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通用10篇)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1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校园网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高等院校已开始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规划.本文重点分析数字化校园系统架构模型,以及民办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不利条件,阐述了笔者在民办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一点心得.
作 者:王红卫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 英文刊名: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7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民办院校 系统架构模型 公共数据平台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2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定义就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 使数字资源充分得到优化和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它不仅构成了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资源管理以及权限管理;把学校建成一座面向园内, 同时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性大学, 建军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技术力量不强, 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强大技术力量队伍来进行支撑。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技术骨干的进修、培训, 引进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一支技术业务水平强、业务水平高的队伍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 信息资源共享低, 形成信息的孤岛。
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 是众多的网络爱好者把自己收集的一些信息通过一些平台共享给大家。大部分高校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不能做到互联互通、共享数据, 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管理工作。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软件环境的支持。学校各部门应用于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来源不同, 数据类型也不同, 如果没有一个配套的软件对这些各自为阵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 就会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达不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 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安全性。
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安全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安全, 确保数字校园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 确保所有数字的可控、可信、可查。信息安全来自“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应该充分考虑它的特性, 一是关注重点主要是信息和应用的安全;二是校园网的速度快、规模大、用户集中、计算机系统复杂;三是学生是高职院校最活跃的网络用户, 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决定了环境的开放和管理的宽松;四是校园网中大量的服务器管理不到位, 成了垃圾邮件的传播地。
三、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技术力量。
高职院校在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同时, 还应该引进一批高端技术人员充实进来, 同时也要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培训, 提高整个学校的总体水平, 齐头并进, 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含量。当数字化校园各个方面硬件到位后,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中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广大教职员工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作用。这里所指的信息化水平, 既包括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运用现代化教育设备解决教学任务的意识, 也包括教职员工要达到熟练应用的基本操作技术和能力, 两者缺一不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要注重培训, 学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进优秀技术人才, 合理配置信息化建设队伍,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技术业务水平, 以强化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组织能力。因此要做好一个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仅仅靠专业技术人才是不够的, 需要全校师生的大力参与支持, 才能真正提高网络利用率来建设好数字化校园。
(二) 整合数据, 资源共享。
数字校园不仅要满足传统的信息管理功能, 而且还要更多地向广大的师生提供信息服务, 更要从分散的部门级应用逐步过渡到整个院级应用, 满足各类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刚开始数字化校园建设, 许多部门针对自己的应用提出需求方案, 但大多数是基于自身对资源的硬件占领, 很少考虑系统整体的资源共享, 这就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大多数应用都是建立在考虑自己部门的基础上, 缺乏站在学校层面的一个统一规划, 而各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 使得系统之间成为彼此都隔离的信息孤岛, 也就导致信息整合成为一项特别迫切的任务, 因此, 新建的各应用系统应该提供符合信息规范的与其他系统模块相连接的标准化的接口, 以保证与其他子系统接入后的正常化运用。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建立起各个层面的信息标准, 为后续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提供规范。由学校整体规划、跨越部门应用的院级层面应用信息系统, 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设计时统一考虑了各部门间的数据关联, 例如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校园数字化应用的统一系统平台, 通过平台对第三方系统有效集成, 从而真正实现与学校相关信息资源的互联互动、统一共享, 实现统一标准、统一应用、统一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 彻底消除信息孤岛, 大大提高办事效率。
(三) 安全评估, 降低风险。
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涉及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大量敏感数据, 因此, 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 在保证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础上, 保证数据安全。根据基础架构及各个应用系统的设计要求, 应该采取不同的安全策略与安全措施, 保证系统安全。
信息安全管理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关于信息安全风险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制定一些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控制目标、控制方式、从而实现安全风险控制而获得安全保证等。信息安全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 主要是为了制定信息安全策略、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导向来达到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 要建立以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 建立日常化的动态管理原则。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数字化校园是离不开一个安全稳定、运行顺畅的管理系统和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能够为数字化校园提供有效的保障。并且在平稳运行的同时, 也能对数字化校园用户的网上行为加以约束。因此, 要加大对各项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投入力度。通过身份的认证、网上监管系统、网上杀毒等手段从而防止网络内部原因而造成的网络安全隐患;通过各项措施的采取, 从而保护校园网内部数据不受到外部攻击;制定各项校园网络应急预案, 以应对校园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核心数据和网络的安全;建立数字化校园安全日志管理系统, 做好网络数据备份工作;形成网络防御为主, 人工监控为辅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更好的保障数字化校园的安全平稳运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学校数字校园首先要抓基础建设, 即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 这是我们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蒋东兴, 付小龙.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曹隽.新校区数字化校园规划与信息资源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3] .罗屿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4] .林日.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64-01
一、引言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教育改革的大势所驱。国外很多国家高等院校建立并且完善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然而国内很多高校对这方面不够重视,技术、经验、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很欠缺,严重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改变传统校园教育模式,优化学校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数字化校园概念的形成
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他的演讲中提到了“数字地球”这样一个概念,随后“数字城市”、“数字住宅”和“数字校园”等概念相继出现。从此,大家逐渐认知并接受了“数字化”这个概念。数字化校园实际上就是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全部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我们应该意识到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深层次变革。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内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情况,我们意识到学校在面对这项巨大的项目工程中存在如下一些现实问题。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资金紧缺,无法满足项目的实施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资金主要都用于教学和实训的建设,政府支持资金不多,很多高校应用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资金是自筹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政府和学校对其资金投入是重要的保证。
(二)缺乏专门的应用平台,轻视软件开发
高职院校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软件环境的支持。学校应用于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来源不同,数据类型也不同,如果没有配套的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规划,数据被重复录入,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三)没有严格统一信息标准,阻碍信息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信息标注建设不够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信息标准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宏观指导作用,学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标准。如果信息标准建设无法完善,务必严重影响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四)专业技术力量不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强大技术力量队伍的支撑。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技术骨干的进修、培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团队确保数字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
面对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该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设对策。
(一)领导层面应该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思想上认知工程是“一把手”工程,在建设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建设取决于学校领导层面对工程的支持和直接参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绝对不只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学校管理问题、制度问题。
(二)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
高职院校各部门因为工作需要已经拥有独立的应用系统,数字化校园必须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将各部门独立的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为了保证数据传送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要求规范数据接口,统一信息标准。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达到数据资源共享、同步的目的。
(三)实际应用中寻求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导向。我们在应用中寻求发展,具体建设过程中,集中精力先后开发学校各项应用模块,成熟一个模块应用一个模块,在开发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渐完善全校所有应用模块。另外,如果旧的应用模块不影响学校正常使用,我们需要转化数据接口,把旧的模块接口接入到数字化校园数据平台上。
(四)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实现校园内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我们将学校所有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比如可以将校务办公系统、网上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系统等模塊统一结合起来。当用户从一个应用系统进入另一个应用系统时,根据用户的权限,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实现模块,这是解决整合信息资源的关键所在。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必须坚持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指导,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发展的眼光,才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我们不难看出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裕国,谷士艳.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4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 篇4
(课题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传统的校园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信息时代的冲击,同时也在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优点。校园数字化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及时性及开放性,将使学生和教师的概念以及互动关系均产生了变化,也会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比如教学管理、考试、授课、答疑等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但最终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遇,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1、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当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服务,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我们意识到,随着工业化以后新的“知识经济”得到来,我们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必然要发生一次较为深刻的变化。学校作为准社会组织,要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精神和团结精神,需要一个较完善的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开放社会化的学习研究环境,深化素质教育,从而拉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2、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十五”期间,学校采取政府拨款及自筹资金的形式,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加速了现代化教育硬件配置的进程,学校现拥有计算机近300台,多功能专用教室4间、网络教室3间,每个教室将于2006年9月前实现计算机、液晶投影机、实物展台、音箱及投影屏幕的安装到位(已安装了33个教室),现有18台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机,刻录机,扫描仪等多台,将于2006年3月前为工作满3年的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办公室都有信息节点,每个节点都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已建立了“湖小” 校园门户网站,建立了51个班级网站,20多个骨干教师个人网站,各科室、各完小、网上专家库,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双语教学等网站。学校现有软硬件建设已初步达到了创建数字化
校园的环境要求。
我校承担的省级“十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师自觉运用与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技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校园”提供了研究基础。
为此,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以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系统,依托校园门户网站,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探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断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校的跨跃式发展。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数字化校园包括数字化的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社区空间,为学生、教师、管理者提供数字化学习与生活体验,将他们培养成为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信息素养的信息化人才。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在学校统一规划下,以校园门户网站为基础,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全校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本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2、数字化校园和教育信息化的关系。“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里,全面深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全新教育形态的技术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从表面上看,数字化校园说的是数字空间,教育信息化说的是社会过程,然而,在发展变化的数字空间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进行环境资源建设以及利用信息资源开展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活动,也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两者都强调了在环境、资源建设及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全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强调了资源开发
和高效利用,强调了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管理水平,所以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三、研究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1、教学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建设数字化网络环境,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更好地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管理方面。引导和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数字化积累和数字化服务,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3、培训方面。增强教师数字化意识,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计算机等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学习资源。
四、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研究。
1、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内容。
(1)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
(2)课件与网络课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而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到本地计算机上来运行。
(3)专题性学习包资料。建立研究型专题学习题库,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制作1—3个专题性学习包,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专题学习,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体会、成果等充实学习包。
(4)学科教学设计。对学校积累的优秀教案,集体备课的资料,教师个人的典型教案,以及各类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分学科建库,并注意随时吸收外界新增教学设计。
(5)电子作品。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表达出来,如用Word制作电子作业、PowerPoint演示文稿,FrontPage和Dreanweaver制作的主页,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报告等等。
2、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方法。
(1)师生共建资源库。
教师根据学生能参与互动、自主学习、结合实际、符合时代的要求建立信息资源库。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是自主开发、设计,也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获取,还可以购买现成资料并进行改造。
(2)同行交流、互通有无。
与省内外、市内外同行加强交流、互通有无,有些项目可以合作开发,丰富学校资源库。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建设信息资源库。
建立资源建设评审小组,信息库资源实行具名制,每学期组织一次评审,通过评审收入资源库的素材、课件等发给入选证书或获奖证书,并与考核和奖励挂钩。学生输送的资料也通过评比发给证书。
(二)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1、学校管理:包括人事管理、设施管理、会议管理、收发文管理、信息发布管理、文件档案管理等,实现学校行政管理的智能化,办公的无纸化、自动化。
2、资源管理:包括海量素材应用系统(图形、图片、音乐、视频、动画)、资源点播系统(课件、教案、电子图书、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视频点播),以先进的技术平台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为重点。
3、教务管理:包括学期教学计划、电子课表、电子备课、调课互动安排、计划总结、教案汇总、教师(学生)获奖汇总等。将学校的教务管理通过网络数字化实现,并建立起规范的教务电子资料档案。
4、学生管理:包括新生报名、学籍管理、奖惩资料、课外活动、学生成长历程等,系统、全面、科学地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以数字方式详尽地描绘。
5、家校联系:包括学生信息查询,学校邮件系统(利用学校的大容量邮件系统,通过公布每位教职工的邮件,增强与家长的沟通),以及校园网站栏目中的家长论坛、家长留言板,家长委员会等栏目,有效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投入到教育中来。
6、网络教学:包括视频授课点播、在线视频辅导、在线答疑、网上习题、习作天地、网上作业等,成为和课堂教学互补的不可缺少的第二教学环境。
7、校园电视台:包括实况转播、影视天地、教育活动录像、课例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以视频播放形式,真实展现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的过程。
8、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借阅查询、新书介绍等。
(三)数字化校园的培训研究。
1、培养一支数字化意识强,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教育实践中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关键。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校本培训为主,每学期专项培训,分期分批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扩大数字化建设的队伍,使全体教师都能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去,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证教师能积极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中去。
2、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小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字化。利用专题特色网站,发动学生广泛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建成红领巾网站,开辟主题式讨论区,开展网上大讨论,使学生能进行网上的学习和交流。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实证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
六、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月—3月,启动阶段。形成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有关教师参与讨论,聘请专家论证课题方案,明确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2006年4月—8月,理论研究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讨论各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策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行动研究阶段。按照课题方案在实践中探索,撰写经验总结、论文,积累研究资料,完成阶段成果报告。
第四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结题阶段。整理材料,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结题材料。
七、研究组织
组长:奚亚英(湖塘桥中心小学校长 小学高级教育管理研究)
副组长:庄惠芬(湖塘桥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 小学高级数学学科研究)
吴小江(湖塘桥中心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小学高级科学学科研究)
组员:黄亚芬(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语文学科研究)
龚秋玉(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数学学科研究)
路瑾(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英语学科研究)
许淼(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音乐学科研究)
壮亚芬(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语文学科研究)
霍小玲(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语文学科研究)
张文艳(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数学学科研究)
陈春艳(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高级体育学科研究)
王小波(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科学学科研究)
徐华荣(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季军(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周纯文(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宋瑞(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学科研究)
八、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研究的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数字化校园创建领导小组。
2、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电教馆专家等担任本课题指导专家。
3、建立研究与实验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考核评价机制。
4、过程管理。①建立五会制:学习会、研究会、座谈会、汇报会、交流会。目的是为了解情况,宣传信息,推开经验,解决问题,使研究成为动态的滚动式发展。②建立研究档案。
5、成果管理。①鼓励研究教师出经验、出成果;②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总结与论文,并根据成果的层次,质量分别给予奖励(制定奖励条例);③把研究成果与过程与考评挂钩。
九、研究成果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5
江苏科技大学设备与实验管理处21200
3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校园网为平台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已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系统是高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公共平台,它既涉及学校每一个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又涉及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而系统性能的好坏既与系统本身技术性能有关,又与校园网性能、网络及系统维护人员业务水平、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全体用户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有关,还与系统研发方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关。因此,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及系统研发方的选择十分重要。
2002我校对校园网实施了大规模的建设,目前,校园网络基本覆盖了学校三个校区的教学科研及办公场所。2003年学校启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已实现了基于统一门户及身份认证的网上教务管理,包括:选课、排课、成绩录入、成绩查询、统计等功能;网上办公,包括:信息发布、通知、信息查询等功能;网上实验教学管理;网络课堂系统;网上新生数据管理系统。现将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组织与实施情况向大家汇报。
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之初我校成立了由设备与实验管理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务处、学生处、校办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小组。经多次研讨,建设小组制定了以下建设方案:第一、通过评估校园网现状、学校管理现状,调研国内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与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对数字化校园系统功能的需求;第二、通过对国内数字化校园系统研发商的调研,并依据学校大宗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确定系统的采购方式;第三,明确系统安装前相关部门必须完成的准备工作;第四,明确系统安装与调试过程中相应部门的职责;第五,明确系统试用过程中相关部门的职责;第六,制定用户正式使用前的用户培训办法;第七,明确系统管理与维护部门及其职责;第八,明确系统使用方法与用户管理部门与管理职责;第九,制定建设过程的时间表。下面就以上工作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情况分别予以说明。
一、系统功能论证
首先组织计算机与网络专家对学校校园网的硬件建设情况、网络管理人员的状况、网络运行性能、网络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专家们认为,我校校园网结构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其中三校区主干线路及主干交换设备没有故障冗余措施,部分主干线路带宽仅100兆;网络运行性能较差,经常出现主干堵塞现象;专职网络管理人员不足,业务水平较低。
其次组织学校管理部门人员对学校管理现状进行了评估。大家认为,我校目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制改革的情况下,无法真正实现学分制管理;数据统计比较困难,经常出现不同部门、不同时间或不同人员统计的数据不一致;查询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比较困难;了解学校的信息比较困难;新生入学后,形成学籍管理所需要数据时间较长;课外学生与教师没有一个交互式的互动平台,学生缺少课外在网络上自学的平台。
最终带着以上问题,建设小组组织专家到部分高校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大家认为我校数字化校园系统必须包括含选课、排课、学籍管理、成绩录入、成绩查询、课表查询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含信息发布与查询功能的办公系统;含教师、学生个人空间、课件浏览等功能的网络学堂系统;含新生报到时各部门录入数据及新生数据导入功能的数据管理系统。同时认为,数字化校园系统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维护、统一管
理,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保证数据统计的唯一性。为此建设小组决定,我校数字化校园系统采用统一门户与身份认证、同一数据库、各应用系统由各职能部门分别管理、网络中心统一维护的开放式、积木式的架构进行建设,首期建设模块包括:门户系统、身份认真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网络学堂、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新生数据处理系统等,学生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待一期建设后再实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系统首期建设的同时,对网络进行改造,解决网络运行性能问题;尽快引进或培养专职网络管理人才,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全校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水平;制定学校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资源与网络应用人员的管理。
二、招标采购与合同签约
经调研论证,建设小组认为该系统的采购必须采用招标方式,招标书由设备科牵头起草,各职能部门提供相应技术要求。招标结束后由各职能部门与中标方个性化技术洽谈,最终由设备与实验管理处与中标方签订商务合同。经招标洽谈,我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由清华大学计算中心中标。
合同约定,系统研发期间,双方分别指定专人对系统各子模块进行沟通协商,实现校方教学管理所需功能;系统安装调试期间,校方指定专人协调校内各部门配合研发方开展工作,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系统试运行期间,研发方派人提供现场咨询服务,校方指定专人负责系统试运行的组织协调,并将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汇总反馈给研发方;系统投入运行后,研发方须提供各子系统个性化修改服务。
三、系统开发与设计
合同签订后,建设小组与清华大学计算中心多次研究后决定,系统研发阶段,网络中心配合实施服务器选型、安装、调试,共同决定系统总体框架、数据管理与数据备份方式、用户管理方式,网络中心负责提供学生与教工基本数据、各服务器的IP地址;教务处负责提供具体管理要求、数据格式要求、排课要求、课表查询方法、成绩录入方法、成绩查询方法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提供网络学堂的要求;校长办公室负责提供办公系统要求;学生处负责提供新生数据管理要求;设备与实验管理处负责提供实验教学管理要求。清华大学计算中心依据我校各部门提供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分别与我校相关部门联系研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时给与解决。网络中心负责协调解决双方沟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系统安装与调试
系统开发完毕后,网络中心配合研发方进行全系统安装。其他部门就有关部分参与安装调试。期间网络中心针对全系统在每一个子系统安排一名人员共同安装,子系统管理部门指定专人协助安装,同时研发方对系统维护人员进行培训。
五、试用与改进
系统安装完毕后,建设小组配合各职能部门进行系统功能的宣传与用户使用培训。期间分别就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的教务秘书用户(CS用户)、教务系统的教师用户(BS 用户)、教务系统的学生用户(BS用户)进行了大规模应用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系统投入了试运行,同时要求所有用户及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反馈系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网络中心负责将问题提交给研发方。试运行期间,我校全体用户认真使用该系统,及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网络中心,网络中心与研发方及时沟通并解决了这些问题。
六、系统管理与维护
通过系统的建设与试用,建设小组研究决定,本系统的所有服务器由网络中心负责维护,各子系统的管理由相应部门负责,数据备份由网络中心与相应部门同时实施。
七、使用方法与用户管理
系统建设完毕后,建设小组将建设情况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校领导召集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研究了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使用与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办公系统中的信息发布由各部门负责;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选课采用集中选课与零星选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选课的组织与指导由教务处负责,各院系负责在指定时间将学生组织到指定地点,网络中心保正系统与网络正常运行;网络课堂系统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维护;新生数据管理系统由学生处负责管理,新生报到期间网络中心负责系统的维护与网络的通畅。所有用户密码由网络中心负责管理。
八、系统现状
目前,我校数字化系统已稳定运行了18个月,先后为学生提供了7次预选课和正选课,系统已对校内外网络用户提供服务。系统现有用户近2万人。其中,办公系统已作为学校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人事处、校长办公室等部门发布通知与信息的重要平台。
通过学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建设与使用,我们认为,要建设好数字化校园系统,首先必须精心组织、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其次,必须有总体协调部门,负责解决系统论证、采购、安装、调试、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要注意协调研发单位与学校各部门的关系;第四,各部门必须有专人管理相关子系统。第五,必须慎重选择系统研发商,不但要考虑系统价格,更要考虑研发方的研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内部管理水平等因素,通过与清华大学计算中心的合作,我们认为清华大学在研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内部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6
http://2012-09-07 11:18:07 字号:T | T
省电教〔2012〕50号
各市、省直管县电教馆:
为更好的掌握全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状态,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我馆和教育厅信息中心联合开发部署了安徽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状态监测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可实现实时填报更新、在线调查采集数据,动态分级分项统计汇总等功能。现就组织开展调查和基本数据采集工作通知如下:
一、平台调查内容
本次主要调查采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的校园网络系统建设情况,包括学校基本信息、宽带接入部分、校园局域网络建设部分。平台后期将根据需要分步部署校本资源建设、管理应用软件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等信息调查功能模块。
二、平台登录方式
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首页点击“信息化管理平台”图标,选择“安徽省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状态监测平台”进入或者直接输入http:///szhxy进行登录。
三、平台登录用户名和密码
各市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将由省统一分发至各市教育局电教部门(工作责任人回执见附件),市级管理员登录后查看获取市直、县区管理员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统一分发,项目学校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县区管理员登录后查看获取分发,初始密码和用户名相同。以上所有用户第一次登录平台后,请务必立即修改初始密码并妥善保存,以防在流转中泄露,填报采集数据被篡改,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其中2010-2011年度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学校还需自行设置学校代码(为10位事业统计代码),设置后各项目学校均以学校代码作为用户名登陆平台。学校代码如设置错误,请立即联系相关人员修改。联系人:唐留兵,联系电话:0551-2166787。
其他各级中小学校请在平台登录页面自行(务必)使用学校代码(事业统计代码,10位)注册后登录在线填报,并妥善保存密码。
学校代码将作为各学校登录平台的唯一“身份证”,请务必认真填写,确保无误。市直学校由市直管理员账号统一管理。
四、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本次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是贯彻落实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有关精神,提升省、市、县(区)对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今后开展相关工作和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请各地各校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组织开展数据调查采集填报和审核工作。
2.及时填报、动态更新。学校管理员要熟悉本校信息化建设相关情况,根据实时建设情况据实填报,养成动态更新维护的习惯,及时将数字化校园建设等有关变更信息通过平台予以维护更新,本次调查采集数据于9月16日前提交待审核。市直和县(区)管理员要督促学校及时更新维护平台的数据信息,严把审核关,务必确保各校提交的数据真实客观准确,本次上报数据于9月18日前审核完毕。市级管理员要组织好本市的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督促市直、县区管理员开展相关工作,可根据需要抽查核实提交数据。省里将根据各地实时采集的数据,定期统计分析形成汇总数据并保存,进行建设过程监测,帮助各地各校解决好在建设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将形成当年度各地建设的指标数值,作为对教育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赋分依据。
3.联系人:李红兵、唐留兵,0551-2835463、2166787。
附件:各市工作责任人回执
安徽省电化教育馆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7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 实现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 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 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 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 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原则
数字化校园是信息技术推动高职院校变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拥有促使职业教育转型的潜力, 但要想使之变为现实, 则涉及多种因素。从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的学术文化, 知识型组织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之间的关系,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而且学术文化、组织管理模式和应用方式等因素共同决定着数字化校园的成效。
基于信息技术、学术文化和知识型组织诸因素交织所构建起来的数字化校园, 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建设与实施原则:服务于高职院校为核心, 还要兼顾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资源、策划信息服务的原则。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的多个方面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要利用它加强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一一教学与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还要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 积极创建相应的支持环境,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基础。要分清应用与使用的关系, 以用户使用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建立全面用户使用平台, 以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最终, 在数字换校园平台上形成多元化的交流与沟通社区, 提供更多的数字化共享资源, 构建与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不同的电子信息应用平台, 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应用服务, 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网络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基础。
三、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的整体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原有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 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构想与规划, 构建关联整合的校园信息服务系统以完成校园教学和管理电子信息平台的有机集成,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整体目标如下: (1) 校园数字信息的标准化。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有标准可遵循, 数据的创建、维护唯一化。各部门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时, 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和信息共享原则, 从而使不同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 极大地减少数据重复填报的问题。 (2) 校园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 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体现出各个系统的应用深度, 也代表了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程度。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 非数字化资源将逐步实现数字化, 并和新的数字化资源一起加入学校基础数据库中, 同时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收集 (生成) 、维护的体制和机制。 (3) 校园应用系统的一体化。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内, 实现基于统一基础数据库和统一身份平台的信息应用集成与服务。 (4) 校园信息应用的全面化。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生活的各项需要, 依托学校基础数据库与综合信息平台所建立的辅助决策系统为学校提高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5) 校园信息资源的丰富化。学校的基础数据库趋于完善, 数字图书、教学课件、科研等各类信息资源丰富, 可满足学校和师生的各项需要。 (6) 数字化校园支撑平台的集中化。数字化校园支撑平台包括硬件环境 (网络平台、数据中心) 、软件平台 (数据库平台、中间件平台、应用系统平台与综合服务平台) 和运维体系 (技术队伍、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应用培训等) , 集中建设、管理的信息化支撑平台, 既可节约学校信息化支出, 又可提高学校信息安全与数据安全的水平。 (7) 信息化应用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校园信息化随着校园网的建设而得以迅速发展, 而大规模的信息化应用又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数字化校园相匹配的校园网, 拥有足以实现校内各项网络应用的高带宽、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足够的安全性, 覆盖校园的无线网络和移动办公网络, 与各网络通畅互连的校园网络出口和对下一代互联网的良好支持。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是当前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也是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提供全民教育服务的窗口。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原则和目标, 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为学校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保障实现高职院校的新一轮发展目标。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该实现的七个目标。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8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特点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是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1990年率先提出,他在主持“信息化校园计划”项目时提出这个概念。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演讲中提出的“数字地球”则为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实践“数字校园”拓宽了途径。在我国,数字化校园建设是自清华大学首先开始实施的。
数字化校园是指在可覆盖全校的信息化和校园网络的基础上,对学校各类资源(包括教学、科研、招就、校企、管理和生活服务等)进行数字化整合并充分有效利用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现代化,提高学校的管理决策水平和整体办学水平。
(二)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1.信息处理数字化
信息处理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或网络技术,将学校的科研、教育、教学、管理、技术服务等各种数据信息转化成可以度量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以这些数据建立起相关模型,编入计算机,实行统一处理、收集、存储、传输以及应用等。
2.信息交换网络化
信息交換网络化即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校园各种数字化信息整合、交换、存储、传输及访问,实现信息的高效能传输和资源的充分共享。
3.信息管理和应用智能化
通过各种应用和管理资源数字化,信息流转的网络化,办公、校务应用自动化、应用集成化,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决策支持,实现校园科学化决策。
4.教与学个性化
数字化校园拓展了传统校园的时间、空间、教育内容、对象和教学方式,推动了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变革,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建立信息化条件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模型。
5.教育空间虚拟化
在数字化校园的数字化环境中,教与学的空间、时间、内容、对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体现“教育空间虚拟”、“数字化空间提升”的特点以及数字化校园对社会、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辐射和影响。
二、数字化校园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意义
数字校园已经成为目前高等院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字化校园的有效建设可以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及师生娱乐模式,极大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具体来说,可以将传统的管理全部网络化、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无空间和无时间限制的教学,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改变师生传统的生活娱乐方式,实现“一卡通”,达到购物、消费、门禁、借阅、水电智能控制等多种功能合一。
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应用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水平能体现出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高职院校形象和地位。特别是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实现科研、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并加速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的深刻变化。对高职院校来说,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将促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和教学再上新台阶,并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对教师来说,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提高自己课程开发和课程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是必须,是关系到将来生存质量的大事,更是将来人类建设数字化社会的必然保证。熟悉并掌握数字化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今后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三、数字化校园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清华大学率先实行数字化校园起,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启动高职100所示范院校建设以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面广量大,包括科研、教学、管理、人事及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故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体系都处于较低层次:
1.认识不足
对数字化校园概念机内涵认识不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就是升级校园网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就是建立设计校园网站;数字化就是设计各自相关的信息管理体系;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当作高职院校管理本身的一种途径,缺乏对数字化校园全面的理解,上述问题集中体现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几个误区。
2.机制不健全
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许多高校在成立领导机构时往往将网络管理中心纳入其中,但作为教辅部门,网络管理中心在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时没有足够权限而无法履行管理职能。
3.资金缺失
高职院校与公立院校相比一般缺少资金投入,资金短缺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软硬件投入失衡,限制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校园应用需要大量资金,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所获国家投入不能相比,单靠自身收入筹资建设并发展完善很困难,即使资金较充裕也很难做到软硬件平衡。
4.信息孤岛
目前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系统、完整、明确的信息建设标准,各职能部门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职责不明、定位不清,以至不同部门建设的应用信息系统间出现不兼容问题,导致信息成为一个个孤岛,难以实现信息有效共享。综上,尽管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展明显,但实践层面的持续推进刻不容缓。
四、提升数字化校园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的对策
针对数字化校园在高职院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服务意识、健全机制、投融资以及信息共享体系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对策。
1.强化服务意识
强化服务意识是指要高中院校要面向师生的需要,从面向对象出发,在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以高职院校师生的体验为导向,以访问者的诉求为基础,拓展数字化校园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并树立更为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服务界面的设计要简洁友好,操作便捷,紧密联系用户并给用户提供。数字化校园的服务内容及其质量直接吸引着校内外的访问者,数字化校园服务不能仅仅是日常信息的发布服务和基础情况的展示宣传,更多的应该提供交互式咨询、查询、反馈和跟踪服务,要提升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求,要保障信息服务的多样化,拓展信息的服务范围,深化数字服务的内容。
2.健全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校师生的数字化校园应用需求,并主动向相关人员提供多渠道宣传与针对性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应用的教师给予支持和激励。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和素材制作的标准,在政策上面扶持数字化校园的拓展和使用,给师生予以适当物质或精神激励。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很多都带有较强的实践性,多媒体和网络环境有助于教学更好的开展,要鼓励高职院校教师自主设计和开发多媒体交互课件,引导教师实施网络化教学。(2)因校制宜,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体制。創建与数字化、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校园信息管理体制,建立强有力的教育信息化领导组织体系。落实“一把手工程”,形成至上而下教学部门、管理机构、学术机构和技术部门多方参与的全校性、系统性的信息化组织管理架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CIO体制,CIO需要能直接参与组织的高层决策,或者有便捷有力的途径可以直接影响组织的决策进程强化执行力,保障工作顺利实施和运行。
3.开展多渠道融资
高职院校要结合国家投入的实际情况,科学统筹经费用途,在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在信息化部门管理、技术人员培养、软件应用培训、信息化教学研究等软件建设方面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要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的措施如举办一些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相关的活动、比赛等,充分利用校内的软、硬件设施资源,组织培训、接洽校内外各类网络服务业务,一方面可以提高设备使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充实网络经费,并且以此为契机,提升本部门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工作积极性。
4.建立信息共享体系
建立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是指建立所在院校的各项资源站点连为一体,统一到学校内部各个层面的教育管理网络层面中来,以互联网为支撑,支持全部站点的统一管理,将现有的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联系起来,使得同一区域各不同站点之间不再互相孤立,最终形成以统一的门户协同为来访者、为全校师生内部区域管理提供服务。来访者可以方便地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统一获得信息和服务。区域内管理是实现分层次的权限分配、导航和检索、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黑洞”的基础。
五.建立信息共享体系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不断建设,不断完善
(1)建设好学校Web站点(网站)。精心策划,不断更新,尤其要做好积累、整合、管理、维护、优化内外部数字化资源,逐步形成高端服务,动态编织Web网,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2)建成集教育教学、教学管理、人事师资、校企合作、行政管理、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多向高速的数字化网络,最终实现包括基础设施层、系统基础平台、应用系统层在内的整体框架。
(3)提供整体功能框架支持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化的应用环境,需要构架科学的、系统的整体框架:
①建立统一的基础架构服务。统一的数据管理、用户管理、消息协作三大类服务功能。
②应用集成与信息交换平台。为避免数字校园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建立一个信息交换和应用集成的平台,与其他系统实现互通和互联。
③校园信息门户。在数字化校园应用中,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校园信息门户,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功能入口,优化和整合高职院校的后台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信息服务。
④安全管理及运营维护系统。为防止各种黑客、病毒等网络攻击行为,亟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管理系统,保证数字化校园稳定、正常、高效地运转,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许志英.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5(1):6-8.
[2]程载和.构建特色教学资源库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31-33.
[3]仲炜.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6.
[4]戴国梁.校园网络系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0,15(2):57-60
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9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
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建设“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手段,促进和保障了学校持续发展。下面,我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李家军同志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市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80万多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7台、不间断电源一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 1
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了闭路、双向传输和控制电视系统,学校建有线电视系统一套,频道数为12个,并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络;配备微机教室3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84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语言教室2个,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扫描仪,处室购置了刻录机和照像机和摄像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近两年先后投入累计30多万元,购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管理系统”、“K12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2004年10月,学校交费开通了中国课件网(http://chinakj.com)、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51121中小学教学网(http://)等8个全国知名的专业资源网站,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四是按照
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使用电教教材代收费,每学期按规定订购购买《山东省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推荐的电教软件,购进了各类内容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CD、CD-ROM等各类音像资料、教学软件1000余件;现在学校己逐步建立起了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学校先后购买了《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走进新课程》、《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等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27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1人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2005年,我校教师钞智勇的课件在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3年全市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信息技术与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8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面达教师的85%以上。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先后有三批共179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其中126项课题成果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实验教师中有14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48名教师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21名教师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有1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2004、2005、2006年学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东营市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篇10
组 长:陈登斌
副组长:姜佐澧 李伟舵 孔东阳
成 员:瞿佳木 张继伟 孙 瑜 陈登贵 曹端阳
一、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高校便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各个职能部门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学院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精神为指导,根据省委省政府《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一五规划》和《2008—2015年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为加速我省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建设“数字湖南教育”的目标,学院决定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启动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构筑数字化校园环境,从而带动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基础
(一)学院校园网的现状
作为一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职院校,学院必须建设一个技术先进、运行可靠、无缝覆盖的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平台。学院于2006年启动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工程投资额达2100万元,建成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网络全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建成了网上共享的数字化实验室与虚拟实验平台;建成了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建成了以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为主的互动教学环境;建成了以三维虚拟演播电视为核心的全院教学监控及音像系统。
1、建成万兆核心,有线与无线全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
2006年,学院开始建设校园网,确定网络核心节点的传输速度为万兆(10g),同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院敷设信息点3500个,覆盖全校园;互联网出口带宽300m(中国电信);校园网核心路由器采用华为ne40,连接2根千兆光纤,16根百兆光纤,共计3.6g的上行速率;核心采用两台华为6506交换机互为备份,以双光纤链路连接所有汇聚交换机,在知行楼、格物楼、数字图书馆建立三个万兆节点,形成环行网络,以千兆光纤接通每一栋办公楼、学生宿舍和所有实验实训室;用ar4620作为vpn接入设备;3台h3cns-secpath f1000-e-ac硬件防火墙,一台天融信ngfw4000/p硬件防火墙,一台h3cns-ips400-has1yips入侵检测防御系统作网络安全设备,建成一个高带宽、高可靠性、可应对突发事故的安全校园网络。校园网中心拥有20台服务器构成集群,同时配备了18.4t的存储空间,为数字化实验室、虚拟实验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为数字化校园的网络服务提供了足够的扩展能力。全院安装了20个无线网络ap基站,每一个ap基站就近接入楼道交换机,形成有线与无线共网的格局,为实现移动教室、移动实验室、移动计算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全网目前连通的教学与办公用计算机1500台,学生个人用计算机 2000台(不含笔记本电脑)。每台连网计算机均可流畅地上网工作。
2、建成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学的信息化,这包括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的主要办法就是建立数字图书馆。为此,学院为图书馆建立了万兆节点,配备了三台图书资源服务器,两台影视服务器,计3.4t容量。图书资源服务器安装了中国数字图书馆的34万册数字图书,引进8个专业资料库。两台影视服务器不仅包括一般的影视节目,而且还包括由学院音像系统录制的学院教师教学音像资料。为此,湘信院获得“中国数字图书馆湖南高职院校中心馆”的授牌。教学过程信息化体现为: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实训室等校园网覆盖的场所,通过网络访问数字图书馆的教学资源。
3、建成以校园网服务器集群为中心的共享实验环境
学院专业门类较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经济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专业。每一个专业配备了实验实训室,为落实“振兴行动计划”建立共享实验室的要求,任何专业的实验实训室能够共享资源。如: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不仅具备校园网网上共享实验的能力,而且能够通过vpn从互联网上完成远程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安装proteus网络版软件,进行仿真,完成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网络共享;网络游戏开发平台,与有关网络游戏公司合作,研发了网络游戏运营与开发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实训系统、会计模拟实训系统、物流管理实训系统、国际贸易实训系统虚拟运营,从事游戏软件的测试,而且可以获得该平台拥有的全部游戏的源代码与运营平台的源代码。电子商务模拟训练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实训系统、客户关系实训系统、供应链实训系统等,已安装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上,供全网共享。
4、建成全院监控系统和教学音像系统
为了确保教学与考试质量,学院建设了124个教室与实验室的教学
监控系统,这套系统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致用楼与控制中心的距离较远,采用共缆传输和非矩阵控制方式,所有摄像机能够同步扫描,所有监控器能够同步群翻,可以清晰的记录下教师的全部教学细节;所有采集的教学音像资料,经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形成流媒体的数据格式存储在数字图书馆的影视服务器中,通过校园网供学生浏览;音像资料可以直送达多媒体教室,供投影使用,也可以形成电视信号供教室内的电视机播放;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与专家,通过校园网可以评估所有的教学过程。
三维虚拟演播中心,与先进的录音棚一起构成艺术系的教学实验环境,也是计算机系动漫设计专业的实习的平台。这套系统还为视频会议、电视教学提供了基础。
5、启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和在线教学服务 为了满足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2008年11月份,教务处启动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可以通过b/s应用模式,快捷高效的进行信息查询、修改、提交,从而很好的满足了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各类需求。其服务有:
(1)为学生提供的服务
为学生提供学生学籍、培养方案、网上选课、教学安排、考试安排、学生成绩、网上评教、领取教材等服务。
(2)为教师教辅人员提供的服务
为教师教辅人员提供个人信息、教学任务、教学安排、考试安排、成绩录入、领取教材、网上评教、在线教学等服务。
(3)为管理人员提供的服务
为管理人员提供教学计划、教学资源、选课结果、课表编排、学生学籍、学生成绩、考试事务、实践教学、教学考评、教材管理等服务。
6、购买了oa办公系统并部分启用
为实现学院无纸化办公,学院于2006年9月份,购入了一套功能完
善的oa系统。该平台运行在学院校园网络基础上,实现了学院与湖南省教育厅之间互联互通,实现了学院无纸化办公,保证电子公文、信息、数据的上传和下达。学院oa系统功能与应用有如下几点:
(1)办公与事务处理 办公与事务处理系统实现了学院内部无纸化办公和事务处理,主要包括公文管理、电子公文审批、公共信息查阅、会议管理、个人待办事宜、日程安排、通讯录、快速办理等功能。
(2)公文与信息交换
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了各级单位之间公文和信息的安全电子化交换与传输。该系统涵盖了文件起草、审批、签章、发送、接收、管理等整套公文传输流程,同时可以与办公与事务处理系统的公文管理模块进行相互的转送。
(3)信息发布与管理
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可同时管理多个单位门户网站和内部办公网站,操作人员通过ie浏览器把信息分类发布到指定的门户网站或内部办公网站,供社会公众和办公人员浏览。
(4)数据管理与分析
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是实现各类数据采集、数据查询、图表分析、报表打印以及各种应用系统之间集成的数据应用。可以通过标准接口与各种管理软件结合使用,如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学籍管理、教师教学、学生管理等。上级部门根据下级部门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自定义分析和统计,按业务需要可实时生成各种类型的报表和图形,为领导提供智能决策分析。
(5)档案管理
本系统完成电子文件和其它介质档案的编目、归档、借阅、查询、统计、授权等功能,实现档案的电子化管理。繁琐的档案管理变得更加省时、省力、省心。篇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最新方案.doc(12.2.5)
(二)特色项目建设
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一)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需求论证 1.数字化校园建设必要性。
⑴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构建数字化校园,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制高点,也是加快迈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现代职业教育特定为:知识学习大容量、能力培养广口径、德育培养全方位,必将要求学校教育教学采取内容广、渠道多、方式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既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辐射,也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⑵数字化校园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知识全球化和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要求,信息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字化校园的变革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对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改变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和核心,只有让教者、学者双方认识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能彻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跟紧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二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字化校园的建立,结束了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的传统教学时代。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改变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开放教育和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项目教学、分组教学、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自学与
解答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将被大量应用于课堂。三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创新。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构造多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电子阅览室等。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数字化校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得所传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书本,数字化音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交互网络技术使得教学内容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最佳效果。四是数字化校园为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示范校建设中职教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数字化校园搭建平台。数字化校园建成后,与其它地区、其他学校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可以最大最优化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教育教学手段将得以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将得到优化,办学形式将得以丰富,教育教学创新得以凸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常规化、正规化模式,内部管理将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将得到提升,从而实现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3)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用好数字化校园项目,将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需要。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委2010年6月17日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敎职成【2010】9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产业发展实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
基础性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经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质量、结构、规模、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国家提出2010—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促使学校提高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基础和保证。陕西省“十二五”将职业教育发展做了:“创新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旬阳“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在2013年将旬阳县职教中心建成国家级示范校。根据目前现状,必须进行项目建设,在创造必备硬件条件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否则,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抓好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将会使我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我县职业教育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5)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
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从概念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为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成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将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提高学校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质量、效益和效率;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可行性:
⑴社会发展形势决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广阔前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正在步入成熟期,信息化应用水平逐年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越来越大,应用类型不断增多,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职业教育必然发展趋向。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交互式多媒体课件,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将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教师应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使得所传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书本。数字化音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交互网络技术使得教学内容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最佳效果。在虚拟教室、虚拟学习社区、数字图书馆等这些虚拟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同时能更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达到教学模式的创
新。而这些,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⑵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投入不断增加,随着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学校发展,从领导到指导、从政策引领到资金支持。旬阳县人民政府更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自2008年以来,先后为职教中心建设投入资金3000万元,同时决定每年财政预算500万元用于职教中心建设,这些都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⑶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重要保证。一是旬阳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农业人口40.5万人,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20000人次,劳务总收入达8亿元。做好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能更好地与社会、与世界接轨,增强教学、劳务培训的适用性,为推动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工提供保证。二是旬阳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征土地223亩,建筑面积8.9万㎡,投资1.25亿元新建旬阳县职教中心,从2008年开始,每年财政预算500万元用于职教中心迁建,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证。三是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248人,教学班83个,在校学生4252人,年短训20000人;按照国家政策,中职学校将逐渐免费,这样本县学生就读职业中学的比例会越来越大;职教资源的整合、学校影响力的扩大,必然会有外县乃至外市、外省的学生来我校就读;届时,在校生会确保在4000到5000人之间,为该项目的使用提供了可靠的生源保证。
【民办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荐阅读:
一路走来 我的民办院校自考之旅08-31
民办院校教师11-03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07-08
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08-30
民办本科院校定位09-18
民办院校会计电算化08-05
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改革08-27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论文06-16
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学生09-04
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