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校园构建

2024-08-21

人文校园构建(精选12篇)

人文校园构建 篇1

文明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构建文明和谐校园是学校全体师生家长的共同愿景。当代的学校管理经历了三个层次的转变:第一是“以人治校”。所谓以人治校, 即常说的“有个好校长就有个好学校”。第二是“以法治校”。所谓以法治校, 就是学校制订了健全的规章制度, 在健全的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第三是“文化治校”。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 学校形成了浓厚健康的文化氛围, 学校更是靠启发师生的思想觉悟和提升员工的文化素养来办好学校。这也是我校一直追求的管理模式。我校长期倡导“文化治校”, 以“真诚和谐, 活力校园”为目标, 开展和谐校园建设。下面是我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让教师不断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 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行动者。几年来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做到了“一条主线, 三个加强”, 即以师德师风教育为主线;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 以“青蓝工程”作为活动平台, 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对教师要有严密的工作计划、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要做到政治上有上进心、工作上有事业心、生活上有责任心、学习上要虚心。这一切使学校出现了人人爱教、乐教、善教的可喜局面。我们在严格管理的同时, 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原则。人文关怀, 创设和谐校园。要求全部行政领导要做到心中有人, 如熟悉每位教师的基本情况, 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 做教师的良师益友;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做学生家长的贴心人。

二、注重人文关怀, 激发创新活力, 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的管理本质就是人的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使每个教师树立主人翁思想, 自觉投身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是我们推行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为此, 学校利用教学科研活动, 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一是提出“读书的教师最美”, 让教师捧起书来, 通过读经典名著, 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 强教学实践;读教育学, 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 了解世事风情。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与魏书生的漫谈碰撞激起了我们对教育的深层思索。二是让教师提起笔来, 写一写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如要求教师每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设想及反思, 对学校或教育界的一些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学校出谋划策。培养教师一日三省的修养习惯, 时时检查自己的得与失、成与败, 养成“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的良好品质。三是让教师张开嘴来, 说一说自己的工作感受。如通过科组、学习型团队等团队以辩论、沙龙的形式引领教学潮流, 张扬教学个性, 交流教学心得, 畅谈理想及对学校发展的建议等。从多侧面、多角度正确理解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质及其他先进文化理念, 为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学校搭台, 教师唱戏, 完善我校的教研体系

校本教研是我校教研的一大亮点, 我校新综合楼落成使用, 同时根据学校教研要求, 找到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在软硬件上为广大教师搞好教学研究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我校的校本教研以“名师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为活动主线;以“有效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 在教研的过程中老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各展风采。教研教学活动形成了两股强劲气流, 一股出现在教学区教师们享受课堂给学生们带来的快乐, 一股出现在综合楼办公区各科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条不紊的开展。通过教研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很大提高, 青年教师成长很快, 我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以“八种观点”为着眼点全面关心教师

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发展, 对教师的工作及生活关怀备至, 做到不忽略每一位教师。学校以“八种观点”为指导, 全面关怀教师, 关心老师的生活, 关心老师的身体, 关心老师的家庭。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 不求全责备, 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 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 构建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同时, 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

五、以真诚的沟通和善意的批评为手段搭建理解的桥梁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 是体现校园和谐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 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如何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孔子云:“不患人之不已知, 患不知人。”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 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如果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 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为此, 我校倡导以“真诚的沟通和善意的批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加强行政工作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合力。

六、以“和谐校园策划推广小组”为功能载体开展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有关活动

1. 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文章。

当教师忙碌于繁杂的工作之时, 如果为他们带来一些有趣、精辟的文章, 这无疑是一种心灵休憩的过程。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常怀感恩的心》, 通过精美的图片、深刻的话语激起老师生活的激情, 带领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从而唤醒他们感恩生活、眷恋生活的情感。教师的心灵在学习中发出了快意的微笑, 在疲惫中重获工作的激情。我们还开设艺术欣赏课堂, 如《如何设计一个气派的客厅》关注教师的家庭生活, 让教师在工作之余也能感受家的温暖。

2. 开展集体团康课。

当教师在自己的领地伏案工作的时候, 如果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他们参加, 这将有利于丰富他们单调的工作生活。和谐小组的梁婷老师经常为教师设计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团康活动, 让教师抛开工作的烦恼, 重拾游戏的欢乐。如我们组织了《以讹传讹》、《盲人导向》等团康活动, 教师在欢快的活动过程中, 既感受了游戏的快乐, 又领悟到合作的重要, 在活动中加强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3. 组织中山一日游。

我校每年都会新进一批教师, 考虑到这些教师初来乍到, 对中山的环境比较陌生, 难以产生归宿感。为此, 我校每年都会组织新教师参加中山一日游的活动。在春光洋溢的户外实践活动中, 新老师不仅在山水之中领略了自然风光之美, 还在中山故居等古迹中感受了中山浓浓的文化气息, 既有怡然自得的轻松, 又有获益匪浅的收获, 新教师的归属感更是油然而生。

4. 节日送上小小礼物。

和谐在人心, 关怀在细节。为了更好地关怀教师, 和谐小组常常代表学校为教师送上节日的问候, “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 有时是一朵鲜花的灿烂, 有时是一双手套的温暖。小小的礼物, 饱含了学校领导的无限关怀之情。每当节日来临之际, 教师们都满心期待, 因为校园惊喜连连不断, 关怀无处不在。

5.“我为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出谋献策”征文及意见征集活动。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 人人都有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的义务。为了更好地搜集各成员的意见, 和谐小组每学期都会对和谐校园建设进行意见征集, 吸纳好的建议, 改进学校管理等各方面的不足或疏忽。老师们对于建议征集的工作都非常热衷, 认真思考, 集思广益, 长期的实践为学校带来许多中肯良好的意见。

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是一项壮丽工程和美好事业, 需要师生员工同心共创, 谱写新章, 我们将继续为此做出努力。

人文校园构建 篇2

——浅析职业学校学生会的文化建设

孙妍菲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提升,加强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团组织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作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我校的共青团工作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加强共青团工作挑战

校学生会作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继承优良传统、发挥党团助手作用、引领团员青年茁壮成长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是值得每一位共青团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构建起一种与时俱进、富有深刻内涵的特色文化,并不断积淀,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作为学生会的灵魂,成为其成员所共享的价值体系,对学生会的长远发展和校共青团工作的不断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南京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会工作,就是紧紧围绕着文化建设这一核心展开的。

一、学生会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种信念与心理的力量。说到学生会文化,不能不先提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元素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以此类推,学生会文化是由宗旨、共同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制度、传统、风气等内容组成的复合体,代表着校园集体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是整个学生会的灵魂所在。全面而正确的构建校学生会文化体系,对加强校园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氛围起到重要作用。

我校学生会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加强人文关怀,构建校园和谐氛围”的核心思路,本着“服务同学,文明集体”的宗旨,成为学校与同学之间沟通的纽带。温馨和谐、高雅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学生会

团结同学、服务同学的基础。探究学生会文化内涵,营造和谐的氛围,将是学生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学生会发展的软实力。

我校学生会文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同学们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

2、充分发挥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纽带与桥梁作用,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及时反映同学们的心声,积极为全校同学服务。

3、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配合学校管理工作,抓好校风、学风和良好的班风建设。

4、维护同学之间,同学与教职员工之间的团结,协助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生活环境。

5、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方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吸引、凝聚学生通过组织参与来增加与人、与社会的接触。

6、加强校内各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联系与交往,共同引导、团结全院学生,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完善的学生会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学生组织,学生会必须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学生会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我校现有校学生会及各系学生会共五个学生会组织以及美术社、青年志愿者学会、青春书友俱乐部、街舞社、武术社、广播站等社团组织,校学生会现设有秘书处、纪检部、生活部、学习部、社团部、体育部、文艺部、宣传部等八个部门,共八十名成员,干部均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为提高我校学生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队伍建设,促使学生会工作朝着制度化、规模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校学生会特制定南京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学生会章程及干部考核制度,从基本素质、工作能

力两方面进行考核,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尤其是学生会干部,均以身作则,督促成员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习惯,进而表现出更大的合心力,共同推动学生会的工作向前发展。

(2)注重文化品牌建设

校学生会应抓住自身特点和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这两方面开展文化品牌建设工作。

首先,从人事安排、工作日程、学校近期发展等方面,深入挖掘本届学生会的文化特点,打造独具魅力的学生会;其次,加强宣传部、新闻部等窗口部门的文化建设,在普通同学中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了解同学们最关注的问题。只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事情上,作为学生组织才能独具魅力和吸引力,随着在学生群体中认可度的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就自然形成。

(3)以人为本,注重文化传承

学生会,归根结底是一个学生团体,如果缺乏人文关怀,势必影响到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团结。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个人、重视个人、关心个人,这一点在学生会建设中易被忽略,然而意义却举足轻重。

作为学生会干部,首先要推行并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对每一位成员的理解上,不仅仅把他们看作学生会利益的劳动者,还要把成员作为学生会的中心和主体对待,充分体现其主人翁精神。无论上下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互帮互助。在学生会,大家不光是同学、同事,更应该是彼此信任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让全体学生会成员感到温暖并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生会的文化传承,关系到学生会文化建设成果的积累和延续。学生会应以制度建设和干部培训为依托,从物质传承和精神传承两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学生会干部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继承并发扬学生会精神,并将工作感悟、方法和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向下一届成员传递下去;其次,邀请专家在学生会内部开展各类讲座,提升成员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素质;第三,在日常工作中,成员与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集思广益,为学生会长远发展出谋献策。

三、学生会文化建设的特色创新和时效性

学生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年轻学生,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快、对教

条性的说教存在潜在抵触情绪的诸多特点。因此,学生会的文化建设很忌讳盲目照搬,流于形式。要想文化建设有实效,就必须强化特色创新和活动具备时效性。

我校学生会的特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积极为有勤工兼职需求的同学提供切实帮助。通过团委、学生会牵头勤工岗位专题调研,及时准确了解勤工助学学生的需求。通过积极协调联系,我校设置了多种适合学生工作的勤工助学岗位:食堂餐盘收集员、图书馆书籍整理员、校园超市营业员、校园咖啡厅服务员等,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需要。

2、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全校师生校园生活的版图上绘出绚烂的一比。例如生活部举办的厨艺大赛,文艺部举办的CS电子竞技大赛、摄影大赛及卡拉OK大赛、学习部举办的知识竞赛等等活动,深受老师与同学的好评。

3、设立学生会工作意见箱,举报电话,完善校学生会宣传橱窗,做好校园稳定工作。

我们不断加强素质拓展建设,提升校园活动的品牌效应。包括积极开办学术、文化水平较高的讲座;以创新为理念,组织学生团体及各类社团创办精品活动;连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益的第二课堂和社会服务活动,从实践上发展学生、从实效上服务学生,全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动适应社会,积极面对挑战。

文化建设的实质是精神建设。学生会紧紧抓住具有时效性的大事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活动,效果显著。

在另全国人民心灵怆痛的“5.12”四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学生会立即动员全校师生加入到校团委组织的捐款活动中,全校仅学生、团员捐款就达13368.2元。2008年6月8日,来自四川灾区中国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的20名学生来到我院就读。为了帮助这批同学尽快愈合心理创伤,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校学生会主动请缨,组织骨干成员与灾区同学结成一对一的互助伙伴,并多次组织生日宴会、交友联谊等活动,不仅消除了四川学生异地生活和学习的生疏感和不适应,增强了他们勇度难关的信心,同时,学生会的全体成员也接受了一次不一般的心灵洗礼。如此调动每一位学生会成员共同参与到构建校园和谐氛围的过程中,教育成效甚为显著。

多年来,在各级团组织及校党政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紧紧围绕“加强人文关怀,构建校园和谐氛围”这一文化建设核心,校学生会工作结出了硕硕成果:多位学生会干部获得市级、局级优秀团干和优秀团员称号,多位成员获得省市级三创优秀学生、市级三好学生等荣誉。

构建人文校园 共促和谐发展 篇3

【关键词】人性化 管理 人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大变革中,它责无旁贷地要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由于竞争剧烈而产生的人际关系,诸如干部和群众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关系的不协调;由于功利主义作怪而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职业倦怠;由于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比例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等等,这些矛盾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要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为要从制度和情感两个方面加以梳理,需要注意寻找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的契合点,而要做好这项工作,是需要管理者做有心人,并以极大的投入和大的智慧来妥善应对和处置。

一、努力创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

学校是教职工工作的场所。每当教职工步入环境幽雅的校园,进入宽敞明亮、配置现代化教学、办公设备的教室或办公室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优美的校园一切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职工的情绪。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无疑对教职工安心学校工作起到稳定的作用。“花园式学校”“绿色校园”,处处生机勃勃,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气息,让每位身处其中的教职工感到安全和舒适,有利于教职工身心健康,激发起愉悦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是教职工施展才干的舞台。绝大部分踏入教育行业的人,初始无不满怀信心,充满抱负,他们懵懵懂懂地闯进教育领域,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各领风骚,学校要能为每位教职工成才提供最广阔的创作空间。

此外,学校还是教职工可信赖的精神家园。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教职工向往的家。学校既提倡共同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合力,又包容个性鲜明的文化价值取向,让置身其中的教职工耳濡目染,不断接受熏陶和感染,相互影响,迸发出强烈的工作热情。徜徉在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一切有形的设计成为无声的文化,被动的制度管理成为自觉的人文管理。

二、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在一所学校里,来自于不同背景的教职工,因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素养等因素,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工作态度一定会有差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自觉地履行职责,自我管理。

意大利经济学家柏瑞图在他的“宇宙大法则”中强调: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20%,而且从事着80%的重要岗位工作,只要控制了重要的20%,就能百分之百地控制全局。这就是所谓的“二八定律”。应该说,“二八定律”在激励教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确实起着积极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二八定律”的可操作性。但一个学校的发展靠的是全体教职工的齐心协力,不能因为80%教职工不甚胜任或不胜任工作,就把学校发展的重任完全压到那些甘于奉献的20%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身上,而放任其他教职工的少作为或不作为。从尊重人的角度,从尊重劳动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不公平、非人性的。因此,仅仅依靠人的道德形成的自我管理是不够的,还是应该建立起完整的管理机制。

三、树立“无情坚持,有情操作”的管理理念

面对严格的管理,从理智上来说,它是学校运作、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通过教代会表决后产生的管理制度,集中代表了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强调严格执行制度,再完美的制度,一旦得不到严格执行,制度蕴涵的价值观就无法得到充分实现。这就要求在执行制度管理时,学校领导要做遵守制度的模范,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同时,要要求教职工坚持制度标准,明确职责范围,认真履行职责。

在执行制度管理时,学校也要认识到管理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人的追求在接受管理时不断地变化。在制度管理下获得的各种满足,随着人的道德、修养、学识等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地转化成心灵上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管理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度上“无情坚持”的同时,辅以“有情操作”,以人为中心的情感管理和以工作为中心的组织管理有机整合,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在科学、有序、高效的运作中充满人文关怀,使管理高质量、高效率地服务于全体教职工。

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要有公仆意识,自觉接近和深入了解教职工的愿望、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难题。学校领导心中有群众,学校教职工才会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把自己的前途与学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唤起他们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和希望,为学校的利益与目标尽心尽力。也只有这样制度才能有效执行,管理才能发挥效益,学校才能生存发展。

实施人文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篇4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我们应深入探讨和挖掘这些传统文化思想, 以此来教育学生, 加强自身修养。同时, 我们还应该结合当今时代主题,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 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面对社会现实, 创造性地阐发和提升和谐精神。深入研究影响学校发展的焦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齐心协力谋发展。将教育、管理和关心、关爱、关怀相结合, 切实解决师生的困难。

一、和谐校园, 是师生、生生和谐的校园

季羡林先生指出:“我们讲和谐, 不仅要人与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 还要人内心和谐。”构建和谐校园, 要求师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有障碍, 构建和谐校园无从谈起。因此, 要以尊重、信任、理解、赞赏、引导、激励、沟通、支持、帮助、关爱等方式, 努力营造促进学生成才、成长的良好育人氛围。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 要求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健全的人格, 健壮的体格, 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 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倡导包容、兼容。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我为学校, 学校为我;校兴则我兴, 校荣则我荣”。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 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 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二、和谐校园, 是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的校园

充满活力, 使学校拥有较强的创造力, 能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积极作用。做到真正依靠他们, 信赖他们, 并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便利, 创造条件, 让他们各尽所能, 各尽其力, 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促使他们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在教学、科研、学习等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以及团员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时, 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 让校园内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安定有序, 使学校各项制度健全, 管理有序, 师生员工安居乐业。没有稳定, 就没有和谐,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学校的各种矛盾,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倾向性问题, 努力把矛盾降到最低限度。要求大家发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 安定有序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学校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管理制度, 让所有师生每天都生活在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 特别是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 养成遵纪守法、健康文明的良好习惯。

三、要率先垂范, 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信构建和谐校园也将迅速成为我们全体师生的共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关键在行动, 有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抓实干, 和谐校园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 我们教师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爱生乐教、严谨治学、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要好学上进、刻苦砥砺。全体教职员工要确立“工作为重、质量第一”的工作观念, 工作中弘扬“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校园精神, 淡化议论、强化感觉;淡化复杂、弘扬简单;守土有责, 尽心尽力。自觉做到思想上同心, 目标上同向, 行为上同步, 事业上同干,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全心全意, 群策群力。

人文校园构建 篇5

全力构建促进师生发展的校园文化

——山西临汾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简述

临汾一中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晋山书院,同年扩建为平阳中学堂,其后几经更名,1913年更名为省立第六中学,1934年改名为省立临汾中学,1950年正式定名为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历经风雨如今已走过了118个春秋。

118年的春华秋实,118年的砥砺前行,临汾一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自1980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以来,先后被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被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等部门评为“山西省首批示范高中”、“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健康校园”、“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和各高校、各媒体、各专业协会褒奖。

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老校区占地面积总计185亩。河西新校区占地面积455亩,新校区总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楼6栋、实验楼2栋、图书艺术楼1栋、学生公寓楼8栋、教工单身公寓楼1栋、学生食堂楼1栋、行政楼1栋、体育综合楼1栋及体育运动场。

学校办学轨制为高中30轨,初中12轨。现有教学班112个(初中22个,高中90个)。在校学生数6300人(初 中生1500人,高中生4800人)。目前全校教职工526人,其中在职在编教职工人数496人,专任教师440人。我校教师素质过硬、名师众多。其中全国优秀、模范教师10人,特级教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136人。中教高级教师79人,中教一级教师161人。

临汾一中古老仍气冲霄汉,蓬勃不失发展后劲,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充盈的教学内涵、不竭的发展动力、深化改革的管理气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全体一中人不断积聚正能量,团结进取,为领跑三晋教育,助力中国发展奋勇当先,努力实现我们的“一中梦”和“中国梦”。

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校园文化的定位。校园文化反映着一个学校师生的精神理念、思想面貌。它起着陶冶师生情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德育实效、激励师生努力学习和工作的重大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可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德育模式。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形成具有特色、独特凝聚力的学校文化,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建设富有魅力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

根据我校百年发展的文化积淀和现代教育对师生发展要求,多年来,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思考,在社会、家庭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基本形成“构建校园文化,凸显传承和人文精神”的办学特色。

一、理论认识和实践思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影响人。”可见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的是社会环境。人总是在一定社会中生活着,受物质、精神的影响,最终表现于思想、观点、行为和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上。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科学方法论,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具有全面系统的影响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环境、遗传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辩证关系。其中,环境对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生活着,受着物质精神的影响,最终表现于“精神”的思想、观点和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中外著名心理学家们对环境影响心理发展的研究同样表明,环境影响着人的心理发展。生活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美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就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接受美的熏陶,推动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是党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思考的视角,进一步指明了学校教育的方向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科学 途径。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地方,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特有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先进文化氛围,发挥凝重的人文精神,促进广大师生健康发展,是我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办出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临汾一中始建19世纪末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临汾一中为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优秀人才,从临汾毕业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都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临汾一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4年,彭真同志在我校建立了临汾的第一个党支部,在临汾这块土地上播种了共产主义的火种;1937年,周恩来同志在我校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发动并领导了临汾的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贺龙同志来我校培训青年学生从军南下,有志青年奔赴前线,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实践和伟大精神,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承继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一代代一中人艰苦奋斗,一代代一中人激励传承,为学校的发展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得到独厚的条件。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学校人文精神融于校园文化之中,经校园文化的培育而得到凝聚和升华。在“为学生成才着想,为教师发展铺路,为教育改建创新”办学理念指导下,多年来,我们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为中心,着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是我们多年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之一。

1.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多体现于硬件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投资万元逐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如今校门、科技楼、住宅楼、公寓楼、办公楼、食堂、厕所、塑胶操场、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焕然一新,为校园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在硬件建设的构思中,我们着力追求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的融合和统一。我校教职工参与设计的校门、雕塑、巨人广场、老校校牌等等,都蕴蓄着文化内涵的含量,与其他的校园硬件建设共同形成了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育人环境。

硬件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文化载体的配置。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藏书丰富、且全天候开放,各办公室和各年级组都装备了电脑,全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校园内设有阅报栏、宣传窗、校务公开栏、实物招领处、意见建议箱,每个教室里都悬挂有伟人像、名人名言……即使是校 园布局也因地制宜,体现了对全校师生的人文关怀。经过了多年建设,学校的道路已经全部林网化,世纪花园,桃树园,石榴园、月季园香气袭人,一块块绿地芳草如茵……全校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在体验校园的书卷之香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熏染。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多年来,我校各系统、各方面的文本化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体现了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识到,作用于实践的制度所体现的意志、习惯以及人文精神是制度的本质,惟如此才能真正显示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率。

制度是人制定而又是人执行的。缺失文化内涵的制度和失去人文精神的执行者,这种制度只能是苍白无力的形式,它不仅凝聚不了人们的意志,更规范不了人们的行为,甚至还会产生许多负面作用。为此,在构建校园制度文化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这种积极意识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制订的学校资产保护和水、暖、电使用制度时,配套有行政人员上门服务的制度;在执行“教学常规”的制度中,倡导老师们个体的创造性工作,鼓励老师们探索备课、批改、辅导工作中负担轻、效率高的途径和方法;在期中、期末的学生考试制度中,允许个别学生申请免试,个别因特殊原因,感到 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允许其不参加考试,在自己认为可以考试时再进行补考;在评定优秀学生及干部的规定中,学习成绩定位在“良好”上,对全面优秀学生和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在惩戒不良现象的规定中,贯彻“戒主惩辅”的原则,不算“旧账”,不讽刺和挖苦,即使严惩违纪的学生,一般也不予开除,用留校“试读”的方式给予他们“翻新”的时间和空间;在教职工的管理中,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步以及婚丧、医病保健给予支持和关怀,教师入党,党委有专人负责;教师生日,学校送上祝贺的生日卡和鲜花;教师生病或住院时,学校领导探视慰问,教工老人病故时学校领导前去看望等等。近年来,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骨干教师出校应聘调离现象十分突出,我校曾先后有数名骨干教师应聘外校,有的到大专学校,有的到政府机关,有的到北京和天津中学任教,由于学校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尤其是感情留人的感召力,现在他们都回来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他们的回来,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欢迎,使他们感受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

3.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艰苦奋斗,勤奋严谨,与时俱进,争创一流,多年来,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校园价值观念,学校采用引导、示范、陶冶的方法,组织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体验、感悟校园精神 的文化内涵,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团委会、学生会主办的《尧声报》和文学社,多年来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倾吐心声的精神家园。学生们在《尧声报》上发表的诗文习作近7000多篇,他们在这里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抒发他们的真挚情感,表现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卓越,张扬他们的青春个性……其中有不少作品被《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校园文学报》等报刊转载。老师们在这里交流教学心得与体会,与同学们坦诚谈心……在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评比中,《尧声报》文学社获一等奖。作家出版社为我校出版了《生命的礼赞》和《杏坛心雨》两本书,前者编选了全校学生写的300多篇经过语文教师评点的优秀习作,在2003年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我校学生代表王静文把这本书赠送给了与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友人,获得了高度评价;后者编选了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而写就的16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尧声报》和这两本书也受到了来自省内外到我校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的广泛好评。

创建于2002年10月的临汾一中校园网,目前已经历两个版本,临汾一中新网站于2013年9月正式运行。秉承“做人 求知 健身”的校训,临汾一中校园网(http:///)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 信息服务,为学校教育发展、校园宣传、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交流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学校常年坚持在各个年级以及全校范围内举办演讲、辩论赛、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如在以“读书·人生·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中,全校各年级同学踊跃参加,经过了学校 和市教育部门的推选,我校学生刘晶参加了由省教育厅和团省委等多家单位组织的演讲比赛,获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在1999年由省教委、团省委、山西省电视台等单位组织的大中学校辩论赛中,我校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中学组的冠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活动中,我校组织了大型“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获得了上级领导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多年来,校园广播站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为全校师生广播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文艺节目,活跃了校园生活。每周的升旗活动期间,都进行国旗下的演讲。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开展的学习雷锋精神活动,扶贫捐赠活动,一年一度的全校性师生表彰活动,到德育基地的军营实践和烈士墓前的宣誓活动以及军训实践活动,举办青年党校、少年团校、参观校史展览、开主题班会、德育年会、艺术节、体育节、元旦师生联欢以及节日歌咏大赛、青春讨论会等活动,这些系列活动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师生展示了自我,更使他们从中受到了陶冶,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多年来,我们在强化现代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改革 中,坚持学科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通过德育渗透、情感交融、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着力凸现学校活动的文化价值。使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始终生活在先进文化的氛围之中,大大提升了全校师生的人格品位,提高了全校师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办学特色的发展

近年来,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学校成立了由退休的特级教师组成的“督学组”,名师组成的学术评估委员会、青年教师协会和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百花论坛”,整合资源,实施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通过听课、说课、评课、商讨和研究,新、老教师融为一体,呈现出了传、帮、带、学的良好局面;“论坛”上的思维碰撞、教法纷争,展现了我校教师批判性习惯的形成及学术自由的萌动和兴起,加快了我校向现代化学校迈进的步伐。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开拓,积极实践,探究创新,为不断发展我校办学特色和文化建设做出努力。

人文校园构建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书香校园;创建

学校是文化传承、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师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品位,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我个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创建“人文·书香”的校园,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其他方面的基础。但究竟如何创建“人文·书香”的校园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会对一些不良行为起到约束作用。环境主要有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即指外显的校园绿化环境,如规划好花园、草坪、林带、绿色长廊,它既能给师生带来舒适的感觉,又会让学生有归属感,将来还会对母校产生很深的眷恋之情。文化环境即指校园的整体氛围,可从教室、教学楼的布置入手,要注重整体效果。就以教学楼的布置为例,一楼大厅的布置除了学校的展板以外,可以放一面大镜子,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进入教学楼的第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仪容仪表,对一些穿戴不整洁,或不讲卫生的学生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再在一楼挂四个书写美观洒脱的大字:斯文在兹。既具书香特色,又包涵深远的文化意蕴,而且更具人性化。楼道的布置也应当摒弃标语、警示牌,悬挂名人字画、科学家的画像以及名言警句等,既给学生美的享受,又从精神上起到引领的作用。而且名人字画可以采用中国国画,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教室的布置可放手让学生去做,要体现学生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而且讓学生参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总之,优美舒适、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一定会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点必不可少。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扎实有序地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是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我校开展了“图书进教室”活动,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读书逐渐成为六中学子的一个习惯。作为由读到写的迁移,学校举行了作文竞赛。我认为还可以开展其他一些活动,如“有奖读书”,对喜欢读书、能广泛读书的学生进行奖励,并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带动校园良好的读书风尚,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同时我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秋季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六一”文艺会演、书画展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并利用一切机会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比如清明烈士陵园扫墓献花篮,传统节日举办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另一突出成就是校刊《林中晨韵》的创办,校报有一半的版面用于发表本校学生的作品,这对于学生是一个极大鼓舞,而且校报因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学生喜爱,每期发到学生手中都是竞相传阅,文章被选登上的学生更是倍感荣幸。校报既展现了学子风采,又彰显了教师魅力,而且全面展现了六中的办学理念。

三、培育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是培育人的重要场所,而且精神世界不是靠外在的强制驾驭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歌、校训、校风既影响学生的发展,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复兴。我校在精神文化的培育上面做得较好,首先是校风的建设,尤其是近三年,从领导到教师,从方方面面进行校风的培育,规范学生的行为,注重仪容仪表的整洁大方,定时定点打扫并保持卫生整洁……终于有了今天良好的校风,并由校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并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不良行为起到抵御作用。另外,本学期我校面向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征集校徽设计图案,既激发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又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热情。未来我们还会征集校歌等。由此可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我们可以在校歌的征集上汇集全校师生的智慧,将校园文化建设推向更高层次,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学子的乐园。

构建校园文化彰显人文教育 篇7

安富小学成立于1923年, 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老校。在办学过程中, 学校坚持“文化立校、环境育人”的思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倾力打造和谐、文明的人文校园环境, 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特色, 为学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所以, 我认为, 要加强人文校园建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 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 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 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可以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二、注重育人环境打造, 夯实人文校园物质基础

为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要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充满个性的文化氛围。

1.学校要加大投入, 改善校园育人环境。为优化育人环境, 促进人文校园和谐发展, 学校加大环境建设投入, 改善了办学条件, 厕所应达到相应的卫生要求, 学校运动场尽量做到无尘、无泥, 保证干净。

2.学校要注重校园设计, 突显校园育人文化。为让学校每处设施都展示文化的魅力, 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文化气息, 学校要着力设计了文化橱窗、作品展示台、争先创优评比栏、德育栏等宣传阵地;绿化区应安放温馨的提示牌;走廊上也要悬挂一些学生书画作品及名人名言;学校花草树木都配戴身份牌。

3.学校注重校园的个性张扬, 凸显班级人文特色。班级特色人文建设是校园人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发挥学生特长, 张扬学生个性, 学校班级都可以按照本班实际, 推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作为学生陶冶情操、展示才艺、培养能力的一个平台。学校每个中队都可以有自己创编的代表本班特色的名称, 都可以设计有自己中队风貌的奋斗口号。教室内要设立“学习园地”、“书画作品园”、“雏鹰争章”栏、英语角、图书角等, 使学生个性得到彰显, 身心得到陶冶。

三、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 注重文明校园的打造, 促进人文校园和谐发展

(一) 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 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学校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 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让学生发表意见, 让师生们感到“家”的温暖。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进步的平台, 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学校还应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 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施展自身的才华, 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 学校应注重文明新风的树立, 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应从“校风、学风、教风、班风”抓起, 要逐步形成文明纯朴的校风、勤奋进取的学风、爱生严谨的教风、刻苦求实的班风, 以此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互帮互学的风气。

四、学校要大力开展人文活动, 提升人文素养,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一) 要注重读书活动的开展, 营造书香氛围

为丰富学生文化, 建设书香校园, 学校要注重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 并坚持为学生开放。学校图书室还可以因地开辟“师生妙笔赏析”、“新书介绍”、“美文大家谈”等栏目, 对师生进行阅读指导。同时教师又可以和教学结合, 不定期的在班级组织读书活动、朗读比赛等。此外学校各班级还可以依据学生需求设有图书角, 以方便学生的阅读,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二) 学校应弘扬雷锋精神, 倡导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 对雷锋精神渐渐淡忘,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为重,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场所, 要以学校教育阵地优势,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积极开展各种关爱活动, 一可以利用传统节日, 三八节、清明节、重阳节等, 开展“感恩教育”、“缅怀先烈”、“尊老敬老”等中队活动;二可以在校园内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 营造关注留守儿童氛围, 努力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三可以开展“为残疾儿童献爱心”活动, 倡导全校师生关爱残疾儿童, 让残疾儿童享受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快乐生活。学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倡导无私奉献、团结互爱、助人为乐的新风气。

(三) 各中队应精心安排主题活动塑造红领巾文化

各校要以少先队组织为阵地、结合系列主题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书画活动、建队日、经典诵读、红歌传唱等活动, 让师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快乐, 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学生也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 锻炼自己, 展示自己, 树立自信, 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 学校要重视自身的特色教育, 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 以提升文化素养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陶冶情操, 调整紧张的学习气氛。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课外活动小组, 如:舞蹈小组、合唱队、书画小组、乒乓小组、篮球小组等,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 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五) 注重教师科研教改文化的打造

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还得注重教师教研教改文化的打造,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 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 另一方面结合校情, 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 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 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

五、要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全国上下倡导的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导下, 校园文化建设少不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同事关系, 学校师生会更加赏心悦目, 心情舒畅, 在愉快中教学, 也在愉快中学习。作为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合作精神, 生活中的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性。学校领导要作好表率作用, 多关心中青年教师的发展, 多深入群众, 多求真务实, 正确面对政绩观和搞好干群关系。作为教师和班主任, 应多虚心求教, 关心同事, 注重形象, 严以律已, 以身作则, 多深入和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校的以党支部为核心, 行政领导带头, 政、工、团和学生会以及班主任的齐管理作用, 管理成一条绳, 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让整个校园充满和谐的民主气氛。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人文校园构建 篇8

1 高校体育文化的诠释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精神文化层次主要指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方面,占主导地位,其体育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层次指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教学管理、体育交流、体育竞赛等,是高校体育的综合形态,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物质层次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师资队伍等。高校体育文化三个层次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教育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员工为主导,在学校有形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学校体育环境中共同形成的,具有大学特色健康的生活氛围。校园体育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校园形象是无形的资产和成功办学的标志,它不仅在校园内产生带动作用,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都可产生知名影响,显示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辐射力。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及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它集运动、健康、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是高校特有的一种带有校园文化气息和朝气蓬勃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群体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等体育行为方式在大学校园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等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及精神风貌。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教学、科研及管理长期发展过程中继承和沉淀的文化传统,是广大师生员工直接参与和精心培育下形成的,是一种和谐文化。它在改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心智,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一切人类先进文化成果,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层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载体,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协调、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包括和谐的人际交往,深厚的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师生员工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信仰、审美情趣及道德观念等文化因素去塑造和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营造文明、健康、高品味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群紧密联系,要注重体育文化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体育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育与美育的结合,不断拓展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体育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展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其感情世界,让大学生以发展的、全新的视野看待自己和未来,同时,在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典范,用个人良好的人文素养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大学生。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人文精神的一条纽带,在培育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学校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加大体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大力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蓬勃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 构建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

3.1 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次建设

高校中的体育观念、运动环境及文化教育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感受和运动情感体验。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运动意识,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方法,更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体格与人格。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寄托的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及体育拼搏精神,在高校中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的各种体育课、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休闲娱乐活动中,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广大师生的双向交流,构成了和谐的高校特有人文校园文化景观。

现代体育文化的各种媒体传播,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设与体育文化的其他载体相比,更具有突出的辐射力和传播能力,体育价值观、意识、理念等精神层要素可以迅速传播到体育有关的师生,并辐射到体育界范围内。高校内的校园网络建立的体育文化主页,将“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理念、健身知识、竞赛大众健身信息、体育新闻动态等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声、图、文化、动画形式在校园网络上传播,使校园体育文化无处不在,大学生时时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

3.2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次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次的涵盖范围很广,远远超过体育课和体育竞赛。目前高校制度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开发特色体育校本课程的力度,充分考虑各自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传统及学生的兴趣等具体课程情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

高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时代理念,突出健身与休闲娱乐功能,大胆引进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大力开发休闲娱乐课程,积极改造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特色体育课程大体有以下几类:(1)引进时尚运动项目课程:拉丁舞、街舞、体育舞蹈、瑜伽、形体健美等;(2)新兴休闲娱乐课程: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户外拓展、轮滑、攀岩、垂钓、飞镖、极限运动、击剑、门球、高尔夫等;(3)民间游戏、民族传统体育改造项目课程:脚斗士运动、武术、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腰鼓、踢毽子、秧歌等;(4)国外武技课程:泰拳、跆拳道、柔道、空手道、自由搏击等;(5)文化益智课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6)人文关怀下的弱势群体(病、残、胖、弱等学生群体)保健课课程:健身气功、太极拳、有氧运动等,这些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正逐步进驻高校体育课堂,这些充满浓厚人文关怀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丰富和发展了高校体育文化生活。

现代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设置相辅相成,形成了健身与竞技、传统与新兴、民族与国际、休闲与娱乐等内容多层次课程新体系。课程设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使这些具有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及休闲娱乐价值的运动项目,构建成具有当代特色的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同时,在高校中形成和推动了具有和谐人文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3 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层次建设

高校中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场馆建筑等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在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育人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如校园内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塑;体育馆、建身房等处悬挂的体育明星画像、体育格言、体育知识宣传等,学校的媒体广泛宣传有关体育信息、动态,这种体育文化氛围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育观念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

4 结语

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及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构筑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体制和教育氛围,它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是当前和谐社会发展时代呼唤下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拓展了高校的人文教育外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应从新视角、新理念、新思维认识当前教育全球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朝着正确导向、内容健康、品味高雅的方向发展,放大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契机。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校本体育课程的设置,完善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健康教育,和谐,人文

参考文献

[1]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2]梁永桥,李英春等.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

[4]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人文校园构建 篇9

笔者认为,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 构建起一种与时俱进、富有深刻内涵的特色文化, 并不断积淀, 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是学生会的灵魂, 是其成员所共享的价值体系, 对学生会的长远发展和校共青团工作的不断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 我校的学生会工作就是紧紧围绕着文化建设这一核心展开的。

一、学生会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种信念与心理的力量。说到学生会文化, 不能不先提组织文化。组织文化, 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元素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以此类推, 学生会文化是由宗旨、共同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制度、传统、风气等内容组成的复合体, 代表着校园集体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 是整个学生会的灵魂所在。全面而正确地构建校学生会文化体系, 对加强校园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我校学生会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加强人文关怀, 构建校园和谐氛围”的核心思路, 本着“服务同学, 文明集体”的宗旨, 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温馨和谐、高雅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学生会团结同学、服务同学的基础。探究学生会文化内涵, 营造和谐的氛围, 将是学生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是学生会发展的软实力。

我校学生会文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提高同学们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

(2) 充分发挥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作用, 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及时反映同学们的心声, 积极为全校同学服务。

(3) 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积极配合学校管理工作, 抓好校风、学风和良好的班风建设。

(4) 维护学生之间、学生与教职员工之间的团结, 协助学校创建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生活环境。

(5) 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方针,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载体,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 吸引、凝聚学生通过组织参与来增加与人、与社会的接触。

(6) 加强校内各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联系与交往, 共同引导、团结全院学生, 以学习为中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 完善的学生会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学生组织, 学生会必须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是学生会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我校现有校学生会及各系学生会共五个学生会组织以及美术社、青年志愿者学会、青春书友俱乐部、街舞社、武术社、广播站等社团组织, 校学生会现设有秘书处、纪检部、生活部、学习部、社团部、体育部、文艺部、宣传部等八个部门, 共八十名成员, 干部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为提高我校学生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队伍建设, 促使学生会工作朝着制度化、规模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校学生会特制定南京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学生会章程及干部考核制度, 从基本素质、工作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考核, 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尤其是学生会干部, 均以身作则, 督促成员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习惯, 进而表现出更大的合心力, 共同推动学生会的工作向前发展。

2. 注重文化品牌建设。

校学生会应抓住自身特点和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这两个方面开展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首先, 从人事安排、工作日程、学校近期发展等方面, 深入挖掘本届学生会的文化特点, 打造独具魅力的学生会;其次, 加强宣传部、新闻部等窗口部门的文化建设, 在普通同学中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了解同学们最关注的问题。只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事情上, 作为学生组织才能独具魅力和吸引力, 随着在学生群体中认可度的提升, 自身的品牌效应就自然形成。

3. 以人为本, 注重文化传承。

学生会, 归根结底是一个学生团体, 如果缺乏人文关怀, 就势必影响到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团结。人文关怀, 即“以人为本”, 要求尊重个人、重视个人、关心个人。这一点在学生会建设中易被忽略, 然而意义举足轻重。

学生会干部首先要推行并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 在对每一位成员的理解上, 不仅仅把他们看作是学生会利益的劳动者, 还要把成员作为学生会的中心和主体对待, 充分体现其主人翁精神。无论上下级,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要做到互帮互助。在学生会, 大家不仅是同学、同事, 更应该是彼此信任的朋友。只有这样, 才能营造一个让全体学生会成员感到温暖、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生会的文化传承, 关系到学生会文化建设成果的积累和延续。学生会应以制度建设和干部培训为依托, 从物质传承和精神传承两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 学生会干部要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地维护各项规章制度, 继承并发扬学生会精神, 并将工作感悟、方法和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向下一届成员传递;其次, 邀请专家在学生会内部开展各类讲座, 提升成员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素质;最后, 在日常工作中, 成员与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 集思广益, 为学生会长远发展出谋献策。

三、学生会文化建设的特色创新和时效性

学生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年轻学生, 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快、对教条性的说教存在潜在抵触情绪的诸多特点。因此, 学生会的文化建设很忌讳盲目照搬, 流于形式。要想文化建设有实效, 就必须强化特色创新和活动需具备时效性。

我校学生会的特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积极为有勤工兼职需求的同学提供切实帮助。

由团委、学生会牵头开展勤工岗位专题调研, 及时准确了解勤工助学学生的需求。通过积极协调联系, 我校设置了多种适合学生工作的勤工助学岗位, 如食堂餐盘收集员、图书馆书籍整理员、校园超市营业员、校园咖啡厅服务员等, 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需要。

2. 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全校师生校园生活的版图上绘出绚烂的一笔。

例如生活部举办的厨艺大赛, 文艺部举办的CS电子竞技大赛、摄影大赛及卡拉OK大赛、学习部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 深受老师与同学的好评。

3. 设立学生会工作意见箱, 举报电话, 完善校学生会宣传橱窗, 做好校园稳定工作。

我们不断加强素质拓展建设, 提升校园活动的品牌效应。包括积极开办学术、文化水平较高的讲座;以创新为理念, 组织学生团体及各类社团创办精品活动;连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益的第二课堂和社会服务活动, 从实践上发展学生、从实效上服务学生, 全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主动适应社会, 积极面对挑战。

文化建设的实质是精神建设。学生会应紧紧抓住具有时效性的大事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活动, 效果显著。

在令全国人民心灵怆痛的“5.12”四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 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学生会立即动员全校师生加入到校团委组织的捐款活动中, 全校仅学生、团员捐款就达13368.2元。2008年6月8日, 来自四川灾区中国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的20名学生来到我院就读。为了帮助这批同学尽快愈合心理创伤, 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 校学生会主动请缨, 组织骨干成员与灾区同学结成一对一的互助伙伴, 并多次组织生日宴会、交友联谊等活动, 不仅消除了四川学生异地生活和学习的生疏感和不适应, 增强了他们勇度难关的信心, 同时, 学生会的全体成员也接受了一次不一般的心灵洗礼。如此调动每一位学生会成员共同参与到构建校园和谐氛围的过程中, 教育成效甚为显著。

多年来, 在各级团组织及校党政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紧紧围绕“加强人文关怀, 构建校园和谐氛围”这一文化建设核心, 校学生会工作结出了硕硕成果。多位学生会干部获得市、局级“优秀团干”和“优秀团员”称号, 多位成员获得省、市级“三创优秀”学生、市级“三好学生”等荣誉。

综上所述,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会文化建设, 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绝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长期实践、长期积累、长期发展的过程。努力建设好独具特色的学生会文化, 是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能够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和永久动力。

摘要: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提升, 加强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 是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 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目标的必然要求, 也是各级团组织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作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 共青团工作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人文校园构建 篇10

1 人文校园与数字校园的联系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 人文校园是当今高校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校园人文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教育、办学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处处营造出“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 处处彰显出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主动去尊重生命和思索生命的理想生存方式。而数字校园则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 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 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 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

校园人文精神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种价值理性, 是高校教育和办学过程中必然要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数字校园则体现的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一种工具理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当代高校校园人文精神也必然被灌注了新的内容, 人文精神也势必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数字手段来培育。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应当被视为人文精神培育的障碍, 而应当被视为一种发展人文精神的理性工具。

2 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于校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字校园的概念早在1990年就由美国的教育专家提出, 21世纪初我国部分学者引入此概念, 并逐渐将校园网建设以及整个系统的投资规模作为评判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十几年来, 数字校园的概念趋于成熟并被多所高校运用, 数字校园对于人文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也被逐渐凸显出来。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于校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校园有助于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数字校园的推广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 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让学生在学校中享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数字校园中所包含的校园门户网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学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学习平台、校园一卡通、师生个人门户平台等等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的在校生活, 给师生们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 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运行和管理的效率, 提升了为学生服务的能力。数字化校园还通过公开教学管理活动、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等, 将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和社会公开, 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 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客观掌握学生真实情况。以上种种, 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更加突出了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人文关怀, 达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态势。 (1)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高校管理、服务和教育理念的全面提升和变革, 是高校迈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是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重要一步。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从而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的基础。

(2) 数字校园有助于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 能以现代科技的形式营造出校园中人际交往新模式。

数字校园环境依托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 建设强大的师生网络社区, 强调受教育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便捷性, 以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开放。数字校园采取信息网络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强了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实际效果, 通过图文并茂和互动点击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虚拟的网络也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 使师生之间不会因为校区的限制而减少联系, 也消除了时间上的限制, 老师实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实行网上听课、网上提问、网上讨论等, 能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网络反映给老师, 使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和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通过数字校园网络的建设,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无缝对接”式的交流体系, 有助于老师加强对学生学风、考风的引导和人文思想的传播, 有助于发挥先进学生、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从而构建出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标准的校园文化基础。

同时, 网络的存在也使高校的各类正式社团与非正式团体更为活跃, 大量的团体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扩散,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团活动中去, 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加强, 从而进一步推动人文校园的发展。

(3) 数字校园体现出来的平等、多元化的特质符合人文精神的要求。人文精神即指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数字校园通过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将海量的知识分类收藏, 将人与人的沟通纳入网络平台。使得学生们具有了获得知识的平等机会, 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够更加平等地交流沟通, 使得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使得思想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同时, 教师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可能囿于专业知识的讲解, 但在数字校园的网络平台上, 教师可以就各类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同学生们进行互动,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社会批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终极人文关怀。

3 打造以建设人文校园为目的的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真正发挥出打造人文校园的作用, 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3.1 要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对校园网上的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 使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 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 使管理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数据信息, 并及时将信息发布出去, 以最有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2) 可见, 数字校园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做好“服务”的关键也是以人为本, 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彰显人文精神的关键也是以人为本, 将师生的需求与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 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南。

无论是数字校园各个系统的设置、操作的流程还是界面的设计, 都必须要符合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 符合师生的操作习惯, 整合资源、完善体系, 进行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例如, 加强“数字校园卡”的推广应用, 通过数字校园卡可实现考勤、门禁、图书借阅、就餐、消费、新生报到、注册、离校、交费、多业务查询等多个功能, 方便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给予管理人员自主创建流程, 以适应业务的动态调整, 减少重复劳动,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上, 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3.2 学工人员要加强数字校园中人文精神的引导

虽然数字校园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数字校园所依托的网络技术由于其虚拟性的特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一项“是否有网络违规或违法行为”的问卷调查中, 大学生有12.5%的人承认曾经获提他人的邮件;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 还有5.4%的人曾经发布了不健康的信息。更有甚者, 一些道德素质不高的人蓄意破坏网络空间, 有的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有的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有的利用自己掌握的娴熟的网络技术盗取他人账号和密码, 实行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 (3) 数字校园将海量的信息、优质快速的网络、多元化的网络社区提供给学生, 学生如果不正确加以利用可能会带来部分消极的影响。学工人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中的一线工作者, 是利用数字校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力量, 学工人员在数字校园中必须要做到配合技术人员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 从是弃非, 传良芟莠, 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培育人文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一个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过程。绝不是通过一门学科、一种手段就可以完成, 而须将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到各个学科, 融入进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中去, 使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数字校园的建设是打造人文校园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现代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性工具, 它本身就体现了尊重人、重视人的人文精神。应当重视利用数字校园这一平台, 将人文精神广泛渗透于高校日常教育与管理中去, 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人文精神培育体系, 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

注释

1宋艳艳.浅谈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J].职业时空, 2010.6.12 (6) :106-107.

2孔晓宇, 施勇.浅谈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2.15 (23) :127-128.

注重人文关怀 建设和谐校园 篇11

昌盛园小学的发展目标是“合作育人、和谐发展”,“以尊重教育为核心,努力构建人文、和谐的学习型组织,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和谐学校”。党支部以这个目标为指导,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党员教师队伍和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为我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1.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素质促和谐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党支部狠抓党员的理论学习,在坚持抓好自学的基础上,组织集中学习,开展专题讲座。针对当前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和职业倦怠等问题,我们及时请心理学专家到校,为大家作心理咨询与辅导。

2.建立健全制度,以制度建设促和谐

如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干部教师的工作行为由他律变成自律呢?我校党支部坚持抓好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依据实际建制度、完善制度抓落实,联系教工、深入教工、贴近教工、情暖教工。

3.在奉献中闪光,以岗位业绩促和谐

学校党支部共有在职党员49名,其中25人为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9人担任年级或学科教研组长。他们是学校实施教育改革的主力和先锋,其中有的是教学改革的示范者,有的则是脚踏实地的奉献者。我们对全体党员提出的要求是:岗位作示范,改革当先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用青春和汗水为建设和谐校园作贡献!

4.开展特色活动,凝聚人心促和谐

我们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温馨的“三八祝福”,让女教师们感受到同事间那浓浓的温情暖意;通过拓展训练,让教师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感悟到在同伴们的鼓励下挑战自我成功后的喜悦;每月在学校食堂都会为职工举行集体生日晚宴,老师们说:“烛光晚宴在校园,一片真情暖师心。”通过开展上面的活动,凝聚了党员心、群众心,增强了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自我约束力,提高了群众对党员的监督力。这些活动还拉近了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了有利于师生和谐发展的温馨家园。

5.主题教育活动有意义

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以“纪念五勇士,永葆先进性”为主题,到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党支部对校级优秀党员进行表彰,新发展的党员和全体党员一起,在狼牙山纪念馆前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最后,大家一起沿着五位烈士的足迹,来到五勇士献身的地点,目睹烈士跳崖的现场。大家深深感触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勇于牺牲是一种精神,战争时期需要,和平时期更需要。此次活动使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们努力让教师们感到学校有家的温暖、家的温馨,从而激发起他们努力做好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让领导更放心,让家长更满意。我校党支部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深化和谐发展,使党员在和谐发展中体现风采。我们相信,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昌盛园小学一定会成为“昌平一流、北京知名”的学校。

让人文精神充盈校园 篇12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活动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时期的重要教育活动,是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集体性活动。学校在安排校园活动的同时应当注重活动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培养良好的生活情操和习惯。这种优良的校园气氛有益于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在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中逐渐学会与大家交流问题、寻求答案、表达观点。这些对小学时期的学生的思想形成及习惯养成都有莫大的帮助。太过学术的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能很难接受。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范围有限,我们要想有效地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就应当通过充分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在吸引他们的同时,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我们可以为学生举办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这些充满童趣的活动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善待他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他们在日后更高层次的教学中学会与他人探讨知识,共享成果,这是学生应当具有的一种基本品德。像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特别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自信是学生日后学习与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良好心理品质,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才能为他们开启通往成功的道路。困难与挫折是难免的,我们要教会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生活中的挫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念,在学校的人文精神建设中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心理培养的双重任务,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自我评价能力。

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困难。例如,有些学生的成绩时常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情绪的动荡和学习信心的丧失。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发现与指导,特别是班主任的细心观察和适时引导。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告诉他们一次两次的失败是难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敢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一切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不断释放正能量,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三、创建和谐校园,尊师重道、师生共进

学校是孕育人文精神的地方,以培养“人”为天职,教师就是培养“人”的执行者。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时空的延展性等特点。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学校应该让教师充分感受到精神上的独立,感受到教书育人是受人尊重的幸福快乐的事业。让学生怀揣着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望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建立良好的校园文明。

只有在这种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共同进步,才能共同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在一种师生互敬、互助的良好氛围下,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学校应当特别注重提升教师的师德,培养高尚的师风,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风,遵守纪律,提高学生的品德。

上一篇:综合能力下一篇:“非典型散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