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校园

2024-09-21

高校人文校园(共10篇)

高校人文校园 篇1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体育文化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存智慧,甚至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独到的整合功能,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体育的文化使命显现出其深刻的社会价值。在高校中的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两大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亚文化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与学校的校风校纪、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及生活方式等密切联系。举凡声誉较高、育人有特色的高校都注重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例如,英国的牛津、剑桥每年必定举办划船竞赛,运用体育竞争的意识营造学术氛围竞争,这种历行百年的活动促进了两校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形成和培养。

1 高校体育文化的诠释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精神文化层次主要指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方面,占主导地位,其体育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层次指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教学管理、体育交流、体育竞赛等,是高校体育的综合形态,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物质层次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等。高校体育文化三个层次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教育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员工为主导,在学校有形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学校体育环境中共同形成的,具有大学特色健康的生活氛围。校园体育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校园形象是无形的资产和成功办学的标志,它不仅在校园内产生带动作用,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都可产生知名影响,显示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辐射力。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及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它集运动、健康、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是高校特有的一种带有校园文化气息和朝气蓬勃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群体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等体育行为方式在大学校园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等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及精神风貌。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教学、科研及管理长期发展过程中继承和沉淀的文化传统,是广大师生员工直接参与和精心培育下形成的,是一种和谐文化。它在改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心智,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一切人类先进文化成果,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层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载体,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协调、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包括和谐的人际交往,深厚的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师生员工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信仰、审美情趣及道德观念等文化因素去塑造和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营造文明、健康、高品味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群紧密联系,要注重体育文化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体育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育与美育的结合,不断拓展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体育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展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其感情世界,让大学生以发展的、全新的视野看待自己和未来,同时,在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典范,用个人良好的人文素养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大学生。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人文精神的一条纽带,在培育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学校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加大体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大力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蓬勃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 构建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

3.1 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次建设

高校中的体育观念、运动环境及文化教育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感受和运动情感体验。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运动意识,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方法,更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体格与人格。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寄托的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及体育拼搏精神,在高校中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的各种体育课、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休闲娱乐活动中,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广大师生的双向交流,构成了和谐的高校特有人文校园文化景观。

现代体育文化的各种媒体传播,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设与体育文化的其他载体相比,更具有突出的辐射力和传播能力,体育价值观、意识、理念等精神层要素可以迅速传播到体育有关的师生,并辐射到体育界范围内。高校内的校园网络建立的体育文化主页,将“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理念、健身知识、竞赛大众健身信息、体育新闻动态等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声、图、文化、动画形式在校园网络上传播,使校园体育文化无处不在,大学生时时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

3.2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次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次的涵盖范围很广,远远超过体育课和体育竞赛。目前高校制度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开发特色体育校本课程的力度,充分考虑各自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传统及学生的兴趣等具体课程情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

高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时代理念,突出健身与休闲娱乐功能,大胆引进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大力开发休闲娱乐课程,积极改造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特色体育课程大体有以下几类:(1)引进时尚运动项目课程:拉丁舞、街舞、体育舞蹈、瑜伽、形体健美等;(2)新兴休闲娱乐课程: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户外拓展、轮滑、攀岩、垂钓、飞镖、极限运动、击剑、门球、高尔夫等;(3)民间游戏、民族传统体育改造项目课程:脚斗士运动、武术、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腰鼓、踢毽子、秧歌等;(4)国外武技课程:泰拳、跆拳道、柔道、空手道、自由搏击等;(5)文化益智课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6)人文关怀下的弱势群体(病、残、胖、弱等学生群体)保健课课程:健身气功、太极拳、有氧运动等,这些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正逐步进驻高校体育课堂,这些充满浓厚人文关怀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丰富和发展了高校体育文化生活。

现代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设置相辅相成,形成了健身与竞技、传统与新兴、民族与国际、休闲与娱乐等内容多层次课程新体系。课程设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使这些具有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及休闲娱乐价值的运动项目,构建成具有当代特色的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同时,在高校中形成和推动了具有和谐人文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3 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层次建设

高校中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场馆建筑等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在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育人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如校园内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塑;体育馆、建身房等处悬挂的体育明星画像、体育格言、体育知识宣传等,学校的媒体广泛宣传有关体育信息、动态,这种体育文化氛围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育观念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

4 结语

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及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构筑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体制和教育氛围,它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是当前和谐社会发展时代呼唤下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拓展了高校的人文教育外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应从新视角、新理念、新思维认识当前教育全球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朝着正确导向、内容健康、品味高雅的方向发展,放大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契机。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校本体育课程的设置,完善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健康教育,和谐,人文

参考文献

[1]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2]梁永桥,李英春等.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

[4]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5]丁冬升.对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5(4).

高校人文校园 篇2

您们好!

田坝小学创办于1962年,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学校紧邻渤桂路,占地面积4064平方米,建筑面积3646平方米,共有教学用房2幢,师生生活用房2幢,校园内学生活动场地较窄但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校园内空气清新,无污染。近两年来学校领导积极向上争资、压缩开支、投入学校建设及排危20余万元,至使学校硬件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517人,教职工44人。

几年来,全体教职工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以一流的质量求发展赢赞誉,2010年我校在小学毕业统考中,毕业92人,升入一中13人,在酉东片区独占鳌头;近一年来,通过人文校园的创建,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爱岗敬业、精业乐业”的拼搏精神和“携手并进、永攀高峰”的工作作风,学生形成了“乐学巧思、明礼诚信”的良好学习氛围,今年的毕业班升学有望再创佳绩。我校以人文校园创建为目标,力争把田坝小学办成一所“高质量的学校”。

一、明确人文校园创建目标

各位领导,我校人文校园建设从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课堂文化等方面入手抓创建,为师生营造良好、舒适、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通过人文校园的创建,我校逐步实现校园人文化和学校特色化,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职责。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和相关人员为成员的“人文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人文校园”建设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职责,白明全(工会主席)具体抓创建工作。

(二)确定目标,严格考核

学校以“以生为本、建标准化学校、办高标准教育”的办学理念来培养人文素养,美化育人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有学校特色文化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达到县级“人文校园”要求为创建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一创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和落实了各种规章制度,逗硬考核,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工作予以督查指导。

(三)以“唱读讲传习跳”活动为主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制定《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习书法、跳摆手舞 》实施方案,学校行政各负责一项活动的落实,深入推进“唱读讲传习跳”活动,着重开展了“一二〃九” 红歌大赛、“讲故事比赛”、“

六、一”庆祝活动,积极参加镇教育管理中心组织经典诵读比赛、习书法和各种赛事活动,强力推进摆手舞进课堂、进课间操,实现“唱读讲传习跳”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学校决定今年六一举行以班级进行摆手舞和唱红歌比赛),使之成为提升精气神的有效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创新工程。学校利用现有图书和经典教材读本,开展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读书活动,定人定时开放图书室,让师生从中涉取精神粮食。由于我校摆手舞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周围的居民自发地开展以摆手舞为活动的各种健身

舞蹈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与社会合作大力开展文艺创作,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校网络文化健康、丰富、干净。在酉酬镇举办的读经典活动中,我校学生获得第3名。

(四)以绿色理念,创建人文校园

学校充分、有效地利用空间,对校园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注重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公德意识,并促成学生在绿色校园建设中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利用有限的资金积极开展环境建设,本期硬化地坪1200平方米,新修花坛2个,绿化带3块,新修简易垃圾池1个,这些措施丰富了育人的内涵。

(五)课堂教学管理

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艺体学科课时,以教学“五认真”为重点,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结果考核的运用。艺体学科有人上,特别是25分钟大课间操、中午半小时摆手舞的开展,使得阳光体育更加灵活多样,学校以小学生体操、摆手舞、跳绳和滚铁环等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使学生的体质、技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根据艺体课时总量,配齐配足艺体教师,努力满足学校艺体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先后送冯爱华、夏红老师参加县级体育培训,提高艺体教师业务水平;我校的吴明杰老师的书法作品代表酉阳宣传部在重庆参展入围,获市级三等奖,本期4月我校派出学生白林亿、白海勇等参加酉酬教办举办的酉东片区小学生篮球赛获得冠军。

学校坚持“立足本校、自我培养”的原则,立足自身条件,充分挖掘学校资源,紧紧依托校本教研,强化业务能力培训,有计划派出教师学习:白华、江正军、白小明、彭洁琼等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白天恩校长、段泽翊、黄小东、魏兰等教师参加了重庆市高段语文培训学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

(六)以“明礼诚信”为抓手,提高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创建水平我校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以“讲礼仪、讲卫生、讲秩序、讲爱心、明道理、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学习礼仪知识,争做文明学生”、“人人是形象,师生作表率;文明促发展,基础是教育”等主题教育和红领巾广播站的开播,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质。

(七)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 我校根据“以生为本、建标准化学校、办高标准教育”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学校制度改革,先后制定了《教师婚庆事宜慰问办法》《教师坐班制度》《教师考核和班主任考核细则》《行政值周职责》等等,学校对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帮助;重视培优辅差;新建了储藏室,爱心午餐运行良好; 5月10日,学校组织全体女教职工到妇幼保健站进行全面体检,大力倡导人文关怀,努力形成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的学校制度文化,让师生的价值、潜能、作用、人格、行为、情感、需求得到公正评价、理解与尊重,让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感受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与幸福。

(八)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标识环境建设

根据“以生为本、建标准化学校、办高标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和各种标识等彰显人文校园特色,强化人文校园标识文化环境建设,着力培养师生求真、扬善、尚美、务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升校园人文精神的活力和魅力。

(九)以安全工作为载体,增强人文关怀,构建平安校园

安全保障是前提,学校安全是底线,安全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学校以狠抓安全工作为载体,通过安全大排查、排除许多安全隐患:修建了围墙、校门、门卫室、新安装了监控设备、路灯、教室功能室电路等,设立校园专职保安机构,确保师生生命财产不受到任何侵犯,校内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增强人文关怀,努力构建平安校园。

尊敬的验收评估团的各位领导,我校在创建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建标准化学校、办高标准教育的理念,以争先创优,勇当排头兵为办学目标,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为宗旨,以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创建我校的特色(摆手舞、教育教学优质)。我校通过人文校园创建工作,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保证了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人文校园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我们将诚恳接受验收团的指导意见并以此为方向以此为动力,举全校师生之力,集全校师生之智,彻底完善人文校园创建工作,巩固人文校园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为师生营造舒适、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真正把田坝小学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谢谢大家!

让人文教育温暖校园 篇3

人文教育尊重人

每一位老教师退休,全校都会举行盛大的欢送会。当大屏幕上出现老教师到校任教以来的老照片时,全场掌声雷动。青年新秀献花,赠送退休纪念品,大家合影留念……这样的退休仪式,满满的是温暖、感动与自豪。尊重退休教师,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尊重教师职业。要让老师们体验职业尊严、感悟职业尊严、生成职业尊严。职业尊严感一旦形成,爱岗敬业就会变成教师的自主追求。

人文教育尊重人的发展

阶梯教室,学生家长姜孟希女士,是中国美容美发协会理事,香港资深形象设计顾问,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奥博娅香港国际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一个成功形象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讲述了形象对成功的影响,讲述如何提高自身形象,将形象走在能力前。

阶梯教室,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同学向中学生们讲述自己因为梦想和爱好,积极努力,最终实现目标,走进清华的故事。故事真实感人,有挫折,也有欢乐,有成功,更有感动。

这些都是“人生规划与学习指导”系列课程的一部分,学校聘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和优秀大学在校生作为客座老师,定期为学生讲述未来职业、生活的规划。让学生走出去参加模拟大学,感受大学的生活。开展“我的大学”生涯指导演讲,尽一切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社会资源,真正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人生规划课程,是对人发展的主体性的尊重,让同学们真正认识职业,了解自我,选择正确的专业,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人文教育尊重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尊重个性发展”教育使命的大前提下,面对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校自主开发了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生涯规划与实践类课程、领袖与领导力课程。根据学生个性需求和特长发展需要,构建并实施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艺术体育特长课程。成立社团联合会,街舞社、话剧社、棋艺社、篮球社、心悦团……通过对课程种类的适度拓宽和内涵的深度开掘,构建并实施人文科学拓展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认识学科文化价值,认识自身特长和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人生情趣。旨在满足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文教育培养儒雅之士

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儒雅之士”,即熏染书卷之气,涵养儒雅之风。所谓书卷之气,是一种饱读诗书之后形成的高雅气质和风度。书卷之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所谓儒雅之风,是指学识渊博、知书达理、具有温文尔雅的气度。培养儒雅的教育,其实质是注重成人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活生生的人;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关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和谐,将教学真正变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

培养具有书卷之气,儒雅之风的儒雅之士,是对人性教育的回归。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教育者不可忘掉教育的根本。本校要用“人的教育”统领“专业教育”并使之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的教育,从而在教育目标上,力求实现提升人性与提高智力的统一,培养具有书卷之气、儒雅之风的现代青年。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一定要立足人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育人如植树,根扎得越深,越会枝繁叶茂。熏染书卷之气,涵养儒雅之风,让人文教育温暖校园,我们在路上。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 篇4

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使得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 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 把提高科技素质作为发展自己的重要目标,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 则表现出部分高校追求短期效应的片面性和功利性, 使科学、教育、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导致了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和轻视。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造成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失范, 审美情趣低下, 校园文化单一, 直接影响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制约了全面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从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方面现代高等教育的成就, 为当今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由于体制方面的诸多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状态;同时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更加严峻的课题, 那就是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在提高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前提下, 发挥更大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以科学的态度, 从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下找到自己的位置。高等教育的伟大成就表现在高级专业人才的增加, 在科技进步的同时, 提高社会生产力,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高级专业科技人员的增加并投入经济建设, 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培养并具备这种心理认识就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宏大的理想, 更应当具有切合实际的奋斗方向, 从而坚定信心。

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思想品德课, 同时也包括通过各类公共必修、选修课程学习所有人文科学的优秀成果。正如《教育法》中所提出的“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全世界人民瞩目。前人的经验和观点对于提高人文素质颇有裨益。当前各高等院校教育模式大多开设“两课”课程, 以及大学语文和其他人文类的选修课程。无论是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科技人才, 对于人文科学知识的需求也是一致的。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 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就说明了“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科学的重要性。人文科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和提高社会人际关系的质量, 即“如何做人”的能力。包括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伦理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及自身的情感、理性、意志、修养等等从心理生理因素到文化道德信仰追求均为人文科学的内容。只有强化人文科学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 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提高人文素质的前提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遵循教育规律。在此基础上, 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有:首先, 两课教育对人生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在此不再赘述。其次, 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如思想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与思想课程中, 有许多反映儒、法、道、墨以及古代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学术思想, 选择其中对提高人文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和促进作用的, 结合现代思想、时代特征进行论证, 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如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解释“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 (《论语》) 的道理;用辩证的观点来学习《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观点, 深刻认识“不必为己”的“天下为公”思想的社会意义, 认识“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的历史借鉴;认识儒家“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 的修身原则和《史记》中所记述的“终不以一人之利而病天下”的大公无私的进步思想;重视个人修养, 明白“礼者禁于未然之前”的道理 (贾谊《陈政事疏》) ;正确理解《论语》中“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从, 不善不能, 是吾忧也”的观点和“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的辩证关系 (《资治通鉴》) ;用《孟子》中“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则天下”的基本原则, 把握自己的行为, 从而提高人文素质, 培养责任意识。第三就是引导学生读书, 读好书, 开设文化教育的选修课和必修课, 通过中外名著导读, 名曲名画欣赏, 影视评论, 民俗文化传扬等等来陶冶情操, 提高人文素质。第四, 优化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都会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追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同时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及时总结每个时期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紧密联系思想认识, 进行交流总结, 以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

教育部为适应形势发展, 明确提出“三提高”方针, 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提高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这一方针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人文素质修养, 如: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美学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以想象力为主的形象思维, 唤起其潜在的直觉感悟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开发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新型科技人才。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 都渴望自己成才, 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而欠缺人文素质, 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 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 教学应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学校教学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 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 而是更注重使学生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时, 不仅要从专业角度去欣赏它的主旨、艺术特点、美学意义, 同时还要对现实有指导意义, 这才能显示出这部作品的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 要结合具体环境和自身特点, 达到提高个人能力和修养的目的, 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落实的。要使学生知道鉴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除了作品本身特有的文学魅力, 更为重要的是和他们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充分发挥和挖掘专业课教育对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 正确、全面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政策。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势在必行。国家计划实施全国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担任村干部的战略部署, 仅此一项, 足以说明,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增加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使他们成为能够发扬爱国、爱民、勇于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富于创新精神、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真正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 都能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 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正体会“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孟子》) 的思想境界, 无论就业或者创业, 都能正确把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坚持“利不苟得, 害不苟去” (《汉书·贾谊传》) 的立身处世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民, 王健.十三经译注.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创建人文校园汇报材料 篇5

近一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校园文化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渝委办发〔2009〕50号)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反复研究论证了我校人文校园建设方案,确定了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向,现将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明确思路、统筹规划

经过一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群策群力,始终“以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约束、激励、规范人,以人文文化培养人、教化人”作为学校人文校园建设总思路,积极创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特色化、和谐化、多样化的精神家园、学习乐园和生活公园。并成立人文校园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吴林伟;副组长:邓辉栋、邱鹤鸣、郭先华;成员:宋永久、陈晓林、雷登春、刘刚、余芳。下设办公室:主任:刘刚;成 员:宋永久、陈晓林、雷登春、余芳),制定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

(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大脑的“三进”工作,以增强我校师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和凝聚力。

(二)利用传统节假日、政治学习、工会活动、支部民主生活会等对广大教职工进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师德规范教育,提升广大教职工的人文素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广大教职工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三)着力建设“人文课堂”,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科课堂教育之中,本着寓德于教,以德育人,以德化人,通过建设“人文课堂”,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从而让人文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展。

(四)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大型集会、升旗仪式、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五爱”(即“爱自己、爱同学、爱父母、爱学校、爱祖国”)教育,将人文教育渗透、融合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之中。

三、开展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师生活动

(一)以“唱读讲传”活动为主要载体,强化校园人文教育。我校深入推进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着眼于建设高品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将“唱、读、讲、传”融入第二课堂并作为艺术节、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班队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家校活动的重要内容。各教班坚持用晨读和周一班队课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坚持“班班有歌声”,实现“唱读讲传”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精品化,提升校园人文精神的活力与魅力,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的有效载体。

(二)深入实施体育、艺术和科技“2+2”项目实验,继续加强我校剪纸艺术特色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积极营造丰富、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四、狠抓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提高校园文明礼仪水平

通过抓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学生文明礼仪制度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我校的校园文明礼仪水平;积极开展“礼仪伴我行,争做文明好学生”教育活动,完善学生文明礼仪评价标准,规范我校学生的文明礼仪,让他们“言谈文雅,举止儒雅,品行高雅”。

五、推进人文校园标识建设,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

我校围绕“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学校的灵魂”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八十几年的文化传承,从校训、校规、校徽、校旗和文化长廊等方面加强了校园标识建设,努力彰显独具鱼龙特色的校园标识系统、交通标识系统、公共关怀标识系统和语言标识系统,充分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区和谐共处,倾力打造“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

加强人文校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五个校园”建设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是提高育人水平的需要。为使学校达到“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我校师生为创建人文校园在做更大的努力。

让人文精神充盈校园 篇6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活动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时期的重要教育活动,是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集体性活动。学校在安排校园活动的同时应当注重活动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培养良好的生活情操和习惯。这种优良的校园气氛有益于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在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中逐渐学会与大家交流问题、寻求答案、表达观点。这些对小学时期的学生的思想形成及习惯养成都有莫大的帮助。太过学术的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能很难接受。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范围有限,我们要想有效地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就应当通过充分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在吸引他们的同时,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我们可以为学生举办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这些充满童趣的活动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善待他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他们在日后更高层次的教学中学会与他人探讨知识,共享成果,这是学生应当具有的一种基本品德。像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特别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自信是学生日后学习与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良好心理品质,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才能为他们开启通往成功的道路。困难与挫折是难免的,我们要教会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生活中的挫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念,在学校的人文精神建设中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心理培养的双重任务,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评价能力。

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困难。例如,有些学生的成绩时常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情绪的动荡和学习信心的丧失。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发现与指导,特别是班主任的细心观察和适时引导。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告诉他们一次两次的失败是难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敢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一切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不断释放正能量,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三、创建和谐校园,尊师重道、师生共进

学校是孕育人文精神的地方,以培养“人”为天职,教师就是培养“人”的执行者。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时空的延展性等特点。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学校应该让教师充分感受到精神上的独立,感受到教书育人是受人尊重的幸福快乐的事业。让学生怀揣着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望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建立良好的校园文明。

只有在这种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共同进步,才能共同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在一种师生互敬、互助的良好氛围下,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学校应当特别注重提升教师的师德,培养高尚的师风,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风,遵守纪律,提高学生的品德。

实施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校园 篇7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让教师不断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 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行动者。几年来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做到了“一条主线, 三个加强”, 即以师德师风教育为主线;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 以“青蓝工程”作为活动平台, 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对教师要有严密的工作计划、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要做到政治上有上进心、工作上有事业心、生活上有责任心、学习上要虚心。这一切使学校出现了人人爱教、乐教、善教的可喜局面。我们在严格管理的同时, 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原则。人文关怀, 创设和谐校园。要求全部行政领导要做到心中有人, 如熟悉每位教师的基本情况, 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 做教师的良师益友;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做学生家长的贴心人。

二、注重人文关怀, 激发创新活力, 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的管理本质就是人的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使每个教师树立主人翁思想, 自觉投身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是我们推行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为此, 学校利用教学科研活动, 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一是提出“读书的教师最美”, 让教师捧起书来, 通过读经典名著, 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 强教学实践;读教育学, 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 了解世事风情。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与魏书生的漫谈碰撞激起了我们对教育的深层思索。二是让教师提起笔来, 写一写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如要求教师每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设想及反思, 对学校或教育界的一些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学校出谋划策。培养教师一日三省的修养习惯, 时时检查自己的得与失、成与败, 养成“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的良好品质。三是让教师张开嘴来, 说一说自己的工作感受。如通过科组、学习型团队等团队以辩论、沙龙的形式引领教学潮流, 张扬教学个性, 交流教学心得, 畅谈理想及对学校发展的建议等。从多侧面、多角度正确理解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质及其他先进文化理念, 为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学校搭台, 教师唱戏, 完善我校的教研体系

校本教研是我校教研的一大亮点, 我校新综合楼落成使用, 同时根据学校教研要求, 找到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在软硬件上为广大教师搞好教学研究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我校的校本教研以“名师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为活动主线;以“有效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 在教研的过程中老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各展风采。教研教学活动形成了两股强劲气流, 一股出现在教学区教师们享受课堂给学生们带来的快乐, 一股出现在综合楼办公区各科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条不紊的开展。通过教研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很大提高, 青年教师成长很快, 我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以“八种观点”为着眼点全面关心教师

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发展, 对教师的工作及生活关怀备至, 做到不忽略每一位教师。学校以“八种观点”为指导, 全面关怀教师, 关心老师的生活, 关心老师的身体, 关心老师的家庭。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 不求全责备, 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 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 构建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同时, 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

五、以真诚的沟通和善意的批评为手段搭建理解的桥梁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 是体现校园和谐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 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如何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孔子云:“不患人之不已知, 患不知人。”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 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如果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 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为此, 我校倡导以“真诚的沟通和善意的批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加强行政工作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合力。

六、以“和谐校园策划推广小组”为功能载体开展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有关活动

1. 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文章。

当教师忙碌于繁杂的工作之时, 如果为他们带来一些有趣、精辟的文章, 这无疑是一种心灵休憩的过程。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常怀感恩的心》, 通过精美的图片、深刻的话语激起老师生活的激情, 带领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从而唤醒他们感恩生活、眷恋生活的情感。教师的心灵在学习中发出了快意的微笑, 在疲惫中重获工作的激情。我们还开设艺术欣赏课堂, 如《如何设计一个气派的客厅》关注教师的家庭生活, 让教师在工作之余也能感受家的温暖。

2. 开展集体团康课。

当教师在自己的领地伏案工作的时候, 如果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他们参加, 这将有利于丰富他们单调的工作生活。和谐小组的梁婷老师经常为教师设计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团康活动, 让教师抛开工作的烦恼, 重拾游戏的欢乐。如我们组织了《以讹传讹》、《盲人导向》等团康活动, 教师在欢快的活动过程中, 既感受了游戏的快乐, 又领悟到合作的重要, 在活动中加强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3. 组织中山一日游。

我校每年都会新进一批教师, 考虑到这些教师初来乍到, 对中山的环境比较陌生, 难以产生归宿感。为此, 我校每年都会组织新教师参加中山一日游的活动。在春光洋溢的户外实践活动中, 新老师不仅在山水之中领略了自然风光之美, 还在中山故居等古迹中感受了中山浓浓的文化气息, 既有怡然自得的轻松, 又有获益匪浅的收获, 新教师的归属感更是油然而生。

4. 节日送上小小礼物。

和谐在人心, 关怀在细节。为了更好地关怀教师, 和谐小组常常代表学校为教师送上节日的问候, “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 有时是一朵鲜花的灿烂, 有时是一双手套的温暖。小小的礼物, 饱含了学校领导的无限关怀之情。每当节日来临之际, 教师们都满心期待, 因为校园惊喜连连不断, 关怀无处不在。

5.“我为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出谋献策”征文及意见征集活动。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 人人都有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的义务。为了更好地搜集各成员的意见, 和谐小组每学期都会对和谐校园建设进行意见征集, 吸纳好的建议, 改进学校管理等各方面的不足或疏忽。老师们对于建议征集的工作都非常热衷, 认真思考, 集思广益, 长期的实践为学校带来许多中肯良好的意见。

实施人文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篇8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我们应深入探讨和挖掘这些传统文化思想, 以此来教育学生, 加强自身修养。同时, 我们还应该结合当今时代主题,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 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面对社会现实, 创造性地阐发和提升和谐精神。深入研究影响学校发展的焦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齐心协力谋发展。将教育、管理和关心、关爱、关怀相结合, 切实解决师生的困难。

一、和谐校园, 是师生、生生和谐的校园

季羡林先生指出:“我们讲和谐, 不仅要人与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 还要人内心和谐。”构建和谐校园, 要求师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有障碍, 构建和谐校园无从谈起。因此, 要以尊重、信任、理解、赞赏、引导、激励、沟通、支持、帮助、关爱等方式, 努力营造促进学生成才、成长的良好育人氛围。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 要求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健全的人格, 健壮的体格, 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 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倡导包容、兼容。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我为学校, 学校为我;校兴则我兴, 校荣则我荣”。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 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 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二、和谐校园, 是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的校园

充满活力, 使学校拥有较强的创造力, 能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积极作用。做到真正依靠他们, 信赖他们, 并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便利, 创造条件, 让他们各尽所能, 各尽其力, 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促使他们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在教学、科研、学习等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以及团员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时, 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 让校园内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安定有序, 使学校各项制度健全, 管理有序, 师生员工安居乐业。没有稳定, 就没有和谐,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学校的各种矛盾,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倾向性问题, 努力把矛盾降到最低限度。要求大家发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 安定有序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学校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管理制度, 让所有师生每天都生活在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 特别是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 养成遵纪守法、健康文明的良好习惯。

三、要率先垂范, 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信构建和谐校园也将迅速成为我们全体师生的共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关键在行动, 有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抓实干, 和谐校园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 我们教师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爱生乐教、严谨治学、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要好学上进、刻苦砥砺。全体教职员工要确立“工作为重、质量第一”的工作观念, 工作中弘扬“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校园精神, 淡化议论、强化感觉;淡化复杂、弘扬简单;守土有责, 尽心尽力。自觉做到思想上同心, 目标上同向, 行为上同步, 事业上同干,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全心全意, 群策群力。

构建人文校园提高师生素养研究 篇9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1. 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教基[2006]5号) 、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渝教宣[2009]21号) 、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渝教基[2008]15号) 等文件或通知中均对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校园构建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 引领学校自身发展、走向成熟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中学, 但由于学校经历了多次变迁, 学校的办学理念应当与时俱进, 目前学校的视觉文化也不够规范, 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班级文化等不成体系, 没有厚重感。对师生潜移默化, 素养提高影响力不够。因此, 需要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和目前学校的实际, 进一步规范办学理念, 打造更加切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 以达到引领师生和谐共进的目的。

3. 教师、学生发展的呼唤。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特定场所, 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学校环境的优劣, 无论对教师人格的发展, 还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育,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主动, 以愉快全体师生的生命, 以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是学校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 研究的意义

1. 促进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和发展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又改进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提升学校人文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 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 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3. 凝聚学校办学特色。

2010年, 我校被确定为渝北区标准化重点建设的五所学校之一, 这给我校打造人文校园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课题组充分挖掘本地、本校资源, 形成系统的理念文化;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和建成后, 同时完成显性文化的系统工程建设, 并逐步构建起具有本校特点的人文校园文化。通过人文校园的构建, 激发师生自身驱动力, 引领师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 形成一种人、校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 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 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讲人, 讲的是个体的人, 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和谐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而人的发展与素质的提升, 靠的是什么呢?和谐的社会、和谐的教育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4.特色学校理论。关于“特色学校”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学者在《解读办学特色》中指出“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中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等, 遵循教育规律, 发挥本校优势和传统, 选准突破口, 以点带面, 实行整体优化, 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 具有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风貌、优良的办学特征, 它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 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学生。”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人文校园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使“以人为本”成为全球关注并倡导的目标。只有重视人的作用, 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学校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确立。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 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 使全校师生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 并形成人文气息浓郁的学校文化特色。这就是人文校园。

(二) 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技术素养、礼仪素养、专业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理论素养等。本课题不去面面俱到, 拟从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技术素养方面进行研究。

(三) 学生素养

学生的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等综合素养。本课题拟通过研究和努力, 在学生的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 自尊自信、自律自控等公民素养, 团队精神、沟通协作等合作能力, 不畏艰难、勇于争先等体育精神的培养方面有所助益。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提倡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识, 尤其是发达国家, 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美国人认为,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是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 是宽容精神、合作精神等, 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都是人文精神, 故人文精神被视为美国的教育之魂。

英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非常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是十分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纵观发达国家的人文素质教育, 其目的无不是让受教育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高诚信度, 增强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勃勃向上的工作精神, 使学生在做人与待人接物中也能显示出很高的品质。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人文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江苏吴江中学进行了《数字化背景下人文校园建设的研究》, 重庆市渝北区五星小学进行了《书香校园构建策略研究》等。

国内外相关研究各具特色, 虽然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为建设目的功利化、建设主体偏误、建设内容缺乏个性等等。如何克服各种弊端, 提升人文校园建设水平, 全面提升师生素养, 就成为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 人文校园的理念文化建设

(二) 人文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

(三) 人文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

(四) 人文校园的课程文化建设

(五) 通过人文校园建设, 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提升学校软实力,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以凝炼办学理念为依托, 以构建人文校园为载体, 研究玉峰山中学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的推进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调查法、文献检索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 形成十项行动推进策略。

1.思想性行动策略: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统领“人文校园”建设。

2.人本性行动策略:秉承以人为本, 把教育人、培养人、感染人、激励人作为“人文校园”建设的工作途径和工作方向。

3.科学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 从方案设计到规划制定, 从人文精神的提炼到人文景观的建设, 从办学理念的提升到办学思路的调整等, 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4.动态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要有前瞻意识, 要与时俱进, 在持续发展中弘扬时代主旋律。

5.整体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整体规划, 统筹兼顾, 分步实施。

6.特殊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 要在合乎上级要求的整体规划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体现自己学校的特色和风格。

7.主体性行动策略: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主体, 注重师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8.体验性行动策略: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活动体验, 促使学生通过体验转变观念。

9.熏陶性行动策略:借助有益的人文素材和人文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式的熏陶。

10.创新性行动策略:建设与实施要以培育人文精神, 提升人文素养, 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校园文化为目标, 以科学的创新精神指导和组织实验研究工作。

八、研究成果

(一) 提炼了人文校园的理念文化

1. 主题文化:

驿站文化。玉峰山镇曾经是一个古驿站。我们将古韵之风与现代气息相结合, 把玉峰山中学的主题文化打造为“驿站文化”。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传输网络, 学生们进入这里学习各学科的知识, 获取不同领域的信息, 为自身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行者们在驿站里获得充足的物资后会继续前行。也就是意味着学生们从玉峰山中学毕业后, 前进的步伐将会更快, 他们会进入更高的学府继续深造, 最后投身社会奉献热血。

2. 办学理念:

我们一起前行。提出“我们一起前行”的办学理念。一是契合学校的驿站文化这个主题, 二是老师对于学生的责任, 就是“一个也不能少”。

“我们一起前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 一起前行;二是教师群体在团结互助中共同前行;三是师生和学校一起前行。

3. 校训:

每天进一步。“每天进一步”就是每一天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它提醒全校师生员工每天都要自我审视:今天是否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新的进步。

4. 校风:

学海无边, 行者无疆。“学海无边”, 出自明朝张岱的《小序》:“学海无边, 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一方面, 知识的海洋是没有边际的,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也应该是孜孜不倦的。另一方面, 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 教育也是深邃而无边的。学校作为“成长的驿站”, 是为学生们提供知识养分的地方, 他们在这一站一旦吸纳了充足的营养, 就会开始前行的步伐, 直到进入下一个驿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学习的道路上, 前行的步伐永远不应停止。

5. 教风:

慧眼慧心, 点亮人生。“慧眼慧心”是对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要求。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因材施教”, 在教育中用慧眼寻找和发现学生们不同的能力, 并在他们取得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 努力成为开启学生智能的园丁。

“点亮人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职业是影响学生人生的事业, 教师的行为是培育学生道德的标尺, 教师的思想是启迪学生信念的灯塔。教师应用自身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怀, 用爱照亮学生们前行的路。

6. 学风:

行远自迩, 克勤志坚。“行远自迩”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 辟如行远必自迩, 辟如登高必自卑。”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学生, 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 做事情必须要由浅入深, 一步步前进。

“勤”既指勤俭节约, 也指勤奋学习。勤俭节约是教会学生们生活中要艰苦朴素, 不要互相攀比;而在学习中就应该发挥勤奋刻苦的精神, 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志”取两层意思, 一是志向之“志”, 二是意志之“志”。希望学生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二) 打造了人文校园的视觉文化

1. 楼宇文化。

基于“驿站文化”这一主题文化和“我们一起前行”这一办学理念, 我们着力打造我校的楼宇文化。一是命名办公楼为“思行楼”, 教学楼为“远行楼”, 综合楼为“知行楼”, 教师宿舍为“慧丞居”, 学生宿舍为“怡心居”, 食堂为“知味轩”。二是在办公楼、教学楼的楼梯间的墙壁上悬挂“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勿以恶小而为之, 恶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励志语, 师生在平时的行进当中时时接触、潜移默化;三是在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的底楼醒目处的墙壁上展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四是在教学楼、综合楼的走廊墙壁上悬挂名人名言, 激励和启迪师生。

2. 碑石文化。

在进入校门最醒目处, 矗立一块长十余米、高约2米的石碑, 上刻教育部教师奖励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为我校题写的校赋——人生驿站赋。旁边两块小石上分别刻有办学理念——我们一起前行, 校训——每天进一步。

在办公楼旁, 立有长十余米、高约1米的“在玉峰路上”浮雕墙, 上有教育部杨春茂所作小诗《驿站学堂》。整个浮雕分“理想前行”、“阳光前行”、“智慧前行”、“创意前行”、“砥砺前行”、“携手前行”六个部分, 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情形。

在校园各处, 分布有“笃行”、“玉成”、“奋飞”、“远航”、“凌云”、“磨砺”等小型文化石, 处处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3. 标志文化。

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 多次讨论、筛选, 最后确定了校旗、校徽方案, 创作了校歌《我们走在玉峰路上》, 并作为本校传统活动师生的演唱曲目。学校制作的各种制度牌、标志牌等, 均印有校徽, 以及办学理念, 使其深入人心。

(三) 完善了人文校园的制度文化

根据一段时间的运作与思考, 结合学校的现有实际, 充分发挥教职工集体的智慧, 修改完善了《玉峰山中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玉峰山中学教职工劳动纪律》、《玉峰山中学职称评定考核方案》、《玉峰山中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各功能室管理制度、各类人员工作职责等, 并制作成《玉峰山中学管理手册》, 印发给各教职工。这些制度和方案, 既有一定的规范性、约束力, 又有一定的人文性, 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

(四) 开发了人文校园的课程文化

一是学校图书室配备了生均30本的图书资源, 专门的电脑、阅览桌椅, 还综合师生意见, 订阅了部分期刊、报纸, 专门安排时间向师生开放, 师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形成了读书的热潮。

二是编写了学校文化建设读本——《在路上》。分为“驿站篇”、“德行篇”、“远行篇”, 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著名驿站、礼仪知识、名人轶事等, 对学生成长具有一定的裨益, 对教职工也有一定的启迪。

三是在2012年, 学校创办了名为《且行且歌》的校刊。适时征集师生的论文、心得、经验、励志故事等, 丰富了师生的精神, 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也让参与者体会到了一定的成就感。让大家觉得自己与学校这个大家庭深深融合、密不可分。

四是在教职工撰写的论文中选取了一部分, 编写了《玉峰山中学〈构建人文校园, 提高师生素养研究〉论文集》加强了教职工之间的交流, 开阔了教职工的视野, 并为学校构建人文校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五) 丰富了人文校园的活动文化

经过几年的摸索, 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传统性的活动项目。如“小旋风”杯乒乓球比赛、五四元旦文艺演出、国庆游园活动、秋季开学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训练、新生登山拉练、教职工生日祝福短信等。通过这些传统活动的开展, 既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 又拉近了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 还培养了师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 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

(六) 建设了人文校园的班级文化

基于“驿站”这一主题文化和“我们一起前行”这一办学理念, 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既体现了一定的共性, 又展示出丰富的个性。各班均以“行”为主旨确定班名, 如“远行班”、“善行班”、“乐行班”、“笃行班”等, 并在教室前面的墙上印出该班的班训, 如“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成就未来”、“路在脚下, 志在我心, 超越自我, 绽放青春”、“我努力, 我进步, 我自信, 我成功”等, 时时提醒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健康生活。每个班在教室外面的墙上均有学生“全家福”, 以及班主任寄语,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自己身为班级这一大家庭的一员的强烈责任感和自豪感。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 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

九、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

1.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根据人文校园建设的人本性和主体性特征, 我校管理团队把文化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 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 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实现了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2.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本课题的研究, 形成了与学校地域和历史渊源切合的理念, 打造出基于办学理念的可视化的校园文化, 以此为载体, 促进了教师人文知识、道德情操、人生价值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的心理调适和礼仪素养的提高, 深化了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特别是“班班通”的实现, 使很多老师认识到教育技术的优势, 更加自觉地运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教师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技术素养的提高, 带动了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对事业的热爱, 工作热情更高, 工作实绩更好。

3.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方面, 通过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的影响, 学生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一些传统活动如校运会、“小旋风”杯乒乓球比赛、五四及元旦庆祝活动等的开展, 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通过校园广播站服务、演讲比赛等, 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在团支部、学生会中的履职, 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4.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学校内涵发展水平。通过人文校园的构建, 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 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 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 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通过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营造了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得益于人文校园研究和打造, 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更多实效。据不完全统计, 近三年来, 学校集体获区级奖34项次, 教师发表论文或论文获市、区级奖16篇次, 教职工获镇党委政府奖励32人次, 获区级或以上奖28人次, 学生获区级或以上奖66人次。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明显上升, 2013级学生毕业升入联招的比例在2012年的基础上上升了10余个百分点。

十、问题与讨论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以构建人文校园为契机, 我校师生的素养有所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

1.如何构建人文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显性文化的打造总是会有所停顿, 或者说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终点, 但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却不会停顿。如何建立人文校园的长效机制, 使人文校园建设对师生持续发挥激励和引领作用?这是摆在学校领导、老师面前的又一课题。

2.怎样增强课题研究的魅力, 让更多的老师自觉参与进来。跟不少学校一样, 我校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面还不够广, 一些老师或者认为没有时间搞课题研究, 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搞课题研究, 或者认为不容易找到具有实效的课题而未能广泛参与, 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很好发挥课题研究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

十一、结论与建议

我校的人文校园建设, 不论作为一项课题研究, 还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 取得了一些实效, 对师生也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也不应就此止步, 而应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认为, 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应进一步拓宽科研成果的交流渠道, 进一步提供科研成果推广的平台;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 重视对科研活动的指导和科研成果的奖励, 使教师更多地、自觉地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 使教育科研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李志刚.发现校长智慧.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3.5.

[3]赵艳然.成为有思想的校长.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

[4]陈治国、汪天彬、余国源、张波.潮涌两江——重庆市渝北区“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集.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3.1.

[5]晏清才.学校团体训练模式研究.西安:未来出版社, 2009.6.

大学校园建筑的人文精神探讨 篇10

现代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直接影响现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形态, 使其表现出日渐浓厚的人文趋向。通常校园建筑的构成主要包括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和建筑的文脉。

1.1 建筑空间

建筑的空间通常以其内部私密性为核心按层次排列, 这种“私密性层次在所有的文化状态中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大学校园建筑空间的构成应该和大学人的交往需求相符合, 是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建筑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外部的聚集空间, 如校园的广场、公共草坪;建筑内部的聚集空间, 如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内外交接处的空间如门厅、走廊等。

1.2 校园建筑形态

传统校园建筑群体往往讲究布局规整, 过分强调轴线和对称布置, 形状也比较刻板, 再加上建筑较为封闭, 室内外难以交融, 这样的环境很难满足学生充满朝气的心理需求和现代教育强调双向互动的要求。现代校园的布局讲究构图的艺术性和形式美, 它是各种功能有规律的合理组合。这种张弛有致,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构图变化带来了空间效果的改变, 使空间更加丰富多彩, 而这往往能更多地诱发学生思想灵感和智能的火花。学校有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景观布置、建筑设施、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给人以美的欣赏与陶冶, 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共同组成高品位的育人环境。

1.3 校园建筑文脉的延续

建筑的文脉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人与建筑, 建筑与所在环境, 整体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校园建筑也需要对校园文化和文脉的承袭, 这是由一定的行为准则、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决定的。

大学的发展在于继承过去、开创未来, 对历史传统的继承,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对大学所在地域特征的体现, 以及对悠久校园传统的延续。大学校园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 (包括现有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 、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中获得意义的, 体现的是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大学建筑的设计是以熟悉高等教育规律, 熟悉学校发展的历史为基础的, 大学建筑应该用合适的符号和语言来表达深沉的校园文化底蕴。

2 校园建筑中人文精神的特征

现代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殿堂, 除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外, 还有特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 有其内在的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特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 其实质是文化传承、科学精神、求善唯美。

2.1 文化传承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所有大学的精气所在。人文精神作为人文文化有机的一部分, 是社会性的遗产, 也同文化一样代代相传, 从而形成人文精神的历史。

一所个性鲜明、富有影响力的大学, 肯定会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砌构, 以及稳定的价值观和理想。

对大学的要求和大学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是求真的精神, 即科学精神。大学培养人才, 一方面应该是传授知识, 使学生接受和承认真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是使学生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2.2 求善唯美

求善唯美不仅体现在追求外表的漂亮, 更体现在追求外表与内在的统一, 即追求完美。完美的精神既是一种艺术的精神, 也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而艺术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艺术的本质是在科学找出世界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后表现世界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 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要表现真实, 唯一的办法是认真、严谨、实事求是,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因此艺术的精神是对大学的要求和由大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3 人文精神和校园建筑的关系

建筑的人文精神是指建筑文化要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 尊重人, 体现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万物之本, 为万物的原型, 以人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衡量万物的价值。建筑作为人的创造成果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变化, 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一部分在建筑中得以体现。

3.1 建筑体现人的生命价值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的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而设计的, 当人的这些使用目的得到实现时候, 他们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 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和尊严。当建筑的设计更加舒适化、细致化的时候, 这种满足的程度就随之加深, 人文精神在建筑中的体现就得到了进一步地深化。

从建筑这个角度来说, 体现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和维护, 体现人的尊严价值的最重要的方式就创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人性化的建筑空间的创造要从符合人的需求, 而人对建筑的需求最原始的是使用的需求, 然后发展到了精神的需求, 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上的, 当物质需求没有建立时, 精神需求就失去了它所依托的基础。

3.2 建筑人文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文化与建筑本身是不能等同的, 文化的覆盖面是很广泛的, 所面对的是极广的人类现象, 而建筑的类型不管丰富到什么程度, 它永远只能属于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 建筑是物质, 是能为人所见、所触摸的形式;而文化是抽象的概念, 它只是以定义的形式存在, 人们只能从它的作用、表现和产物中才能看到。所以建筑的文化性, 应该是人为加入的因素, 是人的思想观念认识发生改变之后在建筑中产生的影响。

3.3 建筑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

大学的发展在于继承过去、开创未来。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 对悠久的校园传统的延续, 体现了校园文化性的本质特征。大学校园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 (包括现有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 、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中获得意义的, 体现的是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每个大学都有充满回忆和个性化的历史, 大学校园历史、场所、文脉、精神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它能带给大学生情感上的归宿和文化认同。

4 结语

大学作为社会领域中学术和文化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 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创新科技文化的任务, 是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理性、智慧、思想的航向标。所以大学校园有着承载过去、开拓未来的文化的任务,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神必须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大学建筑作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份, 应当全方位地体现当代人文的精华。在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 如何实现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和谐统一, 将是校园建筑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我国新世纪大学校园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5.

上一篇:磷霉素钠下一篇:交流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