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发展

2024-06-18

民办学校发展(精选4篇)

民办学校发展 篇1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民办中小学发展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

现状与特点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1997学我国有民办普通中小学校2920所,占全国中小学校总数(72.75万所)的0.4%,其中小学1453所,中学1467所;在民办中小学就读的学生84.8万人,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194 32.2万人)的0.4%。5年左右的时间,新中国的民办中小学从无到有,从星星点点到初具规模,从自发自生到 步入正轨,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包办中小学教育的格局,这无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一 个重要标志。

经过近5年来的实践与发展,我国民办中小学主要表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各地政府对发展民办中小学的政策差异较大,共同的趋势是加强了对民办中小学的管理

民办中小学发展的现实表明,其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政策。目前各地政府对民办中小学发 展的态度与政策差距悬殊,而这种政策又直接受制于当地主要领导对民办教育的认识。有的地区政府积极支持,鼓励发展,政策优惠,管理规范,办学人信心较足,学校的办学行为比较规范,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讲,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比较积极宽松,如浙江温州和辽宁鞍山对民办中小学校采取鼓励发展,规范管理的切 实措施;上海、广东地区的民办中小学,大多数得到政府实质上的支持,在那里出现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 民办中小学校。然而有些地区,政府对民办学校要么是管得过多,卡得太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要么就是 只批不管,任其自生自灭,办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支持,因而怨气颇多。这种态度与政策上的差距,直接加大了 我国民办中小学发展的地区性差距。

民办中小学的迅速发展及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部分地区对民办中小学逐步加强 了管理。在《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一方面于199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 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了办学许可证制度;另一方面,加紧制订并出台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实施细则不久也将出台。许多地区也严格了对民办中小学的审批、督导评估等工作,并建立了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机构,颁布了管理办法。如北京、上海、黑龙江、山西、四川以及广州、济南、福 州、温州、青岛、哈尔滨等地都推出了地方民办教育的管理办法。由于在《条例》出台之前,国家没有关于民 办教育的法规,各地在发展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中小学教育问题上,认识不一,政策差异较大。

2.办学类型和办学模式多样化,企业办学和“转制”学校形成热点 从类型上看,民办中小学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等,既有独立设置的,也有混合设置的。目前混合设置的多于独立设置的,大多数为寄宿制学校。从层次分布来看,中心城市各类型民办学校结构较齐 全,中小城市以初中为多,县镇及农村地区基本上是小学。民办中小学的举办者或投资主体成分比较复杂,有 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企业公司、海外人士和公民个人,也有教育行政部门和公立学校。其中,联合办学多于 独立办学。

民办中小学的办学模式呈多元化特点,目前主要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股份制和公司企业办学。私立自 办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相对较少。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个人投资办学(私立学校)极少。“民办公助”学校比较 普遍,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目前,在上海、温州等地大多数是这种模式。在上海,“民办公助”的形式主 要是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自情况,为民办学校无偿或低偿提供校舍、场地;有的还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或 一部分教育设备,如上海民办新世纪中小学、扬波中小学和明珠高级中学均属这种性质的民办学校,北京的华 夏女子中学等也属这种性质。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采用“教育储备金”办学的模式较多,并在教育 界内外引起较大争议。这种学校的运作方式是家长和学校签订合同并缴纳教育储备金(每生15万~30万元不等),除此以外,家长不再交任何费用。学校通过运用储备金来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学生退学即退还储备金,毕业时全部退还。广东从1993年5 月开办第一所这种性质的学校,到1996年,全省共有这类中小学70所,在校 生11万人。现在有30多所这类学校的投入都超过1亿元,最高的达3亿元。目前,他们吸纳的社会资金已超过30 亿元,同时,每年还吸纳3 亿元的正常经费投入。这类学校投入高,规模大,学校的占地一般在100 亩以上,最大的已达600亩,硬件设施好,主要面向高收入家庭。在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被人称之为“ 扶贫教育模式”的民办校占有很大比例。这类学校教育经费匮乏,条件简陋,教师待遇较低,收费也低,有的 全年收费仅几百元,教师每月工资一二百元。这类学校主要是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的不足。

近两年来,企业办学与“转制”学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争议较多,成为民办中小学的一个热点。企业办 学成为热点,主要是因为办学投入大,标准高,收费昂贵,社会反响较大。企业代表是学校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学校的资金管理和运作一般按企业经营方式运行。有的甚至与企业资金混为一体,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往往与 企业的兴衰维系在一起,学校没有资金运作自主权,校长要看企业老板的脸色行事,与“打工仔”无异。在学 校资金运作过程中,有些企业急于收回成本,甚至牟取高额利润,他们对学校的资产所有权等经济问题十分关 注,而在《条例》出台之前,对此又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法律性规定。有的学校因此而引发出了矛盾纠纷,社会上对此也议论纷纷,观点不一。此外,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的“转制”学校(即“公办民助”学校)也 成为民办中小学的一个热点。这种性质的学校主要有两类:一是原有公办学校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与承办人(或 承办单位)签订承办协议,根据协议学校参照民办学校管理办法运行,享受民办学校的有关政策待遇。即学校 教育经费以自筹为主,政府予以支持;人事、分配由学校自主自定;学校管理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 责制,变政府指挥为政府指导监督,学校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如北京的十一学校、上海的蓝田中学等。二 是在一些大中城市教育行政部门拿出一些与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的新建校,委托个人或团体承办,目的是为了迅 速建设一批高水准学校,避免产生新的薄弱学校。一般情况下,政府在过渡期内向学校提供办学的基础经费,学校则参照民办学校的管理办法运行,享有办学自主权,如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小学、上海徐汇区世界外国语学 校均属这种类型。通过这种方式办学,学校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筹集到办学经费,装备好学校设施,组建较高 水准的师资队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新迁入居民对学校的信任。

3.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差距悬殊,发展不平衡

目前民办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大多数学校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处于过渡期,以租赁校舍办学者为 多。只有一小部分有独立校舍和一流的办学设备,还有个别的属豪华型学校。在分布上,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的民办中小学的设施条件普遍较好,标准高、要求高、收费也较高。这些学校主要满足了社会择校需 求和富裕阶层子弟上学的需要。在中等城市和内陆地区的民办中小学校大多数属于条件一般,收费中档,主要 满足一般工薪阶层有择校需求的家庭子女入学,这类学校的学生构成比较特殊,有的学校离异家庭子女比例达 到50%。一些城镇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民办中小学校,条件设施一般较差,收费也较低,有补习性质的,更 多的是作为义务教育的补充,与一般公立学校差别不大,甚至条件略差。在办学水平上,一方面,同一水平上 创办的学校经几年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差距:有的发展很快,形成规模,也获得了社会赞誉;有的发展 缓慢,停步不前,出现种种矛盾与问题,甚至已经停办了。另一方面,由于创办的学校基础不同,办学者的水平又差距悬殊,致使学校之间拉开了距离。从全国来看,真正属于收取高额学费或高额储备金、条件设施精良 的民办中小学校,实际不到100所,不足全部民办中小学校的4%,而这些学校又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 地区,多为企业参与办学。

4.目前,学校数量增长趋缓,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成为共同关心的话题 从数量上看,目前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的速度比前几年大大放慢,新办校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加强了对 民办学校的管理,尤其是严格审批。同时,由于民办学校还未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民办校的生源有限。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已经过了3~5年的初创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区域内的学校间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大家都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如何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 量,使学校办有特色,并获得社会、家长与学生的认可,已成为所有学校共同关心的重大话题。

问题与原因

从总体上看,当前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民办中小学的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或者说处于由 初创期逐步走向成熟、规范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从外部环境看,首先是有关民办中小学的立法与管理滞后于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在《条例》出 台之前,关于民办教育的法规政策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适用范围时限不明,各方面的职责不清,对不 同类型的民办学校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上明显存在体制不顺的状况。民办学校涉及普教、职教、成教和高教,因而在管理上出现职责不明,由教育、民政、公安等部门多头审批、交叉管理的局面,这种状况影响了民办教 育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管理力度。由于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社会力量办学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状况。其次,民办中小学教育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民办中小学发 展的实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队伍很薄弱,研究成果不多,已有成果也缺乏针对性,应用性较差,不能很好地 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再次,社会对举办民办中小学校的认识存在分歧。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对民办中小学 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等问题的认识不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淡漠。从内部来看,一是现有民办中小学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有良好软、硬件设施的学 校收费太高,一般群众无力承担;而收费低廉的学校,其软、硬件设施太差,人们又对其教育、教学质量缺乏 信任,而宁愿选择公立学校。二是民办中小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碰到诸如校舍、生源、师资、经费等多方面 的困难,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挫伤了不少办学者的积极性。三是在《条例》出台之前,虽然国家对发展民办 学校的大政方针已明确,但缺少专门的可操作性的法规文件,致使许多办学者或准备办学者持有疑虑,或等待 观望,甚至有一部分已办多年的学校,也转而放慢发展速度,安于维持现状,不敢作长远打算。四是确实存在 少数办学目的不纯,甚至借办学行骗者,也存在一些管理水平低下的办学者。如有的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混乱,有的实际上实行的是“家长式”、“家族式”的管理,学校内部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一些办学者转移、侵占、私分教育机构的资金、财产,这些现象毁坏了学校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内外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民办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解决民办校 诸多办学困难与问题的速度和力度。

思考与建议

十四大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在思想认识和实践发展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条 例》,更预示着我国社会力量办学步入了一个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 展前景广阔。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思想,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又一 次思想解放。近年来,在民办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有人对民办学校的性质和民办学校财产的所有制性质存有疑 虑。根据十五大精神,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都应属于混合所有制形式,其中既有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可能 有私有成分。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民办学校是一种不同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就目前看,大多数民办中小学是 集体成分占主体,也含有国有成分(如在一些“转制”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里)。区别在于,依不同的办学模 式,各成分所占比例不同。民办学校的财产,除个人投入外,其余部分(包括组织或个人给学校的捐赠)都应 属于公有成分,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占。当前,发展民办教育是适应社会多层次教育需求的一条重要渠道,民办中小学还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十五大以后,民办学校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为了进一步促进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正确认识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形成以政府 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新格局,是符合国家方针政策,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现实需 要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社会有关方面应加强对民办中小学教育的正确宣传报道,积极开展讨论研究。各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人士更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要把思想 统一到《条例》规定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上来,积极创设有益于民 办中小学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认真贯彻《条例》,理顺管理体制。《条例》的实施细则近期将出台。条例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了近些年来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诸多有争议的问题,并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各地应从实际出发,认真 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制定地区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民办中小学教育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法制 化轨道。同时,应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政府和办学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统筹 管理、分类指导。把民办学校归口于成人教育或计划、法规处室管理的状况应该改变,这种管理体制是导致“ 只批不管”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办中小学应与公办中小学一同归入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民办学校的审批、评估 和业务管理可以分开,分别由有关部门负责。

3.改进管理办法,严格审批,完善评估制度。当前,各地要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加强管理。首先,必须改进管理办法,对民办中小学不宜套用对公立学校的管理办法。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在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 自主权和民办学校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检查、监督与指导的宏观调控职能。其次,主管部门必须严格 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把好审批关,重点做好办学基本条件和董事长、校长的资质审查。再次,要完善 对民办中小学的评估制度。政府要重点做好办学许可证的年检工作,学校办学质量评估、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管理评估等可通过建立社会中介评估机构来组织实施,其评估结果可作为政府部门实施宏观调控与监督的重 要依据。

4.统筹规划,做好调查研究。民办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 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好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纳入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和长 远规划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开展民办教育的科研工作,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围绕民办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 策(象如何办好民办中小学校、如何提高民办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开展宏观与微观 相结合、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研究工作,更好地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与管理服务,为广大民办中小 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学校发展 篇2

贾峪镇王村小学地处荥阳市南部山区,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现有教职工34人,十二个教学班,学生549人。

2005年整合教育资源五年来,学校时刻牢记“科学管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精细管理,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路子,诸多的学校荣誉及一封封感谢信,洋溢着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赞许和满意。在学校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家长的素质尤为重要,现将我校家长学校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抓好家长培训工作

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家长学校领导小组,抽出一名副职专抓此项工作。从制度建设、家长培训、师资队伍、家长考核、档案整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做了明确分工,宋西岭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档案整理,罗延丽负责为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依据省编的家长教材,赵志勇负责制度建设和家长考核工作,王丽负责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的讲解与培训。为有效开展家长培训工作,让家长了解家教知识,掌握教育方法,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便利。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三次家长培训,一是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培训,二是结合当前形势对家长进行教育方面的讲解。培训分年级进行,采取积分制,一期三次没有缺席在开卷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家长,就要被评为优秀家长,学期结束召开学生大会,对优秀家长进行表彰,披红戴花,受到表彰的家长甭提有多高兴。对家长培训的知识他们十分欢迎所以每次培训后有很多家长争着到老师哪里借书,回家自学,写下心得体会,王登攀的家长这样说:“像这样的培训一学期至少进行五次。”平世豪的家长说:“以前教育孩子只知道是学校的事,现在终于明白了,教育孩子是双方的责任”。

为抓实抓细家长的培训工作,我们对不能按时到学校参加培训的家长,采取走出去的方法进行培训,由于学校覆盖面广,区域性大,学校把教师分为8个小组深入到八个行政村,事前通知家长集中到原来的教学点,下到基层的老师不论刮风下雨,都要按时到达培训地点,去年9月份星期天,李伟老师分配到老邢村,那天正好是下雨,可李老师骑车从荥阳来到贾峪已是满身湿透,为不影响家长接受培训,他在地磅借了一件雨衣,硬是在8点半钟准时赶到了老邢村,等着参加培训的家长看到李老师这种敬业精神,心里有说不出的钦佩,为这次培训,李老师由于走得急把手机也丢失了,在那一天象李伟老师冒着雨的不知有多少好同志。家长学校的培训工作做到这一步,多少家长都为之感动。

二、组织多方互动,增强交流沟通

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一次亲子互动活动,对互动的内容和方式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明确,方式灵活,最终达到增强亲子间的友谊,促进学生进步。互动活动中,家长畅开心扉向孩子说心里话,孩子向家长尽情倾吐,积压多天的忧愁与郁闷云开雾散。此时此景,感动了多少观众,家长的心,学生的心,老师的心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外来务工子弟赵旷伟激动对其父说;“爸爸,我想通啦,你为了我们几个离家打工真不容易,我过去真对不起你。”其父深情说:“好孩子,你长大了。”情景交融,心心互动,爱的力量使我们携手共同前行,走向美好明天。许多家长参加后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让孩子捎回学校,称赞互动效果真好。通过活动,孩子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中,自信、自强,不断进步。

为激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校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评课,与孩子广泛交流,课堂上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动手、动脑,领略课堂改革。家长深感课堂变了,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自主合作中成长进步。开放的课堂教学,让家长审视着、欣赏着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成熟。很多家长观课后认为,教育方法必须适应形式的发展,必须适应孩子的一切,重于身教,才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开发孩子的智力。去年在一次家长交流报告会上,塔山村平万俊家长的报告,叙述了对孩子的成功认可,让他的孩子在台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家长的演讲无不感染着每位学生。从家长的报告中,流露出家长对子女的喜悦,激励着孩子奋发向上,此时此刻,震撼着每位家长和学生的心灵,学生朱留欢曾致父母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我再也不淘气了,我会好好学习,报答你们的。”其父感动的打来电话说:“老师,这倔孩子真的长大了,是家长学校带来的好结果。”

三、构建交流平台,共建和谐校园

校信通架起了沟通桥梁,教师每周都要向家长报告孩子各方面情况,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有时也提供一些名家教子方法,供家长教育学生参考。家长也时常就教育孩子问题,家教理论知识请教教师,老师都会准时回信答复,解释疑难。家教无小事,教师手机24小时为家长开放,全方位服务着家长,不定时培训着家长。在劳动之余也享受着现代教育资源,其乐无穷。家长时时向老师发来诸多的感谢信息,后勤教师关心学生的生活,为他们抻床、叠被、梳头;教师关爱生病的学生;教师帮扶潜能生 …… 虽然是只言片语,却沁透着家长对学校的厚爱。有的家长还深入到漂亮整洁的食堂、军事化管理的寝室参观,家长们对学校的管理赞不绝口,对关爱学生十分满意,有的送来了锦旗,有的打电话致谢。家长的赞誉和表扬激励着广大教职工奋发向上,爱岗敬业,促进着学校不断发展。交流平台互送爱,和谐育人创未来。

四、激励优秀家长,共同教育子女

学校每学期都按照严格的标准,对家长进行考核,对优秀家长要进行光荣事迹展示,进行表彰。同时把总结出家教经验以短信发往家长手机进行推广学习,家长可以发短信评价,评选新时代最佳的教子方法。在评价中研讨,在研讨中推新,不断积淀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家长们深感到无比的荣幸,很多家长都这样说:“在家长学校里,不但学到了教育子女的方法,还懂得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体会到教师的艰辛,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参与家长学校的培训,为共同教育子女成长做出贡献”。

除了家长培训,我们还适时召开“双困生”家长会,让贫困家庭的子女享受到平等教育,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校制定帮扶方案,要求每一名教职工每学期至少帮扶一名贫困生,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学习用品,资助生活费,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问题,据初步统计每学期教师帮扶贫困生折合人民币约2000余元,老邢村的学生家长王万增送来一面锦旗这样写着:真情为范 爱生如子。近几年,学校共收到家长感谢信100多封。

家长学校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懈的努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才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优秀学子,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民办学校发展 篇3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对策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00816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产生、发展引起了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明确民办学校在我国教育格局中拾遗补缺 、有益补充、直至成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展过程至关重要。实践表明,民办学校的发展对加快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顺应社会需求、缓解“择校”压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等都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加强 指导,强化法规建设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走一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道路应是民 办学校发展的主要对策。 分类号 G 512.72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办学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特别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后,一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民办 学校的发展问题,已引起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 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基本定位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出现,是改变政府包揽办学,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体 制的必然产物。伴随着它的出现,人们的疑虑与困惑也接踵而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是否会对我国义务 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形成冲击?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是否会逐渐转由社会承担?解决这种疑虑与困惑的关键是 必须明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定位问题。 义务教育由政府承担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成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国民 教育系统。尽管这一系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基本性质应予以肯定。我国公办学校十分强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之一,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主体是政府,应由政府负担。尽管目前国家财力有 限,但国家仍千方百计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在安排教育经费时,要 保证向“两基”倾斜。1995年和“九五”期间,中央义务教育专项教育拨款增量累计将达到39亿元,加上各地 1∶2的配套资金,到,用于贫困地区实现“两基”的资金总额将超过100亿元, 为实现“两基”提供了 有力的财政支持。这也正是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承担责任的充分体现。 义务教育应当以政府为主办,并不等于国家就要包办一切。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国家 现实的财力所能提供的条件在绝大多数地区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能仅仅单纯依靠加大 教育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同样需要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改变政府包揽办 学,既指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也涵盖了基础教育。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主要是在单一的高 度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下的办学体制,这种体制曾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国家包办义务教育,不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束 缚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现阶段我国的政府教育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公办学校之 间的差距又一时难以改变,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的选择也就不可避免。国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义务教育实行 完全包办的做法,政府应尊重社会对义务教育的选择需求,采取民办、公办同时并举的方针,使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从而提高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 确立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基本定位,应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走向着眼。目前我 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具有极不成熟的性质,而且远未真正形成规模。据统计,目前 全国民办中小学约有3 000多所,仅占全国中小学数量的0.5%,扣除民办高中,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数量 显然要低于这个数字,它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重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只能是公办学校的 有益补充,要在公办学校强手如林的局面下求得生存,就必须充分展示其灵活、多样的特点,扬长避短,应社 会之所需,补国家之所缺,真正发挥它在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拾遗补缺作用。这也正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 办学校的基本定位和生命力之所在。从长远看,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 ,才能真正减少政府的教育负担,也才能真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在 我国教育格局中的拾遗补缺、有益补充、直至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随 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与成熟,这种递进过程将得以实现,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形成以政府办学 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现实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我国,不论是贫困地区还是发达地区,不论是尚未“普九”还是 已经“普九”的`地区,单一化的公办学校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近年来重新起步的民办中小学校,客观 上从不同层面弥补着公办学校的不足,具有一定的拾遗补缺作用。 (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重中之重”任务的落实,加快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的步伐。 国家一再强调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把到本世纪末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 年文盲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任务。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已显得十分紧迫。但是由于各地情况 不同,不少地方要实现“重中之重”的任务还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很多地方正进入小学、初中学龄 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入学、升学难的状况比较突出。即使城市小学、初中入学高峰逐渐有所回落,农村小学 升初中的困难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总体规模的急剧扩大使办学条件紧张的局面逐年加 重,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与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学龄人口高速增长与严峻的办学条件形成反差,使得公 办学校的承受力面临挑战,继续单纯依靠公办学校增加班容量解决入学困难,势必给义务教育质量造成不良影 响。一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正是顺应了当地义务教育的需求,通过筹集民间闲散资金,租借民间可利 用教育教学场所和设施设备而迅速创办起来的,从而使一部分因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无法就读的学龄儿童有了上 学读书的机会,因而受到社会的欢迎。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弥补了公办学校在数量、规模以及办学形 式上的不足,缓解了入学、升学难的状况,有利于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 (二)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已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 与之相伴而来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在现实条件下,很多城市的公办学校,满足当地适龄 儿童、少年入学已是捉襟见肘,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难度更大。面对着户籍的限制和高额的收费,很 多流动人口的子女陷入了“流失”、“辍学”的境地。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原国家教委、公安部于 年3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暂行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 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 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事实上,近几年各地兴办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为流动人 口子女的就学提供了机会。很多学校的创办者也将流动人口的子女列为重要的招生来源。据调查,在一些外来 经商、务工人员聚集的地区,民办学校生源比较充足。而且由于解决了外来人员的后顾之忧,这些学校对于推 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一方面流入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 负起责任;同时,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鼓励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创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将是一个行 之有效的途径。 (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顺应了多种社会需求,缓解了选择教育给公办学校带来的种种 问题。 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逐步加快,教育正面临着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义务教育阶 段民办学校的发展,是对目前我国社会多样化发展态势的一种积极反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 幅度提高,并且具备了与选择教育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承受能力,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 。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无力照顾和辅导子女,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寄宿制学校里得到妥善的照料和培 养;更多的家长希望对子女加强外语、计算机、艺术等方面教育,以满足特长培养的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家 长因所处社区的学校不尽如人意而产生择校动机。目前我国现有的公办教育自然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选择教育需 求。城市数量有限的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已严重超负荷,很多地方的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纷纷以招收“择校生 ”的名义,开办了高收费班,实行所谓的“一校两制”;县以下的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普遍较差,难以满足新一 代农民的选择需求。而近几年出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恰恰是因为顺应了社会多样化所带来的选择需 求而得以迅速发展。一些学校以其相对灵活的机制,对特长教育的关注而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一些地方教育行 政部门也开始将民办学校做为化解“择校”压力的主要对策。应当承认,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在一 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家长、学生选择教育的需要,缓解了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招生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但由于 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很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还难以与公办学校相抗衡,因而它在满足 “择校”的需求上力度有限。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更大程度上满足的是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而学业成 绩与公办重点学校的要求相距甚远的那部分学生择校的需求。 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对策 为更好地发挥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拾遗补缺作用,并使其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 部门应努力探求贯彻民办教育“十六字方针”的具体对策。 (一)从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全局出发,推进民办中小学的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的改 革思路。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一定要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全局出发,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 与公办学校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一方面,作为义务教育的办学主体,公办学校一定要努力办好, 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校,要加大改革力度,使其能尽快改变面貌。同时要以《纲要》为准绳,以国家 对民办教育所采取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为指导,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 校的健康发展。当前应当特别鼓励在一些贫困边远地区和义务教育比较薄弱的地区,创办民办学校,以促进当 地义务教育的普及。 (二)强化法规建设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规范化管理。 1.加快立法步骤,完善规章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是法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用法律来维 护和保障。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前些年,我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义务教育阶 段民办学校的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当时由于缺乏有关民办中小学校的法律法规,加之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 学校的认识还不统一,基层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颁布以后,使得义务 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诸多问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法规的建设仍需完善,国家不仅要有“社会力量办学” 的全口径法规,也应当有民办中小学的基础法规,这个法规要特别注意区别城市、农村民办学校的不同情况, 充分体现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思想。只有这样,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2.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和调控的力度。为有效发挥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拾遗补缺作用,尤其 是当前,为满足家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选择教育的需求,缓解“择校”压力,必须使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 民办学校保持一定的规模。而这种规模必须建立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合理调控基础之上。一方面,各级教育行 政部门要按照《纲要》所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努力扶持一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 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应一视同仁、同等对待。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出台一些扶持义务教育 阶段民办学校的政策措施。例如:在学校的征地建校方面,在教师的配置、流动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包括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资助。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科学调控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布局与办学规 模,使之与本地区社会教育需求相协调。例如:在义务教育薄弱地区,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区,应鼓励发展;而 在民办学校发展起来,社会需求确实回落的地区,应适当调整并引导学校转型,避免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浪费 。 (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注意引导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 道路。很显然,教学质量与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来说 更是如此。因为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而言,其显著特点是满足选择教育的需求。而可靠的教学质量 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于家长来说,是作出选择的最重要的砝码。家长付出教育消费投资,必然要求学校以教学 质量和办学特色来确保其子女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作为回报。 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其质量与特色的概念、标准要注入新的内涵,它必须要打破现行公办教育体制 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枷锁,利用民办学校的优势和条件,变应试教育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受“考试――分数――升学”的运行机制的制约,社会及家长对教学质量的评判往往 集中在“分数”和“升学率”两大指标上,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指标,而民办学校办学又面临着学生 起点低、差异大、家长期望值高的状况。面对这种现实,如果继续陷入与公办重点校进行分数竞争的“怪圈” ,办学将没有出路。目前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极为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但是从效果 和动机来考察,一些学校的教育计划和设想,旨在借此吸引生源或作为一种时髦的表面文章,没有真正收到应 有的效果。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督促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确实从家长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 发,力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义务教育的选择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义 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在接受市场选择和参与教育质量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收稿日期:1998―10―26 1.国家教育委员会:《新的里程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 9月版。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辅导讲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年5月版。 3. 魏新:《关于我国教育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研究》第6期。

民办学校发展 篇4

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

从上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由后工业时代逐渐进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人性与科学理性的交融,同样使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平乐,上海远郊一所普通的中学。三年前,不甘教育寂寞的平乐人,在华东师大教授熊川武博士的悉心指导下,从教育的内容到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的行为方式,从隐性课程到显形课程,大胆进行教育的改革,让教育从文本回归到人本,从理性走到教育的理性与人性的融合,让教育走向理解的教育,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平乐的理解教育。三年过去了,平乐迅速由一所薄弱学校走向上海市先进学校行列,被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认为是“为上海加强初中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我们透过成功表象看本质时,我们发现,决定平乐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三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平乐人的精神与平乐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谓之为“理解文化”。

学校“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功能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学校文化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源泉,是教师受教育与教育学生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学校文化土壤的改造。所以,具有学校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在我们的理解教育中,“理解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实现人的生命意义。”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根据我们的理解,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哲学解释学,我们将理解教育定义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交流、活动,让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得到合理发挥,从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认知对象,使教育主体的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教育彻底抛弃了“教师中心说”,教师也从教育的精神和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但其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与精神世界的影响,还必须要与其面对的学生的主体性保持理解、通融,最后消除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自我误解及相应误解,达成共识。理解教育将学生从“被知识灌输的对象”中解救出来,学生成了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主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性主体的作用,更注重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文化具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就谓之平乐的“理解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不仅仅对未来平乐人起教育与导向作用,为未来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这种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教育了在校的所有平乐人。另外,由于我们的“理解文化”是在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的.理解教育思想指导下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故而同样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

学校“理解文化”的建设

将理解内化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年来,平乐努力建设具有“理解”理念的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理解环境文化、理解精神文化和理解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学校“理解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和实质。让“理解教育”思想内化为平乐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平乐人的教育行为方式,并在实际与研究中沉淀为学校的“理解文化”。这是平乐发展的过程,也是平乐发展的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实行学习化管理,并主要通过如下一些策略来实现:

组织学习型组织。对我们平乐这样一所从未进行过具有前瞻性课题研究的学校来说,教师观念落后,师生关系紧张,师生误解与自我误解严重,要真正实施“理解教育”谈何容易?为此我们以课题的组织、学习、实施、研究为手段和目的,着手组织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了学校龙头课题“理解教育”研究(市级),教师们在初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在总课题下成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全程、全面参与课题的学习、实践和研究。

致知是形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不仅学习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请熊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每周或每两周一次来校讲学或指导。课题中心组成员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编辑了《理解教育读本》一书,将熊教授的一些“艰涩”的理论结合平乐的实际诠释出来,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我们除了请熊教授担任总课题的指导外,又请了5位博士分别担任我们子课题的顾问。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周都邀请他们来指导课题的研究实施。这些工作大大缩短了教师对理解教育的理解时间,我们开始走向理解。

力行(实践与体验)是先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理解教育行为方式的最佳途径。明代王守仁提出:“致知在实事上”。结合实践,我们认为,通过学习共同建立我们共有的愿景,最好的途径是实践(体验):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揣摩新教育理念内含的先进思想;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尝试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到成功。反过来,实践的进行又促使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新信息,形成了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平乐是理解教育的发源地,理解教育就是在我们平乐教师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中走向成功的。

格物(反思、研究、创新)是沉淀为学校“理解文化”的充要条件。朱熹认为:“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我认为,做学问,“格物”“致知”“力行”不可偏。为了推行学校教育改革,我们在“理解教育”研究总课题下设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要参与。三年的研究、学习和实践,教师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目前为止,教师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开发了二十多种具体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理解教育策略;形成了两百多篇理解教育研究论文,编辑了三本理解教育文集,有几十篇已发表在各级刊物上;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解教育个案等。三年的学习化管理使广大教师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观,懂得了理解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体谅、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欣赏所有的学生,诚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感化他们,让每一名学生在平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最终形成了学校“理解文化”----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建设具有“理解教育”特征的学校环境文化

“理解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柱。学校“理解环境文化”作为一门隐性的课程,每天、每分、每秒都教育着周围的人。我们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阅报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展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图书角、外语角、知识长廊;分班级建设小绿地、小花池、小植物园等,使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表达着师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理解。

建设学校理解道德场,让理解伴随师生成长

所谓理解道德场就是由师生、家长、社会共同营造的理解型德育场。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始终弥漫在校园内外,影响着师生的成长历程。如学校建有“心海”信箱,让遭受误解的学生有说话的地方;学校建有理解室,接受学生的宣泄、倾听学生的苦衷、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如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集会等阵地对理解教育进行辩论:在实践中体验理解。

上一篇:电话给我的烦恼作文下一篇:描写春日的优美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