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2024-10-0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共11篇)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1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学校的发展必须基于人的发展。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以人为本,制度奠定基础

谈到以人为本,往往有些人狭隘地认为这个“人”指的是个人,就是“我”,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本。这样的理解会导致凡事只讲自我价值、不讲使命责任,只讲个人得失、不讲集体主义。其实我们都知道,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需要以严格的制度作为基础。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本着底线意识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制度化。

学校采取目标管理,严格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徐庄小学教师(学生)在校一日工作(学习、生活)规范》,修订、完善了《徐庄小学学校管理制度集》,做到各项规章制度齐全,教职员工岗位职责明确,在工作中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各项制度的支撑下,细化管理过程,强化管理行为,使学校日常工作有章可循。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助于执行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 管理民主化。

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教师参政议政的重要载体。我校教代会制度健全,教职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重大问题能按规定程序决策。对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建立公正、公平、透明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校长要定期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落实教代会提案。实现教代会的监督职能,做到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3. 管理绩效化。

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绩效管理。我校坚持的月考核和学期、学年绩效考核,明确对教师工作的量、质和效进行综合评价,在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成长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打造团队,营造和谐氛围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教师所从事的恰恰是一个需要发挥群体力量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效能的职业,因此,现代化学校管理思想倡导打造团队,合作共赢,利益共享。和谐氛围的营造,校长是灵魂,班子是关键,教师是根本。

首先,校长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要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人与人文管理影响人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教师的发展。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其次,要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的管理团队。校长要做到任人唯贤,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所率领的管理团队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工作管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的管理模式。

再次,是打造执行有力的学科教师团队。以学科组建设为例,我校在加强集体备课工作中,采取以展示交流代替监督检查的管理方式,每月有计划地组织各备课组展示日常集体备课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给每位组长发挥组织能力的机会,为每位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激发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是打造温馨和谐的办公室团队。办公室是教师工作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一个和谐温馨的办公环境,一个团结互助的办公室团队,也是营造校园和谐氛围的重要一环。为此,我校定期组织和谐处室评选活动,从组织管理角度加强团队建设;组织“寻找身边的幸福”演讲,引导教师发现那些凝聚人心的人和事;开展的各项教职工活动多以办公室为单位,以奖励团队的方式,促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分层培养,关注教师发展

因材施教是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实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如此。每位教师的起点不同、能力不同,一刀切式的要求往往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启动教师分层培养计划,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分别设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并指导他们制定个人成长规划。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为教师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和发展。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我们还特别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建立了“四必谈”教师谈心制度,即“新教师必谈”“骨干教师必谈”“问题教师必谈”“党员教师必谈”。解决教师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教师们高高兴兴地工作,开开心心地生活。

四、激励机制,引领教师成才

首先,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在教师心中构筑美好愿景,是对教师最大的激励。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好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有了航灯的指引。引导教师心系学校发展,树立学校的兴衰荣辱观,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奋斗,可以实现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提高的双赢。为此,我校坚持开展“学校文化宣讲”活动,组织“我为徐小做贡献”“我的成长路为徐小献一策”等征文活动,引领师关注学校发展,关心学校工作,做学校的主人。

其次,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管理,鼓励教师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工作中,大到学年工作考核、教师评优评先,小到粉笔字、下水文等教师基本功训练,时时处处进行着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竞赛。鼓励争先,奖励优秀,为教师树立学习和赶超的目标,引领教师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2

关键词: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以人为本

教育是由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与教学器材设备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教育的构成因素不是单一的。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与变化都离不开个体的变化,个体的优化程度决定着整体的优化程度,因此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应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通过管理者在服务中对团队成员的人文关怀,有效地实行人性化管理机制,使教育个体得以优化,协调发展,促进整体优化,使学校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

一、尊重并服务每位教职工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主體,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高低由教师队伍水平来决定,调动学校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成为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保持学校长期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尊重、爱护、信任、善待与激励。

校长是学校的领头人物,要主动关心了解教职工生活、工作态度和成效,尽量满足教职工的合理要求。同时,校长要身先力行,起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的正确行为来感染教职工,为学校师生做好表率。

二、提升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的整体知识水平素质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校长应制订教师继续学习与再教育的工作计划,学校教职工队伍通过再教育可以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对青年教师要定目标、压担子,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第一,对中年教师要委以重任,还要注意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鼓励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第二,老年教师要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传授教育教学经验,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目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鼓励、组织教职员工建立校际之间的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第三,安排后备的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塑造一流的教职工队伍,开创一流的教学氛围,创建一流的学校。

三、培育团队凝聚力

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要研究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凝聚力即心向一致,是指教师群体成员目标一致,并为实现目标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心理倾向。要培育教师的凝聚力,一靠教师的自身修养,二靠学校的领导水平。学校领导水平是个很重要的条件,因为教师群体的心向一致,实际上是围绕学校领导为中心的心向一致,是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心向一致。树立“校兴我荣”的观念,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为一体,让教师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上下拧成一股绳。

四、管理机制人性化

管理人性化是指被管理者处于主动接受管理的状态,这就要求校长制订出一整套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为此机制创建出实施的优良环境,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与良好的实施环境下,全体教职工会主动参与其中,由被动管理变为人性化的主动接受管理。

1.竞争机制

学校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让大家在竞争中显身手,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加强协作,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置人于危机与挑战之中,才使人对通过竞争得来的机遇倍加珍惜,产生拼搏向前的力量。通过人际间的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便人才脱颖而出。

2.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当教职工付出劳动,取得一定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时,学校管理者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或者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如给予表扬、荣誉称号或肯定、赏识等,让教职工感受到付出总有回报,有作为就会有成就。每逢镇、县、市等部门表彰时,首先应考虑推荐这些热衷学校工作、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同时,积极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知人善用,给积极向上的年轻教师制造机会,使有志青年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使校园洋溢着浓厚的上进氛围。

3.创新机制

有创新,就会有发展;有创新,才会冲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从而开辟符合现实工作的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激发教职工整体创造力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的创新思想;其次,使全体教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改革中,积极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创新改革思路与方法;最后,学校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评估评价体系与激励政策。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性化管理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增强学校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人性化管理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2):129-13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3

1. 以教师为本,注重人文内涵

学校是基于知识的教与学的文化组织,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管理, 所以校长必须对每一位成员实施人文关怀,要不断地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每一位教师的内在需求。学校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潜能,为学校多做贡献。民主是构建一个和谐校园的前提,只有民主管理才能使教师心平气和、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个体的科学发展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保证,因此学校管理以教师为本是必然的选择。

(1)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根据自己发展、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校本教研, 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去武装教师头脑,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确定发展性的培训计划和学习计划。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广泛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的指示,主动地进行知识更新、自觉地拓宽知识领域并把新知识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益。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日渐严格,学校必须加强校本教研,多给教师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源源不断地用新知识把教师武装起来,走综合、创新、专家型教师之路。

(2) 以德修身,塑造良好师德形象。“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办好学校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师心、师德、师智和师能。师智、师能对学生的影响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教师的师德,不仅仅作用于一个学生,而是作用于一个班或几个班的学生; 它不仅仅对学生的现实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影响。因此,教师要以德修身,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规范正面影响学生,“要正人,先正己”, 时时、处处、事事都能率先垂范,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

(3)搭建平台,体验职业幸福。教师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的幸福感是促进职业发展的原动力。学校管理的人文关怀既要体现在对教师的生活、健康状态的关注,又要体现在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可和引导,以期激发其更持久的职业信念。为此管理者要拥有一双慧眼, 树立服务理念,善于搭建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教师会、教研活动等形式,加强与教师情感沟通,发现并指出教师工作的长处,使其强化这种正向的自我认知。让教师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体验人生幸福感和职业成就感。

2. 以学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也明确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要求。这要求实际上也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让他们感悟科学并不神秘,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几年坚持不懈地探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教学思想和方法:①教给学生最好的知识是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知识。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品质,即: 仔细认真、勤奋刻苦、专注坚毅等学习品质。③课堂内必须重视看、听、思、问、动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强化次数。④课堂外必须重视吃、睡、玩、劳的合理安排。成功的教育经验是:只有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爱好情趣,增强战胜自我、控制自我的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校、家庭、社会给他们放飞的蓝天,让他自由成长、自然发展,形成各自的特征,发挥各自的特长,彻底改变学习方法,转变学习观念,从“学会”转变到“会学”, 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独立自主、自主参与、自强不息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走进社会大熔炉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克服传统的旧观念,切实做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扩大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坚持对后进生“低起点、宽适度、低阶小坡度、稍难度、促提高的原则”, 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吸收消化”, 做到“堂堂清”,并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学习基础上得到发展。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4

略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系

[摘要]“以人为本”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则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穿和谐社会的红线。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在构建过程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调“人”重于“物”,重视“人”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人”,不仅指个体的“人”,也包括高校中“人”的群体。

首先,教师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基础,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不断提高高校的“硬件”条件,即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

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更应该注重提高“软件”的水平,高校应该树立“以师立校”的理念,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且合理满足教师需要,为教师的发展构建公正、和谐的平台,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只有“硬件”和“软件”,尤其是“软件”,不断得到发展进步,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完善,高校才能成为真正的高等学府,才能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树立起文化与文明的信标,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也才具备了基本条件。

其次,学生是高校和谐校园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还要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要成人。可以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优良品德的合格大学生。

第三,学生家长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外部助力,要充分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过程。

虽然学生家长并非是高校和谐校园的组成人群,也并不直接参与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具体过程中,但是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家庭和父母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对于当前一些高校内比较棘手的学生问题,如网络成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也可以达到共同帮扶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民主建设。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应该在民主建设上走在社会的前列。“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与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并理解师生的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民主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提高师生民主意识。和谐校园的每一件事务,都是和所有师生员工息息相关的,师生享有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以人为本”在和谐校园民主建设上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民主意识都相对较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民主意识,使师生主动参与、管理学校的事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关心学校的发展前途。只有如此,才能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顺利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完善高校民主体制。“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在高校中为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提供保证,这就必须要有民主体制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高校教代会是在教师依法行使

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也是高校领导广泛听取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渠道;校务公开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使广大师生知晓校情、参与校政、监督校务,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可以有力的促进高校民主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凡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群策群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1] 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等校园民主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又是对“以人为本”思想实践运用,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着积极作用。

第三,拓宽高校民主渠道。少数人参与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以少数人为本也并非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要求在高校中不断拓宽民主渠道,从多种途径确保全体师生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对于教师而言,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党员、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推进校内民主,对于校园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是校园民主建设和和谐校园构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政意识强,思维活跃,不少人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骨干,学校的重大问题和决策应该广泛征

求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

在保障教师民主权利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

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反馈,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提高。因此,通过校园论坛、校长信箱、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既可以体现学生参政议政的作用,又有利于发展校园民主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重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是没有制度、物品可以体现的,但是又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对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师生的归属感。“以人为本”不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诉求。“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2]这体现的就是师生对所在高校的一种归属感,也是精神诉求的一种体现。高校首先要能够满足教师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得到师生认可的一种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营造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通过高校自身

积淀的文化传统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感染在校师生,才能使师生在精神上产生归属感。只有这样,广大师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归属感是和谐校园的一个精神标志,师生如果对所在学校没有归属感,那么这个高校就不能称之为和谐。

其次,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教师间、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以及不同年代人群思维方式、观念的不同,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交流沟通,师生关系存在隔阂乃至对立。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80、90后,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于所谓80后、90后的概念定性,实际上就是不同时代人群之间隔阂的体现,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群部分行为习惯的夸张和曲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学生的正常行为要理解,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更不能将其“非正常化”和“妖魔化”;对学生也应该加强引导教育,使学生保持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双方的理解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

对于学生之间关系而言,由于当前家庭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习惯群体生活,要在入校后多加关注、引导,才能形成和谐的班级和宿舍氛围。同时,正面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思维,不要过多宣传社会上的严峻形势和竞争态势,以免学生将社会上不良的风气

套入校园。同时,教师之间要平等合作、公平竞争,这样才有利于学术交流和互补提高。

总之,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和满意,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形成有利于和谐校园的顺利构建。同时,一个高校悠久传统的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养成,都与之密切相关。

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而反过来,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大大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对“以人为本”的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以人为本”的真理性需要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得以论证。“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包括:“强调‘人’重于‘物’,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强调一切为了人”。[3] 对于高校而言,“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高校校园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与学校关系的和谐以及师生民主权利的保障。而高校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是:协调发展、人际和睦、民主安定、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且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能够使师生在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他们获得知识、探究学术的需求,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高校和谐校园得以构建可以充分证明“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

其次,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可以丰富“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因此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从人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在指导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同时,高校也在不断深入研究“以人为本”思想。高校是社会科学研究探索的主要阵地,“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实践过程,将为高校研究“以人为本”思想提供素材和实例。更重要的是,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优良的学习科研环境,更大的调动师生的研究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必然可以赋予“以人为本”思想更深的内涵。

第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接收与传播。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普通群众心目中,其更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而且,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活跃、代表时代的一个群体,他们本身对于新鲜事物和理论的接收是快速的,同时他们又是优秀的传播者,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在学习中、生活中传播应用新观念和新理论。同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其他人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又是关注的,他们关注高校的理论创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所以,“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以及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接收与传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加强民主建设、建设让师生认同满意的学校;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大大促进各个社会层面的和谐,还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理解两者关系,对于更为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作为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构建、政治构建、文化构建、社会构建、生态文明构建“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进入新的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高等学校作为社会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

一 正确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领域。应当看到,当前高校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影响着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大力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广大师生员工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高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高校校园和谐了,可以为整个社会增添和谐因素,并带动各类和谐创建活动的开展。

二 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任务

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把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实到高校工作中,真正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总要求,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依法治校得到全面落实,教学、科研和生活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创造活力显著增强,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公共安全和校园稳定切实得到保障,师生员工政治思想素质明显提高,整个校园呈现出生动和谐的局面。联系高校当前的实际,构建高校校园和谐,应抓住这样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坚持以实现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制度构建为根本、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保障、以构建和谐文化为支撑,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整体推进、稳步提高,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化解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校园和谐。

三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提升办学理念

和谐校园不是大家都好、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而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的构建基于协调和默契,终于竞争与效益。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当前,确立这种教育理念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发展是和谐的根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四全育人”并进,成人教育、成才教育“两成教育”并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引导、促进全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培养创新教师

(一)改变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是创新教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必须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教育观,即:教育本质观--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过程;教育价值观--既为人的发展服务又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质量观--培养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

(二)继承更新知识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是人类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更新知识,要继承前人总结出来的合理经验,学会创新,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前人的经验。

(三)创意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实施创新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统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具,如投影机、多媒体课件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

六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就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子系统与诸要素之间的统筹兼顾、互相协调、同步发展;就是力求质量、效益、结构、规模同步提高;就是专业构建、队伍构建与文化构建同步推进;就是教育教学改革与规范办学同步深化;就是各项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加强。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要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干部队伍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获得和平共进、实力增强、效益提升的整体效果。

七 结语

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校园稳定,努力构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努力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就一定会把构建和谐校园的美好追求逐步变成光辉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刘云亮.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内蒙古林业,2006.

[2] 臧胜利.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冶金教育,2006.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校中的人,主要由学生、教师、领导集体三类人构成。学校要以人为本,就必须以这三类人为本。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子系统,研究和实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对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以学校领导集体为本,为学校搭建向前发展的戏台

学校领导集体的代言人是校长。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虽然许多学校都实行校长负责制,但实际上校长负责制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校长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领导集体的才能,才会把个体的“偏才”变成集体的“全才”。校长在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学校工作的同时,必须以领导集体为本。一要民主,不要专制。校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领导集体的团结。

我们倡导的和谐并不是说领导集体内部没有矛盾,不允许有矛盾,也不是要求整个集体只有两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是要求民主集中制下的和谐,而是要基于“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来共建团结,凡事以学校大局为重,齐心协力共谋学校发展。常言道:“团结就是力量。”校长必须领导好领导集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德治教,以法治教,团结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造良好的和谐人际关系。二要运用系统论知识,优化学校管理。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校长应从系统论的要求出发,把领导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放到应处的位置,让学校这台机器和谐运转,真正实现以领导集体为本。三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教育不应是千人一面,而应为五彩斑澜。社会所需人才要求一专多能,校长必须结合实际,与领导集体共谋学校发展,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搭建好学校发展的戏台,集集体智慧,向社会呈献更多的“好戏”,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二、以教师为本,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教师是学校这台机器和谐运转的操作者,学校的生存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可以说,“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学校必须以教师为本,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潜能,为学校多作贡献。一要民主管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民主是构建一个和谐校园的前提。学校应把科学治校、民主治校结合起来,鼓励全体教师为学校的建设发展谏言献策,充分尊重民意。广集民智,使管理达到民主科学、规范合理、优质高效。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理解学校、支持学校,积极工作、追求卓越。有个词语叫“心平气和”,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发扬民主使教师心平,心平了自然就能气和,而气和了则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二要关爱教师,促进教师成长。选择教师职业,大多数教育者当初是不懂得怎样做教师的,正如初恋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对教师职业缺乏热情,更不会理解“教育是事业,事业的真正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样的道理。初为人师的人,得不到关爱是不行的,学校必须加强对每一个教师的关爱与培养。教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差的,只有需要引导的。三要开展校本教研,培养教育家式的教师。在学校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上课时口吐莲花,字字珠玑,讲课讲得神采飞扬、精妙绝伦,学生也聚精会神、受益匪浅。但课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讲时,他一句也答不上来,这一现象就给学校提出了学校必须开展校本教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去武装教师头脑,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实际上开展校本教研也就是进行终身教育,就是构建学习型学校、创新型学校。据报告讲,一个大学毕业生,他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四五年后就变得陈旧了,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必将落伍于这个时代。

宋代教育家朱熹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必须时时汲取源头活水,并把这个源头活水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益。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教师的素养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教书匠式的教师必将为历史所抛弃,教育家式的教师才是全社会的期望。学校必须加强校本教研,加大培训力度,多给教师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多安排教师上公开课,参加优质课评比,外出学习取经等活动,源源不断地用新知识把教师武装起来,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三、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

教育是为了“人”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学生的学校就像是没有生命的天体,没有产品的工厂。素质教育也明确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要求。这要求实际上也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以学生为本。一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现代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不管怎样,学生个人的人格和权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育者必须毫无条件地尊重学生。同时教育者还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尽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给学生自信,学会赏识学生。二要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学生的心扉是一道尚未开启的大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引导学生用智慧之钥匙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引导他们走向成功。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与宽容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几千年前孔子就给后世做了示范。孔子学生子路问:“什么事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怎么能听到就干呢?”冉求也问他这个问题,孔子说:“应该去做。”学生公西华对孔子说:“他很糊涂,大胆问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做事总是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做,子路胆大好胜,所以我要让他退一退。”可见,教育者理解学生是多么重要。只有理解透学生,才能引导好学生,才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古语云:“授人以鱼,一餐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益。”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教育者引导学生还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想说又说不出来之时才开导他、启发他,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三要树立榜样,搭建舞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者本身就是受教育者的榜样,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掘榜样。面对一群学生,有的善于数理化运算,有的善于写作,有的爱好体育,有的爱好书画,有的爱好音乐。教育者都必须积极为学生搭建舞台,多组织数理化学科竞赛、作文竞赛、运动会、书画比赛、歌咏比赛等。同时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发扬每一个学生专长,让学生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构建的思考 篇7

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 以人为本,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和纠正,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有超越精神; 以人为本,要求关注人们之间作为人的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因而,以人为本更能调动和凝聚一切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何谓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和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并非校园人 “你好我好他好”式的一团和气, 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 “稳定局面”。和谐校园的 “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是对我国传统的 “和合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2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构建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构建的目标是 “和而不同”。“和” 是共性,“不同”是个性, “和而不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和”指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 “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的独特的办学理念。 “和”反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合作的真诚, “不同”是指个性张扬,健康竞争。在和谐校园这个办学目标下,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一切力量充分的凝聚, 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就是要倡导和弘扬 “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 就是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3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是科学发展。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真正的和谐。科学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优先; 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 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经济发展,贡献优先; 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优先; 在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 协调优先。

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是学风建设。学校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建设和谐学术环境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和谐学术环境包括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和谐共建的人际环境。建设和谐环境就是要培育一个民主自由、宽容开放、公开诚信、充满活力,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间,学术主体与主体之间和谐相处的系统。

4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保证

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构建的关键环节是人际关系和谐。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形成团结和谐人际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教师的创新团队建设,增强干部的团结协助意识。

当前,维护学校的稳定存在 “五个不容忽视”: 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不容忽视; “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能忽视; 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 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 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全面认识维护学校和谐稳定面临的形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坚持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基层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控制局势的能力,提高领导驾驭稳定工作的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5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人为误区

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让学生高度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我们认为这是对以人为本的认识误区,必须全面正确理解 “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走出对学生的管理误区,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才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是让我们迁就学生、放纵学生、不敢管学生, 而是对我们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地做到深入了解学生,更加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针对学生的个体,以发展为主,科学有效地教育、影响、促进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在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几个问题上,由传统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一是要从重视学生的服从性转变为重视学生的独立性; 二是要从重视学生的一致性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性; 三是要从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转变为重视学生的批判精神; 四是要从重视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品质转变为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 五是要从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奖惩等外部动机转变为重视学生的成就感、兴趣、精神、欢乐等内部动机,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发展。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实施途径

6.1着力促进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 “教育即生活”,还是陶介知提倡的 “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职业教育一再强调要适应社会,注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实践中学习。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的渠道的诸种因素。 “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论、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学校要致力于蕴含师生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学风、教风以及校园美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科技艺术节营造一种健康高雅、内涵丰富、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来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6.2着力促进教育主体各要素和谐发展

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科教师等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 群众意识、行为规范等。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人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双师型教师发展之路。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形成学校尊重人才、人才乐于奉献的局面,真正使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6.3着力促进学科专业间的和谐发展

学科专业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必须认真研究、分析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以质量求生存,以实力求发展,以特色上水平。要统筹学科与专业的建设。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着力点与主战场, 学科强则专业强,学科弱则专业弱,二者要相互统筹、相互促进。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验建设。要加大对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和重组的力度,调整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新的专业平台,提高学科专业整体应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这是当前学科专业调整的难点。要在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继承、重组和充实;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课程体系,加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专业的新发展。

6.4着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即培养和谐的人。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积极性。围绕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8

一、以人为本是“三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以人为中心, 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 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延伸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 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人为本的基本思路

1. 消除低俗, 追求高雅。

在社会非主导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冲击下, 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予高度重视, 必须坚决抵制和消除。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适合学生思想需求的、积极向上的高雅的校园风气, 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 矫正学生心灵, 促进健康成长。

2. 把握层次, 提升品位。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还不平衡, 有些还存在娱乐型内容多, 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社团名目多, 而真正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 而能拿出去交流的节目少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有些活动层次低, 缺乏校园文化的艺术品位。转变的关键在于满足学生追求高层次的需求, 拉近学生易于吸纳的距离, 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

3. 深化主题, 凝炼精神。

学院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是学院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 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动力之源。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把校园文化建设重点转移到精神文化建设上来,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主题, 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精神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将产生深刻影响;是学院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二)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人为本的基本途径

1. 突出校风建设, 凝聚育人功能。

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重点是加强以“师德师风、学风、政风、党风”等为重要内容的校风建设。一是要动员学生全员参与到校风的提炼和制订中来, 使之更加全面地理解校风内涵, 有利于他们自觉贯彻校风精神。二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校风教育等, 使良好校风成为一种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和规范力。三是加强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 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优良校风和学风。四是重视师德师风, 积极建设优良教风, 以此影响感化学生, 促进优良校风建设。

2. 优化校园环境, 以高雅品位育人。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场地, 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文化建设的客体, 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是主客观双重角色的统一。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 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 大则一座建筑物, “两室”三化建设等。如果我们都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它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在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要重点抓好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 使其具有客观性、真实性, 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同时应是有声的、隐性的、生动形象的、潜移默化的。它能使学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 耳濡目染, 日积月累, 形成观念, 最后化为行动, 受到德育氛围熏陶。

3. 创设学生文化, 营造文化环境。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他们是班级和社团文化的创造者。创设班级和社团文化, 要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组织、管理、交际、创新能力, 达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目的。丰富班级和社团文化建设内涵, 形成学生特色文化体系, 营造和谐文化环境, 构筑学生文化展示平台, 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 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总之,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以人为本, 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者, 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

二、“三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将和谐作为重要的目标

(一) 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1. 坚持开放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高职校园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 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思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时, 高职校园文化一方面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社会各种大众文化,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大学作为一个育人的场所, 在接纳、倡导社会大众文化时, 应进行批判性地、有选择性地吸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抵制腐朽思想和腐败思潮的侵蚀, 并从中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 从而生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校园自身的内在需要。因此, 在开放中保持清醒的选择, 在选择中促进进一步开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有的态度。

2. 坚持规范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渗透性是指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并非完全出于人自身的主观需要, 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对人产生一定作用与影响。校园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教育与接受教育两种极具目的性和规范性的活动, 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围绕目的和规范展开, 由此, 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紧紧围绕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指导, 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与人格意识来引导,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随着人类知识的激增, 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日益从单一专业性人才向具备综合素质的宽基础人才转变。这一人才规格的转化, 要求高校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而校园文化正是科学性与人文性交叉渗透的最佳契合点。为此, 作为高校, 在继续保持科学精神的同时, 必须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造通畅、丰富的途径和平台。学校通过开设人文类选修课, 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 开展科技作品竞赛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1. 代表先进文化与引领多元文化的关系。

始终不渝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光荣义务, 高校既承担着孕育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 同时又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为此, 在校园和谐文化构建的过程中, 我们要以执政党的远见科学判断校园内多元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善于顺势而上, 有所作为, 在引领校园多元文化的进程中实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我们要以执政党的胸怀主动驾驭和正确认识现代科技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择其善而用之”, 同时以自信的心态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我们要以执政党的宽容鼓励支持校园文化创新和多元文化的竞争, 在创新中体现先进文化的生命力, 在竞争中凸显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

2.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与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关系。

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是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为此, 我们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和预见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丰富性, 加强对各种新型文化表现方式和载体的研究;要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要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文化发展模式, 在文化创新和文化继承方面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撑;要尊重和理解广大师生多元的文化需求, 在倡导和支持“雅文化”发展的同时, 引导和规范“俗文化”有序共存。

3.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认识与促进广大师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的关系。

意识形态具有凝聚人心, 整合社会的强大功能, 基于此, 在校园和谐文化构建的过程中, 我们当然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坚决杜绝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增强广大师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的最好方法是把意识形态转化为师生能够接受的对象物。为此, 我们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存在基础;以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发展动力;以充分反映广大师生的利益、愿望、要求和共识作为评价标准;以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作为不懈追求。

摘要:建设三型校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高职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构建三型校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和谐作为重要目标, 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学校达到充分的和谐一致,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9

为减少学困生的产生, 作为校长, 笔者本着“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努力构建适合学困生发展的和谐校园, 引导这些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 已初步取得一些成效, 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同学间的人际交往;一是学生和老师间的交往。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交往, 只要不愉快, 势必出现学困生。尤其是适应社会能力弱的孩子, 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如果交往不愉快, 他就会厌恶学校, 情绪不安, 学习热情减退。反之, 学校生活就会使他感到愉快而充实, 情绪也就安定了, 学习热情势必也会高涨, 将会克服学习困难, 融入班集体。

作为一名教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搞好团结, 善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争取学生对自己有较好的评价, 使自己成为学生所喜爱和欢迎的人, “亲其师, 才会信其道”, 这样的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干预的效果将令人满意。因此, 在学校的管理方面, 我们把重点放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上。

在日常生活中, 学困生大多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总觉得同学们瞧不起自己、老师不重视自己。特别是现今许多学校或老师对学困生的非人道表现:从座位的安排上, 不论学生的个子高矮, 其座位都是在教室的后面, 而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的座位则安排在教室的前排;从作业的批改来看, 学困生的作业批改得较为马虎, 好的学生的作业批改则较为认真;从劳动任务的分配来看, 学困生的劳动任务比学习好的任务多, 平常上课提问时, 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包场而冷落了学困生。有的学校甚至把学困生安排在一个班里, 安排教学能力较为薄弱的老师上课。所有的这些都严重伤害了学困生的人格尊严, 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

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现象, 营造出良好的师生氛围, 教师要从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做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困生优先给予关怀, 关心他们的生活, 上课优先提问, 作业优先批改, 并且安排弹性作业, 作业量可以少于优等生, 但要尽可能面批, 评价方式也应弹性化。

2009届的学生王某就是一个典型的学困生, 由于家庭的原因, 初一年级就有抽烟、喝酒、打架、赌博、斗殴等不良习惯, 上课从未认真听老师讲课, 时常在课堂上搞恶作剧。有一次晚自习, 竟然将小便拉在班级的垃圾桶, 慢慢地就成为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坏学生”。为了更好地转化、教育该生, 我找他谈话时, 没有挖苦, 没有批评, 更没有讽刺, 而是表扬他有爱心、有号召力、有义气……刚开始谈话时, 王某表现出的是一副桀骜不驯的神态, 随着谈话的深入, 柔和的表情伴随着脸红、骄傲交替出现, 我知道孩子被打动了……

在以后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时, 让班主任尽可能根据王某的特长优先安排参加活动, 借助这些“闪光点”来点燃他求学的火花, 把潜能挖掘出来, 让他在轻松的心境下恢复自信, 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他取得进步时或有一定的成绩时就及时给予肯定, 并在班级中对他进行表扬。通过这些让王某体会到班级的温暖, 使他更加热爱班集体,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今, 王某已考上福建公安专科学校, 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二拓展家校交流渠道, 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学困生的转变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 更重要的是要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常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的行为或多或少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 所以第一任老师是否合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 许多学困生的形成主要因素是家庭教育失当, 主要原因有: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不闻不问、父母外出务工, 隔代教育、父母婚姻不稳定、父母自私自利行为、文化素质不高、家庭经常有暴力冲突或把孩子直接交给托管机构等原因, 加之青少年处于青春期, 一旦碰到学习上、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解决, 对其发展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针对这方面的情况, 我安排班主任在期初就做好班级通讯录, 全校建立校讯通, 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话或短信与家长联系沟通, 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 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及在家的表现。不定期安排科任老师家访学困生。但不是简单地向家长通报学困生在校的实际表现或糟糕的学习成绩, 而是和家长交流, 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一份适合学困生的教育方案。

通过家访让学困生深深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并没有抛弃你, 我们在竭尽所能地关心你、帮助你, 你依然是老师心中的好孩子!每次的家访也给家长带去一些适合子女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让家长及时纠正在教育子女时的一些不合理的方式方法。此外, 还充分利用家长会、家委会、家长讲座等, 让家长进行交流和互动, 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5月份, 我带领23位教师到山城镇汤坑村召开学生家长会, 受到汤坑村两委和众位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他们十分珍惜这次和老师交流的机会, 早早地精心准备着各项工作。家长会上, 我们传达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深入浅出地列举了有关孩子安全教育的许多事例, 希望家长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并倡议家长不要给孩子买手机……这次大规模的到村里召开家长会, 给学生家长触动很大, 同时也让学困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与关爱, 这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注重学困生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困生在学习方面出现困难, 对学习不感兴趣, 但是对学校里其他活动还是有很高的热情。有一次一位同学对我说:“每当上英语课, 我们班许多同学就想睡觉。有一天英语老师有事和体育老师调课, 事先我们并不知道, 上课铃声响后照例有几位准备睡觉的同学, 发现进来的是体育老师而不是英语老师, 大家竟睡意全无, 并鼓掌欢迎。”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许多学生在考试和升学的双重压力下, 已感受不到校园生活的乐趣。

针对这一现象, 我校特意适度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在各年级成立了篮球队、田径队、羽毛球队、美术兴趣班、生物兴趣小组等吸引了许多学困生的参加。每个兴趣小组由专门的老师负责日常管理和辅导, 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困生的团队精神。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0年10月份举行的全县运动会上, 我校田径队取得了“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我校被南靖县确立为全县篮球训练基地, 校篮球队在2010年漳州市少年篮球年度锦标赛中荣获全市男子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学校选派学生参加漳州市广播体操比赛活动获得市级第一名;生物兴趣小组的模型制作获得了省级提名奖, 生物探究性实验论文获市级一、二、三等奖。悬挂在学校走廊的美术兴趣小组的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等, 给学校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除了这些活动, 学校还适时配合上级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在校园内开展红歌大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学困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凝聚力, 让一些好动调皮的学困生有一个展现身手的舞台, 让他们重拾自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最终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总之, 学困生不是低能儿, 他们极有可能是以后的牛顿、华罗庚、爱因斯坦。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为这部分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把他们转化好, 使他们不仅仅赶上其他同学, 还使他们将来成为一名杰出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班主任杂志社.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4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篇10

构建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在构建和谐教育,促进教育改革的历史时期,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效。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的发展。只有人际关系和谐了,才能在无形之中形成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进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实现学校管理和谐,做到民主管理、相互尊重、以人为本,做好人的文章。领导和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学校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而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领导与教师间要相互尊重和信任,教师与教师之间要相互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平等,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学会合作。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才能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目的。

二、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优化育人良好氛围

校园环境涵盖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个体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总和,体现了师生员工在校园物质精神氛围中广泛意义上的追求与实践。它像一个无形的容器,将学校所有的外置和内显隐性特征全部容纳,给社会塑造一个整体形象。因此,致力于校园环境建设,实现它的教育引导、启迪、凝聚、陶冶、激励的功能,就能够促使学校沿着健康、和谐、持续的方向发展,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能打出品牌形象。

三、构建和谐的管理与教育体系,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

构建和谐的校园管理体系,首先要加强校园制度建设,做到依法治校。制订校园制度要集思广益,对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要及时改革和充实,制订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得到严格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加强校园制度建设的同时,要依法治校,完善校园法制教育。这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其次要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管理要体现:一是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领导为师生服务,学校为家长、社会和本地经济服务;二是效率。实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形成“以人为本,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小学 篇11

一、当前我国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管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但是当前我国小学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我国小学教育以及小学管理的进行。当前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 小学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学校管理注重经验。

当前我国小学管理和发展过程中, 除了较少一部分发达城市之外, 大部分的小学采用的管理方式都是经验式管理, 凭借着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进行小学学校管理, 只重视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只重视科学教育, 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等等。小学学校管理者凭借以往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或者通过学校前任管理者的管理模式进行当前学校的管理, 在管理上追求短期利益, 忽视长期发展, 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没有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无法针对小学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小学进行有效管理。小学学校管理缺乏民主性, 教师主体地位丢失。

2.

当前很多小学存在一种普遍现象, 即教学的每一项教学活动, 都是按照学校管理者制定的教学方针、政策进行教学, 而此种教学方法丢失了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无法根据自身的教学意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 而且在教学方法上, 会受到学校管理者的种种限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上缺乏民主性, 所有的主权全部集中在学校管理者一人手中,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话语权, 或者有话语权但无法有效实行。

3. 小学学校管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 教育转向功利化。

我国的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 受到特殊教育环境、教育背景的影响, 我国教育事业直接为学生的考试服务, 而应试教育的思想、理念深深印在学校的管理、教育者心中, 进而导致学校管理侧重考试结果, 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学趋向功利化,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面临繁重的作业以及考试压力,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求高分数, 缺少对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和谐小学的管理策略

根据当前我国小学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只有寻找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才会促进我国小学学校的发展。

1. 转变管理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当前我国很多小学学校管理者, 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还不是很适应, 进而无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为此小学学校管理者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能力、管理技术的提升, 为更好地进行学校管理服务。应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 加强新的管理理念学习, 应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 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

2. 以人为本, 倡导民主。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不断提升, 小学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也随之转变。当前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在各个企业管理中都开始实行, 学校的管理者需要转变学校管理理念, 引入以人为本思想, 促进学校管理工作成效。小学学校管理者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 站在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对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多听取学生家长、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对其中好的建议进行采纳, 提倡民主治校, 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在教学管理、激励制度的建立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学校的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需要不断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提升教师的自豪感。在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建立的过程中,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度, 通过这个制度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二是实行岗位津贴制度, 将教学和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 实行多劳多得制度, 形成良好的工作绩效和待遇结合环境。三是实行岗位竞争,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岗位竞争环境, 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平台为学校管理提供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四是实行考评制度, 从不同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 在学生管理上体现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 多倾听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要害怕出错, 采用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 小学学校管理需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 保证学校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学生日常变化, 关心学生的一切活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结

上一篇:社会的麦当劳化下一篇:舌尖上的黄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