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动态

2024-05-09

国际动态(精选11篇)

国际动态 篇1

全球“最大办公楼”苹果飞船新总部即将完工

“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办公大楼”, 这句话说的就是苹果的飞船新总部。一直坚持使用航拍飞行器拍摄苹果飞船新总部施工进展的国外网友马修·罗伯茨 (Matthew Roberts) 日前又有新作品了。

虽然现在距离施工完毕还有一段时间, 但新总部的主体大楼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而且, 主体大楼周边的建筑——比如说地下会议厅、研发基地、健身中心等等也已进入施工尾声。

据了解, 苹果的飞船新总部在目前总部往东大约1英里的位置, 整个园区总共耗费苹果将近50亿美元, 可以容纳大约13000名苹果员工。苹果CEO蒂姆·库克曾经表示, 他们预计可以在2017年初将旧总部的所有员工—都带进新总部进行办工。建成之后, 飞船新总部的占地面积约为280万平方英尺 (约26万平方米) 。

(来源:搜狐)

挪威极地研究所南极太阳能光伏项目建成

挪威南极洲极地研究所科研工作站, 位于毛德皇后地海拔高度1.275米, 试图想通过整合可再生能源, 关注太阳能光伏, 减少能源消耗。

此项目决定在一个建筑 (Blåbo-I) 屋顶建立试点太阳能光伏阵列以收集数据。试点光伏项目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状况和系统, 以便更有效进行全部项目实施。其中涉及的几大太阳能公司加紧赶工完成试点光伏项目, 在南极冬季之前实现7.3千瓦时峰值。目前, 该系统已经上线运行, 太阳能产出与预期产值非常接近。

(来源:OFweek)

旧金山要求新建筑必须安装太阳能

2016年4月19日, 旧金山公用事业委员会通过了要求10层以下新建住宅和工业建筑必须安装太阳能 (光伏发电系统或太阳能热水器) 的法规。

旧金山的目标是希望在2025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用电。这项立法的通过标志着该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得以实现。此前旧金山15%中小型建筑已配备屋顶太阳能电池板。

Scott Wiene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通过增加对太阳能的利用, 旧金山将再次引领全国其他城市与气候变化作斗争, 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充分利用屋顶空间是推广使用太阳能或改善环境的一个聪明及有效的方式。我们需要继续推行积极的可再生能源政策, 来确保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畅言网)

全球首座3D打印办公室在迪拜揭幕耗资14万美元

全球首座使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办公室本周在迪拜揭幕。在建筑行业, 对3D打印技术的利用将有助于削减成本, 节约时间。此前, 3D打印机主要用于在工业场合利用塑料材料制作3D物体, 但很少被用于建筑物。

迪拜市政府表示, 这处新的建筑物使用了特殊的水泥材料, 英国和中国已完成了可靠性测试。

这处建筑物原型只有一层楼, 内部空间约为250平方米, 使用了尺寸约为6x36x12米的打印机去制造。这一弧形的办公室建设时间为17天, 成本约为14万美元, 将成为项目幕后公司迪拜未来基金会的临时办公室。这一办公室位于迪拜市中心, 靠近迪拜国际金融中心。

研究估计, 这项技术可以将建筑时间减少50%至70%, 并将人工成本降低50%至80%。迪拜的目标是到2030年用3D打印技术建造25%的建筑物。

(来源:新浪科技)

国际动态 篇2

摘要:主要论述了动态教学法的提出以及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叙述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动态教学法的程序和效果,是青年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初步尝试。

关键词:动态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任务驱动

一、“动态教学法”的提出

当今传统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参与程度较低。在高职学生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忽视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由此,动态教学法应运而生。动态教学法,既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为改变师生思维矛盾的动态、平衡体系,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平衡不断打破,向着学生的思维矛盾运动方向不断的移动,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现存的几个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国际商务、商务英语、报关等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具体业务流程,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本人自2007年以来一直从事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很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还主要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材内容,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式的形式直接灌输给学生,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缺乏自己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索的机会。因此,如何丰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成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较低,学生缺少实训基地和实习的平台,很少有机会能够亲身感受进出口贸易的流程、体验外贸业务员的真实工作过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操作技能较差,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外贸实践。而目前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在招聘外贸人员时都很重视应聘者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操作能力,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降低了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适应工作的速度。因此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国际贸易的真实业务过程,掌握外贸业务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需要解决的又一重点问题。

三、“动态教学法”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响应学院号召,在引进国际商务实训室和外贸实习的平台simtrade软件的条件之下,我在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13国际商务1班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动态教学法,试图进行基于动态教学法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人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的动态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训基地软件教学相结合,以“提出业务背景―――自主探索―――完成任务―――教师点拨”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全程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中,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教学地点的“动态”

本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分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教学两部分,这首先就是一种尝试,以前的课程一直都是在单一的授课地点普通大屏教室来进行,而这次我将实训基地的外贸实习的平台simtrade软件引入到了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在后半学期有一半的学时都要在实训基地的国际商务实训室来完成。外贸实习的平台主要分为交易中心、认证中心、国际业务中心等模块,以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环节为训练要点,学生将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等角色真实模拟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真正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内容在外贸实习的平台上进行实际的模拟操作,使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好的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工学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动态”

在教学方法上,我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摒弃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分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设计,它包括提出业务背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完成任务和教师点拨等四个主要环节。

1.提出业务背景

本学期我采用的教材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来设计的,整本教材都是以河北绿色陶瓷公司和阿联酋ABH公司的进出口业务环节展开,学生的角色为绿色陶瓷公司销售部的业务员,每一个项目都是以任务引出本项目要学习的内容,这就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任务来源。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后,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8个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我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了子任务,让全体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迫切要求往下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特点,每一个业务背景基本都是以英文的外贸函电作为任务提出,所以我还用到了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一些常用英文单词、专业术语进行记忆,加强外贸英语的学习。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我还在教学时,创设“虚拟剧场”开展情景表演,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不拘泥于静止的纸面叙述,而是以生动现实的情景模式展现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使之在身临其境的环境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主动学习,并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

在我的.教学之初,我就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管理,课上学生的回答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任务完成等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的,每个小组和小组成员的每一次表现都会计分,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都会有竞争,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节课中,我将提出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在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后就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首先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再进行阅读、分析教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既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还在教学的后期安排了学生讲课的实训环节,将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这一教学内容,分配给各小组,让学生课下查资料、做课件,然后派小组代表在课上讲解,再由学生评委点评打分,这种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完成任务

在学生对每个任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后,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来完成每一个项目所提出的任务。在这个环节中,各个小组会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委派一名成员陈述任务的解决方案,各小组还会对于一些问题进行论辩,在这样的讨论与论辩中,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教师点拨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整个对外贸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要点,帮助学生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从而解决外贸实际业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完成任务的质量,教师应该给出及时的点评和点拨。这一点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应该在“精”和“活”上下功夫。“精”要求教师不做简单重复的泛泛而谈,而是要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疑问,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掌握外贸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要点。“活”指不应把讲解过程仅仅定位在告诉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案,而更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运用、学会操作,从而提高解决对外贸易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应用和实施,无论从课堂效果还是考核成绩看,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分组之后,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回答课堂提问,还经常在课下与老师进行交流。另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案例分析和任务完成环节,小组成员之间会在讨论之后给出答案,每当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都会大大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实训基地的教学中,学生真正动手在外贸实习的平台simtrade软件上进行实训,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考核结果上看,学生成绩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也都在20%以上,成绩较为理想。本人在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考核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获得了课程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也证明了动态教学法实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步尝试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继续改进和探索的地方,如自主学习与软件模拟的配合问题,自主学习时间与课堂时间匹配问题、考核方法的合理化等,但我相信这种尝试,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于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者:赵红梅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章冀.浅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改革[J].中国市场,2013,(06).

[2]林宝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效[J].考试周报,2012,(62).

国际动态快充“三国杀” 篇3

日本

先声夺人

作为在电动汽车快充领域行动较早的国家,在2010年3月,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商就与本国最大的电动车公司以及政府联手实施打造电动车快速充电标准的计划,并成立了“电动汽车充电协会(CHAdeMO)”。此协会包括158个企业,其中有些是外国企业,并有日本的政府机构参与,主要目的是制定电动车的快速充电标准。当时的日本国内已建成150个快速充电站。

2011年11月,日产汽车公司面向全国发布了一款全新的电动汽车充电器,据了解其兼容性极佳,因符合CHAdeMO的规定,除适用于日产电动汽车外,同样适用于其他厂商生产的电动车型。日产汽车计划在2015财年结束时销售出5000台新型快速充电器。

按照日本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6月,已有日、美、法、德等24个国家配置了“CHAdeMO”。快速充电器。

针对2012年5月美国和德国车企合作推出的“联合充电系统(Combo)”方式,“CHAdeMO”协会在当月已向欧美提议采取统一规格,并在此前由东电和日产向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提出过“CHAdeMO”标准。2012年7月,该协会也推出了自己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标准”。

另据外媒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在今年年初发布了一项加速电动汽车普及的计划,将在2014年内集中导入36000台电动汽车急速充电器,相当于日本全国的加油站数量,比之前2020年内导入5000台的目标数字翻了7倍。还将拿出500多亿日元补助经费以促进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主要公路两旁的商业设施中设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即只要建设一座能在30分钟左右充电完毕的快速充电站,国家酌情补贴所需经费的一半或一定百分比。此次补贴是专门针对建设充电站而设的。按经济产生省预计,原定新设4000座的计划将提前完成,2020年前建设5000座的目标也会提前完成。

美国 后发制人

美国能源部(DOE)对于消费者最为关注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和充电时间长的问题,制定了面向快速充电技术的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目标,将发展快速充电技术作为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的重点方式之一。目标中明确提出:快充模式下充电水平达到每分钟10miles。即12kWh的PHEV可在4分钟内充满电,24kWh的EV 10分钟充电完成,60kWh、续驶里程为300公里的EV 30分钟可完成充电。

2012年5月,美国在洛杉矶第26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快速充电协会”,并召开了第一居快速充电大会。就在当月,福特、通用、大众、奥迪、宝马、戴姆勒和保时捷以及克莱斯勒等德美8大车企就拟建立统一的电动车快速充电标准发表声明,8家车企计划推广直流快速联合充电标准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兼容四种直流和交流充电模式,日本汽车商采用的“CHAdeMO”方式则具体分为普通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模式。推广联合充电系统意在从行业标准层面与纯电池车市场领跑者日产形成对抗。

为汽车行业设立技术标准的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也选择了这一联合充电系统。去年10月15日,该协会发布了有关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新标准J1772《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新标准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电动汽车(EV)的充电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20分钟,有助于减少消费者在公共充电站的充电时间,从而使其在使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旅行中能行驶更长的距离。

尽管如此,日本的CHAdeMo充电标准一直在美国的各充电角落渗透。在新标准公布的前一个月,据外媒报道,全美第一台ABB快速直流充电桩(名为Terra51)已落户威斯康辛州新柏林,符合日本电动车充电协会充电标准的电动汽车均可以使用Terra 51在15分钟至半小时内充满电。早在2010年8月,北美地区第一座公共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已投入使用。这座由NEC公司与美国俄勒冈州电力运营商——波特兰通用电气公司共同打造的充电站是美国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完善项目“电动汽车项目”(Ev Project)的一部分,得到了美国能源部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其采用的是日本CHAdeMO协会制定的标准,最大电压为500伏,最大输出功率为50千瓦,专供使用锂电池的电动汽车使用,可在20~30分钟内为电池充80%左右的电量。

今年2月初,日产汽车公司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在美国增设至少500座快速充电站,将其在美国的快速充电站数量扩充三倍。该月中旬,美国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表示,今年将推进街道汽车充电装置示范,帮助驾驶者尽量在30分钟内为电池充电。街道两侧发展快速充电装置的测试也已开始。联合爱迪生电力公司大厦安装的此类充电器供纽约的6辆日产聆风电动出租车进行充电。未来7年,纽约将建成逾1万个新的电动汽车车位到今年4月,私营公司将安装约400个充电桩。

此外,美国的特斯拉电动车制造商则采用独家的单一式直流快速充电器。据报道,去年9月,特斯拉公司总裁马斯克宣布将在全美修建100多座“超级充电桩”,充电功率为90kW,是普通Twin Charger充电桩功率的4.5倍,配装85kW电池组的电动汽车可以用大约30分钟完成充电。将于2015年底在全美修建完成。

欧洲

联美抗衡

欧洲在2012年年中也成立了自己的“快速充电协会”,并与美国在充电标准方面站入同一阵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宣布,2017年以后,欧洲所有的电动汽车新车都将采用“联合充电系统(Combo)”。在2011年9月,该协会曾表示希望建立电动车统一的充电标准,以便于推广电动车。当时提议覆盖了从公共充电设施到电动车充电接口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充电设施和接口之间的关联技术,并且提出分为慢速充电和通过直流电快速充电的两种情况。

据了解,欧洲的首座电动汽车商用快速充电站于2010年5月在荷兰一处加油站内完工,其供电功率为50kW,可为荷兰北部最大的出租汽车公司的9座出租车在30分钟内完成充电。充电站符合日本CHAdeMO协会标准。

到2012年年初,ABB公司宣布支持爱沙尼亚政府建设一个遍布全国、拥有200座电动车快速充电设备的网络。这是欧洲迄今最大的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将成为全球首个覆盖全国的快速充电网络。这一项目合同为期5年。其Terra系列直流充电设备按计划在去年年底前全部投入运行。

到2012年5月底,离美国通用和德国大众等美德8家厂商公布新充电标准仅十几天,日产汽车公司在欧洲推出了第一台快速充电器,采用直流设计,符合CHAdeMO的充电标准,可以与雷诺的AC 43kW快速充电系统兼容。在30分钟内为所有与之兼容的电动汽车再充电80%,首先将在欧洲免费安装400台。其在荷兰安装的40台快速充电器的充电网络使荷兰驾驶者在20公里内就能找到一台快速充电器,另有40台还将安装在法国各地。

国际动态 篇4

北京消息, 据外电报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周四发布报告, 称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去年同比大涨32%至2110亿美元, 中国风电和欧洲太阳能大发展是其推动因素。

报告表示, 尽管旨在削减碳排放的国际气候谈判没有进展, 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和其它形式的绿色能源发展势头却日益强劲。

报告还显示由中国领衔的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首次吸引大规模投资。中国去年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489亿美元, 同比增长28%。美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名列第二, 为238亿美元。

联合国呼吁绿色技术革命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近日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指出, 在未来三四十年里, 人类必须进行一场绿色技术革命, 否则将难以避免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带来的影响。报告指出,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全世界人口、人均收入、能源和资源用量以及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废物和污染物产量呈指数式增长。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 人类的活动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要在维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就必须进行一场根本、彻底的绿色技术革命, 将现有高能耗且带来严重污染的“褐色技术”转化为低能耗且环保的“绿色技术”。 (中国节能服务)

美国纽约帝国大厦掀起绿色节能狂潮

纽约帝国大厦自2008年起启动了耗资5.5亿美元的升级改造和能效改造。今年纽约帝国大厦再次获得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能源之星”认证, 这是帝国大厦第二次获得此认证。帝国大厦以其承载美国文化与历史的地标性建筑地位和全球建筑节能减排的先锋, 为世界上其他建筑的节能减排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模式。帝国大厦在2011年也展开全新的绿色节能计划, 与美国首屈一指的绿色能源与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绿色山脉能源公司签署了二年的合同, 将每年从绿色山脉采购约5500万千瓦/小时 (kwh) 100%绿色能源。 (中国节能服务)

澳大利亚企业将为每吨碳排放量支付23澳元

澳大利亚总理杰拉德近日宣布了各方期待已久的固定碳价机制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 澳大利亚拟从2012年7月起, 向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的能源、交通、工业和矿业等经济部门500家大型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每吨23澳元 (约相当于人民币160元) 的固定碳价, 且按照每年2.5%的增长速度调整碳价。如能获得国会通过, 澳大利亚将成为继欧盟、新西兰之后的第三个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引入碳交易机制的发达国家。 (中国节能服务)

澳大利亚500家企业需支付碳排放税

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 (Julia Gillard) 7日向议会表示, 从2012年7月开始, 澳大利亚将要求500家碳排放污染最严重企业支付碳排放税。而澳大利亚政府之前承诺将有1000家企业要对排放的每吨含碳气体缴税。而此次宣布的需缴纳碳排放税企业的数量较之前的承诺缩减一半。

吉拉德称, 将于10日公布碳排放税的细节内容, 目前正与绿党和重要的独立立法者磋商。据悉, 澳大利亚政府将汽油排除在外的决定使得很多温室气体污染企业, 如炼油厂, 免于缴纳碳排放税。 (节能减排信息摘编)

日本:希望LED灯降低照明用电率在节电领域发挥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 受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 日本关东地区及东北地区面临严重的电力不足问题。福岛第一核电站停用所带来的不仅是对新的发电设备的需求, 也带来了节省用电消耗的需要。有数据显示, 照明用电占据日本全国用电量的近两成。因此, 人们希望借助照明效率高的LED来降低照明用电率。2011年3月中旬之后, LED灯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量激增, 同年4月, 占据了灯具销量的27.1%。 (中国节能服务)

波兰正式通过核电建设法案

据路透社6月29日报道, 波兰政府发言人宣布, 波兰国会正式通过了关于批准核电建设的第二部法案。接下来波兰将启动该国首座核电站的招标工作。

6月16日, 波兰国会通过了针对核电安全和技术规范的第一部法案, 此次通过的第二部法案主要涉及核电站投资的相关法律规范。

波兰政府希望通过核电摆脱该国对高污染煤电的依赖。按照计划, 波兰将于2020年建成两座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这两座核电站的建设将由波兰能源集团 (PGE) 负责, 预计投资300亿美元。据悉, 波兰将于2013年完成核电站的详细建设方案, 正式建设工作将于2016年开始。此外, 波兰计划到2030年再建两座核电站。 (节能减排信息摘编)

哈萨克斯坦欲大力推广节能灯并逐渐淘汰白炽灯

出于环保等因素的考虑, 哈萨克斯坦准备大力推广节能灯并逐渐淘汰耗能高的白炽灯。

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决定禁止使用白炽灯。在独联体国家当中, 俄罗斯已经决定从2011年起禁止销售白炽灯, 从2013年起禁止使用功率大于75瓦特的白炽灯, 而从2014年起白炽灯将全面被禁用。

目前,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工业创新论坛上也表示, 哈萨克斯坦欲效仿俄罗斯, 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来禁止白炽灯的使用。

目前, 哈萨克斯坦正在加紧落实加快国家工业创新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就包括3家节能灯具生产企业的建设。今年4月份哈萨克斯坦南哈州首府奇姆肯特市的一家节能灯具厂已经投产。目前该厂生产能力为850个/小时, 未来将扩大到1200个/小时。 (节能减排信息摘编)

西班牙小岛成全球最环保小岛完全利用清洁能源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7月6日报道, 西班牙的耶罗岛不但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它还很快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岛屿, 成为全世界最环保的小岛。

耶罗岛属加纳利群岛, 距离西班牙本土非常遥远, 距离达到1500英里 (约2400公里) 。该岛在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一座发电能力为11.5兆瓦的风力发电厂和一座11.3兆瓦的水力发电厂, 将能满足岛上80%的电能需求, 其余的20%将由太阳能发电和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来弥补。因此, 耶罗岛将是一座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岛屿。

岛上的能源体系采用ABB电力和自动化解决方案, 对水力发电实施电气化管理和控制, 并将风力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并入岛上的标准电网。控制系统能够保证电流和电压的稳定, 在电力需求量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 水电站仍然可以进行持续不间断地发电。

耶罗岛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还通过电力分配控制系统将风力发电和水利发电进行完美结合, 为电网源源不断提供充足的电力。当风力发电量不足的时候, 上游水库就会自动开闸放水增加发电量, 相反, 风力发电产生的多余的电能被设计用来将水抽到上游水库, 以备风力电能不足时使用。

国际动态 篇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指南》。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指南》,首度将媒体与信息素养(MIL)视为一个综合概念,把媒体素养与信息素养统一起来。

3、英国政府颁布新的版权例外提案。3月27日,根据英国政府2010年《数字化机遇:知识产权和经济发展审查报告》的报告,英国知识产权局颁布了五条版权例外法定文书草案。大英图书馆对此表示欢迎,指出新的版权例外提案将会为英国的图书馆用户带来显著的帮助。

4、澳大利亚调研全球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情况。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学会(ALIA)于4月14日发布了《电子书借阅情况2014年报告》,报告总结了世界各地公共图书馆为读者用户提供的保护电子书的措施。

5、美国图书馆协会报告强调图书馆依然处于转型期。4月14日,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了《美国图书馆现状2014》报告。该报告指出,图书馆目前依然处于转型期,大部分美国人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另外,数字化阅读正在兴起,但纸本书阅读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图书馆和电子书出版商的合作依然充满挑战。

6、国际图联等发布“公共存取:支持数字包容”简报。该简报旨在引起联合国会员国对信息和通讯技术之于存取的重要性的注意,并认识到它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消弭当前数字鸿沟问题方面的关键作用。

7、非洲图书馆信息协会与机构联合会正式成立。其使命是代表着非洲图书馆与信息界的声音,在全社会推动信息知识的公平存取。

8、美国图书馆协会2014年年会在拉斯维加斯隆重召开。来自月80个国家的13000多人参加了此次年会,中国图书馆界21名会议代表参加了大会。

9、国际图联发布《信息获取和发展里昂宣言》。呼吁联合国各成员国做出国际承诺,遵守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取、理解、使用并分享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民主社会建设所必需之信息。

10、国际图联发布《2014互联网宣言》强调确保图情服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这是国际图联对2002年发布的《互联网宣言》所做的一次修订更新。更新后的《互联网宣言》进一步强调了图情服务在确保互联网公平获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图情服务在支持信息自由获取以及自由表达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消息来源:http://www.jslib.org.cn/njlib_yjdt/jslib_guo

ji/201501/t20150107_133230.htm。)

2010年国际禽流感疫情动态 篇6

2010年, 全球共有三大洲的19个国家和地区向OIE及WHO报告发生禽流感疫情。一些地区的疫情呈现蔓延的趋势, 并且出现了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

1非洲

非洲仅有埃及一个国家于2010年向WHO通报了19例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其中1月份4例;2月份9例;3月份3例;4、7、12月份各1例。患者年龄在1.5~53岁之间。

2欧洲

欧洲有罗马尼亚、丹麦、保加利亚、荷兰及俄罗斯共5个国家于2010年通报了7次禽流感案例, 其中5次为养殖场大规模暴发, 2次为在野生水禽中的报道。罗马尼亚于3月份暴发2次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丹麦于3月份暴发2次H7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荷兰于5月份暴发1次H7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保加利亚于4月份在野生鹰中发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俄罗斯于6月份在野生水禽中发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

3亚洲

亚洲有缅甸、不丹、柬埔寨、以色列、蒙古国、老挝、巴勒斯坦、孟加拉国、印尼、越南、尼泊尔、韩国及日本共13个国家通报了31次禽流感疫情、10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及9例野生禽类中发现病毒的报道。其中, 缅甸通报了3次H5N1疫情;不丹通报了3次H5N1疫情;柬埔寨通报了2次H5N1疫情及1例人感染H5N1病毒的病例;以色列通报了1次H5N1疫情及1例在动物园中分离出H5N1病毒的案例;蒙古国通报1例在野生水禽中检出H5病毒的案例;老挝通报1次H5N1疫情;巴勒斯坦通报1次H5N1疫情;孟加拉国通报2次H5N1疫情;印尼通报1次H5N1疫情及6例人感染H5N1病毒的病例;越南通报9次H5N1疫情及3例人感染H5N1病毒的病例;尼泊尔通报4次H5N1疫情;韩国通报2次H7N7疫情及3例野生动物中发现病毒的案例, 其中2例为H5N1病毒, 1例为H7N2病毒;日本通报2次H5疫情及4例野生动物中发现病毒的案例, 其中3例为H5N1病毒, 1例为H5病毒。

纵观2010年, 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向OIE及WHO通报了36次禽流感疫情、11例野生动物检出病毒的案例及29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在暴发的36次禽流感疫情中29次 (80.6%) 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2次 (5.6%) 为H7N7亚型, 3次 (8.3%) 为其他H7型禽流感, 2次 (5.6%) 为其他H5型禽流感。在11例野生动物检出的病毒中, 有8例 (72.7%) 为H5N1亚型, 2例 (18.2%) 为H5型, 1例 (9.1%) 为H7N2亚型。而29例人感染的病毒均为H5N1亚型病毒。

19个国家和地区中, 亚洲国家为13个 (68.4%) 、欧洲国家为5个 (26.3%) 、非洲仅埃及1个国家 (5.3%) 通报发生人感染病毒的案例。

从全球发生疫情的时间上来看, 2、3、4、5月份为发生高峰期, 其中以3月份为主, 通报疫情11次 (30.6%) ;2月份及5月份各通报疫情6次 (16.7%) ;4月份通报疫情5次 (13.9%) ;1月份通报疫情3次 (8.3%) ;11月份及12月份各通报疫情2次 (5.6%) 。具体分析亚洲31次疫情暴发的时间, 其暴发的高峰也主要分布在2、3、4月份中。其中3月份7次 (22.6%) ;2月份6次 (19.4%) ;4月份5次 (16.1%) ;5月份4次 (12.9%) ;11月份3次 (9.7%) ;1月份、6月份及12月份各2次 (6.5%) 。

外科植入物国际标准的最新动态 篇7

截止到2014年8月, ISO/TC150有正式成员国 (P成员) 24个、观察员国 (O成员) 19个, 现行标准138项, 我国于2004年成为ISO/TC150组织的正式成员。

全国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 (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每年组团参加ISO/TC150国际年会, 下面将我们参加会议了解的国际标准的最新动态介绍如下。

1. 国际标准化组织外科植入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150)

1.1 基础标准工作组 (WG7)

ISO/DIS 16061《与无源外科植入物连用的设备-通用要求》进展情况:DIS投票时间截止2014-1-22, 然后根据投票结果确定是否进入FDIS阶段。

ISO/TR 14283《外科植入物基本原则》, 由于修订工作延迟, 决定重新成立工作小组, 并确定如下工作事宜:

(1) 整体的框架应参照GHTF/SG1/N68:2012 (医疗器械安全及性能的基本原则) 进行调整, 并适用于有源植入物。

(2) A中的表A.1予以删除。

(3) 附录A中的其他部分更新为更高层面的法规文件, 除已存在的信息外, 如果可能, 计划增加巴西和印度的相关法规要求。

工作组的目标是尽快准备出一份草案供大家讨论, 并在下一年度会议前提交技术报告草案。

1.2 乳房植入物工作组 (WG8)

工作组对ISO 14607:2007《乳房植入物的特殊要求》的修订进行了讨论, 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将原材料要求补充到ISO 14607标准中, 最终结论是将专门用于乳房植入物的原材料要求直接加入ISO 14607中, 而不再是参照其他标准。

1.3 外科植入物的使用与取出工作组 (WG 10)

ISO/CD 8828《骨科植入物的维护及处理指南》, 会议对本草案收到的5条意见进行了讨论, 并建议草案进入DIS阶段。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是否允许包装破损的植入物重新被灭菌的问题, 结论是:如果适用或不被禁止 (参见ISO17664:2004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可重复灭菌器械处置信息) 。

ISO/DIS 12891.2《外科植入物的取出与处理第2部分:取出植入物的分析》, 会议对草案收到的63条意见进行了讨论, 并建议草案进入FDIS阶段。

1.4植入物涂层工作组 (WG12)

会议讨论了ISO/WPI 17327植入物涂层标准的框架结构, 初步确定分为五个标准, 分别是: (1) 通用要求; (2) 耐磨和减少过敏涂层; (3) 骨传导/生物活性涂层; (4) 抗菌/抗过敏涂层; (5) 防粘连/抗增殖涂层。

ISO/WD 17327-1《通用要求》修订后的工作组草案中涂层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形貌结构特性。例如:粘结强度、剪切强度、硬度、磨损性能、疲劳性能、粗糙度、释放性能、降解性能、可焊性等。于2014年对再次修订的草案征求意见。

2. 材料 (SC1)

2.1“陶瓷”工作组 (WG3)

(1) WD阶段提出的意见的讨论

ISO/WD 13779-4《羟基磷灰石第4部分:涂层粘合强度的测定》。

讨论HA涂层粘结强度试样, 将要求六个涂层厚度70~110μm的试样, 修订为要求产品单层HA的最厚厚度试样六个, 投票进入CD阶段。

(2) CD阶段提出的意见的讨论

WG 3同意将ISO/CD 13779-6《外科植入物-羟基磷灰石-第6部分:羟基磷灰石粉末》修订后进入DIS阶段。标准要求主要包括:钙磷原子比、微量元素、红外光谱、结晶度、粉末形态、粉末粒度、流动性、溶解性、煅烧损失、外来杂质、比表面积等。

WG 3同意将“ISO/CD 13356《外科植入物-陶瓷材料氧化钇稳定四方氧化锆 (Y-TZP) 》修订后进入DIS阶段。

2.2“金属”工作组 (WG4)

(1) 系统评价ISO 5832系列标准

由于有新的国际标准发布, 例如“ISO 6892-1、ISO 20160”, 因此要对ISO 5832系列标准引用文件和试验方法进行修订。

(2) DIS阶段提出的意见的讨论

WG 4同意“ISO/DIS 13179-1《纯钛等离子喷涂涂层-第1部分:通用要求》修订后进入FDIS阶段。标准要求主要包括:粉末符合ASTM F1580、涂层的化学成分、涂层的形貌 (厚度、孔隙率、Rt粗糙度) 、涂层的机械性能 (剪切强度20 MPa、剪切疲劳强度10 MPa、静态拉伸强度22 MPa、耐磨性65 mg/100周) 。

2.3“塑料”工作组 (WG5)

WG 5建议, SC1内部投票确定如何开展ISO 583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系列标准的修订工作。

3. 心血管植入物 (SC2)

3.1 心脏瓣膜工作组 (WG1)

ISO 5840-1《心脏瓣膜假体第1部分》跳过CD阶段直接进入DIS投票阶段。

ISO/FDIS 5840-2《人工心脏瓣膜假体第2部分:外科植入心脏瓣膜假体》通过DIS投票, 进入FDIS阶段。

3.2 血管假体工作组 (WG3)

ISO/CD 7198《心血管植入物管状血管假体和血管补片》进行DIS投票。 (ISO 7198上一版为1998版, 间隔久远, 此次修订变动较大。标准名称由《心血管植入物人工血管》修改为《心血管植入物管状血管假体和血管补片》, 增加血管补片相关内容, 明确了血管假体、管状血管假体和血管补片的定义, 其中管状血管假体和血管补片均属于血管假体。标准整体结构和相关内容参照ISO 25539-1进行修订, 第8部分为试验要求, 试验方法放到附录中, 并对薄膜破裂强度、水渗透压等试验细节进行了修订。)

同意开始对ISO 25539-1《心血管植入物血管内器械第一部分:血管内假体》进行修订。

3.3 血气交换工作组 (WG4)

同意ISO/WD 18421《心血管植入物和体外系统心肺旁路系统静脉气泡栓塞》提交投票。

同意ISO/WD 18242《心血管植入物和体外循环系统心肺旁路系统血液离心泵》提交投票。

同意气体微栓塞作为技术报告的新工作提议。

同意开始对ISO 15676:2005《心血管植入物和人造器官心肺分流术和体外隔膜充氧处理 (ECMO) 用一次性使用导管装》进行修订。

3.4 肾替代、解毒及血浆分离置换工作组 (WG5)

WG5有五项标准投票结果100%赞成, 跳过FDIS阶段, 转发到ISO进行出版, 同时提交到CEN以适应欧洲规范。这五项标准是ISO/DIS 11663《透析液对血液透析质量和相关治疗》、ISO/DIS 13958《血液透析浓缩液及相关治疗》、ISO/DIS 13959《血液透析用水及相关治疗》、ISO/DIS 23500《指导质量管理的准备和液体血液透析及相关疗法》、ISO/DIS 26722《血液透析水处理设备应用及相关治疗》。

同意联系AAMI采用ANSI/AAMI RD47:2008《人造肾脏的再处理》作为技术报告。

3.6 药械混合血管产品 (WG6)

同意ISO/CD 12417-1《血管器械药械混合产品》提交DIS投票。

3.7 可吸收血管植入物 (WG7)

同意ISO/TS WD 17137《心血管植入物和体外循环系统可吸收心血管植入物》提交ISO出版。

SC2分技委取消新工作项目《输血用一次性微型过滤器和白细胞减少过滤器》。

4.骨与关节替代物 (SC4)

4.1机械测试工作组 (WG1)

(1) 工作项目ISO 7206-12《外科植入物-部分和全髋关节假体-第12部分:髋臼杯变形测试》于2013年7月完成再注册。工作组召集人表示于2013年12月底之前完成工作组草案 (CD稿) 征求意见。WG1将于2014年年会前2个月完成DIS稿征求意见, 以便在正式提交前在年会上对标准草案进行讨论。

(2) ISO 11491《外科植入物-半髋和全髋关节假体-陶瓷球头冲击试验方法》, 由于此标准存在重要技术问题, 因此决定此标准应提交第二份工作组草案 (CD稿) 。要求召集人在2013年底前提交给秘书处第一份草案稿并附上完整的意见表格。WG1将于2014年年会前2个月完成DIS稿征求意见, 以便在正式提交前在年会上对标准草案进行讨论。

4.2 WG3磨损工作组 (WG3)

(1) ISO 14242-1《外科植入物-全髋关节假体磨损-磨损试验机的载荷和位移参数以及相关环境条件》。会上讨论认为WG3起草的草案稿无明显技术问题, 因此决定跳过工作组草案阶段 (CD阶段) , 直接进入DIS稿 (讨论稿) 征求意见阶段。召集人在2013年9月底前提交给秘书处一份草案并附上完整的意见表格。

(2) ISO 14242-4《外科植入物-全髋关节假体磨损-磨损试验机恶劣条件下的载荷和位移参数以及相关环境条件》。要求召集人在2013年12月底前提交给秘书处一份草案稿 (CD稿) 。WG3将于2014年年会前2个月完成DIS稿征求意见, 以便在正式提交前在年会上对标准草案进行讨论。

(3) ISO 14243-3《外科植入物-全膝关节假体磨损-位移控制磨损试验机的载荷和位移参数以及相关环境条件》。会上讨论了DIS稿的反馈意见, 并对讨论稿作了修改, WG3召集人表示该标准没有明显的技术问题, 决定提交FDIS稿征求意见。

(4) ISO 14243-4《外科植入物-全膝关节假体磨损-髌骨部件的磨损-磨损试验机的载荷和位移参数以及相关环境条件》。从DIS稿的反馈意见来看, 对本项目早期阶段的进展不太满意, 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因此决定本项目返回到CD稿阶段。秘书处负责向ISO申请本项目延期24个月。

4.3通用要求工作组 (WG4)

(1) ISO 16376《外科植入物-金属股骨部件疲劳性能的有限元评价方法》, 该项目在2012年2月CD稿投票, 投票结果没通过, 无法进入DIS阶段, 本项目已经从36个月延期到48个月, 提交DIS稿的期限是2014年2月。WG4讨论决定, 标准名称由“外科植入物-金属股骨部件疲劳性能的有限元评价方法”更改为“外科植入物-金属股骨部件弹性应力的有限元评价方法”。标准的适用范围更改为“本标准规定了全髋关节置换中非组合式股骨部件弹性应力的数字模拟分析方法。标准中规定了有限元线性静态分析方法。”项目负责人在2013年10月底前提交CD稿征求意见。

(2) ISO 19233-1《全膝关节假体-定制式假体-第一部分:设计用基础骨骼测量》, 本项目在2013年9月完成注册, WG4决定在2014年2月前提交CD稿征求意见。

5. 骨接合与脊柱植入物 (SC5)

(1) 重新启动项目ISO/TR 13077-1《外科植入物—脊柱节屈曲性能—第1部分:组合原则》。

(2) 建立特别项目组编写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新的项目草案, 并在2014年4月提交草案。

(3) 进行人工椎间盘冲击试验标准试验方法的深入研究。

(4) 确认项目《外科植入物—用于皮质骨模型的材料试验方法》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6. 有源植入物 (SC6)

6.1 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式除颤器工作组 (JWG1)

(1) 发布了ISO 5841-3:2013《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用的小截面连接器》 (2013年4月, 第3版)

(2) ISO 11382:2002《心脏除颤器—植入式除颤器连接器—尺寸和试验要求》经投票复审确认继续有效。

6.2 带有源植入物的病人的磁共振安全性和兼容性要求工作组 (JWG2)

同意对ISO/TS 10974-2012《带有源植入物的病人磁共振安全性评价》进行修订, 修订后应较第一版更加完善清晰, 同时对射频致热和梯度的方法进行改进。

6.3 基础标准工作组 (WG1)

ISO/DIS 14708-1《有源植入物–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标记和制造商提供的信息》应基于评审意见进行修改, 经过短期的评审后可进入FDIS阶段.

6.4 植入式人工耳蜗 (WG3)

发布了ISO 14708-7:2013《有源植入器械—植入式人工耳蜗》 (2013年1月第1版) , 暂时没有新的项目。预期ISO 14708-7在下次复审时再进行修订, 主要为了与ISO/TR 10974《带有源植入物的病人磁共振安全性评价》和新版的ISO14708-1《有源植入物–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标记和制造商提供的信息》及IEC 60601-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保持一致。

6.5 植入式输液泵 (WG4)

ISO 14708-4《有源植入物-植入式输液泵》已经进入工作项目预案 (PWI) 阶段。

6.6植入式神经刺激器 (WG5)

ISO 14708-3《有源植入物-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未按期完成, 申请延期。讨论后SC6成员同意了工作组的延期申请。预计2016年12月出版。

6.7辅助循环装置 (WG6)

从ISO 14708-5:2010《有源植入物循环辅助装置》发布以来暂时没有新的项目, 预计ISO14708-5在下次复审时再进行修订, 主要为了与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6.8下一步的工作

ISO 5841-2《心脏起搏器第2部分:脉搏发生器临床特性报告》只有第5章是专门针对起搏器的, 制造商也将其用于其他产品。因此建议启动1个新项目, 以用于所有产品的临床特性报告。

7. 组织工程植入物 (SC7)

7.1 风险管理工作组 (WG 1)

讨论了关于“组织工程医疗产品-术语”的标准化工作计划, 一致同意由各国代表会后提供术语的信息和清单, 工作组秘书处收集相关信息后供起草参考。

7.2 安全试验导则工作组 (WG2)

认为有必要制定“组织工程医疗产品-一般要求”标准。会上决定工作计划分两步实施:首先, 由德国负责从各p成员国收集项目应包括的内容等信息, 并提供立项建议书;然后, 在年会上由德国主持立项内容的讨论。

7.3 骨骼组织工作组 (WG3)

(1) 新立项提案NP 19090《组织工程产品多孔体的生物活性陶瓷细胞迁移能力测试》, 通过了作为项目工作组草案立项 (AWI) 。

(2) 项目工作组草案PWI 13018《皮下植入的多孔材料骨骼组织的测试方法》将继续作为PWI由项目负责人根据最近的投票意见进行完善。

(3) 项目工作组草案PWI 13019《量化硫酸化葡糖氨基葡聚糖 (s GAG) 评价软骨形成》将继续作为PWI由项目负责人根据最近的投票意见进行完善。

国际动态 篇8

1 国际经济失衡的根源

当前的国际经济失衡最主要的表现是美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和东亚国家经常项目的巨额盈余, 所以, 在此我们用经常项目的失衡代表经济失衡。

1.1 模型分析

经常项目余额=贸易余额+国际投资净收入+国际转移支付

经常项目的构成中, 国际转移支付相对于前两项的构成数额较小, 占经常项目余额的比重也较小, 所以在本文中暂时忽略国际转移支付的存在。假设一国t期的经常项目账户为, t期的出口量为, 进口量为, 国际净投资地位为, 利率为, 则:

设国际净投资存量的增长率为k, 则 (2)

由 (1) (2) 可得:

这里使用贸易余额代替经常项目余额, 即:

由 (3) 式可知, 一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是否可持续决定于该国净国际投资地位的增长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国国际净投资地位的正负。当At-1>0时, 若k>rt, 则该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若krt, 则该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逆差;若k

1.2 理论分析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是国际净投资流入国且国际投资流入美国的增长率高于美国国内利率。而导致国际资金大量且迅速的流入美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所谓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双循环体制”。

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账户通常是互补的, 所以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依靠大量的资本流入来维持。危机暴发之前, 以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自身比较优势, 各国在对美贸易中形成大量顺差。但是各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行业的效率较低。所以, 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所积累的大量的贸易盈余无法被本国的金融市场完全消化。为了追求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新兴市场国家存在较强的动机将贸易盈余资金投向国外的金融市场。

鉴于美元作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地位, 因此各国把贸易盈余转化为巨额美元外汇储备;同时, 考虑到美国的金融市场更有效率, 各国又通过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把外汇储备投人美国;而美国则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这些美元资本重新流回到亚洲, 形成所谓“双循环”。

由于上述的双循环机制的存在, 美国的经常项目出现了持续性的逆差, 进而引起了全球性的经济失衡。

由美国官方公布的资料可知, 美国自1986年以来一直处于国际投资的净流入国, 所以在我们的模型中, 美国的At-1<0。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美国国际净投资地位的变化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发现, 除去个别几年的下降, 美国的净国际投资地位的增长率都高于利率水平, 所以在美国k>rt。所以根据模型:

可知美国的经常项目必然会出现逆差。

2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动态影响

2.1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短期影响

本次次贷危机是从房地产部门和金融部门首先开始的。所以首先从金融方面影响国际经济失衡。总体来说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的回报率大幅下降, 从而降低了流入美国金融市场的国际资金, 这样就同时影响到了模型中的At-1和k两个变量, 这两个变量都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变小。同时, 为了刺激经济, 美国政府出台了巨额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一部分就是扩张的货币政策, 这使得美国的利率开始持续走低。

从2006年到2007年, 美国资本净流入的增速明显下降, 从2006年的15%下降到2007年的9%。所以由此可见模型中的At-1和k两个变量都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下降。同时, 美国的利率已经从2007年初的5.25%一路下降, 到2009年3月利率已经降到了0.18%的低水平。所以, 综合以上的分析, 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的状况发生了改变。美国的贸易逆差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逆差开始下降, 2007年降至7000亿, 到2008年底贸易逆差降至6811亿美元。2009年一月二月的贸易逆差分别为362亿和259亿美元, 同比都有较大下降。

所以,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短期影响是:降低了国际投资向美国流动的速度, 从而降低了美国的贸易逆差, 缓和了国际经济的失衡状况。

2.2 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长期影响

2.2.1 国际分工的现状

当前分工格局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中于发达国家, 而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并且在发展中国家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之前不可能产生根本性变化。

同时, 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上升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发达国家只能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使发达国家形成经常项目赤字。而这种分工的局面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东亚新兴经济体人口基数大,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随时可以补充进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也为维持一个较低的工资水平提供了条件, 韩长赋 (2006) 认为, 综合考虑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平均价格等因素, 农业剩余劳动力仍有1.2亿至1.3亿人。据测算, 我国劳动力数量将在2020年之前达到峰值, 并将保持约10年时间。而要使如此规模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真正实现稳定就业, 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都为东亚国家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 虽然当前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消费需求降低, 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常项目赤字, 但是只要这种分工基础存在, 一旦危机过去经济复苏, 国际经济失衡将会重新出现并在长期持续。

2.2.2 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达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 这与历史的和经济的原因息息相关。发达的金融体系保证了国际投资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大量的金融创新带来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这是使国际资本流入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美国的发达的金融体系使其在吸引国际投资中具有优势, 同时美元的良好声誉也是国际投资流入的原因之一。而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较低, 不能有效地利用通过贸易赚取的利润, 所以这部分利润会流向更高效的美国市场。这是目前经济失衡的一大重要原因。

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有许多数据, 这里我们采用主要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来衡量。普遍认为一国的银行存贷款利差越小代表了其金融体系越完善。

我国近年来存贷款利差一直保持在4%到5%左右, 最新一次利率调整后我国的存贷利差为4.5%。而美国的存贷利差长期维持在2%左右, 2008年的美国利差为2.06%。从以上的中美两国存贷款利差数据可看出, 美国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差长期以来都小于我国的利差水平, 这可以反映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我国以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所以, 只有发展中国家不断提升自己的金融体系发展, 对国际投资形成一定的吸引力, 从而相对减少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压力, 才能改变经济失衡的现状。而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所以, 当金融危机过去, 美国接受危机的经验进一步的完善了金融市场, 则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将会更加巨大, 到时大量的资金流入美国又可以继续维持一个高额的经常项目逆差, 从而国际经济失衡将会继续。

3 结语

综上所述, 本轮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是有缓解作用的, 近两年来的贸易数据也都映证了这种缓解作用。但是这种缓解作用是短期的, 从长期看, 造成国际经济失衡存在和持续的根本因素:国际分工状况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都不会因为金融危机发生根本改变, 所以, 金融危机过后, 国际经济失衡的局面会在长期持续存在。

摘要:国际经济失衡一直是开放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但是随着美国次货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国际经济失衡形势开始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国际经济失衡的根源。之后讨论本次危机对国际经济失衡的动态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危机在长期不会缓解国际经济失衡。

关键词:国际失衡,金融危机,动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漓高, 张丽.美国贸易逆差可持续性的条件研究[D].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 2007.

[2]黄燕君, 陈鑫云.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能维持吗[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4) .

[3]陈奉先.美经常项目赤字成因及可持续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韩长赋.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求是, 2006, (9) .

国际动态 篇9

一、机构对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回顾

1966年, 美国会计学会发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 首次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 其提出四个评价会计信息的标准,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验证性、不偏不倚和可定量性[1]。

1970年4月, 美国会计原则理事会发布第4号报告书《编制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 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财务会计的环境、目的、基本特征、基本要素和原则等方面的问题。APB Statement NO.4中描述的会计目标的第三类质的目标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信息质量特征, 这些质的目标包括: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靠性、中立性、及时性、可比性和完整性[2]。

1973年, 特鲁布拉德委员会发布了《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的报告》, 专门探讨了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其认为,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 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信息必须具有某些特征, 包括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不偏不倚、可比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3]。

1980年5月, FASB发布了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系统地加以论述。其沿袭了ASOBAT和Trueblood Report的传统, 在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4]。1989年, IASB前概念框架与SFAC NO.2类似地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5]。FASB与IASB框架的区别主要有: (1) FASB把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 而且强调相关性; (2) FASB的相关性的构成包含及时性, 但IASB则将及时性列为制约因素, 将重要性视为相关性的成分。重要性只能是一项相对地来观察的特征, 不能绝对化, 将其视为确认的起点或质量的起端, 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3) FASB的可靠性包含了可验证性, 而IASB则删除了它。也许他们认为, 可靠的信息数据具有可验证性是必然的, 既不能掩饰, 也不能杜撰[6]。

二、信息质量特征最新阶段性成果及其比较思考

(一) 相关性特征

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是有用财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相关性是指财务信息具有的能够让使用者据以做出差别决策的能力。预测价值、证实价值、重要性是相关性的三个要求。当财务信息能供使用者作为一种信息输入来预测未来结果时, 其就具有预测价值。要具有预测价值并不要求财务信息本身具有预测功能, 财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只是说使用者需要用这些信息来做出他们自己的预测。当财务信息能为之前的评价提供反馈时, 它就具有证实价值。SFAC NO.2中与证实价值相对应的是反馈价值, 但实际上两者意图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相同的。财务信息的预测价值与证实价值是内在相关的, 具有预测价值的信息通常也具有证实价值, 比如, 本年的收入信息可以作为预测未来收入的基础, 也能与之前年份做出的本年的收入预测相比以帮助更正和改进用以做出之前预测的方法。如果删除或者谎报相关信息会影响使用者根据特定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做出的决策, 这种信息就是重要的。换句话说, 重要性是相关性的一个特定主体方面, 这种相关性是基于单独主体财务报告背景下与信息有关联的本质或者重要性或者两者皆有。

SFAC NO.2将重要性作为确认的界限, 1989年IASB前框架则把重要性作为相关性的一个方面, 并没有表明重要性与其他特征之间的关系。虽然重要性普遍存在, 但它不是财务报告主体报告信息能力的约束条件, 而应该是相关性的一方面。此外, 一个准则的制定者制定准则的时候不能不考虑重要性, 因为它是单独主体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 如实反映特征

如实反映主要包括特点:完整性、中立性和没有差错。没有差错意味着在现象的描述上没有错误或者遗漏, 选择用来处理信息的方法是正确的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没有错误。在这种背景下, 没有差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完全精确。比如, 不可观测的价格或价值的估计不能被确定是精确的还是不精确的。然而, 作为一种估计, 只要数量被清楚地描述出来, 估计的表述是值得信赖的, 我们就说在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计时不存在差错。

SFAC NO.2和IASB前框架中都把可靠性作为与相关性等同的质量特征, 但重构后的质量特征中没有出现可靠性。理由是FASB和IASB认为之前的两个框架都没能清晰地传达“可靠性”要表达的意思, 且各界对可靠性的理解很不一致, 可靠性实际上不是可以量化的质量特征, 而只是一个伦理学的标准, 但如实反映就密切联系会计的计量了。如实反映仍然包括了先前的框架中可靠性所包括的一些主要特征, 联合框架未提及可靠性, 却突出了可靠性的实质。

此外, IASB前框架中的“实质重于形式”特征不再作为“如实反映”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 这样显得很多余。只表述与经济现象的实质有差异的法定形式不属于如实反映。“谨慎性”也没有再包括进去作为如实反映的一部分, 因为一旦包括进去将导致其与中立性不一致:有时候, 谨慎地反应对资产、负债、收益和权益的估计是可取的, 它可以用来抵消已经为我们所察觉的管理层过度乐观估计的影响。然而, 尽管现有的框架禁止蓄意虚假陈述, 对谨慎性的支持似乎会导致一种偏袒。在一个期间内, 少报资产或多报负债常常会导致后续期间财务业绩的夸大。这算不上是谨慎或者中立。如果财务信息通过鼓励使用者采取或者规避预先裁定的行动, 那就是一种偏袒, 这样的信息不是中立的。另外, 如果按照SFAC NO.2将“可验证性”作为如实反映的一个方面会把还没有被验证的信息排除在外。许多对提供相关财务信息非常重要的前瞻性的估计不能直接被验证。然而, 排除掉这些信息会使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减少。理事会同意把可验证性作为增进性质量特征, 就是说它非常可取但不一定能获得。“及时性”则不具备像可预测性、可证实价值一样的道理可以构成相关性的一部分。及时性是非常可取的, 但是不像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一样关键。

(三) 相关性与如实反映的逻辑界定

关于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逻辑顺序, QC18段中指出最有效率和最有成效的运用基本质量特征的方法应该是:第一, 识别可能对报告主体财务信息使用者有用的经济现象;第二, 如果与经济现象有关的信息预期可用并能如实表述, 识别出与之最相关的信息类型;第三, 决定选取的信息是否可用并能如实表述。由此可见, 在逻辑推导上, 应优先考虑相关性, 因为相关性决定了哪些经济现象应该在财务报告中给予描述。相关性与可靠性可能在两个层面上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一是准则与制度制定层面, 二是报告编制者、审计人员与财务信息使用层面。在第一层面, 以定性描述为主, 准则与制定机构显然更关注相关性, 即相关性更重要, 两者不可能发生冲突。冲突主要发生在同时涉及定量说明与定性描述的第二层面, 葛家澍教授认为, 应着重关注可靠性, 要及时更正不可靠而相关的项目的数据, 否则, 整个信息的相关性就会落空[7]。重构后的框架明确了逻辑推导顺序, 从而提供了相关性与如实反映两者冲突时的取舍思路, 很好地弥补了先前框架因没有明确这一点而备受争议的缺陷。

(四) 增进性质量特征

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是能增强相关且如实反映的信息的有用性的质量特征。当两种描述方法被认为同等相关并进行了同样程度的如实反映时, 增进性质量特征还可能有助于在他们之间做出选择以描述经济现象。“可比性”有助于识别不同项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当关于某一报告主体的信息能够与关于其他报告主体或者同一报告主体在不同期间或不同日期的类似信息可比时, 信息会更加有用。“可验证性”让使用者确信信息如实反映了它所要表述的经济现象。可验证性意味着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独立观察者能够在特定描述确实是如实反映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虽然不一定完全一致。“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应清晰、简明地分类、描述信息, 让其可以理解。分析可理解性时, 我们要注意明确一个界定:财务报告是为具有合理的商业知识和经济活动, 并能勤勉地回顾和分析信息的使用者而编制的。有时候, 即便是勤勉的具有充分信息的使用者可能也需要获取咨询, 以理解复杂经济现象的相关信息。

最后, 需要明确基本特征与增进性特征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具备相关性和如实反映这两个基本质量特征的财务信息是对决策无用的。然而, 相关并如实反映的财务信息即便不具备增进性质量特征中的任何一种也仍然可能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1]AAA.“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1966.p.12.

[2]AICPA.“Basic Concept and 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1970, par.85-105.

[3]AICPA, Trueblood Committee.“Report of the Study Group on the Objective of Financial Statement”, 1973, pp.57-60.

[4]FASB.“SFAC NO.2”, 1980, p.15.

[5]IASC.“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 1989, p20.

[6]吴水澎, 等.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266.

国际动态 篇1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跨国经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趋势。文章从动态能力理论角度研究跨国公司,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归纳海尔动态能力构建论证了跨国公司的动态能力影响机制:能力拥有、能力配置和能力提升,探讨动态能力的影响机理,从而扩展了理论文献的研究,为企业实证研究建立理论框架。同时,文章还为企业如何在进行国际化扩张,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化;动态能力;案例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从事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趋势,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国家或地区的疆界已不再成为经营上的限制,企业可从世界各地获取资源和投入,同时也将产品卖至全世界。再者。企业经济规模要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进行国际化的企业也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际化理论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的战略,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各种障碍和挫折甚至陷入了经营困境。已有的研究在宏观层面加深了人们对企业国际化的认识,但是缺乏从更深层次上研究企业如何动态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没有将具体影响企业国际化的机制和路径揭示出来。跨国经营是企业国际化配置资源的一种战略选择,企业需要重构适合不同市场环境的能力体系。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动态能力构建的角度。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海尔的国际化道路研究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因素,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如何在不同区域里保持企业的动态能力?企业动态能力如何提高国际化的成功?这是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希望对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化理论

跨国公司是适应生产高度国际化的企业运作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一个国际化生产体系。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整体转移,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是以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行为为研究对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对跨国公司演进的分析上,传统理论一直将企业特定优势的性质及其跨国界的内部转移视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在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77年英国研究跨国公司的学者邓宁(John Dun-ning)进行了新的综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有权一内部化一区位理论模式,OIL模型),对企业的国际化行为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从而使跨国经营理论对有关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更为全面,认为在国际化活动中存在着三种优势:

所有权优势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能够在东道国与当地企业竞争时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优势,是指企业技术品牌管理能力和拥有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指由于市场交易存在不完全竞争、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资源配置外部市场不完全等原因。通过内部化转移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可确保企业的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如优良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以及东道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政策法规和投资环境等。区位优势是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选址和整个国际化生产体系布局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日益变化的动态环境中。尽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企业国际化研究领域十分流行。但仍然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一理论对某些关键问题的论述含糊不清,几乎不能解释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时具体战略行为的差异,而且在微观层次的适用性明显劣于中观层次和宏观层次。这主要表现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无法解释以下现实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在快速变化、不可预测的国际环境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而有些原本成功的企业却元可奈何地衰落了?另一方面,虽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虽然也提到了企业的利用优势问题,但却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即没有回答以下关键问题:企业如何培育有价值的资源?企业能力的根源在哪里?

二、动态能力

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要求企业重新审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动态能力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被用来探索企业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实现不断成长的途径。

Teece在战略框架中引入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Eisenhardt定义动态能力指企业应用资源的流程,尤其是整合、重组、获取和让渡资源的流程。来匹配甚至创造市场变化。Zollo从组织学习的视角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活动的可学习的规则模式,体现为企业知识存量和新知识的开发。Teeee描述了动态能力的三大特征维度:明确的流程、资产、路径。Luo认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进行动态地调整与演化。提出动态能力可以看作是“高阶”能力,将动态能力细化成三个方面:能力拥有(Ca,oability Possession)、能力配置(Capability Deployment)和能力提升(Capability Upgrading)。Zott(2003)提出动态能力具有资源配置时机、成本和学习三种特征属性。时机指现有资源重组的速度和获取新资源的速度,成本指交易成本和传导成本、模仿成本等。

综观所有这些定义,环境的动态特征是动态能力概念的出发点,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是这些定义的共同特征。动态能力强调“动态”和“能力”两个方面:“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不断更新竞争力的能力:“能力”是指则强调了企业在正确处理、整合和重构企业内外部组织知识、资源和技能以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跨出国境,所遇到的问题较之单纯国内经营的公司更为复杂,评价跨国公司的绩效更为困难。地域上的分散性给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管理和内部的人财物等交流调控增添了困难,同时国内外环境的差异也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和风险。面对与国内市场环境迥然不同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需要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运用现有的资源。对自身原有能力进行相应的革新与升级,开展业务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某一种或几种能力并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于整个能力体系当中。而且,在动态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建立在原有能力体系基础之上的竞争优势经常会受到削弱,这就要求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不能只将能力简单地延伸到外国市场,而是需要企业在一体化的全球范围内对能力进行战略性配置,对其能力体系进行动态管理,建立新的能力体系,将各种能力与当地的经济条件相结合,形成差异化的而且相

互协调的各种活动,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构筑起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实现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统一,从而获得持续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竞争优势。

跨国经营是企业国际化配置资源的一种战略选择,动态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组织内外部资源和能力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维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相比较而言,从企业微观运营层面使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通过能力拥有、配置和提升而创造价值,帮助企业重构适合不同市场环境的能力体系。

三、海尔案例研究

1984年12月,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正式成立,经过18年的发展。海尔集团已从当年员工不足800名。销售收入仅380万元。亏损却高达147万元的集体小厂,一跃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贸易与金融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并朝着“世界500强”的目标不断奋进。海尔产品也从原来单一的冰箱扩展到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等领域,产品包括86大门类,一万三千多个规格品种,海尔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 180亿元。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案例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检验动态能力理论对于解释国际化竞争力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中是否适用:另一方面在于总结企业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是中国最早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之一,是国际化绩效较好的有代表意义的中国企业。海尔的国际化道路,值得总结和研究。笔者根据Luo等学者提出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以海尔公司为案例,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向跨国企业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构建、配置、并更新自身的资源、能力组合,详细论述在国际化过程中如何构建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满足全球化竞争的要求。真正成长为一家有品牌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全过程,

1,能力拥有(Capability Possession)。能力拥有是指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建立的不同,难以模仿的资源,既包括企业的财务、技术等实物资产,也包括品牌、声誉、组织结构等无形资源,这些能力一般很难模仿、但可以产生经济回报和竞争优势。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的能力如果具备有价值、稀缺、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等四个特点就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力拥有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潜力,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重要基础。

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直强调无内不稳,如果在国内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不可能到国际上去。企业国际化一定要首先立足国内,为开拓国外市场打好坚实的基础,即“无内不稳”。

1984年-1991年,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实施名牌战略,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管理模式,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2年~1998年,多元化战略阶段从整体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1999年3月,海尔集团投资3 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坎姆顿建立了第一个海外海尔工业园——美国海尔工业园,在美国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地化经营模式。以此为标志。海尔的海外直接投资彻底摆脱了为出口服务的目的。真正进入到国际化阶段,也就是说海尔用了11年的时间苦练内功之后才开始的国际化道路。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拥有知名度的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才能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海尔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就是实现海尔品牌国际化。海尔集团进入美国市场的发展路线采用先出口再直接投资的方式,具体发展路径是:出口——联合设计——建立贸易公司——当地生产,1990年海尔冰箱首次出口德国和美国市场,海尔集团初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为海尔产品争得了一席之地,这为海尔随后开展海外直接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创造了条件。海尔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为国际化奠定基础,在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生产体系参与模式多数采用分包、OEM等形式,把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与外国企业的品牌优势相结合,很多企业出口的时候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而海尔却以出口创牌为导向,跨国经营中,海尔集团则坚决贯彻“创牌而不单纯创汇”的原则,无论是产品出口还是海外直接投资。海尔集团均坚持采用自有品牌,凭高质量让用户对海尔品牌达到“认识”的目的,这也给海尔企业的国际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总之,能力拥有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拥有当今企业国际的竞争对手很难模仿的能力。因此,为了国际化的远期目标,中国企业可以借鉴海尔模式,应当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企业自己的国际化品牌,为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能力配置(Capability Deployment)。动态能力理论更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但来自于企业独特的不可模仿的资源,资源的配置方式也有重要的影响。当资源被以外部和内部动态相结合的适当形式运用到竞争环境中去时,资源就会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Teeee指出在动态的环境下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及时配置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利用动态能力更好的配置组织内外部资源。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发展。张瑞敏认为要与对手共生共赢,与对手应对话而不应对抗,不仅要竞争而且还要竞合,要想办法寻求双赢。成功的企业擅长通过整合优秀企业资源为己所用,其目的就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利用合作方的优势资源,弥补自己的劣势。海尔整合资源的理念是“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2002年1月8日与日本三洋公司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达成战略联盟关系。海尔用三洋的日本网络销售海尔产品,三洋用海尔的中国网络销售三洋产品,海尔成功地进入日本市场。2002年2月20日与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采购成本和制造规模优势互补、双赢发展,为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持。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合作,使海尔集团在国内巩固了洗衣机技术的领先地位。另外还与德国的迈兹、荷兰飞利浦、日本松下分别在全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变频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联盟关系,形成海尔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

总之,企业在国际扩张中的能力配置是一种管理活

动,企业要改变观念,积极接收来自于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资源,把可获得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动态配置。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在国际化的作用。将企业的内外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一环,双方将利用自己在技术、营销、网络、市场等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强强联合,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海尔与三洋的合作、与台湾声宝的合作为海尔节省了时间,提升了对国际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了竞争力,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3,能力提升(Caoability Upgrading)。环境动荡是提出动态能力理论的重要背景,而如果将组织看作是一个知识系统,能力提升是解释国际化成功的重要思路。跨国公司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拥有和部署能力的能力。而且也取决于其获得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力提升。

海尔的海外建厂并不仅仅为了实现规模生产,提高营业额,更主要是通过品牌的本土化克服来自陌生国家市场的信息、语言、文化、教育、商务实践和法律的障碍,更快更准确的了解当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否则,由于经验和信息的缺乏形成的不确定性足以阻碍国际化的发展。逐步将品牌扎根于当地的消费者。真正实现与用户“零距离”。这就是海尔海外建厂的根本目的。例如海尔集团根据美国独身者和学生的消费特点,在美国市场上推出了60升到160升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箱。2001年。海尔推出的小型冰箱在美国180升以下小冰箱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超过30%。再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推出的“迈克冷柜”将冷柜的下部设计成抽屉式,充分考虑人机工学。使身材矮小及不方便使劲弯腰的人,能轻易地存取深层的食物。该产品一问世就深受消费者欢迎。海尔产品更加贴近目标市场。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海尔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从顾客和供应商等多种渠道提升能力,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研发、销售,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总之,能力提升是企业接收来自于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知识和资源等,又要对企业原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跨国公司需要持续地建立和提升它们的能力,促进知识的转移,在不确定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找到新机会。在国际化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学习并实现国际化相关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不断进行能力提升是企业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关键。

四、小结和启示

跨国公司是适应生产高度国际化的企业运作方式和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当今动荡的国际环境中要求得生存和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在国际扩张中的动态能力,从而达到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目的。与以往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优势的角度分析企业国际化扩张不同,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论证了跨国公司的动态能力影响机制。扩展了理论文献的研究,为企业实证研究建立理论框架。同时,本文为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本文拓展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优势的观点,单纯的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组合已经无法成为跨国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认为具有能力拥有、能力配置、能力提升的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克服异域性劣势、将自身独特的资源能力优势拓展到外国市场并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研究结论表明: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一个企业拥有的独特资源。更重要的表现在企业的能力配置,通过能力提升,不断创造新的能力,对公司资源、能力的匹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国际动态 篇11

电能质量议题及其标准历史回顾

应该说,首先称谓电能质量术语且给出定义的机构是IEEE[1],其电能质量专委会(Power Quality Subcommittee)成立于2002年,下设多个工作组。目前,IEEE有包括电能质量术语、限值、测量(包括仪器、数据交换等)、评估、电能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标准,其体系相对比较全面。但标准偏向技术性,操作性尚存欠缺。

实际上,欧洲早在1981 年就涉及电能质量议题,但是是以“供电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supply) 术语进行表述的,其实质与IEEE电能质量术语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一样(但不涉及电流质量)。其代表性文章于1981 年发表于国际发输电联合会UNIPEDE(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Electric Energy)的主办杂志《电力供应》(Electricity Supply),文章题目为《低压电力系统供电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 voltage electricity supply)。1994 年,欧洲电工技术委员会(CENELEC)批准最早版电能质量欧洲标准EN 50160, 即《公用供电系统电压特征》(Voltag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ity supplied by public networks),目前已发展到2010 版本。该标准较全面地给出了供电系统电能质量限值及其评估方法。

IEC以前不涉及电能质量相关标准,主要从电气产品角度制订了一系列电磁兼容标准(即IEC TC77 的IEC 61000 系列标准);由于电能质量干扰与电磁兼容的低频传导干扰(小于9k Hz)是同一种电磁现象,各国(区域)电能质量标准多借鉴此类标准,以至于IEC电磁兼容标准IEC 61000-4-30 标题中采用了“电能质量” 术语(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Power quality measurement methods),可见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IEC 61000 系列标准规范了电气设备的电磁骚扰发射限值、抗扰度限值;同时为了协调特定环境下设备发射限值与抗扰度限值的设定,确保该环境中电气设备在满足发射限值及抗扰度限值基础上的安全运行,特制定了兼容限值[2]。

目前,在IEC,电能质量议题主要划归为IEC TC8(Systems aspects for electrical energy supply)。

在中国,最早的以电能质量称谓的标准始于1984 年,其标志是原水电部std 126-84《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标准的颁布实施。目前,已发展为包含稳态[3,4,5,6,7,8]、暂态(报批)、瞬态[9]电磁现象的系列国家标准;同时,电能质量监测[10]、治理[11,12]相关国家标准也已颁布实施。

电能质量议题及其标准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国际范围内不同机构之间对电能质量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统一;各国际/ 区域性组织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电能质量标准的差异性、矛盾性仍然存在;同样,我国电能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区域组织及其他国家标准之间也存在差异与矛盾,即使我国内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上述这些现象虽然与电能质量议题及其标准化工作的演变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但无疑对电能质量标准的使用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目前,国际范围内电能质量议题及其标准领域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本文仅指低频传导,下同)的关系争论

电磁兼容与电能质量是对同一电磁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并进行标准化工作。但是,电磁兼容领域所涉及的发射限值、抗扰度限值、兼容限值,甚至规划限值到底与电能质量限值有什么关系呢?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1)同一对象。

电力网络不仅传输电能,而且是低频传导干扰的传播途径,因此,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涉及对象相同。

(2)电磁兼容性与电能质量。

电磁兼容及其限值是为了协调确定某电磁环境中设备的发射限值与抗扰度限值而提出的。确定原则是:发射限值比兼容限值低某些级别,抗扰度限值比兼容限值高某些级别,从而使得该环境中兼容限值在时间上、空间上只有很小概率超过的可能(例如5%),确保环境内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这里需要注意,这些限值的确定是从单一种类干扰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2],并没有考虑实际环境中其他干扰共同作用的效果,比如谐波电压总畸变率兼容限值为5%,这里5%是基于额定基波电压而言的,当系统电压偏差不满足要求,例如存在供电电压偏高时,即使5%谐波总畸变率,设备也可能出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就需要从电能质量角度,考虑其干扰的综合效应,确保设备、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换一种说法,即使设备满足发射限值、抗扰度限值,系统满足兼容限值,但如果不从电能质量角度进行定义与控制,设备或系统仍将可能出现问题。

(3)电磁兼容作用于公共连接点(PCC),而电能质量作用于供电点。

兼容是基于系统而言的,同样是基于系统内的众多设备而言的,因而兼容限值是基于PCC点而言的,因为PCC点是多路设备供电的汇集点;但是就国际范围对电能质量的认识而言,电能质量是基于供电点而言的。大部分情况下供电点与PCC点并不相同。

(4)限值意义不同。

电磁兼容评估是作用于95%概率的空间上和时间上而言的,其实质是对一种能力的衡量、或对一种条件满足度的量化,亦即“兼容程度”的描述;而电能质量是作用于全空间、全时间段的。尽管电能质量也采用概率大值评估方法(例如95%概率大值),但其概率的实际意义在于考虑干扰的时间变化特性,不同于电磁兼容的概率大值含义。

(5)电磁兼容发射限值、抗扰度限值与电能质量限值的关系。

图1 是欧洲电工技术委员会(CENELEC)给出的电磁兼容发射限值、抗扰度限值与电能质量限值的关系图,其解释如下: 设备电磁发射限值是电能质量目标函数的输入,在综合考虑输入(即发射限值)、系统网络拓扑特征、其他影响等的情况下,采用电能质量目标限值保证在设备满足抗扰度限值情况下的安全可靠运行。从这一观点而言,电能质量限值与兼容限值的意义非常接近。

电能质量术语的不同理解

国际电工词汇IEV(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Vocabulary)给出的定义是:用于表征电力系统给定节点电流、电压、频率特征的一组技术参数(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ic current, voltage and frequencies at a given point in an electric power system, evaluated against a set of reference technical parameters);IEC 60050-617:2009, 617-01-05 给出的定义是: 用于表征电力系统给定节点电能特征的一组技术参数(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icity at a given point on an electrical system, evaluated against a set of reference technical parameters);IEEE给出的定义是:用于表征电力系统给定节点电压、电流特征的电磁现象(The term power quality refers to a wide variety of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that characterize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at a given time and at a given location on the power system )。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电能质量现象中是否包含电流议题。欧洲普遍观点认为电能质量定义中不应该包括电流,例如EN 50160 没有谐波电流限值。但IEEE电能质量定义不仅涉及电压,而且涉及电流,例如IEEE 519 不仅有谐波电压限值,而且有谐波电流限值。

电能质量限值的不统一性

尽管电气设备贸易遍布全球,但是,各国、区域电能质量标准限值并不相同,或有较大差异。这一现象使得在一个国家电能质量供电环境下运行的设备在另外一个国家就可能出问题,或者按一定电能质量限值承受裕度设计的产品在另外一种电能质量环境下裕度就偏小或过大。这就是目前普遍要求电能质量限值及其评估方法国际标准化的主要原因。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性能标准的不统一性

文献[13] 以实例说明同样声称按照IEC 61000-4-15 实现方法开发的闪变测试设备,几款设备在实验室即使获得同样的测试结果,但在现场得到的测试数值却大相径庭。一个厂家提供的设备现场测试Pst数值变化范围为0.6 ~ 0.8,另一厂家提供的产品的测试结果竟然达到1.1 ~ 1.7。因此,电能质量监测设备测试方法性能测试是目前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电能质量评估方法的差异性及局限性

即使对同样的电能质量测试结果,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文献[14] 给出采用1min. 记录窗口(许多国家采用1min. 记录窗口,不同于IEC 61000-4-30)和采用10min.记录窗口对电压偏差结果进行分析评估, 其结果为:采用10min.记录窗口,3.7% 的时间电压小于207V(207V为额定电压),结论合格;但是,采用1min. 记录窗口,28.5% 的时间电压小于207V,结论为不合格。其评估结果差异非常大,如图2 所示。

目前,稳态电能质量的评估方法一般采用评估时间周期x%概率大值与限值比较,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于:例如采用一周评估周期95% 概率大值,那么是否在剩余5% 的时间,即8.4小时内电能质量干扰可以达到任意值?文献[14] 指出,在测量结果按照EN 50160 评估合格的情况下,却经常发生电能质量干扰引起的恶性事故。因此,现有很多标准规定的仅采用10 min. 记录窗口、一周评估周期、x% 概率大值的评估方法存在很大缺陷,有必要考虑3s记录,或考虑10 min. 内最大3s记录,在评估周期内形成最大记录包络线,或对最大值提出限制等思路。

电能质量数据传输协议的不统一性

目前,市场上电能质量检测设备通讯协议主要以厂家的私有协议为主,在上位多采用PQDIF格式进行数据转换。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只能是一种临时性过渡阶段。

PQDIF格式应用于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大大限制了系统运行的效率。IEEE 1159[15]明确指出,制定PQDIF是为针对不同平台的监测数据、模拟仿真数据、计算分析数据的不兼容性而提出的一种跨平台数据相互识别格式,PQDIF格式本身是一种平面文件格式,不适用大规模实时性原始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因此,PQDIF合理的适用场合在于:可应用于需要对短时少量电能质量监测数据或电能质量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电能质量模拟数据、电能质量计算分析数据进行互相调用比较的场合。

电能质量标准国际化发展动态

基于上述电能质量领域不规范的局面,IEC TC8 成立了专门的电能质量国际标准起草工作组(Power quality of energy supply),从工作组的国际调查发现,世界各国均表达了需要相对统一的电能质量国际标准的愿望。目前,从IEC电能质量标准的提案、起草、发布现状看,IEC电能质量国际标准体系正在形成,涵盖了指标限值、评估方法、检测方法、监测设备、数据传输等各方面内容。

IEC电能质量限值、评估方法国际标准正在起草

目前IEC TC8 电能质量工作组正在负责起草IEC TS 62749 公用电网电能质量限值及其评估国际标准(Assessment of power quality–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ity supplied by public networks)。该标准主要内容之一为:规定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方式下,在供电点需要考核的稳态电能质量指标限值,包括电压偏差、频率偏差、谐波(间谐波)电压、三相不平衡度、闪变、快速电压变化、信号电压;虽然暂态电能质量现象,包括电压暂降、暂升、短时中断,没有给出限值,但给出了评估方法。该标准主要内容之二为:给出了稳态电能质量现象指标、暂态电能质量现象指标的评估方法,不仅要求对单一供电点电能质量进行评估,而且要求对一个区域或系统进行电能质量评估。

与现有国内电能质量标准及其普遍认识相比较,该标准的关注点还包括:

(1)明确了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的区别与关系;

(2)明确了电能质量限值及其评估的条件;

(3)谐波电流被认为是骚扰发射现象,是电磁兼容的主要内容,不包括在本标准范围;

(4)谐波电压限值明显宽泛于现有国家标准;

(5)对于单一供电点的稳态电能质量评估,针对不同指标规定了不同的概率大值评估要求;

(6)对稳态电能质量指标,不仅要求评估10min. 记录概率大值,而且要求评估3s记录概率大值,同时要求记录最大值及其发生时刻;

(7)对稳态电能质量的评估最小周期为1 周,要求采取滑动时间窗进行评估;

(8)提出了针对一个区域或系统的稳态电能质量评估方法;

(9)针对暂态电能质量现象,对于每一个事件,提出了多种评估方法;同时给出了区域性评估方法。

统一的电能质量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已经完成修订

IEC 61000-4-30目前已经完成进一步修订,并提交了CDV稿。其主要关注点在于:

(1)取消了检测设备相关内容,只注重检测方法及其实现;

(2)增加了快速电压变化(Rapid Voltage Change,RVC)检测方法(如图3 所示);

(3)以资料性附录形式给出了2 ~150 k Hz高频谐波的测量方法;

(4)认为电流变化非电能质量现象,但暂态事件过程需要记录电流变化。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国际标准正在起草

由IEC TC85 负责起草的IEC 62586 国际标准正在进行中,目前已经提交了CD稿。该标准分为两大部分,其中IEC62586-1:Power quality measurement in power supply systems – Part 1:Power Quality Instruments (PQI) 作为产品标准,规定了电能质量检测设备的环境适应要求、安全要求、及性能要求; IEC 62586-2:Power quality measurement in power supply systems – Part 2: Functional tests and uncertainty requirements规定了电能质量检测设备功能试验及不确定性要求。

电能质量监测通讯协议

目前,IEC 61850 已经添加了电能质量测量的专用模块[16],包含通讯协议及数据模型(即数据格式)。基于该协议的电能质量数据传输是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

(1)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国家内部行业之间不规范的电能质量标准现象是一种暂时的过渡阶段;

(2)随着电能质量市场的成熟,IEC电能质量国际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一系列标准正在起草,或修订;

(3)电磁兼容目标控制是实现电能质量目标的基本要求,电能质量监督控制是确保电气设备在满足电磁兼容要求前提下安全可靠运行的保证,二者从不同角度规范同一种电磁现象(仅指低频传导干扰);

上一篇:我国股票市场分析下一篇: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