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动态课堂的构建

2024-08-07

和谐动态课堂的构建(共8篇)

和谐动态课堂的构建 篇1

摘要: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课堂,内涵,动态和谐

一、数学课堂教学动态和谐的基本内涵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见和谐之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实施和谐教学, 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钻研与成功的乐趣, 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疲劳和智力疲乏, 使教与学产生共振,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提升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作为一个总体的目标, 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所组成的 (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 .其中, 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 都是在推动和谐课堂构建向更高水平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 和谐课堂教学实现的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和谐”.

“动态和谐”突出地表现出两个特点.其一是相对性.“和谐课堂”的实现过程, 是一个发现矛盾、解决矛盾, 再发现, 再解决, 以至无穷的过程;由于和谐课堂实现是在解决矛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课堂教学走向更加和谐的, 由此决定了“和谐”是动态的、相对的.其二是层次性.不同的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和期待是不同的, 每个人的学习目标不同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 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对于教育的期待从内容到水平都存在着差异.因此, 要想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和谐, 必须充分把握其相对性与层次性的特点, 并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实现.

二、数学课堂教学动态和谐实现的方法

1. 数学课堂教学动态和谐实现的原则

要想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和谐, 首先, 在观念上要贯彻“和谐课堂教学”的思想, 遵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通过在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要素之间进行和谐、有效地分配,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相对性和谐与层次性和谐的具体目标;其次, 在实际行动上不能生搬硬套, 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以使教学动态和谐.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使学生能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积极有效地学习, 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走进课堂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等等, 都是历来教学实践中的基本追求, 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现动态和谐研究的意义所在.

2. 动态和谐实现的方法

动态和谐的实现不仅指的是外部和谐, 表现为外在关系的和谐, 而且包括一定程度上的内部和谐, 表现为决定外在关系和谐的个体心理活动.此外, 外部和谐与内部和谐都是以不同的参照物作比对而得到的现象, 属于相对性和谐.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动态和谐的实现关键在于将每个具体的数学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按照期望进行实现,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则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 不仅把握着教学任务的主体方向, 还负责督促学生调整好个体心理活动以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

(1) 相对性和谐实现的方法

由于和谐课堂实现是在解决矛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课堂教学走向更加和谐的, 由此决定了“和谐”是动态的、相对的.在课堂教学相对性和谐实现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会存在着种种矛盾, 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即是不断地去发现矛盾、解决矛盾, 再发现, 再解决, 以不断推动课堂教学走向不同程度的和谐为目标.因此, 教师要想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矛盾,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握学生的心理, 在不同的课堂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地去配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采取劳逸结合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科学的方法, 例如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合理地穿插新旧知识, 在既定的课堂时间内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层次性和谐实现的方法

层次性和谐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不同的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和期待是不同的, 每名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 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对于教育的期待从内容到水平都存在着差异等等, 这些都将导致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目前, 个人的心理感受、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尚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内在的心理状态往往成为决定一个人外在行为的潜在基础, 因此, 教师要想把握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 (即探讨其外在行为特征时) , 以满足层次性目标, 有必要从学生的内在气质和心理特征方面寻求原因.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和诱惑的社会中, 学生需要有极强的抵御外在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因此, 教师有责任开导并帮助学生缓解内心压力以及来自于外界的压力, 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已达到内在和谐的目的.当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代替柴米油盐, 而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人们在应对各种需求之间的矛盾, 以及应对当下冲动与长久幸福、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等诸多问题的协调时, 内在和谐以及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就凸显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例如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援助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格尊严的维护问题.在当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个人抵御外在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问题, 个人内心理性对情绪的控制与调节问题, 不良情绪的释放问题, 等等, 都是一个应该从内在和谐层面加以关注的问题.

三、结论

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和谐能够使得课堂有限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即课堂各个时间段中知识点的合理、有效衔接;理清教师、学生、课堂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本着对于给定的课堂时间约束和教学目标去追求和谐课堂教学的原则,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自身控制规律, 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积极协调教师、学生和课堂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

和谐动态课堂的构建 篇2

理化组

本学期我们组进行了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便在学校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全体实验教师分工合作,不断探索与积极实践,该课题已取得初步成就。下面就整个课题研究做阶段总结。

一、研究体会

我们研究内容首先是学习相关课题理论。我们通过网络平台和专业杂志了解有效教学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动态。

其次我们开展教师培训,统一思想。加强对每一位教师参与课题的使命感、责任感教育。我们认为做课题研究不是塑料花和花瓶仅仅供摆设的。我们要做专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通过尝试与创新来实现。由于特色校的缘故,我校初中学生素质相对较好,因而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多做一些新的尝试与创新。

我们把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计划注重与教研组、备课组及学校的科技节等活动计划联系起来,成为其中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常工作就是课题研究,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研究性我们明显的特色在于

1、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培训力度。

2、课题组进行比较明确课题任务的分工、责任明确。

3、课题组成员人人学会总结与反思并注重团队分享。

4、有意识地进行过程性资料的收集。

我们的研究的范围不仅局限于课内,我们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也不仅局限与校内。具体内容如下:

1、围绕学生物理、化学小制作来展开,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基本特征,在制作中学习,在制作中体会。在小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小制作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关注学生在“做中学”中的心情愉悦程度,还关注学生自主评价能力的培养。我们的理念是“今天小制作,明天大手笔”。学生的小制作成果也的确让我们感到兴奋与意想不到。我们的特色在于:(1)使小制作系列化,有序化(2)重视交流评估与展示(3)兼顾普及与提高(4)制作主题与教学同步(5)既有规定主题制作,又有适当比例的自主创新课题制作(6)倡导自主评价,标准多元。

2、在理化课堂教学中渗透有效教学理念。

物理、化学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渗透有效教学理念是课题研究内容的主渠道。我们通过革新课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动手创新、观察思考、查阅资料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体会。对学生在实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或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形式获取答案和有用信息。我们的理念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人”。此外还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与互动,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理论,课外进行调查研究、创新发明、数据收集等并通过制作板报、课件、图表、写心得等多种形式研究体会

二、研究经验:

1、团结协作、加强学习

课题研究必须依赖团队的力量,而我校物理、化学组新教师偏多。许多教师有工作热情、研究兴趣,但教学经验、研究经验缺乏。所以开展校本教研,立足校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突出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尤为重要。课题组利用有限的课题经费,购置数十本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书籍供全体课题组教师轮流参阅。这也促进所有课题组教师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提高。

2、突出学生主体,调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做中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是本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我们除了采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做的意义外,还将培训学生参与小制作作品的评价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之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我们在评价方式上将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与成果以适当比例量化成考试成绩,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

3、认真反思,大胆探索

“做中学”在初中物理化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我们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所以有了想法,必须进行周密计划进而大胆实践。我们坚信“做中学”尽管会耽误学生一些课余时间,但是科学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会得到很好的达成。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做中学”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这一点在这一两年的全市统考中也能看出。

4、研究过程能较好的处理两对关系:(1)处理好课程与课题的关系。我们按教学内容顺序安排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主题,使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有助于他们对科学 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做中学课题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课题的任务针对每一个学生,进入门槛较低,要求标准多元。但是我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重点关注少数优秀项目,通过挖掘家长、社会资源予以专业指导和提高并通过每年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平台让少数优秀项目脱颖而出。

5、注重细节,提倡“小题大做”

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去做。我们十分注重案例的编写与实施后的总结交流。例如对于案例内容课题组提出了统一的标准,要求至少包括:(1)相关资源整理(有关课件、视频、相关小实验、小制 作等)。(2)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至少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开发。(3)案例要体现目的意义、实验原理、准备条件、过程安排、安全要求、注意事项等。(4)案例实施过程一定要有过程性的记录。如实验报告、相关活动视频等。这样针对一个案例往深处挖掘。使案例设计更具体,操作性更强。从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三、不足之处:

1、课题组整体性成果偏少。

许多年轻教师基本处于学习和消化阶段。总结和反思方面做得不够。课题成果的取得往往依赖于一些老教师。课题组希望今后有一批年轻教师以课题为依托积极实践,脱颖而出。

2、课题管理制度化有待加强。

课题活动时间原本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间同步,虽然较为定期,但活动主题往往会被日常工作事务所冲淡。课题研究相关的奖励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还要在用好用足课题经费上下功夫,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四、下一阶段推进策略

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1.加强反思与总结。课题组今后每学期开展一次征文活动。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成果、案例、教学设计等。同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年至少开设一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公开课。并及时将经过教学实践形成的相关案例,相关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和其它成果汇编成册,固化成果。

2.建议学校支持建立学生作品展示橱窗,不定期的举办学生作品展览。加强交流与推广。

3.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各尽所能,加大课题管理力度。建立课题学习例会制度,注重专业引领和团队分享。

构建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篇3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动态”的意思是“ (事情) 变化发展的情况”, 就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状态, “生成”即“形成、产生、制造”, 就是产生新的东西, “动态生成”就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产生新的东西。生成性教学则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虽然可预设, 但并不是绝对地由预设来决定的, 教学是生命的创造活动, 需要智慧的生成。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于灵动中彰显睿智。那么智慧课堂构建中的动态生成, 教师该如何作为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以人为本, 宽容赏识,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许多教师曾经习惯于做权威的灌输者, 而忽略学生的个性体验, 这显然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宗旨。因此, 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 立足于以尊重人的未完成性发展、追求人的完满自由的生命价值为旨趣。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出发, 特级教师徐斌说:“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面对生成, 我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转变观念, 泰然迎接, 以人为本, 宽容赏识, 张扬个性, 开拓生命力, 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来自课堂的情感泉源, 是对知识本身的体验、融入与感动, 情感的课堂泛起的涟漪、收获的浪花是学生心有灵犀的融通、轻舞飞扬的创造。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 我们要营造一种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投入课堂, 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处理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时, 人格上尊重, 地位上平等, 态度上真诚, 语言上亲切, 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学生与教师一样, 有独立的人格, 有自由的意志, 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有舒展的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 把最佳自我呈现出来。师生双方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既能让师生、生生的思想相互碰撞,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引发出创造的灵感, 又可以张扬个性、生发灵性。“以人为本, 宽容赏识”是生成性教学的基本态度。

二、扬沙拣金, 筛选信息, 提炼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 更关注过程和体验, 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的过程中生成出新思想、新创意。”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 或聚或散、或深或浅、或正或偏。从生成的角度来看, 虽然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 却并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教师在真情呵护学生纯真、稚嫩的童心, 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 必须加强引导, 及时调控, 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 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不能随波逐流, 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 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 炼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 慧眼识金、果断取舍, 巧用有效资源。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 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 绝处逢生。从而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 自由放飞,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因势利导, 灵活调控, 构建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智慧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 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 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 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 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调控,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正如专家所言:“真正的教育技能和艺术就在于, 一旦有必要, 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逻辑, 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 如果死抱住一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唯一途径不变, 那么他得到的将是学生的无知。”

因此, 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 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 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 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 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 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 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构建动态生成的政治课堂 篇4

一、在备课中预设生成

所谓“预设”, 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 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知、情、意等实际情况, 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所作的规划和设想。“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因此, 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预设, 才能为课堂“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空间, 也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临危不乱, 用智慧将课堂演绎得更精彩!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 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案行无案”, 寓有形的创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如, 笔者在教《企业与经营者》这课时, 就预设了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的讨论题, 以海尔家电发展过程为背景资料, 经过大家讨论, 学生获得了辩证认识, 企业经营者政治、道德和业务素质缺一不可, 挖掘了教材不曾有的内涵, 实现了预期生成的目的。

二、在师生互动中诱导生成

“生成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 可以超越教师预设, 促成个体主动发展;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不断捕捉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 取其精华, 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这样既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思考、自我生成。如, 笔者在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时, 我让学生阅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意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此时, 有一位同学却说:“都什么时代了, 还要艰苦奋斗吗?再说国家现在不是要扩大内需吗?”同学们马上将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 以为老师要发火。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这个问题提得好, 并让全班同学思考共同解答, 最后, 不仅化解了一场“尴尬”, 同时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了新问题。

三、在学生错误中提炼生成

“垃圾, 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错误也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的课程资源。错误是学生真实生成的呈现, 错误是学生真实体验后的一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 关键是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正错误, 实现生成的真正意图, 实现学生生成性思维的发展。如, 在教学“规律的含义”时, 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把现象当成规律, 于是我先让学生判断一组选项中哪些属于规律:“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万有引力;新陈代谢;价值规律”。通过练习让学生把错误和困惑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这样, 利用学生错误, 可以提高教学针对性, 实现有效生成, 防患于未然。

四、用时政热点引领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给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政治课存在着许多抽象概念、原理, 理论性和思想性较强。如果一味照本宣科、空洞说教, 必然会使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无法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要善于把社会热点时政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使创设教学情境能紧扣时代脉搏, 这样才会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 增强教学活动吸引力, 促使教学动态生成。如, 笔者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 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为背景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低碳生活方式”会取代“高耗能、高排放”的生活方式吗?你认为“低碳生活方式”发展的道路会怎样?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常识, 他们比较感兴趣, 思考积极, 收到了很好的生成教学效果。

五、在课堂总结中升华生成

生成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而且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总是掌握着大量信息, 一节课生成的知识、情感会很多,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 并且有时学生不清楚生成的结果, 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总结, 促使生成的东西再一次升华。引导总结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生成的东西加以系统化,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生成的东西再作进一步生成, 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东西。

谈和谐课堂的构建 篇5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 教师如果真诚对待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安全感、理智感和道德感, 师生关系才会和谐。当我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 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都会更灵敏, 记忆力大大增强, 联想更加丰富、学习潜力得到更大发挥。因此, 对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而言, 比知识更加重要的, 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 注重学生情感参与, 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一) 用爱成就教育

教师要爱国家、爱事业、爱岗位、爱工作、爱学生, 特别是对学生的关爱, 是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的核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 是教师服务的主体, 只有关爱学生,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关爱学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1. 学会欣赏学生。

在鲜活的学生群体中, 一个个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爱好、习惯、品行等方面的差异, 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 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都不同, 必然导致他们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不同, 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教师要正确看待这种差异, 从学生的差异中, 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欣赏他们、鼓励他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在普通高中, 生源质量较差, 每年招收的新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 他们在初级中学是不被重视的群体, 是被人遗忘的群体, 是谁也不管的群体。他们缺乏教师的欣赏和鼓励, 内心充满着自卑, 缺乏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能仅仅从分数上评价他们, 应当努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欣赏学生。

2. 辩证地看待学生。

作为学校教师, 尤其是弱势学校的教师, 如果把眼睛只盯在学习成绩上, 一味用分数来评价学生, 那就无法执教, 学校事业就无法发展。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 并不等于这个学生一无是处, 他或她同样有别人不可比的长处和优点, 比如他在体育方面有优势, 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 作为老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挖掘其身上的潜能, 予以充分肯定, 千万不要吝惜“好话”, 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烧得更旺, 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 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期待———可以在学生中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信任———便会使你传授知识的各种信息畅通无阻地被学生主动接受;支持———会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其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理解———就会使学生找到一种心理上的依托, 进而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教师的关怀, 会给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信心和勇气。

3. 宽容学生。

教师总会带着一种美好的情感走进课堂, 走进教学, 但美好的期望固然重要, 更要知晓学生是未成年人, 刚刚满18周岁, 他们还是孩子, 他们的世界观还不成熟, 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 就容易犯错误。作为成年人的教师, 不能总是用成年的眼光去要求学生, 要允许他们犯错误, 宽容他们的过错, 并且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使他们在不断地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走向成熟, 切忌“一棒子打死”, 不留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当然, 宽容学生, 并不是纵容学生。

4. 善待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体现在善待学生上, 善待学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之一, 正如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 “尊重学生人格”, 用适当的方法教育, 切忌急功近利, 对待有过错的学生大发脾气, 严厉训斥。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学会最基础的知识, 而且要坚信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学得好。要给每个学生一个最公正、最准确的评价和认识, 但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更不能歧视少数学习困难学生, 要在师爱的影响下、在爱生的心理作用下因材施教。

(二) 关注学生需要走近学生

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 有两种不同的表现, 一种是觉得政治理论晦涩难懂, 难以运用, 进而表现出厌学, 没有信心。对这类学生, 我主要通过日记、个别谈话等方式与他们交流, 教会他们面对各种挑战要树立信心, 敢于直面挫折, 保持自信、乐观与豁达, 善于自我激励, 并在学习方法上多作指导。另一种是误认为上政治课课不用听, 只要过后记记背背就行了, 因而上课无精打采, 不愿意与老师配合。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通过让他们接触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 让他们体会现在的政治考试早已不再是靠背几个原理就能考好的, 它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当然,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 都需要教师对症下药, 我们面对的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学生, 针对不同的学生、班级,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关注学习需要, 提高德育实效与学习成绩。

(三)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 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 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 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 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 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如在教授高一经济常识《市场交易原则》时, 我就学生常遇到的一些伤害事故, 结合现场模拟录像问了一系列的“怎么办”,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应对方法, 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参与度很高, 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四) 设置兴奋点留住学生

要想让所有学生一节课每分钟都注意听讲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一节课有学生一分钟都没听讲这是很失败的, 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长此以往, 会减少直至消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期待, 课还没上学生就先验性地认定这堂课肯定没有意思。因此, 在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个“死规定”, 就是每节课都要做到最起码有一个 (尽可能多个) 环节能吸引全班学生, 适当设置兴奋点。如讲经济常识, 我就经常设计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知识去分析, 学生未经详细思考就畅所欲言, 被老师一一否定后全班同学更是跃跃欲试, 并把问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会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心理期待。但这就要求教师去钻研教材, 从教学内容中去寻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蛛丝马迹。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6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谐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 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要有一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 广博的知识, 良好的形象, 优雅的举止, 因为这些是学生喜欢一位老师的基本条件。

其次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关系, 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预设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没有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 是很难令人满意的。但预设并不是为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字斟句酌、滴水不漏的剧本, 而应该着力于形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充分交流,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新思路、新见解的一种极具包容性和成长力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 是在预设的基础上, 但也不能过分强调预设, 更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 要更高层次地把握好教材并用好教材, 预测学生可能生成的状态, 讲究教学策略, 时刻关注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及时准确地“预设”, 并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 把师生、生生的互动引向纵深, 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新的思维碰撞, 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 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教师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 让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 近似长方体的高和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讨论了之后, 根据预设,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分组探索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并说明理由。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面积×高) 等于圆柱体的体积,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用字母表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然而, 意外出现了, 教师正准备出示例题, 突然一个声音响起:“老师, 我还有一种推导方法。”“还有?” (教师有点惊讶, 犹豫是继续按教学预设讲解还是让他说) 此时, 教师灵机一动, 笑着说:“好, 你说说看。”

学生拿出学具说:“我是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平躺’放, 这时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 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半径, 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因此圆柱体的体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 同样最后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底面积乘高”。

师: (带头鼓掌) “你真棒, 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另外的推导方法, 老师一开始还没想到呢。现在, 我们再来讨论, 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小组再次合作研究, 出现第三种方法。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竖起来 (即以近似长方体中由圆柱体切割而成的扇形面为底面) , 这时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高×底面半径, 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一半, 同样也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底面积乘高。

这一过程, 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的情况及时调整教案, 让学生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不断“生成”中得到充分张扬,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

三、过程与结果的和谐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在矛盾中彼此对立, 但并非孤立地存在,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数学教学既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数学学习的过程。与以往的“过程教学”相比, 现在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认识活动, 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数学结论, 只能“知其然”, 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必须提供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组织、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锥性, 主动探究, 暴露思维,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在过程之中深入思考, 在愤徘之中学习数学。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互动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不容学生有丝毫的怀疑与挑战,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 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执行教师命令的机器, 知识也只是由教师单纯地传给学生。这种无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 将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塑造成了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是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

要真正构建和谐的课堂, 首先必须转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的多维互动。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实现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互动、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汇,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等全面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乐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只有在愉悦、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与高昂的学习情绪, 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一个不苟言笑、严肃呆板、不允许学生有意见的教师, 只能带给学生消极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微笑、尊重、期待带给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认同, 尊重、信任、喜爱教师, 并把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上来。

一是将爱带入课堂。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学生, 将爱的阳光雨露洒向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爱。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给予他们的爱, 他们才愿意接近并亲近你。

二是给学生以尊重。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强烈希望得到他人尊重与认可的需求。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他们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要尊重学生, 将学生看做与教师平等的个体。

三是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教师要多一些轻松, 多一分幽默, 多一点欢笑, 允许学生插嘴, 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解除制约学生身心自由发展与张扬个性的“枷锁”,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参与到教学中来, 勇于发表个人的见解。

三、创设愉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话和谐课堂的构建 篇8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受应试教育影响, 许多教师迫于升学、评优、评先的压力, 课堂上以灌输传授知识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无创新, 不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变化, 教师既是课堂的导演又是主演, 一节课45分钟讲个不停,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教师累, 学生也累, 但课堂效率却不高, 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要实现课堂和谐, 教师首先要自觉变换角色, 不能以权威者自居, 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要求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与探究性教学方法相结合, 注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使知识更加形象直观,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 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热情的培养, 使学生由被迫学习转变为乐于学习。

二、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 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 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 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 什么也结束不了, 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生存的最低条件。”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这样就使得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要想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才能, 激发学生的潜能, 需要教师多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 更是要像朋友一样亲密。这样, 学生遇到困难或者学习上有苦难之处便会主动地来找“朋友”解决难题。所以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三、协调生生关系, 构建健康和谐课堂

过去课堂中过于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 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竞赛”的关系, 尤其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几个人的小组进行合作, 共同讨论问题,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既能做到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又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同窗情谊, 在合作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这有利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这个大家庭。教师应该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与学生共同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 让学生在愉悦中交流, 从而创建学生之间的和谐。

四、善于运用评价, 营造和谐的课堂

一个大拇指能给学生无穷的力量, 一个微笑能使学生倍感幸福, 一缕赏识的目光能使学生增添巨大的信心, 一句赞扬的话语能使沉默的学生张开嘴, 让内向的学生变得开朗, 让胆怯的学生变得勇敢, 让缺乏意志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变得坚强。积极的评价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 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教师的良好评价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有利于课堂和谐气氛的建立。

和谐课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怀着一种祈盼、自信的心态进入课堂, 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参与课堂, 以一种留恋不舍的心态走出课堂。建立和谐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尤其需要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大成.关注有效对话构建和谐课堂[J].新课程导学, 2011 (14) .

[2]许敏燕.用对话教学构建和谐课堂的策略思考[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0) .

上一篇:科研机构经济责任审计下一篇:炼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