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动态

2024-08-28

课堂动态(精选11篇)

课堂动态 篇1

在课程改革一步步推行的今天,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尊重生成,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 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反思生成, 彰显课堂的真正魅力,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苦苦追求的.如何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 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灵光与智慧, 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动态课堂, 始于精心的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 缺一不可.精心的预设才会有动态生成, 但是过于“精心”的预设又难以寻觅生成的火花, 难以与动态课堂美丽邂逅.

1. 正确把握教材

教材, 顾名思义教之素材, 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作为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 “用好”教材, “跳出”教材, 时刻不忘我们的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 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调整, 使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全面了解学生

所谓全面了解学生, 就是要了解每一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每个人的不足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 师生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 教育才能共鸣, 课堂上才能彼此用心沟通, 才会有思维的碰撞, 才会生成动态的课堂.

3. 有效开发资源

课程资源不仅是指教材, 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差异, 师生的交流、启发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不管是静态课程资源还是动态课程资源, 都可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 把它们用好、用活, 使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 智慧起来.

二、动态课堂, 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应该是一节“真实”的数学课, 它让学生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课堂上学生能用心去聆听, 真诚的对话, 和“错误”美丽的邂逅……

1. 善于倾听, 激发生成

教师仔细倾听每名学生的发言后再加以引导远比让学生多发言来得重要, 我们不单单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 而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理、想法.在倾听与交流中, 有了情与智的深层感悟, 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智慧.

教学案例 (一)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片段

例题已知⊙O的半径为5厘米, 点P是⊙O外一点, OP=8厘米, 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 则⊙P的半径是多少?

学生甲:因为⊙P与⊙O相切, 所以⊙P的半径与⊙O的半径之和等于圆心距.若设⊙P的半径为x, 则有5+x=8厘米, 即x=3 (厘米) .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算法不全面, 题中说相切, 应分为内切与外切, 当两圆外切时, 跟上面的算法一样, 当两圆内切时, 应为x-5=8, 即x=13 (厘米) .

学生丙:他回答的不对, 因为点P是⊙O外一点, 所以不可能是内切.

在这些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 我始终面带微笑地认真倾听,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地交流.

倾听是一个心灵对应另一个心灵的思维碰撞, 它是有效回答的前提.

师:你 (学生丙) 的意思是说, 当内切时, 大圆的圆心必须在小圆内, 是吗?

大家感觉有些困惑, 纷纷拿出尺规进行作图求解……

很快, 同学相互议论起来:“两圆内切时, 大圆的圆心不在小圆的内部, 此题的答案为3厘米或13厘米.”

这时有一名学生低声说道:当两圆半径相等时, 它们会内切吗?

此时我顺水推舟问道:你们认为若两圆的半径相等, 它们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学生们又积极思考开了……

老师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 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师生彼此用心倾听, 就能达成情感的交融, 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倾听, 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 让我们的课堂智慧起来.

2. 真诚对话, 构建生成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 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互相交换, 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数学课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教材、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对话的情景, 让情趣和智慧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闪光,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需要真诚的对话.

教学案例 (二)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 (一) ”

1.把多项式6y2-9xy-3y分解因式, 提出公因式是_____, 另一个因式是_____.

2.将多项式-5a2+3ab提出公因式-a后, 另一个因式是_____.

3.把多项式4 (a+b) -2a (a+b) 分解因式, 提出公因式后_____, 另一个因式是_____.

学生很快得到了第1题的答案:3y和2y-3x-1.

老师:当提出公因式3y后另一个因式2y-3x-1最后一项变成了1,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说“全家都提走留1把家‘守’”.

学生听到这个结论朗朗上口, 形象生动, 都非常兴奋, 也纷纷仿照我的方法, 来给第2、第3题进行归纳总结.

“老师, 第2题这样总结:负号被提走, 留守都变号!”

“老师, 第3题这样总结:公因式被提走, 系数‘2’跟着一块走!”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数学课堂的对话包括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以及老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间的“对话”,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对话都承载着智慧, 在这种动态的交流中我们传递着知识, 传递着思想, 传递着快乐.正因为有了对话, 我们才可以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的课堂中快乐地成长, 追寻智慧的旅途才不再是“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

3.“放大”错误, 诱导生成

我们常常听一些公开课、录像课、评优课, 老师和学生总是那么“心有灵犀”, 有时甚至可以做到“不点自通”, 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精彩, 学生回答得精准.45分钟的课堂, 就在师生的“精彩”互动中“完美”谢幕了.而我们更希望看到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 更想看到一节“出错”的课堂, 无论是老师出现的“小状况”还是学生出现的“小错误”.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它更能促使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知识的获取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既要放大学生的亮点, 也应该凸显他们的“错误”, 改正错误的过程更能使学生自我提升, 更能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智慧潜能.老师要抓住时机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 使我们的数学教学美起来.

4. 凸显灵性, 呈现生成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生命, 有活力, 有发展的潜能,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时,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成,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作为教师, 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作为活的教育资源, 应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 栽培它, 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 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让课堂智慧起来.

教学案例 (三) “求一个五边形的内角和”

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的方法是从五边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引出它的两条对角线, 将五边形转化为三个三角形, 由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乘以3得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 进而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n-2) ×180°.

“老师, 我还有一种求法!我只画出一条对角线, 把它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180°+360°=540°.”

“还可以这样求解:在五边形内部任意取一点, 将这一点与五边形的五个顶点分别连接成五个三角形, 用五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以这个点为顶点的一个周角的度数就可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5×180°-360°=540°.”

在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中,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每个人都在寻找新的解题方法……

“老师, 任意点O能不能取在五边形的边上?”

讨论还在进行……

虽然, 这节课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但是对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收获颇多.没有学生的深入探究、大胆发言, 那么课堂上的精彩纷呈就无从谈起, 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灵光凸显, 那么智慧课堂的生成就无从谈起!

面对教学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生成, 我们一定要像摄影师一样快速地按下快门, 去捕捉这精彩的瞬间, 把握这精彩的瞬间, 让它成为我们新的生长点, 让它在动态的课堂中生长、开花, 让它在智慧的课堂中美丽绽放.

5. 走进生活, 升华生成

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 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去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 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在学习了几何的“平面镶嵌”后,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平面图形镶嵌的实例, 看谁收集的多.为了鼓励节约用电, 江苏省从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阶梯式电价方案, 将居民月用电量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为230千瓦时以内, 维持现行的电价标准 (每千瓦时0.52元) ;第二档为231千瓦时至400千瓦时, 在第一档电价的基础上, 每千瓦时加价0.05元;第三档为高于400千瓦时部分, 每千瓦时加价0.3元.

(1) 5月份, 小明家用电200千瓦时, 需交电费多少元?

(2) 6月份, 小明家交电费148.1元, 问:这个月用电多少度?

(3) 7月份, 小明家用电450千瓦时, 需交电费多少元?

我认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到的:“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题目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

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 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充满了精彩和惊喜;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 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充满了灵性和智慧;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 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回归了本真;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 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喜爱, 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课堂动态 篇2

剑 斗 中 心 学 校

王 新 治

联系电话:***

关注课堂动态 实施有效引导

新课标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用心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现实,并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采取有效策略,实施适时、适人、合情、合理的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造出充满活力与智慧的课堂。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动态,实施有效的引导呢?

一、点击“亮点”,顺势而导

课改浪潮中,我们常自诩以新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然而学生的发言一旦偏离课前预设的内容,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引回“正道”。其实,我们课堂中遇到的看似偏离主题的发言,可能就是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这零星的火花背后,可能隐含着足以燎原的价值,是很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及时捕捉并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是出乎意料的奇思怪想,也要给学生解释、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灵感萌发,从而得到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悟。

比如,我最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书上有这样的一道题:“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几只?”我正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我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又心一动,立即请他上台讲解:“鸡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鸡就少了一半,剩22只脚。这22只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有创意的见解啊!”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顿时同学们都忙开了,没多久又有两种新的想法产生……

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想想,如果当时我只一味遵从教材,而丢学生的个体思维于不顾,必将堵死那“灵动的思维的窗”。有句名言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生成的“亮点”,并努力创造条件去“点击”它,让擦出的火花能熊熊燃烧起来。

二、妙用“错误”,变废为宝 有人说:“没有遗憾,那不是生活。”同样也可以说:“如果没有错误,那就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由于受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错误。而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慧眼”,冷静分析,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让孩子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自己创造一个分数。孩子们利用手中的纸折出了不同的分数,而当同桌交流时,我发现紫芸同学把小手藏到抽屉里不肯拿出来。她的同桌还直嚷嚷:“紫芸错了,紫芸错了。”我微笑地走过去,俯下身子,鼓励她:“别担心,让老师看看你的发明,或许我能帮助你。“紫芸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折的分数。原来她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四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却用“1/2”来表示。我没有马上对紫芸进行评价,而是转向其他孩子,让他们说说自己折的分数。待孩子们交流完后,我拿出紫芸折的长方形纸:“大家可以给紫芸同学提点建议吗?”孩子们说:“平均分成四份,分母应该是4。” “谢谢,你们的建议对我帮助很大!”我继续引导:“那如何在这幅图中表示出1/2呢?”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不一会儿,湖坤站起来说:“再涂出一份来就是整个图形的一半了,就可以用1/2来表示。”泓强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站起来:“也可以用2/4来表示,说明了1/2等于2/4。”……“错误”引发了同学们对以上问题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热情。最后,我和孩子们说:“当我们课堂上出现错误时,不要灰心,要一起寻找错误的原因,这样可以使我们有更大的进步。”紫芸听了会心地笑了。

当学生发生学习错误时,做老师的如果大喝一声:“这堂课你听了什么?”那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在瞬间被无情地“剿灭”。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中的巨大财富。”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并有效利用这一“财富”,为学生开辟一片创新的“新天地”,让他们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也让错误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巧借“意外”,顺水推舟

数学课堂不是教案剧的演绎台,它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实,凭借智慧引领,收获意外精彩。

记得,在教学二年级的“加、减法的解决问题”时,我正按着预设流程顺利推进,突然坐在前排的小女孩发出了尖叫声。原来教师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大黄狗。大黄狗在教室里“闲逛”,学生们乱成“一锅粥”,有的叫,有的躲,还有的竟和大黄狗扮起了鬼脸……怕狗的“我”这下该怎么办呢?正在我有些着急时,大黄狗摇着尾巴出去了。我松了口气,可眼前的孩子们还沉浸在刚才的气氛中。看着他们,我没有要求他们马上平静下来,而是在黑板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大黄狗走进教室时,尖叫的有11人,躲的有24人,与大黄狗扮鬼脸的有13人,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一看反映非常激烈,一下子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选择了有价值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解答、交流……

试想,当学生还沉浸兴奋之中,如果我硬把他们拉回到预设的课堂教学中来,有多少学生会形似而神非?每每想起这一幕,我庆幸自己抓住了意外生成性资源,顺水推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这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延续了他们的兴奋,更巩固了新的知识,让“听似不和谐的声音”成了“课堂最美妙的乐章”。

动态数学课堂点滴 篇3

一、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前提条件是学习氛围民主、和谐。只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同学互动的愿望,没有“民主”,谈不上互动,也无法生成。

互动生成的课堂中,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是师生生命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智慧生成的引领者。互动生成的学习氛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学生感到轻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这种氛围中,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互动生成的课堂全面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结合。在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地运用眼、耳、口、手等器官,在课堂上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及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计策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课堂由“静”变“动”,由“教”变“学”,由“死”变“活”。动态课堂中教师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善于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制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达成“三维一体”的目标。作为合作者,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鼓励学生多问、多想,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真诚朋友。

二、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动态生成。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大多停留在直观形象上,根据这一年龄特点,课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生成情境,并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像,促进生成。

三、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合作发展的过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广为应用。为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师生交流、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在具体组织时,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有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间,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关系中,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四、延迟评价,促进创新

评价是与教学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可以分为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两种形式。即兴评价容易产生草率、片面的弊端,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延缓评价则是重过程轻结果,它特别强调的就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过程。

延缓评价给学生的心灵泉水提供了无拘无束喷涌的机会,给学生的想像腾出驰骋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亮出自我,从而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当一个开放性问题或答案不明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有可能会说出许多设想或答案,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适时采用恰当的方式作出合理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全部展示出来。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立即给予评价,其他学生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再回答了,必然导向封闭性的结果,失去开放性问题应有的价值,导致众人一法,不利于创新。

我的“动态课堂” 篇4

一、激发兴趣, 改变学习方式

兴趣和好奇心是学生求知的重要驱动力, 是求知的导向, 成才的先兆,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 应着力改变填鸭式、灌输式, 要刻意求新,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其实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 针对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 将“孙膑献策”这一环节设计成即兴表演,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 一边读, 一边想, 分组讨论, 揣摩人物的特点, 然后请三四名学生上台表演, 通过表演, 孩子们对人物齐威王、田忌、孙膑的个性有了深深的体验, 升华了对这一节内容理解的内涵, 因为表演不是独立的, 在表演过程中孩子间增强了合作意识, 同时台下的学生作为导演, 对表演进行评价, 角色互换, 说说假如我是某某, 我会注意哪些细节, 于是台下的学生在观察表演的同时, 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在一演一议一评过程中, 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了, 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思维, 打破了课堂教学中一潭死水的局面, 营造了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

二、发展思维, 挖掘头脑资源

新课标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资源, 让学生可持续发展, 从而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不是一张无知的白纸, 他们头脑里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如何将孩子们头脑中已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田忌赛马》一文中第一场比赛以田忌败而结束, 作者以教练的书面语言叙述了比赛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内容简单易懂。如果在这一节教师按顺序去讲解, 分析, 就显得呆板、单调了。我将这一节内容设计成一项体育节目的“转播”, 要求学生用播音员的方式向“观众”转播田忌赛马的第一场比赛, 学生平时对体育活动参加不少, 但对“转播”或许久不是很清楚了,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脑海中对“转播”的模糊印象逐渐清晰了, 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这堂课中的活动考验了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 对一般体育播音的了解, 同时也是口语表达的一种训练, 在“转播”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储存在头脑中这方面的认识, 结合课本资料, 将阅读与生活联系, 把精练的书面语言转化成了生动的口头语言, 其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 这种活动也教育了学生要多关注生活, 知道“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使学生自觉地取得进步。

三、注重学法, 提高综合素养

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综合素养, 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注重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方法习惯、思想道德这些方面的培养。仍以《田忌赛马》为例, 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课文有关的资料, 这是对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学习时把握人物的身份, 也是对语文常识积累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难点“快不了多少”时, 我提出“假如六匹马同时出场, 马的前后顺序会怎样”的问题, 让学生用自制的“马”摆一摆, 这一环节的设计, 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 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 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有新的体验, 学习时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综合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课堂动态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成资源 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32-02

著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教授告诉我们课堂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案规定的路线行进,它充满不确定的因素。因为在课堂中,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学生由于在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发展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中的表现自然是“参差不齐”的,课堂中出现的状况也常常是出乎意料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学智慧,适应信息多变的课堂,对课堂具体状态能够清晰把握,能在各种信息中及时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加以运用,促进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生成。

一、抓住意外事件,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突发状况”,会有意外的“小插曲”,如果按照我们很多教师一贯以来的做法,可能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对学生批评几句。这样处理,表面上看对教学并没有什么影响,教师仍然可以按照原先的教学“轨道”继续走下去。但实际上却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中即时出现的问题,抓住契机,及时、敏锐地捕捉那些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的信息,作为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适时加以点拨引导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笔者在教学“度量线段”时,让学生练习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在巡视中,发现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将直尺的0度刻度线对着线段的左端,基本上掌握了量线段的方法。但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的直尺被他弄断了啦(指着同桌),找不到0刻度了,没法量了。”我听了,并没有马上回答这位学生,也没有批评把尺子弄断的这位学生。而是走过去拿起剩下的大半截尺,面向大家说:“同学们,他的尺子少了一小截,没有0刻度了,还能用它量这条线段吗?”

生1:那肯定不行了,没有0刻度了,怎么量啊?

生2:剩下的那截直尺应该可以量的。

当时我认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于是对大家说:“我们能不能用剩下的大半截直尺量呢?”孩子们分小组讨论起来。

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小组 1:直尺上0刻度线没有了,但是可以把“1”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看右端点对着几,就用几减去1,就得到这条线段的长度。

小组2:从2开始量也行啊,用后面的数减去2,也能得到线段的长度。

小组3:从其他数开始都行,只要剩下的直尺长度够量这条线段就行。

……

在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直尺量线段的几种方法。

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很机智地把课堂中的一个尴尬的问题解决了。可见,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意外事件时,教师不可简单处理或者随意批评几句,而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交流、探讨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动态地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有效生成,让学生的思维质量得到提升。

二、善用错误资源 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学习过程的曲折,暴露出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进行分析与价值判断,捕捉有代表性的、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形成宝贵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明白问题所在,从而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混沌到清晰地转变。

例如: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林场今年要种树2000棵,种了一段时间后,还剩下总数的2/5没有完成,还剩下多少棵树没有种?题目出示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抢着发言,都觉得挺简单。这时一位同学回答:“2000×(1-2/5)”,话音刚落,有同学就叫了起来:“不对,不对,错了!”。这让刚才发言的学生满脸通红。只见这位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说:“看来是老师把题目出错了。如果要让这位同学的列示是正确的,题目应该怎样出呢?”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把问题改为“已经种树多少棵?”。也有的回答,可以把条件改为:“已经完成了总数的2/5”也是对的。

这时,学生们都开心地笑了,那位刚才答错的同学表情也变得轻松自然了。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老师善待了学生的错误,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把错误变成了有效的动态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去剖析,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争辩中,达到了共同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课堂也因这些差错而变得更有意义。

三、尊重学生认知的起点,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运用他们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来回答问题。所以,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常常会发生一些与教学预设不一致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巧妙地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不能把学生强行拉回到预设的教学方案上来,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的起点,把学生认知的起点看做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在变化中实现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有价值。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吗?”这时,一名学生举手了,站起来回答道:“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数学书中知道的。

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吗?

结果,全班超过半数的同学都举起了手。老师环顾了一下大家,转而问道:

“那么有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老师,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高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那你能说说,为什么要沿着高来剪呢?如果不沿着高剪行吗?

(这位学生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出来。)

师:没有关系,那我们现在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孩子们兴趣盎然,马上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积极地操作探究起来。)

……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教师的教学预设不同,打乱了教师原来的教学顺序。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重新牵回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是选择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选择面对课堂真实的学生状况,随机调整了教学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去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的调整,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在动态变化的课堂上,只要我们关注学生,善于捕捉、发现动态生成的资源,利用好课堂中的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就会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将更加精彩,富有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堂动态 篇6

一、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从本质上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根本, 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该教学理念还囊括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核心,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内涵。让学生先学, 有利于学生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源, 让学生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见解, 他们会在思维通畅的情况下产生丰富的联想, 迸出智慧的火花。记得在我做示范课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 我给学生抛了个问题:“怎样才能量出两个角谁大谁小呢?”当第一个孩子表述了自己的想法后, 我说:“老师知道你会这么想的。”我哪能料到他回问我:“你怎么知道我的‘知道’?”那时的我思维困顿, 张口结舌。课后, 我再三地追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解剖课堂, 我明白了“在习惯中行走”的祸端。从此, 我绞尽脑汁与孩子们沟通, 换位思考着他们的“知道”, 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孩子们由“怕上课”到“怕下课”了, 因为我的课堂上数学知识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二、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在承认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 在单位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执教《认识时间》一课时, 想让学生明白“时间的连续性”这个概念。我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孩子们, 昨天我5岁的侄女向我透露了一个小秘密, 她说:‘姑姑, 天这么热, 隔壁叔叔家的西瓜地里有那么多又大又圆的西瓜, 好诱人啊, 哥哥叫我和他去偷着摘一个西瓜解解馋, 我们必须在天亮前就去, 肯定不会被瓜棚里的叔叔逮住。’她说话时撅着小嘴, 流露出一脸的得意。我问为什么不会被逮住呢?她悄悄地告诉我这个小秘密, 孩子们, 你们谁能猜出她的小秘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有的说, 趁瓜棚里的叔叔睡着的机会偷。这时候, 王源说话了:“把叔叔家公鸡的嘴巴给绑起来, 天亮的时候让它别叫。”我会心地笑了, 因为他跟我侄女的想法如出一辙。我接着问:“即使你把叔叔家的公鸡嘴巴绑起来, 天还会亮的, 怎么回事呢?”有孩子动脑子了, 他说:“你把村子里所有的公鸡嘴巴都绑起来, 天到时间还会亮的。”多么睿智的回答, 我顺势而下, “是的, 时间是有连续性的”。这里, 我体验到:问题是关键, 展示是平台, 能力是关键。当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感官时, 它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进行互动交流时, 分享彼此的睿智, 收获成长的幸福。

三、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我在教学小学低数学时,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 耐心尝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长度和长度单位》时, 在问题的驱动下, 我安排了几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学习, 灵活地做出适当的引导, 带领学生逐步走向思维的深处。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最近我校想做一套你们这么长的课桌, 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了:有的说, 用尺子来量;有的说, 用铅笔盒来量;还有的说, 用大一点的黑板来量……“好, 下面我们就用你们想到的方法来量一量课桌究竟有多长?”孩子们开始动手测量汇报。“我们用了这么多工具量出了多长, 我们怎样跟课桌加工厂的老板说?”有学生说:“老板, 我们学校要订桌子, 4支铅笔那么长, 2支铅笔盒那么长, 4个手掌那么长。”有听课老师在后边笑了。“那老板听了我们的电话, 他能知道多长吗?”学生争论着。他们达成共识:因为测量工具不一样, 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问题驱动下的动手操作, 学生积极主动, 思维指向集中, 体验真实、深刻。

四、满足需求的成长课堂

在“先学”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 “点金术”就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备课时的预设目标、调控目标及生成目标必须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特别是设计问题单或任务链时, 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我认为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针对性原则。即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要针对所有学生的学情, 针对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 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问题。如果频繁地针对集体提问题, 可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天性, 主体意识无从发挥。个别学生依赖性大, 不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 在课堂上, 我尽量给学生供应琳琅满目的货源,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2) 前联性原则。即设计的问题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 又要为新学的内容做铺垫。“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 学生在建构新知识时没有直接经验做基础, 理解信息时肯定会有偏差。 (3) 延展性原则。也就是, 教师设计问题时, 要给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 通过问题的延伸拓展, 力求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及广度, 为他们自学提供足够的时空范围, 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问题链具有“精、巧、密”的特点, 以此作为学生自学的切入点, 给学生的思维搭设了“向上爬”的平台及智梯, 师生会在有意义的互动中顺利实施有效教学。

有位哲人说过: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留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给世界。我个人认为: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做启思的实践课堂和满足需求的成长课堂均属于促进儿童发展的特色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 孩子们在感知自然界的多样和谐时会产生深深的敬畏, 他们一定能享受数学品味, 提升数学境界, 追求人文精神, 绽放生命成长的精彩。

摘要:站在课改最前沿的我, 通过去洋思中学参观学习“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回来后, 我对自己多年的教学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沉淀, 不仅在横向上进行智慧互补, 还在纵向上准确剖析自己的得失, 逐渐使我们摆脱了匠气, 增长些许悟性。

如何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篇7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 会乐此不疲地去干, 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 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 甚至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主题, 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 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 中午热些”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结果, 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 学习热情高涨。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绩不佳, 但在某个方面有一计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成功的机会, 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 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所以教师应适时把握学生兴趣的激发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做课文内容的拓展者

结合具体课文, 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 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 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笔者顺势引导开展了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后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 (成语) 、古诗、名句、歌词、春联或人名、地名、物名等。他们翻阅词典、辞海, 查找对联, 摘寻诗句歌词, 到各班去搜集人名, 进商店市场记录“燕”名品牌。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 从书本走向生活, 学生增长了见识, 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加深了体验, 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笔者又引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各小组展示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弄了“燕”字词语 (成语) 大排队;有的举行了“燕子”知识知多少有奖竞猜活动;有的展示了小燕子生活习性的诸多图片, 图文并茂, 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小组编了一个“小燕子学艺”的课本剧;还有的合作制作了手抄报……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语言, 取长补短共享资源, 丰富和发展了语言, 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 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 学生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做阅读反思的引导者

所谓反思就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考虑, 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 反思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又由于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开始的, 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 发表与作者作品相异或相反的见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 就是说不要‘尽信书’, 要自己去分辨书中何者为真, 何者为伪, 何者为美, 何者为丑。”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自己:“我对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断与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 这样经常性的自觉反思, 不仅仅有助于回忆和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 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 而且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 笔者引导学生:我是怎样看待生命的, 现在我的生命要体现什么样的价值。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 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 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深入思考, 与同学交流讨论, 然后集中探究、释疑, 通过释疑, 既增强了同学勇于怀疑的精神, 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使同学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大为提高。

语文课堂:注重动态生成 篇8

一、预设中应预见生成方法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 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离开或跨越了原有的预设思路, 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生成并非“自然生成”或“随意生成”, 而是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怎么问, 学生如何答, 很难产生精彩的生成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 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 因此, 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活动与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有机预设才能孕育出精彩的课堂生成要素。

案例: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课堂讨论:个人的聪明才智“受之天” (天资) 还是“受于人” (后天教育) ?课堂中, 学生为解开谜底, 探求早年仲永聪明, 探寻后天仲永平庸的个中缘由, 纷纷埋头课文主动阅读;讨论时课堂气氛活跃, 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这堂课之所以成功,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设的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 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 充分地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 给课堂生成留有更多的空间。

以上案例说明, 课堂生成往往是无序并难以预见的, 生成往往超出师生的知识储备, 须查找资料、上网搜索或请教名家……笔者认为, 类似情况完全可以暂且存疑, 留待课外解决, 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 丰富知识, 陶冶情操。类似的课堂生成才有效, 才能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终极目标服务。

二、在和谐氛围中提升生成能力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有效生成的重要条件。当学生处在一种安全感的环境里, 处在轻松愉悦的情绪氛围下, 就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思维最活跃, 学习效果最好, 从而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课堂将不断出现精彩的生成, 充满生命的活力。

案例:在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让生命充满爱”的作文班会上, 我从“爱”的角度给了学生一个伏笔, 然后一起观看了中国年轻的演讲家邹越教授的“让世界充满爱, 让生命充满爱”的演讲。

板块一: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块二:爱老师——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 但买不到情感, 买不到爱。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 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

板块三:爱父母——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 家是抚育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

邹越教授的演讲情真意切, 触及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年轻人, 你快捡起几颗石子吧, 这对你有好处。”“孩子们, 快多学点知识吧!”讨论中, 很多学生感触很深, 知道了生活中少了宽容, 多了索取将会多么可怕。一位同学的发言使我至今记忆犹新:“回荡在我的耳边, 是老师对我们反复的劝告, 难道我们要等到石子变成黄金的那一刻才会懊悔?”课堂生成如此精彩, 源于我们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里, 积极参与, 畅所欲言, 从而学有所成。

三、在灵活教学中体现生成特征

在教学中, 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 应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使课堂上的生成要素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与财富。如果一味遵循教案开展教学, 则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

中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 再抓住时机, 巧妙引导, 进行迁移,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阅读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 读出理解, 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 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在阅读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做到有读, 有议, 有答, 有反驳, 有争辩。

激发语文课堂动态生成 篇9

一、补充文本信息,让学生生成观点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补充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可以解决相应的课堂生成。如在学习《祝福》,读到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时人们不应该再叫她祥林嫂了,应该叫她贺嫂呀?”我意识到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个问题是新旧思想的一种冲撞,而这种冲撞恰恰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实质。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我进行了延伸与拓展,趁势问:“祥林嫂改嫁后,为何人们不称呼她贺嫂或贺六嫂呢?是人们叫顺口了一时改不过来,还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如此呢?”之后我利用多媒体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并明白了这样的称呼正是当时“好女不嫁二夫”观念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改嫁妇女的鄙视奚落,这也正体现了作家“细微平常处见世界”的风格。

二、在推敲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文本内涵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比照词语和句子的差异引导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如《背影》的教学,文中写到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在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生觉得语句平常,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我们来给这句话换个字,把句中‘攀’换成‘按’,大家看行不行?”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学生立即指出,“攀”字是抓比较高的东西,站台是比较高的,而父亲日益年迈,再加上父亲肥胖的身体,才显出吃力的样子。用“按”似乎爬上去挺容易的,并不用费太大的力气。通过“按”与“攀”的比较体味,学生将自己放进了作品中,体验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进入了作者的心灵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与语言深刻接触,在碰撞中激起语言学习的火花,从而感受文本中的情与意。

三、从学生质疑出发,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生成问题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解读不够。因此出现这一类的生成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深入文本,更深刻地理解和解读文本的信息和内涵。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有学生提问:“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这些只有七八岁的小孩子经过这么长时间本来已经昏昏沉沉了,为什么爸爸挖到第38个小时的时候,儿子能马上认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有疑问,正是教学的有利契机。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再结合“爸爸为什么在别人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能坚持挖38个小时?”从对问题的质疑,学生感悟到:是爱让父子变得坚定和勇敢,是爱让父子间产生了信赖和力量,也是爱创造出了这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如何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篇10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会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甚至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主题,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结果,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学习热情高涨。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绩不佳,但在某个方面有一计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成功的机会,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所以教师应适时把握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做课文内容的拓展者

结合具体课文,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笔者顺势引导开展了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后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成语)、古诗、名句、歌词、春联或人名、地名、物名等。他们翻阅词典、辞海,查找对联,摘寻诗句歌词,到各班去搜集人名,进商店市场记录“燕”名品牌。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增长了见识,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加深了体验,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笔者又引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各小组展示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弄了“燕”字词语(成语)大排队;有的举行了“燕子”知识知多少有奖竞猜活动;有的展示了小燕子生活习性的诸多图片,图文并茂,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小组编了一个“小燕子学艺”的课本剧;还有的合作制作了手抄报……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语言,取长补短共享资源,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做阅读反思的引导者

所谓反思就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考虑,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反思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又由于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开始的,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者作品相异或相反的见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辨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自己:“我对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断与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样经常性的自觉反思,不仅仅有助于回忆和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我是怎样看待生命的,现在我的生命要体现什么样的价值。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思考,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集中探究、释疑,通过释疑,既增强了同学勇于怀疑的精神,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同学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大为提高。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构成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希望在广大教师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能探讨出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刘文娟,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精彩课堂源于动态“生成” 篇11

一、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1. 开放性。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是相机诱导。”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的动态变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等情况融入弹性成份, 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以便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传统信息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囿于固有的框架内, 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受到抑制, 信息技术教学应交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是多元化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入课外知识, 获取、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以开放性的思维看待课堂的偶发事件, 及时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 将生成性资源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

2. 动态性。

在信息技术生成性教学中, 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确定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控制教学过程,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案。要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发展, 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互动性。

教学是以课堂为媒介,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对话交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互动,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相互讨论、平等对话,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文本互动, 教师在掌握教情和学情的基础上, 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重新思考和感悟。

二、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策略

1. 创设情境, 灵活导入。

“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竞争的乐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成富有价值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符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有效获取信息”教学中, 教师给出“校园生活”等联系学生生活的课题供学生选择, 在课前介绍信息获取、需求分析、搜集选择等方法, 落实好小组分工, 明确相关要求, 让学生走出课堂, 从校园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教师也要了解、收集、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学生小组汇报后予以总结评价。

2. 捕捉资源, 内容生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精于预设, 还要善于捕捉资源, 发现学生的疑问, 关注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动态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研究课标、分析学情, 对教材进行重构,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如针对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教师要采取课前调查、个别交流、课堂交流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差异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分歧,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目录的制作》教学中, 教者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素材添加标题及页码, 有的学生用手工添加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复制的方法, 还有的学生用自动采用插入索引和目录的方法生成目录页。教者并不急于讲解, 而是让学生主动尝试, 许多学生尝试后遇到了“错误, 未找到目录项”的问题, 他们通过讨论后发现, 是因为没有设定不同级别标题的样式而导致出错。

3. 师生互动, 生成资源。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富有生机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要有意识地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但切忌求快求多、跨度过大, 要留有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其次, 教师在任务驱动学习中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不同级别的难度。教师要提高监控能力, 强化个别辅导, 加强巡视,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最后, 教师要善于捕捉意料之外的信息, 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 通过分析、判断, 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 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在“从因特网获取信息”教学中, 教师预设使用目录搜索和全文搜索方式搜索信息, 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已具有网络使用经验, 教师适时将重点转向“检索信息的技巧”上,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类似“一站到底”的方式, 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比赛结束后总结搜索的窍门, 除搜索速度外, 还要对关键词的适切性、结果的针对性, 以及甄别的能力进行评价。

总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要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提高专业技能, 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互动观察学生的变化情况, 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勇于面对变化的教学过程, 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 捕捉生成性资源, 要总结经验, 强化反思, 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 提升自身的教学机智。

摘要:教者既要精于预设, 又要具有教学机智, 不断生成, 才能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生成性的信息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互动性的特征,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捕捉资源、师生互动等方式实现生成性教学。

上一篇:创业者的使命感下一篇:检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