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师德建设(精选12篇)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 篇1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在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中, 师资队伍建设的成败是决定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 是学校一切建设的基础。要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首先必须要有“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名师出高徒, 高徒靠名师”, “成于师、败于师”。没有一支优秀的、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提升, 教育就无法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而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民办教育事业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更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民办教师队伍现状与民办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严重不相适应。目前就民办教师队伍的整体而言, 数量不够、素质不高、水平不齐、心态不稳、管理不顺的现象相当严重。
二是社会偏见与政策歧视并存, 导致地位不高。由于社会上对民办学校有偏见, 因而影响到教育系统内部对民办学校教师也存在偏见, 不是视为“正规军”, 而是视为一支“杂牌军”;有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对公、民办教师还远没有做到“一视同仁”, 对教师的业务培训, 职务聘任, 教龄和工龄计算, 医疗和社会保险, 表彰奖励等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措施还远远没有落实。
三是主雇关系较为普遍, 教师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不少举办者以“老板”、“雇主”自居, 高高在上, 把教师视为“雇工”, 拼命延长工作时间, 、法定节假日也加班加点, 不付报酬。甚至用各种名义扣发教师工资。
四是政治经济权益的失落, 严重影响教师主人翁作用的发挥。至使不少教师感到待遇不公, 教学负担重, 身心疲惫, 后顾之忧多, 心理压力大, 诸如“临时工”心态, “打工仔”心态, 短期行为等较为普遍;如何做到奋发向上, 改革、创新, 为人师表, 争创一流, 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还要作出巨大的努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因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成员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 对民办教育事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 没有把公办、民办放在同等地位, 而是把公办学校看成“主角”, 民办学校看成“配角”。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和普通老百姓, 依然对民办学校心存偏见、歧视, “多余论”、“冲击论”、“杂牌论”还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市场。
(2) 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学校教师广为关注的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等问题, 作出了“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地位或权利”原则性规定, 但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聘任和教师职务制进行规范。也沒有政府机构去监督实施。民办学校教师“聘与不聘、聘多聘少”, 政治、经济待遇高低等等, 往往由教育机构主办者“个人说了算”。
(3) 行政监督不履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履行相关法定职责, 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政府其他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侵害教师权益的事情不过问、不监督, 诸如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超时工作不付报酬等涉及广大教师切身利益的事听之任之, 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 甚至愈演愈烈。
(4) 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每年几百万研究生、大学生、高职专科学生待业、失业、抢岗, 使广大民办学校教师感到自己工作岗位是朝不保夕, 随时都有被老板炒掉的“弱势群体”, 只能委屈求生, 为了生存保住饭碗, 被迫接受苛刻的条件, 敢怒而不敢言。
2. 学校原因
(1) 办学目的偏向。一些学校举办者以赢利为目标, 不是把教育当作社会公益性事业来办, 而是视学校为他们赚钱获利的企业, 把教师当作获取超额利润的工具。急功近利, 盲目追求“高效率”, 尽量压缩员工, 使教师工作负荷太大, 同时克扣教师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费。使教师倍感委屈、压抑、无法安身立命。
(2) 人际关系分裂。一些民办学校举办者把教师视作雇工, 缺少必要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 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往往是针对教师违规的经济惩罚性措施, 带着浓重的商业味, 忽视教师的心理感受。导致教师缺乏主人翁感和安全感, 在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人际隔离。
(3) 家族式管理盛行。在一些民办学校, 校长、人事、财务、基建、后勤等重要岗位均由举办者亲属或亲信担任, 家族式管理取代民主管理, 学校的民主管理虚化使教师主人翁责任感丧失。学校教学管理没有真正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抓生源、抓资金"上, 使常规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得不到落实, 教学计划流于形式, 教育过程相对简化, 教学内容“短斤缺两”, 影响了民办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
3. 教师自身原因
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是以“高薪”来吸引教师, 但随着公办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民办学校的“高薪”优势渐失, 加之民办学校生存风险的客观存在, 使教师的心态难以稳定。一部分民办学校的骨干教师大都是从公办学校跳槽来的, 他们大多是有经验、有资历、有名气, 年龄在三四十岁左右, 职称在中级以上的人, 在民办学校任教, 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旦壮志难酬, 必定“另谋高就。”或再回归公办。一些老教师退休以后到民办学校“打工”, 发展潜力空间有限, 其作用也很有限, 不可能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与中坚。一些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 多以民办学校为临时落脚地, 等待条件具备, 必要远走高飞。
二、规范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有地方政策措施
加强政策规范, 依法治教, 是规范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例如湖南省就历来重视在这方面进行政策引导。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资格、流动、权益保障提出具体的政策要求, 并在工作督察中给予特别关注。早在《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 (1995) 中就对民办学校教师权益问题作出了规定, 其后出台的许多政策文件更是将该问题纳入重点考虑。《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规定, “民办学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适当、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1. 拓宽民办学校教师的来源
民办学校的教师可以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录用, 也可从公办学校教师中选择。《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要求:“公办学校教师和专科以上毕业生可到民办学校应聘, 在民办学校工作的原公办教师也可回公办学校竞聘。”这一精神在岳阳、郴州、常德、娄底、益阳、衡阳、邵阳、湘西、湘潭等地文件中得到了贯彻。
⒉规范民办学校教师管理
教师人事档案管理是民办学校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关于这方面, 湖南省一些市州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要求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分支机构, 统一对公、民办学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一并实行年度考核, 其考核结果报当地教育人才交流服务分支机构备案;教师在公办学校的工龄、教龄与在民办学校的工龄、教龄应当互为连续计算。民办学校教师按照公办学校教师档案工资的设置、调整标准, 设置、调整档案工资;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 其人事档案可以保留在原地, 也可由聘任学校所在地教育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管理。《衡阳市全日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受聘于民办学校的教师, 其人事关系实行代理制, 档案寄托市、县 (市) 区教育局教师流动管理站。湘潭市要求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搞好被聘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的人事档案管理和聘任合同管理, 搞好教师培养培训、职务 (称) 评聘、考核奖惩等管理, 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条件成熟时将人事档案直接归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郴州市明确:在民资民办民营的民办学校任教的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 由人事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代管;其他形式民办学校的教师, 其人事关系档案由教育部门管理。岳阳也规定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 其聘任期间的人事档案可由当地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⒊切实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利
⑴依法签定劳动合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与教职工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合法权益。”《衡阳市全日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管理暂行规定 (试行) 》对此进行了细化, 要求民办学校与受聘教职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聘用合同, 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聘用合同一式三份, 当事双方各执一份, 一份存于受聘人员个人档案。
⑵社会保险权。《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要求民办学校要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按有关规定为教职工办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岳阳、郴州、益阳、常德、邵阳、湘潭、湘西、衡阳都对这一点进行了强调, 其中邵阳、益阳、衡阳还增加了对教师住房公基金的规定。
⑶户口迁移权。《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第六条规定:凡具备教师资格、与民办学校签有1年以上有效聘任合同的教师, 可凭聘任合同到学校所在地的公安和教育人事部门办理户口迁移和有关人事手续。这一规定在常德市、益阳市、湘西自治州的政策中都得以重申, 《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第四条还规定:民办学校聘任的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及随迁家属子女, 需办理户口转移, 由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
⑷专业发展权。民办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评先、表彰、培训、考核等方面应该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湖南省教育厅和人事厅1997年就下发《关于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意见》 (湘人发[1997]93号) , 其中规定:“经相应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办学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可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并就社会力量办学教师职称评聘适应对象和操作办法作出了规范。2004年, 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省人事厅又联合下文《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 对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开辟“快车道”, 明确规定“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单位性质, 只要符合条件, 均可参加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和考试”, “民办中小学校 (幼儿园) 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受岗位职数限制”, 当年全省民办学校教师中共有132人申报高级, 其中124人通过评审。
关于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与考核问题, 益阳、衡阳两地有比较细化的规定。益阳规定: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专业发展权;民办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小学校长培训, 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小学校长培训整体规划;民办学校必须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 制定教师培训、学习计划, 切实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并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民办学校师训经费的收缴、管理、使用, 比照公办学校的办法实行;其经费筹措渠道, 一是按教职工档案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二是比照公办学校从学杂费中列支;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认定工作, 由人事、教育部门统筹兼顾, 一并安排;民办学校教师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 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衡阳市也要求:各民办学校要切实做好受聘教师任期内的继续教育工作, 支持和安排教师参加师训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培训;民办学校和教师流动管理站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成绩考核和登记制度, 每年由师训主管部门审核验印一次, 考核和验证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的必备条件;师资培训主管部门要把民办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年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加强指导和管理, 市教师流动管理站配合做好民办学校教师培训的具体工作, 负责民办学校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 依托市、县 (市) 区教师培训机构开展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
4. 实施教师资源共享
河北省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建立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互通机制, 实现教师人才资源共享。允许民办学校按人事管理有关规定, 招聘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公办学校教师可以停薪保编到本市内的民办学校任教。民办学校教师可到公办学校竞聘任教。对利用市外资金举办的民办学校和投资较大、水平较高、社会信誉好的民办学校, 以及协议承担当地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 工资由财政拨付。公办学校教师应聘到民办学校任教时, 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个人档案保存手续。在市内民办学校任教5年以上的公办教师落聘、解聘后仍可回公办学校。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和民办学校教师竞聘到公办学校任教应连续计算工龄、教龄。符合退休条件的, 由有关部门办理退休手续, 享受退休后的相关待遇。
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规定:鼓励民办学校招聘本县在职公办教师, 且数量不受限制。民办学校招聘本县公办教师时, 学校不得设置障碍。被民办学校聘任的本县公办教师, 其公办教师性质不变;聘期结束后, 经本人申请、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 随带聘任期间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 回原单位工作。
公办学校在职教师被民办学校聘用后, 原学校停发其工资、补贴、福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一切费用, 但遇工资调整、工资改革等, 其档案工资由原编制所在的公办学校负责作相应的调整。
三、进一步强化地方政策导向的对策建议
加强民办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统筹“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协调发展, 关键是要解决好“体制不顺”的问题。所谓体制不顺, 主要表现为“公办”与“民办”两种体制之间的不和谐所造成的歧视性障碍。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歧视性障碍。我们认为:除了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法”。在加大对“促进法”执法监督力度的同时, 关键是各级地方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出台“促进法”实施办法, 从立法、政策、制度的层面上来解决问题。
一是加快民办教育地方法规与政策建设步伐, 使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化、规范化。民办学校教师应与公办教师一样享有人民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各项待遇, 除了按《教师法》有关的规定, 给予民办教师以法律保护以外, 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当地实际出发, 根据民办学校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对民办学校教师在住房、医疗保险、职称评定、进修评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民办学校并非“私人”的事, 民办教育也是公益事业, 它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因此, 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私立、民办学校的性质和地位, 给私立、民办学校以相应的政策,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二是建立教师资格认定与准入制度。建议成立专门的中介机构, 对所有教师, 无论公办、民办, 都进行教师资格的评估、认定, 以保证师资的质量。私立学校的教师, 同公立学校一样, 均需在应聘之前, 通过认定资格考试, 获得任职证书。学校的师资聘用由各校自行确定标准, 通常要对其学历、教历及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考查。
三是建立统一的教师编制制度。对民办教育机构按公办学校统一编制标准核定教师编制, 并纳入民办学校年度检查评估内容, 对缺编严重的应采取限期整改、限制招生人数等制约措施, 以保证教师合法权益,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建立教师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民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兼职多、流动性强等问题的存在, 主要是现有教师管理制度的弊端所致。教师由国家“统购统销”, 缺乏开放的教师人才市场。公办、民办学校的关系尚未理顺, 难以形成两种教育体制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 阻碍教师在公办、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因此, 要打破民办与公办学校师资流动的壁垒, 疏通民办、公办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渠道, 建立师资市场十分必要。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教师社会保障体系, 依法保障民办教师的合法权益, 是消除后顾之忧, 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根本性措施。目前依法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的民办学校还不多, 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跟不上, 可以说是民办学校教师的一大心病。因此,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符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 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依法为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 不仅是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也是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迫切要求。此外, 为本单位有发展前途、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额外附加社会保险, 作为奖励;对达到一定级别的骨干人员补充社会保险, 并规定其工作满若干年后, 可以领取补充保险金。这样做, 既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使单位具有向心力, 成为吸引人才的园地。
六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加快建立教师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 形成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民办教师权益保护机制, 依法保障民办教师合法权益。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 篇2
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校师德建设和行风建设逐步深化,成效明显。广大教教师依法执教,为人师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但在新的形势下,师德建设和行风建设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基本要求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据当前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现实情况,根据市区县教育局通知,我校深入开展“树师德·正行风”学习教育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活动目标
深入开展“树师德·正行风”学习教育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和教育,使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的意识得到明显强化,办学行为得到明显规范,教育“三乱”现象得到明显遏制,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为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办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的保障。
“树师德”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按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锤炼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操守、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以高尚的师德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正行风”就是要对照师德师风和行风建设要求,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分析和查找师德师风和行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边学边改,整章建制,着力实现教育行风根本好转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学习教育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学习教育与教育行风整治相结合,坚持学习教育与创建文明校园相结合,坚持学习教育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整改问题与正面宣传相结合,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加强自身建设与强化社会监督相结合。
三、步骤安排
深入开展“树师德·正行风”学习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宣传发动,学习提高
1.召开动员大会。8月25日前召开本单位开展“树师德·正行风”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为扎实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广泛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2.集中举办学习班。要重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做好2013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办〔2013〕4号)、《益阳市中小学办学行为若干规定》、《益阳市中小学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上述文件资料要人手一套,要制定具体学习计划。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5天。要原原本本学习原文,校长要作专题辅导报告,要分组进行深入讨论,每个参加学习人员都要作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文章。
(二)强化自我剖析,自我提高
1.查找问题。学校对照师德师风规范和行风建设要求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明确努力方向。重点突出“六查六看”:一查职业态度,看有无歧视、侮辱学生的言行;二查爱岗敬业,看有无不坚守工作岗位、不遵守教学常规的现象;三查师德规范,看有无索要家长礼品、搞有偿家教或办培训班、乱订教辅资料、到社会培训机构兼职的行为;四查日常行为规范,看工作期间有无上网游戏、打牌、炒股的现象;五查素质提升,看是不是坚持业务学习,积极开展校本研训,提升新课改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六查团结协作,看有无工作不配合的现象。
2.反思剖析。认真引导广大教职工对照师德规范,进行深刻反思、深刻剖析,撰写分析材料。
3.开展评议。组织进行师德师风行为规范表现情况满意度测评。制定教职工师德师风表现情况民意和满意度测评表,组织学生、学生家长对教职工师德师风表现情况进行民意和满意度测评。
4.公开承诺。学校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责任状,组织教师进行宣誓,组织教职工作出以“规范从教、廉洁从教”为主要内容的师德规范行为公开承诺。
(三)强化整改建制,边学边改
1.查处突出问题。学校要按照查找出来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领导责任,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对态度不端正、领导不重视、活动效果不佳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要向教职员工通报,接受群众的监督。
2.坚持边学边改。要坚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引导教职工查找自身缺点和不足,进行自我剖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边学边改、以学促改的目的。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各单位要根据教育规律和特点,在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和行风建设纳入常态化管理。
(1)师德自省机制。要求每个教师写师德周记、小结、剖析材料;学校写师德周志、评价、总结。
(2)典型引领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活动动态、经验和典型事例,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监督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处罚制度。将严格按照益阳市纠风办、市教育局联合发出的《益阳市教育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处理违纪违规事件。二是建立重点监控制度。对教育活动情况进行专项考核,评定优秀、合格、不合格等次,将评为“不合格”等次的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三是建立测评制度。学习教育活动和教师师德表现情况及行风进行定期测评。四是建立包保责任制度。实施校领导包干责任制度。五是设置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六是实行师德缺失行为“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职工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职务评聘、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七是建立教师资格年检制度。将师德表现记入教师诚信档案,作为教师资格年检的重要依据,实行网络化管理。八是扎实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年要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学校与教职工签订一份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进行一次宣誓,作出一次规范师德师风行为承诺,开展一次师德师风行为评议活动。
四、工作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深入开展“树师德·正行风”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黄祥度
组员:肖 波 陈向东 易小兵 蔡爱武陈亚中 刘丽辉
2.建立工作责任制。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直接责任人具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度。行政领导要作好表率,建立考勤制度,确保人人参与,不得走过场、图形式。逸夫学校
抓师德建设 促学校发展 篇3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优化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群体素质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还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教师对职业道德一旦形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认识,具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信念,他主观上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尽好自己最大的义务,尽好自己应尽的职责。他也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我们认为,抓师德建设,先要抓思想建设。先从思想上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师德建设也就会水到渠成。
为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我校每周安排教师进行集中学习,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应当树立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建立起什么样的新型师生关系等问题是现代教育中敏感又有争议的问题,我校就上面几点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座谈、讨论,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今年,我校还专门举办“师德工作培训班”,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建设。种种举措,使得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并顺利完成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两项任务;逐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2、加强对年青老师,特别是年青班主任的指导和培训
随着学校的发展,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不断年轻化,年青教师占了学校教师队伍的近80%。为了帮助年青教师尽快成长,我校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子”、“一帮一”的方式,选择有威望的老教师在实践“传、帮、带”,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青教师,特别是年青班主任。同时,学校还经常性的组织年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上公开课,外出听课取经等活动,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3、树立典范,实现群体创优
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全员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来不断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开展。
上学期,我校一位家境贫寒的初三学生,父亲遇交通事故不幸身亡,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上学也因经济上的原因而举步维艰。在得知消息后,班主任用慈母般的爱心让位同学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并通过学校向全休师生发出倡议,大家纷纷献出爱心,帮他度过了难关。她耐心细致的关爱和教育,使这位濒临绝望的学生不仅重新鼓起了对生活和学习的勇气,还取得了学习上的进步,并顺利完成了学业。此事在全校上下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我校的师德建设。
4、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加强师德工作的领导,学校以党支部为核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团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规范条例》等为依据,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评,做到有理有据、赏罚分明,使师德建设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拓展师德建设的途径,开展经常性,全方位的师德建设活动
1、以养成习惯教育为基础
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很容易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一言一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林崇德教授也认为:“教师身教的效果往往优于言教的效果。”教师如果把良好的师德表现养成了自身的一种行为和习惯,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最好一种教育。因而,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师良好的习惯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
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班会课,它是师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师用良好师德去影响学生思想的好机会。
2、建立渠道,收集反馈信息
抓好师德建设,大力弘扬师德,两者是一个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抓好师德建设,还得要作好信息的反馈工作。
为了及时地收集我校师德建设的反馈信息,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家访,以便教师和家长能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学校、对教师的意见和看法。
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分析 篇4
师德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是教师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师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在教师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有鉴于我国高校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体力量, 可以说, 高校师德是全社会最崇高的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我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 笔者认为,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立身做人之本, 也是教师以德从教的灵魂。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用科学的眼光认识社会, 用健康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影响受教育者, 用正确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2) 爱岗敬业, 具备奉献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说:“捧出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托起一缕真诚, 用一颗对事业执著的心,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无私奉献, 爱岗敬业是从事教育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具备以身作则的品质。
传统师德认为,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 “师者, 人之模范也”。为人师表, 就要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汉儒董仲舒也强调, 教师不仅仅要讲的好, 更重要的是要做的好, 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4) 加强学习, 博学多闻。
勤于学习, 充实自我, 这是成为一个师德高尚, 能吸引学生的优秀教师的基础。孔子说过“道之未闻, 有惑不能解, 则非师也”, 我们所处的社会, 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终生学习的社会。一个高校的教师, 只有勤奋好学, 广学博览, 精益求精, 具备科学文化素质, 随时具备“一桶水”, 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5)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即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又是教师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要特别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 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由于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的种种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相当多数的学生素质不够高, 民办高校的教师更应“因人而施之, 教也, 各成其材”。
(6) 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师德的核心, 即师魂。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热爱学生给出了新的含义。热爱学生, 首先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待人;视学生为朋友, 对学生友善、宽容、耐心, 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努力为学生服务, 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创造民主的成材环境, 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发展特长;培养学生多疑好问, 发展好奇心, 丰富想象力, 不迷信权威, 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 勇于探索新的认识途径。
(7) 具备创新品格。
创新品格是创新的思维方式、思维状态思维水平、思维风格的总和。新的时代需要创新, 教育就必须培养创新人才, 因而, 教师具有创新品格, 就不仅仅只是看作一种能力, 从育人的角度角度来讲, 而因视为道德品质。具有创新品格的教师, 喜欢挑战性工作, 喜欢尝试困难和复杂的工作;追求高远目标, 不怕挫折;善于接受新事物, 不墨守陈规, 不迷信权威, 善于标新立异;富于想象, 自信心强, 具有竞争意识。
2 当前民办高校师德现状
经过对泉州几所民办高校师德状况调查, 感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缺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有些教师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敬业乐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漠。
(2) 敬业精神削弱 责任意识淡化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 把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 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敬业精神不足。有的不安心做教师, 舍不得投入全部精力, 心浮气燥、急功近利。
(3) 有愧为人师表 行为举止失范 。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 缺乏自尊自爱精神, 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不注重个人修养和言传身教, 重得失, 轻德行,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有的教师言行和穿戴方面未能规范自己, 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 甚至将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 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等等。
(4) 教书育人失衡 爱生之心淡漠 。个别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不坚持求真务实, 严谨治学, 而是弄虚作假, 哗众取宠;在教育实践中, 只注重传授知识, 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 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 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些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时间少, 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因而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诸如这些消极现象与师德建设目标形成较大反差, 如不重视, 不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势必影响师德建设成效, 影响师德建设目标的实现。
3 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透析
要解决民办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 首先要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 找准症结, 对症下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结构不合理
根据调查统计, 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从年龄上看是两头大中间小, 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和刚毕业的年青人, 起教学骨干和主力作用的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很少。如某民办高校教师结构调查统计显示:教师总数275人, 60岁以上的40人, 占25%;35-60岁的25人, 占9%, 35岁以下的210人, 占66%;5年以上教龄的120人, 占43.6%;5年以下教龄的155人, 占56.4%。由次可见教师结构很不合理, 且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
3.2 机制不健全导致临时观念
民办高校企业家精神浓厚, 导致民办高校只注重使用, 不注重教育和培养, 师资培训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学校教师的社会福利待遇不落实;不关心教师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教师的个人成长空间;民办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认同感、安全感, 致使少数年轻应聘者中, 有的是以此作为过渡, 因此, 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 多抱有临时雇佣观念, 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另外, 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相比, 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和收入均不高, 相关政策模糊, 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 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3.3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误区
首先, 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全国普通高校扩招, 整个高等教育行业都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 高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其次, 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也是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这也决定了它目前的办学特征:强调规模效应和低成本运作。最后, 人才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一定比例的教师流动率可以淘汰不合格的教师, 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但是教师的流动率过高, 对学校的发展不利。
4 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1) 提高认识, 使教师认识到, 他们在培养合格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 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通过教育,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不仅能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四有”人才, 而且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 激发他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可采取“传帮带”的办法, 以“老带新”, 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2)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①确立师德建设的领导机制。师德建设的重点是在领导。学校领导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领导不仅要率先垂范, 还要做好整个学校的师德建设的领导工作。确立领导机制是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基础。
②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非常必要的, 但要尽量避免因激励不当造成的不公平感而导致师德机制失效的现象。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奖励制度, 并且和岗位聘任, 职称评聘相挂钩, 坚持执行职务晋升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③强化师德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第一, 强化法律约束机制。第二, 强化行政约束机制, 这是我们过去在师德建设方法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即利用各种媒介表扬和宣传先进个人和单位, 揭露和抨击师德失范事件, 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约束教师的道德行为。实践证明, 仅靠法律的约束, 制度的规定, 无法达到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需要教师将师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并外化为自觉行为。
④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制度。提供适当的物质保障, 道德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教师的道德状况也是他们物质基础的一种反映。目前教师待遇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横向比较还是较低的, 所以必须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接受培训的机会。
(3) 加大师德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力度。
舆论氛围是一种导向, 也是以德从教的外部条件, 我们要利用大众传媒, 校园宣传橱窗, 文化艺术等宣传舆论工具, 坚持正面引导, 及时总结和大力宣传以德从教的先进典型, 弘扬师德, 把抽象的概念变成时代的样板, 把空洞的说教变成形象的示范, 使广大教师受到鼓舞, 汲取力量, 塑造美好心灵。也要抓住一些典型的反面教材, 开展警示教育, 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有镜可鉴。
参考文献
[1]石炳生.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工.
[2]程丽.师德建设重在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学校师德建设总结 篇5
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大事,是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对师德师风建设认识
1、我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时刻做好表率,在学生面前树立“严师慈母”的形象,在家长面前树立“最可信赖的人”形象,在社会上树立“最文明群体形象”,展示坦诚向上、整洁的精神风貌。、制定了《富国第一实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师德师风检查方案,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建立教师忌事忌语,靠正面教育,靠榜样引导,靠制度约束。
3、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出击,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随机调查。
二、组建师德师风领导班子
迅速成立了师德师风活动领导小组,由舒继盛校长担任组长,并设副组长一名,成员七人。要求全体教师参与,以德治校。师德师风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坚持“领导就是榜样”、“领导就是旗帜”的观念,给教职工做榜样,并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发挥实干的工作作风。同时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制度落实、活动经费落实。
三、大兴三风建设:
1、团结风
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引导教职工“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
2、民主风
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定时召开教职工大会,搞好基层工会工作落实与校务公开工作,做到有条不紊。
3、关怀风
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领导深入退休教师家慰问,尽管拿的礼品不多,但把温暖送给教师,激发了教师极大的工作热情。如,慰问康复中的查宏民老师等。
四、狠抓校园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1、从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教育化抓起,优化校园环境、培育校园精神,强化校园制度,塑造学生灵魂,提升教师素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努力创造教师新形象,打造师德师风健康向上的立体环境。
2、加大绿化力度,使校园呈一派绿色,让人感到生机,感觉清新,感受幽静,感觉这里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五、抓校风建设
良好的校风才能塑造好的学生。
良好的校风不仅塑造学生,也不断提升教师。
在校风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学校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准则,行为规范的培养,要依靠老师来影响。当老师的行为谨慎,言行一致,可以感染学生。教师的外在形象也是教师形象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好人好事多多
浅谈中职学校的师德建设 篇6
【关键字】师德建设;重要性;方法;途径
一、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整体偏低,“问题”学生较多,组织纪律淡薄,缺乏责任感,自控能力差,容易使中职教师产生极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感,以致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以师德建设来促进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孜孜以求的激情,进而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二、师德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1.师德建设应着眼于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
师德建设从根本上讲是教师的素质培养,而其中的文化素养又是比较关键的。现阶段教师由于自身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的欠缺,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形象。因此,教师应多读书、多看报,陶冶自己的情操,率先垂范,这是教师日常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内容。为师之道首先是为人之道,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师队伍道德建设的水平。新的历史时期,教师的形象应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人格魅力。
2.以教师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首先要从关爱教师的成长出发,充分尊重和理解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建立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从而使教师的个人发展成就得以满足,对个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其次,实行民主管理,合理地对教师进行控制、监督、制约。教师不应该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应当是学校各项政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学校应当给予教师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权利。这样既可以使政策更具现实性,还可以营造民主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学校要充分考虑物质与精神、长期与短期、团队与个人、正向与负向的各种激励因素,激发并真正地调动所有教师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欲望,以个人的成长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以校园文化促进师德建设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实践证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师德建设,能够有效地改变教师的精神风貌,促进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形成积极健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风格与氛围,凝练出具有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尊重科学、乐于奉献的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师德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将教师放到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和主人翁的地位,不断创新、不懈努力,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营造育人环境为目标,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品德、素质、行为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促进学校管理向科学、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以校园文化建设促师德教育必须要由“外学”与“内省”相结合。学校可通过师德培训、学习典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教师与教学、生活的联系,加强教师对师德教育的认识,并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反思自身道德实践的能力,引导教师在自己的生活和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这样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教师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搞好师德建设。
4.师德建设应建立师德评价机制
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结合各校的实际,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量化办法。通过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等方式,使教师都清楚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同时应奖惩分明,兑现师德评价结果。
师德素质的提高,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只要常抓不懈,脚踏实地,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思考.姜秀珠.辽宁师专学报.No.6,2002(总24期).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 篇7
1. 民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自愿参加的, 自发组织的,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作用对象的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1]。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建构健康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凝聚力。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民办高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往往比公办高校略低一些, 因此学习上的差距也在入学后体现出来。民办学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以校园文化的凝聚作为长远目标。校园文化的凝聚即学校精神, 也称校魂。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 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从表中可以看出, 民办学校加大了对活动类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类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旦良好的学校精神形成, 它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
2. 武术社团文化的内涵
社团文化是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的, 是作为学生依据自己需求而自由拓展、自主调节的天地而存在的, 是连接学生个人即最小生活单位———宿舍与学校整体的纽带。学生社团的大量涌现, 社团文化的形成, 镌刻上了当代学生进行理性选择的痕迹, 这是历史进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而社团文化的建设, 是当今正引人瞩目的新课题。
武术社团是以武术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人们的武术情结, 使之成为了一种民族生活方式的体现, 使武术在中国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 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神, 起到了弘扬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学校武术社团文化其非营利本质, 符合文化传播的特点, 成为推进民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
3. 武术社团文化对民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 武术文化中武德对民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1 武德对自身的培养
学生作为个体不能独立于现实社会, 他必须与周围的人或事发生联系。民办学校学生除在学习上有较大压力外, 在经济、生活、就业等方面也存有困惑,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亟待引起关注。因此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 既有中国古代先进的伦理道德, 又融入了当今先进的意识形态, 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 即正义、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 这也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精神。
3.1.2 武德对学生间的交流
武术社团活动大多以集体练习和竞争的形式出现, 这就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相互体谅, 尽量为集体的奋斗目标而调整自我心态, 这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心理相容性,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1.3 武德对学生进入社会后影响
现在青少年受西方落后的思想的影响, 对传统的美好道德表现出叛逆与背弃, 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与社会相违背的价值取向“金钱至上”的风气, 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武术文化重要的内涵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惩恶扬善”, 这些从来就是习武之人做人的标准原则。武术社团文化的影响能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培养他们“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2 武术文化中养生对民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时代要求青少年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并进, 而身体又是他们学习工作的前提, 武术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 其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武术文化中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它的养生之道。武术文化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一生, 也就是说, 人们对武术的学习应该受益终身。特别是在基础建设较为薄弱民办学校, 武术文化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3.3 武术文化中民族精神对民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现今很多学生将学习的出发点归结到对个人利益的实
现, 视“精忠报国”为空话, 所以在现如今追求社会和谐的时代, 民族精神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因而武术社团文化的发展对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意识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建构和谐校园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中华武术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独有的魅力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武术文化能够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形成学校的特色优势, 因而武术文化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将会对民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将会促进民办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强, 倪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N].科技信息2008, (20) .
学校师德建设中的思考与践行 篇8
为何原因, 究其本质, 教师中有一句话可以诠释:我都不快乐了, 学生快乐得起来吗?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经过学生的评选, 产生了6名“快乐老师”, 这些当选的教师虽然性格、风采各异, 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懂得用“快乐”来教学, 并且本身也是快乐的。而且因为他们对教育的“快乐”理解和实践, 学生产生了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快乐情绪, 从而在校园吹起“快乐教育”的春风。我想, 这所小学这样做, 不仅仅是改变评选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试图借此转变教师的观念, 引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此, 我就想到了学生需要教师人文关怀, 那么教师同样也需要学校在大抓师德师风建设中给予人文关怀。
当社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教师制定了许多规定和要求之后, 作为执行贯彻这些规定的学校校长, 我就在思考:在贯彻这些规定时是否应该更多地看到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实际, 教师的生活实际, 实际的教育环境, 寻求更有效的教师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 而不是把那些规定和要求生硬地传递给教师。否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 相反徒添压力孳生反感。
那么校长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应做些什么呢?怎样做才能行之有效呢?下面, 我就把我校师德建设的做法和大家作交流与探讨。
一、有效规范, 人文关怀, 塑造师德形象
人们经常说:“某某学校的老师就是不一样, 一看就能知道。”其中除了一些内在气质的流露外, 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教师的行为判断的。教师的行为深入到学校活动的各个领域, 就内部而言, 涉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研活动、校内集会、仪式、庆典、学习方式、教育培训、领导方式、管理方式;就外部而言, 涉及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公共关系等方面。教师的任何行为都直接折射出其师德修养, 并且可能对学校形象产生影响。因此, 我校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比如, 教师在教室内上课, 无特殊身体不适, 一律站立授课, 不使用通讯工具, 不抽烟, 不喝茶, 以展示良好的职业修养;在校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发言时, 先作自我介绍:“我是来自上饶市第五小学的……”展示良好的角色形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乘车时, 学生先上, 教师后上, 以展示良好的谦让品德……在行为训练的基础上, 还随时对教职工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规范, 如开展月师德过程考核,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从而纠正一些有损师德形象的行为。
行为训练和行为评价能够有效地规范教师行为, 此外, 加强内部管理也是规范教师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的管理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制度化管理, 一种是人文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是钢性的, 强调他律, 倾向于“堵”, 我校在制度管理的同时还进行了人文化管理。人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的, 更加注重内在自律的管理, 倾向于“导”, 在抓师德建设时以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基准。因为“文明哺育文明”,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教师道德水准的提升必须是来自他自身的人性需求, 律令和强制只能解决暂时的表面的问题。教育家杜威说:“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强调学生需要尊重和信任时, 作为校长, 我没有忘记教师同样需要尊重和信任, 需要理解和关怀。当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关怀时, 他们对人性真善美的感受, 对高境界的道德的感受更容易产生, 也更深刻, 而且他们更能自然地把美好感受传递给他周围的人 (直接的受益者更多时候就是学生) 。所以, 我校在强调师德要求时少了点规定性禁令性的语言, 多了点建议性商榷性的话语, 考虑到道德性需求其实也是教师作为个体的人本来的需求, 教师师德的提高就会自然成为他生存本身的需要, 而不会产生因被动接受而带来的压力甚而逆反心理。
人文性管理, 能经营人心, 滋润人心, 温暖人心, 能软化刚性管理, 增强情感润滑, 让教师乐于把制度内化为无形的自律, 使师德得以塑造。
二、精心提炼教育理念, 丰富师德内涵
在师德建设中, 除了前面已经谈到的人文思想的体现外, 我校还精心提炼了教育理念, 以丰富师德内涵。我校确定教育理念为:“全面发展, 学有所长, 简约和谐, 求真务实, 勤学常思, 开拓创新。”这是基于我校已有基础及未来发展目标而提出来的。“简约和谐, 求真务实, 勤学常思, 开拓创新”是前提和基础, 是情感和态度, 是对教职工师德工作及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因为“简约和谐, 求真务实, 勤学常思, 开拓创新”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基础, 没有“简约和谐, 求真务实, 勤学常思, 开拓创新”, 就没有教育。教师用“简约和谐, 求真务实, 勤学常思, 开拓创新”的精神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一生拥有“简约和谐, 求真务实, 勤学常思, 开拓创新”的境界, 从而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发展, 学有所长”是办学的目标。走“全面发展, 学有所长”之路, 想达到的理想彼岸就是“和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 教与育的和谐……教师通过修炼, 拥有了和谐的心灵, 才能身心愉悦地享受教育之快乐。教师内心灿烂了, 才能把阳光洒向学生。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有了教师的教与导, 才会有学生的和谐, 才会有家长、社会的满意, 才会有和谐的教育。
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提炼与践行, 我强烈地感受到:因为“全面发展, 学有所长”, 师德更具人文关怀;因为“简约和谐, 求真务实, 勤学常思, 开拓创新”, 师德才恒久深远。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逐渐形成了学校精神, 那就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智慧创新, 这样的学校精神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时时刻刻对形成个性师德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 篇9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 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败, 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多年来, 我们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始终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从而确保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确保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要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 职业道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 提高群体素质。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还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努力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教师对职业道德一旦形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认识, 具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信念, 主观上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尽自己最大的义务, 尽好自己应尽的职责, 也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因此, 我们认为抓师德建设, 先要抓思想建设。
2.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和培训。
随着学校的发展, 班主任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主要力量, 也是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对象。学校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好坏, 班级工作离不开班主任, 年轻班主任的顺利成长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3.树立典范, 实现群体创优。
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全员性的职业道德建设, 要坚持正面教育, 榜样激励。树立先进典型, 宣传优秀教师事迹, 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 学习先进的风气, 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不断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开展。
4.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规范条例》等为依据, 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 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评, 做到有理有据、赏罚分明, 使师德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近年来, 学校立足校本组织教师研读有关教育专著, 通过学习, 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位。首先, 以养成习惯教育为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 他们很容易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模仿其一言一行, 教师如果把良好的师德表现养成了自身的一种行为和习惯, 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一种教育。因而, 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 应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从养成教师良好的习惯开始, 从一点一滴抓起。其次, 以课堂教学和班会课为弘扬师德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和班会课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 也是教师弘扬师德的主要阵地, 我们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探索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去的方法, 寻找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结合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分析, 结合社会热点透析,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三、进一步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职责, 决定了教师在道德水平要求上必然高于社会的一般人群。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职责, 其教育学生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其中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教师只有以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 因而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呼, 这本身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价值的体现。在当今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师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 首先, 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必须遵循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 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 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合乎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更准确、更有效、更积极地向学生传播社会的道德和真理。此外, 当教师的职业道德成为教师人格的组成部分时, 他们便会自觉地在社会生活中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对待社会事物, 以正确的方式作用于社会事物, 不断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 篇10
一、中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1. 树立爱岗敬业、投身教育的远大职业理想。投身教育事业并规划自身发展方向,这是每个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也是其人生理想中非常实在的一部分。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一旦选择从事教育事业,就应当做到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从内心深处真正尊敬教师这一高尚职业,并且努力储备教师应当具有的专业技能知识。
2. 承担责己责人、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承担职业责任不仅是当代青年教师应当具备的品质素养,更是教师具备的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开展师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教师将教育教学作为心中的一份职责,同时还要做到关爱学生、教导学生。
3. 具备终生学习、开拓创新的职业技能。青年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并且也是传播文化知识的优秀传播者。因此,只有对新知识领域进行不断开拓与创新,充分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多元化需求,才能做到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创新是每个时代前进的必然驱动力,因而青年教师不应当墨守成规,积极开拓新教育时代的发展局面,同时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知识,从而适应未来教育事业中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4. 坚持团结协作、廉洁育人的职业纪律。团结协作、廉洁育人不仅是每个青年教师应当坚持的职业纪律要求,更是教师团队共同努力团结的结果。教育事业的作用在于传播人类先进思想与知识,因而教师必须坚持团结协作的教育原则,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玷污教师这份光荣的职业。
二、当前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 部分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缺乏,教学投入不足。当前,有一些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自身的普通职业,因而在教学时缺乏足够的敬业精神,仅仅止步于传授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有的青年教师甚至将教育当成自身的一种副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 育人意识淡薄,仅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少,对学生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不闻不问,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一些青年教师在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也视若罔闻,没能真正履行作为教师应当肩负的责任。
3. 一些青年教师自身素质较低,师德欠缺。当期中职院校中有部分教师师德欠缺,对学生的成长缺乏关爱,有的甚至打骂学生,允许学生上课接打手机,对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产生严重干扰。
三、中职学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关对策分析
1对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完善创新。中职院校开展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师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应当深入研究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在对我国传统优秀师德与品质进行挖掘的同时, 还应当依据新时期环境对师德建设提出的各种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内容,从而使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与时代同步。
2. 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第一,青年教师应当提升思想政治觉悟,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第二,青年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并掌握国家在《教师法》中关于教师的一系列规定与要求,将其中的理论思想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第三,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与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并主动培养职业责任感。此外,中职学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相关师德建设的培训活动,培养其爱岗敬业与奉献精神。
3. 建立健全科学的师德考评制度。要想使师德建设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应当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并且在结合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制度。在进行师德考核过程中,要坚持民主评价的理念,并将教师自身评教、教师互评以及学生评教三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态度进行重点考察。其中的职业道德考评是重点内容。在考评时应当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将教师考评工作具有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在建立科学考评制度的基础上,将师德建设工作进一步量化与细化,并且依据师德建设要求构建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品格高尚、表现出众的青年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表彰,并将其列为教师榜样以激励其他教师。
四、结语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 篇11
一、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1.世界观的缺失,不适应先进文化的发展
教师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关心国家、地方的发展,在思想上与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实现师德师风与教育需求相一致。但在现实中,有些教师不关心时事,学校集中政治学习时间安排少,即使有政治学习,教师也无激情,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理论了解不多,对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世界观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发展。教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工作者没有先进的思想统领头脑,世界观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师德师风建设与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是不相适应的。近几年教育部门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加上教师队伍构成来源途径复杂,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虽经过一些活动的教育,但“山还是那座山”的现象仍然突出。就教育的育人质量而言,当然不能静止地看某次考试,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看学生的成长。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有的教师有近10年甚至一辈子教育质量都不高,学生家长不满意,难道是所教学生不优秀吗?回答是否定的。就其原因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缺失,教师缺乏科学世界观的支配,认识不到“育人”的重要性,教学中“三维目标”不落实,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深,实施德育教育时,系统性、层次性不强,纵向不深,横向不细,面上不完整,点上没有针对性,实施途径单一,唯教书而教书,与教师世界观的改造是有直接关联的。在管理上,有时会以种种借口作为理由,降低对自己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也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的道德理念。教师作为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每位教师应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办人民满意教育,职业道德建设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
2.价值观的缺失,认识事物、问题的水平不高
社会的发展离不了各种矛盾相互作用,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消极因素的出现。教师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危房基本得到改造,平安和谐的工作环境基本形成,教师的政治待遇、工资待遇不断提高。“98抗洪抢险”“‘5·12汶川大地震”,钓鱼岛事件,对泰国糯康的审判等,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不断富强的综合国力、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多难兴邦”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流,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但是,少数教师看不到社会发展的主流,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以外,对主流的东西视而不见,以自我为中心,要利益不讲奉献,要享受不讲工作,要权利不讲管理,要尊重不讲爱心。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某某学校、某某单位发了多少福利,某某学校老师只有多少节课,某某学校的教师好玩等等攀比心理。由于部分教师价值观的缺失,缺乏对教育、对自身角色的深刻认识,看不到社会发展积极的一面,只接受社会消极的东西,时不时还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高论”。少数教师有偿补课、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批改作业马虎等屡禁不止,这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影响了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提高。
3.学习工作无激情,敬业精神不强
在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该自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工作激情,不能“以已昏昏,使人昭昭”。现实中,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了解程度不如对“麻将”的了解,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了解不如对生意经的了解,更有甚者对“课堂变革”不认真践行,三年来还是一头雾水,俗话说,师与生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21世纪,教师还停留在20世纪80、90年代教育水平。历史赋予了每位教师新的历史使命,每位有良心的教师都将面临时代的挑战。然而,自愿学习、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人不多,自觉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人不多,很多40岁以下的人就有点老态龙钟,自我封闭,不愿意学习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应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指标,这种不学无术的职业道德现状与时代的发展是相背离的。教师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体现。然而,学校对职业道德建设只注重形式,没有注重内容,把职业道德建设从教师职业需要中剥离出来,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职业道德建设没有内化到教师的灵魂深处,而是游离于外。
4.制度不健全,机制不活
学校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主体,除了教育的义务外,没有其他的权利,任何一位校长都希望有一支职业道德优良的教师队伍,由于校长负责制、聘任制等不是很完善,校长在职业道德建设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缺乏活力和创新。近年来,多数学校,特别是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教师是“风吹不进,雷打不出”。曾有一位资深的校长,在一次安排教师的工作时,该教师不同意,并说硬要这样干,就要你不好过……本来对于教师个人的发展都是负责任的,后来校长只有叹气。有素质的教师认为校长是对的,而没有素质的教师却背后说“你能干,不怕校长”。中国有句话叫“流水不腐”,近年来,教师队伍只向好的学校“流”,不向差的学校“流”,出现摆老资格、小圈子、工作讲价钱、对家长不文明等现象,这是制度的缺失和机制的死板,学校管理缺乏活力,扼杀了学校领导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的思想解放和开拓创新。应建立学习培训,教育、考核、评价、待岗、交流、停职等动态机制。endprint
5.管理薄弱,理念有待提升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教职工,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管理理念决定学校的管理效果。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往往在学校工作中被弱化,很少有主要领导亲自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基本上是按照上面的文件要求,制订一个方案、写一点会议记录、抄一篇心得体会、整几个像样的档案,不能体现学校特点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年年搞师德师风建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德育工作无亮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细节抓不实、课堂教学改革无力度、常规管理无章法、创建特色管理无思路,仍旧年年“姐儿十七八”。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加强领导干部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提高领导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准,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治校理念,体现学校领导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要有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坚定信念,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制度、机制,让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常规化,机制要活,要敢于逗硬,敢于向存在的问题开刀。要解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实施全员教育、全员管理,共同提高。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改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的现象。要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突出中层干部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增强中层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解决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
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途径的复杂和长期的工程,它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仅仅依靠简单的行政规章和行政监督去推动,想使师德状况迅速得到改善,都是不切合实际的。要在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1.提高师德素质重在治本——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也包括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这个综合素质上去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就上去了。如果只是抓住体罚学生、赶撵差生等一些表象不放,说到底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那种认为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抓一阵就可以放松一阵,甚至认为抓好了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重在治本,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搞好。
2.加强制度建设,增强考评力度
学校的一些制度,要不断完善、修改,在民主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反映本校特色、具有可操作性而又全面合理的考评细则,如师德考核制度,出勤考核制度等。考评程序力求公平、公正、公开,让教师心悦诚服;要尊重教师服务对象的权利,充分发动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通过适当的形式,让他们评议教师。教育事业牵涉到千家万户,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对教育子女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教育工作从社会和家长方面所得到的理解、支持和监督会越来越多。同时将教师师德考核真正纳入评优、评职、晋级中,严重的一票否决。
3.深入开展各种师德实践活动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单纯的说教,无法激起一个人的道德认同,不能引起情感共鸣,平时积极开展教师道德教育的研究活动,如“师德演讲”“以德治教”学习教育活动,评选“师德标兵”活动等,开展“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师道德”“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等大讨论,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切身感受谈体会、谈认识,以唤起教师的爱心,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为学生、为家长服务的活动中去。通过他们的沟通、帮扶、资助、家访等行为,让他们看到个人的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喜悦、成功与幸福,从而产生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和精神动力。
没有教师的道德和精神做支撑,一个学校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不可能造就一批批满足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准,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不断完善每一位教师的人格,是每个学校的不懈追求。也只有如此,才能不辱一个德育工作者的使命。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 篇12
1 师德境界凸显学校文化层次
师德建设中, 教师的教育境界越高, 其师德水平也越高, 因此, 教师整体师德水平的高低能够凸显出学校文化层次的高低。教师师德境界的不同层次可以通过对职业的态度和对教育的理解两方面来区分, 职业态度可分为职业生存、专业发展、事业追求3个层次;对教育的理解则相应地分为教育认识、教育信念、教育信仰3个层次。两者融合形成师德境界的不同层次。
1.1 知之—职业生存—教育认识层次
当一个人把教师这个职业只当做谋生的手段时, 他处于教育认识层次, 这是师德境界的基础层次。这时的教师一般能达到《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的基本要求, 能完成教学任务, 对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 但未必能内化为自觉的追求, 他所关注的往往是自己工资的多少、职称的高低、荣誉的得失, 仅仅满足于稳定的工作岗位。处于这一师德层次的学校文化是苍白的, 功利色彩较浓, 缺少人文精神。
1.2 好之—专业发展—教育信念层次
当教师把教育工作不仅仅当做谋生的饭碗, 更把它作为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职业时, 这就具有了教育信念, 是师德境界的较高层次。教育信念是教师确信并愿意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教育理念, 是教师拥有的持久的思想力量, 它可以内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自觉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在专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处于这一师德境界的学校文化已经具备一定的人文内涵, 教师具有较强烈的教育良心, 能够促使外在的教育德行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教育情感。
1.3 乐之—事业追求—教育信仰层次
当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沉浸于教书育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时, 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无私地奉献, 这时教师就形成了坚定的教育信仰, 这是师德境界的最高层次。教育信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可以激发教师的教育潜能, 充分发挥其教育智慧。高层次的师德境界极大地升华了学校文化, 在高尚师德的影响下, 教师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 展现着教育的魅力, 体验着教育的愉悦, 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2 师能成果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文化的内涵来源于办学的先进理念, 来源于多年积淀的人文底蕴, 还来源于师生共同创造的研究和学习成果。在师德建设中, 教师的职业能力与其他品质一样受到重视, 德艺双馨是师德的崇高境界。师能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上, 还蕴涵在教师教学研究的成果中, 成为学校文化的物质内涵, 对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彰显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起到积极的作用。
2.1 课堂教学艺术折射学校文化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其执教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 而课堂教学的成效是直观折射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有效地汲取知识, 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是师德建设中对师能的基本要求。优质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而教师教学艺术的魅力更是学校文化的内涵所在。
2.2 校本教研成果提升学校文化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研究者和创造者, 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给了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机会, 使教师在研究中克服职业倦怠, 改善教学行为, 领悟教学真谛。学校应通过制度和物质保障, 提倡并引导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成果不仅能衡量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而且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办学校师德建设】推荐阅读:
改革中的民办学校建设论文07-16
民办学校发展06-18
民办培训学校08-25
民办中小学校10-07
民办艺术学校章程08-29
民办学校申办范文07-22
民办学校年检汇报08-13
民办学校建立流程09-12
民办培训学校学校申办报告格式06-10
阳光学校申报”十佳民办学校“汇报材料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