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构建

2024-06-10

和谐校园构建(共12篇)

和谐校园构建 篇1

校园是小学生学习与活动的重要场所。现代教学提倡以人的发展为本, 这对校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造和谐氛围与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的校园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谐的校园文化与稳定的校园环境。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学校领导班子认真领会上级文件, 带领广大师生一起构建。笔者现结合我校实践对和谐校园的构建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 和谐的干群关系。

首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就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与校园建设。领导者要具有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 要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 勤于学习。领导团队内部要和谐, 要率先垂范, 淡化权力意识, 集中领导, 分层管理, 权责到人。其次搞好干群关系。教师既是被管理者, 又是管理者, 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重要的中间地位。协调好领导与职工的关系, 可以保障各项工作的制定与落实。因此, 领导者要关心广大教师的生活与教学, 在生活上关心广大教师, 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教学上激励教师, 鼓励教师不断进取, 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 保持教师队伍思想与教学的先进性, 让教师紧跟教育形势的发展, 为校园的各项建设献计献策。

2. 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 用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用真挚的情感来拉近师生关系, 使学生与教师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严肃权威地位, 降低学生对教师的消极对抗情绪,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真正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充满心理期待, 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友好相处, 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情绪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乐观的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和谐的生生关系。

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 团结友爱, 互帮互助, 坦诚相待, 这样更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也更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我们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各项工作的展开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正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真心来换取他人的真心, 在同学间建立深情厚谊。

二、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

1. 校风建设。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校风。一校之长要有全局意识, 要团结广大教师, 发挥身教作用来影响与带动广大师生, 共同营造良好的校风。学校领导要以正确的思想、先进的观念来武装全体师生, 对是非善恶美丑有统一的认识、正确的评价, 形成正确的舆论评价, 增强全校凝聚力, 使全体师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2. 教风建设。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做一个与时代同步、知识渊博、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爱岗敬业、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新时代教师, 要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学习先进理念, 追求一流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形成良好的教风。

3. 学风建设。

我们要让学生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力争上游, 在比学赶帮超中形成团结奋进、自强自立、互帮互助、刻苦学习的良好学风, 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学习与成长。

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正向功能,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支撑与环境氛围, 对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打造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在办学理念、文化氛围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努力。

1. 确立办学理念。

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是每个学校的个性与魅力所在。办特色化学校就要基于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案, 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确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 坚持德育与智育并举,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素质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对教育教学的重新定位, 这是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高需求, 是现代教育形势下对学校的必须需求。学校只有确立与教育形势相适应的办学理念, 才能以此为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指导。

2. 办文化长廊。

我校专门开辟了文化长廊, 来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 传达教育部门相关文件, 同时还开辟了教师风采与学生风采个性专栏, 展示一些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成功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既有外校的又有本校的, 是一个将教学的视野由本校转向外校的窗口, 可以让教师吸收名校名师的成功经验, 激励教师实践与创新。学生窗口, 介绍好人好事、表扬先进, 交流学习方法, 介绍课外书籍等等。同时, 我校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稿, 一起参与到文化长廊的建设中来。

3. 拓展宣传阵地。

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班级板报、校园网、校园报刊等载体,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宣传渠道, 以此来增大宣传力度, 丰富宣传内容, 使得学生在校园内可以受到更多文化的熏陶, 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

4. 开辟第二课堂。

我校将学生学习的触角延伸课外, 开辟第二课堂,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用于实践, 同时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达到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为文化建设拓展空间、丰富载体。

四、建立稳定的校园环境

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与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学校安全事故频发, 这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以稳定为各项工作的前提, 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构建稳定的校园环境, 使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1. 加强学校保卫工作。

我校设立了学校保卫处,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外来人员严格核实, 做好登记;学生上下学做好疏导工作;对各教室门窗、电器等定期检查,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杜绝不法社会人员威胁师生人身安全, 杜绝学生集体活动时发生踩踏事件等。

2. 加强学生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 很容易产生消极、苦闷心理, 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 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重要影响。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 我校开设心理辅导, 以让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 健康生活, 快乐学习。

总之, 和谐是学校建设的主旋律, 建设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共同的责任, 尤其是学校的管理者更要有全局与长远意识, 有序推进各项政策与工作, 将全体师生一起调动起来,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一起积极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与维护中来。

本论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BY[2012]G131。

和谐校园构建 篇2

马庄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

我镇现有中学2处,小学4处,成教中心1处,幼儿园22处,在校中小学生、幼儿6000余人,教职工367人。其中,民族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和3A学校,二十二中等8处为市级规范化园校,其余均为区级规范化园校。

几年来,我镇教育工作始终以创建和谐教育园区和百姓满意学校为总抓手,以新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全镇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适应新课改需要,潜心教改教研,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取得了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的双丰收。

我镇多次被评为区中小学教学工作先进乡镇、职成教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被市总工会命名为“教代会星级单位”。

二十二中先后被评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红旗团委、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中心小学多次评为区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区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并被市教育局命名为首批教学示范学校。成教中心被命名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大坡小学、临汶小学、民族小学都多次被评为区教学先进单位,民族文苑多次承办省市区民族教育现场会。

几年来,有131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区优秀校长、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有500余人次的教师获区级以上论文、优质课、公开课奖励,1人获“泰山教坛英才”称号,2人获“泰山教学新星”称号,55名教师被评为区教学能手,2人获市教改先进个人称号。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体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使我镇的和谐教育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们的做法作简要总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正确的质量观,认真学习落实泰岱教字(2005)21号及上级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挖掘和欣赏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调动的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正确协调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处理好各种矛盾,发扬民主,依法执教,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创建和谐发展的空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强化领导,狠抓落实

1、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建设和谐教育园区,领导班子既是组织者、推动着,又是示范者、引导者,没有和谐的领导班子就没有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为此,我镇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以副主任、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领导 2 小组,我镇多次召开中小学校长会议,研究班子建设工作。要求校长以身作则,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干事创业,聚精会神抓教育,增强领导和工作能力,做到依法执政、依法执教、公平公正,廉洁自律,作风正派、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办学生发展、家长放心、百姓满意的教育。

2、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各校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委和少先队的作用,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师生之间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的根本。(1)要求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团结、协作、互助、坦诚友善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个人所长,从而形成和谐的战斗力群体。(2)尊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有了尊重,才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因此,教育广大教职工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转变育人观念,廉洁从教、乐于奉献,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坚持“严、细、实、恒”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常规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和重点,在抓好教学七个环节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对备课的管理,坚持和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跨学校进行备课,在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研制编写符合自己实际的教案和学案。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合力攻关,资源共享。(2)加强课 3 堂教学的管理,认真研究新课改理论,借鉴“洋思经验”和“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精髓,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3)借助感恩教育和信心激励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教育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热爱科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的成才途径,消除厌学现象,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同时也控制了学生辍学,按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努力抓好行风建设,扎实地搞好校务公开工作。每年定期召开教代会,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镇教育指导中心和各校,每年均组织师德演讲比赛,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向社会、家长、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张贴《收费公示栏》,并公布了监督电话,在各校自查的基础上,镇教育指导中心每年组织检查至少2次,此近年来无乱收费现象。经常邀请镇人大、政协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村民、学生家长代表,召开座谈会,征求他们对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有力的促进了行风建设。同时,使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

5、加大信访稳定及安全工作的力度,努力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各校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作用,经常深入群众,座谈了解情况,为广大教职工排忧解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及时化解,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让群众感觉到组织 4 的温暖,近年来无信访案件。各学校都狠抓了安全教育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律辅导员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召开法制教育大会,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消除“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现象和一切不安定因素。近年来无违法犯罪和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有力地保障了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的平安。

6、我镇是汉回两族聚居地,镇政府以文苑建设为契机,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集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园区。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的领导,多次到回民村与领导群众座谈了解情况,征求他们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转变了部分村民“急功近利”、不重视教育的思想,使他们树立了让子女求学上进、成才的观念,辍学学生的家长看到了希望,纷纷组织学生返校就读,使少数民族子女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了和谐教育园区的建设。

总之,在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谐的教育园区在我镇已经形成,马庄5万人民对教育工作是满意的。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庄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

和谐校园构建 篇3

学校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内涵,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导向,创建和谐校园,推进和谐教育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其次是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关系的和谐发展,最后是学校、家庭、社区关系的和谐发展。

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和谐发展要面向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要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永续发展。

人人发展 教育不仅是关注优秀的学生,更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全体学生的成长档案,完善学生档案管理体系。依据个体特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发展层次。优秀生强化道德教育,中间生强化自信教育,后进生强化情感教育,从而形成一个划分精细、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在学习上将学生分块包挂到科任教师,在德育上将学生分组包挂到德育辅导员,在思想上将学生分类包挂到心理辅导员,在生活上将学生分层包挂到中层干部。将每一位学生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全部分类纳入教育体系,做到不逃避、不遗漏、不遗弃。

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面发展不是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种“学创俱能、知行合一”的要求,更是一种“内外兼修、身心皆健”的境界。全面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得知识,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全面发展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心理健康教育。

主动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自我教育时曾说过:“在我们教育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一条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的真谛是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效能。

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把学生放到教育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很好地做到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主动发展”就是说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发展学生个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持续发展 在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追求人终身的最大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康德曾说:“儿童应该受教育,然而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将来人类可能得到一种改善的境况。”追求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除旧观念,确立新观念;摒弃应试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摒弃唯学习成绩论,扎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摒弃唯智育论,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摒弃单一课堂教育论,将课堂教育与校园活动相结合;摒弃短视教育,培养终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摒弃校园隔绝教育,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学校、教师、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队伍始终与学校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因此,教师的和谐是关键,和谐校风的形成主要靠和谐教师。

教师与教师的和谐 在教师中大力推行赏识文化,主张互相欣赏、互相敬重、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消除教师间的心理隔阂,提倡团队协作、集体创作,在合作互助中增进友谊、增进了解、增强感情,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例如:利用传统节日活动和学校大型活动,搭建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沟通平台;实施“青蓝工程”,新老教师共同成长;工会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让老师们在活动中增进友谊,融洽关系。

学校与教师的和谐 中学教师由于学校和社会施加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过大,往往都心力交瘁,身体和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冷漠、偏激、自卑、焦虑、情绪失控等。为了促进教师和谐,学校应帮助教师更新角色意识,找准职业感觉,正确和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职业。要针对教师群体的特点,在管理中注入情感、人文因素,既堅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又重视精神激励。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每一个老师,珍视教师的自尊,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搭建平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工作,充分估价教师的长处,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个性,切忌偏听偏信全盘否定,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要信任、关爱、鼓励,使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心理上的自信、自尊。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都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留守儿童:思想上要加强引导,学习上要加强辅导,心理上要加强疏导,生活上要加强指导。

学生与学生的和谐 在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建立和谐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关系融洽、学习生活快乐,是促进教育生态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具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在课堂教育中推行小组讨论制、小组竞赛制;在课余活动中推行小组研究性学习制;在各种活动中,贯穿文明团结教育……建立和谐团结的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舞台,但它必然融入于教育者每天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关系的和谐发展

学校与学校的和谐 竞争与合作是学校发展的两类基本运行机制,重视学校合作的价值,构建基于合作的校际和谐发展模式,秉承“平等自愿、求同存异、精诚合作、利益共享”的核心理念,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以及对伙伴关系的共同治理和问责制度,实现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和利益。构建和谐的校际关系,应遵循下列行动准则:了解合作伙伴的需求,建立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实现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和利益。

学校与家长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协商制订家长委员会总则、性质、宗旨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家长参与并监督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普及家教知识,让家长成为教育的专家;开展家校合作,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与社区的和谐 学校资源是特殊的公共资源,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是将学校融入社区、让社区了解学校的重要措施。学校要健全相关开放制度,规范管理,有序运作,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参与率、认可率、知晓率与满意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网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的必然举措。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社区进学校、学校进社区。从整个社区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学校的教育资源是最为丰富和集中的。社区进学校赋予原来不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以教育意义,即教育资源社会化。社区蕴藏着丰富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学校进社区,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援。综上所述,只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只有实现了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校内的和谐发展和校际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创建和谐校园,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所以说,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构建和谐校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构建和谐校园初探 篇4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在和谐校园里, 师生应该乐观向上、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睦合作, 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 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在和谐校园里, 各种组织机制应该健全, 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完善, 教育教学秩序保持良好。在和谐校园里, 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相得益彰, 各种设施摆放有度, 各处建筑错落有致, 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具体地说, “和谐校园”应当具备如下一些特征:

(1) 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包括和谐、合理的校园空间, 宽敞、明亮的教室, 环保的建筑材料。

(2) 有优质的学习环境。校园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 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完备的配套教学设施,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要爱护学习环境, 真正做到“校园是我家”。

(3) 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谐校园以其丰富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学习, 陶冶学生性情。师生对校园事务广泛参与, 共建和谐家园。

(4) 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文明公约等。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师生的行为, 打造“和谐校园”。

(5) 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当然, 还包括与其他学校之间进行交流。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着力点

勿庸置疑, 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发展需求不协调, 人才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协调, 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不协调等。因此, 建立和谐校园, 解决学校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 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1. 构建和谐校园, 要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

建设和谐社会, 核心是以人为本, 其关键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为此必须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而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语云:“和而不同”。和谐校园并不是铁板一块, 死水一潭, 它必然也必须海纳百川, 包容各种教育方式。但是这种包容并不是绝对地毫不排斥的整合, 而是需要建立起必要的张力。社会主义中国校园必须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 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永远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不能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上取得共识, 和谐校园就失去了精神支柱。要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 我们必须在三个维度上取得共识:在知识方面, 坚持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在行为上, 致力献身社会、服务人群;在精神上, 提倡独具个性、思想解放。有了这样的共识, 才能实现校园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 在和谐社会中孕育出和谐校园。

2. 构建和谐校园, 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 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即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 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良好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 在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活动中, 教育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当前社会环境消极地面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的形势下更是如此。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在学生的“五育”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它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 故具有优越于其他教育环境的一些功能和特征。文明的校园氛围、优美的学校环境, 对师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 情感得到净化, 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兴趣爱好得到生发。这是一种“无声之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不知不觉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暗示作用, 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3. 构建和谐校园, 要建立健全的校园制度

校园制度包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师生日常行为准则及长期沉淀的道德规范等。这些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控制作用, 从而不断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 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规范的行为习惯, 一靠规章制度的效力, 是每个集体自己的行为准则;二靠舆论宣传的力量, 引导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所以, 校园环境由于校园有合乎共同的准则而有序。这种有序又使每个人自觉地服从和适应这种环境的制约, 因而使校园环境走向高雅、文明、健康的发展轨道, 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摇篮。

4. 构建和谐校园, 要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育人育才的辛勤园丁。学是师之骨, 德为师之魂。教师应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 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把师德修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学、科学育人、热情为学生服务的教职工队伍, 保证师生关系良好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是办好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师生之间无论从政治上, 还是从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 通过教师的讲解, 让学生独立思考, 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 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5. 构建和谐校园, 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关系

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 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 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 儿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 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 指导家庭, 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家长会, 建立家长学校, 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 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篇5

一、活动主题:

我将本次活动确定为“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背景及目的:

背景:2016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成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我校近期也出现了几起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目的: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使同学们明礼守法,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如何预防和抵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做合理有效的斗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防微杜渐。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给学生发放《中小学生守则》,人手一份,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让学生宣读背诵《守则》,事先熟知《守则》内容,并思考校园暴力的表现及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先思考,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更轻松的接受和理解活动内容。

四、活动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分享:所谓欺凌,简单来说就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

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6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

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

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

4月30日,福建南安一初一男生被同校学生及社会青年追打,捅伤。

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

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

6月16日,山东济南一中学多名学生暴力殴打同校学生。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

6月26日,河南信阳数百中学生赤膊群殴。

(二)抵制校园欺凌

此环节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

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理睬;找老师;懂自救。

从施暴者的角度想:想后果;勿冲动;换位思考。

(三)校园欺凌案列分析

某中学一女生食堂打饭时,和另一名女生发生口角,没想到,竟遭到多名女生毒打,其中一位打人后,还做出胜利的手势。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案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回答: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

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3、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伤害性,让学生明白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造成恶果,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发生矛盾时及时找老师解决,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拒绝暴力。

总结语:校园暴力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拒绝校园暴力”。这节课后,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向家长、老师请教自我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尽量不看有暴力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暴力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暴力倾向的人,让我们拒绝暴力,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毒品种类;从历史的角度认清吸毒的危害;掌握拒绝吸毒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毒品及其危害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意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说出毒品的危害,了解拒绝毒品的方法,形成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意识。教学难点:

形成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和行为。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播放《鸦片战争》的音像文件,提出思考问题:“这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播放林则徐禁烟的音像文件。引导学生回顾“当时鸦片泛滥的危害。”导入新课。

(通过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整理归纳,从历史回顾的视角看毒品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曾经带来的灾难与屈辱,引导学生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禁毒成就,培养自觉抵制毒品的民族责任意识和生命质量意识。)

(二)新课讲授

一、毒品的定义和范围:

毒品,通常指能使人成瘾的药物,种类很多,各国因其流行的种类不同而设定其范围。我国在1990年12月28日颁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中,根据当时的情况将毒品定义为“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国际禁毒公约将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两大类进行国际管制,它们有时候被统称为“精神活性药物”。这些药物如果滥用即是毒品。

二、主要毒品类别及区分:

人们知道,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小亚细亚及地中海东部山区发现了野生罂粟,青铜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500年)传入埃及,公元初传入印度,6、7世纪传入中国。从很早时候开始,人们就把罂粟视为一种治疗疾病的药品,因而便有意识地进行少量的种植与生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会有鸦片的出现。作为一种商品,它既有使用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作为一种药品,它既有医疗使用的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麻醉、积蓄毒素乃至造成依赖、病魔的作用。

鸦片又称阿片。为罂粟未成熟果实的浆汁干燥而成,可用于治疗疼痛及止泻等。其提取物吗啡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几乎对一切剧痛均有效。将吗啡进一步加工,即可得到臭名昭著的海洛因,俗称白粉。以吗啡为例,若连续应用两天左右,每4小时1次,即可成瘾,停药后会产生一系列痛苦的反应。

罂粟壳俗称大烟壳,为罂粟的干燥果壳。它原是一味中药,可用于治疗久咳、久泻、脱肛、便血及胃痛等症,但不宜多服、久服,否则容易成瘾。某些见利忘义的摊主、饭店经理竟将它放在火锅内或牛肉汤中煮汁,让顾客上瘾,以招徕“回头客”。此属违法犯罪行为。

大麻是一种草本植物,也曾作过药用,它的雌花与树脂则为含有大麻素的毒品,少量食用可使人产生一种梦幻感,看到的物体变得鲜艳明亮,具有很强的引诱力。成瘾后会使人惊恐或产生攻击行为。

可卡因从古柯树叶中提取的一种局部麻醉药,常用于手术麻醉,一旦成瘾,会因幻觉而自残,如感到有许多虫子在皮肤内骚动,不堪忍受,于是不惜用刀将皮肤切开,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或产生迫害、嫉妒妄想,以致用暴力进行“报复”。

此外,“冰毒”、致幻剂、苯丙胺类兴奋剂(如摇头丸等)及某些挥发性溶剂也属于毒品之列。

三、毒品的作用及泛滥的危害

(提供资料,要求学生讨论分析:当前导致中国毒品蔓延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历史、社会、国际、人性、时代、国情等等视角,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思维能力,并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有意识避免跌入毒品的陷阱。)当前中国毒品蔓延状况材料:

根据国家禁毒委资料,截至2004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已达79.1万名,比2003年上升6.8%。在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了70%。受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我国毒品问题又出现了蔓延的趋势。

目前全国已有2102个县、市、区发现吸毒人员,约占县、市、区总数的73.5%,其中,吸毒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217个。按照全国现有吸毒人员估算,每年因吸食海洛因就至少耗费270亿元人民币,政府每年需要投入几十亿元用于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

结论:毒品的作用及泛滥的危害:(1)麻醉性、快感;(2)依赖性、上瘾;(3)引发一系列身心痛苦和疾病;(4)为了筹集毒资,丧失理智,卖淫、抢劫、偷盗、杀人等。

四、毒品预防

(提供案例分析讨论)

1、不要有丝毫好奇心

青少年的好奇心是创造力及青春的表现,但在毒品上的好奇就象你想尝试火车从你身上压过而你自以为没有事情或从高楼上跳下去也没有事情一样,如果你确定上面这两种方法都相当危险,你都不能尝试,那么,记住,对毒品的尝试就象做以上事情一样,只不过你跳楼以后是在“慢放”,可能是几年你才落到地上,但一样可以摔得很扁。

曾经有个戒毒医生,看到很多努力白废以后,想确认毒品是否真的就无法戒断,自己做了尝试,虽然他的敬业精神让人佩服,但他同样为社会创造了一个病人,而无法自治。

你这样来想象,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你强制自己不吃饭(绝食),没有什么原因,你看你能坚持几天,而如果是毒品上瘾,可能是你饥饿时对食品渴望的10倍,而这个时候你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有饭吃!

总之,你可以对很多事情有好奇心,生命,科学,艺术,异性,体育...,但不要对毒品有好奇性,更不要尝试,这种念头想都不要想!!(这方面的文章太多了,但你找不到任何一篇否定的文章)

2、保持警惕

控制自己不去好奇还不够,你周围的社会埋伏的危险可能就在你楼下,你上学路上,你原来的同学中间;虽然吸食香烟是大多数国家都不违反的行为,但香烟的确也是一种毒品,只是没有海洛因那样恶劣,但危险有时也是在这里面的,连缉毒警察也有这样被人陷害的,不要去尝试这种运气;当然,如果你不幸已经成了烟民,而且还自认为不能断掉,那你要小心,不要接受任何陌生人的赠烟,一千次赠烟中,只要一次,可能你的人生轨迹就不是你意料或你能主导的;长期不见的原来认识的人的烟也不要接受,说不抽烟的理由并不会让你损失什么,如果认为你不接受敬烟而对你进行抱怨的人,你就更要小心了!(注意啊,可能每栋楼都有一个毒品成瘾者)上帝没有分给大家相同的智商,但做聪明的事情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可以保持友情,但不要保持义气;电影中的江湖不是你身边的事情。注意与什么人往来,与什么人不往来,简单的选择是你选择人生道理的第一步。

不要与以下人员往来: • 社会上的老大或他周围的人,不成为他们的朋友比成为他们的朋友要难得多

• 经常逃学、打架的人,他们不会给你实质的帮助的,即使你赢了某次斗殴

• 很早就吸烟,而且以此表现与同龄人不一般,与如此弱智的人在一起,可能表示你比他更弱智

• 通过你的某个小错误而以此要挟的人,人都是会犯错误的,父母是你在世界上最亲最可靠的人,说实话改正错误是你最好的选择.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毒品的知识及防范措施,也知道了毒品对家庭、社会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拒绝毒品,保护自己远离毒品,如果你遇到了有不法的毒品交易,一定要向告诉大人或报警,不能置之不理,因为禁毒、防毒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后拓展:

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一副禁毒漫画,然后集中展出。

食品安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食品中毒事故案例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对食品能够进行选择和鉴别,从而健康成长。

二、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在诸流感病毒肆虐全球的时候,在这个流感多发季节,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遏制病菌,防止流感病毒入侵呢?专家认为,诸流感的传播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通常是手触摸了感染诸流感病毒的物品,再通过口鼻进入体内,所以我们应该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防止病从口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同学们,当你平时享受那些花样繁多、种类齐全的儿童食品时,你是否想到了安全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谈谈关于食品安全的这个话题。

二、得到启迪

(一)案例分析

1、自2010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卫生部调查证实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2、2010年3月20日下午,鸡西市和平小学、园丁小学、师范附小3所小学一些学生,因食用鸿鹄营养送餐厅供应的盒饭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经查,鸿鹄营养送餐厅擅自超《食品卫生许可证》核准的许可范围加工凉菜,生熟食品用具、工具混用,在加工过程中造成凉拌松花豆腐被变形杆菌污染,在分装和运输过程中凉拌松花豆腐又不同程度地污染了其他食物,引发了食物中毒。3、2010年3月30日上午,湖北十堰张湾区东风公司46厂大门右侧的小博士幼儿园突发儿童食物中毒事件。截至3月31日,已有135人出现中毒症状,包括儿童128名,教职工7人,其中10名儿童症状较重。当地卫生部门诊断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a.学生交流 b.教师总结

c.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食品安全事故。

【分组汇报:主要是市场、超市、商场、饭店、街边小摊(学生谈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烤羊肉串、烤肠的桌子又黑又脏,食品上叮着苍蝇,有沾满了灰尘。②制棉花糖的机器都是污垢,还不时会有脏东西掉进去,卖主自身也很脏,根本不讲卫生。③袋装食品没有明确的产地、商标,有的已过保质期。有的饭店厨房的卫生极差。】

三、了解食物中毒的特点

1、中毒者在相近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相同的可疑中毒食物。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较短。

3、中毒者的一般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

四、认识食物中毒的种类

食物中毒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肉、鱼、蛋、乳类,凉菜、剩余饭菜等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以及霉变食物中毒。

2、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贝类及鱼类引起的有毒动物引起的中毒以及由毒蘑菇,豆角,毒蕈、含氰甙植物及棉子油的游离棉酚等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重金属、亚硝酸盐及农药中毒等。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受有毒藻类污染的海产贝类等。

五、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看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家请看。(给学生看图片并讲解,还可以出示相应的政策),那么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都应该注意什么呢?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3、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是否有腐败变质。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

4、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5、尽量不吃剩饭菜。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粒上有霉点),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7、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最好是喝白开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六、那么如果真的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七、教师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懂得了乱吃不卫生的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道理。同学们也都表达今后不再乱买零食的决心。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如何去选购安全的食品,并练习了怎样洗手。希望每位同学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全班同学一起朗诵《食疗歌》。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胡椒去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大蒜抑制肠胃炎,绿豆解暑最为妙。梨子润肺化痰好,健胃补肾食红枣。蕃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花生能降胆固醇,瓜豆消肿又利尿。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蜂蜜润肺化痰好,葡萄悦色人年少。香蕉通便解胃火,苹果止泻营养高。海带含钙又含碘,蘑菇抑制癌细胞。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符加内容: 中学生食品安全知识

一、中学生食品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1.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2.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

3.仔细查看商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

4.食品是否适合自己食用。

5.不盲目随从广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科学,是商家利益的体现。

二、如何分清食品保质期和保存期

保质期(最佳食用期)是指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一定时间内食品依然可以食用。

保存期(推荐最后食用日期)是指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预计的终止食用日期,超过保存期的食品不宜食用。

三、如何正确选购饮料

1.要看清标签标注、QS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等是否齐全,配料表中配料成分是否符合该类饮料的标准。

2.要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选购碳酸饮料时,尽量选择近期生产的、罐体坚硬不易变形的产品。

3.选购饮料要因人而异。果汁饮料有一定的营养成分,适合青少年和儿童饮用,但不能长期喝或一次性大量饮用。

四、饮用牛奶应注意哪些?

经常适量喝牛奶有利于骨骼生长发育,对提高身体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不能正确饮用,会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饮用牛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牛奶。“乳糖不耐者、牛奶过敏者、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均不宜喝牛奶”。按含脂量的不同,牛奶分为全脂、半脱脂、脱脂三类,其中全脂牛奶含有牛奶的所有成分,适合少年儿童饮用。2.牛奶不能当水喝。牛奶中含有大量水分,但由于是高渗性饮料,饮入过多或在出汗、失水过多时饮用,容易导致脱水。

3.饮用牛奶要适量。“正常饮用牛奶不会导致蛋白质过量”。儿童、青春发育期的小孩饮用500毫升。

4.牛奶应温饮,不宜煮沸。煮沸后,牛奶蛋白质受高温作用会由溶胶状态转变成凝胶状态,钙出现沉淀,并且原本富含的维生素C和其他维生素被破坏,营养价值降低。

最后,把握好饮用牛奶“时机”。“不要空腹喝牛奶,不要与茶一起饮用牛奶”,早上饮用牛奶,应同时吃一些富含淀粉的谷类食物。五、十大“垃圾”食品及其危害

(一)油炸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油炸淀粉导致心血管疾病;2.含致癌物质;3.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

(二)腌制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导致高血压,肾负担过重,导致鼻咽癌;2.影响粘膜系统(对肠胃有害);3.易得溃疡和发炎。

(三)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主要危害是: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防腐和显色作用);2.含大量防腐剂,加重肝脏负担。

(四)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主要危害是:1.食用香精和色素过多对肝脏功能造成负担;2.严重破坏维生素;3.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

(五)汽水、可乐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含磷酸、碳酸,会带走体内大量的钙;2.含糖量过高,喝后有饱胀感,影响正餐。

(六)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主要危害是:1.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2.只有热量,没有营养。

(七)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主要危害是:1.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2.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

(八)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主要危害是: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2.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

(九)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种雪糕),主要危害是:1.含奶油极易引起肥胖;2.含糖量过高影响正餐。

(十)烧烤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含大量“三苯四丙吡”(三大致癌物质之首);2.1只烤鸡腿=60支烟的毒性;3.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

作为学生应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做好个人防护,以下几点提请大家注意:

1.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三无产品。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3.不到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在食堂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弘扬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篇6

一、校长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引导者

在学校教育中,校长是龙头,全体师生是主体,课程是载体。

一位成熟的校长,不仅要善于继承这所学校的优良传统,而且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时代的精神不断地开拓创新,引领学校教育步上新的台阶。对于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能做到摒弃与继承相结合。一位有作为的校长,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具有全面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有前瞻性,面向未来。也就是说,应该具有战略家的眼光,以教育家的风范,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机遇,去构想、设计学校发展的蓝图。这蓝图必须有创新性,有超前意识,才能立足于时代的潮头。

二、教师是实践校园文化的主导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实践校园文化的主导者。

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培养研究型素质。要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和观察,让学生学会表述,懂得运用。学校教研组要设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究、验证、总结、提高,从中锻造一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的中青年教学骨干。有了强师,才能“固本”。

三、学生是接受校园文化的主体

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服务的对象。当今社会,学生群体千差万别,决定了教育的多元化、复杂性和艰巨性。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摒弃那种不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的眼光不仅要投向学习好的学生,还要更多地投向“后进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容纳不同的个性,尊重不同的个性;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天赋、不同兴趣因材施教,学生有什么合理需要,教师就提供什么服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和谐的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乐园,成为教师施展才华的沃土。

四、课程是实施校园文化的载体

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施教。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是逐步实现校本管理,这就为学校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作为校长,就应该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能体现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秋季,我们已先后编印了《大吕丰碑》、《对联讲座》、《达埔镇姓氏概览》三辑校本课程系列教材,目前正着手编辑传统诗词课本。借助这些反映当地人文以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辅助教材,让学生适当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民情及人文知识,对于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这在学校内部,在社会各界都有着较好的反响。

多年来,我校致力于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美化学校环境,充实更新教学仪器、电脑等教学设备和设施,紧跟时代,向教育现代化迈步,以优秀的校园文化主导学校教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县达埔中心小学

发展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7

一、构建和谐校园与发展校园文化间的关系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之间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校园内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人文环境的和谐。所谓和谐校园文化,就是以和谐校园为载体,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和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和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三观”观念、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独有的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因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陶冶功能,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进而加快构建和谐校园,筑牢先进文化主导地位,巩固构建和谐校园基础,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二、发展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一)校园文化具有引导功能

学校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功能把师生员工的“三观”观念、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向预期的发展轨迹,从而实现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譬如,面对当前鸡西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地方高职高专院校,要引导师生员工着眼于鸡西的发展,积极参与我市的规划与建设,在思想上、理论上、技术上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力量,为本市输送优秀人才。我校要引导师生员工将其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鸡西市构建和谐社会,鸡西大学创建和谐校园而努力。

(二)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黏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功能是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它是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而又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校精神。这种凝聚力又将会促使师生员工认同学校的传统和作风,找到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产生维护学校精神的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譬如,近年鸡西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使我校由千人校飞跃至万人校及2006年我校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若缺乏这种凝聚力,师生员工不能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缺乏荣誉感,学校肯定会在这些重要的工作任务中败下阵来,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创建和谐校园便成空话了。所以,凝聚力是学校战胜一切困难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校园文化具有辐射功能

大学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譬如,我校在中俄文化交流周、城市之间比赛、为推动鸡西市发展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等活动中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都能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大学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校形象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档次的重要因素,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四)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功能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体现在校风、学风、教风以及师生员工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和谐校园的关键。这种精神是无形的,是没有强制要求的,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它又无所不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巨大而深远。譬如,“厚德崇学,博知笃技,责实鼎新,与时俱进”是我校的校训,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其在道德、治学、为人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指导作用,时刻告诫学生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为鸡西市、为学校、为个人打出成绩。而且,这一校训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的,是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只有当学校的管理者、师生员工都能自觉地学习、遵守校训,实践和弘扬校训精神,才能更好地使“厚德崇学,博知笃技,责实鼎新,与时俱进”的校训精神充盈在大学文化氛围中,发挥其陶冶功能。

三、发展校园文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校园网络、校园景观等基础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体现校园文化直观外在的形象。而软环境建设则表现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气质,包括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和谐融合的人文文化、良好向上的学术环境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一)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

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追踪帮教、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等等。之所以将安全问题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头一项,是因为安全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校园稳定的根本保障,安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和谐校园是深入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从根本上讲,人就是发展一切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校园秩序混乱,安全事故频发,人心不定,发展校园文化也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二)将依法治校、以德治教、制度治校体现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

江泽民同志说过:“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违背法律、法规和教育规律,校园文化就会受到挫折,走弯路,迷失方向,将难以发展。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办事,处理好遵守国家大法、基本法规和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规的关系。二是加强育“德”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品德素质,强化师德作风建设。三是建构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四是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三)坚持先进主流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学作为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碰撞与交流的舞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的文化和谐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每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和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贻害青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引发思想上的混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坚持和提倡的东西,所反对和抵制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反对的东西。

(四)致力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发展校园文化

1. 建立融洽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学生文化。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校园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从内容上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纪班规等。

2. 建立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特征和目标追求。大学的精神文化以其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群体每个成员产生重要影响,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格理想,成为大学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及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上。

3. 建立优美的校园环境。

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学生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即是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和陶冶功能,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长期稳定及健康发展。本文作者从理论上论述了发展校园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并从实践出发,提出了发展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耀臻.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 2005-6-29.

[2]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春华,李先国.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06,(1).

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8

如今的学校已不单单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更是陪伴学生成长, 促进其人格生成和精神塑造的乐园。因此, 学校应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整体优化、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 以课改为载体, 以“乐教、乐学、乐管”为策略,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 让校园时时处处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使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形成优先发展的趋势。学校校园文化的创建与创新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

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谈谈我们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尝试。

一、以灵活的装饰点亮校园的景象

学校的装饰要隐含学校的办学思想, 体现“事事是教育, 时时是教育, 处处是教育”的理念。我学区的学校装饰不仅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也体现着学校的个性, 如果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就能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将中国经典故事 (如“二十四孝”、“名人立志故事”等) 以彩绘的方式挂于四周围墙, 名人格言挂于教室内墙, 山水字画挂于走廊, 以节约和节俭为主题的宣传画挂于食堂等等, 以这些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而在教室内饰和宿舍装扮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 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更体现了他们的主人情怀。走入这样的校园, 总使人产生爱恋之意, 处处精美的装饰展现着师生对校园的热爱, 也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以多样的活动丰富师生的生活

学校集体活动的开展,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一次次样式纷繁的活动就像是一场场专题晚会, 学生们尽情参与, 全情投入, 完全释放。同时, 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影片展播, 是为了丰富住宿学生的生活, 学校每周固定一天晚上为学生播放影片的活动, 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书画、摄影、手工比赛, 这是每学期定期举行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比赛, 参加面广, 类型多样, 一方面是对第二课堂成果的一次检验, 另一方面又是展示个人才艺的一次良机。

像这样在课堂之外, 由学校组织发起, 旨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活动还有很多, 这些都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平添了诸多色彩。

三、以核心的理念确立学校的宗旨

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 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我学区的学校, 一校一旨, 如水阜中学的办学宗旨是“上善若水”, 水阜小学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一切, 为了一切孩子”等等。这些宗旨的选取不但透露着教师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 而且使校园文化建设不会缘木求鱼, 也更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以务实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是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编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当以本土知识为基石, 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 产生对家乡的浓浓乡情和自豪之情。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设置校本课程时, 重点组编了两套人文地方教材《水阜面面观》和《水阜人文地理》, 主要向学生介绍本乡的人文知识。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学生们对家乡有了详实的了解, 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校园文化的创建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又要有多样形式的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 又以完善的理论再来指导实践,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创新与发展, 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丰富了校园生活, 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篇9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内容, 同时, 也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校园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坚定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充分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改善文化设施, 不断充实文化内涵, 不断优化文化环境,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大局, 唱响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 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校园传统精神, 唱响和谐旋律

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 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 这些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深层文化, 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培育和发扬优良的校园精神应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 依托校园文化并由此产生的集校园精神与学校凝聚力于一体的校训, 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灵魂和精髓。因此,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高度重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教育, 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 加强校风、校训教育, 不断丰富和发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发掘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赋予校训新的内涵, 从而激励高校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 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 以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

所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强调和谐的精神, 对于促进校园和谐, 建设和谐的校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群体文化活动, 营造和谐校风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相处, 必将为和谐校园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 从形式来看, 校园文化活动这种形式本身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独立的个体融进群体, 为和谐氛围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 需要参与者相互配合协作, 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的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培育学生的协作精神, 这就为促进和谐创造了条件。许多校园活动是有师生共同参与, 或者在老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这就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对于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及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从而为整个校园的和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次, 从内容来看, 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广大师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 增强和谐意识并外化在行动中,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使命, 也能理解老师, 从而努力学习, 努力成才成人, 老师也能够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教学。这样, 师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工作, 也促使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

三、以品德素质教育, 培养和谐意识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具备和谐精神的人。大学生是校园的主要群体, 也是接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培育具有和谐精神的学生, 从而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和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

另外, 还要激发学生不断拼搏, 开拓进取。首先, 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 人格得到了尊重, 感受到了成功和被尊重、被肯定的乐趣, 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其次, 在竞争性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们在和对手的竞争中得以认识对手的实力, 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欲望, 从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超越自己, 超越他人。所以,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共同进步。

四、以积极进步舆论, 传播和谐效应

校园文化精神的影响往往通过校园舆论的传播得以放大, 校园传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校园舆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校园传播中的传播主要是学校的广播、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体。其中既有学校、学院主办的, 也有学生班级和社团主办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传播, 但目的却是一致的。这样的传播自然可以提升活动的和谐氛围, 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的和谐效果, 使得校园精神为更多的人所获知, 所接受。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信息及产生的良好效果通过校园舆论的广泛传播, 自然在整个校园产生了和谐效应,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形成。

五、以高雅品味建设, 创建和谐环境

校园文化品位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 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从而形成文化精神, 产生无形力量, 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味建设包括校园环境, 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雕塑、校园景点、宣传牌等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化形式,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外在表现之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通过优美多姿、和谐有序的校园布局、校园建筑、校园景点以及融合到其中的校园雕塑、宣传牌, 可以给人以和谐美以及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力量。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师生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 就会潜移默化, 达到陶冶性情、锤炼品质、塑造精神的效果, 把外化和沉淀在环境中的和谐内化、升华为个人和谐的意识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 从而实现校园的和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还必须坚持倡导高雅文化, 建设严肃、高雅的校园文化殿堂, 要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加以引导, 加强管理, 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 提高广大学生的鉴别能力, 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可见, 校园环境的品味建设对于和谐校园的创建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 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为此, 高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 加强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发挥高校文化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海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期

[2]李于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06年第3期.P36

强化“四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10

一、以校为本, 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校致力于创设既有丰厚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蕴, 又能体现高雅艺术品位和学校个性化风格的校园环境, 力求通过渲染美好、智慧、悦人的氛围, 激发师生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

1. 注重建设快乐体验的外在环境

我校从一楼“小小钢琴台”、“知心热线电话”, 到二楼校园明星榜, 再到四楼开放的阅览室的布置, 充分体现了“为学生创设施展才华体验快乐的窗口”理念。一楼钢琴台自建成以来, 每天中午、下午和大课间都会有小演奏家一展身手, 优美的钢琴声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 很快就在全校掀起学钢琴的热潮;分别与卫生室、大队部、教导处、校长室、书记室连接的“知心热线”电话, 可使学生随时与老师倾吐心声, 寻求帮助;同时, 我们还在不同楼层安排了文学长廊、阅读天地、校园明星榜、教师明星榜、爱国主义教育专栏以及学生作品、名人识记等内容。

2. 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切实把关心师生的身心健康落到实处。通过减少作业量, 减少学校统考次数, 不允许加班加点补课, 不以一次考试论“英雄”, 不以牺牲师生的健康为代价来换取高成绩, 增加课外活动及文体活动时间等措施, 尽可能多地为师生提供自我体验的平台。我们组织教工开展卡拉ok赛、歌咏赛、圣诞联欢及排球、毽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郊游登山、与共建单位联谊等文体活动, 既展示才艺又锻炼身体, 更增进了团结。

二、以质量为本, 构建多元和谐的教学特色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设置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我们通过广泛的调研, 结合学校自身优势, 最终确定了经典阅读、英语课本剧和综合活动等三大类校本课程。

1. 经典阅读

我校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 设置了古诗文诵读课程和名著阅读指导课。我们不但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 自编了校本教材, 还把这两门课列为语文教师教研的重点专题内容之一。同时, 学校和班级开展“古诗文”系列竞赛和展示 (咏诵比赛、表演、古诗配画、办读书小报等) 及“好书大家书评”、“经典故事会”等佳作赏析活动,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和写作水平, 更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文素养和欣赏品位。

2. 英语课本剧

我校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背单词、说英语难关, 使英语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多数的学生都很喜欢表演, 表演中无论多长的台词都背得出来。于是, 我们开始了编排和表演英语课本剧的尝试, 每学期由英语教师根据教材改编1-2套课本剧, 将所学知识融会于剧本中, 并组织学生通过排练、表演、展示的过程, 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3. 综合实践课

为充分地利用学校宽阔的场地资源及师资优势, 我们开辟了200平米的试验田, 作为自然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验基地。每年辛勤耕作, 从播种、浇水、间苗到等待收获这样漫长的过程中, 同学们在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的同时, 也品味着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苦辣酸甜。

三、以研训为本, 引领教师走自主专业成长之路

为发挥团体的潜能和热忱, 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理论素养, 我们主要采用了集中性的通识理论培训、学科专家引领式培训、分组研讨交流等三种培训方式, 加大了校本培训的力度。

通过学习有关文章, 观看音像资料和进行专题讨论等形式, 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同时,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帮助教师在学习中迅速提高和成长。我们先后4次组织近20名骨干教师赴上海、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和培训, 从而拓宽了视野, 丰富了理论, 激发了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 我们加大集体教研的力度, 按照年级、学科分为若干备课组和教研组, 建立集体合作教研制度, 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以达到提高效率、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 针对不同学科校本课程研究范围, 我们增设了整合后的教研组, 如实施电视课程的“传媒组”、“综合组”等, 及时为教师搭设合作交流、研讨展示的平台, 让教师在展示中发现自我, 在交流中充实自我, 在合作中完善自我, 在研讨中提升自我。

四、以育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完善自我的舞台, 为了检验我校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成果, 几年来,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特色活动。

1. 德育特色活动

以“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为主线, 通过设计开展一系列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亲人、老师和同学以及那些陌生的劳动者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 形成宽容、善良、博爱的心理品质。另外, 我们对于即将升入中学的毕业生更是充满了祝福和期待, 每年精心设计并举行毕业典礼, 不仅使毕业生和家长难忘, 更使在校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

2. 艺术特色活动

坚持“每月一歌”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 陶冶学生性情;坚持每年一次的“爱在十月”校园合唱节、“精彩百分百”学生综合素质汇报、校园艺术节等系列活动, 为全校学生提供了展示特长的舞台,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的启迪, 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着成功的愉悦。

3. 体育特色活动

乒乓球、软式排球、健美操、毽球等校本课程及大课间活动一直是我校学生每天必修的功课。伴着欢快的乐曲, 同学们自主的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项目, 其中不仅有学校创编的乒乓球特色操, 还有动感十足、激情勃发的班操;每年一次的体育校本课程活动月和体育节活动更受学生欢迎, 它使全校师生在强身健体、增强凝聚力的同时, 更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充分体现了学校“健康第一, 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

和谐校园构建 篇11

【关键词】安全;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朱颜杰在其《学校管理论》指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在打造平安学校中创造和沉淀下来的习惯、制度、心态和现象的总和。它是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或手段,有着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表现形式。校园安全文化具有一种浸润性的软力量,对促进校园安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学校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保护师生安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就是把校园安全作为文化来经营和管理,就是要发挥校园安全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从而增强安全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安全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制度向自觉转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就是要发挥校园安全文化的引领作用,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构筑师生的精神家园,打造安全和谐校园。

一、规范完善学校的安全制度

要想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安全教育和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然后便是指派教师和学生负责管理的各层各面,无论是教育、监督、惩罚、奖励,都应该做到有“法”可依。只有一一落实到实处,才能不断地完善管理体系,真正实现校园环境安全,有效促进和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农村生活环境普遍较差,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低,再加上农村学校的学生们不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从小受到比较正式、规范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他们普遍都自由散漫,常常有一些不符合言行规范的行为。因此,农村中学更应该着力约束学生的行为,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建立或者完善班级和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教师应该和全班同学一起协商和确定班级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条款,本着尊重学生和以学生安全为第一要务的原则。例如,在遇到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自救自保;如何规范安全用电;如何应对校内冲突或者斗殴等事件;如何注意食品安全;不能随意下河游泳;不能参与打架斗殴。同时,教师还应该跟学生协商好,如若不遵守以上条款或者触犯了规定会受到怎么样的惩罚和教育。这样,有了这些班规班纪的约束,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就更为简单和清晰。

对有违纪违规的班级和个人,学校应该提出警告和通告,具体的惩罚轻重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方案的商讨和制定以及一些惩处条例的规定,都是必要且必须正常实行的,而且要落实到细节。所以,以班级为单位,以寝室为单位,以划分的小组为单位等,选举一到两个负责人,平时对各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督,不时地对他们进行一些安全知识的普及和传达,这样就细化了管理,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也能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彼此更容易沟通也更能相互影响,这对规范大部分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很有帮助的。再有,考勤工作必须及时跟上进度,如走读生的到校率、每节课的出勤率、住校生周五离校周末返校的签到、住校生的归寝率等管理措施,教师都应该安排学生配合学校的保卫处、任课教师以及宿管教师共同实施。这样可以让班主任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最新动态,确保他们的安全。当然,校园安全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和责任,学生自身和家长也应该要参与进来,配合工作。因此,学校和家长之间应该随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双方彼此反馈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这样就能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实现校园安全管理。受

二、营造出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氛围,有利于发挥对师生行为的指导、规范作用,最大限度的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氛围会对所有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尤其是把“安全意识”作为一种意愿和群体意识时及学校整体目标时,安全制度、周围人的安全意识和提醒,随时指导和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全体师生在校园自觉遵守安全制度,注意杜绝事故苗頭,注意防范时,无疑是对学校的安全最有效的保障。

校园文化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班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代表学校价值观和包括学校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意愿的、反映学校整体目标和方向,具有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是对学校形象以及学校师生员工个人形象的一种精神倡导。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自然会体现“学校精神”。在一个盛行安全文化的校园中,把师生的人身安全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本身就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在校园的安全设施、安全制度和活动中处处彰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此氛围下,“人文思想” 的种子自然而然的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了。利用学校墙报、黑板报、橱窗、标语牌,宣传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就会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一经形成,其理念、准则等精神因素会成为一种意识和氛围弥漫于学校之中,渗透到学校成员的一切活动中去。人们时时会感到它的作用和约束力,实践证明这种力量比制度的硬约束往往更有力。

三、开展校园安全文化活动

安全文化的形成必须要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同时安全文化又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安全教育活动必须严格计划、精心组织,活动不仅要多种形式,并且要根据学校安全情况选择教育内容编排成系列,使学校师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全方位的受到教育,避免安全教育内容的遗漏。如学校每学期至少应该有一次防震减灾演习和消防演习,不仅是给学生灌输具体的书面减灾知识,更应该让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运用到演练中。只有在模拟真实的消防演练中才能检验出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对防灾知识的掌握程度。

论和谐校园的构建 篇12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1]这种理想只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学校作为传递、整理社会文化,实现社会文化创新的一个专门机构,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阵地与摇篮。另一方面,当前教育改革,不仅仅是课程的改革,更是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体制等不断变革的综合性改革。各级各类学校能否在这场充满挑战的改革中脱颖而出,实现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学校自身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还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依法治校,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冶国家的要求,而党的十五大则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必须彻底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原来传统的以行业或单位惯例为主的思维方式管理学校,转到依法管理学校的轨道上来,做到依法治校。

何为依法治校?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中指出:“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具体地说,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治理学校、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教,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与管理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权力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正在向分级管理、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的管理体制转变,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师、学生以及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正在不断产生大量的民事关系和新型的权利义务关系,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等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不是单纯靠行政手段可以解决的,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才能有效地予以调整和解决。从这一意义上说,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

2.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是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社会历史证明,任何社会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之所以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的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确保学校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地取得显著的办学成果。只有取得长足发展的学校,才可能“充满活力”,才能有较强的凝聚力,保证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反之,则会人心涣散,难以将全体员工的言行统一到学校的发展过程之中,也就无和谐可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者的素质与领导能力。美国著名领导学学者沃伦·布兰克认为,领导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过程,领导能力就是一种能够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形成互动的能力。[3]身为领导者,必须能够实现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必须能够获得下属的认同、响应、支持和追随,这是一个组织取得发展的先决条件。领导能够获得下属的认同、响应、支持和追随,与其所具有的品格、能力和拥有资源的状况是分不开的。人们之所以自愿地服从和追随某个领导者,是由于这个领导代表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并且能够带领他们通过切实的行动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和信仰追求。

对学校领导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一要一身正气,以身正求公正,以公正换人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二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影响他人,努力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榜样;三要有较强工作能力,力求每一位领导成员在相应岗位上都能有所突破,有所超越。

3. 全员管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也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全体人民的“各尽所能”。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者的能力并不是领导者自身的能力,而是一种领导者与下属和群众之间的互动力,从根本上说,真正的领导能力就是充分发挥下属和群众力量的能力。[3]学校领导如何才能最充分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去构建和谐校园呢?除了上面提到的不断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以外,另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变革领导方式,实施全员管理。

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与其过人之处有着密切联系,但领导者毕竟只是少数,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作决策难免有所偏颇。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集思广益,才能保证各种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体,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将直接影响着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一项决策只有反映广大教职工的共同意志,才能被他们所认同、接受,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与落实。

学校建设涉及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凡是关系到学校发展、教职工利益的事情,如考核、晋级、晋升、评优乃至分工等,都应采取透明管理,阳光操作,让教职工知情,取信于民。

完善教代会制度,倾听教师呼声。教师代表由全校教职工投票选出,兼顾年龄、性别、学科,覆盖面广,有广泛的代表性。教师代表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学校师生广泛关注的各类大事,提出议案,反映教师呼声。学校领导则要客观、认真分析议案,并对各项议案及时做出答复。学校成员在学校各种发展问题上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有助于行为的协调、情感的认同。

4. 关注教师的各种需要,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各得其所”的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社会和谐的核心,是要创造一种使人人都能在社会上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现实存在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不和谐现象,恰恰是由于社会在许多方面没能满足人的需要而造成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惠及十几亿人口”,“各得其所”,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关注教师的各种需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坚持把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与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教师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让他们真正在学校的发展中得到利益、得到实惠,努力使每一位为学校作出贡献的人都能获得与其贡献相称的发展和回报,使每个人都感受到学校发展与自身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都为自己是学校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都为自己能够为学校发展作贡献而感到光荣,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发挥群体战斗力和群体创造力。

5. 以学生为本,实现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统一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是社会的生成物,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人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接受适应现存社会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出高于现存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现存社会的一定超越,促进现实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的发展,而没有人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的发展。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将个体转化为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的社会角色行为,成为满足社会某一方面需要的社会人。[5]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一样,让学生“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统一。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的养成、智的启迪、体的训练、美的陶冶、劳的体验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校、全员管理, 以人为本, 努力实现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张建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6, (2) :18.

[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6:514.

[3][4]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领导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6:71.

上一篇:心理素质发展下一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