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2024-08-26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精选10篇)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篇1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形式,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那么, 究竟如何有效地将对话教学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呢?下面以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中《放飞蜻蜓》一文为例, 浅谈对话教学在本课的运用与反思。

一、走进课文, 让学生的思维碰出火花

【片段一】

出示蜻蜓图片

师:同学们,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 你们对蜻蜓有哪些了解?

刹那间, 一双双手高高举起。

生:我知道蜻蜓的眼睛很大, 结构很复杂, 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 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生:蜻蜓的眼睛能看到千米之外飞行的同类。

生:我知道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 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 调整方向。

孩子们走进了蜻蜓的世界, 学生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了解了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征, 让文本与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初步的碰撞, 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片段二】

出示句子: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 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一闪一闪”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星星、钻石、金子……

生:蜻蜓的眼睛在阳光下就像星星、钻石一样闪亮, 好美丽呀!

师:“一撅一撅”, 请你们用手做一做这个动作, 瞧, 小蜻蜓多可爱呀!

生:蜻蜓的尾巴会点水。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 蜻蜓真的是在点水吗?生:蜻蜓点水其实是在产卵。

这时, 通过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启发学生, 加深对蜻蜓知识的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蜻蜓的“眼睛”像“星星、钻石、金子”, 感受蜻蜓眼睛的美丽, “一撅一撅”的动作, 亲身体会蜻蜓的可爱。只有这样, 同学们才能对蜻蜓充满喜爱之情。

二、生活体验, 让学生的心灵闪出火花

【片段三】

通过前面两处对文本的解读,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这时, 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了。

引出句子“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 好不好?’”

师:谁来用商量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生: (读) 评价。

师:孩子们纷纷说:……

生接:放了它, 放了它, 让它回家去。师: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生接: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师: (出示图片, 音乐响起) 在陶先生的启发下, 孩子们放飞了手中的蜻蜓, 重新获得自由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如果你就是这只蜻蜓, 此刻, 你想说些什么?

生:谢谢你们让我重新回到大自然。

生:我们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 请不要再捕捉我们了。

生:希望你们能和我们友好相处。

生:保护我们, 不要再伤害我们。

这一环节, 达到了本文的高潮,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陶行知爷爷和蔼可亲、尊重儿童的优秀品质, 导入情境, 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同学们放飞了蜻蜓, 想象自己就是蜻蜓, 将生活中类似的情感带入到课文中来体会, 那种高兴的情感溢于言表, 对情感的体验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的情感激出火花

【片段四】

为了让情感交融情感, 师接着出示讨论填空题:我们把蜻蜓放走了是因为。

生:“我们把蜻蜓放走了, 是因为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生:“我们把蜻蜓放走了, 是因为蜻蜓要捉害虫, 它们是保护农民庄稼的益虫。”

生:“我们把蜻蜓放走了, 是因为我觉得蜻蜓能去捉害虫, 我们就可以吃到绿色食物。”

师:是啊, 蜻蜓是我们农民伯伯的好朋友, 是益虫, 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 爱护它们。

同学的情感达到了最高点, 情感交融的画面已经出现, 同学们的爱心完全被激发出来, 同学们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放飞蜻蜓》一文讲述了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就因势利导, 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凭借自主阅读完全能掌握关于蜻蜓的知识, 并不需要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去分析、讲解。但教学中我并没有刻意地去说教, 而是设计出了碰撞式情感对话、生活式情感对话和智慧型情感对话, 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为文本补白, 练习填空这样的语文活动, 融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活动中, 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引导学生收集蜻蜓资料, 不但了解了蜻蜓的功能, 也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对话中, 学生的多元解读还超越了文本的内容, 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追求的就是更深刻、更真诚的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扣击中, 情感不断升华, 各种情感水乳交融。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和感悟的, 是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的。

好的课堂就应该让学生的心灵敞亮, 教师要做的很简单, 将适合的话题抛给学生, 再把学生的话题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 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让学生思考起来, 聪明起来, 智慧起来。走进新课程, 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 向书本学习, 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 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 而是启发与诱导!

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篇2

【关键词】多媒体 课程整合 教学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于一体,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幼儿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幼儿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课程与多媒体的整合方面,结合教育的实践工作,谈一谈多媒体教学是怎么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的。

一、音乐与多媒体的结合,使课堂丰富多彩

在艺术领域中,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幼儿在音乐欣赏时,很方便地对图像、声音、色彩等信息进行存储加工、变换,更好地将各种信息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画面的引导下,在完整的音乐声中,自由地发挥其想象,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如中班音乐活动《鼠标小老鼠》,教师用故事的导入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接着出示课件,让幼儿既可以感受诙谐的音乐又可以体会小老鼠幽默的样子。随后教师通过录音等手段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音乐,听一听哪里的音乐像小老鼠走路,哪里的音乐像它滚落下来的音乐,在学习小老鼠滚落、爬等动作中,教师搜集了许多响声音乐,幼儿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来感受动作,随后用线条来表现小老鼠滚落的样子,音乐给了小朋友听、做、画的空间,这一点增加了整堂课的艺术性与诙谐感。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把音乐进行处理与节选,教师与幼儿一起听着音乐来完整表演,幽默、诙谐的音乐,夸张、生动的表演,都是这节课的亮点。

整堂课通过看一看、学一学、唱一唱、画一画等环节,利用多媒体动画手段组织音乐活动,有效地激发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的灵感,提高了幼儿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受到更大的艺术感染力,使我们的课堂变的更活跃,更丰富多彩。

二、社会与多媒体的结合,使课堂锦上添花

在社会领域,多媒体的魅力是无穷的,它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灵的愉悦,感官的享受,生活的乐趣和学习的帮助。如小班社会《玩具都有小主人》,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谁拿错了玩具?拿错了之后,小明又是怎么说的?课件里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生动的人物对话,让幼儿认识到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想拿必须征求别人的同意。孩子在欣赏课件的时候,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时不时地模仿课件里孩子的对话。由此给孩子欣赏课件,孩子显得很专注,课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精彩的动画表演使孩子的积极性高,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正是有了多媒体这一强大的支撑,才使得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

三、语言与多媒体的结合,使课堂生机勃勃

在语言领域,让幼儿欣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儿歌、故事、散文时,创设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寓教于乐。如在语言活动《半个蛋壳》中,教师先出示半个蛋壳,问:“半个蛋壳像什么?”随后孩子们自由的发言,我对孩子说:有只小老鼠它叫皮皮,它也得到了半个蛋壳,看看它拿蛋壳做了什么?教师出示相应的录音《半个蛋壳》,因为是带着问题听的,所以每个孩子都显得很投入。听完一遍后幼儿对故事的大致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次讲述故事的时候,教师利用幻灯片,与图文并茂的图书相结合,孩子对故事的了解更加深入。最后教师与孩子一起讲故事,看着图书,听着录音,虽然故事有点复杂,孩子不能马上一字一句复述的很到位,但是孩子们都在努力地讲,表现的非常认真。最后播放了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与孩子一起学起了小鸡的样子,边唱边跳,结束了这堂轻松、愉悦的语言课。

整堂课幽默、诙谐,充满想象。有了录音、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的辅助,孩子的遐想的面更加广,这次活动孩子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与体验了语言美、意境美,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象与遐想,从而也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结合多媒体教学,充分展示了幼儿表达的欲望,使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

四、科学与多媒体的结合,使课堂焕然一新

在科学领域,运用多媒体的辅助,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幼儿,虚拟现实,再现情境,把枯燥知识趣味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不但激发了求知欲,激活了思维,还让幼儿更容易理解一些难懂的科学知识。如小班科学《美丽的蝴蝶》首先把蝴蝶的图片在幻灯片上进行演示,教师一边认真的讲解,幼儿一边观察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在欣赏美丽的蝴蝶时,教师配上了优美、动听的班德瑞的名乐,幼儿安静地看着各式各样的蝴蝶。教师抓住契机,播放一张放大的蝴蝶,重点讲解对称的翅膀、细小的身体、触须等,让幼儿通过幻灯片的放大而看的更清楚,使课堂效果更加显著,幼儿对整节课的重点把握的非常好。在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上,教师随后又播放了课件《美丽的蝴蝶》让幼儿观赏蝴蝶生活的环境,了解蝴蝶生活的习性等。难点是蝴蝶的生长过程,老师特意制作了一个关于蝴蝶生长过程的画面,幼儿仔细地观看着,从一个小小的、丑丑的茧过度到色彩鲜丽的蝴蝶,惊叹于蝴蝶生长的奇妙,感叹于自然界万物的新奇。一个个动态的表演,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更让幼儿印象深刻。这就是多媒体给幼儿带来的直观效应,使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

让多媒体教学使历史课堂更精彩 篇3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效果

历史知识离学生的生活遥远, 但是通过多媒体声、光、形、色、音等手段作用于学生, 使个体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历史痕迹, 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 先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片段: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 大肆铺张浪费;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没。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我们通过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积极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这样做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记忆效果, 而且通过不断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大胆创意与合作, 体现教学的创新精神

制作课件是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地图, 包括战争行军路线图、航行图和区域地图等。可以通过设置活动路径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例如, 在“红军长征”中, 为弄清红军长征路线, 用活动路线来展示各次重大战役地点。其次是逻辑性板书。就是利用文字的先后出现顺序表现相互关系, 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始末。最后是借助图像资料实现历史事件的重现。如“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 就是借助动画技术实现了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英空中走廊的再现。还可以把统计数字转化为二维或三维的活动立方体图、圆柱体图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变化图与占有殖民地面积图比较直观地说明“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课件内容应选择教材中较重要、学生难以理解的, 从而更深入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创设历史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怎样使学生跨越历史时空, 从内心自然接受和形成历史感观?仅靠教师的语言渲染有点苍白无力, 而多媒体的演示可图文并茂、声情兼具地再现历史情境, 使学生如亲临现场, 更加深切地体会历史。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中, 采用多媒体运用和学生的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flash制作红军长征图示, 用鼠标将红军经过的地方给表示出来, 这一操作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每一个地方又同时配有感人至深的长征故事, 并且配有长征歌曲的音乐背景, 创设一种悲壮、磅礴的情境, 这一环节由学生配合完成, 这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长征的事迹更加感人, 使知识在学生脑中的印象更加深刻。多媒体演示的运用使本来沉闷的长征图示在创设的情境中生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的心因长征事迹活起来, 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深化了他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感, 启迪了智慧和价值观。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发挥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历史课本中的地图、插图等较多,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多媒体会使这些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在传统教学中, 都是悬挂历史地图及图片资料, 这样很不方便, 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甚至都没用图片资料, 要在黑板上画出表格也非常耗时而且耽误了教学时间, 完不成任务。多媒体的使用弥补了这一不足。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发挥历史地图、插图、表格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时, 就展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相关内容及农民分到土地后的欢庆图片, 还有转入战略反攻前敌我双方的形势, 有条件的话可通过电影短片更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讲述三大战役时, 剪切了影片《战略决战》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与传统教学相比效果明显。

五、利用多媒体拓展思维,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影片的形式来代替课本的知识叙述, 但这样会在一个问题上花去很多的时间, 所以, 教师只能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主体, 在深化这个主体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教学“明治维新”中, 让学生在课前读一些关于明治维新的资料, 上课时放《大国崛起》这样的专题影片, 学生就了解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及改革的过程, 进而对课本内容进行大胆的压缩, 留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讨论。讨论的论题最好是两个, 一个可以对问题本身进行讨论, 一个可以做一个横向比较, 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感知、有感悟。

参考文献

[1]宋庆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电教, 2008 (03) .

[2]胡继志.浅析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 2009 (02) .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篇4

关键词:教学情境;适当创设;高中数学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64-010

高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需要与学生加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而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对以上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情境创设的适当可以让高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精彩,增添教学工作中的趣味元素,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知识;下文将就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情境创设使高中数学课堂更精彩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学情境适当创设使高中数学课堂更精彩的策略

(一)通过矛盾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教学

在高中阶段,学生可能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特性进行适当的情境创设,为高中数学课堂增添一抹亮色,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究思考,通过矛盾情境的创设进行疑问的设置,从而对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更好的渗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对“排列与组合”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需要对本节课所需讲授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进行掌握,并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进行矛盾的情境创设,如市图书馆的某个书架上有50本小说和60本散文的书籍,若随意从中抽选1本,存在几种不同情况?若随意从小说及散文中各取1本,存在几种不同情况?教师在情境设置完毕后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并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高速活跃;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得出各自的答案,若小组之间的答案有所不同,学生便会其他小组的答案产生质疑,这时教师再带领全体学生对问题中的易错点及关键环节等进行分析,最终得到正确答案;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更好的掌握,同时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精彩。

(二)通过生活情境的适当创设使教学课堂更加精彩

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是为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思维等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应对今后的生活,对世界有更多认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融入更多生活元素,生活情境的适当创设便可以实现以上目的;教师若能对生活情境进行适当创设及恰当的应用,便可以使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多作用:在教学工作中融入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有更多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该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方法方面进行熟练掌握,在今后可以应用数学知识更好的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题技能;教师在对生活情境进行创设时,需要对学生基础及认知情况有所掌握,从而更好地根据以上内容进行情景适当创设,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高中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对一点进行注意: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对容易触动学生的内容进行了解,从而使情境更加客观、真实,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教师在对“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述时,通过生活情境的适当创设及合理应用对高中数学课堂的精彩程度进行提高,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比如:小明同学站在150m高的楼顶,此时他与楼下一棵大树的树顶及树底形成45度及60度的角,试求出这棵树的高度。通过此类情境,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多熟悉感和亲近感,同时对数学知识的食用香有了更多认识;生活情境的适当创设及合理应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更好的對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三)通过问题情境的适当创设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时,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课堂增添色彩,此方法和第一点中提到的方法具有一定联系,教师可以将各类情境进行联合使用,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辅助,下面将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将问题情境融入高中数学课堂,可以使学生对教师所要讲授的重点及难点知识有更多了解,并且通过问题情境对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训练;自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问题的概括性、生动性等方面进行考虑,将教学重点及难点向问题情境中渗透,从而对情境进行适当的创设,最后让学生可以在此类情境中积极的参与问题的解答,培养自身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在对数学学科进行教学时,为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情境创设实现这一点,本文从情境创设的相关工作入手,希望我国高中教师对文中的方法进行借鉴,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使学生在精彩的情境创设课堂中获得更多收获。

(注:本文为2015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方法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批准号是:GS[2015]GHB0562)

[参考文献]

[1]李亮.谈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5):155-156.

[2]左婷.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高中数学课堂更精彩[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7):28-28.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篇5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集中学生注意力, 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例如教授课文《黄果树听瀑》时, 为让学生深刻理解课题中的“听”字, 配合瀑布图片我同步播放了不同的声音片段,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让学生轻松而愉快的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这样的方法与教师单纯口头描述相比, 更加直观, 更加高效。

二、把握时机, 适当运用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引路人, 现代教育设备只是辅助手段。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不可能语文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任务都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设备, 它只是其中的一种工具。当然, 它也是攻克难点的最有效工具。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这时, 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适时引入现代教育资源。如对《骑马上天山》一文中天山野花“艳、高、多、大”四大特点进行讲解时, 南方的学生很少见过课文所描述的“花海”, 适时播放天山的彩色景物图片, 避免教师机械的重复课文的句子。只有把握适度原则, 才能避免“盲目运用”,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

三、整合资源, 综合运用, 共同提高

世界的潮流和趋势是和平与发展, 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得到提高。对于教师来说, 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 单一的教学资源渠道不足以解决所有教学问题。因此要提倡合作, 利用所有能利用的资源, 为语文课堂教学添姿增彩。在教授《蝙蝠和雷达》一课时, 我做了以下设计和思考:首先, 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自然界哪些生物的奇特本领?于是, 有条件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询, 获得了不少有关的资料和故事。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进行了表扬, 帮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我也利用学校开通的宽带网络, 搜索到不少图片资料。讲完《蝙蝠与雷达》这一课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寻找合作伙伴, 共同探讨, 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设计一个小发明。所有学生都利用自己特长, 分工合作, 有的绘制小发明的图纸, 有的描述小发明的功能, 虽然最后得到的作品并不一定经得起科学的考证, 但是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共同努力, 在合作中得到提高。最后, 我将本次活动的资料整合到一起, 通过宽带网络进行发布, 与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篇6

那么,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 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 全身心地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呢?下面以《怀念母亲》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与题目对话, 引发情思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题目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著名文学家季羡林。课文以回忆的形式, 抒发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 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 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挚爱。但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学习这篇课文会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课文是摘抄日记、散文语段所组成;二是所写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较远, 作者失去亲生母亲及远离祖国母亲的情愫, 学生很难深入感受。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 我抓住这浓缩作者情感的题目, 引导学生关注它, 并与其对话,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课题, 注意看“怀念”这两个字 (教师板书“怀念”) , 发现这两个字的部首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和“心”有关系。

师:来,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题目。

(学生齐读题目。)

师: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不是停留在嘴上, 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啊, 谁再来读读题目?

(几名学生读题目。)

师:何谓“怀念”?

生:“怀念”不就是“想”吗?

师:是啊!对母亲的怀念那可是朝思暮想的啊!母亲去了, 没有人不怀念母亲。请聆听作家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接着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并让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真挚、弃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这几个词语。随着舒缓的音乐声, 教师深情地朗诵, 营造了浓郁的情感场景, 将言、形、情融为一体, 声入学生之耳, 情入学生之心, 自然而然地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引到教学所需要的氛围中。听读后, 教师提出话题:作者非常爱自己的母亲, 题目为什么不用《我爱母亲》、《想念母亲》或《我的母亲》, 而偏偏要用《怀念母亲》呢?此环节对话旨在引导学生透过“怀念”一词, 带着自己的认识, 去触动自己的情思,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第一次碰撞。

二、与作者对话, 触动情感

由于《怀念母亲》一文的情感色彩较为浓厚, 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季老先生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因此, 对于这种情感的体悟, 条分缕析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通过反复地读, 才能透过文字悟出作者字字入情、句句蕴情的爱母、思母之心。这种读是用心而非嘴去读, 用情而非语言去体验, 它是用实感去再造那情那景, 并把它深深地烙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让自己的情感真正走进文本中。

在语文教学中, 只有放手让学生读书, 学生才能真正获益。当学生的情感大门打开之后, 首先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 直奔课文的中心。

教学片段二: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由地读读课文, 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把句子读通顺。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一段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真挚情感。

提出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直奔主题, 达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目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找出第1、3自然段及最后一个自然段。针对这个结果, 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根据问题再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然后确定最佳答案:“我一生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我的母亲, 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接着, 请学生自由读读这段话,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母亲情感的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母情怀, 能够深入地与作者的情感对话, 我让学生再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组“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词语的声调, 进一步感悟。

教学片段三: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这句话, 你从这句话中发现了什么?

生1:作者很爱他的母亲。

生2: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是一样的。

生3:作者对母亲的爱是崇高的、真挚的。

师:的确, 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读, 但感情比较平淡。)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生:“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两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你的表达非常准确。再读读这两个词语, 想想怎样才能读出味道?

(学生自由读。)

师:你读得很好, 老师在这里给你提个醒, 请把“崇高、真”这两个词的语调提高, 说说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母亲在作者心中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师:我们再看看“敬意”、“挚”、“爱慕”这三个词,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读去声。

师:是啊, 都是读去声。这是要我们把作者对母亲的爱读到哪里呀?

生:读到心里去。

在这里, 我紧紧扣住汉字的音形义引导学生感悟, 课堂没有费尽心机的分析讲解, 没有过分的旁征博引, 而是在平平常常的、简简单单的“读”中完成了与作者情感的第二次碰撞。经过这样的对话, 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 课文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有滋有味, 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而且从中感受到季羡林对两个母亲真挚而深沉的爱。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 但这样做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先找课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两位母亲的真挚情感的段落, 再到找句子、找词语, 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简练语言的魅力, 而且能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与文本对话, 感悟深情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反对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那么, 如何通过阅读文本来唤起学生的思绪呢?我想, 只有构建以“情”为基调, 以“读”为线索, 以“品”为核心的对话课堂, 才能放飞学生的心灵。

在这一教学环节, 我看重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关键词、句对话, 从朗读训练、场景想象到人物心理揣摩等方面进行教学, 感受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由于是第一课时, 所以在学生汇报后, 我首先引导学生品悟作者怀念生母的文段。

教学片段四:

师: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再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 默读课文, 画出作者怀念生母的段落读一读, 想想从这些内容中你发现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

(2) 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由于话题具有开放性, 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不仅提高了对话的兴致, 也提高了对话的质量。此时的课堂绝不可能是“请君入瓮“, 不是“一言堂”, 也不是“有意煽情”等人为制造的热热闹闹的假对话, 而是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及感受。有的说母亲去世后作者感到十分难过、痛苦。有的说母亲弃养,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对此感到很后悔。也有的说缺少了母爱, 就是一个灵魂不全的人。随着学生的感悟不断深化, 我又出示相关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因为与母亲聚少离多而没有践行对母亲的孝敬而产生的自责和追悔。这个过程的教学是通过学生自己读书, 在辨析词句的对话中感悟作者内心的痛苦及悔恨, 从而完成了与作者情感的第三次碰撞。此时的学生不仅了解作者写了什么, 而且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字、词、句来准确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

最后, 我借助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回归课文中心, 再次感悟作者对生母及祖国母亲的挚爱之情。“在国内作者只怀念一个母亲。在国外, 怀念中又增添了祖国母亲。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 季羡林不知道为什么,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的提出, 不仅解决了为什么第一自然段是全文主旨的问题, 而且通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细节使课堂更精彩 篇7

一、精心预设:细节使课堂焕发异彩

切实有效地推进高中新课改,不仅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更需要将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个教学细节中,教学细节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细节与教学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如果说,教学细节是“花朵”的话,教学理念就是给它提供生长养料的“土壤”。正如“土壤”的贫瘠与丰腴,决定着“花朵”的枯瘦与鲜嫩一样,教学理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着教学细节的精彩与平庸,也决定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细节的处理,既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杆”,更是测定好课的“天平”。

设计细节时,要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三个预设”:一是预设“主问题”。以“妙在这一问”的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把课堂聚焦到教学的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有内在的牵引力,既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又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因而成为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突破口。有了“主问题”,就能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就能建构以读、写、说、思为主要成足的人文目标。《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是一篇记述护士节创始人———南丁格尔的文章,教学本课时一定要突出她在护理事业中的贡献,使她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例如:口语交际中的卫生宣教、答询一定要当做重点来训练。

2. 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

一是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摒弃那些与卫校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知识,强化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性地接受,理性地理解。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为起点,以时代为线索,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例如教材中李敖翻译的Danny Boy(《墓中人语》),这首爱尔兰民谣是在自读课文中出现的,但很多同学读到时都能产生强烈共鸣。诗中父亲告诉即将去战场的儿子:当你下次回来的时候,我大概已躺在坟里。诗中那淡淡的忧伤,那种天人永隔的场景的想象,很容易叩动学生内心深处那根最易被拨动的弦。情感教育是卫生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这样一种感染力非常强的诗,不妨把它们当做精读课文来讲,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情感教育必然会得到升华。所以自读课文一样可以作为必学课文来对待。

二要充分融进社会生活,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学应以教材为本,同时融入社会、生活内容,借以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学习事物文书“调查报告”的写法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本校学生上网情况”为主题先进行实际调查,再按调查报告的要求完成这次练习。这样,学生很愿意去了解同龄人的上网情况。有了兴趣和第一手素材,枯燥分的课堂活动,就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让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结构和细节脱颖而出。二是预设“弹性区”。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的产物,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存在着复杂性与差异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动态“场”,因此,课前的预设应该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多采取并联型的网状设计,由此才会“有容乃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生成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三是预设“应急案”。制订应急预案,胸有成竹地从容应对变化。可以对过程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想?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多预备好辅助性小问题和点拨诱导小计策,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精心预设,要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等于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因此,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文化细节”,涵咏“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只有教学目标清晰,才能正确定位教学细节,避免教学陷于枝节而不能自拔。教学细节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就类似于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教学细节就是“地球”,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太阳”运转,不能脱离轨道,只有如此,教学细节才具有价值和功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催生精彩、创造精彩的“前奏”,精心设计的教学细节能使课堂焕发异彩。当然,细节的设计源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源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调查报告也就好写了。

3. 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

卫校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时,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还要以语文智育为主干,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题海战术不能搞,它不符合卫校语文学科的特点。[3]

4. 考核方法因专业而异

根据卫校语文课程特点,采取闭卷、开卷笔试及口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药剂专业的考核,可侧重理论基础知识与开卷笔试相结合的测试;高护专业的考核,应注重口语表达的测试。尽量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变一元化为多元化,全方位地动态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使考核方式不仅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比较准确、科学的标尺,更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推进器。

总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要真正重视中等卫生学校的语文教育,从实际出发,为医学各专业的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苑晓路.浅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201.

[2]韦浩明.试论中等卫生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J].卫生职业教育,2001,05:14.

[3]康彩凤.如何走出中等卫生学校语文教学的困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92.

的有效组合与巧妙利用。

在全市决赛课上,出现12位教师教同一篇课文《说“木叶”》的场景,张霞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细节,一开始就从三首关于描写“木叶”的诗入手,牢牢地抓住场景中的一个“木”字,整堂课以“木”统领全程,顺藤摸瓜,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教师先是让学生品读“木”的艺术特征,然后巧妙地引出诗歌的暗示性问题,接着以两首描写“舟”的诗和两首咏梅词进行恰当的拓展训练,渗透学法指导,水到渠成地指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整堂课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点拨巧妙,亮点频频,十分精彩。

二、善于捕捉:细节使课堂闪烁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有这样几类教学细节是需要我们关注和捕捉的:一是文本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二是文本对话的教学细节,包括教师对文本“内核”的独特建构和智慧生成,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学生对文本词句的独到感受和理解,以及教学进程中师生对文本的深度开发、深层探究等;三是教学互动的教学细节,如师生、生生互动产生的生成信息,师生深层对话中出现的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构思等;四是课堂情境的教学细节,如教学节奏和意境的波动和转换,教学资源的再生与组合,学生课堂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体验状态,学习轻松度、融洽度、谐调度等;五是特别行为的教学细节,如学生的课堂异常反应,突发或偶发事件、学生个性情绪或情感的爆发等。课堂如战场,教学细节的捕捉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难以一概而论。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优化教学,使课堂闪烁教学智慧。方法如: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在语言实践中捕捉细节;在质疑问难中捕捉细节;在错误产生中捕捉细节,等等。只要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入手,以小见大,就会创造出美丽的课堂。细节虽小,却能投射出教学的大智慧,处理好教学细节,让细节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枯燥无味,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宏观抓框架,微观抓细节历来是进行课堂教学构想的基本准则。整体环节与教学细节是纲与目的关系,分别指向于对课堂教学的规划思考和具体做法。课堂教学如能把环节和细节都处理得比较恰当、合理,环节设计精巧,细节处理精彩,那么,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曹磊老师在教《纪念刘和珍君》时,有学生提出:“‘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前面又说‘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做流言的种子’,鲁迅用了三个‘恶意’,似乎太多了。再说,‘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也不应该,中国人不都是坏的。”显然这位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教师立即给予热情鼓励,及时捕捉这一闪光的教学细节,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辨别讨论,用这种闪烁的火花点燃其他同学的思考激情,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整个课堂充满无限生机。经过热烈讨论,大家认为“有恶意”、“无恶意”的“恶意”是指坏心思、坏心眼,而“以最坏的恶意”中的“恶意”是指最坏的设想、最坏的估计,并不是对中国人有恶意。鲁迅先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怎么可能对所有中国人有看法呢?显然,作者推测的“中国人”是指那些“下劣”、“凶残”到使他难以预料的反动派及其走狗,以此来揭露他们远比自己推测还要坏得多的嘴脸。这是先生气愤到极点、悲哀到极点时喷出来的话,表达语气更加强烈。

三、巧妙生成:细节使课堂充满魅力

如果说及时捕捉细节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自觉”的话,那么有效利用和巧妙生成细节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因此,捕捉固然不可少,生成其实更关键。课堂生成信息一般分为“亮点”、“异点”、“误点”三类,其处理方式也不一样。一是捕捉“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张晓堂老师教《陈情表》一文时,有位学生认为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垂危情景如果还不能打动晋武帝,那还能谈得上他是以“孝”治天下吗?教师顺势抓住这个“亮点”说:“是啊,如果标榜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在这样的状况下还不同意李密辞谢呢?到底李密是以何‘情’打动晋武帝的?”学生的情感之窗与创造性思维被一下子敲响与打开,精彩纷呈地发表见解。善良的心灵,真挚的情感,听来令人感动,真正达到了“以文载道”的境界。二是引发“异点”争论,让创新火花迸发。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争论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马晓芳老师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心理感受用“慌”和“怕”哪个好?有的学生认为这两个字都不准确,太片面。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场课堂辩论展开了。经过争辩后,大家共同认为别里科夫的心理更复杂,用“慌”和“怕”都不能全面概括其状态。一场争论,不但使学生得到了一次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且还收获了一个创新的见解。三是挖掘“误点”价值,让思想不再迷失。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若能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王晓娜老师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抓住“唯君图之”中的“唯”字提问,有个学生回答:“唯一。”王老师不表态反问道:“那就是说可以译为唯一有您考虑这件事了,这样看来要解除郑国的危急,反而得秦伯操心了。”同学们都笑了。王老师敏锐地抓住“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内容,以“唯”的理解切入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读,最终让学生明白:“唯”在这里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而已,这种请求语气让秦伯觉得烛之武忠心耿耿,不能不信。这些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细节使课堂充满魅力。课堂有了这些美妙的教学细节,课文才能如清水汩汩而出的泉眼,用语文的甘泉滋润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才会不时地掀起一片片迷人的小“涟漪”,最终荡漾成一道道亮丽的教学风景,演绎成一堂堂动人的精彩课堂。

“错误”使课堂更精彩 篇8

一、以错误为“诱饵”, 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在教学“画角”时, 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初步形成画角的方法。接着, 马上让学生尝试进行独立画角。在巡视学生练习时, 我发现有两三个学生把一个100度的角, 画成了80度, 是直接指出其错误, 还是……我想, 既然学生有了这样的错误, 何不把它当成“诱饵”抛给学生呢?于是, 我请其中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在刚才这位同学画角的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画错了, 因为他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

师:他的错误对你有什么启发帮助呢?

生l:它提醒我画角时要看清刻度, 可不能看反了。

生2:它提醒我画好角后, 可以先大致估一下是锐角还是钝角, 这样可以减少出错。

生3: (兴奋、激动) 我发现画错的角加上正确的角正好是平角。

生4:我发现, 只要沿着已经画好的角的两条边, 向反方向延长就可以得到100度。

……

听完学生们的发言, 我特意走到刚才画错角的同学身边, 与他热情地握手, 并连声说:“谢谢你, 因为你的出错引起了大家那么多有价值的思考, 使大家对角的认识加深了一步。”那位出错的同学开心极了, 脸上写满了微笑。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 我抓住了看似因学生粗心引起的画角错误, 让学生展开讨论, 寻找出错的原因和这种错误给人的帮助、启示。这样做的好处, 不但让学生对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而且保护了出错学生的自尊心, 使出错学生觉得“我的错引起了同学们那么多有价值的思考, 我也很了不起”, 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 让他们能够“勇敢地站起来, 也能体面地坐下去”。

二、以错误为起点, 探究知识的内涵

在数学课堂中, 学生的错误有时会出乎教师意料, 教师不要马上就更正或否定, 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机智灵活地处理学生的错误, 并且以此为教学起点, 及时地改变教学预案, 顺应学情, 顺着新的教学思路探究知识的本质属性。

例如, 教学“角的测量”。

师:要准确地比较角的大小, 需要有度量的工具, 就是量角器。还要确定计量角的单位是度, 用符号“。”表示 (出示教具量角器) 。下面请大家观察一下量角器, 然后说说你的认识。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自己的量角器?

生: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l份就是1度。外刻度从左往右看, 内刻度从右往左看。

生: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 我觉得你的量角器不准, 因为你的量角器1度比我们这些量角器的1度要大一些 (部分学生点头支持他的意见) 。

师:观察得真仔细, 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大部分同学保持沉默, 一小部分同学在争论)

生:一样大。

生: (反驳) 老师的量角器1度大一些。

生:不对。老师的三角尺也大很多, 但老师1厘米的长度和我们直尺上的1厘米长度是一样的。

师:那我们能否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 到底谁的观点正确?

生:画一个角量一量大小。

师:怎么测量呢?我们先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

(师生学习量角的方法, 然后让一名学生用小量角器量角, 发现粉笔画的线条太粗, 不能量。在老师的提议下改量课桌的角。先全班同学量桌角。然后老师用教具量角器量, 发现都是90度。)

师:我们量角的方法相同吗?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指定一学生说测量方法) ; (生先猜一猜, 再量一量, 然后比一比, 得出:角1小于角2) 。

师:第一个角的开口看起来是比第二个角大的, 度数为什么反而小呢?

生:边的长短不一样, 开口处离顶点的距离就不同, 所以开口大小也不同。

师:我们比较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必须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

生:离顶点距离相同的地方, 叉开越大, 角就越大 (师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 。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 学生在认识量角器时, 通过观察发现不同大小的量角器单位刻度的大小“不相等”, 从而引发对教具量角器准确度的质疑。这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粒石子,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虽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但却由此给了我教学的灵感, 因此我并没有给予否定, 而是紧扣这一错误的认识, 适时地调整教学预设, 引导学生探究。然后进一步发现“同样度数的角, 开口处离顶点距离越远, 那么边叉参开就越大”这一隐性知识点。

三、以错误为素材, 寻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 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有这样一组题目:

(1) 有2行桌子, 每行4张, 一共有多少张?

(2) 有2行桌子, 一行4张, 另一行5张, 一共有多少张?

我让学生独立练习后, 发现第 (2) 题有学生出错, 有的列出5×4=20 (张) , 有个别的学生列出4×2=8 (张) 或5×2=10 (张) , 甚至还有的列出2+4+5=11 (张) 。很显然, 学生是受到乘法应用题的思维定式影响, 没有读懂题意, 就乱凑数列式。于是, 我把这4种错误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师:这4种方法的得数都不相同, 你觉得哪几种算法是错的?请说明。

于是, 学生们都认真解题, 画圆圈或其他符号表示题意, 找出了错误的原因, 还形成了共识:以后做应用题一定要多读题目, 理解题意后再列式。至此, 第 (2) 题的正确算法——4+5=9 (张) , 学生已经没有异议。此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呢?于是我继续引导。

师:这些算式应该怎样改正就正确了呢?

生:第一种列式, 只要把“×’’号改为“+”号, 因为它是求4张与5张合起来是多少。

生:对第二种列式4×2=8 (张) , 我有一个疑问, 哪来的2个4啊?

师: (顺着学生的思路) 的确没有2个4, 谁能“造”出2个4来呢?

生:只要把另一行的5张看作4张加1张, 所以要在4×2的后面再加1就行了。

生: (恍然大悟) 第三种列式, 只要把另一行的4张看作5张减1张, 所以要在5×2的后面再减1就行了。

……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 错误伴随学生的成长。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必惊慌失措, 不能置若罔闻, 而应因势利导, 将错误变成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适时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这样不仅不会因错误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索的热情, 探究知识的内涵, 拓展知识的外延, 寻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摘要:利用好“错误”资源, 以错误为“诱饵”, 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以“错误”为起点, 探究知识的内涵;以“错误”为素材, 寻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关键词:“错误”资源,“诱饵”,起点,素材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郑毓信.小学数学与数学思维.2004.

距离使课堂更精彩 篇9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数学 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新课时,一开始我就用计算机放映各种轴对称图形的建筑、图形、鲜花等画面,让学生开始就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和普遍存在性,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2.丰富了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事先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但同时一节课可以播放多个录像片段,还可以介绍与数学有关的理论、史料,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图片信息、动画、录像、教学实例或三维虚拟现实等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可以收到常规教学不能达到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首先借助计算机演示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然后提问:“谁能从刚才的画面中说一说汽车的运动状况吗?”因为有了直观动态的演示,学生很快就将相遇问题的关键词“两地、同时、相向、相遇”说了出来。正因为有了直观的感知,学生解答相遇问题也就不困难了。教师还可以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或内容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相应的学科内容和相关前延知识,使学生的视野更宽,起点更高。

3.有利于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小学数学12册之间的教学内容是由多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的。例如六年级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关系”时,就要复习到一年级时学的用前后左右表示位置,四年级时学的用东南西北来表示位置。尽管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但由于时间间隔太久,加之部分内容十分抽象和复杂,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比较陌生,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讲课时并未注意到这一点,造成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不能构建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结合丰富的图片和相关习题,展示所学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把学过的知识与现在的知识联系起来,整体、全面的数学。

二、多媒体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对策

1.多媒体运用不当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多媒体能加大课堂知识容量,缓解目前教学内容与课时较少的矛盾,但是课堂容量过大、进度过快,可能使学生思维跟不上,不能理解和及时巩固已学课程内容,其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合理组织教学进度,把重点和难点分清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多媒体教学中更应该引起重视。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可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为了使画面漂亮些,文字富于变化些,教师往往需在一项设置上反复设置,反复运行演示,花费大量的时间,挤占了钻研教材教法的时间。

3.多媒体课件要切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课件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很多老师在课件中运用大量漂亮的图片,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被图片本身所吸引,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上来,于是这堂课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4.多媒体教学要注意科学性。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点就是直观性,但直观手段不仅仅是为了演示、为了形成关于事物的鲜明形象,更是为了创造一种问题情景,来促使学生进行独立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过分依赖直观会阻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所以多媒体教学的大量使用容易降低学生应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篇10

1 感悟中对话——让课堂激情四射

基于感悟主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学生们对知识的感悟通常良莠并存。学生们的知识感悟能力在宽度与深度上均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在学生们的个性化感悟后, 通过“对话”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感悟在思维的交锋、碰撞与交融之中, 进而使感悟更加完善深刻, 让课堂整体效果更具灵性与激情。

例如:笔者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 有过如下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教学。

师:“同学们, 我们之前学习了平行四边形, 大家觉得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1:“不是。”

生2:突然起立, 激动地说:“不对呀, 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说着, 他拿出两个相同的等腰三角形, 将它们的一条斜边对齐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2:“这个平行四边形不就是轴对称图形嘛。因此, 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所有的同学随声应和, “对呀!”“是呀!”)

师:“这么说的话, 难道有两种答案?”

生3激动地站起来说:“不对, 生2拼出来的这个图形是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如同正方形、长方形一样, 它们的确是轴对称图形, 可这不能说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呀!”

(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 学生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大家的思维摇摆不定。)

生4:“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我在森林里捡到了一片枫叶, 那能肯定这片森林种的全都是枫树吗?”

大家齐声说:“当然不能。”

生4:“生2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只是一种特殊情况, 虽然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但我们能肯定地说所有平行四边形都满足轴对称图形的条件吗? (大家说:“不是。”) 所以我们只能说有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但平行四边形不一定都是轴对称图形, 或者说, 平行四边形包含了轴对称平行四边形和非轴对称的平行四边形两种。”

大家都信服地鼓起掌来, 通过对话学生们对轴对称图形的界定就更为准确了。

2 体验中对话——让学生个性飞扬

小学的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们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充分参与到整个结论的概括过程中, 进而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与“艰辛”。教师们要营造出一种愉快、宽松的教学环境, 与学生们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让他们的个性获得充分展现。

例如:笔者在讲授《圆的认识》——“如何寻找圆心”时, 曾与学生们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师:“我手中的这个圆纸片因为没有及时地标记圆心, 现在已经找不着, 哪位同学能帮我找到它的圆心呢?”

生1:“老师, 你把这个圆对折后再对折的交点不就是圆心嘛, 很简单的!”

师微笑地说:“要是一个圆形的铁片也没有圆心, 谁还能来折一折?”

大家大笑起来:“这个可折不动呀!”

师又开始问:“那谁能告诉我圆形铁片的圆心怎么找呢?”

全体学生们都开始动起手来, 有的画圆, 有的暗自思考, 有的形成小组进行讨论。

生2:“我想出一个办法!在这个圆的外围画一个紧贴在圆上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这个主意不错, 就是在圆四周画最小的正方形, 大家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在这个圆里面随便画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那如果只画一条对角线呢?”

生4:“那这条对角线的中点也就是圆心。”

生5:“老师, 我从上面这些例子发现一个道理:不需要画长方形, 只要随便地画一条两端都落在圆上的线段, 找到它的中点不就是圆心嘛!”

师:“这个可不一定是圆心, 如果找圆上两个挨着很近的两点相连成的线段, 它的中点还是圆心吗?”

学生们齐声答“不是。”

笔者感叹, 同学们充分的体验在课堂对话中, 步步精彩、层层地深入, 让这场对话精彩飞扬、充满活力, 老师与学生们都受益匪浅。

3 生活中对话——让“错误”绽放光彩

小学教学中很有必要进行预设, 但预设容易产生距离感, 教师们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敏锐地捕捉住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中的即兴火花, 即便是学生们的错误也可开发成资源, 进而生成相应的教学智慧, 促使学生们的能力发展。

比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 笔者在练习环节出了这样一道题, 要求学生们实地测量学校体育场的周长。在带领学生们实地观察体育场时, 笔者发现学生们的算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是C=2πr+2a+2b;第二种是C=2πr+2a。于是, 笔者就利用这两种算法之间的差异来促成学生之间的对话。

师:“现在大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求周长方法, 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学生们迅速分成两派)

师:“请这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们各派出代表来说明理由。”

生1:“体育场这个图形由圆和长方形组成, 所以它的周长=长方形周长+圆周长。”

生2:“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周长应该是所有边长的总长。”

生1:“我就是将所有边长的长度相加, 怎么会不对?”

生3:“不对!你的理解错了, 图形的边线是指其边缘的线, 里面的线不能叫边线。”

师:“里面的线不是边线吗?”

生1:“对呀!里面的线怎么能叫边线呢?”

生3:“边线是图形边缘的线, 里面的线只能算是内线。” (大家赞同地鼓起掌来)

生4:“如果里面的线也算边线的话, 那我们跑一圈难道还要跑那两条虚线吗?如果这样的话, 我们的接力赛全都得输了。” (出错的同学们恍然大悟)

“错误”在小学的教学过程里是一种宝贵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利用这些错误, 恰如其当地为学生们的思维碰撞搭台,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 将给整个课堂带来喜悦和生命力, 让“错误”在课堂中绽放光彩。

上一篇:配电技术下一篇:快速查找