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2024-06-23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共8篇)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1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一、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体育教育资源限制了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

我国的许多农村中学缺少基本的体育教学条件。从体育师资力量来看,农村的一些中学都是一师担多职,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从场地器材条件来看,农村中学缺少较先进的体育器材,操场的大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从经费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没有充足资金加强设备的更新以及人才引进。

2.缺少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政策与领导的引导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开发起步较晚,加之缺少充分的计划以及组织,许多农村中学的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较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升学率无太大关系,这使得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缺少政策上的引导,在实施中会遇到没有方向的困难。

二、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改革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

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教育改革,给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走进农村。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地位,让体育教师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农村中学体育器材的优化升级,让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项目得以实施,给课程开发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经费上来讲,除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学校要做好资金的自主引入,利用各项社会资金建立体育专项费用,从而保障创新型体育活动的开展。

2.要做好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工作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引导,让全体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共同探究体育学科中的.教学重点,设置正确的教学目标,秉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设计校本课程。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呼吁力度,以文件形式给学校布置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指明方向,促进课程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多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校本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强,更需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只有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得以创新,才能让农村中学体育焕然一新。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2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本文采用随机分层抽样调查法选取我省152所普通全日制中学的部分体育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苏南共选取54所中学(其中公办学校47所)、苏中共选取40所中学(其中公办学校33所)、苏北选取58所中学(其中公办中学47所)(表-1)。本调查于2010年3月进行。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问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中学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体育教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与影响因素;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等方面。

2 研究结果

2.1 师资力量有保证

从表2可以看出我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总体概况,在调查的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中,其中公办学校为139所,占总数的91.4%,民办学校为7所,占总数的4.6%,公办民助为6所,占总数的4%。在调查的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中,其中专职体育教师为131人,占总数的86.2%;兼职体育教师为4人,占总数的2.6%;体育行政领导为17人,占总数的11.2%。男体育教师为130人,占总数的85.5%;女体育教师为22人,占总数的14.5%。在调查的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中没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16人,占10.5%,一级教师为86人,占总数的56.6%,二级教师为43人,占总数的28.3%,初级教师为7人,占总数的4.6%。从调查的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来看,没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体育教师,其中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为138人,占总数的90.8%,大专学历的体育教师为14人,占总数的9.2%。从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层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省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到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这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提供了师资力量方面的保证,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成为可能。

2.2 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开发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状况

从表3可以得知,苏南的农村中学可能由于苏南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苏南的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苏北地区可能由于地域特色浓厚,这为苏北地区农村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苏中地区介于苏南、苏北中间,地域特色不突出,乡镇企业落后,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农村地域特色都逊色于苏南,这可能影响了苏中地区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故呈现出苏南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最多,苏北次之,苏中最少的原因。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有 49.3%的我省农村学校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并表现出所处地域经济发展好的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大于其他学校。这说明,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

2.3 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参与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充满信心

通过对我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能否胜任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的调查表明, 36%的教师认为他们能胜任这一任务,有60%的教师基本胜任,只有6位教师认为自己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这充分说明我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有能力和信心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相信教师,赋权给教师,让教师和学校拥有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2.4 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调查分析

校本课程尽管有国家课程不可代替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弱点,再加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而且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使得我们至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尤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农村中学的领导,已习惯于传统的以抓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对于农村中学怎样去选择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并进行课程设计已失去兴趣,尤其是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升学率不相干,几乎再难以顾及去精选、改编、创新体育教材。因此,体育教师认为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缺乏相关政策、学校领导的支持,其次是课程开发资源不足,第三是教师的时间、专业技能不足等。

3 分析

3.1 我省农村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提供了师资力量方面的保证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152所普通全日制中学部分体育骨干教师的调查统计来看,正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和曾经进行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数量和质量都不理想。另外,通过对体育骨干教师的调查发现, 其中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为138人,占总数的90.8%,大专学历的体育教师为14人,占总数的9.2%。从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层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省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到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这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提供了师资力量方面的保证,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成为可能。

3.2 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

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苏南的农村中学可能由于苏南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苏南的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苏北地区可能由于地域特色浓厚,这为苏北地区农村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苏中地区介于苏南、苏北中间,地域特色不突出,乡镇企业落后,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农村地域特色都逊色于苏南,这可能影响了苏中地区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这说明,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

3.3 赋权给我省农村中学,让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36%的体育教师认为他们能胜任这一任务,有60%的体育教师基本胜任,只有6位体育教师认为自己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这充分说明我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有能力和信心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相信教师,赋权给教师,赋权给我省农村中学,让体育教师和学校拥有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让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3.4 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缺乏相关政策、学校领导的支持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而且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使得我们至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尤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农村中学的领导,已习惯于传统的以抓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升学率不相干,几乎再难以顾及去精选、改编、创新体育教材。因此,体育教师认为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缺乏相关政策、学校领导的支持。

4 建议

1.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获得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的根本保证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多极化,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日益扩展,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正面临着从一元到多元,从求同到求异的转型,而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变迁直接反映到培养目标及办学模式的调整,由单一的模式向多种模式并存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教育价值选择、多极化的育人目标追求以及多样化的人才规格需要离不开多元化的课程支持,“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55]校本课程正好适应了这种变化要求,它尊重、倡导并满足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就办学条件而言,农村与城市中学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异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利用好它就能办出特色,办出个性。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学校领导应更新办学理念,树立多元的教育价值观,谋求有特色的农村办学模式。应正视这个差距,并用一种平和的、积极的心态看待这种差别。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思维来探索学校发展之路,克服消极悲观的办学态度以及被动应付的办学行为,探索出真正适合农村中学的办学模式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2.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本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创生者和实施者,校本课程与教师素质的内在关联性决定了有什么素质的教师就有什么品质的校本课程。过去虽然注重教师培训,但是更多地偏重教学技能培训,如学科知识面的拓展与教材教法的研究,很少涉及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专业方面的内容。随着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教师课程角色、课程职能的转移,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农村校本培训在内容上除了一般的课程通识教育外,重点应放在教师课程素养、课程开发技术及能力的培训上,如课程意识的生成、课程角色的转换、课程理论的提升、课程计划的编制、课程方案的规划、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的设计与组织等。在培训的方法上,可以运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指导等等。要注重培训中的反思、评价、反馈,做到拾遗补缺、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校本培训之路,使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成为促进广大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3.重视分析研究江苏省各农村地域特色,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我省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特色的重要举措

共同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并发生内部联系的空间条件。中国自古就有“南人善舟,北人善马”、“南拳北腿”之说,这是对不同地理环境影响人类身体活动的概括。[6]

我们是一个人文雄厚的民族, 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多元民族文化历史中的丰富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和博大的哲学内容, 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7]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过,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我省苏北地区古来民俗尚武,其中又数徐州为最,4000年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项目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其中沛县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全县共有28万人习武,这里不论男女老少,人人均能耍刀弄棒,讲武论剑。由此在苏北农村中学以武术为课程内容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可能较为适合当地的民俗传统。苏南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这使得苏南人有着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对环境和生活理解和尊重,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等特征,滚铁环、打陀螺、跳房子和扔沙包等是苏南老一辈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批传统游戏,如果将这些传统游戏引入到苏南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体育课堂和课间活动中去无疑将为该地区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光添彩。这些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文化都可以进行校本化改造、改编,开发具有我省农村不同地域特色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校本课程开发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成了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但是,对于我国而言,有关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城市重点中学,对农村中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然而校本课程是农村中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体现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农村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江苏,农村,中学,体育,健康,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

[2]覃章成.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个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27.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7).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滕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6):7.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52.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 编写

当下的体育新课改中,对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与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促进体育课的改进来满足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如何促进体育学科教材化以适应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如何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运动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健身锻炼和身心健康服务;如何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和需求,选编和开发适宜的体育校本教材教学内容;如何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切的体育教学方法,都成为各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共同关注的问题。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虽然学校及学生有一定的体育基础,但如果直接将现代体育项目的内容生硬地编入教材,并分解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水平段进行教学,无论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来说,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教学也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顺利进行。因而,我们在选编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将竞技体育技战术进行教材化和游戏化处理;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找准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设立“跳一跳、摘得到”的学习目标,设置更适合各学段学生学情和学习水平的学习内容。一定要注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以培养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

我们编写校本教材的目的是根据学校场地条件、教学特色,尽量照顾学生兴趣选择,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术,以便供学生终身享受锻炼,但并不意味着就放弃自身素质的锻炼。在分项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体育兴趣逐步地转移到对身体素质练习上来。这种转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移,也可以说是体育意识的一个升华。只有这样,编写体育校本教材才可能起到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在巩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根据中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专项教学,选编部分简单易行有利于身体正常发育、增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专项的练习,以兴趣带动学生练习,以练习促进体质发展,避免单调、枯燥的练习项目出现在校本教材中。

二、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练习有机结合

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我们根据各项教材的难易和特点、学生的基础和运动能力、教学目标总体要求和层次划分,结合新的要求,在体现练习与理解的先后、主次、程度等方面有所选择,区别对待,形成符合实际的多种结构形式的指导关系,并作为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

三、避免教材内容复杂、重复

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借鉴原有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材排列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不作多余重复排列,使教材朝着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和社会性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真正掌握必需的体育专项技术、技能。在提高其锻炼兴趣性的同时发展了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四、着眼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正确而独特的办学目标或者说是教育哲学,国家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只能是一种最基本、普遍、原则性的要求,不可能照顾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特殊性。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给学校一个空间,从而根据师生的特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来确定学校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校本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注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调动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以学校传统项目为基础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形成学校体育特色。

五、注重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体育教学大纲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使用周期性长,一本教材可以延续用十多年,几乎没有怎么变化过,并且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划一、死板,也就是说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陈旧、老套,体育教师只一味地按照死板的课程内容上课,没有了自主性,高中三年只需要建立三个模块,而没有从学生的需要、从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从本地的特色出发,体育教师只要重复这三种模块安排就可以当好体育教师,完全制约了体育老师的作用,不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似乎其它学科的老师也可以来上好体育课,那我们以后体育教师还有什么用!体育课程的开发正是朝着打破这种惯例方向发展,将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大纲,让体育教师根据当地学校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自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让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更具灵活性。

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层次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意识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学目标不能以偏概全,要突出教學过程层次性。抛弃以往教材中学生只听老师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材还应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形成一定的“刺激——反应联结”,而这种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建立的,尝试的实质就是实践。而创造意识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实践。因此,在校本教材中倡导学生在未知的或还在接触的领域积极地有目的地尝试,并能引导其积极思考和提出独特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思维,达到运动技能水平和智力同时开发的目的。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篇4

第一部分 前 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1.增进身体健康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一 运动参与

(一)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二)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学习领域二 运动技能(一)获得运动基础知识(二)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四)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学习领域三 身体健康(一)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二)发展体能

(三)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五)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习领域四 心理健康

(一)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二)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三)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四)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学习领域五 社会适应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二)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 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2.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3.针对各校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

(二)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

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 3.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灵活性原则

(3)综合性原则 4.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1.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 2.组织教学的灵活性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根据《标准》和具体评价任务,确定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2.选择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收集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要求,具体进行观察、测量等,收集教学相关的信息。

4.依据标准进行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或学。

(一)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2.学习评价的重点

本《标准》的目标、内容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变化,因此,学习评价的重点也相应有所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重点

不太强调比较强调评价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等

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忆 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评价单个运动技术掌握的水平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仅评价最终成绩 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仅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学习成绩评定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的判断与等级评定。(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

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2)学习成绩评定的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定应采用绝对性标准与相对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在体能成绩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运动技能成绩的评定,可采用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3)学习成绩评定方法的建议

根据学生年龄、学段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应有所差异。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以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应重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收录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学生成长记录袋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4)学习成绩评定形式的建议

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不仅要有教师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学生自我评定--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组内互相评定--学生对组内各个成员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

教师评定--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等,考虑学生自我评定与组内互相评定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应更重视学生自我评定和相互评定的作用。

(二)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评价的目的

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2.评价的内容 教师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完成各方面工作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的评定。本《标准》所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综合评价。(1)教师专业素质评价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方面的考核评价。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标准》、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程度;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及运用程度;从事体育教学必需的基本技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开发和运用体育资源的能力等。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2)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注重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

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的质与量、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教师教学评价既可用于对某一堂课的即时性评价,也可用于进行阶段性课程或整个课程的评价。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同时,教学评价不但应注意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还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学习前后变化的评价。3.评价的形式

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可采用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评价形式。评价时可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针对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制定适当的量表,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4.评价的组织实施

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本人进行,同时采用同行评价的形式。一般可每学年进行一次。

教师的即时性自我评价,可以采用每堂课后在教学日志或教案上作简要评述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同行或专家进行的即时性评价,可采用随机方式在每学期进行若干次;阶段性或课程教学实施的总体评价应在即时性评价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并将评价结论和整改建议及时反馈给被评教师本人。

(三)课程建设评价 1.评价的目的

课程建设评价是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对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进行的周期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2.评价的内容

课程建设评价主要对以下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1)是否制定了课程规范性文件(包括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实施方案、班级教学计划)以及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完善程度;

(2)是否建立了课程及教材的审查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以及这些制度的实行情况;(3)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完善程度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4)教材建设评价,包括教材建设的完善程度,教材在使用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学生和学科专家对教材设计和编写的反应等;

(5)课程实施保障状况,包括合格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场地器材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状况等;(6)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3.评价方法与组织

《标准》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课程建设评价,由教育部组织进行。地、市、县级行政区的课程建设评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学校的课程建设评价由市、县及县级行政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

在进行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评价时,首先由被评地区和单位组织自评,然后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检查验收。被评地区、单位应写出自评结论和整改意见,评价部门应提出评价结论和整改建议,并及时反馈给被评地区和单位,以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包括学习结果和学生的评价意见,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家长的评价意见。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为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标准》提供了可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外,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

在校外还可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请他们辅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国家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各地学校应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2.制作简易器材

各地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

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

(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1.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各地要开展课前和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把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改变课前和课间只做广播操的单一活动内容,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各地学校应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应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班级、锻炼小组或课外体育俱乐部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组织单位。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2.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校外体育资源包括:(1)家庭体育活动;(2)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3)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4)少年宫体育活动;(5)业余体校训练;(6)体育俱乐部活动;

(7)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如:传统节日中的元旦拔河、长跑,春节的秧歌、舞狮,元宵节的骑竹马、太平鼓、跳百索、抖空竹,清明节的踏青郊游、放风筝,端午节的旅游、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等;再如:学校假日中的体育夏令营、体育冬令营、春游等,以及校定节日中?quot;体育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健康?quot;等。

(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况地貌千姿百态,季节气候气象万千,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应注意大力开发和利用。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风天、雨天、雪天,可以练习长跑;晴天,可以练习骑自行车,可以登高望远。

利用江河湖海,可以进行水上安全运动。利用荒原,可以进行步行拉练、野营等。利用雪原,可以滑雪、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进行骑马、武术等。利用森林山地,可以进行安全的定向运动、攀爬活动。利用山地丘陵,可以进行登山运动和开展有氧耐力运动。利用沟渠田野,可以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等。利用海滩或沙地,可以进行慢跑、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利用沙丘,可以进行沙疗、爬沙丘、滑沙等活动。

(六)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编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必须依据本《标准》,全面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构建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一)教材编写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刂式逃 木 瘢 欣 谌 嫣岣哐 乃刂剩?br>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2.健康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3.兴趣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4.发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注意选取对学生丈硖逵 哂兄匾 跋斓幕 ≈ 丁⒒ 炯寄芎突疃 谌荩 岳 谘 Щ嵫 埃 ⒕哂幸欢ǖ淖晕疑杓啤⒆晕叶土丁⒆晕移兰鄣哪芰Α?

(二)教材内容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教材内容。

2.教材要多样化和具有开放性,要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在继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的体育文化。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要渗透在教材之中,现代的体育文化更应在教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安全运动的方法。

5.教材内容应处理好各水平阶段的纵向衔接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避免重复,以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教材的呈现形式和体例

体育与健康教材包括多种载体,除学生课本、教师用书以外还应包括挂图、卡片、图片、幻灯、音像资料、多媒体教材等。其中1~6年级不编写学生课本,7~9年级和高中阶段各编写一册学生课本,但各学段均需编写教师用书。1.学生课本

学生课本的用途是在教师指导下供学生自学和实践。因此,课本的版式设计要美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激发学生阅读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

(1)课本内容的呈现要改变以往从概念到概念的叙述形式,从问题出发,指导学生通过运动实践和观察、思考,自己去获得知识和结论。要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突破,逐步学会学习。

(2)课本内容的表述要适合学生心理,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阅读和思考。(3)学生课本体例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题:应标题鲜明,引人注目;

学习提示:应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受课题的价值;

学习内容与方法:应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表现与创造,综合与运用,参与和发展;

练习和自我测评:应引导学生反思、领悟学习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同版本的学生课本体例可各具特色。2.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1)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教学评价;(2)课堂活动设计;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5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该课题研究,旨在进一步增强学校和我校教师的课程意识,改变国家课程一家独大的局面,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和谐的课程体系。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和要求,推进校本课程实施,凸显学校特色。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联动的课程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在课改的深水区上下求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定义:

1、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良好个性发展需求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三种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自主性。

2、校本课程的特点:主要指校本课程的结构、功能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区别。集中表现在:校本课程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学习需求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以问题探究、实践操作、社会服务等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校本课程具有的三个特征,即实践性、探索性、主体性。

3、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课程为指导,依据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

学校教师自主、独立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

4、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校本课程开发” 一般指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其广义的校本的课程开发,“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5、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这种系统工程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强;难度大;各有特色。这些特点将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须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

三、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按照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

2、加强校本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3、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6、完善课程管理机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四、课题的研究近况: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改标志性内容,是市教科院重点抓的课改项目之一,我校也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改的难点,申报了省、市、县三级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随着课改深入,重点也似乎发生了转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课题也随之沉寂了几年,而在这几年,兄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学校开发出了成型的课程,正在逐步形成特色。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理论学习,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1.将我校基本成型的一批课程定型成册。

2.开发一批引导学生文明行为、形成文明习惯的校本课程。

3.通过开发校本课程锻炼一批教师,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4.筛选适合打造特色校园的课程,逐步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六、课题研究机构:

课题负责人:

庞广勇 中学高级教师,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课题总体规划与实施。

赵儒尧 中学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的日常管理与运作。课题指导小组:

严传铭县教育局主管教学副局长。

谭荣县培研中心副主任,县校本课程开发课题负责人,县校本课程开发主管教研员。

余运武县教科规划办领导,县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常务研究员。张拥华中学高级教师 校长。

庞广勇中学高级教师 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课题研究组主要成员:

庞广勇 中学高级教师,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课题总体规划与实施。

李祖锐 中学高级教师,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德育课程开发与审核。

赵儒尧 中学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的日常管理与运作。

袁秉芳 中学高级教师,教务主任,负责文化课程开发与管理。王承 中学一级教师,政教主任,负责德育课程开发统筹。杨江涛 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班主任,德育课程与语文校课实验教师。

李国猛 中学高级教师,数学教研组长,校课开发备课组长。贾代英 中学一级教师,英语教研组长,校课开发实验教师。马宏勇 中学一级教师,理化生教研组长,校课开发实验教师。朱光玲 中学二级教师,综合组教研组长,校课开发实验教师。

七、课题研究阶段划分:

主要研究阶段:

2013.9-2014.8 实施第一阶段:编制课程纲要、成立校课备课组、整合现有校课,形成一至两本指导书。

2014.9-2015.8 实施第二阶段:落实校课纲要,开发一批新课程,编制成册一批新的校课指导书。

2015.8-2016.8 总结推广阶段:整合校课指导书,形成校课指导书体系,筛选我校特色课程,形成特色校课体系,收集校课教学案例、汇编校课指导书。

最终研究成果:校课指导书汇编,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收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光盘、汇编教研论文、案例集。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6

一、设计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③、3、学生层面目标: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开发原则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课程结构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2、教务处职责:(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3、教科室职责:(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4、教研组长职责:(1)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2)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3)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7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意识培养的概述

1. 校本课程与开发校本课程

著名教授董翠香认为:校本课程是体育老师教学的主体, 在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 通过正确评估学生需求与体质状况, 进一步应用学校与社区开发的课程方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是指运用已有的办学理念, 结合学校与社区资源, 为实现健康与体育目标, 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 制定出适合学生条件与学校特点的课程开发方案。

2. 终身体育含义

终身体育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从生命萌生到结束, 参与到学习与锻炼活动中, 从而达到改善健康与体质的要求, 在终身教育更加明确的基础上, 让其成为生活的重要成份;其二是基于终身体育意识, 利用中学体育的整体化、体系化与科学化为条件, 在人生的不同的阶层、领域, 为其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社会与人之所以能得到发展, 终身教育是其有力的基础, 它也是终身体育的根本要求。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生成终身体育意识之间的关系

1.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关键, 它是快乐与成功的重要成份。开发校本课程可以看成以校为本, 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在这期间, 以人为本更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尊重学生个体差距的同时, 让其成为特殊的个体。体育类校本课程开发, 需要认识到学生差距, 在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条件下, 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发展。因此,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必须从学生需求、爱好与要求出发, 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与课程行为。在实施校本课程时, 要求结合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通过比较常规课程与校本课程,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 这也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部分。

2.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了条件。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 里面提到的目标与标准都是基础性要求, 即:最低标准。为了帮助学生打造终身体育意识, 运动兴趣是关键。从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来看:它很好的弥补了常规体育课的不足之处。体育校本课程要求各项运动技能学习更具有目的性, 在需求的引领下, 主动加入项目技能与技术学习中, 这样不仅学生有了快乐与成功的乐趣, 同时对焕发学习兴趣也有很大作用。

3. 深化终身体育意识。

在普通体育教学中, 运动技术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同时也为学生加入项目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 从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学无所获, 即使学过运动技术, 却不能达到终身受用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 则是从某个运动技术着手, 慢慢掌握运动技能。因此, 强化与开发校本课程, 对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塑造终身体育具有关键作用。

三、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体育校本课程能有效帮助中学生改善学习水平, 提高体育体验能力。但是事实上, 中学生的体育技能改善过程并不理想, 和高中生还存在很大差距。校本课程能有效帮助中学生提高健康意识与行为, 在活动坚持与毅力得到改善的条件下, 帮助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因此, 在现实工作中, 必须整合体育校本课程与中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间的微妙关系, 帮助学生弥补学习差异, 改善体育学习效率。

1. 坚定不移的执行《课程标准》, 深化“三级课程管理”。

虽然80%的老师都能正确的理解《课程标准》, 但是课程改革还处在起始阶段, 对《课程标准》的质疑此起彼伏。在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的配合中, 《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同时这也让新课程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从中学反馈的信息来看:超过90%的老师认为将“三级课程管理”渗透到体育教学具有很大作用, 随着下放课程权利与政策, 学校拥有了课程开发的责任与权利, 老师自然成了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 同时, 学校也能结合实际情况, 深化体育课程。

2. 深化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 虽然中学校本课程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在实际运行与开发中, 距离终身体育意识还有很大距离。对此, 在现实工作中, 除了要做好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理论指导外, 还必须将理论与课程结合, 生成学科理论, 这样才能增强校本课程开发作用, 深化终身体育意识。

针对部分中学缺乏成功范例的情况, 为体育老师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机会, 在对外交流中, 学习其他学习学校优秀的教学经验, 并且应用到本校教学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项艰巨、庞大的工作任务, 由于工作面广, 所以必须正视校本课程开发。在基层老师访谈中发现:很多老师讲特色体育和校本课程混为一谈, 根本没有将校本课程视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对此, 必须加大宣传, 让体育老师正视校本课程与特色教育之间的关系。

3. 提高体育老师的认识。

从影响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来看:排在前列的是场地设备、老师能动性、领导支持, 这也说明老师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的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的工作内容, 如果缺乏领导支持, 相关工作将很难开展, 甚至可以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成败与领导有着直接关系。针对上述问题, 为了促进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当地教育和行政单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让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科学的过渡, 通过为其给予对应的支持与意见, 做好管理工作。通过加大投入资金, 尽量满足学校体育课程开发的设施与资金要求;通过增强学校体育老师、领导、科系老师、学生、家长与社会人士的支持, 集结各方力量为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好的服务。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8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校本课程的再认识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质量进行调查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农村中学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学校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而形成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譬如我校开设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立足学校所在的县市,以县域为课程范围,讲述该区域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资源要素的基础上,着重讲述了农业生产、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浓厚的乡土文化等,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家乡,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怀。它的出现有利于解决统一性教材与教育的地区性差异的问题;有利于解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解决“重点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办学和教学资源的共享的问题;有利于解决学校中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更为关健的是它的实施有利于农村师生的共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新事物,广大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去更好地认识它,在实践的过程中,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更加具体化,更加贴近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的公平。农村中学

二、新课程背景下对校本课程的研讨与开发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农村中学可以“学科课程整合与活动课程新编”为途径开发校本课程。针对目前教材安排与使用上不同存在着“三性三化”现象。“三性”:部分学科内容重复性,目的要求条块分割性,单科内容层次封闭型;“三化”:素质教育课堂单一化,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过细的分科教学,实行“单打一”式的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使教师很难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力量。系统论表明:人在认识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再去认识,在这样一个无止境的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去创造和创新。“学科课程整合与活动课程新编”就是针对我国现行教材中,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适用的或边缘学科的知识渗透太少,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许多知识,却在社会上、生活中用不上,不能实现“学以致用”的这一教学现象,在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的情况下灵活分工,教师在精心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充分体现乡土资源,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整合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校本课程。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教材的使用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潜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新课程背景中校本课程的展开

在原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通过教育科研校本化,全面规划农村学校的的校本课程,真正做到了课表有安排,上课有校本教材,课堂和课外有实践活动,具体体现为:(1)建立规章制度,实施课程过程管理(督导检查)、质量管理(阶段成果评价反馈)和评价管理(校本课程的成果鉴定和成果的推广)相结合,做好课题的全程管理;课题目标要进行分解,责任到人,结合实际的教学],重视课前尝试、课堂创新和课外实践,相信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课题研究人员人人建立子课题案卷,结合日常的课堂教学,收集最原始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地研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课题融入到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能力培养的机会。(2)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研究策略。充分利用周边兄弟学校的强大师资和现在发达的网络,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校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网络交流等方式进行合作开发、请外力辅助开发校本课程。通过一系列交流可以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充实自我,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也可以聘请各级专家进校讲学,适度才能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活化教学方法,变被动的“注入式”学习为主动的“合作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3)强化师资力量,拓展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广大教师的集体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协作。它不再看重教师的教学“表演”,而是去注意教师是否选择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所教内容、教材分析、教材深度的挖掘和教材广度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它充分利用了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校园资源、网上资源等,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丰富,社会适应更强,真正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和对终身有用的知识。农村中学师资相对比较薄弱,可以通过以点带面、树立典型学科,为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验教训。

上一篇:花之胸针五年级作文下一篇:祝贺生意开业祝福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