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家庭

2024-09-02

构建和谐家庭(通用12篇)

构建和谐家庭 篇1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 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 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 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子女不可选择的第一任教育者。以父母为教育者的家庭德育, 具有亲子之爱的感化性、血缘伦理的权威性、言行的示范性和家庭生活的渗透性等特点, 因而家庭德育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品德养成中的作用

1. 家长自身的品德对青少年学生的耳濡目染

家长是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最早的偶像, 是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 都对子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具有模仿的天性,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成为子女的模仿对象。

2. 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学生的潜移默化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摇篮, 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起着陶冶和净化作用。在和谐家庭人际关系的陶冶下, 青少年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则会造成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 产生消极悲观情绪, 对家庭失去信赖, 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疾病。

3. 家庭环境氛围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净化陶冶

青少年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 但辨别是非能力差, 意识较为单纯, 行为习惯尚未确定, 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父母的兴趣爱好、品性修养、言行举止, 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他们注意的中心, 同时也构成了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

二、当前我国家庭德育面临的困境

1. 德育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价值观迷茫和个人主义盛行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 新旧价值观念激烈地交织、冲突着, 德育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变化更加剧了青

筅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张丽萍

少年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 加之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迎合了他们猎奇的心态, 由此导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加剧。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小社会”, 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具有最高权威。青少年学生除了由于血缘关系而对父母在情感方面产生特殊依赖之外,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给一些家庭带来深刻的影响, 有的学生的父母更多地关注“小社会”建设, 忽视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事实, 只注重对社会的索取, 很少奉献于社会。这种思想和言行在青少年身上潜移默化为个人主义、自私自利。

2. 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不同主体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 日益产生尊重意识并渴望得到尊重。然而这一要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却得不到满足, 部分子女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 由此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家庭关系的对立化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尊重和理解, 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3. 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制约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养成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许多家长把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把辅导、辅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引导。许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技之长, 就能立足于社会。在这特定的背景之下, 部分家长偏重于子女的文化学习和智力提高, 往往忽视对子女优良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个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等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普遍存在着生活上关心过多、学习上标准过高、思想上要求过低的倾向。

4.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导致青少年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传统观念中家长是家庭的主宰, 家长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重智轻德、只顾眼前利益;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等等。由于家庭教育中过度功利化, 很少提及感恩意识、感恩心理, 从而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漠视。

5. 家庭教育不当导致青少年学生规则意识缺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 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家长缺乏良好修养和自律精神, 只重视子女的智育发展, 忽视了其品德教育, 自由放纵或者错误地传递违反规则意识, 由此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规则意识, 撒谎、骄横、破坏公物等行为时有发生。

三、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德育的路径

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相互补充, 但不能彼此代替。只有以学校德育为主题, 家庭、社会德育为两翼, 形成德育合力, 才能发挥整体优化的德育效果。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只有家庭细胞的和谐、幸福才会带动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针对当前家庭德育面临的困境, 有必要积极构建和谐家庭德育, 提升家庭德育效果。

和谐家庭德育是指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 调控家庭德育场中各教育要素的关系, 使家庭教育的节奏符合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 进而使家长与子女间的互动产生谐振效应, 促进青少年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家庭德育。和谐家庭德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 促进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通, 促使其内在个性与外在关系的和谐契合, 实现其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和谐家庭德育应该讲究科学性, 注重可持续性, 彰显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家庭德育的和谐性, 凸显家庭德育的全面性。

1. 树立科学的和谐家庭德育观念

和谐的家庭德育观念应包括:科学的子女观、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父母观、科学的方法观。科学的子女观是和谐家庭德育观念形成、发展的基础性观念。只有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 家长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子女发展中应起到的作用, 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同时, 科学的发展观的确立, 有助于家长对子女进一步全面正确地认识。家长要正确对待自己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树立科学的父母观。此外家长在对子女发展与自身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要了解子女心理、掌握教育方法, 形成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观。

2. 家庭德育要注重可持续性

家庭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 形成完美的知情意及行为习惯, 而这些必须经过长期、连续不断的教育训练。家庭教育天然的连续性为其提供了重要保证。由于受教育者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每一次前进都有一个衔接和过渡的问题。其中每一次的过渡, 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 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的改变, 都给师生的重新适应带来了难度。而家庭教育则一般不存在着生活环境与教育者的变更问题。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开始独立生活, 子女一般都生活在比较稳定的家庭环境中, 教育者总是父母, 因而, 长期连续的家庭德育对子女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持久的。

3. 家庭教育要彰显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

家庭德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外部引导、塑造, 而是一种源于精神的内部活动, 任何外部的作用只有通过子女的内部精神活动才能转化为教育。由于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因此, 子女在德育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 而不应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受体地位。在家庭的一切德育活动中, 应积极引导子女, 激励和启发他们主动参与, 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教益和发展。

4. 家庭德育既要体现和谐性又要凸显全面性

家庭德育要注重孩子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使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实现和谐联接、融为一体;要注重德育活动各要素的和谐统一, 使一切德育活动的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实施育人目标;注重孩子与自身所处环境包括他人、自然、社会等的和谐和共存, 把孩子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认识、实践与提高自身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同时要围绕孩子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总体目标, 统一协调地组织实施家庭教育, 坚持把德育活动贯穿于家庭各种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坚持德育在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把高尚的道德视为个性发展的基础, 把健全的体魄视为力量的源泉, 把审美修养视为个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失重的家教——试论家庭教育相关因素的嬗变及家庭教育的困境.当代青年研究, 2002 (3) .

[2]陈丽芬, 廉永杰.论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教育探索, 2005 (12) .

构建和谐家庭 篇2

——XX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家和出凝聚力,出亲和力;困苦时,家和出亲情;悲伤时,家和出慰藉;重压时,家和出力量;沮丧时,家和出坚强。家是甜蜜,是温馨和浪漫,更是人生旅途的驿站。我的家是温馨幸福的四口之家:婆婆、丈夫、我和孩子,丈夫是XX钻井队平台经理,女儿今年9岁,正上小学三年级。今天,我要以我的家庭故事为主题,与大家共同讨论如何构建和谐家庭。

我想构建和谐家庭的首要条件是做到心中有爱,有爱才可倾力营造家的和谐,家的温馨,有爱才能同享甘甜雨露,同抵狂风暴雨。我爱我的家庭,我爱我的丈夫和孩子。我和丈夫XX年结婚,结婚就意味着从此两人要同呼吸、共甘苦,十一年来,我们互敬互爱,夫唱妇随。丈夫是一个爱工作胜过爱家的人,XX年他石油大学毕业分配到钻井队,至今已15年了,听不到钻机的轰鸣,他就寝食不安。XX年我们的女儿呱呱坠地,XX年渤海钻井总公司开始开拓外蒙古市场,他服从组织安排毅然率队远赴外蒙古,那里人烟稀少,满目戈壁,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有时一连几天也吃不上蔬菜。XX年丈夫又远赴XX地,当地气候炎热,长年处于烈日炙烤下,由于他身负重任,工作繁忙,每年回国休假时间也没几天,家里的事一点也指望不上他,印象中,他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上学的次数屈指可数。曾经有人问我:“XX,老公常年在外,不能照顾你和孩子,这么多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呀?”我想是缘于爱的支撑吧,爱是奉献,爱是付出,爱是承诺,丈夫的工作性质既然已决定了他无法同时兼顾家庭和事业,舍弃事业会使他痛苦,爱他就要让他快乐、幸福,那么我就必须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做出牺牲,比别人多付出,来维持我们这个家的和谐。

家庭成员彼此宽容体谅、互相体贴关心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另一重要条件,宽容体谅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润滑、调节剂,体贴关心是促使家庭和谐平衡的重要砝码。心与心沟通交流,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以礼相待,以诚相待,家庭生活才会温馨幸福,安定祥和,充满欢声笑语。

公公早年去世,婆婆又年老体弱多病远在老家,无法帮我照顾孩子,女儿从小到大几乎是我独自一人一手带的。记得XX年的一天,我所在的计量站进行流程改造,从早上八点开始,直到晚上12点钟左右流程焊接才结束,为了配合流程改造,十多个小时里,我和同事一直奔波在井站之间,手背被芦苇划出道道伤痕也浑然不觉。调试正常后,我才伴着朦胧的月光回家。回到家里,已近凌晨两点钟,两岁的女儿早已哭成了泪人,嗓子也嘶哑了,看着可怜的孩子,我的心在隐隐作痛。由于无人替我照看孩子,女儿从两岁开始就经常被我锁在家里。孩子渐渐长大,当她看到别的孩子上幼儿园、上学有父母接送,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带着快乐的嬉戏玩耍时,眼里满是羡慕、渴望,常常拉着我的手

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带我玩呢?”每天晨曦微露,我便像高速旋转的陀螺般开始了一天紧张而繁忙的生活:早起做饭,为孩子梳洗、送孩子上学,再匆忙上班;中午匆忙下班接孩子放学、做饭,送孩子上学,再去上班;晚上为孩子辅导功课,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夜深了孩子睡着了,我才疲惫地倒床便睡。别人家诸如换饮用水、往楼上扛米、扛面等重活都由丈夫来肩负,而我却只有默默独自承担。

有时夜深人静了,我想起生活的艰辛,想起孩子那充满希冀、渴求父爱的眼神,心里不禁对丈夫生出丝丝怨意:怨他常年在外,不照顾我们娘俩,孩子不能尽情享受父亲的关爱,真想把所有的苦都向他倾泻,希望他向领导申请调到当地工作,方便照顾我和孩子。但一想到他在外工作的辛苦,他对事业的执着,我立刻释然:自己的这些想法是多么自私狭隘,好男儿志在四方,丈夫在他热爱的钻井平台上施展他的才能,我不能拖后腿,应该让他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创出佳绩,有时只能舍小家才可顾大家,我辛苦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我把苦、累藏在心里,丈夫来电话我就报平安,和他聊家里高兴的事。似乎是心有灵犀,丈夫在电话里也从不说他工作上的烦恼,而只是细心询问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而每逢他回国休假,就必定要充分利用那有限的几天时间,搜寻家里的大活小活来干:修理电器、整改水龙头、买米、买面、下厨做饭、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他说:“平日里你一个人照顾孩子、老人,又上班,太辛苦了,我只能用休息的这么几天时间来替你分担一下,能为你做到的我就要尽量做到。”丈夫的关心体贴像一股暖流沁入我心田,让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快乐。

构建和谐家庭的最后一个条件是孝敬长辈、关爱老人。孝敬长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待家中老人要主动关心其温暖,时刻关心其健康,主动分担其忧愁,充分理解其絮叨。为了让丈夫少一份牵挂,我将年近70岁的婆婆从老家接过来,当作自己的母亲看待。每天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她爱吃的饭菜,婆婆牙不好,我便将菜多炖、把面多煮。老人常年有病,我千方百计请来医生到家里为她诊治;婆婆有时手脚发麻,我便依偎在老人的身边,帮她按摩手脚活动筋骨。在我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脸上渐渐有了红晕,气色也好多了。闲暇时我便经常与婆婆聊天,讲听说过的有趣事、单位里的新鲜事,逗婆婆开心,排解她的寂寞。

马克思说:“父母的行业是教育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不断修正自我、提升自我,努力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使孩子懂得诚实诚信、孝敬老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在我的教育带动下,女儿变得懂事了,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关心奶奶了:她会把洗好的水果先拿给奶奶吃,会在吃饭的时候为奶奶夹菜,会在奶奶打喷嚏的时候提醒她可能是感冒了,快点吃药。而婆婆也经常帮

我收拾家务,我忙的时候,她会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逗得孩子哈哈大笑,听到孩子清脆的笑声,我的累便一扫而光。婆婆经常对我说:“孩子,海平找了你,是我前世修来的褔呀,我老了,帮不上你的忙,反而给你添麻烦,这个家真难为你了。”这一刻,我明白老人已把我当女儿看待了。

有付出就有回报,丈夫在我这个坚强后盾的支持下,忘我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多次荣获各种级别的荣誉称号,捧回了一摞摞的获奖证书,成为了一名技术精湛、管理创新的优秀钻井队平台经理。同时我以自己对采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勤奋的精神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多次被授予光荣称号。女儿聪明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绘画、舞蹈、唱歌均有所涉猎,在班里还是文艺骨干。这一切都使我无比欣慰,觉得自己的付出是那么值得,自己是如此幸福。

构建和谐家庭从重视幼儿交往做起 篇3

关键词:家庭环境;幼儿;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35-03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逐一得到改善,幼儿父母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忽视与幼儿的交流沟通,或者是过分的“溺爱”限制了幼儿的交往空间。以独生子女为中心、三代同堂的现代家庭,大多以独门独居的方式生活,家庭附近没有适合幼儿户外游戏的场地,家长不放心幼儿独自去户外找同伴游戏,片面的注重幼儿的智力教育,缺少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时间和机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幼儿,必然会请老人照看幼儿,老人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幼儿而不是教育幼儿,所以他们给幼儿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为避免幼儿受伤,总是限制幼儿的活动,或吓唬幼儿有危险,使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害怕危险、依赖等,导致幼儿交往能力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与同伴的交往的情况,笔者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我园小、中、大班的410名幼儿以及施教区内0~3岁幼儿的部分家长。

二、研究的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修改、制定问卷,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实发问卷410份,经检验,回收有效问卷370份,回收率为90.24%。

2.个别访谈法。由于在幼儿园都是学龄前儿童,对于0~3岁幼儿的情况无法了解,因此,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缺陷——只对已入园的幼儿进行调查,笔者又设计和制定访谈提纲,对0~3岁幼儿的家长进行了个别访谈。个别访谈的重点是了解幼儿的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在家中与同伴交往的情况。

三、调查内容

1.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口、幼儿家庭活动场地、幼儿从小由谁带、家庭关系范围、邻里关系、母亲性格类型等。

2.幼儿交往情况。题目分布情况如下:涉及与家人的交往的题目5个;与同伴的交往的题目2个;家长引导幼儿的交往的题目3个;家长带幼儿外出情况的题目1个;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的题目1个;家长引导幼儿交往情况的题目2个。

四、调查过程

将发放的统计表收回,并按年龄进行分类,进行项目分数统计,将幼儿的社会交往频率、家长对幼儿交往的培养现状、幼儿对家长依恋程度和家长对幼儿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的14个问题进行了统计。

五、调查结果

1.幼儿交往现状。

(1)幼儿社会交往的频率。

表1 幼儿与伙伴、家人不同交往程度的人数与百分数

注:“不足”的百分数为不主动交往的百分数。

表1结果表明:①幼儿社会交往的频率不高,总体看,有8.2%的幼儿交往频率很低;②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家人之间的交往相比较,前者更少,有15.6%的幼儿平时很少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尽管幼儿与家人交往的频率高于伙伴的交往,但仍有0.8%的幼儿缺少与家人进行有效的交往沟通。

(2)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交往质量。

表2 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质量所占百分比

表2结果表明:幼儿的交往水平次序是由弱到强的,一般年龄愈小,交往能力就愈弱,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才逐步具备了一定的交往能力,进入大班,幼儿逐渐有了自主交往的意识。

2.家长对幼儿交往的培养现状。

(1)家长对幼儿交往的引导。

表3 家长引导幼儿交往情况

表3结果表明:与伙伴玩耍是幼儿交往的重要形式,家长应该支持、鼓励。但1.8%的家长不经常引导幼儿进行交往,53.5%的家长只是有时引导幼儿进行交往。

(2)家长带幼儿外出情况。

表4 家长带幼儿外出情况

表4结果表明:当家长有时间带幼儿外出与人交往时,只有14.8%的家长经常带幼儿外出,69.6%的家长有时带幼儿出去玩,而有15.6%的家长则只顾自己外出娱乐,把幼儿关在家里。

(3)幼儿对家长依恋程度。

表5 幼儿对家长的依恋程度

表5结果表明:当幼儿离开家长时,所表现出来特别依恋的占9.8%;有61.5%的幼儿比较依恋家长;而只有28.7%的幼儿不依恋家长。

(4)家长对幼儿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

表6 幼儿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

表6结果表明:当发现自己的幼儿与小伙伴发生冲突时,家长引导幼儿自己协商解决困难的只占有18.8%;有58.2%的家长安排幼儿一起合作玩;而有23%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玩具拿走。

3.影响幼儿交往的家庭因素,采用访谈的方法,具体数据如下:

表7 影响幼儿交往的家庭因素

表7结果表明:母亲的从事的职业、家庭氛围的融洽、有无兄弟姐妹、活动场地的大小、教养方法的合理,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交往质量的好坏。

六、分析与讨论

1.调查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1)从幼儿交往的状况看:我园幼儿社会交往的频率不足、交往质量不高。15.6%的幼儿不主动与小伙伴进行交往。

(2)从家长对幼儿交往培养的重视程度看:有17.3%的家长不重视幼儿的交往。

(3)研究还发现,影响幼儿交往频率的家庭因素有:幼儿在园的“年级”的高低、“家庭氛围”是否融洽、家庭“活动场地”的大小、“有无兄弟姐妹”;影响幼儿交往质量的家庭因素有:幼儿在园“年级”的高低、“母亲职业”的性质、“家庭氛围”是否融洽。

从以上的结论可以看出制约幼儿交往能力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带养人的观念和行为制约着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幼儿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有的隔代带养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有意无意的阻止孩子与他人交往,有的年轻家长比较重视与同伴的交往,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家教指导,对怎样指导孩子交往缺乏经验,方法单一,不知所措。

2.建议。

(1)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幼儿园可以通过发放家教书面材料、开展专题讲座、更新家长怕孩子与同伴交往会受欺负、吃亏的观念,改变对幼儿交往认识不足的观念,特别要更新年轻家长们好享受,依赖老人带养孩子的生活习惯等。

(2)通过家教指导,提高家长培养孩子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誗 当家里有客人来,尽量让孩子学着去接待,有机会就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说话、唱歌、表演,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

?誗 家长要尽量多安排他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让他们去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孩子从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更进一步锻炼了交往能力;

?誗 平时可以多安排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问题尽量让他独立解决,同时鼓励他及时说出自己的困惑,跟他商量着解决问题,尽力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为他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提供保证。

(3)通过家庭、幼儿园两个通道,形成教育合力。

?誗 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教会幼儿交往的方法。

?誗 针对家长为自己的孩子缺少玩伴、不敢与人交往而苦恼,幼儿园可鼓励并指导家长开展“假日小分队”等亲子活动,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游戏的好机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将家长、幼儿、老师三位一体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也给家长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可以互相交流育儿经验、共同解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誗 让幼儿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武建清.论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J].前沿,1999,(07).

[2]张贵良.父母教育的新观念[J].教育科学研究,1998,(02).

[3]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02).

[4]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

构建和谐家庭 促进反腐倡廉 篇4

和睦家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源头,领导干部廉洁家风建设是廉政建设的根基。鉴于现阶段领导干部家庭处于腐蚀与反腐蚀斗争前沿,笔者认为开展家庭助廉活动,构建廉洁和谐家庭,是将拒腐防变关口前移的积极探索,是从源头上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创新性实践。

1 和谐家庭对预防和抵制腐败的作用

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精髓在于“和”。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他把社会的普遍亲和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秩序最高境界。因此,“和”也是中国传统执政理念的精华,历代开明的政治家无不倡导和刻意追求上下亲和,民族和睦,政治和解,社会和谐,化解矛盾,整合关系,维护和平。“和”的执政理念从社会管理渗透到家庭管理,成为维护家族得以稳定延续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干部家庭的和谐,对抵制腐败,勤政、廉洁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1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细胞。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及其成员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家庭不仅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对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人的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活动是以家庭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家庭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势必渗透和表现在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之中。如果家庭成员平等自由,健康凝聚,互敬互爱,遵纪守法,贡献社会,其乐融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反之,就会引发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引发严重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和谐家庭是防腐倡廉的防线。

从近年来查处案件情况看,越来越多的违法犯罪分子在正面腐蚀拉拢领导干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往往迂回侧击,把进攻目标瞄准领导干部的“后院”,通过走“夫人路线”、“子女路线”,采取送钱物、陪出游、打牌、请吃饭等手段,从领导干部家属身上打开“缺口”。许多腐败干部由于有“贪内助”,给了某些图谋不轨者有可乘之机,导致领导干部“一失足成千古恨”,从人民公仆成为万古罪人。反面教材提醒干部在教育家庭成员上必须对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保持高度的警惕,坚持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己人,建好“防护墙”,从而远离灾难,让和谐家庭的合力,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反腐防线。

1.3 和谐家庭是领导干部的坚强后方。

廉洁是家庭和谐的根本。一个廉洁清正的领导干部身后,有一个廉洁的贤内助,有一个廉洁的家庭。许许多多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好干部之所以法纪观念强,能挡住各种诱惑,除了组织的培养教育和本人素质外,也都与他们有一个和谐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明知家人收受别人的好处,却出于私心,装聋作哑;配偶为他人作说客,碍于夫妻情面,有求必应;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谋利。为了亲情,不顾法纪,言听计从,纵容庇护。这些看似“和谐”的背后,都埋藏着巨大的祸患,其实是最大的“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朝夕相处的配偶言行对领导干部本人的行为可以产生直接影响,无私无悔的舔犊之情往往使得父母为子女谋取现时和未来的“幸福”适得其反。构筑幸福美满的和谐家庭,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双方有着共同的责任,除了从衣、食、住、行等细节上互相关心外,更要相互施以良好的影响,合力营造廉洁之家。

1.4 和谐家庭在倡廉中起制约作用。

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家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关系,其影响和帮助对于领导干部预防和抵制腐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更长时间是在家庭。事实上,大多腐败行为都发生在八小时以外。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拥有最充分的知情权、说话权,最直接的参与权,最有效的建议权,最有力的制约权,其作用无可替代。家庭成员一句“你在哪里?”、“你在干嘛?”等关心话语,对领导干部是最直接、最恰当的提醒、规劝、监控,这是任何组织或其它人员都代替不了的。构建和谐家庭,是要投入和转化积聚很大的有形和无形资本的。因腐败而犯罪的领导干部无一例外,都要付出自身的发展与生存、破坏和失去和谐家庭的巨大代价。和谐家庭的份量和价值在助廉中起到制约作用之大,是一个现实的存在。

2 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途径

各级领导肩负着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稳定及其它各项工作的重任,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对他们事业成败至关重要。构建和谐家庭,充分发挥家庭的助廉作用,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又是预防抵制腐败的重要关口和牢固防线,还有利于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健康、快乐的生活。构建和谐家庭,应从三方面来实施推动。

(1)加强学习,提升家庭成员的素养。读书思廉,读书思进,读书兴家,积极参与“廉政文化进家庭”和“家庭助廉教育”活动,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家庭氛围;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持勤俭持家、文明立家,建设“以德治家、以廉养家”的廉政家庭文化;常思贪欲之祸、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做到不义之利不沾,不明之利不取,分外之利不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2)从严治家,把好家庭廉洁关口。保持廉洁,让家庭成为温馨的港湾;杜绝腐败,让亲人远离痛苦的漩涡。党员干部要珍惜政治荣誉和幸福生活,反腐倡廉,做到“一身正气上班去,两袖清风回家来”;党员干部的配偶要当好“家庭纪检监督员”,常吹家庭廉洁风,常念家庭廉洁经,常算家庭廉洁帐,以实际行动维护亲人形象,防微杜渐,从严治家,争当勤廉贤内助,做反腐倡廉的家庭卫士,当家庭幸福的“守护神”。(3)教育子女,塑造高尚道德品格。要将家庭廉洁文化建设与文明家庭创建、“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子女用高尚人格和诚实劳动赢得社会尊重,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德育人、以廉教子、建设乐观、向上、文明家庭文化,营造温馨、廉洁的家庭环境,使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当好家庭助廉的宣传员、监督员、守门员。

摘要:反腐倡廉,是党心所思、民心所向,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教育、引导家庭成员自觉预防和抵制腐败,既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也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安宁。

关键词:和谐家庭,促进,反腐倡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

构建和谐家庭演讲稿 篇5

2、 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的和谐是整个家庭和谐的基础,如何处理至关重要。至少应把握几点:夫妻在家庭生活当中平等相处;正确看待对方的缺点,能够包容,只要知道还是在一个轨道上,家庭内就无绝对的对错;夫妻间互敬互爱,互敬就是尊重对方的人格,互爱就是相互间为着对方的幸福去做所需要的一切;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男人想让妻子、孩子过得更好,想得更多的,可能就是怎样拼命赚钱,让自己老婆孩子物质生活更优裕;他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挣钱上,没多少时间顾及家庭。而作为妻子,也要理解丈夫,当丈夫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时,为他泡杯茶,说些中听的话。作为妻子,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忙家务,也很辛苦,丈夫也要学会体贴妻子,要合理分担一些家务劳动。再就是要彼此忠诚,爱情专一,互相信任,即使万一有一点风吹草动也要用挚爱拉回来,否则一味指责批判只能适得其反。总之,夫妻之间的定位是既是夫妻又应超过夫妻,也是朋友,更是亲人,于是就会相互间产生一种亲情的责任感,于是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中,爱就转化为责任,慢慢的大于所谓的爱情,由此又又产生一种亲情,于是夫妻和谐才能够做到持久。

3,建立与孩子的和谐关系。 家长和儿女的关系,就像兄妹、兄弟、朋友一样。要让孩子体验责任感,给孩子以充分的尊重,让他成为家庭里的平等成员。做父母的应以人格和勇气,处处做孩子的楷模,因为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举手抬足,言谈举止,都将给孩子留下终生的烙印。但爱孩子决不等于娇惯孩子,否则一旦养成不良品格,不但会毁灭这两代人,同时也毁灭了这个家庭。

4,建立与老人的和谐关系。 孝敬老人是每个家庭必须遵守的生活原则。这还不仅仅是处于伦理,处于自然的一种亲情所需,这同时也是为每个人自己的晚年规划。因为每个家庭如何面对自己的老人,他的儿女也会以此效仿,像他对待自己老人那样来对待他。你想让孩子对你好吗?你首先对老人好,对自己的父母包括对对方的父母好,否则你的儿女就不可能对你好,这个行为胜过所有的说教。 中国历史上已有24孝,包括卧冰求鲤,以身护茔等美丽的传说,今天的现代人应该在传统孝道基础之上以现代的价值观念更予以升华。

5,营造和谐文明的两性关系。 今天为性的问题而毁掉家庭、毁掉子女的,包括最后毁掉自己的,已大有人在。男人好色是毛病也不算大毛病,但如果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家庭不要了,老婆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工作也不要了,那就是品格出了问题,那就成了毒素了,就危及了每一个家庭成员,就成了大事。这就像一瓶硫酸,装在瓶子里,没什么事,如果品格出了问题,就等于把硫酸瓶子打翻了,溅得满地、满屋家庭每一个成员身上都是,所有人都受到伤害。 女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的核心问题是, 作为家庭主要成员要各自负到自己的家庭责任,而每个人责任感又不是空洞的,首先从对生活、对自己来开始,对他人,尤其是对家庭成员开始的;所以不管是男是女,要守望自己的责任,即使外边又再美的色的诱惑,也不能忘了家。

6, 确立一种勤俭、积善、奋斗的家庭精神。 “积善人家必有余庆”,善即品格,优良品格可以使一个家庭战胜许多困难。同样,面对的生活重压,不奋发向上、不图强,会使家的脊梁塌下来。 有哪一个靠领救济金的家庭,这个家庭的孩子能够是阳光的、爽朗的、快乐的、朝气蓬勃的、充满希望的呢?给家庭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 所以,如果我劳作,我辛苦,我每天干十几个小时,但我是自由的,是有尊严的,品格是高贵的,孩子是我用血汗挣来的钱来抚养的,我有基本的自尊,那么孩子就自然受家庭影响会养成奋斗拼搏的品格。

7, 重视家庭教育问题 。现在城里人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都是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加上有些家庭主观上就娇惯孩子,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不需要劳作、付出,认为这就是给予孩子的幸福、快乐,岂不知这样的家庭教育毕竟会失败。不仅如此,每个家庭好比一砖一瓦,一个民族好比一座大厦,当一砖一瓦都纷纷在解体,散了、锈蚀了、无法承重了,那这个大厦最后不就轰然倒塌吗?所以, 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而且还关系到我们整个种族是否能够得以延续的大问题。

8,妥善处理财富问题。财富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过的生活舒适,但也有些家庭因财富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君不见,有些家庭,没钱的时候这日子还行,平平和和,挺稳定;有了钱以后,反而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开始一塌糊涂。这里主要的是一个财富观问题。我认为, 作为创富者,有幸创造财富后,就应该为这些财富承担责任,好自使用这些财富,把它用到正地方,比如说投资家庭教育,提高素质,投资家族企业进行创业,投资增值项目等等, 而不是去挥霍、糟蹋这些财富。 当你把创造财富的过程也作为人的优良品格从精神向物质转化的过程时,你才会找到那份创富的幸福和崇高。历数那些当今最能创造财富的人,哪一个不是品格优秀、高贵的人?如果这些人小富即安,不能战胜自己、不能把创造财富当作崇高的事业,而是一味地去挥霍,仅仅是为个人消费而去创造财富,会可能创造那么多的财富吗?对于那些拥有财富的家庭来说,如果家庭品格不良,如果花钱不当,财富就会成为一种罪孽,最后是家不家,业不业,妻不妻,子不子,导致家破人亡,有财富就不会还没有财富。

9,处好家庭的对外交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和谐的家庭不能脱离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没有任何一个家庭能游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因为家庭的任何成员都必须通过和其他社会相关成员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而互相依存,这种依存是其自身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自身获得和谐幸福的一个源泉。如果一个自私的家庭、一个只有自己,没有邻里、没有街坊、没有亲属、没有他人、没有同事、没有朋友、没有社会的家庭,这个家庭断是不可能会幸福的, 当这个家庭拒绝社会就意味着被社会所抛弃,在多大程度上包容了社会、奉献给了社会,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了社会,社会就在多大程度上为这个家庭承担任。

构建和谐家庭 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关系

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一) 幼儿园教育

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據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对家长教育工作的指导,也是实现家园合作的一种形式。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而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长培训班,使家长获取关于教育幼儿的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还可以把属于自己园内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以便使家园合作紧密相连,相互贯穿于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可以把自己园内所创立的一些教育方法,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得到检验,促使幼儿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办园质量,这一过程也使幼儿成为了教育的受益者,使教育真正做到是从幼儿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是为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而服务的。

构建和谐家庭 篇7

本文就学校通过家庭教育干预促进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现状, 以家庭教育干预为突破口分解德育任务

目前, 学校德育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德育工作的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但是, 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多干扰和塑造学生对人和物的态度和认识, 过多干预学生的交往环境。二是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略了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培养。三是缩小了学生的成长空间, 剥夺了学生在锻炼中成长的环境。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内容,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家庭教育干预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对各年段德育目标进行细化分解, 分年段确定德育内容, 有针对性地安排德育活动, 从而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教育干预在德育工作中的基本支点, 兼顾德育目标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基础和操作效能。

二、明确德育工作基本目标, 多维度增强家庭教育干预的实效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 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优良的家庭育人环境, 家庭育人环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如民主、平等、互助与互信等。同时家长德行统一、以身作则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在家庭教育中, 要动员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要拓展文体活动的内容、形式, 不管是在合唱演出、器乐表演、运动场上, 还是精致的航模、书画作品上, 都要为每个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 搭建发展的平台。

三、营造学校德育氛围,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德育环境

1. 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 学校德育工作更是如此。因此, 学校要积极构建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发展、学校规划、德育教育的管理模式, 并且将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 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格局,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主动与家长联系, 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并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同时, 学校要与社会团体紧密配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加强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 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良好情商与乐观心态。

作为学校来讲, 就要为家长提供正确和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 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方法、内容和目标, 动员更多的家长参与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和知识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积极创新活动载体, 增强家长的参与度, 家校合力,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此, 学校把每年9月定为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 倡导家长围绕不同主题, 突出重点, 因“家”制宜, 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吸引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

构建和谐家庭 篇8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家庭的扩展和延伸。家庭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每个家庭的和谐,稳定就没有保障;反之,没有每个家庭的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就无从谈起。

二、和谐家庭的基本要求

一个和谐家庭都少不了这样几种氛围

1)和睦、团结、友爱的氛围:整个家庭关系融洽,不吵架,不斗嘴,全家老小和睦相处,家里始终充满温馨和爱心。2)文明、民主的氛围:整个家庭讲文明、讲民主、讲礼貌,家庭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遇事大家一起商量,每个人都能发表意见,而且团结邻里,与邻里关系好。3)求知,好学上进的氛围:一个有远见的家庭应当努力营造出书香氛围,人人爱学习,人人爱知识,这样才能促使大人学习,不断进取,而且也能使孩子从小就处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好习惯和好品质。4)尊老敬老的氛围:因为现代家庭往往出现爱的倒置,即给予孩子的爱过多过浓,而对老人的关爱却少得可怜,它导致老人们暮年陷入孤独悲观,下一代则染上了娇骄二气。5)活泼、欢乐、幽默的氛围:父母要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讲故事,家里时刻充满笑声和歌声,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处理好家庭问题,构建和谐家庭,还必须有一个“开明的家长”。这个家长应当具有较高的修养,自律性较强,处处能给家庭成员做出表率,富有爱心和责任心,言行一致,文明勤勉谨慎,作风民主,能够耐心地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善于协调和解决各方面的关系,并果断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证家庭的平和与安定。

三、构建和谐家庭,要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首先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

夫妻关系是组成一个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夫妻关系是家庭诸关系中第一个最重要的关系。夫妻关系的好坏不但制约和影响着家庭中的其他关系,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家庭是否和谐与稳定。凡是被人们赞誉为“模范家庭”的,大都是有一对模范夫妻,而少数家庭之所以矛盾不断,关系紧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夫妻关系不好诱发的。

生活当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由于夫妻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不同,甚至性格上的差异,夫妻之间发生不快和矛盾都是难免的。俗话说“家中无大事,家中也无小事”。“家中无大事”是说家中之事的范围仅限于家中且都是琐事,没什么大不了;“家中无小事”是说对家中的这些小事、琐事也要认真慎重的对待,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小事琐事就有可能酿成大事,既伤害家人,破坏了夫妻和家庭的良好关系,还可能涉及到邻里、亲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化解和解决夫妻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要遵循四个字,即“商量”、“妥协”。夫妻间的事要商量着说。夫妻之间最怕的就是遇到事情,各自固执已见,相互指责,而相互商量就会产生“共情”的效果,而且能增强夫妻感情。有人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这话虽说不尽全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家中之事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入情才能入理,才能情理交融,才能对事情达到共识,从而化解了分歧,解决了矛盾。妥协则是化解夫妻之间分歧的一种理智,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境界,当夫妻双方经过沟通商量,意见还不能达到统一时,这时最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智,夫妻双方都应该退让一步,或者一方采取“逃避”的策略,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暂时离开,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待时机成熟时,再商量解决。

(二)关于子女教育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少父母的爱已经严重扭曲,即爱过了头,有人把它概括为四个“过”,即“过度溺爱”、“过高期望”、“过多保护”、“过重压力”。因此,当前的家庭教育陷入了不少的误区:

1. 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一些家长的心态比较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具体表现为:1)着急。从孩子一出生就搞超前教育,进了幼儿园,又给孩子报了很多的校外辅导班,拔苗助长。当前有一句最流行的话是“不能让孩子落在起跑线上”,结果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2)盲目攀比,而且专跟好孩子比,越比越着急,越比越泄气。盲目攀比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孩子不了解,不能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3)期望过高。当然,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适当的期望会转化为子女的成就动机,增加他们的信心。但是如果过度了,就会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从而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使他们对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爱缺乏信心以及亲近感;4)以成败论英雄,只许孩子成功,不许失败。其实一个人能够成功,往往就在于经得起失败,挫折,不断战胜,超越自我。

2. 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协调,不和谐。

从内容、方式、方法到模式都表现不和谐:1)重智轻德;2)重视知识,忽视能力;3)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常识;4)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5)重视灌输,忽视自学;5)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6)重视营养,忽视锻炼;7)重视特长,忽视全面发展。实际上是片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在智力发展或者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看缺乏发展的后劲。

四、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中国的孩子大都是在家长的百般呵护,包办之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长大以后,依赖性很强,自治能力差,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差,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差,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差,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五、正确处理老年人与晚辈的关系

家庭和谐促进孩子成长 篇9

很多时候,配偶的不和谐会导致孩子的成长缺陷,所以我提出三条边和谐的共补互进概念。第一条边就是亲子教育,大家容易接受,尤其在中国家庭,是母亲为养育的主体;第二条边就是父亲教育,一个父亲的教育超过100个校长;第三条边,我最新提出的就是夫妻关系,也就是配偶教育。作为儿女也有责任,不同年龄的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完成,大家有各自的责任。同时,夫妻关系的改善,对整个小家庭结构的稳定非常重要。

另外,高学历的父母和会不会家庭教育不成正比。现在的家庭教育主要是“70后”“80后”,他们也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这就导致独生子女养育二代时代到来。他们尽管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们做家长这一门课程几乎没有训练过,或者有些是自修的,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加强。

浅谈建立和谐家庭 篇10

一、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阐释

家庭伦理道德是指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 由此发生上至父母下至子女及相应的一些亲属关系。家庭道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有着不同的内容。现时就应做到:夫妻相爱, 志同道合, 这是维护家庭道德的关键。尊敬和赡养老人, 抚养和教育子女, 尊重家长, 爱护弟妹等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讲家庭道德不单单是个人的私事,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父慈子孝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中, 亲子伦理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 甚至被视为比夫妻、兄弟关系更为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兄弟夫妇, 人伦之大。一家之中, 惟此三亲而已父子尤其本也。” (张履祥《训子语》) 传统家庭伦理强调的父慈子孝, 即注重子女对长辈行“孝”, 也强调长辈对子女的抚养、关心和爱护。“慈”的内涵很丰富, 主要包括养子、爱子、教子等方面。“孝”的内涵主要有孝养、孝敬、孝顺等。孔子说:“为人父, 止于慈。” (《札记·大学》) 父慈就是父对子物质上的供养、满足, 精神上关爱、呵护, 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父母对子女施以“慈道”, 子女对父母则要尽以“孝道”。正因为“父慈”, 所以“子孝”, 子女要赡养父母, 是理所应当的责任与义务。百善孝为先, 父慈子孝是在儒家家庭伦理中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 也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主要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慈孝, 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谐家庭。兄友弟悌。兄友弟悌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又一重要内容, 它体现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主要是指兄弟间的团结友爱。兄弟团结友爱是家庭和睦、家道昌盛的重要标志。颜之推说:“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 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 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 至于九族, 皆本于三亲焉, 故于人伦为重者也, 不可不笃。兄弟者, 分形连气之人也, 方其幼也, 父母左提右絮, 前襟后裾, 食则同案, 衣则传服, 学则连业, 游则共方, 随有悖乱之人, 不能不相爱也。”《颜氏家训·兄弟》中说:“兄弟姐妹乃手足同胞”, 是家庭重要的亲缘关系。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 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兄友弟恭。“友”是兄对弟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兄长要爱护、关系弟;“恭”是弟对兄的道德规范, 它要求弟对兄敬从、恭顺、谦恭而有礼。在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中, 相对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而言, 兄弟关系具有更多的平等因素, 其道德规范包含着更多的合理因素, 应在现代家庭以及社会中加以发扬。

夫义妇顺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关键。在我国古代社会里, 人们对于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十分注重的。《礼记·婚义》中说:“婚礼者, 将以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矣。故君重之。”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没有夫妇之间的婚姻便没有后代的延续, 夫妻关系是各种家庭关系的基础, 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夫妻关系中, 丈夫处于主导地位, 妻子处于服从的地位, 是一种主从关系。在现代社会对这样的制度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当然在传统的夫妻伦理中也有许多值得歌颂的伦理准则, 比如夫妻之间互相尊重, 相敬如宾, 同干共苦等。这些合理的因素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孔子说:“父子笃, 兄弟睦, 夫妇和, 家之肥。” (《札记·礼运》) 传统家庭伦理十分强调夫妻合义而顺, 男女婚配要考虑双方的性情和修养是否般配, 追求“夫妇和顺, 相敬如宾”,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注重夫妻双方的互敬互爱, 以求家庭和谐。

二、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谐理念

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中的转移倾向。婚姻和家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缔结了婚姻关系就意味着家庭的成立。然而作为婚姻主体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择偶标准和恋爱方式多样化。在社会转型期前, 青年择偶一般都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作为主要标准, 明显表现出以家庭利益为转移的倾向。然而现在的青年男女双方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个人条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和婚姻自由理念的倡导, 青年人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注重个人条件, 个人素质, 把双方的感情放在首位。二是性观念较为开放。性是婚姻的自然基础, 满足性需求是人们结成婚姻建立家庭的一个内在动因。传统社会对性的看法是性行为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 忽视其在婚姻中的地位。三是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市场经济带来了平等、自由观念, 反映在婚姻家庭中, 夫妻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愿望, 更加注重个性的和谐, 强调爱情是婚姻的重要构成部分。青年人的家庭经济观主要表现在夫妻双方在各自财产的支配权上, 夫妻之间有平等的财产分配权、继承权, 注重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同时, 在家庭消费方面, 青年人主张夫妻双方有平等的财产支配权。青年人的生育观已经摒弃了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 大多数青年人认为生育一个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 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代的教育上, 当然也有青年人为了自我的个人实现以及看到了婚姻家庭中的不和谐现象选择了不生育孩子, 以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目的。总体上, 当代青年人的家庭道德观有其进步的因素, 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旧思想, 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爱情婚姻等合理的家庭道德观念。转贴从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伦理分析之中, 根据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 可以看出家庭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 如由自由恋爱引起的婚外情, 由性开放引起的婚前性行为等。这些弊端要求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

首先在婚恋观上要端正恋爱态度, 提倡文明交往。新时期的恋爱道德要求人们在恋爱中志同道合, 共同发展。真正高尚的爱情和婚姻不仅是异性的吸引, 更重要的是情操和志趣以及心里的一致与和谐。同时要求青年人要文明交往.要遵守社会公德, 不要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包括现代的恋爱不文明现象、婚外情、第三者等。其次是在家庭经济关系上。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一些青年人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准则运用到家庭中来, 如婚前财产公证还有“啃老”方式等。这是对我国传统家庭道德的一个挑战, 在新时期我们要公正和合理的处理家庭中的经济问题, 严格遵守“孝”的原则来处理在奉养老人方面的经济问题, 以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在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的同时要大力弘扬“孝”的传统文化。最后在生育观方面。青年人要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关注下一代的道德培养, 减少社会问题少年的出现。

三、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

继承和发扬中西方的家庭美德。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要大力倡导新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传统美德建设, 重视家庭道德的培养, 这对新时期家庭道德规范体系的重构有很大的价值。同时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与社会文明进步相适应的人格平等、婚姻自主、平等相待的观念和原则都加以结合。同时, 也要吸收西方的合理成分, 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反映在家庭道德上, 就要求婚姻自主, 主张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建立家庭道德规范体系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每个成员在家庭里担当好自己的角色。既要有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又要继承传统美德;既要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 也要注重个人责任的展示。家庭是我们相互依存、满足情感需要的场所, 在家庭中我们获得家庭成员的爱戴, 也要有无私奉献的利他精神, 在家庭成员中获得平衡。

总之, 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互敬、互爱的家庭道德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和谐家庭的建立。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 实现制度法律化和伦理道德化, 使家庭从情感和谐做起, 促进家庭和谐, 进而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和谐发展, 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父慈子孝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 兄友弟悌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 夫义妇顺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关键。当代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 要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 端正恋爱态度, 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 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构建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要大力倡导新的时代精神, 促进家庭和谐, 进而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和谐发展。

加强和谐家庭建设 篇11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36-0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虽然目前从整体上看,倡导美德、崇尚文明、追求和谐已成为千万家庭的主旋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建设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建设和谐家庭必须从基础抓起。它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这所学校最先孕育和形成的。它又是每一个人归属时间最长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

1.和谐家庭建设的内涵

1.1和谐家庭源于责任。责任的同义语就是付出。和谐家庭作为一个表述家庭性质和状况的现代文明概念。一是家庭的物质文明,即家庭经济比较富裕,住房、家具及日常用品富有现代气息;二是家庭的精神文明状况,现代的家庭观念,指改变旧的婚姻观、伦理道德观、生育观、消费观,健康观,提倡科学、民主、和睦、文明的家风。三是现代的家庭成员素质。它包括每个家庭成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道德修养和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技术和生活知识,懂得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民主而科学地治家,和睦又文明地生财。真正做到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勤俭持家、和谐兴家。

1.2和谐家庭更源于一个平和包容的的心态。和谐家庭建设是在当今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下相对于传统家庭建设的一个新概念。我国的和谐家庭建设与西方的和谐家庭建设有着明显区别,应把现代气息与优良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家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硬件建设,即家庭的物质文明建设。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衣、食、住、行,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又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搞好家庭的硬件建设,建设一个温馨、温适的家庭生活环境,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的熏陶,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二是软件建设,即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一个比前者更为重要,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和谐家庭建设的中心和关键所在。它包括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夫妻感情、子女教育、家庭文化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改善和发展家庭周边关系、搞好家庭成员的终身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2.和谐家庭建设的目标和途径

2.1和谐家庭建设的目标

一是和谐家庭建设目标是完善家庭教育社会协调体系、服务指导体系,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人才观、亲子观、育人观;围绕建设节俭家风,促进家庭与自然和谐,开展绿色家庭资源节约行动,强化家庭成员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夫妻互敬互爱,互相信任;家庭管理民主、科学;家庭成员能够齐心协力解决碰到的困难;子女学习认真,工作努力,尊敬长辈;家庭成员在思想、学习、事业上能够互相勉励;家庭气氛和谐,心理上安逸、轻松、愉快。

二是和谐家庭建设目标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家人和睦团结,不吵架,无家庭暴力;对老人既重视物质赡养,又重视精神赡养,使老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亲戚关系和邻里关系和睦团结。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素质高;自觉遵纪守法,工作中能模范带头。

2.2和谐家庭建设的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这种夫妻关系的不稳定性和暂时性要更加高度重视,否则会导致夫妻关系的动摇和瓦解。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发展迅速,外部社会经济文化能从各种渠道影响家庭,传统家庭的那种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必加快社会开放幅度和人口流动频率,夫妻双方择业范围拓宽,交际范围扩大,夫妻在家庭内外的时间、精力、开支、情感的投入比重会发生某些变化,很容易发生”感情危机“。因此,我们在考虑建立现代夫妻关系时,应将培养和巩固爱情摆在首位。爱情是夫妻关系的基础和原动力,培养和巩固爱情则是增强夫妻之间横向关系的稳定性的关键和中心任务。

3.加强和谐家庭的建设

3.1和睦的家庭关系促进和谐家庭建设。

一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建设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又要注重精神文明需求。一方面,父母要彻底摒弃那种”父母为先,长辈为重“的封建残余观念,避免用封建夫妻关系模式看待当今的夫妻关系和夫妻生活,对现代夫妻那种浪漫的亲昵的感情交流方式要看得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更不能把子女的婚恋大事作为家庭某种交易的手段,不能封建式地粗暴干预,而要积极进行亲情式的婚恋性爱教育,尽量为子女的婚姻幸福美满和夫妻关系稳定着想。另一方面,晚辈要设身处地为父母考虑,与歧视、虐待、抛弃老人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不允许类似的行为发生,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敬老、爱老、养老的榜样。

二是建设有利于巩固家庭关系的大环境。首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党和国家在全社会提倡和鼓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支持青年自由恋爱,引导他们择偶时看重品德和才干,消除过重看待外貌的择偶误区。其次,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恩格斯在谈到对偶婚制家庭发展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原因时指出:”要使对偶家庭进一步发展为牢固的一夫一妻制,除了我们已经看到的一直起着作用的那些原因之外,还需要别的原因,在成对配偶中,群已经缩减到它的最后单位,仅两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即一男和一女。自然选择已经通过日益缩小婚姻关系的范围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这一方面,它再也没有别的事可做了。因此,如果没有新的、社会的动力发生作用,那么从成对配偶中就没有任何根据产生新的家庭形式了。

3.2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和谐家庭建设。

和谐家庭建设一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使家庭文化建设有着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讲正义、讲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所有这些都是家庭文化建设的载体。家庭文化内容上大致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生活环境、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和谐家庭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文化衍生于家庭文化不断]化、弥漫、覆盖和渗透的全过程。因为每个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细胞和缩影。因此,家庭文化影响着社会文化,几乎无一例外地禀承了家庭文化的特性。搞好家庭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文化繁荣、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和谐家庭的建设始终不能脱离文明、进取、和睦、民主这条主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职业,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不同的文化素养,所构成的家庭文化也截然不尽相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每一个人幸福的基本元素,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有着重视家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就是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家庭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每个人人生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核心问题,“家和万事兴”。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深刻道出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赋予了家庭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社会,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细胞组织,联结着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社会规范,道德教育、文化传承、情感满足的基本载体,家庭对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具有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作为社会安定团结、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家庭将个人联结成一个整体,提高了社会的整合程度,增进了社会的和睦稳定,促进了国家的安定与文明。努力打造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家庭”,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家庭新风,以家庭的文明和谐进步推进社会文明和谐进步。

综上所述,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和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一词蕴含政通人和、和衷共济、内外和顺、和睦相处、协调有序之意。创建和谐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家庭和谐建设实际上是家庭行为准则的规范和总结,搞好家庭和谐建设不仅仅是家庭所需,它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任务之一,如何加强家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一个主题。和谐家庭建设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其目标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要着[长远、面对现实,分步实施,常抓不懈,以人为本、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 罗莹.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求实,2006(1):86-88.

[2] 邱丽莉.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J].2006,8(4):52-54.

[3] 何清涟.中国改革得与失[J].当代中国研究,2002(1):20-22.

[4] 邱丽莉.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52-55.

[5] 张淑君.关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J].吉林人大工作,2006(7):35-36.

如何打造和谐的家庭网络环境 篇12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构成单位, 也正面临着网络的两难境地。2005年1月, CNNIC (全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发布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越来越多的家庭离不开网络, 从原始的仅仅为了搜寻信息、资料, 发展到现今衣食住行, 整个社会的运行都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并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 互联网已经从单一的行业互联网发展成为深入各行各业的社会大众的互联网,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今的许多家庭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家庭, 儿童上网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在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小网民之列。

家庭教育面对网络的来势汹汹, 又各显百态:有无可奈何妥协;有“缴械投降”任其“自由发展”;有“抵抗到底”, 让孩子承受着各种各样的“戒网瘾”方法的折磨……面对那么多“防治”“对抗抵御”的现状, 我不禁想问:我们为何不改变一下面对“网络成瘾”局面的思路?如果能够引领着孩子, 让他们“大大方方”“平平安安”地进入网络, 来个“全家总动员”又何妨呢?于是本人就作了以下的设想和思考。

一、防重于治, 筑起“网络沉迷”的防护墙

打开电脑, 进入各种形式的教育网站和论坛中, 我发现不仅有成人的身影, 还同时闪现着许多儿童的脚印。如今, 孩子们的娱乐项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纵现社会上的现象: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多 (以苹果为例) , 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电脑游戏的精彩纷呈, 在各种公共场所, 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捧着iphone手机、ipad上网、游戏, 操作熟练。我不禁有些担忧, 如果没有了网络的生活, 这些孩子会不会抓狂呢?

再看看社会上各种关于“网络成瘾”造成的家庭悲剧的报道, 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极端的网瘾案例的背后隐藏了一个共同点, 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沉溺行为严重后知后觉。刚开始任由孩子与网络“亲密接触”, 没有及时引导, 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导致孩子越陷越深, 难以自拔。长大后出现问题了, 又要拼命压制, 于是自相矛盾, 孩子痛苦, 父母伤心。难道真的只是孩子的错吗?

我觉得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一个学生曾对我说:“为什么我爸爸每天都在玩电脑, 我就不可以呢?”看着孩子义愤填膺的面容, 我很无奈。俗话说:“上梁不正, 下梁歪。”如果父母的表率作用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偏离了轨道, 那么还怎么去责问孩子?因此, 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以防孩子们被“潜移默化”, 是作为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通胜于堵, 寻求合理的网络家庭沟通方式

面对孩子对网络成瘾的现象, 家长往往采取各种强硬的手段进行“围剿”:拔掉网线、砸坏电脑、严防死守、大刑伺候……一味地堵住孩子接触网络的途径, 从另一方面更加激起了他们对于网络的渴望。这种做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 更会让家庭矛盾日益恶化。

但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孩子上网, 甚至可以与他们一起畅游网络, 了解他们的感受, 尽量与他们拥有共同的话题。

谁不曾因为沉迷于其他的事物而遭到父母的责骂?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尝试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 也许当时我们只是迷恋其中的一些虚幻的感觉, 也可能为了慰藉心中的某种失落, 填补心中的某种空缺。试想当年我们不也期待着自己父母的理解和宽容吗?我们的孩子也会如此啊!当孩子觉得被理解被接纳时, 他们就会信任父母, 也就更加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一旦孩子愿意和父母正面谈起网瘾的感受, 解决这一问题就指日可待了。如果在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中, 父母能去了解孩子的所爱, 去理解孩子的“沉迷”, 或许, 这样的“沉迷”也就不存在了。人性化的沟通, 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的效果。

三、了解胜于抵触, 创造和谐的家庭网络环境

我发现在面对网络时, 出现了组建于不同网络发展时期的家庭,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家庭呈现出不同的家庭网络环境。

一种是组建于网络发展前期的家庭。父母亲本身很少接触网络, 或者由于家庭条件有限、知识水平有限, 本身对于网络了解不深, 在他们的眼里, 网络是洪水猛兽, 他们对于“网络生活”存在很深的误解和排斥,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不允许存在网络。

另一种是组建于网络发展中期的家庭。父母对于网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对于网络的认识只限于互联网刚起步时期的阶段, 后来没有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 与孩子对网络的认识有代沟, 但并不是十分排斥网络。

以上两种家庭, 面对孩子出现对网络不可自拔、沉迷的现象, 容易采取暴力抵抗的方式。因为父母的认知让他们觉得“远离网络、坚决抵制上网”才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但是, 仔细分析一下, 这种想法有多么的不合理和可怕:如果不让孩子们接触网络, 就意味着让这些孩子成为信息时代的文盲或者半文盲。在面对网购、网银、网络产业盛行的时代, 这些孩子远离网络, 那么他们如何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对话?如果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们无法压制心中对网络世界的强烈的欲望, 面对父母的强烈反对、暴力抵挡, 他们会怎样, 我不禁有些后怕。不在抵抗中死亡, 就在抵抗中爆发!2011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播出的节目“被推下楼的母爱”, 就讲述了一个15岁的少年崔元 (化名) 因不满母亲阻挠其玩网络游戏, 一怒之下把母亲勒死并将尸体推下楼……

如果这些父母对网络有一些科学、合理的认识, 是不是结果也会有所改变?只有和孩子达成一致的网络认知,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和孩子才能真诚与平等地对话。

上一篇:不尽合理下一篇:幼儿教师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