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

2024-10-22

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精选11篇)

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 篇1

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不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预设问题与学生的疑惑可能就有差异。教师预定的重难点也可能是学生非真正关心的;学生关注的“细枝末节也可能是教师不屑一顾或忽略的。在课堂上随时有教师无法预料的现象和问题发生,我们无法“预设”课堂。更多是让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那么促成课堂动态生成,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从学生质疑中促成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课堂的时空主体是学生。当前的课改有一个倾向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满堂看”(指多媒体),学生失去了独立静思的机会,失去了同桌间、学习小组里的切磋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向老师发问的机会。如果能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质疑,往往使课堂“活”起来而绽放光彩。

特级教师李镇西上课的一个特点是要学生“读出问题”。在执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他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一口气提出了十多个问题。他就把这些问题抛向学生讨论解决。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这是一个能带动理解全篇的关键问题。李老师接过他的问题说:“是呀,为什么要用‘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只一次写到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这一学生的问题的生成,也就很自然使老师和学生探讨“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从“学生出错”中促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才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优秀的教师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出口”,或因势利导,将“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及时抓住这些“出错”机会,让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教余光中的《乡愁》,学生朗读全诗。我注意到有几位学生读“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小声地念成“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你在里头。”把“母亲”改读为“你”,还对着同桌读,同时脸上洋溢着笑容。显然,学生是为了好玩才会这样“出错”的。我于是因“错”利导,我说到母亲之情,说到了哀悼之情,说到了同窗之情,问学生:你们在表达哀伤之情时,脸上还会挂着刚才有些同学读时的那种高兴劲吗?当时课堂一下显得凝重。许多学生纷纷摇头并举手说应如何朗读。我叫了几个学生示范了一下,然后让学生在抑郁深沉的基调中去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这堂课因“出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从偶发事件中促成

从课堂教学中,常常地发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仅正常的教学秩序会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自己的形象。如果处理得好,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还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天有不作之美。准备上贾平凹《风雨》时,狂风忽起,暴雨猛来,学生乱成一团。面对这种情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说:“这场风雨来得太突然了,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这个场面呢?请大家现在就拿起你手中的笔来描写这个场面。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写得最好。”喧嚷的声音逐渐停了下来,许多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投入对这现场的描写。过了二十分钟左右,有好多人举手示意写好了。我说:“好!同样描写风雨,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怎样写风雨的。”我让学生打开课文《风雨》,朗读全文,比较自己写的与人家写的异同。许多同学都悟出贾平凹这篇文章的绝妙之处:文中一字不着风雨却处处写风雨。这就挖掘出课堂的核心价值。

教师对“偶发事件”要竭力地让它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敢于突破原先设计的教学模式,因情制宜,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转化教学过程,力争克服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在“车到山前疑无路”时,引导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天地。

四、从备课中促成

课堂教学是多种动态因素的组合,是多方面的信息交流,为促进课堂大多地朝向动态生成发展,教师必须研究教材,精心备课。提倡在备课时,要好好地解读教材,思考教材里哪里是学生的兴趣点、疑点、难点,把自己当作学生设想“学情”:学生读这篇课文会有什么感受,会问什么问题。如果教师对“学情”有数,对课堂生成的资源也就能“推波助澜”,引向更精彩的地方。

教师在备课中要重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著名的“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就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讲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也许除此之外没有读过这一作家的别的文章,那么当学生问老师:“毕淑敏还有什么作品时,我们就会束手无策,白白地让这一好的现成资源流走了。”

课堂的情况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既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但只要教师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堂生成的资源将不断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 篇2

摘要: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过分刻意追求预设教学目标的完整,把课堂教学环节都挤满,而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根据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活动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状态,追求一种真实、自然、民主的教学情景。学生能愉悦地思考、感悟、实践、创造,从而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动态生成、体验、想象、创造、交流

今天当我们的课程改革逐步走进校园,新课程理念正日益走近教师的时候,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悄然地更新呢?还在追求教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吗?还怀旧地在讲台前动情地直抒胸怀、指点画面吗?反思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我们是否一次次地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们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我们是否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来呢?一次次地聆听教授特级大师的教诲,细细拜读教育专家们的指导理论,沐浴着课堂改革的春风,让我有了一点点豁然开朗。美术课堂只有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使美术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才能使师生互动发展。

由此,我想到了当今美术课堂教学的一种现状:教师唯恐课堂容量不大,唯恐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太小,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大量信息充斥其中,繁琐的设计,使课堂花里胡哨;教者花招繁多,事无巨细,学生应接不暇,不胜其烦。试想:一幅国画中,景物纷至沓来、拥挤不堪,能算得上好的作品么?任何一堂美术课,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不可能让所有的教学形式都现身于课堂我们要学会取舍,要学会应对课堂的生动灵活性。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不是让热闹的课堂冷场,更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依据教学设计的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捕捉新的契机而进行弹性化的教学,为美术课堂创造学生自主体验空间,留足学生自主想象空间,创设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形成更多师生交流的空间。这样美术课堂教学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探索,有所创造。

一、创造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

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的山水画有“马一角”和“夏半边”之称,他们往往以山水一隅或春柳初绽的山径,寥寥野枝,淡淡帆影渐行渐远于画面远处,点化了大自然的磅礴之气。正所谓“咫尺有万里之势”。同样我们的美术课堂也不必面面俱到,对于老师来说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发现了什么,而是做一名引导者,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自己去品尝。大可抓住主线,以点带面,以四两拨千斤,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营造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空白处真切地感受、体验并产生独特的认识。

我在执教五年级《微观世界》时,以《微观世界》录象为媒介创设有效情境,以放大镜为道具,以美术欣赏要素点、线、形、色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静心体验、感悟,一个反刍、消化的时空。我在执教五年级《微观世界》一课时,先从影片《微观世界》里截取一个精彩片段:呈现在大屏幕上的是一群被放大的蚂蚁世界,它们正忙碌着。学生的眼球被屏幕上放大的蚂蚁世界所吸引,发出了‚拍这部片子的人真不简单‛、‚他们要花多长时间去观察这些小生命呀‛、‚原来这就是微观世界,拍这部电影的人是多么细致认真呀!‛的感慨!

我让学生带上放大镜,做一回小蚂蚁,也来一次微观世界的旅行,并让他们带上美术欣赏的要素点、线、形、色去体验从蚂蚁的角度观察自己的手以及周围的世界。

学生们带着放大镜一个个又饶有兴味地观察着,教室里安静极了……这些‚小蚂蚁们‛观察得非常认真。

一会儿,学生欣喜地叫了起来:‚我手背的汗毛孔是一个个点‛、‚我手心里有一个大黑点那是一颗痣‛、‚拇指上有许多弯弯曲曲的线‛、‚我发现掌纹的颜色比其他地方深一些,手背的颜色比手心的颜色又深一些‛、‚我看到手背上的汗毛是一根根直线,还有一些线纵横交错组成了奇怪的形状,我还看到手背上的脉管有点泛青色‛……

师:‚再用放大镜看看周围的世界,看看同学们课前收集来的‘宝贝’,又看到了什么?别忘了现在你是一只小小的蚂蚁。‛

教室里静悄悄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在沉静的观察、体验中感悟着微观世界的魅力,使课堂平添了几分含蓄与空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这是理想的教育境界。因为这是一种深思的沉默,一种回味的沉默;沉默也是一种参与,一种内在的参与——在沉默的外表下,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迸发。

二、留足学生自主想象空间

齐白石不摹水波,笔下墨虾却游走于清流,几笔水草好似“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徐志摩语)。欣赏中国画艺术,看是其一,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或方可体味其中的韵味。好比琴声无形,仍使听者切切。正如老子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在美术课堂老师把也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把思考留给自己,把课堂留给学生。课堂剪影:

教师以极快的速度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孙悟空的形象,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问:‚同学们,想不想再看老师画一幅,不过这次老师更厉害,能背对黑板眼睛不看去作画。‛随即教师又用毛笔蘸墨在黑板事先铺好的宣纸上随意画了弯弯曲曲的粗粗一笔:‚猜猜老师画的像什么?‛生:‚像海马、像蛇、像路……‛师:‚到底是什么,老师也不知道,但老师随意的一笔却让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象,可见你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想看一幅真正的画吗?想和孙悟空一样本领超群吗?‛老师出示由一只鞋变成的孔雀形象,并利用课件转动那只变孔雀的鞋激发学生想象,不同的位臵可以变成什么。随即教师又拿出几张用白纸剪出的鞋和用彩笔画的并在黑板上摆出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黑板上添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老师给的越多,学生越受到限制。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灵性的“艺术家”,他们对艺术的好奇心,在成人眼里“怪异”的想象力,常令我们教师自愧不如。“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在美术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给予因势利导,给予呵护学生的童心,为孩子们留足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创意无限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术的天空自由翱

翔!

三、创设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留白”,国画给欣赏者主动参与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让欣赏者在艺术空白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我们的美术课堂也要给学生留多一些创造的空间。课堂剪影:

走进五(2)班教室,我发现讲台上的一堆学具,于是我问是谁的,请拿回去。不料却遭到同学的反对,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我明白了:原来是一位同学因数学课用铅笔、尺子、橡皮等学具拼插着玩儿,遭到老师没收而放在讲台上。

职业的本能使我觉得应进一步和学生探讨,至少看问题不要那么绝对。‚我尊重大家的意见,决定不还他学具,但你们想知道老师对玩学具的看法吗?‛‚想!‛‚首先,我也不赞成上课玩学具,数学老师处出于关心他的角度没收了他的学具。但老师从欣赏的角度看,觉得拼插的学具造型很有趣。‛学生们露出惊讶的神情。我顺手将那个拼插学具拿到眼前欣赏一番,继续说到:‚我认为他拼插得很好,有几分创意。我们在第二课学过《形体的组合》,我们来分析一下:铅笔是锥体和圆柱体的组合,橡皮是立方体……将所有的物体组合在一起也能构成一种新的组合物,这是一种创造,也是学习的延伸,这难道不是一种应用吗?‛

学生听了我的话频频点头。我顺势提出玩学具的条件:

1、将你的学具以及书包里好玩的东西进行拼摆,穿插或组合,要说出想法或意图。

2、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但要记清自己的学具,发生纠纷,老师不给解决。

3、完成拼插造型后,进行写生。

这下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学习用具,场面十分热闹。有的将学具平铺成农家小院,有的将学具拼插组成战斗机,有的将学具重叠成一架立交桥……很快学生们进入了写生阶段,他们认真地描摹着,眼前的学具是他们常见的物品,但却如磁铁一般吸引着他们的眼球,他们似乎屏住呼吸在作画,生怕弄出响声把自己拼插的造型震到了……

玩是学生的天性,课堂上学生偷偷玩学习用具,作为教师可以把它没收甚至一气之下摔坏,然而学生依旧回我行我素。不如顺水推舟,留出时间让学生率性而为玩一玩学具。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不会玩了,那将是教育的悲哀。但在这里美术课堂的留白不是对知识的丢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留给让学生玩的时空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以特有的经验方式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加工、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完善知识,即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造。陶行知说过:“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从玩学具到画学具谁说不是一种创造?

四、形成更多师生交流的空间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减少动态生成的障碍。当美术课堂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时,我们的美术课堂就更灵动而精彩纷呈。课堂剪影:

新年的第一节美术课,我带着笑脸走进五(3)班教室。起立问好的时候,想到这是新年后我与同学们的第一次会面就说:‚同学们新年好!‛大家一愣,随即热烈地回过来一句‚老师新年好!‛打破程式化的问好,显然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和兴奋。

在这充满温暖的气氛里,我紧接着又有了第二个灵感:‚刚才大家祝我‘新年好’,老师听了特别高兴。过节过生日,特别是新年的时候,人们经常相互祝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良好的祝愿。春节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祝福的话?有没有收到别人的祝福呢?‛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你说我说争着发言。不过,我还是注意到有些同学虽然兴奋地听着,但一直没有举手。我又问:‚你能对同学、老师说说其他新年祝福的话吗?‛坐在最后一张位臵的××同学第一个发言——‚祝老师越来越美丽!‛哈,我一听美了:‚谢谢你的祝福,我感觉现在就美丽起来了。‛大家的话越来越多,后来同桌的每两个同学都互相说了祝福的话,大家都很开心。

‚现在,让我们打开美术课本,了解一下这学期的学习内容……‛我发现学生一个个学得特别投入。

课的最后,我说了我对全班同学的祝福——‚祝我们这里的每个人新年里平安、健康、快乐!‛带着暖暖的祝福,新年的第一节课下课了。

在美术课堂师生互道新年的祝福看似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但在课堂上这样的师生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协调了人际关系,使学生感悟到集体的温暖,当学生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大朋友”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有其他方式:眼神交流、手势交流、一个赞许的眼神,会使学生从中获得鼓舞和力量。在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教师尤其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我们美术老师要在课堂内外做一个有心人,不断产生出可以用于教学的灵感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学习活动更丰富、更生动。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有时是刻意为之,有时则是因为受课堂时空限制是“随意”为之。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的“动态性教学”,都要求起到铺垫、蓄势的作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情况,不是图省事和形式,而是追求一种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于地。动态生成式教学能给教师和学生更多体验、感悟、实践、创造和发展的空间,达到引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看到了教材与学生的对语,看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足迹,师生在寻找、解读和填补动态教学的过程中互相敞开心扉,互相启发激励,充分诠释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构建生成课堂 促进动态生成 篇3

一、联系生活——会生成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生活中提炼出有趣的、有意义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生成。

如六年级教材中有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校栽280棵树,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现在植树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不那么贴近,难以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我班去年刚好有许多从产油奈乡镇转入的学生,且学习较差兴趣又不浓。我把题目改为与他们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合运油奈上城收购,然后分摊车费的题目:“炜锋、秀秀、春梅(转学生名字)三家共同包车运油奈上城收购,油奈重量分别为炜锋家2000千克,秀秀家800千克,春梅家1200千克,共付车费80元,他们如何分摊车费才合理?”学生(特别是插班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自身经历的事,很兴奋,热情很高。教师接着问:①三户平均分摊车费合理吗?②要根据什么分摊车费?学生明白这两个问题之后,很容易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样把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使学习的过程成了知识生成的过程。

二、精心预设——促生成

在一线上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时老是要按事先设计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学生要是“越轨”了,总会不知不觉地、情不自禁地把它“牵”回来。由此有的教师可能会产生误解,现在追求生成式课堂教学,那好了,可以不写教案,不必预设,这样既有利于摆脱教案的束缚,又有益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其实不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澜教授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所以我们在关注教学生成的同时,更要关注预设。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预设不是降低,而是提高,备课时要考虑不同学生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要通过“预设”去促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

如在制定“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教师起码要预设两种教学方案:一是学生对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未知,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未知进行自主探索;二是学生对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已知,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追溯公式的来源。同样,当学生把圆柱转换为近似长方体后,由于各人的视角不同,推导的过程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将其视作“底面积πrr(圆面积)、高为h的长方体”;也可能视作“底πrh(侧面积的一半),高为r的长方体”;还可能视作“底为hr(纵截面的一半),高为πr(圆周长的一半)的长方体”。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三、激励评价——拓生成

课堂要动态生成,少不了学生要将所想的、所要说的说出来,否则生成则成无源之水。然而学生所想,有时是一种独特且富有创造性的精彩见解,有时则是一种错误理解或是一种暂时难辨真伪的模糊表征。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思路的合理性,激励学生将这些思路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拓展学生生成的空间,为学生今后生成打下基础。对后者,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正是反映了他们当前认知上的冲突,或知识迁移上的障碍所在,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洞察、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手段,找出某些错误的“合理性”,以满腔热情、殷切期望,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在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上的飞跃,情感上的体验。

1.差异性评价。班级授课制形式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以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如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课上尽量让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或不全面,也要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态度。又如计算教学倡导多样化,教师尽量让学生自主尝试发现不同的算法,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交流,并让学生积极展开相互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内化计算的原理与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 篇4

一、树立生成意识

学会学习, 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的活动中, 才会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 而不是被动地追随教师。生成性动态课堂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 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内在的需要, 让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因此, 我们倡导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要树立生成意识, 巧用动态生成资源,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放下“架子”, 学会“蹲下身子倾听”。要努力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建立协商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 师生间始终开展民主平等对话,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教师就能激活学生多向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取语言激励、赞许、表扬、反问质疑、平等协商等措施, 进行教学互动。这样学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问题会喷涌而出, 课堂生成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三、运用激励原则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和能量。倘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那么要创新简直就是缘木求鱼, 也不可能会有预设外的资源的生成。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 激励学生去探索和进取, 让其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学习成就感, 形成强烈的求知心理。因为动机是组织和调节个体行动的心理动因。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 不是自己能力不够, 也不是学习内容深, 而是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动机障碍。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心理暗示中的外部动机 (如:奖赏、赞许、平等) 和内部动机 (如: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成功感)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现对学生资源生成能力的培养。

四、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

1.捕捉偶发事件

所谓捕捉偶发事件, 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将那些通常被认为会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 巧妙地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 服务于课堂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个别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精神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如何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不影响整个的课堂教学气氛, 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这取决于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技艺。

有一次, 我正在讲语法知识“现在进行时”, 发现一男生在课堂上睡觉。我当时很生气, 但并没有立即批评他, 而是和同学们玩起了一个造句接龙比赛。我让学生描述“我的好朋友正在做什么”。

Teacher:Class, what is Liu Yun doing now?

Ss (Smile) :He’s sleeping.

(刘云醒来, 不好意思地说了声:Sorry!)

Teacher:Liu Yun, what is your friend doing?

Liu Yun:My friend, Zhang Hai, is writing.

Zhang Hai:My friends, Huang Jun, is listening carefully.

Huang Jun:My friends, Lu Lu and Wu Dong, are looking at me.

这样处理了一个突发性事件, 不仅十分巧妙地化解了矛盾, 又恰到好处地保护了那位学生的自尊, 而且巧妙地抓住这个机会, 及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口语交际, 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实践能力, 还课堂于和谐。

2.善待学生错误

我们不仅要宽容学生的错误, 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 迈入知识的殿堂。

对于学生在进行口语操练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我一般不会打断学生, 立即给予纠正, 而是让其他学生注意听, 然后让学生给学生纠正。学生在纠错的同时, 我列举了很多例子, 给予分析与订正, 真正让学生知其然, 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中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发现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学价值, 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3.“直面”教师失误和突发性事件

下面是我亲历的两个课例。

课例一:我在给九年级学生上写作课时, 在书写范文时误将expensive的比较级写成了expensiver。学生周恩举起手来指出了我的错误。

Zhou En:Excuse me, Mr Li, you have made a mistake.

Teacher:Oh, yes?Where is the mistake?

Zhou En:The comparative of“expensive”isn’t“expensiver”, but“more expensive”.

Teacher:Are you sure?Let’s look it up in the book.

(After looking it up) Teacher:I’m sorry.I’m wrong.Thank you, Zhou En.But do you know why Imade the mistake?

我分析了我写错的原因, 并且和学生一起复习了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这样他们对这一语言点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为了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有时候教师还可以有意犯点错。

课例二:讲授 (外研版) 九年级英语第五册Module 1时, 我正安排学生听录音跟读, 录音机突然出了问题, 我灵机一动, 说:Ah, my recorder has a cold today.But I’m not a doctor.I can’t mend it now.Who would like to read the text instead of the recorder?We would follow you.

我请三个发音较准确的学生轮流领读, 没想到其他同学跟读得更认真, 声音更洪亮。读后我给每位领读的学生作出了点评:“Your pronunciation is so beautiful, but if you can speak louder, it will be better...”教师有意无意地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制造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关注学生生活

我在讲授九年级第六册Module 1AFantastic Concert时, 在制作的课件里用上了学生非常喜欢的乐队“飞轮海”的照片来引入新课。学生一看到自己喜欢的乐队照片被制成课件, 便来了兴趣。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 我还充分利用班里的物品, 设计了一个任务:Can you describe the things in our classroom?For example:The desks are new.学生积极性很高, 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高高举起手来, 跃跃欲试。整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描述同学, 描述物品, 描述生活, 使语言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很好地建构了学生新的能力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英语课堂总是充满着动态资源的生成,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 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能在众多精彩纷呈的生成现象中, 探索出一些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苏瑜.坚持动态生成, 展现课堂的真实性[J].课程与教学, 2003 (6) .

[2]孙保华.例谈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J].江苏教育, 2004 (4) .

[3]覃薇.课程资源的开发[J].广西教育, 2004 (10) .

构建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篇5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动态”的意思是“(事情)变化发展的情况”,就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状态,“生成”即“形成、产生、制造”,就是产生新的东西,“动态生成”就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产生新的东西。生成性教学则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虽然可预设,但并不是绝对地由预设来决定的,教学是生命的创造活动,需要智慧的生成。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于灵动中彰显睿智。那么智慧课堂构建中的动态生成,教师该如何作为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以人为本,宽容赏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许多教师曾经习惯于做权威的灌输者,而忽略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显然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宗旨。因此,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以尊重人的未完成性发展、追求人的完满自由的生命价值为旨趣。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出发,特级教师徐斌说:“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面对生成,我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转变观念,泰然迎接,以人为本,宽容赏识,张扬个性,开拓生命力,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来自课堂的情感泉源,是对知识本身的体验、融入与感动,情感的课堂泛起的涟漪、收获的浪花是学生心有灵犀的融通、轻舞飞扬的创造。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我们要营造一种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投入课堂,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处理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时,人格上尊重,地位上平等,态度上真诚,语言上亲切,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的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把最佳自我呈现出来。师生双方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既能让师生、生生的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又可以张扬个性、生发灵性。“以人为本,宽容赏识”是生成性教学的基本态度。

二、扬沙拣金,筛选信息,提炼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的过程中生成出新思想、新创意。”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或聚或散、或深或浅、或正或偏。从生成的角度来看,虽然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却并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教师在真情呵护学生纯真、稚嫩的童心,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慧眼识金、果断取舍,巧用有效资源。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从而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因势利导,灵活调控,构建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智慧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调控,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正如专家所言:“真正的教育技能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如果死抱住一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唯一途径不变,那么他得到的将是学生的无知。”

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因势利导,灵活调控,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通过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

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 篇6

一、主动试探, 及早准备

兵家言: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教师讲: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教好学生。在课前预设试探性的内容, 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 则可以及早思考利用资源的策略,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1. 试探的方式

(1) 提问试探:用开放性的问题, 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谈话试探:通过轻松、真诚的师生谈话, 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已知情况。

(3) 活动试探:用数学活动, 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水平。

2. 试探的目的

试探的目的主要有三个: (1) 试探学生对学习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试探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知的水平; (3) 试探全班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知水平的分布情况。

3. 试探的实例

实例———活动试探:《多位数的读法》导入阶段

师:请同学想好一个比一万大的数。

学生想。

师:请把你想好的数写到黑板上来。

许多学生上来写。

师:黑板上有哪些不是比一万大的数, 我们把它们擦去。

擦去小于或等于一万的数 (包括大写的数) 。

师:请大家读读看, 你认为能读的就上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

师: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学生介绍读法。

通过全班学生自由地写多位数和读多位数的活动, 了解全班学生在多位数读法方面各层次的分布情况, 使下面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展开。

二、准确认识, 有效利用

“生成性课程资源”类似于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意外或问题”。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意外” (意外即教师预想之外的内容) 作为一个“问题”来处理, 而现在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

1. 物有其用, 重在认识

废品尚有其价值, 人们对它们进行分类处理后, 还可以再利用, 更何况来自于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呢?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在于对其教学价值的准确认识。

2. 为我所用, 以人为本

为我所用、以人为本是以尊重学生, 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 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不主张信马由缰式地学习。

三、总结经验, 提出策略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课堂中随机产生, 它的产生受到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它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只有通过课堂实践、总结经验、积累智慧来提升教师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能力。

案例: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为了学生能对概念中“平均分”的重要性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教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 其中一份占1/2。对这个判断题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双方各执一词, 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这时教师没有简单提示答案, 而是组织两个辩论队进行辩论, 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辩论 (举反例) 中逐渐融合, 达成一致, 最终学生们对平均分有了深刻的认识, 而且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验:学生在听到一种与自己相反的 (或者不完全相同的) 结论时, 他就接受了挑战, 当这种挑战来自于学生而非教师的时候, 他会更加的兴奋、固执和坚持, 此时教师不要充当一个英明的裁判者, 要给学生创造辩论、思考、再认识的机会。在辩论的过程中明晰争执的焦点, 形成正确的认识, 感悟结论需有确凿的理论支持, 才能以理服人。

开发和利用课堂中随机生成的课程资源, 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这是作者的出发点, 但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做法比较粗浅,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鼓励和指导。

摘要:基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 对开发和利用数学课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从课前主动试探学生的学习水平, 及早准备可利用资源的策略;课中准确认识资源的价值, 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课后认真总结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经验, 提出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数学

参考文献

[1]陈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顺水推舟”艺术.小学数学教师, 2003 (6) .

[2]王俊辉.教师介入不当的四种表现及成因.小学数学教师, 2004 (5) .

[3]斯苗儿.小学数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新课程研究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如何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篇7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 会乐此不疲地去干, 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 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 甚至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主题, 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 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 中午热些”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结果, 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 学习热情高涨。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绩不佳, 但在某个方面有一计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成功的机会, 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 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所以教师应适时把握学生兴趣的激发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做课文内容的拓展者

结合具体课文, 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 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 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笔者顺势引导开展了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后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 (成语) 、古诗、名句、歌词、春联或人名、地名、物名等。他们翻阅词典、辞海, 查找对联, 摘寻诗句歌词, 到各班去搜集人名, 进商店市场记录“燕”名品牌。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 从书本走向生活, 学生增长了见识, 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加深了体验, 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笔者又引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各小组展示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弄了“燕”字词语 (成语) 大排队;有的举行了“燕子”知识知多少有奖竞猜活动;有的展示了小燕子生活习性的诸多图片, 图文并茂, 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小组编了一个“小燕子学艺”的课本剧;还有的合作制作了手抄报……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语言, 取长补短共享资源, 丰富和发展了语言, 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 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 学生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做阅读反思的引导者

所谓反思就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考虑, 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 反思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又由于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开始的, 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 发表与作者作品相异或相反的见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 就是说不要‘尽信书’, 要自己去分辨书中何者为真, 何者为伪, 何者为美, 何者为丑。”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自己:“我对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断与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 这样经常性的自觉反思, 不仅仅有助于回忆和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 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 而且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 笔者引导学生:我是怎样看待生命的, 现在我的生命要体现什么样的价值。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 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 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深入思考, 与同学交流讨论, 然后集中探究、释疑, 通过释疑, 既增强了同学勇于怀疑的精神, 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使同学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大为提高。

构建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篇8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动态”的意思是“ (事情) 变化发展的情况”, 就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状态, “生成”即“形成、产生、制造”, 就是产生新的东西, “动态生成”就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产生新的东西。生成性教学则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虽然可预设, 但并不是绝对地由预设来决定的, 教学是生命的创造活动, 需要智慧的生成。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于灵动中彰显睿智。那么智慧课堂构建中的动态生成, 教师该如何作为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以人为本, 宽容赏识,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许多教师曾经习惯于做权威的灌输者, 而忽略学生的个性体验, 这显然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宗旨。因此, 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 立足于以尊重人的未完成性发展、追求人的完满自由的生命价值为旨趣。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出发, 特级教师徐斌说:“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面对生成, 我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转变观念, 泰然迎接, 以人为本, 宽容赏识, 张扬个性, 开拓生命力, 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来自课堂的情感泉源, 是对知识本身的体验、融入与感动, 情感的课堂泛起的涟漪、收获的浪花是学生心有灵犀的融通、轻舞飞扬的创造。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 我们要营造一种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投入课堂, 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处理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时, 人格上尊重, 地位上平等, 态度上真诚, 语言上亲切, 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学生与教师一样, 有独立的人格, 有自由的意志, 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有舒展的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 把最佳自我呈现出来。师生双方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既能让师生、生生的思想相互碰撞,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引发出创造的灵感, 又可以张扬个性、生发灵性。“以人为本, 宽容赏识”是生成性教学的基本态度。

二、扬沙拣金, 筛选信息, 提炼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 更关注过程和体验, 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的过程中生成出新思想、新创意。”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 或聚或散、或深或浅、或正或偏。从生成的角度来看, 虽然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 却并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教师在真情呵护学生纯真、稚嫩的童心, 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 必须加强引导, 及时调控, 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 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不能随波逐流, 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 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 炼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 慧眼识金、果断取舍, 巧用有效资源。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 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 绝处逢生。从而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 自由放飞,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因势利导, 灵活调控, 构建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智慧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 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 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 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 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调控,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正如专家所言:“真正的教育技能和艺术就在于, 一旦有必要, 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逻辑, 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 如果死抱住一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唯一途径不变, 那么他得到的将是学生的无知。”

因此, 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 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 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 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 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 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 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中职语文动态生成课堂构建 篇9

一. 创新教学预设, 奠定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思想保障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倡导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那种线性设计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完成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 但并不是说不要预设, 而是要精心预设、优化预设。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场, 应注重预设, 使其成为学习语言、荡涤情感、体验生活、滋补理趣的师生向往之地。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也是生成的前提, 没有开放的预设, 就不会收获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 两者相辅相成。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是对立统一的。如果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盲目散乱的, 只有预设却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低效的、死气沉沉的, 那么只有开放的预设才能孕育生成, 促进生成。开放式的教学应当以框架设计为主, 教师从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 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供学生自由选择,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标的可能。要想使课堂产生有效的生成, 教师应该从备课入手, 从文本、生本、实效三方面来做充足的预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 预先设计出几个不同的板块,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 变化。开放的预设会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研读文本、人本合一的角色中去。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最后分析鲁迅先生文章末尾的一句话:“呜呼, 我说不出话, 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这短短的几个字,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的?正是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的说:“带着无限的悲痛写下的, 因为刘和珍君去世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反抗。”有的说:“带着深切的矛盾写下的, 因为作者感觉刘和珍君的去世, 实在太为可惜。”有的说:“是带着巨大的愤怒写下的, 用一种看似平淡的语调, 来表明满腔的愤怒。”仅仅这一个问题, 伴随着低沉的哀乐, 学生的心却已和作者的心紧紧地融为一体, 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哀婉的情感, 带着无限的深情读出这句话, 也表达了真挚的心声。

二. 适时有效点拨, 形成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良好氛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语) 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 只有教师充满睿智的调控, 巧妙适时的点拨, 引导学生用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文本的内涵, 才能使课堂充满智慧,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难以预测的, 当学生的问题游离文本、超越预设时, 教师是置之不理, 还是越俎代庖呢?这是摆在每个希望突破自我的新型教师面前的严峻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时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功底较差, 学习成绩不理想, 往往觉得低人一等, 在学习上, 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兴趣, 缺乏自信, 课堂上往往不愿回答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要善于运用“点金之术”, 让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 让学生们的智慧之火在巧妙一“拨”下熊熊燃烧, 尽显其个性、灵性。在实际落实和学习中, 有些内容学生常常会一带而过, 貌似理解其实并未真正弄懂, 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 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 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而且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开放、平等对话的,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 意见不一, 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点拨作用, 把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行概括、总结、提升, 使学生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等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在执教《负荆请罪》一课时, 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辩题让大家辩论:“当今社会, 你想做廉颇那样直抒胸臆、快意恩仇, 还是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各抒己见。这时我画龙点睛: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既需要像廉颇那样敢打敢拼的忠勇之士, 又要有蔺相如那样在辩才无碍、运筹帷幄的志士仁人, 这样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这一番话既是对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和提升, 又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三. 引导情感共鸣, 创设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感情铺垫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在开放、自主、合作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教师只有调整好自己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 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语文课堂又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 因此课堂是一幅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丽的生成图。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 要做到“三情统一”, 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 并用激情感染学生, 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达到融情于理。只有教师“披文入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如某位教师在教《琵琶行》时, 为拉近时空的距离, 激发学生对诗人白居易谪居闲散之地的惆怅落寞情绪, 他使用了多媒体课件, 并伴以充满悲凉的语言, 在哀怨幽婉的琵琶声中, 引导学生建构当时的苍凉画面。乐曲结束后, 主讲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 诗人白居易正是在惆怅落寞之时,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通过阅读全篇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江州司马的忧国忧民之情。也许岁月的苍老, 命运的不济会带走我们许多的东西, 但只要秉持一颗坚忍忠挚之心, 生活总会给我以另外的启示。”教师精彩的语言、激情的演绎, 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 激发了胸中对历史人物的现实共鸣, 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坚持以人为本, 优化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学生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不应当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 而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 主动地解决问题。因此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 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 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学会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 有效地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催化剂。具体来看,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回答在老师的意料之中, 老师往往是满意的, 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 但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则不够重视, 甚至心有不悦。其实, 在一些课堂中“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 如在进行“自我介绍”的环节中, 班里的一位男同学对自己评价很低, 竟然说出了:“其实我是不愿意上中职学校的, 只是当时没办法而已, 至于我的未来会怎样, 我也不清楚。”显然这样的话语与我想传达的情感价值目标是相违背的, 但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他, 而是将错就错, 先问其他学生:“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继而又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鼓励他。学生互动交流后, 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现在深圳高级技工的收入比硕士生都高, 说明我们的未来不灰暗。”另一学生补充说:“国家开始大力支持职业教育, 我们的校园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表现。”在这样你来我往的灵感火花碰撞中, 真正让学生占领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 还有发现的喜悦和思考的兴趣, 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学生基础。

总之,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生命的家园和思想的乐园, 是让生命充盈灵气、活力、智慧和激情的地方,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师生的生命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秀, 朱德全.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J].教学与管理2007 (15) .

促进动态生成 构建活力课堂 篇10

一、意料生成——没有高质量“预设”,就没有精彩“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准备,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预设和生成又是辨证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统得过死,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所以,生成指导下的预设是必要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例如:教学“小数除法运用整数除法一些简便算法”,按什么顺序呈现学生尝试题,我做出三种预设:①按教材顺序:先4.5÷1.8,再9÷0.25÷4 ②先9÷0.25÷4,再4.5÷1.8 ③同时出现。结果表明,选择②的学生知识迁移快,学习效果好,教学得心应手。

二、互动生成——学生的“动态生成”,教师的“跟进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可预设性的,只能是生成性的。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调整预案。只有教师的不断生成,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成与发展,从而营造一种生成性教学的态势,这就需要教师的“跟进策略例如:教学分数1/2和1/3的大小比较时,教师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三种(1/2大,1/3大,一样大)结果,但课堂上学生都说1/2大,没有异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灵机一动,改变原定方案,追问,那么1/2、1/3、1/4比较,谁大,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及时生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正是有了教师机智的动态生成,教学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新生成——“问题”变成了资源,“病点”转化成亮点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动态生成、创新生成需要教师给予的空间和时间。

动态生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忠实地传递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应是师生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按教师预定的轨道行进,把握适当机会动态生成,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奇特的、富有个性的鲜活内容。国标(江苏版)三年级数学教材认识分数一课中,两只猴平均分一盘四只桃,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有部分学生始终回答是四分之二,这可超出教师的课前的预设。一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持两种意见的同学开展辩论,同学们在辩论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讨论交流,在不断的矛盾冲撞中统一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正是有了教师足够有效的教学机制和策略,将本是“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转化为教学的亮点。

四、选择生成——过程“形散而神聚”,内容“凸显整体目标”

动态生成下的课堂教学,需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不能拘泥于过程中的具体教学目标,要做到“形散而神聚”。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求,适时做出富有创意的重组、整合、删减。不追求“滴水不漏”,允许偏差的存在,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也属正常,而这一切,有都应当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学资源。动态生成下的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教师既要因材施教,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生成的空间要照顾不同发展水平、心理特征的学生,做到“机会均等,水平不等”。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方法多样化,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追求开放,想法无可非议。但个别学生的方法比较特殊;有的还不正確或不科学、不简便;也有的学生故意寻求与众不同解法,经常出现一人唱独角戏,把许多学生带进云里雾里,这时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就会偏离整体教学目标和忽视大多数学生,这样的动态生成就变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焕发无限活力!

构建动态生成的政治课堂 篇11

一、在备课中预设生成

所谓“预设”, 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 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知、情、意等实际情况, 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所作的规划和设想。“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因此, 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预设, 才能为课堂“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空间, 也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临危不乱, 用智慧将课堂演绎得更精彩!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 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案行无案”, 寓有形的创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如, 笔者在教《企业与经营者》这课时, 就预设了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的讨论题, 以海尔家电发展过程为背景资料, 经过大家讨论, 学生获得了辩证认识, 企业经营者政治、道德和业务素质缺一不可, 挖掘了教材不曾有的内涵, 实现了预期生成的目的。

二、在师生互动中诱导生成

“生成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 可以超越教师预设, 促成个体主动发展;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不断捕捉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 取其精华, 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这样既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思考、自我生成。如, 笔者在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时, 我让学生阅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意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此时, 有一位同学却说:“都什么时代了, 还要艰苦奋斗吗?再说国家现在不是要扩大内需吗?”同学们马上将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 以为老师要发火。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这个问题提得好, 并让全班同学思考共同解答, 最后, 不仅化解了一场“尴尬”, 同时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了新问题。

三、在学生错误中提炼生成

“垃圾, 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错误也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的课程资源。错误是学生真实生成的呈现, 错误是学生真实体验后的一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 关键是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正错误, 实现生成的真正意图, 实现学生生成性思维的发展。如, 在教学“规律的含义”时, 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把现象当成规律, 于是我先让学生判断一组选项中哪些属于规律:“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万有引力;新陈代谢;价值规律”。通过练习让学生把错误和困惑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这样, 利用学生错误, 可以提高教学针对性, 实现有效生成, 防患于未然。

四、用时政热点引领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给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政治课存在着许多抽象概念、原理, 理论性和思想性较强。如果一味照本宣科、空洞说教, 必然会使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无法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要善于把社会热点时政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使创设教学情境能紧扣时代脉搏, 这样才会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 增强教学活动吸引力, 促使教学动态生成。如, 笔者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 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为背景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低碳生活方式”会取代“高耗能、高排放”的生活方式吗?你认为“低碳生活方式”发展的道路会怎样?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常识, 他们比较感兴趣, 思考积极, 收到了很好的生成教学效果。

五、在课堂总结中升华生成

生成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而且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总是掌握着大量信息, 一节课生成的知识、情感会很多,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 并且有时学生不清楚生成的结果, 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总结, 促使生成的东西再一次升华。引导总结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生成的东西加以系统化,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生成的东西再作进一步生成, 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东西。

上一篇:新型流量阀下一篇:生物饲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