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2024-08-01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共10篇)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篇1

冰心先生曾说过:“预设在左, 生成在右, 走在课堂的两旁, 精心播种, 随时开花。”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要使课堂变得“鲜活与生动”, 教师就必须从关注学生的多方面成长, 关注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出发, 对师生可能的互动方式及其多种组合进行精心预设, 把握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动态生成。

一、做好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预设得越周密, 考虑得越详尽, 就越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越能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创设精彩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就要求教师, 不但要关注教学内容, 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 通过预测学情, 预想学生认知的可能, 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简化头绪, 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如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对《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就精心预设了多种方案。

1. 请学生默读课文, 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有:

(1)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2)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3) 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4) 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2. 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请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 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1)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2)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3) 为什么人类不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为帮助学生解答以上问题, 点拨、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课文第四自然段, 想象看到的画面。补充阅读材料《地球上的一天》。

3. 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地球, 我亲爱的母亲!》。

教师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 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 冷静地分析其中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弹性控制教学环节, 重组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产生新问题、新思想、新创意。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意识, 把“精心预设”看做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 为课堂教学中的“即时生成”做好多种准备, 为调节教学行为设计多种预案, 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

二、调控过程性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 善于倾听, 合理引导, 及时点拨。

学生在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回答, 有时并不一定与教师估计的完全一致,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倾听, 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体验学生的情绪, 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在探究性学习中, 结论不是现成的, 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 教师的合理引导与点拨, 不仅使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且能够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使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

例如, 在《春天的雨点》的教学中, 一位学生提出:“我们组有人认为文中‘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声音, 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这句话不只是写达丽玛。”于是, 笔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在小组内广泛地交流和讨论。讨论后各小组都发表了意见:有学生认为是在写达丽玛, 她被老师的爱心深深打动, 决心改正错误, 对所补课程学得非常认真;还有学生认为这是在写老师, 老师对工作非常负责, 对学生充满爱心, 讲得口干舌燥, 非常辛苦;还有学生认为表面上在写同学, 而实际是在写老师;更有学生认为这是作者的话, 是作者看到这样的老师和同学后, 觉得要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师生二人的赞美之情。实践证明, 教师抓住课堂资源、合理引导、及时点拨的教学处理方式, 其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结论的效果。

三、开发多元性生成

允许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是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在课堂教学中, 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 产生思想的火花, 促进学生的成长。一位教师在古诗《江雪》的教学中, 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 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家里穷, 以捕鱼为生, 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老翁是个钓鱼爱好者, 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 老翁看到鸟都飞走了, 想到没人和自己抢了, 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遇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老翁犯了什么错误, 被流放在外, 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在这样的时机, 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的生平简介, 并问学生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 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现在, 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的诗。”有的学生说:“我感到, 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显而易见, 由于教师的鼓励, 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 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 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学生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教师在此基础上的引导, 体现了价值上的导向作用。也许学生们的解读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写这首诗的本意, 但学生们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在感悟人生, 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也在评人论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学习方法的熏陶。

动态生成的过程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这样的课堂, 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并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新鲜感;能让学生增添灵感和信心, 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育资源, 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 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精心留白预设,动态生成课堂 篇2

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开端非常顺利:气势恢弘的电影场面一下子将学生带进了电影的世界;电影知识问答将课本知识有机整合,既复习了词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渐渐地,无论是学生还是笔者本人,都忘记了周围的听众,融入了师生交流的课堂……

在抢答完电影类型后,按照事先的课堂设计,为了正确使用表达观点的句型,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抛出了开放性的辩论话题:

“Do romantic films have a good effect on teenagers?”(爱情电影对青少年有正面的影响吗?)

学生们立刻热烈讨论了起来。初三的孩子私底下本来就对爱情电影比较感兴趣,这次身为班主任竟然在公开课上让他们讨论爱情电影,他们内心的表现欲一下被激发了出来,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

A同学:“I think romantic films show us very beautiful feelings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m we can know the world is so beautiful.”

B同学:“I don’t agree with A. Watching too many romantic films will make us fall in love with others easily. That will influence our study.”

C同学:“In my opinion, from romantic films, we teenagers can get some experiences so that we can use them some day in the future, for example, how to get on with boyfriend(girlfriend).”

……

学生们越说越来劲,笔者听到了听课老师们轻微的骚动和浅笑声。看来两年以来平时课堂上笔者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训练确实有了效果,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语句清晰,而且毫不怯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辩论还在继续,学生似乎没有要停止的意思。预设时,这个环节安排了5分钟,笔者看了看手表:5分钟已经过去。继续,还是不继续?继续,学生也许还有更加精彩的表现,但会影响到下面的流程;不继续,能保证下面环节的时间,但鲁莽地打断学生,会挫伤他们发言的积极性。笔者的脑子飞快地转着,经过瞬间的权衡,终于决定让学生继续他们的精彩发言:

D同学:“I don’t think C is right. Many romantic films pay more attention to sex and violence. They are unhealthy and do harm to us…”发言的学生一本正经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听课老师再也掩饰不住他们的笑声,课堂变得无比轻松。

E同学继续补充:“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Although romantic films are beautiful, sometimes they bring us somenthing bad, such as running after expensive houses and cars.”多么精彩的发言!他们的思维深度不得不让笔者刮目相看。

时间不能再延迟了。顺着E同学的话,笔者作了一个结尾性的评价,肯定了学生们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此时8分钟过去了。

这节单元复习研讨课因为设计新颖、师生表现俱佳而得到了前来观摩的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是因为以上环节用时超出预算3分钟,导致收尾因时间关系显得有些简单和仓促,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案例分析】传统意义上对成功课堂的评价往往以“完整与否”作为首要条件,因此特别是在公开课、示范课等大型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因为过于遵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而处处放不开,或是因为时间所囿,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育家叶澜认为:并不存在着十全十美的课堂,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这节课虽然因为时间关系结尾略显仓促,但是因为亮点十足,特别是在话题辩论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出众,充分体现了平时课堂训练的有效性,课堂效果一样出色。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过程。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并不是不要预设,也不是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活动,而是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精心预设,铺好“生成”之路

实践证明,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预设。这其中包括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的创新整合,对教学目标的“弹性定位”,等等。有“备”而来,课堂生成才有无限“可能”。

1. 以学定教,成竹在胸。

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准确、恰当地预设,做到胸有成竹。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平移与旋转》时,设计让学生给推拉门、缆车、时钟、风扇等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从而自然地引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根据以往学生的学情,又设计了把推拉门和旋转门进行比较的环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把旋转门也当做平移)有了预见性,因此心中有数,临阵不慌,通过实际演示和动画演示更好地诠释了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2. 重组整合,凸显个性。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是“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教学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内容。如:晋江第二实验小学许贻亮老师在执教《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时,以“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为主线,巧妙设计了4个数学问题:(1)分数能否“变形”?(2)分数怎样“变形”?(3)还有别的“变形”吗?(4)分数为何“变形”?整堂课朴实无华,呈现了一种持续追问的探究,带领着学生主动探求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为数学学习寻“根”。

3. 弹性预设,游刃有余。

有的教师把上课看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要么束手无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预设是直线型的,没有可供选择的第二套方案。“生成性”新课堂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事先“弹性”设计教学预案,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让教学“游刃有余”。

二、动态生成,构建“活力”课堂

1. 在探究中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活动。学生分小组,每组发给他们两到五张卡片不等,让学生摆出能被3整除的数,当然这些卡片上的数字之和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结果,有些小组摆出的数全都能被3整除,有些小组摆出的数没有一个能被3整除的。这时,我提出问题:“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到底和什么有关?”学生对各组数进行观察,先后作出了与个位数能否被3整除有关、与十位数的奇偶性有关、与数位多少有关等猜测,但都一一被否定。最终发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关这一本质。当有学生说可能与各个数位上的数有关时,我抓住机会,立即追问:“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什么有关?”通过这样的探究,对事物的本质属性逐步进行揭示。这样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得学生探究过程中必然生成许多精彩纷呈的想法。

2. 在质疑中生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愤悱之时,对学生生成的质疑稍加启发,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执教“商不变性质”时,我对“同时”、“乘以或除以”、“扩大或缩小”的探究主题的设计可谓取舍有度、独具匠心。忽然一位学生提出:“被除数与除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时,商的大小会不会变?”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很让我欣赏,这是一个多么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一个多么有探究价值的主题,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从举例到验证到否定,因一句质疑引发的生成性探究让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更加深刻。

3. 在意外中生成。

课堂中给学生的空间越大,越容易“节外生枝”,意外生成的东西越多,情况就越复杂,越需要教师的应变能力。处理恰当,便是课堂的魅力所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潘小明老师巧妙地采取了给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取“名字”的教学方法,学生注意力集中,很认真地观察了三角形每个角的特点。但由于学生的观察常常只停留在感性材料的表面特征上,因此便有了“锐锐锐三角形”“直锐锐三角形”等诸如此类令人“意外”且啼笑皆非的名字。这时,教师并不立即否定,也不直接“给予”,而是抓住这非预设性生成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舍弃非本质特征,抓住最主要特征来命名。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最终得出全班一致通过的名字: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看,这就是学生知识的“再创造”,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4. 在错误中生成。

课堂中的错误并不可怕,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新授结束后,我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半圆的周长是多少?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做法是:先求圆的周长,再除以2。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共性的错误,必须妥善处理。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半圆。通过画图,学生发现,如果只是周长的一半,那是一段圆弧,而不是半圆,还要加上一条直径,才是一个完整的半圆。这样学生从自己的操作中感悟到错误原因,也感悟到在解题时,不能只凭想象,应联系实际,考虑全面。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我们要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巧于预设,妙于生成,构建和谐、灵动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潘洪芳.重视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江苏教育报,2011.10.

精心预设 快乐生成 篇4

——叶澜

精彩的预设使课堂更有生命活力,动态的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长久以来笔者都在思考: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如何相融共济?如何让精彩预设和动态生成在英语课堂中激情相舞?笔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实践着。下面以笔者送教下乡的一堂课(教学内容——PEP Book 3 My Friends A Let’s learn)和大家一起分享笔者的体会。

[片段1]

T:Hello, boys and girls. Nice to meet you. Today 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 You can call me Miss Xiao. And I want to play a game with you. If I say “Simon says...” you do. If I don’t say “Simon says”, you do nothing. OK?

Ss: OK! (学生一听要玩游戏,都很开心,个个眉开眼笑的。)

T: If you are wrong, you must sit down! Let’s have a look, who is the winner!

(这时,学生既兴奋,又紧张,个个睁大了眼睛看着我。)

T: Now let’s begin. Simon says close your mouth!/Simon says put up your hands!/ Touch your nose...

(在游戏进行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加快速度,有不少学生相继因为做错而被罚坐下去。可以看到,学生都很仔细地听着,认真地做着。那些站着的同学是满脸的自豪,而那些做错的同学则是满脸羡慕,满脸懊悔!)

[惊喜一]

这时,笔者发现有许多小手高高举起:Miss Xiao, let me try. Let me say.

(笔者高兴地发现不仅学生们都在认真参与着活动,还有许多学生甚至想做little teacher,秀一秀他们自己的指令。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个锻炼展示孩子英语语言的机会,笔者应该将这个舞台让出来,让他们真正做到主体参与。)

S1: Make your arms long! / Simon says make yourself short! ...

S2: Simon says make your eye big! / Touch your face! / Simon says touch your head! ...

S3: Sweep the floor! / Take out your pencil! ...

(就这样,笔者很自然地跟这些初次见面的四年级学生打成了一片。从他们紧张、惊喜和自豪的眼神中,笔者已经得到了鼓励,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启示一]和谐氛围,有效“滋养”课堂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在师生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中的轻松和愉悦;自由、信任、鼓励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关爱、尊重带给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认真的思考……这些都有效地“滋养”着课堂生成。笔者的这堂课就是在这种和谐氛围下轻轻松松地开始了,学生觉得其乐无穷。作为教师,笔者达到了教学目的,不仅很好地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还复习了前面两个单元的let’s do以及身体的一些部位,这是这堂课教学所必需的。而对学生来说,这个游戏是一个挑战,必须对所学的语言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这能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重要机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后的winner,都希望同学投以羡慕的目光!但想“站”到最后却困难重重,正是这些困难,给了学生挑战的欲望,也给了学生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片段2]

学习了生词之后,笔者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真正将词用于句,相互交流对话,并且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想想以前学过的词、句,能联系着一起说一说吗?

T: I have a strong body. How about you?

S1: I have a thin body, but my father has a strong body too.

T: Who has long hair in your class?

S2: Oh, look, Lin Li has long hair.

T:Now, please think a while and say some sentences with the new words.

(学生没想到,除了要会读单词,会读书本上的句子,还要自己说一说。说什么呢?尽管以前没这样做过,但是看过老师和同学的示范对话后,他们还是努力地开动起脑筋,仔细地在思考。笔者也在一旁静静地等待,很快就有孩子举手了。)

[惊喜二]

S3: I’m thin, but my friend is strong.

S4: Look at me. I’m thin.

S5: Zoom has big eyes.

S6: Bai Ling has long hair.

S7: This is Chen Jie. She is quiet.

……

(一个个的英文句子被学生们成功地表达出来,连他们都诧异原来自己可以说这么多。)

[启示二]耐心等待,有效“酝酿”课堂生成。

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教师要能等待,要善于等待,就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进行酝酿,让他们在已有的旧知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课堂生成自然就产生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式的传授,而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过程。在对话中,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提升。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动态,它因为你的点拨到位而欢快跳跃。在对教材妥善转化、正确示范指点下,教师能再给学生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语言就能在改造中重生。于是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能力的提升。如让学生们将long hair, short hair, strong, thin, quiet, friends这些生词融词于句,既操练巩固了新词,又能生成出更多的语句。笔者在做出正确示范后,把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这堂课上所学的单词能用在什么句子中,自己该怎样正确运用。这样输出的语言知识才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复读。在思考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以旧带新,进行知识迁移,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学习策略。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产生更多的知识火花,带出更大的学习热情。

[片段3]

一切都进行得那么自然而又井然有序。这课时所需掌握的单词是描述人物特征的几个单词,很接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刚才学生们已经能说出很多描述性语言了。于是在practice部分笔者设计了guessing这一活动。

T: OK, listen carefully! I have a good friend. She is tall and thin. She has long hair, big eyes and mouth. She likes music. Guess, who’s she?

S1: Wang Li? (班里一个同学的名字)

T: Sorry.

S2: Yang Ke? (另一个学生的名字)

T: No.

……

(学生喃喃地重复着笔者的话,但都猜不到笔者说的是谁。)

T: Give you some hint. She is a teacher.

Ss: Miss Yu.

(学生恍然大悟般齐声回答。)

T: Yes, she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You are all very clever!

(这个答案令很多学生惊喜之余更加兴致盎然。)

[惊喜三]

Ss: We have friends too, Miss Xiao. Do you know?let me show you!

(下面一大帮同学争先恐后地举着手,并大声说道“Let me try!”,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S1:My best friend is short and thin. She has long black hair and big eyes. She has a small mouth .She likes music and Chinese.

(这是一个英语很好的女同学,她描述得很准确,而且把后面两课时的内容也加进去,笔者翻译了最后的一个句子并表扬了她 “You are wonderful!”)

(笔者请了一个同学来猜,结果一次就猜中了。)

S2: My best friend TS strong. He has short hair. He have small nose. He has a big mouth.

(这个男同学描述时出现了一些语法错误,笔者及时给予纠正,最后微笑地表扬了他 “You are brave! Good!”那学生没有想到他这么多错误也会得到老师这样的表扬,使劲地点头,坐下后脸上还笑眯眯的。)

(由于他描述得不是很详细,所以请了三个同学才猜到他的best friend。)

(此时,下面同学的手举得更高,“Let me try”的呼喊声也此起彼伏!上来的同学描述得一个比一个详细、精确,坐在下面的同学也猜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启示三]赏识评价,有效“助推”课堂生成。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不同个性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效“助推”课堂生成。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如此一来,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描述不理不睬,一声冷冰冰的 “No, sit down!”就了事,学生还有勇气上讲台吗?宽容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幼小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被这样表扬过的学生就会再次举手,一次小小的鼓励也许就此改变了他对学习的兴趣。教师那一个微不足道的微笑,一个会心的点头,一句“You are great!”“You are brave!”都给了学生一份自信和欣喜,然而这时教师只带给学生一缕春风,而学生却给了老师一个明媚的春天。

短暂的一堂课结束了,但留下的思考是绵长的。从学生依依不舍的眼神和心满意足的神情中,笔者知道这堂课成功了——动态生成,因预设而更精彩!

[反思]教师的精彩预设与学生的快乐生成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课堂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精心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预设情境,能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的精彩是可以预约的。在这节课中正是由于笔者课前对教材的整体而深入把握,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学生生活经验的详尽了解,才能为课堂教学预设了这些“创生”的前提,才会“共生”出教师、学生、教材融会贯通的“语境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精心预设, 引领生成 篇5

一、精心预设, 为学生智慧生成启航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 有了有价值的生成, 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 那么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 这样培养学生显然成了一句空话。所以, 在教学中, 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 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 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 则可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 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 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 然后就不了了之,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 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地研究, 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 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因此, 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 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老师都会很重视, 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长此以往, 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地吐露出来, 这时想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都不现实了, 这正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

就拿《桂花雨》一课来说, 小琦君既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 又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不觉得累吗?课前如果预设到答案有累与不累, 教师就能临阵不乱地启发:“累, 虽然觉得累, 心里却感到非常的开心。”“不累, 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简单预设, 虽然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 但精心设计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大胆取舍, 引领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捣乱”是孩子的问题体现, 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孩子, 多倾听, 少批评指责, 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善意的玩笑, 困惑的焦点, 理解的偏差, 观点的创意, 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以他们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创设能激发他们表达热情的教学情境,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捕捉和利用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曾经听过特级教师徐善俊执教的《赤壁之战》一课。课文学完了, 徐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 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同样, 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 如果你是曹操, 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 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 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 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凝固”起来。只见徐老师先是一笑, 既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 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 但是, 你说曹操回去以后, 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 行不行?”这一问, 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 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我想, 正是徐老师在课前有了很好的预设, 激起了他的灵感, 才会游刃有余地化险为夷。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寻准课堂生成切点

“问题从学生中来, 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课堂上, 我们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思路, 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巧妙地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发挥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力, 让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心中的卧室”, 引导他们人人参与, 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师生互动, 生生交流中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积极思考, 勇于创造, 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与感受。让他们因学习而快乐, 为快乐而学习, 无论是个性还是认知能力都得到发展。

四、“预生”有机融合, 促成课堂别样精彩

美国科幻小说家坎贝尔说过:“优秀的科学幻想家应该是个放风筝能手。幻想犹如风筝, 飞得越高越好, 但不能离开手中的线。这手中的线, 不是别的, 就是逻辑思维的科学性。”课堂生成也只有立足文本, 才能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不至于成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有些教师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 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明显错误“视而不见”, 一味地“尊重”, 盲目地追求“生成”, 追求“奇异”, 而忽略了教育的“价值引导”。

如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 当老师让学生交流自己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时, 一位学生说“我是敬佩白骨精的。因为他两次没把孙悟空赶走, 都不泄气。”此时, 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也没有为了肯定学生而进行所谓的发展性思维, 而是等该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讲完后, 反问道“白骨精不泄气是做好事还是干坏事呢?”学生一下明白了白骨精越不泄气, 干的坏事就越多, 这位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 又重视了价值取向的引导, 使学生明辨是非, 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让课堂焕发出了别样的精彩!

精心预设 注重生成 篇6

上完这一课, 思索回味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在课堂上, 问题的提出是循着课题提出来的, 所以问题的设计要能起到引导学生感悟, 扣住课题质疑, 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词读懂课文,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第二段 (3~7) 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写田老师上课的情境, 田老师把一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学生听, 作者至今不忘。田老师讲得生动, 作者写得具体。作者在描写田老师为他讲故事时, 不但写田老师讲得“娓娓动听”, 而且写自己的感受, “我听得入了迷, 恍如身临其境”。老师教学技艺高超, 我对田老师的喜爱、钦佩之情, 充溢于字里行间。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初创读时提出的问题, 积极主动地阅读这部分内容。教师只需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 注意抓住“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关键词语, 促进学生感悟田老师是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即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在课堂上几个问题的设计是预设的: (1) 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 但流露出了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感情?你能体会出来吗? (是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 (2) 开学第一天, 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 (3) 从哪儿看出“我”听得入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两个关键语句的品读也是预设的: (1) “我听得入了迷, 恍如身临其境。” (2) “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 我却仍然在发呆, 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 我才惊醒。”但学生在理解和感悟“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 听了上千个故事, 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 滋润着我。”这句话时的发言及由此而展开的讨论是没有想到的, 也是无法设想的。“为什么不把田老师的故事比作‘冬雨’‘夏雨’呢?”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在师生交流分析中突然产生的。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 我惊喜万分。我为我的精心预设而自豪, 我为我的课堂生成而骄傲, 所以在教学中, 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才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 是课堂精彩的源泉。

课前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课堂生成是课前预设的升华。预设教案, 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需要预设, 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 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 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和内容, 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 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心预设,强化生成 篇7

一、精心预设, 为生成起航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 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 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预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角度出发安排教学活动, 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 并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 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

1.预设学生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 他们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 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 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 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 并思考其对策, 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比如:我在备课外阅读《向往奥运》这一课时, 就考虑到本班学生中, 有的是体育迷, 体育方面的知识、见闻比老师还丰富;有的对体育不感兴趣, 知之甚少, 估计对文中提到的奥运明星、奥运举办地点等都不清楚;还有的从来不关注体育新闻, 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申办、筹备情况知之不多。因此,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我查找了许多有关奥运的基本知识、举办地、奖牌数、奥运明星等的文字、图片、现场回放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以便随时补充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事实证明:预设了学生的情况, 精心做了准备, 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

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然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 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 教师在预设的时候, 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 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有的文本的情感点是显而易见的, 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它们显然是教育启发学生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是讲无私奉献的, 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放弃射门》则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得失, 使学生受到人性美的熏陶, 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也有部分课文, 从不同角度可获得不同的情感点, 如《跳水》, 从船长的角度, 可启发学生遇事冷静、机智、果断;从孩子的角度, 又可以教导学生遇事不冲动, 多考虑后果;从水手的角度上, 还可以教育学生开玩笑不可过火。这些情感点犹如航标, 指引学生生活处世的方向, 对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然, 在对文本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的同时也要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 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应如何对待。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好好把握课堂, 全面预测课堂, 做到收放自如, 逐渐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智慧, 课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预设质疑问难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 不唯师, 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意外问题的出现, 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 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 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如备《西门豹治邺》一课时, 我就预设学生可能质疑的几个问题: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抓起来杀了? 课文前面说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 但后面怎么又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 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 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也投进漳河? 书上说, 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 巫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巫婆为什么不把她们送给河伯? 这样上课时就更得心应手了。

二、不拘预设, 为生成导航

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曾提到: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在平时的教学中, 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的学习走向, 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 但在实际教学中, 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听到一些别样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 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 反思自己的教学, 调整教学方案, 让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行进。如, 教学《穷人》一文, 在学习桑娜抱回两个孤儿的矛盾心理这一段时, 一学生突然提出质疑:“课文主要写桑娜乐于助人的品质, 而这里却具体写了她救孩子后的矛盾心理, 这对刻画桑娜的形象有没有影响? ”这一问题虽然唐突, 却有研读、探究的价值, 解决了将会使学生对桑娜的美好品质有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果断放弃了原有的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 最终形成统一认识:这种矛盾符合桑娜当时的处境, 是可信的, 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即使担心、害怕, 她还是做出宁可挨揍也要抚养孤儿的决定, 更显其善良。因此, 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不但不会破坏桑娜的善良形象, 反而使桑娜的形象更有血有肉, 真实可信, 具体可感。这里, 正是由于我及时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思路, 才使本节课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三、评价预设, 为生成铺路

老师的预设, 基本上有的放矢, 但是学生的状态不一, 有偏差, 有层次, 有误解。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加强评价预设, 为生成铺路。

1.生成有偏差———在补偏中认可

语文课上, 常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场景, 如:教学《当代神农氏》一文时, 问:读了课题, 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有一名学生却说出细枝末节的答案。我顺势追问:细读读人物的语言, 动作描写或许有新发现。如果一味重复自己的问题, 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如果顺势利导, 加强方法指导, 则会有收获。可见面对意外的收获, 教师只有善于导航, 才能驶进美丽的港湾。

2.生成有错误———在纠误中否定

还记得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的一幕:我问:“同学们, 文中的人物你们最佩服谁? 为什么佩服他? ”竟然有一个学生说佩服德国军官, 因为他作为长官与他手下的两个鬼子相比, 还有点“善良”, 不是吗? 他说:“我也有一个你这么大女儿。”这显然是阅读价值取向的问题, 说明这个学生还没有读懂文字的“弦外之音”。但这确实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在肯定这个学生能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之后, 我作了这样的引导:孩子们, 德国军官允许杰奎端着蜡烛上楼睡觉去, 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说:不是, 那是因为他有像杰奎琳那么大的女儿, 他心中只有他自己的女儿, 没有想到过关心其他孩子, 他是自私的。有的孩子说:身为一个军官, 却凭着心情做事, 被一个十岁的小女孩骗了, 简直太愚蠢了……面对这个“峰回路转”的场面, 我以阅读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 以一个具有精湛技艺的园丁身份“修枝剪叶”, 传递着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 影响和感召着学生, 使整个对话过程发生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

精心预设 巧对生成 篇8

下周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向别人请教”。书上有几幅插图, 创设了好几个生活情境, 就此按部就班上课?没新意!这群精明的学生早就看过了, 说不定他们会消极怠工的。对他们而言, 刺激的、有挑战性的内容才过瘾!突然, 灵光一闪:对了, 马上又要出黑板报, 我正想请美术老师“出山”帮忙呢, 就把这个当作上课的话题吧!

二、莫让浮云遮望眼

上课伊始, 我说:“老师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需要大家的帮忙, 你们愿意吗?”学生一个个腰板挺得直直、眼睛睁得大大的, 异口同声回答:“行!”眼见学生上套, 我心内暗喜, 又说:“国庆节马上到了, 我们班的黑板报又要换了。我特别想请咱们学校美术最棒的杨老师帮我们策划版面。可是, 杨老师太忙了, 我不怎么好意思开口, 不知大家有什么好办法?”一石激起千浪, 学生顿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什么请杨老师吃饭, 替杨老师捶背, 帮杨老师做事……更绝的是有学生居然想出让我班两名超级大胖子跳舞给杨老师看!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哭笑不得!看来世俗的暗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蚀了学生那纯真的心灵……

顷刻间, 我觉得肩头的担子好沉。思索片刻, 我注视着这群兴致勃勃的学生, 一字一顿地说:“这些方法管用吗?”骚动的课堂终于安静了下来。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见了杨老师先夸夸他美术好, 然后趁他高兴时再提出请求。我想每个人都愿意听好话, 老师见我们这样诚心, 他准会答应的。”刹那间, 掌声四起。好聪明的孩子啊!熟谙大人的心理, 且能巧妙应对, 我听在耳里, 喜在心底:“真是个好主意!学生的掌声己经告诉了我。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生一个个笑了……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

接下来, 我们进行了“实弹演习”, 我演杨老师, 刚才发言的学生代表我们班来请, 为确保万无一失, 他还叫上了搭档。表演之前, 我特意问大家:“表演马上开始了, 其他同学就只是看吗?”“不, 我们还要为他们出谋划策呢!”学生纷纷叫嚷着。我会心地笑了……

表演很成功, 尽管我使出种种法子故意刁难他们, 但是在智囊团的帮助下, 他们还是胜利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正当我准备领着大家总结本次口语交际的特点时, 坐位上的学生突然大声呼唤着:“杨老师!杨老师!”无巧不成书, 杨老师恰好走过我们教室门口。没待我开口, 学生已把杨老师请进了教室。这真是始料未及!

当杨老师还是一头雾水时, 刚才的主角———那位聪明的学生拉着他的搭档迅速闪亮登场了:“杨老师, 你真棒!画画得栩栩如生, 字又写得那样漂亮, 我们全班的学生都很佩服您!”杨老师听了微微一笑。首战告捷, 学生又说:“这次, 我们想请您帮个忙。国庆节不是马上到了吗, 黑板报又得换了, 可是我们都不怎么会设计、画画, 所以大家都想请您帮我们设计、美化一下黑板报。”杨老师看了看我们的黑板报, 笑眯眯地说:“画得还可以, 只要改一下标题就好了。”学生急了, 用手拱了拱身旁的搭档, 可那位一点反应也没有。他抓了抓脑袋, 想了想, 说:“画得再好还是比您差多了, 杨老师, 帮帮我们吧!”杨老师眯着眼, 思索了片刻, 说:“那我帮你们改一下, 好吗?”这时, 学生有点黔驴技穷了, 眉头紧锁, 站在那儿不停地扯着衣服。站在一旁的搭档终于开口了:“杨老师您就答应吧!如果您累的话, 我可以帮您捶背。”说着就帮杨老师不轻不重地捶起背来。站在一旁干着急的机灵鬼立马也加入了捶背的行列。其他的学生还真配合, 一起喊起来:“杨老师答应我们吧!”杨老师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好好!你们这些机灵鬼, 请人帮忙还有这么多鬼主意。”他刚想走, “哎哎哎, 请写一份保证书。”在大家的提醒下, 孩子连忙拖住杨老师的衣服说。“噢, 还要写保证书?好, 我来签一份。”“唰刷唰”几笔, 杨老师写好了保证书。

此时, 教室里欢声雷动。送走杨老师, 我继续和大家总结了本次口语交际成功的原因: (1) 彬彬有礼。 (2) 真心诚意。 (3) 随机应变。顺水推舟, 我又揭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向别人请教”, 宣布那一刻, 全班哗然!

四、课后反思

1. 精心预设, 选择好口语交际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质。”因此, 我们在平时教授口语交际课时, 应千方百计地选好话题。教材中就有许多现成的, 但是如果能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有些是他们迫切期待解决的话题, 这更会激起学生内在的能动性。因为, 与生俱来人类就有一种爱接受挑战的本性, 更何况说不定我们马上可以品尝其中的成功呢!往往巧妙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前奏。

2. 关注生成, 积极应对。

生成始于精心预设 篇9

一、预设弹性方案

教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具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能促进课堂生成。

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时,教师课前做了两种预设:如果大部分學生已经会用“倍”表示两个数的数量关系,教学就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小老师介绍“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然后教师强化“倍”的概念;如果大部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很生疏,教师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用胡萝卜和红萝卜的实例引入“倍”的概念,然后鼓励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以加深理解。

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是第一种情况,教师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让学生顺利理解了“倍”的概念。

二、优化学习内容

优化学习内容指对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调整和更换,这样也能促进课堂生成。

教学人教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先出示4幅比例不同的国旗图,让学生说说“四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初步得出结论:国旗的形状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时陷入迷茫。有一名学生提出,测量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教师肯定了他的思考,学生很快测出了一组数据:48和32,2.4和1.6,60和40,15和10。面对这组数据,学生仍然束手无策。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后,有学生又提出了一个想法:计算出每组数的比值。教师再次肯定了学生的思考,让大家动手计算。比值计算出来后,学生恍然大悟:这些国旗无论大小如何,长与宽的比值都完全相同,这正是国旗形状不变的原因。教学至此,教师再推进一步:“这些比的比值相等,能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轻松地写出了[2.41.6]=[6040]、[4832]=[1510]等等式。教师顺势小结:“数学中,像这样的式子还有很多,数学家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这节课,教师没有受教材安排的局限,而是大胆取舍和整合,让教学内容更优化。这样不仅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创设矛盾冲突

教师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意创设矛盾冲突,也能促进课堂生成。

还是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通过白板展示小白兔拔了6个红萝卜、2个胡萝卜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然后,教师通过动画呈现小白兔又拔了1个胡萝卜的情境。“现在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不难知道答案是2倍,但产生了疑问:两次都是跟红萝卜比,怎么一个是2倍,一个是3倍呢?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虽然红萝卜的总数不变,但是比较的标准变了,所以它们的倍数关系也变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得不仅是“倍”的知识,还有“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

语文课精心预设, 为生成启航 篇10

一、预设为基础, 为生成提供资源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保障, 同时也是精彩生成的基本前提。因此, 需要教师在预设的时候, 明确教学重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抓住新的教学中问题的亮点和关键点所在, 并且还能够灵活地处理, 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例如, 在学习《你, 浪花的一滴水》这篇文章时, 这首诗发表的年代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五十多年了, 很多小学生对雷锋不是那么熟悉,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雷锋精神, 这样也是不易和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目标, 让学生去辩论一下:我们的这个时代难道就不需要雷锋精神了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组成正反两方, 然后再各自去寻找一些辩论资料。辩论课异常激烈, 学生的思维火花也是不断地碰撞。正方的学生列举了雷锋的一个个英雄事迹, 并且还朗读了雷锋的一篇篇日记和名言, 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 让反方学生的观点不成立, 同时还被雷锋的精神所感染了, 而且还知道雷锋精神是永存的, 世代相传的。这样的课堂教学, 也是我们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二、生成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

语文课堂上得妙、讲得好且效果棒的最关键一点就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 也就是师生在教学中因平等对话和良好的互动产生出来的种种“意料之外”事件;也是师生在宽松与愉快的氛围中因种种摩擦而产生的思维之花,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态生成”。良好的动态生成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 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活的源泉。

比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赤壁大战》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赤壁之战结束之后, 周瑜会不会在庆功会上跟将士们探讨、总结这次会战取胜的原因呢?同理可得, 曹操是不是也会跟手下们吸取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呢?假如你就是曹操, 你将如何作总结呢?”这时, 张同学发言了:“我看过《三国演义》, 但是曹操是一个不知道认错的人, 他肯定也不会跟手下分析大战失败的原因。”张同学的一句话让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凝固”起来。这个时候, 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勇气可嘉和用心读书, 然后再及时肯定他的想法:“你说得没错!咱们在此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 但是, 曹操独自一个人回去后, 会不会反省呢?现在咱们就可以把他内心的想法设计出来, 好不好?”这一问, 迅速地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 课堂的氛围又重新活跃起来。也正是因为在课前有了很好的预设, 激起了学生的灵感, 才会让课堂的生成资源更加丰富。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合理地引导, 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与自由度, 给学生留足思考探究的空间。

三、拓展教材资源, 开发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材是供教师教学的一项有利资料, 是课堂教学的凭借而不是教学的全部, 这也就决定了教师教学时, 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要把学生的视野限定在教材之内, 要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 善于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大世界相结合, 不断地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比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和时间赛跑》这课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再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和时间赛跑的快乐经验吗?有没有一些学生落在时间后面的教训呢?”这样的提问, 既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作者“和时间赛跑”的意思, 又能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他们的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奠定必要基础。

比如, 当我们学习完《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后, 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并与同学交流一些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的能力与处理的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 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知识、分享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到快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开展预设与生成的教学, 就需要将两者达成和谐与统一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一旦抛弃了预设, 一味地去追求生成, 就会偏离生成性的本质, 进而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地, 在教学时, 如果教师单纯地注重预设的话, 在课堂教学上, 对学生的动态生成却视而不见, 任凭他们智慧的火花自生自灭, 这样的课堂也必定是一潭死水, 也无任何生机可言。所以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精心预设, 才能促使课堂有美丽的生成, 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灵动的课堂中发光发亮。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充满灵性与人文的语文课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闫晶晶.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张秋琴.映阶碧草自春色——例谈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3 (9) .

[3]黄燕.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以康定中学为研究对象[D].四川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一体化平台是关键下一篇:非抗震/抗震工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