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生成课堂精彩

2024-05-31

多元对话生成课堂精彩(共4篇)

多元对话生成课堂精彩 篇1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课堂上出现诸多别样的对话。但是,有时课堂上也会出现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独特的对话”,如何让这些“独特”的对话变得更加精彩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独特感受”,把它作为生成性资源,运用巧妙的办法,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放大——让“独特的对话”成为教学的亮点

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过程。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文产生共鸣、认同,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对文本进行批判、质疑。我们如果能够善于发现课堂上闪耀着的智慧的火花,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独特感受着意诱发,促成放大,再通过自己的睿智的引导,去“扇风”“点火”的话,我想,星星之火,必将会成燎原之势的。

在教学《春联》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春联展示画面配上了精美的背景图片和音乐。学生们都陶醉在课件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不时地发出“哇哇”的赞叹声。这时,一向思维活跃的叶剑锋举手了,“老师,我觉得春联的出示方式不对!”这时,其他的几个学生也在轻声应和:“是的,好像是不对。”“这个叶剑锋,怎么冒出来这问题?这可如何是好?”但我随即心中又一动,不紧不慢地对大家说:“同学们,春联的出示方式到底有没有问题呢?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孩子们都兴奋异常,他们组成了四人小组开始了关于春联出示方式的讨论。不一会儿,孩子们便纷纷举起了手,要求发言。叶剑锋首先说:“春联出示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我去年帮爷爷贴春联时,爷爷说一定要从右往左,而现在是从左往右的。”“是的,是的,我爷爷也说过的。”旁边有几位同学马上附和着。这时,班长童颖也站起来说:“是的,我在《中华民俗》中看到过,贴对联也是有讲究的,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有时候买来的春联分不出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可以看最末一字,是三四声的为上联,一二声的为下联。”班长的话刚说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掌叫好,我也禁不住点头称赞。“我看了一下,课文插图上画的春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的。”……就这样,学生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精美的画面和对教师的盲目信奉.他们学会了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会了敢于向教师的权威发起挑战,学会了仔细观察和独立思考……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有许多生成性资源被浪费掉了;我们也常常有“有心栽花花不发”的无奈与困惑。其实,只要教师能真正转变自己的观念,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让眼睛像“放大镜”,以满怀期待的“童眼”去期待,便会获得一次次精彩的意外。

二、缩小——将“独特的对话”纳入目标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感受虽然是非常独特的,但是这种独特的体验明显偏离文本价值取向,对此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我想,此时,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巧妙、恰当的引导。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引领,在“文本价值”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寻找平衡。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细细地品读狐狸对乌鸦说的三句话,并结合狐狸和乌鸦的表现具体谈谈体会。学生各抒己见。大多数学生说狐狸“狡猾”,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好听”,但也个别学生说狐狸“聪明”,说狐狸不断改变说话内容,终于把肉骗到了手,它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学生怎么会把这种“狡猾”行为视为“聪明”呢?教师没有立即否定他的观点,教师只是轻轻地问了一句:“狐狸那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结果学生终于明白:狐狸不是“聪明”的,它是用欺骗手段去获得不正当的利益。狐狸是表里不一,违背“诚信”的,是很不道德的。教师通过这样的“缩小”处理的办法,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体现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作为深层次“教”和深层次“学”的起点,作为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从而让学生学习体验不断“增值”。

三、矫正——让“独特的对话”成为点拨的契机

学生有些独特的声音,实际上正反映出他们理解的错误、浅层和偏向,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合理点拨,促使他们的理解到位,走向深层。

一个教师在进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课教学时,讲到司马迁受的“酷刑”时,小组长小星举手报告了:“老师,小超刚才说司马迁变成太监。”他这么一说,搞得全班同学一阵哄堂大笑。我心中一动: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吗?于是我大声宣布说:“同学们,刚才小超说得有道理。历史上司马迁的确是受的‘腐刑’,下节课我们到网络室去上,请大家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查找了有关资料以后,当学生汇报交流时,他们对司马迁的理解更加成熟,对司马迁更增添了几分敬重。

“我通过查资料知道,司马迁受到的刑罚是宫刑。这种宫刑就是让受到宫刑的男人成为不男不女的太监。这是刑封建社会最毒辣、最狠毒的一种刑罚!司马迁在受了宫刑之后还能够奋发图强,写出令世人瞩目《史记》。真了不起,我真敬佩他!”

……

“老师,我觉得司马迁忍受着奇耻大辱,奋发图强,终于写成了《史记》,司马迁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课堂中,学生都对司马迁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资源俯拾皆是,它可随着课堂教学过程随时生成,但是生成性资源也是稍纵即适的,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我们语文教师只有把握好时机,精心呵护课堂当中不断闪现的那些生成性资源,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为学生拓展更宽更广的学习时空,课堂上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精彩“生成”,我们的课堂也因此会变得异常美丽。

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让学生独特的声音变得精彩,这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引导学生能够走出文本,感悟新的价值。走得进,出得来才会相得益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诗意,流溢精彩。

摘要: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让学生独特的声音变得精彩,这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引导学生能够走出文本,感悟新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态生成,“独特”对话

多元对话 生成能力 篇2

其实,这里言及的“对话”,已绎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而言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由此看来,对话的要义,不在形式,而在是否体现了“相互作用”,亦即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对话的主要构成

语文和谐教学中的对话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文本。教师是语文教学中的组织者、实施者,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对话者,他比学生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富有深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底蕴。学生是语文阅读的主体,不仅需要具有阅读的相关知识,更需要感受与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过程中独特的愉悦。文本是语文和谐教学中特殊的对话者。语文和皆教学对话的真正实现,首先是文本的解放。

二、语文教学中“对话”的表现形式

1.人本对话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现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状念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其实,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将自身阅读过程中独特体验融注到表达意向、感情、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世界”的作品中的过程。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构。同时,学生对“他人世界”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的一个发现,对自我潜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激发。

当然,学生与文本对话,存在着许多事实的差距,首先体现在时空上,学生面对的文本,或生成丁久远的年代或生成于大洋的彼岸。其次体现在思想认知上,学生面对的文本,多是凝聚着高远的见识与深邃的思想,而学生则人多是人生阅历尚浅,知识水平不高的未成年人。此外对话的双方生活背景、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不同,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差距。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差距,教师作为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就要先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作为学生与文本的中介,起导向作用。

2.师生对话

教育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语文教学的对话目标,是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目标会随着对话不断调整。它们是动态的,是流动的,但又指向共同的方向——完善人、发展人。

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我们所说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含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和谐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于文本对话之后的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更表现为相互的交流与探讨、独自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师生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逐步获得文本及文本之外的深层东西。

3.生生对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正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彼此合作探讨的一种规定。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等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就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思考、疑惑,让学生之间彼此思想碰撞、言语争辩,从而达到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的美妙境界,让每个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课上锤炼言语、展示内心、张扬个性、体悟真情。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现语文和谐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4.自我对话

弗洛伊德在他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我”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么三个“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所构成的。在我们看来,这些“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就是一种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语文和谐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也就是通过自我对话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三、精心的预设促成精彩的生成

“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预设’不等于‘预定’,因为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变化往往是教师无法预期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往往出人意料,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设,使自己的教学能够灵活适应预变化了的学情。”(钱梦龙)其实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外,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精彩源于多元生成 篇3

一、革新理念———为多元生成导航

1. 转变角色是好的开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以学定教, 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老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的凝聚力、亲和力、创造力, 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前对教学情景的预设, 在教学时对课堂气氛的渲染。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小故事、动听的乐曲、幽默风趣的过渡语言……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悦, 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 自主思考、探索, 敞开心扉, 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 教学活动是美的享受。

叶澜说, “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活动不仅像有条不紊、科学规范、紧凑严密的论文, 同时也可以是充满诗意的散文。怎样使英语教学更有效率、更有情趣、更有美感、更有引力, 能叩响学生心灵的琴弦、生命的颤音?怎样走进“理想课堂”境界, 进而成为真正的理想课堂?

课堂上, 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多地给师生双方以自由创造的空间, 而不是使课堂成为教师先行的彩排。教师“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眼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 促成动态调控, 能让课堂充满创造性、充满审美情趣, 让师生活动真正在课堂上焕发出光彩来。

二、丰富资源———为多元生成奠基

资源的丰富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软件, 即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二是硬件, 即学生的学习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 “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 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英语学科素养、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而且要修炼提升教学智慧。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折射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智慧。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放大, 学生有些颇具个性化的学习情况是老师难以预料的。教学因精心预设而精彩, 教学因精彩生成而出彩。预设使教学走向有序, 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因此在实际预设过程中, 教师要从多角度预想、多层次考虑学情, 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孟子说:“资之深, 则左右逢其源。”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 教师才能轻松整合学科知识, 科学地运用教学资源。

三、超越模式———为多元生成铺路

在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式们整体:引常是入困用惑?情还于境是应模让该式学使导生用入先哪语进一篇行种——前模—精置性学习学会新单词, 格式扫除?我们往往急功阅读的障碍———彩新单近利, 词新, 没有具体的语境课一开始直奔B部, 单词分的源学再进习回行也过情就头境成来的了花设无较置根多, 费的时时漂间费萍对力C。板甚, 块整至●陈于火花的迸发个过程拖沓无。实味, 际上不同题材更谈不上思维、丹丹多对于陌生单词很多不同语篇的教学应、影响初读理该因课制宜。元扫除阅读解的语篇, 障碍我们。而对于陌生单词可以先学习单词, 生很则呈少应现、该, 让情创学境设交合生际理在氛的空围情间很境视浓, 觉的先、语整具篇体体, 成情境中深刻体验、积极运用。而

对于生词较少,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 结合图片情境, 自己能读懂的语篇, 教师则可大胆放手, 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 在课上展示前置性学习成果, 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共鸣和精彩, 摩擦出思想的火花。

四、延伸课堂———为多元生成助力

英语教学注重在情景中让学生得到语言训练, 但是模拟的情境毕竟与真实的情景是有差距的。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向课外延伸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 多元生成于“换位”中。

让学生回家给自己的父母当一回小老师。既是对学习内容的回顾, 也是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

2. 多元生成于“兴奋”中。

在互联网上, 创建班级博客,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鼓励学生写下每天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由师生共同评价, 推荐发表在班级博客,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一名学生的小作的发表是对他的肯定, 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手写的欲望则极大地调动起来, 学生自发地寻找语言材料, 用谚语来为自己的小作增色。

引发多元对话 彰显阅读精彩 篇4

一、师生平等对话, 彰显阅读智慧

每一朵花开都有自己的姿势, 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传统阅读教学中, 教师是“明星”, 而学生是“粉丝”, 教师将“权威”的态度“强硬”得施加给学生, 学生在一次次“臣服”中逐渐泯灭了个性思维的发展。因此, 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阅读路上的引领者, 更是与学生一起跋涉的参与者, 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对话课堂, 在对话中交流与分享, 共享生命历程在文字的启迪下精彩的成长。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对话片段, 师:司马迁受尽狱中的折磨, 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坚持写《史记》?生:从文中看出是因为父亲的嘱托。师:好。有没有其它观点?生:司马迁曾经想“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他愿意做一个重于泰山的人, 所以坚持写《史记》。师:理解很深刻, 谁能列举古今历史上死得重于泰山的人。生1:岳飞, 为了捍卫国土, 誓死报国, 虽然被奸人所害, 但却名垂千史。生2:文天祥, 面对敌人巨大的利益诱惑, 以一颗“丹心”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忠诚。生3:革命烈士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学生思维的闸门仿佛瞬间打开, 师生平等对话促进了深入思考。在这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 不仅希望学生看到课文中受尽屈辱写《史记》的司马迁, 更希望司马迁的形象转换成一种精神, 深深的烙印在学生心中, 而此时的师生对话没有教师的强加, 有的是尊重、倾听与引导, 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交融。

二、生生精妙对话, 点燃思维火花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体验, 然而, 传统阅读教学中, 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共性, 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因此,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发多元对话,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理解, 培养发散思维, 鼓励多样解答, 让学生在彼此对话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照亮整个课堂。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学中, 在文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从香山归来, 路过颐和园, 看见颐和园门口, 就像散戏似的, 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对于这样一个描写细致的片段, 包含了作者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教师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来朗读这句话?生1:我觉得朗读语速要快一些, 这样才能表现孩子们欢快的样子。还没等这个学生坐下, 生2:我觉得应该读慢点。两个学生居然唱起了“对台戏”, 大家以诧异的目光看着第二个同学, 只听他娓娓道来:在这句中有“挤”“涌”几个动词用得好, 这些动词正体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如果语速快了就不能突出动词的效果了。面对学生的争执, 教师没有当裁判, 而是把裁判权交了学生,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我们大家一起做裁判, 结果“读”的同学信心十足, “听”的同学热情高涨, 最后同学一致认为两位同学观点各有千秋, 朗读效果都非常棒。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在这里教师搭建“对话”平台, 在生生对话的基础上, 学生把握了朗读要领, 表达了自主体验, 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在培养思维能力的同时, 也丰富了语文的内涵和外延。

三、生本深入对话, 涌动生命灵性

文本作为一种载体, 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 是作者思想的传达和心灵的诠释, 然而, 传统阅读教学中常常忽略文本的存在, 教师习惯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因此,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走进文本, 体验文字的生命力和韵味。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教学中, 师:文中有哪些典型事例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教师给学生充分解读文本的机会。生: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师:请同学们细读“勘测线路”部分, 想一想哪些地方最令你动容?敞开心扉和詹天佑进行一次语言交流?学生此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课文的理解中, 有了收获赶紧和同学交流, 课堂气氛分外活跃。生1:詹天佑你本来是设计师, 可是却亲临一线施工, 你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生2:詹天佑你做了工程师, 依然向老百姓请教, 你谦虚的态度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路应该怎样走。生3:詹天佑, 我最佩服你的认真, 看到了你我才理解了“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这些词语的真正内涵……师:同学们的解读太精彩了, 你们也让老师学到了很多, 老师为你们高兴。在这个案例中, 不仅有教师的引领, 关键是学生自主发现, 教师给予了学生触摸文本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投入文本之中, 体验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内涵, 而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碰撞, 绽放和展示着生命的灵动。

上一篇:可行性评估下一篇:污水监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