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2024-07-20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精选12篇)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1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本文就品德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策略作以下探讨:

一、实施“预设方案”时,要把握“生成资源”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喜欢按自己的“预设”走,一旦出现“预设”外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体现了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为教学服务。

[案例1]小学《品德与社会》六下《祖国属于我们》教学片段:

师:在理想卡上,请同学们写上自己的理想,然后把理想卡贴在黑板上。(学生写完后,纷纷上台把理想卡贴在大大的“心”里)

师:非常好。接下来请几个同学上台来,面对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准备好没有?

师:好,请你来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汽车设计师。

师:非常好,可是当一名汽车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们讨论一下。」

生1:汽车设计师需要有非常好的数学功底。

师:对。

生1(轻轻地说):我不行。

生2:汽车设计师需要较好的美术功底。

生3:汽车设计师需要有创新精神。

师: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你能达到吗?

(这时这位学生已经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你的理想是好的,但由于平时你比较贪玩,所以把学习给落下了,你说这样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上述案例中,生1、生2、生3三位同学,所涉及到的“数学功底”、“美术功底”和“创新精神”都是汽车设计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这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发自内心的想法。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在备课中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充分利用这个新生成的资源,循循善诱地引导这位同学从内心找到自己与理想的差距,激发他的学习欲望。这时这位学生的反应是不好意思,低下了头,回答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回答受到全班师生的掌声鼓励,这时的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设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敏感的教师抓住了这个机会,变偶发的生成资源为教育良机,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把握“生成资源”时不要完全游离“预设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最多的还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尽可能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生成”时,不能完全游离“预设”,否则将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不良后果。

[案例2]小学《品德与社会》六下《放飞和平鸽》教学片段:

教师在教学”中华之剑”模块,讲到中国人民海军时,插进了清朝北洋水师的有关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第一次听到清朝时期中国还有一支海上舰队。同学们都提议老师讲一讲有关北洋水师的相关内容。这位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了有关北洋水师的网络材料,因网络资源容量大,一时收不了场,下课铃声响了都没有结束。同学们学习效果不好。这个案例中,教师就没有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偏离了“预设”的目标而收不回来,其实北洋水师这个知识点完全可以让学生课余去探究。

可见,没有预设就没有秩序,没有预设也就没有确定性。为了在把握“生成资源”时不完全游离于“预设目标”,教师要准确地理解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教学预设的重点与可能出现的情况。具体来说,教师的预设不仅要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

三、促使“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

新课程下的品德课,要使“生成”更精彩,就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这种“预设”应适应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预设”开放的教学过程,为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

[案例3]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小手拉小手》课堂实录片段: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急急地来上课,忘记带课本了。谁能借老师用一用呢?

生1:老师,我借给你。

生2:老师,用我的

……

师:好的,你的借给我用一下,谢谢这位小朋友。

师:刚才老师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伸出了热情的手帮助老师,老师非常快乐。你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呢?同学们又是怎样帮助的?

生3:老师,那天我忘了带铅笔了,是我的同桌借给我的。

师:那你谢谢她没有?

生3:我当时就说谢谢,她很开心,我更高兴。

师:对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嘛!

生4:老师,有一次体育课我忘带跳绳了,也是我同桌借给我的,我说谢谢,他还说,不客气。

师:对呀,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应该主动伸出双手去帮助,有了互帮互助,我们的学习生活就更快乐了。

“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教师如果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灵活地进行教学。细看案例3这个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精心安排的“预设”: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乐于帮助人”,用“今天老师急急来上课,忘记带课本了,谁能借老师用一用呢”来引导小朋友逐步进入课堂情境。而后又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同学们又是怎样帮助的”等等,给学生留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和自主构建的空间。教师还充分利用谈话交流中生成的资源,培养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这样的“预设”,就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资源。

关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只有在巧妙“预设”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及时有效地重组,达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才能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2

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其实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教者尽管会对教学思路有所预判,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我们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还不太相吻合的情况。从而造成教与学的矛盾,即所谓的预设和生成的矛盾。怎样去比较妥善解决它呢?我认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这一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我曾经按照前几个班既定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八(7)班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观看第3、4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但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因而,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很好的解决,提出来的问题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整个班出现了教学冷场的局面。这个时候,我果断的把整个问题拆解成几个单独的要素进行引导,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及时播放了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经过调整之后,学生开始陆续理解和消化了该章节的内容,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因此,当我们提出问题后感觉学生在下面没有反应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问题学生可能还没有理解,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们应及时的变换问题的提问方式,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把专业性的问题变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现实问题,把成人化的问题变成学生能接受的问题。总之,我们提出问题的好坏应以学生的反应是否强烈为标准。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3

关键词:预设;未预设;生成

所谓生成性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充满活力。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一、精心“预设”高效“生成”

要实现精彩的生成,教学就要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能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有关的知识以学生熟悉的接近生活实例展示出来。同时,用学生容易接受的生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接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预设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案例1:学习《视觉的形成》内容时,我分三个批次视、听一段视频。第一次,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只听声音;第二次将视频静音只看画面;第三次既看画面也听声音。然后让学生交流不同情形下的感觉。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当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接受信息时,会更为完整,更为准确。

当我提出“为什么听得见,为什么看得见”的问题时,多数学生都会回答“有眼睛就看得见,有耳朵能听得见。”接下来就可以学习眼的结构。学完后提供一个医学案例。眼球正常,但是却看不见,引出视觉的形成。学生不仅了解了视觉的形成,还认识到了影响视觉形成的原因。

学生在情境中不断质疑、思考、学习,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2.预设要留有空间

案例2:在学习《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时,我播放了一段马戏团小狗做算术的视频,学生很感兴趣,有些学生提出了“我们家的小狗不会算术”的问题,“为什么马戏团的小狗会,我们家的小狗不会”的问题,我再放一段“小狗训练时”的视频,学生恍然大悟。开始不停的举例、讨论、分析、判断,最终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区别有了很好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预设,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对问题的学习,也有利于促进问题的生成。一般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也是来源于生活情境,这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和联系,顺应学情,借机施教,融汇知识和生活,让学生乐学,提高学习效率。

3.预设要贴近生活

教学的“生成”不是无规则的生成,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来促进的过程,精心预设是在教学中,主要考虑这节课要讨论哪些问题?达成哪些目标?如何能激发学生对该问题产生兴趣并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的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能把预设看成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问他,不能够因为你打乱了你的设计而不闻不问,而是要及时巧妙地加以利用,并丰富课堂、拓展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案例3:在教授《传染病的预防》时,正值冬春交替,感冒高发时节。在班级内常有,学生亲身体会,通过这一病历分析,学生联系自身体会,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理解时感到比较容易,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就有学生思考提出了疑问:夏天被苍蝇叮过的食物,妈妈就不让我吃了?是因为苍蝇上有很多细菌,能传播疾病,它是传染源还是传播途径?学生纷纷展开讨论,紧扣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苍蝇是传染途径。苍蝇本身没有患病,只是携带了病菌,是传播途径。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生成,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捕捉未预设下的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它既有预设性,又有不确定性。预设性是指该教学环节由教师设计的,它是课前预设好的。不确定性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言行,这是不确定的。老师若能将这些言行转化成教学资源,这就是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仍过多地关注了预设,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流程,这种教学方式背后隐含的假设就是把学生看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把学校看成车间,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工厂式的生产,从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行。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一只丑陋的毛虫,天才能从中看出一只蝴蝶。教师也许并非天才,但可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作为教师应该有效地捕捉并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素质教育要求,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应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的需要是课堂的灵魂。学生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异常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善于洞察、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资源,成为有价值的课堂资源。那么如何将学生的言行转化为生成性资源呢?

1.借助学生的兴趣有效生成

案例4:在教学《人体的激素调节》时,在备课中我就预计学生反响比较大,对于生长激素、性激素等都做好一些补充准备。但是在教授过程中,讲到性腺分泌性激素来维持第二性征时,就开始有学生提问:“什么是第二性征?”“小时候的性腺也分泌性激素吗?”等,这完全打乱了我的预设。学生很兴奋,想要规避掉是不可能的。我从层层问题来让学生自己分析、推断,得出结论。“你现在和小时候的区别有哪些?”“身高年年长,体重年年增,进入青春期后你的身体还出现了什么变化?”学生得出“男生出现胡须、喉结,女生乳房发育等这些都是第二性征。”第一个問题就解决了。“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幼儿时期出现第二性征吗?”“没有出现,所以婴幼儿时期的性腺不分泌性激素。”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虽然不是本节课的内容,但是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借助学生的错误有效生成

案例5: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是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优秀教师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或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两相对比,让学生自行判断,得出结论。在教学《营养物质的作用》一节,讲到维生素 B1 缺乏症—脚气病时,却总有不少学生把它误认为是“足癣”。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避免错误呢?我灵机一动,何不创设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文自行区分呢?于是,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脚气”的症状和起因等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很快,区分结果 出来了,“脚气病”是缺乏维生素B1 引起的,而俗称的“脚气”(即足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出错了。这个小插曲从表面上看是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疾病,实际上却是纠正了许多学生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错误认识。

初中生物生成性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满足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同时,也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要构建科学生成性课堂,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生成意识,主动实施生成性课堂的策略:

1.提前入境的“预设”。在精心预设的同时,教师虚拟地进入头脑的“课堂”,让自己、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通通动起来,把握一些很有可能出现的“可能”。同时要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这是走向科学生成性课堂的前提条件。

2.随机灵活的“应变”。在探究等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做出及时的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怎么办?遇到与众不同的声音怎么办?遇到错误怎么办……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来的各类信息,适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及时生成课堂的精彩。

总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精心预设及时捕捉促进有效生成,构建起初中生物生成性课堂。那么,以探究为主的生物课堂一定会生机盎然,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参考文献:

刘恩山.中学生物學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让预设和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翅膀 篇4

一、制造各种错误, 期待主体表现的精彩生成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由于生活经验不足, 思维发展不够成熟, 在课堂上表现出错误或偏差是很正常, 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课堂生成的资源, 教师及时捕捉, 巧妙挖掘, 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 自我体验等方式, 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而有些错误是可以预设的。

“人之过也, 如日月之蚀也。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这是我们对待错误的一种正确认识, 无可非议。我们想说, 如果教师不慎出错或故意出错, 更有胜者制造错误, 一定要让错误体现价值。就教师本身而言, 有意制造“错误”更有一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意味。

1. 明知会错误, 在辨析中激发主动思考

在《背影》第一课时, 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天无绝人之路”不得其解, 解释牵强附会, 就立即停止原计划。我首先要求学生弄清“天无绝人之路”在文中是谁说的, 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学生通过仔细阅读, 把该找的语句都找出来了, 接着我又引导他们展开激烈的辨析。结果学生不但理解了“天无绝人之路”的意思, 而且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在学生的不同理解中不着痕迹地理解了“天无绝人之路”这个难理解的词句, 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展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2. 用错误契机, 在比较中获得真知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留心捕捉和筛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错误资源, 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还可以巧妙设计一些“陷阱”, 诱使学生失误出错, 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目标,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设想各种问题, 期待主体思维的精彩生成

课堂提问既是师生对话和交往的重要形式, 又是引发师生之间对话的手段,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熟悉发问的艺术, 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有位教育家说过:“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的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而有效的课堂提问需要精心预设。

1. 多角度提问

多角度提问是指教师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多种答案的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可促进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 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 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观点, 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新异性。

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长的课文, 全文的内容都在心里了, 光掌握这个大意是不行的, 还得好好学习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为什么那么多人痛哭流涕去怀念他、追悼他?为什么他生前的这些事情周晔都历历在目?这都是有道理的, 所以请同学们自己读书, 一边读一边想, 你看看悟出了什么道理来, 这篇课文很感人, 你有没有受到什么感动?鲁迅先生这样做人, 这样做事, 你受到什么启发没有?这篇文章哪里有疑难之处?有问题解决不了, 通过读书把它解决了。一边读一边想这五点, 你有哪一点收获, 你就把它记下来, 在旁边写上批注, 圈点勾画, 读完之后, 你们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强化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全面地思考, 深入地研究, 这个问题一交给学生, 就意味着把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此时只在一旁静心的聆听, 细心地发现, 巧妙的引导, 这样的课堂怎么不会精彩迭出呢?

2. 悬念式提问

悬念式提问就是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构成悬念, 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如在讲解记叙文时经常用到这种提问。学生在阅读倒叙式的记叙文时, 往往阅读了开头便产生了一系列疑问, 教师就应该预设问题, 关键时刻一一抛出。同学们会马上七嘴八舌嚷开了, 不少学生急于催促教师讲下去。问题一旦提出, 就构成悬念, 使学生答之不能、罢之不忍, 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三、设置探究性预案, 期待主体的创造性精彩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往往由主导课堂变成主宰课堂, 导致教学预设的刻板和僵化, 更无从奢望在课堂中的生成活跃的学习氛围, 这是一种刚性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弹性设计”, 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 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5

对于课堂上意外的生成,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只有课前有所预设,有备而来,才不会对课堂上的偶发“生成”处理得过于简单和草率,课上才能显现出一位教师的睿智和教学功底。因此,教师要“潜心会文”,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准、言中之意、言中之情,透彻地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正如于永正老师所提倡的:课前备课诵读默想,读出自己的见解、情感,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小到一个字、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立意等)。我想,一个好的预设,可以反映出讲课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因为这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需要多元解读。这样,在课堂中就能迅速调用多种方法,教学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

就拿《桂花雨》一课来说,小琦君又是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又是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不觉得累吗?课前如果预设到答案有累与不累,教师就能临阵不乱地启发:“累,虽然觉得累,心里却感到非常的开心。”“不累,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简单预设,虽然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但还是需要精心设计。

二、大胆取舍,引领生成曾经听过特级教师徐善俊执教的《赤壁大战》一课。课文学完了,徐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凝固”起来。

只见徐老师先是一笑,既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我想,正是徐老师在课前有了很好的预设,激起了他的灵感,才会游刃有余地化险为夷。

三、反复磨炼,精彩自现

教学需要反思、实践、再反思,方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会遮蔽生成,甚至不给意外在课堂上留一点缝隙,其实这是教师害怕在课堂上出现自己难以扭转的局面而犯错误。实际上,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甚至教师出错的地方,而正是这种生成,让课堂主体性色彩更浓,处理得好还会让课堂教学散发光彩。

大家都非常熟悉特级教师王菘舟,他有一篇文章是《智慧的觉醒》,给了我很多启发。王菘舟老师借班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这就是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邱少云。你们面对这样一位战士,有什么想说的吗?”接连三位学生发言,个个精彩。就在期待新的精彩进一步到来之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发言了:“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全场一片愕然,王老师在尴尬中草草收场。“痛定思痛,这种类似的情境你能预防吗?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了。”于是,王老师反思一个个可能的教学情境,最后得到智慧的答案是:儿童的观念从根本上都是善的。

机缘巧合,他又一次执教了这一课,最后“傻瓜事件”又上演了,一个男孩站起来说:“邱少云,假如我是你,我打几个滚先将火灭了,说不定这时敌人正在睡觉呢!”王老师沉默了大约十秒钟,他等这一刻太久了。他清了清嗓子,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交流:“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是吗?我理解你,谁都希望好好活着。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也一定有活下去的念头。”小男孩的情感之门慢慢敞开了,王老师话锋一转:“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的内心响起。大家听,另一种更强烈、更加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等待中,班上陆续有学生举手。“我还听到有一种声音这样对邱少云说,邱少云啊邱少云,你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钢铁战士吗?烈火可以烧毁你的身体,但永远烧不毁你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精神,你将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当第三个学生说完时,“哗!”台下一片掌声,热烈而持久。我看到这儿,也不禁沉浸在王老师教学的酸甜苦辣之中了。我想,教师经过这样的磨炼,一定会迅速地成长起来。

语文课堂,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 篇6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设 生成 有效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语文课堂就是应该在不断生成中前进的,而预设则又是整个课堂的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点。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统一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二者缺一不可。

一、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预设是学生动态生成的前提,是生成学习的起点。预设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像教学设计、教案等就是预设的产物。预设是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预设凝聚了教师的思想和智慧。

同时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没有生成,课堂如一潭死水,机械而没有生气。课堂不应只是预设的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应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如苏教版九下的《送行》是篇幽默散文,它描写了作者在车站遇到勒罗从事专职送行时的表演。文章蕴涵着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望。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来计划是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到作者所需表现的深层内涵,然而由于文本略显艰涩,我就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我挑出一些重要的细节和场景,让学生自己对课本部分内容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反复修改课本剧,然后分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主人公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采用这种课本剧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于文本中并从中获取自己的心灵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动态生成,提高预设质量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同时应该随机应变。动态的生成是建立在精心的预设基础上,及时的调整预设的计划,能够有效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资源,联系教学目标,促使生成,将之融入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孔已己》这篇课文时,文章有这样一个重点: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三、统一预设与生成,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运用来自于什么?其实就是来自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预设和生成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的。开发生成性资源,需要精致预设,教师需要深入的备课,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备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备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可能对学生生成的信息快速地进行判断并纳入到所备的“预案”中,与已有的“资源”建立联系。正如歌德说:“我能看见什么,取决于我已经知道什么。”真正把握好预设与生成,才可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也才能让我们从一节课的出彩走向整个语文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讲授《生命与和平相爱》时,在预设时我计划结合课文内容渗透讲授犹太民族的历史以及犹太人的家教,让学生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但是有位学生在课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实,说到新中国的成立和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临时调整课堂教学,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和平发展这一世界主题结合起来讲授,将文章的主题紧紧地牢固地抓在手中,联系目标,促使新的生成,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中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跳出“应试教育”的拘囿,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思想传统道德教育,穿插历史传统文化教育。这样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促进自我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7

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 总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 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 甚至查阅很多教学资料, 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预设。不言而喻, 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 预设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做好预设, 一是要深入理解教材, 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 以教材为基点, 预设成教材中使用的教案。一是要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 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

以下是预设《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计划。

l.理解课文内容, 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培养沟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丈内容, 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先初读课文,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交流初步感受, 并提出问题和困惑。再深入研究课文, 沉浸其中, 透过语言文字, 与文中人物进行, 心灵对话, 把握文章主旨, 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最后整体感知课文, 进行课外延展, 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生成是语文课堂的一道美丽风景

从以上教学计划中, 可以看出, 完全是在教师的设想中完成的。诚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 但仍然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 具有很强的计划性, 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 也正是预设的不足之处。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 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 是具有巨大认识能力和主机能动性的, 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体, 而且都有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决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要时刻注意课文中发生的情况, 也就是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 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 千万不能对这种资源视而不见, 按部就班地完成我们预设的教学计划, 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 对我们的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 使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课堂。

在执教《羚羊木雕》一课时, 我曾做好自己的事先预设, 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结尾“我”满腹委屈地想:这能全怪“我”吗?请同学们帮“我”想一想事情该怎样处理才算妥当?学生们各抒己见, 想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我准备适时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这时, 一个同学又站了起来, 他说:“这件事谁都不怪, 得怪‘我’的奶奶, 是她没将‘我’的父亲教育好, 才导致父亲怕媳妇。”于是师生趁机讨论家庭中婆媳关系的问题, 现场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 许多同学还对如何处理婆媳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很有些独到的见解。

三、预设与生成要做到和谐统一

不难发现, 预设是教师对文章的理解, 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展示了教师与作者思想的交流, 融入了教师对文本情感的升华, 可以说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我们决不能误解了新课标的内涵, 因为过分强调生成, 从而忽视了预设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甚至对教师的课前预设全盘的否定。这样就会将语文教学引入另一个极端, 完全由学生主体代替了教师的指导。但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 而“学生为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课堂是动态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 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 要审时度势, 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艺术。

总之, 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 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参考文献

[1]陆志平, 顾小白.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8) .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8

笔者听过这样一节物理公开课, 课题是“行星的运动”。 授课老师先给学生放了一段行星运动的视频, 然后请学生针对这一情景提出问题。 由于没有任何引导,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 比如行星的表面有没有空气, 有没有生命物质? 行星做什么运动?行星会不会与其他天体碰撞? 也许是为了表示对学生所提问题的重视, 那位老师居然不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先做一定筛选, 就开始一一回答学生的问题。 可能是对自己的回答不够自信, 老师还时不时地问学生, 你对我的回答满意吗?如此这般折腾了大半节课, 老师看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都还没讲, 于是开始匆匆介绍教材中的内容, 因为所剩时间不多, 最后草草收场。

以“学习中心论”为理论基础的有效教学认为,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 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反观前面提到的那节课, 教师的意图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但是随意地创设情境, 不加任何引导, 就让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做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何益处呢? 而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加选择地一一回答, 且不论教师的回答是否令人满意, 这种“答记者问”式的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于何地? 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呢? 所以, 这种远离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其实是无效的动态生成。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注意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 又是动态生成的, 更是充分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有的老师对立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认为:预设多了, 生成就少了;生成多了, 预设就没用了。 其实, 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 而应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 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 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1.合理预设教学起点, 是有效生成的前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段经典的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表述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 在教学预设时首先应对学情进行诊断分析。 教师既要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具备了哪些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 又要了解学生头脑中存在哪些妨碍新知识获得的有与科学知识相违背的旧知识, 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引导。

具体到前述“行星的运动”一课, 如果课前教师准确分析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但对行星的运动规律, 尤其是行星的逆行并不了解, 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自然会引导学生关注行星的运动特点, 思考行星的逆行的成因。 这样就不会有那节公开课的尴尬了。

2.精心预设教学生成点, 是有效生成的保证。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信马由缰地开展教学活动。 恰恰相反, 有效的生成对预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预设, 对教学的局部环节精雕细刻,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才能使课堂的生成更有效。 一些优秀教师在课堂上不经意地追问一个问题、 演示一则实验, 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是 “深思熟虑”结果。

物理特级教师吴加澍老师对物理教学有极深刻的思考, 他主张通过精心预设, 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亚研究”、“类创造”的过程。 吴老师在“电流表改装成安培表”的教学中, 一改常规做法, 不是仅将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 演示一下就完事, 而是充分拓展了实验过程, 丰富了实验内容, 程序如下:

(1) 为了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电流有多大, 将电流表G直接串入灯泡电路中, 随着电键短促闭合, 电表指针迅猛撞击过去 (如图a) , 这说明电流表不能测较大电流。 怎么办?

(2) 不少学生看到讲台上放着多只同样的电电流表, 就建议将它们并联成电表组, 再接入电路 (如图b) 。 这样做果然解决了单只电流表量程过小的问题。 但用多只电表不方便, 能否进一步简化?

(3) 经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 他们很快提出改进方案, 仅保留一只电表, 其他电表则用电阻R来替代 (如图c) , 只要使R的阻值等于被替代的电表的总内阻即可。 经过实验, 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至此, 一只由电流表改装的安培表已初具雏形。

(4) 有的学生也会提出另一种方案:给电流表串联一个大电阻 (如图d) 。 教师照此演示, 结果电流表避免了过载, 但小灯泡却不发光了。 显然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并不可取。 这个反面例证, 使得学生不至于把安培表与伏特表两种不同的改装方法互相混淆起来。

吴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 环环相扣, 但却不僵化, 它预设了许多生成点, 给生成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如:通过图a实验让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电流表量程过小, 在讲台桌上摆上多个电表为同学想到图b做铺垫 (对教学细节考虑之周到, 令人赞叹) , 从图b到图c、图d的设计可以作为学生的任务 (生成点) 。这些精心的预设, 是有效生成的保证。

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精心、再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这时, 如何让课堂生成更有效呢?

1.立足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时间限制的, 如果不顾课堂生成的问题和事件有无教学价值或价值大小, 一律做动态生成式的处理和探究, 不管是否是教学的重、难点, 处处动态生成、人人动态生成, 那么这样的课肯定是无效或低效的。 事实上, 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其本身存在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去比较、判断、鉴别, 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而生成是否与教学的重难点有关可以作为判断生成是否有价值的最简单标准。

在上“功”这节课时, 笔者引导学生推出功的一般计算式W=FLcosα后, 突然有学生提出:“老师, 如果可以将力或位移分解的话, 那功也可以分解吧, 功不就是矢量了吗? ”笔者顺着学生的问题追问:“你说功可以分解, 可以具体举了例子来说明如何把功分解吗? ”学生果然就举出了一个例子, 他说:“用一个沿斜面的力把物块从斜面底端拉到顶端, 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可以直接用W=FL算出这个力的功, 而物体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都发生了位移, 力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都做了功, 所以可以将功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笔者继续追问:“那你算过两个方向上的‘分功’吗? ”于是, 笔者引导学生一起算一算“分功”。

水平方向:W1=Fcosα·Lcosα=FLcos2α

竖直方向:W2=Fsinα·Lsinα=FLsin2α

至此, 学生发现W1+W2=FLcos2α+FLsin2α=FL (cos2α+sin2α) =FL, 即W=W1+W2。

既然“合功”等于两“分功”的代数和, 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功是标量。

在这个案例中, 尽管学生的观点并不正确, 但是他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功是矢量还是标量的判别, 是本节的难点。 所以教师临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 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前进, 最后证明功是标量, 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精彩。 像这样的生成就是有效的生成。

2.让有效的生成延续到课后。

但有价值的生成未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生成的问题的确是有价值的, 那么即使这个问题并不适合在课堂上展开, 也不要采取否定态度, 而要鼓励他们到课后寻找答案。 时间一久, 学生的智慧就会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

在“薄膜干涉”一课中, 当笔者和学生讨论牛顿环的特点时, 有学生提出:牛顿环既然是光的干涉引起的, 而牛顿环又是牛顿首先发现的, 也就是说牛顿早已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 那为什么他还要坚持光的微粒说呢? 为什么还要托马斯·杨花那许多心思设计双缝实验证明光也能发生干涉现象呢? 虽然笔者当时也无法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 但还是对提问的学生表示赞赏, 并鼓励他课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本案例中, 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无关, 但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和带来启发, 让他们有新的收获。 新课改主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要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了解一些物理学史,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很有帮助。 从这个角度看, 这个意外的生成是很有价值的。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有效教学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 都要服从于有效的课堂教学, 都要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相对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和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 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 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在实践中, 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 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 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

面对新课改, 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基础上, 积极引入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使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2]成建.论物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物理教学探讨, 2013 (4) .

[3]吴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7) .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9

一、教学预设, 奠定生成基础

1.在教学目标方面的预设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为了合理地应用预设与生成, 就需要在教学目标方面进行预设。教师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时, 应该精心地设计教学目标, 做好教学目标方面的预设, 为生成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态度、知识以及能力等几个方面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进行预设。在进行教学目标的预设时, 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进行充分的掌握,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的学习。教学目标的预设还能够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动态生成奠定基础。因此, 英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英语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预设把握好英语教学的方向, 从而有利于教学的生成。

2.在教学过程中与学习方法方面的预设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预设时, 还应该从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预设。在开展英语教学时, 学生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年龄、认知方式以及性格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就加大了英语教学的难度。正是由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等因素, 使得其在学习英语时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师针对这种情况, 在进行教学的预设时, 需要重视学生的差异, 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并进行详细的掌握, 从而更好地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的预设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预设, 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的形成学习经验, 并促进教学流程多样化的发展。此外, 教师还应该注重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预设。学习方法的预设对英语教学的预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学习英语的方法非常的多,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更好地生成英语课堂, 就需要通过学习方法的预设选择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但是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

3.充分预设, 注重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在英语教学的预设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 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进行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预设时, 不仅需要做好课程与教材的备课, 还应该对其学生给予高度的重视, 通过对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学习习惯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来更好地进行教学的预设,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英语教学前的预设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具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详细地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做好铺垫。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能够确保英语教学顺利的开展下去, 并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What do you like?I like…”句式进行预设,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what do you like?”, 这样的预设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挖掘, 并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打下基础。

二、动态生成, 促使预设升华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预设与生成进行教学时, 需要做到动态生成来促使预设进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充分的挖掘, 从而促使生成。在进行预设与生成的应用时, 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挖掘、开发学生的优点, 掌握好学生的思维亮点、独特见解以及创新精神等。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优点进行英语教学预设工作的开展, 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能够通过预设深入地延伸与拓展学生的优点。教师还应该合理地运用文本教学, 从而使得教学能够动态生成。文本教学的运用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帮助学生充分地挖掘文本中的英语知识。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对新知识的构建与拓展给予高度的重视, 帮助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升华自身的语言知识。

例如, 在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 教师需要提前对英语课文进行预设, 让学生提前预习文章, 之后组织学生讨论英语文章的课堂问题, Do you agree with their opinions? (They are happy, though they have lost the game.) Why??在教学的预设过程中, 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主动地表达出来, 通过自身的见解来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 使得英语教学课堂的氛围得到升华。学生的见解可以为“Friendship is an important game, long lasting friendship.”。教师针对学生的精彩回答与独特的见解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最后, 教师还可以根据英语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一项有价值的课后作业, 如“Which one do you feel happy, to face a happy face or a sad face?”。这样的课后作业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小学英语教学的动态生成能够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并能够促使预设升华。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10

一、情境创设

在科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价值的情境, 对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进行科学探究, 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科学课堂教学中, 有些情境创设会让人产生异样感受, 比如以下的事例。

在某市的一次教学大比武中, 有一位教师为了引入汽化和液化这一课题, 不惜代价, 在炎热的夏天端来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放在讲台上, 然后问:“同学们吃过火锅吗?”“吃火锅有什么体会?”等学生五花八门回答后, 转述道:“今天老师也特意带来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 让同学们尝尝。”“但有一个条件, 必须是戴眼镜的同学。”接着几个戴眼镜的同学被幸运地请上了讲台, 按照老师的要求戴着眼镜, 头挨头围在没有掀开锅盖的火锅前, 当老师开启锅盖时, 他们中的一两个开始叫起来:“看不见了!”随后他们刚开始想品尝时, 又被老师因时间关系……停止了。戴眼镜的学生似乎有些不满地回到自己的位置, 老师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

刚开始, 笔者十分敬佩这位教师的创意, 将生活引入了科学, 让科学走向社会,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深层去思考, 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效吗?从学生“没吃过”等五花八门的回答、“垂头丧气”的表情和“不满地回到自己的位置”的行动中, 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出, 有效的只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教师顺利地完成了他的预设计划, 失去的是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教育和诚信教育, 偏离了科学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属于高成本、低效益的情境创设。

在笔者看来, 产生类似于此案例中呈现的一些问题的根源是:备课时, 我们的教师没有深刻地去关注情境创设在一堂课中所起的教育功能, 没有充分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不合理预设引起情境创设偏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和难以预测的课堂问题出现。因此, 笔者认为:科学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必须源于生活、经济直观, 尽可能关注它的教育价值, 切合课堂教学主题, 避免情境创设的形式化、虚拟性。同时, 在选择有效的情境时, 必须详细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分析学生潜在科学知识的差异, 以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 挖掘课堂教学“生成”问题的教育价值, 达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只有这样, 我们的科学课堂才不会像一潭死水, 面对面的师生才不会变得背靠背;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科学教学才会做到“知、情、意、行”相互统一, 进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最大化。

二、探究与实验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也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实验、关注探究, 但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单地等同于科学实验, 否则就会出现难以预料和处理的生成问题, 进而导致费时而低效或无效的结果。然而, 在现实的教学中, 这样的现象还是时时会发生。

例如在上七年级第一册“蒸发”这一课时, 几乎所有的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影响蒸发快慢有关因素”时, 都采用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探究, 而且采用了学生分组实验, 这样瓶瓶罐罐一大堆, 结果导致上课时间不够, 许多“生成”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如果不是有人听课, 教室 (或实验室) 里可能会乱得一团糟, 上课的效率可谓很低。

对于类似此课堂中未能解决的“生成”问题, 我们应该深入地反思我们的教学预设:科学探究中验证假设的方法是否一定是实验?除了实验, 有没有更经济有效的方法?其实, 验证温度、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速度影响蒸发的快慢, 不需要进行实验, 只要举出生活中具体的事实加以论证就可以了。重点应放在探究“液体的种类会影响蒸发的快慢及蒸发要吸热”这一知识点上。因为实验和科学探究只有在学生感到疑难但又有能力解决时, 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同时这样做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解决课堂中的“生成”问题, 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因此, 科学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习知识的起点能力, 并且尽可能将自己置于学生角度去思考, 进行精心预设。然后, 据此来选择学习的探究点和实验点, 让学生能在“最近发展区”中, 跳一跳, 像摘“桃子”一样建构自己的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会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真正的活力, 重现新的生机。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教学媒体是指直接加入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包括:语言、书本、黑板、挂图、模型、幻灯机、投影仪、VCD或DVD、电视机、计算机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网络交互学习系统等, 它在教学系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媒体选择的恰当与否, 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

在科学教学中, 不管是以前的理、化、生分科教材还是现在的综合理科———科学教材, 我们的科学教师都十分关注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堂中使用, 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为许多科学教师选择媒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但在众多的媒体面前, 我们的科学教师有些不知所措, 甚至因媒体选择不当产生无法预测的“生成”问题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无效。例如, 一位科学教师在上“地球仪和地图”这一节中, 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幻灯片一张接着一张地播放, 却没有将地球仪及其经纬网模型带入课堂进行教学, 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经线和纬线, 在制作地球仪的模型时, 许多同学不知所措。

在我看来, 虽然这位科学教师已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计划, 但从学生的反应上我们可以看出, 这堂课没有真正的教学效益。这就是我们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中存在的一种误区, 即凡是现代的必定是最好的, 一上科学课必定与现代化挂钩, 动辄多媒体。确实多媒体兼容了图、文、声、像等, 能化静为动、缩短实验的时间, 但多媒体的流程安排往往只是老师的一意孤行, 缺少课堂的生成性和灵活性;并且我们的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大多是一些问题的答案和教师的板书, 这样高密度、追求标准答案而无板书的课堂会导致我们的学生文字书写表达能力的下降、学习主动性的弱化和创造性的扼杀。当然, 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的媒体使用中, 除了这种对多媒体过分依赖的误区, 还有一种是固守传统中的粉笔、语言、书本、黑板、挂图、模型、实物、简笔画等媒体, 排斥现代教育媒体。这两种误区都是由于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 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没有科学的认识造成的。

“只有最恰当的媒体, 没有最好的媒体”。因此, 我认为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中, 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学媒体和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需要, 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小组合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 未来社会应该是合作共处的社会。因此, 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它对于增进师生、生生之间交往, 促进学生社交技能、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主要形式之一,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受到许多师生的欢迎, 并给我们带来课堂的开放、气氛的活跃, 但教学是否有效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究。

在一次听课中, 某科学教师在上“影响蒸发快慢”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提出:“住宿生洗衣服后最希望做什么?”学生答:“挤干、阳光、展开、电风扇吹等。”然后教师又提出:“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哪些?”下面马上就有许多同学举手, 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却让学生先进行讨论, 再回答。

你认为这样的合作有必要吗?有效吗?从学生的反映中, 我们可以看出, 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 其本质是一种无效的合作学习。

在我看来,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 科学教师在课堂“预设”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即较简单的学习内容, 学生个人能独立学习就不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只有在学习较复杂的、较综合的学习内容时, 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 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上面所提的那位教师只重合作形式而忽略合作实效。

2.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如分工要合理, 职责要分明, 让每一个组员都能得到提高, 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习惯。在进入初一或者在小学时, 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小组合作的组员们在回答时说:“经过我们组的讨论, 我们认为……”“我们组赞成……”“我们组理由是……”等,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展现合作成果、体验合作力量的习惯。

3. 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一般为4~6人, 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 而不能乱点兵, 随意组合, 导致个别组热闹、无数组冷场。同时应尽可能进行动态调整, 比如男女生流动互换、角色互换等。

4. 合作前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 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才有成效。因此, 作为科学老师, 在教学预设中, 应考虑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前, 给他们有独立蕴酿自己思想的时间。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合作, 才会有各抒己见的争论和争论后汇合的认同, 达到小组合作效率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11

一、预设问题的解决途径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尊重主体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背景都是如此丰富而独特。因此,真正的教育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的,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自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的本质。有效的教学也必然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上课不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教师把教材规定的内容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改造,用教材所体现的人类经验来扩充、丰富、发展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将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怎么学习这部分内容,我怎么才能学得有效?在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希望教师给我提供什么帮助?……然后再考虑自己怎么教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关注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才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情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参与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它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让学生自己讲,学生不会的由师生共同探究,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预设问题答案,实施分层导学。过去,我们组织教学时,常常把教学内容“嚼得过细”,把一个问题肢解成一个个细小的问题,课堂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们也曾经把自己“高明”的“引导”本领而沾沾自喜。反思过去,问题过细过小。没有思维含量,学生在狭小的思维空间中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要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处理,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当然、问题的思考空间大了,难度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应相应增加了,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采取了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对部分的预见,准备了一些“锦囊”,以确保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育专家提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随着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活动的增多,教师时常遇到学生提出的种种始料未及的问题,这时我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1、掌握问题尺度,灵活处理问题。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新课程下,我们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具备敏捷的教学机智,要能灵活,合理地解决课堂中生成的各种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丰富感性材料。课堂上,互动生成的问题,有多种原因,有些是由于学生对材料的感性认识不足,对于这类问题,我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不断丰富感性材料,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实行延时处理,指导查阅资料。在现实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学生提出比较棘手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敢于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课后通过上网,去图书室查阅资料以及请教他人等多种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好在预设与生成种产生的种种问题,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论文 篇12

一、做好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预设, 奠定生成基础

(一) 在教学目标方面的预设

在对小学英语进行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而且, 在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的时候, 可以从能力、知识以及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进行目标的设计。另外, 还要注意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整体的掌控, 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 为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上价值的动态生成提供一定的基础。因此, 在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对教学目标预设对教师教学的方向进行把握, 为生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 在教学过程中的预设

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学生是具有自身特色以及个性的学习个体, 在认知方式、年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具有多样性。因此, 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具有不同学习特点以及学习需求。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差异的重视度也逐渐增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预设工作开展的时候, 相关的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 促使他们学习经验的形成, 从而使教学流程多样化的发展得以实现。

(三) 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预设

在对小学英语教学进行预设的过程中, 对学习方法的预设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 在对最适合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选择的时候, 需要在对学习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结合在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而且, 这种方法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自主选择。

二、动态生成, 促使预设的升华

(一) 发掘学生优点, 促使生成

这种方式在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时候, 相关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开发, 在教学互动中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思维亮点以及创新精神等进行了解和掌握。在教学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 针对这一方面进行开展课程的预设工作, 其教学结果往往会给人带来惊喜, 而且, 如果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这些优点进行不断的深入拓展和延伸, 就可以为课堂带来不同的效果。

(二) 对文本教学进行运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生成, 相关教师可以对文本进行运用, 运用文本的再购, 对学生进行引导, 促使他们对文本中的知识进行挖掘。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新的知识进行构建以及拓展, 从而使语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升华。例如:在教学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在对课文进行预习之后, 笔者要求学生对课后问题展开讨论, Their opinions do you agree with? (They are very happy, although they lost the game.) Why?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积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就有学生表达了这样的见解, Friendship is the important match, long live friendship.学生们的积极配合, 促使整个课堂气氛的升华, 对于他们精彩的发言, 笔者在适当的时刻给出了一定的表扬和鼓励。最后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 笔者还为他们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 Do a survey, you feel that the face of a happy face happy, or face a sad face happy?这个调查具有一定的发散性,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 因此, 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 在对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 为生成提供一定的可靠条件。另外, 教师在对课程进行开展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遗漏或是意外, 要注意对预设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 为生成提供一定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 结合教学中的实例, 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叶云.课前悉心预设语言巧妙生成——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J].文学教育 (中) , 2013, 22 (15) :192-193.

[2]朱小凤.小学英语教学生成学生课堂智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导学, 2014, 21 (18) :104-105.

[3]陈俊.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13, 24 (13) :195-197.

上一篇:手背静脉识别下一篇:口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