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2024-05-18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共12篇)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1

近年来, 社会文明获得飞速发展, 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广泛认可。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 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加强对这一时期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对促进学生未来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新时期中学体育教学多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辅, 要求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思维。而这一切势必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配合,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主管能动性,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以实现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1、丰富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

过去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多偏重于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 体育考核也重点考察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长久以来, 中学体育教师始终将体育技巧作为体育课堂上, 训练与教学的主要内容, 该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单一、重复的项目联系也极易触发学生的抵触心理, 使他们感受不到丝毫的体育魅力, 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在此情况下,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性较低, 学习成果自然会不理想。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有必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丰富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体育学习的趣味, 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举例来说,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将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体育游戏或竞技赛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 充分感受体育趣味, 并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另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 在上课前为学生播放体育活动的影片,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学习难度性高的体育技巧时, 教师可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 帮助学生放松身心, 减轻学生压力。因此,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多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思考, 通过思考将学生注意力引致课堂, 从而学习效率才可以不断的提升, 教学效果才能有所展现。

2、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

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引入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情境教学的开展, 对活跃课堂氛围、增加教学趣味性大有裨益, 能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同时,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设置的各类教学活动, 自主进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众所周知, 初中学生天性爱玩,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将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融入情境教学中, 以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举例来说, 教师在训练学生反应能力时, 可先带领学生进行“弹钢琴”的游戏, 模拟弹钢琴的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体育游戏的趣味性, 进而愿意主动全身心投入, 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联系。另一方面, 在体育活动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 尊重并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铅球的投掷”时, 教师可先对向学生示范规范的铅球投掷方法, 并在带领学生学习铅球投掷的过程中, 共同总结动作要领, 以“高度”“角度”“速度”三个要点进行练习。为增强教学趣味性, 教师还可子啊训练结束后分组进行比赛,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竞赛的高压下, 逐渐学会对自身的反省与总结。这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的学生思考, 记忆是十分深刻的, 学生更容易在教学情境中出发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因此也就更有效果。

3、实施角色扮演, 激发学生思考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好指导工作, 以暗示性语言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并适当进行思维拓展, 以避免学生思维局限化, 尽可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学习“投掷”时, 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软件带领学生观看投掷竞赛的有关视频, 使学生通过自行观看, 了解投掷, 并自行总结该运动的动作要领。然后由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带领学生进行投掷的训练, 使学生真切地接触投掷运动, 并在练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在观看视频资料时所总结的技术要领, 分析总结出新的技术要领。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学生不但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思考习惯,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 教师若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尝试进一步延伸体育知识, 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举例来说, 在学习50 米短跑后, 学生将掌握一定的短跑技巧, 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将通过学习短跑中掌握的要领运用长跑等其他运动项目中, 并可让学生自由思考短跑和长跑的区别和共同点, 不断总结各项运动项目的技能要领。通过学生在各项运动中, 不断转换的身份, 学生不仅可以对不同的角色进行体会, 同时也会更加深入的思考角色的不同, 以及如何做好各种运动, 全面增强运动技能。

4、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体育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愉悦的过程, 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并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获得进步与提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向学生灌输自主思考的思想观念, 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 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舞, 活跃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知识面, 使学生充分感受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从而以高涨的热情, 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 新时期中学体育教育工作, 应实现教材、教师、教学环境的有机组合,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意识到, 自己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采集与整合, 制定相关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时教师的主要职责, 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同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在一味依赖教师。同时,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教师应将理论联系实际, 以通俗幽默的教学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了解其实用性。举例来说, 在进行田径项目的教学时, 教师除教授田径运动的技巧和要领外,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此项运动对人体的益处, 强调体育锻炼对运动者优良品质、思想道德及顽强意识的培养作用, 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充分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增强学生思考意识

教师对学生而言, 是学习的楷模, 其表率作用不仅包括外在表现, 还包括内在修养。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比不上言传身教, 因此, 教师应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日常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穿戴整齐的运动服站在学生面前, 海盈精神饱满, 与学生共同探索体育运动的奥妙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可先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然后自己在讲解问题时, 切勿直接公布答案, 而是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 强调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以增强学生的思考意识。值得一提的是,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教师有必要安排丰富、具有创意性的教学内容, 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耳目一新。 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及时转换, 使学生大脑长期保持兴奋状态, 至始至终保持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浓厚兴趣与参与热情。举例来说, 在进行耐力跑的教学活动时, 教师可在耐力跑的过程中, 穿插活动性游戏, 以增加耐力跑的趣味性, 可设置关卡, 让学生通过思考来找到突破关卡的方法, 从而在掌握耐力跑技巧、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使学生感受到思考给人带来的好处, 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6、有效教学评价, 保证学生思考

既往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简单, 所以教师多半会当堂检测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 并以此为以及来衡量学生在整个学期的体育学习成果。这种教学评价方法, 显然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的培养, 使学生一味追求体能达标。有鉴于此, 新时期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若希望真正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首先要对现有教学评价模式进行调整, 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要求学生适当参与教学评估活动。可让学生通过自评和相互评价等方式,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 这种学生主动参与式的教学评价工作更有益于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寻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另外, 在自评与互相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能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在掌握体育锻炼技能的同时, 有不断突破、追求进步的意识。此外, 教师可利用适当引导,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掌握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能够更加正确地领悟自身不足、发现他人优点, 并通过向他人学习来提升自己。举例来说, 在学习“铅球投掷”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自我总结, 归纳该课时自身所学到的知识, 由自己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要求, 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对策。如此一来, 学生就能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并在不断的反思和醒悟中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

7、结束语

综上所述, 初中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对教学效果有深远影响, 同时也是课堂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逐渐实施, 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逐渐受到广泛重视。新时期, 中学体育教师应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 完善自身教学策略, 丰富教学内容, 借用各类新型的教学技术与方法, 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 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环节, 全身心投入其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享受体育的乐趣, 体会到学习体位的真实意义, 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朱志庆.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3) .

[3]孙庆华.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 (20) .

[4]许波.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 (10) .

[5]刘念, 田超, 张哲.简析少儿足球训练重点与训练方法[J].青少年体育, 2013, 7 (10) .

[6]陈瑞.教练员在校园足球活动中训练的调研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2013.

[7]蔡锵.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体制现状、诱因和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 (5) .

[8]王炜华.中外足球青少年训练理念的比较分析[J].运动, 2010 (6) .

[9]陆素根.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建议[J].运动, 2014 (17) .

[10]宋永明, 冯佃玲.浅议素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J].科教文汇, 2009 (26) .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2

当前学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 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 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根 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 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 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 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 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 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 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 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 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 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 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 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 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 、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 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 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 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3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落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关注大多数或者是学生平均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注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而在学习评价的过程中也就不能只关注每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的对比,而是要从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来看,强调对比其自身的纵向发展。在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最大的表现就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地位的极度不平等,评价者因其具体的评价权利,在整个过程中起着绝对的控制作用,而在其实施权利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被评价者的内心需求。而在这种模式下被评价者一般处于绝对的被控制的位置,所以从心理上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者的态度是恐惧的。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良性的评价关系,既冷漠又僵硬的,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种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下文中笔者就将以中学体育教学评价为例,对该文进行浅析。

二、研究目的

1.认真把握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评价中的缺陷和不足

2.分析新时期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方向和目的

3.提供一些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参考意见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对有关该问题的学术论文和期刊进行总结分析,以期通过此领域的业内同仁的经验总结和探讨,来积累资料。

2.理论分析法

对已经搜集和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的概念与目的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出于对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成果的一种总结和肯定,也是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和准确认识自我体育水平的一个依据。所以体育评价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指导其更好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帮助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2.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的功能

(1)诊断问题的功能。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决定了其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掌握或者实现教学目标,或是存在一些个性化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并不一定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所以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学习评价来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2)反馈信息的功能。也就是指体育学习的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促进发展的功能。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行以及各种针对中学教学的政策的落实,我国中学教学已经从原先的淘汰性教学逐渐地转变为现在的发展性教学,也就是要以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积极地对学生实行培训和改造,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升,而学习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学生的阶段性的成绩的记录和参照,有助于学生建立自我学习的意识。

3.当前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在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步,但是就其目前的实行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当前体育教学中学生评价的问题进行总结。

(1)评价者过于单一,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实行的教学评价的评价者几乎都是任课教师,这使得学习评价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该对该问题引起重视,笔者认为增加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学习评价过于规范化和标准化,也就是在学习评价的形式上过于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缺乏创意,这使得学习评价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大大降低。

(3)评价内容单一,也就是体育教学的学习评价一般来讲只是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价,而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过于片面。

(4)評价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就在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只注重描述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而忽略学生的整体发展过程。

4.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改革的方向

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全面地关注其身心发展情况,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评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克服以往的学习评价中的缺陷带来的危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学习评价存在着很多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所以笔者在通过一定的研究后对该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推动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4

1、中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锻炼中的问题

现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以及骨盆都在迅速增长, 进入青春期后, 下肢的发展速度到最快阶段, 这就成为决定高矮的关键时期, 由于骨筋的快速生长, 肌肉被拉长, 所以在中学阶段, 常出现高个子, 长腿特征的学生, 由上下肢增长加快, 增大了下肢在身高中的比例, 这对扩展下肢活动范围, 增强下肢的活动力, 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中学生多喜欢跑、跳和踢的运动项目。同时现有研究证明, 人体在11-14 岁之间, 身体姿势容易受到破坏, 初中学生由于身体突出长高, 显得长手长脚, 机能的发育, 肌肉的增长, 往往超过运动调节机能的发展;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能立即适应身体迅速的生长, 所以致使机体内部或肌体与环境之间暂时失去丁平衡, 给人以动作不灵活、不协调的感觉。

2、中学生喜爱的运动方式

初中学生的兴趣不断分化, 和小学生相比, 他们的运动方式更具有自主性, 他们对体育课的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选择态度, 受他们的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自身的传统体育运动, 教师的运动特长和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 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 如球类、田径、武术等。女生则爱好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 节奏韵律感强, 能表现灵活和柔韧的运动项目, 如健美操、小球类、跳绳、和部分田径运动项目。

3、提高中学生对自主锻炼的认识

当前, 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要不断的更新,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更新自身的学习观念。向学生阐明自主锻炼的重要性, 教授学生自主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对自主锻炼的认识和兴趣, 要使学生在自我追求中形成借助教师的指导加大“要我练”为“我要练”的思想, 最终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在教学当中, 教师应不断的观察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 结合学生自身特性, 用最好的方法满足学生, 从而激发出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使的学生爱学、爱练、爱上体育课。

4、培养中学生对自主锻炼能力的认识

所谓自主锻炼能力, 就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对已经掌握或者正在学习的运动内容进行练习。培养中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 是一项长期二艰巨的任务。首先应把体育教学建立在自主练习的基础上, 积极的促进学生练习形式的改变, 激励学生主动的练习、主动的思考、主动的探索, 才能全面的提高他们的素质。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实践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来看, 中学自主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作为自由发展的个体为前提, 也就是说他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是自主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整个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过程来看, 往往经历“他助—互助- 自助”这一变化过程, 这是中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一个心理循环机制, 所以培养中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 也是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必要条件。

5、培养中学生自主锻炼习惯

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新、自觉锻炼、认真锻炼。不断激励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和练习。在平时的锻炼中, 采用分组练习, 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去指定的地点进行练习, 自主完成练习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 对错误及时纠正。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同时, 重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求严而不死, 在自主锻炼进行的同时加强组织纪律性, 形成自觉练习的好习惯。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 对自主锻炼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 对差点的学生进行鼓励。

5.1、可以“以体辅德”和“以体增智

通过体育活动课良好的自主锻炼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不屈不挠、意志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的良好作风与个性品质。同时, 通过体育课中, 良好的自主锻炼可促进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 丰富学校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课余生活。

5.2、可以“以体健身”和“以体益美”

通过体育活动课良好的自主锻炼将会全面增强学生体质, 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学生心血管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 耐挫能力, 心理素质通过锻炼后都会得到改善和加强。通过体育活动课良好的自主锻炼将会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学生自主锻炼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亲眼看到的、亲自参与的一些体育项目, 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体育是健与美的统一体”。

6、自主锻炼的教学方式

6.1、按体项目的定员轮换

每个学生每学期自愿地选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活动的体育锻炼项目, 如:踢毽子、羽毛球、舞蹈、技巧、乒乓球、健美操、长跑等。每一个项目或每两个、三个项目都有专职体育教师进行指导。一学期轮换一次。

6.2、锻炼项目合作互助

每个体育活动课的单个体育锻炼项目至少都有两三个或三四个甚至更多的学生选定。根据这一特点, 可以将体育锻炼项目让学生合作包干, 或将体育锻炼项目的单项技术合作包干。如排练舞蹈时, 可以让会唱歌、懂音乐知识, 但不会跳舞, 动作僵硬、协调性差的学生和擅长舞蹈动作, 但五音不全的学生进行合作包干某一舞蹈。

6.3、家校联手合作同步体育教育

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电话联系、家纺、家长会等各种形式, 向家长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诸如: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第一句话所讲的“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我们要能工作, 要有幸福, 必须先有健康”。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在家庭中创设条件, 检查、督促子女适时适量的参加体育锻炼。

6.4、参观感受体育赛事来体验体育教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的组织学生参观和体验相关的体育比赛, 如青少年体校的训练、市区级别的中学体育运动会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锻炼的意义, 体会体育的健与美的统一。通过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同化学生。使学生的锻炼由被动到适应, 由适应到主动, 由主动到自觉, 由自觉到习惯。

6.5、组织小型的体育比赛促进迁移

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学培养目标, 对学生的自主锻炼制定一些切实有效地评价导向细则或规范要求,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文化学习积极向上内在需求的发展。

7、结论

我们要培养和发展中学生从事自主体育活动的方法和自我锻炼能力, 养成和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让中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的价值, 体会到体育课带给他们们成长的动力和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倪胜勇.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特征及其学练过程结构设计[G].体育教学, 1999, 06.

[2]刘兴.姜忠杰.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实践探索[M].体育教学, 2000, 05.

[3]程莹.论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K].科技信息, 2010, 12.

[4]曾红卒.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 2001, 4.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5

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虽不是义务教育,却也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说”的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切实的目标.8月份出台的我国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说”的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其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以八级即普通高中毕业水平的要求为例):(1)能在交流中使用恰当的词语、语气和节奏,表达个人的意图和情感等;(2)能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商讨和制定计划;(3)能报告任务和项目完成的过程和结果;(4)能经过准备就一般话题作3分钟演讲;(5)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6)能作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游览等.

同时,课程标准还附了相应级别的话题项目表,如对8级的部分要求是:(1)个人情况(Personal information);(2)个人环境(Personal environment);(3)兴趣与爱好(Interests and hobbies);(4)个人情感(Emotions);(5)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6)旅游和交通(Travel and transport);(7)世界和环境(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8)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Popular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

而在实践中,很多学生感到掌握口语有困难,实际交际能力与上述基本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如何改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二、口语活动的特点和口语能力及其特征

谈到口语教学,就有必要了解口语活动的几个主要特点和口语能力及其特征.

(一)口语活动的特点

1. 交互性(Interactiveness)

口语活动在大部分场合中需要有即时交流对象,通过交流传递信息.

2. 目的性(Purposefulness)

人们进行口头交际是为了达到某一既定目的.比如,约定会面时间、询问火车或飞机班次、描述以往经历、讨论旅游计划、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等.

3. 超语言性(Paralinguistic features)

说话者有时通过语调、重音或音量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意图.比如:“I beg your pardon.”用降调时表示道歉;用升调时则表示听不懂,请对方再说一遍.

4. 非语言性(Non-linguistic features)

说话者有时通过体态语言传递信息.比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运用体态语时,要注意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体态语.

5. 交际的得体性(Decency of communication)

交际的得体性包括两个方面,即非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前者是指通常的礼貌,比如,有问有答,不要中断对方的说话,说话音量、语速、语调要适当,用词恰当,对人的称呼要因人而异等;后者是指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比如,不要打听西方国家妇女的年龄等.

(二)口语能力及其特征

口语能力由以下三种技能构成:

1. 语言微技能(Micro-linguistic skills)

该技能指对语言形式的掌握,其中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知识.在口语教学中,教师不要过于苛求语言的准确性,但也不要一味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忽视语言的正确性.同时,要注意语言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口语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和完善句子结构.

2. 常用表述技能(Routing skills)

该技能指典型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传递信息的技能,其中包括:

(1)运用“问候、介绍、感谢、道歉、后悔、意见、愿望、抱怨、劝告”等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

(2)描述或叙述事件、事物和人物等的技能.

3. 交际应变技能(Improvisation skills)

该技能指交际过程中,即时解决问题以完成沟通的技能.例如,澄清与查证特殊意义的技能、改变措辞的技能、纠正口误的技能和得体交际的技能.

三、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具体训练手段的设计安排上,我们必须从学生当时的口语技能发展特点和学习的心理出发,并参照外语教学法规定的外语口语教学训练的一般原则,即: (1)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2)精确表达训练和模糊表达训练相结合;(3)模仿性说和创造性说相结合;(4)有准备的说和无准备的说的训练相结合.根据这个划分原则,本文认为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1. 对话教学

教师可充分利用现行教科书,采用以下四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口语活动.

(1)Make a similar dialogue using some key words / phrases / sentences.,这是一种控制较严的口语活动.在学习某一段对话后,根据对话里所采用的一些交际项目让学生造一段类似的对话.

(2)Dialogue / Story-building,如高一第12单元第45课,本单元的交际用法项目是“提建议”.本课第一部分是Bruce给Zhou Lan提供一些加强听力的建议,而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根据已给出的语句继续一段对话,这种方法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因为在编造对话时,不仅局限于提高听力的建议,还可以讨论提高阅读、口语、写作能力的方法.

(3)Discussion,相对而言,学生进行讨论所受的控制更少.在讨论过程中,往往预先只给一个Topic,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各尽所能.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推理及连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这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4)Writing,结合每单元第四部分的Writing教学,进行说话训练.结合作文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口语训练,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作文课上的说话训练对中心、构思、翻译、语言有更具体的要求,稍加整理就可成文.因此,口头和书面一直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其中,口头作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说话训练方式.

2. 复述

听和复述不失为一种发展学生口语能力,继而逐步发展自由表达思想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首先要求听,听较好的录音,听地道的英语,大量听就可创造人为的英语环境.听是说的先决条件,不听而会说是不可能的.但单是听也不能顺利发展口语能力,必须跟着练习、跟着说,特别是要复述.复述就是要把听的东西“倒出来”,说得再明确一点,就是要“背出来”,但这种“背”有其特殊要求:一是要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二是要准确、流利.背诵一篇文字材料对发展口语能力不一定有什么好处,因此,一定要复述适合自己水平的录音材料,才有利于打好口语基础.教师可用以下方法操作:

(1)各感官协同作用.在复述时,要设法鼓励学生借助表情和动作使各种感官都参加活动,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起“视”、“听”等多种感觉的联系,以形成记忆表象.

(2)设置情境.对一些易于表演的材料,可组织学生排练成小节目分组演出.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复述的目的.

(3)创设实践机会.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机会,并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性格、记忆习惯,可利用课内与课外、统一与个别等方式组织学生复述.

(4)讲评.复述后,再指导学生共同讲评.讲评要以表扬为主,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肯定其成绩,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复述.

复述有什么好处呢?

(1)可以巩固所学的东西.看一篇文章或听一篇文章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要是能复述出来,就一定能记得扎实,复述一篇文章比看一篇文章作用可能要大得多.

(2)可以迅速提高听力.光听而不练习说,听力的发展就不会很快,甚至会停滞不前.只有通过复述,牢固地掌握了语言材料,听力才能发展上去.

(3)可以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培养良好的口语习惯.

开始时,一篇文章听十遍、二十遍,也不一定能顺利复述出来,但如果不畏困难坚持练下去,记忆力就会大大加强,复述会越来越容易,最后听三五遍,甚至一两遍就能复述出来,那时语言能力也就有可能加速发展.

3. 情感激励

采用多种情感激励机制,以增强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大处清楚,小处糊涂.

要让学生开口说外语,作为教师不能计较小错、小毛病.讲语法能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但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不够.准确性和流利程度是一对矛盾,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关系极大.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允许学生犯些错误,随着交流的增加,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会更严格,所犯的语法错误也会越来越少.英语对学生来说是外语,作为初学者,学生在表达思想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使学生有信心,保持用外语表达的欲望,就不能计较一些小错,否则会得不偿失.

(2)积极鼓励,及时肯定.

每当学生积极参与交往活动,或在活动中有进步,教师应由衷地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教师非常尊重他们的劳动、看重他们的意见、珍惜他们的进步、感激他们的合作和配合.这会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估,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3)扬长避短,分层要求.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和性格不同,有的人思路敏捷、反应快速,参与活动就比较深入;有的人胆小怯场、词汇不够熟练,参与活动就比较缓慢肤浅.对于这一点,教学并不强求一律,只要是积极参与,都予以肯定,而且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对反应迅速的,多给他们即兴发挥的机会;对胆小怯场的,多给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如每次回家作业的检查,教师可多让他们发言.这样,由于整理了思路,吸收了词汇,做了充分准备,他们不再有害怕情绪,一般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如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便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成就感.

4. 开设课外活动

教师应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因为英语课外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紧密相连.但应遵循其原则及要求,即活动课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活动课组织要遵循自主性原则;活动课过程要遵循指导性原则;活动课内容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活动课形式要遵循交际性原则.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

一、中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原因

(一)身心问题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受到身心素质的综合影响,也与自身先天条件有关,由于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一定会有所差距。部分学生先天条件优秀,部分相反。学生自身因素是原因之一,学校对学生“体”内容教育较少,持此以往,导致学生懒惰意识增强,厌倦锻炼,肌肉力量较差,身体素质、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术等相对较差,多种原因造成学生体育学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致使很多学生体育学习信心丧失,影响兴趣培养。

(二)环境问题

学习环境与体育基础设施配备也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与兴趣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推广是学生培养体育兴趣的关键因素。学校与学生受到升学压力影响,更多注重文化课程的时间与安排,却忽视了体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国政府部门相关体育活动与政策出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得各院校开始注重对体育活动的培养。

(三)教师队伍问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更多发挥的组织与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中充当客体作用。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作技能。若是教师的自身素质与综合素质能够符合教育要求,但是缺少工作责任心,也会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影响。

二、中学体育学习兴趣培养

(一)以诚待人,建立师生情

中学生是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已经具备对事情基本辨知能力,更容易被情绪所带动,若能够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美好真实的东西传播给他们,那么可以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反之,若是采取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利用课堂时间单纯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就会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排斥心理,学习效率并不能得到提高,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教学期间,应该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课程上添加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建立密切联系,多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投入真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传授体育知识时,应该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结合,通过引用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例如体育竞赛中著名选手刘翔等运动员的真实事例,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用社会正能量影响学生心理,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心态。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被教师富有感情的讲解、生动的事例所吸引,并为运动员们的技术、战术赞叹不已,这时候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再做一下示范,再用真挚的语言鼓励学生,把学生学好短跑的兴趣不断的激发出来。

(二) 改善教学,助学生兴趣

体育教材相对来说,具有单调性与酷造型,学生兴趣不易长时间集中于此,从这种情况方面入手,教师应该树立先进教学手段,将学生学习负能量降低,抑制烦躁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用新鲜刺激的学习事物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此。例如,女生篮球课上,为了激发她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课上安排比赛,把要求降低,只要投篮有碰到篮筐就得两分,碰篮板得一分,进球得三分,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比赛中没有进球而感到失望,当然在她们的练习中,也可以降低难度,使其不断体会成就感。而在上耐久跑,男生1500米,女生800米项目时,很多学生因为畏惧困难、怕苦怕累,就会利用多种借口进行旷课,或者借故装病,情绪明显下沉,女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尤为明显。一般来说,女生人数要多于男生,而且大部分学生娇生惯养,如温室里的花朵,怕苦怕累的思想更加突出,教师应该怎样解决此类问题成为关键。第一,教师应该在心理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攒够足够的勇气,克服困难,同样可以采取真实事例进行鼓励。例如,我国著名田径选手王军霞等人,面对十年如一日的训练环境,始终坚持自我,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屹立于世界舞台,成为世界冠军,成为我国体坛骄傲。这一实例说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是练习中长跑锻炼的好时期,一但克服了不良心理因素后,就对项目有了兴趣。教师此时在教法上再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适应学生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研究发现,越越野派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欢,运动场地不局限于某地,而是不停变换,虽然运动量仍然巨大, 但因为好奇心与新鲜感,负累感觉减轻。运用上述方式锻炼之后,学生的心肺功能与跑跳能力显著提升,培养良好的自我感觉。

(三)合理选材,激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整堂课程中运用单一方式,可以采取娱乐活动增进彼此联系,与此同时要与教材的难易程度相结合,若是教师选取教材时,所选教材难度较大,超过学生学习能力,还是无济于事,长时间下去,学生信息丧失,不利于再次培养。相反,若教材内容过于简单,会使得学生自大,过于自负,同样会降低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中的教材。

(四)讲解生动,激求知欲望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防止化简为繁,而是应该化繁為简,抓重点,讲关键,并且要注意讲课方式。反之,若讲解过程枯燥无味,则将会引起学生反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长期发展。教师讲解时,可以穿插一些动作,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享受视觉上的美感,进而使得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结束语

经过实际案例证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悉心设计,循序善诱,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还在实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教育第一线,掌握丰富教学经验,共同推动教育的持久发展,使得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幅度增强,最终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 杨明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林区教学.2010-08-20.

[2] 郭计增.《 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教育教学论坛. 2010-01-05.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7

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通过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根据新时代对教育要求,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学科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功能。把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特别是创造力、主动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中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主动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提高已成为适应新时代生活的基本能力。各学科课程都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创造力培养作出贡献。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创造性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都是营造课堂气氛与情景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教材、场地、器材和课堂气氛作用, 创造“动起来”情景使学生产生运动兴趣和动机。体验运动乐趣展开学习过程, 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规则并体验运动价值。在学习中, 相互交流, 互相帮助, 自主探究, 逐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增进师生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抱着各种态度和各种体验, 产生各种情感。例如, 学生技术动作获得成功, 便产生满意、愉快的情感, 在运动中, 竞赛中由于对抗激烈, 便产生紧张的情绪, 一旦得胜, 便产生欢乐的情绪, 一旦失败, 便产生不悦的情绪。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控制和激发学生感情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自身的情感, 要赋予适当的力度与内容, 就在练习中给予学生心理和生理上适当的刺激, 练习的内容要多样化、生动, 教学手段与方法须得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练习过程中有明显的情感体验, 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同时, 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用情感的动力来调节自己的能力, 要善于支配与控制自己的情感, 保持动作与情感的协调一致, 这样才能取得既学习技术和锻炼身体又达到培养优良品质的良好结果, 并增进了师生情感。

三、丰富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主动性学习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由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个体发展多元化,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兴趣发展, 丰富学生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导学生学习的动机, 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重要因素。体育教学讲解, 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讲解, 融洽了师生关系, 活跃了课堂气氛,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的情况下, 学生更能领会教材蕴含的情理, 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各种成功的滋味, 在多次成功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了明显的得高。

四、“主动性学习”意识的形成

通过一年的实践, 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意识逐步形成, 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学生有强烈的上课愿望, 在课堂上表现积极, 参与性强, 练习时自信心强;他们不把教师当作神, 敢于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入课堂, 充实课堂;敢于创编、敢于求异、敢于创新;自主活动、自主锻炼的欲望强烈;课余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自主锻炼, 具有初步的“终身体育”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动机是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由此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表现出一种心猿意马、漫不经心的样子, 学习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学习效率低下。究其原因, 就是缺乏学习动机。“主动性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 即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学习。由此可见, 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体育项目本身具有趣味性, 即使较为枯燥的技术类内容, 教师如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让每一位都能获得成功, 激起学习的欲望, 从而自主的学习, 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主动性学习”, 不仅仅是让学生体验了成功、感受了快乐, 而且在师生双边融洽的关系中学习, 充满着友谊和欢乐, 更让学生懂得了体育的方法。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重视传统体育课结构的改变, 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实践中我们结合“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互动”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 提炼出的一种专门针对体育教学的学习方式, 其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 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感知与感性认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从而让学生懂得自主锻炼的方法, 养成主动性锻炼的习惯, 逐步养成终身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邵海霞.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主动学习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的分析[J].资治文摘, 2009, (1) .

[2]刘凤霞, 李广文.中学体育主动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J].四川体育科学, 1999, (9) .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品德的培养 篇8

品德教育是从启蒙教育开始贯穿一个人一生的, 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宗旨。我们经常所说的教书育人, 不就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吗?所以,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势在必行, 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这样, 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从事教育事业多年, 我认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手段, 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一直以来, 在历史教学大纲中, 德育教育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品德教育。就历史学科本身来讲, 都贯穿德育教育, 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无论是古代史、近代史、还是现代史或世界史, 处处体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还有国际主义等一系列的品德教育。这也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感。由此可见, 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 他们的思想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也是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 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时代杰出的历史人物, 以他们高尚的品德, 构成了不同时代的道德风貌和人类崇高的精神文明世界。因此, 在初中阶段, 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中学历史教学就应该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或者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最为关键的, 当然主要是通过历史教材中的道德知识来教育学生。但是我们都清楚, 历史教材所提供的道德品质, 我们是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 这是我们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例如封建社会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 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极端的利己主义, 其道德行为表现为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等等, 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从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 古往今来, 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熔铸成中华五千年的美德, 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无产阶级的道德也正是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一切优秀的道德遗产后, 才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主要是继承了古今中外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统一的。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现实生活中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 是历史教学中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也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 主要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 从而使学生本身的行为有个标准和尺度。

历史教材中写进了大量优秀的历史人物和他们各具特色的优秀道德品质,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首先, 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分析,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道德规范, 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 这是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分析, 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也是借助于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来进行的。这些形象远离现实, 因此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手段和方法, 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 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使学生身临其境,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情感体验, 让教学起到向导和激励作用。

此外, 历史教科书以醒目的方式写进许多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等, 这些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 而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等,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历史知识与影视、小说等息息相关,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有关的影视资料、小说等,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情感。

三、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行为的训练

教学中, 在知识和形象教育的同时, 更要注重指导学生模仿和训练。首先让学生明了杰出人物高尚行为的动机, 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如史学家司马迁遭受酷刑仍然撰写史书的抉择, 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坦然面对捕杀的抉择, 邓世昌在军舰中弹下沉时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都是很好的教材。通过教育和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结合实际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道德教育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9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注意力不易持久, 这就出现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效果不佳的局面。如何才能让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再枯燥,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尤为关键。

一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引人入胜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 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当代高中生对现实热点问题较感兴趣, 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 通过学生的讨论,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热点问题的讨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容易给学生以启迪, 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 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 学生学习更轻松增趣、易于接受与记忆。

当代的高中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事物, 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把握好中学生的这种心理, 采用一些比较独特的引入方法, 例如演唱歌曲, 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这些方法新颖活泼, 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引起学生的思考, 活跃气氛, 积极主动学习。

二巧妙设疑

合理的、艺术性的提问, 能融洽、活跃师生的双边关系,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 内容要新。要克服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提问内容, 使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联系生活, 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 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讨论,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要把握时机, 在学生似懂非懂、认知存在矛盾时提问, 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三丰富的语言艺术

对于政治课教师来说, 要想改变政治课堂枯燥、抽象、沉闷的旧貌, 使政治课充满艺术魅力, 就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 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 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艺术, 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艺术化。

仅仅以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 略显单调。时间长了, 不仅传授的知识容量小, 许多不易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点学生不易领会, 还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 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 还可恰当运用身体语言, 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 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 使教学有张有弛, 富有节奏, 有声有色, 妙趣横生,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基本理论, 使学生不再把政治课看成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四多种教学形式

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学形式枯燥单一。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 学生被动地接受, 课堂气氛沉闷。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既有利于教授知识内容, 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四个一”的教学手法, 单一、枯燥, 教师讲得辛辛苦苦,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 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讲授课、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 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 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 学生会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 兴趣盎然, 打瞌睡、做其他作业的不良现象也消失了。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日的高中生思想活跃, 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 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在发挥教师地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要积极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当代高中生思想活跃, 乐于接受新事物, 尤其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的确, 歌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 若能将它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 使学生乐学。

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 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还要有韵味无穷的“尾声”。只有这样, 才能称得上善始善终。否则, 整堂课就会黯然失色。

教学不但要备课, 更要备学生, 备教法, 备学法。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年龄、接受知识的特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应该精心设计, 采用各种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生动的语言, 丰富的肢体语言, 集中学生注意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10

1.1 直接参与性。

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而中学生的参与性要相对高于其他时期的学生。通过这种参与使他们领悟到许多的体育精神。例如跳马、跨栏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广播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足、篮、排等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根据中学生自身的特点, 作为体育教师要避免空洞“说教”, 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育人作用, 寓育人于体育运动之中。特别指出的是在体育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 恰当的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但是在强调育人于运动之中的同时, 把握时机, 配合恰当的“说教”使其相得益彰, 更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1.2 动态性。

这一特点是由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所决定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这样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 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尤其中学生的心理正是处在一个蜕变的时期, 此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 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于是, 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 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 因势利导, 教书育人。

1.3 身心合一性。

在中学的一些体育运动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承受运动生理负荷, 而且还要承受运动心理负荷。这是由于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 就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两者同步发生, 同步进行, 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因为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 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运动生理负荷将伴随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和发展心理素质与个性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选择身体练习, 合理安排运动生理, 心理负荷, 以便在使学生健身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 取得理想的育心效果。

1.4 社会性。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参加者往往要根据一定的体育需要担任的某种角色 (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 , 承担某种职责与义务, 且要按照各种社会道德准则, 进行和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所以人们把体育运动看作特定的“社会”或“社会的缩影”、“小社会”。中学生在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时按照一定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和义务的过程,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过程。能够对他们的社会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助推的作用。因此, 在学校体育中, 应根据其教书育人的这一社会性特点,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学的育人作用。

2 德育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2.1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 例如: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体操、武术等项目, 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则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一些教学内容会时不时的对参加者的思想品德提出严峻的考验。如长跑时出现“极点”, 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而废;在篮球比赛中对方恶意的侵人犯规时, 是毫不在意的服从裁判员的裁决, 还是以牙还牙给对方以颜色;集体配合不够默契而导致的比赛失利, 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裁判员误判或偏判时, 是宽容大度还是斤斤计较;比赛一帆风顺时是谨慎从事还是骄横自大。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的本身就在不断的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2.2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体现。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内进行,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 而中学生的自主能力极强, 往往忽视了危险的存在。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很难进行教学。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 课前整队集合, 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 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队列练习, 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具有具体的要求, 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 使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2.3 德育教育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竞赛, 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 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则能够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给其带来的影响, 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有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 不甘失败, 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由于中学生的特殊心理, 他们对于竞赛往往表现得十分的积极, 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更容易从中获得教育。

3 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结合

3.1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缘故, 比较爱动, 对一些要求不会在意。所以必须加以规范化, 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 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品质。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3.2 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

中学体育教材的内容广泛, 而且各有所长。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 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 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方针。如投其所好, 理论课多讲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体坛名人的事迹, 借以来教育学生。由于中学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性格转变的过渡期。所以作为教师更要注重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 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 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 制定相应措施, 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3.3 寓情于教, 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 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 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接受一些东西。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 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4 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

根据中学体育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中学生的实际, 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 使其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 教师在讲解示范中, 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点和难点, 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 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 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 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

3.5 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

中学生往往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些语言、动作、表情等。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 更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举止大方, 谈吐文明, 教学中, 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达到进行教育的目的。

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体育教学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有利条件。教师要抓住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变化,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 使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 为造就具有情操高尚、德才兼备、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体现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 1996 (2) .

[2]陈秀华.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J].中国学校体育, 1998 (2) .

[3]刘海.浅谈体育教学如何与素质教育相接轨[J].体育师友, 1999 (2) .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11

体育教学健康人格合作精神心理调节能力“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潜能相符的人;人生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言。而人格,是伴随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人格教育是对一个人品行、能力、情感的综合塑造和提升。对当代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驱力。在中学体育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比赛时,学生的思想、意志、毅力、情绪等人格特征都极易表现出来。因此,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因势利导、施以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那么,中学体育教学中,怎样抓住这种契机,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一、让学生感受体育的快乐,领会体育精神

运动着,是快乐的,是愉悦身心的——这种享受,并不是当下所有中学生都能感受到的。作为教师,应深入学生心灵,找出深层原因。比如,有的怕累怕苦,有的畏难胆小,有的自卑害羞,有的身体条件差……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制定不同的运动目标,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例如,女同学通常爱美,让她们学做韵律操、跳体育舞蹈,这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品尝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通过自身的体验使他们明白:“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所在,也是今后人生之路上奋进的目标。这种催人进取的体育精神、人生信念的缔造,相对于仅仅帮助他们学到某些体育技能,更彰显珍贵。

在参加体育运动中,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比赛,学生都需付出极大的体力和心理能量,需经受艰苦的磨炼。这时,学生只有咬紧牙关、坚韧不拔地坚持和拼搏,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这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学会了吃苦耐劳,培养了坚强意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康的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

体育,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在体育活动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和对抗练习,还是课外各种对抗赛、邀请赛、选拔赛,都为学生提供了竞争与合作的机会。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为了集体的整体目标,个人要学会相互配合和帮助,彼此依赖、影响和促进,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完成学习任务或赢得比赛,进而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运动中,学生与同伴、与集体的亲密接触,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社会的心理需要。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使他们认识人生和社会,懂得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让学生懂得遵守规则,恪守公正、公平

体育,是有着组织纪律性、规范化、合作性的一种竞技运动,它要求运动员遵守规则和约束,恪守公正、公平,不能弄虚作假。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运动项目上,每个项目的各个动作,都有各自严格的规范,这些规范就像运动员的行为戒律,不得违反相悖,其体现着体育的科学性、公平性。第二,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运动规范的养成,引导学生按规范践行、履约并形成习惯。第三,体育活动组织中,无论是平时体育课或是比赛时,学生都需遵守各项规则,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第四,比赛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赛制规则,远离弄虚作假,养成诚实的品格。通过遵守公正、公平原则,鼓励学生无论在体育竞技中还是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要凭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荣誉,赢得尊重,阳光地走在人生之路上。

四、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健全心理素质

当代体育,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体育不仅考验着运动者的身体素质,更考验运动者的心理素质。比如跳高,面对一个全新的高度,有人能成功跨越,有人则功亏一篑。成功者喜悅,失败者或沮丧,或急躁,或胆怯,他们会产生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应立刻积极应对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胜利者不骄傲,失利者不气馁。尤其要引导那些失利的学生,稳定他们的情绪,帮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提出下一步改进的建议,告诉他们失败是暂时的。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逐渐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激励他们勇于挑战困难,使其不断体验失败——成功的双向过程,逐步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永葆一份乐观的心境。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磨砺学生心智,健全学生心理个性结构。比如,紧张的气氛,可以培养学生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敢;愉悦的气氛,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好,培养自信,发展个性。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健全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总之,在中学时代,由于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由于体育学科身心磨砺的特殊性,体育教学对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更新观念,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以精湛的教艺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要让学生懂得,体育课和各种体育比赛的目标绝不只是技术达标、结果的输赢、身体的强健,也不只是感悟体育精神的“更快、更高、更强”,而要把体育运动看作一个人终身的“事业”,看作人生之路上逐步完善、锤炼自己身心素质的一个“过程”,并学会享受它。这样,通过体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目标,自然就水到渠成,从而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立.创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J].成才之路,2013,(6).

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 篇12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自主探讨,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历史问题”中, 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疑难等, 产生出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的见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创造性人才素质的核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 历史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从复杂的历史知识中, 获取大量信息, 摄取有用信息, 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完善人格情感, 端正价值取向。而要达到这样目标, 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教学应该首先把学生视为问题的发现者, 然后才是问题的解决者。

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了解历史, 是通过大量的史料, 在分析、舍取、辨别和整合的基础上找寻真实的历史。这是创造性的过程。但是, 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只重视史实、解决问题的方法, 却忽视了如何提出新问题, 掌握的仅仅是知识与方法, 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逐渐被磨蚀。

二、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 教学理念的落后。新课程改革中, 存在着形式与手段上的改进, 而对教育的目的、过程与本质等方面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在教育目的上, 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与解题方法能力的培养, 而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基本目的, 是让学生运用史料、史实构建自己的知识, 提出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没有认识到连接知识与方法的环节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才是对知识的真正认识和运用。

其次, 教材的媒介因素。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 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强调理论, 缺少精彩的史实描写;过分地政治化, 缺少生活化;过分文字化, 缺少图片的感官刺激;观点固定化, 缺少对立的史学观点及史学发展趋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意识逐渐淡化, 创造力不断消失。

第三, 学生历史知识的贫乏。农村地区或者建设比较落后学校的学生特别缺少问题意识。

第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历史学科的优势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 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 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中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则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问题意识也很难产生。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 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三、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解决对策

第一, 改变传统课堂价值观。传统课堂是教师建构、选定一个问题,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不善于让学生提问题, 剥夺了学生的创造过程。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 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 而在这一社会中, 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 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 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

课堂中, 学生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与创造者。教师, 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价值观, 创造一个充满善意、宽容与理解的课堂, 积极、主动创设一个欢迎找寻和解决问题的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教师应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积极注意学生的发问, 和悦倾听, 鼓励学生进行探讨。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爱护等人类崇高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注意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 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产生思维情感和创新火花。这样, 学生就会尝到发现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历史问题意识成为自我需要, 形成对历史问题意识的自我追求,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升华历史问题意识, 以利于终身学习。

第二, 学生兴趣、好奇心与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问题天生与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大胆的想象相联系。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是史学理论的分析、史学观点的灌输, 而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激发、想象力的养育。那些对历史’充满兴趣、好奇与想象的学生往往更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更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与想法。

第三, 教材编写的改进。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材编写应当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问题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矛盾的说法、理论上和生活中解决不了的事情之中。历史教材必须改变简单的史实叙述和理论分析, 叙述为主、史料为辅等状况。要注意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 充分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 如丰富的史料、各种史学观点, 相似的历史事件等。

第四, 问题思维的训练。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知识积累。对历史学科来说, 知识储备的缺少制约着问题的产生。在平常的学习中, 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摄取不同的思想观点, 在不断的碰撞、冲突中共融与升华, 为问题的学生提供肥沃的土壤.问题意识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

第五,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特有的历史魅力、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学生产生强烈问题意识的保证。教师以方法和手段示范,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达到“无疑处生疑”。主体探索能力的培养, 是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学科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以历史学科的美感吸引学生。

上一篇:心理健康是快乐之本下一篇:灵敏度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