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共10篇)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篇1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好吗?怎样 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近段时间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读了《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一书,感触颇深,收益匪浅。书中概括的写了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 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对学生“统死”,基本上是按照固定的路线实施“硬操作”,结果和许多“美 丽的图景”失之交臂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旧的 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但冷静分析这些现象,有较多的课堂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非常之好,有问,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
如
1、“预设”不够准确,结果导致“生成”时乱了手脚。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其一是“粗处理”,问题设计范围过广,没有穷尽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情况,怎能游刃有余?
其二是“精处理”,问题设计太细,有支解内容嫌疑,学生疲于细枝末节的回答,又怎能动态生成?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的确如此,本人已有的文化知识常常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或是不能根据实际情 况有效的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是置之不理,仍按预设方案进行;或是对文本价值判断不分主次或失察,疲于应付,因此,我不得不思考语文课堂应该“预设 什么”、“怎么预设”的问题,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1、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 和态度。”我在教学《江姐》一文时,先让学生看江姐就义时的图片,同时在背景音乐“红梅赞”的伴奏下,我声情并茂的讲解了江姐的生平,这样英雄的形象就站 在了学生心头,进而感知学习文本知识就容易多了,自认为这个预设是成功的。
2、充分了解学生,预设“已知” 新课程主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里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想,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把握学生的“现有 发展水平”。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 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 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以后我应该在进行 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 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 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该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这个方面我曾有过深刻教训,在上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因为没有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那天课题导入后我布置学生自学,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老师,我对这篇文章有意见。”“什么呀?”冷不丁的,我被吓了一跳。“喏,就是这句话„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太不真实了,孩子们 都上学去了,连四五岁的儿童也上幼儿园了,哪有孩子去放牛吹笛呀?还有从„成天‟这个词里我领会到牧童不是真的只吹一天短笛,而是很多天,这更不可能 了。”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也是啊,除非是双休日我们才有空。”“哇,骑到牛背上多好玩。”.....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心里却不禁“咯 噔”一下,不觉汗颜,课题引入时我偷工减料,只简单介绍说,本文作者朱自清是伟大的散文家、诗人。预设时也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对语文知识的教学 环节设计是比较注重的,却忽视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没有深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预设。更没告诉他们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什么年代,难怪他们要这么认 为了,我连忙想亡羊补牢,去讲台找寻语文教参,真是要命,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可是我也确实不知道朱自清是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的,也不知道他是那年去世的。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春》这篇文章应该是作者在解放前写的,怎么办?公开说我不知道吧,我倒不怕出丑,可这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打折扣,或者狠狠的 瞪一眼这刁钻古怪的学生,让她永远的记住这样的意见不可以被采纳,因为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关系不大。可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又怎么忍心?急中生智 我搬出了《义务教育法》,现在我国所有适龄儿童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当然没有空闲的孩子去学放牛吹笛了,作者写的是以前的事,那时侯很多家里的孩子都上不 起学,有的孩子就给有钱人家去放牛做工。(我生怕他们又提出上不起学怎么会有牛的问题,把话给他们封死了)“是吗?”孩子们还是半信半疑,“不信的话,回 家问你们爷爷奶奶去。”搞了好半天,才得以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一下课,我飞快奔回办公室找到教参一看,暗自庆幸没有误导学生,原来朱自清在1948年就 去世了,那《春》这篇文章里写的牧童就是解放前的孩子了。事后我楞了好一阵子,为自己知识的贫乏而难受,也为自己预设不全面而后悔,更为自己在课堂的窘迫 表现而羞愧。孩子在探究自己未知时,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惟有在以后的课堂预设时多为孩子考虑一些,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设身处地的站在 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给自己充充电,以防陷入类似两难的境地。
4、生成-----预设的升华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 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 “首席”的教师,离开了引导与调控,教学目标 的达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时间的控制就难以得到落实,以至于学生中产生的思维创新 的火花不能引燃。如果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因此,我认为在教师转变观念时,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即 从“教书匠”转变为“艺术大师”,这样,我们的课堂生成才会时时升华、处处升华。而这个“艺术大师”的形成就应该是教师不断的完善自己,反思自己,充实自 己,锻炼自己的过程。
5、创设教学环境,生成动态资源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如我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有一个同学忽然对文本提出质疑:“„只有画家才能 写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画家应该用画的,为什么说写呢?”对这样史料未及的问题,我没有草率了事,而是改变原来预设,引发他们就 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同学们各抒己见,都亮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从而获得了更深一步的知识,他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然后我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 到的这些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 这堂课上,老师用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 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6、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 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 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只有勇于进取的教师才会时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我在教学 《詹天佑》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我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我很快发现许多 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可能是上节语文课画了温柔的大兴安岭、险峻的秦岭,他们意犹未尽)忽然我发现其中几幅有问题的画,一张 是画了詹天佑采用“中部凿井法”隧道示意图,一张是表示詹天佑创造“人字形”线路的铁路示意图,前一张只画了4个工作面,而且不在一条线上,后一张画了一 个倒立的“人”字。我马上调整教案,就从这几幅图入手,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正确画出示意图,再让学生闭上眼走一走,体会开凿隧道定点构图的严谨,扛起长 竹条拐一拐,体会“人字形”线路两个火车头的妙用,这样学生就在亲身实践中领略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创新精神。------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以智启智,抓住契机,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学 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 成”。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 的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走笔至此,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在文本解读的点上有个人心得,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预设教学过 程、方法和要提出的问题,还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做有效的催发者,做生成信息的裁判者,从而才能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以期在身临课堂“意外”之 际,能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篇2
一、精心预设, 引导动态生成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 低效的, 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精心预设, 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动态生成, 使生成更具方向感, 更富有成效性.教师只有课前成竹在胸, 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才能面对学生的生成做到心中有数, 临阵不慌.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 教师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 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 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 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就是在18:30开始的.”就此教师灵机一动, 问道:“那还有谁最喜欢看哪一个电视节目呢?”于是学生兴奋了起来, 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愉悦的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 教师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教材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 是适合所有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设计, 富有弹性.教师除了事先预设一些预备内容外, 还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反应, 及时捕捉课堂上有用的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还要能根据学生实际, 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准确、恰当地预设, 就要做到: (1) 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 找准学习的新起点; (2)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3) 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 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从而对教学预案留有余地, 引导动态生成.
二、有效预设, 促进动态生成
课前预设, 是建立在教师自己经验基础上的, 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出现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却是不可预见的.因此,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 在变动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顺着学生思路来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 做好教学调控工作, 做到有效预设, 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那么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课前做到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引发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三、放弃预设, 升华动态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 课堂上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 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 不敢越雷池半步, 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因此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 从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
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时, 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 44只脚, 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 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 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 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 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 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愣, 马上心一动, 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 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 每只鸡砍去一只脚, 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16, 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 (只)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 这样一来, 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 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 不时有同学举手, 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 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 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 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可见,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 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 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 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 让智慧闪耀光芒!
精彩的课堂需要预设与生成 篇3
[关键词]方程 天平 平衡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25
在“‘学程导航·活力课堂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上,我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认识方程”一课。吴老师以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组织教学,使教学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生长的愉悦、发展的快乐。下面,我撷取吴老师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片断,与大家共同探讨、分享。
片断一:提出研究的问题
课始,吴老师问学生:“听说过方程吗?对方程,你了解些什么?你有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后,吴老师归纳出以下问题:(1)方程是怎么表达的?(2)什么是方程?(3)方程能解决什么问题?(4)方程有什么用处……
片断二:玩摆放水果的游戏
吴老师结合纸制天平,先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分别表示出天平两边相等和不相等的情况,然后在天平右边托盘放入300克的砝码,并追问:“天平左边托盘应该放入多少重量的水果呢?”学生放入180克苹果和120克香蕉,吴老师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式子)表示出这一过程。接着,吴老师让学生继续进行放入水果和取走水果的操作,并启发学生用式子表示出来,如180+□=300、180+x=300、180+x>300……
片断三:认识方程
师:刚才我们在操作天平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生:两种,平和不平。
师:对,不管是向哪边倾斜,总之都是不平。你们能够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生将式子分成等式和不等式两类)等式中又可以怎样分类?
生:将只有数字的式子分成一类,把含有字母的式子分成一类。
这里,吴老师通过分类、归纳、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同时区分方程与其他式子的不同。
片断四:心中的天平
出示题目:a-15、9.8+0.2=10、80+□=120、5y=35、n+17>27。
师:这些算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吴老师在学生回答后取走纸制天平,让学生调出心中的天平,并出示情境图:将一壶装有2000毫升的水往两个暖壶倒满水,再往一个200毫升的水杯倒满水,正好倒完。吴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正好倒完”这个关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来表述心中的天平,从而列出方程2x+200=2000,实现了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片断五:结合方程讲故事
吴老师让学生根据方程30+x=100讲生活中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创造一个乘法、除法、减法的故事。“一个渔夫捕了一堆鱼……”“爸爸有350元钱,每次掉的钱一样多,最后剩下50元……”“一瓶牛奶有300克……”这里,吴老师让学生创编故事,巧妙地把方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又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反思:
课堂教学中,吴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探索新知创造条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不着痕迹地加以指导、点拨。
1.经历生动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吴老师引导学生从天平平衡或倾斜状态中发现等量关系,并记录下不同的式子,让学生经历了生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际体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这样教学,学生建构的不再是呆板的数学,而是充满灵性的数学。
2.享受智慧生成的乐趣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挖掘、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才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清晰辨别属于方程的式子,吴老师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现场辩论,使学生发现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教学,学生印象深刻,概念清晰,享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上,吴老师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探究;充当一名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体会……这样教学,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使课堂真正焕发出活力。
一种建构的课堂,一种生成的课堂,如此精彩,我徜徉其中,品味其间无穷的魅力。
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 篇4
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
在一年级《减法初步认识》的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组互动的情景练习。创设的情景是:卡通蓝猫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苹果,请各组长分给组里每位小朋友。其中教师在礼物中设置分配障碍:个别组分的苹果个数不够,还差若干个。
互动的练习要求:每组四人商量后,把相差几个苹果的个数用算式表示,如果正确,老师就把相差的个数补给这个组。
练习反馈的形式:每组学生汇报本组计算的方法,全班学生判断。
练习设计的意图:拓展性练习运用分配活动的形式引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使学生掌握这类难度较大的知识,并且直观地帮助学生构建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模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片断:
1、师:蓝猫说你们真棒!它想送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下面请每个组的组长把信封里面的礼物分给你们组的每位同学。
2、各组的组长高兴地从信封中取出“苹果”图片进行分配,发现苹果不够分,纷纷举手表示本组不够。
3、教师一一指名小组反映情况,并板书在黑板上。
生1:因为我们有2张卡片,没有第3张,没有第4张。教师感觉回答不到位,所以暗示性提问:“你们组有几个人?只有几个苹果?”
生1:我们有4个人,2个苹果。(教师板书这种情况)
师:有4个人,2个苹果,所以不够分。哪个组和他们组不一样?(教师快速重问一遍)
生2:我们4个人,3个有,1个没有。(教师板书这种情况)生3:我们4个人,1个苹果。(教师板书这种情况)生4:我们组有5个人,只有4个苹果,还少1个苹果。
师:下面请小朋友商量一下,把还差的礼物个数用减法算式表示出来。如果算对了,老师就把该奖给你的个数补给你们。
汇报开始了。生1:4-3=1 师:你们组算出来还差1个,老师就补给你们一个。生1:不是的,我们还差3个。师:到底还差几个苹果呢? 生1:1+3=4 师:老师要补给你4个吗? 生1:不是的。
生2:2-1=1(教师没做评价)师:请你们组再商量一下。
该组学生不知如何商量,所以,有的与同桌看苹果图片,有的独自在玩;小组合作失去实效。
生2:还差1个,就是4-1=3 师:4-1=3你们还差3个苹果吗?(教师板书4-1=3)生3:不,还差1个苹果。
师:那么,这个减法算式,可以怎么改一下就对了。生3:4-3=1 师:4个人,只有3个苹果,还差1个苹果。(板书4-3=1)好!请组长上来领1个苹果,补给你组的小朋友。
其余各组算式在教师提示下完成减法算式。耗时10分钟的一题练习就这样草草收场。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组互动的情景练习,在情景创设初期,学生投入参与的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示本组出现不够分的情况。回答有的说:“我们有2张卡片,没有第3张,没有第4张。”“我 们有4个人,2个苹果。”“我们组有5个人,只有4个苹果,还少1个苹果。”这说明他们的生活经验足够回答“为什么不够分”这一问题,从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对“分苹果”这一实践活动中已经具备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练习孕育了一个巧妙的思维情景。
进入第2个练习环节:请小朋友商量一个,把还差的礼物个数用减法算式表示出来,如果算对了,老师就把该奖给你们的个数补给你们。
对于这个练习要求,孩子们出现了不同的算式(以每组4人,少1人苹果为例):“4-1=3、1+3=4、2-1=1。”这些答案都被教师一句:“请你们再商量一下。”给否定了,连2-2=1这极具创造性的回答也没得到教师的肯定。因为教师预设答案是“4-3=1”,教师为孩子们答不到自己设定的答案而焦急,而学生却显得有些茫然,甚至有些学生不再关心教师的提问,开始关注到分苹果图片。
在这里,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生成,这是常有的现象,那么,在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时,该案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对于一个入学才半个月的孩子来说,他们以为少苹果的那个人是要减去的,所以有算式“4-1=3”,3个人有苹果了,那么,1个人没有。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或者叫学生说说他们这样列算式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学生的想法,请他们再商量,直到商量出符合教师的答案为止。对于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数学练习活动,教师为什么要设定高度统一的答案呢?而教师设定的答案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脱离了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与思维发展水平。设计时如果将问题改为:你们小组还差几个苹果,能用算式表示吗?”使这一情境的练习活动更具挑战性与开放性。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只有以学生为起点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涌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不能只从教师角度主观地认定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而要“蹲下来看孩子,”重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了解孩子们的原有知识、定格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及他们渴望的数学活动形式。
其次,要善于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数学课堂是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随着课堂教学的真实推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能理解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成为数学知识持续生成与持续转化、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当学生出现算式“4-1=3”时,如果教师能够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放弃要学生商量,一直到得出教师预设答案的行为,而是因势利导,叫学生说说他们这样列算式的想法,那么,课堂就会呈现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活跃的场景。“耗时十分钟但低效的练习”正是教师缺少善于机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所导致的尴尬场面。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 篇5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
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
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寻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设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例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篇6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Do you like… ” 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课堂教学是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的,而过去有些教师因为担心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控制学生的思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自己的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而如今有些教师则与之完会相反,为了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故伎重演,避免课堂脱离“新课程理念”,因此极力倡导课堂要“自然生成”,无需备课和写教案,以给学生的思维腾出最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观点正好把预设与生成对立起来,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完善的,“预设”与“生成”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充分预设、把握生成
⑴、确定预设外生成的教学任务观。在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生成的教学留有空间,还要依靠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积累和教学机智。
⑵、确定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一向是由教师所掌握的,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预设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加以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⑶、确定教学过程的生成意识。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完全受到教师控制的过程,学生完全在教师控制下进行练习,教学过程成了一个预设与封闭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偶然、意外、随机因素的过程,难以按教学预设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预设,要求艺术的捕捉各种生机、各种意外生成因子。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篇7
带着我的预设,我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课堂。预设导入音乐《雾里看花》一结束,我问学生:“我们在日常消费时需不需要一双慧眼,把商家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需要!”“那我们怎样才能练就一双孙悟空式的慧眼呢?”“报告!”我正导入起劲,这时班上一调皮生捂着肚子站在门口。真想发火,但看他往日的神气荡然无存,原来是在学校门口路边摊上吃了几串铁板烧后拉肚子,连去了两次。我灵机一动,这不恰巧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这个例子,不比我备课时准备的案例更贴近学生实际吗?最近课堂有点沉闷,我想尝试用这个例子激活课堂气氛。我把预先设计好的思路,丢在一边。
“同学们,今天我们王某某同学因选择路边摊的食物吃坏了肚子,我知道我们班其他同学也会不顾学校禁令偷着去买门口路边摊的‘美食’,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路边摊的‘美食’是否安全?”孩子们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五分钟后各小组抢先发言:“路边摊东西不干净,会吃坏肚子,我们不能买。”“路边摊的食品是三无产品,吃多了会得癌症。”“路边摊的食品红红绿绿的,色素超标,不能吃。”“好看的食品不一定安全,吃了不拉肚子不一定就是健康食品。”一个个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着。我意识到,如果让他们讲下去的话一节课都讲不完,我立即打断他们,“看来同学们有不少食品安全知识,那么我们日常购买食品时要注意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归纳:消费前要掌握相关知识,练就一双“慧眼”以免上当受骗。然后有选择地播放了课前准备的几组图片来检验学生是否有一双“慧眼”,图片分别是运动鞋耐克vs耐客,洗衣粉雕牌vs周隹牌,饮料脉动vs脉劫。同学们兴致很高,只有王某某还趴着。突然,我觉得我这个老师有点伤口撒盐的味道,我赶紧关切地问道:“王某某,你肚子还疼吗?”他是个皮实的孩子,居然大着嗓门回答道:“没事,你们继续。”看他那样,我松了口气。
“同学们刚才谈的很好,可我们的王某某这次受到了侵害,他该怎么办呢?”
“去医院。”“算了吧,怪自己倒霉,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再也不到那买就是了。”“不能这么算了,应该找那个摊主,让他赔偿药费。”“不行,人家不会承认是他卖的东西使他拉肚子的。”“学校老师应该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要求门口摊主把卫生弄好。”同学们又争先恐后说起来了,每当一人被点名站起来说,底下都有不少附和者,这种课堂温度真是少见。我清了清嗓子,声音提高了八度打断他们:“刚才我们几位同学发言争论的焦点是:王某某要不要维权?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很快,他们讨论完毕,得出的结论是:要维权,否则这些人会更加肆无忌惮,但王某某提供不出证据证明是买了那个摊位的食物,所以别人可以耍赖不承认。我从预设好的课件中,找到这句话投影出来:“作为消费者,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一定要依法维权”。接着,我说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像王同学今天受到的侵害就不好维权,那我们以后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
“哦,我知道了,我们以后买东西要到正规超市去。”
“对,超市里会给我们打印电脑票,有了它就有了维权的依据,商家想耍赖也赖不掉。”
“一定要保管好电脑小票,我上次从超市里买了钢笔,回去打上水后发现漏水,结果就因为当时小票扔了所以没有换成功。”
至此,水到渠成,我小结归纳: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自保意识,防止侵权行为发生。
我接着问:“那假如像王某某同学,如果在超市里买的东西吃坏肚子怎么办?请大家回去搜集相关资料,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向什么部门求助?要求具体,形式为画报,我会与你们班主任协商,下周一的班会课上我们来打分评比。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让预设与生成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篇8
一、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实现生成的重要前提,是课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清晰理性的设想与安排,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方面。
1.深入了解学生,准确预设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推进。因此,教学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力求准确把握。如: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新知识的距离有多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知识更感兴趣?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哪些知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做到将预设准确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情况之上,使课堂的有效生成成为可能。
2.准确把握教材,多样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为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所以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虽然学生具有不确定性,但课堂教学要达成一定的目标是确定的,而教材则是教学目标的第一载体。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做文本的知音,不偏离教材的方向。在这一前提下,为实现学生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如在制定“圆柱的体积计算”一课的教学计划时,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等多方面因素,有的学生可能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基础差一点可能不知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面对这样的局面,我预先设计了多种方案:如果学生已经知道计算公式,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并追溯公式的来源;如果有的学生一点也不知道计算公式,该如何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如果学生了解一点,但不够深入,该如何引导。
3.创设有效情境,精心预设
数学课堂情境的设置,意在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或将抽象的知识化作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情境的数学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而偏离教学的情境又如画蛇添足,毫无用处。因此,数学课堂需要创设生动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为了帮助学生记住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上,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无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因为拇指和食指间的间距较大,所以进率是1000;其他几个手指间的间距较小,进率是10。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而且不易忘记。再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我预设了乌鸦喝水的情境:“同学们,乌鸦喝水的故事听过吗?乌鸦一开始喝到水了吗?为什么没有喝到?后来想出了什么办法才喝到水的?为什么在瓶中投入石子,水位就上升了呢?说明了什么?想一想,上升了的水的体积与石子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二、有效生成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伴随课堂教学的进行而产生的动态活动过程。如果说没有预设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那么,缺乏生成的教学更是失败的教学。
1.尊重课堂生成,弘扬学生主权
课前的多种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开辟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期而遇”的生成资源。这时,教师往往对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大为赞扬,但是对那些生成的错误结论或者说对不尽如人意的结论重视不够,甚至会心有不悦,弃置不顾。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生成过程,尊重学生的生成结果,充分弘扬学生的课堂学习主权。例如,在学生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题目:“一个集装箱,它的内尺寸是18×9×6(米),现有一批货箱,它们的外尺寸都是3×3×3(米)。这个集装箱能装多少个货箱?”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8×9×6=972(立方米),3×3×3=27(立方米),972÷27=36(个)。脑子灵活的学生这样列式:18÷3=6(个),9÷3=3(个),6÷3=2(个),6×3×2=36(个)。显然,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此后我把“18×9×6”改成了“18×10×6”,其他不变,问:“这个集装箱最多能装多少个货箱?”我以为学生一定能正确列式,没想到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列出了18×10×6÷(3×3×3)=40(个)这样的算式,同时还振振有词“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有的学生说不对,认为这样做有问题,应该这样列式:18÷3=6(个),10÷3=3(个)……1(米),6÷3=2(个),6×3×2=36(个)。(十分精彩的回答)“怎么一下少了4个?问题出在哪儿了呢?”这时,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原因,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第一种方法具有局限性,第二种方法具有普遍性,以后遇到类似的实际问题应该用第二种方法去解决。学生们在讨论交流中,对于生成的结论有了进一步认识。
2.引导课堂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
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是为了努力实现课堂上的有效生成。然而,课堂上怎样生成及生成什么并不是教师所能完全操控的,这主要是由学生的主体作用决定的。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课堂生成,在课堂生成的关键点上作适当点拨,并整合课堂的各种教学资源,努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求18和6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很快用找每个数倍数的方法找到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我又出示题目“求15和75的最小公倍数”,学生依然用刚才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我再出示题目“求25和500的最小公倍数”,大部分学生继续埋头找最小公倍数。这时,有的学生不愿用刚才的方法找了,说太麻烦了,直接告诉了我结果。我很惊讶,就问为什么,他高兴地告诉大家他发现规律了。“我发现老师出的这几组数有一共同之处,那就是每组数的两个数是成倍数关系的,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及时表扬了他,为了验证他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我又出了几道同类型的题目,让大家用原来的方法找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结果不出所料,大家连连称赞这种方法真是妙。这时,我及时进行了表扬、总结,肯定了方法的正确性:“以后遇到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可以用这种方法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反思课堂生成,触动生命灵性
在数学课堂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要反思,一切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要反思,教师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作为一个教师,应常常反思生成,思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怎样注意,才能实现充满生命、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有效的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课堂就越有效、越精彩。只要我们用心解读教材,精心预设,让预设促进生成,并在反思生成中促进预设水平,我们的数学课堂定会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责编 杜 华)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篇9
(数学学科组学习材料)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逐步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如何追求理想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还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 堂教学既成功预设,也动态生成。
一、预设
预设即预测、设计,特点即钻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二、生成
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有不确定性、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那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我认为取决于以下两点:①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②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
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例如当课堂上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不妨为学生预设弹性方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
找福建地图并读懂福建地图,而我则利用网络收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动态生成,关注价值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篇10
一、何谓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要明确这一问题,首先要引入的是生成性学习这个概念。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例如,可以成功地教会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作总结和类比,等等。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在生成性教学模式下,我们必须要注意教学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并非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从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教师成为了编剧、导演、演员,同时他也强迫着学生成为了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演员。这样的预设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预设应该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
二、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学科教学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而在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的凸显课堂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生成,并不是忽略了预设。相反,我们的预设应更为充分,更为饱满。因为充分的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地理解,代表的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更为成熟地把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
三、在新课标之下,我们如何作好充分的预设?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的“预设”,所以课前的预设工作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我认为,预设并不是前文所说的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正如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原因就在于其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部分,没有看到水面下的广阔之处,没有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就自然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如果放手,课堂上也只能是捉襟见肘了。因此,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调控“生成”!新课标指导下的备课对教师的要求加深了。只不过我们的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是生成之“父”。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开“预设”。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进行课堂生成。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生情况。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3、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而这蕴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只有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在新课标之下,我们如何作好自然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指导学生。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方寸大乱,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学设想都不可能得以实现了。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的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压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起来,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他的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推荐阅读:
预约生成课堂的精彩10-28
开放的课堂精彩的生成10-29
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10-07
反思课堂的预设与生成06-15
课堂预设与生成09-23
多元对话生成课堂精彩05-31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08-01
教师智慧生成精彩课堂10-05
生成让课堂别样精彩12-01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