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运动队(共8篇)
构建和谐运动队 篇1
运动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单元。运动队具有公众性, 与社会具有广泛的联系。因此, 和谐运动队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然而, 当前在运动队内部存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对立, 运动员之间因激烈的竞争摩擦不断等问题, 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严重影响了运动队的高效运转, 为了构建和谐纯洁的运动队内部关系, 维护运动队的团结和统一, 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端正根本态度
运动员同教练员之间的关系不和睦, 根源在于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认识上有偏差。运动员是运动队的主体, 是体育事业的主人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运动员在价值观念、民主意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们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实现自我价值。教练员如果还用老套路带队, 老眼光看人, 必然引起运动员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教练员必须端正对运动员的根本态度, 转变思想观念, 充分认清端正对待运动员的根本态度既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政治要求, 又是尊重人、理解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教练员每天同运动员训练、生活在一起, 要观察他们的情绪, 理解他们的难处, 真心同他们交朋友, 在相互接触和彼此交流中树立威信。端正根本态度,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必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运动员, 注意补短与扬长并举, 不能只看到运动员的问题多, 毛病多, 还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愿望和情感, 在做好补短的同时, 把管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扬长”上, 做到“识人之长, 用人之长”, 调动积极因素, 把运动员的注意力引导到刻苦训练, 争创优异成绩上来。“人心齐, 泰山移”, 团结和谐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成绩、出人才。在一个团结和睦的环境里, 大家情同手足, 亲如兄弟, 积极性就会极大地调动激发出来。
2尊重训练规律
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出现矛盾和问题, 多源于训练方法不科学。如有的教练员训练不讲科学性, 随意加大训练强度、密度、难度, 有的无视运动员身体状况, 盲目上量, 结果旧伤未愈, 又添新伤。有的简单粗暴, “急于求成”等等。竞技体育是挑战人的生理极限、生命极限的运动, 训练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 坚持科学训练, 既要考虑运动员接受能力、身体状况、循序渐进, 不能长期超负荷运转, 又要张驰有度, 保证运动员在紧张训练之后能够缓解压力, 调整身心。教练员必须坚持科学施训, 文明管理, 以情带队, 坚决杜绝打骂惩罚运动员的现象, 正确看待运动员在性格、身体、能力、爱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不搞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 为每名运动员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引导他们勇于战胜自我, 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既定目标。
3纯洁内部关系
运动队是一个高度团结统一的战斗集体,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应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的内部关系。但目前存有不少问题, 需引起重视。当前,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给年轻的运动员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双重特征, 有的想夺金牌, 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却又吃不消艰苦训练;有的既对请客送礼之风很反感, 又常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为之;有的为从事专业训练而耽误文化学习而懊悔, 实际上学习起来又不刻苦等等。这就要求教练员必须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 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势利导地做好工作。要保持健康的交往心态, 充分认清庸俗关系的危害, 不搞亲疏有别, 嫌贫爱富、厚此薄彼, 真正实现做人与管人的统一, 切实把真心相待作为与运动员交往的基本准则, 多从对运动员的成长进步负责的角度考虑问题, 少从背景因素、个人好恶、先进后进、阅历深浅、家境贫富等方面考虑, 使运动员感受到没有“关系”没关系, 不会“来事”不碍事, 自觉靠刻苦训练赢成绩和进步。纯洁内部关系, 必须积极推进运动队民主建设, 探索政治民主、经济民主、训练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使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意愿诉述得到充分表达, 正当利益得到充分激发。
4营造和谐环境
当前, 体育领域中的一些负面问题严重影响和谐运动队建设, 如利用违禁药物谋取比赛成绩的现象, 假球黑哨, 暗箱操作竞技结果, 比赛中的非正常、非道德动作, 拜金主义现象等等。这些不和谐音符, 是伴随着体育发展而与生俱来, 长期存在的。运动队应通过自身努力减少、缩小、降低其负面影响, 使体育形成主体和谐的局面, 使运动队成为相对净土。构建和谐运动队, 社会环境对运动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运动队的基本任务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在竞技场上运动员往往伴随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运动员自身有比赛任务指标的压力, 赛场风云变化所产生的压力、想赢怕输心理带来的压力等等。但有许多不应有的外部压力对运动员造成的影响更大。比如社会舆论过高的期望, 过于看重成绩和结果, 胜喜败怒的情绪, 等等, 都对构建和谐运动队产生不良影响。观众和新闻媒体, 对运动队应有理解宽容的姿态, 能够从输赢中走出来, 给予运动员以客观的评价, 正确的导向, 善意的褒贬, 为运动队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 这是构建和谐运动队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石淑梅.谈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2]虞重干, 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 2006.
[3]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构建和谐运动队 篇2
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和谐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来引导和调节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精神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考虑当前实际,又考虑长远发展;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二、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意义
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使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企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这个大环境,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企业作为具有很强经济活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细胞,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和谐文化理念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现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真正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重要使命。
(二)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基于科学发展观建设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既要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维护员工权益,增加员工福利,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工作,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既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又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回报社会型企业。
(三)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趋向的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
论来源于企业实践,又指导企业实践。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力来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广大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成为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向。
(四)这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处理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创造和谐氛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增强广大职工搞好企业的信心、决心,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树立良好形象,打造企业品牌,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思路
科学发展规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标准。企业在深刻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导向、凝聚、约束、激励、融合、辐射、纽带作用,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也正是要求企业要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
卡耐基管理模式的创始人安德努·卡耐基很早就说过:“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就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由此可见,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这就要求企业要尊重员工的各项权利,重视员工的发展需求,做到年资、岗位与人员的相互适应和彼此促进,把员工满意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鼓励员工干事业、支持员工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激发与凝聚员工的热情和智慧,从而实现员工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中除了企业内部员工外,客户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客户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模式、营销模式及竞争策略。“以客户为中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是企业的根本宗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实现企业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企业迫切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确立以客户的需要为核心的理念,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与忠诚。
(二)要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哲学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其强调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全面发展的过程。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企业与社区、企业内部发展与对外协调等的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其强调保持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持。而企业哲学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最一般的看法,主导和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就是要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哲学,成为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文化支撑。这就要求企业既要重视当前的发展和眼前的利益,又着眼长远,重视远期利益,要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正确协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牟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要争取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企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企业全面发展包括企业的体制、机制、产品、技术、营销、供应、协作、公关、人事、财务、文化、信息等都得到全面发展。如片面追求生产规模发展、片面追求营销发展、片面追求赢利水平发展,这些倾向都有悖于全面发展要求,都不利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企业协调发展要求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生产单元都能围
绕企业奋斗目标自觉履行职责,不扯皮推诿,不拖后腿,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消除,各方面发展保持平衡状态。对外,企业要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顾客、社区、政府、竞争对象及自然环境都能友好相处,协调发展。
3.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四)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单元。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企业在创造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及资源等。这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和谐发展,又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是相一致的。
何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包含着很强的社会责任。客户与企业之间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矛盾。如果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势必会做出违反企业社会责任的事情。因此,树立、落实和强化企业的社会
责任意识,是引领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力量。企业只有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深入人心,建立讲责任、求和谐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文化,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环境问题,企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真正做到依法诚信经营,关心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热心公益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和影响社会文化的改良和提升。
四、结语
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打造和谐企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既是一个现实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让我们共同努力,充分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把培育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4.html.2007-10-25.[2]侯贵松.企业文化怎样落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金思宇.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EB/OL].http://article.sinoec.net/reason/culture/Article_32086.html,2008-6-7.[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在“中外企业文化2007太原峰会”上的讲话
构建和谐运动队 篇3
1. 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
1.1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这是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提,也是构筑和谐校园的前提。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更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遵循和睦、团结友善的文化精神,才能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才能以创造健康和谐的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良好发展,来促进学校的和谐校园建设。由此可见,坚持以人为本,奏响和谐音符,是学校发展的必然,也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前提。
1.2 营造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营造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善于培养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要素,通过总结、积淀,形成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1.3 推进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已经贯穿于大学校园的诸多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品格,包括行为品格、情态品格、心理品格、意志品格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上去了,必然会提高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识也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氛围不断加深,使矛盾一一化解,真正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2. 网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网球文化是网球运动的“魂魄”。只有从文化高度认识网球,才能真正认清网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网球运动历史久远,一直以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网球运动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融诚信、文明礼节、谦虚自信、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和美感为一体,有着丰厚的文化沉积,能对人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2.1 诚信守则是运动之本。
网球运动要求诚实并遵守规则,尤其在没人执裁的信任制比赛中更要做到诚实。诚实守信对高校网球运动尤为重要,因为高校网球活动多是在无人执裁的情况下进行的。
2.2 文明礼节是网球文化的本质。
网球运动还规定球员不能穿背心、打赤膊、服装不能印过大的宣传商标等;同时规定看台观众不得怪声喧哗、随意走动。网球运动的文明、高雅随处可见,这种球员与球员、球员与观众的以礼相待,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体现了个人的涵养。
2.3 谦虚自信是网球文化内涵的基础。
网球是一项不易上手的项目,任何网球高手的成长都是一个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球员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够不断进步;只有时刻充满信心才能在不允许教练指导的比赛中获胜。
2.4 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是网球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赛前,双方运动员挑边时要面向裁判员,赛后要主动和裁判员握手以表尊重。团队协作也无处不见:教练与球员间、团体赛的队友间、双打搭档间均需默契配合,这种默契是每个网球运动员的团队协作精神的体现;这种团队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 网球运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3.1 网球运动对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经常从事网球运动不仅仅能改善人的生理机能,更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质。通过运动的体验,达到身心的和修、心灵的觉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礼仪是网球活动的表层特征,而尊重是网球礼仪的核心,尊重传统、尊重观众、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练习时,积极捡拾落在场内外的球;当别人帮自己捡球时,一定要表示感谢。当对手在比赛时击出一个漂亮的回球,通常用手击球拍表示赞赏;当自己击出一个意外的幸运球时,要向对方表示歉意。这些看似平常的运动道德意识,实质是体现了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道德修养。
3.2 网球运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超越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和价值观念,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是人为地设置障碍并以竞争的形式来测检自己突破障碍的能力。即使是温和文明的大众网球活动也无不存在着竞争和超越。与竞赛对手竞争,与自己的技术水平竞争,与自我原有的健康状况竞争,与人类身心和谐发展竞争。所有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超越对手。超越实质是一种创新文化,思想解放、富于创造,不满现状、开拓进取,不畏艰难、敢于拼搏。这些是高校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时尚的体育运动,网球以健康、时尚、高雅的姿态展现在大学生的面前。对赶在时代最前沿,具有超生活理念的高校大学生们而言,打网球不仅仅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更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表现。
3.3 网球运动在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导向及教育功能
网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项目,避免了同场竞技项目因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矛盾,同时它的击球动作舒展、优美、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运动员巧妙的击球动作、多变的战术体现的智慧的较量更使人回味无穷。在网球运动中人们所表现出的诚信守则、文明高雅、谦虚自信、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和美感意识等要素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价值的素材,又鉴于它的文明、优雅无形中增加了自身约束功能让从事运动的人陶冶在美好的情操中,通过网球课及网球比赛等途径把网球运动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实现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4. 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学校主管部门对校园网球运动的重视,正确引导和支持学校网球运动的开展。
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网球运动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高度重视网球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从指导思想到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改善校园网球运动场地设施,为校园网球运动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
4.2 构建校园网球运动多元化发展途径,展现和宣传校园网球文化的特色。
通过校园媒体转播网球赛事加大校园网球文化宣传,促使学生更加了解网球,提高网球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充分开发网球运动的各种“社会价值”,扩大参与网球运动的大学生群体,推进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4.3 建立网球运动良性发展的机制,发挥网球运动的整体教育功能。
网球俱乐部是网球运动在课外开展的重要形式,必须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建立网球运动的良性发展机制,如构建网球俱乐部“学分制”,举办网球比赛等,将网球运动课内、课外紧密连接起来,充分发挥网球运动的整体教育功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及网球运动的文化内涵的描述与分析, 充分挖掘网球运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探索高校网球运动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发展途径, 为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及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球运动,和谐校园,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义静等.构建和谐校园的三大要素[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2]张瑞林.网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 .
[3]刘元奎.论网球文化的内涵及创建意义[J].凉山大学学报, 2003, (5) .
[4]孙志有.论网球运动的文化属性[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院 篇4
医院不能没有病人,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医院在发展也同样源于有更多的患者来院就医,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院的发展更是这样。但是逐年递增的医疗纠纷使医患关系不和谐尤为突出。目前多数医疗纠纷是通过医患双方内部协调解决, 迫使医院不得不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医疗纠纷处理, 给医院造成较大的压力, 也限制了医院的快速发展。
1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1.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1.1 医患双方的主体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目前, 虽然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平等地位和知情同意权已被许多立法所确认。但是, 作为医疗主体的医院, 依然缺乏对现行法律和现时医患关系特点的清晰认识, 仍以“家长”自居, 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 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 这就为医患关系的恶化埋下了隐患。
1.1.2 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
经济学认为, 在完全市场竟争中, 完备的信息剥夺了任何交易者的优势;资源的自由流动消除了任何可能的差异, 从而使市场机制有了自然淘汰过量服务的功能。医疗服务市场虽然有很多竞争者, 但由于具有垄断性和信息不可对称性, 不同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往往具不可替代性, 供应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替需求者作出消费决策。这说明就医行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 医疗服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卖方垄断市场, 而垄断性又会导致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差,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1.1.3 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 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最根本原因。
资料显示, 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 绝大部分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 个人基本不会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因此医患冲突很少。
1.1.4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 对医疗纠纷的处理, 医法两家难成共识。知情同意权的决定主体序位, 履行告知范围、标准、要求、界定, 医疗特权的范围、免责等问题, 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或相关的司法解释, 以至于医疗主体在医疗行为和医疗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时常遭遇困惑或尴尬, 也给执法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无理取闹者很难做到果断处理, 没能将事件进行有效、妥善的处理。一旦事情闹大, 有些医院不得不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 无形中助长了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
1.2 来自医院方面的因素
1.2.1 医院管理层缺乏职业化。
医院管理层职业化管理相对薄弱对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医院管理学不同于临床医学, 要求管理者不断充实和更新管理理念, 及时将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医院经营发展过程中, 并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医院管理层应坚持以法治院、科学管理的工作原则, 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医院当作大事来抓。
1.2.2 当前存在的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等现象使医院的诚信度降低, 少数医护人员的服务不到位、吃回扣、拿红包等, 也损害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少数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的恩赐心理或权威心理, 人文关怀意识不强, 同时个别患者存在不良的求医行为, 对医务人员缺乏人格尊重意识, 怀疑心理作祟, 辱骂甚至追打医务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1.3 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
1.3.1 患者的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患者作为弱势群体, 对医疗进程缺乏专业性了解与认知, 并且在病态下对事物的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很容易将医疗进程中出现的不满意转化为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质疑而引发医疗争议。
1.3.2 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同。
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学专业的了解带有一定片面性, 对医疗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宽容, 再加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 患者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治疗效果不满意, 便会使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争议事件增加。
2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医院的对策
2.1 靠技术进步提高服务
只有用真挚情感和艺术的沟通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才能形成共谋发展的和谐氛围, 才能使医院生存和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可以说, 保证医患关系的和谐统一, 是医院和谐的必经之路[2]。我院在医患和谐的实践上, 着力医院技术品牌, 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 充分发挥强势学科的带动作用, 靠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服务的含金量。多年来, 我院十分注重理念文化的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 提炼了“爱院、求实、创新、奉献”的哈院人精神, 编发了《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和《行风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员工手册》, 规范了全院员工的服务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了全面系统地提升全院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 我院还聘请培训公司, 轮流对全院职工进行素质培训, 打造团队精神, 营造先进的医院文化理念。先进的文化理念造就了全院的文明现象, 服务的文明又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2.2 提升收费和中西药房窗口服务水平。
医院对挂号、划价、收费窗口实行合并服务, 按楼层设置, 避免病人排队过度集中;在高峰时间段, 增设收费窗口, 杜绝病人排长队现象;改进出院结帐工作流程, 升级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 缩短了出院结帐时间;调整中西药取药布局, 延长中午取药时间, 增加便民药房药品品种, 切实方便了患者取药。
2.3 建立服务文化, 提供优质服务。
我院抓住患者“医前、医中、医后”的三个环节, 创建人性化服务流程。力求每个环节做到更细、更精、更实、更优。购买了大型体检车, 走进厂矿学院, 走进农村社区, 上门为群众体检;成立了门诊病人服务中心和急诊“绿色通道”, 并按“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救治危、急、重病人;门诊365天天天开诊, 全程安排专家节假日坐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义诊和《健康常谈》爱心活动;还开展了导诊、分诊、陪送检查、陪送入院、预约挂号、邮寄检查报告等体贴患者的各种服务。这些能够满足患者表面和潜在需求的优质服务管理, 已成为我院文化创新的落脚点。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创新, 我院还先后开展了“满意工程”、“党建工程”、“关爱在医院”等一系列优质服务创建活动, 认真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措施, 努力营造尊重病人、照顾病人、体贴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 站在患者的角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医疗、护理工作, 学会用坦诚和关爱体贴患者, 理解患者的苦楚, 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生命权和知情同意权, 注重健康教育, 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低耗、便捷的服务。种种人性化的服务, 使病人感受到快捷、方便、亲切、优质、尊贵, 医患关系渐趋和谐, 一些潜在的矛盾也在和谐的医患关系中消除。
2.4 以人为本, 为职工营造宽松安全的工作环境。
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尊重且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是一线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对职业、工作、生活是否满意, 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服务。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冷漠、满腹怨言的医生, 能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 作为医院, 一定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 树正风, 立正气, 营造和谐、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又要推行人性化管理, 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我院坚持每年第二季度开展主题鲜明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 并把每年7月份作为纪律教育月, 年年有重点, 年年有创新。同时, 通过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了精神陶冶。
2.5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医务人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坚持依法行医, 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论办法和持续改进措施, 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 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用爱心营造出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是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具体体现, 其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水准, 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向前发展。构建和谐医院应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卫生观, 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常抓不懈的医院经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郭继卫.构建和谐医院的意义、内涵与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1) :65-68.
构建和谐运动队 篇5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 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 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间交往的和谐性。师生关系由于形成并发展于有目的的、自觉的交往中,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教学主体 (教师与学生) 间及主体与客体 (课程) 间积极、畅通、健康、有序和充满活力的互动;是师生相互理解, 彼此信任, 融洽相处;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心灵对接, 意见交换, 思想碰撞, 情感交融, 合作探讨, 从而相互激励、启悟并激活彼此的个人知识与智能, 达到共进同乐, 教学相长。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探索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 笔者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的品性。
1.坚守之志。
“敬业奉献”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敬业不只是钻研业务, 提高技能, 尤为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真情投入;奉献也不只是要承担社会责任, 履行公民义务, 更重要的是执着地承担和无私地给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形象而贴切地诠释了这种精神的内涵:“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2.立身垂范。
“弟子称师之善教, 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 曰仰沾时雨之化。”这句话从两个角度描绘了学生对有幸聆教于一位好教师的细腻感受:一是善教的老师像春风一样愉悦学生的身心;二是在这样的老师教诲下, 学业的进步如禾苗之遇“时雨”, 蓦然回首, 已不觉“稻花香里说丰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作为良好教育情境的创设者的教师理当追求的境界。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 就在于他能为人师表, 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 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上是为着什么, 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2]
(二) 教师的态度。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 也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便是尊重。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才能把课堂真正当做自己学习活动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所在, 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尊重学生的思考。
真正的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 而且这样的思考一旦被公众接受, 往往成为社会智慧。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 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有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 所有的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讨论的, 而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 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 才会有教育的超越。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就要动态地关照学生的思想行为, 而不是用统一意志强行规范。学生时代, 正处在感觉至上联想丰富的年龄, 过分的理性反倒会使他们心生叛逆。在“雪”与“水”之间, 是纯粹的实验意义的固态与液态的关系, 属于物理范畴, 当然应该懂得;但在“雪”与“春天”之间, 是画面式的由联想产生的关系, 多的是浪漫与激情, 这里的“雪”不是水的固态, 而是一个季节。需要注意的是, 这两种思维方式不该互为矛盾也不该受到对方的指责, 固守答案的惟一性, 就将理性和诗意对立起来, 这是由思维的狭隘导致的。因为诗意不是文学的专利, 理性也不只是科学的惟一, 所以教师除了渊博, 还需要灵活和宽让。
2.尊重学生的兴趣。
在教师的眼里, 有些学生的行为总是“离经叛道”的, 如果从骨子里排斥这样的行为, 那么将连这行为之中可能包含的宝贵品质也被一并排斥掉了。而那些出色的人, 得益于他们奇异的想法会得到呵护鼓励, 他们古怪的情趣会得到发现引导, 甚至得益于他们越轨的行为被宽容和关照。尊重学生健康的兴趣, 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大局感和洞察力。大局感让我们的教育始终面对社会的全面需要而不是面对狭隘经验, 洞察力则使教师能敏锐捕捉学生行为中宝贵的突出素质, 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合理设计未来。
3.尊重学生的缺点。
如果生活是永远尊重差异的, 那么教育就不可能消灭差距。人总是有缺点的, 但缺点和优点一样又总是辩证的。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不是狂傲, 而是人生经验告诉他必须对此坦然。尊重学生的缺点, 其实就是不放弃学生未知的未来, 关键是, 有眼光的教师要懂得从那些“缺点”背后发现别样优势, 我们所期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其实是由丰富多彩的人生决定的。
4.尊重学生的心声。
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中, 教师是有“身份”的人, 但这个“身份”有时就像一只霸道的手掌, 将本来就对教师望而生畏的学生推得越来越远。然而, 当代师生关系的核心, 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 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劣之分, 有了这个认识基础, 才能懂得“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 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用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的心声, 可以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和谐关系的重建。
(三) 育人的艺术。
1.“关爱”就是力量。
要了解学生的性格, 就必须经常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要改变学生的行为, 最好去了解养成这种行为的根源。首先, “急”则易乱。“急”会使教师迫切地想求得结果, 忽视细节的琢磨, “急”也容易忘记深刻是需要时间的, “急”也会使做事的过程变得浮躁和浅尝辄止。教师忌“急”, 原因是需要和学生交流沟通, 需要了解学生, 没有时间的累积是完不成的。而且, 当教师想消灭学生身上毛病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 “急”只能增加“火气”, 助长“霸气”, 非但不会让师生更亲近, 反而是更生疏;它会使教师远离耐心和细致, 变得越来越霸道和粗俗。其次, “爱心”是医治“躁”的良方。有了“爱心”, 才会有“耐心”、“恒心”和“信心”。“当教师以热情的爱去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时, 就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相反, 一个被嫌弃的学生感受不到友谊关怀时, 往往消极自卑。”[3]用充满爱意的眼光去观察, 用充满爱心的行动去感化, 师生关系才能良性互动而和谐。
2.“欣赏”温暖人心。
教师对学生的“欣赏”, 是学生在自我成长阶段永远的期待。如果不是品质方面的问题, 教师对他们个性甚至极端的另类想法的欣赏, 就是对他们拥有自由的发展空间的肯定。鸟儿需要天空, 就给他们天空, 这不是迁就, 而是满足飞翔的需要。
3.“批评”要讲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以孩子的兴趣取向来处理问题;而如何对孩子们偏离“规范”的行为思想进行卓有成效的“批评”, 却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一门艺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批评方式, 是忌讳权威和说教的, 它需要教师有一颗灵活的头脑, 还需要有一片善意的、幽默的心。
4.“沉默”胜于爆发。
几乎所有的艺术都讲究“留白”。留白不是丧失了思考的空白, 相反, 留白留得其所, 却可以无胜有, 实在是一种高级智慧的体现。教育是通过“言与行”来实现的, 但是“言”之多寡或“做”与“不做”, 均需视情势而定。对于教师来说, 最难的是无言而训不教而教——这不是简单的情绪控制, 而是有意创造寂静思维的空间, 留白之处, 也便是语言最丰蕴之处;不说出的东西, 正是最想说出的东西。教育讲究“批评宜缺不宜满”, 就是说一定要给受批评者留出反思的空间;自我反省的层次越深, 自我教育的效果越好。没有哪一台戏是由满满的台词堆砌成的, 教育是一台充满了变数的大戏, 要想让它的情节更生动, 就要学会“留白”, 留给观众, 也留给自己。
综上所述,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 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以师生的和谐建构教育的和谐, 以教育的和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前提, 也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教师品性、教师态度和育人艺术等几个方面着手, 探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以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和谐,构建,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郭海燕, 杨斌.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5 (7) :100~102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171
精心构建和谐课堂 篇6
一、精心营造良好的开端———开启课堂的金钥匙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次听课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教师那巧妙的开头给学生带来的新奇的心理感受,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一堂课的成功,课前交流和导入是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奠定着整堂课的学习基调。导入得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是“点燃精彩课堂的火种”。反之,导入得不好,会让整堂课都陷入一种沉闷、压抑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和老师都倍感压力,倍感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师生的上课情绪和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铃声响了,已经是上午的第四节课了,孩子们都有些累了,所以教师在开头是这样说的:“孩子们,快到中午了,你们都饿了吧!要不咱们来‘吃’几口空气,补充补充能量吧!”说着教师就带领学生“吸”了几口空气,孩子们张大嘴巴吸气了,也张大嘴巴笑了。这是一位新老师在借班上课,开头的这样一个小幽默一下子就把学生给逗乐了。学生们乐了,不仅消除了学生们的疲惫感,也有效地消除了教师和学生的紧张,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比起我们有些老师在开头的时候提问:“孩子们,你们紧张吗?不要紧张,待会看谁表现得好!”我相信这样的开头一定是越问学生越紧张,结果整堂课,孩子们都沉默,你不敢言,我不敢语,教师更是如此,一看学生不回答就着急了,手足无措,只好不住地启发,一启发,话就多,孩子们便更不敢说了。整堂课都会让人感受到很压抑,很沉闷,放不开。这都是因为头没有开好。
所以,我相信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能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倍感亲切的心情走进课堂,就能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成功地奠定整堂课的情感基调。良好的开端是开启精彩课堂的金钥匙。那良好的开端要注意些什么呢?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乐学、好学、想学,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就会高度有效。其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堂精彩而又成功的课,不仅需要一位好的讲课教师,而且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作为课堂的驾驭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老师更多地指导、鼓励才是“教学”的真正内涵。名师的标志不是会讲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让学生乐于学习这些知识。只有这样,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释怀自己,放松自己,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身心的自由者、精神的快乐者,从而让学生以一种最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得到最好的收获,并为老师的精彩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推动课堂的原动力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足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问题的产生乃是一切创造的起源与根本。牛顿因一问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因一问而发现了最好的灯丝,鲁班的斧头、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蔡伦的造纸术,无不向我们印证了:问题会牵引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现如今,多功能牙刷、节能拖把这些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都向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它们均起源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不断去探究,最后创造的结果。
课堂也是如此。有效的课堂就应当起于疑,序以疑。起于疑,起于学生质疑,让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序以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新课程呼唤学生问、学生议、学生辩的自主探索的崭新境界。学生有了疑问,就能进一步去思索、去探究、去讨论、去总结,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拥有自己的感悟。《“闪光的金子”》一文中,孩子们对“特约服务箱”里究竟会有几张纸条产生了疑问。我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索:你觉得会有几张?“四张、五张、十张……”“有四张就意味着徐虎要奔赴四个地点去修理。有五张呢?有十张呢?”是呀,通过孩子们猜测纸条的多少,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徐虎的辛劳。“那你希望今天的‘特约服务箱’里有几张纸条?”“四张、五张、一张、一张也没有……”“为什么一张也没有呢?”“因为徐虎实在是太累了,所以我希望他能休息休息。”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感人的话语。孩子们不仅读懂了徐虎的精神,更学会了感恩。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直接把所了解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们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易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钻研精神。而教师引导学生巧妙地质疑,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有了疑问,就有了思索的原动力,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循着问题不断去探究,就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引爆课堂的催化剂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就获得了两种思想。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巨大的。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观点不同,看法不同,难免会发生争执,但真理只会越辩越明。
在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学生就对“爱因斯坦到底伟不伟大”产生了争议,伟大有伟大的原因,不伟大有不伟大的理由,就在这一系列激烈争辩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发表见解之前是潜心读文,积极探讨,发表见解之中是义正词严,有理有据,在发表见解之后是虚心听取,取长补短。这样的争辩,这样的场面,这样的结局不正是我们欣然见到的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再比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引导学生用“我感到自豪的是———”这一句式来交流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声音吧。“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耐饥耐渴。”“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被公认为沙漠之舟。”“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这样的交流与互动中,孩子们倾听了更多的声音,也拥有了更多的收获。接着薛老师再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会弹钢琴、学习成绩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有特级教师上课……”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表达异常丰富。这都是交流的魅力,因为它更好地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扩充了学习的张力,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四、及时抓住动态生成———提升课堂的助推器
一堂成功的课就在于它总能给人以回味,给人以思索,很多时候就得益于那精彩的瞬间———新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雨后》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教学重点在于通过朗读来让学生感受到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快乐,体会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有位同学忍不住喊出了一句“妹,小心,滑!”喊得是那么的贴切,既有对小妹的关心与爱抚,又饱含着兴奋与欢乐。我敏锐地察觉到:他,就是点燃这堂课的火种。我岂能放过!于是,全班同学在他的带领下,忘情地喊了出来,忘情地进入到雨后的世界中。至此,还有什么要讲的,他们已经通过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向我们诉说了他们的理解。自然,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绘声绘色的朗读。这是在本堂课之前没有任何预设的,完全来自于课堂上的随机应变,来自于巧妙地运用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游子吟》这篇课文也让我充分领略到了如此般的妙处。这堂课又完全得益于那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当我听到杨家同学对这句话的品读时,一声“郊儿”直喊得我心为之轻轻颤抖。当我叫他起来范读的时候,全班为之动容。因为听着他的朗读,听着这声呼唤,就宛如听到了孟郊的母亲对儿子的亲切呼唤。就宛如听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深情呼唤。当大家一起来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听到的和感受到的都是同一个声音:母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挚爱,那份浓浓的关怀。他们已走进了“母亲”的心田,也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儿将对母的那番心意。同时也感悟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
有了这两堂课的启示,我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堂课的成功就在于执教者能否及时地抓住新的教学资源———天然的“生成”,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如果抓住了,它必然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进而取得整堂课的成功。它会让执教者为之欣喜不已,让聆听者因之受益不浅。有时仅仅是那短短的一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句点评,抑或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点看法,一条建议等。想到这,我真是万分庆幸,我抓住了那两个有独特感受力的孩子,是他们点燃了整堂课,让课堂流光溢彩。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当我们回到课堂教学的“原点”,就会幡然醒悟:教育最有价值的指向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使其在学会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谐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就是学生得到发展的课堂,就是师生同频共振的课堂。
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校园 篇7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 和谐的干群关系。
首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就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与校园建设。领导者要具有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 要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 勤于学习。领导团队内部要和谐, 要率先垂范, 淡化权力意识, 集中领导, 分层管理, 权责到人。其次搞好干群关系。教师既是被管理者, 又是管理者, 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重要的中间地位。协调好领导与职工的关系, 可以保障各项工作的制定与落实。因此, 领导者要关心广大教师的生活与教学, 在生活上关心广大教师, 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教学上激励教师, 鼓励教师不断进取, 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 保持教师队伍思想与教学的先进性, 让教师紧跟教育形势的发展, 为校园的各项建设献计献策。
2. 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 用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用真挚的情感来拉近师生关系, 使学生与教师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严肃权威地位, 降低学生对教师的消极对抗情绪,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真正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充满心理期待, 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友好相处, 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情绪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乐观的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和谐的生生关系。
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 团结友爱, 互帮互助, 坦诚相待, 这样更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也更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我们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各项工作的展开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正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真心来换取他人的真心, 在同学间建立深情厚谊。
二、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
1. 校风建设。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校风。一校之长要有全局意识, 要团结广大教师, 发挥身教作用来影响与带动广大师生, 共同营造良好的校风。学校领导要以正确的思想、先进的观念来武装全体师生, 对是非善恶美丑有统一的认识、正确的评价, 形成正确的舆论评价, 增强全校凝聚力, 使全体师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2. 教风建设。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做一个与时代同步、知识渊博、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爱岗敬业、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新时代教师, 要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学习先进理念, 追求一流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形成良好的教风。
3. 学风建设。
我们要让学生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力争上游, 在比学赶帮超中形成团结奋进、自强自立、互帮互助、刻苦学习的良好学风, 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学习与成长。
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正向功能,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支撑与环境氛围, 对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打造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在办学理念、文化氛围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努力。
1. 确立办学理念。
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是每个学校的个性与魅力所在。办特色化学校就要基于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案, 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确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 坚持德育与智育并举,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素质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对教育教学的重新定位, 这是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高需求, 是现代教育形势下对学校的必须需求。学校只有确立与教育形势相适应的办学理念, 才能以此为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指导。
2. 办文化长廊。
我校专门开辟了文化长廊, 来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 传达教育部门相关文件, 同时还开辟了教师风采与学生风采个性专栏, 展示一些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成功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既有外校的又有本校的, 是一个将教学的视野由本校转向外校的窗口, 可以让教师吸收名校名师的成功经验, 激励教师实践与创新。学生窗口, 介绍好人好事、表扬先进, 交流学习方法, 介绍课外书籍等等。同时, 我校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稿, 一起参与到文化长廊的建设中来。
3. 拓展宣传阵地。
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班级板报、校园网、校园报刊等载体,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宣传渠道, 以此来增大宣传力度, 丰富宣传内容, 使得学生在校园内可以受到更多文化的熏陶, 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
4. 开辟第二课堂。
我校将学生学习的触角延伸课外, 开辟第二课堂,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用于实践, 同时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达到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为文化建设拓展空间、丰富载体。
四、建立稳定的校园环境
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与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学校安全事故频发, 这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以稳定为各项工作的前提, 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构建稳定的校园环境, 使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1. 加强学校保卫工作。
我校设立了学校保卫处,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外来人员严格核实, 做好登记;学生上下学做好疏导工作;对各教室门窗、电器等定期检查,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杜绝不法社会人员威胁师生人身安全, 杜绝学生集体活动时发生踩踏事件等。
2. 加强学生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 很容易产生消极、苦闷心理, 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 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重要影响。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 我校开设心理辅导, 以让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 健康生活, 快乐学习。
总之, 和谐是学校建设的主旋律, 建设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共同的责任, 尤其是学校的管理者更要有全局与长远意识, 有序推进各项政策与工作, 将全体师生一起调动起来,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一起积极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与维护中来。
构建和谐班级 篇8
首先,我认为班主任应该不断转变思路,积极地消除构建和谐班级的不利因素。
陈旧的教育理念里存在着教师主宰班级一切的观点,凡事要征得班主任同意学生才可以做,换句话说: 老师就是班级的“掌门人”,长久下去学生就逐渐失去主见,不敢发表正确的看法和主张! 新教育体制下不可再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尊卑观念,更不应该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 ,处理日常事务中不能总让老师唱独角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和学生之间也不应该有优劣之分,同样是主人,班级的事情需要同学们群策群力,老师开展教育,不可厚此薄彼,喜欢优等生,遗忘学习困难的学生。
其次,班主任应该树立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并保证其贯彻实施,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集体。班主任就象战场的“指挥员”,只有洞悉战场的风云变幻,才能打出漂亮的“攻坚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核心,要求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变化,而且要带动学生创造凝聚力,共同建设和谐班级。而班主任首先必须竭尽全力地设法给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外部环境。
一、明确班级奋斗目标
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首要条件。
班级奋斗目标是全班同学努力的方向,有奋斗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班级奋斗目标的制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学生年龄特征; 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是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是目标的明确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制定班级奋斗目标。新生入学,班主任让学生集体讨论制定远期、近期的班级奋斗目标,并组织全班学生对这个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这样能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使全班同学更容易接受这个班级奋斗目标。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的班集体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外,还要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宽容、理解、尊重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础,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提倡宽容,提倡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提倡尊重他人。不歧视同学的短处,不嘲笑同学的缺点,真心关爱身边的每位同学,同学之间坦诚相待。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教育。对照班级奋斗目标、社会准则、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检查自己的言行。对别人的批评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三、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级管理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的压力是巨大的,常言道“唾沫星子能淹死人”。正确的舆论能够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围绕班级奋斗目标制定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全班同学相互赞美,相互鼓励,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明白多给别人鼓励就会增强同学的自信心,众多的自信心汇形成一种向上的气势,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最后,和谐班集体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班集体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差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尤其对于后进生,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歧视,应该多发现闪光点,激励后进生扬长避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造和谐班集体,引导后进生自我教育。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博学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育人既要靠真理的力量,更要靠人格的力量。
和谐班级,能使每一个成员具有心里归宿感。学生深爱自己的班级,时时注意维护自己班级的荣誉,就是在毕业后仍然留恋这个班集体,时时刻刻为这个集体争荣誉。这样的班级才是成功的班集体,这样的教师才是称职的班主任。
只有和谐,能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以亲密的交流空间,和谐的班级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这些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和谐的教育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
摘要:和谐班级,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健全学生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班级,班主任应该不断转变思路,积极消除不利因素,树立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班级管理要有明确奋斗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班级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