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教育。尽可能为学生开设人文选修课或开设文科类专业,并引进文科专业的学者、大师,邀请一些名师名家到校讲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并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能,创新文化活动,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可以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艺术品位、陶冶情操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民办高校评估的思考和建议.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8(4).
[2]王飞.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3]崔东云.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考教育,2005(7).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10
一、校园文化与校园媒体的关系及其定位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校园精神氛围、校园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2]高校校园媒体是学校重要的宣传教育工具, 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载体。如果没有校园媒体,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舆论阵地和政治导向。
一般而言, 高校校园媒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传播系统, 主要是包括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闻网、宣传栏、电子屏、墙壁框架广告等校园信息传播媒体。校报, 作为纸质媒介, 具有阅读方便、易于携带保存、长于深度报道、记载校史、公信力强等特点;广播电视是具有强制覆盖作用, 时效性、针对性较强且视听结合, 吸引眼球;新闻网是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校园媒体形式, 它已经成为高校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校微博、校园客户端等新型媒介越来越受学生青睐。
二、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作用
(一) 引导舆论走向, 构建健康校园文化
媒体是形成舆论的最佳武器, 其基本功能就是引导舆论。伯拉德·科恩曾说过:“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 也许在多数时候, 它在使人们怎样想 (what tothink) 这点上较难奏效, 但在使受众想什么 (what to thinkabout) 上十分有效。”[3]
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世界上各种文化涌入高校, 加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由过去传统主流媒体形成的一元舆论变成了多元舆论场。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和舆论态势, 青年大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作为校园舆论引导者, 校园媒体不仅决定校园舆论的内容, 还决定着舆论的态度。校园媒介传播什么, 如何传播, 传播的效果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导向、育人理念、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校园媒体要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理念、教育政策,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头脑, 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素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
此外, 校园媒体通过报道学校工作, 让师生热爱学校, 关心学校, 从而形成合力, 促进高校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报道学校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报道社会、校园的热点问题和现象, 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 提高师生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
(二) 搭建实践平台, 提高师生媒介素养
高校校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师生的参与, 尤其是一支学生记者队伍。学生记者通过在校园内外的采访、拍摄、写作和编辑以及发行等各方面的工作, 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例如, 笔者所在的西南石油大学校报学生记者团,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版面稿件的采访、写作、编辑和出版的工作, 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大大提升, 综合素质普遍超过同年级的其他学生。
此外, 校园媒体的发展还促进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 媒介素养已成为一项必备的素质。目前,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在大中小学开设了相关课程或训练项目。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得到根本重视。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的同时, 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使得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三) 加强舆论监督, 营造公正、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使命和社会功能, 是媒体的重要价值所在。在西方, 媒体有着“第四权力”和“无冕之王”的美称, 这都是因为媒体被赋予了舆论监督的功能。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4]
校园媒体促使公众议程走进高校管理决策议题, 促使高校管理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 并对学校工作展开广泛监督。这不仅包括对学校管理部门工作和作风的监督, 也还包括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 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监督等。同时, 校园媒体还充当着调节高校矛盾, 释放师生不满情绪, 促进校园和谐和稳定的调节剂。
(四) 提供文化娱乐, 打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
高校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 同样媒体也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校园媒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呈现者, 又是承载者、传播者和推动者。校报校刊刊载的文学、摄影作品, 电视台播放的学生自制短剧, 广播台为学生精心录制的心灵鸡汤……这些对缓解工作学习压力,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和鉴赏水平, 愉悦身心起到重要的作用。
过度严肃的校园媒体往往不受学生喜欢, 但校园媒体也要警惕“娱乐至上”、“娱乐至死”观念, 更不能被一些不良的社会媒介所诱导, 走上偏锋。高校校园媒体在坚持高雅品位的原则和基础上, 合理利用娱乐的功能,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熏陶。
三、新媒体时代, 社会媒体对校园媒体的冲击
高校校园媒体如何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是当前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90后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 这与校园媒体一贯以来的单一、严肃、说教等风格相排斥, 使得多数校园媒体形同虚设, 丢失媒介话语阵地的同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据调查,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媒体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校园媒体数量虽然较多, 但质量参差不齐, 产业化水平低、资金短缺等成为制约瓶颈。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电脑、手机的高度普及,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 学生不再与媒体环境隔绝, 而是置身在开放的环境中。由于社会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日趋全面的服务、越来越多的互动, 这使得学生逐渐抛弃相对严肃的校园媒体, 盲目追捧更开放的新媒体, 这对校园媒体也是不小的冲击。
四、结语
校园媒体是大学宣传的最主要, 也是最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师生之间、学校与师生之间、校内校外之间的沟通桥梁, 也是宣传传播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力军。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高校校园媒体出现较多“不适应”, 不得不引起高校的重视。否则, 高校校园媒体终会被广大师生所抛弃, 文化传承和创新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首先, 高校校园媒体要把党性原则摆在首位, 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 要坚持“三贴近”的创作原则, 要坚持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展示高校校园生活, 深入挖掘师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此外, 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创新管理运作方式也应成为高校校园媒体思考的方向。
摘要:在如今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爆炸化的新媒体时代,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媒体获取信息, 还能进行社会交往, 接受教育。而高校校园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履行特定的责任、职责与使命, 应从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出发, 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本文由大众媒体功能入手, 通过对校园媒体各种类型以及传播特点的研究, 分析校园媒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并找出影响高校校园媒体功能发挥的不利因素, 试图探究出一条当今时代校园媒体的建设之路。
关键词:校园媒体,文化,高校,素养媒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新华网, 2006-10-8.
[2]许银莲.发挥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新视野, 2012 (9下) .
[3]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07.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48-02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环境,也是有效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示范、辐射、提升作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当前高校面临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缺乏正确辨别能力的大学生也越加青睐各色流行文化的渲染,加强校园文化尤其是作为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目标、道德规范、学术风气、治学风格以及办学传统,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风貌,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最为重要的无形教育力量积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高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心理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至关重要;对高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完成高校肩负的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科学研究、传承社会文化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至关重要。
新时期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首先形成了普遍认可的大学理念。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贯彻落实“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统一;坚持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统一;坚持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统一。
其次对高校长期的办学实践历史进行梳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培养优良教风和学风,充分营造了优良的人文环境和浓厚育人氛围。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大学精神为统领进一步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努力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有力助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再次加强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外显性建设,完善了校训、校徽、校歌、校标等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建设,通过统一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视觉形象设计,将大学精神、办学理念传递至全体师生员工和社会大众,形成清晰的文化认知和形象概念,从而塑造学校品牌形象。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在学校日常办公、形象宣传和校园环境等方面广泛应用,从视觉层面构建起了内涵丰富的大学形象,逐步实现从文本到实际应用的转变,全面推进规范管理,有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和历史具体化和形象化了高校精神文化,“使高校精神文化在空气中育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在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在主流思想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代表的腐朽文化仍然存在,这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在高校校园的渗透、信息传播形式的便捷化多样化和传播速度的快速化及现代90后大学生呈现的个性化等特征,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积极占领高校这块育人阵地,继续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把好舵、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领好航。新时期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要加强培养,注重对历史优秀传统进行更加深入的总结和更加精准的提炼,要结合时代要求逐步使其外显化和实践化。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对高校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总结、整合和提炼
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创造,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美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定要正本清源。一是学校优秀历史传统。无论建校时间长短,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秀传统,而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凝练学校的自身特色,要紧跟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着眼社会需求,传承和发挥学校传统与优势,挖掘本校潜力和特长,突出学校办学风格及在精神文化熏陶下师生立身行事上的个性表现。二是民族文化的本质。民族文化作为塑造民族社会的理想人格,为社会个体提供归属感、幸福感和心理上的依托,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三是地域文化现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环境、民族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着不同特质特色的地域文化。高校办学要立足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汲取当地的文化精髓,结合地域特色提炼精神内涵。四是职业文化方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实现培养目标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旨。如师范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就应加强学生的教师素质的养成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教学教育能力和师德师风素质,因此精神文化建设也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需要文化内涵,凸显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色。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的外显化和形象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建设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途径表现出来,文化要作用于人,必须能以人们熟悉喜爱的形象出现,以人们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的形式表达,并要常态化、自然化。一要以精神文化为指导完善校园规章制度建设。制度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契约,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制度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制度是文化的体现者和守护者,这样文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弘扬,制度的存续和影响同样会受到文化整体性的保护和滋养。高校制度要凸显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体现制度的和谐、关怀人文气息,摒弃以处罚为主线、以压制约束为目的的制度制定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人翁意识。二要融精神文化气质于学校环境建设之中、于学校建筑之中,让一切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成为无声的施教工具,在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中体现出学校的培养理念,教学特色。建筑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建筑不仅仅是学校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建筑本身应该有文化气息,还要有鲜明的个性。真正美好的教育场所,是师生亲自创造的空间。走进学校,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三要重视校徽、校训、校歌等校园文化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和校史馆、校荣誉展馆建设,以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活泼的方式向高校内外诠释校园精神的文化内涵。学校应该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珍品收藏所,一个美好事物的集散地,一个传奇故事曾经发生过的地方。学校文化的精华,当地文化的精髓,本校历史的叙述,和现实文化的特色都应该能在学校体现出来。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高校各有效载体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
精神文化要进校园,要广泛进入师生的视野,首先要进课堂。课堂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其次要进宿舍。宿舍是高校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继班级之后的最重要最小的学生集体,宿舍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和价值取向,因此要重视宿舍文化建设,通过给宿舍命名、合理制定优秀宿舍标准和广泛开展文明寝室创建等形式推进校园精神文化进宿舍。再次,要进学校重大活动,重视特殊教育时期开展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如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学校庆典等重大典礼讲述校园精神内涵,让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有系统了解,在学校艺术节或重大节日活动中,以艺术的形式突出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某个点或某个面,使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和深刻性。最后,要进校园网络,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新时期网络是高校师生进行信息传递和获取的最重要工具,要抢占网络教育的制高点,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广泛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网络舆情监控,防御、抵御不良思想文化负面影响。通过建立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来提高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性、综合性和立体性,以增强校园精神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突出实践性,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来指导各项校园文化活动
任何文化要发挥效应必须对实际具有指导性,对具体对象有针对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校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实践的过程。要认真组织好高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师生的文明素质;要大力支持志愿服务、大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服务社会、奉献祖国、增长才干的意志;要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和娱乐性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丰富知识;要广泛开展建党日、建校周年纪念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推进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爱国荣校教育;要大力树培先进典型,以身边真实的榜样启迪广大师生学习先进、践行先进;要全力支持高校社团,尤其是创造性、学术性社团的发展,让广大学生在兴趣一致的社团活动中表现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校园精神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培育。要在充分了解其内涵,明确其任务,发挥其作用,立足于现实,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取得实效。同时也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不断适应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12
一、民办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1、学校建设缺少特色, 校园布局混乱
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缺少了对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和思考, 这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个性不明显, 缺少整体的规划, 缺少个性、统一性和美感。混乱的布局使得校园的文化气息相对欠缺, 扩招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宿舍的匮乏, 到这学校基础建设凌乱。
2、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不足
民办高校由于缺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经费补贴, 很多民办高校由于过分考虑成本, 导致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从而导致校园绿化在数和量上均不达标, 花草树木也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 整个校园的景观设计和整体布局缺少美感。
3、教学和科研配套设施陈旧
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其自身的先进性, 绝大多数追随高科技的社会形势, 这也导致了教学和科研设施的更换率加快, 随着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加快, 导致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体育器材等教学配套设施严重滞后, 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 每年都会淘汰大量的计算机设备,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民办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对策和建议
1、通过多渠道筹资,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充足的经费保障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 45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通过向政府部门筹措资金不仅可以缓解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还有利于在政府决策的指导下,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其二, 通过特色办学模式, 为自身拓宽创收能力。民办高校要学会自力更生, 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自身创收的功效。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 通过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既提升了科研实力并将研究推动教学的开展, 还增强了学生的时间和动手能力, 同时还为产业节约了资本, 实现了增收。
2、通过改善更新现有校园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基础设施是民办高校办学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校园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内容一般有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微机室、宿舍、食堂、医院、礼堂等。民办高校尽量完善这些设施, 将更新淘汰的设备及时补充到其他的领域, 合理调配资源, 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本, 另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进展, 更好地发挥研究一开发一生产的功用。另一方面, 民办高校校园基础设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 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体系, 实现校园资源共享, 建立开放性系统、信息化、人性化的校园。
3、通过合理规划校园建设, 完善和改进校园环境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民办高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首先要将校园环境规划纳入学校长期发展的规划中, 并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长期合理的科学规划。首先要确立校园风格和主题, 校园环境主题的设定要与学院的整体风格、校训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文化场所的布局、多少、大小要与整个校园风格相协调, 以免造成资源浪费。独特的校园风格要求民办高校应充分的考虑校园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校园景观的隐性育人功能, 讲求美感和质的提升。学校同时还要发挥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因为校园环境建设和维持是通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和维护的, 通过举办一系列爱护校园的活动, 积极宣传校园文化, 制定一些有关校园活动的制度规章, 增强全校师生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4、通过富有内涵的校园建筑风格展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
民办高校校园建筑风格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外貌。民办高校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校园建筑规划中, 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环境建设之中, 从而展示校园建筑的时代性与开放性。高校是社会知识创新的集散地, 民办高校在校园建筑规划中要积极考虑到多方因素, 拓展校园文化功能, 要烘托出学校所蕴含的文化气息, 人文精神和审美因子。讲求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共生。应尽量选择环保材质, 与学校的天然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使用节能装置, 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总之, 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固化体现, 也是学校集体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整洁、文明、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折射出一所大学的精神特征, 能有效烘托学校教学和科研氛围。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应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同时, 还要加强教学科研设备的及时更新, 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 营造“健康向上, 赏心悦目, 整洁大方, 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环境。
摘要: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校园文化现状, 从物质层面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期更好地发挥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葛金国, 著.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l.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6.[1]葛金国, 著.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l.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6.
[2]段建国, 孟根龙, 主编.构建大学和谐校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段建国, 孟根龙, 主编.构建大学和谐校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何琳.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 (24) .[3]何琳.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 (24) .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民办高校班级建设09-26
民办高校网站建设08-31
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10-14
民办高校团组织建设06-28
民办学院校园网络建设08-3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09-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06-2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0-19
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