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动态

2024-05-24

经营动态(共6篇)

经营动态 篇1

旧家电回收市场面临洗牌

各类家电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 为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换机需求, 而废旧家电的处理问题也由此产生。随着多项行业标准的相继出台, 这一市场面临洗牌。与传统渠道相比, 家电以旧换新逐渐成为了旧家电回收的重要渠道。

九大省市回收总量超138万台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一经推出, 迅速得到了卖场和消费者的响应。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家电以旧换新实施两个多月以来, 9个试点省市回收的五大类旧电器超过138万台, 其中电视机96.8万台, 冰箱13.3万台, 洗衣机17.3万台, 空调20795台, 电脑85337台。“十一”黄金周后, 家电以旧换新再创新高。黄金周结束后的一周时间, 试点省市共回收废旧家电34.11万台, 比黄金周期间增加3.29万台。与此同时, 这些省市共销售新家电28.25万台, 比黄金周期间增加6万台;销售额11.28亿元, 比黄金周期间增加2亿元。截至2009年10月15日, 9个试点省市累计回收废旧家电122.42万台, 销售新家电88.17万台, 销售额34.86亿元。

从北京地区的情况来看, 2009年8月10日, 家电以旧换新正式启动。截至目前, 北京市城八区内的社区回收站点已增加到80个, 北京16家中标家电回收企业进驻这80个社区, 集中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咨询、现场预约登记、上门回收旧家电等服务。还可以现场交售再生资源物品, 领取环保纪念品。按照统计, 北京市家电以旧换新自启动以来, 已回收旧家电11.3万台, 销售新家电6.4万台, 销售额达到2.4亿元。此外, 大中、国美、苏宁三大家电连锁卖场也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帮助下实现了销售额30%的增长。

“黄牛”钻空子谋取高利润

尽管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了旧家电从正规渠道回收, 但由于旧家电的认证体系尚未完全成熟, 一些“黄牛”尝试着从以旧换新中谋取高额利润。以20英寸左右的旧电视机为例, “黄牛”将其出售给消费者的价格基本为100元。根据以旧换新政策, 用户若购买彩电最高能获得400元的补贴, 而且回收人员上门拉走旧电视机的时候还会支付35元的费用。照此计算, 消费者花费100元就能拿回335元的返款, 确实很有吸引力。

一个“黄牛”说, 由于返款金额可观, 近期消费者对旧家电的需求量很大, 单个家庭一次性购买5台旧家电的事情也不足为奇。“黄牛”们收购旧家电的费用很低, 一台20英寸左右旧电视机的价格甚至只有10元-20元, 对他们来说, 出售一台旧家电就意味着至少有50元以上的纯收入。

另有消息称, “黄牛”们还有两种赚钱方法, 一是先去旧家电市场, 用低廉价格收购旧家电, 从回收企业那里取得换购新家电所需凭证, 然后再将凭证加价出售给消费者;另外一种, 是“黄牛”们直接用凭证去以旧换新销售点采购新家电, 然后将这些新家电拿到二级市场上出售谋取利润。

行业标准出台规范市场

从目前正在执行的政策来看, 家电以旧换新暂时只涵盖了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电脑, 而普及率很高的小家电并没纳入这个范围。对此, 相关厂商日前呼吁, 小家电同样适用于家电以旧换新, 希望政府将小家电纳入以旧换新范围。毕竟, 如果消费者坚持使用旧的小家电, 旧家电的质量问题将会引发安全隐患。合理的回收将避免这种安全隐患, 同时, 也可以拉动消费, 促进小家电行业的发展。

实际上, 为规范废旧电器回收市场, 国家针对废旧电器回收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2004年, 《废旧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办法》正式出台。

2006年商务部又通过《旧货品质鉴定通则》和《旧货品质鉴定———旧家用电器》这两个行业标准。今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该规定的核心在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实行目录管理、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制度, 并对生产者、销售者、回收经营者和处理企业的相关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 该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有望进一步规范旧电器回收市场。

纺机行业变频器市场潜力巨大

纺织行业在我国能耗行业中, 虽然能耗量不及电力、能源、造纸等行业, 但在所使用的电动机总容量中, 只有不到20%的电动机是带变频控制的。我国纺机行业的频控制电机市场占有率不足15%, 而我国的变频器市场在过去10年内却保持着26.8%的高速增长。今后10年, 我国纺机设备的变频器需求仍很旺盛。随着控制技术、节能技术的应用趋于成熟, 纺机行业所占有变频器的市场潜力将达到50亿至100亿元。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是国家发改委启动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近十年来, 各个纺机企业在设备电气控制部分的制造中广泛采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 并在风机、加热系统、压缩机等通用设备系统上采用变频调速节能措施, 使纺织机械设备的交流电动机变频工艺调速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据有关专家预测, “十一五”期间, 如果我国纺机设备的电控系统运行效率提高两个百分点, 将实现年节电能力达2000千瓦时的目标。

纺织行业在我国能耗行业中, 虽然能耗量不及电力、能源、造纸等行业, 但在所使用的电动机总容量中, 只有不到20%的电动机是带变频控制的。我国纺机行业的频控制电机市场占有率不足15%, 而我国的变频器市场在过去10年内却保持着26.8%的高速增长。

今后10年, 我国纺机设备的变频器需求仍很旺盛。随着控制技术、节能技术的应用趋于成熟, 纺机行业所占有变频器的市场潜力将达到50亿-100亿元。近几年, 大量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我国纺织行业的装备水平, 在这一点上, 机电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成套设备效果最为明显。

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矛盾或更突出

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罗冰生说, 2009年四季度到2010年初我国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或将更加突出, 钢铁行业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罗冰生在中钢协当日召开的2009年第四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介绍说, 2009年1-9月, 我国生产粗钢42040.06万吨, 同比增加2936.88万吨。从当前粗钢生产的发展态势看, 全年预计生产粗钢5.5亿吨左右, 比2008年增产5000万吨左右。同时, 1-9月粗钢净进口137.16万吨, 而上年同期净出口粗钢3946.9万吨。考虑到2008年粗钢净出口4763.16万吨, 今年与上年相比, 将有4700万吨左右的粗钢由投放国际市场转为进入国内市场。

粗钢产量的增长和进出口情况的变化仍将使国内市场粗钢可供资源量比上年增长超过20%。同时, 由于社会库存及企业库存不断增长, 将促使国内市场钢材价格进一步下滑, 企业盈利下降, 亏损企业增加, 四季度及明年初钢铁行业的运行将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罗冰生指出, 钢铁行业应当坚持结构调整的方向, 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二是大力淘汰落后和低水平钢铁产能;三是大力推进钢铁企业改革, 特别是实施企业兼并重组。

3G未来3年将拉动万亿市场需求

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市场处副处长许谦在“2009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 未来3年, 中国3G业务将会带动1万亿元需求, 主要以建网和用户更换手机为主。

许谦称, 中国3G业务将会拉动1万亿元内需, 其中电信运营商用于建网的资金在4000亿元左右, 用户更换手机将产生4000亿元的市场, 宽带、手机视频等3G业务有望达到20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透露, 截至9月底,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了1.92亿, 较去年增长62.7%。去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117亿元, 同比增长了54.5%。

就维护电信市场秩序, 许谦提出三条指导意见, 包括鼓励、尊重用户合法权益, 遵守市场规则的市场行为;继续打击垃圾短信, 不良WAP网站等违规行为;依靠行业组织, 呼吁行业自律, 维护市场次序, 通过举报、监督等方式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

家居业“代言”营销掀热潮

每个品牌的签售总是推出重量级的领导或代言人或明星, 从前奥运冠军到影视明星、企业总裁, 只要是能吸引眼球的人, 似乎都可以被拉来做签售。其实在家居业早已兴起了“总裁签售”的热潮。

往日居幕后的家居企业老总也纷纷走到幕前, 以总裁签售的方式为自家的促销活动助威, 总裁亲自签售已成为厂家打折促销的重要推手, 同时也为企业和消费者搭建起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在消费信心持续走低的环境下, 这种亲民行为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高支持率十分有利。

2009年10月初, 曲美又搞出新“怪招”——设计师签售。来自丹麦的设计师汉斯·山格林·雅各布来到位于曲美红星美凯龙汶水路的旗舰店, 进行现场签售。对于设计师签售, 曲美上海地区总经理宋欣这样说:曲美主要不是看重销售量的增长, 而是希望借助卖场客流量的递增, 通过国际知名设计师的亲临现场, 打造曲美家居的文化效应。其次, 因为目前国内不少家居企业, 对于设计这块重视度并不强, 与设计师的合作也处于萌芽的阶段。所以, 企业希望通过这次设计师的全国巡演、签售活动, 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该品牌在原创设计上的突出优势, 而这对于国内竞争激烈的家具行业是一次强力刺激, 对越来越重视家具审美性及功能性相互结合的消费者显然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营销手段各有不同, 任何一种营销模式的长存, 总有其对于消费者的致命吸引力。总裁签售也好, 设计师签售也罢, 最大的吸引力正是它击中了消费者的“信任度”。推出企业领军人进行签售, 首先表现出的是企业的诚意, 其次也不忘附带如果手持总裁签字卡片可以得到的让利额度, 而这样的让利额度又因总裁所代表的“总部直供”有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多重刺激下, 消费者自然而然也就被吸引到了签售现场。

家居业的“代言”营销究竟能火多久, 那要看它能给消费者带来多久的实惠。

两种渠道围攻品牌童装市场

对于童装热, 在如今服装行业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势下显得更为引人注目。去年8月, 在北京市商业信息中心统计的女装、男衬衫、男西服、童装、皮衣和女鞋的数据中, 女装、童装、男衬衫和女鞋在本月的日均零售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 其中童装的日均增幅在六类服饰中最高。这正是为什么童装成为各品类服装品牌争相进入的市场的原因。

进入童装市场, 创建销售渠道是最重要的。对于品牌童装而言, 目前创建的销售渠道的主要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以百货业态的商场为主要渠道, 辅以以加盟为主直营为辅的专卖店的销售模式, 另一种以加盟为主直营为辅的专卖店销售渠道, 并逐步进入百货业态为模式。这两种品牌创建模式都有着成功的案例, 形成了今天童装市场渠道多元化的趋势。

据专家称2010年后新生儿童的出生率将逐步达到高峰, 这说明童装发展的又一个大好时机将要到来, 而童装品牌如何利用好两种渠道模式成为能否胜出的关键。

男士护肤销售数据让“金矿”再发热

“男士化妆品市场是一座金矿”已是业内流行多年的说法, 业界更预测, 到2010年其市场容量将达40亿元;然而, 几年来实际的市场数据却显示, 金矿开采条件并未成熟。

2009年国庆黄金周, 各大商场男士护肤品销售增长率之高, 让其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大牌企业的加入更让男士护肤市场充满诱惑力。这些迹象是否意味着一直不温不火的男士护肤市场终于迎来了引擎启动的时机?在这场一触即发的男士护肤品大战中, 谁又将是最后的赢家?

200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 广州男士护肤品的销售出现明显增长, 商家也加大了男士产品系列的推广力度。据广州友谊商店副总经理江国源介绍, 在去年9月底的友谊化妆品节期间, 男士护肤品的销售增长与女士护肤品相持平, 大概有20%的增长, “我们发现, 许多护肤品牌今年都增加了男士系列产品;而在化妆品节期间, 我们还第一次专门针对男士举办了护肤沙龙, 市场反应不错, 虽然当下交易不多, 但我们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 欢迎好项目招商。”

全球的统计数据也彰显着这座金矿的巨大吸引力。据AC尼尔森调查, 在欧美国家, 男士护理用品的市场份额已占整个化妆品市场的30%以上;近年全球男性化妆品销售总额已达53.37亿美元, 销售额增长50%, 而其全球市场份额正按25%的年增长率递增。

国产塑料热收缩带市场前景广阔

青岛某公司抓住塑料热收缩带市场商机, 从今年初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联合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研发, 相继投资近千万元, 攻克了设计、生产中的20多个技术难题, 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套新型一步法塑料热收缩带生产线, 专家现场鉴定称多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该生产线由热收缩带基材生产线和热熔胶涂覆生产线两部分组成, 不仅工艺先进, 效率高, 而且生产成本低。由于采用了新型工艺, 热收缩带基材在生产过程中即完成拉伸, 不需要再花费几十万元购置专用拉伸机, 给客户节省了设备投资费用;同时, 还加装了在线纠偏装置, 顺利解决了在涂胶过程中, 基材跑偏这一难题。该生产线一推向市场, 即受到用户的青睐。

近年来, 以国家为主体投资的石油储备基地逐年开工, 如山东黄岛、辽宁大连、浙江宁波、浙江舟山、新疆独山子大发展、辽宁大连石化炼油基地、四川盆地达州天然气的开发, 这些大型工程投资都在100亿元之上。管道铺设工程必不可少, 作为防腐处理的重要手段, 用热收缩带包覆管道是其首选。西气东输管网建设、俄罗斯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网建设、哈萨克斯坦至新疆的油气管网建设, 其管网铺设达数万公里, 而管网的铺设均离不开热收缩制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 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 供热管道铺设量剧增, 老城区不断改造升级, 管网铺设在每一个城市随处可见, 近年来热力行业推广热电联产, 也需要铺设管网改造旧网, 以期达到利益合算的具体化, 热收缩带在热力管网建设领域的应用量, 每年以15%的速度快速递增, 作为管道的接口连接, 热收缩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塑料热收缩带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 热收缩带凭借其施工方便简单、防腐密闭性能好、适合野外快捷施工等优势, 必将被各类塑料管道工程所广泛应用, 在国内外占据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

会展业发展的八大趋势

几年前, 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 (ICCA) 主席及执行董事访华, 标志着国际会议组织已开始瞄准中国市场。执行董事汤姆·霍尔顿先生发表了自己对中国会展业前景的看法: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国际市场, 我们决定从高层次上进入中国会展市场, 以协助中国成为世界上新的会议目的地。的确, 尽管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与自身的大国地位和资源条件极不相称, 但在新的世纪,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会展业将赢得众多发展的契机, 尤其是加入WTO会使中国会展业在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上发生一系列变革。概括而言, 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会展业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八大趋势:

1.全球化趋势

加入WTO后, 国内各个行业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全球化, 会展业也不例外。与其他行业相比, 中国会展业是一个壁垒相对较少的行业。因此, 入世后会展业所受到的冲击肯定不会像金融、农产品、制造业等行业那样强烈, 但不强烈不等于没有影响。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各成员国对服务贸易执行与货物贸易相同的无歧视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 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 会展业自然也要受此协定的约束。

2.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既是中国会展业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也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的“信息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尽可能地掌握国际会展业最前沿的东西, 包括行业最新动态、理论研究成果、展会信息或专业设备等;二是在会展业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 以提高行业管理和活动组织的效率。

3.集团化趋势

集团化是国内各个产业部门急需解决的共同问题, 它是伴随市场竞争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尽管会展经济的概念在中国提出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或者说会展业在中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产业, 但中国加入WTO已成为铁的事实, 在这种产业背景下会展业必须从开始就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4.品牌化趋势

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 也是中国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观世界上所有会展业发达国家, 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例如, 在德国慕尼黑每年要举办40多个重要展览会, 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本行业的领导性展会, 高档次的展览会为慕尼黑赢得了大批参展商, 也增强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为增强中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 品牌化是必由之路。

5.专业化趋势

“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突出个性, 才能扩大规模, 才能形成品牌”已成为国内会展界的共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 我国会展业追求的都是综合化, 强调小而全, 并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参展商, 结果造成展览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而且, 主要是由于这个原因, 我国的国际知名展会才比较缺乏。

6.创新化趋势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 在这样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里, 一种事物如果不能常变常新就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会展业在中国是一项新兴的经济产业, 并且与会展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 因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突出自身的特色, 最终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

中国会展业的创新可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即经营观念创新、会展产品创新、运作模式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

7.生态化趋势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任何一项经济产业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都必须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可以预见, 生态化将成为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8.多元化趋势

从整体上看, 世界会展业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具体包括产品类型的多行业化、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和经营领域的多元化。首先,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对会展产品类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面临激烈的行业市场竞争, 我国的绝大多数会展公司都会努力拓展本企业的经营项目, 形成“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的格局, 以分担经营风险,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海南会展业酝酿新突破

海南省海口市政府成立会展业协调领导小组 (简称会展办) , 此举意味着海口会展业将迎来新一轮整合“热潮“, 并有了历史意义上的第一个“娘家”。

海口市会展业协调管理办公室成为全省首个具体协调管理服务会展业的机构, 将把制定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展会等纳入其职能范围。

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和社会环境……海口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但会展规模小、档次低、缺人才、缺名展成为海口会展业发展的软肋, 一直没有新的突破。

业内人士认为, 今天成立的会展业协调领导小组将把海口会展业发展战略推向纵深, 海口会展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望由此全面破解, 将为海口会展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粤港合力助会展黄金带风光无限

广交会、中小企业博览会、香港潮流商品展览会、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今年以来, 金融危机的凉水似乎并未浇灭珠三角人的会展热情, 名目繁多、花样迭出的新旧展览会一个火似一个。业内人士指出, 在粤港双方的合力推动下, 珠三角近年来已隐然成型的粤港澳会展黄金地带正迎来风光无限的大好时机。

在香港贸易发展局举办的粤港会展业合作交流会上,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戚真理指出, 广东目前已形成广州、深圳、东莞为中轴包括佛山、珠海、汕头的会展经济带。

相得益彰的是, 作为亚洲展览之都, 香港去年举办了100多个大型展览会, 其中, 香港贸易发展局举办的33个国际性展会中, 就有八个规模居亚洲之最。

会展业带来收益是有目共睹的。广州仅每年两届的广交会就可带来326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收益, 而展览业在2006年为香港经济带来的收益也达264亿港元。

优势互补, 携手合作则是粤港会展业无限风光的催化剂。香港拥有举办出口展览的国际经验, 内地拥有庞大的内销市场和展览资源, 这可以互相借鉴, 互相促进。戚真理指出, 粤港会展业合作与交流不仅在官方层面得到大力支持, 而且在民间会展机构的交流也非常多。形式包括展览协议、会展同盟等。

绍兴企业去境外参展可补贴1万元

企业自行参加境外展览会, 摊位费补贴1万元;入驻国外指定的产品贸易中心, 当年场地租赁费的50%给予资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将获得更大的政策扶持。

对企业自行参加的境外展览会, 摊位费补贴由原来的0.5万元增加到1万元;对市外经贸局组织的国内出口商品展览会 (广交会、华交会除外) 每标准摊位费补贴0.5万元。

广州加大对会展业扶持力度

去年年初,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公布, 提到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强的创新引导、开放融合、集聚辐射等特征, 广州有条件、也有信心加快建成国际商务会展中心, 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

加快发展会展业有利于发挥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广州会展业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从产业支撑条件看, 包括广州等城市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 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 也是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目前, 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产业优势明显, 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

重庆会展经济全面复苏

“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议, 就好比开了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钞票。”一位外国经济学家如此比喻会展经济。

1个展馆挤下3场展会

“如果你上周来这里, 会看到一幅最繁忙的景象:4.5万平方米的展馆里, 左边在搞老年博览会, 右边是国际服务贸易高峰会的展示现场, 楼上还有一个重庆时尚购物节。”近日, 南坪国际会展中心的市场营销部招商主任杜益丰面直叹!他说, 截至2009年10月底, 国际会展中心承办的大大小小展会就超过50个, 而去年全年揽下的展会数量却只有40来个。据南坪国际会展中心透露, 估计2010年的大型展会还要多, 眼下的订单就已排到了2010年年底, 而全国旅交会2001年4月也会移师重庆举办。

西部最大会展中心已动工

“地产集团正在作规划, 预计2009年年底, 西部最大的会展中心就将在渝北悦来动工。”该会展中心占地4000亩, 一期预计将建成达10万平方米的平层展馆, 两年内完成。

电子商务已成专利保护一种客体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主管合伙人李亚莉表示, 知识产权在互联网资产资本化中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李亚莉指出, 互联网的资产多数是属于无形资产, 虽然包括了少量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主要以商标、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构成。美国的企业它从资产比例当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从1975年17%上升到2005年的80%。

在谈到知识产权与互联网的关系时, 李亚莉表示, 首先,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保护电子商务中的数据信息中的一种法律工具。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就是数据信息, 而数据信息作为商业秘密直接得到产权法的保护的, 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固化, 它的表达方式以文学作品、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形式取得产权的保护。

重庆“分手代理人”帮助恋人分手

俗话说“宁拆一座庙, 不毁一桩婚”, 如今却有人专门替人给另一半说“拜拜”。

他是兼职“分手代理人”, 只劝分, 不劝合, 直到双方彻底分手才罢休, 5个月已拆散4对“恋人”。提供这样的服务, 自然不是免费的, 每次收费100元—500元。

发现商机帮朋友劝走前女友

31岁的李波家住渝北区龙溪镇南桥丽景小区, 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策划, 当上兼职的“分手代理人”源自一次帮朋友解围。

李波说, 他有个好朋友叫张航, 与前女友陈芳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后因陈芳喜欢上别人而分手。一年后, 陈芳发现, 新男友对她不好, 于是想重新和张航在一起。此时, 张航也有了新女友。但陈芳天天到张航楼下等他, 还到单位找他。“和陈芳已不再可能, 但她逼得紧, 搞得张航的新女友看不下去了。”

因李波也认识陈芳, 于是, 在张航的拜托下, 李波找到陈芳, 替张航把事情说清楚, “可能是因为第三方出面, 陈芳情绪相对比较稳定, 谈了4个小时, 终于做通了她的工作, 不再执迷不悟。”

这件事后, 李波发现, 当爱已不在, 当事人又不便当面告诉对方, 想说“分手”就需要有人代劳。今年5月底, 李波在天涯、赶集等各大论坛发布信息:“当感情遇到不真实、欺骗、破裂等实际问题, 各位不愿意当面拒绝对方或提出分手, 请联系本人。”

首单生意一次出马收费100元

李波发帖后, 不断有人打电话咨询, 但问得多, 落实的少。直到发帖的第9天, 一位叫小丽的女士要求和他面谈。

“小丽有结婚恐惧症。”李波说, 小丽在网上认识了邓咏, 两人聊得很投机, 天天聊视频, 亲昵得以老公老婆相称, 两人还说好要永远在一起。聊了半年, 邓咏要求见面, 小丽开始害怕了, 一推再推, 最后终于推不掉了, 只好答应见面。

见面当天, 小丽请李波陪她一起。“我出面给邓咏说, 你们不合适。”李波说, 当他说这话时, 邓咏一脸震惊。后来, 他和邓咏聊了两个小时, 对方慢慢认识到, 仅仅通过网络, 对小丽的了解实在太少, 也不真实。就这样, 李波帮忙结束了一段还没开始的感情, 收费100元。

此后, 李波又陆续接了3单生意, 都是一次出马就搞定, 收费100元至500元不等, 4单生意共收费900元。

售后服务与当事人成好朋友

“既然收了费, 自然要服务到位。”李波说, 如果与对方谈一次, 对方就接受分手, 就算完成代理, 但有时一些人无法立即接受, 收了代理费的他还得做“售后”。

所谓“售后”, 即是时常和委托人联系, 了解情况, 看有无必要再次开导另一方当事人。“有的另一方当事人, 逐渐成了朋友。”

天津打造最大“婚庆盛典”殿堂

近年来婚庆市场对婚礼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国内唯一专门面向婚庆市场的专业饭店, 投资2亿元打造的全国最大、最专业的“婚庆盛典”殿堂将于明年底开业。

该项目位于北辰区龙泉道北侧地铁一号线西横堤站旁, 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 计划于2010年底开业。作为专门从事婚宴服务的大型婚庆主题饭店, 这里将只针对婚宴提供服务。记者从设计图上看到, 饭店将推出不同风格的典礼大厅, 如喜庆明快的“中式传统”风格、浪漫典雅的“欧洲现代”风格、温婉简约的“韩式风格”, 以及具有个性要求的古装风格、教堂风格、日式风格等, 以满足年轻人对婚礼的个性化需求。

浅论生产经营的动态成本 篇2

1 生产经营的动态成本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内容中发生的各项耗费。

生产经营的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资产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的总和。

生产经营的成本是对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在一定期间所发生费用的归集。归集的时间周期一般是一个月或一年。生产经营的成本是一个周期内费用的平均值即:元/ (单位) ·月或元/ (单位) ·年, 是一个月的产品成本平均值或是一年的产品成本平均值。所以我们现在计算的生产经营成本是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成本, 是企业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所发生费用的总和, 是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成本归集的时间不同, 生产经营的成本就不同, 生产经营成本是随时间周期变化的, 是动态的。

2 动态成本中的名词解释

生产经营的成本是动态的, 是由活动方式的内容成本和活动方式的时间组成的。生产经营的活动方式内容相同情况下, 不同时间的影响, 生产经营的效果不同, 经济效果就不同。生产经营活动方式的内容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按组织管理的程序确定的, 是企业的既定方针和实施方法。怎样才能使成本管理简便易行, 循序渐进, 不断改进提高?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 生产经营活动方式的成本内容和活动方式完成的时间是构成生产经营动态成本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元素。费用是以流通货币体现的, 费用只能部分地显示时间代价, 而不能代表时间的意义, 怎样平衡并及时控制生产经营中变化的成本, 财务成本管理是基础。在生产经营方式的环节中利用动态成本管理, 掌握成本与时间的关系, 及时控制生产经营方式环节中的不利因素, 降低环节中的动态成本。

根据生产经营成本的概念, 引入时间概念。动态成本是活动方式的成本和活动方式完成时间的函数。在相同活动方式、不同条件的影响下, 生产经营方式的成本和时间是有变化的。假设在一段内容中的成本是有三部分叠加: (1) 成本的理论值; (2) 成本的合理增量值; (3) 成本的不合理增量值。在这段内容中的完成时间有三部分叠加: (1) 活动内容完成时间的理论值; (2) 活动内容完成时间的合理增量值; (3) 活动内容完成时间的不合理增量值。

活动方式:是为生产经营而进行的有程序的组织活动, 是内容和时间的组合。

理论值:是为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必须发生的, 只与活动方式有关, 不被其他因素影响的值, 是活动方式所固定的值。

合理增量值:是为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要发生的, 与活动方式有关, 已明确影响因素的, 而现有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的增加值。

不合理增量值:是在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不需要发生的, 与活动方式有关, 现在的活动方式能够解决, 已明确不利因素而没有解决的增加值。

生产经营的动态成本的实际值, 是由生产经营方式的成本和完成时间的理论值、合理增量值和不合理增量值叠加组成的。建立动态成本模式, 就是要使成本管理更细致化, 利用计算机的特点, 便于总结、比较、分析、分离不利因素, 不断改进, 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用平衡的方法提高经济效益。

3 动态成本的数学模型

在生产经营的活动方式中有N个内容, 每个内容中的动态成本构成是

(1) 某个内容单位时间内的理论成本Coi

(2) 某个内容单位时间内的合理成本增量ΔChi

(3) 某个内容单位时间内的不合理成本增量ΔCbi

(4) 某个内容完成的理论时间Toi

(5) 某个内容完成的合理时间增量ΔThi

(6) 某个内容完成的不合理时间增量ΔTbi

在生产经营中某个内容的动态成本:dbi= (Coi+ΔChi+ΔChi) (Toi+ΔThi+ΔTbi)

=[ (Coi+ΔChi) (Toi+ΔThi) +ΔCbi (Toi+ΔThi+ΔTbi) +ΔTb i (ΔCoi+ΔChi) ]

4 动态成本数学模型中的含义

(1) Coi Toi:是某个内容中的理论动态成本

(2) (Coi+ΔChi) (Toi+ΔThi) :是某个内容中的合理动态成本

(3) (Coi+ΔChi+ΔCbi) :是某个内容中的单位时间内的实际成本

(4) (Toi+ΔThi+ΔTbi) :是完成某个内容中的实际时间

(5) ΔCbi (Toi+ΔThi+ΔTbi) :是某个内容中单位时间内的不合理成本增量的动态成本增量

(6) ΔTbi (Coi+ΔChi) :是某个内容中的不合理时间增量的动态成本增量

5 建立动态成本数学模型的意义

(1) 单位时间内的不合理成本增量贯穿活动方式的实际时间内, 随时增加产品的不合理动态成本。

(2) 不合理时间增量使合理成本变成不合理动态成本增量, 显示出不合理时间影响产品成本的数据。

(3) 合理值是暂时的, 是现时条件下影响的, 但通过各种技术的发展, 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合理值中分离出不合理值, 逐个解决, 产品成本不断减少。

(4) 明确了时间对产品成本影响的参数值, 便于用数据管理和计算机管理。

(5) 明确了内容和时间、成本和时间的关系。

6 动态成本数学模型适用的范围

利用动态成本数学模型, 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环节中进行细致、快速的总结、分析、指导、解决。

财务成本管理在生产经营中, 经过多年的运用、总结, 内容和方法不断改进, 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但它的管理方法受到了限制。财务成本管理的方法主要是成本核算, 我们过去实行过生产环节的成本核算的方法有“班组核算”、“人本管理”、“市场成本倒推法”等, 是以生产基层的执行层单位为重心, 以费用为主进行成本核算, 而对管理层, 以时间为主的成本核算没有解决, 所以动态成本数学模型的建立能适用于生产经营中 (1) 执行层:以费用为主, 时间为辅的动态成本核算管理。 (2) 管理层:以时间为主, 费用为辅的动态成本核算管理。 (3) 决策层: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 进行综合的核算管理。

7 动态成本数学模型计算分析

假设在生产经营中有某个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的理论成本是200元/ (单位) , 活动内容的成本合理增量是20元/ (单位) , 活动内容的成本不合理增量是2元/ (单位) , 活动内容的理论时间是100分钟, 活动内容的合理时间增量是10分钟, 活动内容的不合理时间增量是1分钟, 由动态成本数学模型可知, 这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动态成本是:

单位时间内的理论成本是:200/100=2元/ (单位) ·分钟

单位时间内的合理成本增量是:20/100=0.2元/ (单位) ·分钟

单位时间内的不合理成本增量是:2/100=0.02元/ (单位) ·分钟

这个生产经营活动内容中, 理论成本是200元/ (单位) , 合理成本是220元/ (单位) , 实际的成本是222元/ (单位) 的情况中, 由于时间因素的影响, 理论成本是200元/ (单位) , 实际的合理动态成本是242元/ (单位) , 实际的动态成本是246.42元/ (单位) 。

由此可得,

当 (1) :理论值∶合理增量值∶不合理增量值=1∶10%∶1%时, 成本的动态成本的上升比例是:理论量:合理增量:实际增量=1∶21%∶23.21%

(2) :理论值∶合理增量值∶不合理增量值=1∶5%∶0.5%时, 成本的动态成本的上升比例是:理论量:合理增量:实际增量=1∶10.25%∶11.3%

(3) :理论值∶合理增量值∶不合理增量值=1∶20%∶2%时, 成本的动态成本的上升比例是:理论量∶合理增量∶实际增量=1∶44%∶48.84%

由此可知:

(1) 时间偏差与成本偏差影响动态成本是同等的, 使成本的增加比例大于两项增量比例的和。

(2) 成本偏差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比较清楚, 易显示, 容易重视, 而时间偏差的管理比较复杂, 不容易重视, 也是降低成本的重点。

(3) 增量值若按比例增大, 实际的动态成本上升越来越快。

(4)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合理增量是10%, 不合理增量是1%, 则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动态成本的增量是23.1%。

(5) 由动态成本数学模型计算分析, 成本与时间是平衡的, 时间降低或成本降低, 时间缩短或成本升高, 时间增长或成本降低, 但都能使动态成本降低。时间和成本是相辅相成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根据时间和成本的不同需要进行调整。

(6) 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动态成本就是以活动内容的一个周期或几个周期的时间, 为一个循环的核算周期, 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和时间进行汇总核算。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经济效益必然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 生产经营必须要赢利, 内部的耗费要降低, 市场的收益要增加, 必然要求成本管理贯穿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 以成本管理有效控制和指导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等。本文就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动态成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将传统企业管理的中心由形成性考核变为过程性控制, 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动态成本,成本的合理增量值,不合理增量值

参考文献

[1]岳贤军.浅谈成本预算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J].理论导刊, 2012 (z1) .

经营动态 篇3

一、动态能力理论内涵

动态能力理论是在传统企业能力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 经过20年的研究、发展, 形成了很多理论学派。动态能力理论避免了传统企业能力理论的“刚性”问题, 较好的解释了企业竞争优势降低及如何重构竞争优势。如Teece等人从战略管理视角将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能力, 即“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认为动态能力包括“组织的和管理的过程、位势和发展路径”三方面内容。Zahra等人研究动态能力的内在机理的流程和惯例问题, 认为动态能力是获取、整合、重置和释放资源的流程, 应对或者创造市场变革。Zott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系列指导公司资源建构发展的常规程序, 并且是溶入在指导企业资源重构演进和运营常规中的日常组织程序。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内涵, 连锁经营为了响应市场变化可以通过整合企业资源、重视基础管理、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等, 重构连锁企业竞争优势。

二、我国连锁经营现状

在我国, 连锁经营在零售业、餐饮业发展最快, 运用最广泛, 如连锁超市、连锁咖啡店等。本文以零售业、餐饮业为例分析当前我国特许连锁经营的发展现状、困境。

1. 经营理念落后, 企业文化凝聚力弱

科学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对经济组织特别是达到一定规模的经济组织发展意义重大, 它明确了企业发展愿景, 激励了员工积极性, 形成凝聚力, 并且进一步激发企业创造力,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连锁企业形象。而我国很多连锁企业经营理念落后, 没有激励员工积极性的发展愿景, 在进行决策过程中, 重视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 轻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凝聚力弱, 连锁企业整体协调性较差和对市场反应能力迟缓, 这使得很多连锁经营企业即使经济规模较大, 但是利润率很低, 知名度不高, 竞争力减弱, 发展后劲不足。

2. 规模较小, 连锁经营优势难以实现

连锁零售业竞争非常激烈, 行业平均利润率较低。在连锁经营过程中, 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 商品采购价格较低、单位门店分摊的培训费用、广告促销费用较少, 可以获得连锁经营的竞争优势。相反, 连锁经营达不到一定规模, 企业总部采购商品达不到一定数量, 在商品采购中很难得到最低优惠, 单位门店分摊的管理费用、广告促销费用较高。当前, 我国的连锁经营规模较小, 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实现。

3. 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首先, 商品种类不足、组合不合理, 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其次, 购物环境设计不合理, 如灯光、音乐、颜色三者设计不协调、商品摆放拥挤、洗手间周围不整洁等;最后, 一些连锁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降低了对人员招聘的要求, 减少了培训时间, 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与消费者期望相差较大。

4. 轻视对企业品牌和形象的塑造

良好的形象和品牌塑造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客流, 增加忠诚客户的数量, 减少经营风险, 提高竞争能力。一些连锁企业在进行企业发展规划时, 着眼于短期的经济利益, 轻视对企业品牌和形象的长期塑造, 导致忠诚客户数量减少, 企业收入下降, 企业竞争优势减弱。

5. 组织结构不合理, 管理效率低下

连锁经营模式有三种类型: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 其中特许连锁是发展最快最受欢迎的一种模式。总部 (盟主) 在进行拓店时, 热衷于连锁门店数量的扩张, 规模的扩大, 而忽略组织结构的科学设置, 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竞争力减弱。如个别门店设有采购部门, 配置很多人员和设备, 单独采购, 总部集体采购的优势就很难体现;有的门店之间距离很近, 处在同一个商圈, 竞争激烈, 甚至压价销售, 而总部却疏于管理, 最终损害连锁体系品牌形象。

三、连锁经营持续发展分析

以上分析了我国零售业、餐饮业特许连锁经营的现状, 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连锁经营竞争优势呢?根据动态能力理论, 连锁经营企业在分析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通过对能力的整合、建立和重构, 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路径, 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以连锁经营合同为抓手, 完善连锁经营体系制度建设

特许连锁经营体系特征要求有一套完善、可行的企业制度, 这样才能保证加盟店和总部关系协调发展。连锁经营合同是这套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授权商标、标志的内容, 提供经营技术, 店址选择, 装潢设计, 质量管理, 加盟金内容, 合同的期限、更新与解除的内容, 违约处理等条款。要严格监督连锁经营合同的实施, 同时完善相关企业制度, 规范加盟店和总部的权利和责任, 让整个连锁经营体系在制度下运行, 从而增强整个连锁经营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

2. 以塑造品牌形象为目标, 构建连锁经营体系战略管理体系

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客流, 因此, 在进行战略决策管理过程中, 连锁经营企业要把握住正确方向, 立足长远, 从未来发展的全局角度进行战略决策管理。如未来5年连锁经营体系门店发展规划、覆盖的区域、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两种模式门店的数量、不同区域门店业态形式、集中统一采购方式、定价和促销策略、商品定位和组合如何优化等。构建了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 保证了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这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奠定了基础。

3. 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的, 加强连锁经营体系基础工作管理

顾客满意度是衡量连锁经营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较好的顾客满意度提高了忠诚顾客数量, 增强了连锁经营形象, 增加了新的客流, 从而提升了连锁经营业绩。相反, 较低的顾客满意度将导致忠诚顾客数量减少, 形象受损, 新客流降低, 经营业绩下滑。为提高顾客满意度, 连锁经营体系要加强基础工作管理。实践也证明了基础管理工作做到位, 顾客满意度就高。而连锁经营体系的门店日常运营中所涉及的管理几乎都是基础工作管理, 这包括门店商品盘点、货架商品补货、新员工培训、员工职责分工与管理、每日营业统计分析、新产品上架、淘汰产品下架、售后服务、应急事件处理上报等。基础工作直接影响服务顾客的质量, 影响顾客满意度, 因此, 连锁经营要重视日常基础工作管理。

4.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提升连锁经营创造力和竞争力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 任何一个经济组织只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才能获得快速高效的发展, 这一点在连锁经营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连锁经营体系特征有:门店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 有的分布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 如沃尔玛、每天服务消费者人数庞大、销售商品数量和种类繁多、与不同行业的供应商有经济联系等。为了获得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情况, 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市场调研、整理、分析, 统计分析不同种类商品不同时期销售变化, 在此基础上优化商品组合, 提高连锁经营竞争力;为了降低进货成本, 需要借助信息技术, 分析不同区域、不同路径、不同商品种类与数量的供应商, 选择最佳的采购、配送方案, 降低了进货成本;日常的盘点、数据分析、门店与总部的沟通等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高效完成。所以, 连锁经营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创造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永杰.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 2011年.

经营动态 篇4

关键词:浙江中小企业,金融产品,贸易融资

浙江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虽然单个规模小, 但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浙江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抗风险能力远远没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强, 所以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障碍与难题。尤其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和政策调整所产生的叠加效应, 更使浙江中小企业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

一、国内外宏观形势下浙江中小企业生存现状

1. 成本提高。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当中, 浙江的中小企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多处于末端, 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低廉的原材料、能源, 加之浙江人特有的勤奋、好学。而从2007年开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外向型中小企业赖以繁荣的条件如同夏日的坚冰一样迅速消融, 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原材料、能源将不再廉价, 甚至以前可以无限获得的劳动力也变得稀缺起来。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 企业的赢利空间大大缩小, 导致企业由于价格原因而不敢接订单。浙江是一个资源稀缺的省份,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浙江加工型中小企业的影响特别严重。与此同时,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用工成本明显提升。虽然《劳动合同法》对规范企业用工、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农民工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确实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用工成本。据初步测算, 企业为员工交纳的劳动保险等“五金”和终止劳动合同时企业要支付的补偿金以及职工带薪休假费用等, 使企业用工成本提高15%~25%, 相应地导致企业利润下降2%~5%。

2. 融资难度增大。

融资难是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中小企业发展初期所需资金大部分是通过自我积累解决。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 自我滚动式的发展已很难满足企业的扩张需求。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金融机构纷纷上收信贷审批权, 缩小授信规模, 使得信贷投放总量急剧下降, 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对资本实力弱、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中小企业来说, 取得贷款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浙江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利用境外知识、技术、先进设备改变浙江中小企业过于依赖价格优势的竞争模式, 促进贸易有序化。但是, 人民币快速升值也直接导致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 直接削弱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 使得外向型企业的利润被人民币升值侵吞掉。同时, 由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元缩水快, 工业资金链绷紧甚至出现断裂, 使得企业难以为继。一些企业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既要考虑汇率调整带来的结汇损失, 又要为了保持出口量而不得不在与客户谈判中吞下汇率损失的苦果。

4.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美国经济的急速衰退, 也使世界经济深受影响。而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的浙江中小企业同样遭到沉重打击, 原材料价格上涨, 企业出口迅速下滑, 资金链断裂, 众多中小企业频频陷入困境。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金融产品功能弱化

在上述动态经营环境下, 浙江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资金匮乏。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是企业面向市场、打开市场以及进一步开拓市场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运用与决策的正确, 而金融产品是资金融通过程的载体, 是企业筹集资金和投资者运用资金的工具, 通过金融产品取得资金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企业急需的金融产品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主要表现为:

1. 企业对金融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 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的资金主要依靠原始的投入和自身积累形成, 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数量有限等特点。外源融资则是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并使之转化为企业自身资本的过程。它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等特点。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直接融资的门槛较高, 因此浙江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无法从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 而以向银行借贷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

我国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操作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流动资金贷款和贸易融资。流动资金贷款要求企业的财务状况较为稳定, 各项财务指标较为合理, 并且要求具备有效、足额的担保 (保证或抵押) 。企业要办理一笔财产抵押, 需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复杂的手续, 涉及许多职能部门, 并要提供多种相关资料, 对于习惯进行灵活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 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制约。风险较低、银行准入门槛较低、审批流程速度较快的各种金融产品则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但据有关统计, 金融产品在浙江中小企业融资中并未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金融产品未能被中小企业所认识, 造成很多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因无法及时从银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延误了最佳投资时间。另一方面是由于各种贸易的特点不同、公司的资金状况不同, 面对纷繁复杂、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的情况, 企业未能选择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金融产品, 反而增加了融资难度或融资成本, 造成由于融资期限与业务的周期不匹配形成的资金链断裂,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风险。因此, 充分掌握各种金融产品的特点, 在众多的融资金融产品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金融产品, 这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对资金的时效性需求, 还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

2. 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

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金融产品创新是一种完全基于市场的风险化解和防范机制。目前, 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名目虽然繁多, 但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传统的、筹资功能较强、风险较小、日常操作简单的常用业务, 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品种少, 且功能单一。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 在政府紧缩银根的政策导向下, 为了防范风险, 银行只顾“惜贷”, 忽略了经济发展现实和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新变化, 提供给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品种很少, 推陈出新速度缓慢, 创新性明显不足。从有关调查的资料来看, 目前国内银行业对于中小企业提供的贸易融资金融产品仅局限于传统的风险较低的产品, 而对于风险较高的出口保理、发票融资带来的便利, 中小企业享受到的很少。与此同时, 银行往往只做一些业务变种的浅层创新, 不能进行适应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趋势的深层次变革, 各家外汇银行的金融产品基本上也是千篇一律的形式:简单的贸易贷款、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 国际上新兴的福费廷、仓单融资则开办较少, 始终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 很难满足那些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的需要。

面对困境重重的中小企业, 银行应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 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在中小企业开展正常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需求下, 要积极提升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如打包贷款业务, 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证业务项下, 应逐步拓展到托收和出口发票融资;进口业务方面可采用转开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形式, 满足中小企业多方面的融资需求,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此外, 国内信用证、票据衍生业务等也是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这对解决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打开银行和中小企业合作缺口是一种有益尝试。

三、浙江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选择

目前, 浙江中小企业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 从出口商制造或采购产品、货物运输、产品销售, 到进口商购进货物, 进出口商都需要大笔资金, 并存在着商业信贷风险、政治风险、单证风险、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如何在对外贸易中获得风险最小、成本最低和尽可能多的融资, 选择恰当的金融产品, 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1. 充分利用金融产品控制汇率风险。

目前浙江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汇率避险方式很多, 主要有合理使用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减少账户中的美元持有量、避开月底结汇、选择结构性外币结算方案、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但是企业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如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较为理想的是选用远期结售汇产品。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银行与进口商 (或出口商) 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 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 在到期日按照约定条件办理的结汇或售汇业务。不言而喻, 远期结售汇金融产品成为当前美元价格波动较为剧烈情况下规避汇率风险、节约固定换汇成本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 企业考虑汇率避险还可以同进口商协商使用汇率较为稳定的货币进行支付, 以防止由于汇率波动太大造成汇兑损失。

2. 发挥国际贸易融资手段的有效作用。

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多种多样, 进出口贸易企业要根据贸易商提供的金融产品品种, 结合自身的特点, 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特点的金融产品。

(1) 那些需要满足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 可以考虑选择进出口押汇、外汇票据贴现、打包贷款及福费廷业务, 此外还可申请多功能国际保理融资, 由保理商进行账务管理和账款追收, 以达到减轻业务负担、节约管理成本的目的。

(2) 对于付款期较长、金额较大的出口产品, 保付代理、福费廷业务比较适合。尤其是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或金额较大的出口业务, 银行是不愿意提供其他融资方式的, 这样以上两种方法就成为唯一的选择。但是两者也有其不利的方面, 就是两者都不能提供运前信贷。

(3) 对于付款期限长、生产周期长且产品主要是生产商需要的大宗进口原料并分批用于生产的, 或贸易商和国外订有长期的购货合同但国内需求量不足的, 或进口商需要分批采购零散分销的, 可以使用仓单融资, 也可以考虑将贸易信贷和打包贷款结合使用。

(4) 对于生产周期长、金额大的出口产品, 贸易信贷、打包贷款都是很好的选择。其中, 资信良好的大型企业更适于贸易信贷, 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较难得到贸易信贷, 可以选择打包贷款, 如果其出口产品属于机电类, 则可以申请利率更加优惠的出口卖方信贷。这几种金融产品融资期限较长, 基本上可以满足出口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5) 对于一般性的单笔金额不大、生产周期不长、付款期限也不长的经常性贸易, 可以选择票据贴现的方式进行融资。此方式手续简单、付款快捷, 较适用于以信用证、托收为结算方式的出口业务融资。但是银行对这种方式有较大的选择性, 即银行出于对风险的控制, 不会对所有的票据都进行贴现。同时, 此方式也无法解决出运前的资金融通问题。这是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选择时要额外考虑的问题。

3. 积极采纳国内贸易融资新方法。

国内贸易融资金融产品相对国际金融产品的多样性来说就显得相当单一和匮乏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对某些金融产品创新程度不足, 营销力度不大, 以至于浙江中小企业对此类金融产品认识程度不足, 更谈不上科学地运用了。而迫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 许多原本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纷纷转战国内市场, 因此企业在掌握传统国内贸易融资金融产品的基础上, 更应该了解和学会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新的金融产品。

(1) 国内信用证项下的各种金融产品, 包括打包贷款、卖方融资和买方融资。此类贸易融资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前收回其在货物发运前因支付采购款、组织生产、货物运输等或者为了缓解资金压力而发生的应收账款。

(2) 国内发票融资业务。它是指境内销货方在不让渡应收账款债权情况下, 以其在国内商品交易中所产生的发票为凭证, 并以发票所对应的应收账款为第一还款来源, 从银行取得短期融资的一种融资方式。其实质就是销售企业以发票所对应的应收账款提供质押担保的融资方式。这种金融产品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要求不是很高, 需审核的单据简单, 融资效率较高, 融资成本较低。

(3) 国内保理业务。它指卖方将在国内采用赊销方式进行商品交易所形成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银行, 银行向其提供包括资金融通、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催收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并且卖方对买方到期付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即买方如未按期向银行支付应收账款, 银行有权向卖方追索, 同时在银行要求下卖方还应承担回购该应收账款的责任。对中小企业的卖方来说, 这种金融产品业务能够帮助它们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立即转换为现金, 加速资金周转, 节约管理成本, 改善财务结构;对买方而言则能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远期付款条件, 拓展了市场, 增加了销售量。

(4) 保兑仓业务。保兑仓业务是指银行与买卖企业, 通过三方合作协议, 以保全仓库方式, 即以贸易中的物权控制包括货物监管、回购担保等作为保证措施开展的特定票据贸易融资业务模式。保兑仓业务对卖方而言可以促进销售, 加快资金回收, 承担有限的、可控制的担保责任;对买方来说则减轻了资金压力, 获得卖方的担保和银行授信的支持, 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 保证供应, 避免旺季断档并可享受价格优惠。

综上所述, 浙江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背景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全国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 通过剖析浙江中小企业在动态经营环境下金融产品的选择策略, 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深层原因, 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对改善整个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辉, 黄运成.我国金融业自主创新战略探析.证券市场周刊, 2007;4

[2].成善栋, 徐红.对国有商业银行产品管理和创新的若干思考.金融论坛, 2004;11

[3].郭梅军, 王佳佳, 朱堰徽.中国金融产品创新报告.上海证券报, 2006-02-24

经营动态 篇5

黄金作为世界上最稀有、最珍贵的金属之一, 兼具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多年来, 我国黄金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三, 投资和消费量增速迅猛, 在世界黄金行业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近些年, 随着我国对黄金矿产资源的加速整合, 产业不断集聚, 行业整体实力大幅增强。然而, 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成本升高挤压盈利空间、生态建设和环保任务繁重、企业大而不强、生产率待提高等诸多严峻问题, 给我国黄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 如何提高我国黄金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成为了我国黄金产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而黄金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水平是衡量我国黄金产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最重要标准。因此, 如何提高我国黄金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是促进我国黄金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针对上市公司效率问题展开了大量有益探索,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业、物流业等行业, 针对黄金这一特定行业的效率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尤为罕见。张炳南、冯根福 (2011) 采用DEA方法的CCR和BCC模型对2007~2009 年黄金产业上市公司的效率水平进行了测度。其他学者均是从投资价值的视角分析黄金上市公司的效率水平:李爽 (2010) 采用FUZZY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黄金类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李荣善 (2007) 对紫金矿业的投资价值进行了研究; 王莉明 (2008) 和林雨 (2012) 均对中金黄金的投资价值进行了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 大多文献集中于研究黄金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问题, 缺乏对黄金上市公司效率水平的针对性研究;侧重于分析某一微观的企业, 缺乏对所有黄金上市公司效率水平的整体判断;更缺乏对黄金上市公司经营效率水平的动态变化特征的挖掘。基于此, 本文将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 依据我国黄金上市公司2007~2012 年的面板财务数据, 从动态角度研究我国黄金产业的效率水平及演化趋势, 以期寻找黄金上市公司各自的经营特点, 为提高我国黄金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从而提升我国黄金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Malmquist指数方法

Malmquist指数方法最初由瑞典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Malmquist Sten提出, 用来分析不同时间的效率变化。随后由Caves (1982) 、Fare (1992) 等学者将其与DEA理论相结合, 拓展应用于生产率变化的测算, 能较好地刻画相对效率的动态变化, 目前已成为学者广泛使用的效率动态评价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构造距离函数, 测算出DMU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指数, 即MDU在前后两个时期效率水平的变动状况。基本原理为:

上式中, xt, yt和 (xt+1, yt+1) 分别为t期和t+1期的投入量和产出量;D0t和D0t+1分别为t期和t+1期的距离函数;Techch、Effch、Pech和Sech分别表示技术进步指数、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

Malmquist指数是衡量全要素生产率从t期到t+1期的动态效率变化指数。若M0>1, 表明从t期到t+1期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 效率有所提高;若M0=0, 表明从t期到t+1期全要素生产率不变, 效率未发生变化;若M0<1, 表明从t期到t+1期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 效率有所下降。

Effch反映t期到t+1期的技术效率变动程度, 是衡量企业管理方式优劣以及管理层决策正确与否的指标。若Effch>1, 表明技术效率改善, 即企业管理方式与决策正确;若Effch<1, 表明技术效率恶化, 即企业管理方式与决策不当。

Techch反映企业从t期到t+1期生产前沿面的移动, 代表了生产技术变化程度, 即反映技术进步或创新的程度。若Techch>1, 表明生产边界外移, 即整体产业技术进步;若Techch<1, 表明生产边界向原点移动, 即整体产业有技术衰退的趋势。

(二) 指标选取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是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进行效率评价的关键环节。鉴于数据的易获得性及指标构建的合理性, 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了以下投入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X1总资产:反映企业的资产投入和规模水平, 是企业取得收益最稳定的物质基础;X2主营业务成本和X3期间费用:均反映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 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

产出指标:Y1主营业务收入:是相对于主营业务成本的产出, 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必有一个清晰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支撑;Y2净利润:能综合反映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

(三)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黄金上市公司能够基本代表我国黄金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根据证监会编制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CSRC) , 选取4 家黄金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分别为荣华实业、中金黄金、山东黄金和紫金矿业。

本文的考察期间为2007~2012 年。研究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 (www.resset.cn)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Malmquist指数方法要求投入和产出指标的取值均为非负数, 而所选的产出指标中有个别净利润为负值。对此, 依据Pastor指出的所有DMU的同一指标同时加上相同的数不会改变其结果的有效性, 对净利润进行了非负处理。

三、实证分析

(一) 黄金上市公司年均Malmquist指数分析

根据各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数据, 采用DEAP2.1 软件, 可测算出各公司各年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经整理可得到2007~2012 年黄金上市公司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知, 2007~2012 年我国黄金上市公司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年均5%的衰退趋势。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因素来看, 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维持原有水平, 而技术进步效率指数以年均5%的幅度递减, 由此可见, 我国黄金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效率的下滑。从综合技术效率的两个构成因素来看, 平均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为1, 表明综合技术效率保持不变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不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反映2007~2012 年黄金上市公司效率水平的动态演化趋势, 将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刻画成图1。

结合表1 和图1 可知, 2007~2012 年我国黄金上市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动态势。2008 和2009 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下降15.2%和18.9%,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资本市场低迷, 导致黄金上市公司出现经营效率下降的现象。可喜的是2010 年, 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回升, 并且回升幅度较大, 达22.8%, 说明我国黄金上市公司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 全要素生产率继续增长, 但增长幅度仅有2.6%。2012 年, 我国黄金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又走回低谷, 呈现10.9%的负增长趋势。

从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化而言, 2008 年和2009年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均小于1, 但2010 年开始连续三年的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均大于1, 表明我国黄金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不断完善, 内部管理效率有所提高。就山东黄金而言, 近些年来, 该公司不断优化管理机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强化精细化经营管理, 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将综合技术效率分解成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可以发现, 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者的变动轨迹基本相似, 表明规模效率是影响综合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效率自2010 年开始呈现正增长态势, 但2012 年又开始回落, 表明我国黄金上市公司技术进步的提高不稳定。

从图1 也不难发现, 2008~2012 这四年, 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的变动趋势完全一致, 均呈现先增后退的变化轨迹。由此可判断, 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均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

(二) 各黄金上市公司Malmquist指数分析

为了了解各黄金上市公司2007~2012 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趋势, 整理出2007~2012 年4家黄金上市公司平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情况于表2, 并按全要素生产率降序排列。

表2 显示, 2007~2012 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增长的黄金上市公司只有山东黄金1 家, 而且增长幅度较低, 年均增长幅度仅有0.3%。中金黄金、紫金矿业和荣华实业等3 家公司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均呈负增长, 其中, 荣华实业下降幅度最为明显, 年均下降幅度达9.6%。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因素角度可以发现, 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的公司综合技术效率几乎都等于1, 而技术进步效率均小于1, 由此可以推断, 技术进步效率是导致中金黄金等3家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的拖累因素。

通过前述分析, 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各黄金上市公司2007~2012 年效率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 但无法揭示出各黄金上市公司2007~2012 年效率水平的实际增减变动状况。基于此, 根据DEAP2.1 软件测算出的效率值, 整理出2007~2012年4 家黄金上市公司的Effch、Techch、Pech、Sech和Tfpch的实际变化指数, 如表3 所示。

注:表中所有指标值均为该指标对应公司的2007~2012年各年的指标相乘, 例:山东黄金的Effch为山东黄金2007~2012年这五年的每年的Effch (共5个) 相乘而得。

从表3 可以鲜明地看出, 2007~2012 年, 黄金上市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实际降低了22.7%。4 家公司中, 只有山东黄金实现了效率水平的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实际增长1.3%。中金黄金、紫金矿业和荣华实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下降, 其中, 紫金矿业和荣华实业退步尤为显著, 分别下降38%和39.5%。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因素来看, 技术进步指数五年期间降低了22.6%, , 表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黄金上市公司的生产技术水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由此也可进一步推断, 技术进步效率是影响黄金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下降幅度均不明显, 均为0.1%, 规模效率水平保持不变, 表明黄金上市公司没有充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发挥规模效应。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 对2007~2012 年我国黄金产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一) 2007~2012 年, 我国黄金上市公司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年均5%的衰退趋势。从整体变化轨迹而言, 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动态势。2008 和2009 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市场低迷, 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下降15.2%和18.9%;2010 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增长, 增长幅度达22.8%, 但仅维持了短暂的增长态势, 2012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又走向低谷, 下滑10.9%。

(二) 技术进步效率是制约我国黄金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因素来看, 2007~2012 年, 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维持不变, 技术进步效率指数却以年均5%的幅度递减;而且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的公司的技术进步效率指数均小于1。由此可见, 我国黄金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效率的下滑。因此, 各黄金公司应加大对新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力度,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自身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技术进步效率水平。

经营动态 篇6

一、关于对不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重新分类的思考

1.以往学术界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认知不一的原因

以往学术界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及其权能问题的认知, 之所以形成上述众说纷纭的局面, 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我国农村实践中存在各种不同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但是它们在合同名称、形式、发包主体和部分权能等方面十分相似性, 容易以偏概全, 混淆其差别;二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各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和权能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 不容易把握;三是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导致了人们的模糊认识。譬如《农村土地承包法》虽然将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区分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 并着重对家庭承包经营权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规范, 但是对两种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性质却未作明确界定。《物权法》虽然将整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笼统地纳入第三编用益物权之中, 但是没有区分其现实中的差异性, 也是不完善的。[11]

我们认为, 要客观地界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和权能, 必须进行辩证思维, 透过现象抓本质:一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农村现实中存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分门别类的剖析;二是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进行审视, 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对各门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和权能进行动态的考察。

2.对不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重新分类

由于中国村社、家族或家庭传统文化以及民间习惯法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别, 历来对身份性成员予以平等待遇, 身份性成员权也因此在农村土地配置中占据极为重要的排他性地位, 决定了村社不同的土地配置方式及其权利保护的效率和成本, 其客观作用已在农村实践和现行政策法规两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 本文引入“身份性”概念, 将在现实农村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这两类三种形式。所谓“身份性承包经营权”专指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 即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而不是个人) 对本集体经济组织所发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半身份性承包经营权”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一般是单个或几个成员) 对本集体身份性“家庭承包”之外的其他土地享有优先权的承包经营权;“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是指非本集体成员 (包括其他农村集体成员或外来的公司和个人) 对本集体身份性“家庭承包”之外的其他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笔者通过调查还发现, 在现实中还存在半身份性承包和非身份性承包的混合形式, 即本集体成员与非集体成员之间的一种合作承包形式, 由本集体成员利用其身份性成员权出面承包本集体土地, 并承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而由非集体成员承担资金、市场等。这是其中的特例, 本文暂不予讨论。在此, 我们主要就前三种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产权性质和权能的差异性和变化性进行必要的梳理。

二、关于不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产权性质的思考

尽管我国现行《物权法》将所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都界定为“用益物权”, 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非完全如此, 身份性与半身份性和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性质不仅在静态上是有差别的, 而且在动态上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1.目前身份性的家庭承包经营权实际上是一种“超用益物权”, 具有“准所有权”性质

改革开放30年来,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权经历了从最初的债权到后来的“类永佃权” (物权) 再过渡到现在的“准所有权”这3个阶段的演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大包干”) , 将土地承包到农户, 当时有包1年的, 有包3年的, 也有包5年的, 各地的标准不一, 由各市、县、乡甚至是村自行决定。这一时期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权仅相当于债权。到1983年底, 中央感到既然全国97%以上的村都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的制度, 就必需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于是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中央1号文件) 中就明确提出:耕地承包期不短于15年;荒山、荒坡、荒滩、荒沟、治沙、植树造林等开发式的农业, 土地的承包期可以更长;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适当集中, 对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户, 对于其在土地上的投资要给予适当的补偿。1993年, 针对一些较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地方第一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的实际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中及时提出:“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鼓励农民增加投入, 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 再延长30年不变。”这一时期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类似于永佃权。根据《大清民律 (草案) 》和《民国民律 (草案) 》物权编有关永佃权之一般规定:永佃权人得支付佃租;设定永佃权之存续期间为20年以上50年以下;若设定期间超过50年者, 缩短为50年;若未设定存续期限者, 除关于期限有特别习惯外, 概作30年;永佃权人于其权利存续期间内, 可以将其权利让与, 或将土地赁贷。[12]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永佃制在我国处于制度性灭失阶段, 但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 无论是从农民实际上承担的“地租” (土地承包金或“三提五统”及其他摊派) , 还是从国家设定的从15年到30年的土地承包期限来看, 这一时期的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上符合永佃权的一些权责和期限之特征。

然而, 在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之后, 国家免除农民的“租税”义务, 使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再具有永佃权的地租特征, 这实际上意味着国家剥夺了乡村两级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收益权。特别是在依法完善土地二轮承包之后, 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成为亿万农民家庭的一项财产权利。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36条之规定, 身份性家庭承包的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 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 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等等。在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和依法完善土地二轮承包之后, 一方面是作为名义上所有者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的权利在不断削弱;另一方面是作为经营者的农户对家庭承包土地的权利在不断强化。这在我们2007年的实地调查中得到证实:当时已经有近半数 (49.51%) 的农民认为自己对家庭承包的土地享有所有权, 其中出租农户的比例高达68.75%。[13]

如果再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将不再符合永佃权的限期特征, 那么按照现行的政策法规, 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将集占有、使用、收益、征占补偿、长久性流转等权能。尽管目前法律暂时没有明文规定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买卖和抵押, 但是如果它能够长久性流转, 农民在实践中就有变相操作的可能, 那么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与土地家庭所有权将还会有多大的区别。因此, 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来看, 身份性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渐进式地向“家庭土地所有权”过渡的趋势。

2.目前在半身份性和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中只有少数属于用益物权, 而多数属于债权

形成上述产权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 半身份性和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取得物权和债权的交易费用不同。由于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有交易费用的, 产权保护越强, 交易费用就越高, 如物权保护强于债权保护, 其交易费用也相应高于债权保护。因此, 在实践中土地承包双方尤其是承包方是根据收益—成本理论来选择物权或债权保护的。如“四荒地”等的承包, 通常面积较大, 期限较长, 投入较多, 双方尤其是承包方需要建立一种物权保护关系, [9]并且征求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会议同意、签订承包合同、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或林权证等方面的年亩均交易费用相对较低, 也就是说获得“用益物权”的交易费用相对较低, 所以承包双方尤其是承包方就会选择物权保护。相反, 菜地、鱼池、机动地等承包如果面积较小或期限较短, 获得“用益物权”的交易费用相对较高, 所以承包双方尤其是承包方就会选择只是合同关系的债权保护。如果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面积或期限发生变更, 取得“用益物权”的交易费用也会发生变化, 那么承包双方尤其是承包方就可能会重新考虑物权或债权保护的选择问题。

因此, 《物权法》笼统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用益物权是不切实际的, 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执行, 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关于不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权能的思考

由于不同农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不同的产权性质, 并且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 其相应的权能也有所不同, 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目前“准所有权”性质的身份性家庭承包经营权与用益物权或债权性质的半身份性、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 在占有、使用、收益这三项权能上没有什么差异, 差异主要表现在处置或流转的条件、方式和范围上。

1.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条件有所不同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2、23, 32条规定, 身份性家庭承包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 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即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 并登记造册, 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关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条件, 该法第49条规定,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 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 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通过比较上述规定可以发现, 身份性家庭承包经营权只要承包合同一旦成立, 即意味着国家法律赋予了物权性质的保护, 也就可以依法流转。而属于其他方式承包的半身份性、非身份性承包合同却没有上述法律效应, 只有其中少数征得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会议同意、签订承包合同并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或林权证、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符合流转的条件, 其他多数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流转是受限的。简单说就是, 所有的身份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都能依法流转, 而半身份性、非身份性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其中获得物权保护的才能依法流转。

2.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所不同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49条以及《物权法》第128、133、180条规定, 身份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包、互换, 而半身份性、非身份性土地承包经营权则不可以如此, 或者实际上也不可能存在这种流转方式。至于继承权问题, 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1、50条分别都规定, 无论是身份性家庭承包还是半身份性和非身份性的其他方式承包, 若承包人死亡, 其应得的承包收益, 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 但是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却做了不同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0条规定, 以半身份性和非身份性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承包期内, 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其继承没有限定土地类型。而该法第31条却规定, 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目前只有“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 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主要原因在于林地承包期很长, 可达到甚至超过70年。如果按照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那么耕地和草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权的继承是否也有解禁的可能?在我们2007年的实地调查中, 当时就有34.56%的农民认为自己对家庭承包的土地享有继承权。[13]这说明, 对耕地和草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权的继承的解禁已有相当广的群众基础。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9条之规定, 以半身份性、非身份性等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可以入股、抵押, 而身份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在法律上对入股和抵押还存在范围上的限制。例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入股”限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 该法第42条规定家庭“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 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物权法》第184条进行了明确规定, “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同时又指出, “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这为今后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抵押的解禁预留了制度空间。目前, 正在全面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农户。其中落实处置权是此次集体林权改革的重要内容。即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等。农户家庭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和抵押, 将成为家庭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抵押解禁的突破口。不过目前这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的一种政策支持, 尚未通过立法得以体现。[16]

可见, 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继承、入股和抵押等流转权, 也随着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处于动态调整、逐步放开之中。

3.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范围有所不同

从上述不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条件和方式就可看出, 《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物权法》等法规原则上将身份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范围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 尽量避免其外流。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对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做了以下原则性规定, “在同等条件下, 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而且第40、42条对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入股也规定只能在具有相同身份的承包方之间进行。特别是现行法律对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问题更谨慎, 因为一旦抵押权实现, 农民无力偿还债务, 使用权主体将变更, 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将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被拍卖、变卖, 农民面临生活失去保障的危险, 而且本集体土地经营权存在大面积外流的危险。在我们2007年的实地调查中发现, 即便有近半数的农民认为自己享有对家庭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但是仅有极个别农民认为自己有土地买卖权 (占8.93%) 和抵押权 (占6.60%) 。[13]可见, 农民对于土地买卖和抵押是持谨慎态度的。

可见, 在现阶段, 以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为主的非市场竞争性的身份性的“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之流转原则上是避免外流的。而以追求经济效率为主的市场竞争性的半身份性和非身份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则没有做上述规定。这说明, 身份性成员权对家庭承包经营权具有更强的排他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以往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及其权能的讨论, 之所以众说纷纭, 主要是对该问题缺乏整体性的、历史性的、多学科的考察。在我国农村, 身份性成员权在农村土地配置中占据极为重要的排他性地位, 决定了村社不同的土地配置方式及其权利保护的效率和成本, 其客观作用已在农村实践和现行政策法规两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在现实农村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存在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这两类三种形式, 并且其性质与权能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中家庭承包经营权经历了从最初的债权到后来的“类永佃权” (物权) 再过渡到现在的“准所有权”这三个阶段的演进;半身份性和非身份性承包经营权由于其产权界定和保护存在交易费用, 目前只有少数获得“用益物权”, 而多数属于债权, 并且随着承包条件的变化, 承包双方尤其是承包方也可能会调整产权保护的形式。相应地, 不同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也不同, 并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这主要表现在处置或流转的条件、方式和范围上的差异性。

上一篇:危险影响下一篇:饲料质量监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