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共13篇)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1
教学反思-生成与预设(中学生作文)
周五上百花园五之前,我没有注意到原来上课的时间和学习的进度有这么一个契机。
周五是一个星期的尾声,而百花园五是学习第五单元的尾声。如果用这个契机来做导入的话,相信效果一定会不错的。可是,我在备课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而到了上课的时候,突然有学生提到今天是星期五,好多“五”啊!后来,我接着他的话,将导入的预设变了一下。于是,生成的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都说万事开头难,而事情若是有了个好的.开始,结果也差不了哪里去!这节课在师生互动方面比较明显,还好没有出现尴尬场面。现在想来,有时候生活中有很多契机,但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意外,而课堂中也如此。当预设受到冲击时,教师的教学机智便要登场了。若处理得不好,生成的课堂可能就无法受控,尴尬的只剩下我们老师了。
生成的课堂对于刚在教育站线上的我而言,无疑是一种考验。看来,路还长,很长,很长……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2
一.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统一的、互补的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两者相互依存。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需要预设, 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需要生成, 两者缺一不可。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 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 既要尊重文本, 又要尊重学生, 并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进行自主体验性的交流。所以, 预设与生成就如课堂教学的左右两翼,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矛盾、对立的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重视显性的、标准性的目标, 而生成则关注隐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 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实现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一) 充分预设讲述, 促进有效生成
在实施课堂讲述时要注意:一、以学生为主体, 联系学生的生活;二、课堂讲述要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三、课堂讲述要留有空间, 为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留有余地。
以陈会社老师的《<声声慢>教学实录》为例。
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三个层面:诵读, 探究, 拓展。在教学中, 陈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对诗句的感受, 旨在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学习。学生从梧桐的意象中联想到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 并用《红豆曲》“捱不完的更漏”解释李清照的愁绪,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接下来, 教师展示了密集型的梧桐意象, 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 使之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意象和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通过合理的预设, 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就生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预设课堂提问, 生成教学智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另一途径, 课堂上教师的问题都会或多或少蕴涵着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恰当地预设提问, 成了生成课堂内容的关键。
1.课堂提问要难度适宜
问题的设置要恰当, 有明确的出发点、针对性, 且问题要有价值, 经得起推敲。太难或太易的课堂提问都会使生成离课堂越来越远, 难以形成。
2.课堂提问要适当延伸
为了使课堂教学生成更加顺利, 需要通过课堂提问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 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课堂提问要因势利导
对于课堂上教师的提问, 学生出乎教师意料的回答甚至是错误的回答都是正常现象, 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歪曲、出错的根源, 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新问题, 从而化解疑难。
以步根海的《合欢树》为例。教师根据学生初读体验后的提问及时对大部分问题进行了完善、归纳、概括。如:教师提出“提醒的目的何在?”学生初步回答后, 教师进一步追问、提示:“还有没有?”、“思想背后有感情因素, 感情因素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三) 做好讨论预设, 促进教学生成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又一途径, 课堂上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因此, 教师要认真实施课堂讨论的策略。
1.划分小组要合理
课堂讨论首先要有讨论的群体, 如哪些学生一起讨论?多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合理的搭配, 让不同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
2.内容选择要恰当
课堂讨论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因此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可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3.把握时间要准确
教师要准确掌握讨论的时间, 依照课堂进程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定, 让课堂教学紧凑有效、学生讨论落到实处。
4.整个过程要调控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对整个过程要进行有效地调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给予提示, 使学生能够将讨论进行下去;当学生畏难而退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 使学生能够继续探究;当学生出现偏差时, 教师要及时纠正, 使学生回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3
一、精心的预设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所谓预设是指设定的、前置的、规定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多边活动。要想具有有效性,教师必须对未来的教学作出预设。在备课时,教师要结合新课程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规定性预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可能达到的效果预计出来。另外,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如何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指导等方面教师应作出预设。除此之外,成功的预设还应该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师生去交流、创造、共生,这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二、精彩的生成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生长。生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不曾预设到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历史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生成”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碰撞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宝贵资源。
课堂上当师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情感、兴趣参与教学时,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生成就成为了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使课堂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迷人色彩,使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自觉进行知识的建构、情感的积淀。精彩的生成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面、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面对课堂中的我们难以预料的“生成”,要想使课堂中的生成亮起来,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心预设,还需要我们有善于驾御课堂的能力,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凭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学中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之灵活地调控,积极引导教学活动不断更新,让生成更加精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三、有效性是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的导向与标准
在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有效实现学生进步和长远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学目标有效——简明实在;教学情境有效——激发思考;教学容量有效——适量适度;教学方式有效——扬长避短;教学过程有效——拓展充分;教学时间有效——恰到好处;教学成果有效——面向全体。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的表征,是预设与生成实现同构、共建并融为一体,即实现有效性历史教学。一方面,需要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充分预设:预设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预设为生成播下种子并使自身在生成中升华。另一方面,有效的生成是在预设中不断调整的,历史教学由此成为构建探究性活动的过程。显然,没有精心预设的生成,学生是活跃了,历史课堂是热闹了,但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空中楼阁,好看不中用。
对于历史教学有效这一目标导向来说,无论预设还是生成,它们都是实现历史教学优质高效的手段。提高历史教育质量和效益是历史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只能是也必须是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关键是适时、适度、有效。
显然,生成性教学对预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学的优质高效是历史课堂生成与精心预设互动共生的结果。这就要为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创设条件,在精心预设上狠下工夫。
四、让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互动共生
历史课堂有时的精彩尽在预设中,然而更多的精彩却出现在预设之外,预设永远不会达到顶点。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让精心预设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使学生学习的旅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成长的气息。
首先,教师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以“模块”为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对每个教学环节作出多种可能的预设,准备相应情形下应如何处理的方法。一般说,是要预设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解读的可能答案等;此外,还要考虑教师的回应,如怎样鼓励、引导和矫正学生的理解等。只有历史教师对文本理解能居高临下,融会贯通,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历史课堂引导才能驾轻就熟,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和相得益彰。
其次,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如何表现得精彩?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爱?太多必需的“动态”需要师生去经营和促成,这是费时费力的事情,一般从以下两个切入点进行:
(1)学生。从“先让学生开口”中生成——找准起点;从“巧用学生的话”中生成——由此及彼;从“妙用学生的错”中生成——因势利导(将错就错);从“善用学生的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从“活用学生的题”中生成——趁热打铁。
(2)任务。一旦历史课堂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形,,教师不仅要沉着冷静,还要牢记围绕历史教学任务这个内核。调整预设,伺“机”而动,价值引导;或者随“机”应变,顺应学情;或者借“机”施教,放大生成。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4
淳化县方里学区 寇润利
一、课堂生成的意义
“对智慧没有挑战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学习的“主人”。
二、当今课堂的现状
叶澜教授曾如此描述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课时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段话精辟的评价了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尴尬:面对老师精心备好的课,学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新情况生成出来,或是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的问题,或是表达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或是出现教学设计以外的偶发事件……这些“节外生枝”的情况会迅速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果教师置之不理,继续按照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学生会失去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将变得“死气沉沉”;如果教师遵循学生的意愿进行探讨、学习,那么课堂教学预设的任务就不能完成,预设目标也不能实现。因此,面对课堂生成的新情况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不 1 统一,成了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1、思想先行,理念更新。
其一,改变对教科书的态度,不再把教科书看作“圣经”,而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重组。其二要改变对教案的认识,不再把教案看作等执行的程序,要变显性为隐性,设计应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其三,改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与学生共同追求新知、共同创造生命意义的一个动态的、人文的过程。其四,改变教师角色意识,作为平等的人与学生作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成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最后改变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关注课堂学习,同时也关注学生课外学习、综合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具有动态开放性、自主性的新型学习方式。
2、吃透学生,精心备课。
预设教学目标时要根据社会要求,不同年龄学习的思维及已有的学习经验来确定,同时多方面了解学生,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对文本的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就能自如地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加以引导、肯定、纠正等。我国教育家袁振国认为:“要学生有感受,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那么,教师在备课中更应精心地研读教材,只有深刻地读懂文本,当学生课堂生成问题时就能灵活地加以引导了。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 篇5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
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
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寻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设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例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6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等标准来形容一堂好课。其实这样的课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整演示出来,课堂上教师同时承担着“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而学生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力。这样的预设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一方面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一方面是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生成”。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以下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
课例:北师大三年级分数的认识,理解平均分产生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尝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师:拿出你准备的图形,把图形任意折一折,用直尺和彩笔沿折痕画一条线,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阴影。
学生操作,师选几个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谁能把这些图形分分类?
生1:按形状分。
生2:按大小分
生3:按有没有平均分来分。
这正是我预设到的,但我并没有立即喜形于色。
师:你怎么知道图形有没有平均分?
生3:把这些图形分别对折就知道有没有平均分。
于是我动手验证了他的说法,并把图形分成了两类。师:把图形平均分成两份,那阴影部分用什么表示? 生:用1/2表示。
师:那另一类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 生:(争先恐后)因为图形没有平均分,所以不能用1/2表示。
生: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物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篇7
预设又称前设, 是教学计划性的体现, 是对教学的规划、设计。生成是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的教学活动, 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 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物理的实验课教学由于初中学生动手能力和认知的局限, 实验课中会出现许多无法预知的现象, 课堂教学因此卡壳。
一、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1. 预设和生成是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遍价值, 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独特认识、多元文化。预设是一元化的, 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受到教科书文本的制约而作出的全体学生所必须达到的统一标准。而物理课堂上由于知识获得过程中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思维的发散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多元化认识, 这就是生成的多元化。
2. 预设和生成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教师在进行预设时是已经知道问题的结论, 所以他的预设是带有结论性质的预设。而物理课堂上学生要通过探究的过程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获得过程中会生成一些新的、超越老师预设的问题, 所以生成是带有过程性的生成。
二、物理教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物理新课改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只有进行成熟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 在课堂上组织起有效的教学,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活学生的创造, 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 才能让物理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1. 精心预设, 培育生成
物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 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物理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
在电学的教学中, 电路故障的分析是个难点。我特意预设了这个电路故障, 让学生认为是无意发现的, 对此充满了疑惑, 学生马上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在经过动手和讨论并解决问题后, 领略到了成功后的喜悦。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此类电路故障的了解, 另一方面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2. 适时调整, 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课前预设尽管很充分, 但不可能保证万无一失。若中学生的“认知”与教师的“预设”“撞车”了, 教师需对课前预设适时调整, 因势利导。
在“测定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即便遇到电学故障再突然、再严重也是学生在探索未知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 这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结果。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探究能力。应本着这个原则, 适时调整利用教师的教育机智, 将出现的问题尽量和本节课的内容关联起来, 延伸开去。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强化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又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在预设的基础上, 针对课堂实际进行灵活调适, 使原本按部就班的教学预设随机而生、充满智慧的生成, 恰到好处的融合, 使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更加精彩。
3. 利用错误, 升华生成
学生的错误, 是物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很好教学资源, 是可遇不可求的, 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 教师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 更要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
如在《机械效率》计算的习题课上, 我出了一个例题:用一个动滑轮吊起物重400 N的物体, 此时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为250 N, 求: (1) 机械效率; (2) 若用此滑轮组最大能吊起重500N的物体, 此时机械效率为多少? (不计绳重及摩擦) 我叫了一个同学到黑板上做, 其他同学在下面做。
黑板上的演算过程如下:
(1) η=W有用/W总=Gh/ (Fs) =G/ (n F) =400/ (250×2) ×100%=80%。 (2) η=W有用/W总=Gh/ (Fs) =G/ (n F) =500/ (250×2) ×100%=100%。我发现第 (2) 题解题出现了常见的错误, 于是马上让学生对第2个解题过程进行讨论。学生经过充分、激烈的讨论, 最终形成了统一的结论:
(1) 第 (2) 题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
(2) 第二次物重增加了, 拉力和效率都发生了改变。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利用错例, 及时地放大错例, 让“错误”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学生通过参与找错、议错、改错这一动态的过程, 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 这样取得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评析好得多。
4. 实践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预设是必要的,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预设使教学有章可循, 而生成激活了课堂, 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活力。预设与生成完美融合, 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智慧。
初中教材中学生对“相互作用力”的知识点很难理解透彻, 讲课时学生有不同意见, 教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几天前拔河比赛时的场景又再现眼前。拔河比赛时两班的学生之间为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 应不分胜负, 可结果又有输赢?看来在某些情况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不相等的。面对这一突发事件, 原本预设在习题课出现的问题提前而至, 事先没有准备实验器材, 因此只能匆匆下课, 预设目标没有完成。课后反思突破这一难点只需两支测力计, 让两位学生分别手持测力器, 观察读数, 难点迎刃而解。
总之,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 也有对立的一面,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 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 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 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 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条腿, 缺一不可。预设是对教材的尊重, 生成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 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两者具有互补性。
关键词:物理,预设,生成
参考文献
[1]万长米仁.物理课堂教学中亮点的预设与生成[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1 (7) .[1]万长米仁.物理课堂教学中亮点的预设与生成[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1 (7) .
灵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篇8
一、预设的问题是学生想研究的
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学习,让学生体验幸福的课堂生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实现这种价值追求的突破口就是回归到儿童、数学和教材中来。笔者在执教《估算》一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计算就需要准确”这个意识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那么,此时学习《估算》,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估算。关于估算,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什么困难,或者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好不好?
生1:为什么要学习估算呢?
生2:估算有什么用处吗?
生3:估算是什么人发明创造的?
生4: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吗?
生5: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什么情况下不需要估算呢?
笔者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做到教学时心中有数。接着师生一起从经验积累引入估算,在探究估算的方法中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在问题解决中,体验估算的价值。正是有了对教材的深刻研读,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才能够准确清晰地找准学生认识新事物的思维衔接点,预设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又满足了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教学必然是有“过程”的,师与生必然都是有体验的、真正参与的。
二、预设的困难是学生会遇到的
“集合问题”教学片段
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通过同学们参加歌咏比赛和书法比赛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黑板上出示喜欢唱歌的:6人;喜欢书法的:7人
发现问题:喜欢唱歌的6人+喜欢书法的7人≠13人。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实现新知识的自我建构。
师:同学们自己试着画图,要让别人既能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又能看出他们是参加哪个比赛的。
生1:唱歌○○○○○○
书法○○
生2:唱歌 书法
○ ○△
○ ○△
○ ○△
○ ○△
○ ○△
○ ○△
○
生3:
学生发现问题后,产生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了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部分。之后经历了动手操作、交流的过程,逐步概括出“韦恩图”的雏形。学生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对图示集合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并在构建中理解集合的本质,经历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
只有精心预设方能迎来精彩的生成,只有对学生深刻的“读懂”,方能发现他们眼中的数学和数学之间的对接点,敏感地捕捉这些有价值的生成,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交流和思考中提升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形成数学方法、意识和思想。
三、预设的目标是学生能到达的
“角的度量”教学片段
(学生认识量角器后尝试测量角。)
生1:这个角是30°。
生2:不对,这个角是150°。
生3:这边看是30°,这边看又是150°,到底是多少度呢?
(学生在议论,在争辩。)
笔者没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拿起了一个“加工”过的量角器教具(在中心点上系着两条红线),一条边和里圈零刻度线重合,一条边与内圈、外圈的刻度线分别重合,一个是30度,一个是150度(如下图)。笔者在不断地改变绳子的引出方向,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在争执的过程中,笔者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演示分析原因,说明理由,然后请其他学生来评价……那根系在量角器上的“红绳”,不但牵出了学生观察的目光、思考的角度、验证的需要、辨析的过程。还昭示出笔者关注不同学生学习进程的教学策略,给了所有学生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脚步到达同一目标的契机。
课堂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顺利”进行时,要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及时捕捉到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借助学生的语言表述,暴露其思维状态,再借助学生的评价、交流,促使学生在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中,把错误化成再学习的资源,化成再提升的契机。
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有效把握很重要。教师首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读懂生成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使生成的问题成为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9
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等,甚至于每个环节各安排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各设置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等等,都事先设计好,一环扣一环,它都是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由于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设计了组织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传统的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这一主体。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与传统的预设式教学相比,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价值颇多。
在以往课堂中尽管教师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但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拟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得不到很好地体现。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则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有有利条件。美术课又是一门特殊课,场地器材、理念、教师基本功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形,持有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一味地只按教师教案中,规定的方法、课本规定的知识开展教学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态生成式教学能更加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建构知识,进行自由想象和直觉思维,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会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这一理念。美术课的创造性,感知性同样是在这表现,要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人为地变得呆板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学生的思路即便是错误的,却也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思维状态,至少可以为教师提供许多不曾料到的信息资源,使得教师叫以及时地获得第一手资料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围着学转,一切跟着学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教,结果一堂课象一盘散沙,课堂纪律松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下降。因此,如何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也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关系?笔者谈点粗浅看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与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生效的生成。教师在课前要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目标的设计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考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意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础。也就是关注生成,做足预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才构成复杂多样的学情。面对这些,教师只有通过课前的努力,精心细微的设置,这样才能使课上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
学生针对书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意见时,又在不断地丰富自己。教师对学生有创见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舞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美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遵循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无法。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是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思辨,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更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随生长点,如果学生提的看法没多大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着学生走,而且,教师要在课后要加强反思与研究。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10
泗阳县王集中学
对预设与生成的关注,缘于一节公开课,那天是借班上课,全校的语文老师都来了,心理上,我自然非常重视,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去准备,能查的资料都查了,能用的资料都尽可能的有效用上了。上课的班级是我同学教的,学生课前预习的很充分。从哪一个觉度来说,这节课都应该成功,我上的是杨绛先生的《老王》,我的临时学生大都是农村人,有农村人的纯朴与善良,用善良来体察善良,应该不难。
教育家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事实如此。课进行的非常顺利,我几乎都认为自己成功了,心里也慢慢放松下来,为了让学生加强对老王在临死前对“我”的帮助所体现出的可贵的善良,自然把课堂推向一个高潮,我请一位学生起来朗读老王临死前到“我家”送鸡蛋与香油一节,这一段最能体现老王的善良,也最能感动人!按我的设想,所有学生都应该沉浸在对老王的感动之中,紧接着我计划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按常理这时学生应流泪了。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由于没有注意感情的酝酿与调整,效果并不理想,有几个学生就忍不住的笑了,这时是不应该笑的,尤其是这么多人听课的时候。可有时确实不能说应不应该,这不是出我的洋相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请发笑的其中一位学生站起来,问他,你发笑是因为我们同学读的不好吗?实际上我的目的很明显,你说是,就行了,我再让其他同学起来读,水到渠成。可这个学生偏偏说,我是因为老王的肖像“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而笑的。我浑身冷汗,老王是一个临死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笑他,你能忍心吗?学生的回答更出乎我的意料,笑什么是无所谓的。新课程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可是也不能一味的盲从,教师不敢纠错了,一片赞歌,好像这更不应该是新课改的精神。我只能调侃地说,你还深得老祖宗的“中庸”之道呢,对什么都无所谓。课堂还在继续,可心里总是很别扭。
哲学家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信么?世间却有如此相似的事情,由你不得不信。前年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为《老马》,课堂上,我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农民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与不懈努力来获得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我让学生站起来谈一下自己身边的事例,一位女生站起来说,现在诚实努力已过时了,我们那里很多人都是投机分子,有的是赌博,有的是开黑网吧……发家致富的,而那些做点小生意,在土地里找饭吃的人反而很贫穷,现在的人,越老实越吃亏。。当时,我还没这个意识,现想想,和《老王》课上的情形是多么的相似。原以为把教材钻透了,想当然地以为学生会向着自己引导的方向上去思考,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赫爱奥里亚学派学术思想的发展者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俗语说,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件事上跌倒两次。而我却总是与哲人背道而弛。新课程下的课堂,应如大海般波澜壮阔,而不是校园里的荷花池水,没有半点漪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课堂教学讲究预设,更讲究生成。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教学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那么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
1、课堂教学必须有充分的预设。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多方面。但我们也要明确预设并非只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
2、营造氛围,尊重有效生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因此,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例如,我在教学《勾践灭吴》这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应是理解勾践“卧心尝胆”的中心句。学生理解起来稍微有些难,我正在发愁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可以尝试当一下导演,作为导演,我们应该怎样来拍摄这一镜头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出谋划策,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应该从正面拍摄勾践,用短镜头来个面部特写;有的同学说,应该从背面来拍摄勾践,用长镜头来个俯拍,表现其佝偻的背影……一堂课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过去了。
当然,课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也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或需今后解决等,教师在对学生的生成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的同时,也应作出合理的取舍,不能因为新课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对学生就要一味的肯定。面对学生有效生成,我们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但面对学生的另类生成,我们不应该回避,而应该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不足,但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论语先进》曰:过犹不及。因此对于生成,我们不能矫往过正,否则,刚从保守封闭的泥潭里挣扎出来,又会掉入放任自流的深渊里去了。
3、课堂因预设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篇11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12
一、课前预设为何会出现偏差?
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琐碎的,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必须预设一个清晰的教学框架, 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教师以冯友兰先生对魏晋风流的解释 (妙赏, 玄心、洞见, 深情) 贯穿教学, 用三个问题建构起了课堂框架。
作者的“妙赏在哪里”?
作者的“玄心”表现在何处, 有何“洞见”?
他的深情根植于哪里?
教师颇用心思地将三个问题对应文章的三个段落, 课堂内容完整, 教学流程清晰, 完成了预设的相关问题。但如此精心的设计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精彩的课堂。原因何在?
从这三个问题的预设中, 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的预设建立在《兰亭集序》与王羲之的人格之美、魏晋风流之美的制高点上, 而学生对王羲之的人格、对魏晋风流的理解显然还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对这篇千古美文的理解不深, 尤其是对魏晋风流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 所以, 这样的预设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兰亭集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 文字灿烂, 字字珠玑, 文章思路清晰, 作者情感变化明显, 且文笔跌宕起伏, 哲言警句甚多, 其深刻的内涵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方可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在预设三个大问题的前提下, 教师带领学生沿着预设的轨道深入学习, 但教学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而是课程的再创造和生成开发的过程, 学生的想法不可能总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例如, 在“妙赏”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良辰)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美景)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足以畅叙幽情。 (乐事)
仰观, 俯察, 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赏心)
不仅赏诸事风雅, 而且也妙在表现雅的文字, 两者相得益彰, 骈偶对仗, 又错落有致。
妙赏, 赏的是什么?妙在哪里?教师在课堂上给足了时间让学生思考, 但笔者以为, “赏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预设指向不够具体明确。
常人对“赏”的理解一般为“欣赏”。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 学生往往只从这个解释出发, 思维很容易受到限制, 所以, 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都说王羲之“妙赏中‘赏’的是风景”。显然, 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教学预设之所以会发生偏差, 最大的原因是教师的预设基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而不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即预设没有基于学情。为了完成某个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通常会认真准备大量的相关资料, 正是大量资料的查阅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其实是欠缺的。因此, 如果教师期望自己的预设能顺利开展, 则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果教师对学情没有充分的把握, 预设最好是建立在文本之上, 因为文本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最重要的媒介。如《兰亭集序》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是需要学生把握的关键, 也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可以就此入手设计教学, 而不能为了突出预设的新颖性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二、预设出现偏差后, 怎么办?
真正的课堂不应该只遵循教师的课前预设轨道进行。只有预设的课堂, 是教师单方面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以完成任务的课堂, 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所以, 当课前预设出现偏差后, 教师应该依据课堂上掌握的学情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仍然以《兰亭集序》的教学为例, 教师对“赏”的预设是“赏心悦目”, 即“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哪些内容可以让作者赏心悦目” (这正是作者“信可乐也”的具体原因) , 而学生对“赏”的理解却局限在了“欣赏 (风景) ”。此时, 教师可以直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些文字洋溢着‘信可乐’?”这个正是学生可以从文本中了解到的信息。
此外,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从教学的角度讲, 教师预设的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想要获得的结果, 而生成则是在教学必须经历的活动中产生的。教师在“妙赏”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对第二个问题“妙在哪里”的预设为:
妙, 不仅妙在诸般事物皆风雅, 而且也妙在表现雅的文字, 两者相得益彰, 骈偶对仗, 又错落有致。
这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内涵丰富的高质量的预设。《兰亭集序》为何能成为千年美文?其文字美在哪里?笔者以为, 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走入这个预设的问题, 一定会有精彩的见解出现。可惜的是, 该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了学生, 忽略了过程, 使这个精彩的预设缺少了生成的机会。毋庸置疑,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 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 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学生就难以获得结论, 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知识, 也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叶澜教授曾提出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 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课堂教学生成”的主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石, 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变革, 促进教学要素组合、教学形态展现等方面的彻底改变。[1]我们应提倡动态生成的课堂, 哪怕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 需要理性对待预设与生成:一方面, 预设应为生成留出空间, 对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成, 教师要因势利导, 使之成为课堂的闪光点;另一方面, 当课堂出现一些消极甚至是负面的内容时, 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而应机智地采取方法, 回到预设上来。[2]这样的课堂才是既有精心预设又有精彩生成的课堂。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预设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预设基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而不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即预设没有基于学情。当课前的预设出现偏差后, 教师应该依据课堂上掌握的学情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
关键词:预设,生成,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魏军, 姜秀琴.解读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教学与管理, 2005 (2) :47-49.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 篇1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必须认真备课、精心预设;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花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上、花在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策略上,做到调控课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推进。一些教师认为,“生成”不能“预设”,课堂应让“教”围着“学”转,“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表明: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丰盈、在动态生成中升华,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数学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但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要么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生成,因预设而精彩,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一、充分预设,因势利导。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讲,等着孩子往里跳,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做到课前有充分的准备。那么,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就能巧妙的引导与利用。预设才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循循善诱地与学生互动,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未雨稠缪,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就成竹在胸。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首先分析我所任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所必需的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我班学生不仅拥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技能,而且在前面的“小数乘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初步体验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方法,这为学生自主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主动探究的条件。于是,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情境引出两道除法计算,第1题是小数除以整数,陈老师用7.2元钱在超市里去买了9本练习本,你知道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7.2?=0.8(元),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算法。第2题是小数除以小数,现在商品特价,每本练习本的价格为0.6元,那么7.2元可以买几本这样的练习本?7.2?.6=?,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无法直接解决问题,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怎么办?刺激了学生在大脑中梳理,可以借助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正因为我在教学前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法则的讲解,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让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上,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课前的预设有时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跳出教师的预设,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举例3的倍数,观察数的特征;第二,找规律,总结规律;第三,验证,综合运用。但课堂上完全反了,由于受到上节课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学生首先提出看个位,立即有学生反驳不对,应是“各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还有的说“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一下子结果都说出来了,显然这位学生课前作好了预习。面对这一情况我放弃预设,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让学生来验证结果。课堂中学生积极投入,效果不错。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努力突破预设的巢穴,变“预设”为“生成和建构”,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
三、围绕重点,加强落实。
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外的情况,则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的“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要巧妙地回到正题上来。
四、提升教育智慧,促进“非预设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有机会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掌握面积的解法后,让学生求解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上底是6米,下底是7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学生一般列式为(6 7)??=13??=13(平方米),可有一学生却列式为6 7=13(平方米)。很明显他的列式是错误的,我正想纠正他,可转变一想,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即时放弃预设方案,让这个学生把解答过程抄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列式时的想法。他说:“我发现梯形的高度是2米,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以2和除以2可以互相抵消,实际上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学听听他这样一说都愣住了,觉得他说的有理,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自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梯形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但列式后计算时可这位同学的方法做较简便。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解梯形面积的透彻注解,更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时时处处不忘求异创新的良好习惯。问题就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生成,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达成,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推荐阅读:
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论文09-05
生成性教育中学体育08-07
中学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与教育策略探讨论文07-06
让定向运动进入中学体育课堂的论文07-14
新课程下的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07-17
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09-27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办法论文10-30
多媒体与中学体育教学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