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2024-08-01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通用11篇)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篇1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 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 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 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

一创设情境, 展开想象, 生成新知

运用想象的力量, 让它变成比现实所正常感知的经历更为丰富,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 翱翔于想象的世界。

笔者在教学郭沫若的《静夜》时,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所感受到的情境……

听完音乐,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设计,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全班同学异常兴奋, 争先恐后, 描述想象到的情境……

同学们描绘的春江花月夜景简直太美了!令人陶醉, 令人神往——种种的描述中, 有这样一个诗意的画面:从容又坦然的目光, 穿过静静的时空, 前方的繁花无比的灿烂, 飘香的麦浪是一首绿色的诗篇, 经历过世事的人们, 正笑看风云, 任凭天边海涌浪卷, 任凭狂风大作, 远山近水, 风光无限, 浪漫动人的童话浪漫依然, 走远又走近的歌声美丽温暖, 如春花的月光回荡心间……

当时同学们沉醉在想象的世界, 教室里静得就像无风的湖面。

想象拓展了思维, 创造了艺术境界, 实现了有效生成, 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激活思维, 捕捉灵感, 生成新知

设计科学、有创意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激活学生的思维, 迸射灵感的火花。在已上过的许许多多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中, 这堂课至今回忆起来, 仍让我感到欣慰。为了准备好学生们期待已久的《青春随想》这一课, 我精心设计了三大板块:谈理想;展示名人名言, 从名人名言中吸取力量;自创青春名言。

教学在井然有序中顺利地进行着, 教师启发得当, 学生配合默契,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达到了恬然的境界。

当课程进行到第三个环节时, 出现了奇迹。我给同学们几分钟的创作时间, 让他们自创青春名言, 可勉励自己, 亦可赠给同龄人, 或同桌。

片刻的平静之后, 有个叫张×的女同学声情并茂地读道:“青春如灿烂的烟花, 如果我们不努力拼搏, 即将会瞬间熄灭灿烂的光辉。”听了这句名言, 课堂上顿时爆发出了一阵急雨般的掌声、叫好声。学生们完全陶醉在创作的快乐中, 享受着文化大餐。男孩子也不甘示弱, 开始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名言。仲××迫不及待地说:“青春是制造梦的工厂, 我们有自己的追求, 自己的梦想。”话音刚落, 班中又是一阵赞叹, 为他叫绝。郭××怕失去机会似的急忙说:“老师, 请听听我的!青春如花似火, 灿烂热烈。”“哇噻!你真了不起!”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同学们完全沉浸在创作与欣赏的快乐中……

这堂课上学生们自创青春名言, 课堂空前活跃, 精彩迭起, 生成了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

三把握机会, 放手创作, 生成新知

学生的创作能力就像一座待开发的宝库, 只要把握机会, 适时进行写作训练, 定能出奇制胜, 产生优秀之作, 令人拍案叫绝。

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 同学们的精彩展示中, 青春活力组展示的小创作, 令大家耳目一新, 兴奋不已。语文课代表自豪地介绍道:下面我给大家朗诵一篇自创的作品, 与大家共享, 作者:徐××, 哈日布呼镇中学七 (2) 编辑部。这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道:上帝永远不会把命运里所有的门都关上, 再苦的时候, 都会给你留一扇窗, 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这样的智慧, 有这样的决心去运用它, 没错, 只要不肯向命运低头, 不甘在原来的生活里转圈子, 开动脑筋, 平凡的生活也会变成精彩的人生。

世界很大, 但只有一个我, 在天地之间, 再没有一个人与我相同, 做我自己的事, 走我选择的路, 因为我很重要, 打开一扇命运的窗, 采撷人生的晨光, 用智慧串起故事。

陶×也兴奋地读道: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面对困难与失败有三种人:第一种是胆怯、懦弱的;第二种是意志不坚的人;第三种是坚持到底的人。我们要做一个坚持到底的人。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高峰的人;如果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云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 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谁也别想战胜我,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就是贝多芬之魂, 是哲学上大写的人, 同命运勇猛搏斗之魂。一个不幸的人, 贫穷、残疾、孤独, 由痛苦造成的人,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 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他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特×××满含深情地读道:“人间充满爱的交响曲, 我们倾听、表达、感受、震撼。然而最伟大的音乐是无声, 那是不可怀疑的力量, 把我对爱的理解送到高处。于无声处听惊雷, 此处无声胜有声。一位杰出的伟人, 必定是在经历了种种挫折, 失败后而成功的;一位杰出的伟人, 我们必定能在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一位杰出的伟人, 必定会教育我们顽强学习、顽强做事;我会像贝多芬那样, 以顽强的毅力, 在求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轮到王×朗诵了, 他摇着小脑袋, 抑扬顿挫地读道:“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抗拒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古之成大事者, 不唯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们要积极地战胜各种挫折;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坚强意志使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克服干扰, 战胜挫折, 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园圃, 我的意志就是园圃的园丁。人生就要与挫折对抗。感悟:如果你受了苦, 感谢机遇, 那是它给你的一份锻炼;如果你受了苦, 感谢生活, 那是它给你的一份磨炼, 因为我们经历的苦难往往会成为我们的学问。”

小作家刘×好不容易等到了机会, 他俨然成人似地诵读道:带着怨恨生活, 是一件很累的事。有的人在禁锢中学会了珍惜自由, 在磨难中学会了感恩与宽容。他用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仇恨、漠视、践踏等一切冰冷的人类行为, 在烈火中涅槃。没有沉重地背负屈辱, 没有肆意地自暴自弃, 他选择了更加热情地拥抱生活, 同时学会了同情不幸, 悲悯人生。”

他们的创作, 把这堂展示课推向了高潮, 大家都赞不绝口, 惊异于他们的创造力。这是一堂展现个性课, 力求创新的课, 生成新知的课。

课堂动态资源千姿百态, 稍纵即逝, 教师只有拥有较高的资源意识和巧妙的教学艺术, 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和开发它。教法贵在“无形”, 学法巧在“自发”, 精彩妙在“意外”。

我们觉得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如何从实质意义上通过师生互动来促进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开发, 使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教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存量, 更应创造生成有价值的知识增量, 并开发师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篇2

——例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摘 要】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关键词】 生成资源 挖掘 创设

‚……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 新课程倡导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策略、过程方法的“预设”,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且如今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现实教学中,面对生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时候,或束手无策,或有意回避,或熟视无睹,或强行拉回„„。如何挖掘生成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一、捕捉意外 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 1 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案例1:《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及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并能指示南北方向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教师出示一块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谁能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

生:老师,我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师:那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吗? 生: 能。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却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生:老师,你的磁铁,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了。(有位学生大叫起来)师:(举起两块断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 生:(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则茫然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师:既然同学们的都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异口同声)

孩子们都忙碌开了,有的孩子将断的磁铁的断口与标明磁极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发现吸在一起,然后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有的孩子则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磁铁又指向南北了……。从各自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磁铁摔断了以后,断磁铁还是有南北两极的。

分析: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是教学中意外生成的,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及时“改道”,调整教学方案。“真的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一问击起了学生心中的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他们的猜想,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他们所能想出的办法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

案例2:《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摆放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装有红墨水并带有玻璃管的烧瓶。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中,你们猜会怎么样呢? 生:红色液体会上升。生:不对,可能会下降。生:肯定会上升。……

师:好,那我们来试试。(学生动手实验)

生:我发现玻璃管里的红色液体上升了。

生:(有一学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这组的红液体从玻璃管里冲出来了,喷得好高哦!

师:这表明你们这组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实验很成功。生:(很疑惑地看着我)好像跟他们的不一样。

听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对劲,课后我仔细地观察了这组的实验装置,又重新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上升地非常快,并很快冒出来了,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下降得也非常快。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发现原来正常的烧瓶内的液体装得满满的,而这个小组烧瓶内的液面离瓶口还有一小截距离,意味着这一小截被空气占据着。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会促进玻璃管中红色液体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分析:如果教师本人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良好的科学素养就能快速判断意外现象,并及时调整方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烧瓶的液面为什么升得快,下降也快”,通过两组实验的比较,追根究源。既可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又带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石二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做也达成了知识的意外生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疑问。

二、创设障碍 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 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上登载过这样一个课例:在密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研究,学生都知道白蜡会浮在水面上,于是教师出示两块白蜡,一大一小,让学生猜测:哪一块会沉下去?这样的问话在暗示学生其中必有一块会沉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误导”下,有的学生说:大的会沉下去。有的学生说:小的会沉下去。然而,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出意外,也让他们恍然大悟:只要是白蜡,不管多大多小都会浮在水面上,同一种物体的密度是一定的。这位老师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而学生在犯错的同时大彻大悟。

案例:《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片段及分析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好几年弃置不用,故障众多的电路元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师保持沉默)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去找原因。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生:我的接头生锈了。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了,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生:亮了!亮了!(学生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分析:正所谓是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立足真实 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做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案例1:《植物的一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完成凤仙花的一生记录。在这单元教学的伊始,我就给每位学生分发凤仙花种子,教给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并让学生每天及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一开始几天,学生兴趣很高,每天一到学校看到我就跟我说这说那的,每天汇报时,同学总能说很多,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淡下去了,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了。当进行到中间阶段时,有一次我发现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苗高、粗细等都是如此。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凤仙花都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观察并予以汇报,却发现每个同学说得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前几天你们的凤仙花的记录是一样的,今天你们的观察凤仙花却各不相同,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脸红了,有的则承认自己是抄别人的……原来他们的记录均出自一个女同学之手。于是,我及时地表扬这个女同学,能持之以恒地观察并做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也是我们科学学习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表扬了那些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我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也一定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老师相信你们。从此以后,学生的观察记录大为改观,学生种植凤仙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生成。

分析:通过表扬让同学们认识到没有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求真求实才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良好的科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孩子的将来受益无穷的。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对于饲养蚕,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是非常陌生的,但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到蚕农那里带回蚁蚕,分给孩子饲养,并设法为孩子提供桑叶。看着小蚕一天一天长大,孩子们饲养蚕的经验也在一天天的生成,他们与蚕宝宝共呼吸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等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养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有一天,一个孩 子向我报告这样一个消息,‚老师,我只有一个蚕蛾就产卵了。‛‚怎么会呢?‛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雌蛾和雄蛾交配后才能产卵。一下子争执不下,有人提议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发现雌蛾没有受精也可以产卵,没有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从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开来。又过了几天,孩子告诉我那些没有受精的卵出生得早,没有一颗变成蚕宝宝的。而那些受精卵晚出现,却有一些孵化成了蚕宝宝,从这里学生明白了蚕宝宝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从而也学到了比书本知识更为现实有用的知识。

分析: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发现这么多,只有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而生成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持久的。同时也知道了这样道理,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仅有推测和乱说一气是不够的。

四、延伸探究 完善“生成”

在以往的课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许多时候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不容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计划外,否则就要影响教学进度,违反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当学生的生成不期而至时,教师仅用一句简单的“课后再研究”挡了回去,课后却不了了之。而现在,我们要让孩子生成,就要打破时间的限制,不妨在一堂课中留个“小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案例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干电池一节、电线4根)

师: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呢?请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想要让这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师:其他组呢?

生: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有此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呢?

生:我们得先制定一个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学生制定计划、实验)(在同学们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后,更多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他们也发现有些电路小灯泡亮不起来,有些电路一个亮另一个则不亮……)生:老师,我们组的不亮。(学生疑惑)生:我们组怎么只亮了一个?(很不解地问)……

(为了寻找原因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连接的电路画下来,虽然下课时间马上到了,我还是坚持着让他们把失败的电路画下来,并要求学生课外去探究。课后,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一起探讨,找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学们欢呼着,雀跃着……)

分析:在课外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之中得以培养,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观察蚕蛹的活动,需要学生把蚕茧剪开。蚕茧剪开了,孩子们看到的一条还没有化蛹的蚕宝宝。这时,我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剪破的蚕茧。学生们提议把这个剪破的蚕茧不要扔掉,看看它会怎么变化。几天过去了,这个剪开的缝隙竟然被慢慢补上了,而且是由这条已经不动的蚕自己吐丝缝上口的。那为什么已经不动的蚕会醒来吐丝,这个问题就值得孩子们课外去研究了。

分析:孩子们自行设计实验可能并不完美,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探究能力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新的认知能力也会在探究中得以生成。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两者不能舍弃其一。只有着眼生成,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互转化,让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那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就让预设携手生成共同演绎精彩,让课堂成为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基础教育》

叶澜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解读中国教育》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篇3

前几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那是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格言警句复习》。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格言警句,导入课题;然后以闯关形式用五大关来呈现整个教学内容;课堂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你用上一句格言或警句为你的好友或老师写一段临别赠言。正当同学们低头思考写临别赠言时,我们班的曹诚同学站了起来对我说:“老师,我可以为自己写几句赠言吗?”这是一个很聪明、很有思想的小男孩。既然学生想写,为什么不可以呢?说不定他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呢?想到这里,我笑着对他说:“给自己写赠言,当然可以啦!不过待会儿老师想听到你精彩的赠言,可以吗?”他笑着点了点头,说:“行!”

当同学们自由交流临别赠言的时候,他果然站了起来。他说:“我平常特别爱哭,我想告诉自己‘眼泪无法洗去痛苦’,我以后一定要坚强。因为‘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他的发言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别的同学用上一句格言警句,他却用上了两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自主,我想那也就没有动态的生成,如果没有课堂上的生成,也就没有精彩的课堂。

闯关结束,这节课也就接近了尾声。按照课前的约定,我们要评选冠军组。冠军组评出后,我请获奖同学谈获奖感言,并用上格言警句。

生:我们组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们组的人都敢于拼搏,因为成功来自于拼搏嘛!不过我们不会骄傲,因为我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人比我们更厉害,我们要更加努力。

师:其他组员还想说吗?

生:我们组的成功是靠我们组所有成员的努力和团结得来的,所以,我想对我们小组的成员说:“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师: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我们离不开小组,离不开集体。说得太经典了!

生:老师,我们组失败了,但我们也想说一说。我们可以说一下失败感言吗?

这时,失败小组的一位女生站起来怯怯地对我说。我愣了一下,只听说有谈获奖感言的,从没有听说要谈失败感言的。但随即我又想到,这说不定又是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呢?

师:你很有创意,那就让我们来听听你的失败感言吧!

生:虽然我们组今天失败了,但我们相信:失败乃成功之母!下一次我们会努力争取成功!

生:我想对获奖小组说:“‘杯满须端稳!’这一次得到冠军的是你们,下一次也许就会是我们了!”

师:虽然这一小组失败了,但是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顽强,看到了执着,看到了自信。我想这应该是另一种成功!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它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震撼人心的感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动态生成的课堂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学生的灵感稍纵即逝,如果教师巧妙地捕捉住这种灵感,并让它变成一种有效的生成资源,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丰富、灵动。但是只要我们稍不留神,便会与精彩擦肩而过。而如何让生成大放光彩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情,要做好学生探究学习的引路人,善于发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机制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少一份遗憾,多一份精彩。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篇4

一、在质疑中生成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 而且要鼓励学生发问。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学会在无疑处生疑。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 勇于挑战权威、挑战教师, 勇于质疑, 善于提问,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对学生的质疑要做好引导工作, 从而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如, 在学习《特殊的葬礼》一文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学生提问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他们纷纷提问:为什么要在“葬礼”前加“特殊”二字呢?这是谁的葬礼?在哪里举行?都有哪些人参加?我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 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阅读, 学生明白了:这场葬礼特殊在是为一条瀑布举行的。顺着这条线, 我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再次提出问题, 从而为“为什么要为瀑布举行葬礼”这一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在不断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 学生智慧与创新的火花得以点燃, 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大大提高, 课堂也因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追问中生成

受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的限制, 小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 教师应适时地抓住学生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追问, 从而将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引向深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 把握追问的时机。只有把握好追问的时机,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单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当学生的理解过于肤浅时, 通过追问深化学生的认识。二是当学生的表述过于简略时, 通过追问来完善学生的回答。三是当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时, 通过追问促使学生修正自己的认识。

第二, 把准问题的难易程度。追问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问题如果过于简单, 就没有思考的必要;过于复杂, 学生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回答, 这样都失去了追问的价值。因此, 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 难易适中, 有一定的梯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具探索性, 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才能成就生成的精彩。

第三, 体现学生机会的均等。在追问时, 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兼顾到每一位学生, 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 使得学生基于自身的实际水平, 经过思维与分析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进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教学中来。

课堂因“互动——生成”而精彩 篇5

在一个互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追求的是智慧的碰撞和情思的交融。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平等合作对话,在心灵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情感,培养能力……使各项目标融为一体,人文素质得到发扬,从而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创设;自由;思维;展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多维的、有效的互动,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知互动,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学要通过互动使课堂“鲜活”起来,鼓励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课堂因无法预约而精彩。

一、师生互动,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感受。开发出学生的潜能,提升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围绕着主线,在问答中,对话中,生生交流中,把各自的情感和体验都展现出来,学生有说的欲望,回答的激情,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学《棉花姑娘》时,最后作总结性学习时,让大家谈谈学习心得,有的说我知道了小燕子吃什么虫子;有的说我知道了啄木鸟用它长长的嘴捉树干里的虫子;还有的学生给我们讲看到的有关益虫的小故事。大家又开始探讨益虫和害虫,以及自然界很多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还有很多动物的生活习惯。在这样开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发挥想象,自由倾吐,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在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中找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

二、生生互动,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激发

第一,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在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他们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完成的,在小组内,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是在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完成整个过程的,从不同的思维,到个体的学习能力,到最后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会担心说错,说得不好,而且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第二,在合作学习中思维是不定式,他们可以发挥最大的想象力,然后大家来论证想象的有效性。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在互动中,也可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教学《西门豹》时,讨论下列问题:西门豹在了解问题的真正原因后,想办法解决,但这是件容易的事情吗?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提出新问题。第四,要对有效的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价,评价好的学习方法,好的思维习惯。树立榜样。使我们的课堂开放却不发散,能围绕主线,进行有效的学习。

三、动态生成,给学生足够大的展示平台

新课堂是教学资源的“交易所”。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只是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才是真正的力量。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把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带进教堂,将信息反馈给学生。这样,师生的对话其实已超越了教材,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师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生说:“我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和水流传播。”生说:“我知道靠风力传播的有:小麦花、蒲公英和柳树。靠弹力传播的有:凤仙花和洋紫荆。靠动物传播的有:苍耳、鬼针草、松子和苹果。靠水流传播的有:睡莲、椰子和槟榔。”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说与听的过程中动态性地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意无意地为学生制造了思维空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在一个互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追求的是智慧的碰撞、情思的交融。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平等合作对话,在心灵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情感,培养能力……使各项目标融为一体,人文素质得到发扬,从而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弹性预设,个性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 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弹性预设的同时, 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生态发展。

一.弹性预设, 创生成

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和对学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依照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 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 让预设转化为生成, 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没有备课时的周密设计, 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就不会有驾驭课堂的自信。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似地展开学习, 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 并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 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因此, 预设应该是空间型的, 富有一定的弹性, 而不应该把每一步都预设, 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教师应渗透动态的、综合的、整体的理念,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 充分预计各种假设的情形, 并做出多种策略的准备。

二.个性阅读, 促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发言权, 鼓励他们说出一点一滴的发现、评价、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阶段目标”中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这些理念和要求告诉我们, 阅读教学完全应当给学生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教师不能把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评判地位, 主宰学生的思想和发言。不能粗暴地否定学生富有原创性的解读。

例如在教完《变色龙》后, 为了深化学生对人物、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题目“变色龙”之前加一个表达语气的词, 表达你的情感。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有人说:“啊!变色龙!”理由是这样可以表达对奥楚蔑洛夫、对黑暗社会的惊讶。

有人说:“唉!变色龙!”表达一种无奈。

有人说:“呸!变色龙!”表达鄙夷之情。

有人说:“噢!变色龙!”表达了然于胸之情……

这么多答案, 出乎教师的预料, 也让教师感到惊喜。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 每个人的感受不同, 同样是有感情朗读, 每个人的语气也是各不相同, 但都是那样的有滋有味。

师生对话要有平等性, 鼓励学生说出有个性, 有创意的理解, 不是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 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 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并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 用阅读去影响生活, 健全他们的人格。

三.突发事件, 推生成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有的与语文教学有关, 教师要首先迅速判断其教学价值, 随机应变, 抓住机会, 促进“生成”, 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 将其及时转化为新的课程资源和教育的“生成点”。如果教师单纯为了维持课堂纪律, 强行要求学生回到先前的教学情境中和教学轨道上, 则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次我正在上作文课, 自己讲得眉飞色舞, 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不好了!”突然, 一调皮大王大喝一声, 全班人的目光“唰”地转到了他的身上。我终于忍不住了, 恶狠狠地盯着他, “你干嘛呢?”我厉声问道。“老师, 她……她鼻子出血了!”调皮大王也许感受到了我的愤怒, 立即调低了音量, 小心地指着身旁的女同学。

果然, 我一转头, 发现该女生脸色煞白, 血已经从捂着鼻子的指缝里溢出来了。学生们都慌了神, 议论纷纷, 有的甚至站了起来、跑了下来……看来课泡汤了, 先处理事情吧!于是我大声道:“大家快想办法帮她止血!”这时有的同学提出止血妙招, 有的忙着去办公室找脸盆、毛巾, 有的用餐巾纸帮她擦血……而我根本插不上手, 当我被这群学生感动的同时, 猛地意识到这不也是一种机会吗!我决定调整教学策略。

10分钟后, 教室里平静了下来。我先表扬了孩子们的热情、善良, 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场面描写”几个字, 让学生以刚才的突发事件为例, 谈谈怎样写好场面……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 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 因此, 课堂教学充满着各种变化和突发事件, 它是对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把握能力的考验。我们不能总是把这些突发事件视为对课堂的干扰, 而应当换一种视角, 因势利导, 让课堂意外转变为课堂的有效资源。并对生成的资源进行适度拓展和发挥, 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疑而有求, 巧生成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学生提出问题, 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 这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不仅要“接住学生抛来的球”, 而且要随机调整思路,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而最好的方法, 就是经过激励、点拨,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在学完《呼兰河传》后, 有学生提出:“文章第六小节“来了雨”, 大榆树为什么就会“冒烟”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议论纷纷。我首先问学生, 你在下雨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冒烟”的景象?这里的“烟”到底指什么?围绕提示, 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思路, 开始抢着发言了……

以上这个例子,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把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 提炼转化为一种可供讨论、思考的学习内容, 使学习材料具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从而探究到了一些生活知识。

五.错误资源, 催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教师要确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 善于捕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 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并立即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 对“错误资源”进行信息重组, 展开新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生成新的知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中只向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和途径, 将会破坏学生对学科思维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事实上, 允许学生犯错误也是对其求异思维的保护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对失败原因的探讨及错误思维过程的反思, 可提高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篇7

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 我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 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可以感知和体验, 从而生成自己的知识。下面是《7的乘法口诀》一课的两个教学片断, 在此进行对比和探讨。

一、片断A

1. 课件演示:七个△拼成了一个小帆船。

师:观察画面, 摆一只船用了几个△?生:摆一只船用了7个△。师:如果摆2只、3只……7只小船, 各需要多少个△?请填在表格里。

2. 学生填写表格、汇报反馈

师:你是怎样填写表格的?生:摆一只小船需要7个△, 摆2只小船需要14个△……摆7个小船需要49个△。 (教师完成表格板书) 师:表格中的28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1:我是这样算的:前一格中3个7相加是21, 所以21+7=28。生2 (兴奋) 喊:我知道, 四七二十八, 所以填28。师 (有些不自然) :你很聪明。 (意思是我还没教口诀, 你怎么就说出来了!) 生3:7+7+7+7=28。

二、片断B

1. 情境创设

今天, 数学王国举行了乘法发口诀擂台比赛, 你想参加吗?师:比赛的第一关, 就是让学生用口诀填空。三五 () , 二五 () , 二四 () , 四五 () ……生口答完成填空。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口诀王国里的一部分朋友, 今天, 我们继续来结交一些新朋友:7的乘法口诀。 (板书) 生:老师, 我来背给你听,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会的学生也跟着背)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有的同学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 还有一部分学不会或者还不熟练, 怎么办呢?生:我会, 我来教他们。师:好, 同学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但我们教乘法口诀不能只把口诀告诉他们, 还得让他们明白这些口诀是怎么来的, 是吗?现在, 给大家时间准备一下, 想一想应该怎样帮助这些同学来认识7的乘法口诀呢?

2. 学生分组活动, 准备教口诀的材料, 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教7的乘法口诀的?生:老师, 我是这样教的, 1个7是7, 2个7是7+7=14, 3个7是7+7+7=21……然后再编写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生2:我是通过课本上的填表格的方法来教的……生3:我是自己画图来教的……

三、反思

片断A中的教师, 其教学方案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 教学进程基本上是按他的思路进行的。当那句口诀———四七二十八出现在教师预想之外时, 便被教师一句的“你很聪明”打入了“冷宫”。摆平了预设道路上的障碍后, 教师便按自己的思路, 一帆风顺地把教学进行下去。这样的教学, 学生只能按预设的轨道行走, 不允许有任何“出轨”的行为, 课堂机械、沉闷, 缺乏生气和乐趣。

在片断B中, 对于一些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的这个问题, 教师没有刻意地回避, 而是顺应孩子的知识起点, 灵活地进行了教学调整, 让会的同学想办法来教那些不会的同学。这样,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肯定, 自身掌握的知识老师也有了了解。接着,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 有的画图, 有的利用连加算式, 有的通过填写表格来乘法口诀……活动中, 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有了深刻理解, 而且积极的学习情感也生成了。学习过程中, 生生相互合作、启发, 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也呈现了动态生成的质感。

四、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一名教师, 其所预设的目标应该具有开放性、灵活性, 并具有弹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要十分重视动态生成, 而超越预定的目标是最理想的了。

1. 充分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提

为了教而写教案的陈旧观念必须改变, 教师的主要心血应放在预案的设计上。教师要多方面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应对方法要周全。如片断B中, 当教师还没教, 已经有学生会背口诀这种情况出现时, 教师就因势利导, 让已经会的学生想办法来教不会的学生。回想起来, 教学之所以成功进行, 效果之所以良好, 课前充分预设起了主要作用。

2. 尊重学生自主性是课堂精彩生成的保证

放任自流, 当然不是自主。自主, 也是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之下。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时空, 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张扬自己的个性, 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学生想办法教学7的乘法口诀过程中, 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地想办法, 有了这个自主, 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受, 才有了教学口诀时那些真实生动的想法和说法。

3. 有选择地关注生成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关键

让小语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篇8

一、平等对话, 给“动态生成”营造心理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平等、民主的对话, 让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而不能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逼, 这样, 课堂的气氛才是融洽的、民主的, 学生的情绪将是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在无焦虑的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互动和激发, 使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得到发展、师生生命共同得到焕发的过程, 让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互动。在合作的氛围中, 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 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与知识, 整个对话过程充满了创造色彩。如:有位教师执教《将相和》这篇课文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 在学生进入理解领悟课文阶段后, 他让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表演, 并请“小导演”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小组里研究一下怎样演, 然后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并随学生的汇报过程带领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悟。这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开放的, 学生已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汇报。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 课堂进行的是和平的、无权威的交流, 不但“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 而且“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事先没有预设的、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二、培养学生超强的捕捉能力, 形成有效生成的载体

有效的课堂生成来自于教师超强的捕捉能力和敏锐的问题意识, 能利用文本的空白处引发生成的要素;要学会倾听, 能在学生的发言中把握学生的理解, 并作为生成的重要资源;会鼓励学生质疑, 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效地生成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必须教学生有疑, 有疑才能产生读书的爱好, 才能生成新的教学过程。并立足于文本, 引发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生成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师生对话, 彰显生机

教学中, 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倾听学生的声音, 关注学生的内心, 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使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绽放思维的火花。教学《猫》一课时, 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一名学生说:“我喜欢‘用身子蹭你的腿, 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因为这句话抓住‘蹭’, 通过对猫的动作描写, 体现了猫对老舍先生的亲密。”此时, 我注意到她手中有本教参, 原来这并非她自己的感悟, 赞许或批评都不妥,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

思吗?师:你知道“蹭”是什么意让

师生::那用“摩是“摩擦”擦的”代替意思。“蹭”小生是不是:用“一样?蹭”动作更轻巧 (学生品读比。用较) 语味道了“摩擦”, 。猫就没有温柔可亲的福建○课

生师::轻轻地所以“蹭、”温柔地摩擦。南应该是———省堂师想干什:么呢?你们 (学生小手如林) 觉得猫这样做是安市第因生老舍爷爷打1:招呼。实用最亲昵的方式和一动

生2:想向老舍爷爷表示小验态友好。学生3:可能想说:老舍爷生师爷, 我很:是啊寂寞, , 你他俩就像好能陪我玩吗?林朋凤成友言, 大多师亲, 一热。个老“蹭舍爷”字爷不, 就愧蹭是出语凰而了———生:蹭出了猫与人的友谊!精画面!蹭出了人与猫和谐相处的动人彩

显然, 如果没有教师进一步引导品味语言, 没有同学之

间互相交流补充, 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象, 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感悟, 课堂也无法呈现勃勃生机。

四、尊重个性, 鼓励创见

“创造性思维”就小学生而言, 是指在特定的群体中鲜见的、不同于众的见解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教材, 对不同的文章, 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结尾“说完, 狼就向小羊身上扑去。”难道结果非得是狼吃了小羊?有位教师在执教时, 他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 (1) :“狼向小羊身上扑去, 小羊一躲, 老狼碰到石头上撞死了。”

生 (2) :“狼向前扑去的时候, 羊爸爸回来了, 它用角把狼顶到河里去了。”

生 (9) :“这时候, 来了一个猎人, 他开枪把狼打死了!”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篇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科各界“新课堂”形式不断创新、不断多元化,“预设与生成”课堂亦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焦点.“生成性”课堂与新课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理念不谋而合,而从现行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上课就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最理想的进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按照预定的教案完成,教师不会希望“节外生枝”,而是期望学生按照教案的设想去做出问题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到预定答案的轨道上。对于学生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的火花,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精心设计的教案“随心所欲”的支配着教师和学生,不惊不喜。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广大教师要怎样有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课堂上多样化的动态精彩生成呢?笔者以苏教版初中语文的相关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身做法,以期让“预设与生成性”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紧扣教材预设,有效掌握生成

能否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形成理想的生成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和全面考虑,紧扣教材的预设是良好生成的基础。教材的编写是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进行的,教师要清楚教材对学生的价值导向,才能对教材进行全面、精细的解读。脱离教材的教学预设又如天马行空,教师脱离主旨地教,学生漫无目的地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生成当然难以尽人意。

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游”,教师要在课前预设前深度把握教材文本,并在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下帮助学生生成深刻感悟文本魅力的能力。在教授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笔者在对“课文重点语句的感悟”这一教学环节时,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预先想好解决应对策略。文章中有两句话看似矛盾却有点睛之灵,文章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在结尾又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笔者引导学生由“紫藤萝的美丽”发出去感受作者的“不由得”和“不觉”,学生也顺着“不由得”体会到作者的情不自禁,想到紫藤萝10 年前的命运,到现在的美丽,生命长河永不止息,作者加快的不仅仅是脚步,更是人生的步伐。教师预设的生成也顺利完成。

二、围绕学生预设,尊重自我生成

学生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是活生生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他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见闻和思考进入课堂,使课堂上经常出现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插曲。而教师要做的,是要尊重这些插曲的生成,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学生身上,在预设之外的插曲发生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再加以正确适当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课堂。

如在执教《童趣》一课,这是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于是笔者通过学生平常的学习语体慢慢过渡到新语体学习。笔者让学生欣赏如下两幅画后提提自己的想法:1、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2、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

生1:图2小孩为什么对着砖头乱草发呆啊,很好看吗?

生2:图1小孩把蚊子放进帐子,不怕蚊子咬他吗?

生3:用烟就能熏死蚊子吗?

生4:他们真无聊,这样都觉得好玩吗?

师:对啊,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么无聊的事情,他们都能玩上半天呢?

.......

笔者故意用白话文为文言文的教学设置悬念,让学生不抗拒新文体的同时通过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进入内容教学,让学生从熟悉的学习规律中慢慢生成自我新知识,构建新知识体系。

三、利用非预设资源,鼓励多元生成

预设与生成都是具有弹性的“,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是教学中重要的资源,它是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意料之外而又对教学有意义的信息材料的有效利用,如学生的疑惑、学生创新的思维、或者学生出现的错误等。新课程强调多元、动态的课程生成,为学生建构一个交流、合作和探索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此,教师能否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非预设生成性资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为学生所用,能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如在执教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威尼斯商人》一课时,笔者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安东尼的友情至上、鲍西亚的见义勇为等积极的人文主义,有位学生的提问却让笔者大吃一惊“:其实夏洛克挺可怜的,虽然他是个无情的大债主。安东尼和鲍西亚在遇到困难时都会有人出手相助,但是夏洛克因为是犹太人经常被人瞧不起。”笔者并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而是赞扬学生的独特心思,然后顺势引导学生们一起探讨“可怜的夏洛克”,为什么那时候的犹太人地位低下,文中能找出什么证据证明“他们看不起犹太人呢?”课堂陷入一片沉思之后又掀起一阵热烈讨论,并在文中找到了理据。这样的一个小插曲,学生认识到了另一种人文主义,让自我的生成增添了课堂的精彩。

总之,弹性预设是教学计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晴之笔。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理性看待“预设”与“生成”,尽力把课堂营造成“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多元化发展的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

摘要: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是动态的,也是预设的,是师生遵循一定的预设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初中语文教学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生成“引导人、塑造人”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设性”,但在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中,很多不可预见因素会随着出现,可见,预设与生成这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静一动”的矛盾与统一,需要语文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其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篇10

一、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精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如笔者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然后直奔重点段落——“天鹅破冰”,有一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湖面上冻了,别的候鸟都另找暖和的地方,天鹅为什么还待在这儿呢?”而我课前并未考虑到这一问题,教参上也没有现成答案,于是,灵机一动,把问题巧妙地“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把老师都给难住了,斯杰潘老人也有这样的困惑,你们看,他瞪着眼睛,也想弄个明白呢。我们不妨根据文中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帮斯杰潘老人解开疑团,如何?”学生欣然接受,我便组织他们先同桌讨论,自己也参与其中,边聆听边指导,指导他们也可联系天鹅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加尔湖与众不同的特点想想。还别说,交流时,学生的答案还挺丰富的。

二、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精彩

允许对文本多元解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一位老师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课堂中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来要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问学生你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三、在适度拓展中显现精彩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笔者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和学生一起在《妈妈的吻》的伴奏曲中朗读文章最后一节,读到最后一句,我的眼眶已经湿润:小时候,母亲抱了“我”无数次,而“我”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她就感动得落泪了,这母亲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呀!而学生同样情真意切,声音哽咽,很明显,凭借这一处语言文字,他们能体会出母亲的伟大。于是,我问学生:“‘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是什么样的泪水?”也许是音乐渲染的效果,也许是对教材的理解比较到位,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是高兴的泪,儿子这么孝顺,妈妈很高兴;是欣慰的泪,吃了那么多年的苦,如今苦尽甜来,儿女孝顺,妈妈很欣慰;是难过的泪,妈妈为自己病得不轻,连累儿女感到难过……这“难过的泪”让我很是意外,没想到学生体会得这么深刻,天下的母亲不都是这样的吗?甘愿为儿女付出一切,却不愿拖累儿女一丝一毫。这种对母爱的理解出自学生之口,比出自老师之口更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随即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想起老妈妈》这首歌,在感人的歌曲声中,学生眼中泪花闪烁,至此,感受母亲的无私,热爱母亲的教育水到渠成。

四、在纠错中生成精彩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丰富的感觉世界和多彩的经验世界,都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断,但难免片面或偏差,所以,在珍视学生独特理解和感受的前提下,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文本的人文内涵。如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品读蹬羚飞渡那一庄严而神圣的场面后,某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感受,有同学认为年轻羚羊忘恩负义,以老羚羊的死亡换取自己的新生。这种纯真的想法有其正确、可爱的一面,学生在感受到老羚羊的甘为人梯、从容赴死的大无畏气概的同时,也为它们的牺牲而深深惋惜,他们多么希望悲剧能够避免,这种见解正是学生美好而善良愿望的表现,但能这么评价年轻羚羊吗?很明显,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悖,于是,师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明白了:面对生存环境的险恶,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动物经常会作出这种牺牲,而幸存者则背负着更多人的期望和使命,它们必须顽强地生活得很好。钟启泉教授曾说过:“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有生命力的课堂就是“生成”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在预设课程的实施中关注、把握生成性问题,灵活驾驭课堂,发展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健康人格。

五、在偶发中生成精彩

在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这种偶发事件有的与语文教学有关,如有学生在学习《九寨沟》会突发“五彩池能不能游泳”的奇想,从而令老师措手不及;有的与语文教学无关,如教室里突然飞进一只蜜蜂蜇了同学,教室里顿时大乱。经验不足的老师可能会手忙脚乱,仓促处置而留下遗憾,而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机会,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

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不具有生成性的语文课也不具有生命性。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认真深入地思考、大胆自信地交流,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篇11

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而打乱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处理课堂出现的意外, 需要教师的素养与机智。当这些“意外”得到妥善处理后, 可以减少时间消耗, 增加课堂的有效生成, 成就课堂的高效率。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 正当教师准备开讲时, 下面就有同学在嚷:“老师, ××肚子痛, 还在上厕所呢, 他让我请一会儿假!”其他学生听了, 一下子都笑了。这时教师随机应变反问道:“一会是多久呢?”那位叫嚷的同学顿时哑口无言。随后教师又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 就让我们等这位同学一会儿时间吧!如果要计算这一会儿你们说应该使用什么时间单位最恰当呢?”同学们一听, 议论纷纷, 有的说用分钟, 有的说用秒。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电子钟, 说:“现在就让我们用电子钟给这位同学计时吧!”于是, “1秒、2秒、3秒……”当同学们数到第46秒时, 这位同学才匆匆走进教室。在大家善意的笑声中, 了解了“秒”的概念, 也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可见, 意外虽然不可预料, 但可以有巧妙的应对策略。

二、源自童真视觉, 不妨欲擒故纵

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 教师让学生在一幅高12格的统计图上表示“喜欢小猴的有8人”, 学生顺利完成后, 教师再让学生表示出“喜欢小狗的有19人”。多数学生采用了“先涂满12格, 再往旁边涂7格”的方法, 交流时不管教师如何暗示, 引导, 学生始终认为这种方法“整齐”“美观”“漂亮”。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预设 (也是教材编排的) “以1当2”的方法便遭遇“难产”尴尬。其实, 教师事先料到会有学生采用“12+7”, 但没想到多数学生用此法, 并“立场坚定”。细加分析, “12+7”涂法广受认同, 完全合乎情理。在二年级学生看来, 既然19格不能在一列中涂完, 那肯定是先涂满一列在补足7格。由于缺乏认知冲突, 学生大多没有探究欲望。

课堂意外的产生, 很多时候来自师生双方思维方式的客观差异。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原始体验, 并及时创造机会, 让学生延续自己的个性思路, 经历“此路不通”的认知冲突, 萌生“另寻他路”的想法。

回到案例, 在交流“12+7”涂法后, 教师可这样启发:“把19格分成12格和7格来涂, 的确能顺利解决问题。不过, 如果喜欢小狗的人数是26, 那该怎么涂呢?按照原来的方法, 学生会把26分解成12+12+2来涂。这样一来限于统计图布局, 最后2格必定涂到“小乌龟”的“地盘”上, 这显然不合适。于是, “12+”涂法的局限性便浮出水面。随后, 教师可继续引导:“看来为了保证统计图信息清楚, 我们应该尽量在一列中涂完某个数量。如果一列的格子很多, 不止12格, 那就好办了。谁能想办法, 让统计图一列有更多格子?”有学生想到, 把原有的方格再次细分, 1格表示2人, 甚至3人……这样, 本课“以1当2”的思路原型便凸显出来, 这样的教学引导, 既尊重“意外”, 又欲擒故纵, 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的有效深入。

三、巧妙化解尴尬, 呈现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手握的是固定的教材, 面对的却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教师对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 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 但对那些令人尴尬的“小插曲”往往会心存不悦, 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 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意识, 抓住这一珍贵资源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显而易见, 同时如果教师细心体会, 艺术地处理, 就会化尴尬为精彩,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 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 当一学生说出“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尴尬信息时, 机智教师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同学们, 你们怎么想的?”生1:“老师, 知识是直线, 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 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生2:“不, 知识是射线, 因为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 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生3:“知识是线段, 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 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说:“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 或许, 对于某一个人而言, 知识是有限的, 像线段, 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 知识是无止境的, 所以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 多学一些知识。”面对教学中出现这一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 教师没有逃避, 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 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 同时及时地点拔化解, 这样既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 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上一篇:时延相关性下一篇:独立学院投资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